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农村如何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尢彤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没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足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人,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仪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没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索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伞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主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义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利’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丈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没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没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人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确对待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而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两区一部分高索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2、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建没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没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仉,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卜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丰_卜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十,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同之中。
4、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人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新农村林业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 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四、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专业设置 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
一、背景分析
1.全国农村人口状况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2007年10月22日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农业统计大会致辞时说,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里,还有个现象令人担心: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保障。大批的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约在4000万人至5000万人,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要想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描绘的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要把农民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个历史性的挑战。
2.扬州市农村人口状况
截至200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已达459.25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含农村户口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口)343.53万,非农业人口115.72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8℅。
身处这样的背景与环境,我们扬州的职业教育又该作何思考呢?
二、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农民
当前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热点,专业设置跟风现象严重,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你有计算机专业,我也有计算机专业,也不管师资与办学条件如何,也不顾人才是否过剩、就业行情是否严峻。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严重脱节。
如何服务于343.53万农业人口,是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要把扬州的职业教育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1.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加强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宗旨:富民强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那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二是坚持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上与我市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三是坚持与劳动就业市场的紧密联系。通过“三个坚持”,达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城市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我市有许多产业全国都有影响,例如餐饮、旅游、花木园艺、漆器玉器、建筑、制鞋等,要想做大做强,需要很多高级技术人才。
学校除了加强硬件建设外,还要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鼓励教师走出去,或是深造进修或是深入社会与企业进一步学习。二是聘请专业教师、教授,或是企业里的专业人才,这样方能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培养。
2.立足科教兴农,实施培训工程
(1)目前,我市职业教育主要还是面向学生的全日制教育,各层各级的培训几乎还是空白,其实这一块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各个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依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实现职成教育优势互补。
(2)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
3.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服务大文章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和配合全市工作的重心转移,积极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1)为支柱产业发展服务。扬州市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医药及医疗器械、金属板材及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缆、电子信息、船舶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2006年,上述产业完成总产值1499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占比上升到了77.8%,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专家预测未来四年支柱产业将会产生4万左右的人才缺口,作为我市重要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职业学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产学结合,以定点定向为主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既解企业燃眉之需,又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2)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近年来,扬州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以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确保“尾气全回收、废料全还原”,保证产业高起点、生态化运行。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扬州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在半导体照明方面,全国首家“国家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2007年12月,扬州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根据规划,到2012年,扬州高纯硅产能达6000吨以上、单晶硅产能达10000吨、单晶硅切片6.5亿片、太阳能电池产能1500兆瓦,并形成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包括LED、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408.2亿元,增长36.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1.6%。新兴产业更需要人才,企业创新更需要人才,未来发展更需要人才,为此,职业学校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培养新兴产业目前及未来所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也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不会导致以前的覆辙:一边是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一边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分不出去。学校与企业缺少对接与沟通,出现两难境地。
(3)积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扬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4年,扬州鸭业、鹅业、油料业、荷藕业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的龙头加工企业100多个,专业市场1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30多个,带动90万农民从四大特色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10多亿元,占全市农民总纯收入的7%。此外还有里下河地区的养殖,江都的花木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应面向当地特色农业,培养人才,派出专家型教师,常驻乡镇,进行科研攻关,提供技术指导,产学研结合,为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应转变思想,面对大浪淘沙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走开放式办学的路子,面向农村大市场,做好服务大文章,时刻想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地方兴亡,匹夫有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近公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2005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
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为农发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请记住我站域名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机制体制,还是功能和业务范围,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直接、有力,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改革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发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完善经营机制,尽快打造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要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把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需求状况,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实行所有农村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
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在逐步调整定位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担当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继续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种籽贷款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主要增加开办以下贷款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等。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中有偿还能力的重点项目贷款。
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构想为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要求借鉴国外农政策性金融管理经验,拓宽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完善营运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银行的基本框架,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林业发展 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就要根据党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林业的新途径,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
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
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
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
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
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青海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
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一、基层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1.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金融部门不能放贷。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指明了方向,农村农业产业化投入、种养殖业发展、农民种粮等积极性普遍提高,对资金的需求趋旺。但随着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信贷管理权限日趋集中,县(市)支行及以下分支机构只有贷款调查权和推荐权,农业贷款一时很难到位,加之利益的驱使,贷款投入向大中城市重大项目倾斜,使农村农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资金缺口较大。基层金融机构主要是组织存款和收贷收息,靠资金上存得利,除发放小额质押、抵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外,其他贷款大幅度下降,基层支行实际上已经变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域经济中传统农业改造、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建设等大量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县域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非常突出。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部门不敢放款。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逃废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金融债权不能依法得到有效维护和执行。主要表现为:现行《破产法》中的破产企业清算次序不利于金融机构保护债权;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个别地方片面考虑企业利益,出现执法不公现象,胜诉案件执行难。二是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真实掌握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较难。目前县域征信体系只有人民银行开发的在金融系统内部使用的银行贷款登记咨询系统,并且只能查询在金融机构有贷款的企业情况,对没有贷款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没有录入,与工商、税务、公安、司法、个私协会等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缺少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完善、全面的企业个人资信系统,造成了金融机构对企业、个人的信息调查上费时、费力,审批时间较长,延误了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引起银行和企业的矛盾。三是县域担保机构发育迟缓,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和下岗职工贷款的实际需要。他们由于找不到贷款的担保对象而不能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致使小额贷款业务在基层难以推广。四是部分地区办理资产抵押担保环节多、收费高。如财产评估、登记、公证贷款手续,涉及工商、公证、房产等多个部门,要求提供各种报表、资料,且各种登记、评估费用偏高,如遇抵押登记的期限与贷款抵押合同期限不匹配,就需再次评估并承担费用,加重了企业负担。以上情况增加了金融部门的工作难度,挫伤了金融部门放款的积极性。
3.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金融部门不愿放贷。金融部门制定的防范风险的信贷管理措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一是过重强调了贷款责任追究制,忽略了银行本身就是高风险的金融企业,缺乏对贷款营销效益的激励机制,影响和挫伤了贷款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基层支行放贷权限上收,金融内部贷款审批时间过长,延误了企业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激化了银企供需矛盾。信贷管理权限上收后,县以下中小企业申请一笔贷款要经过县市两级调查、论证、分析、审批,按正常的申请核准程序,贷款额度10万元以上的需要7~15天,超过50万元以上的则需要近一个月时间。
4.金融部门的收缩战略使县域资金被转移,金融部门没有条件放贷。一是虽然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历史正走向终结,但目前只在三个省试点邮政储蓄定期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发放的贷款量小、额度小,邮政储蓄分离出的一部分资金存在中央银行,形成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二是国有银行贷款投向的转移,抽走了一部分农村资金。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对县支行实行严格的授信制度和统一资金调度,使县支行从县域吸收的存款不能按比例在辖内形成新的贷款投放,而是过多地上存二级以上分行,直接变成了大中城市的信贷资金来源,导致了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
5.缺乏完整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功能单一,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营销效率较低,支持经济力度弱化。一是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有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产品相对匮乏,选择余地小。二是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正处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服务手段上,与现代金融要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信用社根据上级要求全面撤消了信用代办站,支农服务功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金融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等有关部门,做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引导,完善服务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金融部门要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机构投资县域经济的信心,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坚持审慎经营原则,通过调整贷款结构的手段,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努力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运作。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要适度增加对县域的信贷投放,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制定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战略,尽可能保持存贷款的同步增长。
2.优化贷款投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投入。县级金融机构要集中运用有限的信贷资金,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效益且在本行业发挥重要支柱作用的优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利税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全力支持,促进企业稳步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对县域有发展前景、科技含量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或项目列入信贷支持范围,适时、适度增加贷款投放。二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大力增加对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企业不论所有制性质、大小,只要符合“三性”(即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企业守信用、会管理、效益好,金融机构都应该予以大力支持,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对“两高一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有关基层商业银行应重点扶持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业基地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三农”开拓业务,充当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金融主力军。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多产一业、百村一品,形成上质量、上规模的特色农业基地和产业带,形成良好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3.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依法维护金融债权。一是金融部门要积极争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加强金融债权保护,切实保障收贷收息和债权的落实。银监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搞好金融风险防范的协调工作,对贷款企业实行诚信档案定期公布制度,对企业的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给予曝光和制裁。二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加强对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当前要尽快完善《企业破产法》,优先考虑破产企业清算中涉及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的清偿问题,以此来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实行金融、工商、公安、司法等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共同防范,使不诚信企业无生存之地。三要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征信数据库的建设。要在制定和完善有关征信的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为金融业提高资产质量、加强风险防范、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地投资发展环境,实现经济金融双赢。
;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应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主要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7:12042-12044.
关键词: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根据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第二阶段工作要求,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直属第一支部组织的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地推进黔东南州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活动。我们先后到鸭塘、龙场、万潮、旁海等乡(镇)卫生院与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座谈,听取他们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农村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及建议。又与参合农户进行座谈,听取农户的意见及建议。
现对黔东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首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他们认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今年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打针吃药现象,明年就不想参合了;其次是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有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对这部分农民收缴参合费存在一定难度。
2、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意义,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交了钱而没有得病就要亏了,没啥意思”。
3、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4、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对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限制了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住院)”的同时,兼顾“小病(门诊)”。部分农民抱怨门诊报销封顶线太低而体会不到报销的优越性;对费用总额减去自费部分后再按比例报销不理解,农户认为既然政府给报销部分医疗费,为什么还要减去自费部分。
5、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论文参考,存在问题。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相对较差,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的“转诊证明”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医务人员不能对患者提出的转诊要求给予满意答复,部分患者家属不理解,从而对合作医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
6、医院认为:次均费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疗,造成重复检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负担,由于没有治愈出院,药效不能持续,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产生怀疑。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报销实例,用事实说话,使其帮助我们宣传“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农民是新农合医疗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仅把统一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提纲》等资料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但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有限,能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农民没有多少。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赶场天在大街上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上级政策,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就近就医。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二是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对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周转资金短缺状况,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三是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采取上级医疗单位派员帮教,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尽量减少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4、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更大线度让利于民。一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二是适当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逐步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尽量使医院药价与市场同价。
5、取消次均费用限制,应控制费用总额,由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费用支出,大病费用高些,小病费用低些。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全年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即可。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疾病象毒蔓一样危害我们的身体,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论文参考,存在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治标更要治本,我认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农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减轻农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脱新农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灭疾病,这应该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郁葱。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试点问题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吕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8期
3、汤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9X期
4、陈竺部长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7年10期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增加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加快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8-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广泛要求甚多,但是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召陵区存在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希望对召陵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一、制约召陵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
1.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科学技术含量不高。通过长期下乡调查发现,目前我区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跟从性,生产什么没有科学的规划和计划,不考虑市场需求,跟着学、一窝蜂现象比较严重,这样很容易导致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偏低。再就是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偏低,往往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导致增产不增收经济效益低。外出务工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工资低。以上原因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2.农业结构不合理,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够大,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我区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结构不优,品种不新,效益不高的问题突出。虽然老窝镇、万金镇、召陵等乡镇的个别村也发展有塑料大棚、黄金梨、晚秋黄梨、黑木耳、香菇等特色产业,但是都是零星种植,规模不够大,基本上是自己生产自己零售,没有大的批发商来参与销售,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类型的规模种植少。缺乏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不明显。另外我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大多都是直接食用,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薄弱,流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以小商小贩销售居多,以市场化、规模化销售较少,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农民增收。
3.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我区现在的耕地大多还分散在一家一户,土地流转面积不大。目前为止,全区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3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2%,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有2.6万亩,复种面积约5.6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7%;全区种植30亩以上的大户135户,种植面积1.62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2.25 %,其中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仅有3个,种植面积0.2万亩,仅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0.28%。农户过小的土地规模,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劳动投入成本过高,限制了农民的农业增收。
4.自然资源少,农业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召陵区人均耕地面积偏少,人均耕地面积1.22亩,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其中召陵镇岗地较多,大约3万亩岗地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天旱时浇水困难。邓襄镇和万金镇又有部分低洼地,遇到雨水多时,排水困难而形成涝灾。因此,每年都会因自然灾害而减产减收,使农民通过农业增加的经济收入不高。
二、增加农民收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利用召陵区正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大好时机,大力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素质,这是保正我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之策。在培训时要力求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仅要培训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知识,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而且要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顺利地到加工、服务等领域去工作,向二、三产业要收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给农民提供用工信息,使农民能够农忙时在家有地种,农闲时出门有活干,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大力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农业技术部门要提高宣传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力度,通过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使农业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到田间地头,把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合理的种植模式等粮食高产高效种植集成技术宣传到位,技术服务跟踪到位。在搞好技术宣传的同时,着力引进符合召陵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新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努力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势、高效、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引进名优特稀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知名度,不断增加种植业方面的收入。发展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战略,对我区现有的养殖大户进行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扶持,使他们进一步扩大规模,从而加快我区畜牧业发展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区发展农产品加工,同时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重点扶持,支持企业搞好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品牌培育、质量体系认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知名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4.鼓励发展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村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能人创办的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或公司,能够大大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土地规模化有序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和经营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率。同时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地将农产品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把握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涉农部门要加大跑部进厅力度,争取更多的惠农项目,对我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减少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全面改善全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黄丹.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2(5):51~53.
1 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乡镇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农村的刑事案件增加,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2 乡镇文化站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是唱好农村文化小康这台戏的主角,它对于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2.1 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文化站的发展历史,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这种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乡镇文化站更是我们党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阵地。
2.2 乡镇文化站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
乡镇文化站通过开展种种文化活动,调动了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让农民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抵制了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2.3 乡镇文化站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乡镇文化站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3.1 要稳定文化队伍
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人,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2 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3.3 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没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辐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3.4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四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一、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
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立足点。现代农业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成为市场主体,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经营一体化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业与工业的利润率接近,实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可见,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务必准确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在必行的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势在必走的道路。
二、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它的建设主体是农民。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既要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又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为适应形势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大力培训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并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了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这样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能够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形成适应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事实上,国家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国民素质的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使农民素质先现代化,这已被当今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三、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中,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政策。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说,政府应当狠下决心,把“多予、少取”作为重点来抓,但多予再“多”,少取再“少”,也不能包揽一切,代替发展。从农村自身的角度来说,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创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在“多予、少取”上狠下决心、尽力而为,也要在“放活”上千方百计、多作文章。目前,农村在“放活”方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需要解决。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通过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开展农村的公益性建设;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样,国家扶持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完善,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四、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很难建设好。当然,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回顾党的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农民创造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处理好政府投资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要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大主意”让农民自己拿。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不盲目蛮干,不一蹴而就。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或者搞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事倍功半,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农民抵触的后果。总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一、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
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立足点。现代农业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成为市场主体,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经营一体化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业与工业的利润率接近,实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可见,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务必准确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在必行的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势在必走的道路。
二、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它的建设主体是农民。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既要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又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为适应形势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大力培训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并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了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这样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能够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形成适应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事实上,国家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国民素质的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使农民素质先现代化,这已被当今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三、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中,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政策。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说,政府应当狠下决心,把“多予、少取”作为重点来抓,但多予再“多”,少取再“少”,也不能包揽一切,代替发展。从农村自身的角度来说,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创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在“多予、少取”上狠下决心、尽力而为,也要在“放活”上千方百计、多作文章。目前,农村在“放活”方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需要解决。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通过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开展农村的公益性建设;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样,国家扶持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完善,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四、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很难建设好。当然,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回顾党的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农民创造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处理好政府投资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要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大主意”让农民自己拿。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不盲目蛮干,不一蹴而就。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或者搞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事倍功半,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农民抵触的后果。总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传统文化; 传承; 有效途径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文化内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天独厚的根基。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本土 ,突出发展“本土文化”,发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作用,塑造新农民的作用,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一、 传承和革新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凝聚了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时代沿袭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的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后人的文化创造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态势的文化,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生活实际、民族特征、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并以潜移默化的独特方式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文化创新提供着基因和动力,不断地传承着文化传统,延续着中华文明。
第三,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要在深层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赋予其经济意义,使其融入经济发展大潮,创造市场价值。
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
就目前就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来看,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明显着力不足。
首先,从社会认知和社会观念上看,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偏差。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是一场临时性的“运动”,没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官方和民众更多注重的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地方发展带来经济效益而非其自身的传承和革新。实际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或者说是主要途径。事实上,很多村广播、图书室建起来后, 却因为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而最终闲置,而导致资源浪费。
其次. 在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下,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多, 保护、创新少。受强势商业文化的冲击挤压, 各地政府对待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评判与取舍的标尺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选择性的、功利性的开发, 使得起源并发展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自我调试和自正的空间正逐步收缩。另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涌起、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信息的快速更替,社会成员在大量接触外来文化后,开始认同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大多钟情于现代艺术,追求时尚,对传统艺术和技艺不再有昔日的热情。
第三民间传统文化后继乏人。民间传统文化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当中,尤其是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数才艺精湛的艺人巧匠之手, 大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村青年一代大多外出务工,受都市文明影响,对传统技艺兴趣不高,加之学习传统技艺难度高、耗时长、收入低,需要下苦功夫,令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如根雕、刺绣、剪纸、竹纸等传统工艺大多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学会。这就使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令人堪忧。
三、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一)建立有效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方式与原则
首先,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如在对农村传统文化普查和整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力量对农村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分类、制订和落实保护方案。建立市和区、县(市)农村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搜集、记录、分类、建档,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特别要对传承人生活状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
其次,保持民间传统文化产生、生长的原始生态环境。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跟生物的多样性一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的基础就是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方式。营造适于农村传统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保证。
再次,要保护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在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骨干作用,并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形成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二)构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和体系
抢救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起有效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和体系。
首先,设立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施行农村传优秀统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文化生态环境是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长和传承的土壤。设立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保护古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当地居民及其民族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其次,建立健全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机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有赖于健全的工作机制及领导机制。健全的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有利于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有利于开展、组织学术、展览(演)及公益性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成果和经验等。
再次,注重开展各种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范围广,关涉到人类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史学、民俗学、民族学、地理学及艺术学、博物馆学等多个学科,要充分吸纳专家的研究成果,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系统的宣传、展示、普及。
(三)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积极筹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将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有注意力的民间艺术休闲体验和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商演、展演、展览活动,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保护。比如年画、剪纸、根雕等很多手工艺制作项目,都可以作为艺人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传承。甚至可以通过资源重组,以产业运作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播。很多民间手工艺制作项目的繁荣,是与文化生态的生成紧密关联的。比如传统民族节日仪式的发展,会大大增加民间艺术品(如年画、剪纸)的需求。
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才能切实推动农村建设的发展只有将民间传统文化借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机,通过有效的传承与创新途径,完成自身的现代性重塑, 才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软动力。(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本文系“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名称:秦皇岛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025A08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