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阅读的方法范文

高效阅读的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阅读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阅读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49-01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适应性和较强的开放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体现了运用阅读材料和课前搜集资料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种类和优缺点并能主动搜集信息,感受信息获取方式的不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学习,兴趣为先。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抓住重点,阅读教学就不会是件难事。

1.以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整体呈现解其大意学生自主提问,回答问题和抓关键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不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引导其他学生思考的和回答,引出教学的重点内容;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也会养成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多和学生探讨文本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多去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阅读并且分享成果。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不仅巩固了阅读成果,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创设简约、诵读和情景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1.简约的内容可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简约了阅读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特别强调去关注“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阅读学习的课堂,急学生所急,需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的过程,教师要提供多种机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条件,让学生展示并且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同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过程,非强制灌输的过程。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和鉴赏,使学生获得对文学作品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因此,打造简约但不简单的阅读课堂,提高阅读效率,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2.创设情景阅读教学,创设情景,要求教师也进入角色,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示,令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还要密切注意把握各种教学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持续强化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学生在情景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的活跃思维去带动整个的内容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创造性的情景教学活动焕发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

3.重视诵读感悟,“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具体教学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从学生读懂句子开始到培养阅读段、篇的能力,继而培养阅读段篇的能力,包括捕捉中心句,概括中心,做读书笔记的能力等,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素质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创新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科学地审视和研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简单实用。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现时代精神,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内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时阅读课堂教学也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让我们从语文本身出发,以学生的人文成长为目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期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够焕发出真正的活力。升华阅读情感的良好效果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增强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重点创新阅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实践能力、良好的个性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21-01

化学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离不开化学实验仪器及实验操作,但不少学生在书写实验仪器名称或相关实验操作过程时总是出现错别字,而且一旦写错就很难纠正,在进行化学测试时丢分比重很大。这点令教师、学生很是头痛,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辨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字形辨字法

例如,在操作粗盐的提纯方法中用到“过滤”这一操作方法时,不少学生喜欢把“虑”写成“虚”或“虎”,还有的则把下边的“心”写成“必”。在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滤”的右半边,学生说右边是“考虑”的“虑”,笔者又问:“‘考虑’问题是用什么思考?”学生回答:“用‘心’思考。”于是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我们的“心”很重要,千万不能“伤心”,更不能给心做大手术——“换心”。渐渐的,学生们又记住了“滤”字。又如,在写“溴”时,不少学生老把右上边的“自”写成“白”,同时又忘了写一“点”,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右边,学生说是个“臭”字,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大”、“点儿”,可以理解成“自大一点儿就变成了臭美”,学生就不易再写错这个字了。再如,灯帽的“帽”,很多学生老喜欢把右边的“冒”写成“昌”,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帽”的右边部分,学生说上边是个“曰”,下边是个“目”,那怎样才能记住呢?学生讨论后说可以理解成太阳太大,把眼睛照得睁不开了,这样学生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字。

二、利用字义辨字法

如在写“胶头滴管”时,多数学生把“滴”的右边写成了“商”。笔者就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它们的字义,最终学生明白“滴”一般和液体有关,“商”一般指和钱有关,这样就容易区别开了。又如,“熔”与“溶”,学生在写“溶解”与“熔化”时老把这两个字写混,笔者就指点学生,“熔化”是物质的状态由固态变成液态,描述的是物质的三态变化;而“溶解”指的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两个化学概念定义明显不同,所用环境当然就不同了。以后再用到这两个字时,多想想它们的定义就不易写错了。再如,第九单元学到了乳浊液及乳化作用,一些学生分不清是“乳”还是“浮”,先让他们了解字义再进行区分,效果很好。

三、利用字音辨字法

在写当酒精洒在桌面失火,用湿抹布扑盖中的“抹布”和描述区分硬水与软水操作时的现象泡沫多少时中的“泡沫”这两个词中的“抹”和“沫”,有些学生分不清他们的右侧该写“未”还是“末”。笔者先鼓励学生先查字典,找找与“未”和 “末”读音相同的字,学生自己动手,明白了多数读音跟“末”读音相近的字里就有“末”这一部分,而多数读音跟“未” 读音相近的字里就有“未”这一部分,从这以后这两个字也不再错了。再如,过滤操作时用到的“滤纸”中的“纸”,大多数学生在开始写“纸”时,总分不清“纸”的右边到底是写“氏”还是写成“低”的右边部分,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常用的哪些字里出现“低”的右边部分,它们的读音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凡读音为di时字里才会出现“低”的右边部分,其他多数就用“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总结得出辨字方法,他们就记得就更牢固了。

四、利用故事辨字法

如“酒”与“洒”的辨别。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用到加热的热源——酒精灯,可不少学生写成了“洒精灯”。为了使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用法,在课堂上笔者给他们讲了下面的一则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个人与酒仙杜康偶遇,杜康传授他们酿酒的办法,叫他们选端阳那天饱满起来的米,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调和了注入深幽无人处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瓷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千辛万苦,找齐了所需的材料,把梦想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个时刻。

多么漫长的等待啊!第四十九天到了,两人夜不能寝,等着鸡鸣的声音,远远的,东方微曦,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又传来了第二声鸡鸣,第三声鸡叫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打开了陶瓮,惊呆了,里面的一汪水像醋一样又黑又酸。大错已经铸成,无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洒在地上。而另外一个,虽然也是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紧牙关,全神贯注坚持到了第三遍鸡鸣,多么甘甜清澈的美酒啊!只是多坚持了一刻而已。从此,酒比洒多了那看似非常普通而又简单的一横。这小小的一横,体现的不是谁有更聪明的头脑,或者谁有更好的机遇,而在于谁更有耐心,谁更能坚持,这个时间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年,甚至更长,但最终都会让你获得快乐的果实。这个故事讲完后,几乎没有学生再写错这两个字了。

五、利用类别辨字法

在化学教材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我们既学习了碳单质,又学习了含碳元素的其它物质。这时,学生对“碳”和“炭”的书写又懵了。在涉及到这两个字的物质时,笔者教学生一定要根据它们的物质类别来辨析,当表示的是碳的单质时就要写成“炭”,如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当表示的是碳元素或含碳化合物时,就要写成“碳”,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当用到这两个字时,一定要想想是哪种情况再下笔,久而久之就能区分开来了。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环节要师生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在课堂的阅读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应相互沟通学习,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交流学习信息传递的重要过程。教师积极发扬教学民主,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使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例如八年级(3)班的潘宇,原本是个不愿发言的比较内向的孩子,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上,她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校实施课改以后,班级有小组奖励机制,她在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带动与鼓励下,首先是在小组内参与讨论,渐渐地在组内为同学讲析课文,随着课堂展示机会的增多,她慢慢开始突破自己,勇敢地登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讲析课文。现在她已经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地讲解,成为课堂上争先展示的积极分子,展示得越来越精彩,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赶上来了。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高效课堂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课前不仅要精心准备知识,还要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严密设计课堂流程各个环节,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展示与训练,进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与提高。

三、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3、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三)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实践证明,“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恰恰在学生自己阅读、参与的课堂中,天才得到了承认。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以生长。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设置情境;阅读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魏葵青(1969-),女,广东五华人,德兴铜矿第二小学,小学特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实质上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深切体会和领悟文中的感情。

一、设置情境引导朗读

在学生朗读前设置情境,把学生导入某种情境之中,让主客体达到一定的和谐,再进行朗读,会加知的速度,易引起朗读者与作者的共鸣,甚至产生对文本的艺术创造。如《小珊迪》一文中,小珊迪悲惨的生活世界和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很难走进小珊迪的生活世界,也就无法对小珊迪产生同情之心。笔者在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一个穷苦的孩子在寒风中卖火柴”的录像,直观的画面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入境始与亲”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同情之心。而后课件出示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小男孩走出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继而提问:“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学生们争相朗读,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二、分析品味引导朗读

对文本局部语言的分析,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文本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揣摩,反复朗读,从而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意旨。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琼老师上《惊弓之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大雁是被更羸射下来的,被弦响吓下来的,还是自己掉下来的”这一问题,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品味揣摩,反复朗读,寻找答案。武琼老师这一课堂设计不是演绎课文,不是絮絮叨叨地讲解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在读中自己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比较归纳引导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句子中词语的删留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不同文体语言的不同特色。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在上《少年闰土》一课,课件先出示了一段鲁迅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原文,让学生读。接着,又出示了一段闫学老师在原文中穿插了对少年闰土鼻子、耳朵、嘴巴外貌描写的语言,让学生读。由此,学生在比较朗读中领悟到鲁迅语言的精练,同时也明白了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特征。

四、品味想象引导朗读

第5篇

1、引导及鼓励学生朗读与默读语文课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其需要将触觉、视觉及听觉予以充分调动,此学科需运用眼睛对世界万物所存在的基础性规律进行观察,运用耳朵去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聆听,利用嘴巴读出自己喜欢且优美的文字,用心就周围事物的实时变化予以感受。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对于学生而言,所讲授知识往往是静止的,然而利用朗读及默读,将原本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与此同时,将原本处于被动状态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的接受且吸收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朗读与默读这两种模式进行交叉使用,通过默读,能够实现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集中,促进学生在专注力上的提高,促使学生将文章大意给与迅速掌握。利用朗读,便可将学生的耳朵、嘴巴及眼睛同时使用,且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及配合,以此就课文的记忆进行加深,还可对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营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于朗读及默读两种方式,于上课前夕,采用默读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给与了解,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之中,还可引导学生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致了解。当课堂内容近半时,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则可能出现下降状况,此状况便可让学生实施朗读课文,以此就学生的精神提起,与此同时,可实现加深课文理解的效果。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春联》,教师让学生以默读的方式通读课文,且需规定一定时间内完成,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思路及写作结构进行思考及推敲,而后利用总分总顺序,将课文进行介绍,最后再采用朗读的方式通读课文,然后教师将自己课前收集的春联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将春联内容朗读出来。将两种方式相结合,学生可对课文的记忆及理解方面进一步加深,还可实现学生在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还可在朗读前,让学生对一段学习录音进行聆听,并依据其中相应朗诵方法,让学生按此进行朗诵,并且还要和读课文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找出,而在朗读时,还可同时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文朗读的语境之中,实现阅读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2、以童话选文类型丰富为框架就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进行培养

丰富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对于文学修养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文明得以延续的不懈动力。小学生往往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培养方面给与足够的重视。至此,小学教师要对童话选文类型进行不断丰富,依据且利用童话,实现对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予以激发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持续活跃。当前针对苏教版语文课程而言,其在有关童话为其主题的课文方面,在类型方面存在过于单一的状况,只有较少的经典童话,有关小学高年级段方面的童话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童话选文类型进行不断丰富,不能仅将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将身边所发生的故事引入其中,比如和身边空气污染现实状况相关的《小狐狸卖空气》;和我国相关载人航天技术相关的《我叫神舟号》等。通过将童话选文给与不断丰富,不仅可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及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实现学生在学习效率进行提升,进而实现在课堂质量方面的提升。

3、以紧扣主题为方向将单篇课文与学习单元相结合

针对各篇语文课文而言,其在具体的教学方面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教学上能够一方面紧扣一方面,此种方式同时也和人类记忆规律相符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利用,按照文章的中心主题,并将其和本单元总体性方面的核心教学任务相结合,以此来开展教学。当讲完一单元之后,教师然后对各个课文进行对比和归纳,实现在相应主题单元教学价值方面的增加。比如人教版五年级教材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当中,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便是人所具有的创造力,而《最佳路径》则将以人为本作为其表现的的主题。此外,其中的《人类的“老师”》则讲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些课文尽管在所要表达的主题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均可将该单元所要表现的核心主题予以反映,也就是开放和尊重。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文和单元之间在主题方面所存在的关联充分挖掘,将所讲述的单篇课文紧密结合与整个单元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通过将抓准主题,实现连贯性的形成,还可就学生对单元及各个课文方面的理解更为深入,将教材具体的编写结构进行合理把握,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提高 阅读能力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提高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时展的需要。阅读是间接交流的重要途径,是高效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式。今天的信息时代更需要人们广泛而有效地进行阅读,而且近年来,在英语的各类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量也在逐渐增加,并且其难度呈上升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教育科研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研究阅读教学规律,抓住阅读实质,探讨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使学生逐步走上自觉阅读的轨道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好的导师,是他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且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2.拓宽阅读的范围。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并提供给他们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

3.保证阅读时间。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才能广泛涉猎,开阔眼界,学到新知识。

4.提高阅读速度。几乎任何阅读考试均同时考查阅读速度与理解的准确性,所以成功的阅读就必须保证一定的速度。没有时间限制的阅读,无论理解得多么透彻,也是不敢恭维的。因此,在做阅读理解时,首先要培养学生以较快的速度从大量材料中捕捉有关信息。

5.培养词意推断能力,扩大词汇量。其实,机械地记单词,既枯燥乏味又容易遗忘,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生词,如果每次遇到不认识的单词都去查字典,则会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碰到生词时,不必惊慌,通过一定线索或可根据构词法、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的暗示猜出该词的词义。

6.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在学生不断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7.强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很有帮助,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掌握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用语规则,就不能从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甚至会出现在无生词的情况下仍不能理解其内涵,造成误解的现象。

8.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外,还应要求学生讲出答案的来源与依据,以便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并加以指导,真正使学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9.鼓励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要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攻克堡垒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敢于实践,坚持不懈地训练下去,就一定能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探索过程,没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英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要多积累教学经验和心得,学习和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在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思路,打破旧的阅读教学模式,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2.施丽华.从PPP到TBL-中学外语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4、77-78

3.包天仁.英语奥林匹克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分册[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150-152

第7篇

我在教学中摸索了一条适合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的方法――换位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阶段。一般安排在七年级较为合适。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例如:如何分析文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阶段是基础,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教师必须备好每堂课。每节课必须精心设计,细心揣摩,力争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每节课都是优质课。2.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动态,教会学生学习,做好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作。要善于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因为他们最先吸收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最早学会提问、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选他们为“小老师”,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稳步过渡。

第二阶段:是“换位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变换角色教学。这是教学法的核心部分,一般安排在八年级进行。具体是这样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把握学生活动的方向,分配各项活动的时间,让课堂秩序有条不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字词由他们自己借助工具书完成,作者简介由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在熟读课文和借助资料的基础上,由小组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提出问题,讨论后,把问题确定下来。合作探究得出对于的结论,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以《口技》一文的第二课时为例进行说明:

《口技》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流利诵读全文、作者简介、掌握字词音义、疏通文字障碍、口述译文等等。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主合作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第一步: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般四人一组较为合适),然后由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得出初步的结论(时间大约是15分钟)。

本节课提到的问题有:

1.课文的第一句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屏障为什么要在东北角?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为什么没有量词?这样写对吗?

3.文章是写口技表演的,但是写了许多观众的情况有何作用?

4.作者写口技表演此起彼伏很能吸引人,条理也很清楚。具体描写了哪些场面?

5.为什么要写狗叫声和老鼠活动的声音?有用吗?

6.为什么只写一个人?

7.一个人能发出那么多种声音吗?

8.救火场景表演结束时,如果抚尺不响一下,观众会不会动身救火?

9.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0.文中出现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有何作用7

第二步:教师指导学生按文章的段落整理自己的问题。即按本文五个自然段把问题分为五个板块,就全文所提的问题放在最后作为第六板块,然后一一指导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时间大约是25分钟)。问题的解答当然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准确的评判,鼓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控制好课堂秩序,如果学生的问题或回答偏离了文章,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解决。

本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没有实际意义。比如:屏障为什么要在东北角?为什么只写一个人?一个人能发出那么多种声音吗?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解释问题;二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有些延伸的问题,教师要做好知识的牵引。比如: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表演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可借机提示写作手法(前后照应、侧面烘托)。文章中写观众的情况有何作用?教师可提示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再如: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可由此点明文章的主题。

通过以上两步教学步骤,使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中心思想都得以解决,也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第8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因为兴趣能驱使学生学习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然而目前阅读教学侧重于“讲”、“练”式课堂教学把学生的阅读课堂变成了接受知识、认识生词的课堂,他们不再将英语阅读当作一种学习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学习单词和语法的手段。此外只有一本薄薄的英语书作为阅读教材,学生很难再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阅读篇章,这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课内阅读尚且如此,更何况课外阅读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首先校内大环境应该布置出英语氛围,比如说在不同的学习区域张贴英语标语,悬挂英语格言,学校广播站播放英语歌曲和有趣的西方文化背景介绍。另外教室内的小环境也可以用英语来武装,师生共同办英文黑板报,设计英文海报,创立英语图书角,利用多媒体在课外收看英语节目等等。这样的话,学生无论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英语,听到英语,还能参与英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好英语。

2.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二、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延伸阅读

教师应该将教学中心从单词、词汇和语法上逐渐转移到相应的背景知识、语言内容和意义上来,重视知识的完整教授,注重意群阅读。做有心人,为学生搜集和整理并补充合适的延伸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使用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那我们可以从课外,借助网络等搜集相关话题小短文或小故事,对话题进行拓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机会,了解更多知识。

三、训练小学生英语阅读技巧和策略,提高英语课外阅读能力

适当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会帮助学生阅读,让学生读得轻松。小学生阅读时最喜欢朗读,但是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应是默读,出声朗读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还影响阅读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知道学生改掉这个阅读习惯。同事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指读、唇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获得阅读兴趣,产生良性循环,学生越读越想读。新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小学生应学会按照意群来理解文章,因此老师应该用合适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方面的技巧。这里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扩大视距。所谓视距,即阅读者以书页的某一行中的一个英文字母为中心,上下左右能最清晰地看清的文字的距离。

四、开展内容广泛、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开展手抄报比赛

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判。如在教学Halloween 时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万圣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

2.开展讲故事、作讲演、演短剧等活动

阅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并深外英语阅读的兴趣,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为他们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或作一段演讲,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观看久已成了摆设的英语碟片。久之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3.让学生自画英语漫画作品

集知识味性于一体的漫画书小学生最喜欢看,因为漫画滑稽、夸张、幽默,对话简明、扼要,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其大意。英语漫画也是一些学生英语杂志的重要内容。教师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漫画作品,即是对那些阅读材料的再利用,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4.鼓励学生互相交换英语课外书和视听材料

由于每个家庭情况的不同,学生拥有的课外书和音像制品的数量、质量也不尽相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他们所拥有的材料带到学校,大家通过课外活动一起观看或传阅,或者进行同学之间的调剂和交换。这样,一方面节约了阅读的成本,另一方面又极大的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接触的面和量。

第9篇

首先,教师要把握课堂,从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材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材文章无疑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的禁得起推敲的作品,是各类文本中的精华之作,所以教师必须在教材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从文章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对教材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由此拓展生发,把这种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小学生各方面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不断地发生阶段性变化。所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通过精选文章,精读、精讲把教学目标顺利而有效地加以贯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自主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要学会给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书籍,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引领成长方向。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能的基础上,为了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教师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家长要根据学生个性给他们推荐课外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做好阅读的拓展与生发。人的兴趣会影响到他一生的追求,尤其是儿童时期阅读到他们感兴趣的作品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之路。这就要求教师选书一定要切合实际,符合特征,给学生一个更好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方向。比如,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或者体育、文艺明星、草根明星成功的故事;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推荐英雄传记、军事、旅游方面的书籍。这样的阅读使他们通过阅读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能够从这些书籍中找到与自己个性契合的地方,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开拓了知识视野,引领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追求。

第三,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养成他们主动阅读的习惯。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只是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找书读,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将“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主动阅读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阅读潜力,使他们能够沉浸其中,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此,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读书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心理环境,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人文心理环境包括教师的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也包括学生本人的兴趣所在和兴趣的持久状态,同时还包括家长、同学的影响等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比如在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方面,除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料,在醒目位置张贴名人名言,因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或者运用其他多种形式来教育、启发、激励学生积极阅读,锁定阅读学习目标。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愉悦身心,使他们的阅读乐趣能够持久。

第四,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从学生长远发展立意,授之以渔,指导阅读。

兴趣固然重要,但是只凭兴趣而无目的也是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有些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阅读,不能沉浸在作品中,更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效果事倍功半,消耗精力,浪费时间;有些学生读文章,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自觉运用到写作中,也不能在表达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所以教师必须在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方面给学生恰当的、足够的辅导,教给他们精读、细读、略读的技巧,培养他们读书圈、点、勾、画的习惯,养成写读书笔记,做摘抄的技巧。爱读是基础,会读是一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这一方面的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习惯不仅需要长久地培养,更需要恰当的方法。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开端,学生需要阅读的环境与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阅读方法可作为参考。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阅读。

1.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组织学生定期阅读。举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发思考。还可以在班里建立读书角,开展读书交流会等。运用此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组织课外阅读。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更需要课外阅读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指导推荐,使小学生避免盲目地阅读。例如,让学生阅读一些政治、历史、诗歌、散文等方面的书籍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思考。

3.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时刻提醒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让学生养成记录优秀文章或语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引发学生读后思考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提高阅读能力。

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发现书籍中的乐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例如,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一起发现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在课上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慢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效果,课外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想象。日积月累坚持下来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得以培养与养成。

三、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好读书

1.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眼、口、心统一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得知识,在读中求得甚解,逐渐养成从陌生阅读到熟悉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于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好读书。

2.阅读评价必不可少。让小学生不断练习阅读的同时也要检验学生阅读后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进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检验,然后对比赛结果进行对比,看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地提高。

3.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引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读到不同类型又富含智慧的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坚持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让学生畅游在书籍世界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例如,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读书活动,与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共同分享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和发展的绝佳空间,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他们很容易感觉自己徜徉于知识海洋的佳境。学生课外阅读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地思考,进而提高学生想象力。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大量地课外阅读。

2.课外阅读的体验可以使学生与更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探讨学习,提高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采取全面又协调的互动交流,以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从而避免了课外阅读的强制性。

3.坚持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终极目标。语文老师和家长应当互相配合,一起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促使学生喜爱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做铺垫。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逐渐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能力 方法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阅读水平低下会影响数学中的应用题的解答等。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w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光靠别人的督促很难在阅读上得到提升。但是如果能把阅读转化为内在的兴趣,那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提高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两点经验:第一,采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选择优秀教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与课本相关的趣味故事,故事内容可以采用略讲、分段讲的方法,但不可讲尽,激发学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往往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阅读水平提高的会很快,学生阅读的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适应性和方向性。第二,突破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着课文阅读示范、学生跟读、熟读成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是说没有可取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流了,应该对其进行改造。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感受、欣赏、评价能力,这种思想也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神态,通过形象化的讲解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理解的范围,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促成这种转化,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师要通过设置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榜样人物的设置,很容易激起小学生阅读的动力。在树立大榜样的情况下,在学生身边也可以设置小的榜样。例如,在班级举办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等。总之,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熟读与泛读相结合

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一句一句跟读直至熟读,可增加他们感知固定词语的能力和语句的断句能力,有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如果阅读仅限于课堂跟读,那么他们的思维会停留在固定词语的组合中,而固化词语的有限组合又会限制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

阅读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声称,不同的语言模式(比如英语与汉语语言模式的不同)对智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熟读会固化思维方式。但是熟读的好处不言而喻的,熟读可以使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尤其对于古文。泛读对于弥补熟读的缺点有很好的作用,其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速度、词语组合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因此,熟读和泛读的组合缺一不可。熟读与泛读是课上与课后进行阅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方法,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应以课堂教材熟读为主,逐渐加大课后泛读材料的比例;到了高年级逐渐以课后的泛读与课上的熟读相结合的方法为主。熟读侧重于对文章深意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泛读侧重于对知识面的拓展,对语言风格的广泛涉猎,对熟读技巧的迁移应用。两者之间不可偏废,应该相互结合,作为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

三、阅读方法的传授

熟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有人以渔,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首先是第一位的,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方法,如果一味的蛮干,往往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一)快速朗读法

对于检验一个人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其朗读一段文字,从其朗读的速度和其连贯性中,便可以判断其阅读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可以从这点着手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流利而连贯地完成阅读,而有的学生却不能。作为阅读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来看,这涉及到方法问题,可以理解为阅读视域问题。所谓阅读视域,是指在视力范围内能加工理解文字容量的多少。阅读水平低下的学生阅读视域比较狭窄,而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阅读视域相对较宽。阅读视域宽的人可以在没有读出文字的同时理解下一句话甚至更多内容,所谓的一目十行便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思维同时加工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打个比喻,这一过程像是多核处理器,可以理解正在读的文字的意思并发出声音,还可以对即将阅读的文字进行“预览”。所以,在阅读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快速朗读法的训练,拓宽其阅读视域。

(二)默读法与略读法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91-02

一、影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1.缺乏阅读兴趣。对于阅读来说,有些学生从小就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的阅读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阅读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更多的小学生对阅读没有什么兴趣,不喜欢阅读,没有一定的文字积累,单单只是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根本不能满足他们对文字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好的阅读氛围是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但是,现在教师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学生的奥数和英语水平上,忽略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2.阅读习惯的问题。现在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所以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喜欢边读边理解,而不是边阅边理解,这种阅读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熟悉程度有待提升,当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读音的时候,就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还有些同学克服不了阅读中的“拦路虎”,也就是那些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拿出字典查明白后再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不正确的,不仅会对学生心理有负面的影响,并且也不利于对文章主线的把握。

3.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是决定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决定条件。不同的学生会因智力、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因素,而使得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有所不同。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段文字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的理解比较有深度、有宽度,但有的同学的理解会略显片面和表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天生的,在后天的成长中,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引导得以提升的。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问题,以便改善教学质量。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培养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在很多学生的认知里,阅读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完全对阅读没有兴趣。而且课间同学之间讨论的也是有关玩的、吃的,完全没有阅读的氛围。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从小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在课余时间举办“我爱读书”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家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多读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除此之外还应该监督学生,少看电视,多读有意义的书,或者和小学生一起阅读。

2.纠正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伴随人类一生的。小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需要及时纠正的。针对学生“阅”而非“读”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内安排适量的“泛读”训练的活动,帮助学生跨越“形―音―义”这个过程,直接将进行“形―意”的转化。另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也读的过程中保留疑问,在上下文中猜测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杜绝边阅读边查字典的情况。另外,通过“总结段落大意”的转型训练,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试着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除此之外,要逐渐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习惯,学会用心读书,用笔记录,这样便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搭建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很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的一部分原因是对文字所描写的事物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充分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对阅读理解的程度产生了阻碍。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更加的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例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时候,“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真实的爬山虎,再与课文的描述进行对照,这样就能够使得较抽象的描述可以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会学生用心观察,用心理解,其实课堂和生活之间是有一座永恒的桥梁的。

4.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资料的广泛性。当一个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广了以后,他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有相应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不同领域的书籍。例如《绿野仙踪》、《严文井童话》、《爱的教育》、《我们去看海》、《开放阅读》、《再寄小读者》、《肚皮上的塞子》、《灵性的王国》、《我要做个好孩子》等。这些书都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它们的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是有许多切合点的,很容易的就会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一直是人类传承文化、向前发展的主要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较高的阅读理解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注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小学生身上的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兴趣、习惯和自身领悟能力。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其次是在课堂上着重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然后是建立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最后要注重学生阅读的广泛性。

参考文献:

[1]汪丰生.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困境及解决措施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师生互动;具体措施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小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学科。说到底,小学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 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面临和关注的课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我们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 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评鉴阶段

第14篇

关键词: 报刊阅读 合作学习 问题 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直接影响师生的积极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七级目标总体描述中指出: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改写及英语报刊。在内容标准的语言技能的九级读的目标中描述: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纸杂志,获取主要信息。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Student Times》高中版正好提供了这种环境,其内容广涉文化、经济、政治、艺术、社会等;其信息是最新的,就在眼下的生活中。由于报刊阅读自身不同于普通阅读,不适于用大块的时间,不适于单选,也不适于像小说那样作为课余读物,再加上报纸版面大、内容丰富,报刊阅读常采用合作学习方法。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实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有效的教学理论策略,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就合作学习,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理解上。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当然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从“合作”的本意出发,抓住了合作学习的外在特征。但是如果把其简单理解成(且仅理解成)外在形式是几个凑在一起,就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或才是合作学习,这种理解未免肤浅,自然没能抓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特征。科学分析这个观点,只能说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而已。)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缺乏真正理解,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缺乏必要了解。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的一般形式有三:①学生小组学习(Student Team Learning)。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按小组成绩分组(STAD,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一种是小组―游戏―锦标赛(TGT,Teams―Games―Tournaments)。这两种形式都有五个组成部分,即组成小组、内容呈现、小组练习、评价和记分、公众认可。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形式中教师以没有同伴帮助的掌握性测验结尾,在后一种形式中,不是以测验形式,而是以“锦标赛”的形式结尾。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要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两层,分别命名为A1、A2、A3,B1、B2、B3,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要基本平衡。为了使组员形成一对一的“师友”互助组,让每个B层学生都有所监管,达到“师友互助、全组合作”的目的,各个小组要相对独立,具体坐法是A1对B3,A2对B2,A3对B1。②花锯式策略(Jigsaw)。从各小组中选出一个学生,组成“专家组”,学习某一个具体的任务、专业或计划,小组成员就成为某一课题领域的“专家”,与类似的其他“专家”相会并交流意见;“专家组”结束活动,每个“专家”回到原来的组教其他成员,该小组关于其他小组在某方面的见解就依赖于所挑选的该方面的某个“专家”代表。通过精心设计,花锯式策略可以提高小组内部成员的独立性。③集体调查研究(GroupInvestigation)。一个集体共同确定若干个学习主题,各个学习小组对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准备关于讨论结果的报告,向全班学生报告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价。此外,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游戏竞赛法)、交错学习法(切块拼接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思考―配对―分享法等。

三、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至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合作学习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1.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2.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时,有时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组员推卸责任,或是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表现消极,就会影响全组的士气,降低全组的工作、学习效率。

3.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也会直接影响各组的工作效率甚至伤害其成员相互间的感情。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加以解决,以此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教师在分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人数,一般4至6人,人数太多,意见太多难统一;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分组(而不是简单就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小组),应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公平竞争。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一般4到8周),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有利于保持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较均等的发展机会。

2.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即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主持小组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保证全过程使用英语表达。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用简洁语言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然后拟成提纲交给报告员。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先向本组陈述讨论意见或结果,然后代表本组向全班报告。这些成员的角色应定期轮换,即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且每隔一段时间(4到8周)作必要调整(在组员分配上,可采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定与抽签组合等方式结合起来),可扩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范围,避免消极小团体的出现。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避免不必要的议论和争吵。

3.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合作学习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通过合作学习要实现的目标。具体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合作完成。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及与主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的信息等,因为学生对讨论的消极态度很多时候都是源于对讨论话题的“无所适从”;教师所给的提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小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向学生提供真正合作的契机,是否有真正合作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就将变成一种无用的形式。与其将一些合作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丝毫合作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集中讨论、共同探讨,需要不如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具有价值。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独立”,教师需要吃透教材,明了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作用是激励和引导,课堂评价体系要在变化中不断完善。适当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十分有利,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任何学生的报告,都应给予真诚、恰当的表扬,要善于发现各个小组报告的可取之处,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尽量避免活动评价重集体成果轻个人贡献的弊病。只局限在口头上,且非常注重小组最后的汇报,显然忽视了整个讨论过程中组员的个人贡献,我们不妨用下面这份小组讨论活动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既肯定和鼓励个人作贡献,又引导学生担当好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小组讨论活动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

5.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力争做到以下几个“不”:不坐着改作业;不离开教室小憩;不主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不以牺牲其他小组为代价而花大量时间在某一小组上;不扮演小组活动的统治者或干扰者的角色;不要对学生控制过多,暗示过早或过多纠错;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6.要避免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适应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妨设计成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方式。学生展示成果时,也可以表达心中的困惑。

教师应将学生的差异性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小组中建立学科“小先生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小先生”在组内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可对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具体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可以大大提高集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有效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从而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总之,报刊阅读不同于普通阅读。对学生而言,它是兴趣的培养,是对时事的关注,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方法。报纸提供的丰富的时事,如有关人物性格刻画(政治家,运动员,影视,等等)适合于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见解;对于其他板块,当然适用于按兴趣划分的小组阅读,如,爱好体育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负责阅读体育版面,爱好文学的组成一个小组阅读文学版面等。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采用综合报道、新闻综述等形式,每周一节在班上交流。

第15篇

【关键词】提高;阅读能力;方法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人人皆有,但阅读水平高低不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阅读是很让学生头疼的问题。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不当等现象。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激发其兴趣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现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尽早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而是需要经过师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一点一点的提高。那种你认为让学生在初一、初二打好英语基础知识的底子,等初三再突击阅读能力的训练之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教师就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经过这样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的阅读量会日益扩大,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加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下转第120页)

(上接第119页)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捕捉大意,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

2.指导学生精读全文,把握信息,然后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强化课文整体理解教学,课文是最好的阅读材料,须充分利用。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应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效的阅读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而阅读能力差的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克服掉不良的阅读习惯。

1.回读的习惯。回读是指在阅读时经常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已经读过的内容。这个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要克服这一不良习惯,我们可在阅读时用一张纸或一本书盖住已经读过的内容,使回读不再可能。即使在我们阅读时有疑问,也可留在脑子里,在下文的阅读中加以理解。

2.依赖词典阅读的习惯。生词或一词多义往往会成为阅读的“拦路虎”。这时学生普遍采用查字典的这种解决方法,但是,过分频繁地查阅词典既影响阅读速度,又容易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和兴趣,打断了思路,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而且不一定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出现的一个词的具体和确切的意义。阅读效率也就会降低很多。词典只能当工具,切不可当作拐杖。对于那些不影响理解的单词可跳过。

3.出声的阅读习惯。声读对于理解文章内容不利。会使阅读速度受到限制,浪费时间。正确的阅读发法是默读。就是要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受文字。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成功的学是依赖于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1.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方法,快速阅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采用速读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学会寻找主题句。主题句是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是段落中的关键性句子,抓住了主题句就抓住了段落中心思想。多数段落含有主题句,其余句子都是延伸或支撑主题句的。英语文章中的主题句一般在段首、段尾或段中。据统计,绝大部分的主题句在段首。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括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结尾。

3.学会猜测词义。在阅读过程中,猜测词义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阅读技巧,掌握了这种技巧就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率。猜测词义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以生词为线索猜测词义是进行快速阅读时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猜词方法。

(2)根据下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在阅读文章的生词后面往往下一个定义或作出解释,我们可以从定义表述中猜测生词的意思。

(3)利用同义词或反义词为线索猜测词义。英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很多,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下文中熟悉的词语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来猜出生词的意思。

五、选择适当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应该是阅读材料所包含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基本上不超出已学的范围。还要注意阅读材料的知识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地道的英语轶闻趣事、科普小品、文史纵横、名人传记、短篇小说等。选择这些材料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