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质量发展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业;行业环境;发展策略
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仅让人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获得资讯,也可以让一些以往只能在现实场景中发生的活动在网络端快速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这样的典型实例之一,它将传统的线下购物和交易过程转变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线上电子商务活动。而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普及,除去网上交易过程的本身,与其相关的后续服务和物流环节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或使用体验。而为了能够让电子商务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并结合现阶段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痛点重新进行资源整合与重组,挖掘出更大的资源空间,就需要对物流行业的主流形式进行创新发展。通过理念和实现路径的同步创新为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和技术先进性的提高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一、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概述
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整体来看,电子商务交易总量及用户规模都在飞速增长。伴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逐渐成熟,与之配套的电子商务物流运输规模和体量也在不断壮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网络购物消费总额在2019年就已达到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网上零售额占8.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9.5%。可以说,电子商务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这种更加灵活,方式更多样,资源更加广泛的购物方式已经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比之下,我国的配套物流运输能力提升速度则明显逊色一些。综合服务运输的能力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带动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我国已经在物流相关的服务网络体系方面达成了初步的体系化建设效果,相应的服务能力和物流的效率及稳定性虽然现阶段都能适应前端市场需求,但面对快速增长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度及物流行业的巨大运输总量需求,从客观意义上说现阶段的物流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在广义上的包含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在内的运输途径外,急需开辟新的运输通道。同时提升现有运输方式的运输效率及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在现阶段物流网络已成为新的建设目标。与之相关的集装货运方式、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等纷纷成立。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第三方物流运输平台和全供应链的上下游产业集群能够以联盟和组织的形态协同发展,共同参与到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中来。相应的末端配送服务,仓储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整体提高。目前来看,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已初具现代化特色并且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也获得了一定改善,但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依然十分巨大。现代化高端科技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理念能够不断为电子商务及与之关联的物流产业增加新的发展动能。例如,将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物流业相融合,不仅能够催生诸多新的物流模式,也可为传统电子商务行业开辟新的现代化发展渠道,进而带动供应链中的更多资源参与到电子商务的资源整合活动中。而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能够实现的譬如,无线射频识别、自动分拣、物流跟踪、移动支付、智能配送等都可在物流运输过程的各个阶段有效提升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并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同时也改善了传统物流服务中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技术先进性。这样一来,从物流运输的各环节到整个物流行业都能够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全流程的供应链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后续的订单,仓储,运输一体化环节以及物流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也都具备了丰富的硬件和软件储备资源。与此同时,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共享平台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商,进一步扩充物流行业的仓储和运输资源,使得物流服务能够灵活地适应各种规模的物流货运量。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或其他专业服务商与电子商务企业的直接对接,能够让物流部分的负责单位直接参与到完整的电子商务供应链当中。以重要参与者的身份和姿态及时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按照用户需求,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和行业的前瞻性发展策略敏锐的捕捉到后续的行业发展方向与实施战略。还能够在现有的物流服务,例如用户及时便捷的查询到物流状态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物流运输的质量及效率进行整体把控。真正实现从用户在网上下单到最后的物流配送环节无缝对接,让信息化技术贯穿到电子商务活动的始终。真正让现代物流具备融入互联网和信息化环境的基础属性。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性运营意识也能够进一步压缩现阶段的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并同时提高物流运输的质量和效益。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其与物流产业联盟之间的协同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顺应电子商务活动形式的频繁变化,相应的物流模式也应按照商业发展的主流态势进行创新与改革。在电子商务平台端,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已经初步实现了协同发展,不同路径之内的信息已经完成了关联和共享。而作为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基本元素,物流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成分之一。作为建立在电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中间渠道,物流运输的质量和服务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活动中客户的实际体验,甚至会关系到电子商务企业的效益和声誉。为此,构建高效、全面且畅通的物流体系不仅是对于物流行业的最基础要求,更体现了其对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连带作用。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合以往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物流行业常见问题及整体的服务状态来看,当前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在电子商务本身的业务模式发展的同时,与之密切关联的物流产业也必须在思路和理念上同步进行创新。大量跨行业、跨领域和跨国的服务渠道建立不仅对物流行业的服务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提出了严苛要求,更对于其资源本身的全面性及各环节之间附属网络的结构健全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当前物流行业在政策和法律方面能够遵循和参考的信息不多,而伴随着不断出现的电子商务物流新需求,对原有制度的生硬套用会令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相应物流模式对应的制度改革和监管措施的落地实施都需要结合新型的物流模式而进行快速的完善和体系的健全,尽全力配合电子商务主体对物流行业的状态及发展速度要求。在相关政策,市场监管,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配合密切度以及响应速度均需要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广泛且具有实施效用的管理体制的缺失诱发了电子商务及物流行业中的不合理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另一方面,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电子商务环境中,各种新模式、新业态、新分支层出不穷,互联网经济催生的电子商务动态体系让市场监管和行业整治的成本不断增加,现有政策和制度难以充分适应这种频繁的格局变化,来自市场、经营和资源方面的不利因素致使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压缩。面对与日俱增的市场和用户需求,与电子商务活动相关联的物流业供给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关键元素的协同应用效果还不够理想。区域物流运输网络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的实现仍存在困难。再加上运输网络的结构设计或功能规划不合理,就导致其本应具备的如水运、铁路等干线运输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运输资源的配置上也不够灵活。最后,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考虑到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处于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与之相关的设施配套例如物流枢纽、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和使用普遍处于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各模块和系统之间的衔接和关联性不强,协同运作的效率整体较低,部分使用频率较高的国际物流通道不够畅通。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因子分析;发展评价
我国有众多学者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潘桔、郑红玲(2020)利用TOPSIS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彭定赟,朱孟庭(202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Muller(2000)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从产业的角度系统地概括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相互竞争力来提高的。张柔柔等(2019)运用SWOT分析法对郑州航空港进行了分析。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的时间不长,很多研究还不够完善,河南省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经验不足,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2019年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
1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国内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从经济优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环境发展、民生品质发展四个经济发展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了15个定量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的数据是在《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获。
2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利用SPSS软件对其降维处理后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利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得知KMO值为0.61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为0,表明因子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1因子分析
通过所筛选的15个原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这3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所建立的成分矩阵可用于对这3个因子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原始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旋转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成分正交旋转矩阵,可以将评价指标分成3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
2.2计算各个因子变量之间的得分
成分的分析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各个公因子表达为各个变量的线性形式,由成分得分矩阵便可计算出主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如表4所示。
2.3分析结果
从综合排名看,郑州市、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信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商丘市、新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适中;焦作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郑州市之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源于它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教育经费、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比较多,资源也最为丰富,所以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快的城市是应当的。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近年来发展很迅速,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提高了其经济发展质量排名。而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等占地面积较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都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3提高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比如,对于发展较弱的企业或地区设立专项扶持机制,避免各行业间的差距过大,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兴起;对于发展较为突出的企业和地区,提倡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各行各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3.2重视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对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想要创业参与到发展创新中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一定的免利息或者低利息的贷款支持,以鼓励优秀的物流人才参与其中。
3.3积极宣传绿色观念
现如今,河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环境的观念还一无所知,想要发展绿色环境,人们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绿色环境的观念,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改变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认知,认识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和绿色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3.4积极推进我省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面临着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产业之间出现了很不平衡的局面。农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却远不及大多数省份,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使我省各产业间协同发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结语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数据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以此为依据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且还直接威胁着统计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一、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因素分析
(一)原始资料统计是前提。高质量的原始统计资料,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加工整理,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如果把原始统计资料比喻成生产产品所需原材料,那么加工整理就是生产产品的过程。如果生产配方不合理,生产工艺不科学,生产操作不规范,生产过程不稳定,那么再好的原材料也生产不出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统计数据的加工整理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更进一步地说,在很多情况下,科学的加工整理还能弥补原始统计资料质量不高的某些缺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材加工。由此可见,统计部门在化大力气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的同时,也要大抓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尤其是在统计资料的分组分类、汇总计算方法、指标及指标体系设计等方面要加强研究。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质量(即原始统计资料的质量),是决定整体数据质量的最关键部分,是基础。因此,很多人在谈到统计数据质量时,就马上想到统计调查的原始数据的质量。事实上,我国目前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很大原因也正在于难以取得高质量的原始统计资料,尤其是在原始数据的准确性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很显然,若原始统计资料不准确、不及时、不完整,就谈不上生产出高质量的、满足需求的统计数据。
(二)统计数据决策是关键。统计数据的最终目的是供使用,这就离不开决策分析。就统计数据的使用去向来看大致有二个方面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有关管理决策部门。这方面的统计数据由统计部门定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供,除了一些重要的描述性指标数据外,还有相应的分析数据(结论)和预测数据(判断)。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形成,丝毫不能马虎。二是公共大众。这方面的统计数据由统计部门定期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专业期刊、年鉴等形式提供,以各种描述性指标数据为主,附带一些分析数据。数据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对投资、消费环境和形势的判断,影响面非常广泛。这也是决定统计数据公众形象的主要方面。三是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这方面的统计数据由统计部门按照使用者的要求有偿提供,可以是描述性指标数据,也可以是分析性数据。数据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结论。由此可见,分析数据的质量对使用者来说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四)统计数据分析是结果。统计数据的开发研究是对数据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必然要求。如何对统计数据进行开发研究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对历史统计数据的纵向开发研究,系统观察和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或规律,建立科学的序时统计模拟系统,定期得出模拟分析数据,得出分析结论,提出相直的对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国民经济宏观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其景气指数的定期等。二是对一定时期的统计数据的横向开发研究,全面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程度(差异程度)或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差异程度),并通过科学的综合方法来确定综合排序或寻找相互间的差距,分析原因,提m建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综合国力的国际比较、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等。有时还常把纵向开发与横向开发相结合,以期得出更全面、客观的研究结论。很显然,没有开发研究,就谈不上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但有了开发研究,就必须强调其数据质量,使开发研究的结论性的数据科学、客观、可靠。否则,只能会扭曲现象的本来面目,给决策带来危害。
二、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新时期和新形势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数据的源头,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如何保证我们的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要从统计产品生产的源头,从被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包括范围、取得渠道,指标的来龙去脉,数据的采集操作制度化,以及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制度。原始记录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必须做细、做准,不得有半点的虚假,这也是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数据的产生,保证在对原始信息的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思路。“为发展服务”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所在,是我们的根本职责,是统计系统具有龙头性质的工作。为了发挥统计数据的最大效用,我们必须运用所掌握的业务理论知识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提高统计分析水平,提高文字写作能力,为提供优质统计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创新服务形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为各级党委政府、为部门、为社会提供统计服务,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效益。二是要针对性地开展统计调研活动。针对百姓关心的、政府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要尽可能深入实际,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全面、真实、具体地了解和反映情况,改变关起门来就数据论数据的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措施,提高统计分析的水平。
(二)依法统计,是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重要手段。对源头数据的质量控制,重要的手段是依法统计。严格执行《统计法》,维护统计的严肃性,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统计数据体现在统计信息上,统计信息是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领导者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料整理好,开发好,管理好,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利的帮助,而失真的统计信息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依法统计,坚决打击在统计数据上的弄虚作假,完善统计执法监督机制。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也是我们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坚持依法统计,发现虚报、瞒报、漏报,任意篡改统计数据的严肃查处,既维护了《统计法》的权威性,又提高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依法统计,是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体系是关键。规范的统计内部数据质量的自我评价和管理,是改革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一环。围绕统计数据质量,强化责任落实,把实事求是的统计工作准则和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汇总上报等每一个环节,把好基层基础建设,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模式,定期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把统计调查的误差,技术误差都进行重点控制,对统计数据的可靠程度和误差大小进行评价,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和改革统计数据质量,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
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实证开展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对评价的要求,一般评价体系须具备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客体及评价时间等五个要素。
开展评价,一方面,能使学生党员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能使高校及时把握当前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情势。
鉴于评价的目的和结果的用途以及学生党员性格、能力、天赋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考虑使用行为量表法。
依据内容,结合学生党员实际,确定评价指标为:政治素养、专业学习、工作实践、日常生活表现等。同时,采用倍数加权法方式来确定各指标权重。设定专业学习为1,得出政治素养为3,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表现各为2,因此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3/8、1/8、2/8和2/8,再换算成百分数。
为能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党员,引入360度评价考核法。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如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所属党支委、所属班委和同学、同寝室同学等评价主体分别对被评价者在政治素养等指标进行评价考核。
此外,根据评价的目的、学生党员的课程安排,可以考虑每学期考核一次,时间可分别在6月份和11月份把握。
基于评价体系各个要素的探讨,汇总评价对象的基本信息、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说明、评价主体、评价时间、评价结果、填表说明等内容,形成较完整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行为量表。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行为量表的制定过程,不涉及受评者的性格、天赋等个体特征,适用范围较广。实证中选择了某高校大三年级药学专业的一个学生党支部开展评价研究,支部的24名学生党员作为受评者。支部的男女生比例接近,支部书记为辅导员,下设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名。
正式实施评价前,一方面,需召开受评支部的评价动员会,就评价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性等方面在学生党员中认真做了宣传和沟通,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和误解;另一方面,需开展评价前行为量表内容培训,尽量避免因不同评价者对评价内容的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及对受评者的不同情绪反映,使得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影响。
为便于统计,将受评者名单编成01号~24号。根据行为量表得分情况,将受评者自我评价(自评)和评价主体评价(他评)的结果统计如表1,换算成等级,并统计数量,结果如表2。
分析两个表格的数据。首先,多数学生党员的评价结果比较好,其行为表现得到了认可;其次,评价结果中非常优秀和较差两等级比较凸显,说明行为表现突出和较差的受评者在党支部和班级中均易被观察,也表明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很好的学生党员不会不被认可;再次,在具体评价得分上,自评和他评之间存在着差距,表明受评者对于自己高估或者低估,或者说对于受评者的观察了解待提高;最后,对于08号和23号受评者,两者他评得分都小于60分,说明明显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存在不符合党员身份的倾向,亟需进行干预。
通过开展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梳理了行为量表评价操作的流程,直接检验了行为量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积累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经验。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党员素质、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基于高校及学生党员的实际,采用行为量表和360度评价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评价体系,一方面,坚持评价目的为导向,合理分析评价结果信息,关注评价结果反馈,促进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多手段结合,重点考量评价的有效性,提升评价体系质量,借助更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以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玉根.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发展性资助 服务质量 满意度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稳定仪,更是使大学生安心求学、追求自身梦想的制度性法宝。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性资助逐步发展到发展性资助,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励志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法,先后在“奖、助、补、减、勤、贷”,经济、学业、心理、就业、思想等困难或障碍学生帮扶、励志榜样引领、素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最终能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对发展性资助工作的满意则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对浙江省6所省属本科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实践进行调研,积累了详实的研究材料,对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着眼于发展性资助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发展性资助的概念研究
季枫(2013)提出从价值追求、法理层面、工作机制、目标导向等方面做出努力,来促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的开展[1]。
2.围绕发展性资助的理念研究
李小女等(2013)把发展性资助与教育公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高校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促进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与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公平[2]。
3.围绕发展性资助的体系与对策研究
李贵平(2014)通过研究提出从培养贫困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出发,重塑资助工作理念,着眼于贫困生成长成才;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促进贫困生工作的专业化,适应资助工作的新要求[3]。
(二)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关系研究
目前,学者对高校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与大学生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视角:钱晓群(2009)基于网络教育实际,主张建立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学生期望、学生价值与满意度之间的结构模型,实证检验学生对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4];钟秉林等(2012)通过对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学生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影响因子及其与学生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5]。
(三)文献述评
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涉猎高校发展性资助这一课题的研究,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基于概念界定、理念思考、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但对深入发展性资助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模型构建成果不多。另一方面,值得借鉴的是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基于此,关于围绕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应提上研究日程,以促进我国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开始对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关系模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根据Parasuraman等对服务质量的维度划分,本研究将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分为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共五个构面。其中,有形性是指高校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服务设施、办公场所、谈话设备等;可靠性是指高校能够按照约定,准确、及时、无误地提供发展性资助服务;响应性是指高校具有帮助贫困学生的意愿并能够对贫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给予迅速而有效的解决;保证性是指高校的发展性资助行为能够增强贫困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同时让贫困学生感到安全,这意味着学校负责发展性资助的老师的真诚以及具备解决相关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移情性是指高校能够为贫困学生着想并对其给予个别的关注。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见图1):
据此,提出本研究假设:
H1: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有形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可靠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响应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保证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移情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相应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1点到5点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一般、有点同意、非常同意。调研对象选取高校中被认定为贫困的学生。本研究通过统计软件SPSS 19.0对取得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信度与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11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6%。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各变量量表的信度水平。由表1可见,变量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值均大于0.6,表明本文中各变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符合研究要求。同时,本文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量表KMO值均大于0.6,Bartlett 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将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归为五个因子,即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学生满意度归为一个因子,这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各变量维度之间相互独立,即各变量的效度符合要求。
(二)相关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先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可见,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五个构面与学生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
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3可知,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有形性、移情性、保证性和响应性维度进入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回归模型中,由此验证了H1、H3、H4、H5。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可靠性维度没有进入回归模型,说明H2没有得到验证。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高校发展性资助的有形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可靠性对学生满意度正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硬件建设
高校应不断推进资助硬件设施建设,为开展发展性咨询提供有效场所、仪器、谈话设备,从而推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有效开展。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布局,增加经费投入,为发展性资助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做好学生意见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查找硬件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将发展性资助工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软、硬件建设相结合,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干部队伍为辅助,联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创新与发展资助工作的实施思路和路径。
(二)体制建设
应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发展性资助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条例,不断推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成立高校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发展性资助研究中心,加强对资助工作的有效领导和深入研究,与时展相同步,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内在需求。需要校团委、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宣传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老师、同学、家人的共同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困难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顺利前行。
(三)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人员相关工作技能培训和政治道德素养训练,提升人员的资助、心理咨询能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和响应性,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各层次需要。新时期,基于社会转型、经济差距拉大、区域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家庭变故、突发事件、各种自然灾害等造成的贫困突发不断,其复杂性、困难性、潜在影响性很难评估,对学生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伴随着心理困难、能力困难、交往困难等多层困境并存。因此,学生管理者需要深入理论知识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各种管理方法的掌控能力和技巧。处理相应问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四)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立足实际,积极探讨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性资助文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发展性资助指导,一方面保障大学生能够安心求学,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同时立足实际,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做好发展性资助工作。从实践来看,高校资助工作要充分研究、分析学生的需要,充分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深化发展性资助。发展性资助是资助工作的一个新视角、新理念,也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将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和能力扶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发展性需要,真正实现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季枫.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若干问题[J]. 教育评论,2013(05):66- 68.
[2] 李小女,梁艳华. 确立发展性资助理念 有效促进教育公平[J]. 现代商业,2013(23):285.
[3] 李贵平.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 教育评论,2014(01):72- 74.
【关键词】政府;企业;审计;质量;效益
一、审计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依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新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审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一)政府审计
通过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审计项目和一份有分量的审计工作报告,不仅仅要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和措施。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了五条意见,每一条都是建立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都是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意见,是基于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的;“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的意见,是基于预算编制不细化、执行中调整预算级次和项目用途以及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的意见,是基于一些地方民生资金计提不足、建立健全财政民生支出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等问题提出的;“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和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等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公平”的意见,是基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地方出台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优惠政策文件,将相关企业上缴的税收、土地出让收入等返还企业等问题提出的。在综合上述意见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合力”的意见。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报告的问题与建议有机统一、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保障了审计监督作用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层面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审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三)内部审计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二、审计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体,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效益性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使用各项财政性的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科学;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是否科学;财政所投放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投放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总额每年不少于亿元,如何监督财政资金拨付的层层渠道和环节?如何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否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些都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层层把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拨付、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当好经济卫士,促进资金使用的单位严格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为促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 2001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投入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针对问题审计署建议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财政支农资金。对财政支农项目,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应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全球发展新趋势 .天和网.2013-03-01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持续推进。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作为产学研重要基地,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经济常态对高职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1 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互动关系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结构直接影响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两者存在相互依存关系。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典型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堤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落后,社会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供应缺乏,社会重视生产而轻视物流,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已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经济增长加快了物流现代化和专业化进程,从而激发了物流人才的需求,尤其对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经济环境为高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指示,具体包括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创新驱动等,如果这些指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将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将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应用型人才更加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引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必须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作支撑。
2 广东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互动分析
物流作为广东区域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主要作为中间性产品为其它行业提供服务。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说过“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大陆”。近年来,以电商物流、“互联网+”等为代表新兴经济,为宏观经济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经济新常态,广东必须改变传统“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充分认识到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全面统筹物流的人、财、物等资源,充分发挥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广东经济发展,带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广东物流增长与广东GDP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广东经济发展刺激物流增长,物流反过来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为双向促进关系。
广东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催生物流管理人才大量的需求。由于物流是一门综合科学,它既是技术与经济的混合体,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还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至2016年底,广东建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85,其中超过80%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类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进步,其根本动力是劳动者。随着广东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物流管理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3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服务广东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广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整体规划,做好资源配置,深化职业教育,大力推动物流人才发展,初步构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动力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转向创新驱动,急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来提供支持,但是现行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创新驱动培养等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深入了解广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广东的行业、企业、协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展开调查。
3.1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模需要继续加大
2016年,广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约达185万人,广东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超过20万人。通过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18家合作企业进行调查,物流从业人员高中、初中学历约占75%,大专以上学历约占25%。物流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主要从事管理岗位,从事技术技能操作岗位比例不高。据企业反映,近年物流员工主动离职率持续增长,平均超过10%。通过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届102名毕业生调查,其中从事物流行业约占69%,其它行业约占31%,专业对口率合格,还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物流人才供应与需求仍存在差距,培养规模需要继续加大。
3.2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V东经济快速腾飞,刺激物流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物流教育烦需求。但广东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也仅有十多年历程,物流教育相对落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速度,企业对物流人才要求高于物流教育。 “十三五”期间,广东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物流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兴经济形成,传统的仓储、运输人才也满足不了新要求。因此,物流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教学知识,与行业同步,及时调整技术技能训练,通过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经济、行业的需要。
3.3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驱动有待提升
广东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主动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物流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通过创新持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根据对我校物流专业合作的18家企业调查,18家企业都有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产品、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结合我校近三年物流专业学生调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约占30%,并且逐年有所增加。根据广东高职教育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普遍缺乏实训指导。加快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待提升。
【关键词】涉粮高职院校 SWOT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90-02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给广西各行各业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广西在粮油食品加工、物流等重点发展产业中,人才缺口还较大,据预测,到2015年广西需求专业技术人才达168万人。那么,针对广西发展建设中的涉粮企业的人才需求,如何构建良好的培养人才的平台,广西各高校正在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调整学科布局,加大改造老专业的力度。本文就广西涉粮高职院校如何加快发展,为涉粮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广西建设服务作探讨。
一、涉粮高职院校概念的提出
长期以来,各级各类粮食院校得到长足发展,但上世纪90年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粮食类院校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很多院校经历了更名与合并的历史,有些涉粮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或者并入其他专科或本科院校。很多学校将原有粮食专业进行合并、整合,向财经类院校发展,现存的粮食专业几乎找不到太多的“粮食”痕迹,取面代之的是食品轻工类专业。以我国最高粮食院校学府,现名为河南工业大学为例,最初的名字为郑州粮食学院,在合并其他院校的基础上改名为现名,但留在更多的人记忆中仍是“粮院”。再有各省地市办有相应的粮食学校,但现在几乎都没有以“粮”字为校名的学校存在。但粮食相关专业必须得以保留与传承,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件频发,如何做好粮食源头的安全工作,使原粮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所提的涉粮高职院校就是指各地原有的粮食院校经升格或合并等变更后的高职院校,保留有“粮食”的痕迹,保留有粮食专业的设置基础和实验实训场地。
二、广西涉粮高职院校SWOT分析
(一)优势
1.办学历史悠久优势。涉粮院校一般都办学时间比较长,历史悠久,专业建设比较完善,这也符合我国的粮食产业发展的要求。粮食院校一般以粮食相关专业为主,开设一些与粮食相近的专业。传统的粮食专业向其他专业转化是一种拓展性的转化,开设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发生变化,转化的方向一个是向以财经为主的专业拓展,一个是向工科大类的专业拓展,涉粮院校完备的教学体系使其容易形成专业建设竞争优势。
2.教学设施设备优势。涉粮高职院校在开设原有专业过程中需大量的仪器和设备,这些设施设备对学校开设相应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涉粮高职院校积累下来的设施设备,如一般适用于教学用的化学、生物、仓储运输机械设备等,基本上可在现在开设的管理类、工科类专业中加以运用。因此,涉粮高职院校在开设相应专业上可节省在设施、设备上的大量投资。
3.师资队伍优势。涉粮高职院校拥有极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但随着粮食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有限,大多数教师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进修了其他相关的专业,在提升了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拓展教学课程设置提供了扎实的师资队伍基础。涉粮院校开设的财经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商贸类专业,使得大部分原有粮食专业教师的专业呈现复合型趋势,这些是涉粮高职院校由传统的粮食专业向复合式专业转化的重要师资优势。
(二)劣势
1.粮食专业竞争力缺乏。粮食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处于考生不认可、家长不理解、社会普遍不接受的状态,开设的专业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而导致招生严重不足。就广西来说,涉粮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而且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如何从源头上生产质量放心的食品,粮食的保管与加工就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开设成本过高。粮食作为大宗物品,具有其特有的属性,所以,涉粮专业在开设过程中,实验课程占到课时的60%以上,教学成本也在明显增加。
3.专业的设置过窄,学生的就业面过小。粮食专业所学的内容一般适合学生就业去向为粮食企业,其他企业对这个专业不了解,使得学生完成学业后,就业的面比较狭窄,就业行业的差异性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一次就业成功,学生的额外学习成本加大,必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方能就业成功,这对学生是一种打击。
(三)机会
1.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均在不断改进,围绕粮食的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群,物流行业、食品行业呈现稳步增长,对粮食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在上升。更多的涉粮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懂得一定的粮食基本知识,又具有相应的应用技术,进到企业后经过简单的培训后,能独立地开展工作。
2.粮食市场空间广阔。我国将继续大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稳步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粮食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放心粮油工程”的实施也为粮食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伴随之产生的就是涉粮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四)威胁
1.粮食产业链仍然滞后。涉粮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传统的仓储与运输。广西的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未呈现统一规划的状态,粮食企业的活动也比较分散,规模化程度较低,粮食产业布局不合理,粮食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粮食企业横向联合较薄弱。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涉粮高职院校面临着市场变革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还能体现“粮食人”的特色并形成一定的优势,需要更多的人来探讨和认知。
2.缺乏粮食营销观念和粮食产业观念。大多数企业仍然是选择自营方式,大多数粮食企业都缺乏粮食营销观念。另外,广西大多数粮食企业的产业观念淡薄,对粮食产业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实体分配的范畴,缺乏对发展现代粮食产业能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充分认识。
3.广西粮食流通技术依然落后。广西传统粮食仓储运输企业的科技含量较低,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到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程度偏低。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技术只限于涉粮企业对日常事物的管理,对于粮食流通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储位的管理、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途径及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还处于半人工化甚至人工化的状态。
三、涉粮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
(一)在政策上对涉粮高职院校粮食相关专业发展给予扶持
增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给高校办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吸引国内外来广西投资的大型企业,减免相应的税收,增加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在广西投资建厂,提升广西粮食产业链条。这对涉粮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与粮食企业合作,工学结合,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提高科技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二)引入东部高校资源,整合广西高校教育资源
依靠东部高校师资力量,在广西建设一些重点学科、实验室,使高科技产业能够落户广西,在培养机制上加强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东部高校可在广西开设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东部教师到西部讲学;东部高校在广西高校内设立一些学科或专业,东西部高校合作办学,以此吸引东部高校的教学资源西移,提高广西高校的办学质量。东西部高校教师相互之间交流进修学习,邀请来自东部的教授、专家、学者到广西讲学、考察,这为广西带来更多的更新的观点、观念;也可组织高校教师到东部学习考察,积累经验。
(三)组建涉粮高职院校教育集团,走规模化和专业化道路
针对涉粮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小,师资、技术设施设备不足的情况,建立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由竞争力、核心能力、技术能力、竞争优势等组成。通过教育集团的形式可以整合各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粮食专业需要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与认知,所以通过集团的形式,使学生在校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本校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综合使用。涉粮专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的特点,教育集团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有效地开发与使用各方面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大,知识增长点不再局限于本校,利于学生的培养。
(四)重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
涉粮专业建设不仅局限于粮食原有专业,而应呈现交叉趋势,专业能力有侧重,但就业方向不仅局限于粮食行业,应扩大学生就业面。比如学生学习检验技术,不仅粮食行业需要,饲料、食品等相应行业也需要此类人才,课程建设应打破就业壁垒,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设置应有侧重,有方向。这样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技能相对突出,扩大就业范围。
(五)进行粮食人才培训与储备,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实质性合作
涉粮企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粮食保管技术和粮食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不但要熟悉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还应掌握相关的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运输等相关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的能力。学校应加强与涉粮企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并对现有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粮食知识培训。通过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不但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到粮食企业实际参观学习和锻炼,同时学校能够根据粮食流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实用型的粮食管理专业人才,使学校与企业间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雪松,冯文全.基于SWOT分析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
[2]张永涛.企业办高职学院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3]黄丽华.民办高职院校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4]王文锋.SWOT分析法在高职学院发展战略选择中的应用[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3]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文章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进而得出了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市场 审计选择 股权融资成本
一、引言
内源融资由于风险小,资金容易获得,所以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的进步,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外源融资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外源融资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的成本。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传递着积极信号,为投资者提供了监督和保险等功能,能有效降低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伴随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企业的股权融资能力会变强,从而股权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本文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能力的影响,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二、企业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内涵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过程,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来源。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帮助企业融资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审计师选择的动机。
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涵: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主要有如下几个替代变量:(1)审计规模。审计规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可能越高。(2)收费与佣金。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收费和佣金,因此其收费标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3)事务所品牌。声誉高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通常要高于普通的事务所。(4)审计师的专业性。审计师越专业,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
三、审计选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审计需求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产生于企业中的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它通常表现为两种问题,第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成为委托关系,但其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股东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管理层的行为对其进行奖惩和激励。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导致股东对管理层不能有效的监督,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管理层的行为。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作为反映管理层财务质量和经营状况的有效手段成为股东对管理层报酬激励契约的基础,所以管理层有动机和能力操控会计信息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增强股东对管理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信赖程度,这就产生了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管理层只能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需求转化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都相对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大股东掌握的公司经营的信息要远远多于中小股东,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有能力也有动机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随着他们对管理层控制能力的增强,极有可能完全控制管理层,因此大股东通常会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转移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侵占并逐渐掏空上市公司。为了防止其利益侵占行为被发现,大股东会有粉饰财务报表或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由于高质量的审计师发现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控股股东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会降低。
可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说,管理层有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动机来减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而从企业控股股东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其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控股股东不太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越强,所以企业更倾向于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基于审计需求信息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信息假说的观点认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而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可以使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够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行为,还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率,会要求管理层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声誉,以期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者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出于谨慎性考虑他们将会以市场上全部企业的平均价值来确定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这就会导致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为了防止市场价值被低估和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通常会采用信号传递的手段,向外部潜在投资者传递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以此来区别于价值低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信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并且由于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收费通常较高,价值高的企业较价值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因此这种行为不容易被价值低的企业所模仿,由此产生了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的需求。投资者不能直接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成为他们判断企业价值高低的重要信号,投资者通常认为审计质量越高的企业其企业价值也较高,因而价值高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以便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研究
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观点认为,高风险的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企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一方面为了降低财务报表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将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投保的方式,主要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保险担保,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导致未能发现被审计企业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而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导致了投资损失,除了企业外,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相应的损失。这种连带责任使得高质量的审计师和企业合谋的可能性小,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提供一定的合理保证,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外部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高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高质量的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提高了企业声誉,为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起到了参考作用,降低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结论
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以及保险的作用。审计所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吸引潜在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因而,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加强对企业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激励与约束,为企业治理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多倾注力量,从而在法律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需要,也保护了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分析了审计师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而对于审计师选择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未来可以在这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J
参考文献:
[1]荣桂范.我国系族企业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
[3]解梦文.家族企业高管出身、审计师选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嘉兴,余冬根.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与债务融资能力――基于中国2010―2014年A股IPO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5,(11).
[5]江伟,雷光勇.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2008,(02).
关键词:IPO公司 高质量审计 理论
1 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备受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而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基础。审计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存在高质量的审计需求。本文以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选择2000年到2004年以及2006年到2011年两时段沪深两市A股IPO公司为研究对象,分阶段采用回归模型检验IPO市场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考察影响我国IPO公司审计师选择的因素,期望能合理地解释IPO公司审计师的选择行为,研究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和转轨经济市场对审计师选择的趋势,进一步丰富关于审计师选择的研究。
2 研究假说
2.1 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股权集中度(CRI)来反应。股权分散时,由于中小股东存在着搭便车的动机,作为公共产品的监督,因其监督成本高昂,对于仅持有少量股份的中小股东来说,成本过高,因而股权越分散,公司的问题越严重。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IPO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对高质量审计师需求负相关。
2.2 最终控制人性质差异与异质审计师的选择。对于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的企业在审计师的选择问题上有不同的声音,国有控股企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控制”问题,内外两种问题并存导致国有控股的公司从根本上缺乏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2:国有控股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控股企业,更没有动机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
2.3 地域因素与审计师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余玉苗,1999),这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原有的挂靠体质有关。因此,当IPO公司选择外省的审计师时,必然存在某方面的收益可以弥补该公司选择本地事务所所带来的收益。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3: 当IPO公司选择外省的审计师时,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2.4 市场化进程与审计师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经由高质量审计师审计后,其对外报告的财务信息可信度也较高,因此会得到较高的收益。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4: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IPO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我国股权分置改革选取了股改前2000年1月到2004年7月以及股改后2006年7月到2011年12月两个时间段的中国A股沪深两市IPO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之所以没有选取2005年的数据是因为在2005年到2006年6月期间,IPO市场曾被关闭。选取这两个时间段的样本,主要是为了进行前后的纵向对比。
3.2 变量定义 ①被解释变量。本文选择用事务所的规模来作为对审计质量的衡量。②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股权集中度(CRI)、最终控制人性质(Controller)、净资产收益率(ROE)、地域因素(ADDRESS)、市场化指数(MKT)。③控制变量。考虑到风险对IPO公司选择事务所有影响,加上前文对债权人与股东冲突的分析,将LEV(资产负债率)作为本文的一个控制变量。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下表4-1的样本分布表可见,进行IPO的公司在股改前有61.97%是国有控股性质的公司,股改后这一比例下降程度较大,下降后仅为10.54%。从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来看,股改前选择“十一大”会计师事务所的IPO公司占总体的21.66%,股改后选择“十一大”事务所的IPO公司比例有所上升,为48.04%,因此我们大胆猜想有可能是因为随着IPO发行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化程度有所提升,证券市场的这些变化继而映射到审计市场,导致审计市场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有所加大。在IPO公司的行业分类这一块,发现绝大部分的IPO公司是属于制造业行业,股改前这一比例为61.13%,在股改后达到了70.87%。地域因素对于IPO公司选择审计师的影响较大,在2000年-2004年和2006年-2011年两阶段样本数据中,分别有73.24%和72.72%的IPO公司选择了公司注册地的审计师。
表4-2和表4-3分别列示了2000年到2004年和2006年到2011年两个时间段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4-2来看,股权集中度CRI最小值为6.14,最大值为85,均值为45.3315,标准差为16.0976,说明IPO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差异还比较大。净资产收益率ROE最小值为0.08,最大值为68.71,均值为17.1171,标准差为10.04,可见各IPO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差异情况大。
从表4-3来看,股权集中度CRI最小值为0.1,最大值为3101,均值为42.05,标准差为102.08,各IPO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差异依然大。净资产收益率差异也依然很大。市场化指数MKT的均值为9.6228,最小值为4.25,最大值为11.71,标准差为1.7643,可见IPO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集中。
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全部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线性回归的结果如下。表4-4是股权分置改革前2000年-2004年期间所有样本回归结果,表4-5是股权分置改革后,2006年-2011年期间所有样本回归结果。
股权分置改革前样本回归结果如上表,从表4-4可以看出,ADDRESS与高质量审计师是显著正相关的,这与我们的假设3吻合。市场化程度MKT与高质量审计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4一致。股权集中度与高质量审计师负相关,但不显著。总体来说,IPO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仍然不强。
股权分置改革后样本回归结果如上表,从表4-5的结果来看,IPO公司所处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与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是显著正相关的,该结果与假设4是相吻合的。地域因素ADDRESS与高质量审计师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3是一致的,股权集中度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负相关,也不显著。Controller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负相关,也不显著。在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EV与高质量审计师显著负相关。总的来说,2006年-2011年度的样本回归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以下的说法:即股权分置改革后,我们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且这一变化映射到了审计市场,使得审计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增加,市场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分辨高质量审计和低质量审计,从而分辨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但总体来说,我国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仍然不够强烈,且审计市场被地域因素人为分割了,审计市场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
5 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及文献进行梳理,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市场的特点,探讨了影响我国IPO公司对审计师选择行为的若干因素,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以2000年1月-2004年12月及2006年9月-2011年12月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IPO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审计市场地区分割的情况比较严重,本地IPO公司倾向于选择本地的事务所来进行审计。在选择外地的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倾向于选择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IPO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审计市场竞争越激烈,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越大,IPO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但总体来看,我国IPO市场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仍然不强,审计的需求被扭曲了,降低成本的作用机制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鉴于IPO市场审计师选择的确定因素复杂,也许我们永远难以获得一个完美的解释,Ritter(2002)的一段话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某种启发:“没有任何一种模型能够对现实的反常提供一个精确的解释,而把多种理论综合起来却能够解释出许多观察到的模式。”试图仅依靠理论来解释IPO公司审计师的选择也许就是落入了窠臼。
参考文献:
[1]陈英莲.最终控制人性质与审计师选择研究[D].暨南大学,2009.
【关键词】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中,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与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上发挥更大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衡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认真总结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不断改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使教育作用于人的素质提高这一功能,与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统一起来,与改善民生,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高质量就业有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方向。
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内因是其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在参与生产分工中,作用得到合理配置,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各要素中最先进,最充沛和最灵活的资源组成部分,在市场调节就业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因此,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的质量本身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一方面,劳动环境、劳动报酬和各项劳动者权益要得到保障,劳动者居住、就医、求学和其它生活环境要不断得以改善,这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业难仍然是总量过大的矛盾,也是全球性的问题,这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困难人员、退休军人是这个总量的中弱势,但群体庞大,是我国就业压力的重点所在。要解决这个难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固然重要,但从内因上解决就业观念问题,提高就业素质问题更不可忽视。招工难问题则凸显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现代产业发展中许多岗位没人干的表象下,是大批劳动者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缺乏,最后导致就业无门、创业无路,并从另一方面加重了总量性的矛盾。面对劳动力市场两难命题,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作为?高质量就业目标如何在各类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培养模式中接轨并体现出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挑战。
二、思考与对策
结合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工作实际,以及区域内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情况,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职业和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从单纯的立德树人宏观层面,细化并落实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追求高质量就业上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着宏观特征。十报告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要求,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任务揽括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从人的成长规律看,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而每个学生接受更高一层教育阶段时,都应有一个细化并可落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之后,如何将教育功能一头联结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联结素质提高民生改善,是各类专业院校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必须深思的。在当前,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只能在服务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为各类产业提供科技和技能人才支撑,才能为就业提供空间,消除总量压力。研究和跟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发展状况,与各类专业中最先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得到实训提高,才能迈开高质量就业的大步。不仅如此,追求高质量就业目标,还要在扎实开展技能实践和创业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体系,探索教育与社会、专业与行业、教室与职场的无缝接轨机制,保证职业和技工院校的毕业生都能在最先进的现代产业中锻炼提高,并最终服务于最优质的企业,真正体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二)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启动和深化一项改革,即一体化教学改革。理实分离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诟病。教育不了解职场,不了解学生;生产不了解教育者在教什么,课程体系是什么。因此,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成为就业难的主体。随后中国教育也提出了理实一体化要求,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但是在缺少有力的保障机制和清晰的培养模式情况下,理实一体化仍然是概念化的口号,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提高难以落地。在当前,以面向生产、面向职场,让每个人的价值得以发展,把人的职业化作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启动和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非常迫切。教育要走向职场,分析研究专业发展规律;课改要深入职场,研究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组成和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课堂要衔接职场,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主持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的领路人。目前,国家人社部在全国百所技工院校中选择了部分专业开展试点,北京和广州的部分院校已取得成功经验。杭州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域,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其它新兴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来说,应加快一体化课改这一职教理念的宣传落实,加强试点院校改革的规划,从专业研究团队、教学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校企双制的互动机制以及一体化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方面加快步伐。唯有如此,推动高质量就业才能保持底气,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三)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就业服务体系要全面纳入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框架进行,学校必须主动衔接,并要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服务和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创业是就业的组成部分,更是扩大就业的源头活水。从就业竞争的总体格局看,全世界80%的劳动者是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我国劳动年龄段从业人数也大多集聚在民企制造业、各种生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国有大中企业从业人数只占劳动力总量的少数。因此,职业和技工院校不能单纯以就业率为质量目标,在创业驱动的背景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处在创业起点上,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应有创业立身的发展理念。在学生跨出校门走向职场之前,对他们实施好创业教育十分重要。要开展市场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市场规律和本质;要开展法律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职场规则和本质;要开展经营管理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行模式;要开展产业和服务标准教育,使学生了解顾客如何成为上帝。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推荐和分析创业项目,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办报告会和成长历程教育,汇集和宣讲区域内创业促进政策等等,也应成为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愿意创业和成功创业的人员越多,高质量就业目标才有新的内涵;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才有活力。
(四)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深化一系列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落实。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综合工程,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只是其中的基础环节,但是与职业能力建设各项政策相关互进;没有政策引领,或者政策落实不平衡,势必阻碍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发展。当前应在以下四个政策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中下功夫:一是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尽管目前国家级层面有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享受国务院津贴等3000多人,却严重偏少,落到地方的评选更少。要让职工愿学崇学职业技能,还必须在养老金待遇对高技能人才全面倾斜上加大力度,在建立行业技能工资指导线上有创新办法,在鼓励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中把技能人才指标列入刚性项目上有进一步突破,在劳动监察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并使用好培训费上下功夫。二是职工终身教育促进体系。企业转型升级是永恒的课题,职工的观念、技术和技能必须跟上升级的节奏,就业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要通过技能准入制度,国有企业技能骨干的调训制度,企业升级考核中列入职工学分制度,企业与技工院校共同建立职业技能研修计划等办法,创新职工终生学习制度体系。在当前要切实提高就业者岗前培训、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晋级培训的质量,要完善培训工作的组织体系,利用院校资源,做好培训工作。三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公平促进体系。技工院校不能享受教育部门的文凭由来已久,这种门户之见在当代中国存在实为奇观;大学生实训、就业和创业政策出自人社部门,但技工院校却享受不到,也是以文凭作为群体界定产生的。此外,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天地之别的招生政策等很不公平,急待协调解决。四是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目前,人社部1000多个工种标准在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过程中奠定了基础性、主体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反映出工种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几千个工种标准相比缺口较大;一些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被市场认可,而行业资格证书却是管用的;此外,职业技能资格与专业技术资格的转化全面脱节。管理层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量不够加强,理念不够大胆,这种“资质碎片化”格局将越来越突出。下一步,应在坚持市场主导前提下,做好兼容并蓄、吸收应用工作,让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协调起来,行业认可与国家认可协调起来,国内认可与国际接轨协调起来。
三、 结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使职业和技工院校真正成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基本素质的砥柱,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职业和技工院校,应切实转变教育目标定位,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理顺各方关系,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基础工作,使技工教育真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发源地和加油站。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医学 医学毕业生 高质量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31-02
1 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受到学生、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满意度影响,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国际劳工组织把它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生产性、可持续的工作机会,因此,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就算高质量就业。
在国外,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都倾向于对人的智力因素研究,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将智力测验分数作为职业选择、安置或决策的一种依据。
在国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状况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使大学生获得职业成功,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科学合理地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是关键。
2 对于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要进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必须先明确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主观、客观、内因、外因等方面,影响就业质量的外因包括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用人单位,但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生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等,学校方面主要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业工作的有效性等。另外,社会经济形势、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态度等,也对高职就业质量的好坏有较大影响。
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理解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微观来看,就是帮助毕业生解决了什么问题,使他们从哪些方面体验到高质量的就业为他们的就业满意度。从宏观层面来讲,就是学校为了提高全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采取了哪些教学措施,创造了什么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使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学校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全体学生要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3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3.1 调查对象
在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临床、护理、影像、针灸、药学、中医等专业中2010年-2012年三年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如表1)。
调查数据显示,对学校的培养及就业满意方面,满意的基本满意的占了94%,说明我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及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认可,是卓有成效的。
3.2 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3.3 分析应用数理统计学进行比较,做出推论
从表2统计表明医学类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学生占88%,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但他们择业心态和择业意向仍然居高不下却不愿调整。在择业意向方面,医学类毕业生选择愿意到距家较近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仍高达59.6%,由此可看出医学专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其自立意识差、就业观念陈旧、能力较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医学类毕业生的价值追求从主观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从表2统计表明医学类毕业生靠自身能力就业62.3%,表明医学毕业生自身技能重要性,有自立自强信念。而60.8%毕业生靠社会关系,依赖心理严重,自身不思进取等现象。
总之,就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具体在职场上竞争时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反映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医学生竞争能力,得出的结论是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比以前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质量较好。
4 建议
4.1 调整择业心态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
就业能力强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显著好于就业能力低的学生,因此大学生应该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同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对就业意愿有着共同的期望,但就业能力低的学生显示就业信心不足。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从实践出发,同时要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和教育过程,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提高就业能力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系统知识的教育。
4.2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是提高就业质量的良机
转变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理念,医学专科毕业生应及时合理地调整就业观念,学会适应社会现实,真正应对就业难的局面,树立业,再择业的观念,提高就业质量的良机。学校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并将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比较少的专业可以适当减少招生规模,扩大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学校要积极展开市场调研,增设一些社会需求旺盛,前景较好的专业。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立足现实,准确定位,正确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有长远的眼光,学会科学、合理、灵活地为自己规划职业生涯。
4.3 要重视职业规划是明确高质量就业的培养方向
要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把握当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展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式”就业指导。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大开拓就业市场的关注和投入,大学生应该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要实事求是,全面评价,有的放矢,突出自己的闪光点,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取得高质量就业的成功。
4.4 因素间交叉影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途径
就业数量无疑是就业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所以更多的把研究定在了各因素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而忽视了就业质量的其他衡量指标,就业质量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发生作用,而是多个因素同时发生作用,这里就存在一个交叉影响的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挖掘自身潜能,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中担负起自身发展责任,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P j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M].7版.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2-74.
[2] 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就业 试点学院 软件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5-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要求,就是不仅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内涵式发展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供需双方存在的“两难”现象。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15%,2011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26.9%,今后这一数字还会提高。随着入学率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现在社会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各个行业当中都广泛存在“两难”现象,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人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
第二,“高质”与“高量”之间的矛盾问题。现在高等院校普遍关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而往往忽视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即仅仅实现了“高量”,而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质”,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也不能安心工作,频繁“跳槽”,还有部分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实现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进一步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2]二、以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以育人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协同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教育资源、挖掘可利用的教育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3]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的世界结构调整日益明显,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改革的要求,加快“两个转变”,即从原来的主要以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效率为主要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件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提升内部软实力的隐性增长转变,在加快转变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协调,统筹安排,科学发展。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成立了校教学督导办公室,独立于教务处,由校长办公室直接领导,监管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状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各个教学单位又外聘有自己的教学督导,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督导和专项检查;我校近期又出台了“教学事故、教学差错认定办法”,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教学次序、考风考纪等都做了的明确处理规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规章制度,引入评价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机制,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建立基于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才能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4]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思想,对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建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对本科教学实施定量管理和定量评价,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完善教师考评制度,采用督导考评、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的“三位一体”评价制度;对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为增强教学的效果,以制度规定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倡学生实行“面向工作的学习”;定期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学习沙龙、兴趣小组等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这些措施都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有效地保障教学次序,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工程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全面推行CDIO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现代工程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复杂的工程产品、过程及系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做中学”等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实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涵式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完善就业政策,把实现高质量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各级政府机构和高校管理部门,要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者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在推进就业工作中实现“高质”和“高量”,实现“量”“质”协调发展。在就业工作中以贯彻促进毕业生就业为主,自主创业为辅的就业政策,根据学生自身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落实政策保证就业,继续做好就业指导、实习见习、就业援助的“三支一扶”工作,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利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全程提供学生就业的质量保证,让大学成为学生学习深造的场所。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软件学院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学院和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学院设置了“实训中心”,在模拟企业环境下,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蓝本进行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工程化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文化认知、软件开发规范等各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以期达到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实际上岗培训时间的目的,从而迅速适应未来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改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
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高质量就业是充分的就业、优质的就业、稳定的就业、符合自己意愿的就业,劳动关系相对和谐,基本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工作要求,最终体现为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满意度上。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拓宽就业面,扩大就业方式。在国家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高校层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基本的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一些基本的“智力测试”“个性测试”“兴趣测试”“心理测试”等,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一入校就明白毕业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样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三)面向企业、联合培养,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为了让毕业生尽快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融入企业、投入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校形成面向企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式。积极进行校企协同,形成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工程能力;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通过“定制式”和“两段式”的人才培养,达到了专业建设、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三赢局面,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四、结束语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就是对我校就业工作的肯定。但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后继的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会坚持内涵式发展,寻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
[ 注 释 ]
[1]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9.
[2] 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14(1):133-134.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高质量的种子永远是农民真正的需求。作为农业的“芯片产业”,种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靠提高种子质量,然而这一认识长期以来似乎还没有引起家足够的重视。
与外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评价种子质量仅使用种子发芽率,而对判断种子是否能够在逆境下的出苗能力即种子活力以及种子健康指标的缺失,是造成与发达家种子质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以玉米种子为例,我要求的发芽率是85%,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家95%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合格的,而在外,玉米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先玉335在中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种子质量显著较高。”王建华说。
85%的合格率也相当于15%的“残次品率”,其实,农民真正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合格率”,而是产品的“残次品率”,即播下去的种子有多少粒不能够发芽。很显然,我们家的这一标准还很低,远远不能够满足种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初级标准。
“对于蔬菜种子质量,目前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家监控还不是很严格。”王建华称,在荷兰,蔬菜种子质量标准都要求98%的发芽率,而我因对蔬菜种子监控的松懈,致使与外种子质量差别较大,高端市场失守,蔬菜因种子质量差,造成种苗生长势弱,抗病虫能力低,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高质量的种子来源于种子生产过程
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在种子的生长环节当中,从亲本的繁殖,繁种地块的选择,隔离区的划分,后期加工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王建华认为,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后期的检测。高质量的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特性方面除了我们常关注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等以外,还需要把种子的出苗性状、种子的抗衰老特性等遗传性状纳入品种选育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其发育也遵循生命形成到活力最高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王建华认为,如何在种子活力最高时采收种子,采用保持种子活力不下降的种子干燥、清选分级、包衣、包装、贮藏措施,能够正确科学预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出苗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杀虫杀菌处理的种子健康技术方法,通过这些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和供给市场高质量的种子。
非常遗憾的是我在生产高质量种子方面观念落后,技术匮乏,人才能力不足。王建华说,例如判断种子发芽率很多还用种子的生理发芽指标衡量,而荷兰的蔬菜种子要求种子不但出苗还要幼苗整齐度不低于98%,美的玉米种子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都要求种子发芽率高于92%,活力不低于85%,种子能够单粒播种,极大地节约劳动力,同时由于田间出苗整齐度好,植株的养分利用率更高,一般至少可增加产量10%-15%;对于企业来说,在种子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那何为高质量的种子?王建华给出答案:只有种子的播种品质能够满足出苗快、整齐一致、幼苗健壮,无种传病害,能够至少安全储藏一到多个生长季的特性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种子。“面对这一目标,企业在生产种子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观念,用“活力”的概念去指导生产。”王建华说。
同时,种子生产也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自然晾晒”的原始种子干燥方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种子质量不稳定,必要的机械化干燥加工是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基础。王建华认为,规避自然晾晒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机械干燥,然而我们家机械干燥的水平不够高,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上,我虽然有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方面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据王建华透露,我们家种子质量检测员仍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标准上进行考试,而并没有根据农民要求的高质量的种子指标、方法来进行培训,这也是质量检测很大的缺失。
播种质量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