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单元教学设计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第1篇

关键词:轴承部件;拆、查、测、绘;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01-02

在我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中,笔者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刘继福,2007)中的“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现对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加以反思,旨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高中起点的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三年级学生,18名学生均为男生。在能力基础方面,他们思维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求知欲强,乐于实践操作,熟悉设备拆装,对测绘有一定了解。在背景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参加过一个学期的机械维修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达到了中级机修工技能水平。

(二)设计理念

项目课程已成为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要把《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的课程结构转换为工作任务结构,将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项目的选择及其结构设计显得特别重要。“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这个项目是以一个具体的机器为教学载体,引出了减速器的组成、功用,减速器装配图的识读,零部件的拆装与测绘等制图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其他常用机械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这一项目是“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二单元课题1,需用6个学时完成。零件测绘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化训练,是后续的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的重要基础。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既符合认知规律,又遵循技能习得过程的知识结构网,笔者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查阅滚动轴承的代号与含义等环节,旨在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能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笔者拟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熟悉测绘滚动轴承的过程、步骤、注意要点;合理选择零件的表达方法,掌握草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2)能力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测绘零件、查阅资料、计算机操作等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团队学习等多种学习能力。(3)情感素质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赏识他人的胸怀,激发爱岗敬业的情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学生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意识。

确定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机械零部件拆卸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常用工量具;测绘滚动轴承。(2)学习难点:滚动轴承的测绘。

教学准备 (1)准备三台圆柱齿轮减速器、若干拆装工具、测绘工具、专用工具等。(2)准备若干《机械手册》、《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绘图纸等。(3)给学生发放学习辅导资料。(4)按照小组之间学习能力基本相当原则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6人,组内推荐组长,自学《学习辅导策略》等资料。

(四)教法与学法的运用

教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实施过程

课后反思

(一)教学结果

反思本次课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重点难点突出,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教学过程顺畅,方法适当,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实施感受

单元教学设计落实三维目标 笔者按照戴士弘教授关于“职教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讲座和《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能力本位,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形式,明确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和情感素质目标。

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 本次课从轴承到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装置,从零件拆装到零件测绘,从徒手画图到计算机绘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立足于学校的现有实训条件,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实现能力的拓展与延伸,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笔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实践活动作为课堂主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双线并行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努力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挖掘德育因素,启迪学生智慧 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重要的是要感之以德。笔者在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予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本次课中,团队合作很重要,笔者引用减速箱上的齿轮来引导学生:“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齿轮,而每位同学就是一个轮齿。我们从入学至今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从最初的棱角分明打造成如同齿轮般齿齿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机械精神,彼此推动,让班集体这个大齿轮正常、顺利转动,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专业教学与德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不足之处

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合设计的预设痕迹有些明显,学生自由拓展的空间较少,课堂张力稍显不足。二是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和时间秩序的调控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教师要进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四是上课时有很多听课教师,学生还是过于拘谨,出现了怯场的表现。笔者及时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鼓励,这就耽误了一些时间,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董必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4]卢培文,温盛红.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钳工制作》课程教学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第2篇

单元整合教学其实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似乎几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了,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这种研究。回忆前几年的单元整合研究,有基于单元人文要素的整合,有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但今天再看新版统编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就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老师在整体把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勾连,更有益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下面就谈谈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一、从语文要素方面单元整体考虑整合内容

我们三年级组老师一起对三下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的研究。就是基于语文学习的要素进行的整合。本单元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习作《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能借助一段话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留心观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花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蜜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蜜蜂》后安排学生提炼实验过程。“习作”让学生写一写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细心观察,才能言之有物。《小虾》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刻画细致生动。在“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蜜蜂》+习作整合做法

下面说说我执教的第二篇课文《蜜蜂》+习作。课文的目标是:1.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2.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研读教材时发现,教材课后习题有一个梳理实验过程的表格(右上图)。本单元的习作版块也提供了一个表格(右下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在《蜜蜂》一课教学时,我恰当利用了这些表格进行整合。

第3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主动参与交流讨论活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正确看待学校规则的作用,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规则。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调查、交流,了解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规则。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论。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规则带来的好处,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导入、合作研究、交流评议、行为辨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了解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学校规则的作用。

重点:强化对规则的认识;发现、体验规则带来的好处。

难点: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从他律到自律的提升。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做游戏用的套圈、大象和红线。课件。板书贴。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去调查身边的规则。

三、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初步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1)游戏导入,感悟规则。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套圈”游戏,谁能把圈套到小象的鼻子上,谁就是胜利者。孩子们,想参加游戏吗?赶快来拿套圈吧。

(出现混乱,有的同学你挤我推,有的同学争抢套圈,导致游戏无法进)。天呀,孩子们别争了,也别抢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游戏还能进行吗?请大家回到座位上坐好,让我们安静下来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套圈游戏顺利进行呢?

(a.选出两名队员参加比赛,每人拿五个套圈,站在相同距离的位置套圈,投中最多的同学获胜。b.全班同学分成两队,每对选出5名队员参加游戏,每人拿一个套圈,站在相同距离的位置套圈,投中最多的队获胜。)

同学们,你们善于动脑思考,想出来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像你们刚才所说的参加比赛的人数相等,套圈的数量相等,套圈距离相等,这些就是套圈游戏的规则。(板书:规则)

(2)初步体验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根据同学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我们重新进行套圈游戏。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把全班分成两队,每队选出5名同学参加,选到的队员每人拿一个套圈,站在各队红线的后面套圈,套完后请回到座位上,投中最多的队获胜。最后一名同学把地上的套圈捡拾到桌子上。想参加游戏的同学请举手(选出队员),其他同学当拉拉队员,为本队队员加油,呐喊!

(学生活动)宣布游戏比赛成绩,某某队获胜,让我们响起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共进行了两次套圈游戏,对比两次游戏,你有什么感受?

(a.我感觉开始很乱,并且有的同学都吵起来了,通过有规则的游戏,我觉得很快乐。b.开始不能进行游戏,现在我们不但完成了游戏,还感到很高兴,感到每个人都能快乐相处。)

小结:是呀,你们课下玩的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等,这些游戏都需要规则,参加这样有规则的游戏,不但公平、顺利,还让我们享受到了快乐!有规则真好!(板书:快乐)

2.寻找学校规则,深刻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1)小组交流,寻找学校规则。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小客人,瞧,小狐狸来了!它要上一年级了,可是对于学校里的规则还是一无所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在我们上课时、课间活动时、还有参加升旗、上学放学的时候,都有哪些规则呢?(图片:课堂上课间升旗上学放学)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探讨、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过渡:请同学们坐端正,刚大家交流的非常热烈,现在我们来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听一听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谁先来汇报呀!

课堂上:

预设

生:上课认真听讲,同学发言不随便插话。

生:课堂上不能搞小动作。

生:课堂上不能随便下座位。

生:课上不能打扰别人。

生:上课不迟到。

生:课堂上要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在发言。

探讨:老师真佩服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交流了这么多课堂的规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课堂上遵守这些规则,有哪些好处呢?

预设

生:如果课堂上不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再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就什么也听不见,上课就无法进行。

生: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的课堂就会很乱,很吵,老师也没法上课。

生:我们认真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小结: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孩子。正是有了这些课堂规则,才保征了我们的学习秩序,让我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有规则可真好!(板书:有序)

课间:

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课间活动时要遵守哪些规则呢?

预设

生:课间不能在教室里追跑打闹。

生:不能攀爬护栏。

生:不能在走廊里你追我赶,做危险地游戏。

生:上下楼梯时不能你推我挤。

生: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

追问: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这个红线内的通道就是我们的楼梯,从上面下来三个并排走的同学,有四名同学也是并排着上楼,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验)

预设

生:如果上下楼梯不靠右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楼道里就会很乱。

生:如果不靠右行,上楼和下楼的人就会撞到一起,要是速度再快一点儿,也许所有人都会受伤。

生:如果课间同学们楼梯上追逐打闹,会发生危险。

再次体验:那同学们给他们提点建议吧!

生:按照靠右走的规则上下楼。

生:排好队上下楼。

生:我们要做到相互礼让。

探讨: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拥不挤守秩序,这条规则你遵守了吗?你重视了吗?孩子们,我们听一个故事。

孩子们,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它就像一根柔弱的线,很多时候,一个因为不守规则而带来的举动,就能把它断开,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遗憾。

小结:规则,就像一张保险单,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只有遵守它,才能享受到它给我们的保护。有规则真的很好!(板书:安全)

升旗

过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一项很庄严的活动,哪个小组来汇报呢?

生:我们学校每周周一7点50分升旗,不许迟到。

生:我们要穿校服,带红领巾。

生:升旗时唱国歌,肃立、行注目礼和队礼。

生:升旗时要保持安静。

小结:孩子们遵守这些规则,就是尊重国旗,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就是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上学放学:

上学、放学有哪些规则呢?

预设

生:上学、放学我们要靠右边走。

生:我们要在学校南北第一根灯柱下车,自己走进校园。

生:来到校园要在各学区指定的位置排队走进校园。

生:放学时家长接送的同学要站队,有教师护送到指定地点,看到家长后才可以离开。

生:我们乘车的同学要到指定地点等候,等老师点名后,排好队乘车。

师:我们在上学、放学、乘车时为什么要排队呢?

生:如果不排队,就会很乱。

生:如果不排队的话,家长会找不到你。

生:如果不排队,我们学校放学会很乱,家长接不到我们会着急。

生:我们乘校车排队保护了我们的安全。

小结:排队让我们的校园更有序,更安全,同时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我们想说,有规则真好!

3.创设生活情境,拓展规则的重要性

(1)创设情境。

过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小狐狸就从同学们这儿学到了这么多规则,它可真开心。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吧!

课前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父母的帮助下调查了马路上、超市、儿童乐园、坐公共汽车时的规则,并把它们制作成了规则条,现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自己的发现,完成你们的展示板。

(1)我们小组调查的是马路上的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靠右走、不在马路上跑和玩、过马路看红绿灯,走斑马线。

小结:规则,就像一张保险单,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只有遵守它,才能享受到它给我们的保护。有规则真的很好!

(2)我们小组调查的是超市的规则: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不要的东西放回原处,要排队付款。

小结:遵守规则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有规则真好!

(3)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儿童乐园的规则:我们要排队买票,排队玩玩具,游戏时做到相互礼让。

小结:我们共同遵守这些规则,一起享受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序、安全。

(4)我们小组调查的是乘坐公共汽车时的规则:要在公共汽车站牌前等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或刷卡。

小结:是呀,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曾经看到因为挤公共汽车发生了一幕幕惨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就能远离危险。

(2)总结。

同学们,规则无处不在,这些规则就像我们的贴心朋友,它总在悄悄地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规则使我们校园其乐融融,规则使我们的社会井然有序,规则使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说有规则真好。板书:有规则真好。

4.自我评价,实践规则

(1)自评。过渡:孩子们那你们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这里有一张一周规则我遵守自评表,每天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果做的非常满意就涂三颗星,如果需要努力涂一颗星。一周以后老师看看谁做的最棒。

(2)实践。小结:希望同学们遵守规则,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马上要下课了,我们应该怎样回教室呢?

(学生回答)

好,让我们排好队,整齐、安静有序地回教室吧!同学们,再见。

四、教学反思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关键

本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我做到了三步曲:一是读懂《课标》,课标中 “健康、安全地生活”内容要求是在使用玩具、设备活动中,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二是分析教材内容,我执教的《有规则真好》一课中,教材呈现的内容是小狐狸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再次是小狐狸进城后感受到规则带来的好处。教材还设计了小狐狸回森林的表现。三是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形成了最初阶段的规则意识,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并不好,对于规则存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觉得遵守规则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内化为自觉行动。

总之,我们要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课标》要求、教材设计理念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2.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游戏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讨论和探索,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无规则游戏到有规则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规则带来的公平、合理、快乐。

(2)有效提问。有效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个环节中,这样的游戏能顺利进行吗?怎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呢?引发学生思考,建立规则意识。第二环节中,课堂上的规则真不少,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的课堂会怎么样?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就餐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探讨、交流、体会有规则的重要性。

(3)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增强品德课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因此,我利用小狐狸上一年级不知道规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我还创设了小狐狸回家这个情境,让孩子们通过提醒、帮助小狐狸回家,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课程理念。

第4篇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以下简称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为此,单元设计分别从数学的视角、课程标准的视角、教材比较的视角、教学方法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视角、学生学习特征的视角、 教材重难点的视角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所选的单元教材,可以是教材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果所选的单元是某个专题,又可以分知识方面的专题和能力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中,在前述七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设计总的教学流程,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解,描述每节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及与单元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的重、难点。然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选择本单元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自我反思,从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研形式不同,单元设计努力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数学的角度通盘考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要在教材比较的基础上,琢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相关教材的处理。这种思考使得教师必须时刻回顾高等数学相关知识,重温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全面考虑所教教材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使数学教育界追求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成为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有力的突破口,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5篇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1.教学设计的特点(思路、规律)

?教学设计不仅要呈现怎样做,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设计侧重于教学流程与结构呈现,以及重要的情景、问题、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计强调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

2.教案设计的特点(个人的做法、风格)

?教案设计主要呈现怎样做,不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训练、评价等素材。

?可以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

二、本次撰写任务

1.各单元、章节、主题的教学设计

A. 单元教学设计,包括:

——单元关联分析(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

——单元结构分析(核心概念;学习过程;教育价值。单元的概念图。单元的重要目标)。

——单元教学建议(形成性学习建议;总结性学习建议。单元活动举例;单元训练举例)。

——单元评价建议(过程评价建议;阶段测验建议。活动评价举例;过程评价举例)。

B.课堂教学设计(或教案,含教学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建议(抓住情境、问题、活动三要素进行设计和说明)。———学习训练与学习评价建议(示例与说明)。

注:教案改写成教学设计可以将教案中的细节去掉,保留主要的情景、活动和问题,同时对每个情景活动以及问题进行说明,最后用教后感的方式说明你的整体设计思路。

2.各单元、章节、主题的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

?实验、实践活动设计。

?其它教学资源设计。

三、撰写要求.

1、要精心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具体、适切,体现对教学过程的引导。

———要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事实,概念,操作,逻辑;关联,结构等)。

———突出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体验、感悟、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要重点体现“教与学”方式的改革

?倡导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

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

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学习。

?强化活动设计:情境启示——问题引导——活动探究——应用巩固。

3.要注意引导学习训练的改进

?精选内容:基础与发展;生活与经验;统一与选择。

?改进方式:书面作业与操作、表达作业相结合;个体作业与团队作业

相结合;短作业与长作业相结合;收敛性作业与开发性作业相结合。

4.要注意引导学习评价的改革

?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5.要提出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的使用要求

第6篇

一、 反思性教学设计的内涵

反思性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反思性教学与教学设计两种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反思性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以及评价等环节进行详细地计划和设计,预先制定出一个教与学的系统方案,并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此方案不断进行反思、完善和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终极目标。

二、 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设计的特征

1.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多变性

生成性和多变性是课堂教学的特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的交际性本质和当前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以及文化的融合都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更多的变化性。随着信息化的提高,学生通过报纸、电影或新闻媒体对英语语言或文化的某一方面的了解可能会超出老师的知识储备;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可能会出现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冲突的问题。这样,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变成了师生在不同的时空里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演绎的一个生成性过程。

2. 教学效果的多维性

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教学效果,这一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是知识本身,有人认为是技能和方法,有人认为是情感态度,还有人认为是思维方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性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但并非唯一功能。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以上几个方面都应该是英语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同,或者说,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出现显性影响。例如,对于纯知识性的学习效果,学生会即时感受到,但对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在学生走向社会若干年之后才会显现。

3. 教学设计内容的多样性

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学设计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前面已经提到,在单纯的知识层面,对英语的教学实践必须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因此,教学内容设计也必须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在更高层次上,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美文化、情感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或者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中,或者作为专题来讲授,但毫无疑问的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上述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可或缺。

三、 中学英语反思性教学设计策略

1. 前反思教学设计阶段

前反思教学设计阶段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案进行设计和优化。现结合人教版《Good Friends》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朋友”,涉及好朋友的涵义,以及对朋友和友谊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掌握相关词汇、句型等。在warming up部分,通过问题的引导完成学生对“好朋友”的品质的描述,引入正文。 Listening部分则是关于朋友之间产生矛盾的对话。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Speaking部分则是几个朋友在谈论自己的爱好,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掌握有关兴趣爱好的表达方式。 Reading部分则主要是培养掌握新的词汇、句型和阅读技巧。 Language Study主要涉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交际中的运用。可以看出,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对能力的训练和要求也非常清晰。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设计一个具有完整性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

前反思设计阶段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理想状态,而教学过程的非完全可控性决定了最初的设计必然有不足之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临时反思并做出决策,这就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

在本单元实施口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有些同学不能投入到口语练习任务当中或不敢开口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这一情况迅速做出调整,并采取小组合作或者“一帮一”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训练当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具有突发性特征,教师应具备快速判断和反映的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7篇

开学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的英语教学中,看似短短的两个月,笔者却经历了漫长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开学之初的踌躇满志、失望、迷茫以及后来的喜悦。今年是我县实行“五改六”的第三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高一新生都来自农村。语言科目总是存在城乡差别,农村的学生基础差,语言能力也差,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而今年也是实行课程标准的第四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从以上不难看出,《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很高的。虽然如此,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生源较优,而且还任教两个拔尖班,所以还是信心满满的。

二、第一单元(Unit 1 Friendship)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在使用这套教材之前,笔者认真研究了学生用书,发现当中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的任务:

(1)热身(warming up),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己学过的知识;

(2)阅读(Reading),总共分三个部分,即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和理解(Comprehending);

(3)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包含两大部分即词汇练习(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语法(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4)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其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四大块;

(5)小结(Sum up);

(6)学习建议(Learning tip);

(7)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

此外,每个单元还有配套的练习册,每个单元包括十个部分:听、说、单词和习语的运用,语法结构的运用,听的任务、读的任务、说的任务、项目及其自我评价。由此看来,每一个单元包含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任务,结合学生现状,笔者估计每个单元大概需要七个课时。以下是笔者第一单元(Unit Friendship)的简要教案及所花的课时。

三、第一单元教学实践后的感悟与反思

第一单元上完之后,之前的信心早已不复存在了。感觉自己每一堂课都是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可是每次到了课堂上都非常不流畅、不顺利,有时甚至成了自己一个人在表演,究其原因还是对情况分析得不够细,对困难估计不足。

农村学生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表现欲不强,知识面狭小,英语底子薄。很多时候对于一些话题一无所知,根本无话可说。此外,新教材的编者考虑到的可能只是城市里的孩子,语言能力好,好表现,知识面宽等。在反思之后,笔者决定进行重新尝试,不面面俱到,而是舍弃一些内容,选择适合这批学生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内容进行重组,降低难度和要求,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四、反思后第三单元(Unit 3 Travel Journal)的教学设计及成果(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详细步骤写出)

1.阅读课。舍去Warming up部分,以“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导入,说明河流对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列出有哪些重要性(如饮水、食物、交通运输等)。列出一些世界知名河流,其中包括湄公河(The Mekong River),让学生看地图并说出它流经哪些国家,然后,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即:Journey down the Mekong,其实这是王坤写的旅游日志,总共分为6部分,其中,第1、2、6部分出现在阅读中,而其它3部分且以听力形式出现。阅读时把第1和第2部分组合在一起,上一堂阅读课,把书上相关的练习(19页第1题,22页第1题)和《导学教程》上的阅读理解题做完。

2.知识点讲解课。解释两篇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及句型。

3.听力课。用一节课时间听中间3部分内容,选做其中的一些练习。

4.读写课。阅读日志的第6部分(练习册59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按照课本23页中Writing的要求给王坤写一封电子邮件。

5.词汇课。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涉及词汇的练习完成。

6.语法课。本单元的语法是学习使用现在进行时表将来,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语法练习处理完。

综上所述,笔者把本单元整合成了六大部分、六种课型,内容清晰,层次分明。而且由于删减了其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好了很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改革后的反思与感悟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有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对象作全面系统的分析,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师的设计怎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

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和调整,创造性地设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落实形式。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观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等加以整合,做出对教学的整体规划、构想和系统设计,形成一种思路,对一系列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教学事件做出整体安排,形成一个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

二、单课时教学设计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从课程理论得知,单元是教材或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学单元或学习主题的确定一方面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另一方面取决于实际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学单元或学习主题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相一致,那么,就可以用相应的内容标准作为参照。如果不一致,就需要教师对相关标准条目进行归总与整合,同时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具体化。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系统设计,属于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新课程倡导教师先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再做单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的流程

1.依据学习主体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的学习的基础。其二,对技能目标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者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其三,对学习者所学内容所持态度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所持的态度是否存在偏差和误解。

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方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由于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连续性,学生的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都有记载,因此大多采取一般性了解的方法获取信息。但用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不太准确。当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有变化时,要用预测的方法。预测是以内容分析为依据,在通过一般性了解获取学生初始能力的大体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测试题,从而客观准确地鉴定学生的初始能力。

2.教学策略的选择:

第一,教学情境的设计确定了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因为知识具有情景性,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更为有效。情景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如录像、模型及图片等。

第二,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

选择教学内容后,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核心活动和任务。任何核心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与学习内容相适应,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其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相一致,具有驱动性,能够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参与。

第三,好的学习活动应当具有可生成性和价值性,学生完成此活动,能够从中激发衍生出其他相关的可研究的问题,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意向。因此,好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以一个活动为核心的一组活动,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更是重要。探究活动是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小组是两人一组,还是四人一组,组内成员如何构成;小组进行完探究活动,如何进行交流活动,是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还是学生个体自愿发言;交流活动是一个专题进行完,再进行另一个专题,还是每个小组把所有的内容依次都汇报完;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设计。

3.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活动实施后,要针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关键的是要看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都有提高和进步。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并且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了基于学生的经验,具有基础性、现实性、现代性;学习任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驱动性,吸引学生参与,是否探查了学生已有的相异知识,了解了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学习活动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设计是否有效;教与学的材料的设计是否充分、适合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规律及心理特点,教学目标要求多元化;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结构化,突出有意义的联系,又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则倡导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建构过程和学习活动;教学评价应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采取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策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由确定教学目标开始依次进行,可以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开始,也可以受某种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或活动激发。总之,不论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如何,对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本园.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J];基础教育论坛,2011年08期.

[2] 杨晶.鲁科版高中必修化学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彩华.高中化学课堂师生对话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第9篇

【关键词】培训教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层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9―03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师范司审定通过了两套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建设方案。目前,这两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初级和中级已经出版,并成为全国统一培训使用的教材。本文结合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透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2]和中级[3]培训教材分别由八个模块组成,综合各个模块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对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诉求,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均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初级教材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特别是两种不同课型――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意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不同课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中级培训教材围绕单元学习,介绍了如何规划主题单元,围绕特定专题设计研究性学习,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设计单元学习评价以及实施单元教学过程,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中微观层面即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2 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

《标准》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依据《标准》,涉及到了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导型教学、探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行动研究等。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游戏、活动等引导教师去体会、理解这些知识。如初级培训教材模块2,就是通过研习案例、小组研讨后,进而介绍教育技术内涵的,使中小学教师在对基本知识有所体会领悟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同时,教材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技术,如PowerPoint、Word、Excel、FreeMind、FrontPage等,教师需要掌握这些软件,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如中级培训教材在模块1就介绍了思维导图工具FreeMind,之后各个模块中均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员利用该工具,使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深入体会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支持作用。

3 交流沟通能力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研讨、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化环境下,BBS、Email、QQ、MSN、Blog等信息交流工具不断发展完善,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初级培训教材在模块6专门介绍了邮件管理工具Foxmail,中级培训教材模块1中详细讲解了网络协同交流工具Blog,在其它模块也根据需要穿插介绍了一些信息化交流工具,以使中小学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与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交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交流沟通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

4 反思能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4]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更是要求教师能够自我反思。可见,反思能力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也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之一。写反思日志是培养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技术培训教材以及培训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写反思日志,尤其是中级培训教材,每个模块的“练习与反思”部分都列出了需要教师反思的几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在Blog上该模块学习的反思日志。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另一种反思方法,有利于培养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高级培训力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5 教育科研能力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应由过去的工艺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就能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这也正是教育技术高级培训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之一。中级培训教材为此作好了铺垫和衔接,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尤其介绍了一种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一般步骤。

二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

20世纪70年代末,伯顿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求生存阶段(Survival Stage)、调整阶段(Adjustment Stage)和成熟阶段(Maturity Stage)[5]。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来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来阐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

1 求生存阶段

教育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更新速度快。在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益,改善教学质量。为满足教育教学和自身生存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加初级培训的教师,刚刚接触教育技术,对其了解甚微,他们关注的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的操作应用。并且此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缺乏信心,不愿意进行尝试,甚至产生畏惧。因此,初级培训侧重引领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实践初步体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如何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2 调整阶段

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面向的是已达到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水平考试的一线教师,它以初级培训为基础,但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是对初级培训的深化。中级培训特别重视学员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理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能够进行课程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形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另外,中级培训教材充分展示了目前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新方法,如思维导图、Blog和行动研究等。中级培训中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比较丰富,克服了畏惧心理,心情比较放松,并且会寻找新的教学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 成熟阶段

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经历高级培训的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应该进入成熟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经验更加丰富,对教学活动驾轻就熟,能够不断地追求并尝试各种新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处理大多数可能发生的新情况,灵活自如地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关系探讨

前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分别进行了论述,那么这些能力结构与层次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可以视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能力,是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都要求具备的能力,在求生存阶段就已获得,但在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种能力并不是对求生存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不断提升、发展变化的过程。

处于求生存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知识和应用仅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当他们看到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做法时,不愿意尝试,即使尝试,也限于照搬或稍作调整就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处于调整阶段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他们不再满足于照搬和模仿,而会对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切性进行深入思考,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表现出一种不断反思、调整和综合的行为,反思能力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

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是教师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一个重点。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反思能力是关键。教师在对教育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超越,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此时,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处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技术能力进入成熟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2]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改革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培训中,通过听南京各名校一线教师的示范课后,悟出了自己课堂教学与这些优秀教师课堂的差距在哪里。根本原因是:笔者平时缺少对课堂教学的精心研究和设计,把教学设计这一重要的环节只关注了常规格式的完备和字数的多少上,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研究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方法揭示和教学策略的优化等问题。

案例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单元复习课。笔者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引领学生先回顾一遍知识点、强调考点,然后就做练习册后面的单元测试题,总认为复习课就是做练习。教学的方式多半采用自己不停地讲,让学生认真地听。但南京新城中学莴老师的复习课设计就像“新授课”一样,以父女夺宝的故事创设情景引出学习内容。学生课前自己构建单元知识树,教师通过学生练习设计的展示活动,对典型的课前复习内容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来完成对本单元知识的概括总结;然后精选不同类型的试题,进行分类分层练习指导,查漏补缺,强化练习,突出复习课的重点,在学练结合中渗透中考知识点。分析这位老师的教学,教学理念新,做到了心中有教材。

案例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中的课题二“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新授课。由于平时的教学过程很关注考试成绩,结合中考知识点,对本课题实施没有重视,由此,在教学设计中,只是从知识层面上让学生了解,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但南京金陵河西分校包老师的新授课做了充分有效的课前设计,并在上课前与资深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案设计,采用了集体备课。她在课堂中先以最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新闻展示”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随后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来引入并代替课本实验,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及合理利用。包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尤其对情感目标的完成恰到好处,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标。

目前,很多年轻教师课前只是草草完成教案,以备学校检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这一核心环节缺少的就是课前的思考分析。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同样来自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复思考。有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从教案的有效改革开始。

树立科学态度和操作探究能力

我们的课时安排是每周四节课,考虑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这一现实,平时的实验教学只能赶进度。在实验前还对缺少仪器和药品长时间放置变质等原因的考虑,经常采用教参书后面配备的视频光碟或下载的视频做间接实验,以视频实验代替了学生实际的操作实验,忽略了体验实验过程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在培训期间,马宏佳教授和龙琪教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要重视实验教学,没有实验就不是化学课”。他们的专题讲座给笔者感受是:不管进度如何紧张,还是实验仪器的严重缺失,我们要努力从生活当中寻找替代品来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魅力。受训后,笔者积极用培训期间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课本当中的相关实验,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带到学校来评比,甚至把他们做的家庭小实验来代替课本中的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大有提高,有些以前不喜欢化学的同学也有改变。

案例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金属》中的课题二“金属的性质”新授课。笔者教学设计是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知识点。而南京中华中学上新河分校林老师采用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内容。整堂课老师讲的很少,都是学生在做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为了节约时间,她巧妙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另一部分是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在课前每一个实验桌上都放好了所需的仪器和药品,学生通过有序地“玩实验”,把金属活动性顺序给归纳出来了,并且以游戏的方式对顺序进行排列。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们学得很轻松!

学习与反思的重要性

以前,笔者很少连续写教学反思,在南京培训中听了专家的讲座,触动很大。现在,每上完一节课后,根据课堂的效果,特别对笔者感觉对“糟得很”和“好得很”的课及时写下简要反思,以备后用。笔者觉得坚持写教学反思,对自己很有帮助。只有在不断反思中,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不断地提升和进步。

第11篇

关键词:单元整体;学用互融;构建卓越课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英语新教材自2011年改版(人教版),教材的设计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却无法吃透教材,教单词、教句子机械训练现象严重,单元课时内容没有有效衔接,刻意回避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忽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造成学生学习了多年的英语,只能应付考试,却无法在英语国家里正常运用,哑巴英语的现象严重。基于此种状况,我经过一年的时间,构建并践行了“单元整体,学用互融”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现以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单元整体备课,明确单元重难点及总体目标

单元整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之前,应明确本单元的整体学习内容,明确本单元学生学习重点、难点和总体学习目标。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渗透三维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它在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英语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多个侧面。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体会

1.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

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有一定思维梯度的科学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避免了传统课时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2.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对英语教师而言,显然单元教学设计比传统的单课时教学设计更具有挑战性,通过单元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够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使宏观层面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第二语言教育家Cook认为,要教好第二语言,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怎样起作用、教学目标订得是否合理及是否能达到很重要。

词汇教学和记忆不能单纯强调重复。机械重复的作用最浅,结合句子结构和与其他词义的关系教词义作用最深。

有效教学应该是与学习者的自然习得过程相一致,是促进和加速学习,不是阻碍学习。

有人认为,教学应该从易到难。也有实验证明,教学可以从难度高的项目开始,这样做的效率甚至会更高,学会了难的项目的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容易的项目。

现在外语界一致认为语法是重要的,至少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是重要的。Chomsky认为,个别语法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获得个别的语法条件是自然语法材料。

第12篇

一、明确历史教学目标

“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后,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求历史教师要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的构建。

首先,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主体、行为情境、行为本身、行为结果以及行为标准五个基本要素,而历史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初步阅读、归纳、理解一些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习本课后,能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日,包括黄海大战的过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而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目标不但涵盖了相关知识点,还包含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变化的目的,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最常见的就是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的,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不妨回过头来进行一下单元整合,找到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与复习都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对历史也能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过程中,第一单元侧重讲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第二单元则侧重讲述在外国列强侵略下的国内局势,如此可以对应起来。比如,第一单元第三课中讲的是中日,在中日之后,列强掀起了的狂潮,此时,中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也就有了第二单元第七课所讲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样把单元目标整合起来,学生能在把握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起点就是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见到过,哪些是他们熟悉的,哪些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才能找准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以此分析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平等地学习新知识,又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强化教学的直接性与感染力;把讲述法跟启发式、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使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进行课堂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既能充分学习新知识,又能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让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原有知识储备欠缺的学生也能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除了能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之外,还能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每课都有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与主要内容,在这些主要知识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并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设计教学侧重点的过程中以及在对难点问题的把握上,就能够更加精准。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重难点既使得初中历史课堂不会起点太低,让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又不至于过分拔高,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畏惧”心理。

三、灵活有效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之外,还必须有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好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

教学设计即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堂导入的设计。导入环节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引起他们对课堂的关注,从而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讲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歌声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思考歌曲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思考中,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导入之后的课堂内容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课堂的重难点,根据重难点来贯穿整个课堂,保证课堂教学始终有一条主线。历史教学的主线很明显就是主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而围绕着主要的历史线索,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以灵活的形式贯穿其中,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比较容易地突破重难点,掌握主要知识点。

历史中总是有着众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多,极有可能混淆。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穿插相应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在学习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后,把这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话,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利用课堂讨论、自主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就某一个容易产生争论的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采取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情节,则可以鼓励学生改编成历史剧,在课堂上演出,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用这些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思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不能不让学生犯错。学生在初次接触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进入思维误区,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步。教师要敢于让学生犯错,只有走入了思维误区,产生了困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让学生犯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对错误的历史信息印象过于深刻。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直接进行批评与否定,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但是,教师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

在利用灵活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历史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补充大量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引进大量相关的课外历史信息,能让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所有的教学理论都是从他人的实践中得来的,而自身的教学实践则是教师直接获得教学经验的法宝。在课后,教师及时回顾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反应,并结合自身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查找出原因,找到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改进那些对课堂没有作用的行为。

第13篇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崭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设计模块课程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但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民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Z1期

[2]仲建毅.为学习而设计——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第1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近二十年来,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国内外高校的研究重点,特别是近十年,研究成果显著增多,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而教学设计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教育学等专业的研究领域以及中小学的教学研究中,多从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单一的改革,缺乏实践应用的系统理论作指导。本文主要研究教学设计在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找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真正原因,为指导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论据保证。

一.教学设计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意义与价值

1.教学设计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为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策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将教学设计应用到教学实践有助于帮助教师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教师如果运用得当,在课后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对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本文主要针对高等数学学科中单元教学设计理论在实践教学应用的讨论,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认为她是比较难的课程,运用教学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数学教学设计理论

所谓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数学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指定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案,并对所设计的初步方案进行必要的反思、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和教学论,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型有学段教学设计、学年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操作流程等,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解析、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方案等。

单元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步骤如下:

1.制定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

2.依据教学大纲简要说明教学内容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 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5. 教学策略与方法

6. 板书设计

7. 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8. 教学效果评价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三.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设计应用的问题和对策

对于教学设计的一系列步骤和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基本上能够大致掌握,但在利用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时,由于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使得教学设计变得形式化。许多教师没有或者只将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使得教学设计的利用率偏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教师对于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教师无法准确说出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无法把握,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多数从数学文化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入手,由于价值观的目标比较笼统,使得教学设计最初就失去了指导作用,由于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会影响整个教学设计,进而不能使之有效的应用;

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对于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将设计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或者知识点的引入方面,而在讲解具体内容环节,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即使是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通过机械理解而盲目照搬,不考虑适用性,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教法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学,一言堂,学生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加之高等数学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难懂的科目,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学生听课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

第三,忽视教学互动环节,在应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经常将教学重点放在各个知识点的讲解上,使得互动环节形同虚设,绝大多数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很好的将科学教育理论与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讲完教学内容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把所教授的内容以最丰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观念还是不能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于高等数学的授课对象是刚步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他们不是简单的汲取知识,而是要探究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对他们的教学应当更多地接近研究方法,更多的采用讨论法和实践作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适应他们探究问题的需要;

最后,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学评价形式和内容单一,即使是将教学设计应用到实践教学,各个单元教学后,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学生的反馈和课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评价学生,很难判断是否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这使得教师失去应用教学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一种“用了也不知道用的好坏”的尴尬情况,容易回归到自己原有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提高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凡事预则立”,教学是科学的认知活动,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师提出正确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教学内容,运用合适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减少和克服教学活动盲目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此外,各高校和专业也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如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培训,专业教学设计观摩,使青年教师意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应用教学设计的常态化。

2.教学模式和方法应尽量贴近教学实践,能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高等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学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适当选用演题法和练习法,目前,教师运用讲授法讲授数学更为普遍,要求教师的讲授更有逻辑性,在知识内容方面有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完成知识结构的同时了解数学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用也受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素质的影响,如果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就会主动钻研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可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能够扩充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为学校教学改革特别是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可借鉴性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振球. 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裴新宁.透视教学设计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15篇

关键词:课堂语言;教学设计;自学能力;作业;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各年级段学生英语水平不一,后进生不断增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听说能力逐渐下降,阅读能力不够;学习习惯差;单词记忆与拼写能力差;教师在课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效率不高。原因有很多,如教材不合理;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教师课务重等。作为一线英语老师,我们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简单准确的课堂语言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课堂语言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教师的课堂口语必须简单准确,不要做学生的包办保姆老师。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教师怕大家听不清楚,会自然重复一遍回答,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只注意听老师的回答,不倾听学生的回答,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没自信,慢慢地就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了。

老师要用正确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老师的每一个肢体语言,学生都能直观感受到,老师们的肢体语言丰富生动,能更有效地辅助教学,充分表达出这节课的中心点。过多的课堂语言学生不但不明白,而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二、精彩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评价一堂好课,最根本的还是看教学设计。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还有如何组织学生操练等都要进行合理安排。这些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充分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高效课堂的内在动力

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能有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除了教师的幽默性、激励性的课堂评价之外,还可以有学生的互评、自评。除了对课堂知识的评价外,还可以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评价。除了对考试成绩的评价外,还可以对平时作业的评价。

四、有创意的作业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外在动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没有作业不行,只有简单的抄写、听读作业也不行。一成不变、没有难度、没有创造性的作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创意的作业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多元智能。任课老师按照各自学生的性格特征,设置有创意的英语作业,让学生不仅能扎实掌握知识点,还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的目的。

五、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小学英语有许多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故事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教学、动作教学等等。一堂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的不断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六、多变的教学节奏直接影响课堂的高效性

从时间上变换节奏。一是合理分割课时。PEP教材每单元六课时,我们要合理整合卧教学,删除可讲可不讲的内容;二是训练时间分割。合理安排新授时间与操练时间,让学生静中学、动中练。

七、学会反思,从学生的反应中提高自己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必须事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好每一堂教学的反馈信息,让每一节教学都处于最佳状态。

教师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学生纪律不好,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当学生乱作一团时,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操练设计是否有效;游戏设计的参与面是否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工是否明确;当学生思考不深入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过于浅显。当学生缄口无言、沉默不语时,要反思自己的问题设计是否妥当,有无层次,学生是否感兴趣,教师的提示示范是否到位。所以,我们可从操练设计、角度、形式、内容等方面考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八、自学能力的渗透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多读多听对学生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多听多读是提高记忆的好方法。所以,光靠课堂上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课后自己学习、反复记忆。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培养自学能力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培养词汇、阅读、听说、写作、预复习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