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跨界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跨界营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跨界融合;增强出版;跨界科普;跨界教育;联动传播;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媒体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其他媒体融合,寻求转型升级之路[1-2]。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也称“高级阶段”)[3-4],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最早使用“跨界融合”的文献出现在1997年,2013年后针对跨界融合的研究进入期[4],主要分布在新闻与传媒等10个领域,目前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韩立新等[4-5]系统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跨界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对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的理论研究进程、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学科范式转换等进行详细的探讨。刘素花[6]以“媒体+”为基本范式,将我国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分为媒体+技术、媒体+教育、媒体+金融、媒体+旅游、媒体+医疗、媒体+电商6种模式进行探讨。国外媒体的跨界融合涉及视频制作、教育培训、地产、展会等领域;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以及中国医学期刊集群一体化出版平台,均具有显著的跨界特征[7]。总体来看,我国传统媒体特别是新闻出版业的跨界融合已常态化,科技期刊在跨界融合方面也已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鲜有针对性的报道。科技期刊是一个跨界需求非常强的领域,与国外集群化运营模式不同,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为单刊经营,“小散弱”是其主要特点。在集群化、平台化过程中,我国单刊的品牌建设也未获得重大突破。在我国科技期刊一体化媒体融合生态链建设过程中,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高级阶段,或将成为获得资本的突破口[8-9],跨界发展必将成为科技期刊脱颖而出的竞争优势。我国实行单刊经营的科技期刊是否具有跨界基因,应如何跨界,向哪里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8-9]研究的基础上,调研大量跨界融合文献与案例,梳理跨界融合的特征,重点剖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典型案例特点,探寻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构建策略,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转型升级抛砖引玉。

1跨界融合的内涵及测度

针对跨界融合内涵的研究始于1997年,但目前仍未形成能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李刚[10]认为,跨界融合是指媒体进行跨地区、行业以及领域的相互融合,跨界融合有利于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同时对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增强极为有利。隋二龙[11]认为,跨界融合为跨越地区、领域、行业,甚至国界的媒体融合,在跨界融合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资本、资源、管理、市场等方面重新布局,使各类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实现优势互补,强化整体优势。刘素花[6]认为,媒体的跨界融合是指在媒体分化后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媒体内部各要素向媒体领域外延伸、融合发展的脱困方式,是以“媒体+X”多变魔方式互融为核心的模式。韩立新等[4]认为,跨界融合是媒介从专业机构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要素,并在社会中与其他社会要素进行重组的过程,即跨界融合是指以基于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媒介为独立中间体,将分属不同领域的事物连接起来的过程。总体来说,跨界融合具有跨领域与融合重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内部流程,一个是外部领域,最终会体现为运营模式的改变。如上所述,目前的跨界融合涉及平台、内容、传播三个方面的跨界发展,对跨界融合的测度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的融合深度与广度着手,一些学者也已经提出一些评价指标。韩立新等[4]基于媒体融合的相关指标,首次提出跨界融合的5个评价指标:(1)连接力,衡量不同媒介或者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程度;(2)传播力,衡量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3)互动力,即跨媒介的互动,包括与受众的互动和不同媒介、领域之间的互动两个方面;(4)社会影响力,即对社会的影响;(5)收益力,是指能否给媒体组织带来收益。

2我国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

目前,跨界融合在新闻出版领域已常态化。虽然部分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表现出一些跨界特征,但受限于人、财、物等因素,尚无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循。

2.1新闻报道领域的跨界融合

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化“跨界”合作,与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联动,在内容层面与技术层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动,开启共享新模式,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在广度上,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新浪网-新浪新闻、今日头条等)的联动规模空前且力量集中。在深度上,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跨界”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利用内容、渠道及技术优势分工协作,创新产品的形式,充分发掘内容价值,全面提升两会报道的影响力[12]。各媒体跨界融合主要表现在[12]:(1)《人民日报》在全媒体平台中采用“中央厨房”机制,整合了内部的多种资源,形成“选题确定—内容生产—分发追踪”的全流程生产线,便于联动协作以及信息集成与深耕。(2)新闻内容移动首发,再网页,最后在传统端全面深入报道,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联动报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3)重视“用户思维”,应用多种新技术,跨界合作,深挖用户需求,形成“直抵民心”的、形式多样的融合产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H5等新技术的应用,全景相机、VR设备等的亮相,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爆款”新闻产品的推出,使得微博、微信矩阵、微视频、直播、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支持的创意视频、H5游戏、模拟群聊、给朋友圈点赞、客户端嵌入智能语音播放技术听新闻、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播报等吸引无数网民参与其中,形成圈层化传播,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经过各媒体及时准确、多角度、全方位、形式丰富的报道解读,网友纷纷表示“获得感满满”“很实在”“有盼头”。新华社客户端与网易云音乐跨界,联合举办了“留声40年”音乐主题影像展,该产品在微博、微信、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的总浏览量达到800万,全网的传播量达到2500万[13]。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贴近受众,报道形式多样,如专访、快闪、交互体验等;(2)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如利用地铁车站、列车车厢、音乐会、快闪活动、互动展览等推广宣传;(3)采用先进技术如人脸识别、AR、H5等形成H5产品、微视频,将音乐实体化、可视化、互动化、场景化;(4)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生产、对象化传播。

2.2图书出版领域的跨界融合

(1)围绕IP的跨界融合。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识产权,具有资源转化、价值提升模式、结构优化、市场扩张等可跨界特性[14]。IP的跨界可发生在文化产业内各行业间、非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生活中。IP的跨界在不同产业之间都可进行联动和协同,不同产业界如出版界、影视界、网络文学界、网络游戏界都可借力于共同的IP,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优质IP,才能实现特定领域的跨界,唤醒产品的“潜藏价值”,并从不同渠道进行开发利用和营销。成功运营的IP可在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媒介形式中转换,其目的在于引发社群共振,突破不同社群间的壁垒,最终通过强大的裂变传播的扩散力,促使跨界形成巨大效应[14]。国产系列动画片《熊出没》的IP开发,就是国内的一个IP开发典范。这种以IP开发为核心的盈利模式的构建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为支撑。(2)出版文创。基于出版内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产生于跨界融合和新兴技术的发展背景,出版文创将出版与玩具、服装、影视、游戏、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15],延伸成出版产业链[15-16]。目前出版文创的模式有很多种,可大致划分为:基于出版内容跨界拓展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围绕《海贼王》漫画书中不同人物形象、道具、用品、场景等开发的手伴、玩具、饰品和服装等衍生产品;基于改编权延伸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将《三国演义》丛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游戏、数字图书、主题公园等[15],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出“书业+影视业、书吧+影城”的跨界融合模式;基于新兴数字技术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将VR、AR技术运用到跨超本《红楼梦》的纸质口袋书中;基于实体书店打造的文化创意服务,如日本的茑屋书店提供书籍阅读+电影、音乐、咖啡、文具等,号称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基于生活美学,打造高端文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按需印刷、读者自己编校并打印出版等,有些出版社还跨界到书房陈设、花瓶镜框设计等定制服务。

2.3其他媒体的跨界融合

沈阳广播电视台开展跨媒体行动,推出“我爱沈阳”系列产品。此次跨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围绕同一报道主题,将新老媒体融合在一起;②打破地域局限,整合媒介资源,通过电视屏幕、户外大屏、地铁屏幕、网络平台实现跨界传播,并将传播范围扩大到全国;③开展暖心公益传递爱心,制作“我爱沈阳”卫衣、环保购物袋、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温暖更多人,以扩大影响[17]。凤凰传媒集团收购游侠网并控股,投资上海慕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跨界投资教育游戏,将教育与游戏结合,吸引青少年关注,既引导了青少年的正确学习观,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8]。

3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构建

跨界融合是媒体融合的更高发展阶段,是时展的大趋势,可使互不相干的行业、企业全面渗透、融合。通过跨界,传统媒体可克服自身薄弱之处,增强各自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保证跨界合作方以及用户均受益。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实行单独运营,且多为非盈利机制,受资金、人力、技术等限制,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较为缓慢,服务内容单一,受众面小[9]。跨界融合为我国打造科技期刊强刊、大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笔者认为科技期刊拥有高质量、权威的专业知识,优质内容是跨界成功的根本,若能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视角跨界发展或合作,或许将是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快速转型升级的机遇。在跨界融合过程中,科技期刊首先要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其次要在平台上尽可能地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多种优质内容与服务,最后联合各种渠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

3.1平台的跨界

构建一体化网络平台是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基础,平台要体现科技期刊自身特色与品牌内涵,具有集约化或集群化、立体化网络平台、全媒体产业链、传播媒体矩阵与跨界融合经营等特质[8],整合采、编、发等出版流程,促进出版流程的跨界整合,实现一体化生产链,如“中央厨房式”工作机制,实现一次采集信息,多平台使用,也可跨界关联,或集成或拓展更多相关领域的资源。

3.2传播的跨界

传播时可利用全媒体化传播矩阵(如网页+微信+微博+App+QQ+邮件+知名客户端+数据库等),并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传播,或与各大网络媒体(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今日头条、一点咨询等)联动传播,为好内容插上飞翔的翅膀,最大限度地展现优质内容的价值,并充分运用VR、AR、视频直播、音频等先进技术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可视化表达,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3内容的跨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媒体领域的迅速扩张,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相比之下,科技期刊可以提供高质量且专业化内容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用户也更愿意通过付费获得优质原创的内容。跨界是互联网的特质,科技期刊更应该在保证内容质量[19]的同时整合所在领域或行业资源,竖起大旗,引领发展:做好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服务,融入科学共同体;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延伸布局,深化跨界发展或合作领域,如跨界科普、教育、夏令营、旅游等;拓展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内容或产品。短期内可集中精力打造一两款“爆款产品”或“暖心产品”,迅速提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3.1做好科技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同行评议与编辑审定后的内容具有权威性、系统性,这是科技期刊的优势。科技期刊出版论文的形式若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科研人员的阅读需求,则会吸引更多的领域内科研人员、相关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学生等的关注。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增强可采用如数据出版[20]、语义出版、富媒体出版、AR出版等新的出版模式来丰富科研成果的展现形式。通过增强出版模式[21],将论文进行结构化处理后,论文中各知识点可实现碎片化传播并融入科研共同体;将与论文相关的一切形式的内容,如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增强出版等的相关内容,与各种新闻、会议报道、音视频、图片等进行跨界关联,能更加突出论文的核心地位,更加完整、立体、系统地呈现相关科学问题,讲好科研故事,为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对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可通过短阅读首先在移动终端进行宣传,再与网络系统中增强论文进行关联,实现快与全的有机结合。

3.3.2发挥科技期刊桥梁纽带作用,“承上启下”跨界发展科学研究过程包括很多方面,学术论文仅是科研产出的一小部分。通过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仅是整个科研活动的一个小环节。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知识成果尚待挖掘,科技期刊在促进知识传播中的价值也未充分体现。因此,科技期刊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整个科研过程,拓展服务对象与范围,做到以科技期刊为中心枢纽,提供面向科研过程的一体化服务链条,同时拓展科技期刊服务对象,跨界科普、教育等领域,最大化社会效益。(1)向成果上游跨界,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围绕科研活动拓宽期刊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形式,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科研过程中需要随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阅读态势分析报告、接受决策咨询服务等快速获得这些信息,进而从枯燥的海量文献检索与阅读中解放出来,也希望能便捷地获得关键信息、事实数据或实验数据等。通常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找专业的情报服务机构,通过对大量相关科研信息的收集、梳理、分析与再组织等来实现。科技期刊可与相关的部门或单位跨界合作,可在期刊主页上提供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情报分析等工具或路径,简化繁琐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同时也可在期刊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定制情报服务和信息检索收集服务等,从而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增强期刊用户黏性。科技期刊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所在区域或行业资源供科研人员使用,为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等提供智库、舆情、营销传播、品牌传播等服务,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内容附加值,拓展盈利空间;为个人用户提供垂直内容领域的信息服务和区域性社区服务,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向科技期刊上游跨界,实质上是后向跨界,可采取联盟或协同发展策略。(2)向成果下游跨界,延伸科技期刊产业链。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或加盟集成,科技期刊可围绕内容二次开发,进行前向跨界,扩大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范围,产生更大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跨界思维去创新,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同领域科技期刊如医学类、农业类、油气工程类期刊可结合自身品牌特色、专业定位、优势资源等,跨界到不同的领域或方向。①跨界教育。民强则国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2]。跨界教育也是媒体界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有着恒久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受众潜力。科技期刊拥有优质、权威、前沿的学术资源,跨界教育,得天独厚。科技期刊可贯彻全民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突破课堂或学校教育限制,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自主学习或跨学科教育提供网络资源;也可与开放教育平台跨界合作,为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促进科技期刊与教育、社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集成多年积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相关领域机构资源、学术资源以及其他信息资源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研究组织、学术团体、公司企业以及社会民众等跨界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形成命运共同体。②跨界科普。科技期刊跨界科普,可将高深的科学知识变成大家都能懂的语言,面向全民传播,实现全民学习,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这不仅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科技期刊的责任和义务。四川荣县地震与页岩气开采到底有没有关联,这看似是个科学问题,但更是个科普的问题。若科普工作做到位,至少能让民众更理智地去思辨和处理此类问题。通过科普,不仅能让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养,以惠及更多的人,同时扩大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认同感、获得感、存在感与幸福感,还能迅速扩大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科技期刊拥有大量科学家资源和大量科研成果,可为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可组织感兴趣的科学家撰写科普内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让喜爱的人参与其中。中国缺少科普创作人才,科学家才是科普创作的最佳人选[23]。科技期刊可以与相关科普工作者、科普全媒体平台[24]或科普机构探寻跨界合作方式,将科学家忘我奋斗和奉献的事迹做成科普内容,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民务实求真、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也可与相关机构、实验室等合作,组织科普活动,让群众了解科研过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创造思维,激发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点亮科学梦想。科技期刊也可在网站中加入一些科普内容,或通过增强出版关联一些科普小视频或音频等,实现科研论文与科普内容的双重传播,精深与易懂联合,满足更多用户的阅读需求,帮助更多用户走进科学殿堂,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③跨界夏令营/冬令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提升个人见识,开阔个人眼界。科技期刊是前沿、尖端思想的汇聚地,关联着大量宝贵的科学资源,科技期刊可与科学家、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跨界联合,或协同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兴趣,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创造思维。④跨界旅游。对于部分自然科学领域或地理类科技期刊,能否将有关的旅游信息、住宿资源等优化配置,并联合具有丰富野外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跨界发展旅游?这值得进一步尝试探索。目前媒体跨界旅游较为成功的是,媒体推介宣传与线下旅游运作相结合的模式。

3.3.3跨界其他行业新闻媒体多凭借自身内容信息优势,跨界游戏、金融、地产、动漫、电商、影视等领域,实现多元化运营,获得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的红利,增加收益来源[2]。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进军网络游戏产业;羊城晚报集团与多家文化、音乐、游戏、动漫企业跨界合作;《大河报》通过机器人记者“小明看财经”专栏等集信息流、资金流、项目流、人才流于一体,跨界金融[25]。科技期刊也可以基于自身情况探索IP的开发、出版文创等,尝试开拓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等。不同学科领域科技期刊或者不同办刊主体在进行跨界融合时,应根据期刊特色、专业属性、已有的和潜在的用户群体等去优选跨界路径或跨界方向,如跨界科普可能更适合具有更多能做科普内容的科技期刊去跨界发展,而跨界教育则在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中更易取得成功。

第2篇

学生姓名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商标翻译,翻译方法,误区分析,翻译策略,美学体现

 

一、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品交流也更加广泛。在市场化过程中,品牌总是被喻为产品的黄金名片,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除了要求品质优良之外,商标名的翻译妥当与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标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涉及众多的学科和领域,如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法律等。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商标的翻译有更高的要求,它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商标心理。因此,这就需要运用语言、营销以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可通过音译、直译、意译及音译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商标音、形、义各方面的对等性,翻译出能够演绎内涵并兼顾消费者心理感受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商标名。化妆品商标的翻译就是最典型的实例之一,其受众的美学特点决定了其产品译名的重要性。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对美的追求和渴望是她们购买商品的永动力,女用化妆品名的翻译应符合女性消费者追求高雅和美丽的心理。因此,本文选取了化妆品品牌作为样本进行更细致分析,从而更深入研究商标翻译策略。

二、化妆品品牌的翻译方法

笔者通过从超市实地调研、参考《昕薇》杂志(20010年10月号)所刊登的化妆品广告、及化妆品相关网页中收集到化妆品畅销品牌共50个商标翻译,通过这些品牌的翻译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化妆品品牌翻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译法。

(一)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1、汉语拼音法

 

原名

译名

品名

产地

大宝

DABAO

护肤品

广州

隆力奇

LONGLIQI

护手霜

江苏

丹姿

DANZI

防晒霜

广州

郁美净

YUMEIJING

第4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变革,信息传播

 

伴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公共关系、商业促销及直销等营销传播手段也越来越灵活、复杂了。从而导致了商业信息的混乱,这也使得品牌要为人所熟知,甚至知晓都变得更困难了。新兴的传播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极大地加强了客户的力量。通过卫星传播,媒体变得更加多样、互动而且全球化了。对于企业信息传播而言,整合营销传播( Integrated MarketingCommunication ,IMC) IMC作为一种营销传播理论观察视角,在这种现实挑战中的所肩负的责任就更大了。但在实践中,似乎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因素之外,整合营销传播手段似乎与传统广告传播以及营销传播手法并无二致。也有一些广告学家甚至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实际上只是一种旧概念的新表达方法”。为什么会走向这样的境遇,究其原因还是要针对营销信息传播观念及手段进行彻底的变革。

一、理论概说

整合营销传播,发源于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传播合作效应(Communication Synergy)”概念,但直到90年代才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论文大全。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建设中具有航标式的学者有两个,一个是美国西北大学的丹·舒尔茨教授,另一个是科罗拉多大学的汤姆·邓肯教授。舒尔茨认为,IMC的内涵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与现有或潜在的客户有关并可能为其接受的一切沟通形式,以实现企业统一的传播目标。”而按常规说法,整合营销传播的精髓是企业从从以“物”为中心要转向以“人”为中心 [1] 。总之,在舒尔茨看来,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是从现有或潜在客户出发,反过来选择和界定劝说性沟通计划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与此不尽相同的是邓肯的看法:“简单地说,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提高品牌价值、管理顾客关系的交叉作用过程。即,通过战略性控制或影响相关团体所接受到的信息,鼓励数据发展导向,有目的地和它们对话,从而创造并培养与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获利关系的一个跨职能的过程”[2] 。

毫无疑问,舒尔茨对整合营销传播概念的认识局限于从实操层面上加以界定,重点强调了“接触”这一概念,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有沟通形式;而邓肯对整合营销传播概念的认识虽然也涉及信息传播方式,但需要说明的是,他更侧重于 “品牌与利益相关者” 的关系培养。虽然以上舒尔茨与邓肯对整合营销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眼中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过程,而“关系”是这个过程所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其实,这里的“过程”也就说明,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路径并不一定只遵循一种模式,而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多重选择,也就是舒尔茨提到的“可能接受的一切沟通方式”,邓肯主张的“一个跨职能的过程”。

二、整合营销传播的几个阶段

不论是舒尔茨,还是邓肯,都认为,无论是怎样的一个企业,要想真正灌输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并完成全部整合营销传播计划,一般都需要经历这几个阶段的演化:

第一阶段,协调传播策略。这也是大部分组织启用整合营销传播的起点。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目标即是通过制定统一的体系来协调信息传播的计划,从而使组织能够达到“一种主张,一个声音”的效果。

第二阶段:重新划定营销传播的范围。英国战略管理资源机构首席执行官朱丽叶·威廉斯进行的研究表明,当内部营销和传播规划不能支持外部营销和传播规划或不能与之协调时,高达40%的营销传播支出被浪费了或被破坏了[3]。由此可见,内部营销的目的是要将员工中的每一个人都包含到营销过程中,并使员工从以“节流”为中心转到以“开源”为中心上。论文大全。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公司把“从操作层面出发”的观念,转为“从消费者、顾客和最终使用者出发”的观念。它们开始注重顾客与品牌接触的所有有效渠道。

第三阶段: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应用。企业在此阶段会挖掘信息技术的潜能与力量,转变信息整合方向。技术的利用会以不同的渠道发生:多个数据库获取所需信息、存储并管理现有客户与潜在客户之间的关联信息,尤其是能对企业产生经济价值方面的信息;利用新技术改善企业传送信息的时间与方式;利用电子媒介促进客户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散布,使各个业务单位了解企业时下营销与传播的现状。

而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还有第四个阶段,那就是财务整合以及战略整合。这个阶段,达到了企业资源整合的最高层次。高层管理者在这个阶段更加重视和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信息系统和流程必须升级,用升级版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衡量信息传播业务的效率;第二,IMC的工作及原则须贯穿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目标之中。

因此,“今天营销被认为是成本和开销,我们必须改变这个观念,营销是投资,而且会带来回报”[1] 。其实,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信息战略过程,它不仅深入地分析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及品牌传播情况,还隐含地提供了一种可评价所有广告投资活动的机制,因为它强调顾客对组织的当前及潜在的价值。

三、信息的传播及变革

目前,就企业而言,产品的无差别化使得产品间竞争变得很困难,再加上技术市场的成熟化,仿制品蜂拥而至,产品的先占效果也很难得以显现;至于促销策略,正品降价也难敌低价的无商标产品。企业仅想通过合理的流通渠道“节流”方式来增加竞争力就更显得有心无力。现在“一种主张,一个声音”的IMC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实践。但是,机械地套用理论所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信息传播越来越像背课文一般索然无味,而想获取真正的消息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整合营销传播,信息传播变革迫在眉睫。

整合营销传播在继承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扬弃了传统营销信息传播思想中的许多固有价值观念。引入了“关系”、“接触”等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对以往一些在广告和营销传播理论中被推崇备至的观点,甚至对一些经典理论进行挑战。论文大全。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建立以数据导向传播为战略基础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以往的广告和营销传播不论出于怎样考虑,都是首先强调信息本身的价值,其基本出发点都是立足于产品和销售者本身进行信息传播设计,主要采用“推”的方式向消费者灌输信息。从罗斯·瑞夫斯到大卫·奥格威,传统广告大师们一再强调,广告及营销传播必须要找到产品的某种优越性事实。总而言之,传统营销德信息传播就是把作一种单方面的信息送达:仅从当前利益出发,只满足于对消费者简单的短程刺激。显然,这些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也很难达成相互之间更多的的交流,也就更别说建立稳定的顾客关系了。而整合营销传播的信息传播变革,正是对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加以改变,以致力于信息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流通,从而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以实现长效的营销目标。因此,整合营销传播中的数据导向,采用的是从外到里的数据导向传播。

第二,注重企业品牌信息的相互联系性。邓肯曾经提出过一个“一致性三角模型”[2],如图所示:

图1:邓肯一致性三角模型[2]

一个品牌,只有做到了它所说的那样才存在品牌战略的一致性。品牌的说服力才能得到增强。“说”,是指公司要通过营销传播计划来进行沟通信息。“做”是指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如何传递了品牌信息。例如:产品性能展示,产品价格区间、产品购买的便利性,产品服务支持等。“确认”,来自产品使用者的正面或负面信息的传递是否通畅,客观,及时有效。正确的传播方式会使品牌信息更具说服力。实践中,一般企业都是在“说与做”方面苦下功夫,从而忽视了“确认”,这是很不合算的。“说与做”在乎企业自身行为,可控性较强,也容易操作。但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如“确认”来的实在。“确认”是他人对企业言行的肯定或者否定,诸如小道消息、商界评论、对手评论以及重大灾害引起的各种难以预料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消费者态度影响巨大。因此,整合营销传播中的接触管理,很大意义上不仅仅是要设计和管理“内部”信息,更重要的是必须对那些可能形成的“外部”信息进行可控性处理。

第三,注重信息传递工具与技术的适时更新。相应的媒体观念也发生了彻底改变,整合营销传播作为一种从外往里的实施方法,其谓的整合既包含着对各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和发挥集合影响,也不排除在营销沟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传播沟通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媒体传播运作未必是最佳手段,对于很多产品很可能还是效益成本最高的一种手段。因此,整合营销传播在保持各种沟通渠道协调一致的过程中,也在选择属于自己的最佳传播沟通手段,这一点很多卓有成效的公司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比如位居世界五百强的零售业的沃尔玛公司、新技术领域的微软公司,以及日化行业的安利公司等,它们的基本沟通传播渠道显然就不是大众传媒和广告。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沟通传播形式,以此为主导并与其他沟通传播形式完整结合,进而达成与消费者稳定的关系,实现营销中传播,传播中营销,这才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美]舒尔茨. 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美]汤姆·邓肯. 整合营销传播[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卫军英. 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观念变革[J]. 浙江大学学报,2006.

第5篇

关键词:高尔夫;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策略;SWOT

1引言

高尔夫俱乐部是指以高尔夫球场为设施进行高尔夫活动的组织。高尔夫俱乐部向消费者提供进行高尔夫运动的场所以及相关服务[1,3]。在我国,高尔夫俱乐部经营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营销、收费定价方面[4,5,9]。很多球场不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分析市场竞争环境,明确经营思路和方向,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通常是模仿国外或国内其他球场的经营方式,盲目的扩大会员,搞房地产经营,造成整个高尔夫球场经营市场非常混乱,以至于高尔夫俱乐部的收益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区域差异很大,比如华东地区高尔夫俱乐部发展相对较快,管理较先进。但即使在同一区域,有些俱乐部管理水平较高,发展较好,而有些俱乐部则相对较差。由于不同区域的高尔夫俱乐部,甚至同一区域不同的高尔夫俱乐部都相差很多,因此各俱乐部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也各有不同[4,8,11,12]。高尔夫营销策略有很多,主要包括[2,4,8,9,10]:会籍营销策略,房地产营销策略,赛事营销策略,价格折扣营销策略,广告营销策略,跨界营销策略,差异营销策略。

2基于SWOT的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策略选择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高尔夫俱乐部的实力差异很大,因此高尔夫俱乐部在选择营销策略时,如果一味模仿,则会导致营销策略失误,造成损失。针对不同区域的高尔夫俱乐部,利用SWOT分析法[7],分析高尔夫俱乐部该如何选择和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高尔夫俱乐部,从自身实力和所处竞争环境两个方面分析。自身实力主要是指规模和经济状况,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球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主要是指在区域内高尔夫俱乐部的数量,高尔夫运动在当地的普及,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等。如果一家高尔夫俱乐部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也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大,就认为该家俱乐部优势明显,即处于优势,反之,则认为该家俱乐部自身实力不足,即处于劣势。如果一家高尔夫俱乐部所在区域仅此一家俱乐部,而当地高尔夫运动很普及,人们参与高尔夫运动的热情很高,同时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就认为该家俱乐部的外部市场环境很好,机会多于威胁,反之,则认为该家俱乐部所处区域的外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威胁多于机会。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处于不同环境下的高尔夫俱乐部该如何选择营销策略,如图1所示。在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中,优势和劣势表示高尔夫俱乐部自身实力因素,而机会和威胁表示高尔夫俱乐部所处市场环境因素。处于象限I的高尔夫俱乐部自身实力较强,而且外部市场机会很多,处于一种有利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夫俱乐部可以采取一般的营销策略即可,比如会籍营销策略,房地产营销策略,赛事营销策略。处于象限II的高尔夫俱乐部自身实力明显不足,但是外部市场有较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夫俱乐部采取传统的营销策略时,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提供的机会,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外部市场提供的机会,在传统营销策略基础上,可以考虑采取跨界营销策略,和其他企业或行业合作,以便弥补自身实力不足的劣势。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小型赛事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为俱乐部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图1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处于象限III的高尔夫俱乐部自身实力不足,而且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处境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夫俱乐部考虑采用收缩战略,进行转型,先谋求度过难关,以便在其它行业寻求新的发展。处于象限IV的高尔夫俱乐部自身实力较强,优势明显,但是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夫俱乐部可考虑多样化经营,由于自身实力优势明显,可以通过价格折扣策略,广告营销策略,差异化策略与其它高尔夫俱乐部进行竞争。高尔夫俱乐部在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实际中,高尔夫俱乐部到底属于哪一象限可能不是很清晰,因此,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只是为决策者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提供一种分析方法,在实际制定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策略时,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会灵活应用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而不是硬套该模型。

3实例分析

3.1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介绍

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坐落于南京紫金山东麓,是南京市唯一在市区内的高尔夫俱乐部,占地面积3671亩。建设有符合国际级赛事标准的18洞高尔夫球场和9洞灯光球场及与之配套的综合娱乐项目。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多次承办国际大型赛事,例如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的高尔夫比赛。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承办国际高尔夫赛事,钟山高尔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不断完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华东地区尤其是江苏地区实力最强高尔夫俱乐部之一。通过分析,现阶段钟山高尔夫俱乐部在该地区尤其是南京周边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在的市场机会。

3.2钟山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策略选择

当前,钟山高尔夫俱乐部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且面临较好的市场发展机会,因此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处于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的第一象限。通过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分析可知,钟山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策略应主要包括:会籍营销策略,房地产营销策略和赛事营销策略。在会籍营销策略方面,除了一般的会员卡之外,钟山高尔夫俱乐部可以与南京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高校相合作,推出一些针对高校高尔夫专业学生的练习场会员卡,不仅可以有效的利用练习场地,而且还能增加练习场的收入,同时为培养高尔夫竞技后备人才做贡献。在房地产营销策略方面,钟山高尔夫俱乐部实施的相对比较完善。钟山国际高尔夫别墅作为南京豪宅项目中的龙头老大,别墅距离市区仅20分钟车程,交通方便,生态宜人。钟山的房地产营销策略以其“皇家园林高尔夫,紫金龙脉别墅群”的高端项目定位已得到业界与市场的认可。在赛事营销策略方面,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举办了多次国际型赛事,如2007年的欧米茄中国巡回赛、2013年亚青会与2014年青奥会的高尔夫比赛等。可以看出,钟山高尔夫俱乐部国际大型赛事的组织运营已非常成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但在小型趣味赛事方面,钟山高尔夫俱乐部比较欠缺,应该重视该类型赛事的举办,比如业余选手比赛,青少年赛事,会员赛事等一系列的趣味型赛事。趣味小型赛事的举办,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高尔夫运动,体验高尔夫运动的乐趣,同时有助于高尔夫运动的推广。

4结语

针对我国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本文分析高尔夫俱乐部的经营特点,归纳总结了高尔夫俱乐部常用的营销策略,并基于SWOT分析法,构建了一个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为所处市场环境不同的高尔夫俱乐部选择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最后,以钟山高尔夫俱乐部为例,分析了该营销策略选择模型的实际应用。实际中,影响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策略制定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决策者在具体制定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策略时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死板硬套SWOT营销策略选择模型。

作者:张婉婉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吴亚初.试论我国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发展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3):41-44.

[2]郁小平,夏洪胜.高尔夫俱乐部的差别定价分析[J].企业参考,2005,(2):37.

[3]郁小平,夏洪胜.高尔夫球运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96-97.

[4]章仪,杨驰.上海市高尔夫俱乐部的现状及营销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169-173.

[5]林峥嵘,褚亚芳,袁中一.对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思考[J].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325.

[6]罗大强.我国高尔夫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7]刘平.企业战略管理:规划理论、流程、方法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龚丽敏.基于STV三角模型的奢侈品营销策略研究———以CL高尔夫俱乐部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8(6):77-80.

[9]杨欢欢.华科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营销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程国秀,董学力.会员卡在营销中的使用误区[J].管理科学,2010(08):51-52.

第6篇

关键词:时尚产业;跨界;设计;营销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汇,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属性”。因此“跨界”这次词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至各个行业,尤其是在时尚与艺术的两大领域,两者的结合往往有巨大的媒体效果,两者可以创造消费时尚的意识,以敏锐的时尚嗅觉,成功结合艺术价值与商业考量。让时尚艺术商品化变成一种现象;让媒体创造消费,传播的潮流。现今潮流更替迅速,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和各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除了彼此拉抬声势外,也企图展现另一种风貌,让物品成为另一项具有高度美学附加价值的商品。有人说这是时尚与艺术的狼狈为奸,但是不可置否跨界联姻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

所谓的“跨界”指的是设计师、艺术家与不同产业合作,通常以企业为合作对象,目的在为企业塑造有别于以往的形象。这几年全球时尚业与设计界均刮起了一阵“当代艺术”旋风,包括从服装、配件、家具、酒、笔、手表、室内设计以及建筑等,都大量从其广告营销、公关活动以及研发新产品等策略与当代艺术做最直接或间接的结合,一些品牌甚至更成立艺术基金会推广当代艺术,而知名品牌邀请艺术家跨刀创作商品也成为近年来盛行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品牌透过与艺术家合作的方式,达成营销的策略与产品形象的改造。

当越来越多的时尚产业将目光投放到与艺术家们的合作时,合作的形式也会更多元,除了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电影、音乐……也会变得前所未有地时髦起来。正如你看到的,日本插画家山口兰与植村秀的合作——四款限量版洁颜油,成功的让经典换上了新颜;当时年仅26岁的新生代艺术家山口蓝,以现代的笔触诠释,赋予了最能代表日本的传统画作另一种新风貌,将卡通般的平面娃娃与江户时代的风俗融混并存,赋予了观赏者不可思议的感觉,引起巨大反响。植村秀先生曾说过,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其中总可激发无限新意。所以,一直以来,植村秀不断的与全球艺术界的佼佼者保持合作,推出一代又一代的限量跨界产品:Viktor & Rolf、蜷川实花、津森千里、高野绫、王家卫……今年植村秀携手日本当代新锐和服艺术家豆千代( Mamechiyo ) 女士,再一次展现了艺术与美妆的完美融合。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家丁乙为爱马仕Hermes设计限量丝绸方巾,爱马仕在丁乙原创的基础上推出了以中国红、宝石蓝、祖母绿、亮橙色、珠光粉为主色调的5种配色方案,既延续了丁乙以往大气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又在用色上体现了爱马仕的精湛配色、染色制作工艺。当然,注重与各地艺术家的合作是他们的绝招。正如爱马仕艺术总监所指出的“从我们创作第一方丝巾起,所有的作品都是无数次邂逅相遇的成果,它们证明了爱马仕是多么热爱交流。”他指出,爱马仕的每条丝巾都有一个故事,那是艺术家与爱马仕丝巾工坊的工匠艺人所赋予丝巾生命力的一部分。消费者会因为了解了爱马仕这些艺术家设计的故事,而更珍爱她们所拥有的丝巾。

在跨界合作中,隶属于LVMH 集团下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LV )可谓为最经典案例,而 LV 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将自身过去的悠久历史和前卫的时尚结合。自 1854年创立以来路易威登就已经与印象派大师Monet 、Renior 、Degas 、Cezanne 等合作过;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路易威登陆续与Sol Lewitt 、Arman、Cesar、Rosenquist 联合推出丝质围巾,这些与艺术家合作设计的产品都成为该品牌的经典款式。九十年代末期,全球经济景气好转,购买奢侈品逐渐蔚为时尚,LV 质量依旧优良,但购买昂贵皮包的顾客并没有给予LV 太多的关注,LVMH 总裁阿尔诺发现这样的情况后,于 1997 年邀请纽约艺术家Marc Jacobs 入主LV ,引起外界一阵哗然,虽然Marc Jacobs 的时装处女秀并未一鸣惊人,但以漆亮皮压印品牌Monogram 花纹设计而成的“Monogram Vernis ”却成功吸引女性的抢购,成为LV 进入“时尚王国”的关键,此后股价逐步攀升,最高曾升到每股一百欧元。2001 年与纽约街头艺术家Stephen Sprouse 合作,推出颠覆传统的Graffiti “涂鸦包”系列,以随兴手法涂写LV 全名,限量发售,造成一股抢购热潮。而在2003 年春天与日本艺术家村上隆(Takashi Myrakami )合作,重新演绎Monogram (LV 经典花纹),把典雅的Monogram图案导入Multicolor ,将LV 经典字样变成五彩缤纷;加上樱花花瓣和开心笑脸,昵称“樱花包”的“Cherry Blossom ”,以及限量发行的“Eye Love Monogram ”,都造成轰动。根据统计,“樱花包”系列的产品销售额超过三亿美元。在这之后LV又分别与美国艺术家Richard Prince、日本女设计师川久保玲、年轻女导演Sofia Coppola以及被称之为“波点女王”的日本女设计师草间弥生合作。

很多人认为LV与艺术家合作是特意争取年轻市场,艺术家合作是因为艺术家是潮流的创造者,而这些策略与 LV 的本质“travel ”是互通的,因为旅行会让人见识各国的不同风情,和艺术家合作也会带出不同文化的惊喜。

近年来,时尚界盛行奢侈品牌跨界风,众多一线品牌携手推出新品,民间反应出乎意料得好!跨界设计不仅使艺术家们成功地由幕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商品也因为烙上艺术标签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尖货,好叫又叫座。

无论是艺术或古老文化都必须跟当代思维和生活结合,才能更好的为当代人所接受。因此此种跨界合作的方式,可作为艺术融入生活的管道,也可为设计师寻求创意与营销间的平衡模式;就品牌而言,或许也是个创新设计、创造话题、提高销售率的机会。这也就是LV一直乐此不疲与艺术家合作的原因。

跨界设计为时尚产业所带来的仅仅只有话题性而已么?当然不止。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完全可以提升消费品的身价,为后者赋予更具内涵的消费品位,况且,你不能否认,把那些充满美感和新奇创意的作品注入到消费商品中,本来就是对时尚品商业价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 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 戴大方. 时尚设计符号与中国人视觉思维关系之探讨. 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4] 吉尼·斯蒂芬·伏琳 王立菲,孙晓坤,程丽娜 译 .时尚:从观念到消费者[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线上线下 互惠机制 协同发展

问题的提出

2012年8月,多渠道零售商苏宁、国美与垂直电商京东商城为争夺顾客资源,展开激烈的价格战,拉开了线上线下竞争的序幕。随后,苏宁与国美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模式,把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希望把线下积累的品牌优势向线上移植,发挥线上优势,吸引线上线下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线上线下的互惠结合正逐步成为网络购物背景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在学术研究领域,线上线下渠道间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关于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互惠结合的研究在国内外都非常少见,目前研究多数集中于线下线上两种渠道间信任转移、购买意愿转移及品牌跨渠道扩张等方面,这些研究都只是体现了线下线上之间单一方面对另一面作用关系,并不能体现线上线下双方互惠机制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与研读发现,只有Kwon和Lennon(2009)针对线下线上品牌形象的互惠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一研究主题的探讨需要学者有更多的关注,并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实践。因此,本研究试图对现有线下线上相互影响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线上线下互惠影响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

互惠定义及其营销效应

互惠是指关系的任何一方能为对方提供益处或帮助,另一方在未来报以相似回报的商业关系因素,互惠是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双方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需要的满足,双方就不会建立和发展持久的关系。

随着营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关系营销理论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互惠理论纳入到营销的研究中。本研究中之所以采用“互惠”这一词汇,主要是借用其中两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的含义,而且包含着二者之间“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相互之间的影响的关系。多渠道零售商在拓展业务时,可以利用原有的品牌效应和顾客忠诚度,减少市场营销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为顾客提供更方便的渠道选择机会和更多样化的服务,如顾客可以在线上搜寻后再到实体店购买,或者先到实体店体验再到网上订货,这样更有助于培育顾客对零售商的忠诚。零售商只有将线下和线上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互惠共赢。

线下线上渠道间信任转移研究

信任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用的安全性、信息隐私等因素使得消费者对在线购物难以建立高度的信任。多渠道零售商在开展线上线下渠道的扩展过程中,利用消费者对线下实体店的信任促进在线信任,提高线上绩效。线上线下渠道间信任转移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国外的研究中,Kuan和Bock(2007)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建立了一个关于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相结合的企业信任转移模型。在该模型中,线下网络口碑、线下信任、期望的约束能力影响线上信任,进而会影响到线上消费者购买意愿。Lee等(2007)以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线下银行到线上银行的信任转移模型,研究顾客线下银行的信任是否能造成线上银行形成正面感知。Yang(2008)运用群体理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线下信任、线上信任和线上购买动机等组成的信任转移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国内研究中,李燕艳(2012)以信任理论和信任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综合线下顾客信任转移、心流体验、结构保证和在线商店忠诚的研究模型,探索顾客对线下商店的信任是如何直接转移到线上渠道的。薛晓霞(2013)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消费者从线下渠道到线上渠道的信任转移。陈兴强(2012)以较高的线下顾客信任的大型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从线下到线上的信任传递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线下信任直接影响顾客对线上初始信任。

由上述分析可知,线下线上渠道间信任转移的研究为线下线上的互惠关系提供了基础。但目前多数的研究成果仅证实了多渠道零售商线下信任会影响线上信任,进而影响线上购买意愿。但这不能准确反映出线上线下之间的互惠关系,只是证明了线下信任能够促进线上的交易,从而提高线上绩效。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线上的信任对线下信任的影响机制。

线下线上消费者购买意愿转移研究

对企业而言,完成最终的销售活动是获得利润的前提。因此,在企业线上线下业务协同扩张的过程中,实现消费者线下购买意愿的转移,促进线上购买意愿的形成也是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部分学者对渠道间购买意愿的转移进行了研究,如表2所示。Kim和Park(2005)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顾客购物渠道扩展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顾客购买态度从线下商店向线上商店的转移。同时,Kim和Hahn (2009)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线下商店信任和感知线上商店购物信心对线上信息搜索意愿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国内学者曹玉枝、鲁耀斌等(2013)以效价框架和创新扩散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消费者从网下到网上使用意愿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线下消费者特定创新性、习惯和相对收益对用户使用意愿转移都有显著影响。

线上线下渠道间购买意愿的转移是渠道间信任转移的延伸。线下购买意愿向线上购买意愿的转移也是体现了线下对线上的促进作用。

线上线下品牌渠道扩张研究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含品牌形象、品牌声誉等方面。在基于O2O(online to offline)结合模式中,如何把线下积累的品牌优势向线上移植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线上线下现有研究中,关于品牌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形象和品牌声誉转变方面。

学者Kim等(2011)比较研究了线上线下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线上品牌向线下延伸时主要是品牌的相似性影响品牌态度,而线下品牌向线上延伸时顾客对品牌的态度除了受品牌相似性的影响,还受公司和产品形象的影响。Bravo等(2011)研究了线上品牌向线下扩张的两种策略:品牌延伸和品牌联盟,主要是为了分析比较这两种策略的互惠溢出效应的形成。Bravo和Pina(2012)研究了线上品牌通过品牌延伸和品牌联盟两种策略向线下的扩张,品牌扩张后对品牌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主要是对品牌形象的功能和情感维度产生负面影响。

在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业务中,更多的是借助原有的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延伸扩张来实现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尝试从品牌资产的角度对企业线上线下互惠进行研究。

线上线下品牌形象互惠研究

目前,能够直接体现线上线下互惠关系的研究严重缺乏,只有Kwon和Lennon(2009)两位学者对此进行实证研究。他们基于态度模型、理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构建了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品牌形象的互惠关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描述了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在线下品牌形象和线上绩效的作用下线下线上品牌信念的形成;第二种是线上线下品牌信念和态度的关系;第三种是线下线上的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线下品牌形象对线上品牌信念和线上绩效对线下品牌信念都有跨渠道的影响,而顾客对线下线上品牌态度不仅受各自渠道品牌信念的影响,也受另一个渠道品牌信念的影响。

研究展望

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的,并且也已有部分学者验证了线下线上品牌效应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线上线下品牌效应的互惠性是未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发现,线上信任和线上态度是线上购买意愿的直接前因,线下品牌知名度、线下品牌形象和线下品牌态度可以影响线上的信任;同时线下品牌知名度、线下品牌形象和线下品牌态度影响线上态度,既可以形成线下品牌效应对线上的影响,反之亦然。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线上线下渠道间信任转移、购买意愿转移、品牌跨渠道延伸与品牌形象互惠等方面对线上线下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互惠理论,从品牌效应的角度研究线上线下的互惠影响,以期为多渠道零售商的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提供指导,同时也能为线上线下的研究领域提供进一步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1.Bravo R,Iversen N M,Pina J M. Expansion strategies for online brands going offline[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11,25(2)

2.Kwon W S, Lennon S J. Reciprocal Effects Between Multichannel Retailers’Offline and Online Brand Image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9,85(3)

3.Kuan H H,Bock G W.Trust transference in brick and click retailer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efore-online-visit phas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7,44(2)

4.Lee M K O, Turban E. A trust model for consumer Internet shopp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1)

5.Yang Q,Huang L,Xu Y.Role of trust transfer in e-commerce[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3(3)

6.王夏扬.商店形象契合对零售商线上商店忠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7.李燕艳.传统零售商信任转移及其对线上延伸绩效的作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8.薛晓霞.消费者从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的信任转移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第8篇

目前银行保险的兼业形式不符合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本文对制约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如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联合监管、加强创新和激励等。

【关键词】

银行保险;兼业;功能型监管

0 引言

银行保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如今已经发展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深层次合作所表现出的一种新制度。银行保险合作拓宽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原有的服务范围,借助于此种模式,彼此双方充分整合资源、技术、经验和客户,取长补短,抢占到更大的市场份额。然而理论中的理想模式在我国的金融实践却是另外一种形态:目前的银保合作停留在回避权属融合的前提下谈银行或保险,主要表现为: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以自身业务之便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属于保险的兼业形式,不符合世界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现就制约我国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应对方案浅析如下。

1 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

1.1 兼业模式使银保合作无法深入

目前我国的银保合作主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代销协议,银行拥有比保险公司更丰富的客户资源,作为分销渠道,通过保险公司的银保产品增加中间收入和完善产品线;而保险公司则无需寻找客户,直接依托银行销售产品,扩大自己的保费规模。这种兼业模式使双方在合作之初便形成了关注点的分歧,使银保合作停留在表面:银行并没有把与银保合作列为经营管理的议事议程,也有没有更深层面上的融合创新,包括营销机制和手段等等。银行只是单纯的考虑与哪家保险公司合作会获得更多的手续费、中间收入;而保险公司之间则可能陷入价格的恶性竞争。

1.2 银保产品品种没有考虑到客户基础需求

我国人均保险覆盖率较低,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保障型保险的市场最为广泛。而在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中绝大部分为分红险,万能险、两全险,这类保险体现投资理财功能,保障功能较弱。从客户自身实际需求考虑,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至少需要一份关于人身保障的保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一份投资理财型保险;从产品特性考虑,现有的各类投资型保险在设计上多是大同小异,不区分区域特性,不区分年龄特质,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从投资功能考虑,国内资本市场并不稳定,保险资金投向相对单一,加上银保合作本身要支付较高的成本,这些势必影响到产品的盈利。

1.3 销售人员专业培训不到位

由于保险精算原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一般的保险产品在学习和掌握上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培训时大多避重就轻,采用揭示产品亮点、提炼营销话术的方式,致使银行销售人员对产品本身缺乏辨识度,对保险产品形态及内容掌握的不够到位,无法与客户需求匹配,更不能专业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实际操作中,多数成交保单为保险公司协助完成,产生售后异议的概率较大。

1.4 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银行在兼业的过程中占优势地位,绝大多数情况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期间内,保险公司饰演从属与配合的角色,通过提供人员、资源和阶段性激励等方式推进保险业务销售目标,而无法真正干涉到指标的落实等具体执行问题。如果银行内部在宣导银保合作政策时选择规避任务指标和考核激励措施,或是银行将收入的手续费全部计入银行中间收入,不做二次分配或部分到营销个人,多少会影响到网点销售人员的营销动能。

1.5 分业监管弊端

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关于加强银行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虽然有对银行保险合作比较完善的监管规定:如手续费支付管理,协议签约主体限定,银行寿险兼业资格及销售人员资格,售后回访及风险评估等等,但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实践中实行分业监管银保合作,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监管作用,无法“越权行动”。虽有规定,但没有明确跨机构跨业务该如何合作加强监管,无疑就可能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2 应对建议

2.1 建立长期银保战略联盟,联手提品和服务

银行与保险公司应以更长远、战略性的合作为目标,双方平等共赢,联合参与人、财、物的投入,培养稳定且专业的销售团队,联合开发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的银保销售体系,寻找建立双方的共赢点,维护银保渠道关系。合作的模式不是单纯签订产品的短期协议,而是银行只跟某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银行可以主动参与银保产品的创新,结合客户需求,联手开发集“储蓄性、保障性、投资性”于一体的特色银保产品,优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流程,实现共赢局面。

2.2 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和人员专业培训

银行应该主动参与到银保产品的开发工作中,给保险公司提供思路和建议,丰富银保产品的内涵:如兼具保障和信托,投资和年金等特色;也可以根据银行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设计满足区域客户群需求的特定产品项目,划分市场,有针对性拓展银保业务。

保险公司对银行销售人员保险专业知识、银保产品销售策略、银行专业化销售流程、柜台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保险人资格,并且按时进行继续教育及产品学习,使其对银保产品像掌握其他银行理财一样清晰;对台柜面人员培训积极主动转介绍客户及高效配合销售人员完成销售操作流程。

2.3 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共同协商,设立关于银保产品销售的考核办法,明确执行奖励与保险产品的销售业绩以及目标完成率相匹配。银行可以将收取的手续费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给到销售人员;而保险公司则可以再划出一部分因银保合作降低成本所得的利润,将这部分资金作为专项竞赛激励,奖励给集中推动中业务突出的销售人员。综上激励考核制度可以大大调动银行及其员工销售的积极性,而对于员工的激励和考核更可以不限于直接销售人员,还包括进行客户转介绍的柜员和其他条线的银行员工,对于他们参与团队营销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合力推动产品销售。

2.4 打破分业监管,强化监管力度

金融一体化是未来银行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应逐渐突破分业监管的模式,实行功能型监管制度。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进行监管,不再强调业务由哪个金融机构发起,当出现金融业务交叉时,可以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体系化监管,扩大了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监控范围。同时由于金融产品的基本功能相对稳定,功能性监管体系的规则更易于达成连贯和统一,进而避免混业经营下,一些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不清,产生无人监管或多重监管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

中国休闲服装消费随着“中国制造”席卷全球,带给服装行业的不是品牌认可,而是廉价标签。而中国服装行业未来面临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对于长久以来依靠低价人工成本制胜的中国服装业,应该全面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时期。转型升级除了要求服装品质上的迈进,更需要民族品牌制造的提升,以增加服装的附加值,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实现产业链。以攀升国际产业价值链为导向,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市场变为国内市场,加工贸易性质不变,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主。从成本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延长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二是侧重于研发设计。加大技术创新,逐步转变为集设计、制造、经营于一体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实现企业功能升级。三是侧重品牌建设。致力于创品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和完善的配套支持网络,实现产业环节升级。四是传承优良的工艺。良好工艺的传承才能提供企业本土化经营的契机,集聚细密的专业化分工、主导区域产业超出地理区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实现产业结构和价值的空间重组。

1 不断加强民族服装品牌创新、建设

从品牌的运作过程来看,品牌创新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是采用全新的品牌策略。第二是改变品牌的策略。前者着重于品牌的内涵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定位,后者着重于对已有品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要使品牌永远鲜明,引人注目,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不断地更新表现形式。品牌LOGO,代表了该品牌持久不变的视觉形象定位。首先应通过精炼的文字、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趣味的审美表现形式诸方面高度概括,确保能够掳获消费者头脑中对情感、认知等的心理内容,转而使品牌“家喻户晓”。LOGO设计最重要的是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由表面和内涵组成,表面有着以下几种功能:1)第一印象传达功能。2)情感表达功能。3)影响操作功能。4)自我表现功能。“天意”LOGO作为区别同类商品之间的媒介,突出第一印象品牌元素选用的是文字和字母,着意在空间、笔画、结构上进行变化处理,易于辨识记忆,使之在信息接受者的头脑里产生醒目突出的表象或概念。古老的“莨绸”面料生态环保,情感内涵是多值和多义的,传递出“平和健康、美丽自然”的文化风格,很好地拟合了品牌定位,以此获得非凡生命力的视觉象征意义,成为自我表现的一种生活理念。“渔牌”LOGO选用篆体字“渔”,即是文字又是图形,用来隐喻情感表[(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达的二个含义:悠闲自在的生活理念,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影响设计元素的蓝印文化系列,立足于中国民俗文化,从而加深了渔牌的品牌自我定位。“木真了”LOGO依托随意、洒脱的毛笔笔触勾画出一条龙的图形,突出有“民族美”的传达功能。“吉祥斋”的文字具备广告效应,能够将趋吉避凶元素神形兼备地表述出来,吸引消费者继续关注产品,产生与品牌更深层次的共鸣。

改变品牌的策略,可以借鉴品牌延伸的成功经验,推出新产品营销或进入新业务领域的常用策略,以期达到节约营销成本和提高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程度的策略。例如,针对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的路线有:1)在品牌基础上通过进行局部改进,保持与原有品牌的大致类似性。2)实现主品牌下增加副品牌,避免单一品牌延伸所带来的“株连风险”。例如,两种产品共同满足同一需求的可能性,指两种产品相互替代满足同一需求。3)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能有效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活动整体收益水平。4)在原产品基础上延伸产品,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领导市场的话语权。对于同一品牌的休闲服,款式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连带推广新产品,即一个品牌旗下有几个不同的系列。例如,“都市族”、“非主流族”、“传统族”、“潮人族”,使众多产品共享一个品牌。这样,既保证品牌的顺利延伸,也使得原有品牌得到了新的诉求体现。

2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

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持续开发技术,其中开发绿色环保纤维技术是关键。目前,64%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天然纤维面料制成的服装服饰。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绿色环保概念成了纺织服装产业的研究热点。所谓“绿色环保纤维”的开发应以当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瞄准点,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属于可再生资源。例如,天然彩棉的色彩,不需经过漂白、染色等工艺处理,从而避免了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资源枯竭。二是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天然彩棉在种植过程中应用转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生长过程中不需施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植物从种植、纤维生产、纺织、织布到成衣无任何过程污染。大豆纤维被称为“人造羊绒”,手感柔软,保暖性能优良,穿着健康舒适,是开发高档内衣面料的理想纤维。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废弃物可回收利用,属于绿色纤维。三是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聚乳酸纤维以可再生的玉米、小麦等淀粉原料,用微生物发酵转化为乳酸,再经聚合、熔融纺丝而制得的纤维。聚乳酸纤维制成品废弃后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随后在阳光的作用下又会成为淀粉的起始原料,构成循环过程。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环保纤维,又称天丝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优点于一体的新纤维。它的问世对“工装也时尚”休闲装发展的总趋势充满了吸引力。

好看、好用,易于保养,不危害环境的环保绿色设计理念,让休闲消费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休闲装品牌不断加强面料的功能性开发。一方面加大面料的防护功能和服用功能的发展,包括透气、导汗、保温、抗菌、阻燃、防污、防辐射、抗紫外线等,大大提高对舒适、卫生保健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选择天然纤维与技术化的结合。天然属性的织物经过多种特殊处理获得新的功能性和审美特征。织物贴身塑形体现出运动风格,重点在于纱线中包含了莱卡纤维,防腐、防菌、阻燃,被广泛 地应用于从服装、内衣、丝袜到各种运动和功能性服装服饰,市场前景极为乐观。衬衫采用高支高密纯棉或细支麻、棉面料制作,使织物抗皱免烫,带来更多的美感和舒适。

3 加大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比例,抢占市场份额

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有多种多样,但是,扩大销售的关键主要有密集性、无差异性和差异性市场策略三种。

(1)密集性市场策略。是指以“文化创造价值”为理念,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市场,以设计原创性为经销手段,刺激消费。牛仔服不拘泥“裁”、“缝”等单一线性的设计思维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证。设计从各种处理手法如波普文化、民族文化、东方元素中寻求灵感。中国的花鸟画印花,阿拉伯的图案刺绣,日本浮士绘手绘,英国波普艺术与牛仔一起律动,挑战视觉新鲜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2)无差异性设计策略。是指选择多样性“后整理”工艺效果形成多元化视觉肌理,更多注重在低碳的深加工方面,所有消费者对这种工艺都需要,不存在差异性,可借助大量生产。牛仔服“独立”、“自由”、“冒险”、“性感”,始终是顾客需求、爱好、习惯的一种生活态度,这说明牛仔服在市场类似程度较高,带有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明的市场类似性符号意义。一般采用“洗水”工艺投放市场,能够产生人工刷痕、立体层次的色差,吸引购买者行为。

(3)差异性品牌策略。是指根据品牌不同的定位细分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差异化可以采取两种手段塑造:一种以精神推崇;另一种以产品差异化推崇。精神推崇实现了品牌不断地谋求发展,如唐狮坚持“我有我的方式”,佐丹奴定位的内核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自然元素以“流行+速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班尼路选择舒适、自然、物超所值。产品差异化推崇目的是为了找到切中消费者需要的品牌利益点,可将其做法归结为四点:1)技术文化差异法:在休闲服制作技术、工艺和功能设计方面建立一个独特的品牌定位。一线品牌的理念:简约不简单;正装品牌的理念:价格高、做工精。商务休闲品牌的理念:宽松、时尚、规范。2)人口需求差异法:根据人口的各种分类特性来进行。一是每年推出的新品多。二是面对的消费层面广。3)价值感与整体感受法:拥有国际顶级时装的成熟设计元素和中档价格。4)定位差异法:品牌定位依靠零售店来完成,可以拥有基本的细分人群市场。

4 提升品牌附加值利润空间

“第四代店铺经营时代”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因素就是“体验式”经营,直接关系到生产、销售、消费的主题、展示形式等营销战术,最根本的目的是推销所展示的服装,让顾客接受,获取最大利润。在“零售为王,决胜终端”的营销思想指导下,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终端建设,而终端建设的精髓就是研究并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体验。

(1)试衣间体验。以试衣服的思路营造试衣间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环境、设施为生活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新体验和乐趣。例如,在宽敞明亮的试衣间里辅以情境灯光、音乐,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的质量及性能,从鞋拔、衣架钩及“免费修改裤长” 等体验上做创新,来拉近与顾客的心理距离。

(2)展示体验。是商品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媒介,它能够体现一个品牌的生活态度、故事和情绪情感。展示区的设计重点应突出展示商品,增强所陈列服饰的质感、光泽和立体感。常用的陈列载体有:店面陈列柜、货架、橱窗、服饰吊架、人体模特等。其主要功能是展示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品种、细节等,以获得“手感”是消费者习惯的判断产品质量的方式。

(3)互动体验。通过特色有创意的活动事件传达品牌个性。例如,赞助项目、主题竞赛、电视访谈、展览促销、公益[(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社交、新闻事件等,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惊奇兴趣以及对问题进行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消费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引起对时装界情感的共鸣,从而促使忠实消费群体的形成。

(4)卖场体验。卖场提供给消费者的是跨品牌、跨品类的“一站式购物”,消费者借助卖场消费快捷、资源共享的优势,实施“一对一”的专业顾问制。“客户需要什么,客户想得到什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帮助消费者省时省力解决消费问题。

(5)情境体验。对场地、服务设施等除产品之外一切物理层面,创造环境气氛和情境,以体现服装主题和设计意图。在服装专卖店中摆放糖果供顾客品尝,提供雅致的聚会场所及咖啡饮用方式,使得顾客得到温馨、舒适的体验并联想到高贵不凡,增加顾客的逗留时间,加大购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毛蕴诗,金雨晨,李杰.加工贸易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08).

第10篇

作者简介

段云峰

承担了国内最大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仓库和大数据中心的设计和建设、运营工作(截止到2015年该系统达到18000TB存储容量,累计投资120亿元),积累了15年的大数据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带领相关的团队,从系统创建到系统运营,开发了很多大数据领域的各种应用。积累了国内唯一的大数据在大企业建设、运营方面的经验。其前后主持设计的文档,有150余册、1200多万字,涉及大数据系统的数据模型、数据接口、系统架构、质量管控、业务应用、系统安全等各个领域。

秦晓飞

具有理学学士、工学学士和管理学硕士学位。最近十几年先后从事BI系统的运维、开发、项目管理以及应用推广等工作,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移动BI系统从TB级别数据仓库向PB级别大数据平台跨越的整个过程。先后获得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电信业务师、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等专业资格认证,并且被评为2012年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在《移动通信》《中国新通信》《电子世界》《信息与电脑》等杂志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并且申报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目录

01大数据现状/1

1.1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2

1.2互联网思维的故事/4

羊毛出在猪身上/4

圈客户/圈眼球/4

1.3“天变了”/5

用户变了/6

平台变了/8

金融变了/9

营销变了/9

思维变了/10

1.4大数据为什么需要互联网思维/12

大数据项目不同于传统IT项目/12

大数据产业是咨询服务产业/13

互联网思维是咨询服务产业的法宝/14

大数据“变现”需要互联网思维/15

大数据中“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15

1.5小结/16

02堪比“文艺复兴”的互联网思维/17

2.1文艺复兴的意义类比/18

艺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生产力/19

引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互联网引导新的工业4.0/20

改写金融业,改写社会/21

2.2互联网企业的发展/21

BAT的造梦/22

IT技术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2

2.3互联网思维的概念/24

2.4互联网思维的特点/24

2.5互联网思维改写了手机产业/26

2.6互联网思维改变大数据/29

大数据的客户体验/29

大数据的产品化思维/30

大数据的平台思维/37

大数据的迭代思维/42

2.7大数据的新生/44

从配角到主角/44

产业化成为可能/45

大数据的春天/45

2.8小结/46

03大数据的发展/47

3.1大数据产业的发展/48

互联网改写了历史,大数据改写了互联网/48

第三次浪潮中的新兴产业/49

数据成为最大的资产/50

促进“理性社会”/51

3.2从网络运营到大数据运营/52

互联网平台如何使用用户数据/53

建立数据分析保障管理体制/55

从基础设施到产品提供/57

从网络产品到数据产品/59

3.3如何运营大数据/60

互联网基因/60

对内服务/63

对外服务/66

大数据营销/68

3.4大数据发展的瓶颈/69

与传统IT不同/70

机构和机制不同/71

新理论和新思维/71

转型更难/72

3.5小结/72

04大数据的客户体验/74

4.1客户是谁/75

内部客户/外部客户/77

个人客户/集团客户/78

校园客户/80

4.2客户的大数据需求是什么/80

取数——“取柴火”/82

取知识——“将柴火烧成炭”/83

取专业建议——“集体供暖”/84

4.3客户体验是什么/85

什么是体验/85

数据如何可读/90

“啤酒和尿布”的另一个角度解读/95

4.4客户体验如何提升/96

服务不同角色/96

娱乐思维/98

管家式服务/98

4.5小结/99

05大数据产品设计/100

5.1大数据产品背景/101

产品长什么样/101

谷歌是搜索门户还是数据门户/102

提品还是平台/103

卖咨询服务/104

智慧产品/104

5.2大数据产品内容/105

工具类/106

中间类/107

像棋谱一样的知识库/108

数据分析手机/109

互联网联通了人,数联网联通了大脑/110

5.3产品的“客户流量”/110

吸引客户/110

运营客户/111

5.4大数据产品类比/113

大数据的搜索门户/113

大数据的社交平台/113

大数据的电商平台/115

大数据的云化——在云里找数据/115

5.5大数据产品特点/115

目的决定产品特点/116

通过对比显示价值/116

更多的群众参与/116

5.6产品的界面优化/117

从苹果App中学习什么/117

结果的可视化/117

5.7产品的用户定位/117

如何让孩子看懂/118

数据的消费者/118

DIY发烧友/118

产品的商业模式/118

5.8小结/119

06大数据的极致思维/120

6.1产品的极致/121

傻瓜化的App/121

新的触摸屏在哪里/123

服务的极致/124

专家的极致/125

棋手的极致/126

智能改造之后的极致产品/127

智慧产品的极致/132

6.2思维的极致/134

兵书的知识提炼/134

参谋的极致/134

知识库和运维/135

思维的“众筹”/135

6.3营销的极致/136

点对点的精准营销/136

成本控制的极致/137

6.4“讲故事”的极致/137

吸引人的标题/138

吸引人的叙事方法/139

吸引人的数据证据选择/140

6.5小结/140

07大数据的快速迭代/142

7.1怎么“快”/143

标准零件的拼接/143

分析过程简单/143

不要追求完美,但求不断完善/144

7.2数据的标准/144

大数据是否还有逻辑模型/144

口径的管理/145

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145

7.3平台的标准/146

云计算平台的标准化/146

PaaS还是SaaS/147

7.4环境的标准/148

编程规范和标准/148

软件结算的标准等/149

7.5迭代的知识积累/149

农业知识积累出的农历/149

何时更新、如何更新/150

7.6小结/150

08大数据的平台思维/151

8.1大数据的平台定义/152

数据得到丰富,取得规模效益/153

运营能够细分,拓展发展前景/153

8.2大数据平台思维的特点/153

平台越来越通用,应用越来越专业/153

孤立的数据是金,共享的数据是钻/154

数据的多维决定着平台价值的多样/154

8.3大数据的平台实体——“数联网”/154

数据交换的高效网络/155

数联网的内容/155

访问工具/160

数据管控/161

8.4大数据平台的生态环境/180

谁会购买大数据产品/181

各方获利的互联网模式/182

速度弥补精度/184

8.5平台SDK的开放性/185

平台的可编程API接口/186

数据的标准/186

数据的可读性/187

加工的简化性/188

容易参与/190

人人参与/192

8.6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开放平台/192

阿里巴巴的御膳房/192

腾讯的微信开放平台/199

百度的阿拉丁/202

8.7人人的“数据”到数据的“人人”/204

8.8互联网平台升级到大数据平台/205

互联网平台是新时代的农业文明/205

大数据平台的价值最大化/205

电信运营商,新的电力公司or大数据公司/206

8.9小结/207

09大数据的跨界思维/208

9.1大数据跨界的背景/209

Hadoop的兴起,去了IOE/209

大数据的渗透——大数据×/210

9.2大数据跨界的定义/211

大数据跨界的特点/211

大数据跨界的展望/213

大数据跨界的案例/215

9.3大数据的业务多维/216

横看成岭侧成峰/216

数据的行业解读/216

9.4大数据的行业交叉/216

电信数据与金融数据的交叉/217

电商数据与医药数据的交叉/219

9.5小结/220

10大数据实践案例探索/222

10.1大数据提升客户体验/223

基于角色的应用/223

解决问题的应用/226

用户的GUI界面/234

10.2大数据实现产品化/238

BI Store案例/238

自助分析工具/242

用户的知识库/251

10.3大数据的极致思维/254

思维导图案例/255

大数据分析报告剧本/256

10.4大数据的跨界思维/258

大数据在交通行业的应用/258

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259

大数据在制造业的应用/261

10.5大数据的平台思维/261

淘宝的API开放平台/261

某电信运营商的对外开放平台/265

10.6大数据的快速迭代/267

多波次灰度营销/267

数据字典的迭代/268

10.7小结/269

第11篇

【关键词】 商贸 意群 翻译技巧 特征

作为翻译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商贸翻译必须要遵守一般的,基础的翻译规则和理论,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练达,通畅,易读。同时,商贸翻译还具有自己的各异话特征,有其自己的特殊性,翻译时,我们就要掌握这些基本的特性,掌握其技巧和规则。本论文就商贸英语翻译的基本特点和技巧做了一般性的解读与总结,从而给想要从事商贸英语翻译的人员一些参考。

1 商贸翻译的特点

1.1 商贸翻译的领域特点

商贸英语翻译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与贸易、经济、文化、科技等相关范畴。从事商贸翻译的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基础,例如英语的听说读写要非常的熟练,而且,译员要掌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西方文化等有关的知识,所以,译员在做商贸翻译时,具备相关的专业的知识,熟知有关的专业术语,以此为基础,认真的解构原文,将其打碎成翻译单元,并形成意群,然后按照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规则,重新将这些意群组织起来,做到终于原文,细致无误。

1.2 商贸英语翻译的行文差异

两种语言在互相转换的过程中,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行文思路,如法律文体、理论文体、报刊文体、书信文体和广告文体等,其语言特色迥然而异。例如,汉语的行文方式同英语的行文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商务英语语篇中体现得也很充分。因此,在将汉语的商务语篇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一定要善于把握汉语原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等方式对原文信息进行加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需要。本例中的英译文重组了原文信息,并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视角来行文,使得英译文条理清楚、逻辑清晰。

2 商贸翻译的技巧

2.1 专业术语的翻译

由于商贸翻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因此,相关的术语比较多,译员要把握好有关术语的翻译,尤其是一些国际惯用语,翻译时要按照规定用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商务英语的语汇正常囊括一般语汇、半业余语汇和业余语汇。一般语汇是通用英语中的罕用语汇。

例如:If a usance draft is presented,the drawee takes up the obligation of payment when the draft becomes due by putting the word“accepted”,his signature and the date of acceptance on the face of the draft.句中涌现了很过半业余词汇,“draft”,“presented”,“accepted/acceptance”,“face”分别是“券别”、“提醒”、“承兑”和“票面”的意义,而正在普通英语中,它们却辨别是“算草”、“涌现”、“承受”和“脸”的意义。相似的语汇很多,相似,appreciation?(贬值),collection(托收),balance(余额、定额),delivery(交割),margin(成本、保障金),maturity(期满),settlement (结算)之类。

因此,遇到商贸术语的翻译,必须多多的查阅工具书,勤找资料,用最恰当的词填补最恰当的位置,不可擅自臆造,另行创新。

2.2 句子的翻译

商贸英语的句子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套路,其实也就是程式话,翻译应该参照权威的同类文本进行。而商业信函的程式化程度轻得多,则可以频繁使用一些套语、固定搭配及句式。

例如:下面例句的翻译:

内地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于港澳地区的经济关系,除了贸易外,还在相互的资金、生产和技术合作与交流规模上不断扩大和深化,使得两地经济联系突破传统的贸易单一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The open-up policy and reforms adopted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ave spurred its economic links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These link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trading relationship.

衔接对语篇的连贯起重要作用,翻译时不可不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衔接可依靠词汇手段和句法手段来进行,词汇手段包括词语的重复、指代、省略、替代等。本例中汉语原文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内地的改革开放对大陆与港澳地区经济关系的促进,英译文以一句译出,将“the economic links”作谓语动词“spur”的宾语。在翻译第二层意思时,译文承上启下,以重复“These links”的办法将第二句同第一句密切地衔接起来,使得译文前后贯通,过度自然。

第12篇

1.开设竞赛选修课,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科技竞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正式进入各类竞赛的门槛较高,大多数外专业的学生可能对某些竞赛感兴趣,但由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时间冲突等方面的因素暂时无法正式参加竞赛,为此学校可以依托某类竞赛开设选修课,例如电子设计、英语演讲、多媒体设计等,选修课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使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

2.引入竞赛项目,强化课程内容应用性。学科竞赛的主题或项目,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存在于社会生产实际,将正式比赛中的具体项目或者优秀作品引入课堂,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如将电子商务竞赛项目融入课堂,全方位解读和演练网站建设、技术支持、营销推广、运作模式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虚拟的实战,从而改变传统课程“过多依托教材,过多局限课堂、过多传授知识”的困境,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开放性和应用性方面进行的更为深入。

3.开展课堂竞赛,创新教学方法。科技竞赛集专业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教师可借鉴这一组织形式,在课堂上或课后组织各类小型的竞赛活动。譬如可设立某个可进行比较的竞赛主题,然后将全班分为几个竞赛小组,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现场操作,共同完成竞赛项目,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而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以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学生一直处于学校环境中,无法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导致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当前很多竞赛是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联合举办,鼓励参赛者采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这类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强的助推作用。学校也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设立平台。

5.围绕竞赛主题,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灵活运用本科四年所学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综合性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操作概念上来说,毕业设计(论文)与科技竞赛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项目为主题,根据竞赛规定和要求,完成自身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允许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二、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1.高度重视,加强竞赛的组织工作。要把科技竞赛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学活动纳入日常工作中,贯穿于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应成立包括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等在内的校科技竞赛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科技竞赛的组织立项、项目管理、经费筹划、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坚持高标准,不断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科竞赛具有高端性,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因此参加科技竞赛的多是学习成绩优异,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水平有较高要求,竞赛指导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鼓励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指导教师团队。

第1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重要导向 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2015年度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调查及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6-02

一、我国电子商务现状及课程体系研究分析

目前,通俗来说,我们处于传播技术3.0时代。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2016年前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这足以说明中国目前庞大的网络群体,这一群体可以创造很多机遇,电子商务就是其中一列。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交流与传播得以在跨区域、跨国之间完成。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传播,更是商品交换的过程。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依托于现达的交通物流业,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得以在近年来急剧发展,这一便捷而又可以跨越时空限制的行业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捷,以至于现在人人都在参与电子商务的过程。急剧的兴起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新气象。以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杭州为例,目前存在大约有47万家网上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到2015年年底,杭州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已达到1000亿元,创造了60万个网上就业岗位。巨大的市场需求,孕育了巨大的行业规模,也对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但是具备专业基础,真正适应行业工作过程所需的人才缺口依旧很大。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要求。高职院校也要结合社会的需求来寻求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与教学的创新。

在此背景下,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已然成为一门显学。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也不例外,许多学者从市场导向、理论实践结合、就业导向、课程创新等理念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目前社会所需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既是社会需求带了的机遇,也是社会给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带来的挑战。从2001年6月,教育部批准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以来,截至2013年底,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高校267所,高职院校则多达850所。如此庞大的院校规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培养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大学的任务之一。

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研究论文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十分常见。但是,许多有关的研究论文及调研报告大多以论文作者自身所处的教学环境出发来思考问题。因此,学界对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方向还需探索。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分析、研究、完善这门学科。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要更多地结合行业动态,结合社会所需和自身的专业特点,将学生就业与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专业高技能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创新改革。

二、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及课程建设要求

电子商务的工作过程是一个步步相连的过程,我们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摄影:选材拍摄修饰储存上传描述;

(二)美工:网页大局架构代码编辑动画展示店铺总体装修读写产品描述上架;

(三)推广营销(seo):熟悉所营销的产品了解产品的风格 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促销的推广统计并进行产品规划 布局市场投入相关对接部门的培训备战准备营销;

(四)销售客服:短期的培训课程产品问答知识探讨交流顾客咨询问答导购;

(五)售后:客户资料客户反映问题问题原因-切实解决客户回访记录客户统计记录。

这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它与传统的买卖交易相同,但是实际的营销过程并不简单。电子商务依托于信息技术来提供商品服务,可以涵盖计算机专业、摄影专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以及现代物流专业等多学科领域,这决定了它的专业培养是跨学科领域的,也涉及到多种从业资格证书以及核心岗位的人才培养。这种跨学科领域的电子商务专业体系的课程建设势必要结合行业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来培养。

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特点以及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轨,那么势必造成人才的浪费,并滞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要采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这是许多学科都十分注重的方面,而电子商务显得尤为重要。电子商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注重服务和营销的行业,高职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际,在培养期间就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很多高职的学生,虽然专业理论能力很强,但是一到行业工作过程,就很难适应,这就说明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方面需要加强。

三、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思

了解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现状和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上才能够真正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的进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包含核心课程及岗位技能课程

课程体系要包含电子商务工作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包含诸如摄影、美工、现代物流、营销推广以及计算机技能等多方面的课程,要教会学生摄影技能、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掌握一些绘画和美工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现代物流的知识。

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淘宝店铺、网络商城、企业网站为载体,根据电商企业经营岗位需求教授理论知识和训练岗位技能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课程体系注重实操过程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要将实践操作过程放在重中之重,现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不容我们去停留的,讲究效率和实践能力。社会的巨大缺口和行业所需,容不得我们等到就业后再去慢慢的磨练,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暑期实践、学生企业实习、建立“校园工厂”、组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电子商务创业,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具备以后从业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具备服务能力、营销推广能力、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校还是以理论考试成绩和奖学金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等到就业的时候学生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从业的综合能力,学校这种导向会直接导致电子商务教育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脱轨,造成人才的浪费和行业发展的阻滞。

(三)跨学科调动、跨领域培养,创新电子商务教育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要靠跨学科的师资人才的推动、依靠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这种融合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就需要跨领域引进师资人才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需要创新传统院系分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真正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创新才能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当前许多高职教育面临的难题,当然也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只有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才能够在人才与技术双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兴旺。

(四)课程体系要设置竞赛课程

学生的各类专业竞赛,表面上看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从深层面来说,反映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及专业水平,比赛也为教师提供了拓宽教学思路的锻炼机会。

技能比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平台。“赛中学,学中会”,通过比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加入到电商创业的行动中来,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和创富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产教融合,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推创新,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考虑与学科竞赛有关的实训课程。

(五)课程体系要设置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现代电子商务是一个讲究服务过程的行业,如果没有很好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难在行业中生存。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必须要加强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阳光的从业性格,这样才能使其在工作中得到赏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从业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也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的兴盛已是大势所趋,电商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个方向,来开展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建设,以就业和满足行业所需为根本,培养能够快速适应行业工作的人才,从而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状况,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其次,必须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创新,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曾月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J].广州:科技论坛,2014(17).

第14篇

【关键词】精准广告;孤岛效应;数字时代

一、传统广告的发展瓶颈与精准广告的兴起

20世纪的著名广告人沃纳梅克说过: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被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是对大众广告投放模式弊端的最好注解。大众广告呈现给每一位受众的信息都是一致的,而广告受众的需求却各有不同。因此,这些高昂花费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

精准推送和广泛覆盖相结合才能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针对消费者的区域、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属性进行的市场细分仍无法实现精准推送。针对VIP客户的营销常常建立在精准的客户信息之上,但这种方式只针对小部分人群。可见大众传播时代的精准营销虽能解决“精准”的问题,却无法解决生产规模的问题。数据库营销在营销的“精准”之路上走出了更扎实的一步。但问题依然存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数据库是小规模而不经济的,此类数据库无疑是数据“孤岛”,同时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专业的开发和维护,真正应用数据库营销的企业非常有限。

要在精准投放的同时达到广泛覆盖,广告必须有庞大的数据系统的支持。在信息增长急剧加速、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精准广告应运而生,它利用数字采集、存储和分析技术预测用户的需求,并在恰当的时机将广告信息送达用户。广告传播不再将大众看作一个整体,而是将他们看作有着不同需求的个体。

二、精准广告研究概况

(一)精准广告研究的总体情况

在中国知网,以“精准广告”为篇名搜索,共有学术论文168篇,其中2008年、2011年及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这些研究多是从传播角度、营销角度进行,但是总体上看研究的深度不够、理论性不强(图1)。

学界对精准广告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至2012年为精准广告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内容上多是介绍性的,围绕着精准广告的特征与具体应用方式等问题。成英玲等(2008)提出精准广告不仅给广告主带来更满意的效益,也给顾客创造了个性化的沟通体验。侯大银(2009)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精准广告更加受到广告主、广告商和广告者的重视。沈维梅(2010)分析了网络精准广告的现状,并针对网络精准广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陈晓红(2012)提出基于搜索引擎用户数据库的广告投放,将通过组合运用被搜索关键词、IP地址与IP地址区域更加隐蔽地、有效地提高广告投放的精准度。

2013年至今为精准广告业研究的逐步深入阶段。研究数量趋于平稳,从产业链、营销方式、传播方式等多角度探讨了精准广告,研究呈现逐渐深入之势。张辉锋等(2013)提出精准广告对整个广告业形成一种理念颠覆,广告的运作从以媒体为中心转为以消费者为中心,从创意驱动转向创意、技术共同驱动,同时广告传播的边际在趋于消融。刘英贵等(2013)在《新媒体传播中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研究》一文中将精准广告分为cookie跟踪式的精准投放和跨平台的微博精准营销两种模式,同时指出目前精准广告投放的滞后性和受众隐私安全的隐忧。倪宁等(2014)通过精准广告的实现过程,提出要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广告传播策略。李晓霞等(2015)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精准广告传播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精准广告传播策略。曹军波(2015)提出精准广告的自动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鞠宏磊等(2015)提出大数据精准营销从核心要素、产业流程、生产关系等方面重构了广告产业。

(二)目前精准广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界定问题

学者对于精准广告的定义主要基于当前的精准广告实践。鞠宏磊等(2015)认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广告指的是依托互联网广告网络(Ad Network)以及广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应用大数据信息检索、受众定向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目标消费者数据进行实时抓取与分析,针对消费者个性化特征和需求而推送具有高度相关性商业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方式”。精准广告的概念符合目前精准广告发展的实际,却不具有更大的外延空间。此外,在不同论文中,精准广告的概念名称也有差异,多数称“精准广告”,也有的称“网络精准广告”、“大数据精准广告”等。而这些论文并没有对此做出学术性的解释,这反映了学界对精准广告的认识不清。

2、研究方法问题

在目前对精准广告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不当是一个突出问题。学术研究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在目前的精准广告研究中,遵循这一思路的并不多。一方面,在理论本身的研究中,不遵循规范的思路使研究深度不够,研究结论流于空泛;解释性的结论偏多,理论的创建和深化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此外,对于定量方法的忽视,也使理论建设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理论体系问题

目前,精准广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其概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上,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精准广告在整个广告、营销活动中的位置、与其他营销方式的关系以及精准广告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的研究比较欠缺。跳出广告自身局限,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视域看精准广告及其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精准广告研究目前还处在理论体系的建设中。

4、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

首先,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精准和数据的重要性,夸大了精准广告的作用。数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数据背后的信息挖掘,并以此制定适当的广告策略。从传播理论角度看,这是魔弹论思想带来的认识误区。魔弹论产生在电视、报纸控制了信息渠道的大众传播时代,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如今,传统媒体的受众已经转变成主宰信息的用户。没有哪一种传播方式能使他们中弹即倒。

其次,对精准广告的研究言必及互动。实际上,研究者们所指的互动只是用户点击广告链接、浏览广告页面这些反馈行为。这种反馈式的信息传递不是精准广告所独有的,当然也不能算作精准广告的特征之一。真正的互动是用户能够自己调度感兴趣的信息,并参与到广告的流程当中,这在目前的广告应用中还未实现。我们期待,在更成熟的技术条件下,互动会成为精准广告的一大亮点而非特征。

三、精准广告的特征

(一)精准锁定需求

精准广告的精准体现在对潜在顾客的消费需求的把握上。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消费者在网络世界的行为直接锁定其需求,而不是主要通过年龄、性别等统计属性来推断其需求。因此,在精准广告的世界里,广告主更关心的是潜在顾客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潜在顾客本身。

精准的需求定位,使广告主可以针对性地投放广告信息,实施营销活动。这就能够有效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以及整个广告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广告的接收者来说,定向的广告信息也为他们选择商品和服务提供了便利,因为这些信息是他们需要的。

(二)广泛覆盖

数据库营销是一种精准化的营销方式,却不能为广大的广告主和网络用户所用。因为企业间的各种数据库是分隔的,这使得同一个用户的消费需求信息只能被一家或几家公司使用。这种信息孤岛效应是进一步实现精准投放的阻碍,其存在使消费需求信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企业也难以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扩展市场。

精准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减信息孤岛问题,因为它建立在更大的用户行为数据基础之上。百度、谷歌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握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以为各行各业的广告主广告业务,实现精准投放。目前,网络广告的DMP(数据管理平台)仅限于自身数据,尽管这些平台掌握的数据量已经非常惊人,但在覆盖范围上仍然有很大空间。要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还有赖数字围墙的打破和基础网络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让消费者需求信息在整个网络共享,让更多人方便、快捷地进入网络世界。

(三)长尾市场繁荣

长尾市场是长期存在的,只是进入网络时代,长尾需求才逐渐得到重视。因为当信息几乎无需成本就能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长尾市场才具有盈利的可能性。精准广告推动了广告行业自身的长尾发展。首先,它针对单个用户的需求定向投放;其次,它能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广告投放方案。精准广告将人、企业的需求聚合起来形成价值,这在大众传媒时代是难以实现的。

广告长尾市场的发展又推动了产品长尾市场的发展。在传统媒体时代,市场总是被少量的大热产品所掌握。个性化的、小众的需求则被淹没在大热产品的浪潮中。如今,小众产品的市场空间得到释放,电子商务的大热就是例证。长尾市场的繁荣归功于精准广告,从更本质上来说归功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精准广告也是这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产物,它通过广告促进了各行各业的长尾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长尾和热门共同繁荣的局面。

(四)信息告知功能的回归

广告自诞生之日起,其功能随着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变迁。从告知到劝服,再到诱导,每一种功能都与传播媒介的特息相关。网络时代,广告的核心功能仍是信息传递。

精准广告形式多样,但都离不开网络技术。无论是搜索引擎广告,还是社交网络广告、网页推送、电子商务平台的推荐都常用文字链接来告知关于商品的信息。这种信息告知方式和最初的广告形式相似。只是信息的载体,从店面招牌,实物标志变成了网络;广告活动的中心从企业和产品变成了消费者。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信息告知是广告最本质的功能,精准广告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告知功能的回归和升华。

(五)广告与其他营销手段间的边界逐渐模糊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与人员推广、促销、公关等营销手段的分界清晰。但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在精准广告中,不同营销手段间的边界难以区隔。精准广告信息同时也可能是促销信息、人员推广;而且,在点击转化率和购买转化率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广告与其他营销手段间边界的模糊使经典的营销理论和广告理论难以很好地指导当前的广告实践。广告的研究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广告及精准广告的本质,进一步界定和划分广告和营销组合的相关概念。在实践领域,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更青睐精准广告,更注重广告对当前的关注度和销售量的影响。

四、精准广告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说,精准广告会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网络广告投放中已经有程序化购买等自动化投放方式。自动化使广告的投放形式、投放时间、预算分配均更加灵活,提升广告投放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此外,场景化和平台化趋势也使精准广告更加高效。

(一)场景化趋势

场景是指人所处的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等客观要素,也包括情景、氛围等人的主观感知要素。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

现阶段的精准广告大多是根据个人的网上行为和注册信息等推动,这种推送一般具有滞后性,同时无法精确了解潜在顾客在何种情景下产生的需求,因此就无法对其性质进行深入了解,如需求是即时的还是延时的。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信息在错误的时机或场景被发送到用户手中。场景感知技术使精准广告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景推送给有信息需求的人。因此,更精准、高效的广告推送还有赖于场景的搭建,场景信息的感知和及时处理。

(二)平台化趋势

目前,在业界已经有了百度联盟程序化购买广告平台。这些巨头凭借自身的数据优势和技术力量将精准广告所需资源整合在自身的平台上。大平台为众多中小企业广告主省去了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数据孤岛效应,使需求信息发挥更大的价值。因此,目前精准广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大型网络平台。

平台不仅能提供有用数据,也能提供广告投放界面,还可以是广告业务的商。对于企业来说,在大型网络平台上投放精准广告,能获得更大范围的用户覆盖,同时可以利用平台的更多资源,多渠道传播品牌。

当然,由于广告业务的高效运作能为平台带来利润,各大平台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对于消费者和广告主来说,这种竞争能刺激平台提供更好的广告服务。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大平台之间的信息藩篱也会被消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信息孤岛效应。

(三)个人隐私问题及解决思路

网络时代,个人的喜好、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都会成为企业关注的对象,这使很多人感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何况人们还不知道企业将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在数字时代,关于每个人的信息都是重要的资源,是创造财富的要素。要想改变现状,不妨把个人信息当做私有财产,它的主人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收益,也可以知晓它们是如何在市场上流通和被使用的。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解决社会生产对信息的需求,同时很大程度上消减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担忧。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如思想的转变、市场的规范和监管等等。其中会涉及到很多文化和道德问题,但从总体来看,这一解决思路是符合数字社会发展趋势的。

参考文献:

[1]鞠宏磊等.大数据精准广告的产业重构效应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8).

[2]成英玲、贾鲁平.Web2.0时代广告精准营销探析[J].新闻界,2008(1).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4]侯大银.网络广告的精准时代[J].互联网周刊,2009(1).

[5]沈维梅.网络精准广告的发展及困惑[J].新闻界,2010(1).

[6]陈晓红.建立在搜索引擎用户数据库之上的精准广告投放[J].新闻传播,2012(6).

[7]张辉锋等.投放精准及理念转型――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广告的传播逻辑重构[J].当代传播,2013(6).

[8]刘英贵等.新媒体传播中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9]倪宁等.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广告及其传播策略―基于场域理论视角[J].现代传播,2014(2).

第15篇

【关键词】e-Education;信息技术;网络营销;策略

当前,电子产品日益兴隆,e-Education越来越被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其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高等教育阶段,均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些教学方式的普及,带给学生和教师很多的便利。e-Education的目的是“促进学习”,它既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体系,也是人们进行教育活动的实践,而且面向整个社会和全民的现代生存方式。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项更重要的基本技能。书本给予我们实实在在的道理,网络平台的搭建让我们的距离更近,如何充分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当今社会立足深远,Moodle2.0平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Moodle2.0系统功能

Moodle是模块化对象导向动态学习情境的简称,Moodle的重要特色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设计基础,教育者(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Moodle2.0平台主要模块包括资源模块、聊天室模块、作业模块、论坛模块、测试模块、问卷模块、专题讨论模块、课程管理、用户管理、网站管理模块等功能框架。Moodle2.0具有诸多的优点,具体见表1所示。

表格1:Moodle2.0系统功能简介

二、E-education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

E-education在现今高等教育很普遍,例如目前的电子书,其方便度和受欢迎度都迎合顾客的需求。电子书可立即获得,当需要某些信息时,可以通过下载电子书立刻获取;目前有很多电子书,资源也较丰富,其占用的空间也很少,可随身携带。利用如今的科技产品,可以在任何地方阅读电子书,比如公车上,火车上甚至排队的时候也可以阅读。比起一般的印刷书,电子书更加安全的储存挟带。电子书还具有可检索功能。你能很轻松的在电子书里查询信息,不用一页一页的翻书。电子书可用来交流,书中的字体可以任意更改。E-education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基础,相比传统教学,有较多的区别,具体见表2所示。

表格2: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比较

网络营销课程目的是个人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的一个渠道,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增强竞争优势的平台。如何处理好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能否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唤起顾客对产品的注意和需要,成为个人开展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我们所知,网络的低成本、即时性、跨地域性、互动性以及多媒体等特性,根据某所学院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所示:

图 1网络营销课程基于Moodle2.0调查结果统计图

根据调查某所学院的学生表明,针对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采用Moodle2.0系统学习的学生达到49%,位居榜首;而喜欢传统课堂的面授教学的有34%,10%的学生和教师均认为传统课堂的面授教学和Moodle2.0系统教学的方式都不摒弃,两者都有其好的地方,剩下的7%的学生根本不怎么对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感兴趣。综合对比说明,Moodle2.0系统学习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教学地位是相当高的,学院有秩序有条理的组织学生进行Moodle2.0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网络营销课程。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对比见表3所示。

表格3: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对比研究

综合图1和表3所示,Moodle2.0系统教学各方面的优点均满足学生年代的需求和教师的要求,较之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其优势更加的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力通过Moodle2.0系统教学的学习,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IT行业大发展,各种电子化设备的功能越发的强大,我们熟知的有电子现金、电子市场、电子管理等等,这些电子商务平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当然E-education在这种便捷化的模式下应运而生,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列举的大学生《网络营销》课程,这个课程本身就借助于网络、就业学生也是依据网络,先前的E-education的接触,对他们的影响甚远,Moodle2.0系统摒弃传统教育的缺点,Moodle2.0系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灵活、快捷的掌握网络资源,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网络是个敲门砖,合理而又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是其必备的一项技能,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项单更重要的基本技能。书本给予我们实实在在的道理,网络平台的搭建让我们的距离的更近,如何充分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当今社会立足深远,Moodle2.0平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e-Business,e-world等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J].参见计算机世界.

[2]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