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的防治范文

地质灾害的防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质灾害的防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质灾害的防治

第1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第2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镇地质灾害史分析,*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第3篇

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决定的,人类难以控制和改变;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改造生态环境产生的,属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为例,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条件便利,是山洪暴发较为频繁的地方。从地形特征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貌差细化明显,高差参差不齐。西北部地区多为山地地形,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同时,这里也是山区支流的发源地,呈树枝状分布。从地貌特点而言,山地为高、中、低山,东南侧位于平原地区。对于斜坡处平原而言,呈一级阶梯冲洪积扇状。(2)水文气候特点广元市朝天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3)地质环境特点就地质环境特点而言,西北部山区体现的比较明显,呈断裂发育。就褶皱形态而言,多为方向多变式推覆体内部次级褶皱,平缓性与陡倾状态并存,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1.2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就该地区的地质自然灾害而言,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区,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产生的矿渣与废土被倾倒进河流中,将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同时,山区地震自然灾害的存在,是导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发生,并且会较为频繁。在地震发生之后,也会留下严重的灾害隐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地区。

2.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既有灾害体,也有受害体。而在灾害多发地采取应对与应急措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同时,为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体活动能量,以有效削弱灾害活动的能力。众所周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灾体存在,就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灾体的防御能力,尽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坏。

2.1地质灾害勘察上文已经提到,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地质勘测工作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另外,聘请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特点、形成原因等原因认真调查分析,对危害程度加以科学评估,并定期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调查。

2.2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段,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动多种力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自然环境得到相应改善之后,生态平衡能够得到良好保障,这样也会使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2.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3.结语

第4篇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37-01

矿山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为采矿活动带来的地质环境破坏,它会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生命财产损失,属于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分支,具体表现为开山弃石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矿山的抽水与排水带来的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水资源的短缺;错误的地下开采方式带来的岩爆、地震、瓦斯爆炸、沉陷、地面开裂;尾矿废渣堆积带来的地表环境污染。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泥石流、地表塌陷、井下突水。深入对矿山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已经刻不容缓。1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常见种类

矿山发生地质灾害有非常多的类型,就目前来讲,涉及到危害性比较大的形式有地层表面崩塌、深井岩爆、井下突水等。

1.1地层表面崩塌。地层表面崩塌容易发生的位置是用井巷开采的地下矿山。当矿山开采到达特定程度,就极易形成面积较大的采空区。而采空区位置,如果保留下来的矿柱不足,亦或是因为矿柱受到损坏,则会使支撑能力降低,造成最终的地面崩塌问题。尤其是一些矿体产状平缓与浅埋藏的矿区,更容易出现地层表面崩塌的问题。如果采空区没有及时回填,若矿层继续开采,其范围扩展至临界值时,地表则会形成较采空区为大的塌陷型盆地。再者,在分布岩溶的位置,亦会由于矿山的排水干疏问题导致地面表层崩塌。虽然有了上面的分析,可是众所周知,采矿的过程与机理均十分复杂,其中会涉及到岩层构造、成分等多方面的问题,故而至今未能形成被普遍接受的塌陷理论。

1.2井下发生突水。我国有很多的矿山都处在复杂的地质与水文条件之下,在采矿时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地下疏干排水,在必要时候,还会进行深降强排。由此可能给地质环境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发生矿山地质灾害。井下发生突水是发生机率最高的矿山灾害,具有规模大、强突发的特点。井下发生突水,重点隐患部位是含水层。在违反规范操作,或者是开采条件正常,而遭遇到采空区、积水巷道、地下暗河、溶洞等问题时,极易引发隔离岩层的不稳定,特别是在水体之下进行采矿时,更需要科学论证并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矿坑突水一般水文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并存有断裂与软弱破碎带构造,使顶板与底板稳定性降低。

1.3深井发生岩爆。在我国如果对硬岩的开采深度超出600米,则普遍认为其属于深度开采,而现在有些金属矿山的开采深度已经进入到矿山之下的1000米。开采距离深、应力条件高,综合作用下使得硬岩层较容易发生岩爆。岩爆已经成为影响矿山正常生产的关键问题。它有可能使得施工工作人员发生伤亡事故、施工机械设备受到损害,一般的岩爆也会造成施工减速、综合成本上升,因此可以说它是国际上的矿山工程难题。比如红透山大型铜矿,现在的开采已经进入到了深度1100米的范围,早在2003年,曾经发生过一次程度等级为中等的岩爆,致使将近100米的斜坡道崩塌报废,一些采矿区被迫停产。2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矿山在进行开采与挖掘过程中,基本都是直接于岩土圈中所进行的,因为矿山开采力度与面积的增加,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以下从技术层面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

2.1地层表面崩塌的防治策略。矿山尤其是金属矿山,因为采矿而带来的地层表面崩塌,主要是因为采空区引发塌陷而造成的。金属矿山在矿体开采上一般都属于不充分型开采,加之地质条件、地表沉降等因素具有突然性、局域性、规律性与随机性的交叉作用效果,所以对采矿带来的地层表面沉降与崩塌,国内国际所展开的相关研究还远远不足。相比较而言,对煤矿山的采空区崩塌所涉及到的处理办法要丰富一些,常用的是充填加复垦的方法。此方法利用矿区周边的粉煤灰、煤矸石、露天矿中的剥离物一类的填充材料进行采空崩塌沉陷位置的复田,更多地用在填充材料充足且没有污染的地区,因为它一方面解决了塌陷位置复垦的问题,一方面也解决了矿山废弃物处理的问题,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

2.2井下发生突水的防治策略。对断裂出水的预防是井下突水预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应当注意检查清楚工作面的断裂以及分布情况,给断裂出水的预防工作提供合理依据。在断裂位置应当做重点监测,加强支护,避免滞后出水问题的出现。隔离岩层透水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水压的增加,用降低水压的办法可以减少隔离岩层顶劈问题,防止出水情况发生。此外要注意禁止对矿山的不正常开采及违规操作。

2.3关于深井发生岩爆的防治策略。最近十年来,国际上在岩爆的发生机理、预报预测等角度,都取得了较理想的研究成果。我们国家在岩爆问题的研究上,起步时间较晚,可是发展速度很快,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矿区已经配置了微震监测体系,且成功调试。有些先进国家在现场监控岩爆的问题上,用科学地对采掘顺序进行接排的办法,合理支护、卸压爆破、避免岩爆,改革施工方案,这可以当作我国施工技术的良好借鉴。可是对于采矿所造成的岩爆形成机理,其引发的能量消散与积聚规律,目前尚无定论,所以仍然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于深井岩爆的防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3总结

我国属于资源型国家,矿山规模及数量近些年来持续增长,可是由于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资源开发的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井下突水、地表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常发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对矿山地质灾害足够重视,合理开发并利用矿业资源,尽量避免开发矿山不当带来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于凯朋,颜乾坤,李春雷.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2] 林军.福建水口库区地质灾害现状与工程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02).

[3] 罗元华.三峡人如何远离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及防治工作进展报告[J].中国减灾,2002(03).

第5篇

前阳立交位于辽宁省东部的东港市前阳经济开发区山城村,柳林河与山城水库溢洪道之间。与鹤大高速公路交叉于K1205+981处,距丹东西枢纽立交9km,距东港互通立交12.5km;立交连接县道胜三线与江山路交叉口,与江山路对接,形成前阳经济开发区对外快速出行主干道。互通立交形式为A型单喇叭形互通立交,设置匝道收费站一处,互通立交匝道总长度为1.78km,连接线长度为1.85km。

1 地质条件

评估区地层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Pt1d),岩性主要为灰褐色、灰色、灰白色变粒岩等,上覆残积土;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hapl),松散堆积物以冲洪积为主,主要岩性为亚粘土、卵石为主。亚粘土分布连续。

2 地貌条件

评估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低丘和冲洪积谷地地貌,评估区内地形西高东低,海拔最高37m,最低4m,最大高差33m。

3 气象条件

评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受黄海影响,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雨热同季,年均气温8.1℃~9.5℃,极端最高气温32.7℃~35.6℃,极端最低气温-20.4℃~28.2℃,无霜期168~199天,年平均降水量864.6mm。

4 水文条件

评估区水系较发育,属于鸭绿江流域,有柳林河、石佛河支流,均注入黄海。柳林河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前阳镇境内,属于鸭绿江支流,发源于辽宁省东港市和凤城市交界的新开岭,流经长安、汤池、前阳三镇,河道全长42km,流域面积332.9km2。铁甲水库以上河长为上游段,比降1/3000,河宽35m;铁甲水库至柳林河入海口河闸处为下游段,该段河长6.25km,河闸附近最大河宽65m,比降万分之一,位于鸭绿江与黄海的汇合处,受黄海涨潮和落潮的影响,水流相当平缓好似天然水库。柳林河距评估区100m。

5 地下水类型

5.1 松散岩类孔隙水

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层中。分布在谷地中。含水层为亚粘土、卵石等,厚度8m~15m。渗透系数5m/d~10m/d,导水系数小于50m2/d,单井涌水量小于100t/d,地下水埋深7m~9m。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0.5g/L。

5.2 基岩裂隙水

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评估区下伏的变粒岩地层中。主要含水层为变粒岩,地下水主要为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中等,泉流量0.1L/s~1L/s。单井涌水量100m3/d~1000m3/d。地下水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1g/L。

6 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经实地踏勘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区所处的地貌丘陵和谷地,相对高差小,地形平坦开阔,地面略起伏。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一般。经地面地质灾害调查,现状评估区内未发现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是小的。

7 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后,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能在短时间内使地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都在不断加大。根据新建工程的规模、工程布局及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结合评估区工程建设方案和现状调查,确定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加剧以及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崩(滑)塌地质灾害。

崩(滑)塌是公路建设中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害之一。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滑)塌,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预测评估区丘陵区地形起伏不大,地面坡度为15°左右,经现状调查沿线滑塌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内挖方段中心最大挖深为8m,为岩质和土质边坡,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对较高区段进行挖方,挖方路段由于人工切坡,破坏了斜坡的自然稳定状态,在顺层、构造破坏严重及基岩裂隙水发育的地段有引发崩塌的可能性。有时削坡过陡、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也可以引发崩塌,这类崩塌大多发生在施工过程中,且以小型崩塌居多。高陡边坡在切坡形成的那一刻起即成为致灾地质体,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后,在致灾地质作用影响下,都可能发生崩塌地质灾害。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崩(滑)危害对象为施工人员、机械及工程活动本身;而工程建设后崩塌主要的危害对象为公路上的行车。其危害程度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将有所不同。

根据各挖方段工程地质特征,挖方段岩体结构多为散体―碎裂镶嵌结构,碎裂镶嵌结构―块状结构,岩质软硬不一,节理、裂隙发育。开挖后破坏了原来山体的应力平衡状态,边坡易造成边坡剥落、掉块,故路堑挖方过程中有引发崩(滑)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对象是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危害程度小,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的。

工程建设全线基本均有填方,但填方厚度不大,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的。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本身有引发遭受崩(滑)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对象为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建成后可能危害过往车辆及人员的安全以及道路本身,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的。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

1)加强对深挖路段的勘测设计工作,选择适宜的坡率及防护方案。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方法,深路堑施工要分步开挖,光面爆破,禁止放大炮,减轻斜坡的破坏。避开雨季施工。

2)对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可进行挂网喷锚。修筑护坡墙,阻挡坠落物。

3)做好边坡的排水,防降水、表流对边坡的侵蚀冲刷、冻融等破坏作用。

第6篇

摘 要:目前,我国的地址灾害性形势非常严峻,所以防治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相关的地质工作人员要从实际的地质环境出发,全面的掌握灾害发生的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计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构建区域性可持续环境为目的,其基本理论是突破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常规性思维,以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达到降低灾害发生几率的目的,本文首先将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环境的形成进行了分析,然后又将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了解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利用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地球运转不增停止,那么随着地球的运行以及演变,其地质板块也在不停的运动。而这样的运动,往往会导致一些地质灾害的出现,加之人类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活跃,而这些改造活动不一定全部都是与板块运动以及自然发展规律相符的,不合理的改造加之地球自身的不断运动,必然会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巨大威胁,那么为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作为有效的措施,另外,还要全面对地质环境进行了解和掌握,在这几个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形成

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2 地质环境

从广义上讲,地质环境就是指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那么从狭义来说,则是岩石团与其所产生的风化物,地球在不断变化和运动过程中,其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更改的,因此,地质环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岩石团与水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作用,相互交换能量,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它们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生的,其中会有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参与,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所以说,从地质环境中能够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减少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

通过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想要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就是要对地质环境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制定防治措施,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地质灾害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追去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也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是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仪器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 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按环境学的定义,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发展速度越快,危险性越大,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可续的防预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含居民点)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这是“撤”。

结语

在防治地质灾害以及保护地址环境的过程中,充分的依托科技的力量,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虽然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完善和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是维护人们生命健康以及减少财产损失的关键。结合地质环境,从其规律出发,科学预测,合理的制定治理措施,是文章所以表达的主旨,相关的技术人员,也要坚持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科学分析之后,在制定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防治方法

一、提高认识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1)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2)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3)环境化学勘测方法。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按一定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府资助矿山环保、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基金。

(9)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第8篇

[关键字]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灾害预测 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19-2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给环境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导致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2010年10月19日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洋东村下坂突然发生地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导致6名工人失踪,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对岩溶地区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彻底解决或者减少岩溶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

1诱发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因素

诱发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地壳深处地质作用的影响,还受到地壳浅出至地球表内外引力的作用,而且地壳浅出与地球表面的特殊地质作用也是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以外,由于人类活动也可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各种地质灾害,而且通常是引发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1.1人类活动导致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机理

人类活动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引起的。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比如大型的水电站、矿产资源的开发等,由于工程效应的存在,导致岩土的力学强度明显降低,同时改变了地下水动力条件,加上岩溶地区自身的特点,极易导致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例如大型水库的修建,直接影响了水库两边的岩土性质和水文条件,导致泥石流、滑坡和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其地质环境条件,明确工程项目建设带来的危害程度,这些影响在岩溶地区更应给予重视。

1.2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最严重和最普遍的就是岩溶塌陷,根据导致岩溶塌陷的原因,一般可以将其分为由于自然原因产生和人类活动诱发两种。其中由于自然原因导致岩溶塌陷的类型主要有:地下水等侵蚀导致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由于重力作用或者旱涝等导致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和发生地震时引起岩溶地区的次生灾害;在人们修建大型工程时,由于震动、爆破、抽水和蓄水以及开挖等都可能破坏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造成相应类型的岩溶区地质灾害。

2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不断加强对岩溶地区的地质、水文等情况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防治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1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预测的基础

对于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预测,首先要充分对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动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要对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应力以及水土(岩)的性质进行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判断其是否可以进行预测;同时还应重视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息,对容易发生岩溶塌陷的地区进行边坡稳定性和危害度计算和评价,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岩溶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2.2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

对于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不仅要对其比较危险地方的变形等进行调查研究,还包括对危险性比较大的岩土进行力学监测和水文地质监测,同时利用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三相流的宏观综合监测,才能够保证监测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3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具体措施

对于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主要是通过监测地面建筑的变形量,监测水库或者水井的水位和水量的变化,观测岩溶地区地下洞穴或者其他的变化状态,重视岩溶地区发生地震时的各种征兆等,在具体的监测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针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岩溶地区,对抽排地下水的井孔进行变形监测,预防发生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当地表出现积水或者突然干枯时,进行水文宏观监测,预防岩溶地区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在日常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前的各种征兆,比如动物惊慌、建筑开裂、地下逸气和地下水位突然发生变化等;监测井、水库或者其他自然盛水建筑内水位、含沙量以及水位的升降速度等,还可以通过在井孔内安装伸缩性水准仪,中子探针计数器、钻孔深部应变仪,及其他常规测量仪器等监测岩溶地区地下变形的异常情况,同时利用岩溶地区发生塌陷或者其他地质灾害时导致的地球物理场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使用有效的工具,在岩溶区发生地质灾害时进行预警等。

3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

岩溶地质灾害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巨大,灾害后果也比较严重,通常在对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时重点针对岩溶地区的边坡灾害和岩溶塌陷等进行防治。

3.1岩溶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岩溶地区边坡防治措施主要可以通过降低岩溶地区边坡的滑力、增加岩溶地区危岩的抗滑力和增强岩溶地区危岩的岩体强度以及降低岩溶地区岩体水动力等进行防治。其中降低岩溶地区的边坡滑力主要是通过减少危岩顶部的体积来实现;采用工程措施,对岩溶地区的危岩坡脚设置砌石、抗滑桩或者抗滑墙以及对其进行灌浆的方法,提高岩溶地区危岩的抗滑力;通过对岩溶区边坡危岩进行预应力锚杆、预防性灌浆和去除危岩滑动面等措施,对岩溶区危岩进行加强,达到预防岩溶区边坡灾害的目的;在岩溶地区,水动力往往是导致边坡岩体发生滑坡等灾害的主要因素,通常通过降低岩溶地区边坡危岩内部地下水位的措施来减少岩溶地区边坡地质灾害。

3.2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针对岩溶地区塌陷问题,在实际工程中主要采用加强岩溶地区岩(土)体的强度,尽量减少发生岩溶塌陷较多地区上部载荷的措施,通常还可以通过控制水动力条件或者工程施工中构建联合基础等措施来减少岩溶地区的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对于控制水动力条件,工程上一般分地表水控制和地下水控制两个方面。对于地表水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清理河道,减少渗漏或者对自然盛水建筑进行人工改造等措施来处理;对于低下水则是通过合理规划对其开采的强度或者加强监测,对于比较严重的岩溶通道进行灌浆处理等。通常主要通过深基础法、清除填堵或者旋喷加固方法来对比较危险的岩溶地区进行加固处理,达到预防岩溶塌陷的目的。

3.3提高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

提高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是预防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最有效、最全面、最系统的方法。由于人类大肆修建大型工程项目,破坏了生态环境,给环境造成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导致发生一系列地质灾害事故。因此,加强对岩溶地区水、矿产资源和生物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区的资源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提高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预防岩溶区地质灾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引起的,规范人们在工程建设中的行为,合理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预防和治理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评价系统,加强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尽量消除或者减轻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正根.浅埋岩溶段地质灾害预测及防治系统研究[J].城市建设,2010,9(24):36-37.

[2] 方锐,孟庆辉.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与预测方法[J].山西建筑,2009,35(23):56-57.

第9篇

关键词:崩塌 地质灾害 防治

1 引言

崩塌是丘陵、山区地貌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广东省由于地形地貌形态复杂,在中、低山区斜坡、丘陵地带斜坡和河流岸坡地带形成的崩塌数量较多,而花岗岩残积土及风化岩具有遇水软化、崩解的特性,且由于球状风化发育,局部地区存在大量孤石,客观上提供了崩塌落石源,在降雨条件下,易发生崩塌。

2 广东省崩塌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崩塌地质灾害在广东省内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截至2000年,广东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崩塌共计484处,造成224人死亡,68人受伤[1]。广东省崩塌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斜坡、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形地貌、降雨分布特征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控制[2]。从整体分布特征看,小型岩质崩塌最多,而土质崩塌多分布在人工开挖的残坡积土斜坡和强风化岩层斜坡中。岩浆岩类斜坡崩塌主要分布在全、强风化层地带内;坡度大于50°而相对高差小于150m 的山体斜坡地带崩塌灾害分布广泛;降雨量越大,降雨时间越长,引起崩塌的可能性也越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域,如新修公路边坡、开挖山体削坡建房地带等,都易形成大面积的崩塌地质灾害。总体而言,广东省沿海台地及丘陵地带主要以土质崩塌为主,粤北中、低山区以岩质崩塌为主,粤西和粤东地区以土质崩塌和土石混合型崩塌较多。

3 崩塌区地质环境条件

现以惠州某崩塌区为例探讨花岗岩地区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区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巽寮湾,为丘陵地貌,区内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25°左右,局部大于45°,最大高差约230米,山体大部被树林、杂草覆盖。

区内浅部主要为第四系残积土层,下部基岩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残积土、全、强风化花岗岩中混夹大量花岗岩球状风化物“孤石”,山坡坡面各段均有大量分布,孤石直径小者30~50cm,大者可达7~10m,现场可见部分孤石在坡面。

区内断裂构造条件简单,评估区为低震级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活动性较弱。

场地基岩裂隙水分布于花岗岩风化壳裂隙带中。区内花岗岩表层风化裂隙较发育,下部基岩裂隙较不发育,属于弱富水层。区内地下水埋藏较深,未见地下水出露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某建设项目拟在研究区建设9栋30层以上住宅楼,根据设计方案,场地平整后,削坡会形成3~25m的永久性边坡,大规模的挖方工程破坏了斜坡的自然稳定性,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临空条件,容易形成工程崩塌。

4 崩塌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

危岩的变形破坏按崩塌的发展模式特征, 可分为: 倾倒式、滑移式、鼓胀式、拉裂式、错断五种类型[3];以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可划分为:坠落、弹跳、滚动;按崩塌落石危害形式可分为自由落体冲击破坏和侧面撞击破坏[4]。

根据现场调查,崩塌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主要为:①倾倒式破坏,危岩体与母岩脱离并形成近似直立或外倾的裂缝,在施工震动或暴雨条件下,产生以危岩体基底为原点的倾倒破坏;②滑塌、坠落式破坏,工程施工时或完工后,形成高差较大的挖方边坡,岩体本身节理裂隙发育,同时随着孤石下部软弱土层被雨水冲刷,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可能形成危岩临空,在重力作用下顺坡面滚动滑塌或者直接坠落,在滑塌或者坠落的过程中,崩塌体与斜面碰撞后发生弹跳,增大了崩塌体运动方向的不确定性,也提高了防治难度。

5 崩塌危岩体的治理

由于研究区面积较大,地表遍布花岗岩“孤石”,首先应根据拟建建筑物分布情况,对崩塌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调查,可采取人工排查结合坑探、槽探、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掌握每栋建筑物周围已有的危岩分布情况,并根据其距离建筑物的远近、危岩体的体积大小、崩塌后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大小等对其分类编号,绘制危岩体平面分布图,作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资料。

按防灾减灾途径,崩塌落石灾害的防治可分为主动预防和被动减轻两类。[5]

主动预防是指有条件时,可采取主动加固措施预防落石灾害的发生,如:

对邻近拟建建筑物区域的陡崖和斜坡上已脱离母岩的零星孤石可采用清除的方式[6],对于较大的孤石如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可先爆破再清除,在实施爆破时须对危岩用锚杆加钢绳网捆绑的方法临时加固以防止危石崩裂掉下。由于孤石开挖等造成的坑穴、凹槽,可采用挖台阶浆砌片石嵌补。

由于部分孤石目前尚处于平衡状态,暂时不会沿山体滚落,但是在施工机械震动、削坡或暴雨、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发生崩塌,建议对这些孤石采取岩腔嵌补或支顶, 对大块危岩体上部使用锚索锚杆加固, 封闭危岩体顶部裂隙,对位置较高的孤石采用钢筋混凝土支顶柱支顶, 对后侧裂缝进行灌浆处理,对位置不高的孤石采用浆砌片石支顶或嵌补,避免产生倾倒式崩塌。

为防止防止危岩体在自然营力作用下,表面块体与母岩分离,形成剥落式崩塌破坏, 可对紧邻建筑物及道路上方危岩体采取浅层加固措施, 如岩面喷射混凝土、锚杆挂网喷混凝土等。

土地平整进行挖方削坡工程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尽可能分级放坡开挖,以避免形成高陡边坡而增大崩塌体的重力势能;削坡前应进行适当的工程措施处理,削坡过程中分层进行,以免坡底突然卸载,造成上部岩土体发生崩塌。在坡顶和坡面应做好排水措施,的坡面还应进行绿化或做好其他形式的防冲刷措施,避免在暴雨条件下,由于坡体排水不畅而使表层残积土和全、强风化花岗岩软化崩解,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引发崩塌。

被动减轻防治措施并不试图阻止岩石崩落,而是通过采取措施使崩塌灾害发生时避免崩岩到达需保护的对象上,减轻其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如:

在拟建建筑物附近及分级放坡的坡间平台设置落石消能槽或者落石平台, 鉴于拟建建筑区域危岩多层, 高位分布, 以及落石的随机性, 可考虑在落石平台外侧(靠建筑物侧) 设SNS柔性防护网,SNS 被动防护系统由钢绳网、减压环、支撑绳、钢柱和拉锚五个主要部分构成,是一种能拦截和堆存崩岩、以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和柔性的钢绳网为主体的金属柔性栅栏式被动拦石网[7], 可以有效地将落石拦截在建筑物安全距离以外;在部分危岩体分布较密、体积较大地段可在SNS柔性防护网内侧(靠山侧) 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撞桩, 以拦截或减轻较大块体坠落的速度,避免SNS被动防护系统受到巨块崩岩的冲击。

在孤石较小且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可设置浆砌片石护坡、拦石墙、金属拦石栅栏等拦挡式结构进行防护。

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的同时,尚应加强对崩塌危岩体的监测工作[8],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应安排人员定期对山坡上尚未清除的在山坡坡面的孤石进行巡查,且雨季应提高巡查频率,对崩塌后直接危及建筑物及道路的大型危岩体,应使用机测仪表进行长期监测,以及时掌握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防患于未然。

结束语

对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监测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主动预防与被动减轻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随着山区工程建设的日益开展,必然会遇到更多更大规模的崩塌地质灾害,需要在勘察与工程防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查明崩塌危岩体分布特征和破坏形式后,结合当地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方案,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承君,刘希林.广东省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4):344-351.

[2]邓雄业,易顺民.广东省崩塌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5(3):356-363.

[3]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4]魏永幸.崩坍落石灾害模型及其防治工程决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2):27-31.

[5]赵允辉.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3-38.

[6]刘占峰.张集铁路沿线崩塌的工程特性及防治[J].铁道勘察,2007,1:52-55.

第10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62-02

近年来,我国因地质灾害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对此类事件加以重视,通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来降低此类自然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许多地区的降水量与降雨量在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就是地质灾害隐患的增多。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在中国由于土地广大、地貌复杂,所以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危害大小都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而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

首先,地质灾害的含义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活动造成的伤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地质灾害。在相关的条例中有说明:地质灾害涵盖了山体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陆地凹陷、陆地产生缝隙等情况。而当今时代,又因为全球气候的不合理变化,各个国家、地区的降雨情况日益严重,这使得地质灾害存在较大隐患。再加之人们的活动面积不断增加,这对地质的损伤极大。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广,人又多,这使得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而地质灾害危及的方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从1990至2014年,因为山体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陆地凹陷等情况的地质灾害使得两、三万的人死亡。这在大多数的自然灾害当中,死亡的人数只少于地震等重大灾害。并且有一些灾害产生的死亡人数十分多,例如:1998年某地区的矿洞发生坍塌,其中有295人死亡;另外在某省出现泥石流现象,使得3个村庄受到损伤,并且死亡246人,严重受伤的有30人。而从这个时期开始,因为这类灾害引发的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多,并且在1998年死亡的人数特别多,大概有1 642人,而在2000年以后死亡的人数又有相应的减少。

1.2 严重损害工程建筑以及社会财产

在工程建筑方面,地质灾害通常会损害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房屋以及道路、供电站等。而在九几年中,因为滑坡引发的重大道路事件大概有两百多件,并且有30多个重大桥梁被损坏,在这些事件中投入运用的资金大概有1.5个亿。与此同时,大型江河是发生滑坡的常发地带,这使得船运受到重大损害,例如:长江的某一段,因为滑坡事件,使得轮船无法及时运行。

1.3 引发重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这几年由于地质灾害引发的重大经济损失,大概有其他环境灾害的1/4。另外因为这类灾害产生的损失在逐年增加,大概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低于5个亿,而在2000年后经济损失增长到20多亿,甚至有的时候达到上百亿。不仅如此,这类灾害还会严重影响农业,并且制约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健康有效发展。

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有一定的成效。不过因为这类灾害具有多样性,并且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大,损害性较强,加之人们的活动面积不断增加,致使情况更加恶化。所以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中,一定要强化有效的管理工作,并采用合理的管理办法,进而缩小这类灾害损伤,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

2.1 强化地质灾害研究调查和规制

在这类灾害的规制工作中,有效的调查工作是其重点。因此要大概了解目前国家这类灾害的基本状况,设置出合理的计划,推测出这类灾害的后续情况,进而区分出灾害高发区、需要加大防治力度的区域,并且根据其防治目标制定出有效的方案,分清事件的大小,有安排地达到降低损耗的要求。

2.2 强化地质灾害的估算,降低人类活动引发灾害产生

在这方面,最先要做好的事情应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指导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都能清楚地了解到有效的防治措施与方法。并且让他们在进行工程建筑时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避免对大自然造成伤害而引发地质灾害产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防治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合理的地质灾害的估算工作,预算其危害大小。若是工程建筑还应考虑其危害出现的概率,并且考虑其完工后有可能出现危害的概率,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办法。

2.3 多种方式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

在我国,对于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一直没有能够构建系统的防治体系,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阶段不能够及时地筹集到足够的防治经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地质灾害发生阶段,即便能够意识到灾害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但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相关工作,防治手段仍不能够有效进行,防治工作的运作陷入被动状态。在开展筹集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阶段,如果仅仅依赖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结合社会中的多方面共同进行,采用多种渠道共同进行的筹集方法。中央财政主要投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地方财政主要投入影响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于工程建设项目(修路、开矿、建房)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责任单位自主负担。这样就形成了政府投入占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强化法律制度的制约作用并严格按照法律条例来执行

目前,由于我国在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在这之中法律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起到规范人们生活、工作的良好作风。而当今时代,政府的工作任务有了较大改变,它从一开始的命令、下发任务变成服务以及监管监察,而法律法规在这当中便起到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地质灾害的法律体系中,由于这类法律起步较晚,并且不够健全。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其作用无法凸显出来。因此,需强化法律制度的制约作用,并严格按照法律条例来执行,从而增强法律效应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运作的工程,应当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以防止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阶段防治工作陷入被动状态。在我国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之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当严格地落实到位,采用最为先进、高效、环保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梁.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23(36):416-421.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质灾害;山体崩塌;防治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工程开挖和大量土石移动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地质灾害,其中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损失越来越重,涉及范围越来越大。工程质量人命关天,首先房屋安全是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建筑行业门槛较低,农民工是一线施工的主要力量,要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并加大施工工人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有灾害意识,尤其是在房屋使用过程中,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后果多是毁灭性的[1]。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60亿元。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2 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较为常见的城市建设地质灾害。

泥石流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它是一种固液混合流体,包含有大量泥沙石块。泥石流爆发后会沿料峭山涧峡谷冲向山外,并堆积在山口,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浓烟腾空、地面震动、山谷雷鸣、巨石翻滚等。滑坡是岩土体沿一定软弱面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或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除滑动体边缘有为数极少的翻转和崩离碎块现象外,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他部位的相对位置变化不明显。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它是岩土体突然垂直下落的运动,该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跳跃,猛烈翻滚,相互撞击,堆积在坡脚,并形成倒石碓。

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泥石流具有冲击范围大、凶猛性、破坏力度强、突发性以及迅时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此类灾害,它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滑坡会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矿企业、城镇建设、交通运输等造成重大破坏,它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地质运动的双重影响。崩塌会损害水利设施、厂房和其他建筑物,同时导致人员伤亡,可能诱发崩塌的因素主要有修筑水库、爆破、开挖坡脚等人为因素,以及风暴潮、海啸、地震、洪水、降雨、融雪、河流等自然因素有。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方法是,防治泥石流灾害主要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从而防止地表水注入,同时为了避免地表水入渗,工程施工和设计中需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治滑坡、崩塌简易方法是修地表排水渠或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还可以通过固化、减载、支档、锚固等各种加固工程,并附以各种排水工程来进行防治。

3 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域人口集中居住区、重点工程设施、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和交通干线等。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规划,并加强防治城市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要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实行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切实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使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提出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3.1 实施城市减灾社会化,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国家在财政及政策方面要对其加以扶持,因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灾害防治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分之四的城市地质灾害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社会既是减灾的主体也是灾害的承载体,建立减灾基金,大力发展灾害保险业务,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出版物、电台、电视等宣传手段,对减灾知识进行普及。要实施环境治理与减灾措施相结合把能避免的灾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3.2 树立综合减灾意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在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时,避免或减少因布局失误而带来的城市地质灾害,有预见性的避开灾害危险区。推动各部门制订并完善减灾计划并提出切实的异域协同、因地减灾、因灾防灾的减灾措施,同时要树立发展与减灾并重观点。要树立全民总动员综合防灾的全局思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管理并落实责任,形成各部门间相互结合的管理系统。

3.3 对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大投入,开展科学的城市绿化、城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防灾工程建设[3]。政府财政部门应拨出专项资金来鼓励和推动该项事业的发展,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防灾减灾专业人才,以满足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

3.4 建立健全相关城市减灾法规,各级人民政府相关法律,争取把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推向法治轨道,提高依法保城依法防灾意识,从而达到保证城市安全的目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性的城市建设减灾法律。

3.5 加大城市地质灾害相关科学研究,借鉴航天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展灾害防治系统协作攻关研究,从而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案。建立城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城市各部门提供综合的灾害信息。

此外,还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险情巡查和动态监测,做好预警预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并采取有效减灾措施,做好防范突发地质灾害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点险情巡查,并做好值班记录;严格灾情速报制度等。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伴随的地质灾害事件也在增加,地质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实施的灾后研究,对灾前防治工作做的不到位。本文探讨了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了部分主动减灾策略,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地质灾害对房屋建筑有重要的影响,如某房屋旁是山坡,在雨季可能会发生滑坡,从而给人们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害,其影响后果是破坏性的。因此,有必要在其发生前对其治理,从而降低人们的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参考文献:

[1]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8, 5 (3 ): 133-134.

[2]尹振羽.山区地质灾害与民用建筑关系浅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6(5): 63-66.

[3]王新朝. 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 85-86.

第12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0.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的趋势,其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的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而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大都在深部发生,其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1.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1.1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1.2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1.3环境化学勘测方法

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3)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4)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2.2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2)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2)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2)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3)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4)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5)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6)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2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1)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2)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3)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3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4.结语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引发因素多样,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综观当前对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勘查技术方法和预防措施,查明矿山地质灾害特征,预测灾害体的发展变化,提出防治措施,为矿山防灾减灾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丁雅丽.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J].西部探矿工程,2012(1).

第1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现状

据调查,某县主要发育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等5类地质灾害。截至2011年共查明地质灾害点500多处,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多位于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城镇村庄、公路边坡附近。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多个,从危害程度来看,主要以威胁群众人身安全及财产。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某县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以带状分布。

发育特征:

某县地质灾害点密度为36.4处/100km2,主要发育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1)滑坡。滑坡多发生于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和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受降雨和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发育在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的阴坡,以层厚10~30m、体积50万~500万m3的牵引式自然老滑坡为主。坡度和高度决定着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斜坡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会随着坡度和高度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最终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形变来释放应力。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当斜坡坡度、高度增大时,坡脚应力集中,坡面应力卸荷范围扩大,从而形成牵引式滑坡。根据调查统计: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属滑坡高易发范围,在降雨、地震、坡脚侵蚀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坡度小于20°时斜坡应力分散,只有在人工扰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滑坡;坡度大于40°时,虽斜坡应力集中,但由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于40°的自然斜坡数量少,所以发生滑坡的几率相对较小。滑坡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但相比阳坡,阴坡光照较少、土壤含水量较高、边坡稳定性较差,因此阴坡具有滑坡发生优势。

(2)崩塌。多为黄土崩塌,暴雨是主要诱因之一。崩塌多发育于高度20~100m、坡度大于50°的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斜坡,受黄土垂直节理控制,多为体积1万m3以下的小型拉裂-倾倒式崩塌,部分岩质崩塌与筑路开挖基岩边坡有关。据调查:崩塌多发育于50°以上的斜坡,坡度越陡,在垂直节理的分割作用下形成的孤立土体(块状或柱状)越容易产生临空优势,坡度增加使应力集中并产生拉裂,在静水压力和重力等作用下沿土体底部产生倾倒破坏;在100m以下,特别是在高度20~50m范围内崩塌集中发生,主要是由于50°以上、100m以上的黄土斜坡在区内发育较少,且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风化和应力调整已趋于稳定,而50m以下的斜坡容易受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陡坎,处于应力调整阶段,发生崩塌的概率较大;阳坡是崩塌发生的优势坡向,阳光照射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加速了垂直节理的切割作用,增加了土体的风化进程。

(3)不稳定斜坡。集中于高度150m以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黄土斜坡。不稳定斜坡坡度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斜坡变形演变趋势有关,调查表明,64%的斜坡有可能演变为崩塌,36%的斜坡有可能向滑坡发展,其发育兼具滑坡和崩塌的特征。

(4)泥石流。多发育在河沟两岸汇水面积大于2km2、流域相对高差大于150m、斜坡坡度20°~60°、主沟床比降0.09~0.40(纵坡5°~20°)、风化残坡积物比较发育的V形沟谷地区。

(5)地裂缝。主要发育于黄土台塬,由降雨诱发,多与黄土的自身特性有关。

3.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借助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等灾害发育影响因素图层进行网格剖分,并按照4级影响程度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区赋值和图层叠加,利用指数加权法对各评价指标的单因素指数值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求取综合指数,最后按高、中、低和不易发4个等级进行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各分区土地面积和灾害点数量见表1。

表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统计

4.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防治建议

4.1防治区划

根据某县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发育、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特征,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现有社会经济实体和发展规划,在MapGIS平台下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级防治区。

4.2防治措施

该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与黄土本身的脆弱性、坡脚侵蚀、降雨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其发育现状,提出以下防治建议:①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应以个别搬迁与选择性工程治理相结合,次重点防治区以专业监测和搬迁避让为主,一般防治区以群测群防为主;②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加剧作用,在黄土斜坡前缘开挖卸载和后缘加载都有可能导致斜坡应力集中、稳定性破坏,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工程活动时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审、报批制度,避免在斜坡上乱挖滥建;③在人居密集、灾害多发的地区,应注重地表宏观变形巡查,对出现的裂缝及时进行填埋和夯实处理,及时清除被垂直节理切割为板状、柱状的孤立黄土体以及斜坡上小规模的不稳定土体,以排除隐患;④暴雨是黄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诱因,雨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入渗可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黄土斜坡坡面排水对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能起到预防作用;⑤根据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地质灾害信息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

5.结语

(1)某县地质灾害主要为黄土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层岩性、坡向、坡度、高度决定其分布密度,降雨和人类活动是主要诱因,灾害发生时间与降雨周期性同步。

(2)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基于MapGIS平台对某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分区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3)通过对某县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如长期开展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实施有效的黄土斜坡地表水排导和科学适度的人类活动可以缓减地质灾害的发生等。 [科]

【参考文献】

[1]黄玉华.陕北“对滑”型黄土滑坡发育特征及其整治对策探讨——以子长县阎家沟滑坡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2009.

第1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因素;系统;预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自然变异强烈,不同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及危害大小也差异甚大,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我国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

一、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单项因素或综合因素,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地质灾害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地质灾害为地震、火山、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土类灾害等十几种。广义上主要包括狭义地质灾害在内的三十余种灾害。一般我们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狭义上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是基于地质工程学,以地质、地质环境和社会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工程。它是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的一个反馈体系。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大致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局面极端气象异常;地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造成地质变化剧烈;另外,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不正确开采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地质灾害的特点。从近几年的灾害发生情况来看,我国的地质灾害有三大特点: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往往感觉不到灾害发生的先兆,而后地质灾害突然发生,使人们措手不及,大量地毁坏建筑物、农田、工厂、公路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些特点都使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难上加难,同时说明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三、地灾治理对策

在人类对地质损伤和地质灾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造成地质损伤的因素的经常性控制以减少灾害发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质损伤减少到不致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这个过程叫灾害治理。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就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损失或者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地质损伤的认识是微乎其微,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又往往局限于天灾人祸的范围之内——视之为“洪水猛兽”,表现为在地质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更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直到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逐渐占据主导的位置,人类对地质灾害治理才赋予了自觉的内容。

3.1泥石流

3.1.1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

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挖及坑采剥离山体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础修筑公路破坏山坡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基础选矿排出的废渣也是泥石流物质来源。(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基础建设中植被遭严重破坏,改变了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废石、弃土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3)基础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动力条件。大量的废石、弃土堆放使山坡变陡,地面高差增大,从而加强了侵蚀能力;大量废石、弃土压缩沟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废石堆放减少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侧蚀和下蚀能力加强。

3.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对物质来源即上游的废石、弃土松散体进行拦挡,阻拦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修建拦挡坝或谷坊,同时,布置合理的排水措施,使土水分离。中下游进行排导,疏通沟道,防止沿途淤积漫流,冲毁田地,对沿途沟道边坡进行支护,防止塌方和道路毁坏。合适的地点修建速流通道,加速泥石流的排导。

(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的治理主要目的一是治理水土流失;二是美化环境。

(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二者相结合,以达到减少或消除泥石流发生因素。

3.2岩体崩塌、滚石

当地面上开挖后,开挖区边沿的山体高陡,岩体结理部分破坏,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接着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着自然的侵蚀,日晒雨刷、岩溶,风化岩层影响范围不断深入扩大。当风化到一定的程度时,部分山体就会移动脱离,形成崩塌、滚石,从而危及地面上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

对崩塌、滚石的治理方案很多,但较常用的方法是清除不稳定岩体,再挂网、喷浆,还有就是采用被动拦网的方法。

3.3滑坡

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而软硬相间岩层,由于差异风化,坚硬岩体突出,由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坚硬岩体就会产生的崩塌、落石。地质构造发育使完整岩石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而形成崩塌,因此构造越发育,岩体越破碎,越易产生崩塌、落石。人为影响主要是开挖坡脚、改变应力场,使坡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岩体产生卸荷裂隙,它们多张开且平行于边坡面,并使原有裂隙扩展和张开,由其所切割的岩体,可能失稳而形成崩塌滑坡。

抗滑工程是防止山体滑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人们活动频繁的就近坡体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抗滑工程包括削坡卸载、抗滑桩、抗滑挡墙、加筋挡墙、锚定板挡墙、预应力锚索挡墙、锚杆挡墙、锚杆格构、预应力锚索格构等。抗滑桩大截面积排式抗滑单桩、抗滑链、钢管桩、承台式抗滑桩、抗洪桩、桩基挡墙、椅式挡墙、排架式抗滑桩、抗滑刚架桩、板桩抗滑桩和锚固桩、土质改良注浆、微型桩。

结束语

总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灾后治理工作很重要,但是主要要做好灾前预防工作,重视地质灾害的试验设备与技术的开发工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计算工程理论的研究;开发先进的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准确做到预警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小,将地质灾害引发的损失降到最低。当人们注意到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科学的地使用土地资源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以便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同时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基础建设引发的不良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10-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11

第1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现阶段,我们国家很多的施工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都涉及到岩土工程,岩土工程的正常进行对施工单位的安全和施工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在岩土工程进行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防范,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岩土工程的顺利进行。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灾害就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岩土工程的安全和进程,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的时候要严格注意地质方面的灾害。只有预防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效率,这对我们国家各行业的施工的进行都是很关键的。

1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含义

1.1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地质工程学的分支,是研究岩土层的开挖或者是加固的工程,所以说在进行岩土工程的过程中是很容易产生一些灾害的,一旦出现就会给施工的全过程带来严重的影响。轻则影响施工进度,重则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这将会给施工单位带来很严重的影响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1.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就是由于自然原因或者是人为的原因而引发一些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的地质灾害的出现都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一旦出现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国家每年因为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到总的自然灾害的20~25%,所以说地质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或者是其他一些工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防,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施工的安全。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危害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和地势的地区均存在,所以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出现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些不同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面的土体和岩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出现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地震和降水,一旦出现地震或者是很大的降水就会很容易出现山体滑坡,一旦出现山体滑坡将会对山下的住户产生很严重的影响,轻则对他们的居住地产生一定的影响,重则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山体滑坡容易出现的地区都是高差比较大的地方或者是靠近湖泊河流的地方,所以说在进行岩土工程的时候,如果在这些地方施工就要注意滑坡的出现,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2.2崩塌

陡坡上面的岩石或者是岩体的下部空虚,经受不住上面的压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崩塌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人为的原因,在修公路或者是进行一些其他的工程的挖掘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会给工程施工带来很严重的灾难,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3泥石流

泥石流的出现是由于降水或者是冰雪融化在沟谷或者山坡上产生的带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混合颗粒流。产生泥石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人们乱砍乱伐,施工的过程中不注意石块的整理,这样就很容易在大量降水的情况下产生泥石流,泥石流一旦出现就会给居住在地势低的居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缝等,目前我们国家很多的地区出现了这种地质灾害。产生这种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发地下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和地表岩溶活动等引起的。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要先调查周边的情况,防止出现地面变形。

3岩土工程施工中的主要施工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术要求

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损失重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作业。地质灾害施工的特点是施工复杂和工程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不同的环境下,施工的重点和技术又会不同,因此施工又有很大的多样性,这都给施工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中还要充分的借鉴之前的经验,来提高施工建设的质量。

3.2地质灾害的相关防治措施

3.2.1做好工程设计工作

要想做好地质防治工作就要做好工程设计,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在进行工程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考虑所有的因素,依据崩塌、滑坡等成因来进行工程设计。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还要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调整,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要依据当前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来设计主要的防治措施,同时还要依据防治的难度来增强工程建设的强度,确保能够实现有效的防治。

3.2.2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当前在施工中防治自然灾害还有一定的施工工程措施,包括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截水工程等,这一系列的工程都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的防治,在施工中可以利用相关的防护工程来起到地质灾害防治的作用。在选择防治工程时,同样要依据建设的地方的具体情况和经验进行选择,比如水库建设就要做好和截水工作,此时就可以利用截水工程来实现,在利用工程措施时,并不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多种措施进行结合来达到防治的目的。

3.2.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上述介绍中我们提到过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主要有工程类措施和生物类防治措施,下面我们就这两种措施的具体应用进行具体的探讨。工程防治措施是最常用的防治措施之一,因为工程措施具有高效率的特点,但是工程措施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条件,只有达到条件之后,工程措施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工程防治措施一般适用于小型的土质滑坡,在这种条件下就可以利用工程防治措施来实现有效的防治工作,能够实现有效的排除,消除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中型或者是大型的滑坡,要依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生物防治措施是另一个比较常用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是用于来保护当地的绿色植被,来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从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科学、环保等优点,同时施工量较小。在施工过程中还可以采用避让措施进行灾害防治,避让措施主要有雨天避让措施和搬迁避让措施两种,就是指在雨天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方进行搬迁,一些发生自然灾害可能性大的城市和地方进行搬迁,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搬迁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方法时,我们一般会优先考录前两种方法,最后再是避让措施。

4总结

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害,损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防治技术逐渐的被用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比如生物防治技术,这些技术的成本低,效果明显,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自然防治措施还优化了人们居住的环境。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新型的防治技术将会出现并应用到防治过程中去,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清才.关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探究[J].中华民居,2013(12):252~253.

[2]杜研岩.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探究[J].建筑与文化,2013(10):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