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银企互联;资金管理;中国电信;实践
一、电信企业资金管理中的现状和问题
通信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根据2011年财务年报披露,中国电信2011年经营收入达2450.41亿元,同比增长11.7%,EBITDA为942.66亿元,同比增长6.5%,EBITDA率为40.8%。公司股东应占利润达164.04亿元,同比增长10.5%,每股基本净利润0.2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中国电信作为业务收入规模如此庞大的集团企业,加强并完善资金管理对提高整个中国电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电信在2005年提出了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策略。为实现战略转型,中国电信除了在技术革新、运营创新、业务牌照等方面实施转型外,还实施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增长。要实现转型,推进组织架构由固网分散经营向全业务集约运营转变成为必然,精细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要求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实现财务体系、资源配置的优化,加强资金管理就成为财务转型的重要工作。中国电信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全国各省市县都设有分支机构,跨地经营,分支机构庞大。如广东电信就下属21个市分公司、135个县分公司和1195个营销服务中心。每个市县分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务功能和资金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结构重叠、人员众多、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电信在长期的发展中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由于资金管理使用分散而导致的资金闲置率高、财务费用多而导致的资金管理成本高、资金有效使用率低而导致的短期贷款多等问题。每个分支机构根据各自需求,开设不同的银行账户,导致资金冗余量大,融资贷款费用高,结算手续费高,导致财务统一管理和控制难,财务管理风险较高。
二、电信企业实施银企互联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推动财务管理精细化。为推动企业转型,中国电信近年来实施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全业务集约运营的转变,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实施精细化管理。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是中国电信在财务转型中的重要一步。2008年底,广东电信作为首家省级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e Shared Services Center,以下简称FSSC)电信公司,围绕集约运营战略,创新财务集中运营模式。目前中国电信下属所有省级公司已陆续基本完成了FSSC的搭建工作。在逐步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过程中,中国电信首先是重新定位财务职能,统一财务内部架构,使财务职能转型为服务业务经营。各省级公司将财务职能重新划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部分,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省级公司本部和地市分公司的财务核算和资金支付集中处理。其次是完善财务规章制度,统一会计处理标准,建立保证FSSC规范运作的流程体系。第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集成财务信息系统,提高FSSC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财务信息系统除了包括常规的财务核算系统外,还在资金支付体系关联银企互联系统,大幅提升资金支付效率。
2.通过银企互联,打造安全高效的资金集中结算和稽核平台。随着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中国电信省级公司的资金逐步集中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结算。如广东电信全年资金支付量在240万笔左右,月均支付结算量近20万笔,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如不大量增加人员,将无法应对业务增长需求,无法满足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付款时限要求,对企业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市场拓展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会带来不利影响,更难以开展质量和效率管控,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和效益。广东电信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就提出了利用信息系统手段进行全省资金集中结算的思路,并把依托银企互联、打造安全高效的资金集中结算和稽核平台项作为提升资金结算效率和效益、保障资金安全、打造企业资金结算竞争力的重要项目。该项目从银企直联系统实施的深度和规模上,在通信运营商行业及中国电信省级公司中均属领先水平,得到过同行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高度评价。
3.银企互联实施上具有全覆盖、高度集成、安全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中国电信作为通信运营商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水平很高,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伊始就需要资金管理操作能直接同步到银行进行相关处理,银行提供的电子账单能够同步更新到财务系统,避免在资金管理系统和网上银行进行重复操作。因此资金管理与网上银行系统对接就成为迫切需求。企业需求促使各大银行推出银企互联模式,通过企业的ERP系统与银行网上银行系统的有机融合和对接,整合银企双方的系统资源,成为中国电信实现资金集约管理的有效手段。
广东电信实施的银企互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全覆盖。银企直联范围涵盖资金结算涉及的所有类型:包括全省的资金调度结算、对外支付集中结算、费用薪酬集中结算发放等。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职能机构;市场经济;财政拨款;内部控制;提高促进
一、分析加强财政资金内控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基层事业单位属于政府职能机构之一,其和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依赖于我国政府对其进行财政拨款,而我国政府对基层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属于国家的国有资产。因此,基层事业单位进行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就意味着基层事业单位是对国有资产进行一定的内部控制管理。基层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有利于改变以往财政资金流向不明确、财政资金使用不当、财政资金被挪用等问题,可以使财政资金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有利于对我国国有资产的保护。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
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基层事业单位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财政资金管理是基层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对财政资金的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基层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而基层事业单位在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上,通过实行内控管理,使基层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科学,在本质上提高了基层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基层事业单位实行财政资金内控管理其实也是对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效创新,使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三)有利于基层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
基层事业单位虽然是国家的职能机构,但是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水平,因此不同地区,不同职能的基层事业单位其建设发展的水平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在建设发展中找准了发展的关键,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有些基层事业单位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却没有找准发展的关键,所以其建设发展的速度可能相对就慢一些。作为基层事业单位中的一项重点工作,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基层事业单位建设发展的水平。因此,基层事业单位通过对财政资金管理试行内控管理,有效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基层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
二、分析基层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内控管理常态问题
由于我国基层事业单位试行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常态问题,这是任何工作都不可避免的情况。对于财政资金内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常态问题要客观的看待,一方面,这些现实问题的出现必然会阻碍基层事业单位做好财政资金内控管理。另一方面,这些现实问题的出现也会客观要求基层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内控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加强,便会有利于基层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的发展。
(一)财政资金管理人员专业意识薄弱
基层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属于财务工作范畴,因此,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必然会涉及到会计业务方面,虽然基层事业单位实行了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但是相关管理人员在会计业务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都是比较薄弱的。尤其在很多基层事业单位当中财务人员要身兼多职,又要进行财务管理,又要进行内控管理,在很多基层事业单位当中是缺少会计专业人才的,由于国家财经法规的不断调整,基层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以及资金管理时都需要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来进行,如果缺少及时的学习,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会计核算等,从而影响到对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这些都是由于相关人员缺少专业工作意识造成的。
(二)基层事业单位岗位沟通不畅,不利于财政资金内控管理
基层事业单位实行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不是财务部门一个人的事,需要基层事业单位中其他部门的配合和帮助,是需要整个单位协同作业的。现代社会发展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基层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也是如此。但是在我国基层事业单位建设发展过程中,各岗位之间往往是独立办公,独立管理的,因此,缺少有效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这就为基层事业单位实行全面的内部财政资金控制管理提供了巨大的阻力。所以基层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内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效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才行。
(三)基层事业单位缺少财政资金内控人才
人才是推动任何一项工作发展的巨大动力,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基层事业单位在实行财政资金内控管理中是缺少专业内控管理人才的,就如上文分析的一样,很多基层事业单位当中,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工作大多都是由财务人员兼职来完成的,这就会使得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缺少科学性和说服力。而且,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财务人员往往不具备内控管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无法有效的完成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工作,所以基层事业单位想要做好对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必须要通过专业的内控管理人员来完成,而且需要单独设立财政资金内控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让其充分的发挥出效果来。
三、基层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内控关键点分析
(一)提高基层事业单位内控意识
基层事业单位想要做好财政资金内控管理,想要有效的抓住内控的关键点。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内控管理的认识问题。基层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内控管理不是财务部门一个人的事,需要全员进行参与。目前,在基层事业单位当中,不仅财政资金内控人员对财政资金的内控意识不够,基层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其他部门中的职工,都对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缺少有效的认识,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财政资金内控管理无法有效的得到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无法有效的抓住内控的关键点。所以基层事业单位必须要有效的提高全员的财政资金内控意识,加强对全员财政资金内控意识的培训和教育。在基层事业单位当中形成良好的财政资金内控环境。
(二)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内控制度
基层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基层事业单位要不断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内控机制。无论是在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的执行上,还是在工作行为准则上,都要制定出清晰明确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明确财政资金工作方法、明确财政资金内控人员的工作准则。建立起独立的财政资金内控管理部门,坚决取消财务人员兼职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的情况。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的内控管理机制,通过健全的财政资金内控管理机制,使基层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内控更加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全面化。
(三)强化财政资金内控专业人才培
养与引进做好财政资金的内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与支撑,因此,基层事业单位要积极的树立起人才发展思想。首先,基层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资金内控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财政资金内控培训,使其可以不断满足内控管理工作的要求。基层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和当地人才市场建立起一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市场获取财政资金内控专业人才,通过和相关人才签订合同的形式来完成对其的招揽。最后,基层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打造先锋带头人的方法来加强财政资金内控管理,单位可以选取一个或几个在财政资金内控管理工作上表现突出的职工作为模范。通过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客观上可以起到让其他财政资金内控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的目的,从而可以在基层事业单位当中打造出一支财政资金内控精英队伍来。
关键词:房地产 企业 内控 管理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受经济形势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加上融资环境恶化,开发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项目成本不断上升。这都使得内部控制越发显得重要,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亟待创新。通过创新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加强对经营业务流程、资金控制管理、风险评估预警等环节的控制,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增强竞争力。
一、房地产企业内控特点
首先,房地产企业受经济形势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在制定企业内控制度时,要充分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形势,使内控制度能够符合形势的变化,能够与时俱进。
其次,由于房地产企业产品周期比较长,项目控制环节比较多。针对不同的环节要制定不同的控制制度,应对好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同风险,并且要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平衡。
第三,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资金使用密集型行业,资金是企业生存和生产的保障。这都意味着企业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是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点。
二、房地产企业的内控工作内容概述
房地产企业内控主要是以企业的风险防范以及管理监督为目的,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控制管理体系,借助于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投资决策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一)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评估
企业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投资决策活动的风险性进行相应的评估,并对风险问题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预警以及控制,避免企业出现风险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在不同的项目开发阶段,会面临不一样的风险。在战略管理阶段,需要考虑项目开发时机风险、项目地点选择风险、开发物业类型风险和开发规模风险。在前期规划阶段,需要考虑土地购买风险、土地拆迁安置风险和融资风险。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考虑设计质量风险、设计技术风险。在工程管理阶段,需要考虑承包合同风险、工期风险、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等。在销售阶段,需要考虑销售价格风险和营销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氛围的塑造、内部控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的权责分工安排等一系列的内容。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符合企业的机构设置和企业文化,不能与其冲突,更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可以逐步改善企业权责体系和引导企业文化的转变。
(三)信息渠道的建设
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并确保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有效的传递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的收集是内部控制体系根据所指定的制度进行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因此信息的畅通是内控体系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信息的反馈也可以促使内控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
(四)房地产企业内部监督管理
内部监督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问题,并通过相应的措施及时纠正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房地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衔接和监督,是内控体系的关节,只有处理好内部监督,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平衡性,才能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
三、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创新模式构建措施
(一)优化房地产企业的治理结构
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结构情况对于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在企业机构设置上,应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企业董事会的作用,通过强化管理群体集体决策,确保投资决策活动的合理性。其次,在房地产企业内部建立以内部审计以及稽核等监督工作为主要业务的监督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所有经营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第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员工约束激励机制的建设,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贯彻落实。通过完善房地产企业的治理结构,为房地产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对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主要是项目建设投资决策、项目建设招投标、合同管理以及房地产产品的营销等。不同的业务流程,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是不同的,需要防范的风险和控制的内容也是不同。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时,可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划分不同模块,制定出适合的控制指标和要求,并且加强不同模块间的监督和沟通,使各个模块有符合自身的控制内容和要求,并且又有机的统一在整个企业的控制体系之中。
(三)完善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
由于房地产企业经营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应该将风险评估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风险评估体系的实施应该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动态的控制开展,在开发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的针对性的风险评估。着重对于融资风险、决策风险、合同风险、产品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内容进行重点的控制。
四、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创新,通过创新企业内控管理优化企业的治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新时期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光东,苏振民.房地产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以万科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始,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内控体系建设缓慢、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内控体系组成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发现问题与改进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自我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化解。
(一)内控体系组成不够全面,内控流程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室,财务工作应加强事前评估与事中监督等。
应建立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监督、可管控的内控流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全面理清内部职能、明确工作环节,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与审批授权控制、加强预算控制及财务监管、分析总结内控风险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预案及对应策略,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架构设置不够科学,内控有效性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内控架构应当依据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职责分工。有单位未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无重点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未设立整改固化与信息公开机制;有单位忽视不相容岗位设置,出现合同订立与审核不分、采购与审批职责不分等问题。事业单位特e是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若没有合理实行权责配置方案,没有科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就会丧失对风险节点控制,形成风险隐患。
提高内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应明确分配职责、合理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业务性质,确定内控重点和目标,确认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分事、分权、分岗,责任到位、责权对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三)内控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自评机制有待落实
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信息公开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见问题的:单位原有档案信息和部门电子数据没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未定期对外公开。事业单位须充分考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应当依据内控规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则通过整理数据资料,保证内控信息完整,保证内控信息公开机制的有序实施。
在内控信息公开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也是应重视和改进的内容。包括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各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成为今后内控体系与实施工作改进方向,达成内控目标。
(四)内控监督检查不够常态化,考评整改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定期、定点、定岗的监督检查很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内控知识学习。内控监督检查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形成常态化,要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时时监督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严格按照内控程序、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执行,内控专职监查人员,借助内控信息平台发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完善,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值。同时将单位和个人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和检查结果与干部任命、绩效评定、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对内控过程中相关失职、失察部门和责任人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才能使考评整改成为内控制度趋于完善的推动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目标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有效性,最终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监督反腐有效长效、公共服务有序推进。
内控体系建设还须严格遵守内控五大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2.重要性原则:重点岗位、重要项目、重大环节;3.制衡性原则:职责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监督;4.适应性原则:紧跟法规、调整提高、修订完善;5.成本效益原则:控制成本、扩大效益、适当平衡。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重点
制度完备不等于管理到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是二者通达的必经途径。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四个环节,战略制定、机构人员、内控实施、检查评估。
1.强化内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加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责任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打造适宜的内控环境。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目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关键因素在人,内控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善思、知识丰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观,应在专业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强培训,加强内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个人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科学完善内控人员考评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奖罚政策,激发内控人员积极性、责任感,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内控体系实施畅通。内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来代替,应当围绕收支业务、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活动寻找内控重点,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内控制度,确认内控管理职能和部门关系,合理进行责权分配,保证单位内控体系科学高效运行。
4.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强检查整改效果。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差错。将内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融入系统中,通过分析发挥内控系统的反馈作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将为内控监督与整改创造条件,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比较,使得风险预警、阶段评价和节点整改成为可能,借助信息系统可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可对内控实施质量及检查整改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三、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与实施步骤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制度配套
1.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单位层面上应包含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审批决策制度、关键岗位设立及轮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信息管理制度。具体如组织层级、汇报对象、工作岗位设定、工作人员要求、规则与原则标准、信息公开等。尤其是具体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内控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必须明确。
2.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业务层面上主要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预算业务方面应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制度、预算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决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业务方面应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收入支出风险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备查表、收入支出业务流程表、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等;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应包括采购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采购申请授权审批制度、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采购风险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责任制度、供应商风险管理表等;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等;
3.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方面应包括内部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评价与监督流程等。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培训,强调其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担领导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及人员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沟通反馈,统筹部署。
1.明确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编制计划,确定流程,开展内控专项知识培训,组织项目启动。可请专业咨询公司或机构指导协助,以保证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2.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设置问卷调查,结合内部调研,分析统计并对单位层面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数据表,识别重大风险。
3.梳理内控流程与监控重点:对单位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梳理,了解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建立内控流程图,标识监控重点。内控流程须明确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证内控流程的全面与规范。
4.内部控制评价与整改完善:按照监管要求及管理实践,对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预算收支采购等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可进行内控抽样测试,查找执行缺陷,编制内控缺陷汇总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类整改意见,直至整改优化。
5.建立信息系统与内控报告: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为内控制度落实平台,定期编制内控实施情况汇总表,汇总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情况,定期编报单位内控管理反馈表,每年末应根据全年内控评价及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由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按规定及时公开披露。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单位层面包含组织机构、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会计系统、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包含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建设管理等,可设置重点领域进行专项风险防控。通过全面调研、梳理业务流程、识别系统风险、选择风险对策、确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应充分贴合单位实际,具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建立框架。搭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通过梳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转向预算、采购、资产、信息系统等各业务环节,再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组织架构、单位文化等单位层面。
发现风险。事业单位业务性质千差万别,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资产风险等风险点各不相同。识别关键点、控制风险点,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动态管控,及时评估整改,保证内控体系有效长效。
制定制度。风险逼人,制度先行。内控体系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各项内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学,表现在单位风险的整体把控、单位发展的良性推动、单位内部的和谐互动、单位文化的全面优化中。
评价完善。内控体系的规范长效运行,依靠监督改进和持续完善机制来保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评价、持续修正,才能让内控体系良好运转。内控风险评价能帮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及时控制、整改、优化,解决风险。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按照内控标准和规范发挥作用,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策划、找准目标、分段实施,真正使内控体系成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推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凌.关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风险管理; 建设项目; 内部控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了高等教育从扩大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战略调整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转变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障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高校建设项目应紧紧围绕服务高校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发展战略而展开。
高校建设项目是高校使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其他资金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包括建造房屋及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有新建、改建和扩建三类,其建设过程一般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建设项目的投入对于高校提高办学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大大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近年来,高校建设项目投入不断增加,有些高校甚至占到了年度总支出的50%左右,由于内控体系建设不健全引起的超概算、超预算及由此引起的腐败案件也时有发生。为规范高校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工程施工、工程变更、资金使用、竣工验收、工程结算与决算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财政部近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校科学地构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专业性强、控制环节多、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带来重大损失。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并以此为突破点,稳步推进高校整体的内控体系建设。
一、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
风险管理理念就是人们凡事都慎重考虑其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对此事先予以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力求将不利影响或损失控制在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之内。
高校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所导致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地震、风灾、水灾等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失。自然风险具有不可控性、周期性和面广性的特征。建设项目要防控自然风险主要依赖对自然规律的周期性把握,事先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以便尽可能减少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而事后补救也是必须的。人为风险是因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政府管制、法制不健全、项目设计错误、工程合同欠妥、承包商和供货商不履约、监理人员失职等。建设项目要防控人为风险必须做到依法办事,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选好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及其人员,严格合同条款的执行,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或规避人为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是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因对建设项目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由于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能力有限导致建设项目未能按原定目标完成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管理制度不完善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完善、执行不力等,如应进行项目论证而不论证、应进行集体决策而不进行集体决策等;而管理能力有限则包括决策没有前瞻性、细节考虑不周全、忽略关键点控制等。建设项目要防控管理风险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严格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力风险则是指由于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勤政廉政工作不到位等原因而给建设项目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要防控人力风险,必须配齐包括专业人员在内的项目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责任意识强,勤政廉政,同时还要互相牵制,以防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及其风险管理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一个基本建设项目是否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原定的建设目标,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是关键,否则就会输在起点。风险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既可以把决策风险降到最低,又为降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可行性论证需要把建设项目和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经济实力,从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使建设项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二)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管控
高校应成立建设项目工程指挥部,由具备必要的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在对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招标程序选择有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初步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出来后,经工程指挥部集体研究、讨论和质询,提出修改意见;再交由校内相关部门领导和教职工代表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单位根据达成的统一意见修改设计方案和图纸;将修改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在教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意见后再交设计单位进一步完善设计;最后将设计单位再次完善的设计方案和图纸上报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集体研究批准。建立这样一整套“专业+民主+集中”的规划设计管理模式,有利于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节俭性,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外部风险中的人为风险和内部风险。
(三)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管控
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规范、健全的建设项目招投标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要实行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仪器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均实行公开招标议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促进高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环节均能做到合法合规,既有效控制人为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政策性风险,又有效控制人力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责任风险和腐败风险。
(四)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设备和物资的采购、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和签证部分都应是高校建设、审计、纪检部门监督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设项目清单报价(包括合同内和合同外部分)是需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高校审计、纪检、财务部门共同配合、严格审查的,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建设项目的台账,确保高校建设项目的最终投资控制在原定的预算限额内。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高校完善自我评估与外部审核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强化高校纪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提高教职工的参与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还要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使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合法规范,“阳光”运行,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人为风险中的质量风险、管理风险中的执行力风险和人力风险中的责任风险。
(五)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用料标准和质量标准进行,特别是对隐蔽工程、项目变更及合同外签证部分的验收应更加严格,必要时应抽样送权威部门检验。针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加强整改,并再次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向校方提供完整的建设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学校财务部门根据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办理完工项目的工程结算并送学校审计部门审计,审计完成后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复。最后,学校财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批复的工程结算报告,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并登记固定资产账。通过强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有利于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考核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人为风险、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
(六)建设资金筹措及使用的管控
建设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必须始终坚持“量力而行,节约有效”的原则。从可行性论证开始到竣工验收都必须处理好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根据建设规模和进度,拟定筹资规模和筹资时间,注重筹资结构,争取财政拨款,合理自筹资金,适度贷款。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搞建设,应特别注意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将财务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还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争取财政化债资金,以确保还本付息。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计划;根据施工实际进度和合同约定付款条件办理付款手续,保证工程顺利施工。严格办理付款手续的审批程序,建立施工单位请款、监理单位出具意见、学校工地代表签署意见、造价员初审、项目负责人复核、建设部门负责人审查、审计部门实地审计、财务部门复审、学校领导审批、财务部门付款的一整套审批流程,以便有效防控建设项目的内外部风险,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与高效。
二、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设计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国家关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要求,以实现既定目标为目的,以规范工作流程为基础,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理顺建设项目的业务流程,明确划分各岗位职责权限,完善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环环紧扣,相互协调,相互牵制。
(一)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协同原则
建设项目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对硬件的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是高校对建设项目资产配置各环节的流程管理,主要考察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流程环节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侧重于业务流程的管理,一方面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建设投资的效益和科学性。财务管理是在为学校战略发展服务的整体目标下,对学校资源的配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结余分配的管理过程,财务管理通过以货币计量的会计核算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优化配置和整合高校的各项资源,最终实现预期的管理控制目标。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高校建设项目配置的合理性和单位投资的科学性,决定高校内涵式战略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业务流程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遵循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与效益相协同原则
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各环节,都要树立成本意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加强中长期规划和预算管理,确保项目支出不超出预算,保证基建预算的刚性,实现以预算降低风险的目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和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资金、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实现高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基建投资的科学性,严格控制基建投资的成本,满足高校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建设项目不能仅从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还应进行财务可行性论证,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坚持成本与效益相协同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原则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全员参与。高校建设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对学校民生的影响巨大,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的内控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运行的有效监督,确保建设项目资金的运行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关键在于内控体系建设的完善。一个学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信任,赢得教职员工的广泛支持。学校要想赢得教职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实施校务公开制度,而校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本建设信息公开,要让教职员工了解学校建设项目的立项、运行、投入情况,理解学校的发展战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增强他们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因此,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的原则,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管理目标,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服务和统一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二是业务流程,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所运用的业务流程应既有利于业务的办理,又有利于目标的控制;三是组织机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使高校的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形成有效的互动。笔者设计的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
以上框架设计坚持以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体现了风险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四、规范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实现战略规划与财务管理、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高校战略规划委员会、经济管理委员会和绩效管理委员会协同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自身职责承担相应的建设项目内部管理责任,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指引,逐步改变原来基建部门作为建设项目单一的投资业务主体,既是建设项目的实施者和资金支配者,又是建设项目管理者的状况;改变建设项目管理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晰、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缺乏内部控制的状况,形成“立项科学、实施规范、监管有力”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
在确定建设项目内控体系框架后,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制度是组织框架运行的基本保障,基于风险管理的建设项目内控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高校建立能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有机结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并以此统一目标管理,完善业务流程,实现建设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建设项目效能的最大化。
建设项目经科学论证获得立项后,在实施阶段,高校各职能部门应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及施工现场签证等行为的发生,如审核材料、设备的市场价与施工单位的报价,督促监理单位严格监理。在这一阶段,把好工程变更签证关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变更签证是否把关严格,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高低。
施工单位提出的合格工程量支付申请和根据工程实际提出的合理设计变更,工程款的支付须经过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可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防控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特别是防控由于权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腐败现象。笔者设计的建设项目付款业务流程如图2。
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建立,要求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树立起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理念,共同建立科学的建设项目业务流程和联动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为指引,运用预算管理调节建设项目的资源配置,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从源头上控制盲目购建和重复购建;坚持对建设项目实施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绩效评估,避免随意购置和盲目攀比;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实行集中、统一审核,最终防止建设项目的成本过高,提高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对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今后高校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还要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总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构建,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遵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服务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规划,符合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试行)[S].2012.
[2] 宫伟.浅谈高校工程项目内控[J].教育财会研究,2011(4).
[3] 许青云.高校基本建设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9).
关键词:旅行社;采购;内部控制;管理
一、实施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作用与意义
旅行社内部控制制度是以旅游服务企业流程管理的方式控制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的手段不同,但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风险管理。对于旅游服务行业来讲,采购成本是经营成本中占比最大、最重要的一部分,与制造业、商业企业区别最大的一点在于,其采购的成本是服务,且这种服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采购的内容有所偏差或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销售,转化为相应的收入,就会形成损失,这种无相应收入的成本支出会极大影响毛利率,降低企业经营收益,因此,在采购环节对采购业务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成为旅游行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旅游企业各项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保证企业资本的有效运行和保护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采购业务的内控流程及管理要点
(一)采购业务流程设计
科学的业务流程及顺畅的运行模式是保证采购业务良好、规范运行的关键,同时,它对企业的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及各项监督行为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及业务模式来设计采购业务流程:
首先,由各需求部门提出全年采购需求,采购管理部门根据历史数据参考价格变化趋势结合需求量编制全年采购预算。预算需充分考虑年度项目计划、销售季节性高峰、旅游变化趋势及业务增长点,尽量使预算具备全局性、可行性、可控性的特点。
其次,采购管理部门按照采购计划经过供应商筛选、价格谈判等环节与各大供应商制订年度合作计划或签订批量采购协议、大项目合作或意向协议等,将采购预算进一步落实。
再次,在采购预算完成后,即进入预算实施阶段,对于采购预算内的常规业务,由需求部门按照旅游团组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向采购操作部门提出具体需求,具体到采购项目、人数、时间、路线等,由采购操作部门在ERP系统完成订单申请、付款申请、订单确认,团组回团后进行应付账款的申请结算等一系列工作。
如因业务特殊需要,预算内供应商及计划量无法满足的,需单独询价采购。由采购管理部完成供应商筛选、询价、按条件择优确认订单。采购操作部门按照已确认订单情况提交《预算外采购申请》,并在ERP系统中进行采购订单的一系列操作。
最后,由财务部门根据ERP订单数据及相应的付款情况完成团组各项预付、应付账款处理、成本结算,定期进行毛利率分析及出具绩效考核数据等后期工作。
采购业务流程图见图1。
(二)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1. 采购业务内部互相监督
企业应当建立管理的岗位负责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职制、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购计划制定和审批执行部门相分离:采购计划由采购管理部制定,财务总监、总经理、总裁审批,财务部监督执行。采购操作部门申请计划内\合同内采购业务时由财务总监监控执行情况,如超出计划或与合同不符,需及时反馈修正或调整采购业务的实施。
(2)供应商筛选招标和采购执行部门相分离:供应的选择、评定,采购价格的谈判、合同的签订由采购管理部经办,日常实际发生的采购订单、付款、结算等工作由采购操作部完成。使得采购价格透明化,避免、资产流失。
(3)采购付款申请部门与审批部门相分离:审批部门依据采购计划、合同或历史采购价格数据对付款申请进行复核和审批,能够有效减少因重大差错、欺诈而导致损失。
(4)采购付款与成本结算岗位相分离:财务结算岗位对成本的结算是对采购付款审批流程和付款岗位操作的复核,如发现采购付款单审批流程缺失,或付款操作有误都应对问题及时反馈、做出调整,对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行弥补。
2. 付款结算流程控制
尽管旅游服务企业的规模可大可小,对结算流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但成本采购业务由需求部门发起采购操作部门实施采购管理部门审核总经理审批的这一系列流程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环节都对保证采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1)采购业务的由需求部门发起,是因为需求部门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来判断需要采购的量以及资源的各项属性,比如酒店的标准、机票的时间、地接社的服务内容,只有按需采购才能使采购量更加贴合销售量,减少因过量采购未产生对应收入的采购损耗。
(2)采购管理部对采购操作部门生成的订单情况进行审核,审核的依据同样是全年的采购预算以及依靠对各供应商资源供应情况的了解,判断该采购订单是否是最优方案。
(3)总经理或同级别的企业管理者对采购业务进行最终的审批,对采购业务的把控也意味着对整体业务发展方向的把控,这项最终的审批也是至关重要的。
3. 采购合同管理
采购合同是采购活动过程的重要文件,不仅是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主要体现,也是采购结果的最终见证,还是对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若订立不当可能会导致合同纠纷和法律风险,对企业和经济效益和合法权益造成威胁。对采购合同应从几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1)采购合同应由采购管理部门,按采购业务分类、由熟悉采购业务的人员依据孰优原则,对供应商进行筛选、比价、洽谈等,以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
(2)采购合同订立需有相应的流程规范,结合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对订立合同文本、审批合同内容、签订合同盖章等不相容职务进行岗位分离,以保证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
(3)对采购合同进行动态管理,关注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变化,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对合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
三、内控管理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 对采购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旅游服务企业对采购业务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是产生采购业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问题就是对内控管理的疏松。企业经营者对采购风险缺乏足够了解,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完成采购业务,就不会产生风险,从而加大了采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2015年某大型旅行社大力开展印尼巴厘岛旅游业务,承包某航空公司成都直飞巴厘岛的包机,包机合同中对旅行社违约条款限制比较严格,任何原因导致的飞机延误或无法正常飞行导致的损失均由承包方承担。该旅行社在签订合同前没有经过全面的风险评估,认为境外巴厘岛旅游航线各大旅行社近几年经营都比较稳妥,违约条款不太会派得上用场。但意外的是7月受印尼东爪哇的拉翁火山喷发的影响,巴厘岛、龙目岛与爪哇岛多个机场关闭,导致大量旅客滞留,旅行社不但要面对游客的索赔,更需照常支付包机款,这一项目可谓损失惨重。从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采购业务的内控管理,是企业规避风险,保证企业安全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2. 岗位设置及内部监督职能不完善
部分旅行社企业能够认识到采购业务风险性及重要性,倾向于安排比较信任的员工或者领导亲自负责采购业务,但没有通过不相容岗位的分离设置来起到内部监督的职能,殊不知脱离了监督的采购业务是十分危险的,长此以往,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会产生舞弊,损害企业利益的同时更加大了经营风险,是所有企业管理员都不愿意见到的。针对企业的业务特点,有针对性的岗位设置,有效的内部监监督,是采购业务顺畅开展,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手段。
3. 绩效考核制度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制度只适用于销售部门,销售部门业绩的完成情况易于量化考核,绩效评估有利于业务增长,但事实上,采购部门对于供应商管理的绩效对旅行社企业的整个业务链都有很大的影响,采购环节的有效控制是降低企业成本,保证资源供应的重要前提。也有一些经营者能够认识到采购业务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但由于没有清晰的量化指标,难以判断采购部门的业绩好坏。
针对这种情况,首要任务是建立采购部门的工作标准及考核指标,对采购业务的考核与衡量不仅要关注节约成本的方面,更要从采购业务完成的及时性、供应商提供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取消团组损失的控制率、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估。
4. 内控制度不断完善,定期评估,查找漏洞
内部控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僵化的制度势必会在业务的不断变化过程中使内部控制机制产生漏洞或流于形式,造成流程的冗繁同时也使业务失控。
因此,定期的内控制度评价非常关键,审核是与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相辅相成的。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部门定期从业务的多样性、变化性的角度出发,建立内部评价指标体系,站在综合评价基础上,对现行的操作及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流程的问题,其中属于流程微调可以修改完善的,要及时进行修订,属于制度缺陷造成的,要尽快发现并上报,制订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宋建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许国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 财务内控 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逐步实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量逐年增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如何进行内控管理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式,它融入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2012年11月29日,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财会〔2012〕21号)。《规范》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内控对象集中在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控制活动上,同时注重运用风险评估,注重对内控的评价与监督,以保证内控的有效运行。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及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科技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确保科研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依据《规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科研经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及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的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产生的原因颇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内控关键点的失控,缺少监督体系,内控管理存在缺陷。当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僵化和滞后,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科研经费监督不完善。二是对科研经费的开支缺乏有效的管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内控目标不明确,科研经费报销“虚报虚列”比比皆是。三是内控手段简单,信息沟通不畅,效益低下。
2、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
一是科研活动本身是一项探索创新性的工作且周期长,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将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开支预算得十分准确。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仅是某一科技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必要的财务常识,由此导致科研预算的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3、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规范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薄弱,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要素不能可靠计量,合理分配,成本核算采用简单的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办法,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比例从1%到8%超额累退,实际允许提取的管理费仅占经费总额的3.8%,远低于实际发生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大部分间接费用只能由高校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
4、支出随意性大
专款专用、节俭高效应该是科研经费使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操作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科研经费的错用和滥用,以及用于与科研无关的非科研支出的违纪违规现象。
5、内部审计的缺失
高校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信息反馈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高风险状态。
6、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缺少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标准或评价指标过分推崇量化,科研经费评价制度缺少公正合理的程序,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对策
如何做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需要考虑科研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衔接、内部控制的节点、授权、不相容业务的监督等,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在有效性和严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应为:保证预算、费用统筹、统一规范、分类管理;具体路径是:建立健全制度,强化预算,规范支出并推动全成本核算;同时,加大监督约束与绩效考核,以实现科研经费有效价值的最大化。
1、健全制度――财务内控规范
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是全国统一的,没有考虑到高校的具体情况,各经费管理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结余规定是不同的,同时,国家对横向科研经费至今没有制定具体的、专门的管理办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难点就是在现有制度下进行“适度”的财务管理。此外,在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时,还须注重考虑所建立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制度体系上要明确以下内容:一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职责权限。二是对各类经费按其来源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三是明确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管理与审核流程,由此明确经批准的经费预算书在经费使用、支出管理、财务决算等方面的依据作用。四是明确重要支出的审查审批机制,并落实经费支出审核以批复的经费预算书及项目合同为第一依据,以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作为第二依据,国家财经法规为核算的第三依据,禁止无明细的无序报销。五是依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本计列,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管理手段,保证高校摊销资源消耗等公共费用的权益。六是健全和完善财务决算报表编制的依据、责任和审签机制,明确结题结算流程。七是贯彻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完善资产申报、审查审批备案机制和科技成果管理。
2、强化预算――财务内控核心
预算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从预算的审核、执行到控制,无论哪一步骤都必须严格管理。一是预算是刚性的,一经批准如同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因此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预算意识。二是财务部门在执行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岗位,会同课题组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审核到结项验收进行系统管理,对科研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三是科研经费预算环节的控制应包括四个方面:根据任务编制预算、细化预算;预算方案应经高校科技、财务部门审核,主管科技的副校长审批,重大科研项目交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类似机构)进行审批,审批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应职责分离;经批复的预算书将作为核算科研经费的重要依据。四是采用专用的科研经费管理软件将会计科目与科研经费预算科目进行绑定,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同时,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科研经费各项预算的收支结余情况,指引项目负责人合理支出经费,最终实现将科研经费的结果控制转变为对其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
3、推动全成本核算――财务内控革新焦点
全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将资源项目(成本费用)按资源动因分摊到作业中心(科研活动等),然后将作业中心归集的成本费用按照作业动因分摊到成本对象(科研项目)。资源项目(成本费用)归集的最终目标是成本项目(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将高校对科研项目在人力、资源、硬件等方面的投入,以价值的形式体现在科研项目的成本中,科学地丰富了科研项目成本的涵义,有利于实施科研项目动态的成本控制,能为高校管理者在宏观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和科研活动规划提供依据。
2013年12月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建立了适应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了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管。此次基于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改革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长远意义。
为了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相匹配,会计核算改革需进一步推进。一是以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依据,确定相对科学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二是应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采取合理的三级分配方式,匹配科研经费三级管理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统筹安排教学和科研资源,达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实现高效配置高校科研资源。三是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科学的分配,确立相对合理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四是全成本核算应贯穿成本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全过程,构筑高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4、规范开支――财务内控工作基础
一是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强化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落实财务岗位责任制,加强财务人员的轮岗制度,梳理各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提高财务系统运作的效率。二是在日常账务处理中,不断完善会计科目,实现会计业务核算和科研经费指标的一一对应控制。三是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审批管理,经费经办、审批和记录职责分离。对科研经费中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取得的资料凭证进行核对,保证账账、账证、账实相符,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四是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促使财务人员在精通会计业务的同时亦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预算有所了解,在履行财务报销手续时,不只审核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还须对不符合预算的支出有一定的鉴别力。
5、加大内审约束――财务内控效能保障
加大内部审计约束力、发挥内审职能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防范经济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需要。高校审计部门应当以经费预算、到账、使用和结算为主线,跟踪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全过程。一是主动深入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了解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督促其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法规。二是经费审计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整个项目实施全过程,针对每个环节实施审计,以核查经费开支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为审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的抽检、审计工作,对于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增强经费管理的约束力。三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健全自身的监督审计机制。完善科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科技项目、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一体化管理,解决对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环节中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信息不通、监督失控等问题,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四是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促进规范使用与管理科研经费,从而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6、绩效考核――财务内控长效机制与最终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内容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级原则与标准、评价方法与手段等,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大指标,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包括财务效率、财务效益及效果)与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以后项目申报评审的依据。二是针对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行为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从管理过程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损耗,杜绝科研资产的流失。三是需考虑科研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基金,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从间接成本补偿中提取绩效支出,激励科研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发生。
四、结语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财务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责任,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同时,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应立足于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注:本论文为2013年广东海洋大学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GDOUJW201303);课题组成员:温晓云、陈成、郑永祥、李文春、陈清毫。)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财会〔2012〕21号.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3]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Z].财会〔2013〕30号.
[4] 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092-02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事业单位职能是为社会公众和国家安全提供公益,不同于企业,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事业工作的效率、效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仍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控的作用
1.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事业单位要保证各项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及时掌握单位经济运行情况,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而内控制度的建立,规范了各项经济业务的管理,确立了内部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保证事业活动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确定单位各项工作职责分工,建立规范、严格的审批程序,实现有效的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即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又保证了事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3.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事业单位的资产属国有资产,内部控制通过适当的方法,对预算的制定和实施,货币资金的收支,合同的签订和实施,物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挪用、贪污、滥用、毁坏等,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4.推进单位廉政建设。有效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对通过公款吃喝、旅游、送礼等方式任意挥霍财政资金,将公款直接或间接挪为己用,私分国有资产等行为实施控制管理,防止腐败,积极推进单位廉政建设。
二、事业单位内控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承担任务的审计检查工作力度,除国家审计部门常态化、持续审计监督外,在事业单位开展了“小金库”和反腐倡廉等专项治理工作,对个别领域开展了专项的审计检查工作。在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否,及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大多数事业单位能够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但通过调查和沟通发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制度体系建设不完整。事业单位现有执行较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多是独立的、不成体系的,也是历年积累下来的,如审批权限控制,往来账款控制管理等,而对于采购、投资、合同和项目管理等关键经济业务事项,大多缺少控制制度;新建内控制度多是因某种需要或是检查查出问题而促动制定,如单位为了应付ISO9000认证检查,突击制定了借款管理制度等,制度缺乏指导性和应用性;已有制度中也存在为了体现单位管理者意志,与部门相关规定相冲突的情形;现有制度体系存在没有结合国家财政管理要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修改和完善的情况,制度时效性差。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职责分工不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于每个经济事项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存在不明确的情形。如经济合同管理方面,谁要对合同的经济条款负责,谁要对合同的真实性负责,合同是否履行由谁来负责,在合同管理制度中往往缺少明确的责任,常常会出现一些合同纠纷,当出现合同纠纷时又互相推诿。在审批权限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单位领导“一支笔”或是“放权”的情形,即单位报销业务不论金额大小全部由领导签字,或是单位领导只管百万元以上的报销业务,两种情况都不是有效的控制模式,内控管理比较机械化,控制往往流于形式,潜在风险较大。
3.流程控制不规范。业务事项过程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决定了内控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现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在流程设计方面,往往过于简化或是过于烦琐,在实施过程中要么因为缺少必要的过程牵制和监督,不能达到真正控制风险的目的;要么因为程序过于复杂,执行难度加大,增加了控制的成本,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久而久之,制度就会被束之高阁。
4.关键风险点控制不准确。对事业单位发生的一些违法违规情况进行分析,会发现在关键经济业务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控制的手段和措施过于形式化,甚至于缺少必要的控制制度,从而让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如在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过程中,发现了较多收入未纳入符合规定的账簿进行核算、甚至于收入由个人收取,因缺少监督和制约机制而私存私用的情况;通过列报虚假会议费,结余存入宾馆归个人或是小团体自由使用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5.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好的制度需要认真落实执行,才能有效地发挥制度的作用。当前大多事业单位建立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但很多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位对内控制度执行推进力度不强,全员认识和参与程度不够,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实施监督机制等,当然也存在制度本身不尽合理的情况。
三、事业单位内控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物资供应;精细化
物资管理的实施是在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去实施的,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体系中,建立一套权责分明,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完善管理的考核监督,确保施工任务正常进行。
1.精细化物资管理在企业实际运用的意义
精细化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施工需用物资进行有效控制,最终达到降低我单位施工成本及管理费用支出,使公司能够更好完成集团公司的成本指标。公司的精细化物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物资计划申请、物资采购、物资使用和物资储备等四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成本指标的完成率。
2.物资供应精细化管理关键节点
2.1物资计划管理
物资计划申请是单位物资管理流程的首要环节。物资计划是进行采购工作和组织企业内部物资供应工作的依据。要求针对工程技术、经营、物资、财务等各部门的反馈信息进行物资计划编制,使计划更精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物资计划实行“集中报送,集中受理”的原则,月初由各使用单位根据工程网络工期计划安排和实际施工情况通过物资系统申报次月月度物资计划,经工程技术部门、经营管理部门审核签字报生产经理和经理审批后送物资供应部门,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各使用单位申报计划进行利库分析,对于有库存、重复申报物资的计划进行删减,对于超前申报的物资计划进行推延申报,同时通过计划审核,对使用单位所申报物资规格型号、单位、质量要求等进行规范,对于金额较大的单台/套设备要有年度重大资金预算作为支撑,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以减少资金占用。
2.2物资存储管理环节
对于企业来说,物资存储是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但现代物资储备管理要求企业在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和扩大再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减少物资积压,资金占用。施工单位根据月或季度施工预计情况,报批物资使用量预算计划,库管部门根据预算计划核定库存数量,以达到满足施工,库存最少化,减少因库存增加而增加的费用。其次,还要对物资仓储管理主要包括货物接收、验收、库存管理、发放及盘点几大关键项进行卡控,以确保物资保管更合理化。
2.3物资招标采购管理
物资采购是整个物资供应的中心,应严格按照公司下发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规定,公开、透明、规范地进行,按照统一步骤精细化操作。(1)明确各类文件统一格式,招标资料统一、完整;(2)科学确定采购方式,尽可能的采取招标方式进行采购;(3)明确组织招标人员分工,各司其职;(4)完善更新专家评委库,选择道德好、责任心强、技术全面的评审专家,每次招标结束后由评委会主任及纪检监督部门对评审专家进行考核;(5)对供方进行调查评定,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合格供方评价,及时更新合格供方名录;(6)定期和邀请纪检监督部门全程参与采购流程,加强对物资询价、供应商选择、招议标流程、开标等环节的监督;(7)严格按照程序做好招标结果的审批及上级部门备案、审批。
2.4合同签订环节
合同签订是物资采购的重要约束环节。采购合同应统一格式,内容应详尽、条款完整,不得出现模糊条款;招标现场谈判结果、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付款方式、承诺到货期、质保期、有无赠送备件及售后服务等内容应该列入合同内容;明确采购物资质量标准及验收标准,技术复杂物资尽可能签订技术协议,避免出现模糊质量条款;不得有出现违背法律的条款,对于出现质量纠纷要有明确的解决方法;采购合同应有业务人员、采购部门、技术部门、监督部门及公司主要领导共同会审会签,主要领导签字作为盖章依据;采购合同应有专人统一管理,统一编号存档。
2.5仓库管理环节
仓库管理主要涉及物资到货验收、物资入库、物资保管、物资发放、物资盘存、报表制作等工作。仓库管理应有严格的工作流程,物资到货验收要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应对照采购合同,邀请技术部门、使用单位,实行多方验收制度,有执行方有监督方,严禁仓库单方面验收入库,对于大型物资公司技术部门、纪委等监督部门应参与其中;仓库管理实行“日清月结”,当日物资到货,当日进行入库,当日领料,当日刷卡结算,确保帐卡物一致,做好月度收发存报表编制,严禁拖拉、延误,让“日清月结”落到实处。
2.6资金结算环节
物资结算管理实行预算报批制,由结算员根据实际合同金额对次月付款量进行预测,经相关领导审批,最终根据批复实际金额,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解,资金调配做到公平、公正,但要有侧重,优先侧重重点供应商及内部单位;资金申请、审批、分配、支付权限划分明确,流程清晰、合理、规范、严谨,操作性强,各种签批手续齐全,资金支付严格执行联审联签制;货款结算必须手续齐全、审批规范,不得出现违背合同预付、超付货款的情况。
3.如何实施物资供应精细化管理
3.1物资采购集中管理
一般公司目前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和统一结算”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即集中受理物资采购计划;集中受理所有工程所涉及施工材料采购;统一储备,集中保管,取消使用单位二级库,材料集中入库、出库;统一结算,所有材料结算统一走供应部挂账结算,月度集中付款。采购、资金两集中供应管理模式的实施,杜绝了基层单位私自采购出现数量、质量、价格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3.2做好对标管理
计划对标管理即按照计划对标管理办法,针对使用单位申报计划的时效性、准确性进行综合考评,其中时效性占计划对标考核30%比重,准确性占70%比重。时效性即要求各计划申报单位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物资计划的审核及系统录入,统一步伐,统一由供应部门汇总、审核,呈公司主要领导审批,超时间节点扣除相应30%分数;准确性即要求计划各计划申报单位对所报计划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技术要求、估价偏差等进行细致落实,进一步规范计划申报的严谨性。
3.3注重物资供应闭环管理
物资供应闭环管理即对物资供应月度、年度工作内容进行跟踪管理,即包含小闭环管理、大闭环管理。我们将月度工作计划跟踪管理叫做小闭环管理,年度工作计划跟踪管理称作大闭环管理。
3.4注重员工绩效考核
依据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制定部门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打破“大锅饭”的管理理念,实行“多干多得”的管理思路,是提高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创新点。部门员工绩效考核按工作岗位不同包括:计划员绩效考核、采购员绩效考核、结算员绩效考核、仓管员绩效考核等,根据工作内容不同制定不同考核细则。
3.5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物资结算速度
积极推行网上结算,结算审批手续尽量实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要加快单据传递速度,实行结算限时办结制度,实现结算工作高效率和日常化。积极推行货款承付分级审核,物资使用和付款进度同步,保证资金安全使用。要制定完善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降低应收账款额度,防范应收账款风险。
3.6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编制涉及全员、覆盖所有业务的内控管理手册,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内控制度的辅导和培训,辅以严格的惩处措施,增强内控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提高公司内控管理水平。
4.结语
精于细微才能真正提高物供管理水平,将物供工作各环节流程细化,严格落实采购政策,做好闭环管理及员工绩效考核是主要措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精细化政策过于细化时,有可能会成为工作顺利进行的阻碍,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运用,这样方能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晖.精细化管理追求卓越基业常青.
1.企业内控管理意识不到位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在2010年4月26日由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的,连同以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率先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几年来,虽然也有非上市公司开始逐渐实施,但也只停留在纸面上,企业本身内控意识并不是很强。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更多的是把工作职能下放到相关部门,例如财务部门或者信息化部门,而上层没有整体管控,造成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部门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所以要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真正起到作用,第一要务就是企业领导决策层必须重视和正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其执行力,这也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信息化系统安全防范意识欠缺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上的,所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就成为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健全用户认证及系统准入制度,加强对用户名及密码的管理,防止用户仿冒登陆,同时加密业务数据,防止数据泄露。其次,实行内外网安全隔离措施,从外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时,进行更加严格的身份和设备验证,确保内部网络不被外部入侵。第三,建立信息设备专人负责制,定期对设备进行轮检,对系统进行漏洞安全检查,对核心设备和网络建立容灾备份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设备对业务的影响。第四,强化软件采购制度,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采购软件,同时加强信息化培训,提升会计信息化系统运作效率。
3.会计处理差错被忽略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在人们的意识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意识:不会出错。但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自动处理数据,一旦在数据输入或定制化处理时产生错误,那么和他相关的流程都会出错,并且不易察觉,最终会造成整体财务数据失真或错误。例如,在制作记账凭证录入数据时,如果重复录入,就会导致从会计科目到报表全部出错。所以,在会计关键环节,比如原始数据录入环节、会计凭证审核环节,月末会计科目自动转账环节,会计报表生成环节等其他关键性环节,不能只依赖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必须进行人工介入,以防止人为数据出错造成会计报告失真或者错误。
4.职权分离落实不到位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很多流程都是计算机自动智能处理的,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很多岗位可以精简和合并,手续也可进行简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授权被合并到某个人身上,如果授权不合理,就会给舞弊和欺诈创造条件。为此,人员职能必须适当分工,明确每个岗位的指责,防止对处理过程的权限滥用。
5.缺少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企业来讲,一般主要将风险应对放在关键业务上,比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项目建设、合同管理等,对于信息系统的风险应对,则相应欠缺。企业应该把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解,按可控程度、可接受损失程度、关键与否等标准进行分类,把分解后的各种指标按风险管控程度进行排序,然后建立起识别标准和应对措施。此外还应建立风险级别升级机制,当发现产生的风险不能及时排除和化解时,应将其风险级别进行提升,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发现企业重要数据有被拷贝的痕迹,风险级别为普通,在经过规定时间的调查后未查出拷贝者,应将其风险级别升级,提升到重要级,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结语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财务内控风险;控制对策
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财务的内控制度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企业财务内部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准确有效的市场经济信息,使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有利保证。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最大程度地降低市场竞争风险和经营压力,不断地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一、铁路运输企业财务内控风险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是铁路总公司面向市场的窗口,也是最基础的单位。虽然近年来在内控制度方面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相对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需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铁路运输企业的正规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中财务内控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显然存在漏洞,需要不断的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企业内外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合同风险、物资采购风险等等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的风险。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中,多数存在对于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意识不强等问题,使得各类资金频频损失或存在隐患,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于风险的预见、处理能力不足,企业尚未创建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导致[1]。
(三)财务信息控制能力不足
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利用当今信息化的技术对于财务的内控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是从调查研究发现,尽管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都发挥了其提高生产效率的特点,但是铁路运输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了财务内控系统难以完善和科学化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对于财务预算不重视,导致企业预见控制能力不足
从国外经过上百年发展并且至今仍蓬勃兴旺的企业中可以看出,都具有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和财务整体预算的管理。我国的铁路基层运输行业,在21世纪初也开始学习先进的国外企业管理经验,逐步推行整体预算的管理制度,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行业传统的思想和管理经验,使得整体预算的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仍旧存在不足。使得行业内部人员把整体预算管理仅当作控制成本的手段,而没有起到预见经营风险的作用。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均受铁路局(公司)直管,管理结构大多表现为分层较多、管理链条较长的特点。在行业中存在着双层法人的管理,使得无论是资本的管理工作,还是行政方面管理的工作,都尚未形成科学化的控制管理,不能形成健康有力的分层控制的局面,因此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控制能力,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财务内控系统的策略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增强其财务内控风险的控制是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既可以全面发挥财务应有的作用,又可以规避风险,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财务内控系统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财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确保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财务的内部控制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密不可分。站段财务人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技能,如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市场风险定位等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工作中养成自觉执行财务内控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务的内控管理。因此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不断的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同时注重外部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保证财务内控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达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2]。
(二)完善财务内控的制度流程
针对上述分析的铁路运输企业存在的风险可以发现,财务的内部控制系统较为薄弱,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加强财务内控制度的流程,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下面简述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的几种情况:一是备用资金的风险控制。在铁路运输企业中存在着站段线长和点多的特点,对于铁路沿线的日常费用报销只能实行备用资金的制度,因此备用资金的安全问题是财务内控系统的关键点,所以铁路要加强日常的检查,同时定期交回备用资金,保证资金的安全;二是铁路运输企业存在现金收支的风险控制,例如:客运售票处存放着大量的现金,要防止资金被挪用和盗用的风险。针对此类风险,铁路运输企业应该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如设置保险箱和报警器、监控设施等等措施,并且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的制度来控制现金收支的风险,保证其安全[3]。等等这些日常工作都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流程作为保障,盯住风险关键点,才可以有效做到预防风险的发生。
(三)增强财务监督、审计力度
铁路运输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同时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全年预算,对单位资金流动、财务指标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围绕预算目标持续进行,确保监督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为了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切实执行,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内控监督体系,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并设立稽核岗位。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开展内部审计,监督财务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财务内控条款,保证其财务内控的监督有效执行。
(四)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
铁路运输企业在已经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应用信息化手段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工具,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之间的可集成性,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进而提高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做法:可以研发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从架构上应该独立于企业各个业务系统。将经营业务管理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具备自动报告和预警功能。
(五)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是对所属单位及个人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企业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的评价。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标准,根据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晋升、降级、调岗和辞退的依据。这样,可以规避一些对于风险缺乏预见性或者处理能力不足的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提升员工履职能力,提高经营效率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通过分析铁路运输企业存在的财务内控的风险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财务内控策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竞争风险和降低企业经营压力,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郎炳群.铁路运输站段财务内控风险分析与控制的实践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280-280,283.
关键词:现状;医院固定资产内控管理;优化措施
医院固定资产按自然属性分为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等其他固定资产四大类,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其规模的大小和先进程度决定着医院医疗技术、经济运行水平的高低和后续发展,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做好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一、问题分析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1. 重投入、轻管理,重购置、轻使用
有些医院、部门因设备购置前期论证不到位,只重视采购忽略了使用与维护,造成某些设备使用率低、长期闲置;医院不惜重金给临床配置的个别进口医疗设备,因忽视了对设备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未尽其用,只使用了其中部分功能,造成资源上的相对浪费。
2. 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通病。究其原因归纳两点:一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多、分散,导致管理混乱;二是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不畅,造成管理链条中断。
(二)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管理意识不强、财务意识缺乏,资产使用科室、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资产变动交接手续办理不及时,科室间资产借用随意性大,借用无手续、无凭据,由于责任不清,责任不明,时间一长造成资产归属不清,出现问题又相互推诿,造成账实不符。有些医院长期依赖第三方维修,不重视临床工程师自身技能培训,既提高了维修成本,又耽误了临床使用。
(三)缺乏监督机制
没有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工作流程未能达到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管理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环环相扣,没有实现各部门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二、完善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系统
1.合理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将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管理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的工作流程环环相扣,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建立内部控制联席工作机制并开展工作,明确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或岗位),实现“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2.基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并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以审计、质管部、财务等部门牵头,进行监督考核。可以将一系列管理指标纳入医院固定资产内控评估体系:借助数据指标控制固定资产过度更新、盲目购置,促进提高设备使用率。辅以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工作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有悖相关规定、制度者,给予惩罚,做到奖惩分明,从而促进医院固定资产内控管理体系的有效执行,推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关口前移,做好事前控制,强化购置论证,大型设备严格请购、论证、审批,避免闲置,提高利用率。本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应涵盖预算与计划、需求申请与审批、过程管理、验收入库四个方面。
(1)健全固定资产预算
预算管理制度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购置、更新设备,伴随着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资产的价值不断的消耗,转移,实现。健全的固定资产预算有利于预测和控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有效避免固定资产盲目增加、过度浪费现象。医院应按“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工作流程,先填报集中采购预算,经批复同意并录入采购计划后,方可实施采购。
(2)需求申请与审批
任何部门、个人不得私自购置固定资产,严格遵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和原则,建立以政府采购、医院招标办集中采购为主的资产构建方式。采购前强化论证控制:除某项专题或临时医疗、科研急需设备可提出紧急添置计划外,使用科室应将需求设备做好内部论证,每年年底前将购置申请提报至医疗器械部,医疗器械部本着“注重资源共享,杜绝盲目配置”的原则,对全院需求进行分类汇总,组织完成购前论证审核工作,按轻重缓急,每月做采购计划,进入招标采购程序。
(3)强化采购过程的公开控制:增加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纪检、审计、财务参与监督审核,完成采购合同签订,从而有效预防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强化采购结束后的评价控制:跟踪评价效益,对浪费要有惩戒。
(4)强化资产验收控制:严格验收流程,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验收工作由各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对交付的不符合标准的固定资产不予接收,并参照合同追究相关违约责任。各归口管理部门专人负责建立完备的设备档案,内容包括:医疗设备验收登记册、审批文件、可行性论证报告、订货合同、使用说明书、图纸(原机未带除外)、电原理图及维修手册。商检证书、许可证或免税证明、医疗器械三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合格证明)等。验收后强化评价控制:定期巡视,做好维保记录。
4.每年定期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已到报废期限、确已无法正常使用的资产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报废审核,对盘亏资产一查到底,追踪落实,确保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我单位由财务部牵头,根据医院固定资产归属分别设立医疗设备清查小组、微机设备清查小组、总务设备清查小组、总务家具清查小组,于每年5月~11月联合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各归口管理部门,对集团各院区5万多件固定资产进行年度清查。财务部制定清查方案,将集团全部清查任务量化分解,制定出月度标准工作量,按照使用科室自查――管理部门核查――清查小组清查三个阶段,逐月推进,对清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明确资产权属,确保账实、账卡、账账相符。
(2)清查结束后,由财务部下设的资产管理室完成结果汇总,各归口资产管理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核实。清查报告如实反映清查结果,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如实上报备案,实行跟踪管理,落实处理结果。
5.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配置、使用和处置资产,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权限,充分利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展日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和会计制度规定,及时准确反应资产增减变动的情况,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和流程,根据财政部门的文件成立由技g、审计、财务、资产等部门组成的技术鉴定小组,对拟处置的资产共同出具鉴定意见。
(1)借助年度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及时、充分了解医院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对毁损、报废或流失的固定资产及时汇总上报。
(2)日常由科室对符合条件的待报废固定资产提出申请,归口管理部门工程师进行技术鉴定,医院固定资产处置技术鉴定小组出具意见,分管院长把关,资产管理办公室定期对各归口资产管理部门上报的“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进行固定资产账务信息(院内管理系统、财政管理系统)核实,信息不符、不符合报废条件的申请退回补充、更正或不予报废;符合报废条件的申请,汇总上报总院长,依据总院长的批示,办理中介机构报废鉴证及上级主管单位、财政部门的逐级审批。
(3)各归属管理部门库管对待报废库房内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负责,经各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医院才能按照财政部门规定对报废资产进行处置回收,强化回收控制,医院资产会计应根据财政审批的报废明细,配合回收单位严格把关,对缺失的报废资产进行备案登记,追踪落实,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建立完善的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才能保证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更好适应新医改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存货管理 控制关键点
一、企业存货的概述及流转形态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要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及商品等。企业代销、代管、代修、受托加工的存货也属于企业存货管理范畴。存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既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企业存货运动一般表现为“取得-入库-保管-发出”。虽然存货随着企业作业流反映出的形态各异,但是实物流伴随企业经营步骤在企业的内部循环仍可简化为收、存、发三大基本环节。
第一,存货取得环节。取得存货的方式有外购、委托加工、自行生产等,业务流程具体包括物资验收、核对有关业务凭证、验收实物等。
第二,存货储存环节。仓储业务是存货流转中间业务最重要的环节,包括物资记账管理、物资保管、物资养护管理、仓库设备管理。
第三,存货出库环节。生产企业生产部门领用、仓储部门根据发货单向客户发出产成品、商品流通企业向下级经销商发出商品等,都涉及存货发出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存货领用发出管理。
二、企业存货实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采购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薄弱的一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和收受回扣等,也最容易导致积压浪费。采购计划程序失控、采购计划依据不当、采购计划执行不彻底等,都是采购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采购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一是采购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二是采购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三是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四是付款方式不恰当、执行有偏差,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第二,为了保证企业经营过程的连续性,需要对存货进行仓储保管,存货仓储保管的方法不适当、监管不严密,可能导致存货遗失、损坏变质、价值贬损、资源浪费。
第三,存货的领用发出审核不严格、手续不完备,可能导致货物流失、损坏。
第四,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不了解,使关键岗位的管理出现漏洞。
第五,财务部门控制力弱,参与内控管理的能力差。
三、企业存货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第一,完善物资采购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采购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特别加强对采购前的评估和论证;采购机构应全面、及时地向采购监督机构传递采购信息,使监察、内部审计等监督机构能全面、深入地监督采购活动;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保证招标采购活动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存货的流动性大,在流动过程中应做好存货明细账。存货仓储过程要按照存储货物所要求的储存条件妥善保存,做好防火、防洪、防盗、防潮等保管工作,不同品种、批次、型号的产品要分类存放;生产现场应建立监督机制,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保证存货安全,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定期对物料进行盘点和抽检,详细记录库存情况,对于进出仓库的人员应办理进出登记手续,严禁未经授权人员接触存货。
第三,制定严格的存货准出制度,明确存货发出和信用的审批权限,健全存货出库手续,加强存货领用记录。仓储部门审核领用单或发货单,做到齐全,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准确;符合条件的准予领用或发出,并与信用人当面核对、点清交付。商品流通企业在存货销售发出环节就侧重于防止商品失窃、随时整理弃置商品,每日核对销售记录和库存记录等,对于大批存货、贵重商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
第四,分解业务流程,寻找控制关键点。货币性控制是会计部门支付存货采购价款和销售收款执行的内部控制。立足点在于资金流控制与会计内部各岗位之间的不相容。方法则利用会计票据与账簿相互审核、牵制,以提高存货管理水平。这里的关键点主要有:一是存货进入或退出企业之后,采购人员/销售人员或其他有关业务部门,应该将企业存货有关的主要财务凭证汇总,交给主管存货的财务人员,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人员根据有关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输入系统,成本核算主管会计编制和登记有关的成本核算凭证、账簿。二是负责存货会计核算的人员要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有存货业务记录与审核职务分离、存货总账记录和明细账记录项分离、接触存货和记录存货职务相分离。三是在发生存货退回时,会计人员应该及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防止流动资产虚增现象的发生。四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要取得各批入库存货的数量、时间等信息,为存货发出和存货成本分摊的核算顺利进行做好基础工作。货币性控制的控制力着眼于财务单证控制,同时采取对涉及存货类和往来类账簿的核对控制。
第五,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应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科学划分各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责;顺应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要求,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机制;设置风险评估机构,定期为管理层提供风险报告;合理提升资产管理部门的地位。将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职权落实到位;将内部控制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理念,在各级管理层和员工中广泛宣传;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提高管理信息质量,使各种管理信息在各管理层级之间及时传递。
第六,账簿核对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进行稽核监督工作的构成部分之一。通过账簿之间的核对实现控制目标,由于总账是反映存货经济业务总额和总体情况的簿记资料,明细账反映的是存货业务活动的具体情况和详细信息。因此,账簿核对主要是通过应付账款、原料及主要材料等存货类及银行存款等总账和明细账相互核对进行控制。
第七,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大型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和评估机制,由不同机构分别执行采购论证和仪器价值评估职能。坚持和完善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制度,定期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积极探索建立大型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的开放性。建立和完善经济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和经济合同订立授权制度,将重大经济合同的复核纳入企业法律顾问机构的职责,加强对合同印章的管理,严防合同欺诈。
第八,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定期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对外投资论证、评估制度和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及时评估投资风险,预防重大投资损失,特别要防止风险向企业转移;建立企业改制内部审计程序,对企业评估资产进行必要的价值复核。
第九,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力度。内部审计制度是贯彻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并将其列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为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一)不相容岗位分离
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有关货币资金的交易必须多人分工完成,严禁一人包办。一般来讲,货币资金的收支和记账岗位必须实行分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管钱不管账。
(二)授权批准制度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货币资金进行一支笔管理或按照业务类型对货币资金的收支进行分权管理。如果进行分权管理,可以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如根据业务流程分为生产模块、行政模块、销售模块、供应模块等,对不同业务模块进行不同的授权管理,规定具体的授权方式、权限、责任等,并且要求被授权人按照授权范围进行审批,如果超出授权范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记录控制
所有的货币资金收支都要有合理合法的凭证,及时准确进行记载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和批准手续,如固定格式的付款申请单及费用报销单。要求收支凭证和传递手续具有一定程度的严密性,从而保证货币资金的各项业务按照正常的渠道进行。
(四)决策控制
企业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由公司管理层或者更高的决策层进行专题决策,按正常程序报经审批,以免发生职务侵占等货币资金舞弊行为。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货币资金风险。
(五)资产保护
公司出纳员是公司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专职人员,其他人员不能办理资金业务和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公司要建立保管及保护措施,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货币资金应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盘点时由出纳员及出纳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和财务负责人在场,保险柜中不允许存放私人财物。定期由出纳人员以外的人员去银行取回银行对账单并与银行账进行核对,发现不符立刻查找差异产生的原因。
(六)对资金盈利性和流动性进行权衡分析
合理使用货币资金做好货币资金收支预测,保证资金链平衡,定期调查实际发生额与预测不符的原因。关注货币资金余额与贷款规模,合理使用资金,保证货币资金支付流畅且货币资金收益最大化。
二、货币资金的内部审计程序和关键点
(一)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审核和评价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货币资金内控进行了解。一般可采用流程图法和发放调查问卷、由资金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介绍业务流程、实地观看实际货币资金业务的办理、检查已办理的业务凭证等手段收集必要的资料。进行了解时,审计人员应注意检查货币资金内控制度是否建立、相关规定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在了解和测试程序之后,审计人员需根据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决定实质审计程序中针对各环节抽取的样本量。对于内控信誉程度高的环节可以适当减少样本量,而对于内控信誉程度低的环节,应做重点检查。
(二)岗位分工和授权审批的审计
一是获取岗位职责说明书、资金管理部门目前制定的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及融资管理规定、理财产品管理流程等相关文件,审核相关程序中业务流程的有关分工、授权情况及业务流程是否合适。二是从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中抽取业务,检查相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审核签字情况,是否有经手人、部门经理、主管副总的签字,是否经独立稽核人员的审核确认。三是检查被授权人的审批是否符合授权规定,是否有超越授权范围进行审批的情况。四是对现金收支进行检查,检查收付凭证,审查收支有无是否真实,有没有违反单位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定。五是检要的大额资金收支是否有领导层决策,检查审批和签字情况。
(三)票据及有关印章管理的审计
一是向出纳员了解票据的领用程序,查看票据使用登记簿中的登记内容和使用情况,确定登记内容是否能保证票据的领用和使用责任能够追踪到责任人。二是现场观察出纳员签发票据和背书情况,背书是否经过主管领导审批,是否与经审批的收款人一致。检查票据的保管情况,各种票据是否安全的存放在保险柜中。三是检查保管票据的出纳员、办理业务的经办人员、批准票据收付的审核人员职责分离情况。四是实地进行票据盘点并与票据登记簿及应收应付票据明细账进行核对,检查是否一致并查明原因。五是观察、询问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的保管情况,是否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分管,观察使用财务章和个人名章的程序是否能起到牵制的作用。
(四)现金管理的审计
一是检查现金日记账每日余额,与现金管理规定的库存现金限额进行对比,确定是否超过限额。二是检查现金支付项目,是否符合现金开支的范围,查看相应发票内容与摘要内容是否一致,有无套取现金的情况,是否有不执行现金管理制度的情况和违反结算纪律的情况。三是检查是否当日收取的现金及时送存银行。四是检查备用金明细账,审核备用金的领用是否符合备用金管理制度,是否经过了适当的审批,金额是否超出限额。五是通过检查出门证、询问有关人员的方式,检查容易漏记的收入是否均已入账,如出售废旧物资的款项。六是监盘库存现金,核对盘点金额是否与现金账相符,如果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做出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监盘必须采取突击的方式,而且监盘必须要有出纳员以外的主管人员在场。如果实际盘点的现金高于现金日记账金额,还要关注是否有私设小金库等情况。如果实际盘点的现金低于现金日记账金额,则要关注进一步审查有没有挪用款项的行为。七是对货币资金收付的进一步审计,依据内控信誉程度的高低,抽取大额的收付款凭证进行检查,具体检查的内容包括核对收款的时间和金额、银行对账单时间和金额、收付款凭证和往来款明细账记录、实际收付金额与发票等原始凭据。
(五)银行存款管理的审计
一是获取银行开户情况表,包括单位所有下设的分支机构和部门,检查银行开户的情况。抽取一定的账户,检查开户和销户资料的原因和审批情况。二是审查账户的使用情况,检查明细账与总账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长期以来没有发生额的账户。对于长期不用的账户了解原因,是否有疏于管理产生风险的可能,不必要的账户建议进行清理。三是检查银行支票、汇票等结算凭证的取得、支付、保管等环节是否有关规定相符,尤其是支付环节,一般是要与出库单、销售发票进行核对。对于收款环节,则要与入库单、付款单位的发票等进行核对。着重审核这些原始凭证金额、内容、盖章等要素。检查是否存在没有真实交易和往来关系的收付款情况。四是检查有无银行账户出借的情况。可通过检查银行对账单,审查是否有未入账的大额存款进账和出账情况,检查是否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五是检查电子银行支付的控制。询问和观察电子支付情况下是否由出纳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进行复核,以确保支付款项的准确和安全。六是检查银行存款的核对情况。是否由出纳员之外的人员定期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对银行账户进行核对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做到账实相符。审计时要特别注意是否对银行存款进行逐笔核对,是否对不符事项进行分析核实,是否有长期未达账项。对于长期未达账项应及时分析原因,关注是否有风险存在。七是检查大额存单,必须拿到存单原件,并且关注提供原件的速度,如有搪塞现象,应高度关注,核实存单是否有质押等情况,防范挪用风险。
(六)对银行贷款、贸易融资的审计
一是检查银行贷款规模是否符合董事会决议对银行贷款等的授信额度审批。二是检查借款情况,从借款时间上看长短期贷款的配比,检查借款利率的情况。三是检查借款合同及明细记录,借款合同审批和签署情况。四是检查贸易融资是否经过审批,经办过程中是否不相容岗位分离。五是分析货币资金余额与银行借款余额,检查对银行贷款额度的利用情况。
(七)对委托贷款、信托投资等理财资金的审计
一是了解业务的合法性,检查董事会是否对公司暂时闲置资金的使用无限制性规定,对委托贷款信托投资等银行理财产品的对象及金额、利率保障有没有条件限制。二是检查业务流程是否经过审批,经办过程中是否不相容岗位分离。三是索取委托理财合同,检查委托贷款合同及信托理财合同的执行是否与实际条款相符,关注收益是否正确及时计入公司账户,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八)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审计
目前,很多企业对货币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管理意识不是太强,无法通过对货币资金流入、流出信息的分析进行合理的货币资金预测。审计人员可以检查企业每月的货币资金预算,全面掌握货币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及货币资金管理部门如何实现现金收支差额部分的平衡和如何合理安排闲置资金。对于资金流入,应对销售预算和应收账款预算进行审核,注意销售回款周期。对于资金流出,应结合销售量、生产量和存货水平看采购材料数量的合理性,审核付款周期的合理性。通过检查货币资金收支,评价资金预算是否准确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检查货币资金平均余额,计算货币资金盈利性指标并与贷款平均利率进行比较,检查货币资金规模是否异常。对货币资金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提高公司采购人员、销售人员、运营管理人员对货币资金管理的认识,指导资金管理部门合理配置企业闲置资金,科学规划企业采购和付款周期,避免资金占用和浪费,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三、结语
关键词:制造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 运行 设计
一、我国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我国审计署、财政部,联合保险监督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共同编制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规范》)。在《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明确定义: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一系列用于内部管理的措施统称,目的是保证企业各运营环节的有效运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企业是否采取内控机制,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运行效率。
对制造企业而言,若其想在长期内保持较强的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首先就需要拥有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内控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已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内控机制对企业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合理控制成本支出和生产效益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制约,使其内控管理中尚存在许多漏洞,亟待解决与完善。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还需认清形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紧跟现代化市场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设计及运行现状
(一)内控机制缺乏牵头部门,设计流程待完善
自2009年7月1日起在我国正式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其内部设置专门部门或机构负责内控机制的建立、协调,以及日常管理与控制工作。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数在其组织架构和职责说明中都并未明确专门负责内控的部门和人员。直接导致内控机制的设计缺乏体系化,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甚至在很多制造企业中,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急办”、“特办”等现象。对于一些付款项目,没有明确的审核检验流程,而是依领导主意行事,顾面子讲人情,签字审批不走程序、也无程序可走。甚至很多业务都是待完成之后方才补办手续。
(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内控机制的重点是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但是在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的内控机制中,风险评估体系并不健全。不仅所用方法相对落后,而且缺乏风险评估和决策机制。其实,对制造企业而言,其不仅面临一般企业所需面临的风险,还会面临产品质量控制等特别风险,需要考虑设备价值、废品率、库存等,均需要有效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该方面的成效不甚乐观。而且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未对宏观环境、自身状况等影响企业风险的各个因素给予充分考虑。
(三)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相对复杂
制造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包含诸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增加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的复杂程度。根据制造企业的业务活动流程,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采购与付款环节的内控情况
采购与付款是制造企业最常见、最频繁的业务环节。同时,其也是企业挖潜绩效、开源节流的关键与源头。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通常是只要下达了生产计划,并进行集中采购。并未于其之前进行采购安排和研究,对供应商也没有统一的比较数据。导致该环节的管控缺乏计划性。而且可能面临采购计划不准确、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成本过高等风险因素。
2、仓储(存货)环节的内控情况
缺乏存货管控意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管理者的普遍问题。而且,很多制造企业并不具备存货定期盘点,原材料在周转过程中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此外,制造企业在仓储环节还对以下事项的控制不足,比如,存货可能存在未经审批或越权审批现象;存货可能会因保管不善而出现变质、丢失、毁损情况;盘点的不及时可能造成企业账实不符。因此,制造企业应加强对仓储环节的管控,提高存货运营效率。
3、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控情况
制造企业生产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而销售则是为了收受款项,增加盈利。因此,规范销售行为、控制好销售与收款环节,对制造企业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该环节存在着延迟收入确认时间等人为操纵现象。此外还存在大额长期应收账款挂账、结算方式选用不当等问题。对此,制造企业应加强对销售与收款环节的控制能力,对失控情形进行有力监管与防范。
三、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关键环节研究
对业务流程的合理管控,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关键环节也应围绕其业务流程进行选定。制造企业应对当前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将控制点嵌入重要环节之中。经笔者汇总,我国制造企业的内控关键点主要涵盖在以下业务流程之中。
(一)制造企业应进一步梳理和优化资金管控
在制造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资金业务的发生较为频繁,极易发生舞弊行为。而且,一旦企业的资金发生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对企业危害极大。因此,制造企业应进一步梳理和优化资金管控,提高对该环节的控制能力。该环节的控制措施主要为:资金盘点与资金核算相分离;出纳与稽核、档案保管相分离;人员借款前首先应填制“货币资金借款单”;货币资金的支付要有财务部门负责人与单位领导共同审批,财务人员进行复核;在现金管理方面要明确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每日限额;不得白条抵押和坐支;对库存现金要定期盘点;月月对账,并于月末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各类印鉴专人保管。
(二)采购与付款流程要严加管控
采购与付款是制造企业最常见、最频繁的业务环节。同时,其也是企业挖潜绩效、开源节流的关键与源头。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采购与付款流程的内部控制。控制措施主要为:采购与材料款的支付相分离;要建立“采购申请机制”,采购部门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提前编制、统筹每月、每季、每年的采购计划和预算;每笔付款事项的申请、执行与审批要严格分离;制造企业要选派专人对材料进行前期市场询价,并指派专人定期与供应商就应付账款(票据)进行核对;对大额、重要物资的采购,应采取多部门参与或举行公开竞标方式落实材料价格和供货商;在付款环节财务部门要仔细审核采购原始单据;款项支付要严格控制在“计划之内”,“计划外”付款事项要进行严格审核。
(三)提高对存货管理的控制力度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对存货的管控意识,普遍存在“订货起点损失”现象。对需要大量原材料的制造企业而言,对存货进行合理管控极为重要。控制措施主要为:采购批量要严格依据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确保真实合理;材料采购、领用、审批要相分离;制造企业要指派专人定期对材料数量、质量进行检查核对;订货合同、发票、入库单等财务部门要重点审核,确保账实相符;针对材料消耗,要定期编制“材料消耗统计表”,严控材料领用;财务部门与仓储部门要定期对账,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除仓储之外的人员不得接触库存材料,经批准 后方可领用,以防止材料人为流失和被盗;领用部门或人员领用库存材料时,要填写“领料单”,并保证内容详实,由相应权限的人员审核,严格控制库存材料的领用程序。
(四)加强销售与收款环节的控制
销售是制造业企业获得流动资金的主要途径。规范销售行为、严格控制收款环节对提高企业收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措施主要为:实现销售与收款的岗位分离,销售人员和发票开具人员应由不同人员担当;加强销售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求对月度、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考核,预算指标要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严格订单管理流程,建立专门的订单审核岗位,及时分析每个客户的资信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每批订单的信用额度;每批销售产品发货时,发货通知单都应有销售部门的负责人签字,仓储人员有审核发货通知单的责任,销货退回时应严格审批货品质量,退回货物应严格登记;财务人员要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对账,并定期进行账龄分析;对资信情况较差的客户及时在报告中反映,并由专人定期进行催款;销售部门也应建立台账,以掌握销售款项的回笼情况,并定期与财务部门对账。
(五)制造企业应对成本费用管理优化控制措施
成本费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是制造业企业通过内部管理有效实现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根本推动。控制措施主要为:严格成本费用审批流程;财务部门要严格根据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建立目标成本,并对“成本-效益”展开分析,降低成本费用的沉淀风险;对采购的材料分主次轻重,区别管控,减少采购成本;财务部门还要根据库存材料领用单,分配材料成本;选用适宜的方法(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对企业生产实施控制与监督,定期分类汇总,统计库存材料的领用与消耗情况;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对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分析,预测成本费用水平;对外协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要严格把握,同时,还应严格审核外协单位的付款额度和发票情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