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学习的重要性范文

高效学习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学习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学习的重要性

第1篇

数学对于培养我们高中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缜密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无论是教师的着重点和教师的教授方法都有欠妥当。为了加快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许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己在课堂上占用全部的时间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其优势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更多的知识讲给学生,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讲得过多,许多学生无法及时吸收教师讲过的内容,如果在这期间学生有听不懂的地方很容易放弃教师正在讲的知识,纠结于自己听不懂的地方,这样就容易错过教师后来讲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所有内容,一方面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效吸收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无法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得到有效的反馈,这样就会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比较盲目,授课进度也难以把握。这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我们学生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其实,学习数学有多种学习方法,学生除了在课上要认真听讲之外,在课下也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其中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相互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学生之间合作关系的重要方法。合作学习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比较多见。本文将探讨一下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及重要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小组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智慧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相对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受益非浅。

其次,高中数学是对逻辑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进而影响学习的自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我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发言讨论时,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我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互相帮助,明确合作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由于小组人数有限,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组组员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我们能够更容易的观察到每位组员的学习情况,共同进步。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时比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思想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们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大大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在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难免会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合作的习惯。这样,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个人不可代替的。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难免会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有效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第2篇

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与对策

在高校的管理中,学籍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籍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管理的公正与严谨,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假文凭现象的泛滥。同时,学籍管理还能够有效的保证高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管理。但是,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且琐碎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已经进行多次的改革,教育部门也更加重视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籍管理依旧采用传统方法,无法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导致学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非常低下,给日后学籍管理的更新和维护都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与困难,因此,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及重要性

1.不健全的体制机制

当前,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是,我国许多高校却依然采用传统的学籍管理体制,导致学籍管理体制无法适应高校的需求,形同虚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开始采用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体制,但是却无法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学籍管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不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管理漏洞,这样体制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让学籍管理信息化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功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高校传统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的成绩和奖惩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校对于学生的考察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成绩与奖惩情况,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管理过程。高校对于学生的考察手段不断更新与创新,学籍管理如果止步不前,就无法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而学籍档案,是证明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动态的直接证据和原始凭证,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应重视起来。学籍管理也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模式或方法,应当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围绕着高校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变革,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本校的档案形成机制。

2.学籍档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学生学籍档案的认知度不够,包括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学籍档案的重要性,因此传统的思维观念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和更新。在我国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学校更加注重的是教育本身,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教学,而学生注重的则是学习,因此,高校通常都会把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上,从而忽略了管理环节,这样的不良倾向就暴露了高校学籍管理的缺点和漏洞。我国高校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和学生的全部精力也都在学习上,这种情况就导致高校的管理十分松懈,效益不高,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转变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思想,对于加强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

3.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管理人员是直接操作学籍管理系统的人,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专业水平和能力大小都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度。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籍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对于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管理人员的力量也十分薄弱,在进行日常的学籍管理时,很容易存在遗漏、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这样的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学籍管理水平。

4.落后的管理方式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猛,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的需求。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高校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学籍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许多工作内容都是管理人员手工进行操作的,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仅工程量巨大,且效率十分低下,这样费时费力的人工操作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籍管理体制的更新与发展。因此,高校要及时地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

5.高校缺乏对学籍管理体制的深入研究

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引进了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平台,这些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学服务、师资管理、选课管理、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等。虽然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研发这些系统的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对于高校的管理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研发这些系统时,可能将系统的逻辑设置的非常复杂,使管理人员操作起来也十分不方便,学籍管理人员会产生对系统使用的不适应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无法对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无法熟练掌握管理系统,造成许多管理系统没有做到物尽其用。因此,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要耐心的研究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及作用,使其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相结合,不断推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1.实现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无论是什么观念的创新和发展,其首要因素都取决于观念的进步。高校想要建设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体制,就要先转变观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管更新换代的时代,高校的学籍管理也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树立起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将信息的互动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实现,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和步伐。同时,高校要实现科学化的学籍管理,还需要将学籍管理的制度与计算机管理的需求相结合,打造出完全适用于高校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系统。

2.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

上述内容中提到,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籍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管理人员并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专业培训,因此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想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学籍管理,就要先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在引进人才时充分考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录取一些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工作人员,这样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上会有很大便利。高校还应当在人员上岗之前安排相关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让管理人员学习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还要在人员上岗前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工作上,减少工作交叉混乱的现象,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清楚自身的职责,更加专业和熟练地使用管理系统,发挥管理系统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3.加大对于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对于资金的需求较高,而足够的资金则是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最强有力的保证。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高校想要跟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就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进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硬件及软件设施,这些设施需要必要的建设经费,因此,高校要保证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满足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要的条件,为推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上文中不难看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缺陷。高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管理人员,不断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使得高校的学籍管理逐步走向高效、便捷和完整,从而全面促进我国高校在各项事业上的成功和发展。

作者:王笑 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小燕.宁夏民办高校学籍学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宁夏大学,2012

[2]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李玲.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安徽大学,2012

[4]石红姣,蒋贞慧.浅谈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建模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数学建模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既要求学生思维的数量,又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其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类比等各种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方法和思想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原创性冲动,唤醒学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人就该问题谈谈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一、数学建模的发展的历程

近几十年来,数学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金融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很多情况下起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数学技术,并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类问题或实施数学技术,首先要求将所考虑的问题数学化,即通过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将之构建成一个数学问题,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建模。

为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国外较早地经常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89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从1992年开始,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每年主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参赛队伍每年都不断增长,在竞赛过程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交了不少出色的答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参赛队伍,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充分显示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强大生命力。举办大学数模竞赛,已造成一种氛围,推动了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1、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建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和方法论。

大多数高职生普遍认为数学越学越抽象、越枯燥 ,往往掌握了很多数学知识却不知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觉得数学是无用的,越来越厌倦对数学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常规教学中的数学题是已经简化了的理想形式的数学题,而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是复杂和不规范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数学建模则恰是强调怎样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成数学问题 ,训练学生用比较合理的一些假设来使实际问题简单化 ,把它变成标准的数学问题,从而建造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以及求出此模型最优解的过程。因此,数学建模就把单纯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成为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各种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方式,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习惯。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学生明显感到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数学建模能给高职生如何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指明道路

数学建模,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知道,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是一种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能够自如的融会不同的数学知识、计算机知识、运筹学、汉语言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洞察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点燃技术应用的热情,插上促科技应用的翅膀。其次,数学建模通常采用多人组队、明确时间、完成规定任务的形式。完成一项数学建模任务依靠的是成员之间的讨论、分工、合作。如果把数学建模看成是企业中的一项工程任务,团队中任何一个人工作滞后都可能影响任务的进程,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被淘汰出局。这正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要求,让学生找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道路。

3、开展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高职生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途径。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建模过程就是如此,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去思考 ,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这就是数学建模的创新性。在高职院校众多课程中,唯有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数学建模就像一个小的科研活动,这种活动会激励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能力,尝试运用多种数学方法描述实际问题,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模型,在挫折和失败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其它一些基本能力 ,如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及吃苦精神等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当学生真正具备了上述素质和能力后,对学生就业、以后的工作 ,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4、开展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合作的团队精神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有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而且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这个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而数学建模竞赛一般以3人组成一个团队、且在 3天 内完成规定任务的形式进行。参加 比赛期间队员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参考资料,如图书、计算机软件等,但不得与本队外的其他人讨论。要较好地完成任务,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科学的管理、精确的分工与紧密的协作。因而在建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为今后工作中很好地与人共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所以教育思想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而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得到发展的。而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不断的建模过程中,真正做到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薇.谈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红河学院学报 ,2005,(03).

第4篇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注重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团队意识的含义

团队精神最开始出现在工业社会,在这个社会阶段,劳动者通过集体劳动完成社会成产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合作。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团体认同。团队意识注重的是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个人带动团队的发展,继而实现个人在团体中的价值所在,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质上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在相互之间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合作,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一)完善高效德育工作。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周围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竞争,学会如何通过与人合作在集体总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赞赏身边其他人,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这实质上也是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

(二)相应当前体育教育中呼唤的团队精神。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加强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所倡导的。而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则是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加强与团队中人员的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三)迎合社会对人才团队意识的需求。社会发展层度越高,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人相互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很多事情单独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这就对现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将自己融入团队中。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团队意识现状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忙于进行各种证书的考试,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则是团队意识存在严重欠缺。

(一)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意识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具有团队凝聚力,个体对团队是否具有归属感,是否有集体荣誉感,一般来说,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的沟通交流,达到合作。

(二)团队内部缺乏信任友爱。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团队意识的基础,一个充满不信任和冷漠的团体很难真正做好畅通有无的交流与合作。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关系淡漠,相互之间严重缺失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体育教师团队意识不够。什么样的教师会上出什么样的课,要想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穿插,设计教学环节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这必然要求教师自己对团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现实中,很多体育教师自身就存在团队意识缺乏,很难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采用团队教学,有目的性的塑造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团队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团队组建,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都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输着团队意识。

(二)积极开展团队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团队意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定的比赛竞争机制,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现与学生、老师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第5篇

【关键词】学生信息化;管理;必要性

一、学生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将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学生管理的信息化过程。这是一个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新兴起的概念,它的内容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里所说的学生信息化管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把在校学生的信息、综合评价、思想道德教育、扶助贫困、新生入学、毕业生就业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都划分为一个管理体系。如今的信息技术为学校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提高了办公效率,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高效便捷。因此,学生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数据化、网络化、规范化等相统一的体系。了解学生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改变学生管理的观念。因为学生信息化管理不再是制度化的管理,不只是单向化的局部管理,而是师生与学校行政部门的双向化的互动式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能做到自我规范,也有利于校方的行政工作部署。

二、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将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网络技术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对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工作系统进行建设、使用与维护,它是一个庞大的具有大容量服务器的内部互联网系统,在进行学生信息化管理时,为了保证通畅的网络,要求要有网络运行速度快,局域网性能稳定性高、局域网软件系统无明显缺陷的坚实的基础。同时,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可能造成系统瘫痪的各类问题如系统出现漏洞、访问量大增、木马病毒攻击等进行日常的实时管理、运行和维护。当然,除了保障硬件外,每个学校学生管理者也要学会使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于专业人员的高操作水平要求,要培养学生工作者开发软件的能力,根据不同学校的差异,能够自主的修复软件的漏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开发出符合本院校最合适的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近几年,职业学院已经搭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在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方面的能力稍加欠缺,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相关的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者对于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深,缺少稳定扎实的应用信息的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得在一些简单的网络信息操作方面如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能力不足,而且工作效率和速率较差,因为在一些信息管理方面如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联系和上仍偏依赖劳动型强和出错率高的纯手工形式,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习惯应用网络技术及智能技术,使得学生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各部门被分工去采集大量基础数据,复杂繁乱的工作限制了信息管理的发展,在基础数据在宽度和深度方面的测试难度方面大大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使数据的精度不够准确。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统一规划要明确,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当前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生化信息管理目标和宏观发展规划,缺乏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对学生信息化统一规范管理的认识,使各级管理部门的自主信息不能准确顺畅的自由沟通,形成了交流障碍,堵塞了信息传播共享的渠道,工作不统一协调,造成“闭门自用”的现象。因为缺少统一规范化的硬性标准,困难的沟通使得相互间不甚了解工作目标和计划,发生重复建设的错误率太高,综合整体水平也很低。所以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推动工具,他们的出现把以往只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机、电影这些形式传播的媒体信息用新的面目来呈现,无论是速度或者存储的信息量无疑远远超出了他们。继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让世界连成一体的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形式下,高校只能纷纷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二)是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当今的大学不再是以前那个只接受精英学子的大学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大学的校门,人数日益增加,造成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负担也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更是方方面面。更何况,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弊。学生上网频繁经常耳濡目染一些不好的风气和消息。甚至也给了国际敌对势力有机可乘传播一些反传统道德思想,然后灌输一些他们的民主方面的思想,这相当于和平演变。还有的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在网吧玩游戏不回家,在学校更是以各种缘由旷课,这些行为更让父母老师痛心。但是学校如果不跟随时代的脚步,依旧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就不能应对大学生人数剧增带来的困扰,而且工作效率也会低下。因此学生管理者要综合多方面统筹兼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传统方面的管理模式,采用新的信息设备硬件来保证提高工作的效率,实行新的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工作。高等院校对于信息化的建设理应有较大的突破和改进。

(三)是高校学生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前提条件

高校的电子化趋势以及成为如今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师生也将要对于这种模式进行相应的思想解放,数字化的、网络化的办公要求已经逐步地走入大家的生活,在网络上对学生的相关档案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分类,这样,我们从学生的手中统计过来的档案也必将通过电子平台的方式进行归纳,同时公开透明的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统计,把学生的各方面的资料放在一个档案进行相应的归类,加快网络平台的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守辉.在.NET框架下设计和开发中职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10,(01):105-107.

[2]唐玉芳,张永胜.基于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04):242-245.

[3]沈高洁.现代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科技信息,2010,(36):229-230.

[4]梁小晓,韦崇岗.基于Web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699-703.

[5]杨军莉.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研究与设计[J].电子测试,2014,(05):73-75.

[6]高妙玲,张超.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若干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4):104-107.

第6篇

一诗词在国画教学中的地位

1 诗词与中国画的关系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乃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形式,当然,在这种形式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诗”无可争议的排在了第一位,自我国古代就有诗画本一律之理论。诗词与绘画都属于艺术范畴,虽然诗词与绘画在艺术形态上的表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感悟,诗词与中国画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精神极为重要的一种载体。诗词与中国画作品中体现的坦荡、洒脱、天真飘逸的气息,不但传达出了主体的精神情感,也契合了中国传统诗画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1]

17 世纪法国画家弗列斯诺埃曾在他的《绘画、雕刻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一首诗像似一幅画,那么,一幅画就应该力求像似一首诗。……绘画时常被称为无声诗;诗时常被称为能言画”。而在我国宋代张舜民也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观点,于是从宋代起诗与画便开始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中国画最感人的一个主题,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图写为极富诗意的场景,或雪夜骡夫,或山村野渡,或残荷听雨或林中论道,等等。中国画家也时常用一种简单抽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触,欣赏者往往很难读懂这种画面的意境,画家们便开始用诗来作为画面的一种补充。例如徐渭的《墨葡萄》就是他的精心之作。画中枝叶纷披、藤条低垂、晶莹欲滴的葡萄,宛如就在眼前。从这幅画的的题材内容来说,非常普通,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画家笔法豪放泼辣,墨汁纵横淋滴,一扫古人成规,观之惊心动魄。画中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也正因这不求形似,是许多欣赏者难以读懂画面的精髓、画家的内心。但是此画中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则道出了画家怀才不遇的愤慨。[2]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手法,不仅通过他那酣畅的笔墨也通过他在此画中的题诗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诗词与中国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们二者的规律性是同一的,我们可以将诗词视为中国画的内涵,将中国画视为诗词的外延,这也是中国文人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画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2 诗词是中国画教学中的基础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到,诗词与中国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我看来,诗词对于中国画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笔者个人认为,诗词是中国画教学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在笔者从教的这十几年来,深刻的体会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如同小孩子们在学习我们中国文化之前要学好汉字一样,汉字也无可争议的成为语文学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基础。中国汉字是打开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大门的钥匙,是孩子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如今火爆于荧屏的《成语大会》《汉字书写大会》都体现了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因为基石如果没有夯实,再高的大楼、再华美的建筑,都会不堪一击,在顷刻间毁于一旦。诗词便是打开中国画大门的钥匙,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具有着极大的文化底蕴,往往诗词的意境就是中国画的意境,如果学生们读不懂诗词的意境,就很难读懂中国画的境界,那么就更不可能提及自己的创作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画的文化根源,掌握中国画的基础语言形式是中国画教学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曾经经历过巨大的思想与体制的变革,也走过不少的弯路,有一些学校在中国画的教学模式中曾一度极其重视绘画的技巧,而忽视了中国画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技巧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便本末倒置,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内涵的中国画教学,会让我们培养出一批同样失去灵魂的画匠,而不是真正的画家、艺术家。诗词作为中国画教学中的基础教育,它也同样是中国画的魂,是学生们走进艺术殿堂的钥匙,也是学生们走出学校,创作自己作品的精神家园。对于诗词的探索研究是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发展中国画教学的关键。要想让学生们画好中国画,首先要让学生们读懂中国画,领悟到中国画的意境与精髓,这便离不开诗词的教学。例如郑板桥对写山人作品评价的诗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从中我们读出了一种怎样的内心啊!山人在这首诗里所表达出来的意味和他在他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愫是完全一致的。他用他的眼泪和血来成就他的作品,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也就开始走进了山人的作品。他的作品《古梅图》在画的上半部分山人曾经三次题诗,第一首是“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挖去一字,或是“虏”字)尘。”第二首是“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时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在下面画了一株已经露出了根的古梅,而且古梅树干的中间已经空裂,树顶也已蟠屈光秃,只有几只已经下垂了的稀疏的树枝,瘦硬如铁。然而就在这枝杆的一边却顽强的长出了新枝,稀稀落落的开放着花朵。这幅作品梅的造型奇古,挺劲,虽没有画土和苔点却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从画面上题的这三首诗,我们可以解读出山人是借用了郑思肖和伯夷、叔齐的典故,发泄了他十几年的积怨以及山人那倔犟不拔的反抗精神。从这幅画上,我们还可以想到宋亡以后画兰不画土的郑思肖,而自责逃禅有愧于伯夷叔齐的气节。虽然山人的许多画与诗都很晦涩难懂,但山人还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可见他是多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啊。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便经细心的研究,从山人的画意和诗词之间,探听出了许多真信息。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因为它的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所以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称它为龟形画押,可是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画押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而来的,这恰好是标志着明朝灭亡的日子。那么这个画押,也就表示山人对国亡的纪念。这种感情是多么的深重啊,又怎能不让人想到“零碎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3]仅仅一位山人,我们的学生要想真正的读懂他的作品,都需要不断地揣摩他的诗句,如若没有读懂山人的诗句,学生们就根本无法真正走进山人的作品,更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启发与灵感。就此诗词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地位便显而易见了。

诗词除了能帮助让学生走进中国画,还能给学生们的创作带来极大的灵感。如今的大学生,生活经历简单,没有更多更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当中,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加强诗词方面的教学,他们便可以在诗词中寻找灵感,在诗词中解读人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临摹与描摹。笔者就非常喜欢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笔者每每读到“朝如青丝暮成雪”心里总是酸酸的,一种创作的欲望不断向外涌出。作为一名中国画专业的教师,笔者是多么希望我的学生都能通过对诗词的了解,对中国画的理解,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啊!

我们只要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加强对诗词讲解的力度,加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经过高校的学习后, 有能力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二对国画教学中诗词教育的思考

本人从事中国画专业教学也有十余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就中国画教学而言,略有些心得罢了。在笔者看来,如果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教师没有为学生打磨好诗词这把钥匙,那么我们就等于把学生们永远的拒绝于中国画大门之外,我们要成为学生的引领者而不是终结者。这就要求我们加深了解诗词在中国画教学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画是能直入人的内心,并且我们也能从画中去洞察一个人的感受、情趣以及他的心境,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精神典型代表之一,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传承方式,但是在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许多中国画教学偏离了自己的轨迹,因此各院校现在对中国画专业教学方面都做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笔者认为中国画教学既要着眼于当代,与时俱进。又不能忘了我们的传统,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我们必须认识到诗词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第7篇

P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内容

1.如何建立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

(1)学习小组组建的原则。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状况,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按职责设有: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各职责采用轮班制倒换。

(2)学习小组组建的形式。按照需要采用分组形式有:①自然座位式: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节省时间。②差异组合式。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这样组成的小组优点是,结对帮困,取长补短。③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4-6人),组内成员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这种组合优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3)学习小组变换的频率。在物理教学中,要动态化变更小组成员,使学习的氛围随着需要做以变化,可以活跃学习气氛。一般以5-6周调换一次,可以根据情况做微调。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兴趣,而且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小组学习可以让每一位同学自由展现自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发言,给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并给每一位敢于发言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赞许的态度。

2.如何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以下几个:

(1)如何建立小组实验学习。将学生实验分成小组进行,组织小组实验竞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实验要求每人各自把自己实验的环节如实的记录,不许敷衍塞责,要实事求是,组内互相监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如何建立课堂小组讨论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提出一些具有研究性和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切磋争辩中分析问题,教师通过对话找到对话中的使用的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够自然成长,并随时纠正谬误之处。

(3)如何建立小组知识竞赛学习。小组知识竞赛是根据教学内容及高中物理知识的环节而设计安排的,注重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小组抢答,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深入探究背后的知识,强化知识的结构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再去寻找资料进一步补充知识。

(4)如何建立小组制作学习。小组制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物理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喜欢动手制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做好充分准备,把实验动手的环节认真加以完善,这对丰富课堂理论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如何建立小组合作作业学习。正常情况下的物理作业是以书面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但一些设计性、探究性的作业以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如实验设计作业,课外制作设计作业等。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业,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产生集体荣誉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集体智慧和力量,从中分享成功喜悦,真正体验到学习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各项小组学习活动都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进行。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精心组织、设计,预知问题发生的环节和避免的措施,避免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互相争执或拖延浪费时间。

3.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1)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更加注重合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使教师获得信息反馈,反思自己对合作活动的组织目标设计,及时调整,使合作学习更加完善有效。

(2)即时评价。即时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过程中各项合作能力的评价;它包括组内成员自评、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形式,在过程评价中教师要做好对评价的指导工作,设计好各项评价表格,使学生从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3)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成果评价。小组评价很重要,体现小组成员的荣誉,体现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意识,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的合作意识。通过结果评价使成员间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尹绍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J]科技信息,2009.4.

第8篇

一、建立错题集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具有理科独特的特征,想要学好,离不开多做习题,题型千变万化,方法也层出不穷。人的记忆规律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间记忆。那么,对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面对练习过的试卷和练习册的错题等,如果丢在一边再去做新题,效果不大,因为错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和复习,知识漏洞仍然在那,多做练习只是徒劳。如果只把错题在试卷上标注,这种方法看上去节省了时间,复习时随手翻看试卷和练习本,面对那么多题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复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错题集,能够及时把学生的学习薄弱之处积累起来,使学生学会认真研究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漏洞,及时填补漏洞,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专门纠正错题方面,从而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建立错题集

1.分类整理。让学生把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做错的题目或者是感到模棱两可的题目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粗心大意类,这一类题明明会做,结果却做错了,包括计算错误,看错符号或数字,心里想的是对的,写时把答案写错了;似是而非类,包括审题不周、理解性偏差。这类题实际上是学生对考查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毫无头绪类,这类错题是自己压根儿就不会做,或忘记了公式,或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对于这样的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要在错题或难题上标注本知识点是属于哪一章,哪一节。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整理同一类型问题时可只记录典型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

2.可以手抄,也可剪贴。对于老师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少量的错题或难题最好采用手抄的形式,要完完整整地抄,但是如果说一张试卷中你出错的题比较多,你就可以收集整张试卷了,把错题、难题做上记号;对于自己从报纸或资料上看到比较难的题可采用剪贴的方式收集,这样便于节约时间。

3.整理及时,有错必抄。错题集的整理不能耽搁,一耽搁十有八九就会忘了,你好不容易找到的漏点就又消失在题海里面了。所以我们不能懒笔,一定要整理及时,有错有难必抄。

4.标注分析过程。一般在数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至少准备两种颜色的钢笔,用黑色笔抄题及书写解题过程,用红色笔做批注,内容是没记住的知识点、公式和反思。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为什么错了?出错的原因在哪里?(2)应该怎样做?标明解题的思路。(3)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5.活页装订。将错题集按自己的风格进行装订,由于每页不固定,故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

三、充分利用,定期翻看

如果说错题集建立了,不利用好,也只能是做无用功。要定期翻看,

第9篇

Caitingting

(Binhai School of Foreign Affairs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

Abstract: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while teaching secretary in teaching management as the most basic level managers and executives, will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ing secretary, work motiv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colleges;teaching Secretary;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16-01

在建设和谐高校的过程中,教学是核心工作,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培训人才,教学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与坏与人才培养的优与劣。在教学管理队伍中,教学秘书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的最基层的管理者,是协助系主任处理本部门和与之相关的各类的教学工作的管理服务人员,对于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认识教秘工作的特点、作用及自身应有的素质,对从事教学秘书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概况

教学秘书的工作面很广,设计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要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又要为学生服务。虽然不像大的科学项目可以做的那么轰轰烈烈,但教学工作无小事,只要有一件事没有做到位就会导致教学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秘书们通过认真负责的工作保障着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上传下达

教学秘书要详细记录每一次教学例会、教务例会的会议内容,然后协助系主任完成各项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参与的教学工作在每周系里的会议里传达给大家;教务处下发的各项通知及时传达给系主任,并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例如:教学改革的申请,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考试时间及监考安排的通知,各种比赛的通知,报名交费的通知,学生的各类申请,毕业生信息采集时间及收费的通知,调课的通知,会议的通知等等以及各种教学文件的传达工作都有时间的限制,任务繁琐,责任重大,不能容许任何的失误和差错。

2.管理教学活动

教学秘书要依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活动,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学的运行包括修订培养方案、排课程表、申请教室、教师调课、每学期的教学检查、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的安排、安排论文答辩及毕业论文的管理等等。

3.上交各种材料

教学秘书要根据学院每学期的教学安排,协助系主任做好每项工作,并及时提醒上交时间,协助写好汇报的相关材料。上报的材料有学期总结、招生宣传、各教研室有关教学工作的改革意见、一些文件的修改意见、毕业论文总结、某些比赛的总结等等。综上所述,教学秘书的工作相对比较繁杂、琐碎,所以需要特别细心、准确并及时地完成。

除此之外,教学秘书还要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做好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例如:通知学生报名四六级、报名普通话、组织学生报名重修、通知考试安排、印刷试卷、教材征订、毕业资格审核、实践与创新学分的审核、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等都在管理的范围内。

二、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协调作用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的同时,又要辅助系主任制定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秘书在工作过程中接触的面最广,既需要与领导接触,也需要与教师们接触,还需要直接接触学生;既要将学院领导的各种决策及时传达给教师,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领导,在三者之间做到有效的沟通、协调,既要做到上传下达,又要下情上报。所以,教学秘书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是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

2.参谋作用

教学秘书是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的管理者,是广大师生的服务者,同时也是学校、院系的联络者,从而说明了教学秘书不是决策者,而是决策者的参谋。这就要求教学秘书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责任有义务做好院系领导的助手,协助院系领导做好自己部门的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有关文件的贯彻执行工作,维持着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3.监督作用

教学秘书作为基础的管理者,还要对教学的质量进行监督。这就意味着教学秘书要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做检查并记录,协助院系领导做好教学质量的检查情况,然后作出评估,同时要不断地通过自己平时做的记录作总结、研究分析,积累经验,尽可能在教学管理中有自己的见解,这样能不断促进教学管理工作取得进步,还可以为教学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出出主意,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高校教学秘书需具备的素质

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层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对学院的很多职能部门以及系部的全体师生,处理的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很难出成绩,为了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压力特别大,所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好教学秘书的工作。由此看来,要想做好教学秘书的工作需要具备如下素质:

1.坚定的政治素质

高校的教学秘书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全身心投入到服务教育事业的信念,正确地看待得与失,顾全大局,有高度的奉献精神。

2.积极的心理素质

教学秘书的工作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受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的双重管理,直接面对教务处、院系领导广大师生,每天要面对的事情纷繁复杂,又要处理一些突发事情,任务重,肩上的责任也很重大,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有时会被误解,然后同时完成好几项工作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有时忙的时候都顾不上喝一口水,制定的一些安排,都要核对好几遍,仔细检查,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协、参谋性决定了他们要淡泊名利思想,默默无闻的工作,这些就是教学秘书的无形压力,面对这些,教学秘书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心态平和、不急躁,不断地强化服务意识,把自己的理想抱负融入到默默无闻的工作中,淡泊名利,辛勤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中发挥出光芒。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学秘书,首先要熟悉教学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能力、自学能力,工作过程中做到细致、耐心、全面,要经常做记录,善于发现,了解最新的教学相关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保密意识,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上进心,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强化创新意识

第10篇

高校职业指导是指围绕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职业指导意味着在课程设置、教师指导、相关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导,助其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以便在大学毕业后能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因此,大学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体系的综合作用,实现对学生的真正职业指导。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都是高校所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职业指导便起着不可或缺的正确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指导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职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视,导致职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这间接地会导致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递减。因此,学校只有逐步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才能全面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和学校办学质量。

2.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时间分配上认识不足,这给职业指导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高校在新生入学期间便设置了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使命教育、专业入学教育,方便新生迅速了解自己的专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人生定位。但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学校,多数学校只在学生大三即将找工作的时候才设置了职业指导课,旨在突击应付面试等环节。

3.配套部门缺乏专业性

就业服务主要强调的是就业政策,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化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大多数学校就业部门的核心职责只限于提供信息和处理工作程序,如对签订协议的指导和就业统计。毕业生对于相关就业知识和要求知之甚少,甚至在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表之后,不清楚就业协议表的具体留存方。可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等配套部门缺乏系统的流程和清晰了然的知识体系,导致在校大学生对我国就业政策模糊不清,与用人单位签署协议时存在上当受骗等现象。

4.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目标设定意识,二是缺乏具体工作经验和新知识学生能力,三是面对大量的就业需求,暴露出的相关心理问题。

二、正确利用职业指导,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

我国职业指导水平及师资力量正在逐年提升,重视人才培养及输出成为高校的关注重点,因此要着重加强高校的职业指导力度,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针对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实践环节

对于95后的大学生来说,要打破老旧的课程设置,为学生设计出既能提升职业技能又能积极参与的实践环节,如大学生面试模拟大赛、学生间互评简历等环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面试场景,认识自身不足和优点,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完善,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服务平台,培育优秀、全面的人才。

2.设置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关键时间点

高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对学生设置不同时间点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新生入学初期,要设置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入学教育,让学生在一入学就对自己的专业和大学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更好地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科研等进行筹备。在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分别设置不同需求的职业指导课程,二年级重视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如性格认定、职业定位等,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自己专属的职业定位,引导其在大学成熟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三年级重视对学生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在具备专业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流程进行学习,从而更加准确、高效地找准实习单位;四年级重视学生对于就业流程的指导,了解国家就业形势与导向,深入掌握就业相关协议的作用和意义,善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以防出现大学生上当受骗,如误入传销等现象。

三、以职业指导为导向,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学生接触职业指导中职业定位等信息后,找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今后适合的职业岗位,有意识地在相关方面进行个人培养与学习,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平台

依托高校专业使命教育的政策,依托专业社团以及其他社团组织,借助学校电子设备以及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平台,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交流,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以及科研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自身对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2.主动了解社会需求,适时进行调整与改变

在有效进行职业指导的前提下,高校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善于主动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尽早进行专业定向选择,找到职业发展的可能方向,提高自我决策的能力,发展正确的自我职业思维,以逐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小结

第11篇

1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地对运行方式和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模式等。尽管这样,近几年仍然出现了这种现象:一方面跨国企业用人难,找不到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针对这种现象,跨国企业采用了与高校联合办学这一模式,使得高校、跨国企业、大学生三方都受益。第一,从高校的角度看,与外企联合办学之后,外企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实习基地,以培养出更加具有实践性的人才;同时外企也会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团队,帮助高校完成一些科研项目,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增加了高校的就业率。第二,从跨国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在实习期就已熟悉了本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这样在他们入职时就大大缩短了对他们的培训时间,使他们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岗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益。第三,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看,在校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奖学金,假期可到跨国企业实习,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这种“三赢”的模式,才被三方所认可,并逐渐普及。采用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在跨国企业与高校共同设置的课程中,跨国企业不可避免的把本国的语言列入必修课程,以便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作为工作日常语言,所以就业人员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2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中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与跨国企业联合,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使高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更加明悉,从而培养出更专业、更有创新能力、更有适应能力的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外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实习期间就知道自己将来主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什么技能,所以会更加努力学习这些技能。而外语则是最基础的,在他们努力学习新技能的同时,由于精力、时间、生活背景等关系,会忽略对本国语言的学习,淡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淡忘优良传统,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就会一点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我们被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新节目《汉字听写大赛》一次次唤醒一样———不知不觉间就遗忘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瑰宝越来越少。在全球都随着经济的输出而输出本土文化的同时,我们却忘了自己悠久的传承,全球在“出口”文化的同时,而我们还在为“出口”的工艺骄傲。我们总是把目光聚集在出口了多少台电视机,而忽略了我们出口了多少部电影;总是更加关注我们出口了多少印刷机,而忽略了我们出口了多少图书。在各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努力学习外来的科技,利用外来的资金,不断刷新我们的GDP,却忽略了应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在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办学过程中,不只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将我们的文化“出口”的过程。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就要先学好它最基本的载体——汉语言。汉语言本身虽然也是一种语言,但是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基本的载体,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之外,其中还蕴含着我国的文化底蕴。

3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43-02

作者:毛芳武,湖南中医药大学组织人事部师资科副科长、经济师;湖南,长沙,410208

1995年5月,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了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2003年中央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又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当今时代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治国方略上的与时俱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在于培养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要有一支完整知识结构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力量,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培养2l世纪高素质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的学科和技术不断涌现,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加剧,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手段不断变化。社会对于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是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及片面的评价制度,使得基础教育不能真正保证它的基础性,学生的基本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培养,学生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在各种教育法规、政策中都对终身教育及其体系的构建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熟悉、了解终身学习的人还不多。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用、学历至上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在我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可谓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各种媒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终身学习的宣传力度,为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全体公民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全社会普遍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教师学习型组织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和先导。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术、技能,改进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新标准和新要求。

终身学习这种思想在中国古而有之。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汉代刘向在《说苑・建》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均不能不说是终身学习的思想。能者为师。每个人总有一技之长,凭此一点堪为人师。每人既为人师,又为人徒。此一时为师,彼一时为徒。现代大学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教完即要学。越是高层次的求学者,越难找到合适的老师。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作为现代大学的人民教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大学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便是劳动。可以说教学工作本身就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在教学工作之前,备课就充满着学习;教学工作之中,讲课更充满着学习;教学工作之后,总结仍充满着学习。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对学习现状的思考、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书育人的思索,无一不充满着学习。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更迫使大学教师无时无刻都在用心的学习。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现代教师职业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逐渐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教师专业化的观念也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专业人员仅仅依靠职前阶段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教师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很显然,要具备这些专业素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必然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要深、要广,并且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投身于科学研究,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在新形势下,教师的专业知识内涵发生了变化,过去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由于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并存,原来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要重新构架。因此教师除了要终生学习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广泛阅读,涉猎各种知识领域,积淀自己的知识底蕴。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并不是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一定能够当好教师。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应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应是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更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就是在扬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的同时,不断接受和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发展观及教学方法,这是学习化社会条件下教师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只有当教师真正把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方法的改进才会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在变化,学生也一批批在更换,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都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会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终身改革的准备。

第13篇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情感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相结合、学以致用”。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适合教学需要的英语歌曲,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师生、生生会话交流与沟通,营造英语氛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英语,在英语交际情景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模拟情景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创编对话场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及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在学习食品、饮料名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餐厅里的场景,让学生准备各种食品、饮料,自己充当服务员,围着围裙,托着盘子,盘子里放着课本中出现的各种食品、饮料。服务员问顾客:what would you like?顾客回答:I would like...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然后由学生扮演服务员,老师辅助学生继续练习。这样,在全班示范练习后,再分小组进行练习,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开放的学、练空间,让学生在交际环境中学习英语,并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乏味为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能主动地、轻松地获取所要学习的英语知识。

二、创造轻松、愉悦的情感气氛,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则谈不上爱。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更是师生情感和思维的交流过程,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小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得到激励和肯定,才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起到点燃智慧火花的作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羞、怕出错、紧张、怯场等,如果学生在一种过于严肃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就难免心情紧张,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越多,自信心越低,就会出现因紧张而产生口吃,声音过小或表达不流利等诸多毛病,而这时如果学生再受到老师的指责和批评,处于一种压抑惊慌的情绪中,其学习兴趣及智力发展必然会受到压抑。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就必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面对教师和蔼可亲的神态,笑容可掬的面容及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学生自然就会卸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并从容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既敢说,又愿意说,且说得好。

教师把爱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因此,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能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坚定学生学习意志,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表扬正面鼓励,满足学生成就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第14篇

一、重视预习环节,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不容易学,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数学又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要求学生学好,但是实践证明:学生之所以觉得数学难学,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预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生疏,只要稍微不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就将导致教师费尽精力组织课堂并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但仍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预读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摆脱学习的困境,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数学活动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汲取知识的渐进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不断认同并转化为内心自觉行动来完成。教师若能提前向学生预告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容及所学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则学生对预习中出现的困惑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只要在听课的过程中仔细留意和多加思考,便可以迎刃而解。由此可见,重视预习环节,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帮助他们摆脱学习的困境,开拓其积极向上和努力学习的平台,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编拟预习提纲,明确学习目标

数学知识体系严谨,语言精炼,内容抽象;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技巧性强,其内容前后衔接成螺旋式上升。学生预习觉得比较困难且枯燥乏味,难以从知识的联系、发展和差异中找出本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往往对预习失去兴趣,最终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由此,为了提高预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水平,针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安排、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内在的联系,精心编拟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预习提纲,使之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大胆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预习、教师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并能将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及推理过程基本完成,努力创设一种健康有序、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使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化为现实。

三、指导预习方法,凸现学习效果

编拟预习提纲,为学生的预习指明目标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还是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个别学生往往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未能在预习中触发灵感,抓住知识要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逐步介绍预习的各种方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全店批划预习法,质疑预习法,讨论预习法等,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适时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预习经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预习过程中得以强化,得以发展。

四、培养预习习惯,奠定自主性学习基础

探索成功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失为一条最佳途径。良好的预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萌芽就处于勃发态势。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质疑与分辨,相互激励,相互启迪的预习途径,,从而导致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奠定自主性学习基础,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之火越烧越旺。

五、注重双边活动,收获预习效果

为了避免预习流于形式,提高预习质量,需要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具体细节,搜集问题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第15篇

为了彻底改变上述现象,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部分已明确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提到的所谓“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也就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先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分成不同的小组,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内各成员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促使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个性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教学效果上,传统大班额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词汇及语法知识的积累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于是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并对学生机械地进行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训练的情况。这样,尽管“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系统传授,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却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从客观上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结果自然使学生陷入“高分低能”的窘境。而小组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要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来获取新知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得以真正综合运用英语的过程,能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英语思维和对话的机会。既然是同学,各小组成员必定年龄相仿,学习经历相似,英语水平相当,他们互动时,自然不会像面对教师时那么紧张或焦虑。因此,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在这种冲动的促使下,他们往往会积极准备,大胆交流,而较少顾忌彼此语言的准确或完美。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同时,形成各种学习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表现在学生课堂教学期间的相互关系上,在传统课堂中,学生之间一般都存在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学生个体是否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基本上与其他同学无关,他们大都注重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而并不在乎其他同学是否也完成任务。甚至是在其他同学完不成或不能完全完成任务时,才更能体现已完成任务的学生的成功,也就是说这样的结果对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更加有利。因此,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甚至是对抗的、消极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是把传统课堂中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传统课堂中由学生个体完成的学习任务变为由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这样,小组内各成员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得由各小组成员分工实施,集体努力才有可能出色完成的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大班额环境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更是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