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知识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现代文盲。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还要开发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胜任。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灵活、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接受。如“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等这些自然地理单元,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特点及过程,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的运动过程直观呈现给学生,仅凭教师讲解、学生凭空讨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3S”技术在高中阶段的开设,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及指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
2.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视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加以阐述、引导,这样才真正担负起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地球环境质量的好坏,牵涉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地球系统科学从整体的角度,将地球的几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目标是描述和理解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只有系统、深刻地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才能很好地去解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1.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
当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使人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尤其是高中生,既肩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又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因此,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新课程的知识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开展的各种活动更多,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以高昂的斗志投入繁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的品德素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多元化,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是天底下最令人向往的行业,但可以说是最高尚的职业,它没有商界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政界的钩心斗角,它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带来光明和真谛。所以教师必须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这样才会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地传授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的园地里默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次,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也许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那里的学生不爱学习,比较调皮、难管,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展开,但“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3.教师的能力素质
①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和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面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如果没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
②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例如,在地理新课程中进行“问题研究”时,就应该让学生发表、接触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开展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种自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形式自主研究、讨论、总结,这样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杂乱无序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管理艺术,有放得开、收得回的课堂驾驭能力。虽然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但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时还超过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继续扮演“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角色,就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④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既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往。由于高中新一轮课改在我区刚刚起步,各地、各校都还在摸索中前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高中教师除了重视自身的人际交流、情感沟通以外,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这样,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才能占据主动。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它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要求教师都全身心投入这一场改革。教师不仅要有改革的意识,而且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一个改革的有心人,让这一场高中教学改革早日在广西开花结果,向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信息传导;知识结构;教师能力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新时期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将决定和影响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教学信息传导背景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
1.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基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土壤。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舒尔曼将教师的知识分为七类“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和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按照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的内容知识是两类重要知识,这是一个学科教师区别于另一个学科教师的根本所在,而PCK知识是与社会其他行业或专业人士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标志性知识。
一般认为,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学科基础知识,这是由一系列基础实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所组成的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学科发展史知识,主要是阐述该学科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演变特点的知识,是我们了解一门学科发展过程的重要历史知识;三是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的方法论知识,学科不同所应用的方法论也不同,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方法论基础,了解和掌握学科方法论有利于教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更好地教授学科内容,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育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仅仅掌握基础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因此现代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论,儿童心理学,学校卫生等教育科学知识,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并加以吸收借鉴”。如果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不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发展规律,他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来进行授课。杜威指出:“为什么教师要研究心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一类的科目呢?有两个理由:1.有了这类知识,他能够观察和解释儿童心智的反应―否则便易于忽略。2.懂得了别人用这有效的方法,他能够给予儿童以恰当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一般来说,教师要掌握教育学的知识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的普通知识,这是阐述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教学方法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史、学科方法论等;另一类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教育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学科学习论、学科方法论、学科发展史、学科心理学等知识,这是教育学与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学在学科中的应用和发展,这类知识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科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方法论。
3.信息技术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有线通讯技术、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等。作为教师,应该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应用技术知识。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才能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对高校的教学形式、教育体制和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贯穿于教育科研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到传播全过程的有机整合。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途径的信息检索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并利用信息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最终应用于教师的备课、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中,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应用,这是教师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和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这是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文化、安全、法律等人文知识,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文化学知识,掌握该领域的知识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上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作用,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安全道德等问题,有利于我们防止和控制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创造环境。
4.相关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必要补充和扩展
在教师传授信息,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分化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门学科知识既相互分化,又相互综合。作为教师,就必须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重视交叉学科对教育的影响,努力学习相关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便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供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同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正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不仅是顺应学科发展综合化趋势的需要,更是社会高度复杂化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很难确定将来所工作的职位和领域,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宽厚的学科基础,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就必须顺应和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主动掌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各门学科知识,在掌握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和知识技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准备。
二、教学信息传导背景下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要求,是教师多种角色、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反映。“所谓教师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
1.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教学能力是教师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缺少了这种职业素质,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难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真实体现,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讲,知识的储备量、与学生课堂教学的沟通方式,提高观察和管理学生的能力,都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总结出来的。完善的教育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要具备不同的能力,组织教学及合理使用教材的教学技能。结合教育其他学科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技能。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教学及非语言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力”。
具体来说,作为教师要具备以下基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反映教师水平的指标就是看教师能否把深奥复杂的学科知识通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获得教育;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是教师组织课堂授课内容、安排授课计划、分配课堂教学内容、组织管理课堂学习气氛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方式、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条件;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实施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能力,我们所讲授的学科知识都是经过前人逻辑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的知识,要讲好这些知识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把握好学科内在的发展规律,把知识有条理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2.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工作能力的基础
“教育科研能力,简言之,就是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具体地讲,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教育现象和过程为对象,探讨和研究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认识和了解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就无法正确地把学科发展的规律教授给学生。因此,要充分认识教育教学科研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前,在高等学校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学科研究、轻视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水平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只关心自身的科研成果多少和水平高低,不关心甚至无视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关心自身的科研成果怎么样对教育教学起到作用。这严重制约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影响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际上,从教育教学研究的内涵上来看,它是与学科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离开了这点,就会对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就必须要像对待学科研究那样,一是要善于发展和找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是推动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提;二是要有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三是要有逻辑推理和科学假说的能力;四是要有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五是要有撰写相关教育教学研究报告的能力;六是要有发表和教育教学成果的能力。
3.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能力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工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教师应当具备信息时代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就显得格外地迫切。“信息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人的基本能力,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信息能力,不同行业的人又因领域的特点而有其各自特殊要求的信息能力……而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培育。从一定意义说,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信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现代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迫切与重要”。
教师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更是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必须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发展信息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熟悉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概念、发展历史、现代进展和教育、课程的整合等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形成信息技术能力奠定基础。这主要包括: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使用计算机查找相关的教学与科研信息;能正确使用计算机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体设备从事课堂教学;学会使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设计各种教学课件;学会使用国际互联网操作技术查询、下载各种信息并加以整理等。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要想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就必须依托教育来发展信息技术,传统的信息技术虽然可以应用到教育中,但是,真正要想使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功效,就必须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教育真正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掌握他们相互融合的能力。三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能力。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获取对教育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面临的重要考验。信息收集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素质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操作能力。它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和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组织管理能力,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如何把课本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关键和标志。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也要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工作,面对个性、气质、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如何选择适当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其目的就在于要善于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工作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或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对心理调适、身体调试、教材教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必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素质、良好的心理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始终在好奇、热情、向上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便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供扎实的科学知识和自身素质,才能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的若干视角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64-66.
[2]赵虎.传统到现代――教师知识结构的实然性建构[J].前沿,2009(8):191-193.
[3]杜威.思维与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48.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53.
[5]胡艳春.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37-38.
[6]廖惠敏.论教师能力的开拓与创新[J].高教论坛,2008(2):127-131.
[7]张波.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5):39-40.
[8]姜营.论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J].现代商贸工业,2009(7):226-227.
[9]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及其培养微探[J].沧桑,2009(4):224-225.
[10]滕聿峰.信息时代教师信息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17-118.
一、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应用性本科经济学特点。根据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理论体系具有两大特征。一为学科理论体系庞大,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剑桥学派、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凯恩斯学派、非均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二为分析工具数学化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数理经济学的产生、计量经济学的崛起、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在纯实验分析中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归纳出某些经济规律、博弈论的引进。
2.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既不同于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科性人才,也不同于依赖操作技能完成现场制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性人才主要擅长于技术应用,在将设计、规划和决策物化为实施方案和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显示其独特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应用性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加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比技能性人才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较学科性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应用性人才的鲜明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同时,突出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能力要求
1.雄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经济学的精深和广博,作为经济学教师,自己要做到融会贯通,足以穷其一生精力,而要在短短的60个课时内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浅出。深入要求教师对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全面驾驭和把握,并熟知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给学生的也许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教师则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浅出则力求讲述通俗易懂,讲出抽象理论、复杂模型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内容,用现实的案例和实践使抽象模型具体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扎实的数学基础。经济学的数量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大量统计及经济计量学软件的开发,使得数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手段更为便捷,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这种现实要求经济学教师要较好地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扎实的数学基础不可或缺。
3.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经济学是对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在理论上指导经济的运行,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经济学理论在不断更新发展。尽管经济学教材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版本,但是还是跟不上理论发展的速度,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的理论发展,所以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的经典理论知识时,还应该站在经济学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新知和消化新知,具备一种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的较强能力,积极主动地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送新鲜血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教给学生发现新知识和培养他们勇于探求未来知识领域的能力。
4.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融合,引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关注现实,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思想转型的同时,教育方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迎来了其第五次变革。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施教环节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体育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迈进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为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普遍的应用到体育教育中。
1.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即人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深入认识的结果,既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人们赋予“教育”的新理念。真正对人有价值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授知”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而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与品质,以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它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更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教师把“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而素质教育作为较传统教育更具完整性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要求。
2.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以传授“三基”为教学目的,否定与排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导致体育教育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能,从而沦为一种“唯生物体育观”。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方位的,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教育,则要求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使之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必然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狭隘性提出修正,形成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即以人为本,注重体育教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小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素质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随之共同素质教育化。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对人的本质和身心施加良好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全方位性。也只有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构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性条件,但仅有观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健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化。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
3.1.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以现代媒体为基础,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使教学形态、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要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学生则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同步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自定步子、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
3.1.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思维的独立性即个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无视学生间极大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不自觉的信息反馈,无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而在本质上否定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独立性。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始就是为思维的个体性、独立性而创设的。如: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个体无穷尽的思维发展空间;现实中极力体现个性的体育动作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更具科学,可在结合人身心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还有CAI、3DMAX等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本质上是与素质教育一致的。
3.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体育教师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既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那么,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关键一环的体育教师这一最具有能动性因素,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知识、技能。
3.2.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
主要使体育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发展状况,DOS、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的应用,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软件,Excel、WPS表格文件的操作,Powerpoint、Photoshop等图文处理软件。
3.2.2计算机网络
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找、网络通讯、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方法。
3.3小结。
李岚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讲话突出地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主导者,必须既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掌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做到这一点,素质教育才能借助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融入现代体育教育之中。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途径
4.1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建设。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信息的选送者,其自身现代教学素质素养将直接影响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尽管我国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较高学历层次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但这并非意味着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体育现代化教学作为新的体育知识,本身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它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转型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4.2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指定培训计划。
各级体育教育管理层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提倡在职业余培训,以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教师为出发点,注重教师现代化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培训,培训合格者进行资格认定,并将教师任职资格和上岗相联系,作为衡量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4.3根据要求确定培训的内容,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训内容设计要对在职教师的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在分析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只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培训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取得最佳的培训结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要求
诚然,一个教师有了优良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会以自身的素质深深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敬重、喜爱和信赖,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凝聚力,自然而然就可以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了。可见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爱自己的学生,而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师德的灵魂,更是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发自真情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素,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感情投资,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了,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也非常愿意听教师讲课。就会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询问不懂的问题。也许斥责、讽刺、挖苦也能换来学生表面的、暂时的合作,但这是以伤害师生感情为代价的,是得不偿失的做法。而循循善诱、亲切关怀教诲,必然带来持久的、欣悦诚服的合作和遵从。
二、教师应该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品行来熏陶学生
我们教师这个职业和社会上其他的职业相比,对品行要求更严格。好的教师品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我以为,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教师的思想素质在教育中的作用,它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三、教师应该做到以自己能力来吸引学生
Abstract: To flourish a nation, hope is pinned on education, and to flourish the education, hope is pinned on teachers. The key of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tresses that we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promote every student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inquiry teaching is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e way of teaching raises higher request to physics teachers.
关键词: 教育改革;探究式教学;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Key words: education reform;inquiry teaching;complex knowledge quality;ability and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75-01
0引言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学,其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重视互相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探究式教学。
1全面的知识素质
1.1 物理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科的体系框架、物理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中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还要了解物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学科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主动性。
1.2 物理教育学科知识新课程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物理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合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就难以自由而科学地设计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物理课程论知识、物理教学论知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
2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这一点,恐怕许多人都有切身体会。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2.1 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高效、顺利地实施,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2.2 交往与合作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体系强调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高中《课标》强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可以看出,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顺利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交往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否则,对学生的指导便是一句空话。
2.3 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观察与实验是物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观察与实验就没有物理学可言。义务教育及高中《课标》均对观察与实验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观察、动手体验、学会设计、主动探究。为了全面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为了能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
2.4 较强的学习能力当前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放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课堂教学目标已由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会学”,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较强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它能使我们从容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挑战,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的一生都应该坚持学习,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因此,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探究式教学的出现,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对于一线教师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需要各方发挥各自的特长,通力合作,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实施主体,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放弃传统思想,更新观念。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使自身的素质提高,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
1.深化学科课程教学改革
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在学科课程改革,利用课程资源时应坚持下面的原则。
(1)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2)将活动教学与单一的学科课程结合起来。
(3)国家材与地方课程资源配合使用。
2.素质教育需要把活动教学融入课堂
通过活动教学,可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素质培养
什么是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课堂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还需要配合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让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单一,需要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来选择。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强调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需培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编制考试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招聘都会要求你有教师资格证,有些学校报考还需要教师资格证上的学科对应你报考的岗位一致。
有些地区的政策相对宽松,对于应届生,有的招聘可以让你先进行考编考试,但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考到教师资格证。或者你参加完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合格之后,但是还没有拿到证书,也可以通过成绩合格证明进行教师编制考试。
2、年龄
绝大部分地区教师编制考试要求年龄是35周岁以内,研究生可以顺延到40周岁,这个要求是为了防止教师老龄化严重的趋势。具体要以各地教招简章要求为准。
3、学历
教师编的学历要求是五花八门的,一般都是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有的岗位全日制大专学历可以报考,部分岗位自考生也能报考,不过现在对于学历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许多县区招聘小学教师已经要求本科学历,大专必须是全日制大专学历了,但还是要看各个地区的招聘要求。
而且从小学到高中要求学历是递增的!有个全日制本科学历哦。
4、专业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 素质要求
一、前言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完善的体制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必要的内在条件。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
二、讨论分析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向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它是人们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概括地讲,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讲,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内容和目标的系统教育。
2.目前体育教师的现状
(1)队伍稳定性较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部分教师的心态处于多元,错位,不平衡的状态,尤其是体育教师。由于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不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对学校体育投入非常有限,使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许多体育教师感到其社会地位低微,经济待遇差,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这导致有的体育教师在进行着激励的思想斗争,心理矛盾,下海经商好还是继续教学好,有的体育教师就一边从事教学一边经商——则不免常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教学的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暗下决心,打算在合适的时候跳龙门,只是条件未成熟。这样可以说所有的师责,行规对他们就形同虑设。据有关资料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役体育教师流失最严重,而在体育学院就读的学生中,有大部分将来都不愿当体育教师,虽然近两年来,体育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已有所缓解,但队伍的不稳定,尤其是许多体育学院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应试教育影响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有大部分人存在着重训练轻教学,重技术的传受轻能力培养,重尖子生而忽视普通生的思想。在教学观念上,重教轻学,重技轻思,重重复训练而轻教学效率提高,重体能训练而忽视情感陶冶与终身发展等。这些教育及教学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
(3)教学方法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
由于一些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从而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置之度外,导致教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有形无神,长期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的重负荷高强度,低效率阶段,使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出现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3.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包括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情感陶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等。因此,体育教师将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和挑战,所以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高尚的道德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体育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体育工作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师无私奉献,敬岗爱业,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原动力。
①热爱体育教师工作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是体育教师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对它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热爱它,才能对事业深沉的爱,才能执著地去追求,还要全身心地投入。
②关心、热爱学生
体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没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教师,肯定是不会去关心、热爱学生,也不可能自觉地爱岗敬业的。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教师才能尽心尽力去培养他们,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思想道德高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坚强毅力的一代新人。
(2)多元的知识结构
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而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要求教师自身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次。
①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另外,应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解剖、生理、以及运动生理,运动医学、急救和应急处理、评价技术等一系列知识体系。并且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都能举一反三,为教学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同时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专业最新的信息,知识成果介绍给学生,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②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体育科学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学论等。并且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③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书本,对于整个世界,凡是未知的东西,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作好各方面准备,以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要成为知识面宽阔的人,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顺应素质教育的合格体育教师。
4.综合教育能力
现代学校体育的功能正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它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综合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体育课的最佳教学效果,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技能是教育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组织教学、教学语言、示范、训练、创新科研等。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
(2)创造教育环境的能力
优美、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有善于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能力,使学生置身该教学环境并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还有利于师生相互探讨,共同探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充分体验课堂学习,健身练法,娱悦身心的乐趣。
(3)教育科研能力
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于课的改革,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深化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一方面要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经验型”的体育教师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善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劳动特点及职业要求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素质。
①兴趣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事业能够建立和巩固的基础。体育教师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兴趣,能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更好地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方法,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
②情感
体育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力。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包含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育教师与学生熟悉、亲近、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可使学生产生依赖、仰慕、共鸣,进而去追求成为体育教师所导向的人才。
③意志
具有坚强的意志是每位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它对于一个体育教师的事业成败具有决定意义。坚强的意志表现在体育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坚定性和直觉性,百折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和克制不良情绪的自制性等方面。
三、结论
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还担负着教书育人,严于律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和感召学生的责任;加强对体育教育的理解,精通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自如运用,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借鉴国内外成功教学经验,先进教学方法,并从中吸取和更新,在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其它科学知识,提高自己学科文化水平;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尤其是教育科学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新.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3).
[2]金林祥.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燕国才.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1990,(2).
[关键词]教师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外来“压力”的排解,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有何要求呢?
一、教师要具备积极情感――爱事业、爱学科、爱学生
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的重要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教总是植根于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尽心竭力地教学生,才能科学地教学生。爱生爱才是新型师爱的集中体现,这种新型的师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公正,不能偏爱;要宽严适度,不能溺爱;要情理交融,不能感情用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在于教学生会爱,学生不仅能享受爱,懂得爱、体验爱,而且能自爱,升华为奉献的爱,这种新型的师爱,不是母爱,胜似母爱,高于母爱,贵于母爱,是产生良好教学效应的心理基础。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合格的教师应有强烈的美感,教师强烈的美感主要表现在:(1)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对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环境、美的仪容的自信和追求之情;(2)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浓厚的兴趣;(3)教师对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持积极的态度;(4)教师既有对自己人格美的执着追求,又有对他人人格美的赞赏、钦佩之情。
三、教师要有浓厚的职业兴趣――求精、求广、求新
1.教师的中心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的兴趣是教师的中心职业兴趣,这种兴趣,不仅能驱使教师去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自觉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师积极地钻研业务,认真地、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
2.教师应有多方面的兴趣
教师的兴趣不应仅限于所教学科,教育经验表明,许多优秀教师都有着广泛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当今的信息社会、教理科的教师也应懂点文史知识。缺乏文史知识的理科教师往往语言不生动、不丰富、甚至词不达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科教师也应该学点自然科学知识,因为,要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对自然科学有一定兴趣。
3.教师应乐意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教师不但应积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还就主动关心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和学生共同活动、共同体验中,建立自然并富有情感的关系,寻求教育学生的新方法,调整工作的新思路,师生的兴趣也可以得到相互补充,协调一致。
四、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适时、适材、适用
教育的效果并非全完决定于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它还以学生的“心理背景”与“知识基础”为转换,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活动必须因材施教,视“材”为“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必须考虑不同的“材”。
因材施教是指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学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和日常生活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可以在掌握学生各自细微的外部行为表现上,调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状况,把握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及个性方面的特点。(2)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把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育措施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不能“迁就”或“迎合”学生。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可望且通过努力又可及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施之以教。(4)帮助学生设计今后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五、教师要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干、敢闯
富有创造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传道、授业、解惑”对表现出来的敢想、敢干、敢闯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有新颖独特之处,具体地说,表现出如下特征:(1)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倾向于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不断的往复交替的动态开放系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学对象,处理教学问题,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倡对教学过程的自觉调控。(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进行灵活、多样化、独创性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自主增删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根据目标达成情况和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随时调整教学过程。(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从信息论观点看,教学是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经济,快速地将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这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信息,不断探索既简明迅捷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信息传递方式,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将计划传输的教学信息准确有效的地传递给学生。(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人们无论以哪种方式想出新异办法解决问题,都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的,但并不是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就具备创造能力。从知识到能力有个转化条件,这个转化条件最主要的是实践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选择课内外结合的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6)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学过程变化多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保证教学过程不受或少受无关变量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目的。
目前,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背负着学历提高、评聘职称等巨大压力。再者,有关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的高职学生58%来自普通高中,另有42%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真心地热爱高职英语教育事业,本着对学生的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地开展高职英语教学,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真心对待与帮助高职学生,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他们的益友,逐渐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要面对高职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不足以及西方文化知识储备极少的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进行两种文化的分析与对比,对于他们在认识上的偏差予以及时地纠正,培养他们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精华部分予以汲取和借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国际化视野与眼光。
2高职英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2.1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人才市场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语言本身承载着社会文化,因此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高职英语教师如果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不高,那么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更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需要高职英语教师持续学习、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努力克服教学任务繁重的困难,准确把握高职英语教学的规律,准确定位高职英语课程的目标,并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与指导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不断积累科研论文素材和具体的教学经验,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研究,同时随时收集相关数据和材料并加以分析,从而逐步培养科研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2.2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高职英语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努力做到讲英语流利纯正,发音准确,思维反应快速,英文板书流畅等,使学生完全信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还应该对《基本要求》做到深刻、准确把握,坚持“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明确应该使学生掌握的语法知识、结构和词汇,应该掌握的英语交际范围、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3英语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
3.1创新高职教学理念。从历史形成的角度讲,我国目前的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或者是通过合并几所专科学校而组建的。在这一背景之下,很多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不足或认识模糊的问题,没有做到深刻了解把握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与特殊的性质和规律。相比于全日制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无疑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切实转变,从而努力适应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3.2更新高职教学内容。在高职院校教学系列中,英语是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教会他们学习英语的有关策略,而且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时刻把握住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注重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体说就是:必须坚持“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结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与不同要求,积极进行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英语教学内容必须有机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够较好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和开展工作,从而切实凸显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所具有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应用性。3.3创新教学方法。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共识:教学应该有方法,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贵在教学应该得法。因此,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教学目的,并切实为教学目的服务。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完全不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这显然是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被某一特定理论所左右和限制,必须努力做到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同时注重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技能,切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形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使他们不仅获得必要的过程性英语知识,而且切实提高综合应用能力。3.4创新教学手段。高职英语教师应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集于一身,能够在大屏幕上综合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语言交际更加具有真实感,同时也能够使语言输入大幅增加,学生会表现出极高的学习与参与兴趣,其课堂教学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就自然水涨船高。国家教育部倡导,要通过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助推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在学校普及和应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
4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样是培养生产与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英语教师也必须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具体说就是具有“英语+专业”的双师素质。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通过个人的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一方面,积极考取技术职务方面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获得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以及教育部颁发认可的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教室或者是基地,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和设计指导实训课的能力。在教学之余,积极调研了解本区域内英语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而密切结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持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应该具有开放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以及业务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同时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使高职英语教学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者:尹楠 单位: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咸守卫,李权格.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17):42-45.
[2]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极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89-92.
一、有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和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师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培养出的是一些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复制型”人才。新的教育观念提出:教育的灵魂,是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一个不懂得创新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民族。
二、具有创新精神
教师应是创造性的模范,其自身应有创新精神;其本人应非常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富有创意而不怕失败。许多年来,传统的教育太模式化、保守化,教师一直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刀耕火种”的原始教学方法上,而学生只是机械地、拼命牢记旧有的知识,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不停地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我说你听,听完了就做,做完了就考;教师有教不完的知识,改不完的试卷,学生有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不敢冒失败的风险来创新,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怀疑,束缚于先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导致了思想萎缩、人格空白。难怪外国人惊叹:“中国人本事真大,能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变成一个模子”。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者的悲哀?在充满竞争与挑战的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应是一名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三、具有创新能力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要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唤醒、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一是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是长流水。教师除了要吃透教材外,还应了解和把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善于不断地进行学术探讨,不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而且能够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钻研,勇于探索。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是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教师要懂得怎样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组织教学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尤其要具有探索、使用有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维习惯,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每说一句话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深入思考,其潜在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起来。
三是教师本人应具备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个性特征。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爱好,较强的自信心,作风民主,善于鼓励,喜欢创新学生等。教师本身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学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疑问如何处理,营造怎样的课堂气氛,布置什么性质的家庭作业,拟定什么形式的测验题,组织什么样的课外活动等,都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履行创新教育的职责,言传身教,探索求新。
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形成一些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特点和特色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必须冲出旧教育模式的围城,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大兴教改之风,形成一些有利于唤醒、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美国学者哈尔曼曾提出过创造性教师应具备的10个教学特点,对我们教师很有帮助。一是善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尝试;二是作风民主,不以权威自居,提倡互教互学;三是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四是能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如鼓励学生自由联想,编故事等;五是延迟判断,不立即对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作出评判;六是发展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墨守成规;七是鼓励学生独立评价,即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的想法;八是训练学生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洞察力;九是善于提问,经常提出一些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十是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面,如各种概念、观点、材料等。
【关键词】素质教育;时装表演教学;教师素养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对“素质教育”已不再陌生,但就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而言,人们不是十分明确。那么,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即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装表演课程是以人为载体,通过舞台表演的特有模式,动态地展示服装的穿着效果(图1)。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表演课程涵盖了诸多元素。服装表演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变中,由服装文化衍生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服装表演课程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愈来愈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在服装表演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专业素质水准直接影响服装表演教学的发展。因此,服装表演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教师对艺术教育要有深层次的理解
“艺术”(Art),从词源上看,最早来自于古拉丁语中的“Ars”。人们对艺术概念的解释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往往建立在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的理解之上。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反对把艺术局限在精神的小圈子中,主张“艺术是人类技艺的产品,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艺术”。这一观点在当代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对艺术概念的定义上,有着众多的学说和理论,笔者认为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有精神性的产品,也包括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品,艺术中必然会有技艺的成分。因此,所谓艺术,应包括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在内。然而各门类艺术都具有美育功能,但由于表现手段不同,美育作用也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雕塑人的灵魂。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服装表演教育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不了的功能。服装表演通过动作、表情、神态、造型等技巧,意在表现服装的款式和结构、内涵和外延。
二、服装表演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教师必备的品质,代表着教师的职业形象,也是教师文化知识、育人能力等内在涵养的总和。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服装表演教师不仅要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师德,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肢体示范、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
(一)广博的知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表演具有其他艺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塑造学生的形体,而且能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个性、突显气质。因此,服装表演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一些学科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提升表现能力,创造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手段,而服装表演教师的教学语言更需准确鲜明、形容生动、逻辑严密,富于节奏感,具有可见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具体地讲,服装表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体态和步态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都离不开教学的语言艺术。所以,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服装表演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新动作时,需要经过口述教授给学生,如动作的着力点,头、肩、胯等部位的相应动作。这就要求表演教师口头表达要准确,语言要精练、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智能和体能。同时,教师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上课兴趣。
(三)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
服装表演专业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是融技术、知识、身体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的体现。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很重要,而正确的动作示范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台步要做到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去形容,学生很难体会到欲前先后、欲下先上,运上丹田气、精神勇气增的感觉。教师只有给学生准确到位的示范,学生才会对这个动作有一个正确的烙印,从模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台步风格。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学管理素质,是服装表演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名服装表演教师,合理的课堂组织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对在课堂认真做动作、勤学勤练的学生适当地赞扬和鼓励,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要进行说服教育。这些对提高服装表演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素质教育对表演教师的职业要求
(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对事业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要摆脱轻视服装表演的教育观念,树立热爱表演教育的观念,并积极投身于服装表演教育事业。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气质、神态、乐感、悟性。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必须做到按时进课堂,在教学中杜绝工作散漫、不负责任、意志薄弱等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现象发生,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二)服装表演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
高水平的服装表演教师需要融服装、音乐、舞蹈、电影、雕塑、摄影、美术等艺术知识于一身,在服装表演中进行综合性的艺术创造。模特创造价值的基础要求其把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放到第一位,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作为一名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只有善于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探索和掌握教学规律,精通教学技艺,才能使自己的业务精湛。同时,教师应广泛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开阔视野、丰富和充实自身,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创造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四、结语
服装表演从产生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稚嫩到成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当人类社会跨入信息化的时代,服装表演有了质的飞跃,在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其艺术形态和视觉理念通过新的传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疆界,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系统化的丰富多彩局面,逐渐成为具有创造性、以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状态的一种时尚。我国的服装表演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因行业成长迅速且涉及面广,高等教育开设这一专业,服装表演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目前,我国的服装表演还处于初级阶段,艺术理论滞后,教学和研究工作尚处于探索期。这其中,各大服装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模特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模特表演业的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就其自身的完美性和成熟度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那么作为一种艺术专业,服装表演虽然借鉴了其他姊妹艺术元素,却有其不可或缺的属性和生存体系,需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的加以认识和完善。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这一独立的艺术门类,作为表演专业教师应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化探讨:通过研究中国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对服装表演专业人才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服装表演专业的特有属性,建立创新型的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遵循人才培养“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更新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职业素质平台与职业岗位专长组合式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框架。按照新的教学体系,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重在实效、敢于创新”改革教学环境。理论与实践交融、知识与能力并重、学校与大赛互动。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准确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当前,新兴专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改进、如何进步是教师面对的新课题。在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服装表演专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需要对新兴专业做进一步探讨,做更深层次的剖析,对其专业发展做出更多的探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徐青青.服装表演•策划•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克莱夫•贝儿.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关健词: 素质教育 中学数学教师 要求
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发展与综合,已经使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同现代经济需要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例如数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实际所需知识的广泛性,以及知识的迅速更新之间的矛盾,就极为突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革新、转轨,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是我国教育事业跨世纪的重大任务,要使教育适应21世纪的需要和符合我国人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当今时代,成本、利润、投资、产出、资产、贷款、效益、股份、股票、重组、兼并、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与数学相关的经济词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最密切相关的,这些都需要人们具有更多的数学知识,能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因此,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这些都是势在必行的。
从现代科学的教育观考查,素质应当包括能力的要求;从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考虑,素质应包括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因此素质具体来讲是指人的综合品质和能力,素质教育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性各层面上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素质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综合品质的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其时代性、社会功效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现在国家在高考、中考中加强对数学应用知识的考查,如考虑粮食产量、人口增长、耕地流失问题、经济调控间题、物价问题、储蓄问题,等等,就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教育要改革,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能认真研究和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对我们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由于中学数学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数学教育”,因而数学教师的素质,首要的是教育理论的修养与教学艺术的驾驭,好的数学教师就必须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对数学的透彻理解,应对数学知识,诸如高等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初等数学、数学发展简史、数理逻辑基础、概率及数理统计等各门知识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掌握,对数学结构和一些基础数学更要有透彻的理解,注意数学各科间的内在联系。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结合,能用近代观念处理传统数学问题的教学。
2.数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和它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贡献。因此数学教师应有较高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素养,把它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我们应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英才数学为大众数学,让人人都学习数学,都懂些数学,并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大面积地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3.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过去,我们一度只埋头教书,而轻视教育,素质教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学德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让德育像永远不落的太阳,在教师的心中和学生的心中,永放光芒。
4.未来的世界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将成为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对计算机有相当程度的精通,将计算机引入中学数学教学,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现代社会多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因此,时代需要能熟练掌握高科技手段的人才。
5.了解课程的发展,正确评价近代数学和传统数学的争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应用已被忽视很久,致使数学应用的意识薄弱,致使学生缺乏数学应用能力,创造能力也被压抑、掩埋。重视数学应用,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这种意义尤为重要。
6.要懂得各种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并能根据学科特点挑选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彻底杜绝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方法,采用多手段、多途径,创设乐学、趣学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
一、要求语文教师建立五种教学理念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古语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近几十年来,专家提倡“师生平等”学习方式也由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形式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努力在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2、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长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只有单一的高考,因此,大多教师施教的目光往往聚焦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和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学习方式转变的观念 。中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探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建立教师之间紧密合作的观念 。在以前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单独备课讲课,“单打独斗”。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在新课改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5、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还要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二、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五种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教学法,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2、以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以注重教学结果转变为注重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死板教条,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以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个性化教学模式。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