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自我意识的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需要,是人的永恒追求,是人呈现自身特质的理想表达。每一个人都试图在追求中建构自我的需要层次、寻找自我的需要定位和深化自我的需要蕴涵。人无法避开个体的现实需要,只有深入自我需要的理性世界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人选择了怎样的自我需要的价值取向,就选择了怎样的自我发展的职业定位。
一、典型需要理论的批判与重识
(一)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对“真实需要”的追求
马尔库塞认为,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发达工业社会,在肆无忌惮地占领人的私人空间,虽然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却是以牺牲人的真正自由为代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并不代表人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马尔库塞进一步将人的需要分成两个部分:“虚假的需要”和“真实的需要”。“虚假的需要”的衍生,是因滥用物质、知识资源,致使人的本能受到严重摧残,是社会把对个人进行压抑的整体利益,通过各种手段变成个人的却并非出于自主需要的结果。人一旦被这种“虚假的需要”所控制,就会成为社会机制的受控者,人就会变成“单向度的人”,从而失去自主性和个性化。正是为了避免“虚假的需要”所带来的危害,马尔库塞极力主张人要追求一种出自人的本性的“真实的需要”。马尔库塞认为,人的需要必须进行一场全面性的“本能革命”,“既不是单纯地扩大需求的现有满足范围,也不是把需求脱离较低的水平,而是要与这种范围决裂,是质的分越”[1]。马尔库塞的需要理论,是在对“工具理性主义”进行批判,是在物欲化的当代社会里寻找“自由人”的生存出路。
(二)自我的实现———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性辨识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成七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都是人类天生的,而且只有当低一级水平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才能激发高一级水平的需要,人的自我实现就是建立在这七个需要等级的逐次攀越上的。马斯洛将这些需要理解成了人的内在潜能,而且是天生就具有的,只不过暂时储存在人的自身结构中而未释放出来。人正是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将内在潜能变成个体现实的需要,这是“实践理性主义”的突出表现,只有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人踏上“自我实现的趋向”之路。
(三)人性的解放———马克思对人之需要的本质性探寻
马克思曾批判以往哲学在理解人和社会活动时,“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3],并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4],而正是由于个人的“需要”以及获得满足的方式,才让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彼此联系。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成三个层级: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并从人存在的三重性来具体分析人的本性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一,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在能动性地通过个体的物质实践活动,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原料;第二,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不再仅仅停留在自然的生理需要上,而是要去获得高于生理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第三,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能有意识地去审视自我的需要和寻找满足需要的方式,自主地去实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及个性的自由解放。在马克思看来,需要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是由于它在演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而且合理性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对人之需要的理解,更多的是倾向于“解放理性主义”:人需要在欲望追求中,反照自然的本性以使自己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航向。
二、教师自我需要的价值取向
(一)“自在”的忠实生活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认为,教师的自我需要,是教师被动地获取维持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衡量教师自我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基本标准,是教师能否获取维持生命存在和个体发展的各种资源。“忠实”的指向,强调物质需求对个体教育行为的有效控制。教师自我需要的忠实生活取向,在本质上是受“工具理性”支配的。教师是现实生活的被动适应者,其生理需要和发展需要,都是在客观生活对个体的“逼迫”下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的,或者说,是谋生的意向性决定了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教师不能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不能主动地去激发和调适个体内部的精神意识,而是成为生活的“奴隶”和教育的“附庸”。教师的自我需要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的层面上,而无法摆脱自然“物性”的束缚,从而成为生活物质“牢笼”中的“单向度的人”。
(二)“自为”的积极适应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认为,教师的自我需要,是教师在主动地成为生活世界的积极“消费者”和“建构者”的前提下,形成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基本导向。衡量教师自我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基本标准,是教师能否通过主动地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改善个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获得职业发展层面上的满足感。教师的自我建构,只是为了能够以自身素质的提升,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践。教师的积极适应取向,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教师不再把自己当成生活的被动适应者,而是通过个体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使生活更加具有丰富性,使事业更加具有成就感。在积极适应取向的观念中,教师拥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自我角色定位,并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其贯穿到整个教育生活实践过程中。“适应”的本质,是教师能够及时更新个体的教育观和生存观,促进教育实践的个性化变革,以谋求职业的高度发展,获得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换而言之,教师的教育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说,成了一种“有教育意图的实践行为”[5]。
(三)“自觉”的理性创生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认为,教师的自我需要,不仅是教师获取维持生命存在和促进职业发展的物质资源的前提,也是教师摆脱生活的物质局限和教育的传统束缚,走向生活的理性建构、个体的生命自觉以及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础。此刻,“需要”既是教师“生命体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6],也是教师萌发生命的创生意识,促使个体突破自我拘囿和现实控制,实现个体解放的精神指向。因此,教师自我需要的理性创生取向,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自觉”,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为物质生活和职业发展所束缚,而是真正能够诠释人之本性的最佳概括。生命的发展导向,就是使“自觉”成为人的一种本体范式,成为人张扬个性和秉持理性的一种行为准则。在理性创生取向的观念中,教师是课程知识的开发者、教育生活的创造者、个体生命的监控者、学生心灵的照亮者以及教育精神的构建者。因而,教师的个体需求超越了世俗定义,上升为能够促使教师个性解放的生命之源。这种“自我需要”,实现了内涵的拓展和意义的深化,它不再把个体的“生存”仅仅界定为生理的维持和职业的谋取,而是在宏大的“存在”意蕴上,将物质、职业与精神境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的整体结构纳入个体发展的范围之中。教师的生活自我、专业自我、精神自我就不再分离,而是有机融合,成了完整的自我生命体。
三、基于自我需要实现的教师自我意识养成
关键词: 初职生 家庭环境 自我意识
1.引言
Patten[1]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由于父母在儿童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被认为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和谐稳定的家庭,对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意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初职校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这类被试样本的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以及前者对后者影响的研究尚未涉及。查阅文献表明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建设和心理上。国内外研究有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品行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2,3],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影响的研究[4];其他各类儿童的家庭环境的研究等[5―9]。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共同对人产生教育作用。由于初职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家庭教育成为特殊教育有力的干预途径,因此很有必要对初职校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这类被试样本的家庭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海市初职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家庭环境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探索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初职校学生,为提高初职校学生的行为和社会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初职校学生的家长创建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进程。同时,本研究也为我国初职校学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意识的研究积累了资料。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被试取自上海市三所初职校,参加测验的有效数据是134人,学生平均年龄为16.02岁,其中男生88人,女生46人。
2.2测量工具
选用苏林雁等(1974)修订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10]和费立鹏等(1991)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版》[11]。
2.3研究步骤
对上海市初职校的学生、家长进行团体测验,统一指导语。回收量表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
3.1.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与智力正常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1。由于本研究没有做智力正常学生的自我意识测验,因此在评价初职生自我意识时,查阅文献本着相匹配的原则,我参照了洪珊珊等[6]研究中的对照组的自我意识量表分,与之相比,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对照组的差异如下[12]。
表1 初职校学生与智力正常学生自我意识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注:*p<.05,**p<.01,***p<.001以下同。
表1的结果说明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智力和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方面与对照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焦虑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1.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性别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初职校男、女学生自我意识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表2的结果说明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
3.2初职校学生家庭环境
由于该量表目前尚没有标准的全国常模,在评价初职生家庭环境时,我参照了原作者[10]的常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与常模的家庭环境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初职校学生与常模的家庭环境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表3的结果说明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组织性得分与常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道德宗教、控制性得分上与常模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
3.3家庭环境与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
3.3.1不同自我意识下的初职生家庭环境的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自我意识下的初职生家庭环境的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自我意识状态时对家庭环境的评价(x±S)
根据中国常模的评分标准,本文以PHSS总分低于等于第30百分位(总量表粗分小于等于51分)判断为低自我意识水平,得分高于(总量表粗分高于51分)判断为高自我意识水平,其中自我意识低的学生共57人,占42.5%。
表4的结果说明自我意识高的初职生其家庭环境中的道德宗教因子得分显著低于自我意识低的学生。
3.3.2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对初职生自我意识各维度得分与家庭环境得分分别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r值,n=134)
表5的结果说明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自我意识的智力和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有显著相关。自我意识的焦虑和合群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意识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与道德宗教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
3.4对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家庭环境因素的回归分析
将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素分别作为因变量,而把家庭环境各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表6的结果说明情感表达是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总分、智力与学校、焦虑、合群等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因素。另外,分别有独立性对初职校学生的智力与学校、道德宗教对初职生的幸福与满足这两个自我意识水平存在着显著影响。
4.讨论
4.1初职生的自我意识
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智力和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方面与对照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焦虑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研究显示,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低,表现为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缺少人际交流。相比之下,幸福感与满足感较低,对自己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均持消极评价。由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他们在校表现一般,较为孤僻,缺乏朋友,缺乏自信,将来难以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于初职校学生应该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缓解其焦虑症状,提高其自我意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初职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职业对初职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因为初职生所处的家庭经济状况多处于月收入的1、2水平(即1000元以下,1000―3000元),而家长职业以服务行业、待业为多,成长的环境没有很大差异,所以分析没有显著影响。
4.2初职生的家庭环境
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控制性得分与常模有显著性的差异。数据表明,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水平显著低于常模的水平,而在控制性方面要显著高于常模的水平。这主要考虑到某些初职生的家长自身亦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道德意识和组织性水平也相对较低,而鉴于初职生智力、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其自控的能力较常态弱些,家长对于他们的管理和控制程度相对要高些,因此在初职生家庭环境的控制性得分方面要比常模高很多。
4.3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我意识高的初职生其家庭环境中的道德宗教因子得分显著低于自我意识低的学生。由于初职生本身的特点,有些家庭对于孩子在伦理和价值判断要求会降低,这对于初职生来说降低的标准更容易实现,有利于初职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而有些家长可能没有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没有放松在伦理和价值上的要求,因此可能会对初职生造成压力,使其很难达到标准,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自我意识的智力和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有显著相关。自我意识的焦虑和合群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意识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与道德宗教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初职生的自我意识与其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这个因子关系更密切,进入回归方程中影响初职生自我意识的变量几乎都是情感表达,而独立性对初职生智力与学校有影响。我认为,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和独立性对自我意识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鼓励,孩子既可以独立表达情感又可以充满自尊和自信,这些都有利于初职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初职生有良好的情感表达有利于他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他的情绪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而家庭对独立性的重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前面分析类似,道德要求程度与自我意识中的幸福与满足因子负相关,家庭对初职生的道德要求程度越高,他们就越难达到目标,因此幸福与满足感下降。
参考文献:
[1]Patten CA,Gillin JC,Farkas AJ,et a1.Depressive symptoms in california adolescents:family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upport.Adoles Health,1997,(4):271-278.
[2]Rey JM,Walter G,Plapp JM.et a1.Family environment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oppositional defiant and conduct disorders.Aust N Z J Psychiatry,2000,34(3):453.
[3]施意,林英明,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情况的初步研究.四川精神卫生,1998,11(4):245-247.
[4]杜亚松,童静娴,王运调等.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8-150.
[5]Form oso D,Gonzoles NA,Aiken LS.Family conflict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predictive factors. AM J Community Psychol,2000,28(2):175.
[6]洪珊珊,金华,贾佳等.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37-238.
[7]沈鉴清,吴惠娟,陈红卫.儿童攻击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44-745.
[8]王瑜,王玉玮,王贵菊等.家庭环境与学习障碍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41-444.
[9]张静,石淑华,胡美荣等.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10]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07.
价值取向日趋多样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标示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伴随着改革开放,价值取向也日渐务实开放并多样化。“”后出现的“伤痕文学”“朦胧诗”,表现了价值反思与重估;大量西方理论思想在涌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市场经济初期发展带来了利益格局多变,金钱、功利气息弥漫;价值“破旧”与“立新”不够同步,原有话语体系被打乱了,新语境纷争呈现。在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多样价值观给人们更多选择,也带给那个时期青年人诸多人生观矛盾、分化和价值困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也逐渐构建清晰,多样的青年价值观也从纷繁复杂状态走向一元引导下的多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青年人的价值观由多样、分化走向主流整合,民主、法制、文明、和谐、责任、公平等成为当代青年认同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年轻人生活方式缤纷,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使“时尚消费”“网言网语”“微观点”等青年文化现象层出不穷,青年人凭借信息技术,把他们的价值选择和自我文化在新媒介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变化,也折射出转型中的我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
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
1980年关于“潘晓来信”的社会大讨论,表明那代青年人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社会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年轻人开始主张“跟着感觉走”。一切都表明,中国青年的主体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在觉醒和升发。
随着“市场利益主体”的觉醒,青年人的个性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率先觉醒。不独是经济利益,其他社会利益的权利意识,如政治参与和精神追求也都逐步显现。主体意识和自我诉求增多的同时,青年一代的“读书热”“成才热”也日渐兴起,就业观念由等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发展自我、崇尚自主成为青年人的人生观念。在“我的青春我做主”“重走青春路”“致青春”的身影和声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青年人对青春的缅怀、定义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在社会公共管理方面也表现出相应的主体性,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合法权利,也关心他人、社会和国家大事,思考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追求物质改善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
30多年来,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变革中解构转变了,社会充满了对义利观的“再思考”。一些青年人更多向生存、发展和自我成才努力,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多了些现实实惠的选择。但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注意到他人利益实现的合理与平等,在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对个人利益及自我价值实现有很多转向,但积极工作、责任奉献仍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职业准则。总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推动了社会发展,并随着“生存”向“发展”的转变,青年人的义利观也在向多重结构变化,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更多呈现新的组合。
责任感增强,创新与进取精神在升发
当代青年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很强,但并非如人所言是“自我中心”的一代,他们在关注自我利益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担当责任。
对自我的责任表现为在学习、择业、爱情问题上,青年人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多数年轻人无论对父母家庭还是对自己的小家,都具有充分的情感和责任准备。80后青年虽具有“自我中心”的某些特征,但总体看,他们的他人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增强。相关调研显示,七成以上80后认为青年最需要的素质之一就是“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社会各领域的志愿者队伍中、在学雷锋活动中、在各行各业的领军团队中,到处都能看到当代青年活跃的身影。
党的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也从封闭和束缚中走出来,形成了求真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取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效率观念、竞争及创新意识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具有更强的进取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据有关数据,九成青年人对“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持赞成态度,这说明适应市场竞争,增强生存、创新发展能力已成为大多数青年的共识和素质。
“成长”中也存在价值迷惑
“成长”可指青年人的变化过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变革转型期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期,社会主体尤其是青年群体,必然会随社会变化在价值观上发生复杂共振。除上述青年价值观变化和成长特点外,在一些时期和一些年轻人身上也存在一些价值虚无、荣辱错位现象。
社会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新旧、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社会出现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一些青年人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对超越性意义的追求,而是生命当下的和实用主义,调侃人生意义、“游戏”人生成了一些青年人的人生态度。这种价值虚无和感性娱乐文化的蔓延,会导致对传统价值和道德责任的淡化。《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说:如果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稚童言语,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价值虚无的声音强了,社会正能量的价值观就会在“沉默的螺旋”规律中沉默下去。这也是在把握转型期青年价值观变化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
实验小学五年级十一班杨淑杰
假如我是一只矫健的雄鹰,我会展开双翅,自由地翱翔在蓝天白云间,从天上俯视地上的人们。我看到了学校,无数小学生背着书包,穿着整洁、漂亮的衣裳,脖子上系着鲜红的红领巾,脸上洋溢着明媚的笑容,在学校这知识的天堂里渡过每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我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田野,田野里小麦在农民伯伯的精心护理下一点一点地向上窜着,当秋风阿姨拂过麦田时,麦子们露出了金灿灿的笑容,掀起一阵阵金色的麦浪,农民伯伯欢快地收割着庄稼,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假如我是一只矫健的雄鹰,我会每天在云层里自由自在地来回穿梭、嬉戏,给每一朵白云带去礼貌的问候。我飞过高山,看山涧潺潺溪流,奔腾着汇入江河;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直耸云霄;我飞过大海,与海鸥共舞,看洁白的浪花拍打着金色的沙滩,奏一曲快乐的歌谣!
“嘿!还睡,还睡,也不看看表,现在都有几点了!看来今天的舞蹈又是非迟到不可。”老妈毫不留情地把我人温暖的被子窝里拉出来,“唉!真够扫兴的,一个好好的星期天,也不能让人好好地睡一个懒觉,还得冒着寒冷去上舞蹈课,真烦!”我一边小声嘟囔着一边极不情愿地穿上衣裤,看来,今天又是一个不愉快的假日。
总之,每当我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被子家长送进这个班时,心里总会升起一种悲哀,难道我们一出生就必定是学习的机器吗?家长们又为什么非要用学习占去孩子本该缤纷多彩的课余闲暇生活呢?
这一连串问题真让我搞不懂。唉!要是我能变成只快乐的小鸟那该多好啊。那样,我们就可以不受一切约束,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蓝天;可以自由自在在天空中飞翔,找回快乐的自我;与白云嬉戏,同百灵歌唱,快活地生活在大森林里。同时,我还会选择一个非常优雅的生活环境,那里就像鸟的天堂一样美丽,有着成群的树木,还自下而上着各种各样的生物,那里的人儿了非常爱护鸟类。从此,我们便不用再为考试成绩而担忧,更不会为报的课外班太多而烦恼……
“小羽,你想什么呢?奥数和英语作业不是还没做完吗?还愣着干吗?”唉!原来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我会有什么样的神力呢?那仔细往下看看吧!
我在浩瀚无边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我飞到一条小河边想喝口水,可一弯下腰,我嘞个天!河水怎么这么黑不溜秋的?上面还有死鱼!
“小河,是哪个没良心的把你变成这样的??”我和颜悦色地对小河。
“是人类!自从我这里成了旅游景点,他们就把垃圾往我身上扔!”小河说完便“哇哇”地哭了起来。
“别哭了!我有办法把你恢复原状!”我灵光一闪,对小河说。
我变了一台污水处理器,它吸干了臭烘烘的河水,从右手边吐出清清的河水。耶!河水又变得清澈见底了。为了保持着美景,我在河边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谢谢!”小河对我说。
“别这样,我会骄傲的!”我的脸红彤彤的。
就这样,我告别了小河,开启去城市的路程。
“天哪!太夸张了!”我皱起眉头。
我一挥翅膀,把烟云吹散了,张开小嘴,吐出粉末,撒在垃圾上,垃圾消失了。大家都在感谢我。
企鹅,海豹,海狮都是南极的主人,我很想当一只企鹅,因为我觉得企鹅长得可爱,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样子更是可爱。
假如我是一只企鹅,我会在南极当一只"企鹅导游",不但要为游客介绍南极,而且让游客不要乱扔垃圾,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水资源紧缺,让大家节约用水,并告知人们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块正在大面积融化,我们的水资源全靠这些冰块,如果这些冰块没有了,那就意味着我们地球将被毁灭,因此我要告诉人们一定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我给游客上完了这堂环保课后,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南极,为大家介绍南极。
总之,我想当企鹅就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否则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假如我是一只蓝色的小精灵,生活在绿色的大森林里,每天都可以闻到一股新鲜的空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森林里过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人人都会羡慕我,因为我要什么,就可以变出什么。
有一天我在森林里游逛,突然听到一阵哭声。我走进一看,一个小姑娘坐在地上哭泣。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看见我个子小,力气也小,觉得无济于事,越哭越凶。我告诉她我是主宰整个森林的蓝精灵,你有什么事,我都会帮你的。她这才不哭了,说:“我和妈妈走失了,才走进了这片大森林。我不是有意来打扰你的。你说过我有什么事你会帮我的,是吗?”我说:“恩。”“那你帮我去找妈妈,好吗?”我说:“好的。”我们就开始行动起来。原来,她的妈妈已经回家了,正在着急,于是我用我的法力把她送回了家。
我真希望自己变成一只了蓝色的小精灵,这样就能够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只蓝色的小精灵,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我突然想离开这个温暖的家,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我告别了小伙伴。我飞啊飞啊,飞到一个到处是楼房的地方,公路上“嗒~嗒~嗒”的声音响个不停。我心想:“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闹呢?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当我看见一个大牌子上写着“城市”,“原来它的名字叫城市啊!”我心想。
过后,我飞到了一个“动物园”,当我看到这个牌子时,便很好奇,“这里面会不会也有许多小动物呢?”我飞了进去,真的看到了许多动物,不过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它们注视着我,向我投出羡慕的眼光,可我又能帮它们什么呢?我伤心的飞走了……
飞啊飞啊,我飞到了一个充满欢乐、刺激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当我看见那些危险的游戏时,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看见那些放松的游戏时,我也跟着玩了起来。可是有一天,我在与蝴蝶妹妹玩耍时,被人类坚固的网捉住了,他把我带回了家,我,也失去了自由。
当我以为我一辈子都回不到那个温暖的家的时候,一位小朋友过来看到正在哭泣的我时,走过来,把我从笼子里拿出来,放回了大自然,我飞啊飞啊,飞回了那个家,又和朋友们一起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我来到一个农民的家,在窗户旁看,我听见有人大骂道;“你怎么不去干活,你再不去干活,呵呵!你给我滚出这个房子。
我去看了看,原来是这个房子的主人,房主正在欺负老爷爷呢。我用魔法查了查,原来老爷爷不交房租并不是赖着不交,是老爷爷正在拼命的买瓶子挣钱,他的孙女得了很严重的病,乡下老爷爷也得不到太多钱,房主还跟老爷爷说过拖一次翻倍两次,就这样老爷爷欠了几百万,本来也没有那么多,可房主想多要几十万。真是个可恶的家伙,我用魔法立刻让老爷爷的身上穿得像是亿万富翁。口带里还装着数不清的钱。老爷爷从来不赖账,他把钱交给了房主,房主哈哈的走了,老爷爷的孙女病也好了。老爷爷非常高兴。但是还没完,那个房主正在厕所乐呵呵的数钱呢。数得还挺高兴。我用魔法变来变去,一转眼,房主手中的钱变成了一张张欠条,欠条上面写的都是房主的名字。数了数他欠的钱有了九亿万。哈哈!房主被吓晕了。
我又来到了一个城里人又非常富有的家,我正隐身在他们家高兴的看着电视,糟了,家里的孩子出来了,我立刻关掉电视,我一看原来这家的孩子既然是个聋哑人,她是一个小女孩。我用魔法看了看她的心灵,她在想;我要是正常人,那该多好啊!妈妈在也不用为我忙这忙那的了。真是个孝顺的女儿。我应该让她的耳朵听得非常清楚。让她有一个甜美的声音。我用魔法把她变成我想的那样。她看见了一只毛毛虫,由于一吓。大喊一声,啊!!!我会说话了,第一次体验说话她刚才喊的,啊!全宇宙都听见了。连我也刚刚晕了过去,当我醒来的时候,只见她在一旁唱着美妙的音乐,她的歌声非常悦耳,我用魔法把她带到世界杯音乐比赛,没准还得一等奖呢,到她上台了,她真勇敢一点也不害怕,她唱着,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还没等评奖,评委一个个都直接说一等奖,一等奖。她高兴得眼中流露出一滴滴的金豆豆,我看了看时间,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也快回来了,我利用魔法把小女孩送回家。
关键词:“无为”;价值误区;自我价值;回归本真;老子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24-0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推动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除了无限制地向自然的索取,社会在你争我夺间徘徊前行,资源、利益,权力、金钱,现实和欲望的差距酝酿着堕落和悲剧,人类自我价值的取向和定位开始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摇曳不定,生态环境的破坏、道德危机的出现、个人自由的丧失种种现象不间断地袭来。
一、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误区
有人称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年代”,重个人价值、轻集体价值,重物质价值、轻精神价值。自西方科技革命以来,社会的物质化倾向逐渐明朗,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随即在这样的趋势里扭转了价值取向,甚至陷入了价值定位的误区。
(一)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海德格尔就认为人类中心论是“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人的地位的绝对性、至上性和唯一性。人类以“万物之灵长,自然之主宰”自居,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为人而存在,人的利益和需要决定自然的存在和价值,只重视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生态的平衡性与规律性以及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附性与不可分离性,对自然界进行着“征服”式的强取豪夺。
诚然,人之于自然,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人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可能被视为与人类独立平等的道德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但问题在于,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利益矛盾的激化,使得这种取向走向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推进了人类主体理性的无限膨胀与扩张,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和动力,忽视了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和生态的可持续限度,断裂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联系。
(二)绝对“功利价值”倾向
工业文明社会主张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注重对技术使用、物质占有的强调。物质化逐渐强化的现实下,资源和财富的占有份额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作为社会细胞存在的个体的被认可程度和行为的可支配范围。现代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直接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关,而这种社会资源更多地以客观化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因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不择手段,甚至是反目成仇的相互迫害,人类日益深重地生活在物质利益的阴影之下沦为物欲的奴仆。
金钱、利益、官位、声望,功名利禄以巨大的诱惑力支配着在物欲横流中挣扎的芸芸众生,理想、道德便在这样的荡涤下岌岌可危。人的存在和本质、生命和世界终极意义之类的形而上问题被束之高阁,人类沦为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对于现世,则走向“享乐主义”,欲望的极度膨胀、功利化价值的泛滥促使人与人的交往被定格在你争我夺的资源利益争夺的拉锯战中。
(三) 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在功利价值的指导之下,追求最大幸福、力图免除痛苦,趋乐避苦成为人生的基本目标,社会生活中也就形成了以个人的利害、享乐为标准的利己行为倾向。对于科技和技术的推崇使得人的个体价值不断被强化,人类开始狂热地谋求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这是被限制在抢夺有限物质资源状态下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现状的普遍表现,个人私欲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听任常人俯首称臣。
个人主义的极端走向导致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利己主义的泛滥,人类精神世界逐渐滑坡,道德缺乏明晰的认同感,甚至道德底线的坚守也日渐力不从心;而另一方面,权力崇拜横行当道,对其过度的迷恋和追求容易引发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难以坚守同一的道德标准,道德选择的多元化、模糊化以及利益的相悖相逐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老子“无为”思想中关于人类自我价值的定位及实现路径
五千言《道德经》,核心在于“道法自然”,手段在于“无为”,即“无违”,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意。此所谓“自然”,并非单指自然界,而是 “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是“道”的本质属性,也是世间万物所依循的生存和发展规律。
“无为”是一种待物之道、处世之道,也是一种养心养性的自我修养之道。在老子看来,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人心之中,必须首先引导人类守住自己的人性本质、明白生命的究竟,人类才会有一个合理的生存方式,才不至于迷失在声色货利的现实世界。
(一)节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对名利贵在知足知乐,适可而止才可以平安生存,避免危难;反之,贪求名利,则适得其反,后患无穷。贪图名利越多,要付出的代价也势必越多;蓄积私人财富越多,个人失去的也势必愈多。
节制欲望,既是克制对于物质资源的具体贪求,也是减少对于外在环境的欲念欲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做好人,就需要力克私心杂念,保持该得则获、不抢强索取的淳朴本性,人生自然安乐无险。
当然,老子之节欲并非强求人达到“无欲无求”的超然境界,节欲并非无欲,而是收敛无限的占有欲、权势欲,抛却泛滥的欲望和杂念,杜绝奢华的生活,即“无私邪”。
(二)不争
《道德经》中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不争”的思想,把它作为良好的人生原则之一。纷争同样是“私欲”恶性张扬的反映和表现,会诱发恶劣的后果。“不争”使人居后处优、处下利上,不是坏的事情,而是“上善”。
不争功,不争能。“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人一旦建立了功勋,只有居功不能、居功不傲,淡泊金钱和荣誉,才不会失去所得,功勋也才会更加长久。
不争先,不争斗。老子认为做人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此,他提出了不争天下先的观点,一味争先、放弃退让除了造成自身身心压力的后果之外同时也会恶化自己的周边环境。
因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即不争斗善于得胜。按照自然规律则不必要争,该达到的就会自来;因争斗引发的你死我活的残酷结果并不可取。
(三)善为
“无为”,并非“不为”,是区别于“妄作乱为”、“胡作非为”而言,是一种“无为之为,无事之为,无欲之为,即要弃绝外在的,人工的妄为,使之成为无造作,无偏好,无骚扰,无文饰,任其发展,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1]
“无为”不可否认地蕴涵着蓄势并发的精神,这可以从其呼吁人类收敛一己私欲、消除社会争端而提出“不争”可以看出,也可以从其要求人凝练内在生命的深度、拓展主体的精神空间可以看出。
无节制的作为导致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道德危机的出现,因而有必要规范人类的所作所为,净化外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依循自然的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运作方式,以自身行为去贴合应和其行为轨迹方能做到“知善而为”。
“善为”还包含着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即是要求世人要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执古御今”,解决好现状。
(四)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无为”之道最终所达的境界,是以一种出世的态度达至入世的目的。“无为”只是一种手段,达至体验的、境界的真实,而不是认知的真实,“无不为”才是最后的目标,是“无为”在真实世界的显现 [2]。
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横加干涉,“万物作而不为使,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以守柔至静的姿态,做到善言善行方能贴合于“常无为”之道而成就“无不为”、“无不治”的境界。
因而,自“无为”而至“无不为”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言行上的节制和应变,更深层次是一种心性的荡涤和灵魂的净化,是一个最为祥和、自然地处理身外之物与个体关系的过程,其最善的结果便是人类“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为一的状态。
三、“无为”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导引和意义
老子以博爱、宽容的态度,给与人类精神回归和终极关怀,为人类展现了一个构想中的“无不治”的极乐世界。虽然其思想中掺杂着很多理想主义色彩,但观望现实世界,老子所倡导的“节欲”、“不争”、“善为”等主张在调节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和引导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方面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调节人类自身道德取向
现实中价值相倾、利益相夺、权势相轧,越来越多的人纵情于声色货利,个人本位、利己主义等极端倾向侵蚀着个人精神领域。如何在这片浊世间开辟出一片灵魂的净土,重新诠释老子主张的希望世人返璞归真、回归婴孩般纯真强大的生命力量的思想迫在眉睫。
1.回归本真。老子之“大道”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宇宙之道,是按照自然法则要求所作的道德修养,即要求人学会甘守淡薄、澹然无系,回归自然的人性,提高精神境界。诚如白芳礼,这个两次候选“感动中国”的老人,以淡泊的心态,真挚的情意致力于助学支教,几十年如一日地起早贪黑却毫无怨言,为失学少年撑起另一片天空,或许就此失去财富、利益,然而收获的则是心灵上的充实和满足。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的旋涡里,就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益空虚”[3],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摈弃外在物质世界的诱惑,而持守内心的安定,确保原有的天真。
回归天真与本性,并非甘于落后、不思进取。“回归”是“无为”达至“有为”的一个独特途径和方式;找回本真、回归天性,才能正视自身与万物的关系,才能辅万物之自然而更好地去作为。因而,“回归”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进取和更好地发展。
2.节制私欲。人类之所以会矛盾、痛苦、迷茫、堕落,多半源于贪求欲望,遭受贪欲难以实现的煎熬,从而难以回归本性的淡定和安宁。因而,人类应当弃绝杂念,“至虚静,守静笃”,少私寡欲,将个人欲求限制在应然范围之内,以虚养德、以静养生,在“不争”之中沉淀出朴质纯粹的自然之性,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寻得自身真正的价值。
在欲望陈杂的现实世界里,能够全然抛却七情六欲、视名利为粪土而追求至善难免强人所难,但倘若能够在物欲世界里保存一份“人性”的纯真和向善,至少可以免于争名夺利的摸爬滚打,寻得自身的追求所在和价值所在。
(二)调节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老子虽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念,但倡导将自然和人类都视为“道”的客观化物,人是宇宙有机体的中心,两者应该是融合的关系,并不是掠夺与被掠对立、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4]。“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其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5]老子思想中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相反,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当遵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生态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续建立。以生态农业为例,就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现代化农业。
1.因道而为。老子认为人应当有主体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应当遵循宇宙大化的客观规律,力戒任何主观随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界的花开花谢、风吹海啸、生灵繁衍都依自然律而行,而自然律就是“道”在客观世界的具体化,因而这种与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留民营生态农场被誉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理念,在自然生态系统上通过人为调控建立起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完善农业生态链,从而组成完善实施了千吨水厂工程、沼气联供、科普公园等一系列工程,一切农商活动遵照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实践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理,人类戡天役物的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允许的限度。”[6] 这是“道”之精髓,亦是人之“向善”之路。
2.索取有度。诚然,人类的生存发展免不了要向自然界索取,出于基本生存发展的需求必然要得到满足,但问题往往出在如何控制索取的“力度”,超出正当欲求的强取豪夺必然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因此,“尊道贵理”所提出的不仅要遵循宇宙万物的最一般规律,还要遵循众多万物的各自不同的规律的主张正是现今工业化社会里我们努力想要实现的生态和发展的协调这一目的的最好指导。“人类的命运需要老子大道思想的指导,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唯一出路。”[7]
可见,满足人的需要与保护自然并不矛盾,两者协调的关键点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在这个“度”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完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1.与人为善。老子主张“挫其锐,解其份,和其光,同其尘”,意在谋求“与人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把“与人和”作为“人乐”的前提,表达了“与人和”的价值取向。即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应以沉静谦卑的态度与人为善,各得其所、互利互惠;不与人结怨,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以宽阔包容之心与人相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诚然,社会规律因为某些独特性而区别于自然规律,但当人类回归自我、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时候,这种“与人为善”的思路正能协调现在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无欲、无争、无为,宽大为怀,缓和因为物资资源却反而引发的抢夺和竞争,才可能从根本上将人际关系引入正常的轨道。
2.谦下不争。人类私欲泛滥,出现不信任、相互利用、互相伤害,一切唯以利益至上,导致人情淡薄,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根源于人类的相争――争名、争利、争功……为了减少和化解人世间的纷争,培养人际之间的和谐,老子主张恪守“不争之德”。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消沉颓唐,他还是主张人要去“为”的,不过是要顺着自然的情状去“为”,而且不必将“为”的成果擅据为己有,而其结果却是“不争而善胜”,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类之间的平等相处。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物质化严重社会,道德危机日益严重,老子提出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来引导人类“无为”之为而达至“无不为”主张,就具有了时代意义。人类必须首先从回归自然本性入手,以无欲、不争、善为指导个人行为,正确处理身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个人类社会持续向善发展的美好理想。
当然,老子“无为”思想只能从理论的高度给予我们理想化的建议和导向,将“无为”之思想真谛内化于心并渗透到日常为人处事之中才是现实可行之处。我们都期待实现一个自然与人类、人类与人类无争无害的世界,而“无为”所暗含的和谐理念必然能为我们提供达到这样美好境界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5.
[2]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道家与现代生活”专号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33.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0.
[4]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6.
[5]张岂之.先秦哲学关于“天道”与“人道”问题[N].人民日报,2000-05.
近日,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不仅是全球首创,有望使我国科学家在一系列前沿探索中占据主动,更能推进我国尖端科研设备产业化。
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深紫外激光波段(DUV)是指波长短于200纳米的光波,具有能量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光子通量密度大等特点。深紫外激光技术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然而,“缺乏实用化、精密化激光源,影响了DUV科研装备和前沿研究的发展。”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许祖彦院士说。
要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在科学界,200纳米常被形容为一堵“墙”,谁突破了这堵墙,就可能在深紫外重大前沿装备及相关领域的探索中占据制高点。
经过10余年努力,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KBBF)。经测试,该晶体是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许祖彦院士研究组与陈创天院士研究组合作,在此基础上发明了KBBF晶体的棱镜耦合技术,即无需按照匹配角斜切割,即可实现激光倍频输出。
KBBF晶体的棱镜耦合技术,使获取实用化的激光源器件成为可能。该技术已经获得中、美、日3国发明专利授权,保证了我国在深紫外激光输出的全球领先地位。
随着晶体和器件制造的突破,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激光领域首次打破200纳米这个壁垒, 搭建了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与器件和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两个平台,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8台科学装备属国际首创,部分产品将进行一定的产业化探索
实用化的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设备出现之前,获取小于200纳米的深紫外波段,主要依靠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等非相干光源。这些光源虽有波长短、波段宽的优势,但设备造价高昂,而且存在能量分辨率低、光子通量小、密度低等不足,不能满足深紫外波段前沿科学装备发展的需求。
“一些同步辐射装备,花费近亿元,体积也非常大,实用性比较差;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不仅大大降低了仪器成本,还有更好的性能。”许祖彦说。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8台实用化、精密化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
这8台科学仪器是: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以及基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许祖彦介绍,这8台机器,不仅在装备上是国际首创,性能指标也国际领先,并实现了关键指标的突破。目前,这8台科学仪器已经在石墨烯、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宽禁带半导体和催化剂等的研究中获得了重要结果。比如,利用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对石墨烯开展研究,为石墨烯等光电子材料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研究手段;利用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首次将光子能量连续可调深紫外激光应用到光电子能谱仪,可在变激发波长条件下,同时实现高能量分辨、角分辨和体效应观测功能。
据介绍,我国的尖端科学仪器几乎全为进口,我们虽能写出前沿的论文,却做不出高端的设备,“能产蛋却不能养鸡”。这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及其在科学仪器上的突破,使这一局面得以改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研制还进行了一定的产业化探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总体部总经理詹文山说,在一期项目立项之初,就考虑了今后做产业化的可能,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为此,项目团队初步打造了“晶体—光源—装备—科研—产业化”自主创新链。在成功研制8台重大仪器设备的同时,还搭建有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和深紫外应用仪器开发平台。
by wang yonghui(主永晖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专家点评:演讲者围绕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作了一次次的说明。文章的结构严谨,也很有层次感。
honorable judges,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we are gathering here to discuss a very hot issue. how to find harmony in a new ag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er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oncerned i am only a layman i have to say. however, living in this "new age" , seeing my dear ones suffering from respiratory diseases from time to time, finding the beautiful colors of green and blue are being replaced by that of gray and pale, and realizing that our mother plane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unhealthy; i can't help trying to offer my idea and my trivial efforts to look for the answer of the question.
as the ancient greek oracle goes: know thyself. i think in answering this above-mentioned question, this precondi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ho are we? this is a question, which should be answered not only by those specialists, but also by every one of human beings.
some people may proudly say: we are the masters of nature. it is true that the idea of "man can conquer nature" has dominated people's mind for years, and it is true, man has kept acting like a master and doing whatever things he wan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as the consequence of this kind of "leadership" , now the "master" seems to be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that are far beyond his control. facts are really very ample. the
green house effect leaves islands and cities along the coast, such as this oriental pearl-shanghai, in danger of the disaster of being drowned; the holes of the ozone layer make the earth less suitable to live for some creatures including human beings; the phenomena of el nino and la nina leave the land with serious flood and drought, and the diseases, caused by pollution, are increasing at an incredible speed... seeing all these facts, can we still ignore the counterattack of nature? we are not the masters of nature. facing all the disasters made by ourselves, we, mankind as a whole should realize that we are just a normal member of the big family of nature. any mistreatment towards nature will meet only with the revenge from her.
by saying so, i do not mean we should give a sudden stop to any development. because that will result in a threat to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i mean we should treat nature equally, leaving the chance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o nature as we are obtaining the same thing, and thus we will get the situation of win-win.
i am very pleased to find that 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planet,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harmony with nature is the only way to universal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and i think that is why we come her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discuss this topic today.
i want to end my speech by quoting from mr. nixon. "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 of course. however, by seizing firmly the opportunities, by knowing clearly about ourselves, we, human beings, can doubtlessly achieve the real harmony with nature!
thank you.
译文:我们只是自然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
尊敬的评委,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热门的话题:如何在新时代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谈到科学技术,我必须承认,我是个门外汉。但是,生活在这个“新时代”,看着自己亲爱的人时刻遭受呼吸疾病的折磨,看着美丽的蓝色和绿色被灰色和苍白所代替,意识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正越来越不健康,我忍不住要提出自己的主张,奉献微薄的力量,去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谕:了解自己。我想在回答上述的问题时,这一先决条件是很重要的。
我们是谁?这是一个间题,不仅应由专家来回答,而且应该由每一个人来回答。
也许有人会自豪地说:我们是自然的主人。许多年来,“人定胜天”这一观念已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是事实。长期以来,人类以主人的姿态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也是事实。不过,这种“主导”的后果是,今天所谓的“主人”面临着自己无法控制的问题。证据是充足的。温室效应使岛屿和沿海城市,比如上海这颗东方明珠等,处于被海水侵吞的灾难危机之中;臭氧层的空洞使得地球不再适宜于居住,对其他动物如此,对人类也一样;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那现象使地球早涝成灾;污染所导致的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看到这些现象,我们还能无视这自然的反击吗?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面对着自己造成的灾难,我们,整个人类,应该意识到我们只是自然大家族中普通的一员。任何对自然的虐待只能遭到来自自然的报复。
我这样说,并不是指我们应该马上停止发展。因为这会导致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威胁。我指的是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自然,给自然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像我们自身所寻求的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境况。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自我保护
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但是部分中职学生难于管教是事实,班主任工作相对普通中学难度更大。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笔者清楚认识到,新形势下.班主任的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更顺利地开展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忧患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一、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班主任提高忧患意识的多方原因
1、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且对班主任角色存有两面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招生难,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我约束力差。没有奋斗目标。笔者所在的农业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一方面对班主任非常依赖,遇到事情喜欢找班主任;另一方面发生问题也喜欢推脱。在承担责任方面班主任则成为最好的人选。
2、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误解,对班主任工作的不配合
家长不理解中职教育教学情况,对职业教育认识有误差。相当多的学生家长将小孩送到职业学校,只当把孩子放在学校给学校看管。对小孩在学校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对班主任工作懒于配合。使得班主任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经常听到学生这样对班主任说:我老爸都管不了我,你还想管我?但是,这部分把小孩丢给学校就无心过问的家长们。一旦学生出了事.却对学校、对班主任多方责难,横加指责。
3、受社会环境影响.中职学生心理、行为变化复杂
中职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中专生处于较低的地位,其价值在社会中不太被认可,使得中职学生普遍缺少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生离开家庭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心理会变得复杂多变,行为则难以捉摸。造成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更加艰难。
4、在法制社会中,避免被法律这把“利器”伤到
中职学生自觉性偏低.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不满。常常发生逆反行为。班主任的严厉批评被曲解成侮辱学生。而学生怪老师不给面子,要给班主任“好看”。据了解,多数班主任曾被“威胁”。更糟糕的是很多家长也不理解班主任。扬言要告到学校,告到教育厅。不善用法律这把“利器”,有时也会让班主任受到严重伤害。
5、保护好自己,是班主任对学校、对家人、对自己的责任
在学校。班主任面对学生、家长时,代表的是整个学校的形象。回到家。班主任应避免由于工作给家人正常生活带来的困扰。就班主任自身而言,立足岗位,力求优质高效完成学校安排各项任务。但一个失误却会使所有努力化为零。肩负着对学校、对家人、对自己的责任,要求班主任提高忧患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二、探索中职学校班主任班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自我保护的方法
l、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保持良好心态是关键
面对学生.班主任首要的是全身心地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爱生如子、爱生如己,具备高度责任心。中职生个性、行为习惯已经养成多年.有些还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改变。苛求学生一下子都变成完美的人.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将心比心,学会宽容,这是对自己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
2、想方设法取得家长联系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为了能及时准确向家长反馈学生情况,班主任应掌握家长的联系方式。中职生一般不主动告诉班主任家里联系方式。为防止以后信息不准确,这个工作做得越早越好。无论用什么方法,取得家长联系方式是关键。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处理要及时与家长沟通,避免产生误会。
3、建好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用好“左右手”
对一个班级来说,没有一批好的班干部.班主任的工作徒劳无益。选好班干部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工作起来会事半功倍。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有限的,平时管理班级的任务就落到班干部身上。建好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就像班主任的“左右手”,可以轻松管理班级。
4、为学生建立档案,习惯于整理保存学生的材料
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工作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单据。有学生的成绩单,操行单,检讨书,违纪通报单,请假单等等,大部分单据会汇总到班主任,要妥善保管好.进行分类整理,不可随意丢弃。班主任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工作繁重,对每一位学生情况,完全靠脑子记是不现实的,只有做好建档保存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处理问题。同时向家长反馈时可作为依据,日后发生纠纷处理时作为证据。
5、心思细腻,常与学生交心,营造和谐的师生情
关心呵护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常与学生交心。照顾学生自尊心,批评学生选择个僻静的地方。与学生谈话时用朋友闲谈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无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学生犯了错误,需要给他反省的时问,给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远比给学生一个下马威的教育效果好。充分重视学生任何一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任何的成绩对学生都是来之不易,应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取得学生的信任。师生关系将更和谐。
6、学法懂法用法,做一名正直的班主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学法懂法,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能滥用权利“以大欺小”,不能“假公济私”,不能“欺上瞒下”,不做违法的事。任何形式的体罚、侮辱学生都是不可取的,德育为首,充分尊重学生,做到以身作则。要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先做好一名正直的班主任。
7、加强与本班任课老师交流。避开上课“肓点”,时亥0关注学生的变化
中职学校中,大部分班主任很少上本班的课,笔者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就末曾上过班上的课程。上课时。班主任接触不到学生,对学生上课情况知之甚少,出现“肓点”。这种脱节只能等学校相关处理的单据到手中时才知情。任课老师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和课堂表现。加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可以避开上课“肓点”。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出现情况也能及时做出处理。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文化存在 自我意识 生成 实践 历史 开放
自我意识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确证向度
人的文化存在作为人的精神存在,是人在精神世界中存在的本质、状态与过程。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认知、觉察与反思,是以生理状态、社会关系与精神状态为关注焦点。自我意识作为人的类特性,指引人不断理解并实现类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①
自人类文明肇始之初,自我意识作为精神世界的构建基点,成为人类产生、发展与成熟的重要衡量向度。在“我是谁”、“我应该是谁”等自我意识觉察与追问中,人寻求自我澄明之境。这既是个体冥思不休的永恒命题,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旨归。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它已被证实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②
在实然与应然的双重维度下,“自我”以主体意识感知、思考自身的存在状态与价值;以客体意识,从他人的态度反应与社会交往中衡量自身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找准自身在社会中的关系定位。在实然维度中,“自我”是处于现实状态中的主体,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等层面。其中,物质自我是个体如何看待生理状态下的自身;心理自我是个体如何看待心理状态自身,认知了解自身的人生信念、价值观念、人格气质等方面;社会自我是个体对在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社会身份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在应然维度,“自我”是处于理想状态与价值诉求中的主体,包括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理想自我”是个体追问“我应该是谁”,反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明确人生的努力方向;“反思自我”是个体根据他人与社会对自身的评价,在社会反馈中调整个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以契合“理想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要求。
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文化存在的确证向度,其觉醒与张扬确证了人的文化存在的产生、发展与实现。文化与自我意识成为人存在的统一体。自我意识是人的文化存在的内核,人的文化存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外显。人的文化存在过程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过程。自我意识的生成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类特性的生成。自我意识在文化认同与趋同中,以自觉方式传承、创新文化;在文化基因的潜隐与渗透中,自我意识在联想、暗示、模仿等心理作用下延续并接受文化。
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印证了人的文化存在的历史性
自我意识处于变动之中,呈现出历史性阶段特征。自我意识历经三次问题意识转向,彰显了时代精神,凸显了人的文化存在的历史特征。
古希腊至中世纪,自我意识关注“人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立足本体论意蕴,从外部世界追寻自我存在的终极原因。近代经验论、唯理论至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关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在理性思辨与逻辑分析中探究自我意识,追问自我认知的合理性。
马克思立足现实中的个体,基于自我意识的历史流变,关注“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研究视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马克思以历时态角度审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用动态的实践发生取代了静态的逻辑还原,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专注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在实践中探寻自我意识的本真状态与发生过程。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发生意蕴,自我意识不应以纯粹理性、思辨与抽象的方式审视,而应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予以反思和审视,探究人的文化存在的实际状态与发生过程。自我意识不是指向于理想状态下的抽象、空寂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③,人的自我意识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自我意识的历史流变印证了人的文化存在的历史性特征。人的文化存在作为历时态与共时态存在的统一,其历史过程是无限、未预定的。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与实践活动的积淀中,形成了具有客观性的文化存在。“人的历史性看作是未事先预定的、无限开放的适应性。”④人必然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之中。在文化的交流与交往中,文化实现了共通,人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与前提。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世界中,人才能进行社会实践与交往。就共时态而言,人的文化存在是横向多样的存在,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多样织中,人的存在样式受到人生经历、受教育程度、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具体的社会环境的限定,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多样性的文化选择方式、文化人格特征,强化了抽象性、符号化与逻辑化能力,促成了人的生理与心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
自我意识的开放性促成了人的文化存在的开放性
就其开放条件而言,人的未完成性为自我意识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在自然存在的本能方面,人具有一定的生存缺陷,与之相对的是,动物在天性与本能上具有生存的优越性。人的先天缺陷正是人的未完成性的表征,它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张扬、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在社会交往与意识动能中,人扬弃自然属性,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与个性的文化存在。“所以,人必须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须决定自己要成为某种特定的东西,必须力求解决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是创造性的。”⑤
就其开放空间而言,自我意识具有不断生成的意义空间,经历了外化与内化的辩证统一过程。一是实现物我二分,形成自我的主体与外界事物的客体,以自我认识、探究与改造外在客体,确定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与地位。二是实现“主我”与“客我”二分,形成主体之我与客体之我。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同为个体本身,在自我审视与反思中探究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可见,自我意识是人由自在意识向自觉意识、自为意识的转变,是由对象意识发展到自主意识,由自发意识发展为自觉意识,由直观感性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
自我意识的开放性源于实践的开放性。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能动反映,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生成的。实践在自我意识的统摄下,成为自我为尺度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⑥实践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使人超越了自然本能,确立实践对象,以合目的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践具有批判性,使人超越抽象、纯粹的意识,以自主能动的方式认识、改造世界,以自觉反思的方式反省、改造自身。
基于自我意识的开放性,人以自主性与创造性方式把握当下,超越现实,使人的文化存在成为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双重存在。一方面,人的文化存在是现实性存在。人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限制性构成了现实基础。首先,现实的个人以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作为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与文化存在的统一。其次,人的存在受到外在条件限制,固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决定了有限的自然空间、社会资源与文化传统,限定人生存、发展的方向与程度,使人立足于有限、特定的视域中的审视、反思与批判现实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人的文化存在是超越性存在。首先,文化超越了人的自然性,实现了人的自然归属、社会归属与精神归属的统一。文化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熏陶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式,使人逐渐脱离兽性、原始蒙昧状态,实现由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变,实现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深度超越。其次,文化超越了人的有限性。人的文化存在是人在文化传承中的存在,也是人在文化创新中的存在。在传承与创新的张力中,人既保留了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又彰显了时代的特色与个性。人以超越性思维把握现实,实现了精神存在的无限性。
由此,人的文化存在的特性彰显了人的本质,其过程实现了人的发展,其旨归蕴含了人的价值。人的文化存在与自我意识的生成过程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经过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真正扬弃异化,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德州学院讲师;本文系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当代社会思潮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普及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1CKSZ01】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