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思维与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深刻变革。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方式和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直观了解,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使多媒体课件承载多种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充分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切实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来说还在于创造思维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设疑启思。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新思维,更要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自由辩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设计能力 表现能力 创新能力 创造机遇
“学中做,做中学”是长江职业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式,为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特色,今年我院加大改革步伐,我们大三年级学生全部到了工作岗位实训、实践。收获是明显的,最大的进步是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一、字体与版式设计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从事网页设计岗位,文字、图形、色彩是三个最关键的元素,相辅相成,很多学生能够用不同风格的字体设计表现出网络产品的不同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在不同的网页区设计出特色来,能让搜索更有特色。
1、完成商业网售的需求。设计出艺术性较高的及最切合客户特点的字体,发挥出网络优秀的表现力,使产品好卖的同时,也植入了艺术的表现力。
2、字体设计与版式设计与时俱进。网页的诞生是近十年的事情,字体与版式服务于网页是移植过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把一般版式的规律加上时代特色是完善设计的过程。
优秀的网页设计要求愈加细节化。版式和字体设计在不断地快速创新,需求是遥无止境的,同时也有网页的规律,在网页设计个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自由的发挥,平面设计只有熟悉这个特殊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掌握字体与版式设计的新特点。
二、用图片和字体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中文与英文字体的组合,配上时尚的图片表现出时尚的服装、家居产品是产品好卖的要素,学会运用字体设计中的洋气与时尚图片组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保持鲜明的修改特征,能取得良好的整体的感受。
每个网页要有其独特的构思,以风格鲜明取胜,如:妖精的口袋和七格格,以图片和字体配合独特氛围的形成,设计者应熟悉产品的核心效力和客户群的要求,配合营造页面表达主题诉求,增强版式的整体视觉效果,设计出更符合网络页面的“网页语言”。
三、点、线、面整体运用能力得到强化
学生在岗位做网页设计中,整体处理点、线、面能力得到加强,网络承载了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无数的产品图片呈现在网页上,有规律的展现产品是很重要的,平面设计规则中点、线、面的运用就十分有用,优秀的网页设计在点、线、面的组织安排就很好。点的节奏美、线的韵律美、面的力度和控制运用得好的页面就十分和谐统一。点、线、面具有无穷尽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网页整体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无穷的,随着点、线、面在页面的流动、起伏形成网页的整体美。
四、软件运用、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从事网页设计的岗位,图片的拍摄、后期处理能力都非常重要,而在学校由于压力小,不用赶时间养成拖拉的习惯,软件的运用和熟练程度不够,到了企业,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必须苦练操作水平,学习新的软件知识和技巧运用,操作能力大为提升,除了常用的
photoshop,还学习了光影魔术师等软件。摄影水平也大为提高,包括与摄影相关的知识,如灯光、布景、模特的姿态与产品的再现、环境的选择等,都有明显进步。
五、创造机遇、创新思维能力初步养成
1、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对学生来说,在工作岗位积极争取创造机遇很重要,有的学生从网页美工很快就进入了运营岗位,说明能够积极争取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在公司里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有进取心的人,学生进入岗位一般都是从基层做起,要主动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常常能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同学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又能自我推销,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业绩,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多做尝试,邂逅机遇。一开始的岗位并不是最好的岗位,有机会尝试多能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2、充分准备,把握机遇,加上创新思维的养成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最终目标。
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心,掌握足够信息,“创意”的核心意义在于思考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更便捷且低耗环保又富于美感。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在岗位压力下还应保持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要求是有点高,但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忘记自己追求创新的目标。
3、“学中做、做中学”能摆脱固有思维方式,适应新的岗位,追求创新。
在学校学生多习惯于依赖、依照、模仿和缺乏创造性,到了岗位,工作的要求,广泛接触不同产品。我们要求学生能在工作中深刻领会工作环节的特点,能够灵活地、敏捷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抵触工作任务,有时也可带批判性的思维和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新来完成任务,在不被常人注意的地方引发创新思考,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多种途径的,这也是“做中学”而得到的收获。
总之,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都得到相应提高。在工作中协助学生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力,有意识地在工作好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思维分析,培养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石英中国石化珠海培训中心;裴兵长江职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摘:
[1]王雪.平面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M].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
关键词: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应用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学习的欲望。如教学 《水的浮力》时,课一开始从阿基米德的洗澡故事动画情境说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所以适当地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使课堂切入更快捷、更高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flas “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上述所说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突破教学难点
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速度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这一规律。
2.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地球公转“时,直接讲学生较难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年中的四个主要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地球的位置和转动情况以动态形势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认知技能,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激发探究――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比如:比较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成因,通过多媒体、有关图片或动画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注:近视眼――远处看不清楚;远视眼――近处看不清楚。)
求异解析:近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凸透镜矫正。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为了更直接形象的理解和解决这问题,读图以及进行地球仪演示实验,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空间想象,由电脑分析杆影变化的规律,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问题由难变易,由浅入深,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是地球运动产生的综合效应。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 平.《现代化与课程改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红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资源的研究》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浙江教学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 数字出版 设计教育 创新思维
数字出版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平台,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它是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是建立在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之上的价值创造与增值活动的产业。数字出版产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以个体或团队的创造力为驱动力进行文化价值的创造与推广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出版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
一、数字技术给出版设计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数字色彩、电子图书、彩信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出版形式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全新的数字技术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出版设计师创作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受众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多元化。数字技术对出版设计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和无纸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一切信息可以数字化,数字统一信息也逐渐由可能变为现实。这种情况下,版式、构图、色彩和介质等设计要素变成了虚拟的数字编码,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结果,并可在虚拟的环境下反复修改。设计的整个过程为无纸化的操作,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也节省了资源。面对数字时代的技术交叉性与专业融合性,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作为出版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设计实践,努力开拓、建构科学可行的数字出版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出版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二、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出版业属于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令人应接不暇。数字出版创新的核心源自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创新,选题是整个出版物生产过程的起点,选题策划则是选题工作的起点,也是出版业双效收益的起点。有创新的选题,有完备的策划,才有成功的出版市场。而出版物的内容创新又源自人的思维创新。出版业产生价值的源泉完全来自人所独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人就没有竞争力可言。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人才可能拥有出版竞争优势的基础。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在视觉设计教育上先后引入了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和前苏联现实主义设计教育,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至今仍未发生大的变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的艺术设计潮流的涌现,数字出版设计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发展规律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遵循其学科本身的规律。倡导自主创新设计,重视国际文化潮流与本土文化特色的融合,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已成为当前改革数字出版设计教育模式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索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文化的创新。创新思维是设计的灵魂,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创新的精神,将创意思维训练融合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设计教育理念清晰而通畅地运行。
1.加强师资培养,改善教学模式
数字出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由于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明显加快,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跨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师资。在教学目标上,应将通才培养作为出版设计教育的主导方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应从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2.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基础,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影响的现代设计,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也无法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因此,在数字出版设计的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学,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念与造型基础训练、创意思维训练及专题设计结合起来,特别是有些院校更应该注重区域文化的特点,适当设置一些与该地区文化相关的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应用学科教育的一种实用方法,能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信息,并在生动愉悦的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设计思维的积极性与求知欲。
数字出版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大量的职业经验,才能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好的设计。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出版市场和出版设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在实际生产中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服务方面,教学设施的配套、教材的采用、软件信息服务的更新、就业辅导以及课后的专题讲座等也是数字出版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
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整个出版设计的进程中只是技术平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才是作品的灵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设计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丰富,我们只有改变原有的设计教学内容和结构模式,在教育多元化的模式里构建全新的数字出版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理论体系,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意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出版设计专门人才。
(注:本文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GK3066)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何辉.纯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
>> 数据新闻:基于创新思维的新样态 新闻数据的活用 数据新闻记者的数据素养 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新模式 数据新闻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新闻的短板 数据新闻的品格特征 浅谈新闻采编的创新思维 广电新闻的创新思维 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 论数据新闻对新闻业务的革新 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样态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新闻研究 浅谈数据新闻实训课程数据获取的方法 善于发现数据背后的新闻 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 数据新闻实践的前沿进展 数据驱动新闻的技术化迷思 新闻事件中的数据真实 云技术时代的数据新闻制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李希光 张小娅:《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学》[J],《新闻传播》,2013年第1期,第7页
⑤
⑥
⑦史安斌:《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①http:///category/weekly-wednesday-lectures/page/2/
②文卫华 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2013年第5期,第135~142页
③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第7~13页
④汤景泰:《大数据时代的传媒转型:观念与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9期,第23~26页
关键词: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思维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其艺术设计学科同样获得迅速发展,在其市场、工程学性质逐渐提高的基础上,专业方向的内涵同样也在逐渐拓宽,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兴专业,例如环境艺术、服装设计、包装装潢等等。艺术创新思维当属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然而,现阶段,现实的生活中,我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注重技术,而忽略了艺术修养,所以,怎样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美术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现代科技对于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虽然创造了好的条件,但是部分设计者却不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不注重色彩、素描、构成等在基本艺术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性,一味地注重技术因素,认为单纯利用它就可以发现设计的捷径。然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是技术因素是艺术构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则创新思维属于艺术设计的灵魂。相对于绘画艺术来说,艺术设计的抽象性与简约性非常突出,其把个人意图转变成具有设计特性的可视形象。这恰恰能够反映设计者的能力,同时这还属于设计的根本。设计的要素主要涉及到设计形象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性,形式美与艺术的感染力。要想培养设计能力,必须先构筑稳定的美术基础。美术基础是为了开发人们的动手、思维、创造能力,实现从构想到实践的目标。美术基础是其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方法,主要涉及到对造型能力与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模仿与动手能力,培养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等。强调美术的基础性质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开发学生实践与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片面地把它看做是某种固定的绘画表现形式。重点把握下列几方面。第一,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绘画模式彻底打破,加强对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结构是素描基础的关键内容,在实践中应用打散等构成因素,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利用色彩训练,使他们以绘画语言来对自己的设计构想进行表达,使他们可以轻松地把构思上升至艺术层面。另一方面,色彩、素描的学习方法同样还是积累设计知识的有效渠道之一。第二,构建创新思维的训练理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美术基础训练过程中,让他们自由思考,扩散思维,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表达。课题设置过程中,积极将传统形式打破,摸索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训练主题,勇于表现各种新的观念与方法,通过艺术实践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探索性的思考力不断提升。第三,坚持以创新教育为主的理念,形成多元化知识结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自身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可以对学生产生刺激,使他们以老师为榜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构建起新的审美评价标准,将传统评估模式的绘画倾向的权威性、支配性、单一性适当弱化,强调审美评价的独立性、动手能力等,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来自综合学科的基础
作为一门涉及到诸多领域知识的应用性学科,艺术设计的基础是艺术的审美能力与知性,其次是培养设计思想、表达意图,最后是使个人的设计概念得到实现,这同样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宗旨。现代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追求艺术与人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作为艺术和科学的边缘产物,设计往往会被业界专家人士所重视,它将成为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的联结点。这样就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今后,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修养,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基于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将设计升华为具有艺术特质的文化产品。所以,设计者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首先,设计者的艺术素质。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想表达个人的创意,必须使用到图纸与模型,要是不具备良好的绘画造型的基本功,则根本不能有效表达个人的设计意图,并且还不能使设计由构想的层面上升到实践的层面。或许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当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手绘的设计表现方式已经过时,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认识过于片面。要想养成良好的艺术素质,一定要学习美术基础,绘画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作者的艺术品质和感受力得到锻炼,而且还属于设计创新思维养成的有效途径,是审美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现阶段,设计者之间的竞争,并非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竞争,而是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的竞争,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竞争。其次,设计者文化知识的积累。尽管文化知识能够通过书本获取,也可以通过模仿已有设计作品中获得,然而,单纯依靠这些根本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这需要在长时间的持续学习中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对设计对象反映出满足现代文明的需要,充分反映出生活的积极意义。再次,设计者的技术掌握。优秀的设计离不开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艺术修养与设计专业知识的积累,应当掌握自己设计产品的制造工艺与机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掌握各种新产品加工工艺,应当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设计统筹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除此之外,成功的设计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需求动态性,同时展开深入的调研,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应当善于汲取优秀设计的精华,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更好地作品。
三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设计的要素主要由审美、结构、技术、材料四者构成。就设计作为造物活动的过程来说,其仅仅具有一个核心要素,即创新思维,审美的、艺术的、技术的创新思维。对于设计师来说,只有拥有熟练的技巧、良好的艺术素质,才会拥有良好的创造思维与设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设计方法日益发展完善,著名设计巨匠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设计史的发展、设计的形成进行分析,自古至今,设计始终深深扎根于艺术之中,两者紧密相连,而艺术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然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种片面地注重技术方法,不注重艺术创新思维的苗头逐渐开始在设计领域萌发、蔓延。毋庸置疑,设计肩负着赋予产品美和实用功能的使命。信息化的发展使各种设计资源能够充分共享,要是设计师不具备审美的趣向,丧失了艺术创新思维,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所设计出的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会随之而逝,设计同样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过多的注重技术会导致设计风格呆板、机械、没有历史感、没有感情,并且还会在很大产生影响到艺术性与审美性。当今社会环境非常复杂,同时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职业技术教育的课题与任务同样愈发具体,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学会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以敏智的头脑来思考身边的各种动向,从设计的思维角度,发现身边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改善,以有效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今后,设计师需要时刻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注意力,善于追根究底,积极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善于把握各种细节,演绎成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形成新的设计创意。所以,设计品质优劣的关键,是由设计者对艺术、文化、技术的整体把握所决定,其品质主要是由思维的创新所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需求型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应当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且要形成常态化,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兆卓,刘海英.应试教育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创新教学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89-190.
[2]沈杨.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双轨并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求知导刊,2015,04:82-83.
[3]胡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162-164.
[4]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科技与企业,2013,17:22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思维习惯 多媒体
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加速、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层出不穷,信息交换快捷。其根本都是源于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要有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探讨一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转变观念,改革评价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性品质的培养。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和广泛开展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并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发展,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得知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使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为此,我在自己实际教学中开展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实验,探索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目标内容及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实施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不但主动学、会学,而且善学、会思考、会创新。培养小学生自信、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时,就激起了他去了解这个问题,刨根究底的动机,他可以不畏艰险,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体现上面的情形,首先学生要产生兴趣,然后乐意去学,继而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去探索。但任何一次创新活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才能促使创新结果的产生。
1.创设实际需要的情境,将数学与美育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完比例之后,让学生思考:具有6个约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12);它有哪些约数?(1、2、3、4、6、12);这些约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发现可以组成比例。
教师又问:“只能组成一个比例吗?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找到了很多个比例。教师将他们说的比例及时输到电脑屏幕上。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排列:
1:2=3:6 1:2=6:12 …(共9个)
2:1=6:3 2:1=12:6
6:2=3:1 12:2=6:1
3:1=6:2 6:1=12:2
…(共8个)…(共8个)
这样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齐美观,让学生充分看到了数字、数学的美,学习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接触了初步的排列组合,思维有序发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2.创设科学探索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长期的学习目标
例如:我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一颗星球,它是我们地球的兄弟,它的名字叫火星,向学生介绍一位来自火星的机器人,让学生给他起名字。通过观察机器人身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进而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通过进一步认识机器人,数机器人身上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这一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认识。通过机器人要回火星了,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用贴、画等方法完成一幅作品,送给机器人做礼物表达地球人的一片心意,并说一句祝福的话。通过机器人邀请同学们去火星做客,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研制我们自己的宇宙飞行器和我们自己的机器人,去宇宙探索。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学会用多种语言表达情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二、资源丰富,大胆探索
创新是不断积累的知识的升华。只有在知识积累一定程度后,才可能产生创新的灵感,迸射出创造的火花。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有助于丰富学生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准备了丰富的背景材料,更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创新意识。
1.自主探索是创新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思维的产生
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创设一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发现知识,获取真理,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独立思考,做终身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是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而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学生要善于从教师和书本上获得某种启发,把握住瞬间的灵感火花,达到独立思考的学习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挖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及自我概括的能力,使他们的技能得以表现,使他们始终充满奋进拼搏的兴趣。
三、发挥优势,勇于求异
思维的创新是指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不承袭俗套,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有独特的见解,能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能不依常规地进行超常思维,使人们的思维跨上创造性的阶梯。
教学完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已知一个无盖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44平方厘米,底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一般同学都是用244-6×4=220(平方厘米),然后设高为X厘米,6X+6X+4X+4X=220,X=11,再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出体积。当多媒体演示:把无盖长方体展开,四个侧面就变成了一个大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6+4+4=2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长方体的高。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求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220÷20=11(厘米)。
学生们在这种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着各种尝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开拓精神,求实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突破,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勇于求异的创新思维习惯。
四、整合扩充,丰富联想
【关键词】创新教育;比较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在这个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是高校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所以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否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完善,都决定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水平,也决定了国家的发展程度。
1国外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现状
西方国家的现代教育技术启用较早,发展较快,相较于我国,西方的教育学更早的意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于是,他们提倡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主要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训练。国外的高校教师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动画形式生动的体现在课件中,并结合相关前沿信息,丰富学生的视野,以视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更值得学习的是,国外的高校教师大多提倡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并请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短时间的讲授,以教师的身份讲解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则起到辅助作用,给学生提供支持与引导,并补充其不足。在成绩的评定中,不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和基本概念,而是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与教师的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教师对于每次教学的准备过程,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懂得如何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这对我国想要改革重理论、重分数的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启发。
2我国高校应如何实施现代创新教育
2.1合理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①课程设置遵循坚实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无论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才能更深层次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国内外前沿知识,找出重复内容,进行删减,开设专业精品课程,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②按照感性认知、模拟深化、综合提升三个阶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教学所必须具备的硬件设施,教师可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不同难易程度的习题库在网络平台上展示给学生,并建立网上互动答疑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这样可以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随时获取学习资料的机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操作的平台,通过学生在每个业务环节的亲身体验,理解各个环节的原理和其逻辑关系,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和业务模式的理解,完成以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以向社会输送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要注意避免缺乏实用性,浪费教学资源。③以综合考核方式改革评分系统。对于在校学生而言,考试成绩无疑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最有力的标准之一,而针对现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构建体现其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掌握、操作能力、专业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分数比重,可将学生的期末成绩构成设置为:20%的平时成绩、30%的实践成绩、50%的卷面成绩、其中笔试卷子题型可分为70%的基础理论知识和30%的案例分析题。学生必须取得60分以上的成绩方可结课,形成多元化动态化的评分机制,全面综合的给出学生应取得的最后成绩。
2.2更新和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所以,若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提要保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如在课件的制作中,如何引入案例,哪里使用图片,何处插入视频,视频的时间控制,重点难点的模式表达等等。这都要求教师对图片、视频,甚至设计文本字体颜色都要经过精心琢磨,如何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并且简明扼要的说明问题,在恰当的时机运用相关视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学生的需要详细讲解某处重点难点,对整个课件的时间控制要求很高,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另一方面,校方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前沿现代化教育技术,并定期举办课件制作大赛,激励教师的学习热情,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不断提高和完善学术研究水平,与时俱进的学习和吸收前沿知识,与国际接轨,培养专业的科研团队,实施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刺激和控制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是将教学中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发散思维,不再束缚于思维定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扩展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4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要注意扬长避短,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多媒体技术,不能为了用而用,而要适合用才用。一个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往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宁缺毋滥,坚决避免使用粗制滥造的课件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课件上的内容,要给教学过程中的即兴发挥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提问互动的时间。对于一些重中之重,教师应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变换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以免学生对课件产生视觉疲劳。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不仅在形式上颠覆了传统教学,更在师生角色转换上赋予了教学新的意义。学校和老师不再只关注卷面成绩,苛求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了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发挥自己想法的空间,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互动交流能力。除了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角度培养人才,还应注意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方面全方位的关注,从单纯追求扩大规模、数量,转变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式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从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化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知识教育;从看重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士权,别敦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09).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教学方式
G623.75
在小学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儿童心灵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和向往。通过美术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我,展示学习和生活。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反映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个性的特征,达到开发学生心智、启迪创新的目的。在现代化教育中,创新思维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标志。通过不断的创新思维培养,可以树立学生追求新事物的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所以,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加强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变得非常重要。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上升了新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基于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观念的转变,再加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层次,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在综合实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还不够合理,过于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甚至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而且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来讲,还是相对滞后的,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常规教学设施都不够完善,这也正说明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不够重视。总之,就现阶段来看,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比,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是较为缓慢。
二、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意识
1.鼓励学生创新。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仍有大部分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使用板书教学。一堂美术课,由老师在黑板上做示范,学生则跟着老师学习模仿。其实,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创新,老师也不用再板书要求学生照图绘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认可学生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作品更多的赞同和认可。鼓励学生创新就是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所以,也许作品不会尽如人意,但是一定不能抹灭了学生创造的心灵,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
3.肯定学生的优点。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会给孩子心灵带去极大的鼓励。因此,老师要对学生的作品常给予鼓励,也可以在全班展示优秀的作品,从而激励全班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构建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教育中,尤其是美术教育,没有自由的创作空间,也就没有想象力发挥的余地,缺乏想象力也就谈不上创新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精神状态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尽量放低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建立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2.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学生如果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一定会主动而执着地去完成它。这时候,老师要发挥自身主导的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例如,在进行《贺卡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由于是动手设计的课程,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绘画知识与制作技能,可以将这一教学内容特意安排在节日前。当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可以发挥更丰富的想象来绘制。经过这样的设计课程,学生的作品会比单纯地上一堂手工制作贺卡的课程效果要好很多。
3.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实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没有想象力会使作品变得干瘪、刻板、死气沉沉,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引导,开发和扩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教学活动中发掘和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环境,利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安排学生根据自己认为的颜色画出心中的太阳,你会观察到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颜色的太阳。在完成了画太阳的活动后,可以提问学生太阳的颜色是你们画的这样吗?进而可以告诉学生,戴上墨镜看太阳就会发现,太阳其实有七种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带着想象力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大自然中培养。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老师可以带学生靠近自然,走进自然,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会通过大自然发挥出头脑中无尽的想象。例如,在《用色彩画心情》一课中,带学生到自然中观察大自然的颜色,感受它的神奇和美妙,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空旷的环境,清新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是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继而做出细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作为创新思维教学的实践者,老师也要秉持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建立相关的竞争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通过竞争,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同时也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很好的基础,做好铺垫。
(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缺乏创新意识的美术教师甚至都不能算是真正合格的教师,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样可以引进现代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内容。美术本身一门集具象和抽象于一体的课程,所以能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结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绘画的知识和技巧,更多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事物,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孝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8).
[2]王典.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4):169-169.
[3]唐俊.基于创新思维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
[4]杨普军.基于创新思维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29).
【关键词】中学生 技术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起点,只有注意从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其未来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以此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
技术教育十分重视实践与创新。“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2]因此以技术课程为依托,并将其相关模式拓展到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实现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
一、结合技术课程,组织开展设计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来看一下技术课程标准:《技术与设计1》共设有5章。前两章分别是“技术及其性质”和“设计的基础”。在弄清技术及其性质,以及科学、技术、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技术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之后,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展开的,包括“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以及“设计的交流与评价”。我们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以“生活中的小发明”为主题,开展设计制作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笔者指导的部分学生作品如“防触电插头”、“USB可调式台灯”、“多功能盲人拐杖”、“半自动分类垃圾筒”等,便较好的体现了上述目标。
开展设计制作实践活动时,既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教材,又不能受到教材框架过多的束缚。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以活动为主线,即从题目的选定,到方案的设计和筛选,再到模型的制作(这里又包括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连接、涂饰等),最后是作品的调试和改进,把教材内容重新打散、整合,与活动的各阶段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方法和技能。
另外,开展设计制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沉闷,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其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设计到制作,学生是整个实践活动的主体。然而,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及行为惯性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这种主体地位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即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要不断地转变――从客体转向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
要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在课程活动的不同阶段就需要进行角色的变换,适当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
在组建阶段,学生刚刚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思维和行为极为被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担任起监控者的角色,做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起指挥者的作用,使学生有所适从,能迅速地进入问题情境。组建活动小组,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在磨合阶段,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因此在团队中活动和学习,除了自身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必须学会分工合作,树立团队意识。这个阶段,教师要担任起组织者的角色,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促进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同时,教师要适当地分权,以更好地发挥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协助管理。
在自主发展阶段,学生度过了磨合期之后,活动基本上了轨道。此时,教师担任的是支持者的角色,促进小组与个人的个性发展,鼓励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权,朝着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注重目标激励,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实践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到达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机的转变,使得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兴趣越大,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这种兴趣一般难以长期维持,因此需要辅以一定的激励。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在其目标理论中指出:“目标的绩效是由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明确性组成”。[3]因此,给予学生适当的设计目标,就是一种激励――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一方面,目标的难度要合适,既要能够完成,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另一方面,目标要明确,整个活动要有具体的目标导向(如设计什么,或完成什么任务)、活动计划、活动规程,以及对成果的评价依据(量化)。此外,可以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第四,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和设计方案,特别是有创新性的一些设想,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创设条件让其付诸实践。总之,就是创造条件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二、依托技术课程模式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第二课堂、选修课、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技术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在此基础上,要对部分特别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热情的学生,以第二课堂、选修课、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并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平台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才能得以展示,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笔者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阵地。笔者开设的校本课程“科技创新小组”主要面向高一、高二年级,招收和选拔思维活跃、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学生,通过引导选题、探讨研究方案或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的过程,将部分优秀作品推荐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发明奖等。近三年,科技创新小组中笔者指导的学生作品共获得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及专利申请奖2项;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有“香港―珠三角创新科技青年大使计划”专题报告比赛的冠、亚军等等。与其他形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相比,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在指导的系统性、学生交流、研究时间及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过程的一种阐述是:“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4]在校本课程“科技创新小组”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对建构主义的这种“抛锚式教学”作了借鉴和运用:学年初,通过考核逻辑思维、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在高一招收30名左右的学生,重复地实施“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的过程,直到各小组的所有成员均已确定研究的课题,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分别进行相应的指导。指导主要以引导为主,只对整体的研究方案提出建议,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自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在完成的成果中选出部分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
其次,根据现有条件,开设技术课程的选修课。通用技术设有《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等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选择性地开设。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之后,有意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创新发明。这部分学生热情高,且大多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因此往往会有很好的作品产生。
第三,结合学生社团开展科技活动,在校园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通过借鉴“创意大赛”、“DI”、“OM”等比赛,由科普小组、手工社、话剧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面向全校学生的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前期的组织(如活动方案、比赛规程的制定)尤为重要,社团的指导老师要具体加以引导。同时,指导老师还要注意引导社团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一是搭建管理架构,明确社长等学生干部的职责,以培训座谈等形式增强他们的责任心、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明确社团纪律,增强社团成员的自我要求。
三、依托技术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围绕学校科技节等平台开展各种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活动的趣味性、普及性,这同样是营造学校科技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以我们开展的“水动力车”设计制作比赛为例,说明一下开展科技活动的要点:
首先,活动目标要有挑战性,但又必须可以完成。“水动力车”比赛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辆长、宽、高不超过20cm×15cm×40cm的小车,要求带有储水装置(能储水500mL),且开关可控,其前进的动力完全由储水装置中的水产生。为了确定具体比赛规程,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以及给予学生一定的参考,笔者在活动之初就制作完成了一辆。教师先实践,这是检验活动目标是否恰当的最好方法。
其次,要制定好活动规程。如笔者对“水动力车”比赛就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规程,包括了比赛项目的设置(竞速赛和路程赛)、小车规格和原理上的设计要求、各个项目的具体规则和评判标准等等。
第三,有较大的设计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也就是说,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可以有多种实现的可能性。
第四,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包括作品材料的供给以及工具设备的使用等问题。如“水动力车”的制作,基本材料(如夹板、铁线、KT板、玻璃胶、铁钉等)都统一提供,其他比较容易找或可废物利用的材料(如矿泉水瓶、光盘等)则由学生自己准备。另一方面,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锯子、铁锤、钻床等也都是比较常用的工具和设备,这些学校的制作室都能提供,可以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
以上是笔者就怎样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一些具体做法,在此与各位分享,希望能为广大的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同时,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努力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and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Therefore,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modernized teaching. In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contextual teaching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lcome.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appropriat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nglish teaching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o show emotional material facilitatively, to create the best language contex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train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英语教学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49-01
0 引言
在现代化的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纵观外语教学的历史,可以发现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长期的支柱。这种教学法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其核心是背规则,搞语法分析及进行英汉对译练习。这种重文字课本,重教师讲授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只能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并不能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1 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输式教学为主,教育追求的目的是“学”。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过程;而新的教学模式,只是将知识看成了一种手段,他们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独立创造。学习由原来的继承性模式变为探索性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有传统的语法教学外,还融入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进一步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2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用Power Point或Author ware等编制电子教案,把图像、动画、语言、音乐等插入或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或设定谈论的话题,对于听说中难以表述的概念、行为或与听说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计算机显示动态的图形或文本的说明或戏剧的表演等演示出来,这样不仅会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而且有助于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灵活设计,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英语单词
第一、构词法:利用构词法对词汇的构成进行分解。
第二、读音规则法:如pronunciation,若反复拼读p-r-o-n-u-n-c-i-a-t-i-o-n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忘记,若根据读音规则就容易多了。1、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1)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读它们的名称音,即所谓“长音”。a读[ei],i读[ai],e读[i:],o读[?藜u],u读[ju:]。例如:be,no,hi,table,student,name等。(2)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的读它们的短音。即a读[?V],e读[e],i读[i],o读[?蘅],u读[ju:]。如:cap,desk,clock等。2、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1)去掉辅音字母名称中的元音因素[i:],就是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这类字母有b,c (在e,i,y前面),d,p,t,v,即b读[b],c读[c],d读[d],t读[t],v读[v]。(2)去掉辅音字母名称中的元音因素[e],就是该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这类字母有f,l,m,n,s,x,即f读[f],l读[l],m读[m],n读[n],s读[s],x[eks]。学生掌握了以上读音规则,很多英语单词看到就能读出,读出便能写出,听到也能写出。
第三、英文释义记忆法:即教会学生用英语思维。例如:fragile=easily broken;repay=pay back;learned=having or showing much knowledge;take pride in=be proud of等。此法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第四、分门别类记忆法:此方法就是将单词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一个单词所表示的词义联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地记忆孤立的单词,提高了记忆效率。
第五、从同义词、反义词的对比来记忆词汇:例如:borrow―lend;high―low等。
4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仿真语境,展现口语交际的平台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方面,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差距很大,很多行业对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要求高于书面。
信息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多媒体网络能更好的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更加投入学习的氛围,同时它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网络学习还能加强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让学生多了解国外的一些新鲜事物,这对学习外语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语境的学习,只有多与外国人接触,多听他们最地道的语言,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种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外语的兴趣,增加他们学习外语的动力。
5 结语
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融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英语教学融入了新的动力,加入多媒体的英语教学,能把英语学习设计的生动活泼、富有新意,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新的英语学习感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的一步举措,标志着英语学习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许晶.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01).
[2]任振涛.词汇教学的创新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美术设计;职校生;创意思维
良好的创新思维是要建立在学习兴趣上的,而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美术设计教学的特点是近乎游戏和随意的创作手法,比较适合职校生的性格特点,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心理压力,甚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把握技巧,大胆实施兴趣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画笔工具功能多样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刚开始学电脑绘图课程时,学生只会在老师的示范下,使用一些最基本的绘画工具,画一些非几何图形。而职校生的思想比较活跃,简单的效果和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应精心设计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具的作用,如画笔工具,虽然比较容易掌握,但要灵活运用并非易事。电脑绘图,画笔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画笔的功能除了绘画外,还可以提高光,上色、制作蒙版、制作渐变效果、制作透明效果等许多功能。如果只介绍画笔的使用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基本的使用技法,但却不能灵活的应用到更多的实例中,就不能充分发挥画笔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对于一种效果,可以采用“一图多绘”,或是给出几种效果,让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寻找问题的同时,有些学生还意外发现画笔工具的神奇之处,如学生利用画笔的羽化和透明功能来给人物上腮红等。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工具的探索和挖掘。画笔工具功能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随着学生对画笔的功能的熟练掌握,创造的作品便有了一定的主题,内容也更加丰富,也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2 作品临摹与个性化――激发学生想象性思维
作品的临摹局限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在临摹、单一抽象形的概括。长期传统的临摹教学,封锁了学生的视觉感官,限制了学生的手和脑的发展。目前,临摹环节占据了大部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在创作初期,脑海里会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表现主题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作设计,导致创作水平很难提高。职校美术设计课程不仅要重视电脑技术的操作,更要重视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临摹训练方式虽然对提高学生的电脑软件操作和绘画技能行之有效,而学生却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依赖性增强,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消蚀,限制了学生对美术设计的深入理解、阻碍了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因此,当我们设计命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画什么呢?”“能不能给个样本呀”,急着找资料东搬西套。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缺乏个性、想象力的人。培养的学生再出色,也只能是个“艺术工匠”。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走向自觉创新,即便是临摹,也要求在作品中渗透个人对客体的主管感受。
3 信息技术辅助技术介入――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创新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产生的。学生只有感到自由、宽松、愉快、坦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新,如果缺乏民主,没有自由,学生就会无安全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老师眼色行事,表现出很强的盲目性和依附性,其聪明才智与创造力就会被窒息,就会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信息技术辅助美术设计课程,有利于营造宽松、民主与自由的气氛,例如在理解抽象画时,学生经常不理解现实与抽象的联系,认为抽象绘画很神秘,不可理解。这时我们可以拿一张色彩比较分明的春天的风景照片进行Photoshop软件进行滤镜处理,通过电脑处理后,这张风景照片就变成了以几种几何色块为主的一幅抽象构图,它没有了具象,只有一种“春意”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又例如我们在讲到电脑制作图片时的像素问题,有很多学生就不理解什么是像素,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软件把图片进行“马赛克”处理,这样得出由一块块颜色而组成的图片,很好的说明像素是由不同色块组成的。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过目不忘。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上电脑软件的特殊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丰富多样,极具魅力。像photoshop等经典图像处理软件,其效果更是让人叫绝,可随意制作出“模糊”、“扭曲”、“纹理”等梦幻般的绘画效果。在千变万化的画面中,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信息技术与美术设计教学整合将逐渐成为设计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像以往的教学形式如果只是单一的操作画图,肯定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调整教学方法很重要,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对教学有关的图文资料下载到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更易于、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快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概念性的问题。
4 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能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它的本质;能分清主次,提示推理的逻辑结构;能从所研究的材料中揭示出被掩盖住的某些个别特征。对学生不同的设计作品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品的设计不局限于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从不同的作品中,教师应具有发现“亮点”的眼光,对此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作品,不一定每幅都能成功,但值得肯定的是每一幅作品必定有它的独特之处以及学生对生活的见解的热情和向往,我们应当认可,并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讲述与评价,或让学生自评、互评;尽可能在学生作品里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予他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在适当的评价后也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走想正确的思路。例如有的学生不会素描,可在电脑上点击素描工具,即可完成。有些美术功底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手绘的形式完成。职校生的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对于作品的设计我们不要局于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学生也较容易获得成功,对于优秀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屏幕广播、校园张贴等形式,让全校师生欣赏,点评。
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学指导思想是“以知识为本”,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也严重窒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也没有创新意识,视野狭窄,思维僵化,无法引导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创新提到一个显著的位置:能否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关系到美术设计课程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一代人的问题。这需要每一位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为之而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问艺术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61-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以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高中数学提问艺术的开展措施,提出于此,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一、巧设悬念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思维都来源于怀疑。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怀疑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在问题中引发学生去怀疑、去批判、去思考,从而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仔细钻研高中数学课本,挖掘其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问题。以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冲突来设计悬念,在对答案的思考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会去反思、批判和怀疑,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在讲述棱柱的表面积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设计如此悬念性的问题:“棱柱的展开图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继续猜想,这个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拼接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拼接。当学生把棱柱解开的时候,就会发现棱柱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所凑接形成的。它与他们的猜想会有一定的冲突性或统一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接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培养怀疑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又可以继续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得棱柱表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可能。因为条件不一样。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算出棱柱的表面积。学生经过割补和拼接,归纳出了棱柱的表面积公式:S表面积=S侧+2S底。这样围绕悬念性的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向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巧设趣味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能力。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表现欲、求知心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与高中生的这些性格特点相一致的问题,把一些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一些有趣生动的事例结合起来设计出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上《抛物线》(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可以把学生比较喜欢的篮球与抛物线知识点相结合起来,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可以如此设计问题:“当你站在罚球线上向篮筐投篮,如何算出篮球在空中的最高点呢?”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抛物线公式来求解问题的各种方法。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足球和篮球的特点,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可以比较足球进门、篮球中篮框等球体运动轨迹的特点吗?”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抛物线的特点、性质等。这样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信息,给予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也就是说,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都不是唯一的,它的答案有时也不是唯一的,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的环境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设计这种探究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感受和享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集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如此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在生活中,有那些属于集合的东西呢?”在探索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某一个班的同学、数轴上的实点、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城市的人口等被看作整体的时候,都可以把它们看作集合。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大多数的艺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师的课堂讲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合作性教学作为现阶段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以4~5人一组的形式加以划分,让他们对于同一个设计主题加以讨论,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说合作性教学方式对提高艺术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以及设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注意对学生创造思维素养的培养,所谓创造性素养是学生创作思维的来源,也就是说,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设计学习中。创造性素养作为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艺术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艺术教师应该在确保艺术设计学生掌握艺术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锻炼他们对周围新事物的敏感度,让艺术学生成为可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并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加强创造原理的教学。虽然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理论知识依然是艺术设计实践的基础,对艺术设计创造性原理的学习可以让艺术设计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活动的操作程序,掌握艺术设计创造的方法和手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水平。比如,艺术教师在讲述某一艺术设计作品时,可以从艺术设计创造原理的介绍开始,让学生理解何为移植、变性、聚合、完满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提问、对比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原理和技巧,将艺术设计创作的品位提升。
关键词:少儿节目;语言;创新
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与思维创新对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效率、少儿节目的节目质量以及少儿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对少儿的成长不但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性的教育,还能使少儿在观赏节目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本文将以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主要从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界定、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分析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以期为此类节目的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一、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是电视节目传播内容的重要载体
主持人主要是通过节目语言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串联节目,与观众的问题交流,主持人语言是节目的主干,主持人语言水平的高低,从语言内容到语言形式都直接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
(1)交流对象的特殊性。少儿节目主持人不同于其他类型节目的主持人,少儿节目都是一些小嘉宾、小观众,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要求更轻松活泼、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孩子的心态和思想。主持人不仅要在理论上了解孩子,更要深入到孩子中间,仔细观察和研究自己的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喜悦与苦恼,而做针对性较强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能否让孩子在节目中学习到知识,就要以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为根本。要以简洁明了的儿童能够理解的语句表达含义,多用启发式和参与式,而且主持人的语言形象要具有鲜明性和稳定性。
(2)具有针对性的语言艺术。①语言交流要凸显个性。语言的个性,是指个人惯用的组织方式和特有的表达手段。“个性”是主持人魅力的核心,语言又是主持人个性展露最重要的窗口。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所传授心理距离的重要传播手段,可以使传播更具亲切感,更有人情味。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的特色之一。追求少儿主持人的个性,既是广大少年朋友的渴望,又是少儿电视节目深化改革的需要。因此,少儿主持人的语言个性化也成为主持人需要改善的一面。②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具有幽默感。快乐的人生是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社会是稳定的社会。要创造快乐,让小朋友在欢乐中成长,吸引养分,是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责任。幽默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说话人的审美选择,也是主持人节目的一个重要创作元素,特别是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创作元素。如董浩叔叔的幽默,使得整个节目的氛围比较自然,交流起来更加自然,让孩子们在欢笑声中学得知识。③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主持人的语言是一台节目的脉络,是渲染气氛的兴奋剂,是控制节奏的剂,而少儿节目主持人面对一些小观众,在语言表达上要更注意。主持人可以根据节目形式不同、声音形式的变化来灵活运用到节目当中,激起少儿观众的热情。比如鞠萍姐姐在一次节目中对小朋友说:“我们的苗苗真聪明,居然拿到了八朵小红花。”这里的“居然”和“真”,鞠萍姐姐将其当做重音处理和上扬强调,这样的语言表达使小朋友很快就找到了自豪感,也拉近了鞠萍姐姐与小朋友的距离,更加有亲切感了。语言表达主要表现为声音的音亮、音色、音高、语速的变化和组合,同样通过语流的抑扬顿挫、松紧疏密的千变万化来传情达意,同样需要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技巧运用。就像在少儿节目当中,也需要有此技巧,只不过是主持人根据不同节目形式的总体特色,对“用气发声”“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做出适度调节,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到位。
二、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是用新的方法来看至少未被提及的故事、事物,面对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创新思维是主持艺术的重要前提。“电视业的竞争焦点是节目的竞争,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少儿节目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与观众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这是优势,但是如果不深入考虑主持人定位、观众定位,细心揣摩观众的需求、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特别是这些方面的新变化,节目就很难有吸引人的力量,更不要说形成为观众认可并喜爱的风格特色。那么,如何培养主持人的创新思维呢?
首先,必须明确主持人所从事的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因此,要求主持人重视创造性思维,对对象的心理、爱好等有关知识多多搜集,因为只有对少儿了解了,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才有可能进入创造境界。策划构思的节目应适应孩子们的口味,让知识性、教育性巧妙地隐身于趣味性、娱乐性当中。
其次,通过对创造性知识的学习,把思维方式上升到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多研究创新知识的理论性知识,从而指引主持人将其运用到节目当中,使节目效果更为观众所喜欢。
最后,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靠主持人发挥情感的激发作用。所谓情感的激发作用,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强度会影响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那么作为少儿节目主持人就要对少儿进行认识了解,并且从内心真正喜欢。董浩对儿童问题就有过深入思考和研究。他认为,中国孩子的童年时代缺乏快乐,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期望使他们快乐不起来,于是他将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快乐作为主持节目的目标。1990年元旦,《天地之间》开播,在节目里,他致力于垒建他构想的“儿童乐园”,他的独角戏“青蛙大法官”“猴侦探轶事”等妙趣横生,他戴着小丑帽扮演的“挂历先生”和后来流行的儿童“儿偶式”主持人有异曲同工之趣。
参考文献:
[1]陆锡初.节目主持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陆锡初.少儿广播的走向与思考[M].北京:中国广电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