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火灾的防治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关键词地铁,火灾,防治系统,防火设计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关键词地铁,火灾,防治系统,防火设计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关键词:港口火灾;原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 U6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迅猛,国际间贸易往来频繁,随之而起的港口建设在不断向前推进,其中,火灾隐患对港口现代化建设有重大影响。如何保证港口运输安全发展,有效避免火灾事故发生在港口运输中是一个常态化的思考问题。以下具体从火灾发生的原因出发,探寻防治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一 港口机械火灾发生的原因
火灾是一种燃烧现象,发生火灾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着火点、易燃物和助燃体。这三个方面少一个都无法形成火灾。下面就具体从这三个方面来对火灾原因进行展开。
(一)着火点
火灾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着火点,能作为着火点的种类很多,例如明火、静电、摩擦、化学反应以及光线等都是火源的重要途径。作为港口运输行业来讲,通常都是采用大型集装箱来作为货物装配应用,这就需要应用机械来起吊、整理以及搬运,而且工作时间长、频率高。因此,在机械设备当中一般容易发生发动机、输电线路起火事故。
1 发动机起动、发电线路引起的火灾
发动机的起动、充电线路是最主要的起火点。蓄电池、起动机、发电机线路是发动机引起火灾最多的线路。起动机启动时使用的电流和发电机发出的电流一般都在几十安培、甚至超过百安培,加之此线路为长期通电线路,使用环境温度较高。如果其绝缘层老化破裂而导致的接地,因局部电阻过大发热使导线或接点烧着熔化,引燃导线或周围的可燃物。同时起动机及发电机碳刷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火星,在有易燃物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引起火灾。
2 发动机排气管高温引起的火灾
发动机设计时为了防止出现火灾,油管、电气线路与发动机排气管是分别位于发动机的两侧的。发动机经过长时间运行排气管温度非常高,如果排气管上附着油污、棉纱等易燃物则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3 其它电气线路引起的火灾
现代港口的大型流动机械是通过电液控制的装卸设备,电气控制上大多采用全CAN BUS设计,但老旧型号设备,一般都是采用继电器来控制的,断电是通过保险片熔断进行,断电时间较长,而且线路遍布车身,所以必须选择使用合格的保险片,否则容易引起失火事故。
4 驾驶室的起火点
驾驶室作为一个全车的监控操作中心,电气线路尤其多。电气线路的日常检查维保更应该小心谨慎,严禁电气线路的死搭乱改。另外此起火点还存在人为可能性。例如司机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吸烟造成火灾事故。
(二)易燃物
造成火灾事故发生的另一个关键条件是易燃物。只有起火点而无易燃物只能算是单体的火源,而无法形成火灾事故。在港口运输过程中,处处都是易燃性的货物,稍不注意就极易造成港口火灾,这里的货物就是形成火灾发生以及火势延伸的易燃物。
1 遗留的易燃材料
在港口流动机械消防安全检查中,发现许多驾驶操作人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把用过的油乎乎的擦机布、手套等塞在发动机散热口等附近的空隙里,以备继续使用。这正好为发动机起火准备了很好的易燃材料。一旦发动机温度升高,周边的这些带有油渍的东西极易挥发出易燃油蒸气,遇到静电火花,或者达到燃点的温度时,极易起火。
2 作业中产生的易燃粉尘、细屑积聚
港口流动机械作业有特殊性,作业场所密闭狭窄不通风,装卸、堆存的货物经常是容易产生易燃易爆的粉尘或木屑,如在船舱中清理木薯干、大豆、木片等,这些货种产生积聚的粉尘、细屑都极易着火引起火灾,这些原因引起的流动机械火灾所占比例也很大。
(三)助燃体
凡是与易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体。如空气(氧气) 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港口流动机械工作环境要切断空气是不可行的,但能通过减少氧气数量或浓度来控制火势的发展。
但是既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如易燃物和助燃体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
通过以上对港口火灾发生原因的简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的港口火灾防治工作中更加清晰定位火灾事故的防治,也可以为防治港口火灾防范、灭火寻找有效途径。
二 港口机械火灾防范、灭火措施分析
港口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由于货物摆放相对比较集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扩散会非常快,这就给灭火和扑救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在港口建设当中,应首重火灾的防范工作,再制定一套严格的、灵活的灭火措施。尽量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寻找到火灾源点,并迅速组织灭火扑救工作。
(一)港口机械火灾防范措施简析
1 对于各类电机火灾防范的要点
起动机及发电机应日常检查其转子运转情况,尤其对使用时间较长的起动机及发电机进行拆装检查,并检查线路的固定情况,不能有松动部位;其次做好线路周围的清洁工作,清除线路附近的易燃物,线路附近不得有油泥、棉纱及其它漏油情况存在。另外,根据自己所处作业场地的不同周期性清洁排气管及四周,保持排气管干燥、干净,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其它电气线路引起的火灾防范的要点
电气线路的维保作业过程必须要小心谨慎,线路整齐有序,接触良好。附线作业必须选择品质好的耐油电线,同时必须使用阻燃护套管,附线作业必须经过公司技术负责人的同意,其整个作业过程必须由主管工程师在现场监控作业并做好记录,存入设备维保档案。
3 对于易引发火灾的易燃物防范
应该定期整车清洁,除了经常性清洁空气滤芯、散热器表面外还得清洗发动机外部及排气管上可能的附着物。
此外,对于助燃体应在先进技术上多下功夫,尽量减少设备的氧气浓度和数量。
(二)港口机械火灾灭火措施
通过上面对港口机械火灾的原因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应对港口机械火灾:
1港口流动机械产生火灾事故前,肯定有好多征兆,需要驾驶操作者引起警觉。在作业中如闻到很强烈的焦糊味,或者发现机身冒出不明烟雾时,马上停止作业并关闭电源,迅速离开遇险的流动机械,然后快速拨打火警电话,同时要沉着冷静,取出灭火器,在第一时间准确找到起火点。如果是发动机起火,在发动机舱有烟冒出或火势还没蔓延出来的情况下,可以拉一下发动机盖的拉手,让发动机舱盖弹起一条可以让灭火器喷嘴通过的缝隙,手持灭火器,从这条缝隙向发动机舱内喷洒灭火剂。切忌全部打开发动机舱盖,因为燃烧初期火势会较小,如果贸然打开发动机舱盖会引入大量氧气,让火势瞬间蔓延或增大。扑救时要随时观察冒烟或者火苗的位置,尽量瞄准起火点的根部进行喷射。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车载灭火器的容量都较小,如果盲目使用,灭火剂将很快耗尽,所以找准起火点才能让有限的灭火剂起到最大效用。如果是驾驶操作室起火,可用灭火器打碎玻璃,对准起火点灭火;如果是电器线路起火,要及时查看是否断开电源总开关,还要注意燃油箱附近的线路是否燃烧,然后覆盖着火处的电气线路。如果发现火势无法控制就要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等待消防救援车辆的到来。
2 公安消防队到达流动机械火灾现场后,可根据火灾现场情况,尽可能使用干粉灭火器、车载干粉炮灭火。灭火时消防战斗员要同燃烧机械、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同时注意加大对油箱、轮胎的冷却。因为港口流动机械功率大,相应的燃油箱容量大、轮胎体积大,当这种机械、车辆完全燃烧时,极易引起燃油箱、轮胎爆炸,对救援人员和现场围观人员带来极大伤害,因此现场灭火指挥员要审时度势,及时疏散周围人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结束语
当前港口外包的流动机械数量越来越大,建议使用这些机械的单位要对驾驶操作人员做一些测试,检查一下他们的操作证,驾驶技术,甚至有必要进行统一培训考试,对那些驾驶技术低劣、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员,拒绝他们施工,车况较差的禁止入港作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矿 防火管理 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煤矿在日常生产中,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火灾不计其数,火灾不仅影响扰乱了煤矿区日常的生产工作,同样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煤矿防火工作责任重大。加强煤矿防火,是保证煤矿安全的根本保证,同样还为煤矿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煤矿是不可再生资源,防火工作做不好,会浪费很大量的资源得不偿失。加强防火工作,就要求煤矿负责人提高防火意识,将防火工作落实到每个煤矿生产中。
1 在加强防火预防措施上
在日常煤矿生产中,防火工作顺利进行,不仅从根本上保证煤矿的生产,同时还为煤矿生产人员的财产生命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加强煤矿防火工作,加强预防措施,将防火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实处,是煤矿防火的基本前提。
针对煤层自燃发火的这一特性,将加强预测预报,作为防火工作的重点,探索煤层自燃的规律,一般在预防煤炭自燃的预测指标中,除以CO作为基本的指标气体以外,还要将乙烯、烷烯比等指标气体作为辅助。采用这些指标对煤矿的自燃发生状态进行定性检测,可以更好的预防煤矿火灾的发生。
2 加强防治结合建立高效的防控体系
在煤矿防火灾中,除了人为因素之外,针对煤层下开采漏风、易发生火灾的原因,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据统计煤层自燃发生火灾的主要危险源有两种,一是煤层漏风,二是浮煤的存在。针对以上两点,采用的措施有“堵”和“隔”。“堵”是通过对漏风地点进行补漏、注罗克休堵住等基本措施,解决采煤区漏风的问题,“隔”是为隔绝浮煤与新鲜的空气接触,采用的注浆、注凝胶、注三相泡沫、以及注氮气等方法进行隔离。但是在防治过程中,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对新开巷道进行预防。分层下开采是引起火灾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煤矿防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将其作为预防火灾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就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对新开巷道往采空区施工钻孔注入凝胶的方式,等其凝固后形成隔离带。以此来有效的防止因新巷道密封不强而导致巷道发生通风和漏氧情况。除以上几点,针对巷道内的局部积热点,施工人员可采用通过浅孔密集钻进行注浆、注水,以此来避免漏氧、通风等现象的发生。
(2)加强对通道内的预防。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矿的氧化积热会引起火灾。这就需要煤矿防灭火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及时的对策对此进行预防,以便在根本上避免浮煤氧化积热引起火灾。当然在避免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可以在通道内向停采线进行施工钻孔,然后将三厢泡沫注入钻孔中,将浮煤进行包裹,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阻隔了浮煤的氧化积热,同样也防范了火灾的发生。
(3)加强对高冒区的预防。对高冒区加强预防,大多数采用锚注凝胶进行填充,以此来有效的防止积热氧化现象的发生。
(4)加强对分层停采线的预防。对极易发生自燃的分层煤停采线附近的巷道要提前进行喷浆堵漏,再用浅孔密集钻孔,将停采线压浆,对停采线处松软的煤体采用泥浆覆盖,防止停采线积热自燃;在停采线出现高温自燃的地点,实施注凝胶灭火降温,采取往采空区注氮的方法进行隔离,破坏煤炭的氧化条件和蓄热环境,以此来有效地控制煤炭的自燃。
(5)加强对采空区的预防。在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当对采空区进行封闭时,施工人员应该采取砌筑双层的密闭,将相应的防然材料添放在封闭中间。除此手段以外,施工人员还应在密闭周围将罗克休进行灌注,以此来防止采空区发生通风和漏氧现象。注意在注入罗克休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密闭上留出相应的注浆管路,并且要在封闭后实施压浆。
(6)将强对采空区火源的防治。采空区防治是煤矿防灭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采空区的火源进行探测关系到火灾的直接预防,同样还直接关系着防火工作是否顺利进行,所以对采空区加强防治尤为重要。对采空区火源的检测上一定要做到认真,谨慎。对其防治上多数采用地面测氡法进行探测,同时通过对采空区的探测分析,定位好高温区域和火源的核心点,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迅速治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采空区火灾的发生。
(7)加强对巷道、漏风采空区的预防。在煤矿的日常生产中,由于采煤规模大,巷道较长,因而在对火灾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各种问题。并且在采空区巷道的漏风中,很难准确找到漏风点,而导致火灾频繁发生。因此工作人员针对这一类状况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 SF6 示踪气体对漏风量进行检测跟踪。并且在确定漏风量以后可以采用大面积的痛风调压技术,对采空区漏风供氧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
3 对新的技术进行创新对防火途径进行新的开拓
(1)根据煤矿自身存在的特点进行创新。煤矿开采的主要难题在于对煤层的开采上,在煤层开采上传造性的提出了许多防火方法,为解决无煤柱开采时,注氮惰化会注入到采空区的实际问题,创新性的提出并采取在无煤柱开采时注入氮气的工艺。
(2)利用测定采空区大面积漏风情况的测定技术对采空区进行测定。通过测定数据分析采空区漏风通道分布情况,以科学的依据为采空区防火情况提供科学基础。
4结语
根据上文可以得出结论,在煤矿日常的生产过程中,防火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煤矿生产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煤炭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随着现代煤矿对煤层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不断的出现,若只依靠传统的防火技术是不能够解决现在煤矿出现的问题的,所以对煤矿防火的控制要做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煤矿防火机制。与此同时煤矿负责人也要重视防火工作,将防火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上。更为重要的是煤矿企业领导一定要加大对先进防火工具的投入,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孟亚鹏,代杰,董建海.浅谈柴里煤矿防灭火管理的几点经验[J].山东煤炭科技,2009,03:181-182.
[2]康东.浅谈煤矿防灭火工作中的实践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297.
1.1财产损失严重近十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实验室从数量和装备质量上都得到发展。据调查,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共有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358套[8],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拥有的不同仪器设备,有些仪器复杂先进,耗资巨大,如高通测序仪、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等。
1.2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资源及科研成果损失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保存有不同类型的菌毒种及样本资源。而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资源是我国传染病防治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和基本信息来源,是评价病原微生物疾病防治措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这类实验室出现火灾势必造成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资源的破坏,阻碍科研工作的展开,而且可能破坏前期的科研进展,破坏实验的连贯。1988年5月,美国的杰克逊实验室发生大火,50万只实验用白鼠(用于遗传学等研究)被烧死,而这次意外大火,大大降低了全球遗传学研究的速度[9]。
1.3病原微生物暴露的风险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感染症或传染病的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因火灾等事故出现暴露,尤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暴露极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可致人员死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第一类和第二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可致疾病暴发流行和死亡,如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禽流感[10]。此类实验室一旦发生火灾,尤其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时,火场形势的紧迫、场面的复杂混乱,火灾处置过程中使用液态喷淋设备,或出现爆炸等,会引起实验室病原泄漏事件的发生。
1.4引起社会恐慌由于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了解不够,加之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异常复杂,对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一旦发生火灾,特别是火灾对实验室产生破坏性影响过后,极易对周边民众造成心理恐慌,尤其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2003年SARS疫情[11]、2010年甲流疫情[12]等事件,就是很惨痛的例证。
2加强实验室消防管理措施建议
2.1健全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体制
2.1.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员责任制度,明确第一责任人为了全力应对火灾突发事故,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职责明确的火灾应对处置机构,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按照职责要求,响应应急反应机制。每一个实验室为单元,确立1名生物安全员和消防安全员。消防安全员在火灾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构框架内,协助本单位管理部门和本实验机构负责人,完成消防安全保障工作。其工作职责应该包括长效的火灾预防和火灾突发事故应对。定期排查火灾隐患,检查消防设施情况,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2.1.2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为保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已制定一系列法规和相关要求,实验室管理部门和消防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细化可操作的生物安全和消防安全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同时,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执行机制。
2.1.3营造实验室消防安全氛围,突出全员消防意识营造消防安全文化氛围是提高全员消防安全意识和增强全员消防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新实验室投入运行前和新实验项目开始前要有重点地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新员工、新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教育与培训。实验室消防安全文化不仅加强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也让研究生、学生、进修人员在实验室消防安全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以提高消防安全素质,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2.2规范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存放和使用病原生物实验室首先应根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90)中规定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明细,做好本实验室所使用的易燃易爆物品的分类。其次,对已确定的易燃易爆物品设置专门、固定的场所存放,这些场所要杜绝火源、通风荫凉,设有充足和运行良好的消防设施、设备。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远离火源、轻拿轻放,防止泄漏。
2.3做好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制度,做好病原生物实验室消防安全的定期检查,包括火种管理、供电和用电设施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和使用、消防设备设施状态、消防应急演练效果等,对检查中发现的消防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在病原生物实验室的改、扩建工程项目,其消防设计应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审核,竣工后应申报消防验收,从源头消除消防隐患。
2.4制定行之有效的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4.1制定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切实可行,能够迅速、有效开展施救行动和疏散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预案中应涉及到具体灭火行动、通讯联络、疏散保障、医疗救护、现场情况汇总等相关内容。在预案中,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头,明确职责分工。
【关键词】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特点;防治措施
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很难引导疏散,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所谓“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尽量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物质的损失,对于保证人们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特点
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火灾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此类场所火灾的特点,为火灾的预防和救援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火灾特点分析如下。
(1)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火灾频率递增,在火灾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规模不断扩大。
(2)火灾发生的地点比较集中,主要是在公共娱乐场所、商场、饭店以及地下工厂等地,并且所造成的群死群伤情况比较突出。在这些火灾事件中,尤其以市场、个体租赁和私营企业的状况较多。
(3)在对发生火灾的地域进行研究,其中城镇比例较大,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较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所占的比例也较高。
(4)火灾所发生的时间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一般都是在凌晨的两点到四点间发生,这个时候是人们熟睡的时间。从整体时间上来看,在每年的十二月到二月是高峰期,因为处于春节期间,烟花爆竹易引起火灾的发生。
(5)在引起火灾发生的原因中,因为电气和用火不慎所造成的火灾占据了所有火灾一半以上的比例。
2.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事故原因
(1)大多数场所,擅自设置铁窗、栅栏,影响正常的人员疏散。
(2)防火避难设施不全:a.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锁闭;b.安全通道,防火间隔被堵塞;d.防火分区划分不合理;f.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
(3)防火管理制度未落实:a.消防设备未发挥应有功能;b.错过初期火灾的扑救时机;c.通报火灾太慢;d.避难通道设置不规范。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防安全责任制在一些社会单位和企业尚未落实到位。
2)一些地区和部门,习惯于临时性、突击性的安全检查,而疏于隐患整改和规范化的日常管理。
3)伤亡事故没有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处理。
4)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教育不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操作技能。
5)火灾救护与安全常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火灾安全知识匮乏。
6)企业或单位的安全巡查力度不够,单位的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
7)部分公众聚集场所建筑属简易建筑,耐火等级低。
3.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的防治措施
3.1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和指导
公众聚集场所人员比较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根据公众聚集场所的规模、危险性,明确各自管辖的职责,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日常监督和检查指导。对于安全出口锁闭、消防设施器材损坏停用、消防安全制度不落实等火灾隐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并跟踪问效,督促企业、单位整改隐患。要采取行政、技术和法律等一切有效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力度,注重治理效果,同时要加强与文化、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有力促进隐患的整改和问题的解决。
3.2提升经营者的消防安全意识
在公众聚集场所中,存在很多的产权不明的情况,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发现问题,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很多。主要是场所经营者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没有认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经营者的消防安全意识,树立消防安全的主观意识,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消防设施能够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和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加强经营者消防知识的学习,提供培训的机会,只有不断加强消防能力的提升,才能够做好火灾预防工作,在遇到火灾时能够冷静应对,减少火灾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3.3提高公众聚集场所的灭火救援能力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具有突发性,火灾现场比较复杂,所以就需要消防部队针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特点,分析总结大量火灾事故的经验教训,制定完善的灭火救援计划,并加强灭火应急疏散演练,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为火灾的救援提供有利的基础,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早的投入战斗,争取有利的救援时机,将火灾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3.4阻燃材料的应用
要结合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点,按照消防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多考虑采用阻燃材料和难燃材料,包括室内的装修、电气、可燃物等,减少因为使用材料产生的火灾隐患。
3.5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设置和配置
要重视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合理设置消防安全标识,配置灭火器材以及其他的消防设施,经常检测指示灯等设施的工作状况,做好相关的维护保养,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器材和消防设施在初期火灾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6提高科技手段
多引进高科技的消防产品,如视频监控系统、感烟、感温探测器、双监或三监探测器等,第一时间的发现火灾,在事故的发生的初期就采取主动控制措施。
3.7合理设计安全门和安全疏散通道
许多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本身存在很多“先天性”的火灾隐患,如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距离超长,疏散宽度不够等,因此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合理的设计安全疏散通道,结合场所的实际,优化安全疏散设计,避免因安全疏散问题导致严重的火灾损失。
3.8防排烟设计
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吸入大量的烟气窒息而死,公众聚集场所的现状更令人堪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防排烟设施设置不规范。许多场所使用自然排烟的方式却被外观装修影响,以至于不能达到正常防排烟的要求。此外,防排烟设施损坏,设置位置错误都影响了场所的防排烟,所以为了减少火灾中的烟气危害,要建立合理的防烟分区,合理的设计防排烟。
[关键词] 商业建筑 火灾蔓延 Bayes方法 系统决策
一、前言
近几年来,城市大中型商业建筑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与控制火灾蔓延不利有很大关系。商业建筑火灾荷载大、燃烧迅速、蔓延途径多,容易通过开敞的楼梯间、自动扶梯、竖井、管道等通道蔓延,而且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导致建筑物内能见度极低,对人员的疏散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根据火灾蔓延的规律性,对全国大中型商业建筑的特大火灾事故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原因进行调查,建立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Bayes统计和故障树分析方法,得出我国当前大中型商业建筑在火灾发生情况下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概率,为防治火灾蔓延提供依据。
二、系统模型分析
调查1995年~2005年全国大中型商业建筑的特大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得到控制火灾蔓延失败 (T)主要原因为:主动控制火灾蔓延失败(N1)、被动控制火灾蔓延失败(N2)和火灾发展迅猛。N1基本事件有:未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安装后被拆除(a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阀门关闭(a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供水源不足(a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泵无法启动(a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未启动或不能联动(a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未设消防电源(a6)。N2基本事件有:防火、防烟分区未划分或划分不当(n1);分隔物耐火性差(n2);防火卷帘下面堆放有物品,使卷帘无法封闭(n3);防火卷帘没有启动或未实现联动(n4);防火卷帘未设消防电源 (n5) ;楼板耐火性差或楼板上凿有孔洞( n6);楼梯间未封闭或封闭不严(n7);自动扶梯未封闭(n8);中厅未作防火分隔(n9);玻璃幕墙未作防火分隔(n10);风道、管道、电缆等贯通部位未作防火分隔(n11);外墙采用可燃材料(n12);室内装修采用可燃材料(n1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被降低(n14);防排烟设施防排烟失败(n15)。火灾发展迅猛因素主要是火灾荷载大(m1)和空气供应充分(m2)。
通过以上分析,按照各基本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系统故障树模型。
三、系统Bayes统计和故障树分析
在控制火灾蔓延系统中,由于各基本事件只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情况,因此服从二点分布。采用Bayes统计分析方法,由验前分布和抽样实验所确定的后验分布来计算各基本事件的条件期望与方差见表1。
由表1中各基本事件参数值,根据系统故障树的结构函数计算系统故障的概率。在故障树分析中,重要度反映了各基本事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其中关键重要度表示部件故障概率的变化率所引起的系统故障概率的变化率,较好地反映了部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因此可以通过部件关键重要度的排序来衡量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部件的关键重要度越大,触发系统故障的可能性越大。表2为各基本事件的关键重要度。
四、系统决策
1.由各基本事件关键重要度的排序知:造成商业建筑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1事件――商业建筑未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n1事件――防火、防烟分区未划分或划分不当,其关键重要度的数量级为10-1,而n13事件――室内装修采用可燃材料的关键重要度为9.8245×10-2,仅次于前两项。
2.在所安装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供水源不足最为严重,其次是①水泵无法启动;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能实现联动;③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阀门关闭、未设消防电源问题。
3.在被动控制火灾蔓延措施中,防火分区划分不当问题最突出,其次是商业建筑内部的可燃性装修。
4.在用防火分隔物阻隔火灾蔓延措施中,楼梯间未封闭或封闭不严问题最为严重。其次是防火卷帘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启动或未实现联动;分隔物耐火性差;中厅未作防火分隔;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使卷帘无法封闭;防火卷帘未设消防电源;楼板的耐火性差或楼板上凿有孔洞;玻璃幕墙未作防火分隔;风道、管道电缆等贯通部位未作防火分隔;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被降低;防排烟设施防排烟失败。
5.自动扶楼未进行封闭;外墙采用可燃材料。
综上所述,商业建筑未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问题、防水分区划分问题及采用可燃装修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必须首先提高这三个部件的可靠度,才能有效降低商业建筑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概率。
五、结束语
关键词 油库;安全;防治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089-02
石油在生产过程中,油库作为原油和成品油存储、转运的重要平台,其安全性一直被高度重视。但由于油品自身具有的易挥发、易燃、易爆的特点,其在存储和转运的过程中,或是在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引发事故。以下本文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油库安全隐患的辨识及其防治措施。
1加强对油库火灾危险源的辨识
燃烧和爆炸需要有相应的条件,才能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要燃烧或爆炸就需要有可燃物质的存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有足够的氧气,除此之外还要有点火能量的存在。如果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就很容易发生火灾事故。油库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储的油料物质本身就是属于易燃物质,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保证其不与空气接触,也就是说,油库作为存储油品的场所,已具备了燃烧或爆炸的两个条件,要保证其不发生事故,就必须控制第三个条件不被满足,即控制点火能量。点火能量主要来自于雷电、静电、碰撞、人为火源和生产操作失误这几个方面。
2 防治油库区域的雷电危害
油库直接遭受雷击,或是在雷电波被引入的情况下,亦或是有雷电反击的产生,都会释放处点火能量。如果直接遭受雷击,会形成几十万伏特,有时甚至是上千万伏特的冲击电压。瞬间产生的高电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烧毁油库的电气设备,使变压器、发电机产生故障,电气线路的绝缘层也会被高压击穿;同时,雷电还会产生强大的电流,电流在很短的时间内会被转化为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的产生,可以在数秒钟之内融化金属,当电流特别大时,达到几千安培的情况下,还能瞬间气化金属,危害特别严重,极易引发火灾和爆炸;雷电产生的雷电波进入建筑物,也会导致配电装置、电气绝缘线路被击穿产生短路。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直接导致易燃易爆物品燃烧或是爆炸;雷电的反击与被直接击中一样,会产生大量的热能,烧毁电气绝缘层,引发着火或爆炸事故,因此防治雷电事故的发生需要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具体的措施可分为:
1)加入引雷装置,把雷电引入至安全的放电通道,可以直接将雷电导入到地下,大地能直接接纳雷击产生的高电压和高电流,这需要有良好的接地装置,所以油库在设计和施工时要配置良好的接地装置。同时也可以在油库灌区周围加入消雷器,消雷器可以避免油库罐区遭受雷电的袭击;
2)检查防雷装置,定期对防雷装置作检查,主要检查的内容有检查明装导体有无机械损伤、锈蚀、折断等情况,或是因为腐蚀而造成导体的截面积减小的情况,不满足防雷条件的装置必须及时更换,同时还要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它管道或种植树木等动土作业将接地装置毁坏;
3)减少油蒸汽积聚,在有雷雨天气的情况下,应根据情况适时的按照操作规范作业,一旦作业条件不满足,则应停止收发油品或是测量等作业。并及时的密封好油罐,控制油品的损失,防止油品的逸散和聚集,切断具有危险性的电源开关。。
3 防治静电事故的发生
油品具有不导电性,如果油品相互摩擦产生的静电不被及时的疏导,它产生的静电电荷便会越积聚越多,当聚集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场强时,就会产生静电放电,放电所出现的火花可点燃混合气,导致爆炸。
一般情况下在气候干燥地区和炎热的季节发生静电事故较多。特别是在冬季易出现静电着火事故;除了和天气及温度影响因素外,在生产过程中油品冲击容器壁和飞溅油滴与空气摩擦也会形成很高的静电电位,当静电放电时,油品蒸发所形成的混合气就容易被点燃。由此可见,静电事故的发生还是有其规律的,要防治此类事故的发生,就要从预防静电的聚集开始。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从减少静电的产生入手,在油品被输送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不用明流灌装,出油口的部位也严禁绑扎过滤套或其它过滤设备。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加速静电的释放,防止静电在油罐及其管道或油泵处聚集,这要求静电接地装置良好,禁止将静电接地与其它接地连在一起。同时还需防止工作人员携带静电,油库工作人员在实施油品作业期间要着防静电服和穿防静电鞋。按照规定程序作业,在爆炸危险场所或是油库罐区内严禁有脱衣服、梳头、拍打衣服等行为,以防止产生过多的静电。
4 杜绝人为点火能量
在所有的油库事故中,绝大多数的事故都与人为的行为有关,杜绝人为的点火能量,是油库防治的重点工作。一般情况下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所引起的油库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比例极低。
防止人为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点火能量来源。点火能量的来源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携带明火进入防火防爆内,这要求油库管理人员在油库的管理工作中加强检查和监督。二是进入防火防爆区域的机动车辆没有加装防火装置,进入防火防爆区域的机动车辆,都必须配置防火罩。同时,站场的安全技术人员还应适时的对作业区的管道和设备线路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可疑的地方,应及时的与设计单位联络,由设计单位出具相应的整改方案。不同的危险源,应该区别对待,逐步排查。
例如,在用仪器对罐区或作业区周围的进行气体浓度检测时,应对割开的缝隙后进行油气浓度实施不间断灭火和检测,要达到割开两个洞形成对流的效果为止;在地沟内对接油气管道时,必须先进行消防沙封堵,以防止油气弥满地沟从而引发爆炸;在油气罐接头周围必须搭建防火墙,分解切割缓冲罐,必须强制通风48h;储油罐区动火防火堤必须当日挖开,当日堵上,防止原油冒罐。
5结论
油库的安全生产在石油生产的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会给石油生产带来冲击,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不可挽救的环境危害。安全生产,重在安全,本文就从油库易发生火灾事故的危险源出发,对常见事故的发生机理做了粗浅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期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石油工作者对安全生产有更多一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诗飞,詹予忠.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一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这是一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正不断吞噬着我国有限的森林资源,破坏着祖国的青山松林,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松材线虫病造成的灾害,骇人听闻。
松材线虫病最早是1982年从日本传入我国,而浙江省自1991年发现疫情以后,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全省疫点数以平均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许多重要生态区域受到严重威胁。
数据显示,历年来,浙江省因松材线虫病枯死、砍伐的松树累计已超过2亿株,相当于减少了130万亩松林,仅木材损失就达数十亿元。
伴随疫点数的持续增加和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的几率增大,如果不从法律上加强保障,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增强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和科学化,还会造成更大的、前所未有的森林生物灾害。
目前。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断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表明我省通过地方立法防治松材线虫病、坚决保卫青山松林的决心。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亮点纷呈
亮点一:加强松科植物和疫木的调运监管
松材线虫病传播途径很广,无序运输松科植物和疫木是松材线虫病最危险的传播渠道之一。条例注重加疆对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调运的监管,规定了单位和个人调运松科植物及其制品到达调入地次日起5目内,应当将植物检疫材料报调入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备案,防治检疫机构可以进行复检,以防止染疫的松科植物调入。条例对疫木的调运监管更加严格,规定疫木不得调出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因当地不具备安全利用条件或者其他特殊情形确需向外地调运疫木的例外,但必须报经省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批准。
亮点二:设定必要的许可制度加强对松木加工的监管
经科学论证,疫木经除害处理后是可以安全利用的。积极探索疫木安全利用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减少林农损失,避免浪费。
条例对此规定:“木材加工企业利用疫木加工板材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利用疫木造纸、制作人造板的,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条例还对这些定点企业进行疫木加工规定了明确的期限,要求在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完成对病死松木加工和加工剩余物的集中除害处理工作。同时,考虑到全省各地媒介昆虫的羽化期略有区别,条例给各地疫木加工安全期留有了一定调整权。
亮点三:要求电力单位等松木使用者承担相应责任
关键词:消防技术 政策 措施
在新世纪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涌动下,我国将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更加活跃,由此将伴随着社会的新发展、新调整和新定位。调整过程中增多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火灾致灾因素,消防安全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无疑大力发展以消防技术,消防装备水平和消防部队作战技能为核心的火灾综合防治能力来保护我国的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消防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在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消防对策时只考虑科技因素远远不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进行消防体制改革和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也是发展消防事业,提高火灾综合扑救能力的有利补充和必要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
火灾科学研究、灾害事故安全评估体系以及建筑物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理论和方法、救援装备与技术以及救援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消防员火场生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验室支持,是进行消防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而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小,因此在我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为实现发展消防科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每小时15加元),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但由于条件较苛刻,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火灾报警乃至与扑救。总之,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又是生产者,还是受益者,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的空间相当大。再者,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应该采取政府采购,增加竞争机制,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3.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尽管发达国家的消防技术先进且各有所长,但它们全民的消防意识都很高,国家也都重视消防的法制和消防的社会化宣传。消防技术发达的国家尚且非常重视消防安全意识,对消防科技相对落后,扑救能力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作用更是巨大。比如,我们现在还只能依靠人力扑救森林大火,对于,我国现有的设备和消防队员的素质在应对高层建筑火灾时,只能望火兴叹。即使像在2004年2月15日吉林中百商厦发生的普通火灾的扑救工作,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逃生自救),防火于未然非常重要。
消防文化反过来会推动消防技术发展。文化因素是技术发展的“遗传基因”。广义上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形象的技术,技术上都涂抹着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的色彩。技术、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技术、文化像科学一样日渐趋同,但文化多样性势必决定技术的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发展具有民族特征技术之路的理论依据。与西方理性文化本位不同,中国自古有人文文化统一天下的传统,对不发达的技术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时候干脆就漠视技术的发展。这与西方只看中技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技术的人文向度是两个极端。因此,中国要想发展技术就需要文化转型,同时保留对技术人文关怀的传统,就会融合出一种折衷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技术文化。文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多种多样,就消防技术而言,主要体现在可以依靠特定文化传统唤醒和维持一定的社会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滋生出的消费观念。旺盛的消费观念可以拉动社会内需,对技术、经济的发展都有激发作用。我国尽管在扩大内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等级理论,我国的总体现状(消防技术的主要消费场所重要在城市)尽管达到了跃迁到安全需要的等级,但是特定消费文化限制了对消防技术产品的消费。退求其次,国家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强制消费,这种“他主性”的消费模式,只有转变为自主性的消费模式才能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消防技术的发展。因此,扩大消防宣传,增强全民的消防意识,改变人们消防消费观都是文化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森林资源 保护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392-01
1.森林资源保护的涵义
森林资源保护是促进森林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或物种繁衍,以及其他有利于提高森林功能、效益的保护性措施。森林资源保护大致分为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及森林灾害防治等。
1.1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
根据“林木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木材生产计划,适量采伐森林,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木材生产一直供不应求,消耗量不断增加。目前这种资源的高消耗模式将危及中国森林资源前景,导致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资源趋于枯竭,迫使提前采伐中龄林,降低林地质量。应加强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和林地有偿转让使用的新机制。
1.2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中蕴含的丰富物种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由于全球性的森林资源下降,栖息地破坏和萎缩,导致物种的大量减少或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据统计,目前中国濒危动、植物种数已达4030~5030种之多。《濒危野生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的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左右。为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原地和迁地保护网,以及强化执法的力度等。
1.3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
森林景观的美学、文化、娱乐、观赏等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森林旅游休闲已成当今时尚。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活动,兴办森林公园,既可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又可促进林区建设,对于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产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1.4森林灾害防治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气象灾害等。森林灾害的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生物、化学和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于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的森林病虫害,应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虫情、病情的预测、预报工作,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破坏性严重的森林火灾,除了加强护林防火规章执行力度以外,建立火警的预警系统和加强护林防火组织、工程措施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气象性灾害,在林业生产布局中应予以充分考虑,可通过“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办法来预防,把气象灾害对林木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2.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采育失衡
长期以来,林业指导思想上重采伐、轻造林育林,没有建立林价制度。在木材生产中对林木无偿采伐,森林资源的消耗得不到经济补偿,林业生产的必要的营林资金不足。由于搞单一的原木生产,不重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是按需定产,木材生产任务过重,集中过伐,致使采育失衡,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更新跟不上采伐。
2.2乱砍滥伐
作为薪柴砍伐的森林资源占全国总消耗量的30%,我国目前许多山区,仍以薪柴为主要的农村生活能源,约占能源结构中的68%-74%, 尤其是干旱区的农村生活能源至今仍十分缺乏。
2.3火灾频繁
森林火灾频繁,其中90%是人为引起的。大部分林区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防火措施差,火灾预防和控制能力低,造成森林火灾多,损失惨重。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是1987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火灾面积为133万公顷,过火林地和疏林地面积114万公顷,其中受害面积为87万公顷。
2.4病虫害剧增
据统计,我国有各种森林病虫害8000多种,随着森林过伐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森林的组成结构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降低了森林自我抗御病虫害的能力,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对森林的危害十分严重。
3.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效策略
3.1强化林地保护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林地保护利用有关规定,严格依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控制用地规模,把林地保护管理放在森林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严格执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统筹安排年度定额,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合理调控城镇建设项目,从严控制经营性开发项目。积极引导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使用林地,能占用宜林荒山荒地的不占用有林地,能占用劣质林地的不占用优质林地,切实保护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健全占用征收林地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占用征收林地补偿标准,严禁减免或变相减免植被恢复费和林地补偿金。对林地非法开垦为耕地的,依法清理收回,退耕恢复植被。坚决杜绝以土地整理、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耕地占补平衡为名非法占用和损毁林地。
3.2严格森林经营监管
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制度,认真落实森林经营规程规范。天然林抚育工作,严格按照天然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规定,合理确定抚育方式和任务,科学安排抚育作业伐区,严防随意变更抚育方式。严禁以商品林的抚育标准对公益林进行抚育设计和违反规程提高采伐强度及出材率,坚决杜绝以森林抚育为名行伐木取材之实。科学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确定改造对象和改造方式,从严控制低产低效林改造的规模和范围,确保不出现乱砍滥伐、不造成资源破坏、不发生水土流失。承担伐区调查设计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开展伐区调查设计,严禁弄虚作假。对因虚假设计导致森林资源破坏的,依法追究设计单位负责人和设计人员的责任。
3.3规范树木采挖移植
禁止采挖原生地天然濒危、珍稀树木,禁止采挖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古树名木,以及国家级公益林、自然保护区、良种基地内以及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树木。因科研等活动必须采挖树木的,必须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并保护好林地上的其他树木,防止破坏周边植被,采挖后应及时回填土壤,限期恢复植被。
3.4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对破坏森林资源的直接责任人,森林公安必须依法从严查处,不得以罚代刑,不得放弃追究民事责任。对森林资源管理中、、徇私枉法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责任人,应根据相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坚决打击因林地承包经营纠纷、山林权属纠纷、林权流转引起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切实维护林农合法权益,维护林区安定。
3.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着力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破坏森林资源大要案查处情况制度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重大事项约谈机制,接受社会监督。把森林资源数量增减、质量升降和保护管理好坏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促进责任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1、浅析什么是林业
林业不仅仅是交通、工矿、建筑用材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是一些化学工业及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林业主要包括:造林、育林、采伐及森林保护。然而林业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对我们生存环境进行净化、调节以及改造。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吸尘、吸毒、杀菌,等方式来达到净化大气,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地力来改善自然条件,保持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减少或避免风沙、旱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总而言之林业是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方面。所以做好林业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2、当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林业资源还十分丰富,其本身也具有可持续性,但由于一直以来人为的破坏,林业资源的持续性也在逐渐的衰退,所以我们需要做长久之计,把眼光放长远,造福后代。下面我们就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我们对症下药,解决林业发展中已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2.1林业结构模式单纯
就我国当前林业现状来看,森林资源基本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林业产权结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现,但这种体制却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采育失衡,利用不全面
对于我国采育失衡的状况即,年森林采伐量大于森林的自我生长量,而且采伐后没有进行森林更新。这就导致了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以及森林储蓄量出现了锐减现象。而且采伐的木材利用也不全面,还出现了浪费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因为林业资源也是自然资源的一种,所以当资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取得合法权利利用资源时,应当收取相应的费用,并且需要安排专人对林业进行保护和管理,惩罚过度采伐的集体或个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对林业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减少或杜绝采育失衡,利用不全面情况的发生。并逐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2.3林业保护的监督缺乏力度
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性的监管部门缺乏监管力度,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及占用林地审核制度和对破坏林地案件的监察力度还欠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出台更多的森林管理法律条规,避免纸上谈兵,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尽可能的把损失降到最低。
3、制定好林业管理的措施
3.1完善机制强化责任
加强林业管理及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首先要完善机制,强化责任。那么我们就要形成责任体系网络,将林业管理工作具体到地方具体到个人。并且需要通过逐层签订责任书,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从根本上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能够防止出现私下交易的不法案件。实行“一事一案”“一案一卷”的处理措施。来防止林业案件处理中的暗箱操作。
3.2加强伐区监督管理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伐区的管理相对来说也变得轻松了些许,但是加强伐区的监督和管理仍然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我们要提高伐区管理质量,就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并全面实行发去管理责任制度,同时也需要把伐区管理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滥砍滥伐都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所以要制定保护林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就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杜绝滥砍滥况的发生。因此,只有日益加强伐区管理力度,完善伐区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的对林业进行管理。同时我们也要把林业资源监管作为重点,并通过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管理,严格按照凭证制度,杜绝出现无证采伐、运输等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清除一切阻碍。
3.3加强林业管护与资源培养
林业管护主要包括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森林的防火工作、木材流通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管护等等。要加强林业管护与资源培养。
加强木材流通管理。我们应该加强木材运输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木材运输证件管理,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放和统计报告制度,以达到进一步规范运输监督检查行为的目的。
强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我们需要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有效的宣传,充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来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物驯养繁殖场所的管理,对贩卖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进行及时举报并予以严厉的打击。
对于森林来说,火灾无疑是最致命的灾难了,所以火灾的预防也就成了林业管护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就需要我们突出抓好活在预警监测,、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火灾扑救应急演练。杜绝重大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用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前些年,美国白蛾席卷中国大陆,对我国的林业造成了空前的冲击。所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亦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检疫预灾、防治减灾工作。并且加强对外来包装材料的封堵,加大检疫证运输的处罚力度,严格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进行的林业实践活动。因此,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科技是发展的动力,我们需要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科技造林、科技兴林;利用新技术对传统的木材进行加工、制造;依靠科技改变传统的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来发展经济模式,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二对林业科技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只一味地改变,就会像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所以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新颖,准确有效地应对措施。并以科技为核心,通过实践与现代信息科技对旧的体制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林业科技体系,使林业经营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随着时展,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理念,以及先进的设备,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火灾;有效逃生;消防器材
一、城市居民面对火灾的逃生知识现状
当前城市火灾时有发生,居民的火灾逃生知识亟待加强。根据有关的研究发现,当前城市居民只有三成制定过火灾逃生计划,并根据计划储备一定的逃生用品。四成的人只是制定了计划,却没有储备相关的材料。剩余不到三成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火灾的逃生计划。此外,14.1%的家庭准备了家用的灭火装置,其余大多数家庭根本没有灭火设施。多数的普通市民根本不具备火场逃生的基本知识,从上述的情况看,基本逃生知识以及消防设备的欠缺导致人们在火场中根本无法完成自救行动。近些年来的许多特大火灾事故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火灾中有效逃生的概念提出
在建筑火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火灾中人员生命的安全,在消防人员实施救援前,火场中人员如何开展有效的逃生更是重中之重。所谓有效逃生就是指,当建筑发生火灾或者火灾已经逐步蔓延的情况下,火场中的被困人员利用各种技能或者工具使自身生命得到延续的过程。通常在救援人员到来时,使自身保持生命的逃生都应该属于有效逃生,相反的就是无效逃生。当前建筑防火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增加有效逃生,减少无效逃生。
三、现实中有效逃生的状况
有些时候人的本能能够拯救人们的生命,但是面对火灾时本能有时候并不能拯救自己。火场中的有效逃生关键在于及时寻找大脑中的相关逃生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只有通过平常中的应急逃生演练中才能够得到。通常人的大脑在处理某一信息时需要大约十秒左右的时间,处于巨大压力时,做出反应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当火灾发生时,人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大量的信息,很难再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发现,人们在知道发生火灾到做出反应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有23.6%的人能够在两分钟以内做出反应,大多数人在三到五分钟内,一成的人在六到十分钟内,剩余一成需要十分钟以上的时间。在逃生路线的选择上,5.4%的人会跟随多数人的选择,7.3%的选择乘坐电梯,56.4%的人选择楼梯,选择其他途径的人数占到了30.9%。
以发生在某市的一起火灾为例,火灾发生时,某一幸存者迅速冲进厕所,用湿毛巾迅速捂住了自己的鼻子,然后试图逃生,但由于火势较大又退回到房间内,当感到生存希望渺茫的时候,营救人员到来,从而成功的实现了自我的有效逃生。
从上面的案例和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居民面对火灾时的逃生知识和技能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从这点来看建筑火灾的防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有效逃生过程分析
在发生火灾时,对于广大的居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选择有效的逃生线路,等候救援和有效的自救。
1.逃生的两种情况
当人们身陷火场中时,通常会有两种做法:逗留和离开。普通人发现火灾时都会去花费一定时间去证实火灾的严重性,而后就会去救护自己的同伴、孩子、财务等。根据以往火灾中的经验可以得到:逗留时,主动寻找火源并实施扑救以及迅速拨打火警电话的行为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有效逃生率。离开时,通知其他人员并利用一定的逃生器材离开可以降低火灾的危害并提高逃生成功率。
2.逃生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分析
根据有关的心理调查显示,由于即刻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大多数的人是由于伤势危及生命,却没有及时的采取自救或者得到救援导致死亡,还有的是自身并没有受到伤害,但是没有及时的做出逃离行为,而使自己遭受重大伤害的死亡。当某一个题遇到重大的变化或者威胁,自身感到无法解决时,自身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自身内的紧张情绪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相应行为和思维的混乱,进而使自己进入到一种失衡的状态,也就是危机状态中。火灾发生时就是一种较为明显的危机状态。
当遇到危险的时候,逃生是人们的一种自发的本能行为,但是这种本能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逃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变化:第一,逃生时的离开方式有跑步、行走等多种方式,但是在火灾中需要面对拥挤、迷路、高温、浓烟等等的影响,从而使得逃生行为变得很不正常。第二,在逃生过程中,人们处于高度的紧张、恐慌、激动等情绪下。以上这些都会影响人们逃生过程的有效性。
在火灾中逃生的人有以下特点:①聚集性。因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群体中的个人易受周围人的感情所支配。②愿意靠近人群。③趋光性。由于人们El常生活在亮处,通常认为黑暗具有危险性。④回避危险。有烟和火时,大多数人朝着看不见烟和火的方向逃跑,或者跳楼求生。⑤依赖群体、跟随群体。
五、建筑消防设施及器材在逃生中的应用
在建筑消防设施及器材应用于逃生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保证人在建筑物内任意一个部位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可供疏散;人在疏散过程中不受有毒烟气和高温侵害,及时提火警信号。提醒人员及时疏散。设置完备的灭火设备.防止火势蔓延,为逃生者提供必要保护;提供正确的疏散路线指示。为逃生者提供必要的现场环境信息t为逃生者提供必要的呼救设备,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为逃生者提供必要自救设备,方便逃生者实施自救。
总之,建筑火灾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巨大的威胁,如何在火灾中充分利用各种消防设施开展行之有效的自救活动,是当前火灾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晓宇,消防器材会用才有用,安全与健康,2006(12)
关键词:森林防火;工作;思考
我国政府颁布了森林火灾预防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各级政府都加强了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对由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引起的森林火灾预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森林火灾的预防来说其形势依旧十分的严峻。因此在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时,应将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互结合运用到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中。
1 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1.1 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防火工作是保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以及经济进步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可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损失,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加,促使我国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2 问题的分析 森林火灾的发生以及扑灭不及时等情况的产生有着诸多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火灾的发生主要是由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引起的火灾,多因打雷以及闪电等自然元素与植被相互碰撞所引起的火灾;人为因素主要是因为人在林区时不小心将火种留在林区加上气候干燥等原因所引起的森林火灾。
在火灾发生时,没有将火灾立即扑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预防森林火灾的人员一般都是在附近生活的人员,以农民居多。在春播以及秋收时是农民最忙的季节,同时也是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农忙时会致使人员的缺失而导致森林防火工作出现脱节,在发生火灾时没有及时发现,最终使火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预防森林火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员,青壮年人员多数都外出打工,因此出现管理老年化的现象;(3)预防森林火灾的工作人员较少,在进行火灾预防巡查时,有的地方巡查不到,致使预防森林火灾的工作出现漏洞,使火灾的发生机率有所增加;(4)火灾预防工作人员的薪酬较少,并且发放不及时,导致工作人员对于火灾预防工作的责任心减弱,同时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扑火训练,经验较少,导致灭火的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发生事故。
2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领导,完善组织协调 在组织领导方面,林业部门的各级领导亲自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战略部署,一旦防火期到来,市、县、乡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都是责任到人,签责任书,真正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山有人管,林有人护。此外,集体林的管护,以及森林防火的具体实施和保护则由护林员来负责,在上岗前先进行严密的培训和宣讲森林防火防灾的措施和细化步骤,从而提高了森林防火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战斗力,增强责任心。特别是扑火知识、技能、安全避险的培训,确保人员安全。
2.2 强化火源管理,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 近年来,火灾发生90%以上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加强野外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必须严字当头。首先,要严格执行生产用火审批制度,并落实好防范措施;其次,重点地段严防死守。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放在林区重点地段的防护上,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地段;再次,赏罚分明,对严重渎职的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对屡教不改的违规用火者要加大处罚。另外,林区入口关实行门禁政策,无论何人进入林区重点地段,都要进行登记和检查,严禁带火入林;最后,继续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对林区的智障人员要做好监管工作,以免发生意外火灾。逐年增加防火经费投入力度,并纳入财政预算。如建立t望台,购置灭火器具,扑火服装和通讯设施等。并开辟一定量防火道路,保障人力、物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又可起到防火隔离带作用,实行打早、打小、打了,使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2.3 开展防火宣传教育,依靠群众、群防群治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林区宣传栏、警示牌、标语,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森林防火法规制度,普及扑火知识,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火氛围,并在上坟季节,倡导文明祭扫,规范野外用火,教育群众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用植树、送花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祭奠活动。使防灾救林活动成为群策群力的活动,特别是重点林区,宣传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4 要严格制度,建立应急机制 在值班上,领导必须带头,不得无故离岗,同时发现火情要及时报告,及时给予妥善解决和处理,不能互相推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