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范文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发展问题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中内部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有机整合,它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条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与成功的基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场掌控着民营经济的命脉,是民营企业的前途与希望。丢掉市场的民营企业就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动力,民营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已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走在IT行业前沿的阿里巴巴集团,就是通过对长期发展过程中研发能力的积累整合,加强重点建设的投入,明确发展的主流方向,从市场中寻找到新的竞争出口,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实践证明,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基础,也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与体现。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别人不能复制与模仿的,它使得民营企业有独树一帜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品位。其次,在通过市场的长期运作实验后发现,核心竞争力的存在是易被广大消费者所能识别与认可的,因而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也使得那些假冒仿造的商品,没有立足之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成功基石。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它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确实存在的一股特殊力量。它对推动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民营企业发展之关键。在民营经济逐步国际化,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竞争的成功不再是企业产品开发与企业市场战略的最终目标,而是企业在不断自我创新与占领市场过程中的能力体现。企业的优势来源于卓越的生产力与经营力,以及面对市场难题的应变力。产品的优势不代表市场优势,单方的优势并不代表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只有保持企业的综合优势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长期不被超越,才能证明企业真正具备了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成功民营企业的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优势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掌控产品核心技术的能力。

产品是民营企业的竞争载体和生产经营的结果,企业开发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快科研成果的优势转换,把成果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与效益优势,才能真正具有核心竞争能力。

发展核心竞争力中存在问题探究

民营企业的体制问题。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实行任人唯亲,严重阻碍了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单一的投资主体使得融资困难,投资的资金有限,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存在一定难度;民营企业即使发展壮大,同样面临家族成员的产权之争,由于创业的复杂性,以及亲情关系的存在,使得创业初期的产权不明朗,企业发展状大之后难以分割,内部发生内哄,阻碍企业发展。

研发投入资金不足,企业缺乏创新源动力。与国际企业的研发经费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研发经费仅为国际普遍标准的十分之一。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只有企业的创新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百分之五,其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创新研发经费占销售额不足百分之一的企业将难以生存,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研发经费仅占销售额的百分之零点四。一个企业的研发能力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没有创新力的企业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组织结构混乱,管理滞后。员工素质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民营企业的员工普遍素质不高,员工的流动性大,专业人才缺乏,从而使得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溃乏,也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来推动,因而管理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窗口,为了便于及时传递与沟通信息,就需要民营企业对传统的结构进行整合,确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柔性化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的民营企业还实行直线型的组织结构模式,由于调整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成本、质量、人力以及战略和营销管理等方面,滞后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也不能灵活经营,从而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现代营销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复杂化,竞争机制越来越激烈,然而,当代崛起的民营企业家们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识不够,缺乏理智科学的战略决策,企业在对市场决策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现代营销理念,缺乏对企业自身和市场环境综合分析,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策略,靠主观臆断或自身经验进行判断,使得企业出现决策性失误或者决策收效甚微。

加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事实上,核心竞争力在民营企业之中属于系统工程,但是从其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民营企业独特的特征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

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决定着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力,它的发展需要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规划。民营企业能以其独特的商业嗅觉,准确地掌控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准确定位产品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突发事件以及发展机遇等做出及时、灵活、正确的反应,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来应对市场、行业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核心高新科技、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研究开发独具一格的特色产品和全新的高科技,从而使得企业能抢占市场先机。在技术创新开发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以市场发展为向导,开发研究企业自已的核心技术,创造品牌产品,抢占与开发市场;其次,加强相互合作,利用市场手段吸收企业所需的技术和人才,与企业之间建立友好战略联盟,从而克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创新难题。综合百家之长,融入自已的品牌,打造自已的品牌特色,从而使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竞争力得到有力的提升。

注重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与职能控制。国家应在财政、税收、金融、行业准入等多方面,做到国企与民企兼顾,为民营企业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与平台,政府也要将行政控制型的管理理念转变成规划服务型的管理理念,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有效的行政干预。首先要提供有利于竞争的条件,深化经济、政治与财务税收的体制改革,采取调整产权的方式使民营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通过市场体制和政府的行为推动,使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创新,在短时间内让民营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重组市场格局,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建立良好的统一的市场环境。其次,通过行政干预与帮助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环境、技术等综合手段,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增加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强品牌自主创新。增加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与激情,使企业保持长久的良性循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一些非技术性的产品可以买到,而企业的基础与能力是无法购买的,它需要资金和经验的积累。加大对项目以及产品的投入研发,投入比可以根据企业的效益而定,投入比根据企业的销售额来定,一般都是销售额的百分之五。当然,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预见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得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主动引进高科技人才或与高校联合开发新的产品,借助外力来加速企业的发展。

实施引进先进人才的战略规划,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人才掌控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之根本,民营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储备计划,建立先进科学的用人机制,给优秀人才一个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提高福利待遇,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多个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中看出,拥有人才与核心技术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要留住优秀人才,就得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选人与用人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制定产品研发的核心任务,让企业的产品不断更新,在更新中求发展。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为研发人员提供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河北省民营企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规模日益扩大的良好态势。但在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乐观的问题,突出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差,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具体表现为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低、经营者创新意识缺乏、产学研游离等。技术创新能力差是影响民企发展和衍生其它问题的内在本质因素。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客观规律和金融危机的客观背景下,民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把技术创新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切实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激励不足成为河北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从河北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来看,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存在着明显不足。

1 民营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起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重视不够。许多企业不重视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重视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作用价值。特别是对研发部门的激励不足挫伤了创造性的发挥。

2 财税政策不能有效激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支持不足;其次,财税政策的一些方面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对企业通过投入创新增加的利润所得、企业在开发高技术产品中承担的风险,财税政策都没有给予重视和规定,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 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已有制度执行不力,创新者不能从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补偿,创新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激励。

4 市场选择、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目前,市场的整体规范化程度还不高,创新企业与跟进企业、名牌企业与仿冒企业利益差别不大,进一步弱化了创新的制度约束和市场压力,造成企业难以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缺乏增强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构建河北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一)民营企业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

1 民营企业产权激励

(1)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产权清晰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只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才能有利于实现对各产权主体的产权激励功能,从而增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首先,要明确出资人股权;其次,明确法人财产权;第三,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其在民营企业的股权,保证出资人的权利到位。

(2)形成有效率的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产权的确定能够在资产所有者与资产之间建立起最直接的经济关系。可以在企业内部实施股份制、产权多元化,分割给经理层、核心技术人员部分产权,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切身利益感,把企业决策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

(3)确定排他性产权。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产权系统和技术创新的专利权激励,保证创新者对成果一定的独占权,排除仿制者对技术创新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侵犯,让技术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承担其经济责任和享受其利益,民营企业对于创新中产生的新知识,应及时向法定机关依法申请,享受法律保护。

2 民营企业内部人员激励

(1)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首先,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其次,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发挥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第三,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2)对技术创新经营者的激励。企业经营者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劳动和贡献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对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劳动和贡献给予科学而充分的肯定、承认和回报,是有效激励机制的核心。可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决定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允许企业实行知识产权股份,让企业经营者拥有企业部分股权;使企业经营者拥有自主决策权。

(3)健全和硬化技术创新的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行为,同时严格执行,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加强民主监督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改项目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科学管理和加强民主监督,这样才能优化创新行为方式,适应各种约束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坚持技术创新人员岗位责任制,确立风险和竞争机制;严格技术创新工作程序,加强对技术创新各阶段的信息反馈研究。

(二)民营企业创新的外部激励

1 政府激励

(1)用非市场的方式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这样的制度环境可以消除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不确定性,加快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大力推进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民营企业资源有限,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为之提供支持和帮助。政府可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种面向民营企业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

(3)政策资金扶持。帮助民营企业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困难。具体途径有以下两方面:设立专门资助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的计划,只要民营企业的科研计划符合政府产业技术政策,政府就应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政府设立民营企业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信用担保基金。

(4)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制止侵权行为。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尤其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发明人和设计者的合法权益。

2 市场激励

对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利益激励的基本条件是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培育市场主体;

(2)改革价格、工资、利率等的形成机制;

(3)建立有效的竞争市场,克服市场垄断,

(4)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构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提高

河北省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1 引入风险投资,规范财务管理

(1)引入风险投资。在目前国内融资渠道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引入社会风险投资就成为广大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

(2)规范财务管理。针对民营企业融资和资金需求现状,民营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融资和资金使用策略:①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②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由于许多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权衡,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分析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避免决策失误。③资金运作上,在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筹资。

2 建立技术联盟

(1)解决资源不足。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必须有资源作保证,研究、发展、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科技人员、发展信息、研究经费、经验技能、仪器设备、营销知识、原材料等。随着技术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资源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技术竞争迫使企业要不断地投入资源;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合作来管理环境,以解决获取资源的不确定性问题,以保证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

(2)降低开发成本。由于存在技术风险,以及民营企业间、民营企业与其他大企业间的综合实力差异,因此,单一民营企业就面临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的选择问题。选择的标准是最小风险和最小开发成本。

3 启动人才战略

(1)确认人才需求的标准。高级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同一般的资源不同,具有专用性和主观能动性,它并不是在任何企业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人才就发挥不出作用,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

(2)尊重和爱护人才。这一点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与其他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利用人力资源方面总体上处于劣势,如若在保护、爱护和尊重人才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则将进一步增加自己选用人才的困难。

(3)培养对人才的信任感。民营企业往往在对人才的需求和使用上表现出极大的矛盾:一方面经营管理对人才是“求贤若渴”,不惜花大力气引进,另一方面对待引进到企业的人才却又是“叶公好龙”,害怕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引进人才的不信任,造成管理者对外来人才总是处处防备,不敢放手让他们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开展。

4 整合企业文化

(1)风险与稳健的文化整合。技术创新是一个存在风险、前景无法准确预测的活动,必然与稳健的企业文化发生冲突,因此,要敢冒风险又要将之与稳健的文化进行整合。

(2)控制与求异的文化整合。企业管理注重控制,通过有效控制,实现企业目标。、生产管理与创新整合不是同一性质的领导活动,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生产部门与创新部门在认识上存在价值分歧,作为企业领导,需要注意二者的差异,并加以整合。

(3)个人与集体的文化整合。创新活动的实现关键靠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有个性,这样的人不可能接受集体过多的控制;对企业集体文化中反映集体行为的服从、守纪的文化内容,创新者难以遵从。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注意在创新部门创造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理解创新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使个人的创新有充分施展的空间。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现代民营企业概念简述

(一)现代民营企业的概念。现代民营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实行家族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而言的。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民营企业主要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同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民营企业也开始不断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即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行分离,从而在保障资本所有权人对企业权利的拥有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使企业能够在职业经理人的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内部的运营。由于这类企业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与专业管理水平相对完善,并且所占有的市场广阔,因此被称之为现代民营企业。

(二)现代民营企业的发展。西方现代民营企业大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初,以惠普公司的创立为标志,象征着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逐渐开始结合,成为历史趋势。此后,这类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科技型现代企业获得不断发展,并逐渐在实际应用范围内不断扩散。

中国的现代民营企业主要起源于北京的中关村,以现代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现代民营企业的最初类型。比如柳传志所创办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后来的联想集团,就是中国现代民营企业的一大代表。而本文中所指的现代民营企业主要是指中国现代民营企业。

(三)现代民营企业的特点。现代民营企业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诞生的,因此,其不可避免的具有知识性和高科技性的显著特点。由于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及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使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必然将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的威胁,因此其将具有现代市场性的特点,以适应不断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此外,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如法人制度等的完善,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将与传统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上有所不同,以知识和技术投入要素为主,采用具有高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采用现代法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从而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二、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的合理化

企业的经济链主要是指现金流与资金链。其中,现金流主要体现为现金流入与流出的量。通过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得知一家企业的现阶段具体经营状况;而资金链主要是指企业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与现金流不同,其为企业围绕资金进行运作的一个循环,包括企业整体资金运作的每一个环节,若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将会造成极大的风险。因此,保证充足的现金流,避免资金链断裂,都是企业发展之中极其需要注意的部分。

目前,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大多较好,因此,通过分析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的具体情形,可知其合理化主要如下文几点所示:

(一)融资方式丰富。现代民营企业主要为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是符合现代需求,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产生的,其以知识经济作为企业的核心,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先进性。因此,现代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与私募基金等一系列渠道的资金。而传统的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多数采用自行融资的方式,通过民间借款融资或向银行等担保机构借款,获得所需资金,其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且资金链断裂可能性较高。由于部分银行难以承担过高的融资风险,因此,传统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大,极易发生资金链不到位现象。而相对的,现代民营企业由于其科技性与现代性,不但可以获得银行方面的贷款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托、委托、保管等业务获得金融机构的承兑担保与贴现业务资金支持,且私募基金与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的存在,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保障了企业资金的充足,促进其经济链的完整。

(二)融资信用度高。现代民营企业大多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先进的法人制度、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其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对清晰,对于今后的经营发展状况都能够有明确的认识,因此信用评级相对较高,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机会。而传统民营企业大多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其产权分割不清晰,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对于整体的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状况不明确,因此,相关金融机构很难就此给予信用评价,在融资的难度方面也就相对更大。

(三)经济体制创新。现代民营企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现代民营企业明显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如以知识和技术投入要素为主,采用具有高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依托现代先进的技术发明,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采用现代法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转型。而传统的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管理人员主要为家族内部成员,可能缺乏足够的高级管理知识,且产权分割或相对单一,或分割不清,使企业的治理结构都面临着问题。在经济体制方面,更与部分国企存在矛盾和冲突,且内部所有者与管理员之间的矛盾使其体制转型与创新更加面临着难度。只有通过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经济链才可以不断完善不断巩固,企业发展在资金基础上才可以获得充分保证,因此,在这一方面,现代民营企业明显具有极强的合理性。

(四)资产重组优势。现代民营企业由于采用的是现代法人制度,将有限责任制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因此,其具有产权清晰的特点,有利于企业资产所有人内部的产权过渡等等。而就资产重组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民营经济的资产重组和规模扩张,促使其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使其不断走出国门,从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

三、总结

随着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不断发展完善。其中,现代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现代性等一系列特点,因此,为促进经济体制转型,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企业装换,我们要不断促进其发展,使其在中国拥有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陕西省榆林市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形势异常严峻。榆林市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精心谋划,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促转型、调结构的措施,使民营经济在逆境中实现稳步增长,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榆林市的民营企业面临大规模的倒闭破产,融资难成为压倒榆林市民营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榆林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导致榆林市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有多种,民营企业自身治理及经营能力不足、银行收紧贷款等,但造成这波民营企业倒闭潮的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

1.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银企关系恶劣。近几年来,受榆林民间借贷危机的影响,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观念十分淡薄,利用虚置债务主体、假借破产之名、低估资产、逃避监督等各种方式逃、废、赖银行债务,这种不诚信行为在神木、府谷更为明显。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相应地也降低了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投放的信心。

2.民营企业“短贷长投”问题严重。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盲目扩张,甚至一、二、三期一起上,融资不计成本。大量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些资金基本上通过银行借款筹集,然银行的借款的期限一般是一年期,等一年到期后再进行续借或还旧借新,这种贷款周期与投资周期不匹配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近年榆林市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环境恶化,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民营企业借款到期后很难再从银行获得贷款,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层出不穷。

3.民间融资渠道堵塞。随着榆林市经济的持续下行,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与之相反的是,融资成本增加和金融机构抽贷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民间借贷纠纷频发,榆林市的社会诚信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引发了民间恐慌心理。过去很多民营企业赖以周转的民间融资渠道瞬间被堵死,尽管总存款量在逐年上升,但民间资本大多数躺在银行睡觉,对民营企业来讲有如水中月、镜中花,获取民间资本融资非常困难。

4.银行贷款审批权被收回。为防范榆林市经济下滑带来的系统风险,各大商业银行往往采取减少企业放款、少与企业往来或提高贷款条件等做法,对稍有风险的贷款,不敢“轻举妄动”,使得信贷人员“慎贷、惧贷”。更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把信贷审批权都收回到省行,市、县银行没有审批权,基层银行权限的缩小,加上银行有意识地控制新增贷款客户,致使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贷款更为困难。

二、榆林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状

榆林的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到2014年底,榆林市民营经济组织达到14.02万个,其中企业8 957户,从业人员62.1万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 21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4%。截至2015年4月底,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8.6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营业收入618.4亿元,同比增长12.7%;上缴税金42.1亿元,同比增长10.3%;支付劳动者报酬28.85亿元,同比增长6.5%。

榆林市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榆林市共有混合所有制企业111户,从业人数达2.3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56.7亿元,占全市企业收入的比重为7.6%;完成经济增加值60.1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规模以上工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57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7.7%;完成产值22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2%。榆林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过程中形成了国控民营的“东方模式”、中外合资的“南梁模式”、民资控股的“奥维乾元模式”、国资控股的“北元模式”等。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以煤炭及煤化工为主,有少部分涉及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加快了国有经济的改革重组,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合作共赢,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了1+1>2的效果。

三、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当前,榆林市整体经济处于下行过程中,榆林民间借贷处于崩盘状态,社会的信用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召开银企座谈会、创新还款方式、创新抵押方式、实行短贷转长贷、无还款续贷、本金分段计划归还、成立政府主导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策略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些策略只是短期环境融资难的缓兵之计。要想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从民营企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一根本入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二的选择。

1.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民营企业转型。榆林市的神木、府谷两县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神府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进企业混合重组,府谷县400多户能源民营企业联合组建的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特种合金五大民营企业集团,已集中200多亿元投资大型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混合所有制项目;神木、府谷民营企业还与神华、华能等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合作,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 决策能力 创新能力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在迅速地发生改变。民营企业如何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精心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决策和创新能力,积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同时需要政府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使民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1.民营企业决策能力弱。

过去的民营企业由于是“家长式”的决策。凭经验,“拍脑袋”的决策行为时有发生。现在是讲究速度的时代,由不得企业改正错误,决策的失误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崩溃;然而一个企业的决策能力弱,正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反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残酷的。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构建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普遍存在缺乏管理经验、财务计划不周、企业选址不当、缺乏献身精神以及盲目扩张等问题。

2.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自己的独特技术,更缺乏技术创新机制从而缺乏可竞争产品,无法保持市场的竞争地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将先进的技术用于产品的开发上,从而导致一个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技术方面没有进步。另外,我国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核心技能,但是仍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我国民营企业仍是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确切地说,没有形成与别的企业相竞争的资本。那么,等待民营企业的只有失败甚至是破产。

3.人力资源成为当代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各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就是人力资源竞争。

也就是说,企业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重视资金市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员工管理上,大多数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的授权赋能,不愿意让他们参与管理,不愿意授权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另外,人力资源流动率偏高。有些企业认为,劳动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任何时候都可以招聘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流动。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民营企业资金有限以及体制和市场的原因,民营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风险。他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是没有回报的投资。

4.不良的外部环境。

政策障碍制约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成了许多不合时宜的政策的受害者。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和要素使用这两个方面都还面临着很大的政策障碍。市场准入关乎自由选择,要素使用关乎平等竞争,而“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乃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法则,是其灵魂。另外,民营企业的政策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认同度仍较低,应允许民营企业主更多的参政议政以影响政策制定。虽然国家已有了保护私有产权等法则,但仍感到心里没底,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税赋负担过重。

三、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最终要表现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上,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现状来看,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等固有的劣势,正成为新形式下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致命软肋,他们在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能够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并更好的保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快制度创新,向现代化企业制度方向发展。民营经济天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大民营企业不自然就是现代企业。目前,除一部分民营企业外,多数大中型民营企业离现代化企业制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同时,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后,国内外竞争的激化,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2)加快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在同一经济制度环境下,在科技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民营企业的兴衰,从根本说,决定于他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落后,许多企业基础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许多企业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许多企业专业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这些都成了阻碍民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的一个任务是迅速改变管理上的这种落后状况。

(3)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强化品牌战略。这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措施,一定要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一主要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有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还必须推行品牌战略。实践证明,品牌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产品将销售困难,只能处于低档次、低利润的困境,甚至被淘汰出局。

(4)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强化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激励。众所周知,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依靠知识、信息、技术等智力取胜的时代,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空间激烈,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在竞争中取胜对手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要创造核心技术就要依靠科学家,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同时,一个新技术和新产品创造出来以后,要推向市场就要依靠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科学家和企业家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提供这种高质量、高强度的创新性劳动,就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尊重他们的劳动,特别是他们的知识产权,把科技长信能力和经营能力等生产要素作为分配的依据,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足够的报酬。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民营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海玮,景长新.民营企业现状及其发展初探[J].财会月刊,2004

第6篇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生存率低,这些特点决定了与大企业相比,在融资上处于劣势。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有相当大的困难,已构成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和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信状况,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十分困难。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启动阶段,为了降低风险,国家对股票市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上市要求高,只有少数条件好的大中型企业才能进入股票市场融资,普通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有进入股票市场融资的机会。

2.企业债券市场尚不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也有较大困难。政府一般都全力扶持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发行申请难以批准。同时,作为企业资信评估的专业中介机构不具有独立性,从而使它们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不可能公平地对中小企业资信情况作出公正的评估。这些都给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造成一定困难。

3.在无法进行直接融资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寄希望于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在进入市场化运作后,出于对自身经营利益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变得非常谨慎,更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强势”地位已经显现。但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支持十分有限,这种“强势”地位基本上是依靠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支撑起来的。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强势”地位由于有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保障而得以确立和巩固,其“弱势”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也由于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而变得越来越小,而且,中小企业由于其“弱势”地位而受到的“信贷歧视”也表现得比较单纯,主要是“规模歧视”,一般不会出现“所有制歧视”的情况。

但是,在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获取外源性融资来源时不仅要面对“规模歧视”,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它们还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所有制歧视”。这种状况使得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强势”地位很难获得来自金融体制的切实保障。

从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还存在诸如拖欠款、违约、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价格欺诈等严重影响企业信誉的行为,由于企业信用的原因最终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较难获得贷款银行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信用总体上不甚满意、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营状况不稳定和信贷条件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可提供抵押或担保的条件往往不能满足贷款银行的要求。

(二)企业信用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

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经历了一定的融资困境,但由于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就有了切实可行的政策环境。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经济政策对于缓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使得我们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选择不能不有别于发达国家。

第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和财力都十分雄厚,它们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百业待兴,资金短缺。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即使想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国家财政根本不可能拨出巨额资金用于建立一个类似于发达国家那样的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因此,要想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来缓解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这种做法在我国很难行得通。

第二,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比较完善,无论是政策性还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它们对信贷资金的使用都具有较硬的预算约束,所不同的只是它们对于中小企业的授信条件不同而已。而且,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比较发达,金融工具比较先进,银行的信贷监督机制也比较健全。我国的金融体制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带有浓厚的计划金融体制的色彩。在计划金融体制下,银行不仅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实行“内外有别”的信贷政策,而且银行自身的信贷结构和信贷监督机制也很不完善。

第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比较开放,金融自由化程度比较高,宏观金融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有保障,而通过宏观金融政策的调节使中小企业享受到更多优惠条件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从宏观上看,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难度远不及我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是外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支新生的经济力量,面对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和体制不兼容的银行体系,民营中小企业除了争取平等的融资机会之外,很难从中获得更多的优惠条件。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消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性障碍的过程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其间必定会产生种种矛盾和摩擦,因此,在包括金融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转型过程中,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恐怕还要更多地依靠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自身的力量。也即在民营企业的“强势”地位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前提下,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要寄希望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利好”和扶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民营企业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而企业信用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和关键。

(三)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企业信用的关系

从企业成长周期看,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企业资产规模逐渐扩大、企业信用能力逐渐增强、信息透明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争取各种融资来源。因此,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就形成了由不同融资来源构成的融资增长周期范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企业信用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匹配关系。

所谓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与企业信用的匹配,是指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能给予与其信用等级相适应的满足度。这样,一方面资金融出方有效规避了资金风险,一方面又保证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和引导民营企业信用的培育。而动态匹配则是指在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民营企业信用等级的提升,都有与其融资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渠道可供选择的关系。企业不同的成长周期和阶段,有不同属性的融资安排需求(见表1)。

种子期、初创期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信用尚未建立,主要依靠企业主个人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评估放贷风险,因此融资渠道为民间借贷、合伙投资和内部集资等非银行渠道。随着企业信用逐步建立,公司规模和公司治理等逐步走上轨道,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获得了外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此阶段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有银行贷款以及民营金融机构贷款、股权融资、内部集资和用来补充临时资金的民间借贷等。待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后,企业信用良好,成为地方的支柱企业,受到政府的扶持和各级金融机构的青睐,同时也被批准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此时融资渠道比较典型的有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银行贷款等。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企业信用能力很弱时,企业外源融资受到的限制比较多。 在外源融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企业一般采取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但是,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而外源融资一旦发生,就立即涉及到企业的负债和信用能力问题,只有当企业的负债与其信用能力相符时,企业才能在融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信誉,才能获得更多融资来源并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司制度。在该制度下,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所以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企业融资将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筹资先依靠内源融资,再求助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债权融资,即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资金仍不足时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筹资。

(四)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关系的合理性分析

企业信用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核心和关键,正确认识这种相辅相成辩证关系的合理性,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有效融资,有利于资金提供者获取收益和规避风险,也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融资方式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企业主利用自身的个人资产初创企业到民间集资、银行贷款直至外源性直接融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和企业信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实际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在政府投入巨资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还是要凭借自己的信用能力,这种信用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所有者的权益资本以及企业主自己的个人财产,另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用担保者,这些担保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或民间的信用担保机构。前者是属于企业的自生信用能力,后者则是企业的辅助信用能力。一般来说,企业自生信用能力是其获得信用增级的基础和条件,而辅助信用能力的介入则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信用能力。

无论是从实践经验还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银行贷款担保所涉及的都是企业的信用能力问题。 在发达国家,由于企业信用能力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因此贷款担保也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信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说,和企业主的个人信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他们对于企业的财产具有实际占有和合法占有的性质,因而具备了证明自己信用能力的必备条件。目前,贷款人正在越来越多的将其信贷决策建立在中小企业所有者的资信度上,而不是仅仅建立在企业自身的资信度上。由于贷款人希望以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财产来担保企业的债务,因此,提高对个人担保的使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主作出的个人担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贷款人的贷款损失,因而可能会使他们在与贷款人进行贷款谈判时获得更优惠的信贷条件。

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统计;困境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25-01

1 民营企业统计工作的困境

1.1 民营企业经营者统计法制意识的淡薄及对统计工作的片面认识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从思想上对依法统计不够重视,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专兼职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大多没有统计上岗证。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填报的报表不规范,随意性大,经常出现一些错误。

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统计工作的片面认识也是企业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能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1.2 民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民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普遍差,很多民营企业的统计工作尚处于无序状态,既无统计制度,也无统计机构,更无统计人员。相当一部分企业统计数据没有原始记录,没有统计台帐,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代填代报,上报数字处于应付状态,难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

1.3 民营企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民营企业统计人员,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正规的统计培训,对统计业务不熟,对指标的含义、以及统计口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一知半解,加上人员调动频繁,待遇极低,劳心又劳力,统计人员的敬业爱岗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加重视,更谈不上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上的职能作用了。

2 民营企业统计工作的出路

2.1 政府统计部门应完善民营企业统计制度建设,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统计工作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民企业经营者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其次,要加大惩处力度,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重统计违法的成本和后果。

政府统计部门在民营企业统计制度建设方面还应有所突破。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统计制度建设,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统计工作,促进民营企业统计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建立有价值的民营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来引导民营企业统计工作架构的形成,推动民营企业统计工作的良性循环;要通过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报表制度,全面促进民营企业统计工作的日常化、制度化;要通过建立民营企业的指标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民营企业统计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经济性和规范性。

2.2 营造依法统计氛围,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统计机构,明确统计岗位,配备相应的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坚持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稳定统计队伍,不得任意变动统计人员的岗位。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统计管理体系。对基层统计人员要经常举办业务培训,要注重更新统计人员的知识,改善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当地给统计工作者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其热爱统计工作。

2.3 以建立有效的统计监督考核指标为核心,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第8篇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2-0041-04

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06457208D-6)部分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到2006年底,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全年总收入、资产总额、长期职工总数分别达到6,811家、1,183.04亿元、1,099.71亿元、566,529人,同比分别增加9.31%、56.01%、20.53%、31.64%。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由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商业能力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构成,但从评价结果来看,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0.799,接近于强(评价值为0.8)的水平[1],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企业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从评价结果来看,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值只有0.854,其四个构成要素引导力、激励力、凝聚力和扩张力的评价结果分别为0.866、0.857、0.803、0.886,都达不到很强(很强的评价值为1)水平[2],说明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企业文化没有很好发挥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不是很强。调查显示,河北省有一半的民营科技企业没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不能长期坚持。这不能不让人担忧!二是创新精神的激励效应不是很强。企业的创新精神产生正面的激励效应,形成正向的激励力。而作为民营科技企业,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但调查结果表明,还有23.1%的企业的创新精神不强。三是企业文化的整合作用不很强。企业文化在企业兼并中具有“企业兼并,文化先行”的“排头兵”作用,企业兼并是否成功,关键是兼并后企业文化是否融合。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企业兼并中,还有1/3的被民营科技企业没有发挥好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四是企业文化积淀不深。企业文化需要积淀,但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历史较短,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长则10多年的发展历史,短则仅有几年的成长历程,企业文化积淀不够,很难要求所有的民营科技企业都具有很强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五是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不够或认识上有偏见。一些经营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模糊,另一些企业经营者把企业文化简单化、表面化,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还有一些经营者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形象塑造,不重视员工价值观的培养,不注重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整合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或者有的企业虽然花了很大气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不得要领,企业的价值观未能内化为员工的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神”与“形”不能统一。

2.创新能力偏弱

从评价结果来看,创新能力的评价值为0.749,达不到强的水平。其四个构成要素组织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服务)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分别为0.777、0.785、0.709、0.679,都达不到强的水平,尤其是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偏弱。

造成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一是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要靠科技人才来实现,而人才短缺是造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有64.1%的企业认为技术人才短缺是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民营科技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资金渠道来源单一(主要是自筹,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较困难),加上创新投入的经济效益不易直接表现和衡量,因而,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投资不足的倾向。调查显示,有35.9%的企业认为,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有46%的民营科技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及2%;由于技术人才短缺,加上资金投入不足,自然影响到专利的申请与利用,导致有41.0%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或拥有专利。三是对技术创新和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技术创新和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会影响企业创新目标的选择,最终影响创新的效果。调查显示,有46.2%的企业对技术创新信息和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四是传统思维与体制的束缚。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科研力量偏弱,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如果走产、学、研的道路,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则可以利用他人的优点,避开自己的弱点,最终达到创新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却有30.8%的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依靠单打独斗,没有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有43.6%的民营科技企业近三年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数年均仅有1次或1次以下。显然,这与以技术创新为己任的民营科技企业不相符。五是组织创新速度不快。有25.6%的企业组织创新速度不快,赶不上企业目标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六是技术引进吸收消化率不高,有28.2%的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在60%以下。

3.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即管理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即商业能力。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表现在管理能力和商业能力的评价结果分别为0.779和0.753,均达不到强的水平。管理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的评价结果分别为0.767、0.791、0.796、0.786,都低于0.8,而商业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营销能力、竞争环境整合能力和融资能力的评价值都不高,尤其是融资能力达不到0.6(一般水平),而权重占0.539的竞争环境整合能力评价值也只有0.772。

造成管理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偏弱,包括管理者对全局的把握能力、对下属的指导能力与激励能力、对发现偏差而进行的纠偏能力。被调查企业中有20.5%的被调查企业的统筹能力一般,有23.3%的被调查企业的执行能力一般,有23.1%的被调查企业的管理者的指导能力一般,有28.2%的被调查企业其管理者的激励能力一般,有1/3的企业纠偏能力一般,尤其是管理能力中权重占0.515的计划能力偏弱,评价值仅为0.767,因此,提高内部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是关键。另一个原因是执行力不强。俗话说:“三分策划,七分执行”,如果决策正确而执行不力,执行效果也不好。影响执行力高低的因素很多,包括决策是否客观,中层管理者的素质高低、沟通是否有效、赏罚是否分明、士气是否高昂、各方面的资源是否很好地协调等。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执行力不强,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造成商业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一是营销队伍的力量弱和素质不高。营销队伍的力量和素质是整合外部资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企业的营销人员不足,而且素质不高,那么,企业的产品就可能卖不出去,资本的投入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也将受到阻碍。调查显示,有30.8%的被调查企业的营销人员较少,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这对企业获得外部资源很不利。二是对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偏弱。企业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强,则较容易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较容易销售出去,但调查数据显示,仍有1/5的被调查企业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占七成的企业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下。三是顾客忠诚度不强。提高顾客忠诚度,对于企业稳定销售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2/5的被调查民营科技企业的顾客忠诚度一般或低,因此,培养忠于企业产品的顾客,是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任务。四是合作意识不强。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竞争对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敌人,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合作对象,也是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因此,只有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充分利用好竞争对手这部分资源,才能获得竞争与合作“双赢”。但调查显示,仍有33.4%的企业把竞争对手看成敌人,不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不与之往来。五是品牌价值不高,调查显示,有74.3%的被调查民营科技企业的品牌价值在100万元以下,品牌价值偏低,表明品牌建设滞后。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品牌价值偏低,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空间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都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势在必行。

二、提升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针对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动主体,因此提升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首先要重点培养技术创新、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包括专门从事技术创新、从事技术创新信息获取与处理和专门从事技术操作的人才。这三类人才应注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管理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统筹能力、指导能力、激励能力、执行能力和纠偏能力的培养;营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营销能力、与顾客(合作者、竞争对手)的合作能力、对营销渠道的掌控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空降兵式”的引进、送出去深造以及与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通过“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尽最大努力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支创新能力强、善于管理和长于营销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加快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等,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再次要创造人才茁壮成长的土壤环境。特别是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领导与组织创新的能力;要坚决改变有用人才“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真正以识才之眼光、聚才之本领、用才之良策,把领军人才引进来,让适用人才冒出来,将各类人才用起来。

2.积极培育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百年老店的长寿秘诀。企业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产生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来自于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培育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关键是塑造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及价值观体系。具体来看,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育人,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才能,并为员工的发展构筑平台,寓教育于经营中。二是要牢固树立优质取胜的质量意识和顾客至上的特色服务观。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顾客的“用手投票”,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只有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有特色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发展特色服务,这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杀手锏”。三是要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伦理观,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都要讲信用、重合同、守诺言,以诚相待。四是要牢固树立不断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发展观,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依靠自主创新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五是要牢固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只有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真诚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做成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丰厚回报。六用文化来“治心”。要用企业文化来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让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达成默契;要用核心价值观来整合员工的个人价值观,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动、达成共识;用企业文化来培育精神,来激励员工,产生推动力和创造力;用企业文化来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和团队意识,形成凝聚力;用企业文化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产生向心力;在企业的并购扩张中,要采取“粮草未动,文化先行”的策略,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整合被并购企业职工的价值观,激活被兼并企业;企业在与外部的合作中,要用文化来建立与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企业的扩张能力;同时要用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赢得客户的信赖与忠诚,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

增加研发投入,一要增加政府投入,把钱用到刀刃上。科技三项费用要全部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优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等问题;要不断增加投量,根据科技创新自身客观规律和河北省民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高度重视投向,从以往的一般性投入重点转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科研基地和科技队伍建设,切实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二要着力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研发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促使企业研发投入的总量快速攀升;要加大对形成大企业、大产业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研发活动的经费支持和补贴,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大幅度增加高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更多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形成大产业、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民营科技企业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研发投入,包括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增加企业积累基金用于研发的投入。三是鼓励社会投入。要疏通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项目扶持资金,为现有企业的研发提供专门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投资风险机制,以有效分散风险和弥补因信贷不愿涉足和政府财力有限所导致的创新资金“真空”;要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吸引社会与境外资金在河北省发展风险投资业,使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的重点企业得到扶持。要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补偿基金,鼓励各类有经济实力的法人成立融资担保基金、创新基金管理公司等。

4.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一是要培育品牌的忠诚度,努力培养稳定的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要提升品牌的品质内涵。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已不仅仅是产品(服务)的代名词,而且是企业形象与信誉的象征,更是消费者认可度和忠诚度的体现,未来品牌内涵将朝着个性化与体验性需求方向发展,因此,品牌的内涵只有不断丰富,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才能不断地培育出忠于品牌的稳定的顾客群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三要注重品牌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产品(服务),但由不同的企业提供,其内涵特征也是有区别的,正是这些特色,才使消费者认可并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服务)而不是去购买其他企业的相同产品(服务)。这种特征不仅体现了产品(服务)的质量,更体现企业的信誉与形象,同时还渗透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特质。这才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关键。

5.努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整合能力,实际上是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商业能力。从管理能力来看,要努力提高中、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一要让管理者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管理者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了,其责任和关系也自然地明确了;二要通过培训,让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深刻领悟管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三要通过培训,提高管理者对外部环境与政策的判断能力和把握能力,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四要通过“干中学”、“边学边干”等方式,在工作岗位上不断锻炼和培养管理者驾驭企业的能力;五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利用“外脑”,充分发挥专家的特长,提高决策的正确率;六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从商业能力来看,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通过培训,努力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包括掌握营销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技巧;二要培养营销人员对顾客需求和市场行情变化的判断力;三要提高营销人员对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四要努力提高营销人员的沟通能力,包括加强与供应商、协作单位、用户、竞争对手的沟通,充分利用供应商、协作单位、用户、竞争对手的资源参与企业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

6.抓住滨海新区开发的发展契机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将为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合作机会。因此,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积极参与滨海新区的建设,与京津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带,利用京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打造京廊津塘、京保石和京唐秦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产品配套基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天津滨海新区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契机,当好“接力”的角色,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强劲,[EB/OL].hebei.省略/article/20070906/ 516329.htm,2007-09-06.

[2]Wu Wen_sheng. An Evaluation on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ence[C]. Recent Advance in Statistics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Areas――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tatistics Studies, YANTAI, CHINA, 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 , Australia,2008-9-12, P.P 1425-1431.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re Competence of Non-government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in Hebei Province

Wu Wensheng1,Dang Xu2

(1.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China;2.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China)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机制 民营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随着建筑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业中,我国的民营建筑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应该看到,国外建筑企业的准入、国家对建筑企业高标准、高要求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道路日益艰难。我国民营企业既要遭遇中国公司和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又要面临国有、集体等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并提高企业独有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企业保持快速前行的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必须考虑建立适应市场的创新机制,营造企业创新环境,以增强企业实力,形成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实现民营企业长期的良性发展。

一、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现状分析

( 一 )创新意识薄弱 许多民营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还没有树立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在企业发展壮大时缺乏危机感。尤其由施工队发展起来的建筑企业还长期处于粗犷式管理之中,内部矛盾堆积,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企业的动荡。在扩大企业的竞争力上,没有意识到创新是争取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内容。

( 二 )创新环境缺乏 目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多数民营建筑企还仅仅满足于有任务就接的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状态,创新并未被作为重要的工作来进行,而是在企业内部把主要的资源与精力配置于承担生产的部门,企业往往追求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得到眼前的利益,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有投入就立刻产生回报,因此常被看成是成本,而没有获得企业应有的支持。企业过分的关注眼前利益,使得产值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分配导向,完成的任务越多,得到的利益越大,很多高端人才的收入甚至与企业内一般的技术人员相差无几,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高端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过分短视和功利的环境实际上是不利于创新的,创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机制除了体现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外,还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的创新,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同样是一个建筑企业发展的主导动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直接承担的项目,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的技术创新如掌握使用新技术、创新施工工艺等,结果大都和项目有关,多是结合生产而进行的。但是民营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对创新的内涵认识不够;民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缺乏与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实际用于创新的资本较少,给与创新的风险资本更是微乎其微;同行业间过多的重复建设的低水平竞争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部分民营建筑企业都没有确切的技术科研投入比例,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较低,每年没有明确的用于企业技术研发的科研预算,即便已存在的科研预算也是按科研项目来申请和投入科研经费的。

( 三 )专有技术缺少 很多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都拥有专利技术,总体来说,相对于国有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民营建筑企业比较少,也有一些民营建筑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但是相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工程类企业而言,民营建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薄弱,缺乏对自己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只有将获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持续,成为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也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在取得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工程技术,提高了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开拓了新的服务领域,也有企业针对未来的市场需要,提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科研开发,以取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程度较低,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市场问题,一些企业缺少创新成果推广的市场,或是不去推广使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人力、财力去开发,却没有应用于所承揽的项目中,创新的效果不明显,企业没有看到效益,这也是一些民营建筑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经费的原因之一;二是经济的因素,多数企业认为创新成本过高,投入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能否研究出成果、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投入得到回报还是未知的,这是阻碍创新的主要经济因素。

( 四 )创新人才短缺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追根究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员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民营建筑企业要扩大市场生存空间,促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国际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失是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民营建筑企业总认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低,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也不愿在员工的福利和保险上投资,这样无形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民营建筑企业中主要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性非常频繁,使企业欠缺人才储备,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二、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 一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 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其它建筑企业所没有或不完全拥有的核心能力,在社会影响、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并拥有保持这种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行业的领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差别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是企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广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指企业所独有的包括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生产制造、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在内的核心资源以及对核心资源的整合、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狭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仅指以企业技术为核心,能够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专门技术和技能,并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等的相互融合,而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评价企业是否具有出色的业绩或稳定的优势,往往是企业在同对手的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是同竞争对手比较的结果。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可以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例如能显著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消费者的特殊效用,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等,为顾客所认可它的实用价值,给民营企业带来在市场上的稳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得超额的利润。其次由于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所特有的,因此,这种难以被替代、被模仿的能力能够为民营企业带来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使其具有更大的延展性,能够同时在多个不同的任务中应用,帮助企业扩展相关市场,增加企业的主动权,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客户的需要。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形成核心产品。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花果、树叶是产品,那么树干、树枝是核心产品,而提供营养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只有根系发达了,树干才会粗壮,大树才有茁壮的生命力。民营建筑企业要建立企业牢固的根基,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重视不断培育、制定培植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己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机制创新是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战略创新、人才创新、经营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等。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是管理和制度创新,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对人才、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障。而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塑造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由企业对于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研发出来,并逐渐在企业内部转变为核心技术,甚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自我的新的核心能力和技术模式逐渐形成,使得企业拥有了能够越来越趋于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企业可以在较长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而由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寿命”将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企业技术创新所推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其意义远远超过某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企业若要长远发展,应更关注在未来市场上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地位,而不是在当前市场如何做得更好。从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功能来看,单一的要素很难使企业产品具有稀缺性、持久性或其它企业的难模仿性等特性,不能具备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的能力,事实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是需要多种核心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民营建筑企业尤其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己有的技能,从中识别选择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些特征的核心要素,区别核心的与非核心的要素,挑选核心要素并加以有机整合,重新认识整合后的产物,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看其是否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全部特征,若具备,则说明在企业内部一项核心竞争力已基本形成。若缺乏某项或某些核心要素,但是却在市场中面临巨大的商机,足够吸引企业发展相关业务,就需要先进行创新核心要素,再将创新后的核心要素与己有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从无到有,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目标的周期往往较长,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临时决策,考虑创新,那样容易失去机会,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或者与其它社会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投入一定的资金,维持研发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储备,也可以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创造创新氛围,以激发企业员工开展创新工作。来自于日本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销售额相比,如果科研投入只占到销售额的1%,企业将难以生存,如果达到2%,企业勉强可以维持;只有达到5%时,企业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目前,我国许多民营建筑企业长期进行低端的、技术简单的重复性的作业,创新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管理者开拓意识差,不思进取,或者错误的理解改革和创新,盲目跟风,企业管理流于形式,反应迟钝、人气低落、浪费严重、效率偏低,企业竞争力较弱,面临竞争无所适从。因此民营建筑企业更应通过制定改革和创新战略,积极推进创新机制改革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摆脱面临的种种困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和不断增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三、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

( 一 )制度创新机制 企业制度创新对民营建筑企业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是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不灵活、不完善的机制是制约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大问题。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观念、分配方式等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同时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民营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力。给企业经营的活动提供体制保障。制度的创新应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形式,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具备生存发展能力,以保证正确决策与有效的运行,充分利用和整合本企业现有的内部资源和需要的社会资源。制度创新应不断进行、长期发展。

( 二 )知识创新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是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资源、外部关系资源、内部组织资源、情报资源等体系的资本力量是相当惊人的,国内民营企业大多主要依靠的是熟悉和掌握本土市场、人脉以及其他特种资源。当面对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作为竞争对手的国有企业及国际企业利用其在长期的企业发展历程中建立的各种资源,依托有序管理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资源体系,正成为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怕的竞争力量。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分析客户、开发市场、制订经营战略等。企业建立制度化的知识共享,通过学习系统化、组织化的知识,优化企业文化,创新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再辅助具体的决策、实施、效果评估行为,提高生产运作效率和效果,降低经营风险。知识时代的资源竞争表现为“直接的”知识资源竞争以及对知识资源的创造者——“间接的”人才资源竞争,民营建筑企业进行整体战略规划时应将“知识管理”纳入机构计划之中,作为战略武器辅助机构日常的经营管理运作,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三 )战略创新机制 战略是企业对外部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而作出的积极反应,以此获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制定战略是为了超过竞争对手。战略创新是企业在追求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针对企业的形式、状态、性质的转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企业的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的变化带来的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二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组织的创新,这种组织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引起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面临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所有的模仿都只能是暂时现象,民营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战略目标,培养企业应变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民营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建立好的机制,二要改变承包模式。尤其对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集团公司更应对整体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对原有功能作出调整,强化大项目调控和管理大项目的辐射功能,消弱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职能。理顺公司的职能分工,建立监管和调控机制。随着国内投资体制的改革,承包模式逐渐向总包管理模式转变,而国外的资金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民营建筑企业应该摆脱做承担风险很多却盈利很少的专业分包的处境,增强总包的能力。(1)品牌战略创新机制。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被顾客普遍评价和认知的,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溢价的无形资产,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建筑行业的专业划分较多,技术性较强,民营建筑企业品牌主要表现为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建筑企业如果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牌,忽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不能有效的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都会使企业形象受损,很难进行二次经营。民营建筑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企业品牌战略进行调整,创名牌工程,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重信誉,创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民营建筑企业品牌战略主要是通过设计品牌要素、传播推广品牌、实施品牌维护等方法,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建造优质工程,巩固和提高专业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2)技术创新机制。在很多时候,技术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杀手锏”是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所谓的核心的先进技术。从实践看,民营建筑企业若要拓大发展空间,需要跟踪世界建筑技术潮流,把握发展趋势,保持与世界建筑技术潮流同向的发展,掌握核心技术,以技术、工艺创新为主,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保持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重视特色专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在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技术创新可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增加科研投资,或寻求科研机构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专利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等,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技术创新作为民营建筑企业的自觉活动,逐渐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四 )人才创新机制 面对人才竞争的态势,民营建筑企业应以人为本,主动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路子,建立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人才创新机制,挖掘本企业的优势,尊重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竞聘上岗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种激励措施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薪酬体系,全面规划薪酬制度,将薪酬与业绩结合,加大对人才的物质激励,同时,完善其它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情感激励、沟通激励等,刺激并制约激励客体。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职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结语

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制定和改革科学的创新机制,积极稳妥的推进民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有特色的核心力,使企业拥有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24004526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文乐:《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研究》,《上海企业》2009年第8期。

[2]曾晖、杨平、胡俊:《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10年第4期。

[3]区莹:《建筑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本激励问题分析》,《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家人力资本;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0;F2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63-04

中国民营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得益于短缺经济的市场需求和自身产权清晰的驱动机制。在较短时间内,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初步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与国内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总体上仍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究其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短缺[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针对1,000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不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大约为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3[2]。江苏省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因此,探究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构建假设模型,并以江苏省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这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并为我国民营企业借助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文献回顾及假设模型

1.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内涵与构成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家为完成企业生产性和交易,保证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契约的有效实施,所具有的“利用资本的经营能力”和“降低交易费用能力”的总称[3],由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和动力性人力资本构成[4][5]。效率性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家完成一项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它回答了企业家能否解决经营事务的问题。交易性人力资本是指影响他人行为的道德因素、声誉和社会资本,它回答了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交往中的交易效益问题。动力性人力资本是指影响企业家能动性发挥程度的内驱力、情动力、吸引力、意志力等因素,它回答了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的积极性问题。

2.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6]。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民营企业需要基于核心竞争力实现绩效最大化。为此,首先必须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并宣传企业,提升企业形象;然后,根据市场定位,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调整组织结构,实施组织变革,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从而支撑企业战略;另外,要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必须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将技术转化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概言之,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机系统的必备要素[7],共同服务于企业绩效最大化目标。进一步,市场能力具体包括市场响应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具体包括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组织适应与变革能力以及文化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具体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7]。

3.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他们或突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作用,论证了“企业家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8];或从能力角度,分析企业家承担不确定性的能力、协调综合能力、创造性破坏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作用[9];或结合上述二者的特点,阐述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7][10]。概言之,效率性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交易性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动力性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动力;三类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决定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7]。

综上所述,企业家的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和动力性人力资本三者对民营企业的核心市场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由此构建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注: H1a(+)指效率性人力资本对市场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其它类似。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发展速度较快,使得仅有部分民营企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权分离,聘用专职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运作企业。因此,本文将民营企业主和企业高层经营者都纳入到民营企业家的范畴,并作为调查对象。在2006年《江苏省企业名录》上随机选取部分民营企业,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但这种方式通常回收率较低。因此,为获得足够的样本数据,又对扬州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江南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扬州理想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管理研修班等的民营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34.0%。

2.问卷设计

采用文献回顾、深度访谈和专家评定三种方法,分三步编制调查问卷。(1)在参考Honig(2001)[11]、陈志辉(2003)[12]、张小伟(2004)[13]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初始问卷;在参考Gallon、Stillman & Coates(1995)[14]、(2002)[15]、杜慕群(2004)[16]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初始问卷。(2)对11位民营企业家和5位经济管理专家分别展开持续大约40分钟的深度访谈,就问卷设计的规范性、项目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汲取他们的修改建议。(3)专家小组再次进行评定,最终确定用9个指标测度企业家人力资本,用9个指标测度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用7个指标以了解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背景概况。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形式,从“1表示低、少或弱”到“5表示高、多或强”。

3.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1.0和AMOS 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

三、数据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民营企业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从成立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1995年以后,其中2000年最多(占17.4%),其次是1997和1999年(各占10.9%),显示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较短;从总部所在地来看,苏南、苏中、苏北各占39.2%、24.5%、31.4%,还有五家民企总部位于江苏省之外,符合以江苏民营企业为调研范围的设定和江苏民营企业的总体地区分布;从企业类型来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各占24.5%、47.1%、28.4%,显示江苏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投入而不是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高新技术专利创建和维持发展的;从企业规模来看,50万元以下、50万元~150万元、150万元~5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各占32.4%、40.2%、14.7%、12.7%,彰显了江苏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

民营企业家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年龄来看,29岁及以下、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及以上的各占9.8%、27.5%、44.1%、18.6%,说明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和经营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从性别来看,女性仅占25.5%,凸显了女性从事创业和经营活动可能仍受到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从专业方向来看,理工类占44.1%,经管类占35.3%,说明具备一定技术水平或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管理规律的人更容易创办企业,并能相对有效地管理运作企业。

2.效度与信度分析

(1)企业家人力资本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企业家人力资本样本充足度的KMO测试系数为0.709,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值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企业家人力资本提取三个因子: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动力性人力资本,方差累计解释率为76.133%。测量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正交旋转后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高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低临界水平0.6,在其它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低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高临界水平0.5。企业家人力资本三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0.7,符合理论上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企业家人力资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敛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注:采用主成份提取法,旋转方法是极大方差法(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旋转收敛于4次。

(2)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样本充足度的KMO测试系数为0.891,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值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取三个因子:市场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方差累计解释率为77.192%。测量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正交旋转后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高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低临界水平0.6,在其它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低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高临界水平0.5。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0.7,符合理论上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量表具有较好的内敛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注:采用主成份提取法,旋转方法是极大方差法(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旋转收敛于6次。

3.路径分析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路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x2/df=2.036

四、结论与展望

1.结果与讨论

(1)企业家效率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完善涵盖市场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在内的知识系统,以及涵盖市场运作能力、管理运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内的能力系统。同时,利用这两个系统有效地收集市场信息,响应客户需求,完善销售网络,宣传推销企业,塑造企业形象;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方案,实施组织变革,完善企业文化;领导民营企业技术开发活动,进而有效地促进民营企业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2)企业家交易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的高交易性人力资本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取更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拓展和完善销售网络体系,增强营销策划能力;有助于企业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与执行,积极推动组织变革,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应用和技术拓展,进而加快民营企业培育和提升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进程。

(3)企业家动力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高成就需要和高权力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高情绪敏感性、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自信心的民营企业家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指导、自我管理,并感染他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等,进而与员工一起积极开展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活动,促使民营企业加快培育和提升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2.不足之处及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三点有待完善之处:首先,没有完全采取随机抽样,而且由于问卷发放过程中数据记录的缺失,也未能对样本进行非回应偏差的检验;其次,同源误差的问题不可避免,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通过多种方法调研来减少同源误差的影响;再次,由于研究资源有限,调研样本数量较小,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样本量,增强实证的可信度。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量表,试图更加深入地解读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考虑行业类型、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规模等其它因素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这将为民营企业借助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迎秋,徐志祥,等.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8.

[2]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1000家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EB/OL]. 民生中国网中华工商时报, (2005-10-12), [2005-10-12]. 省略/seachxw.asp.

[3]焦斌龙. 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 形成、定价与配置[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85.

[4]程承坪, 魏明侠. 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62.

[5]缪小明, 李 淼. 科技型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性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2): 126-131.

[6]Hamel G.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M]. Hamel G. & Heene A. ChiChester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4: 11-33.

[7]范 明, 戚文举.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研究[J]. 江苏大学学报, 2007,(6): 85-88.

[8]彭勇涛.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塑造[J]. 科技管理研究, 2003,(1): 56-60.

[9]王 晨. 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性[J]. 经济师, 2004,(9): 248.

[10]王 臻. 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能力[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7): 12-13.

[11]Honing B.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Entrepreneurs and Intrapreneu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6(1): 21-35.

[12]陈志辉. 知识观下的中小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研究[D]. 浙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03, 89-91.

[13]张小伟. 企业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 湖南: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04, 60-62.

[14]Gallon M R, Stillman H M, Coates D. Putting Core Competency Thinking into Practice[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5, 38(3): 20-28.

[15]王 毅. 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02,5(2): 74-82.

[16]杜慕群. 企业核心竞争力: 理论、实证与案例――以IT制造业企业为例[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32-336.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Human Capital on Privat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A Case Study on Jiangsu Province

Qi Wenju1,Zhang Xiangmei 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第11篇

一、石河子开发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健全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成熟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助于企业以有限成本获取最大竞争优势。在访谈调查的17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了解其他部门的要求制定过简单的招聘计划,其他企业均没有制定过科学、详细的招聘计划,通常在人才缺乏时再紧急招人,最终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外,招聘渠道单一,主要采用内部提拔和熟人介绍,或者是采用“泛家族化”的用人模式。有13家企业主要采用熟人介绍和内部提拔方式,少数企业曾经使用网络招聘和到石河子大学、石河子职业技术学校等进行校园招聘,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招聘的人才很快离职或者跳槽。在选拔方式上,基本上选用传统的方法。大多数企业常采用简历筛选和面试,未曾采用笔试和人才测评等结构化的面试程序,在招聘后不进行“招聘有效性分析”。

2.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制度。访谈调查企业以2013年第一年度为例,企业人员流失率低于10% 的有5家,在10-20%之间的有5家,20-30%之间的有4家,高于40%的有3家。多数民营企业在设计和执行员工培训计划方面没有根据企业自身需要确定员工培训,仅5家企业有计划,但实际执行难度较大,其中3家企业进行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但因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太高,均未自己举办培训班。由于员工队伍流失大,企业不愿意在员工培训和开发上进行投入。由于缺乏科学的员工培训和开发制度,一方面员工的技能和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和丰富,从而导致企业的技术提升和创新能力弱,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另外一方面,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受到影响,可能进一步增加员工流失率。因此民营企业员工的高离职率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制度的缺失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由于在培训方面的有限投入以及在员工开发方面的短视,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落后又加剧了民营企业的劣势,更进一步拉大了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企业的差距。

3.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员工绩效考核中,受访谈调查的17家企业中大多企业未从采用打分等考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其评价仅仅依靠企业主对员工的印象和感觉,缺乏真正的考核办法,上级的个人偏好、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或者个人冲突等因素影响到员工的绩效考核,只有少数企业采用考评制度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以确定员工的集体薪酬。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仅仅基于员工完成眼前任务的工作量和出勤率作为标准,而对工作质量和长期绩效却没有科学的评估。中层、基层管理者和员工一般都是根据上级部门领导的安排来完成自己的日常本职工作。

在缺失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下,石河子开发区民营企业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是最常用的方式,受企业主偏好的影响,以发红包(奖金)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奖励,少数企业依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这种一刀切的薪酬制度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容易忽视员工的精神需要,以至于难以长期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慢慢沉淀、累积出来的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认同公司文化,促成个人价值观和公司价值观的统一,从而凝聚成一个团队。调查数据显示,17家企业中,只有7家企业张贴有关于企业愿景的口号标语,其余的10家企业均没有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市场和利润上。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不够重视或者缺乏文化建设意识,将导致员工与组织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进而影响企业的持久发展。

5.非正式的劳动关系和薄弱的法律意识。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的企业30―40%的员工为非正式职工,即为未签订正式合同的零时工。这些非正式员工有60%以上是自愿不签订合同。分析企业存在非正式职工的原因主要有企业主不愿订立用工合同和员工自身不愿订立合同,其中企业不愿意签订用工合同主要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规避员工权益,而员工自愿放弃合同是因为自己不愿意被企业束缚,可以随时跳槽。通过与部分员工访谈发现,由于害怕失去工作或担心不能及时再就业以及缺乏法律意识,在发生劳动冲突和劳动纠纷时,员工几乎不能采取有效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石河子开发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石河子开发区民营企业在融资、市场、法律法规等方面处于劣势。石河子开发区民营企业由于地处西部腹地,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东部落后,虽然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给予了一定重视,但因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成因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正向关系认识不足。没有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大了民营企业与大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水平方面的差距。

第12篇

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5-0094-06

Study on Professional Executive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n Private Enterprises Based on Hexie Management Theory

LUO Xingpeng, ZHANG XiangQia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Abstract: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human nature (EOLH)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executive compens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Hexie theme of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n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executive in private enterprises. Around the possible Hexie theme it applies the He principle, Xie principle and Hexie coupling mechanism to provide a solution to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executive compensation of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from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everyday management.Key words: Hexie management theory; private enterprises; professional executive;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1 引言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职业经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性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民营企业中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企业命脉也掌握在这些人手里。目前对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系统化研究仍然较少,并且大多集中在程序性控制方面,有的甚至没有跳出程序性控制的研究框架,导致现有研究的系统性差异。相对而言,和谐管理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更为系统的对于组织管理的认识途径,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超越单纯依靠理性设计理论的问题解决途径,从而更有利于解决现代管理在复杂性、应变性和整体性上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本文试图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对民营企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有所借鉴。

2 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987 年, 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理论与战略》一书出版, 他根据对有关组织系统和谐运行机制的思考, 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1]。该理论基于目前管理理论应对不确定性的局限性,提出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路为:“问题导向”基础上的“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则的互动耦合机制。通过内外环境分析,了解组织的战略意图(Strategy intention),并经领导的选择性注意机制判定组织的和谐主题, 然后依据和谐主题找到合适的“和则”(He Principles)与“谐则”(Xie Principles)解决问题的方法组合,围绕和谐主题的和则与谐则的互动耦合(Hexie Coupling)形成和谐机制及相应的运行状态(HeXie,HX),使组织达到和谐管理的目标。其中和谐主题是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 为实现其远景和使命, 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2]。组织、环境和领导特征的分析将战略和主题连接起来, 是和谐管理研究的起点。和谐主题的辨识、围绕和谐主题的和则、谐则及其耦合是和谐管理研究的重点。在该研究框架内,要对和谐管理理论提出的主要一致性进行验证, 就要对和谐主题辨识、和则、谐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耦合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从而将完整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之上[3]。

3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机理

在和谐管理理论中,只要分辨出了“和谐主题”,就会经由“优化设计”和“不确定性消减”的对话,使问题的解决分流于不同的工具库,一是谐则,二是和则。谐则用于处理管理中的物要素以及人与物的互动关系中能够被优化和设计的基本规则,具体可理解为活动安排(规则) 与资源配置(资源) 的规范化与结构化过程。活动安排与资源配置构成了物要素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 但是它们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实现“物要素”的合理投入,而是人为设计与建构的结果, 这种设计与建构手段就是协调[4]。Malone[5]指出协调的目的在于对组织中的活动关系及资源配置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优化, 使之运作有序, 促进组织的顺畅运转。Crowston 等[6]则认为, 协调机制普遍存在于组织的任何环境之中, 而且通常体现为结构设计、制度安排、流程规划与资源配置方式的选用等多个方面。和则则是针对人的关系引起的不确定性提出的, 主张应通过利用人的不确定因素( 如情绪、兴趣、积极性等) 来消减组织目标达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的手段有激励机制、文化熏陶、组织学习等[7]。

席酉民等[8]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一文中给出了和谐的定义、3个假定(assumption) 和2个基本假设(hypothesis)。按照这些假定和假设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首先,应该分析民营企业的组织战略意图。不同的组织战略支持下的人力资源战略不同,从而薪酬管理理念和原则也随之不同;其次,要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现状进行EOL-H分析,并据此辨识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可能和谐主题,同时对这些可能和谐主题进行重要性划分和优化排序;最后,要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与民营企业组织战略意图及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进行一致性匹配验证。如果一致,可以认定该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是合理的;如果不一致,可进一步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EOL-H分析中的任一分析环节进行匹配性验证,找出问题环节并加以修正,直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可能和谐主题与其战略意图及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匹配一致为止。和谐主题一旦被确定下来, 总能够找到相应的和则与谐则解决方法的组合。围绕和谐主题的和则与谐则的互动耦合, 可以形成和谐的组织运行机制, 从而保证组织健康运行和取得良好的绩效[9]。

薪酬管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和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其中薪酬体系设计是最基础的工作,一旦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影响薪酬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薪酬日常管理则是重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保证薪酬目标得以实现,进而保证组织战略的实现可能。薪酬体系设计主要包括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构成设计。薪酬日常管理是由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所组成的“薪酬成本管理循环”。同样在薪酬管理体系中,有的部分属于“和”活动(或以“和”为主),有的部分则属于“谐”的活动(或以“谐”为主)。针对“和”的活动要依据“不确定性消减”思路找出“和则”工具解决主观情感方面的问题,针对“谐”的活动要依据“优化设计”思路,选择合适的“谐则”优化工具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方案设计,从而通过“谐则”与“和则”工具的互动耦合更好地实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机理分析路径和框架如图1。

4 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现状EOL-H分析

和谐管理理论主要从环境、组织、领导三大因素对管理问题进行EOL分析,而如果要分析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笔者较认同张向前教授补充的知识型人才EOL-H分析,他认为“在知识型人才管理过程中,知识型人才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是整个管理的核心,有必要将知识型人才人性因素纳入重要的考虑因素。为此,知识型人才和谐管理主题,必须由环境、组织、领导、人性四大影响因素产生,必须围绕组织知识型人才的管理环境、组织、领导与人性进行EOL-H 分析[10]”。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机理分析路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现状EOL-H分析要与民营企业的组织战略意图为基础并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匹配。不同民营企业的组织战略意图不同,其指导下的人力资源战略中的薪酬管理战略就不同,这给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可以假设不同民营企业的组织战略意图存在某些共性,那么就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与不同组织战略意图的一致性匹配提供了前提。不同民营企业的组织战略意图都有这样一个共性:追求投入-产出效应,即实现人力成本投入的最小化和效益产出的最大化。基于这一战略意图共性下面将分别从环境(E)、组织(O)、领导(L)和人性(H)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环境(E)分析

从外部环境分析,具体包括市场竞争因素和社会法律环境因素两方面。当前多数民营企业对市场竞争因素把握不足,主要依赖外部公开信息查询、外部数据购买等方式进行薪酬调查,难以适时对职业经理人薪酬进行预算、调整及设计,导致经理人薪酬与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另外由于我国国家政策法规限制,国内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民营企业在确定和支付职业经理人薪酬时采用所谓的“谈判制”和“密薪制”,这不可避免地违背了薪酬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原则,打击了现有人员的积极性。

4.2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组织(O)分析

首先从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来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处于成长期,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体系还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综合采用市场、绩效、能力等多要素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尚未成熟。其次从组织企业文化来分析,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所有者的领导风格不确定性显著,老板以领导命令代替规章制度的情况并不鲜见,导致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性大。最后从经理人才能来分析,人力资本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差异是内在人力资本价值的外部表现,这说明职业经理人由于其工作性质和自身的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薪酬制定与一般员工的不同。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薪酬制定中忽视经理人才能这一要素,对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未给予应有的回报。

4.3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领导(L)分析

现代民营企业的一大趋势表现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委托—”关系。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中,所有权一般集中在民营企业家族所有者手中,经理人只是所有者的人。所有者期望经理人代表他们利益工作,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理人的主要目标是企业规模最大化,通过创造一个大的迅速增长的企业,经理人可以增加工作的安全性、权利、地位和工资等从而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另外由于有更多的股东承担大多数成本,经理人对工资和额外薪酬的要求更多,所有这一切进一步加剧了“冲突”的风险,造成当前民营企业组织领导方面的不和谐现象。

4.4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人性(H)分析

根据人性假设与和谐管理的关系,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综合体,善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影响人性善恶的主要因素包括:欲望、虚荣、比较情感等因素,提出和谐管理目标包含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11]。现代薪酬管理不仅关注物质激励,而且更多地考虑了精神激励的作用,民营企业经理人不能简单地视为自私自利的“经济人”,而应该将诸如“复杂人”、“社会人”等人性假设因素考虑在内[10]。[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职业经理人的薪酬过分注重经济性激励因素,忽视非经济性激励因素,如自我价值实现、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社会公众形象等。

5 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

知识型人才管理和谐主题,是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核心工作或任务,它是基于知识型人才环境、组织、领导、人性四个因素即EOL-H 作用下,在组织战略意图的指引下, 通过充分了解组织与知识型人才背景资料之后,可按照时间顺序或重要性排序[10]。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出现概率小危害小,有的出现概率大而危害大。辨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需要在当前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问题集合中根据其出现概率和危害性,找到可能的问题元素作为可能和谐主题。这一辨识过程需要将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问题集合中的众多问题元素与民营企业战略意图共性和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进行一致性匹配。由于前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是在民营企业战略意图共性的指导下进行的,那么在此辨识过程中就只需将各个问题元素和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EOL-H分析进行一致性匹配,即可实现民营企业组织战略意图、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EOL-H分析和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问题元素的一致性。此时那些具备一致性匹配的问题元素就成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可能和谐主题。进而在综合考虑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问题出现概率和危害性的基础上,[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进行重要性优化排序,明确当前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的核心问题或任务。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辨识过程如图2。

笔者根据上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的辨识过程,选择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问题集合中的各问题元素与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进行一致性匹配,认为可以将下述三个典型问题作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

5.1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一:薪酬管理体系不健全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报告[12]显示,2000 年, 国有企业经营者个人年收入在10~ 50 万元的比重为2.7%, 2002 年已经达到9.3%, 私营企业经营者年收入在10~50 万元比重从2000 年的14.6%上升到2002 年34.9%, 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者年收入在10~50万元比重从2000 年的11.6%上升到2002 年的25.5%,而4~10 万元年收入比重各类型的企业均在下降,可见2000~2002年,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水平持续增长,但客观水平仍然不高,总体处于发展状态。大多数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规范性严肃性不够,随意性大,薪酬制度不完善或根本得不到执行。加之职业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能力缺陷和道德缺陷难以准确评估,忽视对经理人的才能回报进一步影响了经理人薪酬体系的完善和提高。这些同前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的EOL-H分析具有一致性。

5.2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二:薪酬激励不合理,存在走极端现象

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以业绩导向的企业文化占据主流,对职业经理人过分追求经济性激励因素,忽视了对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人性(H)分析,出现走极端的现象,这一点与前述民营企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人性(H)分析匹配一致。同时这种不合理的激励制度进一步加大了“委托—”产生的风险,这又与前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现状的领导(L)分析是一致的。此外,由于外部环境(E)和民营企业内部条件(O)的制约,目前的衡量指标主要表现为财务性的经营指标(如每股收益、资本利润率、资产增长率等),难以全面综合评价经理人的工作和反映企业整体业绩和成长,导致职业经理人的业绩与薪酬挂钩之间存在较大片面性和主观性。2004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 大多数企业职业经理人认为自己的责任与风险没有得到合理的报偿。

5.3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三:薪酬成本管理工作薄弱

薪酬成本管理是由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构成的循环系统。当前很多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规范的整体工资调整和个人工资调整体系。工资调整仅凭老板命令,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大。这与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组织(O)分析匹配一致。同时与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环境(E)分析匹配一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薪酬预算工作基础薄弱,不能针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行业薪酬变化情况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策略进行及时调整;二是在薪酬支付上对职业经理人薪酬选择保密式发放方式,导致过程上的不公平,引起企业中其他员工对薪酬公平的普遍不满。

上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三个可能和谐主题都能分别与前述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现状EOL-H分析中的环境(E)、组织(O)、领导(L)和人性(H)一个或多个分析匹配一致,进一步证明其作为可能和谐主题的合理性。按照重要性和危害性进行优化排序可认定可能和谐主题一是树根,在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中具有普遍性,出现概念大,危害性也大。可能和谐主题二和可能和谐主题三都是在可能和谐主题一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要把可能和谐主题一视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的核心问题和任务。相对于可能和谐主题二和三,可能和谐主题二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决定可能和谐主题三的解决,二者是树枝和树叶的关系。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的重要性优化排序可参照图3。

6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具体对策探索

要解决和实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的三个主题,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和谐主题的核心问题和任务(可能和谐主题一),需要将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中各组成模板进行“和”与“谐”的不同分类,具体分类可参照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机理分析(图1)。然后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分别采取“优化设计”和“不确定性消减”,利用“和则”与“谐则”及二者的互动耦合最终实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

6.1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设计方案

基于和谐管理的三大假设,假定一:环境(自然、社会、文化、政治、技术) 因素是一切管理理论的约束条件;假定二:人是管理要素中不确定性的终极源泉;假定三:基于非人管理要素的目标实现方式可被无限优化[13],围绕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现状EOL-H分析可能和谐主题一和可能和谐主题二,综合运用和则、谐则及互动耦合机制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进行设计。首先对薪酬构成(和则1)选择“和则工具”薪酬制定原则进行“不确定性消减”。笔者把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定原则确定为两个,一是保证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基础上兼顾以人为本的原则,二是权衡利益相关者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原则。在确定薪酬构成前建议采用EVA和平衡记分卡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用偏相关性分析来进行指标的筛选

[14],据此来衡量职业经理人对民营企业的贡献价值,作为确定薪酬构成中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比例的依据。然后对于薪酬水平(谐则1)选择 “谐则工具”薪酬调查方法进行“优化设计”。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在主要依靠企业或依靠外部咨询公司进行薪酬调查方面做出方案选择。再次对于薪酬结构(谐则2)选择“谐则工具”岗位评价方法进行“优化设计”。采用28因素岗位评价方法对职业经理人进行全面衡量。最后通过薪酬构成(和则1)与薪酬水平(谐则1)、薪酬结构(谐则2)之间的耦合互动,提出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模式,即“年薪+期股+弹利+精神薪酬”。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设计过程如图4所示。

年薪。 年薪包括三部分:①基本工资,可根据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利润水平、职工平均工资倍数等确定。②加薪,即目标奖金,是在职业经理人完成其经济目标考核利润的基础上,对超额完成的目标与增值部分给予奖励。理论上高工资低目标奖金,代表低风险低激励性,实际应用时要根据不同职业经理人的个性特征和风险承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15]。 ③风险金,其实质是对职业经理人承担责任施加一定压力的激励机制,属于年薪中的扣减部分,可以约束经理人不合理的职位消费行为。可借鉴武汉模式,将该部分收入中的30%以现金兑付,其余部分(70%)转化为股票期权(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则转化为股份期权)。每年留存10%的股票,在企业法定代表人调动、解聘、退休或任期结束时,按审计结果返还[16]。

期股。股票期权是现代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对职业经理人长期激励的方式,有利于激励经理人克服短期行为,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解决民营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问题。当然期股激励是一个复杂、多变量的机制,其运用要依据民营企业的具体条件和相应的社会环境进行。

弹利。弹利是在投入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福利内容。不同的职业经理人对生活品质的关注不同,除了传统的福利项目,如交通通讯补贴、住房补贴、培训考察补贴等,还应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特殊福利,如允许经理人以技术参股形式入股,给予经理人优先认股权甚至给予一部分企业股份。

精神薪酬。精神薪酬主要是为了满足目前职业经理人的精神需要(提高地位、取得成就、受到保护和承认等)而进行的激励,其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经营目标激发经理人努力实现目标而获得成就感;对经理人进行定期考核使其获得任职资格确定而带来的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自豪感;通过建立良好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奋进、锐意创新的企业氛围等。实际上传统国有企业有一套比较好的精神激励机制,比如定期评选先进、给予荣誉称号等,民营企业应该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6.2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日常管理方案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模式提供了实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一和可能和谐主题二的具体对策,这就抓住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可能和谐主题树形图中的“树根”和“树枝”,为解决“树叶”即可能和谐主题三提供了思路。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日常管理方案分析路径如图5所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日常管理由于面临环境不确定性和管理者有限理性,难以通过具体“谐则”工具进行“优化设计”,主要依靠制度、文化、领导等“和则”工具进行“不确定性消减”。首先对于薪酬支付(和则1)要针对不同职业经理人的年龄因素、经济状况和企业整体经营环境变化等“和则”工具进行支付时机的优化选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模式中期股和弹利的支付时机对企业人工成本及经理人激励力度都有重大影响。其次对于薪酬调整(和则2)要通过协调不同民营企业规章制度(特别是薪酬制度)、企业文化和所有者领导风格等和则工具,降低职业经理人薪酬调整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例如让职业经理人参与薪酬的日常管理,所有者和经理人可以针对薪酬支付、薪酬调整具体方式和内容更好地进行沟通,这样能使带有缺陷的薪酬系统变得更加有效。最后对于薪酬预算(谐则1)可选取“谐则”工具人工成本分析进行优化。对于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工成本分析建议采用投入产出指标核算,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把其薪酬成本控制在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可承受范围之内。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日常管理只有围绕可能和谐主题三,使和则与谐则两种机制有机耦合,才能真正实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成本管理的良性循环。

7 小结

本文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框架,提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机理分析路径,据此从薪酬体系设计和薪酬日常管理两方面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具体对策进行了探索。薪酬管理只是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一个关键控制点,若要解决目前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职业经理人管理难题,还需要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从人力资源管理整个系统上寻求解决方案。笔者将持续研究职业经理人问题,以期对民营企业有所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席酉民. 和谐理论与战略[M] .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席酉民,尚玉钒,井辉等 .和谐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思考[J]. 管理学报,2009(01):12-18.

[3]和谐管理研究课题组.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工作[J]. 管理学报,2005,2(2): 145-152.

[4][英]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李康, 李猛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5]Malone, Thomas W. The Future of Work: How the New Order of Business Will Shape Your Organization, Your management Style and Your Life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6]Crowston, Kevin G. Towards a Coordination Cookbook: Recipes for Multi2agent Action [D]. Dissertation, M 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1991.

[ 7]席酉民, 曾宪聚, 唐方成. 复杂问题求解: 和谐管理的大脑耦合模式[ J] . 管理科学学报, 2006, 9( 3) : 88-96.

[8]席酉民, 肖宏文, 王洪涛. 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 管理学报, 2005,2(1) :23-32.

[9]和谐管理研究课题组.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工作[ J]. 管理学报,2005,2(2): 145-152.

[10]张向前.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知识型人才管理机理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1):168-174.

[11]Schultx T W. Investing in People: 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Quality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1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 2001 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R].管理世界, 2001(04).

[13] 席酉民,韩巍,尚玉钒. 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J].管理科学学报,2003(08):1-8.

[14] 李涛.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2008(1):93-94.

第13篇

努力开创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在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年月日)

同志们:

这次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对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在发展我区民营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我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刚才,区长宣读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表彰发展民营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民营企业、出口创汇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的决定》。建筑工程公司等六家单位从不同侧面做了书面或口头发言。下面,根据区委区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就做好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讲以下三点:

一、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区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使我区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缓慢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历程。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服务业水平、参与改制重组、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止××年底,全区民营(非国有)企业已达到户,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户。××年,全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的,与××年相比提高了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呈稳步健康发展态势,已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民营企业特别是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勇于拼搏,争先创优,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如:××年实业有限公司被评选为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开创了我区民营企业入选省百强民营企业的先河。的产品荣获“河北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在我区争创名牌产品活动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等等。这些荣誉,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荣耀,而是全区共同的荣誉。希望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以优秀民营企业为榜样,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二是涉及领域逐步拓宽。近几年已有多家民营企业通过兼并、租赁、承包、竞价购买等形式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实现了民营企业发展与企业改制重组的有机结合。截止××年底,全区共有家民营企业参与了企业改制,盘活资产亿元,既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实现了双赢。如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对所购投资多万元改造后,成为我市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民营药品批发企业。去年,酒业饮品有限公司积极投身到国家放开准入的城建体制改革参与了环卫作业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的公开招标,并竞标成功,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介入城建体制改革工作的民营企业。前几天,该公司又成功的赢得了两个作业区的清扫保洁权,开创了我省由民营企业介入城市建设工作的先例。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特别是当我们遇到突发灾情和暂时困难的时候,各民营企业展现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主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助教、救灾、助残、扶贫等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念。就在昨天,境内民营企业还为慈善捐助事业捐赠资金万元,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多年来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的民营经济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一般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缺乏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一、二产业中科技型企业较少。从产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技术密集型产品少、终级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二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缺乏那种开拓进取、追求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个别企业遵章守纪、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法制观念淡薄,政策观念差,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三是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上位不高,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上存在偏见,服务意识淡薄,为民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环境不够宽松等。

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深刻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抓好“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新形势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思想认识的飞跃,推动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加强领导,优化环境,进一步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省、市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具体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从行业准入、融资、税收等方面制定了更为优惠的政策,并制定了对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标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今年,我们更是要把优化环境做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一是要高度重视强化服务。各单位、各部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不折不扣地抓好中央、省、市和我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环境。要把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日程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服务监督到位推进我区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以促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天职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涉及民营经济的相关部门都要增强以民为本的意识,为民营企业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多解决难题。这里,我强调一点,凡是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就要努力设法解决促其健康发展。各乡、街要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职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本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用足用好政策,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发展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依法管理,规范有序。要把强化服务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提供各全方位的服务,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强化监督和管理,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建立自律机制和自我创业辅导体系,营造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确保我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客观分析形势,坚持“政治平等、决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坚决把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全面提升我区民营经济实力,力争使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以上。

一是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在多领域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商贸市场建设、社区服务、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等所有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和社区服务型的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生产出口创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支持和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医疗、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便民服务业,推动民营经济向主体多元化、业务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是鼓励有市场、有潜力的优势民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联营,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国家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投资领域,实现民企与国企的在准入领域的平等竞争,通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资合作,以及兼并、收购等形式,学习国有企业中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强化民营企业“技术为先,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意识,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企业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我区税收收入发展后劲,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第14篇

努力开创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在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__年4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对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在发展我区民营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我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刚才,区长宣读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表彰发展民营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民营企业、出口创汇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的决定》。建筑工程公司等六家单位从不同侧面做了书面或口头发言。下面,根据区委区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就做好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讲以下三点:

一、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区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使我区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缓慢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历程。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服务业水平、参与改制重组、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__年底,全区民营(非国有)企业已达到1361户,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8042户。20__年,全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区GDP的64,与20__年相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呈稳步健康发展态势,已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民营企业特别是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勇于拼搏,争先创优,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如:20__年实业有限公司被评选为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开创了我区民营企业入选省百强民营企业的先河。的产品荣获“河北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在我区争创名牌产品活动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等等。这些荣誉,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荣耀,而是全区共同的荣誉。希望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以优秀民营企业为榜样,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二是涉及领域逐步拓宽。近几年已有多家民营企业通过兼并、租赁、承包、竞价购买等形式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实现了民营企业发展与企业改制重组的有机结合。截止20__年底,全区共有32家民营企业参与了企业改制,盘活资产1.55亿元,既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实现了双赢。如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对所购投资20__多万元改造后,成为我市首家通过国家G认证的民营药品批发企业。去年,酒业饮品有限公司积极投身到国家放开准入的城建体制改革,参与了环卫作业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的公开招标,并竞标成功,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介入城建体制改革工作的民营企业。前几天,该公司又成功的赢得了两个作业区的清扫保洁权,开创了我省由民营企业介入城市建设工作的先例。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特别是当我们遇到突发灾情和暂时困难的时候,各民营企业展现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主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助教、救灾、助残、扶贫等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念。就在昨天,境内民营企业还为慈善捐助事业捐赠资金万元,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多年来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的民营经济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一般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缺乏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一、二产业中科技型企业较少。从产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技术密集型产品少、终级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二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缺乏那种开拓进取、追求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个别企业遵章守纪、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法制观念淡薄,政策观念差,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三是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上位不高,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上存在偏见,服务意识淡薄,为民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环境不够宽松等。

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深刻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抓好“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新形势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思想认识的飞跃,推动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加强领导,优化环境,进一步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省、市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具体实 施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从行业准入、融资、税收等方面制定了更为优惠的政策,并制定了对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标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今年,我们更是要把优化环境做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一是要高度重视,强化服务。各单位、各部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不折不扣地抓好中央、省、市和我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环境。要把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日程,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服务监督到位,推进我区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以促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天职,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涉及民营经济的相关部门,都要增强以民为本的意识,为民营企业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多解决难题。这里,我强调一点,凡是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就要努力设法解决,促其健康发展。各乡、街要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职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本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用足用好政策,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发展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依法管理,规范有序。要把强化服务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提供各全方位的服务,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强化监督和管理,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建立自律机制和自我创业辅导体系,营造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确保我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客观分析形势,坚持“政治平等、决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坚决把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全面提升我区民营经济实力,力争使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6以上。

一是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在多领域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商贸市场建设、社区服务、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等所有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和社区服务型的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生产出口创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支持和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医疗、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便民服务业,推动民营经济向主体多元化、业务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是鼓励有市场、有潜力的优势民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联营,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国家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投资领域,实现民企与国企的在准入领域的平等竞争,通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资合作,以及兼并、收购等形式,学习国有企业中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强化民营企业“技术为先,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意识,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企业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我区税收收入发展后劲,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第15篇

【关键词】 城阳区 民营经济 对策 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青岛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始较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青岛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2.8亿元,同比增长11.7%,占GDP比重达到53.8%。本文选择民营企业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城阳区进行研究,阐述民营经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以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青岛市民营经济表现出规模增长、质量改善、作用加强的良好发展势头,已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岛市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阳区民营经济也在每年逐步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城阳区经济发展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例如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9.96亿元,其中实现国税收入29.24亿元,实现地税收入20.72亿元,而2010年实现财税总收入(不含海关税)695573万元,民营经济税收占总收入的71.83%,其中,总国税387336万元,民营经济占75.50%,总地税273487万元,民营经济占75.76%。

二、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思想观念滞后

一是政府部门本身的不足,部分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存在偏见,思想上有唯“成分论”的观念,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人的事,存在厚薄之分。在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民营经济难望项背。二是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伊始,以民营企业拥有人的产权为基础的家族式管理的经营管理方式,例如大多数民营企业也是采用这个方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显著的家族化倾向。对于城阳区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这种模式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已走出刚开始的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已经被验证非常难得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城阳区的民营企业的融资基本上是通过自己筹资、自己积累进行发展壮大的。城阳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资本积累少,融资渠道单一。二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稳定性较大,银行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原因,怕贷、惜贷、慎贷。三是银行实行的抵押和担保贷款制度,从银行这方面来说,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中国银行的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很多民营企业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一些条件。四是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对国有经济不怕贷大胆贷,对民营经济不准贷的现象突出。从规模性指标来看,2008年城阳区民营企业500家总体表现为总额增长,增幅下降。与2006、2007年相比,营业收入总额增幅分别下降15.88和14.0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幅分别下降23.05和9.9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71和15.32个百分点;净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2.14和12.5个百分点。

3、民营经济本身的不足

城阳区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以快速式、家庭式的方式经营发展的,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各种不足。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老婆管钱、亲戚管账、自己跑市场”的模式,制约了企业更高发展。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经营者违法经营、制假、偷税,另一方面不知依法自我保护,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进入民营企业的起点较低,加上城阳区从事民营企业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本身在创立之初就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起步要求不高,开始资本不足,低标准重复投资比较普遍;投资盲目性较高,追求目标短浅;职业素质不高,不正当竞争、以假乱真、破坏环境等现象经常发生;企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的战略和长远的眼光;很多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面远远落后于国有企业,存在“需要管理人才、需要技术人才、需要营销人才”的状况。

4、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

城阳区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等方面有歧视,在“市场准人”上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享有公平待遇。至今,很多行业对民营投资即使没有明文规章的限制,然而城阳区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其他成分的经济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政策和制度差异。例如近3年,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重奖纳税20强民营企业,拿出1000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城阳区不仅奖励较少,而且没有完善的奖励机制。城阳区政府部门出于自身情况的考虑,对民营经济的依然采用“依权监管”的管理模式,很难过渡到“依法监管”上来,导致民营经济投资的限制较多、手续较为复杂、话费时间较长,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5、民营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加之城阳区资源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投资民营经济的项目过于单一,导致投资效率过于低下,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大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简单加工生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经济结构的过于单一导致: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数量较少实力较弱,生产加工销售模式过于简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民营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损失惨重;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行业比较单一,这不利于民营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据统计,城阳区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9057户,占总户数的92.70%。而股份责任制的公司占得比重较小;民营经济包括的产业总量不足,城阳区民营经济的总量不到工业经济总量的80%。

三、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

城阳区应研究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落实城阳区已有的优惠政策、规定,建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学习其他地区已有的取得一定好的效果的政策措施,推行有利于鼓励和扶持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引进信息化服务机构和软件开发企业,加快城阳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对城阳区民营经济的财政支持强度,城阳区应根据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在本级财政设立用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发挥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减少CO?的排放。充分认识这次经济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坚持以企业为本,保民生,促发展的思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气候,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杜绝对民营企业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继续对民营中小企业实施减税政策,免征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同时,要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2、加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民营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因此,民营企业要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市场提供一流的产品,同时要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加强力度,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民营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实验设备共享等服务,加快推进由引进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

3、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力度

城阳区应大力加强对企业设立、生产经营等提供便捷服务,简化民营企业创办手续,简化工作流程,清理不合理收费、乱收费等不合理的现象,建立民营企业技术支持平台和操作性技能培训体系,开展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依托高等院校或中介机构组建若干民营企业培育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创业前、创业中、创业成功后的业务咨询服务;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消费变化,及时改进和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以及其他对民营企业提供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和增强竞争力的其他服务。继续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市场开拓。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同时大幅度降低民营企业所缴纳的雇员保险金额,城阳区应成立专项基金给予补贴或补助,解决众多民营企业雇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4、加强金融支持

城阳区应继续加强引进金融服务机构,持续扩大信贷,成立由政府引导,银行、担保、典当、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经济共同参加的融资服务组织,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对有订单、有项目的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城阳区应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和民营企业集合贷款等,加大对产业链配套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开展股份制公司股权出质工商登记业务,盘活一些民营企业的股权。建议鼓励发展中小型民营银行,充分吸纳并活跃、规范民间资本的流通,变非法地下钱庄为合法民营银行,以缓解融资压力,弥补通过大型银行融资的不足。城阳区探讨民营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拓宽民营企业项目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改善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5、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城阳区应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因长期忙于公司业务,学习先进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因此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当今发展的经济趋势,行为思想等方面过于陈腐,迫切需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提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分析能力,准确了解和预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避免过于乐观的估计形势,作出不正确的决策,贻误商机,建议对民营企业家进行不定期培训和学习,以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城阳区应把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专家人才资源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要加强软件人才、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切实保障城阳区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茅于轼、张玉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2] 许崇正: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 吴立平:关于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的思考[J].东南学术,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