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和孩子沟通的话术范文

和孩子沟通的话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和孩子沟通的话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和孩子沟通的话术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1月~2012年2月实施儿童外伤清创美容缝合术134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2例,年龄1岁3个月~12岁,受伤部位以额部碰伤最为常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伤后2~8h,清创美容缝合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2 语言沟通的技巧

2.1运用治疗性语言,杜绝刺激性语言:与儿童沟通时不能因为其年龄小,不懂事,而忽略与之沟通交谈,沟通时必须诚恳、和蔼,注意语气语调,不用刺激性语言。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轻柔的话语能让儿童的恐惧心理有所减轻。同时应当注意细致观察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个性化地进行有效沟通。治疗性语言分为安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和积极暗示性语言。首先应运用安慰性语言,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使之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安全感;解释性语言则多用于手术治疗前,解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积极暗示性语言多用于手术进行中,要懂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爱好和嗜好,并适时的给予心理干预,如:“宝宝,听阿姨的话,乖乖的躺着不要动,等阿姨抓完你额头上会咬人的小虫虫,就带你去吃肯德基”。鼓励儿童好好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选择儿童语言与之沟通:不同年龄,不同状态的儿童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接受能力完全不同,护士应根据所观察到的儿童体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安慰、表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术前可以准备一些色彩斑斓的小玩具或者糖果,有利于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也是调动儿童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沟通过程中,要有亲切的微笑、慈爱的目光,轻轻地,让儿童产生亲切感,从而配合治疗。

3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对于儿童,尤其是1~3岁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较差,甚至根本不理解,进入手术室后,对陌生的环境有一种恐惧感,对“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更是恐惧有加,所以面对“不安全的环境”、“陌生的人”,常哭着闹着要找父母。这时护理人员应让儿童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多安慰鼓励开导孩子。首先,在与儿童沟通过程中要保持稳定、友好,这样儿童会较容易根据成人的愿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创伤的负面影响,为了保证儿童受伤后能在心理上健康发育[2]。重点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表情:面部表情是非语言交流中最乐观的,首先是微笑,真诚的微笑对儿童极富有感染力,微笑待人,是交流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儿童恐惧焦虑的时候,护理人员面带微笑与其交谈,本身就是一种安慰[3];②眼神:眼神可以沟通医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情感,增加亲和力,医护人员与儿童第一次见面时,一部分儿童对医护人员往往存有极强的戒备心理,此时,关注、亲和的眼神又是赢得幼儿信任的关键。接触的过程中,恰当的微笑、轻柔的话语、充满关爱的眼神与儿童对视、交流,能有效地感化儿童,使之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心理逐渐消退; ③手势与姿势:用手势配合语言以及眼神可提高与儿童之间的亲和力,体贴的手势、关切的触摸、适时的沉默也是在与儿童沟通中常用的技巧,可使儿童感到关怀与支持。如:手术前从家长怀中接过孩子,面带微笑的告诉孩子:“阿姨带你去看小玩具,还有很好吃的糖糖”。手术中可及时为儿童擦拭泪水,握住小手,以母爱般的言语给孩子讲故事等等,手术结束后,为孩子擦干净伤口周围皮肤的消毒液,整理好衣服等。

4 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儿童受伤后,家长往往情绪激动、焦虑,因此,做好家长的安慰工作,让其正确的认识到自身情绪对保障儿童顺利实施手术的重要性,劝其先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安慰与鼓励,由于年龄太小实在无法配合手术者,可以让家长在穿好洗手衣、戴好口罩和帽子的情况下,陪同孩子一起进入手术室。护士在解释、暗示时,应多从儿童角度考虑,让家长感觉无论护士怎样做都是为孩子康复着想,恐吓、训斥性语言及冷若冰霜的体态语言,则会对儿童及家属造成心理伤害,也可能引发医患纠纷。缺乏与家长应有的交流与沟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治疗。儿童外伤一般是急诊就诊,常有好几位家长陪同,护理工作人员要沉着、冷静、有判断力,处置井然有秩,忙而不乱,陪同人员的关系常很复杂,有的是幼儿园受的伤,有的是孩子之间打闹所致等,无法辨清他(她)们之间的是非关系。医护人员不要轻意发表议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掌握一般的法律常识,在不影响对儿童治疗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

总之,在儿童外伤清创美容缝合术中护理人员应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语言沟通是确保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誉华.应用面颊部扩张皮瓣修复鼻唇沟区术后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1867-1868.

[2]余娟,王建华.面部烧伤病人的心理反应和护理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6,4(1):124.

第2篇

镜头:

晨间活动进行中,我坐在教室一角看书,刘××跑过来告诉我:严老师,我的刮画纸不见了,妈妈早上刚给我买的。哦,我知道了,等会儿给你查一查。5分钟过去了,我依然不行动,她又跑了过来,再次告诉我,我以同样的话回复她,她点点头,回到了座位上。我因为忙于教学准备,所以没有办理她的事情,之后,她又来了一次。我都没有“时间”解决她的事情。上课了,我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孩子们也十分的投入,当我将目光追到刘××那一角时,发现她的脸上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被教学内容感染的激情澎湃。而是很不高兴地耷拉着脸,坐在她后面的她的好朋友也有着同样的表情。

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我看来,诸如此类的小事情,远远没有我的教学内容来得重要,所以,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拖延、置后。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这些小事,何尝不是大事呢?这些牵动他们情绪情感的事情,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在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他们的情绪一直被这件“大事”所左右。更何况,带着不良情绪走进课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不是最失败的教学吗?还有比这个大的事情吗?如果我当时放下心中的大事及时地解决他们的麻烦,就能让他们开开心心地进入课堂,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遗憾了。所以,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比什么都重要。在上课之前,始终要记着,先把孩子的情绪理顺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结合平时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情感沟通桥梁。

一、懂得情感在教学中的影响作用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可见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幼儿园,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孩子在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参与意识会更强,参与率会更高。所以,良好的情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捷径。我们可以通过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来达到情感沟通的目的。在师幼关系中,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少一些刻板的管理,多一些亲密的接触,少一些虚假的互动,善于透过表象观其本质。

二、情绪表――孩子情感变化的晴雨表

孩子虽然天真活泼、嘻嘻哈哈,但是也常有情绪波动的时候。班集体,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朋友圈,就像是个小团体。小社会里、小团体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构成了孩子情绪变化的影响源。当然,家庭环境、教师,也同样构成了影响孩子情绪的因素。如何清楚又快速地了解孩子的情绪?在班上,我们每个人都制作了情绪表(包括我们老师),根据情绪的变化改变情绪表内容。有了情绪表,孩子们多了一份情感关注的责任心,当朋友圈中有人情绪不好时,孩子们便展开了情绪安抚的爱心行动。有了情绪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顺畅了,孩子间多了一份浓浓的情“意”,从而懂得了如何爱和被爱。而教师,通过观察情绪表,在一日活动的任何时间段里,都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及时地排解孩子的情绪问题,确保孩子以平和的情绪进入各项学习、游戏活动。

三、潜入小社会,情感交流更顺畅

沁人心脾的花香总让我们久久回味。那种直达心灵深处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而老师与孩子的交流,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便是最佳境界。我所追求的交流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知道孩子的心理变化。但是,真正融入孩子世界,并不是件轻易的事,我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融入孩子们的。

1.做孩子的忠实听众

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装作饶有兴趣的样子,认真倾听,让孩子们感觉到我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

2.收集孩子喜欢的话题材料,参与孩子的话题交流

当孩子们知道我有那么多他们喜欢的话题,并能够谈得风生水起,自然对我这个朋友多了一份喜爱。

3.参与孩子的游戏

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像孩子一样爱玩爱闹,孩子最喜欢这样的大朋友。甚至比孩子玩得还快乐,孩子们会超级爱上你。

第3篇

现在,很多企业依然在研究超级话术,把此作为法宝,幻想通过“语言的魅力”扼杀消费者的心智,取得速战速决的效用,忽视客户体验的重要性。这在十年前可能管用,会议营销、电话销售会取到很好的效果。但在今天消费者体验为王,口碑为王的时代,请省省吧。毫不夸张地说,客户体验关系到企业的命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未来营销的重点应该是:真诚、体验、服务、趣味、互动及交融。体验更是未来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者参与度越高、欢喜感越强,成功概率越大。概念营销、发掘需求、无节操忽悠等方式越来越难对付“高智商”的主力消费群体。

以一个知名五星级饭店的推销电话为例。电话响起,该酒店销售人员说道:“您好,我们酒店在迎中秋、庆国庆期间有优惠活动,请您了解下?”我想此饭店为新开业的高档饭店,有一定名气,但未曾去消费过,便放松了对陌生电话的警惕,答道:“哪方面的优惠?”销售:“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个自助餐活动,您去的话原价168元一位的午餐及原价198元的晚餐都是打5折。”我答:“嗯,我知道了,有时间去看看吧。”销售:“那您对我们的活动是不是很满意啊?”我答:“我了解了。”销售:“那好!刘总,我们会安排人员到您的住处或是办公室给您送VIP会员卡。”我听后,有点激动,心想这家酒店服务真到位,但有些质疑,就出于防忽悠角度多问了一句:“会员卡是免费的吗?”销售:“我们就是象征性的收取点会费,一共2998元,也就是您两顿饭的钱,可以享受我们酒店4000元的消费额度。”她说得很淡定。我此时感觉有点被忽悠了,但毕竟他们也是正规酒店,有些名气,就回答她说:“这样吧,我下次去你们酒店消费一次感受下,满意的话,就办卡。”销售人员开始不淡定了:“您刚才不是说对我们的活动很满意吗?”我回答:“我没说满意,我说我了解了。”销售:“那了解了为什么不办卡呢?我们的确很优惠……”我回答:“我没去过你们饭店,我是不是需要了解下呢?”销售还要说什么,我打断道:“您这样的推销方式成功率基本会很低,我和您是同行,客户既然对你们的产品套餐有兴趣,先引导去酒店消费一次,你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过度推销,会起反作用……”出于职业病我开始喋喋不休的教育了,最后,销售道:“嗯,谢谢您,欢迎您来我们酒店体验。”结束了近15分钟的沟通。

我相信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话术一定是严格培训过的,但从上述案例来看,销售话术的技巧性还是有的,但偏向于小聪明,试图用“超级话术”一举成交的嫌疑很重。其主要运用以下环节:一、先介绍优惠活动吸引客户听下去;二、询问客户需求,细分客户类型,为吃饭主要需求,重点谈餐饮活动;三、得到客户的认可趁热打铁准备上门完成成交,隐藏卡费信息;四、客户追问,才提报办卡细节,但抓住大客户虚荣心理,语言绑架。整个环节放弃了成交最重要的临门一脚:客户体验。

语言技巧与体验不可剥离

销售存在技巧毫无置疑,但不能藏得太深。其实在电话聊天超过5分钟,了解了客户情况,可以定性为潜在客户的时候,引导客户去消费场所实际体验,才是重点。也可以用邮寄、上门送方式,给客户一张面值不高的体验券,或是通过微信二维码作为会员体验号等方式拉动体验进度,争取使客户先参与到体验中来,循序渐进地完成销售。而不是通过煽动、语言绑架和忽悠顾客取得主动权。上述案例中的饭店试图通过电话完成一次近3000元的卡费销售,对于从未去该酒店体验过的消费者来说,即使是大款,钱也不会这么挥霍。电话中设立了一个语言陷阱“我们的活动您很满意吧”,并多次提到这个问题,试图让客户在兴奋满意状态下签下冲动型订单。换位思考下,但凡有消费能力的人都不是傻子,他们更理性。既然能和客户聊这么久,就证明客户有兴趣,如果设立体验,真的是很好的酒店餐饮,3000元消费4000元,还有优惠,办卡自然不是问题。试图用语言技巧,用“超级话术”去卸载客户体验,这样会很危险。

“超级话术”只是敲门砖

无论是电话营销还是面对面的销售,话术很重要,它是连接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不要把它神化,有的企业整天要求导购人员背各种各样的话术和应对方式,最后导购员成了宣传员,见顾客来就喋喋不休,这样成交率并不高。而做试饮、试吃的效果远远胜于自己说产品怎么牛要强得多。所以现在出现了超市里面糖果都有试吃,卖散装豆干的大妈不再啰嗦,把食物送到顾客嘴边,顾客吃了一口觉得不错,买了两斤,销售完成。换位思考,如果没有体验的基础,就算有优惠活动,客户一般也都是不愿意买账的。话术很重要,体验更重要!

话术充当体验急先锋

现在的社会是不缺优质产品的,消费者被忽悠的太多,个个紧绷着神经,越来越理性,冲动的消费越来越少,有的消费者连体验商家产品的机会都不给,还怎能指望忽悠他们成交?营销话术的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凸显。

然而企业可以轻易通过客户体验成功完成营销。我们经常看见有些公园里、游乐场内,家长带着孩子扎堆的玩。培训机构在这些人当中去做婴幼儿教育、大脑启发等不再用以前那种发传单,讲道理的售卖方式了。销售人员会很自觉地让家长填个简单的问卷,然后送给孩子们一个气球或扇子。不过多,甚至不去讲自己要做的生意,因为扇子上、气球上有他们卖的服务,家长通过拿他们的赠品已经了解了他们是做什么的,有的公司外送一张免费体验卡给家长,整个活动只字未提培训多少期、多少钱,只是说明这种服务是对孩子好的,可以免费体验一下。现场销售人员的话术就是用问卷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建议客户体验,做一个专业的引导者和互动者,像孩子们的哥哥姐姐一样,没有商业化,家长也不反感。家长如果有这方面需求就会去找那个气球或者扇子来获取信息。

第4篇

父母应先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的父母会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培训。美国教育家斯特娜说:“教育应在家由母亲开始。”孩子是张白纸,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生活,父母是他们范本。父母不屈不挠,孩子奋发向上;父母成天抱怨,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不会高。

营造轻松、和睦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和孩子保持平等,遇事听取孩子意见,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情绪。伤孩子自尊、恐吓孩子的话不说。长期处于恐惧和无助状态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或者顽固叛逆;在安全、和谐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通常健康乐观,积极主动,很有主见,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情感教育永远高于道理教育。

迟钝、淡漠、冷血,是从小不重视情感教育的结果。著名教育家夏丐尊也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孩子应首先交给他们感恩、爱、快乐、希望这些最基本的能力。记得时不时跟他们谈论美丽浩瀚的星空中有什么。

品质和好习惯的养成最重要。

人成功与否,80%由品质和性格决定。习惯并不都是大事,譬如吃适量食物、不挑食。许多擅长用脑的人,一生都保持良好饮食习惯,从不暴饮暴食。行为反复就成了习惯,习惯升华就成了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婴幼儿期是可塑性最高的阶段。

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所以,应该重视0~3岁这个阶段,充分开发孩子潜能。

早教不应学习知识。应开发天性。

在早教中,应以孩子兴趣与非知识教学为主,开发孩子天性,让孩子感觉数学、文字有趣。爱因斯坦说他一直记得叔叔雅各布说过的话:代数就像我们要捕猎的不知名小动物,先称它为X,等抓到后再给它取个合适名字。这让他一生都把科研当作猜谜语、捉迷藏。

父母与孩子沟通,是教育的开始。

有很多父母感叹和孩子难以沟通,可尝试如下守则:在固定时间、孩子情绪好时交流,倾听为主不打断不评论,面带微笑、眼神关心,语气温柔。沟通不是为了满足成人的好奇心,而是突出孩子的主导地位。

因材施教,关注孩子的不同之处。

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跟孩子短处较劲。父母应找长处,因势利导。

孩子的性格大致有四种:

敏感型:较脆弱,多愁善感,思考更深入。需要更多理解和分享。

反应型:好交际,对外界刺激的需求更多。需要更加多样性的活动

接受型:举止良好,遵从指示,但拒绝变化。太多活动会打乱他们节奏。

活跃型:有坚强的意志,喜欢冒险,希望成为焦点。领导才能非常突出。

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比现在的成绩更重要。

对孩子报有希望,是每个家庭、每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但期望一旦脱离孩子自身实际,期望就变成束缚、压力、甚至是灾难。父母应有平常心:智力可以不超常,但身心须健康。

不滥用奖励,不随便许诺。

贿赂会把孩子搅进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乱。有一幅漫画:孩子拿着100分试卷,爸爸奖励了他100元;孩子拿着90分试卷,妈妈奖励他90元钱;第三次孩子拿着50分试卷,向爷爷要50元奖励。这很好地说明了乱用奖励的恶果。

不纵容孩子,也不逼孩子盲从

父母万事代劳,孩子将凡事依赖父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强迫孩子盲目服从,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这会扼杀孩子个性,剥夺他们思考、判断的能力。要允许孩子偶尔抱怨。让孩子在幼小时潜移默化地学到爱与支持,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引导是关键。

孩子在不断地犯错误,并且在不断的改正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完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父母要做的是宽容、有耐心,并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从美育入手,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美誉的根本价值在于个人自由与解放,一切美感活动,都是帮助人的情感得以更好地释放,所以,逼孩子苦不堪言地练琴考级、苦练画画的行为可休矣。人的创造冲动正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牛顿从苹果落地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并由此产生冲动或叫激情,这种不可遏制的情感就是创新冲动。想具备这种冲动,需要美育的培养和熏陶,而不能靠智育。

民主家庭出来的孩子积极上进

溺爱、否定、民主、过分保护、放任和干涉。这是当今社会家庭的6种教养方式。其中,民主型是理想的教育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尊重和信任孩子,并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上进。

阅读和思考是孩子一生自我学习的根本能力。

犹太小孩稍懂事,母亲滴蜂蜜在《圣经》上,叫他去吻;犹太人的墓园也常有书本,据说夜深人静时,死者会来看。意即生命结束有时,求知却无止。把孩子领上阅读之路,父母只肩负着2大任务:第一让孩子喜欢阅读;第二教会孩子如何阅读。而哲学式的思考是指抱怀疑精神,不理所当然地对待事务。

常常让他争取领导地位。

让孩子多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争取领导地位;让孩子和各种年龄、背景的人交谈,他们将在那获得眼界、判断力和待人处世经验,以及沟通能力。做他竞选活动的支持者,常鼓励和表扬他,让他尝到胜利的味道,即使是最简单的“你最棒”、“我喜欢你这种做事情的方式”。

智商有8种。智力只是其一。

智商有八种类型:学术、情感、体育、创造性、艺术、常识、直觉以及天赋智力。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全部这些智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家长往往更关注学术智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知道,这些智商中只要有一项是突出的,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可贵的人才。

问问孩子“喜不喜欢”“自不自在”。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赢在明天”,这些口号简单粗暴,充满误导。不和孩子谈“赢”,要让他们开心、自在。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之前,先问问孩子他们这样“喜不喜欢”、“开不开心”、“自不自在”。尊重他们自发的情感和让他们兴致勃勃地东西。这样的能量为那些从小被迫“赢”的孩子不能企及。

学会沟通和交流,才能融入社会。

3岁之前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要只想着智能开发,而错过了学习沟通及观察别人的最佳时期。孩子如果觉得交流是种享受,无论跟谁交流都能轻松自如,身心一致,内外一致,会沟通的孩子总能受到同伴的喜欢,他的交际圈会越来越大,他在未来与社会的相融性会越来越强。

越早接触钱、学习理财,长大才越会赚钱。

财商是一个人判断金钱的敏锐性,以及对财富形成的了解。快乐赚钱,打理钱财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在美国,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6、7岁时教他如何花零用钱,10岁给他设个人独立银行账户,一起制定储蓄和消费目标。13岁,带他做些简单的投资,让他们从获取收入的过程中,了解财富流转的规则。

第5篇

要重视儿童早期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发育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明确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3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国内相关专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中,包括有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协调、人际交往和谐、自我意识等方面。

很多人以为社会行为以及沟通能力跟孩子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关系不大,好像这是成年以后的事情。很多家长会关注孩子会不会走路、吃得好不好、个子高不高、体重够不够……而孩子的社交和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是否达到他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能力,是很多家长所忽视的,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

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认识自己(自我意识)、适应环境以及对他人或集体有利的建设性的行为如关心、分享、合作等。婴幼儿不仅仅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肢体、目光、文字等来交流,婴幼儿的社交态度和行为模式,也是从出生开始逐渐建立的。

0~3岁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里程碑

新生儿已有与成人交往的能力,如目光注视。

3~4月龄:更容易沟通,如社交性微笑、用面部和身体表达需求。

5~7月龄:认生,对镜子中的影像感兴趣。

8~12月龄:会害羞或焦虑,会用手指指物,会测试父母亲对他行为的反应。

1~2岁:接受别人东西时有所表示,主动寻求帮助,模仿他人行为,尤其是大人和比他大一点的孩子。能记住自己的名字,衣服、玩具或小朋友的名字。会观察大人的表情,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

3岁左右:可以生活自理,希望帮助大人做事,会玩假想、想象性游戏,用语言表示兴趣或喜恶,懂得先后顺序,可轮流玩游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觉,对同龄人说话、自发地对熟悉的伙伴表示关心。

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影响着孩子社交沟通能力的发展

社会交往行为能力的发展,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很好,有的却很差呢?无外乎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遗传方面,有些人生来社交沟通能力的基因就非常强大,同样,也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基因出现了变化,本身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了缺陷,这就是现在关注比较多的自闭症,学术上叫孤独症。目前孤独症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

孤独症在1980年代还属于非常罕见的疾病(当年发病率报道只有万分之一),到了1990年代后,发病率直线上升,至2012年,据美国健康卫生研究院报道,美国监测的孤独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88。

孤独症孩子最大的临床表现,就是缺乏社交沟通能力,尤其在婴幼儿时期,缺乏应有的社交行为,语言、目光交流、肢体表达都没有,再到后期出现一系列的异常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前面讲的社交能力的发展里程碑,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确诊。越早发现,越早开始干预治疗,预后就越好。

影响早期社交沟通能力发展的还有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有能力的发展都需要环境给予不断体验、尝试的机会,而目前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正常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氛围、环境都被剥夺了,自然也会导致相关能力发展的滞后和异常。

第6篇

关键词: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10-01

沟通打开禁闭的心灵,关平累累创伤,教师应该学会每天都将微笑带给学生,用快乐面对生活,用幽默俏皮的话,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尝试与学生沟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把他们看作朋友,让他们成为朋友,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在教学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 学会微笑,笑着与学生交流

记得我刚工作那会儿,有一个老师要休产假,我接了她的班,摆在我面前的是这样的状况:学生多、机器设备落后、教学管理比较混乱。头一天上课,我刚走到机房门口,就听见里面“嗡嗡”“哗哗”“哈哈”,站在讲台上说话,好像只有我自己听见,底下乱作一团,再加上机器的声音,我好像是个外人,不属于这堂课。憋了张大红脸,我刚要发作,想想不行:冷静!冷静!我拿起黑板擦在桌上拍了两下,一阵嘘声过后,终于安静了。我满脸怒色,声嘶力竭地把他们批评了一顿,第一节课学生们在我的批评与责备声中下课了。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能看出他们虽然被我震住了,但他们并不喜欢我,想跟我作对。以后每次上课,我总是一本正经地绷着脸,遇到犯错误的学生,我还要严厉批评半天以警示全班同学。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虽然课堂秩序好了些,但我能看得出,胆小的同学被我吓住了,胆大的在偷偷跟我作对。我心里很清楚,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年轻的我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慢慢的,我成家有了孩子,做了母亲,这时不知从哪来的一种温情,也许是母性吧!我有了孩子,眼里看到的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招人喜欢,小错误、小动作,也都能让人忍受了,我不再是那么凶巴巴、冷冰冰,脸上没有了以前的怒容。慢慢地,我会笑了,笑着去跟学生交流,笑着说话,无意识地笑着面对学生,自己都很奇怪。慢慢地,这种笑着的跟学生的沟通,就像有一种魔力,同学们看我的眼神变了,他们也会跟我笑了。慢慢地,我们的课堂就像寒冬的冰融化了,充满和谐的笑声和快乐的氛围。

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也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微笑吧!微笑是最祥和的语言,微笑是沟通彼此心灵的钥匙。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避免把不良情绪带给学生,以免学生渐渐疏远。

二、 巧施语言魔法,时不时幽它一默

自古以来,当老师的都离不开语言,如果语言没有特点,翻来覆去就是一套人尽皆知的大道理,日子久了学生就会生厌。对待那些反复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更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如果教师拥有一支语言魔术棒,那么在轻松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收获师生情谊。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的自觉性差,大多都想着“玩”,当然,我觉得适当的玩也是可以的,我们没必要把课堂教学搞得像考试那样紧张严肃,我觉得在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自己去操作尝试,也是很好的。这样,学生既有积极性,又能在学习之余适当放松一下。但是,偶尔也会有学生捣些乱,让老师吃不消。我记得有几次教师机总是受到病毒的侵扰,几次折腾下来,不光不能正常教学,还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后来,在课上,我生气地训斥某些学生恶作剧,但是效果不佳。一个机房五十多台机器,一个班六七十人,老师既要讲课,又要维护机器,盯住每个同学的操作,根本忙不过来。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同学机器上插着U盘打游戏,批评的话刚要出口,猛然间灵光一闪,幽了他一默:“同学们,你看咱们的机器最近总是受病毒侵害,XXX,是不是你带的毒?”这个学生连连说:“我没毒,不是我,我不玩了,不插U盘了。”全班同学“哄”一下全笑了。我把病毒的危害跟大家讲了,同学们也开始正确地认识了“病毒”这个问题,搞恶作剧的同学收敛了许多。

一发现问题,便斥责学生,也许能换来学生暂时的服从,却非长久之计。学生不愿在同龄人面前丢面子,更厌恶训导式的说教,这时,教师不妨用调侃的语气指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反思、改过。有了语言魔术棒,教育自然如鱼得水。

总之,沟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如同无处没有传播,师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沟通,沟通是语言的交流、表情的意会、心灵的碰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知道沟通,懂得沟通,发挥沟通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通过对23例青少年女性中晚期人工流产的分析,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女性健康,应该在青少年女性中加强性与生殖健康的宣传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女性;人工流产;教育

对我院2008年因中晚期人工流产住院的病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期人工流产年龄小于20岁的21例,晚期人工流产年龄小于20岁的3例,其中中期人工流产年龄最小的2例14岁。这23例年龄未满20岁的青少年女性对工作人员也是不小的触动。

首先对人工流产认识一下:人工流产是指在妊娠早期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的手术,作为一种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但不能用此作为节育方法。专家建议终止妊娠在孕10w以内做最为适宜。10w以内的妊娠可用吸宫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对身体影响较小;妊娠11―14w,需要钳刮术,手术难度大,出血多,对身体有一定影响;妊娠14w以上就的住院引产(14~27w做人工流产为中期引产,超过27w做人工流产为晚期引产),对青少年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创伤。

第8篇

忽传闻李宁鸟巢飞天后,LOGO与时俱进更换,生意却落了地,要关闭500-600家门店。订货量下降,股价大跌关店传闻甚嚣尘上时,不管是李宁整合分销商的解释还是改革销售渠道的解释,都绕不过一个坎:有些单店质量不高,盈利乏力。从李宁披露的行业15%增长来看,行业跨过了高速增长期,靠扩张网点数量来增大市场份额已走到了尽头,如何提升单店经营业绩已成关键。

提升单店业绩,一是在成交率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客流量;二是在客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成交率;三是同时提升成交率与客流量。以李宁今年要确保7000家以上门店来看,不能怀疑李宁以往的开店管控模式流程的科学性,以及其在促销推广活动不遗余力来增加客流量的效果,客流量几尽做到极致,那提升单店业绩的重心就落到了成交率的提升。

每次逛卖场,只要遇到李宁的店,总要进去看看,发现李宁导购最为匮乏的是销售话术的掌握,产品话术、沟通话术、异议处理话术,大多是无意识的习惯性销售,没有高效话术的支撑,难有成交率的提升。

耐克与阿迪达斯通过品牌力的承载,形成了极强的产品静销力,导购可以让顾客充分感受体验式销售,你先自己在店里逛,遇到你喜欢的(通过顾客的言谈举止判断),发出购买信号后导购适时而上,导购的动(助)销力降为最低,仅是报价、换款、开票。耐克与阿迪达斯的品牌力对于李宁来说暂时难以企及,静销力不对等,那就要在动销力上超越,但李宁的导购却采用了耐克阿迪达斯的体验式销售,偷瞄着你对哪款衣服、鞋子有兴趣,然后试穿、报价、砍价,主导地位全部让给了顾客。就算是体验式销售,也要引导顾客去体验,这个引导是导购的语言。

我本来不打篮球,有次刻意要了双篮球鞋试穿,导购员迅速拿来我要穿的40码。

井老师:“多少钱?”

导购:“356!”

井老师“打折吗?”

导购:“这是新款,不打折!”

听完这话,我把鞋脱了。导购又补充了句话:“您再看看这款,这款卖得挺好。”

我摇摇头走了。

简单的直线应对,没有和我进行任何沟通,没有给我介绍任何产品的特性,价格异议一句话带过,无意识的直线思维。

顾客对篮球鞋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不问问:“先生,您是不是比较喜欢打篮球?”,如果回答是,那这双鞋哪些方面最适合打篮球,比如轻便、弹跳力、减震等。如果回答不是,那就告诉顾客这双鞋比较适合打篮球,你想要买双主要是跑步的鞋还是其它用途的呢?根据顾客的需求告诉顾客这款鞋最适合你!这么多的沟通点及话术,不需要吗?我没明白李宁的导购为什么这么牛,你的产品难道和苹果手机一样,不需要任何介绍,不需要和顾客做任何沟通?

一切皆有可能,不和顾客做沟通哪有成交的可能。

原以为导购没讲卖点,是因为那款鞋子没卖点,回家后上网查了下,那双鞋子鞋底采用了什么CUSHION的最新科技材料,减震效果可以提高百分之多少。看来还是话术训练的少了啊!

还有一次,当时我穿的是一双ECCO(爱步)休闲鞋,试鞋时我刻意把鞋子脱在导购的面前,鞋面上有清晰的ECCO标志,鞋底衬也有明显标志,卖鞋子的总会认识我现在穿的鞋子牌子吧,在我试穿系鞋带没话说那会也可以和我聊聊旧鞋啊,问问什么时候买的,买的时间长可以说保养的好很爱惜,买的时间短可以问问是不是经常出差,这双鞋可以商务休闲两用,很会选鞋子之类。包括爱步这个品牌也可以有很多话题,遗憾的是我不说话他也不说话,一块闻着袜子散发出来的臭味。

只有让顾客在你的店里待得时间越长,才会留给竞争对手最少机会,留下顾客是成功销售的第一步,留下后再和顾客不断的沟通,无论是产品的讲解,还是相关话题的探讨,深入了解顾客的需求与其它话题的共鸣,然后才能化解顾客的戒心形成对导购的信任,最后达成产品的共鸣。追求快速成交没错,但影响顾客下购买决定的因素很多,只有获得更多与顾客的共鸣点,捕捉到一个关键因素再行有效催单,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导购手里。三分钟、五分钟成交不是神话,但三、五分钟之内可以说很多话。

我们看到很多行业的优秀导购在销售的时候都在刻意制造与顾客沟通的话题,卖手机的导购和顾客聊服装的搭配,卖地板的导购和顾客聊小孩子的教育,卖电器的导购和顾客聊家庭装修,记得一次洗头的时候洗头妹也告诉我的衣服很好看,问我是什么牌子的哪里买的,她的目的是推销高价的洗发水,但她的成功率很高。

关注到李宁一直在注重产品的研发创新,这么多卖点,转换成销售话术,通俗说、有趣说、形象说告知顾客,再运用销售技巧话术,有效组合,成交率的提升当然不在话下。

同样是在李宁店里,我试穿了一套运动服,接待我的是一个稍胖的女孩,我穿好后她和我聊:“你身材这么标准(井老师不胖,但瘦,标准身材这个词我爱听)是不是经常运动?我这么胖看来真的是运动少了?你经常做什么运动?”顺着这个话题就自然聊到了这套衣服适合做什么运动,什么面料做的,为什么好。成交很顺畅自然。

我相信李宁像这样的优秀导购数量应该不少,他们的话术与方法,经过提炼与总结,形成一套训练教程,然后再复制训练,每个导购牢固掌握,需要关掉的这些门店可以不摘去招牌。

第9篇

做母亲几年,最深的感触是当父母的要有一定的游戏思维。不管为人父母之前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出生后你就得有心理准备,要开始和孩子斗智斗勇,在输输赢赢中磨炼自己的技巧。

我认为,那些拥有游戏思维的家长更有可能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并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我的女儿小时候,她的生活更多的是由父母来安排,大大小小的事儿也都由父母替她决定。但当女儿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成长时,我的麻烦就来了。我最早注意到的是女儿为了吃巧克力和她爸爸讨价还价。

与“巧克力宝宝”斗智

女儿对巧克力的钟爱使我有时忍不住称其为“巧克力宝宝”,她会想尽各种办法吃到它。她爸爸一下班,她马上缠上去,“巧克力、吃巧克力!”我有一次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她连着说了31遍!

在女儿坚持不懈的“轰炸”下,她爸爸往往会为了耳边清静一点,从拒绝到同意,最后还是把巧克力给了女儿。女儿高高兴兴地吃上了巧克力,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巧克力。

第二天又如法炮制。

有那么一段时间父女俩一直维持这种状况,而且女儿越来越占上风: 她百折不挠地坚持,而她爸爸则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没有斗志。她爸爸本想充分利用一下和女儿在一起的宝贵时间,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这无意义的“谈判”中。

看看先生确实为此烦恼,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出面了:我先跟先生约定今后不论女儿怎么闹,饭前都不能给巧克力。然后我跟女儿做一个游戏:教她“拉勾上吊,一百年不变”。女儿很喜欢这个游戏,我就把游戏的实质告诉她:“这是表明一个人说话算数,你愿不愿意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她点点头,然后我跟她约定不再在饭前吃巧克力。她同意了,于是,我们把这个游戏做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天女儿见到爸爸回来第一句话又是巧克力,我马上跟她做“拉勾上吊”的游戏。我可以看出馋虫已爬到女儿的舌尖上,但她硬是把它咽下去,拉勾之后跟爸爸去玩游戏了。关于巧克力的纠缠从此很少再发生了。

用游戏法来进行沟通

我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并不是很讲技巧的人,所以我也会遭遇很多挫折。女儿3岁多时,我带她到朋友家去玩。贪玩的女儿玩到晚上还不想走,我一遍遍耐心劝说都不奏效,眼看着轻轨站末班车的时间就要到了,我急得巴掌也快要上去了,这时,只见我的朋友蹲下身,轻言细语地跟女儿说:“你想去坐小火车吗?呜――呜――,跑得好快哦!”女儿点点头,“阿姨带你去坐小火车,小火车能把你送回家,好不好?”女儿高兴地说:“好!”我非常感激朋友:她说服了女儿,也教育了我。我还是应该采用一定的技巧和孩子沟通,如果命令孩子的话,孩子可能会抗拒,如果采取游戏的方式,孩子则会很乐意参与。

父母怎样才能具有游戏思维?

我觉得游戏思维并不是一味哄孩子,更不是骗孩子,而是要从孩子的需要、心理出发,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与其沟通。

有一段时间我出差数次,女儿看着我收拾箱包,就会扑到我身上说:“妈妈,我恨这个包。”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一收拾包你不在家了。”我蹲下身耐心地对她说:“不要小看妈妈这个包,它是个魔术包。它能变出你想要的东西。你可以闭上眼睛,对着它许个愿,告诉它你想要什么东西,等我回来的时候,只要一打开包,你想要的东西就会变出来。”

女儿非常高兴地许个愿,她高高兴兴地送我出门,像个小大人似地叮嘱我早些回来,因为她想早点看到魔术包里变出来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让女儿改变了情绪。

很多父母都是把成人的思维和方式直接应用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一定能接受。一般的家长往往很难做到从宝宝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我曾读过一则小故事:一个爸爸总喜欢带3岁的女儿去逛商店,但女儿每每哭闹着要回去,爸爸非常不能理解,有一次,他蹲下身帮女儿系鞋带,才发现女儿哭闹的原因:女儿所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的商品,而是胳膊和大腿组成的森林!毫无乐趣可言。于是,他把女儿架在肩膀上要带女儿回去,女儿却高兴地大叫起来:“不回家!”因为在父亲的肩上,她看到玩具柜台了!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都能像那位父亲一样,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角度来看问题,可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情绪、想法,也更容易找到沟通的共同语言。

特别是对学龄前的孩子,很多时候他们生活在游戏世界中,如果父母也能运用一些游戏思维,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变得容易。

有一段时间女儿一直抗拒我们给她洗头,因为她觉得洗发水有进入眼睛的危险――其实从没有进去过。后来她就变得非常合作、非常享受洗头了,因为我们有了改变,我们在洗头时给她唱“许多小鱼游呀游,游呀游”,我们的手指就是小鱼,在她头上游来游去,还给她做出各种造型的泡沫发型,让她对着镜子给各种发型起名字,她玩得不亦乐乎。

游戏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那些天生就擅长发散性思维的人来说,他们会比较幸运,由于他们常常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各种技巧,所以他们也更擅长有技巧地与孩子沟通。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是需要学习、总结和尝试的。但关键是你先要有技巧意识,要意识到技巧的重要性。如果有了技巧意识,父母会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总结出适合自己使用的技巧,亲子沟通就会更有效率,亲子之情也更浓厚。

精彩语录:

第10篇

在医院里,有这样一群哀伤的小天使。原本快乐无忧的他们,却因为疾病被困在白色的病房里,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病痛折磨,还有精神上的恐惧和无助。他们原本能从家人的陪伴和安慰中获得力量,可成人们的心里也沉重无比,安慰的话语苍白得只剩下“宝贝不哭”“宝贝别怕”。

幸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白色病房变成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带来了哆啦A梦和喜羊羊还有跳跳虎,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带来了爱和勇气,他们就是 “小丑医生”……

宝贝不孤单,你有“哆啦A梦”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小小的身影显得清冷又孤单,常常一脸羡慕地看别的妈妈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苹果。有一天,“哆啦A梦”来到了他身边,成了他寂寞日子里的好朋友。

6岁的宋乐天,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了。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身体的原因暂时没有办法做手术。

医护人员很少见到宋乐天的父母,偶尔来,他们也是交完费、看一眼小乐天,就匆匆离开。小乐天的父母工作很忙,一个是做工程的,经常全国各地跑,一个是做销售的,也要天天在外面跑。两个人都非常爱小乐天,所以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就是希望他每一天都能开心快乐。然而小乐天却没有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健康快乐成长,而是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还要还房贷,夫妻俩只能拼命工作。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把小乐天的奶奶接到广州,帮助他们照顾孩子。

奶奶说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小乐天经常听不懂奶奶在说什么,两个人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住院期间,小乐天经常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病床上,唯一的说话对象就是床边那只小浣熊玩偶,睡觉的时候,他也要抱着它。有一次,奶奶把小浣熊拿去洗了,小乐天以为丢了,大哭了一场,差点昏厥休克,后来谁也不敢再动他的小浣熊了。

小乐天比其他孩子都坚强,治疗的过程中,从没有听他喊过痛。别的孩子生病了,一家人围着团团转,百般呵护。可小乐天的床边却冷冷清清,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而且两个人的沟通也不多。很多时候,就是小乐天一个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小小的身影格外孤独。他从不提什么要求,也不提让爸爸妈妈来看自己,可他的“懂事”让奶奶心疼,他的安静又让奶奶感到害怕,好像孩子会随时离开这个世界。

一天,奶奶出去打水,小乐天孤零零地坐在病床上,一脸羡慕地看着隔壁床的孩子。那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的妈妈正在一口一口地给她喂苹果。这时,病房的门被人轻轻推开,一个穿着哆啦A梦玩偶服装的大姐姐走了进来。

小乐天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是《机器猫》,看着走进病房的哆啦A梦,他眼睛里闪出了惊喜。

“哆啦A梦”迈着笨重的步子走到小乐天的病床前,像变魔术一样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一个可爱的哆啦A梦毛绒玩具,把它送到小乐天手里:“我是哆啦A梦,听说小乐天特别听话,打针也不哭,我是特意来给你送礼物的。喜欢这个吗?”小乐天睁大了眼睛,一脸惊喜地直点头,然后一把搂住了毛绒玩具。病房里的其他孩子都羡慕地看着他。“哆啦A梦”看见小乐天病号服下面露出来的细瘦胳膊上布满了针眼,心疼地问:“打针疼吗?”小乐天摇摇头,声音低低地说:“不疼。”

随后,“哆啦A梦”坐到小乐天的床头,拿起桌上的苹果,认真削好,又切成小块,一块块送到小乐天的嘴边:“哆啦A梦有个最好的朋友,就是大雄。以后我做你的朋友,好吗?有什么愿望都可以跟我说,我会想办法帮你实现。”小乐天咬着苹果点点头,小脸上有了笑意。随后,“哆啦A梦”又给小乐天表演了魔术和小品,小乐天笑得很开心,中午时吃了大半碗饭。

“哆啦A梦”临走前,小乐天一把抓住她的手:“哆啦A梦,你还能来陪我玩吗?”“哆啦A梦”用力点点头。

有了“哆啦A梦”这个朋友,小乐天终于不再像过去一样孤单寂寞了。小乐天每天都盼着“哆啦A梦”能再来找他玩,然而一连好几天,“哆啦A梦”也没有来过,小乐天显得有些失落。

那天,小乐天正情绪低落地躺在床上,突然,“哆啦A梦”推着一个平时用来放针剂的小推车,来到小乐天的病床前。在她的身后,还跟着“大熊”和“灰太狼”,小乐天一下子愣住了。“哆啦A梦”把小车推到小乐天的面前,掀开盖在上面的布,下面不是平时常见的针管药剂,而是一个大蛋糕,蛋糕上是一个露出灿烂笑容的哆啦A梦头像。“哆啦A梦”拍着手唱起了生日歌,小乐天这才反应过来,露出了羞涩开心的笑容。原来,那天是小乐天的生日。

“哆啦A梦”和“大雄”在病房里给小乐天表演了一段动画片里的剧情:哆啦A梦赖在地上,嚷着跟大雄要吃的,大雄不给,哆啦A梦便不依不饶地哭个不停。小乐天看得哈哈大笑,他拽着“哆啦A梦”的手弱弱地问:“你能给我一个任意门吗?如果有了任意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爸爸妈妈就可以多来看看我,我也可以回去看看他们。”“哆啦A梦”听完,眼圈红了,轻轻搂住了小乐天。

几天后,小乐天的妈妈出差回来,怀着没能给孩子过生日的愧疚,急匆匆赶到医院。可让她惊讶的是,病房里的儿子没有任何委屈难过,反而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儿子还欢快地比画着,向妈妈介绍了他的新朋友“哆啦A梦”。妈妈心里不禁心生疑惑:医院里哪来的“哆啦A梦”?

经过打听得知,“哆啦A梦”原来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名字叫做何倩敏,其他的卡通玩偶扮演者也都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穿上卡通服装,为医院里的患病儿童送去欢乐和温暖。那天,何倩敏和同事在住院记录上看到是小乐天的生日,就和同事为他庆祝。

“孩子生病后,很少笑也很少说话,但有了你们这些朋友之后,他话多了,也爱笑了。”乐天妈妈有种说不出的感激。

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

病痛的折磨让他充满恐惧,也让他变得爱发脾气。跳跳虎阿姨来了,告诉他,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还告诉他,爸爸妈妈其实很爱他。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像何倩敏这样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除了是医生、护士,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小丑医生”。

在国外的很多儿科病房中都有“小丑医生”,他们穿着白大褂、戴着红鼻子,打扮成小丑的样子,来到孩子的病床前,给那些正承受着病痛折磨的孩子们带去欢乐。2013年3月,何倩敏的同事唐远平从意大利学习交流归来,提到“小丑医生”。何倩敏和其他同事一听,都觉得特别好,就自发建立了一个 “小丑医生”小组。他们买来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卡通玩偶服装,去到孩子们的病房里,给孩子们送去快乐,让冰冷的病房里充满温暖。

何倩敏接触过许多像小乐天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其中5岁的男孩乐乐也让她印象深刻。

乐乐患有支气管狭窄,经过多次抢救。病痛的折磨让敏感的乐乐很少笑,也不爱搭理别人,显得很“冷漠”,还喜欢发脾气。何倩敏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跟家人闹脾气,妈妈都急哭了,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坐在病床上玩自己的玩具,好像周围的一切都跟他没有关系。乐乐的妈妈含着眼泪说,孩子要什么,他们都会尽量满足,可孩子依然不快乐,经常变着法子找茬儿,而且听不进他们的话。

何倩敏想,一个5岁的孩子多次面对生死,他心里的害怕也许比一般人都多,正是这种恐惧让他忘了什么是笑、什么是快乐,所以才呈现出“冷漠”,而这层冰冷坚硬的外壳却伤害了他最亲近的人。

何倩敏特意买了一捧向日葵手工花的材料,利用休息时间把它们一朵朵缝好。几天后,何倩敏穿上了跳跳虎的卡通服装,捧着向日葵,一蹦一跳地走到了乐乐的病床前。孤僻的乐乐对她十分抵触,马上拉起被子把头蒙了起来。何倩敏并不气馁,把那捧向日葵放在病床上,用讲故事一样的语调说:“有一棵向日葵,他很想和其他的小伙伴一样在阳光下灿烂地盛开,但是因为它生病了,所以只能住在医院里。病房里没有阳光,也没有笑声,向日葵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想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这棵向日葵很孤独,这时候,蝴蝶姐姐飞了过来……”

何倩敏一边讲故事,一边偷偷观察着乐乐的反应。他刚开始背着身,把头埋在被子里,不一会儿就好奇地扭过头来,掀开一个被角,偷偷瞄着何倩敏。何倩敏假装没有看到他,拿出一个长气球,熟练地拧成了一只蝴蝶的形状。乐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何倩敏的手指。何倩敏仿佛没有看到他一样,继续讲故事:“蝴蝶姐姐说,向日葵弟弟,你不要难过,只要把病治好了,很快就能回到阳光下了,外面的小伙伴都在等着你呢。”

乐乐终于忍不住开口问她:“打针吃药能把病治好吗?能上学吗?小朋友愿意跟我玩吗?”“当然啦,你和这棵向日葵一样,只要把病治好了,就能出院和小伙伴在一起了。”乐乐闷闷不乐地说:“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把病治好呢?”何倩敏说:“只要你坚强一点儿,多笑一笑,很快就能把病治好的,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啦。”乐乐有点不相信地看着何倩敏:“真的吗?”何倩敏认真地点点头:“这几朵向日葵送给你,你要和它们笑得一样灿烂。”乐乐伸出手,搂着那捧向日葵,终于笑了。

此后,只要一有时间,何倩敏就去看望乐乐。那捧向日葵一直被乐乐放在身边,笑成“向日葵”成了他心里的小小心愿。有时候看乐乐笑了,何倩敏就会拿起一朵向日葵,放在乐乐的小脸蛋旁边,逗他:“乐乐笑起来真好看,圆圆的小脸蛋,弯弯的小嘴巴,离灿烂的向日葵已经不远了。”乐乐一听,笑得更灿烂了。

何倩敏还经常给乐乐讲一些自己改编的温馨小故事,一边讲,一边用各种手工小材料把故事里的主角做出来给乐乐看。“从前有一只倔强的小兔子,兔妈妈很爱他,可是小兔子很调皮,常常不听妈妈的话。有一次,小兔子因为贪玩生病了,兔妈妈很着急,每天守在床前照顾小兔子,小兔子却不能明白妈妈的爱,反而经常冲妈妈发脾气……”何倩敏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让乐乐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听到一个又一个故事,乐乐有时会若有所思地低下头。一段时间之后,何倩敏发现乐乐开朗了许多,冲妈妈乱发脾气的现象也少多了;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恢复得比医生预想的要好。在妈妈眼里,乐乐变得懂事了许多。

又过了一段时间,乐乐出院回家休养。临走前,他特意找到何倩敏,送给她一幅画。孩子用稚嫩的笔法画了一大片向日葵,旁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跳跳虎阿姨,谢谢你。”何倩敏拿在手里,像捧着一件珍宝。

传递爱和快乐的“小天使”

她自己是个重病小患者,却把从“小丑医生”阿姨那学来的魔术、故事,用来逗乐了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爱和快乐也在孩子们之间传递着。

曾经,何倩敏以为,孩子只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和关注。可没想到,孩子会把自己获得的快乐传递出去,分享给那些同样需要温暖和关爱的伙伴们。

12岁的琪琪患有白血病,已经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起初她像个小天使,很爱笑,可是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每天的治疗让她感觉痛苦厌烦,开始不听妈妈的话,甚至吵着要回家。妈妈没有办法,只得哄她:“乖乖听医生的话,妈妈明天就带你回家。”可是这样的话说了几次之后,琪琪再也不相信了,甚至开始拒绝吃药。

就在妈妈无计可施的时候,“小丑医生”来到了病房。何倩敏穿着卡通服装,一出现就吸引了琪琪的目光。何倩敏先是蹲下来,用小魔术变出一只小纸鹤,然后指着三杯口服药说:“你看,这杯黄色的是橙汁,红色的是西瓜汁,黑色的是可乐。你把它们喝下去,病很快就会好了。”琪琪刚哭过,脸蛋上还挂着泪珠,她睁着一双圆圆的眼睛,不动也不说话。何倩敏说:“你喝一杯,我就给你变个小魔术,怎么样?”琪琪想了想,点了点头,慢慢喝下了一杯药。何倩敏变出了一朵小红花,别在了她的衣服上:“你真棒!”琪琪破涕为笑,又喝下一杯药,拍着手让何倩敏继续表演。何倩敏变出来一个漂亮的蝴蝶发夹,夹到琪琪的小辫子上。琪琪开心极了,把剩下的一杯药也喝光之后,拉着何倩敏的手,求她教自己变魔术。

何倩敏板起脸,认真地说:“想学魔术可以,但是你要保证以后乖乖吃药。”琪琪马上点头。何倩敏教了她几个简单有趣的小魔术,琪琪学得很认真,很快就学会了。

何倩敏以为琪琪学魔术只是为了解闷,没想到有一回她路过病房,发现琪琪站在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的病床前,正在用上次学到的魔术给那个小女孩表演节目。何倩敏悄悄地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琪琪的动作虽然不是很熟练,却有模有样,小女孩很快就不哭了。然后,琪琪坐在那个小女孩的床前,给对方讲起了故事。不一会儿,竟然把那个孩子给逗笑了。

看着眼前的一切,何倩敏很感动,她没想到琪琪自己生着病,却还在想着帮助别的小朋友,让别人也感到快乐。何倩敏走进病房,虽然这一次没有穿卡通服装,但琪琪还是一眼认出了她,亲切地一把抱住她。

2014年12月25日,元旦前夕。穿着变形金刚、小恐龙、小狐狸服装的“小丑医生”们,在医院临时布置的小礼堂里举办了一场“小丑医生群演会”,各种轻松可爱的节目,逗得台下的孩子和家长们笑声不断。

第11篇

伴侣沟通的拦路虎——喜欢争对错

“我对你错”往往是夫妻双方都使用的沟通原则。你可能对同事都不会这么计较,但就是会对他不让分毫。女人通常是这样想的:这件事上他不认错,就让我想起过往同样的情形,我觉得以后在这个问题上他永远不会重视我受伤害的情绪。而男人则是这样想的:她说着说着就能把陈年老账都翻出来!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伴侣间是不分对错的。“伴侣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情绪问题,双方都在释放不良情绪。”很多男人不明白女人为什么翻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女人通常会越说越生气,认为自己当年瞎了眼,甚至上升到离婚的高度。心理咨询师认为:“其实女人并不是真的要分对错,她只是为了寻求关注和理解,寻求被呵护的感觉。”

爱情催眠术的4步法则

伴侣间可以运用爱情催眠术的4步法则,只要一方运用催眠的语言,引导另一方,就能让其对外来的信息放松抵触,接纳你的观点和建议。

第一步:消除抵触

想想看,当伴侣间有一方处于抵触情绪时,无论你说什么,另一半都听不进去。比如妻子看见老公吃完晚饭把碗一推,又去玩游戏,就会愤怒地说“要玩滚出去玩”,如果丈夫的第一步反应是“我凭什么滚出去”,肯定会爆发一场战争。如果丈夫回答:“好的,我滚出去,马上滚!”妻子的气会稍微小一些。丈夫可以走到房间的一角或大厅,但不要走出门外。暂且避开等于把妻子的恼火转移了,也许妻子会一直控诉自己有多辛苦,还可能委屈得掉眼泪,此时老公可以鼓励妻子继续数落。当老公鼓励妻子继续骂的时候,一般来说,妻子反而不骂了,因为她的第一反应是:我不能听你的。

第二步:建立共同点

无论对方说什么,都要先顺着对方的说法。理解是进一步沟通的基础,但这不代表认同,即使对方是错的,你也有机会继续跟他交流。比如妻子责骂老公:“天天就知道玩,你跟电脑过吧!”老公也应该顺着妻子的说法:“对,要是你不要我,我就只能跟电脑过了!”如果此时老公进行辩驳,或指责妻子,无异于火上浇油。

第三步:培养亲和力

这一步是让另一半感到,你不仅完全理解她的看法,而且跟她是站在一边的,缩小跟对方的心理距离。比如表示控制玩游戏的时间。

第四步:重建你们的沟通系统,必要时训练他

在伴侣之间的沟通中,当男人先做出让步时,一般沟通都能进行下去。但女人不能因此就顺杆儿爬,女人需要降低标准,放弃自己的3个设想:以为对方会理解你,期待对方能听懂你,期待对方听你的。

要把男人当孩子,用对方的语言跟他沟通。同时,强化一个重要观念:沟通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不是为了伤感情和互相折磨。你们可以达成一致:即使吵架时口不择言,也是因为词穷,而非故意伤害对方。

当然,在跟对方建立共同的语言体系时,需要有耐心。

经常使用4句“三字真言”

这4句“三字真言”是: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两性沟通时情绪往往会失控,情绪不是用来控制的,而是需要发泄和接纳的。否则被压抑的情绪会变成地雷,积攒下来,下次会爆发得更猛烈。

当你在另一半面前发泄完情绪,需要检讨自己:“老公,对不起,刚刚我说的话可能伤了你的自尊心,希望你能原谅我的口不择言……”

第12篇

在顾客刚进店的时候,也就是建立关系的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打招呼,虽说打招呼不花钱,可是效果有限,毕竟顾客随便进个店,都能听到店员的打招呼,“欢迎光临”这四个字,早就听麻木了。如果,在店里预算许可的情况下,在与顾客建立关系这方面,若能花些钱,想必能有效提升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效果。

在商业领域,花钱不怕,关键是投资回报率和成本控制。在专卖店营业中,有些花钱不多的小项目倒是能考虑考虑,例如,在建立顾客正面感觉,或是对接顾客需求的前提下,店里主动给进店的顾客提供一些免费的小服务。这比单纯的打招呼,更能有效的建立起与顾客的关系,争取顾客的好感。这就类似于饭店给等待的顾客免费提供茶水和小点心,安抚等待的顾客是一个道理。

以下有些小型的免费服务项目,可供专卖店店主参考选择的:

1、眼镜清洗

在天冷的时候,戴眼镜的顾客在进店时,由于温差的关系,眼镜上会有雾气。这时,店员可主动给顾客递送一次性的眼镜擦布,方便顾客擦拭眼镜。或者,可在店里添置一台超声波眼镜清洗机,看到顾客所带的眼镜有污渍时,店员可主动提出替顾客清洗眼镜,一分钟的事,交还一副清亮的眼镜给顾客。

2、大镜子

在店里设置一块长条的全身镜,顾客进店时,可顺便照照镜子,顺手整理下着装什么的。同时,设置镜子,还有一个目的考虑,当人在照镜子的时候,大脑会记性脑补,进行图像修正,也就是说,当人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的影像比真人更好看些。那么,顾客的心情也会好一点,也会注意在店里的举止谈吐,有利于和店员的沟通。

3、马甲袋

注意观察进店顾客手里拎着的东西,若是东西过重,或是东西太多,或是原有塑料袋破旧裂口时,主动提出给顾客换个新的、更结实的塑料袋。

4、水杯

给顾客倒杯水是基本的服务范畴之一,但是这个杯子也得讲究讲究,店里一般用的杯子多是一次性的纸杯和普通塑料杯,现在讲究些的顾客看到是这种杯子,直接就不要水了。为在细节上提供服务品质,可考虑更换质量更好的航空杯。

5、糖果

当顾客有随行的小孩时,主动给孩子拿块糖果,直接拉近与顾客的关系,也容易就孩子找到一些开场话题。另外一点考虑,糖果也是稳定剂,可以让孩子稍微安稳一会,不然孩子哭闹着要走,店员再多的话术也就没法施展了。那么,究竟选择什么糖果呢?按笔者自己的实际经验,雀巢单条包装的威化饼干最合适,品牌好、接受度高。

6、厕所

当顾客询问是否有洗手间时,若店里有洗手间,可提供顾客借用;若没有,也应该及时告诉顾客附近的洗手间所在地。

7、逛街地图

店员应熟悉附近的商圈情况,当顾客询问到本商圈内的其他商家信息,或是采购计划时,应可以及时告知顾客相关信息,最好可给顾客绘制一个简单的地图。

8、手机充电

据说用苹果手机的男人都是好男人,因为要每天回家充电。大屏幕智能手机用起来是好,但耗电也是个问题,店里可考虑购置底座型充电器,放在收银台上,用文字标注的形式,提醒顾客可在此免费充电,并准备一套多种型号的充电接口,方便顾客的各类手机的临时充电。

9、称重器

找个小角落,放置一个电子地秤,对于一些关注自己体重的顾客来说,看到有秤,都要秤一下。这里有个小建议,为取悦顾客,可考虑把秤的显示递减10%。

10、擦鞋机

小型的自动擦鞋机,为顾客提供免费的擦鞋服务,或是准备些一次性的单片装擦鞋布,看到顾客的鞋有点脏时,主动拿一片出来送给顾客。

11、监控看车服务

第13篇

魔术团每到一个小镇,逗留四天后,就要赶往下一个小镇。这一场是我在这个小镇的最后一场演出。

大家都忙碌地收拾道具准备离开时,一个小脑袋从幕布里钻了出来,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我记得他,每场演出都坐在首排,是一个忠实的小观众。小家伙拉开幕布走到我面前。我头也不抬地说:“表演结束了,快回家去!”这种小孩几乎每到一个镇都能遇到,他们缠着我要学魔术。这小家伙却没有说话,只是眼巴巴看着我,不肯离开。

我们在夜幕中离开小镇。

新的小镇里,演员们抓紧时间睡觉,工人四处张贴宣传画。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我已经奔波了数年。

傍晚,当我身穿燕尾服登上舞台时,却见那个小男孩坐在首排。他的家离这个小镇少说也有数十里远,这让我很意外。所以我特意请他上台参加互动,他欣喜若狂,配合着完成了互动。

演出结束后小男孩再次找到了我。原来他是瞒着大人自己偷跑来的。我想他家人此时该如何焦急地寻找他,他却说:“妈妈不会找我的。发现我失踪她也不会着急的,她不喜欢我。”

然而孩子的妈妈却找来了。“魔术团来了之后他就变乖了,所以他失踪后我就猜到是跟你们走了。”男孩的妈妈很年轻,却满脸愁容,从衣饰上可以推断生活并不富裕。

我们交谈了起来。孩子叫莱克,十一岁,自从去年父亲去世后他就性情大变。和同学相处不好,学习成绩也一团糟,老师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他几乎每天都跟人打架,还将同学打伤住院了……”这位母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莱克的性格越来越暴燥,内心却越来越自卑,处处觉得别人比自己聪明能干。他希望魔术师能把自己变聪明。”

虽然魔术是我赖以维生的技艺,可是面对这对可怜的母子,我还是决定用特殊的方法帮助小莱克。

我把他带到后台,在没有距离和任何遮掩的情况下表演起了魔术。于是,红桃A之所以会变成黑桃K,是因为事先用双面胶将黑桃K粘在了红桃A上;把水倒入报纸做的漏斗里而报纸不会湿,是因为装水的塑料杯是双层的,水其实倒进了中间;而美女变老虎,仅仅因为铁笼底部设了让人难以发觉的暗格,布帘拉上的时候美女把老虎放出来自己藏进暗格里……

看完表演后莱克愣了很久,他想不到伟大的魔术师竟然是个“骗子”!

我平静地说:“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看似神奇的东西其实就这么简单。魔术师之所以能在舞台上显得潇洒自信,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取胜。任何一种简单的小魔术都是智慧的结晶,正如生活中的收获必须靠努力得来。”我抚摸着小莱克的头,继续说道:“魔术告诉我们,生命充满了惊奇和梦想;也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可能不是表面上所见的那样。你的同学看似比你强,其实他们并不轻松,为了超过你,他们背后不得不拼命地学习;你妈妈对你严厉、冷淡,但她却是最爱你的人……”

小莱克后来跟着妈妈离开了,我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了我的话。

翌年,我受香港迪斯尼乐园的聘请,告别了多年的巡演生涯。乐园为我做了电视宣传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无名小镇的信。随信有张相片,相片上的小莱克一身魔术师打扮:身穿大红袍子,高举着魔杖的右手指向天的他,就像是沟通上天与地面的桥梁。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

【思考练习】

1.小莱克为什么想要学魔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魔术师是用什么特殊方法帮助小莱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身穿大红袍子,高举着权杖的右手指向天”的人物造型,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魔术师最后收到的那封信上面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试根据你的理解推测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篇

关键词:班集体;快乐;成长

我一直奉行着这样一句话:为了孩子们的快乐,我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班集体中体会快乐呢?

一、感受师爱,建立情感

1999年8月,我加入到教师队伍的行列,走近了这些孩子,看着他们那天真无邪的笑靥,我在想:我要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健康地成长。从那一天起,我爱上了他们,忘记了自己!爱是无形的,但爱是可以感受到的。我用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个的手势,一次次信任的眼神来表达我的爱。这样,新学期开学没几天,孩子们就愉快地、轻松地陶醉在自己的“新家”之中了,我也由衷地感受到了快乐。

二、快乐自己,感染学生

一个人应该乐观向上地生活,这种生活态度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拥有了这种生活态度,将使孩子们终生受益。工作以来,我每天早上来到班级,都是面带笑容。愉快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最关键的是还能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们笑对生活的人生观。当孩子不开心时,我们可以鼓励他和大家说说不快乐的事情,让大家来开导帮助他。当我有开心的事时,就和他们一起畅谈,分享我的快乐。

三、尊重理解,艺术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对孩子要多一分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的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是孩子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慢慢地我发掘了孩子们心里的渴望,知道了只有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才是师生间沟通的前提。有一次,孩子们在画画时,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小男生画了一幅很好看的图画,可是他画的海水却是红色的,我忍不住问他:“你的画好漂亮,可是,为什么你的海水是红彤彤的呢?”他见我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便大胆地说:“邵老师,傍晚了,太阳照在海里,海水就是红红的呀。”噢,原来是这样……我微笑地点点头。事后我仔细想想,如果当时我没有问清楚事情缘由,采取训斥的态度,强令他马上改正,那么我就无法找到与他沟通的机会,也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了。还有一次,我们班新转来一个女生×××,穿着朴素干净的衣裳,一口浓重的乡音,只要一开口,调皮的男生们就会出怪态模仿她,她感到很自卑。一次课间游戏,她和几个女孩子跳皮筋,因为还没有学会,显得很笨拙,没跳两下就黄了。此时我意外地听见了女生们鄙夷、不耐烦的声音。我看见她默默地站在边上,用鞋尖蹭着脚下的沙土,她脸上快乐的表情不见了。此刻,我急忙换上平底鞋,拉着她走向跳皮筋的女生们,我大声说:“来,教教老师和×××,全班女生里,就我们俩不会了……”同学们开心极了,于是,都主动与她接触,帮助她学会跳皮筋。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应该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孩子进行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学会团结互助、友爱支持,这样孩子会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总之,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快乐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愉悦地进行学习,快乐地接受知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重复着我的故事,给孩子更多的快乐,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

第15篇

第一,教学对话的主体究竟是谁?

我觉得搞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人,总是特别看重人和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于是讲民主政治、民主社会就得讲平等,讲平等就得讲话语权的问题,讲话语权就要说你不能搞话语霸权,咱们话语权是平等的,都有说话的自由,但这是人与人的社会人际之间的主体关系。这种主体关系适合拿来讨论教学吗?如果用它来讨论师生关系,或许还有些道理,但师生关系未必就是教学关系,我们经常分不清这里的区别。譬如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这未必就是教学矛盾,如果是教学矛盾,它应该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为了某个共同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发生了矛盾。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它不是简单的一个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尊严关系、尊重关系的对话,它必须加上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教和学双方共同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载体。有了这个载体,我们看待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对话的时候,对话主体实际上是有双重意义的。一重是两个社会人,两个话语权力平等的对话主体,这是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这之间发生的对话未必是教学对话,可能只是师生对话;另一重是这两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在做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的事,这是教育学教学论意义上的,这之间发生的对话才是教学对话。教学对话的主体,不是简单的谁跟谁对话,是教师与课程或内容、文本之间结成的关系,与学生与这个课程或内容、文本之间结成的关系,是这两种关系在对话。这才能找到教学对话的真谛。失去了作为教学的限定性条件,教学对话就把教学的本质丢失了。教学究竟特殊在哪里?教学和自学有什么不同,教学和今天咱们的学术论坛有什么不同?自学是自己学习,话语权在自己,学术论坛是讨论,话语权平等,教学是有教有学,有教就是有领导,有主导,你说教学对话的特殊性在哪儿?

第二,教学对话中的主体,是一种复合型的、有条件的主体,他和我们一般说的主体有没有差别?话语权是否因此也不同?

奇怪的是,人们讨论教学对话,竟然对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不作区分,而实际上这必须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你说国学大师季羡林,如果给大学生上课,能平等他的话语权吗?大学生根本就插不上话,拿什么来平等他的话语权?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他把握的对教学而言的条件,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程度、水平,比那些来求学的孩子高明多了,教学凭什么事事都要跟他平等对话、平等沟通?教一首唐诗还要鼓励他跟杜甫去平等对话、平等沟通,沟通到后来都收不了场。所以,这里有很多差别,不同的人遭遇到一块儿,对话有差别;教学不同的学科,对话也有差别,不承认差别就是不承认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也就没法理论联系实际,也就不能在真实的教学中有效对话。所以,我想劝大家的是,对话主体加上了教学的条件之后,是有差别的,对话主体的话语权因此得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依据这些差别拥有的话语权是要负责任的,是要向教学的目的、使命负责,而无原则地放弃话语权,还有可能是放弃责任。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关系,跟对教学本身的这种尊重不矛盾,教学话语权的不平等,一点儿也不影响人与人的平等相处,在这个问题上,教的一方的强势话语或话语霸权也未必都是问题。你到驾校学开车,你就必须听教练的,你还能平等对话地学开车?教练说踩刹车,你非得踩油门,能行吗?所以,教学对话得明白古人说的“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的道理,它不是一个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问题,关键是一旦结成了教学关系,那教的一方的话语权自然就有所偏重。这是教学特定的、特殊的范畴中的话语权的科学分配问题。

第三,教学对话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严格说来只是一种方法。

教学对话不是目的,对话是一种方法,我们不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当然,对话也能生成某些过程中的目的,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等。但是它执著的教学目的依然是清楚的,就教学目的而言,对话就是为了有效地、高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的潜能,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形式主义害死人,如果教学对话只重视对话的形式,不顾对话的实质,就是有方式没方法,课堂教学就会弄成搞名堂、搞装饰、搞巧饰了。“饰”这个字是跟“素”对应的,“素”跟“朴”的意思差不多,合起来就是朴素,古人说的“素而不饰”,就是主张朴素不主张形式主义。教学对话是一种朴素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用来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充分地达到这种服务目的,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对话形式。大家在实施对话教学的时候,千万别平庸到了一上课就是不停地问答。最后五十几个孩子多少个说话了?说不定那些没说话的听得最认真呢!没说话未必不是用非语言的形式在对话!所以千万别为了那点形式去对话。那点形式只是给人看的,那可能不是教学,那是演出。如果课堂教学堕落到了演出的地步,那真的需要正儿八经进行一下关于教学的对话了!

最后,教学对话如果是方法,这个方法究竟是过程还是终结?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