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灌溉工程范文

高效灌溉工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灌溉工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灌溉工程

第1篇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在投放、使用和财务核算等环节中的合法性及有效性,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专项资金,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灌溉水和自然降水,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从水源地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耗水量,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而投入的资金。

第三条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使用和管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专项资金,须遵循本办法。

第二章专项资金的来源

第四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专项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自治区财政、市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和县区配套资金以及其他方面投入的各类资金。

第五条国家、自治区财政安排的资金(以下统称自治区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可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各类专项资金: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资金、扶贫资金、粮食增产工程资金等。

第六条市和县区财政根据每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任务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

第三章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七条县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配套资金先上解市财政,市财政根据各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任务,同市本级和上级安排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资金(不含自治区专项资金)一并下达县区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各县区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级高效节水办公室(水利管理部门)的申请,及时将用于购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各类材料款汇入市高效节水办公室设立的专户(可走直接支付程序),市高效节水办公室根据采购计划适时进行采购,并对县区及时准确调拨相关材料物资。

对自治区专项资金按原渠道不变、保持项目的完整性、符合项目验收要求的原则,把其中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各类材料资金通过项目实施单位汇入市高效节水办公室设立的专户。自治区专项资金需要县区配套的资金将从县区上解资金中解决。

第九条市和县区高效节水办公室(水利管理部门)设立高效节水灌溉专项资金专户,对专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封闭运行”管理。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类高效节水灌溉专项资金的调度,并对专户资金的核算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第十条自治区专项资金和市级、县区配套资金下达县区财政后,各地须按市里要求及时将资金汇入市级专户,未按时汇款地区,市财政将从该地区财政往来资金中抵扣。

第十一条市高效节水办公室负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所需材料的采购、登记、发放,并根据县区的要求负责提供材料的清单和发票等相关票据。市高效节水办公室将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所需材料的采购、登记、发放等制定具体办法。

第十二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金拨付遵循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第四章监督与检查

第十三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专项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实行县区人民政府负总责的制度。县区人民政府应严肃工作纪律,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部门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对专项资金和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十五条各级监察、审计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附则

第2篇

1.1优化水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水资源匮乏的现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分质供水。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将促进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基本思路,统筹发展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做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水资源分配要坚持总量控制、配额管理的原则,确保每一灌区用水总量和具体指标。并严格要求各用水单位和灌区要节约用水,将水资源用到必须利用的地方,在高效用水的前提下,优化水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1.2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促进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建设中,建设人员要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的特点,制定各项指标,以增加农业收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根本出发点,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在选址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选择严重缺水且地面高低不平,不能进行直流灌溉的地区;第二,选择经济发达,经济类作物种植较多的地区;第三,群众思想先进,可以接受并支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地区;第四,社会治安良好,没有恶性案件发生的地区。在以上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速度较快,使用效果也相对较好,可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促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此外,高效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基础,管理是保证高效节水灌溉顺利实施的关键,为确保投入使用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长期运行,必须要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1.3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于节水灌溉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包括节约用水管理技术、节约用水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和农艺与生物节约用水技术等。在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中,在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基础上,要大力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水利工程建设人员要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在生物技术基础上建立的调控灌溉技术,调控灌溉技术是通过研究农作物的生理特征,在农作物生理期内实施亏水生长,使农作物得到亏水锻炼,这样农作物的品质便得到了改变,有效控制地上部分过分生长,进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及高效节水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第二,在3S技术基础上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此种灌溉技术运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可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农作物生长信息,将获取的各类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之后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灌溉;第三,在智能技术基础上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此种灌溉技术是将生物学中的自动化、信息技术、智能化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全程控制农作物的生长,对农作物土壤和躯体中的水分实施实时监测,最后再将信息传递到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中心根据接收到的消息发出指令进行高效节水灌溉。

2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生态环境

焉耆县以高效节水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抗旱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地下水开发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等为一体,把握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基本情况

我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并举的农业县。近年,唯一的地表水灌溉水源开都河进入枯水期,来水量明显减少,用水指标逐年下调,加之无坝引水,用水保证率低,形成了“春旱、夏洪、秋缺水”的局面,水量指标严重不足与农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日趋明显,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展高效节水工程迫在眉睫。仅2008年就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使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8万亩,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力度

为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步伐,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通过考察和学习,制定下发了《焉耆县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同时,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力度,2009年投入高效节水资金1200万元,用3-4年的时间在全县完成3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通过广泛发展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将我县的灌溉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用水指标短缺问题。

2.2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营造良好氛围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首先是农民的观念问题。通过采取宣传、示范、引导等措施,反复宣传和引导村民走合作种植和节水灌溉之路。以种植工业番茄为主的“裕民”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为合作社新打配套机井2眼,并以个人名义筹措资金10万元,作为滴灌工程的前期投入资金和增收保证金,并承诺采用滴灌工程亩产不增加的,筹措资金不予退还。此举使农民看到了政府及水利部门的决心和信心,消除了以往的顾虑,农民的干劲也调动了起来。当年,该合作社2000亩工业番茄就取得了大丰收,从以往的6吨/亩提高到8吨/亩,每亩收入达3680元,农民不但将10万元前期投入资金和增收保证金予以返还,并扩大了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由原来的53户扩大到了204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带动,开启了高效节水灌溉新征程。

2.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

为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步伐,坚持 “以政策为保障,以技术为推动”的原则,采取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和补助的发展模式,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凡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0亩以上的,耕地以条田为单位,且连片统一种植的滴灌工程,除自治区、自治州高效节水补助资金以外,我县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补助,一是没有建设机电井的,争取项目资金在其滴灌项目区内配套1眼机井,提供首部系统1套,再给予50元/亩的补助资金;二是利用现有水源地机井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县财政补助改造机井费用,提供首部系统1套;三是基本农户自筹资金打井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免费对井房进行改造,并补助固定式首部系统1套,再给予100元/亩补助资金。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调动了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快速发展。

2.4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

一是利用机井建设项目,开展机井改造,完善配套设施。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自筹资金新打机井。三是大力推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覆盖面。

3.取得的成效

一是可以解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按照“一个允许”和“三个不得”的原则,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农作物的集中连片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可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三是可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往金融机构向小而散的农户发放农业生产贷款,不但运行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行土地合作经营以后,合作社作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金融机构可放心发放贷款,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资金贷款难的问题。

四是可以解决盐碱地治理的问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有效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盐渍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五是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合理有效保护。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节约出来的水资源将通过开都河直接进入博斯腾湖,同时也减少了向博斯腾湖的碱水排放量,以焉耆盆地农田排水含盐量每升2克计算每年可减少20万吨盐排入博斯腾湖,有效保护了博斯腾湖的水质,达到了降低地下水水位,改良土地盐渍化程度的目的,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

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研究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设计人员在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对工程项目内的土壤、种植结构、水质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勘察,主要是依赖以往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节水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以至于很多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主要原因是节水灌溉工程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缺乏足够的配套资金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节水灌溉工程内的种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主要还是以春种玉米秋种小麦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高效农业,即使有,覆盖面积也比较少,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了整个灌溉区的经济收入。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2.1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2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2.3.2利用3S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3 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4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3.结语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乎到国家安全。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 70%以上, 但其平均利用率只有40%左右。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减少灌溉用水量的前提下满足灌溉需要,同时把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9).

[2]滕金福.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第5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存在不足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需要结合以往的资料和经验进行勘察,但是众多工作人员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工程现场勘察过程中过分依赖以往的资料,忽视了最新信息的采集,最终导致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出现许多漏洞。比如工作人员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中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对工程区域内的土壤无法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对节水灌溉工程中水资源的水质也没有进行调查和了解,进而影响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工作。此外,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没有经过现场勘查,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设计,这样的情况一定会导致工程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的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实际,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勘察,以获得准确的资料,才能够进行精准的设计,使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保日后的投入使用中正常发挥作用。

2.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区域内的种植结构存在不足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是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收入,但是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种植观念的思维方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目前很多节水灌溉工程区域内的作物种植结构依然是玉米,尽管已经有一部分土地正在进行高效的生产种植,但是这种种植结构的面积并不大,依然无法实现节水灌溉工程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无从谈起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范围内,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发挥带头作用,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刷新广大农民群众的传统思维,积极引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致力于农田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改变,通过这种传播方式,才能够在节水灌溉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下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忽视了管理工作

在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阶段,对于节水灌溉工程的工艺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众多需要使用灌溉工程工艺的阶段,都会引起上级领导和工程施工人员的重视。然而随着节水灌溉工程施工完毕,开始投入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工程中的缺乏使用管理的现象,甚至有的节水灌溉工程在投入使用的当天全部人员就全部撤离,从此无人问津,更无从工程的维护,最终无法正常使用节水灌溉工程,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最初的节水灌溉工程的产权不够明确,不仅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的出现。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工程的使用管理工作,明晰产权,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适当投入资金,节水灌溉工程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1.水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农业发展相结合

由于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的设计人员一定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水资源设置的优化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过程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农田水利的发展得以持续发展,以此为工程建设的基本路线,生产生活和水资源的使用加以统筹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都要加大力度,在分配水资源的问题上要对水量进行良好的控制,分配上也要做好管理工作,不同的灌溉区域有不同的用水量,所以要在高效用水的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对实现节水灌溉有着重要作用。在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在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加以利用,同时随时关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更新情况。最新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建立在智能技术上的灌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机械自动化、生物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全程监控农作物的成长情况。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在示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从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与节水灌溉地区的特点相结合,严格按照工程项目中的各种标准,在示范工程区域集中起来,对建设的地区进行严格选择,以确保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作用的发挥。

3.加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的管理工作

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而对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整个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实现最终效益为目的,所以为了已经完工的高效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首先就要对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以确保工程的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建立并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同时明确承包工程中各方的责任,这样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结语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乎到国家安全。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 70%以上,但其平均利用率只有40%左右。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减少灌溉用水量的前提下满足灌溉需要,同时把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24

引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我国农业大国的基础性地位。在农业的生产中,要想使得农作物实现高产量,其主要的前提就是利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当下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1.1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合理

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应对所要开展工程的具体区域内的水资源做一个全面的地质勘查,也要对相应灌溉农田的种植结构以及土壤水源等的实际情况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只是凭借着以往的设计经验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是根本无法满足实地灌溉要求的。

1.2 灌溉技术与种植作物不匹配

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农民开始灌注对农田灌溉的技术,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他们希望能够用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对农田水利进灌溉,这样既省力,又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发生灌溉技术与农作物不匹配的情况,如有的时候农民种植了生长较为疏松的作物,可是他们采用的却是适合作物生长较为密集的灌溉技术,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没有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反而严重地浪费了水资源,另外,这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民不了解节水灌溉技术,而水利部门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力度还是不够,所以才造成技术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1.3 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的管理未得到重视

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工艺较高,资金投入及时到位,但投入使用后并没有及时的维护,一定数量的节水灌溉设备已经无法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是节水灌溉工程设施产权模糊,权责不明。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灌溉设备经常出现严重损坏,工程老化失修,因经费的短缺,未进行及时更新修复,灌溉效益不断降低。

1.4 不够重视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

在传统的节水农业中,我国一般只注重单项的工程技术,就像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形成一种综合性技术。所以,常造成虽节水但产量不高。

2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2.1 将优化水资源配置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

将优化水资源配置融入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在设计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区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要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利用,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2 加强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想要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做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节水灌溉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安排一定人员定期监督和管理节水灌溉工程,及时发现工程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安排维修人员进行检修,使得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率实现最大化的实现。另外还应建立管理责任制,做到谁建设谁负责。

2.3 分区发展和规模化发展相结合

将分区发展及规模化发展相结合可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利用率,使新的生产模式更加适应农业发展趋势。优化和改革农产品种植,并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和种植工艺,促使整个农业生产成为一项更具规模化的系统性工程。

2.4 大力加强建设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可以推进发展地区的水利工程。在高效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阶段,相关施工人员必须按照高效节水灌溉的特征,制定高效节水灌溉的相关指标,且严格按照这些指标进行施工。要分区进行农业种植,以追求生态和经济利益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建设现代化与信息化并存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节水灌溉工程的选址上,首先需要先进的干部和群众思想给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相应的支持;然后是优先选择经济比较发达以及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再是选择严重缺水或是地面高低不平的地区进行灌溉;最后可以选择综合治安比较好的地方。如果做到以上几点,不仅可以缩短工程建设的周期,更能够提高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田水利的灌溉上,我们应大力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农作物吸收到足够的水源,也可以有效地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国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要点[J].吉林农业,2015(08).

第7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发展出路

1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因此,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水资源予以高效利用,是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势在必行。因此应大力建设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可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科学的灌溉方案,立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灌溉,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在保证农作物生长需求,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达到了理想的水资源节约效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2.1做好前期调研和勘察

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农作物种植及水资源状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时,首先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勘察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详细勘察,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此外,还应结合第一手资料,对各种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背景和设计可能性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

2.2积极应用新型节水灌溉技术

在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种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农田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各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也被逐渐的研发出来,并应用于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便需要积极应用各种新技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包括利用最新的智能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相关技术和建立在3S技术上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在生物技术上的调控灌溉技术等。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不同地区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技术进行选择和应用,以更好地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在不同地区,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也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期的工程选址阶段,要注意优先选择严重缺水或地面高低不平的地区、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注意根据当地的农作物需水情况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对当地的水资源予以最大化的可持续利用。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要注意立足高效节水灌溉的相关特征,制定一定的指标进行施工。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尽可能应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工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现代化与信息化并存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保证后续的工程实施效果。

2.4做好节水灌溉科学管理

为保证节水灌溉的发展效果,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积极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各项节水农业建设的科学开展。其次,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等,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密切的观察。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应的节水灌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地节水灌溉效果。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动态监测不同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按照相应的监测数据结果进行适当的管理,以提高管理质量。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实际情况;必要性;问题;思路

现今广西特色农业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如以南宁、柳州、崇左、来宾为中心的甘蔗产业带。而从广西特色产业的分布情况上来看,百分之六十五大概288.7万hm?都是处于坡耕地,这些山坡丘陵地方由于没有较好的种植环境,同时也缺乏农业基础设施,很多都缺乏必要的水利灌溉设施,缺乏较强的抗旱能力,很容易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依据我区“十二五”实施方案,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必然是我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提高我区农业经济社会效益的一项关键性策略。

1 现今农田水利工程在节水灌溉方面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在设计阶段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

在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工作员工在项目勘查阶段里面往往过于依赖以往的相关材料,没有认认真真地进行项目实地考察,仅仅依靠其设计经验开展工作,这样很容易致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设计不够科学的情况出现。所以,节水灌溉项目设计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进行现场考察,研究清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各种影响因子,在掌握好第一手相关材料之后才能开展设计的相关工作。只有在这样情况之下设计出的项目,才可以确保今后运行中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2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阶段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是对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管理阶段却没能引起关注

因为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且有着较高的工艺要求,所以其建设阶段往往获得各方面的关注。然而,项目一旦建成正式投入使用之后,其运行管理等方面却往往被人忽略。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没有明晰的产权,没有运行管理的配套资金及有效的运行管理措施。为了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所在地区的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并拟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利用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配套管理资金,开展专项管理,这样做好之后,才可以确保将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3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域中缺乏合理的种植结构

我们开展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目标在于提高工程覆盖区域的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因为受到种植方式与传统种植理念的影响,有很多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覆盖区域的种植结构都没有进行较大的变革,即便某些片区开展了高效农业种植结构,其区域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小,致使项目提升经济效益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项目增产增效的作用,在项目所在区域,管理工作人员要将宣传工作认真地做好,同时做好农民种植理念转变的工作,调整地区种植结构,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可以将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效益发挥好,提升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

2 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思路

2.1 结合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

结合我区水资源的供应情况,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相关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开展全方面的分析研究,将水资源配置情况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推行分质供水。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阶段,要加大项目周边自然环境保护的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基本建设原则,统筹各方面用水,加大项目周边环境监测力度。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分配思路要坚持“控制好水资源总量,要根据相关配额进行水资源的管理”,将各个灌区,各个用水方的需水量与所灌溉农田的用水指标都确定下来。而且做好节约用水的宣传工作,尽可能做到把每一滴水资源都用在对的地方,在提高水资源效率的同时,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农业水资源配置紧密结合。

2.2 加大力度建设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的示范性项目

一个好的灌溉项目能推动区域水利项目建设的进步。在进行示范性项目选址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尽量选择缺水情况严重,而且由于农田地势不平开展自流灌溉难度大的区域;第二,最好是选择在经济方面发展情况较好,且该区域中大部分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第三,区域中领导层面的思想较为活跃、开放,可以配合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性项目建设的区域;第四,社会治安情况较为稳定,较少出现恶性案件的区域。在这种区域开展示范性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建设情况又好又快,而且项目使用情况也会较为稳定,可以将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3 做好高效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引进工作

为了实现农业水利工程项目高效节水灌溉,引进相关技术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好相关技术的引进工作对于提升农业水利工程项目节水灌溉效果有着重要意义。现今新型的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生物科学的调控灌溉科技,这种灌溉科技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如依据农作物的生物特点,在作物某个生产时期进行亏水生长,进而让其获得某种程度的亏水练习,慢慢提升它们的种植质量,更好地管理作物的生长,实现高效节水,提升作物的种植效益;第二,利用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RemoteSensing技术,及时采集作物的各类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将种种数据进行二次研究,再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灌溉,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农作物及时获得灌溉,又能实现节水;第三,利用最新智能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效果,对农田中土壤的水分、作物含水情况开展控制,然后把获得的信息发送到调控中心,让调控中心传递相关指令控制灌溉的情况。

2.4 因地制宜选择灌溉模式

通过分析广西现有灌水方式下的农业措施、作物、地形地貌、工程建设投资、工程运行情况等,研究确定广西特色作物适宜灌水方式。以田阳县那坡镇弄坡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例,主要作物为芒果,地形地貌以连绵起伏的土山丘陵为主,水源工程为2km以外的右江。由于地势起伏较大,设计采用了“水泵水池首部配水管道作物”的方式,为了合理利用地形的优势,并考虑到芒果喷药的要求,选择了“低压管道灌溉+喷灌”组合方式,即在和水池高差20m的芒果地采用工作水头小的低压管道灌溉,20m以上采用微喷灌方式。

2.5 大力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而其管理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关键,发挥其效益是目的。为了保证已经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长期运行,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为了保证工程管理落到实处,首先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乡镇村组协调合作管理,明确其责权利,将制度落实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长期发挥其作用。

3 结束语

总之,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进行节水灌溉,不但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对当前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广。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在水资源稀缺的今天尤为重要。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一直是实践研究的重点。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包含甚广,其中既少不了水资源,同样地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不可或缺。那么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不但可以使农作物可以供给充足的水源,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可见节水灌溉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灌溉模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节水方式主要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关于节水管理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农业节水技术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技术管理技术主要是为了让水资源的调度更加科学化、规划化,能够通过科学的分析来保证水资源利用率更加充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征收水费更加合理化;农业节水体系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现状,优化作物的品种,培养耐旱抗旱的技术、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限额灌溉与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等构成。

1.1渠道防渗技术

我国挖渠灌溉的传统久远,隋朝的大运河就是虽然当初是为了满足杨广难寻的愿望,当然大运河到后来对于灌溉来说还是有重大的意义的。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缺点,那就是由于渗水的缘故导致水资源的无故损失比较大,约占总水量的 50%~60%,所以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技术一直为渠道防渗。该措施技术的节水特点是:使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水量损失减少,提高渠道里面谁的利用率,增加了渠水的供给的稳定性以及耐久度。其通过防渗材料可将其分成三合土护面、土料压实、沥青护面防渗、混凝土衬砌以及塑料薄膜防渗等。

1.2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全称为喷洒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是指通过专门的设备(如管道、水泵等)将水加压把水送到灌溉地段;还可以利用喷头把水喷成水雾状以达到喷洒比较均匀的目的,利用各种管道、喷头等协同控制,组成了该系统。

1.3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及低压管道系统,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要求,将水连同肥料一起滴到作物的根系的办法。滴灌系统主要包括管道、滴头以及枢纽系统,其主要特征就是完全自动化的管理方式,灌水时控制灌水时长,所以灌水量相对较少,灌水周期短;使灌水量控制较准确,避免造成水源浪费。与喷灌相比,滴灌工程能在灌水的同时施肥,做到肥料的高效利用。滴灌系统的组成方式,主要是固定与半固定的系统组合,半固定适用于宽行的蔬菜和瓜果等作物,其主干管及相关的支管是都是固定的,但这并不妨碍其田间的浇灌,通过毛细管道就可以控制作物的浇灌,一条毛细管就可以轻松的负责多行作物,在浇完了一行的作物后便移到另一行灌溉,这样大大提高了毛细管道的利用效率。固定的系统对果树、蔬菜等作物比较适合,其管网全部安装好后便不再移动。

2.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节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技术设备问题:节水灌溉工程的相关设备并不齐全,设备协调性差,目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多工程设备因这些问题,工程使用寿命缩短,损坏率高,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灌溉工程投入资金与维护资金不足,造成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设备老化失修,进而灌溉效益与灌溉面积逐年递减,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规模得不到解决的核心问题;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宣传管理问题:许多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受经济利益影响,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管理职责分配不清,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关系不明,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匮乏,管理粗放、调度不够灵活等问题;相关部门并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既造成了节水效果不理想,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致使很好的项目却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3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的建议

3.1统筹规划节水问题

在农村很多地方的节水方式还是很落后,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和抗击旱灾,群众打更多、更深的水井,或是利用节水灌溉中节约的水资源进行扩大灌溉,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非常切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资源节约型”的总体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统筹节水是增加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后劲,稳固农业在我国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举措,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民生问题,同时也更是一个关系到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展开多领域的、富有创见性的、科学性的广泛的合作,相关部门之间既要精诚合作,各个地方也要统筹本地区的农业节水工程的发展,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真正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大国而努力,逐步完善切实可行的可行性农业节水体系。

3.2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改造中低产田已成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扩大中低产田实际效益,首先要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制定适合当地农业的发展规划,因地适宜的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改变盲目引进、盲目推广“样板工程”的弊病,贯彻落实先考察、后制定的原则。对待盐碱地的问题要制定合理的节水措施及灌水定额。

3.3合理规划灌溉水资源

通过分析包括区内拦蓄和区间饮水系统在内的灌区的地面水利用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们水资源的实际的使用情况。一般来讲,灌区的地下浅水层有调节水资源的作用,其补给量包括排水管、渠道渗漏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降水补给,人工回灌等等;消耗量包括蒸发、开采、渗透等等。统一调度两种水源可以按照地下水非稳定流或区域均衡法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3.4加大建设投资

节水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自古水利工程的兴建就是历朝历代的大事,就是因为水利工程耗资巨大,但却关系民生。农民筹资、集体集资和国家补助制度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高科技节水的主要的建设投资方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必要将农业节水建设纳入重要议程,并建立资金补助或其他鼓励制度。有了政策、资金的保障加上政府的支持,农民会更加重视农业节水建设,社会也会随之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风气。

结束语

农田节水灌溉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田节水灌溉。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各部门统筹兼顾,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10篇

1.1科研人员积极性受到制约

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通常需要科研人员长期的现场参与和协作,全职教职员工需要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留驻工程现场以确保任务完成的期限和质量。但以上要求与高校自身的考核机制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高校对于教职工职称晋升和工资评定的主要依据通常取决于文章发表、专利数量、科研成果、授课课时等因素,但参与工程项目的人员往往因各类实际条件的限制,必须在工作内容上做出取舍,从而使得长期在外场驻留的科研人员无法全面达到学校相应考核机制的要求,在个人工作绩效评定时也就相对吃亏。这种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科研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另外,不同院系考评结果的评价标准也有待商榷。不同院系采取各自不同的KPI考核折算标准,一些重视工程项目的院系会将相应的考核加权值设置得相对较高,而其他与工程项目关系不大的院系则可能直接忽略这类科研活动的成果。上述原因将可能导致中青年教师因个人发展的考量而减少或放弃在工程项目上的投入,将直接制约国家大型工程类项目的进展。

1.2成果转化存在误区

高校科研内容偏重于学术理论层面,科研成果带有强烈的学术性但却又与工业生产阶段存在一定差距。科研人员在追求技术创新时容易忽略科技本身与市场需求和应用需求的匹配度,使得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仅仅成为实验室产物而难以通过工业化生产实现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中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对自己的成果价值认识不准确,有些科研工作者并未充分考虑到成果的需求和应用价值等方面问题,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成果价值很高。应当注意的是现实问题必须经历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充分验证过程和一定的转化周期,同时成本、利润也应当成为现实思考的问题。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几点解决意见

2.1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针对统一管理标准的问题,学校应在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相应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制定和建立自身统一的规范和管理标准,强化自身科研管理机构的职能,使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全部项目进行统一管控,将工程项目管理变成学校行为。高校可针对大型工程类项目的特点与需求,以自身科研部门为依托,在科研管理机构中设立相关计划的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办),负责学校工程项目的抓总、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同时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做好工程项目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对大型工程类项目进行更有效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需协调如财务处、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审计处、学院(研究所)等多个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阶段的问题进行协同管理,共同提供项目所需的人员、经费、物资等支持和保障。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明确各部分、各环节的任务分工,以保证资源的综合调配与控制。各学院项目管理小组应配合学校项目办进行项目的管理工作,在管理上形成控制层和执行层两个层次,使项目组同时受横向、纵向的双重约束。项目组在具体实施上应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制定项目完成计划,解决技术问题、节点自查等方面。

2.2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在经费管理上,学校应以国家制定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为准则,实现科研经费的宏观统筹。在经费使用上要将科研和生产任务严格区分开。财务部门应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经费使用情况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开支要予以拒绝。与工程相关的项目应按有关要求编报经费预算、决算,严格控制时间节点,降低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

2.3全面引入科研激励机制

高校应针对科研人员参与工程项目这一事件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在工程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学校应在奖励支持、评选先进、职称评定、岗位津贴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适当加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为工程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在人、财、物三方面做好条件保障工作,以确保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同时以各院系为单位,在进行教职工年度考评时也应结合学校制度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科学的评分规则;例如按项目工作总量、项目进度、编写材料(技术指南、试验大纲、各类报告等)、外场驻留时间等条件合理折算个人KPI得分。(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2.4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工作

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应瞄准研究技术在行业内的发展趋势,加强新技术领域的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调研工作,积极与生产单位和用户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形成对研究方向和内容更准确的把握。与企业(用户单位)和生产单位相比,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基础理论研究扎实、超前,而用户单位与生产单位一类的机构则主要在实际应用、生产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两者之间的合作对双方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改革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2009年我国西南5省遭遇了严重干旱,旱情导致6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从2009年至今,为彻底改变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大力倡导“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也是水文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或专业辅助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灌溉排水工程学是一门内容多、知识面广和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水旱灾害的治理方法等,其教学重点是讲述农田灌排基本理论、分区水利规划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并介绍有关新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一门介于工程学与农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在我校已开展多年,笔者从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出发,对教学改革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推进了灌溉排水工程学的教学改革进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果。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问题

灌溉排水工程学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其内容涉及学科较多,例如:土壤学、作物学、水力学、水文学、气象学和建筑学等。此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而碎,包括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作物需水量计算与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研究、灌溉水源选择及引水方式的确定、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排水原理与工程设计、灌溉与排水工程管理等内容。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觉得枯燥的情况下,对各个学科的关键内容都有所了解,并能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来学习灌溉排水工程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学习方法问题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本校在大三学年上学期开设。在进行本课程学习之前,学生主要是进行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没有接触到这样一门内容如此广泛的交叉学科,因此,难免会感觉到学习吃力。如何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与态度去学习这种综合叉学科,如何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并学会独立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是每个教学工作者所关心的。

3.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课程讲授方式虽引入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仅限于幻灯片课件,缺乏精品动态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提高不显著。此外,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实际的工程案例的讲解,使得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如何将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迅速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培养掌握相关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教学改革方式和方法

1.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使刚刚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对专业课感兴趣,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解绪论时不能一带而过。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先导和灵魂,其教学内容是对一门课程综合性的概括和统领,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对课程有一个总体、大概的认识,并了解该课程教学特点、学习方法和教学安排。上好绪论课,可以让学生快速对本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以及继续学习的动力。此外,本课程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以上学科是不现实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倍增,因此,应该加强对灌溉排水工程学中重要概念以及重点内容的讲解,比如作物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灌溉制度及其制定步骤、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等等。而且,一定要强调在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下,灌溉排水的重要意义。

2.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尤其是要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例如,多引入一些富有新意的动态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管灌、喷灌、微喷灌、滴灌和渗灌等各种灌溉技术的工作原理、渠道系统布置、灌溉取水方式等教学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概念原理抽象、缺少实物演示等缺点,又增加了课堂上传达的信息量,并可以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对重难点内容的讲解上。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入一些工程案例,比如,南方平原湖区发展了“联圩并垸、撇洪改河、留湖蓄涝”和“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地面水地下水分开、灌排系统分开、水旱作物分开以及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内河水位”的经验,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和作物复种指数。教师可就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结合课堂内容详细讲解工程案例,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实践认知教学

教学实践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师应借助于我院“国家级农业水土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平台,按计划在讲授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试验站进行实践与体会。例如,灌水方法的种类繁多,作物需水量的测量手段丰富,这些内容只通过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因此,通过对试验站的参观以及现场观测,可以起到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作用。

4.制定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学生遇到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产生严重影响。作者在每个班级成立若干教学信息反馈小组,定期将小组所总结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普遍反映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5.注重考核过程和方式

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多,传统的考核方法较为单一,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在每一个独立的章节或内容讲授完以后,通过开卷笔试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一些简单灌溉制度参数的计算是否准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并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不良习惯。

灌溉排水工程学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实践认知教学方式,以及制定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注重考核过程和方式等措施,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对专业的认同感大大加强。灌溉排水工程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在向前推进,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必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农田水利专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嫣,杨路华,石志建.“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2):78-81.

[2]郭元裕.农田水利学(第三版)[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熊运章,康绍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4):6-9.

[4]王金满,付梅臣.面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农田水利学”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5-87.

[5]刘杰,王忠凯,张蕾.浅谈单片机的绪论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72-173.

[6]蔡立红.关于绪论课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92(6):87-88.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改革;实验;研究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空前活跃,新思想、新模式、新教法层出不穷,这证明了传统的“一刀切”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难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因此,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江苏常州市某学院从2002年开始实施选项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黑龙江王福清通过采用3种方法的实验研究证实,在高校开设选项课是可行的。另有学者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全国高校整体开设体育选项课项目偏少,且课程时间短,选课制度僵化;学校行政组织编班缺乏科学性;学生体育基础差;一年级体育基础课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为更好地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探讨适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我们按照“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本研究主要对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场地设施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不断补充和完善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广东教育学院2004级本科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以2004级35个班的学生(每班3O一4O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期为2年。第1年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按原教学班进行“三基型”教学),第2年进行选项教学(按体育项目分班进行选项教学)。

2.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方面的有关文献资料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件。

3.问卷调查法

第2年实施选项教学后随机抽查5个班的学生,就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场地设施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73份调查表,回收162份,回收率为93.6A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三基型”模式(注重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学组织形式以原教学班为主)。传统教学模式的体育课单调、僵化,无法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我校公体部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制订了新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从2005年开始全校公体课实施选项教学,学生在网上自由选择项目和教师,按不同项目重新组合教学班。

从表1可以看出,认为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好或较好的学生只有18人,而认为改革后新的教学模式好或较好的学生有139人,占调查人数的85.8%。与国内陈进良、郑兆云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选项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较受学生的欢迎,这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也与“纲要”的精神相吻合。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革前,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都是统一安排,主要有三大球、田径、体操和身体素质等内容,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重复,教学死板,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不够人性化,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公体课改革后,全校一共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休闲综合班共10个项目,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前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好或较好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7.3%,而改革后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好或较好的占了82.1%。说明学生比较认可选项教学的教学内容。我校每年都举办各类球赛和田径运动会,实施选项教学后,竞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技战术素养上,这也说明选项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但是,学生普遍认为我校目前开设的自选课项目偏少,离学生们的选项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与秦婕[3]所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目前国内除了清华大学(43项)、北京师范大学(26项)等高校开设的项目较多外,其他高校所开设的项目绝大部分只有十多个项目,说明目前全国高校整体开设体育选项课项目普遍偏少。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是涉及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问题。考试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是检查学生成绩的一种方法,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改革前采用的考试形式比较单调,只考技术和身体素质。改革后,增加了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学习态度、学生进步幅度、课外活动、考勤等考核内容,而且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比例更趋合理,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设立学生进步幅度这项考核内容,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体育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表1可以看到,改革后认为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好或较好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7.2%,而改革前认为好或较好的只占18.5%。说明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更加全面,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四)场地器材

充足的场地器材是实施选项教学的保证。我校目前有室内综合馆1个(内有标准木地板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9个、乒乓球台15张)、标准游泳池1个、室内体操房1间、室内形体房1间、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1个(内有标准草地足球场1个)、室外篮球场8个、排球场3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目前的场地器材设施满意度不高,只有38.9%(63/162)的学生表示满意(表2)。虽然学校在不断改善体育场馆设施和补充体育器材,但仍然不能满足体育选项教学的需求,这也制约了学生对选项课的需求。

(五)师资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和调控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校现有体育教师30人,开设了10个自选课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评价还是不错的,认为我校师资水平好和较好的占了70.4%(114/162)(表2)。目前我校三大球教师较多,而具有网球、棒球、高尔夫、跆拳道等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专长的教师甚少。由于我校教师专业结构不太合理,制约了我校自选课项目的开设。

第13篇

一、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此后,国内陆陆续续已经有三百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日益凸显,但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的教材教具、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育体制。为了更好地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改进的问题,课题组走访了本市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并在全院范围内展开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且理论知识偏多而且侧重于学术性,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概念;②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即使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理论与实践仍然缺乏有机衔接,不利于课程的整体优化;③教学方式陈旧,仍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④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不明确,成绩评定几乎都是以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为主,使学生严重缺乏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模式已经在各大高职院校流传开来,但实行方面欠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对人力资本的质量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也不太注重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中的企业也没有有效地吸纳学生开展“半工半读”的岗位需求,导致所谓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而已,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可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不容乐观,亟需参照当前国际流行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改革。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教学模式改革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且更要凸显实践性,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一个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新模式。

1、开展双边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有评价的双边活动。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原本完全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扬弃“垂直交流”的家长制教学,提倡“平等对话”的民主教学,适当将学生参与进来,也就是开展双边教学模式。这种灵活、丰富、全面的双边活动,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2.设置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国外十分流行。高职院校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少而精,技能要强而专。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来讲,其课程设置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本专业的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导入行业技术与岗位职业双标准,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现职业性。同时,课程设置还应贴近工程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另外,还需以建筑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听取企业在工学结合方面的建议,同时进行教学、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

3.注重学生的课程实训。高职院校应该为课程学习的每一阶段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来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研室应该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积极编制课程实训计划,最好是引入国际厂商的优秀课程资源,来丰富我们高校的课程体系;同时,认真听取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意见,引入大量工程实例,摒弃脱离实际的实训做法,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真题真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训实习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总之,高职院校应尽量通过课程实训、阶段实训和基地实训来达到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1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组织;考核

高职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国内各高职院校所理解,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课程改革活动,其中不乏一些学校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课改只是一个噱头,抱有投机心理,因此对待课程改革也不够严肃和认真。笔者从2009年开始参与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5年来先后完成了100余门课程改革的验收和管理工作,作为课改政策制订的核心参与者和实施组织者,也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所广泛接受,课程该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从德国的“双元制”到加拿大CBE模式,从“教学做一体化”到“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各种课改新理念层出不穷,高职院校课改的成败不在于采用何种课改方法和理论,而在于学院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课改的基本思路。

结合5年来的课改组织、管理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其目的一定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服务,课程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从顶层设计角度可以推荐一两种模式进行倡导,但不应进行限制,应提倡多种形式的课程改革,哪怕仅仅是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小小改进,也是应该提倡的。

2 课程改革的组织工作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课改工作的研究和组织,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办法、考核标准、奖励措施和推广方案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推荐不同的课改模式,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做到有组织、有跟踪、有检查、有反馈,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和政策制订应该坚持“先试点、再推广、后观摩”的步骤稳步推进,切记好大喜功,在未深刻理解课改内涵、目的和可能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就大规模的推行某种形式的改革。

3 课改考核标准的制订

3.1 结合学校特点,制订特色化考核标准

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每所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课程改革的考核标准一定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精品课、公开课考核评选的标准和条件,更不能直接使用其他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考核标准。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占地面积小,实训条件不足,在其课改考核标准中就必须允许教师变通方式进行实训;有些学校负担重,财务紧张,在其考核标准中就不应该强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完成的项目。因此,制订突出每所学校特色的课改考核标准,是课改工作组织与管理的关键任务。

3.2 课改方式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制订特色化课改可和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去考核课改方式的实际效果,强调课改的实用性,可以在学生满意度、期末考核成绩、学生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等指标上进行观测和考核,坚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应该是课改考核标准的首要目的。

3.3 改革过程存有完备过程材料

课程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考核标准还要强调对于课改过程资料的留存和整理,只有如此才将改革当中暴露的问题,积累的经验进行推广和应用,才能发挥课改对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因此,考核标准强调对过程资料的整理与留存也变得十分有意义。

4 课改成果的管理与推广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把课程改革当做一项阶段性活动来对待,某一门课程在进行完课程改革验收之后就偃旗息鼓,不被过问,缺乏后续的跟踪、管理和推广,要想发挥其更大的作用,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4.1 课改成果研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教研活动作为专业教师同行之间的一种学术研讨,对于深化和丰富课改成果是十分有用的,将课改成果拿到同行间进行品评和讨论,交流心得,提出建议,发现不足,才能促进课改成果不断优化。

4.2 课改成果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研究,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应该与市、省、国家级的教学科研立项进行结合。作为顶层设计,应该引导教师在完成学校内部的课程改革之后,将其作为一项科研课题继续申报更高一级的科研立项,并逐步形成一定特色和风格的课改方式方法,努力构建一种符合所在学校特色的课改新理论,将课改成果进行固化。

4.3 课改成果展示与公开课相结合

公开课这种形式从中小学到普通高校几乎被贯彻到整个教育领域全过程,我们进行课改取得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应该通过校内的公开课平台向全校教师进行推广和传播,在组织管理上,学校要将公开课工作制度化,固定地点和途径公布课改教师的上课地点和课程,邀请全校教师随时听课、观摩和学习,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活动将课改成果进行推广,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作为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的一项有效手段,已经被我国高职院校广泛推行,但课改工作不应作为一种短期性活动而存在,课程改革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组织、考核与后续推广管理工作对课改成果的应用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泽龙.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度思考与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59-61

[2]刘太闯.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J].化工时刊,2011(12):67-68

[3]潘献晓.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项目化课程探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11):16-18

第15篇

1、基本概念

修缮主要是指对建筑、设施损坏的部分进行修复,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和用途。改造则是指对建筑、设施进行改造,使其不保留原有用途。修缮改造工程招投标在档案中与新建工程档案并无很大差别,但是仍存在理论知识的差异。

2、修缮改造工程招投标档案

修缮改造招标是指以修缮改造项目为对象,以优选工程承包方为目标的招标活动。招投标活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招标人、投标人和招标机构。其档案也由招标人、投标人与招标机构自行保管。在招投标活动中,根据招标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需要借助招标机构来帮助完成招标工作。招标方式共分为两种方式: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者都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及诚实信用基本原则[1]。

二、高校修缮改造工程项目招投标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1、高校修缮改造工程项目招投标现状

高校修缮改造工程主要分为建筑物修缮改造工程、设备修缮改造工程及零星维修改造工程这几个项目分类,但是对于档案的应用却大同小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经过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为不断满足教育科研和广大师生的需求,修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由于高校是一个极其稳定的机构,并且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资金保证,高校建设项目逐渐被社会越来越重视,所以各施工单位对承建高校项目竞争也日渐激烈。

2、高校修缮改造工程项目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①招标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规避招标或假招标、投标方资格审查的不够严格、评标人员的资质不足、操作程序不规范;②投标方即承建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围标、实标、违规低价中标、违约或违法;③招标机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管理水平滞后、招标机构相关制度规范不够完善、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不顾职业操守。以上三个方面间接地导致了工程招投标档案的应用[2]。

三、高校修缮改造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措施

1、招标程序的正确建立

为了公平、公正的展开高校修缮改造的招投标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招投标程序的管理机制,应健全资格预审机制并严格制定预审文件的要求,并且档案也要做到严谨明确,这样可减少串标、围标的发生,经过预审通常是实力强厚,信誉连良好的潜在投标人。对于档案的应用也能轻车熟路,做到清晰明确。科学的设立评标小组将会使招投标程序更加完善,评标环节是招投标过程中对于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评标小组在整个评标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翻查实际案例,建立一个素质优良,专业素养精湛的评标专家组尤为重要。万事都需要经验,有着良好的素质与经验的专家小组将会使事情事半功倍,对于档案的应用也将会符合各项标准。

2、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在修缮改造工程过程中。经常发生承建方或不能满足修缮改造工程的的需要,承建方不能履行投标文件,不能严格遵循合同规定等众多问题。上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质量以及资金使用等众多环节。因此,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减少因合同内容不够完善造成的风险和不良影响,势在必行,由于工程的所有档案最后都要归档,上报相关部门,所以一个工程的是否合格,除了业主检验,最重要的是档案的应用,将档案明确归类,正确的应用是一个工程中的根本。

3、监督和审计

加强招投标活动过程的监督和审计能够有效的抑制一些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具体方法是纪检、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做好招投标一应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及对于档案的严格检查。严格监督招标合同、图纸及相关全部资料和档案的应用,为了确保整个招投标过程公平、公正,适当的引入相关的监督机构将会对整个招投标工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实现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及城市授信原则[3]。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