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方式范文

课堂教学方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方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方式

第1篇

论文摘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办法和策略,达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师生共同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 “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得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纸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我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这样学生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前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近似估计,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从而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 

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注意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学生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几种证法。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更强。例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内容:“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_____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道题开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办法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第2篇

(一)“人的因素”

在辩证唯物主义当中提到:“人才是世间最为能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学,首先就需要注重自己的仪态端庄,努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亲和力,能够真正的和学生交心。在教学行为之上,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亲身地参与到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来,对于化学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另外,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需要教学生做人的品德以及传播正确的人生信念。最后,教师也要懂得学生是具有个体独立意义以及个性发展的一个个体。为了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针对性的做好教学措施。

(二)“物的因素”

目前,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教学进行了第一准则,例如: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荫环绕的校园、齐全的多媒体设备等等,无疑成为了学生愉快心情的重要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就能够让学生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尽量的少走弯路。

例如:在化学反应本质、分子运动这一些章节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类抽象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掌握知识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出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将学生能够看见以前肉眼无法正常看见的。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将原来的化学知识通过工厂化的流程操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的依靠多媒体教学,例如不能由它来代替化学实验。初中化学,需要真真正正的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仅仅能够将化学现象或者是变化规律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但是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因此,如果多媒体教学的滥用,可能变成另外的一种灌输式教学。

二、有效的讲授

无论如何的改变教学模式,在“有效教学”中,“讲授”依然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如果能够做到画龙点睛,一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例如:对当前的初中学生来说,化学式、方程式、元素符号等堆积在一起,学生很难全部记住,但是这一些又是学习的重点,往往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此时,教师就要注重一定的教学突破方式,采取分散记忆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尝试记一些以往学过的化学式或者化学符号开始,比如H2代表氢气、H20代表的水、H代表氢、O代表氧等。当学到了那一章节的时候,才告诉学生H、O分别是氢、氧的元素符号,H2、H2O分别是氢气、水的化学式,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效地记忆化学符号,才能够轻松的学习。如此,不仅教师教授的轻松,学生也能够愉快的学习,通过某种神似或者是比喻的方式,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掌握以往似乎很难的知识点。

又如:在教授“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排列”这一规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每一只刚生出来的小鸟都是呆在大鸟旁边的,当长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围绕大鸟不远处进行飞行练习,当成年之后,就可以飞向更远的地方。”这样,学生也能够理解能量的排列规律是从低到高的。

三、有效的练习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当堂知识点的吸收与消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化学巩固练习当中需要注意到题型、深度、重点以及题量这四个方面。例如:题量一般把握在3题左右,不能够太多;题型上尽可能选择填空和选择;难度需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出的题目也需要紧紧扣着章节重点,绝不能够随心所欲的选择,那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也达不到练习巩固的目的。

四、有效的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反思是一种活动形式,也是一种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学习愿望得以达成,也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断对话,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教师与学生

1、反思,教师的本身

不断地反思,才会迎来成长,在“经验+反思=成长”这一个简单公式中,将教师积极向上的成长历程体现了出来。如今,教师的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有效性教学的必然趋势,对于每一堂课得与失的反思,才能够将教授当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来。

例如:在《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去接受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习题,怎么的解答最为简便,这一些都是需要不断地反思积累。又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当中,认真的找寻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如此的反思流程,才能够逐渐的达到“聚沙成塔”的收获目标。

2、反思,学生的思考与思维

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日常习惯,从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体验自己思维,尝试着思考的机会,从而在反思当中找寻新的经验,真真的做到轻轻松松学化学的效果。

例如:当一个单元或者是一个课题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反思竞赛”,让每一位学生将本单元中所遇到的困惑提出来,也包含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困惑。这样,教师也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积极地找寻方式进行补救。

(二)反思的开展

1、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都知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课堂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在化学实验中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错误。但是往往很多教师却没有从心底引起重视。因此,做好必要的备课,是上好化学实验课的关键所在。

2、没有收集有效的资料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实例;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

我尝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从一节教学实例来谈谈对该教学方式的看法。

一、分组合作式教学实例

1.课题:合作探究实验室制氢氧化铝的方法

2.分组方法:6~7人一组,按座位分组,共8组

3.教学设计

4.教学效果分析

优点:对普班学生来说,该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非常感兴趣,很积极地与教师配合。课前小组认真讨论了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并写出每种方案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课上需要小组合作的环节,各个小组表现得也很好,大多数组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并能较好地与人交流,尤其在实验验证环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所负责的方案,在实验中与预期的不一致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深入地理解的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将这种形式应用在普班,学生偷懒的较多,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位同学。应该尝试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的方式;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让其他组补充。

二、对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

分组合作式教学方式,在矛盾、困难和创新中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协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有利于形成一种民主的学术氛围,使每个成员在相互交往、协作中体会到彼此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品质。在高中教材中,很多内容适合用此方式进行教学,如:氯水的性质、盐类的水解、乙醇的性质、卤代烃的性质及复习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试卷的讲评等。总之,采用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课题,可以是生活中不理解的现象,也可以是平时学习中搞不懂、总是出错的题目。

但是,也不能所有的课都进行分组讨论的模式,对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以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实验和探究;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活动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得到体现和落实。若只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并没有掌握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成为好的课,不能成为高效课堂模式。

要想很好地运用该方法,我认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情况

要非常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分

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以便于设置合理的问题。

2.分组情况

小组人数4~6人为宜,座位最好围着桌子坐,明确任务,将小组内成员具体分工,比如谁动手做、谁记录、谁解说等等,这需要一段时间观察后再分工。

明确分工后确定每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表现将会影响小组的成绩。这种由集体连坐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每组成员认真投入小组活动。

3.问题设置

提出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问题。如果设置过难,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要有针对性,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通过小组的努力应该可以解决。要有层次性,尽可能地多角度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

4.合作时间

教师要处理好集体讲授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宜过多,在进行设计时对所需时间做好估计,实际教学时要关注各组讨论情况,灵活调整学习时间。

5.教师指导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和讨论中,随时监控小组合作情况,让想偷懒的学生无机可乘。在巡视过程中还能起到“专家”和“顾问”的作用,随时对有问题的小组给予指导,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

6.评价情况

第4篇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益 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认真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只有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取得新的成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部分组成,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过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对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考虑得比较少。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应主要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1 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要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合作的。

1.2 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人与人是平等的,教师平等看待学生,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1.3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信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1.4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重视学生参与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2.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根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如果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肯定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师教教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学生没有主动性,效果不好。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教学中,要留点问题、留些时间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怎样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3)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4.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

新课改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5.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要求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部分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上的东西少。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切应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决不能搞一刀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优的目标。

6.处理好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常规课程教学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主渠道,而研究性课程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5篇

我国地方性院校的办学目标大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对实践较为看重的专业,更为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而目前大学教育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灌输式教育。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在课堂上或者睡觉,或者看其他书籍,或者玩电子产品。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说教式讲授为主,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乐趣和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很难适应当前企业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总体来看,我国地方院校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不主动

意识对于实践来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问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安排好一切,并且监督执行,不用学生自己操心,所以学生的学多是被动的。同时,现在的很多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本来就不强。而且,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职业规划。没有目标的船,在大海上航行,当然方向不明,就只能是随风飘了。因此,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看见学生来教室上课,要么什么都不带,要么只带手机、随身听、PM3、闲书、杂志等,想听就了听,不想听就干别的,较少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课堂教学知识量小、方法传统

大学的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改变了中学一直以来的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课程基本上仍然为“满堂灌”。以至于许多学生感慨,跟中学学习没什么两样。甚至很多大学教师还是很乐于自己讲的多么好,这仅仅体现了传授知识的职责,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怎么样就很难说了。或许,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有新的认识了。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相比较而言也缺乏难度,许多知识,学生通过看书学习也能够掌握,所以传统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考核学生的方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很多还处于“一考定结局”的层面,具体表现就是: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调,主要考核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应用能力、思考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检验。来上课的跟不来上课的差不多,个别学生突击能力比较强就期末考试时突击一下,就能比一直来上课的学生考得还要好。虽然许多学校或老师都有结构考核但落实环节又大打折扣。因而无论从考核的方式还是内容都应该进行调整。

二、课堂激活机制研究

(一)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7]。本科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加,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的学习特点。因此,应该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明确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将来进行一番规划,把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业的导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激活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应当是由教材、教辅资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完整体系,而且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围绕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满足学生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引入现实案例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分析时,把学生置身于“一次即将出行的旅游者做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激活机制研究———以中国旅游地理为例决策”的情境中,再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把知识点逐一地结合起来讲解。另外,还可以把一堂课的教学分成三个阶段:课前5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我魅力的展示,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5分钟,给学生提供消化、吸收、反思本次课程知识的时间;中间时段根据具体的主体、章节内容组织教学内容。

(三)丰富课堂激活方式

关于课堂激活的方式,“参与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所谓“参与式教学”,是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学习者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8]。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案,“参与式教学”方案将传统方法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完成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比如,对于中国的分区旅游地理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研究,课堂中讨论和辩论,分组完成作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和层次,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次课便向学生公布了教师自己的手机、电子邮箱、QQ、微博、微信等联系方式,以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运用讨论、现场调查互动、学生模拟讲解、模拟教学等方法实现激活课堂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包括课程专题讨论的知识的预习、资料的搜集,对学生的回答不是非此即彼的武断结论,而是通过意见交流、总结、问题的延伸和课后的网上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信服教师的结论。

三、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新教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新教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述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由劳动密集性产业向低碳绿色环保型产业的转型,在战略发展方向上更加注重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要求新时期提高人才的实用新型价值和创新性价值。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要求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综合化素质与多元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拓展能力与创新意识。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接触我国文化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与个性的学科,对激发学生自主想象力与文学写作创新能力起到了引导作用。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和标准做出了要求,学习语文技能和拓展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目标。

二、新教改后的小学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标准与方式改革后,面对国内小学教学与发展的近况,新教改后的方式提升了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了小学生学习的多样化与创新化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需要向着国际化标准靠拢,需要开展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自主进取精神,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通过小学教学的改革与拓展,实现了小学教学的课改目标后的一个新型发展路线,帮助我国小学教学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缺点

1、教师素质较差,欠缺多元化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随着教学标准与要求的不断提高相应的有所降低,尤其是在偏向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体系和成长渠道,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不足性的表现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障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欠缺新型授课方式的探索,对多元化的语文能力培养与开发还是存在不足。

2、缺乏教学互动,让教学失去吸引力

小学语文教学关键的问题就是课文枯燥、乏味,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造成小学语文发展的非均衡性表现。教学发展过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就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原因是教师没有思考如何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的心理。学生会因为教师失去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而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语文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3、语文课本设计枯燥、没有拓展性

小学语文课本的设计只是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没有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与思维的独立性,对待知识的学习只是单一的罗列出来应该学习的词汇与知识点。在根本上欠缺对知识的综合化理解与记忆,没有组织或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式题目,失去了拓展性。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缺点的改进方式

1、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开展多元化培训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因为在每一次的教育改革中都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标准与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方式必须通过正规的统一化的标准和要求来实现最终的发展。教师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主动参与小学语文教师的系统化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要保证教师拥有语文多元化发展的基础性知识。提高教师自身能力与素质,保证教师的创新性思维与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结合,达到统一化发展的目的。

2、提升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加强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能力,保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转变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方式,实现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所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产生发散性思维。

3、改善小学语文课本,实现课本拓展性

小学语文课本需要更改课本构成模式,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价值,提高课本的一些创新性。小学语文课程要在课堂教授中雨课本的拓展性题目相结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按照书本所学习文学资料开展讨论会、辩论会、组织主题班会、野游项目等,加强孩子们对大自然或所学习环境的认识,提高记忆力,实现课本的拓展能力,让小学语文课本的实用性达到最优化。

五、结束语

第7篇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并非如此,事实上,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互动形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等,因此,将教学活动界定为师生双边活动,难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显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进行的教学改革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课堂效率问题。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从信息论的观点分析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和信息论研究表明:以多种互动形式效果最好。但教学效果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其达成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应据实际灵活取舍。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教学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克服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特别注意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否则,随之而来的捣乱等恶作剧的发生,使教师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比方说,学生只能背10公斤的东西,你让他背50公斤,背不动,他就不跟你玩了。目标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努力使教学要求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日有所得,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借鉴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制定每个章节的双基目标,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达标。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全面、具体、适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2 实施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策略,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是对教师教学形式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优化设计与实施。

2.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教”的方式)。

2.1.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爱激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愉悦教学氛围的核心,它不仅决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决定教学的成败。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如今,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师生关系的变化,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这种需求更加强烈,教学中,要用教师真诚的爱,去点燃学困生心中自信的火种,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关注。用爱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化学。

2.1.2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①互动式,联系实际激趣。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②探究式、合作式,实验激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实验感兴趣,我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寻找替代品,如用铁罐头盒做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得到光亮的铜;在课上让学生表演家庭小实验;增加趣味实验等。结果发现,越是学困生越积极,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③梯度练习,成功激趣。注重学法指导,针对实际,选择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达标练习,采用讨论、辩论、质疑、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反馈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④利用调查与研究,特长激趣。

2.2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转变“学”的方式)。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3 教学方式的转变

3.1 变“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3.2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3.3 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第8篇

关键词: 激活课堂 教学方式 数学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伴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改革要求。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成功的改革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的自身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和实施教学,特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影响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处于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看似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学生能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的,教师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入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才会进入学习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强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但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立即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9篇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还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些全新的理念,都应该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心中。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笔者曾亲历过这样一堂课,亲历过这样一次教学论争:教研部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和教师到一所中学听课。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用心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目标明晰,教学过程清楚,教学任务完成极为圆满:上课者志得意满,听课者眼带羡意。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一般老师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改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尖锐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标准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那么,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新理念,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们不妨采取以下做法:

归位: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人的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确如此,人的能力并不是仅靠“听”就会的,而是要靠“做”才能形成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和做到: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由此,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而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和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从而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实现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的回归。

和谐:打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回到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形成一种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借用 “情感”的和风细雨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填补他们的知识缺陷、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切实之爱,还有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的体贴之爱,只有做到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生才能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从而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落实: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兴趣

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呈专题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很好运用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和“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用“读一读”激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用“做一做”导行,从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第10篇

1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

“活动”是人完善自我的过程,从教育和活动课程意义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人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有目的的主动的行为过程,是人的心理与行为交互作用,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来自他们的生活基础和实践,而并非是教师简单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同时,根据认知发展的的一般规律:实践——理论——实践,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理论,学生的认知是不完整的。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和实践出发,在他们动脑、动手和相互合作、协作的活动中自主的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知识,又将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一些生活中所见的现象、事件等等,这符合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

《科学课程标准》则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因此,在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转达者,组织引导、控制课堂的过程,是认知者、咨询者、协商者、促进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教师,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制定学习活动的规则,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3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什么

3.1 应关注学生的基础。实际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基础应当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并加以合理地利用。例如,对物质的溶解,学生不但已经知道食盐、蔗糖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够溶解,同时也知道酱油、食醋等液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事实,他们还对气体能够溶解在液体中也有所了解,许多学生知道:汽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碳,当汽水瓶打开时,气体便会在汽水中冒出;鱼能在水下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氧气;鱼贩卖鱼时,常将氧气通入养鱼的桶内,这些氧气有一部分会溶解在水中,供鱼呼吸之用。如果低估了学生的基础,不但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2 关注学生的困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站初学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考虑学生在学习时什么事情会有困难,什么事情没有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而不能从自我出发,满足于对科学概念和规律作简单演示活动,甚至是陈述,或者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困难,也就是要正确地估价学生的能力,知道什么事情他们可能做得到,什么事情他们却很难做到。

3.3 关注困难的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对不同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既要鼓励冒尖,更要扶持后进。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能只是让他们充当陪衬和看客。其实,成绩好的学生是不太需要老师的,更能体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的,是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

3.4 关注学习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必须提供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了解自己的特长,熟悉人际交往策略,掌握科研方法及自学手段等的机会。

4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组织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可根据以下步骤付诸实施:

4.1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4.2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采用能实现自我反馈的学习活动方式,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4.3 围绕选定的事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等活动,通过查询各种信息(教师可根据进度事先布置学生收集)、逻辑推理、自制和已有的器材,对假设进行论证。

4.4 在论证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认识,并且总结归纳知识(如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第11篇

一、“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它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因此根据以上的理论,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来自他们的生活基础和实践,而并非是教师简单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同时,根据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理论实践,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理论实践的过程,而忽略了前一个重要的环节:实践理论,因此,学生的认知是不完整的,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和实践出发,在他们动脑、动手和相互合作、协作的活动中自主的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知识,又将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一些生活中所见的现象、事件等等,这符合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输出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的任务就是将教材和教师头脑里的知识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

所以,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教师,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制定学习活动的规则,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是一个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应当跟学生一起活动、学习,与学生有共同的焦虑和快乐,有意识的弱化、稚化自己,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要不耻于向学生学习,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什么

1.应关注学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他们对问题的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

因此,对学生的基础应当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并加以合理地利用。

2.关注学生的困难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站初学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考虑学生在学习时什么事情会有困难,什么事情没有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而不能从自我出发,满足于对科学概念和规律作简单演示活动,甚至是陈述,或者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关注学生的困难,也就是要正确地估价学生的能力,知道什么事情他们可能做得到,什么事情他们却很难做到。

3.关注学习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必须提供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了解自己的特长,熟悉人际交往策略,掌握科研方法及自学手段等的机会。

因此,“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教学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组织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可根据以下步骤付诸实施:

1.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2.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采用能实现自我反馈的学习活动方式,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3.围绕选定的事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等活动,通过查询各种信息(教师可根据进度事先布置学生收集)、逻辑推理、自制和已有的器材,对假设进行论证。

4.在论证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认识,并且总结归纳知识(如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在以上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科学知识比较薄弱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验的实际状况进行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视听媒体(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互联网等)的使用、进行访谈、对资料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以使学生能较顺利的进行学习活动。

第12篇

新课程计划已在我国全面推行,然而在走向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接受新课程的全新教育理念,如何更好地把新课程实施到教学当中,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面不断探索的过程。人教版实验教材着眼于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内容"实"与形式"活"的统一。面对于教材的改革,教师应考虑如何把课堂中的教书转变为教人,不仅仅以传授知识 为唯一目的,而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把教学知识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到中。

1 互动教学,促进交流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需实现重心转移。不再是"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和"教师教了什么?",而是要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教学不再是纯粹的教师教、学生学,而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如在教读《轻轻地》这首儿歌时,学生在我教读时不由自主地在座位上边读边用手比划起来。看到他们那可爱又投入的样子,我根本不忍心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着读,于是让全班同学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朗诵。那时,根本不需要老师支指导他们如何去朗诵,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把感情融入到诗歌的朗诵中去了,这样学生学得愉快,而教师也教得轻松。

善待学生思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那时学生也能成为你的老师。在教读第三声时,有位学生自己给第三声取个名字叫"弯帽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把第三声叫"弯帽子"这样不仅便于识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读三拼音时,我就把学生自编的儿歌"-u-ā -u-ā小青蛙,呱呱呱,三拼音,我会读。"运用到教学中,并编成动作大家一起来学习。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小主人精神,使他们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愿意去求知、去探索、去发现,又打破课堂严格的封闭状态,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流的场所,使教学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2 融入生活,联系实践

生活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是最大的课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生活是不可的分的,语文源于生活最后也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你会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让他们学会怎么去学,能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挖掘生活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在最贴近生活的学习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在培养学生主动识字时,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我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就引导他们去认识生活中的汉字,如:记住学校的名称,记住班级的名称,记住老师的姓等等。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也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定课外学习目标,如: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认识商店的名字,认识蔬菜与动物的名称等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到生活中去学习。

3 巧设情境,激励参与

由于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对于40分钟的教学,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创造一个具体的情形、景象,让学生进入其中,使他们与情形、景象当中的人和物同心情、同感受,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自选商场》这一课时,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将教室四周设计成小商场,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商品,读一读认一认旁边的商标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然后,老师拿出一种商品,学生迅速举起相应的生字卡片大声认读。

第13篇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翻转课堂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创新,本科院校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时,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学校要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做好软硬件的配备工作,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激励与推广,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需要做好网络资源建设、重新设计教学进程并设计好严格的考核体系,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由于翻转课堂是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变革,因此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谨慎实施。

[

关键词] 云空间;翻转课堂;本科院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34?03

一、相关概念介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基于云空间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云空间”(Cloud hosting)即个人空间,又叫个人主页,是借助云计算技术[1-2],根据个人有效身份信息派发个人电子身份证号,并按照电子身份证号配发基于实名的个人学习空间[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教课程资源上传至云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下载所需要的知识。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或者颠倒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准备的音视频、电子教材等材料,在家中或课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参与释疑、解惑、探究等互动活动并完成练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① 知识的载体不同。传统的课堂知识承载于黑板和书本,而翻转课堂的知识则依附于网络;② 教学的主体不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学生一般被动地接收知识。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③ 教学的组织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按照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过程来完成教学。翻转课堂则是按照教师上传资料——学生课前自习——课堂教师答疑——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

二、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单向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性的双向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真正成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活资源。不仅在课堂上能够提供海量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学生在课后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阅读和下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采用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扩展知识的容量,提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翻转课堂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一,首先被引进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当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偏向于实践的高职教育相区别,大学本科教育着重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位培养,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的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具有优势。同时,本科院校具有更加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因此,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三、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路

大学本科要实施翻转课堂,可以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层面

学校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以推动翻转课堂的实施,包括以下内容。

(1)软硬件的配备。要使用云空间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软件和硬件必不可少。软件主要指云空间教学平台,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现在采用的是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本科院校必须要设计一个运转良好、普遍使用、科学合理的云空间平台。硬件是指多媒体设备,需要在各个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为云空间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2)翻转课堂教学的激励与推广。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上传资源、分类整合,并且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知识,也需要经常性的上传、下载资源,在空间进行提问、留言,完成作业和考试内容等。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将很难顺利进行,甚至遇到阻力。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推广机制,以促进师生的教学改革积极性。

(3)师资队伍培训。必须要对广大师生进行翻转课堂的专题培训,让师生掌握空间资源的上传、美化、归类整理、课堂授课、资料下载等内容,了解翻转课堂的组织方式,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操作。

(二)教师层面

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资源的准备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需要靠教师在云空间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这些资源体系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动画、图表、案例等等。一方面要求建立美观清晰实用的课程导航,课程导航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要求思路清晰,任务明确,能够合理指引学生按要求学习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上传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主。微视频可以由主讲教师亲自录制,也可以使用网络上现有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视频需要考虑时间长度、内容组织、视觉效果、互动策略等等,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最好提供文字解说或文字副本。

2. 课程运行设计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前预习活动,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课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进行答疑、解惑、总结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套严谨的运行体系,以保证课程高质量地完成。

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特征设计不同的运行体系,一般而言,课程运行体系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运行体系,要做到:① 设计引导性的课前在线学习流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② 课堂学习的画龙点睛,教师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快速的梳理,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并设置课堂学习、讨论任务和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③ 课后任务的巩固完成。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或操作任务,以巩固课前、课堂的学习内容。

3. 控制措施

翻转型课堂仅仅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够的,需要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来进行控制,根据学习要求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分值,以促进学生按要求学习课堂知识,确保学习质量。一般而言,课程的考核分值可以分为平时分和期末分两大块,期末考试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闭卷考试或者实践操作等形式;加大平时分的比例,平时分可以包括以下项目:① 课前在线活跃度。为了保证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质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线签到,跟帖提问发言、在线讨论等项目。② 课堂活跃度。即课堂表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讨论情况、课堂操作情况等等。③ 作业和任务完成分。④ 过程测试分。为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分教学章节将进行过程测试。

四、面临的挑战

翻转课堂将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 如何把握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

翻转课堂以学生在线自学为主,因此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教师来说,要保重教学质量,首要的前提是要建设好高质量的网络资源,才能保重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理顺课程内容,归纳整合课程知识,将知识进行网络重组,并设计、拍摄高质量的视频资源,这不仅需要教师极其熟悉所教的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资源上传。

2.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的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面对面沟通,学生学习与否,教师能够现场把握。而在线学习则使学生隐藏在网络之后,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别,教师如何把握学情,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每门课程的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严格的课程考核体系,在进行过程考核的基础上着重设计结果考核指标,以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

3.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14篇

翻转课堂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创新,本科院校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时,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学校要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做好软硬件的配备工作,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激励与推广,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需要做好网络资源建设、重新设计教学进程并设计好严格的考核体系,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由于翻转课堂是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变革,因此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谨慎实施。

[关键词]

云空间;翻转课堂;本科院校;课堂教学

一、相关概念介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基于云空间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云空间”(Cloudhosting)即个人空间,又叫个人主页,是借助云计算技术[1-2],根据个人有效身份信息派发个人电子身份证号,并按照电子身份证号配发基于实名的个人学习空间[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教课程资源上传至云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下载所需要的知识。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或者颠倒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准备的音视频、电子教材等材料,在家中或课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参与释疑、解惑、探究等互动活动并完成练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①知识的载体不同。传统的课堂知识承载于黑板和书本,而翻转课堂的知识则依附于网络;②教学的主体不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学生一般被动地接收知识。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③教学的组织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按照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过程来完成教学。翻转课堂则是按照教师上传资料——学生课前自习——课堂教师答疑——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

二、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单向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性的双向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真正成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活资源。不仅在课堂上能够提供海量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学生在课后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阅读和下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采用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扩展知识的容量,提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翻转课堂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一,首先被引进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当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偏向于实践的高职教育相区别,大学本科教育着重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位培养,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的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具有优势。同时,本科院校具有更加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因此,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三、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路

大学本科要实施翻转课堂,可以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层面

学校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以推动翻转课堂的实施,包括以下内容。

(1)软硬件的配备。要使用云空间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软件和硬件必不可少。软件主要指云空间教学平台,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现在采用的是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本科院校必须要设计一个运转良好、普遍使用、科学合理的云空间平台。硬件是指多媒体设备,需要在各个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为云空间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2)翻转课堂教学的激励与推广。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上传资源、分类整合,并且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知识,也需要经常性的上传、下载资源,在空间进行提问、留言,完成作业和考试内容等。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将很难顺利进行,甚至遇到阻力。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推广机制,以促进师生的教学改革积极性。

(3)师资队伍培训。必须要对广大师生进行翻转课堂的专题培训,让师生掌握空间资源的上传、美化、归类整理、课堂授课、资料下载等内容,了解翻转课堂的组织方式,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操作。

(二)教师层面

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资源的准备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需要靠教师在云空间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这些资源体系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动画、图表、案例等等。一方面要求建立美观清晰实用的课程导航,课程导航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要求思路清晰,任务明确,能够合理指引学生按要求学习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上传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主。微视频可以由主讲教师亲自录制,也可以使用网络上现有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视频需要考虑时间长度、内容组织、视觉效果、互动策略等等,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最好提供文字解说或文字副本。

2.课程运行设计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前预习活动,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课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进行答疑、解惑、总结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套严谨的运行体系,以保证课程高质量地完成。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特征设计不同的运行体系,一般而言,课程运行体系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运行体系,要做到:①设计引导性的课前在线学习流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②课堂学习的画龙点睛,教师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快速的梳理,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并设置课堂学习、讨论任务和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③课后任务的巩固完成。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或操作任务,以巩固课前、课堂的学习内容。

3.控制措施

翻转型课堂仅仅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够的,需要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来进行控制,根据学习要求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分值,以促进学生按要求学习课堂知识,确保学习质量。一般而言,课程的考核分值可以分为平时分和期末分两大块,期末考试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闭卷考试或者实践操作等形式;加大平时分的比例,平时分可以包括以下项目:①课前在线活跃度。为了保证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质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线签到,跟帖提问发言、在线讨论等项目。②课堂活跃度。即课堂表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讨论情况、课堂操作情况等等。③作业和任务完成分。④过程测试分。为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分教学章节将进行过程测试。

四、面临的挑战

翻转课堂将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如何把握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

翻转课堂以学生在线自学为主,因此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教师来说,要保重教学质量,首要的前提是要建设好高质量的网络资源,才能保重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理顺课程内容,归纳整合课程知识,将知识进行网络重组,并设计、拍摄高质量的视频资源,这不仅需要教师极其熟悉所教的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资源上传。

2.如何保证在线学习的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面对面沟通,学生学习与否,教师能够现场把握。而在线学习则使学生隐藏在网络之后,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别,教师如何把握学情,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每门课程的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严格的课程考核体系,在进行过程考核的基础上着重设计结果考核指标,以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

3.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翻转课堂要求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以上需要教师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因此,教师需要将原有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扩展,增加课堂互动的内容,这将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已有的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支持翻转课堂要优于传统课堂[5-6],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所以在本科院校还不适合大面积仓促推广实施,只适合设立教育改革试点,以期更好地推进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

作者:汪冰峰 单位: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雁,符崖,陈晔,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34-136.

[2]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5-57.

[3]陈磊,吕辉.基于“云计算”的体育教学——“云空间”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88-89.

[4]刘长生,刘新桥,黎湖广.以翻转课堂推动未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4-37.

第15篇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它是指以教材内容为标准,教师综合教学内容、认识特点与硬件条件等,创造性设计与营造教学情境。以一系列的数学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例子,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新知识,以引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进行自主探究、互助合作,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情境的创设要合理。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不仅要认识到情境教学的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情境教学的弊端。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特点来开展,不能片面追求情境教学的应用,将情境化教学模式公式化、模式化。只有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是从主观上设计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将事与愿违。

二、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师的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人,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机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有的教学要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从原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利用数学经验来同化新教学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学生的头脑活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如果学生没有对教学情境进行重新建构活动,那么新情境无法与固有教学情境产生联系,二者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关联,数学教学活动只是教师行为,没有真正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生。“只有亲身感受过的东西,才会刻骨铭心。”我想通过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不仅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同时数学教学课堂也成了学习知识的欢乐海洋,而且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和统计数据等一系列的数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而后提出猜想,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进行合理的数学推理,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动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的思维。这种全新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当成是具有鲜活生命,有自己情感,有思想的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自己亲身体验的实践过程。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