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应用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校属于农村高中,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严重不足,在校生9000多人仅有两个机房和四名信息技术教师,授课量之大可想而知。我校的学生98%都来自农村,他们在进入高中前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部分知道的也是在当地的网吧中见到的,再者学生的层次差别也非常的明显,这都成为了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难题。
在郑州的一次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中,第一次听到“学案”一词,并被她深深吸引。所谓“学案”是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性强的东西即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为人多机房少,所以每班的课时量很少每周一节,为了在非常紧张的教学时限中完成任务,我们常常是一上课就讲,紧接着就是练习,学生听没听懂,会不会操做,根本就没时间去检测和了解。所以信息技术课便形成了“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的很迷糊,结果很糟糕”的局面,最后有的学生就不愿意去上信息技术课了。“学案”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困境。下面是“FP2003超链接”的学案,原来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先通过“学案”做好相关准备,只需1节课就很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学习目标】
1.理解超级链接的概念,了解链接的种类。
2.掌握创建链接的各种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书签式链接
2.Web链接
3.Email链接
4.框架式链接诶
5.图像映射
【学法指导】
1.超链接的概念、作用、特征及原则可参考课本
2.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想回到前面的操作怎么办
方法A:在选中的文字上点右键,取消超链接即可
方法B:直接点击工具栏上的“撤销按钮”
方法C:使用快捷键ctrl+z
3.怎样去掉超文本链接下的下划线
方法:在链接代码加入如下代码:style=text-decoration: none,将会去除下划线
4.超链接的视频或音频不能正常播放
方法:检查是不是安装了相应的播放器
【知识结构】
【学习反思】
1.动态超链接和静态超链接的区别?
2.超链接中应注意精确性。
通过上面几个版块的设计,学生按照上面的提示和要求很容易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老师只需用来答疑即可。在解决完所有疑问之后,老师还可以用更精确的语言把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并给学生留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老师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避免了满堂灌的授课模型又很好的达到了教学要求,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教学的“最优化”。
另外,通过长期观察,“学案”的运用还有其他突出优点:
1.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2.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而学习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学习信息技术不能止于技术,而是要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更深层次的目标。但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表明,我们的学生在主动性、创新性、探索性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
通过总结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超出老师的预料,很多学生都拿出了令人吃惊的创意,教师要作的就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当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教师给予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才能显现,才能取得发展。学案的编写工作赋予学生适当的权利,就是很好的还学生以空间的做法。
4.学案的使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案; 导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最适合的莫过于“学案导学法”。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使学生从以前“被动学”转为“自主学”,教师从“强教”转为“导学”,将老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利用“学案”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法”
“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教案的“翻版”,它是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精心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的内容不宜太细,可以多给学生提供材料,多提启发性问题,多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解答,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一个“导”上。
“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作为载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学案”作为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其优点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力性,突出了学生的自学行为,强化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设计与编写原则
“学案导学”的关键在于“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学案”是运用“学案导学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它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去感知教材,研究教材,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及深,有层次地安排所要学习的内容。
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五个环节。因此,如何编写“学案”就显得非常关键,它的劳动强度大,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高,所以应该通过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学案。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应该分课时编写,分别处理各节课的内容,防止把多个专题内容写入一个学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专项练习,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
2.问题化原则
在学案中应将新课标中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的能力。
3. 参与化原则。
在“学案”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使学生人人参与进来,如何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4. 方法化原则。
在学案中要强化“导学”的理念,通过导学使传统的教学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延伸与的拓展性。
5. 层次化原则。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做到难易有度,采用有序的,阶梯式的原则,学习过程要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性规律,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在课堂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感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全面掌握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的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本节课的设计是否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这就要求在运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的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以案导学
在上课前要把编写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在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明确自学方法。提示学生学习中应该温故而知新,学会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由浅及深地理解教材。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要求学生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学习,教学在导学中的有的放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从中终身受益。
2.讨论交流,精讲解惑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反馈情况,根据课标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精讲重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励学生挑战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练习巩固,知识迁移
课堂练习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应紧紧围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掌握重难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地能力。练习题要起到既能使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课堂反思是新课程理念的升华,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案导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孙淑娟 《浅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3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一、学案导学法概念浅析
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教案的复制品,它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而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学案不宜过分详细,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发现更有价值的答案,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学案的设计与编写原则
学案的设计和编制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感知教材、研究教材,深入浅出,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
学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习目标、查漏补缺、学习导引、归纳总结、当堂消化五个部分。编写学案应集中备课组的全部力量,博采众长,形成一套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学案。编写学案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应根据课时进行合理拆分,防止多个专题集中到一个学案里,让学生不堪重负。把不同专题平均分配到各个学案里,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化原则
学案应把教学要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焦点,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得问题的答案,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套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参与度原则
学案应力求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4.层次化原则
学案的编写要体现一定的梯度性,符合学生的常态化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使优秀学生有所收获,也要激励成绩一般的学生,更要让学习困难者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体验
具体来讲,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环节:
1.抛砖引玉,以案导学
课前,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学生根据学案先行预习,明确学习任务、重难点,进行试探性思考并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述表格信息加工这一部分时,不少学生对表格数据加工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在学案里设计一些问答题,如EXCEL常用方法恢复,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起跑点有所不同,但通过学案使没有基础的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同时,有基础的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
2.难点反馈,指点迷津
适当采取启发式教学,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问题得以解决后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任务合理划分为几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主动探索更深、更难的问题,直至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难点解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达标训练,举一反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操作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当堂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单一知识点又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触类旁通。例如:可在学案中提供CNNIC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学生掌握建立图表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表达数据,并在学案中提供链接网址,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图形表达与CNNIC的专业图形,根据CNNIC调查实例展开课堂延伸,系统教授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4.反思评价、总结归纳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指导学生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特殊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学习了EXCEL后,应对其他办公软件Word、Frontpage、PPT中的表格功能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这几个软件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表格。从表格数据分析、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信息加工的一般规律,进而了解信息加工的目的,由点及面,加深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学案并非操作说明书,而是结合教学主题,针对关键点进行提示和点拨。学案注重方法和过程的引导,并非操作说明书似的照本宣科。因此,学案应层次分明,难度起伏,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更高的水平。适当的时候教师要主动撤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又要及时出现。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利用学案巩固知识,温故而知新,活学活用。“学案导学法”的特色是“课前下功夫,课堂得成效,课后获愉悦”,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最终的追求。
参考文献:
一、激发认知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充满动感和趣味的情境,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提高幼儿的关注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获得正确的安全认知。例如:中班安全活动《小鸭历险记》在课件制作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鸭遇到的各种危险图片进行编辑、组合,配以音响效果,虚拟了小鸭历险的各种自然场景,让幼儿在虚拟的情境中探险,身临其境地根据需要选择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排除障碍,轻松习得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知识。整个活动,幼儿学习兴趣浓厚,活动氛围轻松愉快,教学成效明显。
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
信息技术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体,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而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孩子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而又形象地揭示出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如:把安全教育制作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熟悉的卡通人物、动感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将事物重点或细节部分突出放大、慢放画面、循环播放、重要片段反复播放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事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地震是什么样子、房子怎么会摇摆、倒下,太难想象,演练时他们还会觉得像是玩游戏,而不能认真对待,达不到演练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地震的画面和不懂自我保护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幼儿理解地震对人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幼儿的认知,使其逐步掌握逃生的方法。
三、捕捉日常瞬间,变无形为有形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很快就忘记了,看到了很快就记住了。”因此我们通过手机拍摄捕捉孩子活动的瞬间,变无形为有形,然后幼儿观看自己活动的情景,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中班安全教育活动《安安全全玩滑梯》,拍摄了平时幼儿玩滑梯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画面的放大、放慢、定格等多种手段,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探索、讨论出哪些是正确的玩法,哪些是危险的、不安全的,这样让幼儿真实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并逐步内化为正确的行为技能,多媒体教技术引入安全教育活动,给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拓宽知识领域,变单一为多样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搜寻大量为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服务的网络资料、Flash课件、电视片段等,多渠道向幼儿提供与安全教育内容相关的信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如:当幼儿看到电视新闻里小朋友因玩火不慎造成伤害时,都脸色凝重,纷纷议论:“大火好厉害呀,把整个房子都烧了,太可怕了!”“大火把人都烧伤了,该有多疼呀!”看到小朋友在超市追逐玩耍,造成摔伤、夹伤、撞伤等意外伤害时,纷纷指责其行为的不当……运用多媒体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意外的发生就在自己身边,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教育,孩子们很快就能接受,懂得怎样避免伤害,意外发生后该怎么办,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解决教育难点,变抽象为具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将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到学籍档案管理中,已成为学籍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这对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计算机系统具有信息处理速度快,存储容量大,信息查找方便等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快速地输入、阅读、输出和利用学籍档案信息,方便快捷。
其次,计算机巨大的内存容量,满足了当前招生规模扩大,学籍档案数量迅速增加而需要的存储空间需要。一台计算机可以存储历届学生的学籍档案,并且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级学生学籍档案的日常管理。由于实行专人管理,档案的保密性强,工作效率高。
第三,计算机的搜索查询功能,也为学籍档案的查询利用提供了方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输入查询条件,调取任一考生的信息,用传统方式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找到的数据现在仅需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做到,为管理人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利用计算机中某些软件,可以对相关学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学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用人单位找到更合适的员工和制定合理的用人计划提供方便。第五,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籍档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原来需要几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一到两人就可做好,减少了档案管理的人力成本。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措施
高校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管理,实现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要引进一套规范、标准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
目前,在高校中使用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一般是通过购买软件公司开发的通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或有实力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发的管理软件这两种途径获得的。软件公司开发的档案管理软件,虽然其设计原理遵循了国家档案实体分类法的规定,基本适应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需要,但是这类软件更适用于文书档案的管理,用于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稍显牵强。另一类学校自行开发的软件,完全根据本校实际进行设计,比较符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但其分类标准却欠规范。因此,高校引进软件时,可与软件公司约定,要求开发人员根据本校实际,在原有通用软件的基础上做适当的修改,或有条件的高校在自行开发软件时,在基于本校工作实际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实体分类法的规定制定分类标准,使其在适应自身学籍档案管理需要的同时,更加标准和规范。
(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加强培训
实现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除了先进的管理软件之外,还必须建设一支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能熟练操作使用这些管理软件的专职管理队伍。要保障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大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及管理能力,特别是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施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这些人员及时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管理意识和水平,让他们更好地为本职工作服务。
(三)建立网络互联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对要求了解的学生的信息是不同的,实现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与学校各部门管理系统的互联,各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调用学籍档案中的信息,减少了重复劳动和查阅纸质档案的时间。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对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因此还应该实现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相关管理模块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对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还可以促进区域教育网络的进步。同时,由于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协调、人员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实现与教育主管部门的互联,通过计算机管理同时辅以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保证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效率。
(四)注意学籍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由于成人教育系统分布比较广泛,有多个校区和工作站,总校与各分校及各分校之间都要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因此学籍档案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学籍档案中又包含了很多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需要保密的,要求管理软件应具有一定的学籍信息安全与保密功能。一方面严格审查网上公布的信息,避免涉及学生隐私的信息及保密内容被到网上。另一方面确保学籍数据信息安全,采用防火墙、安全、控制权限等技术保护措施,防止泄密、数据丢失等问题,保障成人教育学籍档案信息的安全。
三、总结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60-01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案例”内容的“导学”,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并能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达到自我提升。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Word、PowerPoint、FrontPage这三款软件同是办公系列软件,在软件的整体布局和操作上存在类同性,所以笔者把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这三个章节的内容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大模块,并以“美丽的家乡――天目湖”这一主题案例的实践、完善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选择、学习、应用各种信息技能,深刻思考案例的发展和完善、创新的过程,从而系统地掌握处理、信息的技术技能。同时,我又把这一大模块分设为以下三个小模块:分别制作一份《美丽的家乡――天目湖》的文选、多媒体作品、主题网站。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把三个小模块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完成这一主题的创新与制作。
一、主体式案例:完善思考,完成模块内知识整合――公共模块的学习
1. 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一份具有自我特色的文稿脚本并采集素材
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这三个章节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所以每开始一章节的讲授就让学生设计新脚本、体验新情境、采集新素材,不仅每次让学生重复学习,而且形成了学生学完一个软件丢一个软件的现象。把它们三个模块整合之后,统一以“美丽的家乡――天目湖”为主线,要求学生统一采集文字、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素材,并根据主题思想设计一个综合的脚本介绍家乡美。通过这种整合不仅免去了学生和教师的重复劳动,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统一学习软件的设计界面,掌握软件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三款软件的界面分布大致相同,是一个系列的软件,通过统一介绍,能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首先是各类工具的使用,它们的操作模式是类似的,一般都是插入对象、选中对象、通过工具面板中的各类工具对对象进行各类编辑。其次,教学生学会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通过“帮助”菜单寻求帮助的方法。
二、阶梯式案例:演变实践、自我提升――完成子模块的学习
总模块的设计与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模式,但是没有对其进行综合的实践,由于每款软件在操作上的个别差异,故设计以下三个案例,对总设计进行三种不同形式的实现。
1. 案例1:制作《美丽的家乡――天目湖》文选(设计应用文档)
在公共模块的基础上,利用Word这些技能把“美丽的家乡――天目湖”的方案转变为作文选,并将其打印成文稿装订成册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通过案例1的实现,学生已能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与自己和需求完美结合,把知识生活化。
2. 案例2:制作《美丽的家乡――天目湖》多媒体作品(制作幻灯片)
经过案例1的学习,学生已经处于一个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即如何利用文档处理技术来完成主题的实现。学生在完成一个作品后,情绪上处在兴奋的状态,这时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制作的文选内容更加丰富,并且能够“动”起来。即利用PowerPoint完成对主题的实现,在案例1实现的基础上在页面中添加声音、按钮、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对其中的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并且通过建立超级链接实现页面的相互切换。案例2的制作在案例1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学生通过案例2的制作能认识到本系列软件使用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实现了自主提升。
3. 案例3:制作“美丽的家乡――天目湖”网站(设计主题网站)
经过案例1和案例2的学习,学生已能灵活地掌握各种工具的运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设计主题网站是对该案例的进一步升华,在学生设计时可向他们提出需求:如何通过网络向更多的人介绍天目湖的美丽。
本案例在对前面案例涉及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回顾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向纵深方向发展。要求学生能利用FrontPage制作主题网站,在利用公共模块中介绍的工具编辑网页以外,新增如何利用表格布局网页、框架网页的实现等内容。网页之间的相互跳转可参照案例2中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类推实现。在案例的最后,可要求学生把前两个作品放进自己的网站,实现模块之间的整合。
三、分层式案例:自主探索,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阶梯式案例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在这条主线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当前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自主拓展,以避免“吃不饱”现象。如在案例1中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宣传天目湖的海报,在案例3中可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一个小型的留言板以实现与网友之间的互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案例性的迁移运用,探讨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都可以寻找到规律,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一些问题教师可不用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提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2]李凌云.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3).
【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数字地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信息化速度越来越快,地理信息技术己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类教学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高考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有一定的分值。针对高考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针对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内容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经过实践研究,借鉴韩磊老师“高中地理试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思路进行本部分内容的高三一轮复习,实践探讨,教学效果较好。
一、试题原题及出处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ll~12题。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3~4题。
试题分析
考点: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考法:(2011北京卷)本组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10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故选C。11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可以看出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2010年江苏卷)该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要想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各馆的人流量,分析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故选择A。
(2013年江苏卷)本组题3题题目较易,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一、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3S“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难度不大。依据高考试题对应的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复习,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预测2014年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仍可能以地理信息图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读图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关注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调查、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改编依据
1.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2.高考说明要求: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3.学情:
学段:高三一轮复习课
问题分析:一是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及途径
1.通过读图,获取图中信息-普通道路,交通干道,交通事故和监测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信息,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结合“3S”技术的各自特点,事故次数的统计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得出的结论。
3.通过图观察出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帮助学生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
4.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知道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说明审题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点。
四、教学案例
(一)知识铺垫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2.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技术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复习“3S”技术的各自特点,找准关键词“上升”和“分析”,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取海平面上升的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分析预测。
【参考答案】1.B 2.B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回答3~4题。(限于篇幅,图省略)
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思路解析】找准关键词“监测变化”和“预测趋势”,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北极遥感图像,能够监测北极冰川的发展变化。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并进行空间数据预测北极冰川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1.A 2.C
6.见我国获得的第一张月球表面形态图。“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及处理这些信息主要应用的技术是( )
①RS ②GIS
③GP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通过读图、读题,找准关键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信息可应用遥感技术(RS);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参考答案】A
案例分析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图中甲在乙的方位
A.西方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3.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A.甲地是城市中信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设计意图】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方位,提高学生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3S”技术主要的各自功能:遥感系统是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导航。
【思路解析】该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1题图中找到指向标,按照常规解题思路绘出“十”字就可以判定甲在乙的西南方。2题,遥感技术无法测定监测点的分布,故A错;全球定位系统无法预测交通流量,故B错;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故C正确;该图制作与数字地球无关,道路与监测点是确定的,数字地球技术无法将其互换,故D错。3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参考答案】1.C 2.C 3.D
例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见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4~5:
4.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小亮走进某个国家馆,门口的人流状况电子显示屏主要应用的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设计意图】该题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
【思路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预测分析等,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人流量,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地球都不能根据人的需求而设计出合理的线路,故4选A,5选B。
【参考答案】4.A 5.B
例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6~7题。
6.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设计意图】本组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技术的介绍,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空间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知识链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起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
【参考答案】3.D
知识结构与方法归纳
“3S”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
1.引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也以其独特的增长模式进入千千万万老百姓家里,并迅速成为了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内地家庭宽带普及率已超过30%。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通过计算机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已逐渐映入人们的视野。根据调查统计:仅2012年一年内,国内一级域名的网站被篡改就有28405个,其中教育类网站被篡改数为314个。而这还仅仅只是被人们发现的数据,仍有许多黑客是处于隐蔽性级高的状态,让人们根本无从发觉。据某大型企业管理人员反映,其公司内部网络在管理员未曾察觉的情况下,曾被黑客入侵并控制时间长达几个月之久。同样在国际上也曾有过类似事件:全球计算机信息发展最为突出的美国也曾有10多家著名的互联网站因受黑网站攻击,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亿美元;而亚洲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日本,其最高法院也曾在3天内遭受到3000多次黑黑客攻击。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成为了全球性战略高度的问题。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技术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者的发展与应用是互相呼应的,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及技术成为了当代青年学者的基础技能之一。本文由收集整理就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而言,其可简单分为五大类:
2.1 数字签名以及认证技术:所谓数字签名及认证技术指的是创作者将数字编码信息用接收者的公钥进行加密后,与原文一同发送给接收者。而接收者则只可用自己的私钥方能解开被加密的数字编码信息,然后需用函数hash对接收到的信息生成一个数字编码信息,与解密的数字编码信息对比。如结果相同,则说明此次传输过程安全没有被篡改,信息为完整的,反之则表明此次信息传输被修改过,故数字签名能验证数字编码信息的完整性。因此数字签名为加密过程,而数字签名认证则为解密过程
2.2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公众网络与计算机内部网络分离开来的一道屏障,以此来实现用日常网络安全,将潜在的攻击性入侵尽最大可能隔绝开来,实际上它就是隔离技术的一种。
2.3 信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包含数据的传输加密与存储加密两大方面。其中数据传输加密时主要加密对象为正在传输途中的数据流,而常用的方式有三种: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和链路加密。而加密系统则分为:未加密报文(明文);加密后报文(密文);加密及解密设备;加密及解密密钥四部分组成。
2.4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主要依靠ids入侵检测系统来完成,其作用是对防火墙不足的一个合理补充,主要帮助系统应对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增强系统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信息安全整体结构的完整性。而入侵检测大致可分为两种实时入侵检测与事后入侵检测。
2.5 访问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访问控制。按类型分可分为两大类自主访问控制以及强制访问控制。它所指的是按用户身份或其所属的某项定义来限制用户访问或使用某些信息项的权限,主要适用于系统管理员控制用户对其服务器、目录和文件等资源在网络上访问权限。
3.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纷繁复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了解目前主流网络系统中的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和安全协议,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可能会存在的一般安全问题及防御策略,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就目前各大高校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情况并不理想,尚未达到开设课程时预期效果,现综合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分析得出以下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且知识体系更新快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纷繁复杂,其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密码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数论、应用数学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它是一门经合性学科,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不仅需掌握基本的原理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及方案设计技能。总而言之,其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概述、密钥分配及管理技术、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属于大学时期综合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对于学习此课程的学生有着极高的基础知识要求,但由于2005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①以及2007年成立了“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②,致使各大高校内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纷纷开设信息安全类课程以及组建信息安全专业,而学校并未针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其定位,导致有的学校原本应该出现在大三下期或大四的课程提前向学生展开,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及学习压力大大提升,且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也随之日新月异,同样黑客的攻击方式与防范手段也在不断提升。现在社会上不断出现了很多新的网络技术,如的如像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p2p网络技术等,同样许多新的网络计算环境也在不断诞生。在学生刚了解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社会上又已开始出现新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知识。因此,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教学中必需紧跟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且仍需随时准备对信息安全技术提出新挑战。
3.2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间的矛盾
就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内容本身而言,其中有绝大部分原理的描述非常抽象,使得此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极其来枯燥及难以理解。而目前大多数学校课堂教学主要仍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课前预习→教师讲述→学生提问。但在这三个环节中,课前预习是处于一个无法有效检查到的项目,并且学生提问环节也一般少有学生进行提问,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
据调查发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同实际应用的知识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使得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因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同时也与实际生活工作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许多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的生活中已经对其有了初步而又浅显的接触,促使学生在刚触及到这门课程时对其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然而随着教学进度的逐步向前,学生们很快发现他们根本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应用中有效的开展开来,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渐渐地下降。而就实践课程开设环节而言,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内开设的实践环节项目不能包含所教学的理论内容,原因为其总体数量过少。并且据某高校教师介绍,诸多已开设此类课程的学校仍旧无完善的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及相关实验设备,很多实验项目均无法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教学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成为了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4.新形势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对策
4.1 区分专业贴合实际精选内容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的发展,各大高校也逐渐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视为目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按现阶段的招生规模来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在各大本科院校内皆已开设,并且其将成为一个大专业。就学生就业需求而论,各大院校在学生进入大三学习阶段后,便将其按不同专业方向分配给予教学。但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仍是同步进行,曾有学者提出过是否也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区分不同专业方向进行特色教学。目前而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教材大致可分为: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两大类,因其理论教材中以密码学知识为主,而实践教材中则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故大多数学生对原理的描述非常抽象的理论教材极为反感,而对实践教材中的实际操作兴趣颇大,教师可根据学生要要多开设实验课程,并就实验课程反推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双项技能的共同发展。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是以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二章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8-02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利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学会相应的知识点。案例的设置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教学案例应该与教学内容具有相关性。选择教学案例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讲解某个知识,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案例应该是学习者所熟悉的。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是否熟悉这一案例,以免陷入无限举例解释的圈子。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中课本导入环节选择的是杨叔子打猪草的例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猪草,有的学生对猪的认识都不深,面对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案例。
(3)教学案例最好不要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获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们思考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学生表现的,并展示了一张班主任从门后面偷看学生情况的图片,这样也许会使学生感兴趣,但是,会不会影响学生对班主任的印象?所以,教学案例还应该注意传递正能量。
二、案例教学法实例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这样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①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②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能够正确地定位信息需求并且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获取到相关信息;③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如下。
1.课堂引入
展示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找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这首诗歌说明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信息,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出本章学习内容为信息获取。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师用“大武汉春秋”这个笑话(易中天和于丹都是在《百家讲坛》上的名人。易中天说:“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大武汉春秋》。”于丹却说:“老易出了这本书,我只看书名就知道是本科幻小说,武汉哪里有春秋啊?”)来说明武汉天气变化无常,那么获取明天武汉天气是很有必要的,然后让学生思考获取武汉天气信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获取信息可以通过看天气预报、看报纸、打电话以及网上搜索等方法,说明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学会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让学生回答最想采用的方式,为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3.定位信息需求
展示《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宣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穿越的话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穿越了会是什么情况?假如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越,但机会只有一次,你应该做哪些准备?通过学生的回答(想好自己穿越到哪个时代的哪个时间,什么地点,那个时代的情况,然后再搜索相关信息),教师总结怎样定位信息需求:考虑时间、地点、内容三个方面。
4.选择信息来源
教师提问做好穿越准备,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到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而引出信息的四种来源: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电子型的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并让学生尝试分析各种类型信息的优缺点,教师再总结。最后教师再将话题引向媒体(以电视、报刊、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因特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让学生对媒体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5.确定信息获取的方
教师询问学生: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你们表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观察法、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网上搜索等。
6.评价信息
教师先告知学生评价信息的几个角度,然后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中,以香蕉和苹果的例子(我想要一根香蕉,可是你却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来说明相同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以《我是歌手》这一热门节目引导学生想想平时是不是收到过“《我是歌手》栏目组”给出的中奖彩信(展示两张中奖彩信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信息的真伪,从而引导学生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个方面来辨别信息的真假;以兰德公司在朝鲜战争中预测到“中国将出兵朝鲜”但美国军方没有采用的例子说明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最后,以孙悟空的图像结束本节课,希望学生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也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正确地评价信息!
三、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采用教学案例法,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的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本教学设计也是几经修改,第一次是想通过一个“请带我到______旅游”为话题进行探讨,贯穿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发现这样做难度很大,学生兴趣可能也不会很高,所以,又一次修改:通过天气的例子引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各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使用不同的例子。在第一次讲课后发现学生兴趣不大、配合度不高,又再一次修改,增加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尤其是引入了穿越这个热门话题。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教学效果较好。这也说明教学法在设计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备好一堂课,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维哲,朱永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0,(0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战略管理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案例教学在战略管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描述一个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分析、讨论与决策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构成了案例教学的主体,双方在合作、开放、互动的前提下,对问题和疑难情景进行分析研究。
战略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一种理念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艺术性。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战略管理理念和思想,而案例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主要以企业发生的现实战略管理问题为探讨的核心,营造一个仿真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切身地感受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和问题,学会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复杂条件的实际问题。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各种各样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学习和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2 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是指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和相关的软件工具,借助科学的方法,对诸如图文声像等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的技术。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主要指在教学中如何更充分地把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信息手段与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新兴的教学环境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优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从而促进合作精神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
3.1 案例收集与整理阶段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 开展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拥有数量众多的体现现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特征的案例。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收集案例大多是年代久远的经典案例和近期发生的案例,教师之间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部分案例被重复地用在不同的课程上,学生产生强烈的倦怠感。在战略管理案例的收集和整理中,利用网络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到大量战略管理案例的素材,进行深加工和修改,再分门别类整理形成案例库,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同时,容量巨大的网络空间为案例资源的存储提供了载体。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搜索引擎,其功能越来越强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信息技术工具,进一步提高搜寻有价值案例的速度和质量。
3.2 案例展示阶段
传统的教学中,案例材料怎样能更好地向学生展示,一直是困扰着教师的难题。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采用口头表述或文字资料的方式展示案例,展示时间很短且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仔细思考相关问题。学生对案例内容大多是简单聆听或是走马观花,案例展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难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没有很好地完成战略管理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为战略管理案例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便利条件,学生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利用课下时间对案例进行仔细阅读、收听和观看,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把握案例的重点,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利用网络空间和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成为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案例展示的过程中,不能仅充当发号施令者,更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启发性和提示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案例,思考案例中相关战略管理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战略管理应用性的特征。
3.3 学生学习阶段
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学习和分析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和应用的程度。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探索通过什么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案例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自由、平等地参与案例讨论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分析案例的效果。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了避免雷同,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尽量用别人没用过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发他们的自主创造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的指正和激励,公开公正地对有创新性的作品给予表扬,对雷同的作品要批评并督促改进。通过激励和监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为案例的分析讨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工具,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群组聊天、微博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推进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
3.4 教学效果评价阶段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指实施了案例教学方法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定,制定什么样的评价衡量标准。教学效果评价中的一大难题是如何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公正和公平性,避免学生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其他同学的作品,为学生自评和互评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点评的理由要恰当充分,让学生有所感悟,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为了体现评价结果的公允性,需要获取更直观的统计数据来佐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匿名投票,引导学生更加自由地对所有作品进行评判。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评价体系的改革,改变了单纯教师评价的方式,扩大了评价主体的范围。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浏览、分析和评判,真正发挥学生评价主体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基金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企业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小燕,钟曼丽.《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方式综述[J].企业导报,2011(1上).
[2] 邵一明.提高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效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学案导学 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教学方式上有其独特性,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通常采用讲、演、练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出现的现象是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很低。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呢?笔者在近十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学案导学”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模式
导学案是由教师设计,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学习目标(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能测试、反馈提升。导学案的设计以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及教师主导为原则,注重实用性。强调在原有知识、经验上逐层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
在“学案导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特点
1.以“学”为宗旨。设计导学案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学习习惯都应考虑在内。
2.以“知识梳理”为重点。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3.以“问题探究”为关键。带着问题学习使任务更加明确,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探究合作来解决新的问题。
4.以“巩固练习”为落脚点。导学案中要有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一是巩固所学内容,二是能够在练习中拓展提升。
三、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把书本中的内容照搬到学案中。学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必须起到“指导”的实际作用。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也就失去了制作学案的意义。同时也无形地增加了教与学的负担,在本就短暂的课堂上无法灵活地驾驭。这一点,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
2.学案的指导进度不必按学案既有的模式进行,即要灵活地处理各环节。只要是为解决本节的问题和知识服务的,只要是学生能轻松且有针对性的目标的学案,就是好学案。
四、对信息技术学科学案模式的设计与探索
1.明确学习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或实现怎样的目标,必须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我们对学习目标的指定必须认真思考,全面把握,把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应付了事。
2.明确学习方法。由于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有很强的倾向性和现实意义。所以,任务驱动的学习法在本学科中应用得较多,但是不能凭一方法一走到底,不能把它当做万能法。每节应该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才对。要给学生提示清楚,不能笼统行之。我们的学案在这一点上往往趋于形式,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另外,没有学法就如同不给盲人拐杖一样可悲。那如果方法不明确学生就跟无头苍蝇一样了,所以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见的课堂效果不佳的现象。
3.对学习步骤的分解与设计的思考与探索。学习是一个过程,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把这个过程分解,用符合我们学科特点的步骤实施学案的制定,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导学案教学启示与思考
1.学案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生可以凭借学案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这既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学案教学可使教师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指导,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案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具有灵活、可操作的特点,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弱点,例如:教学内容表达方法较为有限,基本上限于依靠口语和黑板表达教学内容,全班学生被迫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无法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等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中的课堂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使之得到优化:利用多媒体演示来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计算机支持进行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差别;利用自动化练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的自我反馈,同时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智能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进程,充分发挥主导控制作用。学生的教学的主体,让他们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是教学的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控制某些对象,让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还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人机智能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数字成都 技术侦察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P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123-01
1.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整体情况
1.1 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概述
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是“数字成都”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标准和数据分发、交换和服务机制,实现全市范围内地理数据的广泛共享,实现成都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各委办局及行业单位的应用。
1.2 平台标准及规范体系
标准与规范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空间数据标准体系、空间数据管理制度体系、空间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规范体系(具体标准略)。
1.3 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功能
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主要应用功能包括资源展示功能及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功能。
资源展示功能包括: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展示、遥感影像数字展示、三维地理信息展示、政务专题空间数据展示、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功能;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功能包括:安全认证、元数据服务、共享服务、交换服务;
2.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技术体系与数据架构分析
2.1 平台总体构架
2.2 构架模式
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的构建主要是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3.成都公安技术侦察信息化建设情况
侦察信息化建设是随着公安机关的信息化也即“金盾工程”建设而共生的。公安机关的“金盾工程”建设从提出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总体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4.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与成都公安技术侦察信息化结合应用分析
4.1 空间地理信息应用
以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提供包含房屋、水系、道路、桥梁、山体、地名、地址等要素的全市统一地理底图以及精确的地理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为公安技侦信息化侦察提供空间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空间布点分析、空间量测等辅助决策手段。
4.2 社会综合情报资源应用
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融合政府各委办局如建设、规划、国土、房管、公安、城管、文化、医疗、劳动、公共交通等,为公安技侦信息化侦察提供如人口数据信息、房管数据信息、交通数据信息、规划数据信息等社会综合信息资源,为技侦情报分析、情报研判提供信息支持。
5.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与成都公安技术侦察信息化结合应用建设目的、原则与目标
5.1 建设目的
充分利用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信息资源,对现有技侦信息化平台融合、创新;搭建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建设组件式应用体系,实现技侦GIS平台在“数字成都”、房管、各委办局内纵向贯通;与现有的技术系统、业务系统、PKI/PMI横向集成,为行动技术支队开展业务应用、实战应用提供服务。
5.2 建设原则
为了工程建设能够更加合理、科学,系统必须安全、可靠、稳定,具备很强的综合分析、服务能力。建设原则包括: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一致性和可管理性原则;智能性和高效性原则;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扩展性和开放性原则;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5.3 建设目标
1)实现专用光纤与数字成都实现保密条件下的数据连接
2)建设针对数字成都交换共享服务技术接口体系技术研发,制定软件部署、进度安排、联调和方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与
3)建设满足行动技术支队业务支撑的基础空间地理信息中心服务平台
6.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与成都公安技术侦察信息化结合应用工程情况
6.1 系统构架
6.2 功能构架
平台的网络架构采用B/S方式为主,C/S为辅的混合体系结构,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发性和易扩展性。
7.功能体系介绍
7.1 应用服务功能服务
应用服务功能是在遵循平台建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行动技术大队具体情况,实现针对技侦GIS的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功能的手段。
7.2 地理信息资源展示
资源展示为公安技侦部门提供一个电子地图功能及空间地理资源展示的平台,用户通过查看并操作各类电子地图,能对空间地理信息有更直观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7.3 认证授权服务
通过向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提出对数据的使用请求,即针对各个图层的可读、可地址匹配、可下载、可元数据编辑等权限。
7.4 数据访问服务
Web地图服务能够根据用户的请求返回相应的地图,是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形式,包含PNG、GIF或JPEG等栅格形式,或者可缩放矢量图形SVG和网络电脑图形文件WebCGM等矢量形式。
7.5 地址匹配服务
地址匹配服务是通过将写法各异的行业地址名称批量解析成标准地址名称,转换成标准地址编码,在标准地址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匹配,然后将处理后的行业地址标记到电子地图相应图层的一种GIS行业服务。
7.6 针对技术侦察GIS功能服务
包括地图查询、查找最近、周边查询、地图标会、路径分析、轨迹分析等主要针对技侦部门的强GIS功能。
7.7 应用系统综合集成
1)专业GIS软件集成
平台在应用传统的4D数据(矢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栅格地图数据)的基础上,也需紧跟地理空间技术的发展潮流,应用一些新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及其他软件,以丰富技侦地理空间平台应用的数据种类和应用效果。
2)定位系统集成
集成各种定位系统,包括:各种报警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和350M、固定及移动通信定位系统。协调各营运商提供定位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定位数据的适时接收、显示,并能依托上述数据开展应用。
3) PKI/PMI系统集成
集成PKI/PMI系统提供认证和权限控制接口。
7.8 应用系统扩展与通联
1)适应性调整开发
平台适应性调整开发包括与技术支撑系统的适应性调整,完成技侦独立地理信息平台与技术支撑系统的适应性调整;运行维护适应性调整,按照行对技术支队要求调整组织机构、用户、数据、功能权限等。
2)与全市范围各委办局逐步共享互通互连
随着应用系统与“数字成都”共享交换平台逐步推进,逐步实现与全市范围各委办局空间地理数据,社会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 《数字成都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设计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下面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嵌套循环”是VB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只简单地举了一个例子,给出了一个程序。学生一下子很难看懂,即使在教师的讲解下看明白,也很难举一反三,换个题目仍然难以入手。但如果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师生、生生共享研究结果,不断完善、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则教学效果非常好。
案例:打印出如下的菱形图案
*
***
*****
*******
*********
*******
*****
***
*
互动教学过程:
(1)教师给出任务,并请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给出程序。
(2)有学生给出【程序1】:
Print Tab(5);"*"
Print Tab(4);"***"
Print Tab(3);"*****"
Print Tab(2);"*******"
Print Tab(1);"*********"
Print Tab(2);"*******"
Print Tab(3);"*****"
Print Tab(4);"***"
Print Tab(5);"*"
(3)教师请其他学生评判【程序1】,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共识是反复使用Print语句,非常麻烦。有学生联系教材上等腰三角形的打印思路,想到用“嵌套循环”的方法。给出不完整的【程序2】:
For i = 1 To 9
Print Tab(???);
For j = 1 To ???
Print "*";
Next j
Next i
(4)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并进一步表明,下面的任务就是找到i值与起始位置、“*”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即:
i:1 2 3 4 5 6 7 8 9
起始位置:5 4 3 2 1 2 3 4 5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5)学生研究这些数字关系,发现很难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困难之处在于起始位置和“*”的个数都是对称变化,而i值不是。但i值是可以自由设定的,那么,能否让i值也对称呢?有学生考虑让i值的范围为[-4,4],则Abs(i)为一组对称的数列。即:
Abs(i):4 3 2 1 0 1 2 3 4
起始位置:5 4 3 2 1 2 3 4 5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6)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找到i值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
起始位置 = Abs(i)+1
这样,【程序2】可以完善为【程序3】: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1);
For j = 1 To ???
Print "*";
Next j
Next i
但此时仍旧看不出i值与“*”的个数(即内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7)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另一组单纯的对称数(n)找两者的关系。即:
Abs(i):4 3 2 1 0 1 2 3 4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n: 1 2 3 4 5 4 3 2 1
这样可以看出,
“*”的个数 = 2 * n – 1 , n = 5 - Abs(i)
所以,“*”的个数式= 2 * (5 – Abs(i)) – 1
(8)完成程序,【程序4】: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1);
For j = 1 To 2 * (5 – Abs(i)) – 1
Print "*";
Next j
Next i
本例是一道理解上比较困难的题目,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则教学效果不好,如果放手让学生摸索,则很多学生会无功而返。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集全体师生的智慧,随时互通信息,相互提高,相互补充,寻求最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中,正是不断有学生提出方案,又不断有学生提出修正意见,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到达解决问题的成功彼岸。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是对以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信息、情感的交流过程。
恰当把握教师的引导度是互动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进入误区而难以自拔;教师过分引导,又会阻碍学生的自主研究。在本案例中,当学生的思路畅通时,教师只作信息的接收者和复述者;而当学生陷入很大的困境,或研究方向出现混乱时,教师才给予恰当的提示。提示的情况视学生研究的情况而定,换句话说,学生的研究情况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种师生互动,既保证了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在本案例实施后,有位学生并没有限于课堂上的结论,而是继续思考并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用内层For-next循环控制“*”的个数本身就很麻烦,而干脆改用String()函数就简洁得多,他给出了令人吃惊的【程序5】: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 + 1);String(2 * (5 - Abs(i))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