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疾病综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博白县中医院及博白县红十字会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或相应专科病房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要点[2],并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②发病时间均在1周内。排除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诊断;②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最终入选病例共3476例,其中男2159例,女1317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者年龄19~88岁,其中19~29岁8例,30~39岁25例,40~49岁334例,50~59岁588例,60~69岁1514例,70~79岁793例,80~88岁214例。各年发病人数分布情况:2005年281例,2006年326例,2007年489例,2008年506例,2009年573例,2010年623例,2011年678例。
2.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专门制表进行登记、统计,观察脑梗死的类型、各年脑梗死季节分布情况以及转归情况。
结 果 1.脑梗死类型 单发性脑梗死2635例(占7581%),多发性脑梗死417例(占1200%),大面积脑梗死97例(占279%),腔隙性脑梗死122例(占351%),脑干梗死26例(占075%),小脑梗死17例(占049%)。
2.季节分布特点 脑梗死以冬季节高发(10~12月),而夏秋季发病率相对较低(4~6月,7~9月)。见表1。
3.脑梗死治疗转归情况 3476例病人经治疗后,最终痊愈出院1539例(44.28%),出院时仍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共1785例(51.35%),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病例152例(4.37%)。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为基层医院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近7年来脑梗死的急诊人数呈现略有增
作者简介:刘国权(1973-),男,广西博白县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长趋势,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高发。其发病类型以单发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为主,而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所占比例较小。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①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段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高达89.43%(3109/3476),小于50岁者则仅占10.57%(367/3476)。中老年人多数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和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脑梗死又可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3],这警示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医师在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高度重视基础病的治疗,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关注各脏器之间互相依赖或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②脑梗死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4]。③秋冬季好发,这可能与该季节血压波动较大有关,应积极做好预防。尽管年龄增长和性别是脑梗死的一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疾病普查或周期性健康体检来发现高危人群,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通过改变中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高危人群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以减轻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其中心的梗死区脑细胞完全死亡,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血液供应、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dylw.net dylw.net死治疗的关键[5]。但我们初步调查显示,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分别达到51.35%(1785/3476)和4.37%(152/3476),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农村老百姓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未能及时判断并及时就诊;②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不够通畅,耽误了最佳溶栓时间[6];③专科治疗技术有待提高;④农村居民收入有限,无法承担较高医疗费用,提前出院。
基层医院要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可能要在以下环节进行改进:一是要加强农村群众急性脑中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让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脑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现,发病后能及时到医院就医。二是对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规范与培训。急诊医生和护士要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病后6小时这一短暂的时间窗[7],对可疑卒中病人按照卒中急诊服务流程,在病人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常规评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稳定处理,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抽血化验和心电图及CT或MRI检查,尽快使用抗血栓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缺血性半暗带的侧支循环,对有溶栓指征者在3~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促使闭塞性血管再通以及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以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三是普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或城镇居民医疗负担,提高了发病后的住院率。
参考文献[1]刘 萍,崔桂萍,陆 卉. DJ1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9):8148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 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2,10(3):296298.
[4]韩 冬,林 君,孙莉达.我院2004~2009年脑梗死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106.
[5]辛秀峰,杨万勇,谭泽锋,等.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侧枝循环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1):5456.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及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约1.2亿人,其中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肝患者1200万,每年死于肝病者约30万,其中半数为肝癌。
1 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或意外地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途径,在医疗活动中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4,5]。有报道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的HBV携带者和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4]。庄辉认为,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不同乙肝病毒流行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医疗服务项目增加,增加了医源性传播;
1.1 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输入被HBV污染的全血、血清、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注射或输入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都会引起乙肝传播。上海市的12所医院中,在透析室经两次透析的病人100%感染了乙肝[4]。
在特殊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也可以将乙肝病毒传给病人,如美国某一地区,4年中有71例乙肝病人在发病前2-6个月曾经治疗过牙病,其中55例病人可以追踪到同一个牙医。检查显示这位牙医血中带有乙肝病毒,虽然他的唾液、尿、粪便中未找到病毒,器械消毒可靠,但就是由于他经常不戴手套操作导致感染。
后来这位牙医操作时戴上手套,此后经过他治疗的病人再未发生过乙肝。
1.2 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
使用被乙肝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也是乙肝医源性传播的主要方式[4]。因此在化验采血、注射、预防接种、针刺、拔牙、各种内镜检查时,如消毒不严,共用器械,直接接触阳性的血液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均可引起乙肝传播。
2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乙肝或HBsAg携带者的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测到HBV,因此将乙肝列入性传播疾病(STD)的考虑已渐趋肯定[6]。
据美国疾控中心调查资料[4]表明,成年人半数以上的乙型肝炎与性接触有关。1974年在伦敦2个医院中也发现男性同性恋者HBsAg阳性率比志愿献血者高50倍[4]。还有报道[7]夫妻一方HBsAg阳性时,经过平均27个月的观察,其HBsAg阴性配偶的HBV感染指标阳转率高达52.63%,显示了性传播的重要性。周仁荣研究发现女性HBV携带者对配偶的影响要大于男性HBV携带者,但HBV携带者对配偶受染的影响并不随婚龄的增加而增多[8]。庄辉认为人们行为、生活方式改变,静脉内注射、性乱行为等增加了病毒传播;
因为乙肝疫苗的大量应用和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孕妇和新生儿的及时接种,乙肝流行病学传播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2006年12月20召开的第五届公共卫生北京论坛上,专家指出,母婴传播乙肝比例正在下降,而临床输血、性传播等明显上升。
3 其他传播途径
以前曾怀疑HBV通过蚊虫传染的可能,但近年的研究[5]一直没有证实昆虫可以传播,却发现蚊虫叮咬吸血与注入实际上是互不相通的两个部分,故已否定了此种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豪.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中国计划免疫,2004,10(3):166~167.
[2]胡蓉,曹务春,张习坦. 部队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成本-效果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142~145.
[3]于淑丽,龚幼龙,邵瑞太. 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的疾病负担.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282.
[4]李立明主编. 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1.
[5]李梦东,王宇明主编. 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391.
[6]代芊,戴成杰,周勋念,等. HBV感染家庭内聚集调查.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5(1):35.
工程包括肝肿瘤及心血管病临床医学楼、科技楼、儿科门急诊部、连廊、地下通道、保留建筑(辅助办公)、地下车库、设备和物流等用房。地下部分按人防要求布置平战结合六级人员掩蔽部、人防电站、战时救护站等人防设施。肝肿瘤及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用房主楼为地上15层,裙房2~6层,地下3层,总床位数720张,其中肝肿瘤临床医学病床345张、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病床375张。科技楼(1号)主楼为地上15层,科技楼(2号)及裙房地上6层、地下3层。儿科门急诊楼为地上5层,地下3层。
总体规划,打造现代化医疗综合体
近年来,中山医院就医人数不断增长,已不能满足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做好新建肝肿瘤及心血管病综合楼创新设计,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设计中,合理布局、大力拓展地下空间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由于在技术上采用了地下连续墙逆做法施工工艺,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还节省了资金。除配套设备用房外,还布置了宽敞舒适的体检中心、影像中心、物流仓储废弃物用房以及车位逾千辆的大型地下立体停车库。
该院肝肿瘤临床医学、心血管病临床医学楼属于上海市33个重点临床医学中心。新建的综合楼内部整合了心脏肝脏检验、专科门诊、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监护住院用房及辅助用房,并附设有300张床位的病房周转部。直升机停机坪设在门急诊区的楼顶。门急诊部共用检验、药房、补液、手术等部门,实现了医疗设施共享的最大化。科技楼提供了功能完善的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及图书资料设施。
整体布局,庭院围合式
该工程采用庭院围合式的布局方式,中心形成大面积绿地景观,围绕中央庭院布置建筑单体,使院内的交通流畅便捷,易于患者识别,这也是设计中的亮点。由于建筑单体沿中央庭院一侧底层设置柱廊,同时设置两条架空连廊和地下二层通向医院主楼的地下停车场的联系通道,将医院新老院区整个建筑组群连为一体,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共融共生的总体布局。
流线设计,防止交叉感染
各个医疗单元内部及相互之间的交通、物流、洁污流线均独立设置,患者和医生,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探视和手术治疗均设有专用的电梯和通道。
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就医流程的特点
新建综合楼的门急诊区均位于低层,与缴费、检验、取药各部门联系便捷,各医疗单元候诊空间宽敞,监护病房采用了中心岛式布局。为满足不同患者需求,设计了通间和单间,并设置家属等候区、患者探视走廊等空间,减少了对患者的干扰。在设计中还设置了完善的无障碍措施。
节能设计,优化形体、配置设备
“循证医学”从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认为指的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围绕着什么是“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利用“证据”?“证据”的价值是什么?这是循证医学讨论的焦点。
(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学的实践和诊疗、医护决策必须建立在医生个人的优良临床知识、经验、技能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最佳的临床证据的完善结合基础上[3]。从系统研究中所获取的证据,也称之为“外部证据”(Externalevidence)。个体的诊疗知识、经验与技能来源于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同时必须在不断地学习和利用外部证据时得到充实与更新。从这一角度看,实施循证医学是医护人员终身自我学习的过程。为了改善对病人的诊疗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不从系统研究中获取最佳外部证据,诊疗水平无法提高,旧的、无用甚至有害的诊疗方法无以摒弃,新的、有益的诊疗方法无以应用;没有以个人的诊疗知识、经验为基础,易为外部证据所左右,因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证据,也不一定适合某一具体病人。循证医学是“科学治病”(临床决策科学化)的医疗模式。
(2)系统研究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临床上有关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康复、预防措施以及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证医学强调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应用价值。对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评价,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所获取的证据被认为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强,而来自应用Meta分析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综合结论对比于单个的随机对照试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下述关于证据的真实性级别的评定在国际普遍被采纳*。证据级别的评定(其真实性依次减弱):Ⅰ级,证据来源于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Ⅱ级,证据来源中至少有一个试验应用了正确的随机对照设计。Ⅲ_1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_2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尤以多个中心或多研究组的为佳。Ⅲ_3级,证据来源于多个时间序列,或有干预或无干预措施;无对照组但效果显著的试验亦包括在此级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疗的结果)。Ⅳ级,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意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临床研究课题都必须是应用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可应用的设计。例如,评价诊断方法的价值,通常应用的是横断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临床流行病学强调临床研究以人的整体作为对象,而不是人体的局部,更不是动物[1]。基于这一观点,循证医学认为从临床试验中获取的证据必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视对病人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和卫生经济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评价,而单纯的生物学指标包括实验室理化检测和体征发现诸如血脂、血糖、血压升高等被视为次要指标(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标(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1,5,6]。实践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这一理论,对推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4)循证医学强调诊疗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统一。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发表论著“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映”[4]而闻名的。自该文首次提出关于在健康服务中如何才能达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题以来,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广泛的革命性影响[7~10]。Cochrane在该文及随后的著作中,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倡开展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统性综述在临床研究结论和卫生健康服务的结果这两者间的连接中所占有的关键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关孕妇和新生儿的医疗保健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综述是“在随机试验研究的历史上和卫生健康服务评估中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议其他专业也应遵照这样的做法[1]。Cochrane主张,这些有用的资源应该合理地被应用于卫生健康的服务中,担心这些资源不能为那些需要用它来进行决策的人们所利用,并猛烈抨击质量低劣的研究和过时的研究对健康服务决策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许多重大变革,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到普遍重视。国际性的医学文献系统性分析合作网络已经形成[9,10,12];不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评价,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新的研究结论正在被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预后[13~15]。获取最佳的外部证据,并与个人诊疗经验相结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改善病人的诊疗结果,取得疗效与效益的统一。
2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学科。临床流行病学一词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临床流行病学发展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确立了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原则,以期全面、准确、系统地获取临床研究中的信息,并应用概率论和严格的逻辑推断,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推导研究结论,使研究结论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临床流行病学强调在回答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中,应用严谨的科研设计、合理解释研究结论,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也十分重视临床医师对医学文献的批评性鉴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养。这些原则与方法都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谈及循证医学的时候,往往无法离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3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似可从下述几方面加以概括:
(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并检验假说是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对于假说的检验,以至于理论的产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过在人体身上的医疗实践而完成。因此,临床实践在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构建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点与西医学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的过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临床研究和中医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以疾病防治与养生保健的方法、理论为重要内容。“辨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单指西医学中的“疾病”单元)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临床研究,有可能带动临床其他领域的进展,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然而,由于证候的判断(辨证)乃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或定性指标为依据,并很大程度上还有赖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因此,证候研究的客观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仍有待于科学方法学的应用。
(3)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疗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规律,临床治疗学(例如,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复方的应用)等具有多维的性质和丰富的内容。因而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衡量、治疗反应的评价上不应仅限定于生物学发病机理微观指标的改变,更应重视其自身整体功能的调节及对于环境(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向现有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4)中医药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哲学方法,如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调查法、试错法等,也有自身独特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雏形或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许多已经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着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因而形成了宏观描述较多而精确量化较少、综合推理较多而具体分析较少、直观观察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的特点。“三多”是其优势;而“三少”却是劣势,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正确地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学,合理地继承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发挥中医药学的固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形成、发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方法。它们之间是否互相冲突?抑或互有联系,或可相互为用和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能否应用于中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4.1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的若干共同特点
从上述关于循征医学基本特点和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基本特点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门学科有着许多共同点,可能也应该可以互用。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循证医学无任何新意可言。虽然这个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新东西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标准、分析资料的工具以及资料得以使用的社会背景[7]。事实上,人类社会自从有医疗实践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有关证据以揭示疾病与健康的规律,寻找和发现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思辨。中医学关于证候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明证。“证”是“证据”、“证明”,“候”是外观、是表现。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进而进行辨证、施治。中医学还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历代医著在理论、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这和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循证医学着重从人体对于干预措施的整体反应去选择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和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其思辨方式则几乎是一致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两门学科之间无法互相渗透。有学者认为,循征医学和传统医学并不是相互对抗的术语[16]。事实上,国内外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征医学的方法开展传统医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提示和证明包括中医药、针灸在内的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工作[17~21]。
4.2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循证医学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从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环节看,下述有关领域的研究,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
4.2.1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医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对指导临床医学的治疗决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自1992年英国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临床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网络。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卫生部的支持下,华西医科大学已加入该合作网络。我国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工作可以说还处于初始状态。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描述性综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的定性分析,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论文加以综合,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研究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传统的文献综述是一种叙述性综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系统的方法以获取原始数据或综合其发现,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这样,综述文章的质量和结论就无法得到恰切的评价;另一方面综述者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当发现相同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的结果时,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22]。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将在下述几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对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也可为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疗保险部门及药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对未来的临床研究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④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⑤由于合理的治疗决策及研究决策的推行,将极大地提高对卫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卫生经济效益;⑥由于文献系统分析法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有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关系统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体方法与评价在此不作赘述。
4.2.2探讨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推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一定标准对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思辨、分析、度量和归类的过程。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说,作为度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必需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证候标准在上述的两个特性上仍有相当的距离。5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中医药界在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这一工作的难度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不尽成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选择若干中医学的“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在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老手法”)。并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从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应度(Respon-siveness)加以评价[23~25],将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不仅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国际医学界认识中医学证候的客观存在,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4.2.3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直至目前为止,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仍然为医学界所公认是对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提供最有力支持强度的研究方法。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系统的引入,国家《新药审批办法》的公布与实施,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逐步得到重视,试验设计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其应用范围仍相当有限,方法学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加之中医药治疗特点给研究带来的难度,以至不少中医药疗效评定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的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盲法的一般原则,同时必须结合中医药的理论与临床特点,进行专业设计,尤其是对重大疾病的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对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的辨证论治规律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将使中医药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并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一选题与立题
选题就是想研究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疾病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后,才能确立研究的题目,进行设计,制定计划。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疾病,特别是危害人类最多见,造成后果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也可研究国内外新出现的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理,解释某些临床现象以及在诊断和判断预后上的意义,探索或评价新的诊断方法、技术,观察新的治疗措施的效果、毒副作用或探讨影响疾病的预后或病死率的因素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治水平,总之,研究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课题要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有保证完成的手段。用最简洁明确的文字写成题目,立出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后来研究论文的题目。必须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应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发展医学事业,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目来源: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过去,这些题目可以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条件选题、立题上报、申请资助,也有很多是上级下达任务给以条件、单位或协作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了科研招标,招标的题目也就是疾病防治中的各方面问题,以决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国家、卫生部、各省每年都有各自的招标项目,如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招标,可以在“项目指南”上选自己欲研究的题目,写科研设计与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可获可观的研究经费,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查找医学文献
临床医生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疾病,需要学习前人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经验教训,就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临床研究人员在进行某一临床课题研究时,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出高质量成果,不去重复旁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在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和撰写论文时还须要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以利自己研究工作的提高。总之必须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刊物上的有关资料。要认认真真的查阅,不能草率从事。查找医学文献是研究者应熟练掌握的经常性工作,如何能花较少时间,较快的找出所需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基本功。
传统的医学文献形式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医学资料,仍以印刷出版物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计算机储存阅读形式,以及缩微胶片、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等声相资料。
医学文献按性质可分为1、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来源于各种医学杂志,学报及学术会议论文等。2、文献索引(二次文献)将分散的文献加工、整理、编排、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献目录,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通过它可以找出原文的出处。3、综述、专著、进展、指南、手册等属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系统整理,有选择地加以概述并进行分析综合,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对问题阐明更为详尽深刻。4、由光盘记录的书目、刊物索引,由计算机进行检索,属四次文献。
若按医学文献的种类分为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杂志、学报、文摘、综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
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可以用手工检索,条件许可亦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1、查找引用原文的出处:从论文、专著、综述教科书等参考文献中追朔,查找引用原文出处,可先国内后国外,由近及远,查有权威性,有代表性刊物。
2、查阅期刊索引,大多数期刊为每年一卷,全年原始文献一查即得。
3、查文摘有分类,查阅较方便,查到线索后再选所需要的进一步查原文,如〈〈中国医学文摘〉〉现有15个分册,它们是中医学、内、外、儿、计划生育妇产、耳鼻咽喉、眼、皮肤、口腔等学科及卫生学、肿瘤等,基础医学、放射诊断学、护理学和检验与临床等分册。〈〈国外医学〉〉现有46个分册,该刊采用综述、译文、文摘三种形式,全面介绍国外医学各领域中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是学习国外医学经验重要情报刊物体系。
4、利用检索工具,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用手工检索亦可用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服务,凡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较高的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医学中心、大中型医院的图书馆大都已经建立这种服务项目,由于计算机对文献储存数量大,使用代号检索甚快,目前都由专业人员操作联机检索系统,不需用户自己去操作按键。交一定费用,即可获得所需文献资料。
一 选题与立题
选题就是想研究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疾病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后,才能确立研究的题目,进行设计,制定计划。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疾病,特别是危害人类最多见,造成后果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也可研究国内外新出现的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理,解释某些临床现象以及在诊断和判断预后上的意义,探索或评价新的诊断方法、技术,观察新的治疗措施的效果、毒副作用或探讨影响疾病的预后或病死率的因素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治水平,总之,研究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课题要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有保证完成的手段。用最简洁明确的文字写成题目,立出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后来研究论文的题目。必须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应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发展医学事业,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目来源: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过去,这些题目可以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条件选题、立题上报、申请资助,也有很多是上级下达任务给以条件、单位或协作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了科研招标,招标的题目也就是疾病防治中的各方面问题,以决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国家、卫生部、各省每年都有各自的招标项目,如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招标,可以在“项目指南”上选自己欲研究的题目,写科研设计与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可获可观的研究经费,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 查找医学文献
临床医生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疾病,需要学习前人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经验教训,就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临床研究人员在进行某一临床课题研究时,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出高质量成果,不去重复旁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在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和撰写论文时还须要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以利自己研究工作的提高。总之必须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刊物上的有关资料。要认认真真的查阅,不能草率从事。查找医学文献是研究者应熟练掌握的经常性工作,如何能花较少时间,较快的找出所需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基本功。
转贴于
传统的医学文献形式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医学资料,仍以印刷出版物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计算机储存阅读形式,以及缩微胶片、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等声相资料。
医学文献按性质可分为1、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来源于各种医学杂志,学报及学术会议论文等。2、文献索引(二次文献)将分散的文献加工、整理、编排、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献目录,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通过它可以找出原文的出处。3、综述、专著、进展、指南、手册等属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系统整理,有选择地加以概述并进行分析综合,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对问题阐明更为详尽深刻。4、由光盘记录的书目、刊物索引,由计算机进行检索,属四次文献。
若按医学文献的种类分为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杂志、学报、文摘、综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
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可以用手工检索,条件许可亦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1、查找引用原文的出处:从论文、专著、综述教科书等参考文献中追朔,查找引用原文出处,可先国内后国外,由近及远,查有权威性,有代表性刊物。
2、查阅期刊索引,大多数期刊为每年一卷,全年原始文献一查即得。
3、查文摘 有分类,查阅较方便,查到线索后再选所需要的进一步查原文,如〈〈中国医学文摘〉〉现有15个分册,它们是中医学、内、外、儿、计划生育妇产、耳鼻咽喉、眼、皮肤、口腔等学科及卫生学、肿瘤等,基础医学、放射诊断学、护理学和检验与临床等分册。〈〈国外医学〉〉现有46个分册,该刊采用综述、译文、文摘三种形式,全面介绍国外医学各领域中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是学习国外医学经验重要情报刊物体系。
4、利用检索工具,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用手工检索亦可用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服务,凡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较高的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医学中心、大中型医院的图书馆大都已经建立这种服务项目,由于计算机对文献储存数量大,使用代号检索甚快,目前都由专业人员操作联机检索系统,不需用户自己去操作按键。交一定费用,即可获得所需文献资料。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formation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4028
国内刊号:51-1276/R
邮发代号:62-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刊登内容: 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预防与控制、寄生虫病、地方病、营养缺乏病及临床各科多发病的防治经验和研究成果; 环境医学、工业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先天性缺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与疾病控制关系密切的微生物学,消毒、杀虫和灭鼠,卫生统计和社会医学等方面的科研论著,实践经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有指导意义的述 评,专题讲座,以及反映国内外相关学科重要进展的综述。
投稿指南
一、在线投稿内容:
本杂志是以反映传染病与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术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主要刊登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地方病、营养缺乏病、环境医学、工业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统计等内容。
二、在线投稿要求:
1.投稿人提交的作品应具有正式出版物的发表水平,不含法律禁止出版、传播或者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没有多字、错别字等错误,排版规范。
2.投稿人提交的作品不得有剽窃、抄袭行为,一经发现,所有不良后果概由投稿者本人承担。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英文名称:Medical Journal of National Defending Forces in North China
主管单位: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单位: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0878
国内刊号:13-1313/R
邮发代号:18-2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疣状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25-02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 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 sucker gastritis)等。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是一类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但在内镜、组织形态学上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内镜下属隆起糜烂型胃炎。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据国内文献报道,疣状胃炎的胃镜检出率为1.0%~2.4%,其发病率从2.07%~16.40%不等,合计为5. 36%[1]。现代医学对疣状胃炎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2-6]。目前研究认为高胃酸、自身免疫、胆汁反流、过敏因素和HP感染等因素与疣状胃炎的发病有较大的关系。
1 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中并无疣状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一般可归于“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篇》[7]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素问•至真要大论》[8]曰:“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素问•六元纪大论篇》[9]所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伤寒论》[10]云:“满而不痛者,此为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11]说:“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不通,故为之否”;《证治汇补》[12]曰:“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土之为病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13]曰:“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机,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明状”。
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并对疣状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综述如下。
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但对具体病机认识不一。周恒军等[14]认为疣状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中气虚弱,无以行血,血运不畅,而致瘀血停滞,引发胃痛,总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此在治疗上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章谙鸣等[15]则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是脾胃虚弱为主,邪实为气滞、血瘀、热蕴、湿阻、痰凝等,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特点,主要发病机制是正虚邪侵,正不胜邪,邪气踞之不行,日久凝聚成块而为病。寒凝瘀结、湿热痰结、气滞血瘀是主要病理变化。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固其本、涤痰化瘀、清热解毒化其浊、理气和胃安其中。司雁菱等[16]认为该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因主要是脾胃素虚,郁而化热,热腐血瘀而成,治疗上以健脾和胃,泻热化瘀为主。黄朝晖等[17]认为此病的主要病机是胃热脾寒,脾虚气滞,痰瘀阻络,治疗上以寒热并调,扶正祛邪为主。毛志耀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脾胃受损,病邪乘机犯于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职,治以泄热补脾,理气疏运。金永日[18]等则认为机体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抑郁,或久病体虚,以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内生,日久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血运失畅,痰瘀湿热互结于中焦而发病。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邪实为主,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针对此病机拟方扶正抗疣灵疗效颇佳。苏洪源则认为病因为肝失疏泄、郁积犯胃及饮食不当、胃失和降,病机为气滞食积,壅滞成疣。顾庆华[19]认为,疣状胃炎的病因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加之情志不遂等,导致热毒蕴结胃腑、气血郁滞、络脉不畅、血败肉腐而成,其胃黏膜形态与“胃痈”相似,故以此为切入点来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诸位中医学者普遍认为疣状胃炎的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诸病因造成脾胃受损虚弱,标实则气滞、血瘀、热郁、湿阻、痰凝等各种病理产物错杂。
2 疣状胃炎胃镜像表现结合微观辨证
由于疣状胃炎属于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特殊性胃炎,因此我们认为疣状胃炎的胃镜像表现对于其病因病机分析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胃镜下疣状胃炎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病灶的大小及形态不一,多是圆形或类圆形,有的呈痘疹形、球形、蛇形、棍棒形,常排列成行,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状,也可为胃窦孤立的单个或少数几个病灶。
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疣状胃炎胃粘膜特征多见较多分泌物、糜烂、充血及水肿等,如“疮疡”、“湿疹”均应与湿、热、毒有关,而其粘膜呈盘状隆起、痘疮样结节增生为有形之邪,又如“痰核”、“积症”又应与痰、瘀有关。这和综述结果是基本相一致的。
3 讨论
疣状胃炎在临床上病程较长,且病位固定,故笔者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内生痰浊,痹阻血络,久患成瘀。瘀血是其主要病理产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行不畅,脏腑失养,脾胃虚弱更甚,如此恶性循环,而致病程迁延,缠绵难愈,聚积成疣。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形成痰结、湿阻等病理产物,阻于中焦,使本病顽固难愈,病程绵长,日久则影响血络通畅,久病及血,胃络瘀滞,聚积成疣。疣状胃炎顽固难愈,病程绵长,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为统血之脏,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无以行血,血行不利,痹阻血络,胃络瘀滞,必成瘀阻胃络之症,即“久病入络”、“胃病久发,必有聚瘀”,颜德馨[20]亦云“久病必有瘀”。血为气之母,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病气亦病。瘀血在疣状胃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疣状胃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工作和学习有着诸多的不良影响,且有高度癌变倾向,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医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特点使其在病因未完全明确类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突出的优势,且副反应小、患者耐受好,具有良好的前景。目前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的长足的进展,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和研究帮助较大,可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付唆林.疣状胃炎的历史、现状与思考[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25(3): 155-156.
[2] 岳玉.疣状胃炎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11.
[3] 牛孝敏,施光亚.疣状胃炎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4,24(5):43.
[4] GALLAGHER CG. 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A clinical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1987,82(4):302.
[5] 马洪升,欧阳钦,陈岱云,等.35例痘疹性胃炎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0):44-45.
[6] 周殿元,张万岱.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286-287.
[7] 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93.
[8] 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393.
[9] 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323.
[10] 山西省中医学校.伤寒论讲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58.
[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4.
[12] 盛维忠.中医内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493.
[13]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90.
[14] 周恒军,徐慧先,吕岩妍.益气活血法治疗疣状胃炎48例[J].中医药讯息,2003,20(3):41-42.
[15] 章谙鸣,韩吉,周婷,等.益气化浊和胃方治疗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032-1033.
[16] 司雁菱,李继安.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2):945.
[17] 黄朝晖,张光霞.胃安合剂治疗疣状胃炎8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12(3):7.
[18] 金永日,赵贤俊,张水生,等.扶正抗疣灵治疗疣状胃炎65例临床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7,39(10):43-44.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somatic Diseases
主管单位: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新乡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87X
国内刊号:41-1353/R
邮发代号:36-25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