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思维与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深刻变革。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方式和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直观了解,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使多媒体课件承载多种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充分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切实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来说还在于创造思维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设疑启思。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新思维,更要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自由辩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设计能力 表现能力 创新能力 创造机遇
“学中做,做中学”是长江职业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式,为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特色,今年我院加大改革步伐,我们大三年级学生全部到了工作岗位实训、实践。收获是明显的,最大的进步是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一、字体与版式设计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从事网页设计岗位,文字、图形、色彩是三个最关键的元素,相辅相成,很多学生能够用不同风格的字体设计表现出网络产品的不同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在不同的网页区设计出特色来,能让搜索更有特色。
1、完成商业网售的需求。设计出艺术性较高的及最切合客户特点的字体,发挥出网络优秀的表现力,使产品好卖的同时,也植入了艺术的表现力。
2、字体设计与版式设计与时俱进。网页的诞生是近十年的事情,字体与版式服务于网页是移植过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把一般版式的规律加上时代特色是完善设计的过程。
优秀的网页设计要求愈加细节化。版式和字体设计在不断地快速创新,需求是遥无止境的,同时也有网页的规律,在网页设计个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自由的发挥,平面设计只有熟悉这个特殊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掌握字体与版式设计的新特点。
二、用图片和字体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中文与英文字体的组合,配上时尚的图片表现出时尚的服装、家居产品是产品好卖的要素,学会运用字体设计中的洋气与时尚图片组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保持鲜明的修改特征,能取得良好的整体的感受。
每个网页要有其独特的构思,以风格鲜明取胜,如:妖精的口袋和七格格,以图片和字体配合独特氛围的形成,设计者应熟悉产品的核心效力和客户群的要求,配合营造页面表达主题诉求,增强版式的整体视觉效果,设计出更符合网络页面的“网页语言”。
三、点、线、面整体运用能力得到强化
学生在岗位做网页设计中,整体处理点、线、面能力得到加强,网络承载了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无数的产品图片呈现在网页上,有规律的展现产品是很重要的,平面设计规则中点、线、面的运用就十分有用,优秀的网页设计在点、线、面的组织安排就很好。点的节奏美、线的韵律美、面的力度和控制运用得好的页面就十分和谐统一。点、线、面具有无穷尽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网页整体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无穷的,随着点、线、面在页面的流动、起伏形成网页的整体美。
四、软件运用、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从事网页设计的岗位,图片的拍摄、后期处理能力都非常重要,而在学校由于压力小,不用赶时间养成拖拉的习惯,软件的运用和熟练程度不够,到了企业,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必须苦练操作水平,学习新的软件知识和技巧运用,操作能力大为提升,除了常用的
photoshop,还学习了光影魔术师等软件。摄影水平也大为提高,包括与摄影相关的知识,如灯光、布景、模特的姿态与产品的再现、环境的选择等,都有明显进步。
五、创造机遇、创新思维能力初步养成
1、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对学生来说,在工作岗位积极争取创造机遇很重要,有的学生从网页美工很快就进入了运营岗位,说明能够积极争取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在公司里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有进取心的人,学生进入岗位一般都是从基层做起,要主动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常常能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同学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又能自我推销,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业绩,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多做尝试,邂逅机遇。一开始的岗位并不是最好的岗位,有机会尝试多能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2、充分准备,把握机遇,加上创新思维的养成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最终目标。
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心,掌握足够信息,“创意”的核心意义在于思考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更便捷且低耗环保又富于美感。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在岗位压力下还应保持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要求是有点高,但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忘记自己追求创新的目标。
3、“学中做、做中学”能摆脱固有思维方式,适应新的岗位,追求创新。
在学校学生多习惯于依赖、依照、模仿和缺乏创造性,到了岗位,工作的要求,广泛接触不同产品。我们要求学生能在工作中深刻领会工作环节的特点,能够灵活地、敏捷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抵触工作任务,有时也可带批判性的思维和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新来完成任务,在不被常人注意的地方引发创新思考,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多种途径的,这也是“做中学”而得到的收获。
总之,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都得到相应提高。在工作中协助学生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力,有意识地在工作好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思维分析,培养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石英中国石化珠海培训中心;裴兵长江职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摘:
[1]王雪.平面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M].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
关键词: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应用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学习的欲望。如教学 《水的浮力》时,课一开始从阿基米德的洗澡故事动画情境说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所以适当地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使课堂切入更快捷、更高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flas “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上述所说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突破教学难点
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速度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这一规律。
2.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地球公转“时,直接讲学生较难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年中的四个主要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地球的位置和转动情况以动态形势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认知技能,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激发探究――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比如:比较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成因,通过多媒体、有关图片或动画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注:近视眼――远处看不清楚;远视眼――近处看不清楚。)
求异解析:近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凸透镜矫正。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为了更直接形象的理解和解决这问题,读图以及进行地球仪演示实验,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空间想象,由电脑分析杆影变化的规律,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问题由难变易,由浅入深,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是地球运动产生的综合效应。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 平.《现代化与课程改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红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资源的研究》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浙江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