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藏族文化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文化景观
1.1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
1.2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小结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093)
摘要: 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主流,没有文化性的景观是空洞且经不起历史推敲的。而民族文化景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地域文化景观中重要的部分。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地域性藏族文化景观至关重要。在云南德钦阿墩子古城广场设计中演绎了现代景观的文化再生设计。
关键词 : 藏族文化;景观设计;文化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10-0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591。
作者简介:苏晓梅(1984-),女,云南昆明人,工艺美术师,讲师,昆明理工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
0 引言
“藏族文化”是我国最具神秘感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景观装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异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特点。从卡瓦格博到转经筒、白塔,再到吉祥八宝都是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元素运用到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1 文化景观
1.1 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1]
1.2 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 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 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西藏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 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 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 小结
本次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诠释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建成后阿墩子古城将重放异彩,把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
引言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图书馆是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提供阅读服务、文化服务,在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是促进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现代文化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对图书馆赋予了新的使命――文化传承,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宣传推广,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是让更多群众知晓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各地的图书馆收集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料,在图书馆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本着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以发扬和传承文化为目标,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均衡发展。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发展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民族有藏族、汉族、回族、蒙族,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7月,是全省建馆最早的地区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科技、信息、图书服务,承担了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古籍保护等工作,随着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的不断发展,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开展“全民读书月”、“图书服务宣传周”等活动,通过图书流动点为各族群众提供服务。同时,图书馆的馆员队伍也逐渐壮大,招聘新馆员,对所有馆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馆员综合服务水平。
二、图书馆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图书阅读服务,还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中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信息、文化资源,通过图书馆中的信息传播,可以对我国古代的各种文化、历史等进行传承。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资源具有文化存储功能,资源中存储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载体,而资源就是承载文化的载体,通过资源的积累,也可以实现文化的沉淀。第二,图书馆中的各种馆藏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传递、流动,从而使得文化得到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文化增值。第三,文化延续功能。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信息可以编制,并且通过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对传统习俗进行完整系统的保存和流转。简而言之,借助图书馆对各种文化进行存储、传播和延续,达到文化传承目的。就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而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凝聚了当地各个民族人民的劳动结晶,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现实转化以及开发利用,重新创造出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优势。例如图书馆中收藏的与《格萨尔王传》有关的藏族民间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等,是研究藏族文化以及藏族宗教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源。图书馆中的资源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客观描述,而且图书馆具有文化记忆功能,可以对各种有价值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再现,总体说来,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最好见证。
三、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1.丰富馆藏资源
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流传的阵地,在新时期图书馆馆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和认知,尤其是图书馆员应该要转变自己对图书馆定位的认知,在工作过程中要发挥主动服务意识,为图书馆的发展建言献策。例如对图书馆的馆藏内容进行丰富的时候,应该要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对图书馆中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丰富。要注重对一些具有较高文化载体价值的资源进行接收和征集,图书馆收集的资源信息应该要全面,要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涉及各个地区,要突破传统的局限意识。比如发源于徽州地区的宣纸徽墨本身已经成为文化产品,而这种产品具有历史性与文化性,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加强对这类物品的收集整理。例如在图书资源收集过程中,要多收集一些普及性读物,以介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为主。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献比较凌乱,流失严重,虽然公开整理出版了一些民族文化文献,但是仍然有大量民族文献没有被收藏,所以图书馆员应该要深入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进行实地采访求证,收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整理成册,供读者阅读,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
2.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基础,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得各种文化资源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引导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传播,从而真正挖掘出民族文化相关资源信息的价值。一方面,在文化资源传播过程中要注重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播的结合,例如直接将资源元件、复印件作为传播的形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在社会内广泛传播各类资源,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借助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活动,通过图书馆活动的持续开展,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例如图书馆可以经常开设各种展览,如纪实类画展,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进行记录,还可以组织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人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活动的带动,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到图书馆活动中,并且也可以借助读者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传播,促进文化传承与发扬。
条纹纹样氆氇有不同宽度的色条不规则排列组成,使人感觉跳跃感和概括性,是藏族人民长期发展自由创造的结果。主要以红、黄、蓝、绿、白为主要色调随意的变化和搭配,色彩纯净,颜色鲜明,近似七色彩虹生动、和谐,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民族特点,不同搭配颜色的氆氇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感观和心理感受。条纹氆氇用于藏袍的领边、襟边、袖边、鞋帮,另外还做成彩色围裙系在腰间藏语称为“邦典”,装饰起来清雅美丽,十分艳丽。十字印花氆氇,藏语称为“嘉章”,印十字花纹氆氇也称“加珞”,藏意指“从内地汉区带回”一般做装饰,用十字纹镶边做的藏袍,可又称为“加珞袍”。十字纹与藏族、历史发展中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藏族人民把各种形式的十字纹用于生活中藏袍、藏靴等的作为装饰,而且还带有浓郁的图腾象征意义。从形式美感上说,具有丰富活跃画面,增加焦点的装饰作用,使氆氇显得喜悦、活泼,韵感十足。
如何认识藏族氆氇视觉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更加深入挖掘藏族氆氇艺术特点,并使其独特韵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深入和广泛,开辟具有藏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全方位的设计潮流,这是当代设计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氆氇中无论色彩或图纹所运用的设计语言均展现出藏族特有的原生性、色彩的多元性、图纹的独特性的高原地域文化。这种典型的民族装饰形式构成独一性的设计表达语言方式,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设计实验和设计活动,对氆氇中设计的多种视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这些视觉元素相当于设计语言表达的独立构件,在每一个元素都要有传递和强调设计目的。
在现代设计中,基于氆氇视觉表达语言,等距条纹更为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设计中。条纹不但能最符合机械大生产的需求,而且也最能适于体现当代整体快节奏设计审美效果。最为突出是Dior现任设计师不断在运用条纹元素,跳跃性的呈现明媚愉悦的特点,在鲜明特点的影响下成为一大特点,进一步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力,无论现在或者以后几年,都贴切地体现了民族元素在不断提炼,重构设计为现代主义的大众和大生产而服务的精神内涵。Dior在设计上的耀眼夺目再次证明了设计内容的饱满性是一个好的设计和品牌的核心,随着时光的游走不断汲取各种各样的灵感丰富自己的灵魂,便在不断快节奏的设计潮流中屹立。在产品创新运用中提高了商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在包装等平面设计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条纹和十字纹显著,JJcoffee品牌包装设计中不但应用大量条纹设计而且颜色也提取了藏族氆氇的藏青色,日落黄和白,呼应点缀出设计初衷的细节创造适宜的休闲感,以直观与写意的对比营造了设计语言的美感和趣味,很朴质神秘、生灵弥漫的表现出设计内涵,为设计作品视觉表达增添一份积淀,形成那种带有浓郁藏族文化色彩的表现方法,完美地把藏族神秘的艺术风格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氆氇在藏族历史悠久,是藏族人民在慢慢历史长河和独特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美化、日增月益的演变结果,其独特的物象化表征及装饰形式抽象化表征的集合,是其鲜明的高原民族个性与当代设计潮流的共性的彰显。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审美的多重求也成为设计的主要问题。现代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现了多民族、多方面、深层次的发展态势,对传统民族视觉元素的运用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照搬复制,而是藏族氆氇视觉元素整合运用和提炼创新,使藏族文化能够在现代设计中广泛应用。民族视觉元素的运用受到了商业动机的驱动,能够直观满足消费者传达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并可以增加产品的生命力,人们能够对产品的情感的递增,商业、文化价值难以估量。
作者:吴丹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J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前言:近年来,随着世界性文化的互相渗透,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民族文化及特征弱化的状况,基于此,带有关民族标签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信息化产业的涌现令人们看到了太多同质事物,在这种情形之下,现代艺术领域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让民族舞蹈保持其独有的艺术特征,令民族文化在世世代代的演进过程中发扬光大。
一、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蒙古舞蹈与藏族舞蹈作为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让各民族人民都认识到它的独特魅力。民族舞蹈除却其本身的舞蹈艺术特征以外,还体现着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因此,在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艺术的背后隐藏着的蒙古族与藏族文化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在此之前,理清这两种舞蹈类型的本质及其艺术特征十分关键。
(一)浅析当代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蒙古族舞蹈类型概述
长久以来,蒙古族的生活疆域辽阔,且人口数量也较为稳定,生活富足。在我国很多区域都有蒙古族人居住,但不同地区的蒙古族舞蹈及生活习惯也略有差异。从大体上来看,蒙古族舞蹈这一舞蹈形式主要体现出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在草原上骑马狂奔的畅快之意。
2.蒙古族舞蹈艺术特征
有这样一首古老的歌曲,其中的几句歌词,在现代近乎家喻户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窟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绿野为毡毯的豪迈气概。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这种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养成了他们淳朴的个性[1]。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人和农耕民族的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性格孑然相反,蒙古族的个性当中有强悍、桀骜不驯的特点,并且蒙古族的人民体魄十分强健[2]。因此,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在蒙古族人的生活特点中遍寻得到。其艺术特征具体可以归纳为:豪放、载歌载舞、舞姿舒展流畅等。其中,“安代”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以舞步雄健粗狂著称,含有顿足、跳等舞姿动作。另外,蒙古族舞蹈还多与伴奏乐器相结合,提、压手腕以及全身微颤等动作是蒙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
(二)浅析当代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藏族舞蹈类型概述
藏族舞蹈同样也是我国民族传统舞蹈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舞种之一,相对于蒙古族舞蹈而言,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较为极端,因藏族舞蹈有两种风格:其一,舞蹈动作多以舒缓为主,造型多样化;其二,舞蹈动作与灵活的节奏相呼应,给人以一种急促之感。总体来看,当代藏族舞蹈这一艺术门类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仍旧保留藏传佛教歌舞中的元素,呈现一种神秘、浩大的舞蹈形象。
2.藏族舞蹈艺术特征
由于藏族的宗教文化发展较早,且宗教文化已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深深渗透于藏族人民的内心深处。从本质上来看,藏族的宗教文化与其舞蹈艺术也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在藏族群落出现伊始,部落当中有存在原始的“宗教乐舞”,这种民族化的舞蹈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逐渐藏族部落舞蹈被演变成犀牛舞、狮子舞等带有生活气息的舞蹈,舞蹈中有很多模仿自然界中生物活动的姿势,而且,这些舞蹈带有明显的藏族文化特征[3]。现代藏族舞蹈的特征较之原始时期有所不同,毕竟经过了数年的传承以及现代文化的交融,但一部分藏族文化仍以舞蹈的形式留存至今,舞蹈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以及动物图腾类舞蹈仍旧是藏族舞蹈中的重要艺术特征。
总而言之,在极为特殊的带有地域文化性质的民族生活环境中,蒙古族人民与藏族族人民都养成了不同其他族群的生活习性。从其生存的地貌特征来看,蒙古族和藏族人民都拥有着广袤的土地,供其生活、狩猎和农耕。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存,蒙古族及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都带有一种豪迈之气与磅礴之感。
二、民族舞蹈艺术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对于传统的带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化舞蹈,在经历了世代传承后的当代民族舞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且当代民族舞蹈的结构被重新策划,往往是通过对民族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设计,再借由民族服装等元素来突显民族舞蹈的特色,让人们通过这些民族舞蹈元素的集中化设计,可以很直观的得出民族舞蹈的结论。通过对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类型及其艺术特征的详细分析,可以明显看到这两类舞种的差别,以及背后所呈现的蒙古族与藏族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在现场观摩舞者演绎民族舞蹈的时候,可以从内心去理解舞蹈人物所面临的处境,以及感受到带有地域特征的生活气息,这是与其他艺术门类有所不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
分类号B844.7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屏障也因贸易、旅游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而被打破。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文化不断地冲击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甚至价值观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融合和变迁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文化移入(或称文化涵化)的现象,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及汉族文化的认同状况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文化认同问题常常发生在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文化弱势地位,积极主动地学习强势文化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保持母体文化的同时,尽可能地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认定了自己的弱势与不利地位,对自己的母体文化产生了自卑、悲观和消极的态度,不能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第三种情况是,由于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和身份差异,那些试图融入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成员,强势文化群体可能不会积极地接纳他们,其结果是他们既不想认同他们的母体文化,同时又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膜,成为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的基础,文化认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关系的深层问题。
“认同”(identity)或“认同作用”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张氏心理学辞典》对此的解释是“在社会情景中,个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它是个体经社会学习或社会化之后,在心理上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归属感或归属意识”[1] 。Carla[2]和Drew[3]等对“民族认同”的定义进行过解释,他们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民族身份的承认”。一般说来,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主要的成分,而本文所谈的文化认同,是指藏族大学生对本族文化和汉文化的文化特征的接纳和认可的态度。因此,这一概念包括个体对两种文化的了解程度(认知)、在情感上的认可(情感)及其在行为上的坚持性(行为)等三个部分。藏族大学生代表了藏族知识分子群体,也是接受汉族文化和现代学校教育较多的群体,他们能够比较理性地对待文化融合和文化变迁。研究他们对藏、汉族文化认同特点,对于把握藏族文化发展的未来、藏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指的汉族文化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汉族文化,而是指在宗教、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藏族不同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社会主流文化。目前国内对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多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较少有用量化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汉族文化为参照,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藏语系、数学系和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的藏族大学生共计321人(男生173人,女生138人)。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大学生和藏族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对象均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所在地,是西北地区藏族文化、宗教的中心。学生的家庭背景大致为牧民、农民和城镇居民。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自编的《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调查问卷》和《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状况访谈提纲》。在访谈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出问卷,请专家审阅、修改后印成正式问卷发给被调查者。整个问卷共51个项目,其中有关汉文化的25项,有关藏文化的26项。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语言、宗教、习俗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两个部分各含两道填空题,其余均为五点记分的选择题。学生集体参与调查,当堂收回问卷。问卷中同时安排了了解被试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信息的问题。发出问卷324份,收回324份。同时随机选取来自牧区和城市的藏族男女大学生和藏族大学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以录音形式记录访谈内容。
问卷编制完成后进行了初测,经过初步分析,首先剔除了与总分相关不显著的四个填空项目,保留藏、汉文化认同部分共47个选择题,然后对这47个项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有关藏族文化的部分共有24个项目,剔除与总分无显著相关的一个项目之后,进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琢=0.8895,说明该部分有较理想的信度。对剩余的23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旋转后得到三个因素(分别为藏行为、藏认知和藏情感),可以解释问卷得分总方差的44.952%,因素结构与编制问卷时的设计相符;同时,各个项目与因素分和总分之间的相关都达到0.01显著性水平以上(见表1)。这都说明问卷与藏族文化有关的部分具有较理想的构想效度。
汉族文化认同部分剩余23个项目,剔除问卷中与总分没有显著相关的五个项目之后,对问卷做信度检验,得到问卷中与汉族文化有关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琢=0.8583。这说明该部分有较为理想的信度水平。对剩余的18个项目做因素分析,旋转后得到对问卷贡献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汉行为、汉认知和汉情感),能够解释问卷得分总方差的49.054%,因素结构与问卷设计时的构想基本吻合。另外,各项目与因素分和总分之间的相关也达到0.01显著性水平(见表1)。这说明该部分有较理想的构想效度。
经过因素分析后,最终保留问卷中的藏族文化认同部分包括认知(如“您的观点和长辈不同的时候有多少?”)、情感(如“您会因为自己是藏族而感到自豪吗?”)、行为(如“您生病的时候会去看藏医、吃藏药吗?”)三个因素共23个项目,汉族文化认同部分也包括认知(如“您了解传统的汉族风俗习惯吗?”)、情感(如“您愿意更多地向本民族人介绍汉族文化吗?”)、行为(如“您说藏语的时候会夹杂一些汉语吗?”)三个因素共18个项目。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藏、汉文化认同及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1的相关矩阵中可以看出,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56,p<0.01)。藏族文化认同三个因素的得分也分别与汉族文化认同的得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显著性均达到0.01水平以上。但是汉文化认同的三个因素中只有认知和行为两个因素与藏族大学生的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成负相关(p<0.01),汉情感的得分虽然与藏族文化认同得分也有负的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
3.2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以藏族文化认同得分为因变量,以学校、性别、专业、城乡、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学习汉语的时间等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剔除无关变量之后,得到对藏族大学生藏族文化认同状况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学习汉语的时间、专业和父亲文化程度。
对以上因素做多元方差分析,考察各因素对被调查者藏族文化认同得分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见表2),发现学习汉语的时间、所学专业和父亲文化程度对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有显著的主效应(F时间=2.538,p<0.01;F专业=3.997,p<0.01;F父文化=3.522,p<0.01)。学习汉语时间和父亲文化程度的二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547,p<0.05)。学习汉语时间、父亲文化和专业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也较为显著(F=1.894,p<0.05)。
由于专业对得分的主效应显著,要确定哪些专业之间具有差异,就必需对专业的各个水平做多重比较(见表3)。经过多重比较发现:藏语、文秘、历史、文教、藏数等五个专业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它们与中文、心理、教育、生物、电教、数学等六个专业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同时,后六个专业之间基本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藏数专业与电教专业的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
对被调查者的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做逐步回归分析,剔除掉无关变量之后得到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学习汉语时间、专业和学校。以上述三因素为自变量,对被调查者的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做多元方差分析(见表4)。发现专业、学习汉语时间、学校等三个因素对汉族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主效应(F值分别达到2.536、2.178和27.159,显著性均在0.01水平之上)。专业与学校、学习汉语时间与学校的二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值分别达到4.009和2.110,显著性在0.01水平以上),但专业与学习汉语时间的二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专业、学校、学习汉语时间的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3.109,p<0.01)。
对不同专业被调查者的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做多重比较,以确定不同专业大学生平均得分的差异显著性(见表5)。结果显示与藏族文化认同部分相似,不同的是在文教专业与历史专业之间发现了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各专业仍然被划分成了两类,第一类包括藏语、文秘、历史、文教和藏数,第二类包括中文、心理、教育、生物、电教和数学等六个专业。
4讨论
4.1父亲文化程度对藏族大学生藏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在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族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中,父亲文化程度不仅对子女的藏族文化认同得分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而且与学习汉语时间有显著的二因素交互作用,同时还与学习汉语时间和专业有显著的三因素交互作用。这说明了父亲在藏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以及子女在本民族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亲文化程度与被调查者的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随着藏、汉两种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纯粹的、封闭的藏族文化社区越来越少见了。藏族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教育所反映的主要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随着他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常常会对藏、汉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会强烈地体验到主流文化或汉族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冲击,以及藏族文化所处的弱势地位,这种体验表现为对藏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忧虑。另一方面,接受更多的教育就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藏族文化所处的现实地位,更希望自己的子女更多地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责任,从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更高。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父母来说,就较少有这样强烈的忧虑感,他们更关注的是子女们如何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学习汉族文化,融入主流社会是他们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传统的藏族家庭中,男性对家庭事务和子女未来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母亲,男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也高于女性。种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父亲文化程度对子女藏族文化认同得分的显著性影响。
4.2专业对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专业对被调查者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的主效应都很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显示,按照各专业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可以将各专业划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是包括文秘、藏语、历史、文学教育和藏数等以汉、藏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另一类是包括中文、心理学、教育、电教、生物、数学等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也就是说,专业对于被调查者文化认同状况的主效应主要来源于教学语言环境的不同。
使用藏语和汉语双语的被调查者,其藏族文化认同的得分显著低于汉语单语教学环境中的被调查者,而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则高于汉语教学环境中的被调查者。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汉语教学环境中的藏族大学生而言,本民族的语言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就使得他们不得不直接面对作为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个体在面对不同的文化群体时,其表现出的文化认同状况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牧区生活的藏族,他们在面对城市藏族的时候表现出对牧区藏族文化的认同,面对汉族文化时表现出对藏族文化的认同,面对西方文化时又会表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表现为文化认同的相对性特征。由于不同专业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同,藏族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性特征。
4.3学习汉语时间对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影响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学习汉语的时间对被调查者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的主效应。学习汉语的时间实际上反映了被调查者接触汉文化的时间和对汉族文化了解的程度。对汉族文化接触时间越长,对汉族文化了解得越多,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对两种文化的强势和弱势地位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会激发起他们对自己母体文化的情感,从而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强的认同。另外,汉语言的学习使得藏族大学生在阅读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主流文化或其他文化的信息,开阔了眼界,建立了多元文化的世界观。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到其他民族对藏族文化的看法,对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水平。
5小结
通过以上对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状况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藏族大学生的藏族、汉族文化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对藏族大学生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不同,接受藏、汉双语教学的专业学习的学生,其藏族文化认同低于使用汉语教学的藏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的主效应。汉语言的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有助于藏族大学生建立多元文化的观点,理性、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能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316~317
【关键词】藏族 文化用品 包装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9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不仅是藏族精英文化的缩影,体现了藏族上层人士的文化生活,有着自身独特的装饰艺术和审美特点,而且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和周边地区不问断的文化交流而形成的产物。由于藏区内长期的宗教文化传承,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藏族的文化用品包装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1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起源
藏地文化用品包装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现今具有成熟艺术特色的产品,是勤劳的藏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挥无尽的智慧和汗水,不断进行学习和改良,最终获得了功能良好、造型结构合理、装饰精美并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用品包装。
根据包装自身的发展规律,事物最开始都是出于零包装的状态。藏族远古时期,人民只能通过随手可获取的天然材料进行最简单的捆扎、包裹、盛放。昌都地区卡若村新发现的古代文化遗迹可以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辽阔的藏族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在此出土的如彩陶双体罐等众多的4000年5000年前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是藏族绘画起源的游离证据。这时期藏族地区的绘画以涂绘法和线造型为主,绘画材料多是经研磨的赤铁矿,用兽骨熬成的胶质液或血液加以拌合。根据当时工艺的发展水平,可以推断对于这些材料,藏族人民应是选用植物、动物皮毛或者是陶器进行盛装。这时期的包装是物品的附属物,不重视造型和装饰,只有最基本简单的功能。
从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兴趣的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用品包装发展缓慢。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汉地的文明,藏族的工艺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藏文的创立和唐卡绘画的兴起也推动了文化用品包装的发展。藏族文化用品得到了完善,形成了固定的系列产品,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改良,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大致形式也得到了基本的确立。吐蕃时期,藏族的冶炼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大量的铜铁质地的文化用品包装涌现并最终成为主要的材料,使得文化用品包装性能更加良好。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也使得装饰手法更加丰富。于早期的纯实用性文化用品包装相比,此时的文化用品包装开始讲究造型和装饰。佛教的兴盛对文化用品包装的造型影响深远,从宝塔造型的墨水瓶中可窥见一二。
吐蕃王朝瓦解后,藏地政局不稳,间接促进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文化用品包装在基本保持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蒙、汗、回以及尼泊尔等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装饰纹样的愈加丰富多彩,工艺手法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直至17世纪,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风格趋于成熟稳定。藏族和清政府政治活动频繁,交往密切,瓷器等多种汉地文化用品包装随着政治经济的交往流入藏区。以陶瓷墨水瓶和文具盒为代表的汉地产物给藏族文化用品包装增添了重要的一笔。至此,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独具民居特色,以金属质为主要代表、实用性强、大气古拙、装饰精美的藏族文化用品包装完全形成并稳定下来。
2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类型与用途
藏族的文化活动是小众的行为,根据藏族文化用品的功能,可将文化用品及其包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文房用品的包装,包括笔套、墨水瓶、羊皮袋以及墨水瓶。这几种包装是对藏族人民在进行文字绘画的活动过程中,根据文化用品的具体功能及其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性进行包装。第二类是印章及其系列产品的包装,包括印泥盒,印章套和印绶三个部分,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使用频繁。
2.1 文房用品包装
藏族的文房用品包装主要包括:藏笔筒、墨水瓶、羊皮袋、文具盒等几类。
藏笔套:用于对竹笔进行整体保护,防止磨损、受潮、腐蚀等问题,使其便于随身携带,多数情况下悬挂于腰间。藏族写字用的笔不是毛笔,而是竹笔。市无现成竹笔出售,要使用者自己制作。竹笔用于文字的记录和绘画,按照书写的字体、大小和描绘的粗细,竹笔的大小也各有不同,笔套的长短大小也与之相对应。竹笔的贵重与否,不仅仅与产地有关,更多的是取决于笔套的外部细节装饰。权贵和上层僧侣使用的竹笔笔套材质以铁质为主,平民和普通僧人则多用普通竹木笔筒。笔筒除了盛装竹笔这基本功能之外,也作收纳竹木尺、刀子等附属功能之用,等同于文具盒的作用。图1所示笔套分为套盖和套身两部分,下方长,为套身;下方短,为套盖。笔套盖和笔身上有凸置的环,用来穿绳,便于随身携带。
墨水瓶:藏民用竹笔写字绘画,用墨也异于汉地常用的砚台研磨,而是一种泡墨,只用墨瓶而不用砚台。墨水瓶的材质以银、铜为主,历代寺院的高僧大德和僧俗高级官员,习惯上用形如铃铛或广口葫芦的墨汁容器,是十分精致的工艺品。还有少量的瓷墨水瓶为藏区内噶伦以上政府官员所使用。墨水瓶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瓶装,可存放相对量多的墨汁,另一类是用于绘画活动过程中便于随时取用可储存少量墨汁的指环墨水瓶(图3)。瓶装墨水瓶造型各有不同,总体来说多采用宝塔式造型,大致分为瓶盖、瓶体和底座三个部分,瓶内装有两粒小铁球,沾墨写字之前,轻轻摇动就能使瓶内墨水搅匀。指环墨水瓶是用于绘画过程中的一种小型墨水瓶,呈空心筒状,由一根普通皮革系于手指,极少装饰(图2)。
羊皮袋:这里所说的羊皮袋指的是藏族人民在进行绘画过程中用于保存颜料的一种动物皮革的包装袋,取材多为羊皮,广口,用线绳捆扎封口。藏族绘画所用的颜料中含有天然的矿石和珊瑚等坚硬材质,在进行绘制时需要将其研磨成极细的粉末,之后再用加热融化的动物胶质物调合后进行绘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研磨好的粉末用羊皮袋进行密封保存,以防止内部材料受潮、虫蛀、霉变等。这种羊皮袋,朴实耐用,直到今天,藏族众多的唐卡艺术家仍在沿用,且世代相传(图4)。
文具盒:在藏族地区,文具盒(图5)作为一种综合收纳型的包装十分的稀少,追溯其发祥地并非原产自藏区,而是在同汉地的交往过程当中通过某些政治活动,如赏赐、赠送等形式传播到藏区,所以藏族文具盒可以说几乎全是汉地文化的产物。文具盒通常存放于固定居所,大体为方形木质结构,表面往往加以彩绘。用于收纳木尺、竹笔、刀子和粉简。
2.2 印章及其系列产品的包装
在旧时,印章是藏民使用频率很高的用品。藏区内,至尊的大喇嘛和显赫的家族所收藏的用印,少则几颗,多则几十颗,尤其是常用的几颗印章都随身佩戴,随人而行。无论是买卖契约、借债还债、签定合同、红白喜事等日常事宜,甚至记数都会用到印章。
藏族的印章用品包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印章套、印泥盒以及印绶。
印章套:藏族的古印章由于使用频繁,一般都是随身佩戴,故古印章体积一般都不大以便于携带,相应的印章套也比汉地要小很多。为了避免印章在日常高频率使用过程和携带过程中遭遇磨损,依据印章本身的形状大小而量身定做的皮套包装就显得不可或缺。动物皮质的印章套结实耐磨,无需装饰,以实用为主。
印泥盒:印章、印泥一般都共同存放,在包装上常用绳系在一起,印泥盒多为金属材质,采用类似抽屉的双层结构,这样的双层包装可以对印泥起到有效的保湿作用,延长印泥的使用寿命。盒子通体饰以繁复的纹样,盒盖上镶嵌宝石,见图6。
印绶:在汉地的印章中印绶相对少见,主要是由于汉地印章很少随身携带而是存放在固定的特殊容器中进行保存,而藏族的印章悬挂在腰间,是为了便于拿取,侧面反映出印绶在藏民平时生活里是必不可少的包装之一。藏族古印章的印绶材质种类繁多,皮、毛、丝、鹿皮、牛皮、豹皮等动物的皮,或是羊毛、牛毛,绛色、黄色、紫色、红色等彩色丝带也皆可。印章系列用品的包装风格统一,强调金石味,显示出一种拙朴的自然之美。
图6所示的这套印章系列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印章、印盒、印刷、印章皮囊和皮穗,类型齐全,功能完整,印盒上镶嵌有一颗红珊瑚,象征着使用者的尊贵地位,为一高僧所用印章。
3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设计特点
3.1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造型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体积都相对较为小巧,便于携带,一般结构上设计附带有用来悬挂和扎系的圆环或者球状体。主体造型以适应包装物本身造型为第一宗旨,粗犷大方,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琐碎的小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在拐角和弯折的位置十分讲究方圆结合、曲直并存、圆点弧形胜于直角方块,这充分表现了佛教所讲的“圆通”、“圆觉”的哲理思维。但又让人感到稳重、简洁,柔韧而刚健,表现出一种凝重、大气之美。
3.2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材料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所用材料极为讲究,其原因在于古代藏族使用文化用品的人群极少,除宗教人士以外,能够接受文化教育并使用文化用品的人多为贵族,因此,在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选材上,大多选用较为珍贵的材料,如铁、金、银、皮革和瓷甚至各类宝石。
这些材料的使用,由于地理环境导致的物产差异而各有不同。拉孜和南木林地区主要运用金属或含金属的材料;藏东的林芝地区喜用竹木质材料;安多地区在文化用品包装的选材上优先考虑皮革,再饰以金、银、绿松石、玛瑙、松石等藏族地区的珍贵宝石。其中印泥盒、墨水瓶、唐卡颜料的包装容器由于内容物是液体或者半液体所以多选用铁质材料,极少数选用瓷器包装。古代藏族使用文化用品的人群极少,除了宗教人士外,多为贵族和统治阶级,这类人群的藏族文化用品包装大量运用了白银与黄金,和来自汉地的珍贵材质如瓷器等,以彰显权贵。
3.3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装饰特点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装饰艺术其实就是各种文化混合交融的体现。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纹样是现实的生活的写照,匠人们将自己生活中所见的牛、羊、花、草刻画出来,宗教故事里描述的龙、凤、大象、狮子、怪兽,甚至还包括稀有的犀牛、鸵鸟等生物。勤劳的人们把这些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根据描述和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来自汉地的文化也“寿”、
“喜”灯等文字也随处可见。佛教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纹样也是备受喜爱,如莲花纹、忍冬纹、龙纹、等除了用描绘的方式外,这些纹样的镂空鎏银鎏金穿插点缀在包装的各个角落。藏族工艺受到许多地区的影响,从元代萨迦世系时期开始形成的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地,第八世和十世噶玛巴时期以来在纳西族、土族、门巴族、普米族、裕固族等诸多地区手工艺技术的传播。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装饰还和当时藏族的手工艺水平息息相关。关于藏文的起源时间现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松赞干布时期由喇嘛吞弥・桑布扎以古梵文和天竺文为基础而创制,佛法也从此传入藏区。同时以天竺和汉地为首的许多民族地区引进了生产技术和工艺品加工技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大批工匠也将汉地的装饰艺术在藏族中传播开来。同时在藏族盛行的佛教来源是从天竺、尼泊尔传入、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当地的工艺技术甚至是照搬整套。文化用品包装主要的装饰工艺有錾花、雕镂、刻画、模冲、冷锻、塑雕、镶嵌、鎏金银等。其阿红鎏金在藏族地区极为流行,历史也很悠久。公元1182年工艺大师萨迦班智达在萨迦寺亲手铸造的鎏金铜制普明文殊像后藏族手工艺迎来了以黄金为材料进行创作的黄金时代,至此之后,藏族文化用品包装中黄金的运用在也开始日益增多,雕花镂空这类的器表装饰手法在文化用品包装中层出不穷。
【关键词】歌曲教学 民族文化 渗透 学科育人
注:常州市朝阳中学课题组:《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DB/OL]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7-02
概念解释:
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沉积着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化石”。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工艺、民族文物、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饮食、民族宗教,还有社交礼仪、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本文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中渗透藏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和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专家同行切磋。
首先,合理取舍和有针对性的选择歌曲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渗透。
从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如果什么文化都渗透,就会改变音乐课的特质,音乐课可能就变成一堂综合文化教育课。加之小学音乐教材密度大,内容涉及广而杂,音乐课每周才两教时,扣除节假日和学校各类活动,每学期音乐课最多只有三十多节课,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歌曲教学中要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只能合理取舍和选择歌曲。比如14首歌曲中属于同一类型和同一民族的歌曲,如果歌曲中未包括特别的知识(如音符、节奏、舞蹈等相关知识点)和隐含特殊的育人功能,可以压缩这类歌曲的曲目数,留出适当时间进行适度民族文化渗透。另外、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少数民族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歌曲,很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优秀的音乐、建筑、服饰、舞蹈等民族传统文化。而对整个小学教材109首歌曲进行统计,汉族歌曲77首、占66%,外国歌曲28首,占26%,而中国少数民族歌曲只有9首,只占歌曲总数的8%,涉及7种民族的歌曲和文化。在舍弃类型雷同的汉族歌曲的一些曲目后,节省出的时间可选择补充适当的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曲,尽可能选择民族不雷同的歌曲,或者包含一定的知识点或特殊育人意义的歌曲。这样既可以达到知识学习和拓宽学生对中国民族歌曲和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其次,歌曲教学中渗透传统民族文化应体现音乐课的音乐性。
歌曲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渗透时,首先考虑的是音乐课的音乐性问题、渗透的文化力求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或者对完成教学内容有帮助的内容,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内容如果需要渗透简单介绍,让学生稍微了解即可。现就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中渗透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和大家商榷。
我认为藏族在我国属于一个人口较多,音乐文化比较有影响力的民族。在整个小学一至五年级中只有这么一首藏族歌曲,在该歌曲教学中渗透藏族民族文化我认为应该较普通歌曲做得更加到位。因此我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渗透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我选择渗透的重点为藏族语言演唱歌曲和藏族舞蹈,而这两个内容属于音乐课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同时,两个内容都是围绕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进行,其他内容的渗透也力求为歌曲教学服务,如对藏族分布的地理位置、日喀则风光、建筑、民族服饰、藏族乐器欣赏等也是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日喀则,启发诠释歌曲的情感,焕发学唱歌曲、唱好歌曲的激情。
具体教学课例如下:
一、情境创设及藏族文化渗透为学习歌曲做好情感铺垫
1.多媒体出示卓玛图片,谈话简单回顾藏族分布地域。
2.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和日喀则地图,向学生介绍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日喀则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了解藏族分布地域及和日喀则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3.日喀则介绍:多媒体出示一组日喀则图片,图片中有藏族服饰、乐器、冰雪、草原牧场、粮田、河谷等。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听有所改变的《我的家在日喀则》旋律。
设计意图:为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为演唱歌曲焕感,同时达到教学中渗透人文文化和初步感受有改变的歌曲旋律,为用藏语演唱歌曲做准备。
二、新授藏语版《我的家在日喀则》
1.复习第一、第二句藏语
设计意图:藏语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语言,新接受一种语言需要不断熟悉巩固,特别第二句在歌曲中出现三次。通过接龙、对答、快速、慢速等多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为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作充分准备。
2.按节奏学习后面乐句中藏语
设计意图:为学唱藏语歌曲作准备。
3.学唱藏语歌曲
以跟琴学唱、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学生独唱等多种形式学习歌曲。
设计意图:学习歌曲,特别用藏语演唱学生比较困难,要反复演唱才能掌握,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才10-15分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趣化教法和学法、反复演唱。
三、为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创编藏族舞蹈
1.观看合唱版《我的家在日喀则》与藏族舞蹈组合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紧张的藏语歌曲学习,穿插观看视频环节,让学生调节放松;对教学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版《我的家在日喀则》的音乐特点;为下一环节让学生为歌曲创编藏族舞蹈和变化队形启发灵感。
2.分组为歌曲创编藏族舞蹈,可以迁移已学藏族舞蹈《赛吧小伙伴》中动作,也可以加入其它藏族舞蹈动作,要求有队形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舞蹈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学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积累之上,特别一年级学生积累贫乏,创新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前已教授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组合。
3.分组展示和评价,分组进行展演,小组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分组展演和相互评价,小组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意识和锻炼表达、观察等能力。
四、简单总结并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已学民族歌舞进行回顾、复习和串联归类,加深记忆。
调研资料显示:嘉绒藏区以碉房式建筑为主,保持传统藏族建筑的格调,依山川河流而建,多为泥土、石材和木材混合结构。当代的嘉绒藏区碉房式建筑结合了大开窗、敞烟台的样式,楼与院结合,建筑整体坚实、稳固、凝重而雄伟。在室内象征性地保留中柱,设置火塘,门楼多挂置饰物。而康巴藏区以农区民居为主,主体追求平面宽阔,多采用立柱,且立柱粗大,大开窗。庭院也是多功能综合使用,果园、菜园、水渠、池塘、畜圈和柴房一应俱全。在草原牧区藏族建筑多为帐篷建筑,从结构上来看,帐篷一般以方形或者矩形为主,颜色有黑、白两色。帐篷主要是由木棍支撑,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中置火塘,上置牦牛毛毡毯,在帐篷的四周镶有白色的吉祥图案花边。四川藏区的建筑形式受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而造就了建筑外观上的差异,但室内的居室空间设计在布局、陈设和装饰上有着相似的手法。居室空间一般都由经堂、客厅、卧室和厨房等空间构成,因此在运用手绘的方式上,各地区藏族居室空间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大体相似。通过以上对藏区建筑和室内空间布局的分析研究,考虑到藏族室内空间层次较为丰富,因此我们在描绘手绘效果图的时候应尽量多注意一些细节,通常采用钢笔勾线设色的方式。由于室内陈设内容较多,同时藏族装饰色彩也较为丰富,我们在使用常见的马克笔上色的时候,倘若色彩较多则容易混乱,所以运用钢笔勾线的优势一是可以很好地将室内空间布置划分出来,二是可以加强对描绘物的细节刻画。根据藏族室内陈设进行手绘构图,藏式风格氛围的营造相当重要,这种氛围主要是通过藏式家具、室内器物和藏式装饰元素共同构建的。如,经堂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属于净地,专门用来供奉佛圣,因此经堂的内部陈设设计中除了佛像之外,还有供奉佛像的神龛、藏桌和藏柜。根据藏族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在客厅内陈设的主要家具为藏柜和藏桌,藏柜高约1.1米,藏桌高约为60厘米,面宽80厘米,一般习惯在靠窗的沿墙摆一圈“卡垫”,成环绕的形式,在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以供家人或者客人围坐喝茶用膳。藏式的餐厅设计中也采用围合的方式,将靠墙的四周布置好藏式沙发,前面则是用餐的藏桌,一般餐厅的中间都设有烤火炉,以象征草原帐篷的立柱。
二、充分运用藏族室内的装饰图式丰富画面语言
藏族室内设计的特点在于室内装饰的丰富性,且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室内的装饰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根据对藏区的民居建筑和室内装饰调研结果的分析,藏族民居柱头、门窗、房顶、屋脊、斗拱、檐廊、经堂等装饰以圆雕、浮雕和彩绘壁画、唐卡、实用器物为主,宗教文化浓郁。室内空间多用装饰纹样营造氛围,如云纹、梵文、莲瓣、、莲花、华盖、宝瓶、几何纹样等。藏式室内设计中,彩绘壁画是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通常壁画多以长寿老人图、七政宝图和八吉祥徽图为主。七政宝图也称“国政七宝”或者“轮王七宝”,其内容包含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兵臣宝。八吉祥徽图又称“八瑞相”“藏八仙”“藏八宝”,是藏族传统的吉祥图,包括吉祥结、莲花、宝伞、白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运用彩绘壁画丰富手绘效果图的画面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藏式壁画本身在空间设计中具备一定的宗教气息和民族文化,相对于其他风格的室内设计来说,可以取得脱颖而出的效果,且具有浓烈的趣味性。不管在藏族建筑还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都可以感受到其装饰图案形象的无限丰富、层出不穷。对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藏族人将之形象艺术化、审美化,这种形象的充溢足以让观者陶醉其中,犹如一场盛大的交响乐般振奋人心,难以用言语描述。与此同时,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表现从形式上看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描绘的时候可以多运用这些装饰纹样增强藏式空间氛围。这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还可以增强藏族装饰在构图上的统一,让画面流溢单纯的情感色彩。
三、藏族装饰色彩在画面中充分的表达
在《色彩艺术》一书中,伊顿指出:“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因此,追溯藏族装饰色彩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色彩是藏族居室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藏族人物质世界的表现,也象征着藏族人单纯、热烈、明快且艳丽的精神世界。在藏族的装饰设计中,常见的色彩主要有红、黄、白、蓝、绿这五种。象征在所有艺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古典建筑基本的五种柱子中,爱奥尼亚式是学问的象征,多利亚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在藏族,象征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藏族人常年生活在雪域高原,而雪山、草原、蓝天正是他们崇拜的自然之一,因此白色象征着茫茫雪域,绿色象征着草原,蓝色则象征着蓝天。黄色是藏族人心目中最崇高的颜色,主要是受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影响,因此黄色一般用于寺院的金顶和宗教器物的鎏金装饰以及藏族活佛的僧衣色彩。红色在藏族的文化中也颇有渊源,是藏族人心中战斗的颜色,象征着太阳,也是藏传佛教喇嘛的僧衣颜色。藏族装饰色彩的发展脉络直接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宗教文化对色彩的影响,色彩的灿烂在藏族建筑和室内装饰上有着直接的表现,其特点在于用色大胆而且纯度很高。在手绘材料中,马克笔和水彩的表现力都很强,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因此运用手绘的方式表现藏族装饰色彩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藏族装饰色彩的特点是比较平面化,同一种颜色的变化不是很多,这让我们在运用马克笔表现藏族居室空间设计色彩效果时,对于在一个平面上装饰色彩的处理,可以选取平涂的方式,在转折的部位可以稍加重色处理空间的光影明暗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马克笔用笔的大胆以及对画面转折关系的处理尤其重要。由于藏族装饰色彩的明度都较高,因此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多以马克笔的彩色系为主,用灰色系的进一步叠加增强画面空间的虚实效果。
四、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效果图画面氛围的营造
“我的研究主要是两方面。刚开始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我在中央民族学院学美术,基础是西洋画,就是油画,专攻中国画。进大学前,我自己还学习过藏族传统绘画,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藏族绘画艺术与其他民族相比并不逊色,拥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绘画理论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立志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我是学画画的,个人对绘画很感兴趣,从经济上讲,肯定画画比理论研究要挣钱得多,但当时就觉得藏族绘画艺术需要理论研究,这个工作要有人做。毕业工作后,又找了些老师,认真学习藏族的传统绘画,用7年时间写出《藏族传统美术概论》,1994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2007年被大学确定为艺术学博士必考书,2010年又获得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藏文研究专著类二等奖。
再一个,我很关注藏族传统手工艺。从2000年起,我对藏族传统手工艺做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具体内容分为几大类:第一,传统藏区的手工艺,我用几年时间把甘、青、川、滇、藏5省区跑了几遍;第二,受藏族传统手工艺影响的土族、蒙古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第三,汉族地区如北京,承德、五台山等地藏传佛教寺庙的传统手工艺;第四,目前正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现代藏族手工业;最后,是受藏族文化影响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外蒙古等几个国家的手工艺。这些年我跑遍了这些地区,实地调查了解传统藏族手工艺情况,真实记录下这些技艺。
“对于藏族传统手工艺,至今我不敢说什么研究,也不敢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新东西。我之所以专心做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真实记录下这些手工艺,原料是什么,具体过程如何?等等。我感觉,现在有些手工艺正在消失,有些手工艺或者将会消失,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好东西记录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我原来在政协工作,常常看政府工作报告,关心老百姓的增收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关心藏区老百姓的增收。我时常想,增收得有个增收来源,藏族传统手工艺就是个很好的来源。2003年,我去尼泊尔,观察尼泊尔人学藏族手工艺,是请藏族的手工艺人做他们的师傅,长年累月地教学,直到学会为止。当年,海关统计,尼泊尔出口的手工艺品总价值12亿元人民币,现在大概已经20亿了。我们四川郫县有20多家藏族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可和尼泊尔比,差距还大得很。藏区农牧民是有这些传统技艺的,藏族手工艺品很有市场潜力,发展好了,我们也能把这20亿装进老百姓的口袋里。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搞研究的,也得好好研究这些问题,不能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天天写写文章。
目前,我正在撰写《藏族手工艺大全》的汉文版。已经改两稿了,原来有个藏文版,现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翻译成汉文出版。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中国科学院本来准备出一套《中国手工艺大全》,听说我这本书后,很重视派自然历史研究中心等几个单位来和我协商,还主动联系大象出版社出版,对装订等各个环节高标准,严要求,准备出成精品。《藏族手工艺大全》出版后,他们准备动用各种现代技术,比如化学成分测定等,沿着这本书的思路进一步做下去,我这本书包括56大类技艺,他们以后可能一种技艺出一本专著。真要是做成了,对于藏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弘扬,将是个很大的帮助和贡献。
“此外,我现在负责民族文化博览中心二楼藏族展览馆、五楼经堂馆(刘文辉捐赠珍藏经堂)展厅的设计和监督工作。原来西南民族大学有个老的藏族展览馆5-12地震的时候严重受损,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很不利,学校和相关部门很重视,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修建新的藏族展览馆和藏传佛教文化展厅,学校安排我负责设计工作,目前设计已经完成,施工也在紧张进行,今年应该可以完工。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藏族风格舞蹈课;道具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05-01
引言:受自然条件和人文气息的双重影响,藏族舞形成了其特有的淳朴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畅的舞蹈风格,成为了民族民间舞文化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同时,藏族舞在道具的使用上也有着极大的探究性,一些因道具的加入而更具风格特色,一些以道具的名称而命名,更有些离开了道具便不复存在。
藏族舞蹈中对于道具的应用十分普遍,传统的水袖、热巴、甩发、山南鼓等在藏族风格舞蹈课上都十分常见。此处的道具,不再仅仅是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转化为了藏族舞教学中增强训练性的手段,同时使学生明白,道具在中国民族民舞蹈中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而本文中,将以上述藏族舞蹈道具为例,挖掘道具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关于藏族舞理论的综述,主要阐述其分类与特征。第二章是关于藏族风格舞蹈课中的道具舞蹈的研究,以热巴、弦子、山南鼓舞为例。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谈论藏族风格舞蹈课中道具的应用,以实例阐明道具对于藏族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藏族舞蹈的分类与特征
第一节 藏族舞蹈的分类
(1)藏族宫廷舞蹈。流传民间的宫廷舞蹈主要包括噶尔舞等。噶尔藏语意为"专业性的表演"。表演这种乐舞的是男性儿童,"这里主要是指17世纪噶丹颇章王朝时期,拉达克国王献给五世达赖的一部乐舞。这部乐舞,一直表演于宫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韵律和动作,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宫廷舞蹈" 。
(2)藏族宗教舞蹈。藏区盛行宗教,并贯穿于藏区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对藏族乐舞文化的影响也极大。藏民把幸福寄托在宗教上,因此宗教活动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故这种也体现在他们的舞蹈上。在羌姆、藏戏、这种典型的宗教舞蹈中,随处可见佛事活动的影子。
(3)藏族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伴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卡若文化(有窑穴、道路、动物骨骼、粟类农作物等)。"伴随着藏民早期文明的出现,藏民也早早有了舞蹈活动,且遗留在岩画、壁画中" 。
藏族民间舞蹈具有载歌载舞的特征。能歌善舞的人被视为有文化教养,受到社会的尊敬,因此,民间舞蹈受到藏民的普遍青睐。"藏族民间舞到大多在民无节日里表演,是具有广泛性的群众性舞蹈,属于广场艺术,活跃于藏民生活中的民俗舞蹈始终保存着自己浓郁的民族个性,很少受到外来乐舞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藏族舞蹈的特征
(1)体态特征。"松胯、弓腰、曲背"和"一顺边"是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造成这种体态的历史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因为藏族服装的厚重必须借助腰部力量来完成舞蹈;另外,藏族人民常年以背部为支撑点的劳作习惯,俯身是为了减轻体力劳动时的负担而进行的自我身体协调;同时,这种体态也带有一定的痕迹,"人们为了表达内心的实诚信仰,为了取悦神灵、诸佛和菩萨,日常生活中便有了较多的叩头膜拜、煨桑烧香等活动,而这些都与人体的垂首、伏地、俯身等行为有关" 。另外见到领主时双手前伸等被强制的礼仪习惯久而久之也体现在了舞蹈的动作上。"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中心,手和脚同出一侧,从而形成妩媚动人的舞蹈动律。
(2)动律特征。藏族舞蹈学者阿旺克村用五个字归纳了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颤、开、顺、左、绕。"颤"是指舞蹈时膝关节上下的颤动,藏族舞蹈以下肢活动为主,下肢动作有一膝部颤动为核心;"开"指舞蹈时的基本脚形,藏族舞种落腿和出腿的动作,像跨腿、踹腿、踢腿、抬腿、抛腿等均已勾腿外开为美;"顺"是指舞蹈进行中手和脚向同一方向运动,这是藏族舞特有的协调方式,有顺摆、顺悠、顺绕、顺甩、顺推等等,它来自连臂踏歌中的"起脚抬手,踏脚甩手"的运动方式。"左"是指舞蹈一般都是从右向左顺时针方向绕圈进行。动作以左方向为始,旋转以左转为主,这与其宗教中的"转经"方向是一致的。"绕"是指舞蹈中的舞袖,用手带动长袖绕圈,藏族中的舞袖有甩、摆、撩、绕等多种形式,但以"绕"为核心,有大绕小饶、臂绕肘绕腕绕、单手绕双手绕、内绕外绕……颤、开、顺、左、绕作为藏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贯穿于整个藏族舞蹈体系之中,造就了藏族舞剽悍、强劲、的风格特征。
(3)道具的使用。"舞蹈道具也成舞具,是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意义上,我们说道具是舞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体动作的延伸部分或补充部分。也就是说,人体动作是主体部分,道具是补充部分。" 作为民间舞艺术的一部分,道具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寓意性、象征性、表意性、戏剧性和技艺性。因而在民间舞的表演中,道具有着重要的做作用――首先,他是观众把握舞蹈作品内容的媒介,也就是说,观众是通过演员所使用的道具把握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另外,道具也是观众获得欣赏美感的媒介,即舞者仪器娴熟的技巧驾驭道具,观众从中获得观赏上的美感。
藏族舞蹈中对于道具的应用十分普遍,传统的水袖、热巴、甩发、山南鼓等在藏族风格舞蹈课上都十分常见。下文中笔者将以上述为例,挖掘道具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此处的道具,不再仅仅是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转化为了藏族舞教学中增强训练性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融入藏族舞的艺术氛围当中。
第二章 藏族风格舞蹈课中的道具舞蹈
第一节 热巴
"热巴"一词藏语的音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们对这一词有着不同的解释:一是"破碎如丝的表演服饰或布衣";二是"表演者如穗的发辫";三是"苦行僧或布衣者,也是藏族群众对民间流浪卖艺艺人的泛称"。热巴的表演者多为民间流浪艺人,他们先击鼓摇铃,招徕观众,然后进行表演。表演时,男舞者右手持铃,左手持牛尾;女舞者左手持手鼓,右手持鼓柄,相对舞蹈。热巴舞的气氛热情、奔放、欢乐,舞者们边歌边舞,祝福观众幸福、村寨平安。
在课堂中,老师一再强调热巴舞粗犷奔放,主要是技巧表现,例如立转鼓、平转鼓、翻鼓等技巧,使舞蹈情绪激昂,舞姿多变。以技巧的表演来抒感,是藏族民间舞"卓"一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在藏族民间众多的自娱性和表演性歌舞形式中选择一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加工改编成综合性表演组合,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好藏族舞蹈独特的风格韵律,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技巧,以便充分准确的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精神气质。缩短教室与舞台的距离,挖掘学生的表现力,为今后的舞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弦子
弦子是藏族舞种极具代表性的舞蹈,因有拉弦乐器的伴奏而得名。水袖是弦子舞中的重要道具,男女袍子双袖均系在前腰,男子穿白色长袖衬衣,女子穿红色长袖衬衣,这各长四尺、宽一尺多的红白两色袖子,寓意着他们是长江、黄河的儿女。演员在表演时双腿颤撩,松腰松胯,双臂挥袖,加之脚的拖、点、踏、端等。弦子舞的节奏由慢到快,主要内容基本围绕歌颂家乡、歌颂大自然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而展开。特点是手舞足蹈。脚步灵活,双膝自如,动作变化较多。旋律欢快流畅,舞姿舒展优美,语汇丰富多彩。
以藏族传统典型组合《古来亚木》为例,该组合属于弦子舞,在学习和训练时,老师反复强调水袖是情感的外化,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力来带动水袖的正确用力技巧。藏族中的舞袖有甩、摆、撩、绕等多种形式,但以"绕"为核心,有大绕小饶、臂绕肘绕腕绕、单手绕双手绕、内绕外绕……颤、开、顺、左、绕作为藏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贯穿于整个藏族舞蹈体系之中,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形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双臂的挥袖主要以指、腕、肘、肩的协调和统一,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由大臂带动,使袖子的路线尽量远、长,从而表现女子藏族舞蹈优美、绵长的特点。
第三节 山南鼓舞
山南地区是藏民的摇篮,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山南鼓舞是一种将扁骨系于腰间,用两根弯曲的鼓吹打击起舞的广场舞蹈。一边击鼓一边唱歌,没有其他的伴奏乐器。 "舞者使用的扁形鼓是用羚羊和山羊皮制成;直径约20寸,鼓皮上左右绘有各种花纹和祥瑞图案,鼓边上绘有各种花朵图,砸有两个铁环,上面的铁环穿着带子捆在左腰上,下边铁环的带子捆在左大腿上,鼓糙用富有弹性的粗藤条制成,鼓糙的把柄上有五色鹰毛" 。每逢藏族重大的节日都是山南鼓舞的演出,整个藏南山村都是鼓声隆隆,展撼山谷,气势极为磅礴。
课堂中,老师加入了藏族长辫,一边抡动发辫,一边击打鼓面。主要表现出藏族男子刚强、有力,要散发出一种野劲。当辫鼓舞达到热点时,所有人在同一时刻击出猛烈的鼓点,发出激烈的鼓声。在由缓到快的鼓点中旋转,摇头甩发。甩发动作的有五种:单八字、双八字、前后甩、旁测甩、回圈甩。这种富于激情的舞蹈表演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章 藏族风格舞蹈课中道具的作用
第一节 道具是舞蹈的特色语言,也是技巧的训练
一般人们普遍认为道具不外乎就是演员的装饰品,其实不然,道具的进入,不仅延伸了人体的线条,使肢体语言的表现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夸张和延伸,而且更加有效地突显出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拓展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使舞蹈语言的表现更为形象。"道具的恰当运用,有利于丰富舞蹈语汇,传达编导的思想情感,增强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塑造美的形象,完成舞蹈艺术的创造" 。道具要便于舞者的使用和展现,在表演中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与舞者浑然一体,即人与道具的和谐统一、动与静相得益彰。
同时,道具也是一门技巧的训练。如藏族舞中常用的道具水袖为例。藏族舞的水袖,不同于古典舞中的水袖带给人灵动飘逸之感,而是营造出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在进行藏族舞水袖表演时,我们把长袖抛出去,抽回来,舞动袖子踏、跳、转,跑,舞姿奔放流畅,这袖子仿佛是你延伸出去的手臂,把辽阔的草原全拥在你的怀抱里,让道具和你的肢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节 道具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
"道具的创作必须与人物的性格、动作语忙紧密相连,不论是设计环境和动作语汇处处都应思考人物在环境中的活动和表现人物性格" 。如前文所述,藏族舞蹈中表现出来的粗犷大气的民族性格是藏族人民生活与青藏高原而自然形成的演员想要把剽悍强健人物形象表达得栩栩如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经过对道具的不同的处置运用,烘托和提示了舞蹈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显示了此时此刻舞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心境,从而使许多单凭肢体举措很难完成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把道具和举措无机的结合起来,融入感情的坎坷变化、心意形状,巧妙的使人觉得道具已成为人体意蕴的一局部。当在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很难拿捏时,不妨加入道具的训练,借助道具的训练设计,使其从中体悟风格舞中独有的审美和特点。比如山南鼓舞中的道具,无论是鼓还是甩发,其酣畅淋漓的表演形式和奔放大气的动作设计,凸显的都是藏族舞蹈粗犷、矫健的人物形象,通过道具来增强舞蹈磅礴的气势。
第三节 道具是乐器习得的一种方式
藏族舞蹈中的一些道具,其在当地本身就是一种乐器,学生在进行道具训练时,也同时习得了一门乐器。以热巴为例。热巴的编排难度较大,表演没有音乐伴奏,它随着女子鼓点和男子铃声的节奏展开,应节奏而舞,因而可以成为群舞时明晰节奏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就凸显了道具鼓和铃的作用。此处的道具,不再是简单的"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成为了演员表演时律动上的准则。热巴舞在表演时,通常情况下人数众多,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律动的难度,使得演员们在节奏上很难达到统一。因此,在进行热巴的训练时,一定不可忽视道具的作用,通过道具自身特有的节奏感和律动性,明晰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节奏,使得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也能达到节奏上的统一,增强表演的观赏性。
结论:藏族舞蹈中道具的使用较多,无论是鼓、铃、水袖、甩发,在教学中都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道具,不再仅仅是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转化为了藏族舞教学中增强训练性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融入藏族舞的艺术氛围当中。有些道具是人物形象的点缀,有些道具是思想情感的缩影,但有些道具的使用,却可以带动演员的动律,增强其表演的律动性。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道具有助于带动动律、明晰节奏、增强气势,从而更好滴表现藏族舞蹈豪放、粗犷的风格。
同时,从整个民间舞领域而言,道具的在训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属于舞蹈中的一种特色语言,因而对于道具的训练属于技巧性训练;道具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让演员在舞蹈训练的同时习得乐器,丰富演员的艺术内涵。从民间舞蹈文化而言,课堂中道具舞蹈的学习,还起到了一定的文化传承的作用;从古至今各民族执器而舞的起因,不同道具所蕴涵的不同意义,道具在舞蹈运用中的发展、变化,都让我们对不同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
舞蹈中道具的文化可为博大精深。在此只是浅谈一二,希望在日后还可以深入研究,有所收获,并将它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少数民族史[M].北京:文史出版社,1990:(781).
[4]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6]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54).
[7]尕玛多德.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依"浅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2).
[8]家雍群培.论藏族弦子(谐)艺术的形成与类别[J].中国音乐学,2003,(2).8、索朗次仁.山南鼓舞[J].艺术研究,2004,(6).
[9]刘荔.道具在舞蹈中的特性[J].民族艺术研究,2001,(5).
摘要:藏壁挂是在藏毯从地面装饰艺术走向墙面装饰艺术的一个升华,是民族文化、民间传统工艺、特染工艺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围绕现代人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好奇,根据藏族的地域特征,其工艺特点、艺术特点展开创新性的保护。做到原样传承,又能创新地以新的形式给藏族地区带来社会、经济价值,并增强其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藏式 壁挂 保护 创新
藏族艺术同其他民族艺术一样,有着其特有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经济关系、产生的生命意识等都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藏毯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在由地面装饰向墙面装饰的转化过程中,藏壁挂的制作也形成了自己的一道工序。虽然制作藏壁挂的工序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每幅藏壁挂都是纯手工编织的,由于每个人对细节的处理不同,所以每幅壁挂都是独一无二的,极具收藏价值。
面对以藏壁挂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我们不仅要合理的保护它,还要应用创新性的思维去开拓地发展。藏壁挂的精神寓意、文化内涵、造型特征等内容是其保护的实施点也是创新的源泉,如何做到原样传承,又能创新地以新的物化形式给藏族地区带来社会,经济价值、并增强其文化的传播。民间艺术创新要做到在保护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发的环节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保留原有的优秀传统,但又不局限于原有传统而一成不变,并在突破传统束缚时摒弃不适合于社会需要的东西。
在此,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对民间手工艺的调查与文化保护,民间艺术品的收藏以及民间艺术品的旅游开发再生三个方面。藏壁挂工艺品的保护也体现出以上的特点并具有创新性。
1.民族用品だ发展与保护
藏区博大的文化吸引着世界人民,这使得藏式壁挂获得众多消费对象,作为藏毯艺术的升华,藏壁挂已成为集装饰、收藏、馈赠为一体的高档艺术品。但是,目前国内综合材质壁画制作尚处于萌芽状态,,藏饰壁画本身的装饰性也很强,综合材质藏饰壁画研究成功将会为文化乃至旅游、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围绕藏族的地域特征,现代城市人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好奇展开旅游式的生产,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策划设计。
(1)藏区用自己特有的东西吸引着四方的客人,除了壮观的自然风景外,最吸引人的就要算那些古老的民族习俗和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这些也构成了来藏旅游的特色。在编织壁挂时,让来藏区对藏壁挂有兴趣的游客观看编织壁挂的流程,听编织人讲每个壁挂上的故事,让游客进行壁挂编织制作的体验,了解藏壁挂的艺术魅力和其独特之处。
(2)保护藏壁挂工艺的基础是保护编制这个工艺的方法,这就需要发现和保护现有的编制的传承人。市政府为藏壁挂艺术家颁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保留住了学习工艺、制作工艺的人,就能够留住手艺。传统的工艺包括一些艺术,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过世,就可能销声匿迹。
(3)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传播传统藏壁挂的工艺、艺术特点,将编制藏壁挂的工艺程序编辑成视频,向大众传播,将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通过现代工艺制作展现给世人,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对文化艺术高层次的需求和享受,使许多人因此达到了文化增收的目的,更继承和弘扬了高原民族文化。
2. 设计创新 强调引导藏族文化创意
以传统文化为基石,运用现代科技与材质,对藏饰壁画进行现代化升级,保留核心的藏族传统风格,做一些材料上工艺上的改进,使其适合现代化商业需求,新工艺的采用避免了传统藏饰壁画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一条新的大道,为寻求低廉的制作成本,运用多种材质进行多重复合试验,用一种取材便利同时兼具环保、无污染、可回收的新型材料同时改进制作工艺,使其能够实现批量化大生产,在藏饰壁画的销售过程中也进行了文化的传播,将藏区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为藏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现在市场有的藏壁挂多以唐卡、民族风情、景色、藏族人民生活场景为主,有的地方还别具匠心地将诗词、各大活动和赛事等制作,极大地丰富了内容,而为了更接近高原人民的生活,可以将制作的重点放在‘六字真言’、‘彩粉坛城’、藏族群众日常生活及风情等方面,不仅结合了藏族的元素,形象生动地突出文化和宗教,更是满足了信教人的心理,而且还提供了来藏区旅游的游客多种挑选购买。精心的设计,使其从本身的壁挂功能特征达到旅游纪念意义。
(2)采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新的传统工艺。
壁挂的材料以布和线为主,可以折叠、卷起,但材料具有变形性,不具有长久性。而且最具有藏族特色并且藏族人皆爱的藏银.玛瑙.松石没有融入的壁挂中,虽有藏族特色但不具有代表性。而我们在对藏壁挂的创新时,应考虑到了现有壁挂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现有的以布和线为主编织的壁挂,以绘画的形式制作的壁挂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更多的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制作,或是用更多不同的制作形式来制作壁挂如:用木雕刻出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的壁挂,或是以镶嵌的方法,在制作壁挂的过程中在其中加入了藏银.玛瑙.松石等这些藏族人人皆爱的配饰,使其色彩更加丰富。采用具有藏族特色的综合材质纯手工制作。结合了其他具有表现力的材质。继承和保留了传统工艺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是传统的壁挂进入了程式化的壁挂模式,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饰品,使藏族式壁挂文化长盛不衰。
民族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都是因其存在现实需求,简单的说就是能“为我所用”。藏壁挂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感,从其不同的场景中传递出浓浓的现代设计理念。具有绿色环保、简约、社会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当代设计的核心思想。以创新思想来保护藏壁挂是属于当今最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壁画》——张映辉
关键词:室内设计;藏式编织艺术;探讨
1.藏式编织艺术溯源
时光变迁,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织物的出土;到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广开国门,促进编织工艺的提高和普及;到元初的萨迦时期编织卡垫受到欢迎和追捧;到15世纪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格鲁派的兴起,藏式民间编织进入一个全胜发展时期;到和平解放后,国家大力支持藏式编织手工艺的发展,随后并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手工艺企业---拉萨地毯厂,从此推动了藏式手工编织业的红火发展。藏式编织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现今,编织工艺品已经成为了藏民生活的必需品。藏式编织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邦典、氇氇、藏被、藏毯等。藏式编织工艺精细流畅,色彩鲜艳且质地厚实,手感好,传统藏式编织手工艺比较复杂且不同的编织种类有不同的编织方法,具体的编织手法有打结法、穿杆结扣法、栽植法等。藏式编织艺术的主题大多来自于藏传佛教、藏式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中,藏传佛教深入每个藏民的心中,不管是是寺庙还是室内装饰都极具宗教色彩。在藏族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团灭和色彩也广泛运用在藏式编织中。
2.藏式编织在藏式民居中的应用
藏族编织艺术品不仅仅是艺术品,对藏族人民来说更是生活必需品。首先藏族居民很注重外墙门窗的装饰,外挑的屋檐下常常挂着蓝红白的纯色布幔或三色条形,而在屋顶的转角处则用蓝、红、白、黄、绿无色布条来装饰,这分别寓意了云、火、天、土、水,用来表达对吉祥的祈祷。再者藏族居民中的门帘用的是卡垫,这种卡垫质地较薄,上面有传统宗教的符号,如、吉祥结、宝瓶等图案,预示了吉祥如意的生活。在室内的布置中,藏族人民喜欢用藏式的木床和木沙发,而藏式木床也可以当做木沙发来用。藏民一般先在上面铺一层羊毛垫子,然后再铺一层卡垫,木沙发上铺手工编织的靠垫和坐垫,椅子和凳子的包裹也是用手工编织的卡垫来完成的,编织细腻、色彩鲜明、纹样含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有保暖防寒的作用,而且经久耐用。一般在比较富足的藏民家里,桌上也会用到卡垫,地上会铺设藏毯,看起来着实美观。藏族居民在室内设有天井和天窗,这样可以解决气候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藏族人民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非常舒适,冬暖夏凉。总之,对于藏族居民而言,竹篮子、地毯、挂毯、服装等和手工编织都有直接的关系。
3.室内设计中藏式编织艺术的运用方法
藏式的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结合了纹样、材料、色彩、技法、文化寓意来运用,合理的使用这些元素,使得藏式编织艺术和室内的环境尽可能得到和谐与统一。
(1):图案的运用:图案主要以传统为主的藏式编织艺术,提取图案主要是指对藏式编织中单个纹样的“形”的借鉴使用,将其元素运用到藏族特色室内设计中,也可将提取的元素创新出一种新的图案运用到室内软装饰设计中。
(2):色彩的运用:藏式编织艺术色彩搭配明度高对比强烈。藏族最具有传统特色的颜色主要是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可将其几种色彩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提取藏族编织艺术的传统色彩,再进行搭配处理设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传统的色彩,但并不改变色彩的色想、明度以及纯度,再运用到室内软装饰设计中。
(3):材料的运用:藏式的编织艺术运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采用的都是绿色环保的材质。在目前市面上很多的衣服、地毯、室内的织物都选用的纯毛纤维材质,是自然环保的绿色材料。可将其这种材料充分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
(4):技法的运用:运用藏族的编织技法,形成不同的风格机理。藏族编织中的打结法编织的地毯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使得毯面细腻规整,增强了地毯的质感。这种藏族的编织技法可以运用到室内编织装饰品。
(5):文化寓意的运用: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设计师在体现某种文化寓意时,可将其艺术形式进行运用。
4.藏式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藏族;特点;建筑装饰;室内空间
一、藏族室内装饰颜色的特点
藏族室内装饰所使用的色彩纯度较高,并以鲜明艳丽的颜色为主。在藏族室内装饰中常以白、红、黄、蓝、绿五色为主,均为高纯度的原色,鲜艳夺目,能在踏入室内的一瞬间将人们的视线吸引过来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索甲仁波切在《生死书》中曾经提到过佛教密宗的五种元素,即“地、水、火、风、天”,并且通过五种不同的色彩形象来象征这五大元素――白色象征着地、黄色象征着水、红色象征火、绿色象征风、蓝色象征天。藏族的文化中色彩的象征与其民族的审美寓意有着紧密的联系:白色代表着纯洁、温柔、善良、吉祥和幸福;黄色是光明与希望、智慧和勇气、富贵与崇高、忠诚与博学的象征;红色似火,是激昂、喜庆、热烈的化身,是骁勇善战、精力旺盛的标志;绿色是生命、是青春、和平与成长;蓝色象征着辽阔的蓝天,让人感受到静谧、深远的同时又涵盖清凉和理性。因此,在藏式民居的室内装饰色彩中广泛的使用这五种颜色。
色彩是最易令人瞬间感受到美的形式,强烈的色彩能够突出主题,能使每一个进入到室内的人感受到藏族人民生命的纯粹以及对于生活的热情。
二、藏族室内装饰纹样的特点
(一)在绘制手法上,藏族装饰所采用的纹样中,包含了大量的、莲花、宝瓶、华盖等符号化的纹样,这些符号来自于一些佛教的典故或者教义,在装饰的同时也反映出藏族人民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与此同时装饰图案中又包括了许多几何形纹样,例如三角形纹、折线纹、弧线纹、回纹、网络纹等等。这些纹样是由具体的动植物经过艺术加工后得来,抽象简洁,灵活多变,非常丰富并带有浓浓的寓意。
从取材方面来看,可以大致分为写实图案、变形图案和植物图案三类。写实图案倚重对象的自然真实形态及特点,在装饰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变形图案则是对描绘对象进行省略、夸张、添加、联想等手法大胆改造以达到预想的装饰效果。
(二)从室内装饰的表现形式上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涂绘和挂饰。涂绘是将颜色和彩画绘制在墙面或门板上。挂饰则是将各种饰品悬挂在门板、门额之上。这些装饰的题材多以藏传佛教中的吉祥图腾为主,如四飞禽走兽、八瑞相、日月图等等。
1、“四飞禽走兽”包含着虎、狮、龙、鹏,常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分布在画面的四个角落中,图案中间则是一宝马扬蹄,马背之上有一宝瓶,依然代表着“地、水、火、风、天”这一密宗之中的自然五大要素。
2、“八瑞相”为藏族传统的吉祥图谱,分别由吉祥结、宝伞、妙莲、宝瓶、金鱼、金轮、金幢、右旋海螺这八种图案组合而成,俗称“吉祥八宝”。
3、日月图源自藏族人民对日月天象最古老的崇拜,在藏族文化中太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象,因此日月图是藏族人心中最为神圣尊贵的符号,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种装饰以及佛教物品之上。
三、藏族室内装饰部位
藏族室内装饰讲究对称、华丽、工整。天花板与地板连接的墙角均要使用彩绘、雕刻等艺术手法来加工装点,尤其是大门、柱头和横梁等木结构空间都是充分彰显装饰水平的地方,藏家的艺术工匠在这里尽其所能进行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庙重点在佛堂,回廊墙壁上进行彩画绘制,而普通居民室内的墙壁上则以绘制彩条、花卉来达到装饰效果。
1、柱头装饰包括斗拱、柱头、大梁等地点的雕刻与色彩绘制。在藏族居室中柱子、横梁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这部分的装点对于整个室内装饰来说是需要突出表现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装点以达到堂皇、庄严、舒适的效果。以寺庙大堂的柱头为例,其装饰的非常考究。天花板下的椽子木顶端整齐并有间隔地排列与大梁之上,彩绘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椽子和大梁之间夹着两道横杠,上道用累卷叠函凹凸方格的木雕形式处理,下道横杠则以莲花瓣依次排列的雕刻或彩绘进行装饰,这种装饰方式并不是强加的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上下图案不可以进行任意的调换。横梁表面则被分隔成大小相同的长方格,匠人通过在长方格内填写梵文经文,或绘制各种花卉图案的方式来达到装饰大梁的效果。柱头与横梁之间是斗拱,斗拱装饰最简单的形状为梯形,这种形式较常出现在底部的储存室中。类似寺庙大堂、佛堂等这类重要的殿堂内的斗拱则是精心雕楼的艺术品,特别是斗拱长弓,一般呈祥云状,以及各种花瓣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藏族民居室内的大量柱头装饰并不同于其在寺庙中的形式,民居室内的柱头大梁装饰多半采用彩绘形式,而鲜有雕刻。
2、大门装饰包括门框、门楣、以及门楣之上的屋檐、门板等。藏族建筑的大门从屋檐到门坎均需用雕刻、彩绘的方式进行装饰。屋檐用两道方本间隔排列,上面覆盖由黄土和青石片筑成的底小头大的瓦片,它不仅有装饰效果,同时还可以防水;屋檐下的门楣上彩绘着各种各样的图形纹案,门框的木构件雕着莲花瓣和累卷叠函凹凸方格图;民居的门板为单开式,涂单色,不进行绘画处理。除此之外,门相上悬挂短绉帘,门框两边的墙上涂刷两道黑色的竖条,然而特殊殿堂的大门门板上就需要绘画装饰。但是不管是民居大门亦或寺庙大门,其装饰效果都要与室内房梁门柱的装饰程度相协调,不论是颜色的运用还是雕刻的内容都要保持统一的装饰效果。
总而言之,藏族的室内装饰辨识度很高,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及地方特色,因此观赏者可以从其直观的表面形象来进行欣赏。藏式装饰作品以其明快、鲜艳的装饰色彩,生动、精炼、抽象的图案造型语言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中国传统装饰的领域中令人瞩目,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华亦雄,周浩明.藏族地区民居室内装饰风格探源[J].新闻爱好者,2010(02).
[2]嘎玛沃赛.浅谈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J].青海民族研究,2001(04).
[3]徐世玉.藏族装饰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16).
[4]次多.藏族传统建筑室内装饰[K].民俗,2004(01).
关键词:文化归属;传统文化;藏民族;藏语教学
一、在教学中传承藏族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我民族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在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藏族地区在经济与文化上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在学习乃至全面接受汉文化或其他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藏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藏族的传统文化属性也削弱了。文化属性的削弱就预示着乡土归属的减弱,就预示着藏族传统文化根基受到破坏。诚然,这种破坏不是主观人为的,而是在社会经济交往中所编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就好比马克思说的那样:弱小民族的弱小文化,虽然在文化上仍然不乏灿烂的光辉,然而在与强大邻族的密切交往中,必然会逐渐丧失自我,从而被同化掉。
从现实的情况看,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与内地交往最为密切的甘孜州康巴藏区,由于从汉代以来,经历数千年的汉藏杂居,其位置上临近成都平原,与内地交往密切。所以,其藏族文化属性严重削弱,从我在2013年对巴塘、得荣县、稻城县、雅江县四县部分地区的调查访问情况来看,受访者中有近六成的藏族不会书写藏文,有近三成的藏族连藏语不能使用,而在社会生活交流中使用汉语。
语言和文字,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标志着一个地域内的文明是否形成并成熟的关键。当一个民族,连本民族的语言也不能很流利的使用时,那么请问,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该怎么继承和保护呢?从我两年间的调查情况来看,那些藏语严重淡漠的藏族,往往对藏族的文化传统不再遵守和传承,对藏文化中的精髓已经很难领略到。如对藏民的各种民间舞蹈、藏歌等艺术形式逐渐淡漠,基本在生产生活中找寻不见。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很自然的就会出现文化断档。
由此可见,藏文化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系统的藏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势必行。
二、藏语教学是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天然阵地
正如我们前面不断的提到语言和文字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那样,藏语教学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担负着也必然担负着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单单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一点传统文化的文字内容,单单靠我们的藏语教师零散的讲几个藏族的历史故事是完全不够的。在这个天然的阵地上,我们的藏语教师应该做的,不单是将一门语言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而且根更应该将系统的藏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应当是在整个藏语教学的过程中贯穿藏族传统文化感染与气氛营造的新思维。这就牵涉到我们藏语教学目的的大转变。而现实是在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藏语教学的地位并不十分凸显,课时明显少于其他主课,这就意味着藏语教学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担负太多的责任。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重大冲突所在。
三、在藏语教学中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教学新方法探析
(一)、教室的氛围营造
为了使学生在冷冰冰的教室中感受到浓郁的藏文化氛围,我们应该花更多心思去布置具有藏族民居特色的实景溶入教室当中。如在柜子上、屋顶的四沿和墙壁上用丙烯颜料绘出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纹饰,墙壁上合适的地方悬挂藏族特色的壁挂,在墙体的涂料上也不再选择一般意义上的粉白色,而是部分地方用木料做装饰,其他墙体也涂上红色、黄色等涂料,以突出藏式民居的特点。
(二)、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
拥有了相应的氛围之后,还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灌注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按照不同年龄段接受知识的情况,系统有序的将一些基础性的、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教授给学生。然而有一点按却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切忌一味灌输性的教学,而是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与启发,常规教学与实践操作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所谓的感受与实践操作,那就是需要我们的学生深入生活、深入校园以外的环境,锻炼他们感悟能力与文化思辨能力。
要做到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就要求我们的藏语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的藏语教材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教学需求,自制校本教材,在制作教材的同时完成必要的教学研究,实现民族地区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校本教材中,需要为每一个课程规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准备需求。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在教材中配图,有一定数量的文字来叙述和补充。在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为之后的教学环节设计做铺垫。
(三)、走出校园,感受生活
前面已经谈到了走出校园、感受生活的相关内容。这里再举两个例子说明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光凭课堂教学和走出校园之后,让学生深度亲近文化载体的教学结果的巨大差别。学生在课本上了解传统文化毕竟免不了坐井观天的嫌疑,他的视野与所能受到的文化感染也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加之文化必定在社会生活中凭借一定的载体而出现而这种载体却是广泛的分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的,因此在可控制范围内,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校园的小圈子,一定时间里前进到校外的大圈子,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感受藏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是相当有必要的。
(四)、其他课程中对藏文化有意识的涉及
光凭藏语教学也是不够的,其实在藏区的小学教育中,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甚至英语只要教师用心,也仍然能融汇一些传统藏文化的教学内容。比如数学题可以以藏族的生活为背景,安排加减乘除的运算,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藏民族的传说故事为素材进行思想品德的感染教育。历史课程意识介绍藏族历史文化,稳固藏族孩子文化根基的天然阵地,在讲授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之外,还可以因地制宜,讲授地方史、乡土文化和藏民族从起源到民主改革的漫长历史,我想这些都对藏族文化的传承、藏族人民文化属性的巩固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四、追本溯源,传承文化――我对本文的总结
写了那么多,归根究底就是我们民族地区的教学,不单是要教授给学生某种知识技能,更是要创造一种民族文化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民族的文化,学习民族文化,还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围绕这这种文化传承教学来展开。如果在民族地区的教育中,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想,那种藏族人民的文化积淀不断加深,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不断加强,与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水融、相辅相生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藏语教学改革和农村教育改革论文集 民族出版社[m] 2008
[2] 浅谈藏语文教学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春景 甘肃省藏学研究会[J]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