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研究、探讨并努力解决的课题。通过体育课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好体育课是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只有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技术动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教材,制定任务
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精神和教材安排,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先后排序,并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编组,充分考虑到教材搭配科学合理,锻炼的部位兼顾上、下肢,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学习专项技术,使身体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确定教材之前,先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组织纪律情况等。例如:在高一第一学期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六个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组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铅球、支撑跳跃为一组,单杠、跳远为一组,长跑、篮球为一组)。制定课的任务是课堂设计的难点之一,要根据课的性质是属于新授课还是复习考核课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所谓明确具体,就是提出的任务不笼统、不含糊,对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情况有具体说明,实现“初步学会、初步掌握、改进、提高”等词语准确运用。如教学跳高的第二次课时教学任务确定为使学生基本掌握跨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技术,因此,将指导学生助跑起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穿插多级蛙跳练习,目的在于发展腿部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二、采取多种方法
(一)单换跳是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
动作方法:上体正直,膝部伸直,两替向上跳起。主要以踝关节的力量起跳,用前脚掌快速蹬地跳起,离地时脚面绷直,脚尖向下。原地跳时,规定跳的时间(30秒~1分钟)或跳的次数(30~60次)。行进间跳时,规定跳的距离(20~30米)。以上练习重复2~3组。
(二)纵跳摸高是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力量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
动作方法:两脚自然开立成半蹲预备姿势,一臂或两臂向上伸直,接着两腿用力蹬伸向上跳起,用单手或双手摸高。每次练习10次左右,重复3~4组。
(三)挺身展腹、收腹跳主要发展腰腹肌力量和腿部力量。
动作方法:原地屈膝向上跳,空中做直腿展腹、挺身动作,髋关节完全打开,双臂向后上方打开,在空中形成一个背弓动作,落地时有意识收腹、屈膝缓冲。连续进行,可以做20~30次,重复3~4组等。
在指导学生跳高时,我想办法解决关键问题:怎样使学生起跳充分,高摆腿。我使用皮筋代替横杆,使学生在练习中增强信心。为了解决摆动腿高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斜放皮筋(学生助跑一侧稍低)的方法,精讲多练,循序渐进,解决“放脚快、起跳充分”这一难点,在学生练习中,我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缺点,并着手指导。最后以游戏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争创好成绩,培养学生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责任感,塑造团结、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密度、场地与器材
体育教学任务,不仅包括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更要使学生得到有效锻炼。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跳高分两块场地进行,这样一来,整个课堂的组织教学井井有条,大大减少了队伍调整的次数与距离,让学生有较多时间练习,充实了课堂内容,在一块35米长15米宽的场地上顺利完成这次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前科学设计,课上认真落实,课后及时总结,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青梅,廖艳华.教学环境的转变在游泳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0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化课的学习压力逐渐加大,长时间理论课的学习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需要通过体育课等课程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做调节。体育教学必须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彰显体育课健康、轻松和活泼的学科特性,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体育课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身心的放松。下面,笔者主要对中学体育教学特点进行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1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对于中学生而言,文化课的学习往往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往往高过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甚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会出现文化课占据体育课时间进行文化课教学的状况,严重削弱了体育课的学科地位,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作为体育老师,应该首先明确体育课程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的重要意义,确立体育课的学科地位,将体育课看成与其他文化课一样不可或缺的教学课程,并落实到最终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端正看待体育课的态度,真正发挥体育课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正确的体育教学观的确立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态度,只有体育教师将自己所授课程重视起来,才能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体育课对自己的意义所在。在正确体育教学观的指引下,体育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对学生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学习的重要功能。
2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1 激发策略 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由于担负着学习压力的重负,且缺乏自主锻炼的习惯,使得大多数中学生对于锻炼的认识水平较低,无法真正了解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自然也就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这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较大的隐患。而且,如果学生无法真正懂得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就不会进行自主体育锻炼,那么,虽然学生在体育课堂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关锻炼,但是如果只是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进行锻炼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课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习惯。所以,需要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发式教学,通过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建立起终身锻炼的意识。比如,为了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制定自己的锻炼指标,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然后约定一个时间对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行核查,对那些完成锻炼指标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起中学生的求胜心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2.2 讲授策略 体育课堂的讲授环节影响着学生对于体育的基本认知水平与实际操作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讲究讲课技巧,只有在理论讲述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够掌握要领,更好地进行体育实践。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讲授过多或者只实践不讲习的授课方式,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理论讲述时长以及讲述方式,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授掌握练习要领。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长跑的跑步要领和注意事项时,可以边讲课边进行实践,例如长跑时的呼吸节奏可以是两步一呼气两步一吸气,那么教师在讲完要领后,可以通过幅度较大的呼吸方式向学生展现正确的呼吸节奏,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夸张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
2.3 引导探究的策略 体育课重在实践,而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学生由于不熟悉动作要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不能害怕学生出现动作错误而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告诉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这种教学方式得到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会理想。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因此对于教师的经验往往不会轻易接受,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标准要求,所以很少会吸取教师的经验教训。而且即使学生将教师所讲的容易出错的地点都记住了,但是在真正练习过程中,学生既要注意正确的动作要领,又要注意不要犯教师叮嘱过的错误,难免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最终造成学生的练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应该做的只是将动作要领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实践其中,才会发现自身存在的动作缺陷,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因此,教师的任务在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正确引导,而不是害怕学生出错。
3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通过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准确知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方便教师及时改正,而且还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将自己对于体育教学的建议反馈给教师,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才可以使教学更好地贴合学生,有利于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应该包含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定,还包括对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态度的评测,通过全面多样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体育教学。
4 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前提,并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使体育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朱亚明,田海燕,金学哲,张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2).
[2]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1).
[3]邓文红.中学体育教师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
[4]汪君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权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福建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特点;方法
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教学目标看,主要看中学体育是否完成上课内容,是否合理安排课时,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教学结果上看,是否通过“教”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检测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这三项的有效实施,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较之其他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更多的强调身体协调力,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兴趣爱好等,对于先天的身体条件考察更为重视。显现在成绩上表现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存在不达标现象,而有些同学不锻炼,仍然可以取得优异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就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鼓励并激发每一名同学对于体育的热情,并挖掘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个性进行潜能开发,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要有全局观
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全局性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进行综合评价,要将学生的品质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在规定性的动作完成后,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选择权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较为擅长的项目进行体检,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
(三)教学评价要有即时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每一次动作完成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就存在评价的即时性,外显突出。课堂教学中,对于体质差,体育掌握慢的学生可能存在畏惧心理,要舒缓学生这一情绪,就要对学生的即使评价进行调整,扬长避短。
(四)教学评价要可持续发展
结果是教学评价的终结,要关注过程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机结合,观察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程度,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依据客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整,以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态度、表现、习惯、控制力、努力程度、参与意识、动作和技能掌握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2.学生自我评价
在新课标体系中,要求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自省,结合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和反馈等方法,唤醒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力。小组讨论,组员互评等方式较之教师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
1.即时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为了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存在即时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记录学生日常训练的表现,将课堂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教师记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时评价直接、具体、及时,这种教学评价形式能够有效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记录学生情况。即时性评价可以连续几次,结合期末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整体指导,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知识的全面掌握。
2.定时性与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定量和定性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课堂讨论、师生点评、动作评述等定性评价,教师可以划定不同等级,对学生动作定级。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评价表的方式对教学进行评价,保持价值中立,客观的对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进行分数判定,以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各有利弊。定性分析更倾向于主观判断,对量的评价不够完全,建设性意见存在。定量分析更倾向于数量标准的判断,对标准化更为侧重,通过数量分析后能够为教师提供整改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持所长,优势互补,使体育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准确。
3.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要方法。这个评价分别来自领导和同行两部分。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意见,更加侧重于评价教师的参与程度,评价教师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领导、同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有效完善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从全局考虑,综合评价,有效的将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全面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学生的特点
1.1文化基础较差。由于中职针对的招生人群是考分不高,没有顺利进入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及肄业学生,他们普遍存在文化知识水平较差的情况,这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2 自我约束力不强。中职学生入学年龄介于14~15 周岁,属未成年人,思想不稳定,由于在初中学习成绩问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往往会自由、散漫等,对自身行为约束能力较差,同时也给课堂秩序的维护带来挑战。
1.3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多数重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好,长期不被老师看中或委以重任,甚至被灌输学习不好就“一事无成”的观念,造成学生不自信,不主动担当,因而常常缺乏责任感。
1.4意志力薄弱。一个人学习上的毅力需要成功的体验来培养和强化,但他们在中小学那种氛围中似乎就没有过这种体验,甚至不自觉地往老师和家长那种不负责任或不懂教育原理的强调上靠拢:这孩子学习上是笨、不开窍……久而久之,使得他们不喜欢读书学习,也无法坚持下去。
1.5社会化倾向有了明显发展。职业教育重技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把中职学生从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其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在学校期间和同龄人比较具有较强的准社会性。
2.教学目标
中职教育目标: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整体教学目标中可以推出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因为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多在一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对职工身体素质有这很高的要求,所以中职体育教育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使其拥有强壮的体魄,同时掌握基础的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体育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组合,而是体现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评价方法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的结构。近些年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构建,也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和培养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发展情感三种类型展开。
体育的教学模式分类详细、功能各不相同,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刻板的引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为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受教学目标所制约,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目标是传授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则运用系统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程序学习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能力,则运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发展情感,则采用小群体学习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第二,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要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例如:问题解决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钻研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难以运用。第三,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应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例如: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适用于人数较少的班级,时间可以伸缩,教师要掌握一套评价技术的材料。第四,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教学模式为主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最后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特点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方法等综合的安排,起到促进学生提高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 从体育学的视角下,未来职业岗位进行分成四种类型,手指灵巧类、全身综合类、流动交往类、站立类,并提出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需求相应的运动项目。
4.结语
4.1中职体育教学模式的选定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
4.2教学模式的选定应该基于教学目标的导向,同时综合考虑中职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特点,职业高中,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1、前言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体育”的内涵是让学生在校能学到基本运动技能,培养一两门兴趣体育活动,自愿参与终身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转折点,它要将“健康第一”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学生中,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点击查看全文
一、中职体育与普通高中体育是有区别的
普通中学与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尽相同,因为前者将继续升学,还要接受有序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而后者大多数是面对就业,接受体育理论系统教育的机会基本结束。体育教育是中职学校具体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教会学生部分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广大毕业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扩大交往,丰富业余生活,形成良好道德风尚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二、中职体育的教学计划要为职业打基础
中职体育教育的教学计划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打基础,对每学年计划安排都要有针对性,不能机械照搬普通高中体育的学年计划。
第一,高一年级体育教育围绕“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抓好基础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要系统、详细地讲解理论技术要领,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以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机能运动能力为主的必修课,以便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高二年级以选项教学为主,使学生能够在这些项目上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与提高职业技能能力的需要,以掌握一般运动技术、职业技能与基本身体练习方法为主要目的,开设以学习专项运动技术,或与专业有关的体育实用性技能为主的选项必修课,为以后从事职业活动打基础。
第三,高三年级体育教育以体现运动健康文化和实用性为主要目的,开设健身、娱乐、单项竞赛、保健等不同项目的选修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锻炼能力以及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中职体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备。调查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选择体育锻炼内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习惯不尽相同。如果对不同专业学生按同一种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用一种方法组织教学,用同一种考核要求来进行测评的话,势必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须总体规划,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1. 针对不同专业,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总体目标
体育教师要认真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既要注意到教学内容安排的连贯性,也应注意到本专业的联系,处理好不同项目的教学要求。选择有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发展从事中职所必需的身体素质,有意图地设置运动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加强相关体质训练,以便学生适应本专业的工种的要求,例如,机电、机械等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增强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所以教学中宜多安排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手指、手腕、手掌、前臂等部位用力的准确性,以及腕、肘、肩等关节的灵活性。这样不但能培养出学生自己喜爱的1-2项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还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
2. 针对不同专业,加强易伤部的训练,预防职业病
为预防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容易损伤和患职业病,体育锻炼中除了应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锻炼,提高身体机能外,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我处理意外损伤和采取卫生保护措施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工作中能承受起职业工作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要求,减少伤病,增强身体免疫力。
四、提高中职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成功感,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学生能否快乐且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现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让学生在参与的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学生因此而释放各种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在文化课、专业课中产生的压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这一环节中,了解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活动和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这样学生在平时的运动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和接受体育运动的概念和意识,并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然后体会成功后的愉悦心情和成就感,今后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逐渐将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举措,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与娱乐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毕业即就业,以后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终身体育理念,使每位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掌握一两项科学的健身方法,并坚持锻炼下去。
五、中职体育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教育。
一、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二、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教学策略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可进行如下尝试: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行为激励法。“学困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2、注重教学行为的转变
强调进步,合理评价,降低期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好学生相比就越发显得不如人,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的无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他们对自己丧失了学习信心,很容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他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善于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都要有意去扩大并强调其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自尊感和成功感。
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学困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了“学困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他们依旧一副我行我素,毫不在乎、无关紧要的样子,而教师也越发恨铁不成钢,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矛盾亦更加尖锐,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关爱是教师组织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宗旨;转化是教师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途径。时代要求教师富有更多的能力、更高的技能、更丰富的学识、更能适应各个体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体育 篮球训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53-01
高中体育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篮球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篮球教学是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殊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心理也已经趋向成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重要。篮球训练作为体育课上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 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相关特点
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应该以育人为中心,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如学生的思想品德、运动天赋、运动技能等,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学生的篮球运动潜能,还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激情。同时,充分利用篮球教学的集体性质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高中篮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性教学,让学生对篮球产生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所以说高中篮球训练是一个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学生在掌握篮球的正确运动方法时,还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发现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
2.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高中学生大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日常文化课学习任务重。高中体育作为一门非高考核心科目,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压力,而体育也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获得愉悦。篮球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在学生中拥有着相当大的群众基础,篮球运动也是学生课余活动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高中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要注意从篮球运动中发掘快乐,如开展一些教学游戏,通过游戏使一些纯理论化的知识被学生掌握。
3.注重学生的团结合作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要求运动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如开展比赛,把学生分为两队,在比赛中让学生了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心理训练
体育项目能够锻炼身体是毋庸置疑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同时如何能不丧失自我对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文化教学中强调的是高考的重要,而体育课则可以让学生身心放松。在面对众多课程的时候,学生心理易产生一些偏激情绪,这就需要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注意时间的分配
篮球运动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在高中体育篮球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的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众所周知,人在强烈的运动后身心都会感觉疲惫。高中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在强烈的运动之后,容易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情绪,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
三 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积极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朝着德、智、体、美的方向综合发展。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身体素质的塑造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保持强健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备,开展多种体育活动。
2.优化篮球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老师要合理的安排活动锻炼的时间,丰富课余锻炼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体育锻中来。可以播放一些外国精彩的NBA赛事,讲述一些篮球明星的辉煌成就,逐渐激起学生的兴趣,教授一些篮球方面的技巧,辅以一些奖励的手段拓宽篮球群体。
3.合理运用篮球技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老师可以研发一些关于篮球的酷炫动作并运用到篮球活动中,以满足高中时期学生追求外在的心理,从心理上靠近他们的需求。
四 总结
篮球运动,考验运动员的速度与灵敏性,是一项耐力与力量较量的运动。高中时期是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已开始走向成熟,在高考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完成繁重的作业。体育课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高中体育篮球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篮球训练;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篮球是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处于成长的同学都喜欢打篮球。通过篮球训练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释放学习的压力,增加学生的信心。但是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篮球训练受很多阻碍,存在不少问题,丞待高中体育教职工积极商,研究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特点
近年来,篮球已经成为高中体育的主流,在高中的学校里,经常可以看见很多篮球比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新课程的改革还存有影响。篮球训练的特点是受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历史背景形成的。
(一)没有根本上对学生的体育和学习之间进行平衡教学
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都只是把打篮球当做是一项释放压力的活动,没有根本把篮球当做是一项积极的体育运动。体育老师也不重视对学生篮球能力的培养,只是过形式,真正懂篮球的人少,老师们只是把篮球当做学校期末规定的考试项目。文化课的教师又急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生们除了在下课后可以打篮球,很多老师还占用学生们课后活动课给学生安排习题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会减少,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学生未能真正获得快乐。篮球运动是一项健康向上的运动,和文化课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将体育活动和文化课之间公平教学,不能偏向文化课的教学。
(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篮球教学中没有渗透情感教学,老师上课传授几个期末考试要测验的要点之外,没有对篮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安排的组织内容不够合理。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有兴趣,但是却没有掌握专业的篮球知识,以及篮球素质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重视,没有深度发掘篮球运动的人才。
(三)训练模式单一
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篮球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篮球打的再好,没有好的团队意识,其在篮球队里就是多余的。但是篮球训练就只重视学生对某个篮球动作的模仿练习,没有从技术层面进行详细的解释,训练的场地也有局限性,这严重违背了篮球体育精神,也不利于篮球运动的普及。
二、高中篮球训练提高教学的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个人观和价值观还不够完善,在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还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篮球体育训练还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针对性训练,发掘学生的天赋。高中篮球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重视。
(一)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篮球训练中锻炼学生的篮球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篮球的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心理,学生对篮球可以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不管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还是在体育活动的教学中,兴趣是关键因素。在篮球训练中还可以引入篮球游戏,多开展脚步练习和运球游戏,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不断优化篮球训练的过程
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十分紧张,篮球是一门需要时间来训练的教学过程,篮球训练也不是一朝就能立竿见影的,是一个耗时长的活动。体育老师要合理安排学生锻炼和学习的时间,在篮球训练中,学生能真正的放松,在挥汗淋漓过后,就可以有更好的精力来投入到学习中。篮球训练还可以增加室内教学,让学生观看比赛,由老师来进行讲解,在获得篮球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技巧上的提升。
(三)增加和其他学校的篮球比赛
比赛中学生的荣誉感就会增加,为了赢得比赛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参加比赛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球队的协作能力也会提升。在比赛中,人的潜能会被激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的优势可以在比赛中的得到凸显,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球队的整体运作和配合。赢得了比赛就可以树立球员的信心,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加强。
结语:
篮球考验的是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高中篮球组成的目的。高中篮球和初中篮球有很大的不同,高中篮球不训练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中生的思想比初中生成熟,如果对周围事物造成不满,很容易剑走偏锋,走上不归路。所以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应该提倡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优化篮球训练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爱文.刍议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29:47-48.
[2]贾义军.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特点与教学策略分析[J].学园,2013,10:153.
无论教师作为多媒体的主动运用者还是被动接受者,都必须清楚其特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够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积极作用,更能发挥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
1.直观性的呈现方式
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现出课本无法展现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情感基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纯粹的思考”过渡为“观察后思考”,从而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不同的信息集为一体,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比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简化了收集素材的方式,不必再提着收音机,拿着烦琐的教具进入教室;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所提供的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角度地展示声像图文,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取知识,丰富想象力。
3.高效性的信息传递
教师上课前事先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只需简单地点击鼠标,就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此外,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笔记记录不完全甚至是走神等情况,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屏幕的展示,学生就可以快速地跟上教师的步伐,更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4.多元性的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使师生间的互动从单一的课堂交流向随时随地交流转变,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开设了网上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提供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教师请教问题。此外,处于不同地方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辅原则
我们应该清楚,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一项辅助工具。既然是辅助,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运用多媒体的时间也应合理把握,不可以超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
因为课堂的主体部分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以及展示的人性化,使课件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2.互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可以进行预设的,但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往往是无法通过预设实现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并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最太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创造欲,进而展开讨论,以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对象,餅备舡作。在谋堂上运用多媒体时要灵活,根据学生的反应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配合,进而彰显多媒体的魅力以及传统教学的特点,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信度和效度原则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多层次、多角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时要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课件内容与形式的引入,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本,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为教学内容服务,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延伸。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0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 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 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 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 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 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 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 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2]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二)[J].中国学校体育,2012(05):14-17.
一、问题设计的特点a
首先,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从教学角度说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针对其展开,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问题设计要具启发性。当教师的问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出发,又稍高于他们现有水平,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再次,问题设计要具有实效性。课堂教学首先被教学课时所限制,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什么问题都提,时间就会白白浪费掉,那么这节课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实效性,从教学的实际入手,针对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
二、问题设计的主要方式
第一、设计有趣味的问题。趣味的知识可引发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可引入故事《分马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商人,临终前立了一份遗嘱:“马厩中的19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得总数的四分之一,小儿子得总数的五分之一,但不许把马杀掉”。你能帮他们分清楚吗?这个传说隐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第二、设计发展的问题。所谓发展的问题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的问题。例如,在讲授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的画法,然后提出画图时三角板的作用?进而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接着提出内错角相等呢(同旁内角互补呢)?遇到一个新问题,就需要学生把它转化已知或已解决的问题来解决,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之中,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设计探究的问题。初中学生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己等,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问题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背境设计,问题背景指的是产生问题的过程或原因,提供一段含有数据或方法的阅读材料背景,然后提出原因解释或问题解决。常见背景有数学历史、数学故事或数学的研究过程的问题。如勾股定理的历史、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乘方的故事、概率故事等等。二是问题方向或内容的设计。例如,如图1,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上的中点,要使中间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面积为5,则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本题的解法具有多样化,有利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设计开放的问题。数学开放问题是指条件不具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数学开放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使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例如,有一个正方形,要把它的面积四等分,请你给出设计方案。问题的条件、解题途径和结论都呈现出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加深其对四边形和面积等有关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态语言 特点与作用
体态语言是一种非有声语言,主要靠身体或身体的动作输出信息,作用于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以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表情、举止都置于学生的感官之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应十分重视这种无声语言的作用。
一、体态语言是门教学艺术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重要手段
体态语言是一种非口头语言的特殊信息传达方式,有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70%是通过无声的言语即体态语言来完成的。主要是通过身体或身体动作输出信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眉目传情”、“手舞足蹈”等就是体态语言在实际交往中的妙用。它能反映人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聪明智慧和性格方面的境界。体态语言不仅是维持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二、体态语言的特点
(一)体态语言可以塑教师的完美形象
鉴于体育教学的特点,使用体态语言尤为重要。教师的举止仪容仪表等,反映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表情丰富自然,举止沉稳和谐,热情激昂,色(表情)、姿(姿势)、情(情感)紧密配合,刻画出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为人师表的风采。以此感染教育学生,是体态语言的独到的特点和作用。
(二)体态语言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解读”学生
体育课上,体态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亦可使教师利用体态语言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解读”学生。讲解和示范中,学生作出点头、微笑等积极的反应,这说明教师所讲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为一体了。反之学生摇头、看表,说明教与学已经脱节,教师应理智地做短暂的沉默,并灵活机智地调整原教学计划、进度和授课方式,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
三、体态语言表达形式
体态语言的表达形式很多,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眼神、微笑、身姿等来表现出教师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信息,从而创造出一种良好学习意境,激励学生学习。
(一)微笑
全人类有一个通用的一种动作,一种表示,一种交流形式,它存在于所有不同文化的国家中,它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使用它,并理解它是相近的含义,那就是微笑。微笑表现着友善、谦恭、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因素,是向他人发射出理解、宽容、信任的信号。微笑,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二)身姿
身姿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表现在走路姿势、站立和坐的方式上。一个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站如松(直)坐如钟(挺)行如风(轻快)身姿,这对提高授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体育教师走向学生时,面对学生注视的目光,展现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自然大方、潇洒矫健,步伐轻盈而具有弹力,显出自信和快乐,使学生感觉出体育教师身上那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
四、体育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作用
口语的传达多属于理性层面,是思维的工具,又可表达思维的结果。而体态语言则不是思维的工具,但有时可以表达思维的结果,而有时则可表达人的潜意识。体育教学中人体的运动是该学科的主要特点,体态语言的表达和正确运用则尤其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运用这些无声的因素,使之成为体态语言的教学的艺术。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渲染教学气氛,营造学习氛围
当学生面对的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得体、目光期待、表情和蔼,面带微笑,并伴以生动的语言,刚毅果敢良好的运动性格和气质风度。这样会对学生的运动行为有很大的感染力。师生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情感,形成一种和蔼、快乐、渲染教学气氛。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表情、行为也应当随之变化。
(二)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知和理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靠语言信息,而不借助一定的体态语言,就有可能表达不清动作技术的结构,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教师以身体动作作为语言范例,向学生展示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顺序要领和完成的方法等,使学生能直观、顺畅领悟。这样既增强了口语的效果,而又能牵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会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三)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体育教师的眼神、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对学生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较好的,用赞许的目光给予肯定或引导集体鼓掌,使学生得到鼓舞。用微笑对待他们,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神态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克服因难的自信心,激发其练习的积极性,产生“老师相信我,我也能做好”的自信心理。实践证明,体育教师适宜的体态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节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自学、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教师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往往有些技术动作不运用体态语言是无法传递信息,它具有直观、顺畅、明显的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就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形象和气质的塑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诙谐幽默,自然大方、潇洒矫健,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充分感悟体态语言的魅力,享受到体育带来应有的快乐,领悟到体育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特殊家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发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较多。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丧父或丧母,甚至是孤儿,还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着老人或亲戚生活。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他们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内向偏激,学习成绩较差,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也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困难。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感到只要方法得当,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用真诚和关爱开启紧闭的心扉
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殊家庭的学生长期缺乏父母之爱,更渴望老师的爱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用真挚的情感热爱、尊重、信任他们。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你沟通交流。在我的班上曾有名学生聂,不到一岁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对她很不好,将她和七八十岁的爷爷赶到姑姑家,还经常为学费、生活费的事发生矛盾。我从刚入学就仔细了解了她的情况,经常主动和她谈心,安慰开导她。一开始,她不愿和我交流,不管我怎么说,她都一言不发,只是叹气。我决心用真诚的实际行动感动她。国庆节放假,她回家帮助姑姑砍玉米秆,回校时因过敏咳嗽不止,心脏也不舒服,甚至无法上课和睡觉。我就自己出钱带她看病,把中药拿回家亲自煎,煎好送到教室给她喝。有一样药需要用蜂蜜炙,我在炙药时不小心手上烫了个大泡,她看到后感动得哭了,说谢谢老师,从小到大还没有人对我这么好。从此以后她主动找我沟通交流,将不愉快的事讲给我听。我就鼓励她要自立自强,开导她要学会思考问题,心态要平和豁达,要多替父亲想想,他也很不容易,等学到一技之长找到工作就不受他们的气了。现在她比以前更懂事了,也坚强开朗了许多,并且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上学,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用耐心和宽容等待迟来的进步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身上的缺点、坏习惯,不可能靠一两次简单地批评说教就能改掉,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事。班主任要抓住一切时机,想尽各种办法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小刘聪明伶俐,小学时学习比较好,六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他跟随父亲生活。直到后来他父亲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母亲才回到他身边。小刘到我们学校时还不满15岁,时间不长就开始连续旷课,还吸烟、喝酒、上网吧,经常顶撞母亲,暴露出一身坏毛病。我和他母亲三番五次到网吧、酒吧和他朋友那里找他,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软硬兼施地带他回学校,三天两头想办法劝导他,帮他收心,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从各方面慢慢约束他。有时刚刚谈过心,他向我保证得很好,但第二天毛病就犯了,把我也气得真想撒手不管这个不争气的学生。但冷静下来想想,其实他也很可怜,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残缺,我们当老师的不能灰心丧气,随便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磨掉他身上的缺点。正是由于我不气馁、不放弃,该学生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业,现在一家中档饭店做凉菜师傅,做到了自食其力。
三、用鼓励和赞赏唤回久违的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赏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骂,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滋润学生的心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大多自卑、敏感、脆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要挽救他们,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用放大镜看待学生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当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们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吝啬地赞扬、鼓励,这样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某,身上缺点一大堆,一时还真难发现有什么优点。一次学生们进行大扫除,他正在烹饪实习室练习面点,我就没通知他。没想到他做完面点回来后,主动提水、拖地,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满头大汗,裤腿上也沾满了泥,但他毫无怨言。我就趁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像个男子汉。他听了两眼发光,激动地说:“很久没有人这样夸过我了。”从此以后,他总是把烹饪实习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激发他学习烹饪的积极性,我还经常买些原料请他加工,夸他做菜味美可口。在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下,在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他的烹饪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四、用集体和友谊弥补缺失的情感
初中化学课的基本特点
(1)化学课的实验在理科中是最多的。化学实验涉及大量药品,仪器,实验现象直观,有趣。符号,方程式多。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或方程式表示出来。概念,术语多。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化学产品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
(2)准确严谨,简明扼要。要准确阐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化学术语,以事实为依据,合理推论。语言要精辟,抓住要点,不要长篇大论,不着边际。要生动,形象,有趣。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语言是专业性很强的书面语言,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语,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拉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要有启发性。实验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要从直观的实验入手,逐步引出抽象的理论知识。化学课程准要求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实验时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以四眼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实验操作者的不同,化学实验也可分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里我们只讨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
(3)化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原子理论,各种化学反应化合价,化学键,几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实验能够展示物质的外在性质,而化学理论则是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些性质的,化学理论多是在大量化学实验基础上的总结归纳,它反过来又能指导实验,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改革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旧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梁道和基本途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战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每个学生都提供练习的机会。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倾向性,当学生情绪高昂时,学生就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学生所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可以说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簕学,巧学的内在动力。现代化学教学理论认为,化学教学是化学思维过程的教育,学生学习教学的过程是在头脑中建构化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是人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人类90%的行为出自习惯支配。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关于学习比率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关于人获得知识的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口援方法,让学生只听(纯听觉)3个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3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15%,40%,75%.听觉并用的记忆率远远大于只看,只听,3天后大于二者之和。可以看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就是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故而能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的课程资源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中小学教师甚至把教科当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理解十分狭隘。同时,开发与利用途径单一,如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重视条件性资源,忽视素材性资源等,从而造成了许多很好的非常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