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自然资源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价格构成是指“形成价格的各个因素在价格中的组成情况”,自然资源价格构成就是形成自然资源价格的各个因素在其中的组成情况。关于自然资源价格构成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自然资源价格形成基础出发,如张光文认为自然资源价格的价值基础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价值、补偿价值、机会成本价值、生态价值。其中劳动价值是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补偿价值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实现而必需的以各种各样物质形态补偿的费用;机会成本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而生态价值表现在于自然资源为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形成的时空,对一切物种的更新和物质的转化有着特殊功能的价值。由此得出作为自然资源价值构成货币表现的自然资源价格构成,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中的C+V+m,就转化成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成本和盈利。杨艳琳则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由在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P)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P1),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人、财、物等投入的价值(P2),即P=P1+P2。马承祖认为自然资源价格构成是其价值构成在价格中的反映,自然资源价值构成包括劳动价值、效用价值、生态价值,因此在价格构成中分别各自反映为开发成本和税收与利润、使用成本、环境成本,所以,自然资源价格=开发成本+税收与利润+使用成本+环境成本。高兴佑等认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价值构成应包括环境价值、代际补偿价值、效用价值和劳动价值四个部分,因此自然资源价格一般公式应为:自然资源价格=环境价值+代际补偿价值+效用价值+劳动价值。从以上这些研究可看出,资源价格构成大多依据资源价值构成,但是对于什么是自然资源价值,以及自然资源价值不同部分划分的边界并不清晰,且分类又较为混乱,使得自然资源价值不同部分之间或者存在内含交叉或者概念违背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但也应该看到,大多研究已经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损害有所涉及。我们认为,必须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自然资源价格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提出新的更为科学的资源价格构成理论。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自然资源理论价格应该包括以下三部分:(l)自然资源虚拟价值实现的货币表现,或者说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等产权实现的货币表现,在马克思那里也称为虚拟价格;(2)开采或获取自然资源以及开发利用中投入的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投入在资源上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的价值决定的价格;(3)为补偿可持续利用而需要投入的费用价格,主要是弥补资源开发利用中对当前以及未来效益损失的补偿。为了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理论价格的三个部分构成,合理的自然资源定价可以分三层:(l)按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给资源天然部分定价。这部分资源价格主要是为了补偿资源所有权等产权转让或流转的代价,或者说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等产权实现的货币表现。这部分价格数量是天然资源由于产权的限制而获得的货币量的表现,同样要受到产权市场因素的调节。(2)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按照投入在自然资源上劳动的价值确定自然资源的社会生产价格,这部分价格主要是为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必需的劳动投入,按照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分为社会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两部分。(3)可持续成本补偿定价。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当代与未来,因此除了弥补当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外,还要秉承代际公平的原则,合理补偿自然资源使用对后代人造成的利益损失。因此补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而需要投入的成本价格,主要是弥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对当前以及未来利益损失的补偿,可以分为代内补偿和代际补偿。因此,自然资源理论价格公式为:自然资源理论价格=自然资源产权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补偿价格。
二、自然资源产权价格分析
在我国,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或劳动者集体所有,自然资源产权是国家或劳动者集体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依法对属于它的自然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因而它是“一束权利”或“一组权利”,而非仅仅表现为单一的所有权。当然,在这一组权利中,所有权是自然资源产权的核心,它体现了所有者的“”意志;而受益权则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具体实现,也就是说,国家或劳动者集体要凭借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来获取收益,没有收益或不能取得收益的国家所有权或劳动者集体所有权就是虚化的,就丧失了“国家所有”或“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度的意义。自然资源产权这一权利束所包含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权利可以进入市场进行流转,自然资源产权价格是有偿取得和依法流转的自然资源产权的价格。依据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产权价格实现主要以资源产权交易方式实现。资源产权交易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项可交易部分产权的交易,即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单项产权权能的交易,如土地的使用权、海洋资源开发权、矿产资源开发权、矿产资源的开采权等产权权利的交易。在交易时要遵守相关法规。如我国农村土地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第十一章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第二个层次是将资源作为资产而派生出权利的交易,例如,矿产资源的勘探权、水资源管理权的转让等。第三个层次是以某种自然资源全部产权束为对象的产权交易,在这种交易发生时,资源资产产权的结构和权能也随着交易发生变化和转移。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的规定,城市土地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形成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还可以形成土地使用权出租和抵押市场,在土地基础上形成的房产产权与土地产权合称为房地产市场产权,房产价格自然包含着土地使用权价格。
自然资源产权包含的各种权利,本质上是经济上的收益权的归属问题,其中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所要求的收益是地租。在现实中,自然资源地租以探矿权费、采矿权费、资源税等税费形式表现为矿业的权利金,这些权利金实质上就是地租。自然资源地租的存在主要在于这种资源的所有权,只要存在自然资源所有制度,地租就不会消灭。即使地租在政府的规章制度中不存在,它也会以曲折的形式流入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时地租必须由市场来形成,只有以市场为主来形成地租才是自然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机制。就产权理论来看,自然资源产权结构中,既然自然资源供给方具有天然的垄断性,那么行使国家所有权的代表,一般是中央政府,就必然要对行使自然资源各种权利进行规划,约束行使权利的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可能相互竞争的自然资源供给行为,同时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行使自然资源市场结构的选择权和企业的选择权。马克思以土地资源为例在论述地租产生的根源时说,“土地所有权本身已经产生地租”,“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土地归国家所有,就是指国家政府有获得地租的权利,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并且依托国家政权来规定全国共同的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的规则。对于自然资源地租的确定,也同样适用于此。只要存在自然资源所有权,资源开发者就要向资源所有者支付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才能获得开发权。
自然资源本身是一种不附加任何人类劳动的自然物品,自然资源产权价格作为自然资源产权实现的经济形式,是租金资本化的一种表现,即自然资源利用获得的收益通过市场利率进行贴现的结果,其本质体现的是自然资源所有权者让渡资源使用权等权利的补偿。在现实中,资源使用税费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租金形式,那么当自然资源的价格波动时,按照从价方式征收的租金就能够适应价格的波动,而按从量(不论是存量或者销量)征收的租金,对资源产品价格的变化反映就不敏感。总体来说,资源产权价格如果用Ri(i=1…n)表示自然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收益,r表示市场利率,则自然资源的产权部分价格Ppr可以表示为自然资源总体来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不可代替的资源,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尽管有的自然资源品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生,但是在一定时空区间下它的数量仍然是有限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无限与自然资源的供给有限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矛盾。为了高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自然资源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就必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或代价,这种因为拥有自然资源所有权所取得的收益,就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价格。自然资源产权价格的制定体现了国家或劳动者集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是一种虚幻的价格,如马克思所说的以“赋税”的决策方式形成“垄断”的价格,这部分价格可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参照土地资源的“绝对租、级差租、垄断租”以及自然资源所应承担的义务等虚幻价值因子,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决策而形成。
三、自然资源社会生产价格分析
自然资源在最终被人类利用前,对其认识、勘查、开发等方面都需要有人类劳动的付出。首先,自然资源能够被人类利用,没有人类的研究劳动付出是不可能的,人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用途以及发现方法和获取方法,都要求人类付出大量的劳动,这种劳动付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会形成认知自然资源的耗费成本。同时人类在认识到自然资源有用性以后,还需要研究探测和勘察方法,以及如何才能利用等,也都要耗费劳动,这些也归为认识成本。自然资源社会生产价格应该包括这一部分,用C1表示。其次,自然资源工作者通过各种调查或勘察、勘探,形成自然资源分布报告,说明自然资源的具体方位以及数量和质量情况,为最后开采自然资源提供依据,这些可视为自然资源开发必要的前期劳动付出,即勘探成本(C2)。勘探成本一般采用会计估值的方法: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全部作为资本支出和部分作为费用、部分作为资本支出。再次,自然资源开发者根据自然资源分布、开采难易程度等情况,投入相应的劳动和资金,即付出开发成本(C3)。开发成本分为两类,一是有形设备成本,二是无形开发成本。有形设备成本是为开采和加工矿产品而构建的设备和机器,包括矿石运输系统、矿石承载和储存设施及矿产品的加工设备,油田和天然气的有形设备,包括泵、管道、加工设备和储油等,有形设备形成固定资产,其成本应当采用合理的折旧方法予以摊销。无形开发成本是本身无残值的与有形设备无关的支出,如工资费用、清理地表的成本、测量费用、开出坑道和竖井的成本,等等。无形开发成本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大分歧,可以采用资本化、费用化和部分资本化等方式处理。勘探活动和开发活动有时不易区分,比如,在未开发的油田上钻井,如果不出油,其成本可以认为是勘探成本,如果开出了油并且具有可开采价值,则其成本可以作为开发成本。因此,在采矿业中,确定矿山具有商业价值之前,勘探成本和开发成本往往不加区别。
经过勘探开发之后,就进入具体的资源开采阶段。开采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或其他自然资源产品而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C4),包括直接人工费用、加工费用、运输销售费用以及制造费用、安全费用等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其中制造费用是指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自然资源社会生产过程中,需要必要的资本投入,否则就无法对自然资源提供社会生产。投入资本的目的是获得利润,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促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其结果是等量资本要求取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我们用C5表示。综上所述,人类从认识各种自然资源的用途,到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使自然资源具有了劳动意义上的价值。这种劳动价值是人类认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投入劳动的“累积”,它在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表现为社会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Psl=认识成本C1+勘探成本C2+开发成本C3+生产成本C4+平均利润C5。
四、自然资源补偿价格分析
自然资源补偿价格涉及对生态环境利益、代际利益以及不同区域和群体利益的补偿,主要是为了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补偿价格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补偿的货币表现,通过各种形式对利益损失者进行适当的补偿,以维护利益公平。由于经济主体之间存在权利的相互性,某一主体行为所产生正、负后果并不完全由其承担,而可能由他人分担,因此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补偿,或者受益者对受损者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或者是潜在的受损者为避免利益损失,而对潜在受益者进行补偿。比如,在一国的自然资源区域内,开采者取得开采权后要开采自然资源,就应向当地因开采资源受损的居民做出补偿。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权利的相互性还存在代际之间,即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后代人未来使用这种资源的机会。尽管后代人没有机会表达其对自然资源的主张权,但是当代人不能剥夺其对自然资源的分享权。因此,当代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对后代人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也可以说是自然资源有限性或稀缺性补偿。补偿的形式可以依据自然资源的储量或存量,结合当前开发速度计算可开发时间,再以合理水平的贴现率得出租金,通过收集租金积累代际分配基金。总起来说,自然资源开发的补偿价格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横向补偿,二是对未来自然资源的稀缺而进行纵向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由人引起、调节和控制的物质变换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人从自然界获取原料并加工成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如从土地中取得矿产资源并加工成资源性产品等。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过度滥采等,一方面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自然资源价格中进行补偿。自然资源的补偿价格需要对两方面进行补偿,一是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是开发的负效应如环境生态破坏,这两方面可以归纳为代际补偿和代内补偿,既要消除资源消耗带来的负效应性,实现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更要实现代际均衡,保证不同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机会上的平等。由此,自然资源补偿价格=代际补偿价格+代内补偿价格。自然资源价格代际补偿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主要涉及的是当代人和后代之间的福利和资源分配问题。1984年,美国的爱迪•B•维思教授系统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她提出“行星托管”的概念,指出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并提出代际公平就是要每代人之间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权利平等。1988年,佩基在其发表的《代际公平和社会贴现率》一文中认为,做到代际公平最紧要的是应该“保持资源的完好无损”。代际公平能够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也不会使后代人所得利益减少。由此我们认为,代际补偿实质上是当代人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对被消耗资源进行补偿以维护代际公平。当代人在消耗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如能对被消耗资源进行补偿,后代人就可能拥有和当代人同样的发展潜力或至少潜力没有减少。由于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在自然资源价格的基础中加入一定额度的自然资源补偿价格费用,以对传给下一代的自然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上加以补偿和保证。既然代际补偿价格是代际补偿所需费用的货币表现,其补偿标准的确定原则为:使后代人在剩余的自然资源中得到与当代人相同福利基础。
代内公平是指同一代人,撇开国籍、种族、性别、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异等一切因素,都应该平等地享有良好生活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那这一部分人就应当为自己所带来的负效应承担相应的成本,而不是让同一代人来共同承担。这是从横向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它又可以分为一国内部的代内公平和国家之间的代内公平两个方面。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讲,代内公平是指同一代人,不论种族、性别、区域和文化差异,都应该平等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代内公平指的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同区域和不同的人群应该共享生态环境改善的收益,共同负担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然而,发达国家曾以高速消耗自然资源来推动其经济的发展,致使全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然后又将大批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转嫁污染的“垃圾场”。发达国家无限制地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却没有为其造成环境污染等负效应承担相应的代价或给发展中国家相应的补偿,还让发展中国家与之一起承担后果,导致利益分配出现失衡。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在一个国家内部,区域不公平不仅指区域内的不公平,还指区域间的不公平。由于环境的公共性和不可分割性,某些地区为了自己的发展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环境破坏,而他们带来的负效应却要其他区域的群体来共同承担,这显然有失公平。他们应该为其带来的负效应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者合理恢复原来的生态,从而对其他受损害的地方给予相应补偿,这样才能维护区域内的公平。
代内补偿正是为了维护代内公平而在不同国家之间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做出的补偿。各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都是地球资源环境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受各自经济、技术、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存在较大的差别,部分国家、地区过量或不合理开发使用资源环境,可能会损害其他国家、地区的利益,这就要求在国家间、地区间进行资源环境补偿。如工业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掠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由此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损害,因此,他就有义务承担资源环境的治理费用,必须做出一定的补偿。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仍然面临摆脱贫穷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还没有足够能力担负转嫁到他们头上的环境治理任务。地球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都负有共同的责任,都应该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如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已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每年应拿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用于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损失进行补偿,这是目前明确提出的国家之间的补偿。区域之间的补偿,由于区域间的差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受益地区应向保护地区做出补偿。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源诅咒,荷兰病,制度改革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必需的其他自然资源不断增长的物质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逐渐下降,此时的自然资源的丰裕度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没有表现出直接的因果关系。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都是属于较高水平,而资源丰富的阿根廷的经济几乎没有增长,甚至有的国家和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均收入水平还在逐年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资源诅咒,即自然资源富集的国家或地区反而没有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发展速度快。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优势所在,如果处理不好资源开发的问题,将极有可能将此优势丧失。
二、资源制约经济的原因
通过总结,将资源诅咒的解释分为以下四类:
1.初级产品的贸易恶化。两次工业革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涌现了大量的新的工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首先实现工业化的往往都是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的作用逐步被资本、技术所替代。后来被称为发展经济学中的结构主义学派的普雷维斯和辛格等人认为初级商品的出口国将在很大程度上的遭到贸易条件恶化的命运,而且这些初级产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的,这导致已经工业化国家和初级产品出口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有些经济学家还认为资源部门的发展不可能促进甚至有可能阻碍其他部门的发展。由于自然资源部门大多数掌握在跨国公司巨头手中,这就使得这些部门类似发达国家的经济飞地,而且自然资源开采部门基本上不存在联系。这就使得自然资源部门的发展即使是规模很大但对其他部门却没有什么带动作用,这最终会拖累整个国民经济。
2.荷兰病。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3.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自然资源会造成虚假的自信,使人们觉得容易致富而导致懒惰。事实上,依赖资源部门兴起而迅速扩张的初级产品部门,并不需要高技能的劳动者,因而也就没有增加教育投资的紧迫性,这就限制了未来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扩散投入的部门扩张。自然资源富集通过阻碍人力资本的积累,最终阻止经济实现长期发展。
4.从产权到寻租、腐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很多资源部门被收归国有,但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资源部门的产权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一个典型的弱点就是产权界定的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当产权的实施面临困境时,制造业的发展将有更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但这种产权的困境并不妨碍资源产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资源产业的短期回报率高到足以吸引投资。当资源的租金足够高而产权国家实施又面临合法或操作困难时,往往大规模的寻租活动和内乱不可避免。如果一个社会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主要集中在非生产性活动中,自然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如何避免资源诅咒
1.在物价较高时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储备起来,有助于缓解因自然资源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波动。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确保出售资源的获益将会被再投资,这样,在自然资源枯竭的时候,国家真正的财富(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才会有所增加。
2.可以减慢自然资源的开发甚至不开发。资源开发速度的放慢将会降低资源的现值。如果资源资本的收益增长率等于其他财产的利率,所有者就会对将资源保存在地底下和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资源开采将以最优速度消耗。
3.产业多样化。产业多样化几乎被所有经济学家公认为是解决资源诅咒的良方,但是要成功地实施却不容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出口国将其巨额的石油出口收入投入到产业多样化的扶持和实践中,但结果令人失望,大量的资金被注入到一些毫无效率和竞争力的产业中。原因除了前述的荷兰病外,还在于政府主导的刻意追求多样化忽视了市场自发力量的培育,并且这些所谓的多样化往往都是政府垄断经营,这会给一些部门寻租套取政府资金提供了大量机会,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率和竞争力,反而限制了充满希望的私人投资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4.制度改革。政治自由化、提高租金管理透明度、谨慎的财政和开放的外贸政策、以及从租金中提取建立公共基金等方式都有助于租金的有效使用。但当政府制度条件不具备时,便有必要将一些政府拥有的基金重新分配给居民以防止滥用。而Sandbu进一步认为自然资源收入可以直接分配给居民,之后政府再以个人所得的税形式征集。这会给予居民监督政府的激励,促使政府更关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赵奉军.资源诅咒、荷兰病与山西经济[N].经济学消息报,2004.
[2]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对一个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验证[J].经济研究,2006,(1)
近些年来,民法典的制定工作在我国获得稳步推进。民法既是社会组织法,也是资源配置法,①因此,自然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民法调整范围,基本上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学界的共识。然而,自然资源怎样由民法调整,建立什么样的物权制度,换言之,有关自然资源的规定在民法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界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是自然资源应当主要由物权法调整,这就是学界所称的“自然资源物权化”,而分歧则是它应当如何以物权法调整。对此,学者们提出了用益物权模式、占有权模式、准物权模式和特许物权模式等方案,②《物权法》也通过规定自然资源的用益物权模式作出了官方选择。然而,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官方,自然资源物权化的问题都未见得能够既契合理论又切乎现实地获得解决。自然资源物权化不仅面临着自然资源自身属性及客观现实的诸多挑战,而且也受到我国现有自然资源立法局限性的制约。目前的各种学说和相关立法未免都存在顾此失彼、以偏概全、体系混乱等问题。笔者认为,针对这些难题与挑战,应当更新自然资源立法理念,摒弃传统以行政手段统管自然资源管理、配置和保护的观念,恢复自然资源作为私权客体的本质,以物权法为中心建立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确立包容性的基本原则指导自然资源立法,统筹兼顾,实现既符合理论又契合实际的自然资源物权化。
一、缺陷与难题:自然资源物权化的制度背景分析
自然资源物权化离不开现有的法律制度背景,它既是自然资源物权化改革的对象,也是自然资源物权化的起点。对于这一背景,最主要的当然是我国现行的《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及相关的自然资源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该条显然属于民法上所有权的规定,成为我国确定自然资源法律关系的基本依据。根据《宪法》,我国《民法通则》第81条规定了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矿藏,可以由全民所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通过承包合同设立承包经营权等方式使用、收益,但是其所有权均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我国《物权法》则更为详尽地对自然资源的归属和利用作出了规定,其表现有:首先,在第二编“所有权”中逐一规定各种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公有形式,并在第41条规定“法律规定专属于国家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取得所有权”;其次,在第三编“用益物权”中的第119条总括性地规定“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除了对各种土地资源分章详细规定外,关于其他各种自然资源,则在该编的“一般规定”中概括体现,例如第123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此外,在《宪法》、《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原则性规定之下,我国立法部门以“资源中心主义”为依托,制定了《水法》、《草原法》、《林业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自然资源单行法,这些单行立法中当然包括了一些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规定。总之,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为“躯干”,各自然资源单行立法为“分枝”,相关司法解释为补充的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体系。然而,对这些法律作体系性的分析之后,就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当然也是自然资源物权化需要解决的难题。首先,现有自然资源物权立法体系混乱。从法律位阶上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在形式上虽然是由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统率,并由此形成了上述列举的自然资源单行法。然而,这些自然资源单行法在性质上则属于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法、经济法或社会法的范畴,关于这点已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③但是作为私法的《民法通则》、《物权法》与作为经济法、行政法、管理法或社会法的自然资源单行法,无论是在基本理念上还是在具体制度的配置上都存在本质的不同,私法规范与公法规范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更无法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逻辑体系。其次,现有立法过于依赖通过行政手段管理、配置自然资源。如前所述,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从形式上来看,是以《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为基础形成的法律体系,但是各个自然资源单行立法,显然是重行政规范而轻民事规范,强调公法的手段而轻视私法的手段,突出对自然资源的行政管理而忽视对民事权利的规定;在对自然资源物权的保护方面,也是以行政法、刑法的惩罚功能代替民法的保护功能,显得被动、消极。再次,自然资源权利界限不清,无法形成自然资源权利秩序。虽然《宪法》、《民法通则》和《物权法》都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然而,上述法律对自然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显然过于原则,界限模糊不清。自然资源所有权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和集体作为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其本身具有虚拟性、抽象性,因此其不能真正行使资源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种种权能;第二,我国法律对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和内容规定的不明确,对不同级别政府和集体组织行使权利的边界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造成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虚化,自然资源的国家和集体所有权主体与实际行使自然资源物权的主体不统一;第三,我国现行的有关自然资源单行立法,主要是采用管理法思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加以规范。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国家只是从行政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立法,规范行政机关如何监督管理,而不是从赋予自然资源使用权人物权化的权利角度达到资源利用规范的目的。④所以,现行立法采用以所有制的性质为标准划分权利并予以区别对待,自然资源物权种类的划分、自然资源权利和义务及其行使和履行,都受到所有制性质的限制,不同主体所享有的物权种类难以得到平等的保护。最后,自然资源部门立法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关于自然资源物权纠纷处理方面的规定比较混乱。有先协商、后人民政府处理、再的;也有先协商、后政府部门调解、再的;还有先协商、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由政府或部门调解、或者直接提起民事诉讼的等。因此,目前自然资源立法缺乏统一而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在自然资源所有和利用方面出现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时缺乏必要的救济机制。这种状况加剧了自然资源权利的模糊性,无法形成良好的自然资源权利秩序。
二、原因与挑战:自然资源的形态与属性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定存在诸多缺陷,并成为自然资源物权化的难题。那么,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立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体系和结构呢?原因当然可以列举很多,例如,立法者对所有制与所有权关系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公法优先的法律理念的影响等。对此,学界已有许多论证,无需赘述。笔者认为,自然资源形态与属性的多样性,使得自然资源物权立法面临诸多挑战,也是造成现有自然资源物权立法存在许多矛盾和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通常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它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燃料来源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与场所。有些资源可以反复利用,即所谓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等气候资源。有些资源不能反复利用,即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还有些资源为可更新自然资源。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来看,有些资源为非消耗性资源,如对土地的利用,而对之进行消耗性利用的情形却不在少数,典型者如采矿、取水、捕捞等。由此可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性质各异,并且其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利益主体和利益内容都呈现出多元性。与物权法中的一般“物”相比,自然资源显著特征表现如下:第一,物的特性之一是可支配性,而资源具有公共性,它是非排他性的占有。第二,物具有可使用性,但是物的使用更大程度上停留在经济需求上;而资源尽管也具有使用性,但它不但要求满足经济需求,也要求满足生态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第三,物要求有独立性、特定化;而资源具有循环与流动性。⑤首先,自然资源形态与性质上的差异,导致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立法体系成为困难。由于自然资源形态和性质各异,统一立法往往会顾此失彼,以偏概全,难以适用于所有形态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立法主要采用“资源中心主义”,为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别立法。这样立法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难以对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法律关系作出全面的调整,尤其是随着自然资源的范围和类型不断发生变化,这种缺陷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其次,由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同时承载了社会公益和个体私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等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为了确保社会公益、生态效益以及后代人利益的实现,有必要对自然资源物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因此,当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并带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各国都积极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自然资源,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并对其进行分配。我国立法者同样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制定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不同的是,我国立法对自然资源物权限制过度,采取了以公法抑制私法,以公权代替私权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然而,由于行政干预手段的局限性,目前立法不仅难以实现立法者预设的价值目标,相反却因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导致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尴尬局面。第三,由于自然资源形态多样,性质上存在许多差异,因此,难以通过一种立法模式将自然资源物权化。例如,我国现行立法统由用益物权模式来进行自然资源物权化,将自然资源物权设定为用益物权。然而,用益物权以物的非消耗性利用为前提,就自然资源而言,对之进行消耗性利用的情形却不在少数,典型者如采矿、取水、捕捞等,这些显然不能归属于用益物权的范畴。显然这一模式忽略了自然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与消耗性利用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于各自情形下的物权化来说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最终在消耗性利用情形下使自然资源物权化走向法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严重扭曲。此外,对于学界提出的以占有权模式、准物权模式和特许物权模式等理论实现自然资源物权化。尽管这三种理论模式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这些理论模式要么无法全面涵盖自然资源形态,要么会造成整个物权体系的混乱。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这些理论模式中,自然资源物权化的问题都未见得能够既契合理论又切合现实地获得解决。⑥自然资源物权化仍然面临着如何根据自然资源形态和属性,设计适当的物权化模式的难题。第四,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形态和属性的差异认识不足,特别是与传统物权中的物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立法都将自然资源区别于一般的财产对待,甚至没有明确将自然资源视为一种民法上的财产,忽视其财产属性和商品属性,很少从物权法的角度来规范资源的利用和使用方法,没有过多考虑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只是片面地强调通过行政手段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忽视市场对自然资源有效配置的积极作用,在资源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界限。这是造成我国自然资源产权界限不清,自然资源物权秩序无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改革与出路:理念创新与制度选择
(一)自然资源物权化的理念创新针对自然资源的属性和传统立法的缺陷,我们首先应当抛弃过去以行政手段统管一切的立法理念,深刻理解自然资源作为私权客体的本质,以新的理念为理论基础,实现自然资源物权化。
1.私法本位理念“自然资源物权化”,主要乃是相对于我国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自然资源采取纯粹的行政法、经济法等公法纵向调整而言的,它首先是一种私权化,通过对自然资源设立私权,在纵向调整之外引入横向调整。在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之下,要让自然资源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有效的市场配置和有序的市场流转,就必须改变对其单纯实行纵向调整的状况,让作为市场经济法制之主角的民法也参与进来,同时实现横向调整。并且,无论是物的有序流转和有效利用,抑或它们赖以正常实现的物的有据归属,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都是以私法发挥基础性作用来作为其法治保障的。尽管就自然资源而言,因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较一般的物来说要更多地仰赖行政法、经济法等的纵向调整,但是总体上来说,私法横向调整的这种基础性地位仍是不可否定的。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存在过分仰赖行政法、经济法的弊端,应特别强调私法本位理念在自然资源物权化中的作用。无论是立法模式的选择,还是具体规范的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以私法本位为理念的重要意义,通过明确自然资源物权体系,以市场为主要手段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2.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主流话题,也是各国建立各种经济社会发展制度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物权化应当遵循可持续的原则。可持续理论、生态伦理主义和环境伦理主义为自然资源物权化的可持续原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⑦由于自然资源依附于生态环境,人类通过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配置,必然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如果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只将视角局限于自然资源本身,而忽视它所依附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制度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损害自然资源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一。当然,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停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保护既不能用停止发展来维系,也不能用破坏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只能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必须是积极、主动、动态的,而不能是被动、保守、封闭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为由,拒绝一切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互动,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以物权法为中心建立逻辑合理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法律是人类的逻辑推演,而法律的分类更是形式逻辑的标准化展示。由于自然资源形态和性质具有多样性,自然资源承载的人类价值追求也呈现出多元态势,无论是现有的《物权法》,还是单行的自然资源立法,都无法完成自然资源物权化的使命。因此,要重新定位自然资源物权化的法律体系。笔者认为,这一法律体系应当是以民法理论为基础理论,充分重视市场在自然资源有效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和流转机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物权的各项效能,对自然资源物权实行必要的国家干预和法定限制,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为目的,以自然资源物权的平等保护为手段,以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自然资源物权,保障自然资源物权人的合法权益,建构位阶明确、体系严谨、协调统一的自然资源物权体系。换言之,为促进对自然资源物权的全方位调整,应该解放思路,以私法理论为基础,适当突破公私法界域分明的逻辑藩篱,建构包含民事基本法、物权法、民事特别法、自然资源管理法等在内的自然资源物权法律供给体制,以求解决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陡增与环境压力不断严峻之间的矛盾。
(三)确立基本原则统筹自然资源立法自然资源形态的多样性及其承载的价值利益的多元性都容易导致自然资源立法顾此失彼,所以必须首先探寻它们最本质的共性,确立共同适用的基本原则,指明自然资源立法的方向,尽量避免出现混乱,前后矛盾。
1.利益公平共享原则自然资源是自然赋予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作为社会的成员,每个权利主体都有权公平地享有自然赋予我们的利益。因此,自然资源物权化应有利于平等地维护自然资源物权各个相关主体的利益。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只要是在自然资源上享有权利,则其利益就应当受到充分的关注,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在我国实行自然资源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情况下,更要在自然资源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上充分考虑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首先,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应注意保证每个权利主体都能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利益。应当通过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有效安排,确保权利主体能公平地获得让渡自然资源的利益。其次,自然资源物权制度要注意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资源合作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其自然资源储量不仅极其丰富,而且品种繁多,潜力巨大。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矿产储量潜在价值约25万亿美元,占俄罗斯矿产储量潜在价值的83.33%,蕴藏着俄罗斯80%以上已探明的各种矿物资源。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首先表现在能源方面,这里是世界上能源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其能源储藏量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4以上,其中石油占1/6至1/7,天然气占1/3以上,煤占1/4左右,水电、火电资源也很丰富。这里还有丰富的金、银等贵重金属,铜、镍、锌、铝、锡等有色金属,钛、钼、钨等稀有金属以及盐、金刚石、磷灰石、磷钙石等资源。这里的林业资源、渔业资源等也名列世界前列。
一、能源资源状况
1.油气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州两大油气盆地。萨哈油气田的勘探工作已初步完成,但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采。萨哈林油气田储量丰富,正在进行工业开采,原油通过跨海输油管输送到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进行提炼加工。萨哈林岛周围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采用租让方式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开采,目前部分油井已开始工业产油。西伯利亚地区有碳氢化合物开采前景的土地为300多万平方公里,可提取591.6亿吨标准碳氢化合物。
2.煤炭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各行政区都有煤炭资源,已探明的煤田近100处,探明煤炭储量298亿吨,占俄罗斯探明储量的40%。萨哈共和国是俄罗斯远东最大的产煤区,俄罗斯远东47%的探明储量集中在这里。南萨哈煤田是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焦煤煤田,所开采的焦煤是俄罗斯远东重要的出口物资。西伯利亚煤的地质储量16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6%。
3.水电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水电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河流纵横,其中有在俄罗斯长度名列第一和第二的阿穆尔河(黑龙江)和勒拿河。阿穆尔河(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界河,长4440公里,注入太平洋。阿穆尔河(黑龙江)及其支流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可供修建总功率2000万千瓦的梯级电站。目前已在其左岸支流结雅河上建成功率为129万千瓦的结雅水电站,在另一条支流布列亚河上正在修建布列亚水电站。注入北冰洋的勒拿河长4400公里,水量丰富,流量为伏尔加河的2倍,上游水力资源还没得到开发利用。在其支流维柳伊河上建立了年发电20亿度的水电站。西伯利亚联邦区江河、湖泊众多,拥有鄂毕河、叶尼塞河这样世界著名的大河。西伯利亚的水电资源最丰富,占俄罗斯的50%。据测算,如果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上建造电站,可发电约4000亿千瓦时。
二、其它矿物资源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其它矿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矿物有70多种。西伯利亚联邦区地下蕴藏有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资源储量巨大。20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铂类矿可采储量占俄罗斯的99.3%、铅占86.3%、钼占82%、锌占76.6%、铜占70.3%、镍占68.2%。仅东西伯利亚北部诺里尔斯克就集中了世界铂类矿储量的40%、镍的35.8%、钴的14.5%、铜的9.7%和大部分的钯矿。西伯利亚的耐火粘土储量1334.99亿吨、石灰石储量21.27亿吨、白云石储量4.45亿吨。
1.贵重金属资源。俄罗斯约90%的贵重金属矿床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1992年,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共产黄金95吨,其中俄罗斯远东产黄金78.85吨。俄罗斯远东的马加丹州是俄罗斯最重要的黄金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产地之一,仅科雷马河的黄金产量就占前苏联的1/3。马加丹州的金矿主要分布在科累马河中、上游地区,采金中心为亚戈德诺耶、苏苏曼、乌斯季—奥姆丘格。马加丹州的砂金矿可维持多年的开采。该州地下金矿也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地质勘探工作差,加上地下金矿开采成本比开采金沙矿高1.5~2.2倍,因此,地下金矿的开采量仅占金矿总产量的3%~5%。楚科奇自治区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的阿纽伊—楚科奇地区,采金中心为共青团镇、比利比诺、维里比什和阿利斯克罗沃。楚科奇砂金矿的含金量平均比马加丹州中部地区高1.6~2.2倍,开采和淘金的成本平均比中部地区低20%。萨哈共和国也是俄罗斯重要黄金产地之一,金产量约占俄罗斯黄金总产量的34%,储量和产量仅次于马加丹州,居俄罗斯第2位。萨哈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阿尔丹河流域、因迪吉尔卡河上游的乌斯季—涅拉、北部的亚纳河流域等产金地区。采金中心主要有雅库茨克市、涅柳恩格里市、阿尔丹市、库拉尔镇、索尔涅奇镇、乌斯季—涅拉镇、恰格达镇等。堪察加州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堪察加中部地区、中阿瓦恰河地区、左阿瓦恰河地区、叶利佐沃地区、斯列金内山脉、西堪察加低地和米利科沃地区。叶利佐沃地区的砂金矿价值最高,已建卡梅尼斯特金矿。采金中心主要有叶利佐沃和米利科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尼古拉耶夫斯克区、鄂霍茨克区、阿扬—马亚区、瓦尼诺区、图古尔——丘米坎、波林那—奥西片科区、上布列亚区、阿穆尔河和阿穆贡河下游沿岸地区。采金中心主要有哈巴罗夫斯克市、索非斯克镇和阿坎贾斯克耶镇。阿穆尔州的金矿主要分布在腾达区、谢列姆贾区、结雅区和马扎诺沃区。较大的采掘公司是阿穆尔采金公司,有5个采矿厂,使用采金船采掘沙金。采金中心有结雅市、迈斯基市、兹洛维约夫斯克镇、斯托伊巴镇等。滨海边疆区也是俄罗斯远东黄金重要产区之一,每年采金量在2吨左右。主要企业有滨海金矿联合公司,位于滨海边疆区区沃斯特列佐沃镇,主要开采砂金。
西伯利亚也是俄罗斯黄金的重要产区。西伯利亚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中上游的东部地区。采金中心有北叶尼塞斯克、诺沃耶鲁金斯克、南叶尼塞斯克和阿尔捷莫斯科。金矿黄金储量460吨,品位为每吨矿砂0.8~2克黄金。使用采金船开采砂金。年产黄金20吨左右。
2.有色金属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有储量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储量比较丰富的有色金属有铜、铝、锡、铅、锌、锑、汞、镁、钛、钾、镍、钨、钼等。
俄罗斯铜的储量丰富。1949年,在东西伯利亚赤塔州北部的乌多坎发现巨大铜矿,储量达100多万吨,占当时前苏联铜储量的1/4,属铜砂岩矿床。贝阿大铁路的建成为乌多坎矿带来了便利。在其周围的温库尔、布尔帕拉等地又发现一些新的矿脉。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的诺里尔斯克市附近有杜姆列亚尔、塔尔纳赫、斯卡列斯特三座铜矿。在俄罗斯远东南部和堪察加州也发现了几十处铜矿。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铝的储量也比较丰富。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已发现几十处铝矾土矿和含铝的霞石矿。虽然含氧化铝仅为22%~28%,品位不算高,但埋藏浅,露天开采成本低。东西伯利亚是俄罗斯重要的炼铝基地之一。西伯利亚的大型炼铝厂有新库兹涅茨克、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萨彦、阿钦斯克炼铝厂等。由于这里的水资源丰富,炼铝成本比俄欧洲部分低1/5~1/4,比外高加索低1/3。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锡储量丰富。俄罗斯远东的锡矿储量最大,曾占苏联锡储量的2/3。俄罗斯远东的锡产地主要集中在滨海边疆区、萨哈共和国、马加丹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是俄罗斯重要的锡矿开采和加工基地之一。这里有俄罗斯最大的采锡企业——卡瓦列罗沃区赫鲁斯塔利内采矿选矿联合企业。还有卡瓦列罗沃区的阿尔谢涅夫矿、达利涅列钦斯克区的达利涅塔约日诺耶矿、捷尔尼斯托耶和兹维奥兹德诺耶矿等。萨哈共和国的埃塞海亚和杰普塔特矿、马加丹州的涅夫斯克矿、奥霍特尼奇矿、康塔克托夫矿、加利莫夫斯克矿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主要锡矿。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锡矿主要分布在包括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在内的兴安岭—鄂霍茨克地带。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地区有斯季瓦尔诺耶矿、伦诺耶矿、佩列瓦尔诺耶矿、索尔尼奇诺耶矿和普列多罗日诺耶矿。新西伯利亚市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炼锡中心,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原料是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所产的锡精矿。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也是铅锌矿的重要产区。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的达利涅戈尔斯克,东西伯利亚布里雅和国、图瓦共和国、赤塔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主要有滨海边疆区的达利涅戈尔斯克矿、布里雅特的奥泽尔诺耶矿、图瓦的克孜勒—佩什特加尔矿、赤塔州的新希罗金斯科耶矿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的戈列夫斯科耶矿。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是锑矿的重要产区,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主要锑矿有萨哈共和国北部的萨雷拉赫金矿,该矿含锑量高,储量也很丰富。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是汞矿的重要产区。主要汞矿有俄罗斯远东楚科奇半岛上普拉缅诺耶矿和西波梁斯科耶矿、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州的阿纳夫盖矿、里亚普加奈矿、涅普托矿和奥柳托尔矿、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兴安岭—布列亚矿等。西伯利亚联邦区的汞矿主要分布在阿尔泰边疆区、东西伯利亚的泰梅尔半岛和图瓦共和国。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还是俄罗斯镁矿的重要产区。菱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的萨哈共和国、东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的东萨彦岭地区和叶尼塞山脉。西西伯利亚还是俄罗斯钛矿的重要产地。
东西伯利亚是俄罗斯重要的钾矿区。在伊尔库茨克州北部,距乌斯季—库特250公里处,发现了俄罗斯最大的涅帕—加任卡钾矿,为光卤石钾镁盐矿。该矿分9层,总厚度35米,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预测储量700亿吨。最厚的一块矿层达18.6米,面积也很大。该矿钾石盐层含钾量高,含氯化钾30%~40%。这里的钾石盐经浮选后可获得纯氯化钾。东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是俄罗斯镍矿的重要产地。
俄罗斯远东是俄罗斯钨矿的重要产区。锡霍特阿林山脉的东方2号钨矿,是优质钨矿,已建立了采矿选矿联合企业。在萨哈共和国、阿穆尔州、马加丹州境内也发现了含多种成分的钨矿床。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还是俄罗斯钼矿的重要产地。在萨哈共和国南部有巴季斯钼矿和格尔特伦达钼矿。在东西伯利亚的布里亚和国有奥烈基特坎钼矿。
3.黑色金属资源。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是俄罗斯铁矿的重要产区,铁矿石储量为89亿吨,其中俄罗斯远东储量25亿吨,西伯利亚储量64亿吨。两地区铁矿构成是多种多样的。铁矿中磁铁矿占70%,赤铁矿占15%。俄罗斯远东的铁矿石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的阿尔丹河上游一带,阿穆尔州的结雅河—谢列姆贾河中间地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兴安岭—布列亚山区,滨海边疆区的列索扎沃茨克地区。西伯利亚铁矿主要分布在克麦罗沃州南部绍里亚山区,伊尔库茨克州安加拉—卡塔地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雷桑斯科耶等地。
三、林业资源状况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森林面积7.64亿公顷,其中俄罗斯远东3.16亿公顷,西伯利亚4.48亿公顷。两区的木材储量为707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远东的木材储量为223.1亿立方米,西伯利亚的木材储量为483.9亿立方米。俄罗斯远东是俄罗斯富饶的林区之一,在松柏类树木中占多数的是落叶松,共有392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44.5亿立方米;雪松占39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9.6亿立方米。阔叶树占多数的森林为142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12.7亿立方米。就贵重木种而言,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俄罗斯占第1位。这里有大量的冷杉和云杉,是生产纸浆和纸张的最好原料。还有朝鲜雪松、黄蘖、刺楸、俄罗斯远东桦、辽东桦、胡桃楸等珍贵树种,其中85%为针叶树,10%为阔叶树,5%为灌木林。针叶树树种结构为:落叶松62%、赤松6%、松4%、云杉2%、冷杉1%。
四、渔业资源状况
俄罗斯远东海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捕鱼区,俄罗斯四大温水海中的3个位于该海域,包括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是俄罗斯捕鱼量最大的海域。年捕鱼量300万吨左右,占俄罗斯捕鱼量的50%。主要捕捞对象为鳕类鱼、鲱类鱼、鲑、鳟类鱼、鲽鱼、海蟹、抹香鲸、海兽(海狗、海獭、海豹)等。远洋捕鱼主要捕捞智利竹荚鱼、太平洋竹荚鱼、无须鳕、澳洲鳕等。俄罗斯远东海洋捕鱼船队总部就设在邻近我国的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
五、农业资源状况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面积为4.2亿公顷,但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有很大一部分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因此,农业用地面积还不到全部土地面积的1/6。据统计,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农业用地面积为6531万公顷,人均2.4公顷,占俄罗斯农业用地面积的30%左右,其中耕地面积为3218万公顷,人均1.2公顷,约占俄罗斯耕地面积的25%。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农业的分布与发展极不平衡,北部全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农业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和贝阿大铁路沿线地区。这些农业区的特点是土地肥沃,天气比较暖和,日照时间较长,气候适合种植业的发展。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州最适于农业耕种,农业开发程度较高,但俄罗斯远东南部土壤过度潮湿,酸化程度高;西伯利亚南部土地常常遭遇旱灾和风蚀,土地盐渍化严重。因此,为提高农业用地的潜力,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对盐渍土壤施用石膏。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农业用地的结构特点是刈草地和天然牧场比重大,占农业用地的50%以上。据统计,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还有1200万公顷适于农业用土地尚未开发,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和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境内,但绝大部分不在现有的农业发达地区,开发成本较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俄两国资源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应从两国的共同利益出发,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以东北亚乃至亚太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积极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依托国际资源开发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两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劳务、贸易、投资和技术的多层次合作,提高两国的产业素质和经济实力,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亚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徐晓杰等.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与中俄油气战略合作[J].俄罗斯研究,2007(10).
[2]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态势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
[3]陈宪良. 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前景分析及启示[J]. 西伯利亚研究, 2010(3).
[4]孙永祥. 俄全球能源安全政策考量及中俄能源合作[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2).
[5]周延丽, 王兵银. 中俄能源合作形势分析[J]. 西伯利亚研究, 2009(6).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
关键词:新常态 自然资源资产 离任审计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长期坚持将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的战略思想,政府施政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国的GDP,推动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是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现状的影响下,导致领导干部过于重视自我政绩的提升,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对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比较盲目,牺牲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一、基于新常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难点
(一)自然资源资产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地大物博的地理优势,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比重都比较高,在我国的各方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地质资源和非地质资源属于资源资产,能够为所有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地质资源和非地质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需要非常漫长的周期才能再次形成,因此在这一部分资源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配置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我国被列为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森林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草原资源和海洋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了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资产的不合理利用而存在的,能够深入贯彻国家制定的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地方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发展经济建设的时候,避免出现自然资源资产使用过度而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的情况,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比较丰富,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时候,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相关知识,还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共同配合。
(二)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划分
我国主要I导干部的任期均为五年,连任不超过两届,因此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形成周期长、持续时间长的基本特征,而这种特征会导致有些经济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可能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还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下一任领导干部上任之后,自然资源资产的问题就一点点显露出来。而且,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时间跨度大等基本特征,可能在审计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已经随着下一任领导干部的决策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前、后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相关责任混淆的情况。
(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
明确审计主体也是现阶段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难点。目前,我国对审计主体的认识主要分成三种,分别是国家审计为主、多元审计、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公众共同参与。人民民主是我国的国家性质,而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了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归根结底是检验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效果,确保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比较强,所以需要丰富的审计相关支持做支撑,社会审计的有效介入,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效果。
二、基于新常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的对策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信息化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也应该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多样化、分布范围广等特征,打破传统的审计形式,从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审计方面等多角度进行完善,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构建一套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集成国家审计大数据,优化审计业务模块,对各个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国家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社会公众依托物理的专业审计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领导干部的行为、政绩进行评价与规范,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
在新常态的影响下,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健康化。自然环境本身具有动态属性,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种环境污染会造成更多种类的环境污染。审计工作就是要对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第一时间发现自然资源资产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划清“上下届”、交叉区域干部责任范围对审计工作进行规划,尽可能的提升领导干部的成本,避免的现象。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手段还不是非常完善,在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规划、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政府应该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鼓励审计人员协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专家、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审计工作,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民.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基于2014年媒体新闻报道的文献分析[J].新会计,2015,06:6-11
[2]周一春,郭一瑰.“新常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难点与对策[J].商,2015,19:152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6-0135-04
引言
自然资源管理由于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显得非常困难[1]。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大都是公共资源,众多行动者争夺导致资源耗尽以及管理冲突,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行动者对公共资源管理规则的认同、资源使用协议、冲突解决、信息共享、共同认知建立等[2]。研究显示,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对自然资源管理往往无效,人们开始转向于多行动者参与自然资源共管,通过把不同行动者纳入到管理过程中,可以解决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问题[3]。
为解决当代自然资源管理问题如森林资源的枯竭、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研究如何克服资源管理的合作难题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的研究把社会网络作为有效处理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分析,以有效地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困境。社会网络在自然资源管理规则的实施上甚至可能比正式制度还有效。
关于社会网络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作用的讨论,引发越来越多实证研究。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关系结构如何促进或者阻碍自然资源管理行动。社会学家广泛研究了社会网络的运用,使得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逐步发展起来[4]。然而到目前为此,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首先讨论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应用,接着研究社会网络怎样影响自然资源治理的进程,最后讨论未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复杂问题的方向及趋势。
1 社会网络分析(SNA)及其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SNA)最早诞生于社会学领域。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是一种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厘清行动者之间、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还是一个视角,是由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本身成为研究的对象[5]。
最近十年,社会网络分析(SNA)在国内已被广泛运用于传播学、管理学、项目管理、组织管理、知识管理等领域。社会网络可运用于传播学,吴飞认为传播是一个网络状模式,只有那些善于利用多种传播网络的个人或者组织才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他们也就拥有更多的社会和文化资本[6]。姚小涛等认为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解决新的环境下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挑战[7]。社会网络分析还可以运用于产业集群研究,符正平等对企业社会网络进行测量,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网络异质性、网络和中心性强度对集群产业转移有显著影响[8]。朱庆华等总结了国内外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成果[9]。社会网络分析还可用于构建项目管理的网络模型,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降低利益相关方的治理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10]。
社会网络分析运用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在国内甚少,但在国外的文献中已出现一些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成果[11]。为更好理解社会网络如何影响自然资源管理,首先有必要了解社会网络的类型、特征及其主要运用(见表1)。
表1 社会网络类型及其特征
序号 类 型特征图例
图1高粘合性网络网络没有任何清晰辨别的子群(具有高的粘合性)
图2网络子群网络被分成独立的两个子群
图3高度中心化网络中心节点比其他的节点在中心度上高很多
图4交互网络网络有两个子群,子群间通过两个桥接点进行联系
图5中心外围网络网络中心成员之间紧密联系,外围的成员只与中心成员联系,相互之间不联系
本文将从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节点3个维度总结社会网络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影响。从网络连接密度、网络凝聚度与子群、子群间的桥接点、个体行动者的网络位置与影响力、网络中心度、中心―外围网络等6个方面总结社会网络如何影响资源管理,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信息共享、共识构建所产生的影响。
2 社会网络分析(SNA)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2.1 网络连接密度
社会网络的基本功能是在行动者之间建立社会联系,从而将孤立的行动者转化成相互联系的行动者。因此社会联系越多,社会网络功能就越发达,可预见的结果是行动者合作和集体行动就越容易达成。众多的研究证实,较高的网络连接密度可以帮助行动者避免资源利用冲突,建立公共资源利用规则使集体行动可能性就越大,集体行动的增加将提高信息和资源交流的可能性,继而提高互惠和互信水平[12]。
在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社会网络密度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联性也得到证实。例如,研究者利用案例证明,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纳入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网络中可以显著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并增加集体行动的可能。King研究了村庄渔业资源管理,案例显示当地渔民通过与更多的政府官员、有影响的个体之间交往联系,成功地解决了与渔业有关的系列问题[13]。
较高的社会网络密度不仅可以增加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增加网络内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研究证实,农林业资源管理中,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联系加大了新技术和可持续管理实践信息的流动和交换,这些信息既来自于网络内部,也可以来自网络行动者与外界的联系[14]。
2.2 网络凝聚度与子群
网络凝聚度员评估社会网络在多大程度上连接在一起的指标,高凝聚度的网络不会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子群(见表1中图1和图2)。凝聚子群是相互之间有稳定、直接、强烈、频繁联系的行动者子集[15]。社会网络子群的存在可能给自然资源管理集体行动带来挑战,对自然资源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与高的网络密度相反,一个群体密度低的网络如果存在清晰可辨的子群,那么子群之间的合作就会产生消极影响[16]。
3.1 社会网络的平衡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特征对自然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积极作用。当网络行动者之间的关联较多时有利于集体行动达成。但过多的网络连接则会形成同质化,以至于降低团体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水平,需要平衡那些相互之间抵消的网络结构,以达到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效率的作用。另外网络粘合点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协调和集体行动,而网络桥接点有利于获取外部行动者的信息和支持,粘合点和桥接点的搭配比例将影响社会网络对资源管理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3.2 社会网络建立和行动者的参与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对自然资源管理很重要,那么是否可以建立或设计不同形式的社会网络?研究显示,改变社会网络中那些容易同质化行动者之间的节点布局可以显著提高管理产出。不同机构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确保那些不同利益相关团体代表被邀请到资源管理过程中,帮助提高网络参与性,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但是,对于很多类型的社会网络,往往只有当内部成员自愿建立基于个人偏好的关系时网络关系才能保持长久,被动的设计会使行动者抵抗。研究显示,在不同行动者之间促成建立有效的跨边界的自愿网络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提供网络内部交往的场所,鼓励广泛的网络参与、帮助协调网络关系等。如何在资源管理中创造条件建立广泛社会网络的同时,促进行动者基于内在的参与是另一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自然资源;开展;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对于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游戏
我园地处半城半农的小县城,自然资源丰富,根据《纲要》的要求,我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大自然赋予的优势,积极利用自然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充分挖掘幼儿内在的潜力。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游戏,确保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游戏时间。春天,小草发芽了,茅草为孩子们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天然场所,组织孩子开展“拥抱大自然,亲亲芳草地”等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尽情地在草地上玩。爬一爬,滚一滚,光着小脚丫踩一踩,踢一踢,感受阳光、空气、微风、小草的抚摸,小脸蛋贴着嫩嫩的小草,说说悄悄话,互相追逐,跳跳皮筋,丢丢手绢,捉迷藏等这种令孩子们很自由、无拘无束的活动,释放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其他小伙伴们分享。夏天,利用我园种的柳树,让孩子们在树荫下玩跳皮筋、划些方格做跳格等游戏,偶尔听到知了的叫声,让孩子们们学学知了,抱抱大树,让孩子们真正深入大自然中。秋天,带孩子们们到田野里,看看农民伯伯收庄稼、运粮食的情景,感受秋天的收获,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要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贯。冬天,组织孩子们在园内堆雪人,引导孩子们塑造自己喜欢的玩具及其它。总之,农村自然环境给孩子提供了丰富、开放、有趣的活动场所,我们要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让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想象性、合作性和装扮性,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没有约束,可以尽情玩耍,从而使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健康成长。
二、利用自然物品开展游戏
教室外有着无穷尽的自然材料,教室内同样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地。而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的,因此,我们也非常注重活动室游戏材料的投放。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二期课改的中心就是以主题为形式开展各种活动。游戏也应该是在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活动。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投放游戏材料。如:在“秋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果子,制作水果娃娃和水果拼盘;收集树叶,做出形态各异的树叶拼图;用稻草做草人、草帽、……孩子们在把材料变着花样地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不仅锻炼了手,更锻炼了脑和意志。
在“变废为宝”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幼儿利用废旧物品作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有漂亮的瓶宝宝,有可爱的瓶花篮,有牙膏盒、瓶盖等做成的大卡车、高楼房等。有趣漂亮的作品不仅让幼儿体验到“废物也能变成宝贝”,更使他们感受到了制作的快乐、创作的乐趣。
2、追随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提供材料。
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理体验。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材料,以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上不同,兴趣和爱好也不同。
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伴侣,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绳、球、圈(柳条圈)、沙包等是常见器材,我们还把农村的废旧物,洗净消毒后,稍加修饰做成农村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如引导幼儿用麦秆当游戏棒、吹泡泡、编辫子、拼贴图案等,我们还专门在课题室里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引导幼儿用稻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用花生、南瓜籽等进行各种人物造型等。再如将大纸箱制成了活动汽车、坦克,小纸盒加工成了纸盒积木等开发智力的各种玩具。报纸、易拉罐、可乐瓶、彩条、纸盒、布条、软垫等生活废旧物在我们的眼里都可作为器材,我们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幼儿节俭朴素的意识,又可以以器材为媒介,引导幼儿大胆、主动创造。另外,把废旧的车外胎制成幼儿体育活动器械,如在汽车外胎两边系上绳子可以荡秋千。中小班幼儿用外胎练习滚动物体。将自行车外胎涂上颜色,可以进行呼拉圈、跳圈活动,把汽车轮胎的一半埋在地下,上部涂上各种颜色小班幼儿可进行过小河练平衡等。对孩子们来说,游戏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快乐。
三、利用本土文化开展游戏
1 自然分娩率下降原因及分析
1.1 我国是初产妇较多的国家,初产妇普遍畏惧自然分娩的痛苦,对自然分娩缺乏信心,对剖宫产给母子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因而大多数孕产妇盲目地选择了剖宫产。这一社会现状是造成自然分娩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1.2 有的认为“剖宫产后体形好”,横切口较美观,自然分娩会使阴道松弛不易恢复,影响膀胱的功能和夫妻性生活的和谐等错误的认识。认为“花点钱就能解决一切”的思想也促使自然分娩率下降。
1.3 在推广产妇选择分娩方式权利的同时也放宽了剖宫产的指征,自然分娩率也就随之下降。产科医师的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常常处于被指责地位,被迫顺从产妇及家属的意愿,答应手术分娩。这也是自然分娩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1.4 近年来部分医院对妇保工作不重视,也是导致自然分娩率下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1.5 年轻人因忙于工作而不断推迟结婚和生子的时间,从而导致需要实施剖宫产高龄初产妇人数逐年增多。因担心难产,一些产妇及其家属强烈要求进行剖宫产,医护人员也出现了放宽控制的趋势。
1.6 普遍孕妇营养过剩导致巨大胎儿逐年增加,需要实施剖宫产人数增多。
1.7 先进的医疗设备使诊断更加详实,也增加了产妇的担忧。如B超诊断为“脐绕颈”、“羊水过少”等,这些绝大多数可以自然分娩,而孕妇及家属多不同意试产要求进行剖宫产。胎心监护仪的普及应用使假阳性比例较高,导致自然分娩率下降。
1.8 有些产妇或家人执意选择“良辰吉日”分娩,通过剖宫产达到择日择时目的产妇逐日增多。
1.9 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因不孕求助于“辅助生殖”产妇日益增多,因“珍贵儿”而行剖宫产者也随之增加。
1.10 由于剖宫产率的逐年升高,中青年产科医师在临床中处理各种难产的机会减少,经验越来越少、阴道助产能力下降。而剖宫产手术时间短、风险小,干脆“一刀切”解决问题,久之剖宫产手术成了处理一切困难情况的“法宝”。
1.11 随着医学的进步,合理的剖宫产适应证也在不断增加,过去认为是剖宫产禁忌的高危妊娠如先兆子痫、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逐渐改用剖宫产来结束分娩。以往使用的高、中位产钳已逐步被剖宫产代替,臀位分娩基本上被剖宫产替代。
1.12 有的医院为追求经济利益,个别医务人员受利益驱使,诱导产妇进行剖宫产。是一些
医院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2 提高自然分娩率的对策
2.1 提高对妇保工作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人员素质。转变围产期保健模式,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孕检开展孕产妇心理保健,及时发现异常妊娠,使得可以矫治的异常妊娠得到及时矫正或减轻,降低剖宫产因素。
2.2 开展孕产妇心理保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产前教育,如通过孕妇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的定期孕检以及妇产科门诊孕检进行健康教育,普及科学分娩知识。纠正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消除恐惧心理,使她们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妊娠分娩,积极配合助产,杜绝通过算命提早择期手术的迷信行为。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合理运动,避免营养过剩,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让孕产妇及家属认识到,医务人员的劳动成果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2.3 呼吁社会加强对妇女权利保护法的落实,在提倡晚婚的同时减轻育龄妇女的压力,宣传高龄妊娠分娩的害处,提倡适龄妊娠分娩有利于母子健康,提高民族素质。
2.4 开展无痛分娩,即采用精神性无痛措施,也同时采用药物性无痛分娩措施。消除孕妇的恐惧心理,增加孕妇自然分娩成功的信心。
2.5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准则,提高医务人员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受经济利益驱使扩大剖宫产指征。把剖宫产率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制定和完善各种相应制度、操作规范、质量标准、评价机制等。
2.6 呼吁社会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保护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给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医疗条件。
关键词:保护区;资源管护;问题;分析
1 保护区现状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系的北端,位于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处,总面积21453hm2。是以保护世界珍禽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和以云杉(Piceaasperata)、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Mayr)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35年的建设,在行政管理、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各项事业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长足发展。
国家从2000年开始,至2012年,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分三期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计投资2173.0万元,各建设项目均已按批复要求完成。
通过三期项目的建设,《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5年)》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基本上全部完成,改变了保护区过去那种基础无设施、科研无手段、一穷二白的面貌,大大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实力,使保护区各类自然资源处于安全有效的保护状态。但基于保护区目前发展情况及对照国家规定的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资源管护方面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
2 存在问题
2.1 需要重新开展确标定界工作
为了适应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变化的需要,使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建设等各项事业建立在更加务实、科学、和谐、规范的基础上,应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的需求,2012年,以国家林业局林函护字[2012]246号文件批复同意,对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调整后,保护区各个功能区界有较大的变化,为确保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有必要对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重新进行确标定界工作,调换、增加功能区界碑、界桩等。
2.2 森林防火建设体系需继续完善
(1)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在资源保护方面,森林防火压力增大
①保护区的核心区内林下可燃物数量、可燃物分布面积在不断增加。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乔木林地面积5634.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6.26%,这些林分多集中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于边远山区。由于保护区35年来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使区域内森林植被的盖度在不断增加,林下可燃物(枯枝落叶物)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由过去的斑块状分布发展成目前的连片分布,给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带压来很大压力。
②火源控制困难。由于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有52个行政村、11922人居住于保护区范围内,这些居民多为农民,居住区多分布于林缘缓坡地带或河流两侧,呈分散状分布。这些居民法律意识淡薄,接受信息渠道不畅,对森林法规及森林防火知识了解不多。
但当地林下资源丰富,生长有种类繁多的可食用菌类、山野菜等,而且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量一直持续不断的增加,价格不菲。当地居民受经济收入的影响,在菌类、山野菜可采收季节,会成群结队的入山采集,这些人员的野外用火行为(吸烟、生火烧烤食物等)难于控制,对于这些人员的安全管理,有效控制火源,成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安全体系的又一大隐患。
③入区参访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森林景观、独具特色的亚高山草甸、香火旺盛的庙宇及地质奇观),随着生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入区旅游人员不断增加。由于从多个方面均可入区旅游,因此保护区对入区参访人员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困难,这些人员是否带有火源入区,是否烧香拜佛、燃放烟花爆竹等用火行为不好控制,成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不安全因素之一。
④自然地理条件给森林防火带来隐患。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主要组成树种有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等,这些针叶树形成的林分多分布于海拔1600m以上,最高海拔达到2600m。由于海拔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6-9月份,易产生雷击事件形成自然火灾。
(2)森林防火微波监控系统运行不畅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先后在保护区范围内布设了四座森林防火微波监控塔,配套建设了森林防火微波监控中心,购置了相应的设备,森林防火微波监控系统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保护区森林防火的防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防火工作效率、扩大了可监控范围,减少了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但芦芽山保护区的微波监控系统在运行中,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由于这些微波监控塔全部安置在相应区域的制高点处,远离村镇,当时建设时,对可供电源的选择采用的是太阳能供电电源,太阳能电源,虽是环保节能电源,但因安置处冬天是严寒、风吹,夏季是雨淋、日晒,这些自然现象对太阳能电池的损坏非常严重,造成太阳能电池给微波监控塔供电不正常,严重的影响了微波监控塔的正常运行。
第二,微波监控系统最早建于2006年,微波监控塔上的一些监控设备,在老化的同时,同样存在着受不良自然气象条件的影响,也多有损毁情况,影响了监控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三,对微波监控塔缺少常规维护。由于受技术条件和资金限制,森林防火微波监控塔日常维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微波监控设备目前已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正常保修期限,而正常的维护费用没有来源,因此整个监控系统的维护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维护措施,对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小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的不断积累,造成一些仪器设备不易修复等,影响监控效果。
(3)森林防火巡护路网欠通畅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地形十分复杂,多山高路陡,通行条件差。在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中,虽对保护区内的巡护路网进行过维修,但由于受暴雨冲刷、冻融现象的影响等,路面损毁严重,致使路面多坑洼不平,路况不佳,通车性能差。另外,由于受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一些防火巡护道路存在有山体滑坡等现象或存在有滑坡隐患。
(4)防火设备配备不足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离不开必要的防火器材。在以往的器材购置中,虽购置了大量的防火器材,但多限于森林灭火弹、防火工具等,对于一些高端的灭火设备购置较少,这不利于森林火灾的快速扑灭。另外,由于森林灭火弹等均有保质年限,过期的灭火弹等,应给予销毁,并及时补充新的灭火弹药,以做到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充足。
2.3 主要保护对象褐马鸡栖息空间有待扩展
由于自然保护区对区内自然资源的良好保护,使得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褐马鸡的种群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保护区内适宜于褐马鸡栖息的生态空间并未有明显的增加。如狼迫沟、西庵、高崖底等以北区域是褐马鸡等野生动物扩大分布范围后种群密度增加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它们最喜欢栖息的生境就是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形成的森林生境,但该区域目前的生境主要是植被稀疏区和荒草地,无法为褐马鸡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依靠天然下种进行植被更新,需要漫长的时间。为此,拟通过人工栽植华北落叶松、油松等,为褐马鸡扩展栖息区域,短时间内达到褐马鸡对栖息生境的要求。
2.4 独具特色的亚高山草甸资源有待加强保护
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区,土层薄,生长的草甸植被根系浅,受雨水冲刷,日积月累形成了许多顺坡向的沟系,且呈逐年加宽和加深的趋势,致使岩石。如不加以治理,区内现有亚高山草甸将会逐渐消退。
2.5 需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林分多为针叶纯林,其主要的病虫害有落叶松鞘蛾、油松毛虫、红脂大小蠹等以及桦树林内的桦毛虫、杨树林内的杨元蚧、天牛等。这些病虫害在保护区范围内发生率较低,目前未对保护区林分形成不良影响。但这些病虫害的存在,给自然保护区林分的生态健康及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受极端自然条件的影响,会使自然保护区的林分产生毁灭性灾害,为做到提早预防,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宜加强保护区森林病虫害监测及生物防治措施。
2.6 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完善
“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是我国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候鸟等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的本源基础,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全面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切实维护候鸟等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是保护区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中的重要建设内容。
在以往的监测中,保护区虽对疫源疫病进行过监测,但只限于每日进行汇报有无情况发生,并未真正对疫源疫病等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无固定监测点、无专业监测技术人员,无年度监测经费等。
3 解决问题途径
3.1 争取资金,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资源管护中存在问题
保护区于2014年完成了功能区调整后的总体规划(2013―2022年)编制工作,规划期限为10年,规划总投资约2.4亿元,其中资源管护项目规划投资0.97亿元,该规划已得到国家林业局的批复。因此,保护区管理局应依据规划积极争取投资,通过项目建设完善资源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资源管护综合效力。
3.2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由于保护区内分布的村民较多,入区参访人员也较多,针对这一特点,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以达到社区居民和入区参访者熟知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意义,使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形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3.3 制定措施,强化法制管理
保护区管理局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形成法制化管理制度,提高保护区的法制化管理能力。
3.4 结合林地变更工作,做好本底资源清查
保护管理局应结合山西省2016年的林地变更工作,切实厘清自然保护区的界限、土地类别及管理权限,形成保护区内部的“一张图”管理,以达到对保护区各类土地资源的精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萍.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管理对策.野生动物杂志.2007(28).
[关键词]新疆 煤制气 资源 优势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093-01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输送通道,新疆并不满足于天山以南城镇进入燃气时代。4年后,所有县市区政府所在城镇全部实现燃气化,距天然气干线管网较近、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八成以上实现燃气化。新疆将在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北疆供气环网、城市燃气管网等现有燃气工程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供应策略。
1、国家及地区资源与政策
1.1 国家十二五煤化工规划
为规范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工信部等联合起草“十二五”煤化工规划,即《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期间,将在煤炭液化、煤制气、煤制烯烃等7大板块部署重大示范项目,未来五年将扩大煤制烃、煤制天然气两个示范项目的范围,针对能耗和水耗低的技术和项目加大推广力度,同时鼓励在新疆、内蒙、陕西、宁夏及河南等资源突出省份扩大现代煤化工试点范围,确保示范项目达到高效、节水、环保的目标。
新疆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预测资源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煤炭资源中的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占总量的90%,具有建设煤炭液化、气化项目的资源条件。因此,大力发展以煤层气、煤制油、煤炭气化作为石油天然气的补充和接续气源,将会为“西气东输”提供后续资源保障。目前各大型企业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实现煤电联营,变运煤为输电,达到向东部地区输送能源的目的。2009年6月30日,新汶矿业集团的煤制天然气(SNG)项目在新疆伊犁举行奠基仪式,意味着其年产100亿m3SNG的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使得以煤变气成为现实。如今,“一主两翼”运煤专线的建设,也为新疆煤炭的大开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2、新疆地区煤制气天然气项目的管网优势
西三线与西二线并行,设计年输送能力300亿立方米/年。目前国内首条煤制气专用管线中石油西三线伊宁霍尔果斯煤制气支线已在建设,首站设在伊宁,末站为霍尔果斯西三线首站,全长约70km,主要作用是将伊犁地区煤制气注入西三线。准东地区煤制天然气则通过自治区规划的新粤浙煤制天然气出疆管线解决煤制气外输问题,该管线设计输量为300亿立方米/年,相比较其他省市、地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来讲,新疆煤制天然气项目管网优势明显,输送渠道相对落实。
3、煤制天然气的技术分析
3.1 煤制天然气的工艺技术
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配置及消耗等具有很大影响。以新疆长烟煤为例,分别采用三种典型不同的煤气化技术生产合成天然气:
①碎煤加压气化(Lugri)工艺;
②GSP干粉煤气化工艺;
③E-Gas水煤浆气化工艺;
3.2 煤制天然气的技术分析
①采用以上三种典型的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天然气,其煤耗基本能达到国家“十二五”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基本要求,但是与先进值还有一定差距。
②采用以上三种典型的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天然气,尽管采用了先进的节水措施,其中的采用GSP及E-GAS气化技术,其新鲜水耗能达到“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新鲜水耗先进值的要求。而采用Lugri气化技术水耗将不能满足基本要求。
③从能量转换效率来看,采用Lugri及E-GAS气化技术的能效可满足“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Lurgi气化副产品量较大,气化粗合成气中CH4含量较高。E-GAS气化的粗合成气中也含少量CH4,同时,付产了大量的高压蒸汽。而对于采用GSP干粉煤气化技术生产SNG的,由于气化是激冷流程,高位热能没能合理的利用,这也是所有干粉煤气化激冷流程需面对的能效问题。此外,对于含水量高或“含油”高的原煤,可先将煤进行分级综合利用,采用LCC技术提质,可以将能量转换效率整体提高2~4%。
4、新疆地区煤制天然气发展与展望
从长远看,煤层气有可能改变国内天然气的供需前景,因此,需要对国内煤层气的储量及开发经济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中石化和新疆共同出资注册的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科研基地日前在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开工建设,这将成为准东80亿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神经中枢”。
中石化集团公司将在国内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建设2座年产1500万吨的煤矿和1套8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装置,总投资700亿元,计划2017年投产,主产品天然气将通过配套建设的新粤浙输气管道送出。新粤浙管道连接新疆伊犁、准东煤制气资源,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广西用气市场,总长7929公里,输气能力300亿方/年。在中石化现有的6个煤化工项目中,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规模最大、投资最多,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支持新疆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陆续出台,尤其在煤化工方面,国家提出支持新疆重点发展煤制气,适时建设煤制油示范工程,稳步发展煤制醇醚燃料产业。新疆煤化工发展具备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市场需求、输送渠道等各方面考察,煤制天然气优势最突出。首先,新疆煤炭资源丰富,资源分布集中且煤质较好,开采条件良好,竞争优势突出。其次,新疆具备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的供水、用地条件。新疆水资源总量832 亿立方米,平均年降水总量2544 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596 亿立方米,众多的高山冰川、湖泊和河流,为项目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居多,适合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的厂址。再次,煤化工产品的外送通道正在逐步形成。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正在运营,中石油正在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多家煤制气企业的天然气已获准进入西气东输管网。
5、近年中国煤制天然气发展情况
中国是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清洁能源利用观念正在形成,天然气应用越来越广泛。天然气短缺现象凸显,吸引了更多资本涌入煤制天然气项目,行业投资涌动,局部过热的迹象开始显现。中国虽然还不是一个天然气消费大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然气消费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天然气消费近5 年的平均增速达到了17.6%。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到2020 年中国天然气的消费量将达到2500 亿立方米。即使国内天然气产能高速增长,产能缺口仍将在400 -800 亿立方米之间。巨大供需缺口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煤制天然气产业前景做出向好预测。中国相对比较充足的煤炭资源,吸引了包括民营、国企甚至国外资本投资中国的煤制天然气产业。国内煤制天然气产业起步于2007 年,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项目总规划不超过200 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大唐发电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和辽宁阜新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庆华集团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等。在新疆地区已批准和待批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广汇新能源新疆伊吾、新汶集团新疆伊犁、中电投新疆伊犁等。
考虑资源承载、能源消耗、环境容量、天然气管网、区域市场容量等配套条件,合理布局煤制天然气气源点,优先安排煤炭调出区煤制天然气项目;鼓励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国产化设备项目;鼓励节能节水降耗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煤、电、气、化多联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与天然气管道规划衔接,落实外输通道和天然气销售市场,大力开发和推广天然气终端高效利用方式。以上思路体现出国家对煤制天然气产业的政策倾向:煤制天然气要整体规划,说明煤制天然气已引起了政府的重视,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政府会进一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为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属于生态农业工作范畴;而农业环境污染除了与农业环境安全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人类保护环境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代人们期待高品质生活时重点担忧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常规农业所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这两个问题日益加剧危害着农村的环境质量,因此,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两方面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改善已是当下环境保护所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内容,也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息息相关。
1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然而,依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具体存在问题如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领土面积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则处境是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3亿公顷,实际总量为19.2亿亩,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占世界平均水平约4.5%,不由分说,我国耕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严重的短缺,但相比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还相对良好。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约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国已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由于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大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2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村算是生态资源的原始部门,因此,抓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的可再生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2.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生产意味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着无期的索取,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并非无限度的。而且自然资源还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将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当,也会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资源行列,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可再生资源往往通过合理化利用可以将其恢复到再生资源行列,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是通过对其的开发利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污染程度较小的一种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各个领域存在现象此起彼伏,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而言,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一方面对传统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对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急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例如,发展小型水电站,一方面对电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合理化处置,另一方面可以对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减弱;而且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燃料,还可以将有机质添加进农田,同时可大大减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2.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和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力争将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标充分实现,以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融合为一体,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目标。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已将生态农业列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使得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拥有的良好前景。
2.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逐渐高度重视了起来。保护环境就是要确保现有的资源在不被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促进环境的优化发展。由于人类发展对于农业具有特殊依赖性,目前,农业占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食粮,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3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1.四面型
中庭部分被建筑物包围着,也可以称为中间的空腔。某种程度上,它的效果和天井有异曲同工之处,多作为综合门诊的休息等候和综合部分。四面型中庭的自然光采光设计上,相对来说,其内部接受阳光直射的部分比较少,大部分为反射和折射光,因此需要在适当的位置根据季节和时间设置反射装置和具有扩散性的透光装置,以形成柔和舒适的光环境。例如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大厅,采用四面型中庭进行自然采光,利用中庭顶部的结构构件和磨砂玻璃,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创造出宽敞明亮、视线流畅的公共空间,不同的楼层产生不同的空间变化,不但强调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更有助于消除儿童的心理压力,改善心境。
2.线型中庭
它是在建筑物之间进行连接的中庭方式,适用于目前流行的“医院街”形式的医院,这类空间形式是以线型空间为纽带,走廊成为建筑中最主要的交通空间。这类空间组织方式具有较灵活的布置方法,因而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医院,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线型中庭的自然采光相对其它形式而言,直射光量很小,主要是通过光线在侧墙的反射和漫反射对中庭内部实行采光,设计时需要注意侧墙的材质适宜使用较为粗糙的、形成漫反射的材质;在中庭形状比例细长的情况下,底部光线照度较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地面设计一定的辅助人工照明;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辅助装置加大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例如番禺中心医院,以街式中庭解决建筑本身大体量的采光问题和医院复杂交通的问题。同时,在门诊部分设置天井以满足采光要求。
3.三面型
是由其形状得来,是建筑物各种采光口形式的加强版,将附加、包围、连接在此基础上加强,就会得到三面型。三面型在医疗建筑中的运用多为门厅和门诊部分,可以得到通高并且空间明亮舒适的门厅空间,同时也为门诊的走廊和诊室提供良好的光线。三面型中庭的开口方向如果非北向,则光线为直射进入室内,易引起光线不均匀,可能有眩光的问题,因此需要运用漫反射材质对光线进行分散,还要注意遮阳。
4.天井与内院
主要运用于高层医院建筑中,天然光在天井中来回反射形成扩散光场,并通过调节天井表面的吸光系数和建筑构造尺寸,控制其采光系数,最终得到满意的采光环境。相对天井而言,内院空间更大,除了解决采光问题,还可以布置景观空间作为等候区的延伸和患者活动的场所。当医院用房紧张时,还可以用来扩建病房。因此,内院在医疗建筑中的使用率相当高。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研究中心的大量建筑实例研究表明:随着内院高度的增加,到达相邻空间直射光线的进深迅速减少。因此,为保证内院的相邻空间能获得足够的天然采光,内院高宽比例的最大值是3∶1,在这个范围之内,内院的相邻空间就能得到足够的照度。
二、窗的运用
侧窗采光是用建筑物周边的窗户让光线透入的采光方式。侧窗的有效采光范围为窗高的3~5倍。影响房间横向采光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是窗间墙。窗间墙越宽,横向均匀性越差。在侧窗采光的方式下,能引入日光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物的朝向。将建筑物较长的一面向着南面和北面可加大日光的利用。而减低东朝向和西朝向的窗户面积,可防止大量阳光直接进入建筑物,减少眩光的产生。医疗建筑侧窗的形式通常做成长方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侧窗己经不仅是以往单调的窗扇形式,还包括幕墙、落地窗、转角窗以及高侧窗等等这一系列从建筑周边采光的窗扇形式。侧窗作为建筑的主要自然采光方式,运用于医疗建筑的不同功能部分,强调不同的使用要点。
1.门诊
门诊部分的房间多用于诊疗,因此其侧窗的重点是满足医疗诊室的工作照度,便于医生清晰明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
2.走廊
早期建成的医疗建筑走廊多为内廊式,只有两头开窗,与其说是采光,不如说是满足通风需要。随着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展开,走廊空间和功能的拓宽,走廊的自然采光也逐步开始使用,走廊上的侧窗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兼顾满足采光和观景两重要求。
三、病房
1.侧窗
病房的侧窗起到的作用不仅是采光,同时也是患者了解外界环境的窗口,患者通过窗户感知并且和外界交流。为了达到良好的采光和视觉效果,侧窗采光口的位置、尺寸及材质尤为重要。试验表明,随着窗户设置高度的提高,进入室内进深处的照度也会增加,有利于改善整个房间照度分布的均匀性。但是如果窗户的位置太高,患者则无法与外界进行交流。新的技术下,有一些病房直接采用幕墙、转角窗和落地窗,配合一定的遮阳设计,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和光环境效果。为了使病房的天然采光达到最大效果,同时又要减少眩光的产生,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将观景部分和采光部分的玻璃分隔开。要达到这个目的,用作采光的玻璃应尽量靠近天花板,使日光能从天花板反射到房间内部。也可以采用轻型折光板,把窗户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同时还能加强室内的光线。
2.天窗和高侧窗
随着窗户设置高度的提高,进入室内进深处的照度也会增加,因此天窗和高侧窗的照度均匀性较好,但是不存在和外界交流的可能性,较少运用于病房,在医院门厅、走廊以及病房区域的活动室等公共空间环境中使用较多,尤其是在中低层医院建筑的顶层空间。天窗采光系统的形式包括:矩形天窗、横向天窗和锯齿型天窗。锯齿形相当于提高位置的高侧窗,光特性与高侧窗相似,采光系数最高值一般在5%~7%以内。天窗和高侧窗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同时,结合光影效果,为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环境效果,尤其是天窗,会使人感到与天空、太阳的直接联系,使患者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四、眩光的处理
在病房和诊疗室中,侧窗因为视线高度与窗一致,在有利于观看景色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阳光直射产生眩光的情况。在病房中,因为病患大部分时间是卧床,所以当出现窗户正对病床时,眼睛直视窗户的上半部也会有眩光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选择合适的遮光构件或者遮光板来解决这个问题。
1.遮阳装置
医疗建筑光环境中,大量自然光的使用非常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但是过量的太阳光照射也会带来室内温度过高和眩光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通过在窗户上安装遮阳装置以便调节进入室内的太阳光数量和质量。
2.翼墙
在窗之间伸出一定深度的翼墙,遮挡低高度的朝阳和西晒。在病房的光环境设计中,可以采用不同高度的翼墙,并对其上部进行遮挡,以满足病患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采光需要。
3.百叶遮檐
将遮檐做成百叶形状,确保视野的同时,减轻了封闭感,适用于医疗建筑的病房遮阳,可以对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阳光进行有选择的遮挡和折射,以得到令患者舒适的光环境。
4.深挖的窗
窗的玻璃面从外墙面凹进内侧,这种形式与翼墙遮阳有相同的效果。
5.阳台
[关键词]露天煤矿 煤层自燃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3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在适宜的条件下,采用露天开采具有建设快、产量高、成本低、回收率高、劳动条件好、效率高等优点,世界各主要产煤国都大力发展露天开采。露天煤矿在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开采深度也随之加深的情况下,非工作帮和工作帮的台阶多,煤体暴露面积逐渐增大,加之气候高温炎热,干旱少雨,风害大,煤层极易自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降低了煤炭质量,还影响矿区环境,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研究分析露天煤矿煤炭自燃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发火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1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发火产生的原因及易燃点分析
煤层自燃是指在没有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由于煤自身氧化积热,使煤的温度升高而发生的燃烧现象。露天煤矿具有自燃倾向性的大量煤炭,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由于外界环境风化及开采震动,造成煤体破碎松动,外界含氧空气渗入煤体之中发生煤氧复合作用,煤氧化学反应可以释放热量,由于煤体体积较大,热量被积聚起来,积聚的热量反过来加热煤体,使煤体与空气之间的氧化反应更加剧烈,煤体温度不断上升,当达到煤的着火温度时(300-350°),导致煤体自燃发生。
易燃点分析:坑下非工作帮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形成固定状态,横断面上有部分原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煤台阶爆破形成的煤堆没有及时回收,此时内部较疏松,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经风化氧化后便形成煤炭自燃;采掘工作面上,部分碎煤堆积,均易形成自燃发火;剥离时排弃到排土场中的发火煤引起自燃。
1.2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发火产生的条件
首先是具有低温氧化特性煤的存在,呈破碎状态,堆积厚度在0.4m以上,其次是要有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过程不断地发展,氧浓度>15%时发展较快,再就是在煤的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热量大量蓄积,难以及时放散,最后是前三个条件存在的时间要大于煤的发火期,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2 露天矿煤层自燃造成的危害
2.1 影响安全生产
煤炭自燃后常引起矿坑内地表裂缝,人员和设备不慎落入裂缝,会造成人员受伤和设备损坏,还存在大面积片帮现象,影响露天矿整体的边坡稳定,在不利的风向和风速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还会造成火灾,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
2.2 污染环境,造成职业危害
坑下煤炭自燃发火产生大量烟雾烟尘,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在坑内积聚不易扩散,危害工人呼吸,损害员工身体健康,烟雾烟尘影响工作人员视线,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安全生产,污染环境,严重污染矿坑及附近的大气环境。
2.3 浪费资源
煤炭自燃不仅会降低煤炭质量,还造成资源浪费,处理煤炭自燃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3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的预防
3.1 合理布局开拓和回采煤量
当处于缓倾斜或近水平时,取消开拓煤量,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少留回采煤量,季节性生产的煤原则上应冬季多留,夏季少留,销售上做到当月储煤当月销售,防止煤堆积压,在空间上,回采煤量不要固定于一个采煤台阶上,要分布于多个采煤平盘上,采掘要及时跟上,防止自燃。
3.2 优化剥采计划
在开拓煤量和回采煤量符合规定,保障采掘连续进行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采掘顺序,精心设计采剥工程,提高回采率,减少电铲频繁行走形成的松散煤屑,减少煤的自燃条件,消除煤炭自燃隐患。
3.3 加强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管理
在满足产量的前提下,晚穿孔、晚爆破,减少破碎的原煤量,缩短堆放时间,防止煤的氧化、自燃;爆破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控制好炸药量,防止大面积的爆破松动,采不完而引起自燃;工作面采用一爆一采的采装循环方法,一次将工作面上的爆堆采干净,采掘工作面严格按线开挖,做到工作面帮齐底平,不留爆堆,预防煤自燃;充分利用辅助设备,及时清除碎煤堆,不留不规则煤堆,对煤土交界处分别穿孔爆破,用推土机将煤岩分采分运,避免煤燃烧后与土岩混合形成燃烧带,给灭火带来更大困难;调整平盘作业参数,避免原煤的长期暴露,使露煤工程与采煤工作协调进行。
3.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设立防灭火小组,指定专职负责人,防灭火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对穿爆、采掘、运输等工作定期检查,将防火意识渗透于生产各环节中,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现场安全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治理,防止煤层大面积自燃。
4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时采取的灭火方法
(1)水消法,一是用水浇灌,推土机封填,形成泥浆起到防火灭火作用;二是往采煤工作面火区上方用高压水浇灌,起到冷却降温隔氧灭火作用。
(2)强行采出,用电铲或前装机强行挖除着火煤层,使其在大气环境中自然冷却,排弃至排土区,再用推土机推至排土台阶下,用土岩覆盖。
(3)阻化剂灭火,采用粉煤灰、黄土、促凝剂、阻化剂,制成阻化泥浆,用大型泥浆喷洒设备喷洒在煤层表面,对煤层起到封闭和阻化作用。
(4)钻孔注浆,沿着着火煤层走向,进行钻孔,探测煤层内部温度,采用小水量,逐渐渗透,降低煤温度,达到彻底灭火目的。
【关键词】黄鼠 疫源地 现状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96-02
双辽市位于东经123°20′~124°5′,北纬43°21′~44°5′之间。北与长岭县相邻,东与公主岭市和梨树市接壤,南与梨树县、辽宁省昌图县隔河相望,西与内蒙古科左后旗和科左中旗毗邻。纵长80km,横宽40 km,有平齐铁路和郑大铁路、长通公路和沈明公路贯穿,东、西辽河与大、小清河汇流。
1 调查范围
在疫源地范围内设置8个调查点,服先胜利村、茂林三林屯、柳条红石屯、那木后余力屯、种羊场二分场、永加乡望杏村、双山仲德屯和王奔呈祥屯。每个调查点调查面积10000hm2,共调查80000hm2,占疫源地面积的25.63%。
2 结果
2.1 疫源地景观特征
双辽市属通榆-双辽风沙草原区。分布于19个乡镇场,199个行政村,602个自然屯,疫源地面积312120hm2。划分四种地理景观类型:沙丘沙岗灌木草原类型,沙性草原耕地草原类型;丘间碱性草甸类型;沿河耕地草原类型。土壤以风沙土、黄沙土、粘土、白塘土、硝酸土为主,植被有杂蒿、羊草、芦苇、水稻草、黄蒿等。
2.2 黄鼠分布面积
双辽市耕地、林地、草原等黄鼠可分布面积为228256hm2 ,占疫源地面积的73.13%;湿地水田、居民区及道路等无黄鼠分布面积为83864hm2,占疫源地面积的26.87%。
2.3 黄鼠密度及样方分布
共调查样方1125个,捕获黄鼠443只,黄鼠密度0.3938只/hm2。0只鼠样方847个, 占75.29%;1只鼠样方172个,占15.29%;2只鼠样方75个,占6.67%;3只鼠样方18个,占1.60%;4只鼠样方5个,占 0.55 %;5只鼠样方4个,占0.44%;6只鼠样方3个,占0.26%,9只鼠样方1个,占0.09%。
从黄鼠密度来看,在耕地景观,以沙性耕地黄鼠密度为高,为0.76只/hm2;而在平原耕地(包括草甸耕地、沿河耕地)黄鼠密度较低,仅为0.13只/hm2 。在林地景观,以岗上林地和沙地林地为高,黄鼠密度分别为0.75只/hm2和0.55只/hm2。
2.4 黄鼠聚集面积
以景观区域为单元,生境类型为基础,结合各生境类型黄鼠密度,测算双辽市黄鼠聚集面积为59442hm2 ,聚集范围为48314-70571hm2 。其中以耕地黄鼠聚集面积较大,占53.15%;林地占32.71%;草原占14.13%。
2.5 黄鼠数量及变化趋势
2.5.1 黄鼠数量变化趋势 双辽市近几年来黄鼠数量呈稳定趋势。经趋势流程检验,N=15,P>0.05,表明上升趋势不明显。
2.5.2 黄鼠数量预测 预测双辽市黄鼠数量为93654只,预测范围为72846~114460只。其中耕地预测黄鼠数量为51694只,占55.20%,林地预测黄鼠数量为28173只,占30.08%;草原预测黄鼠数量为13786只,占14.72%。
2.6 黄鼠生态观察
鼠龄:观察黄鼠294只,Ⅰ龄鼠74只,占25.17%;Ⅱ龄鼠164只,占55.78%;Ⅲ龄鼠56只,占19.05%。
性别:观察黄鼠461只,雄鼠206只,雌鼠261只,雄:雌为1::1.27。
繁殖:观察雌性黄鼠100只,妊娠鼠95只,妊娠率为95%;胎鼠数818只,平均胎鼠数为8.18.
2.7 啮齿动物种群结构
2.7.1 啮齿动物区系 双辽市有记载啮齿类动物共2目5科12属12种,蒙古兔L.capensis;达乌尔黄鼠S.dauricus;巢鼠M.minutus;线姬鼠A.agrarius;褐家鼠R.norvegicus;小家鼠M.musculus;线仓鼠C.barabensis;小毛足鼠P.roborovskii;草原鼢鼠M.aspalax;东方田鼠M.fortis;长爪沙鼠M.unguiculatus;三趾跳鼠D.sagitta。
2.7.2 野外小型鼠类调查野外布放鼠夹9200夹次,捕获鼠类5种102只,捕获率为1.11%。线仓鼠56只,占54.90%;小家鼠18只,占17.65%;小毛足鼠12只,占11.76%;五趾跳鼠11只,占10.78%;三趾跳鼠5只,占4.90%。
2.7.3 室内家栖鼠类调查 布放444夹次,捕获鼠类3种78只,捕获率17.57%;褐家鼠56只,占71.79%;小家鼠21只,占26.92%;大仓鼠1只,占1.28%。
2.8 蚤类种群结构
2.8.1 蚤类区系 双辽市有记载蚤类5科12属16种。人蚤P.irritans;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felisfelis;印鼠客蚤X.cheopi;近鬃蚤C.appropinquans;独狭蚤S.singularis;二齿新蚤N.bidentatiformis;阿巴盖新蚤N.abagaitui;不常纤蚤Rh.Insolita;弱纤蚤Rh.tenella;短跗鬃眼蚤O.kukuschkini;角尖眼蚤指名亚种O.praefecta praefecta;丛鬃双蚤指名亚种A.vinogradovi vinogradovi;凶双蚤A.daea;.獾副角蚤扇形亚种P.melis flabellum;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tesquorum sungaris;不等单蚤M.anisus。
2.8.2 黄鼠寄生蚤 获黄鼠寄生蚤5种302只,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203只,占67.22%;角尖眼蚤46只,占15.23%;阿巴盖新蚤36只,占11.92%;二齿新蚤15只,占4.97%;光亮额蚤2只,占0.66%。
黄鼠体蚤:梳检黄鼠412只,染蚤鼠93只,染蚤率22.57%;获蚤5种189只,蚤指数0.46.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138只,占73.02%;二齿新蚤11只,占5.82%;阿巴盖新蚤24只,占12.70%;角尖眼蚤14只,占7.41%;光亮额蚤2只,占1.01%。
黄鼠洞干蚤:探黄鼠洞干412个,染蚤洞64个,染蚤率15.33%;获蚤4种96只,蚤指数0.23。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52只,占54.17%;角尖眼蚤31只,占32.29%;阿巴盖新蚤9只,占9.38%;二齿新蚤4只,占4.17%;。
黄鼠巢穴蚤:挖黄鼠巢穴40个,染蚤巢7个,染蚤率17.50%;获蚤17只,蚤指数0.43.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13只,占76.47%;阿巴盖新蚤3只,占17.65%;角尖眼蚤1只,占5.88%。
2.8.3 小型鼠寄生蚤 梳检小型鼠类5种101只,染蚤鼠24只,染蚤率23.76%;获蚤43只,蚤指数0.43。.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23只,占22.77%;角尖眼蚤8只,占7.92%;二齿新蚤6只,占5.94%;丛鬃双蚤2只,占1.98%。
2.8.4 室内游离蚤 获室内游离蚤2种64只,人蚤54只,占84.38%;不等单蚤10只,占15.6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双辽市黄鼠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黄鼠以沙陀耕地和沙性平原耕地为主要分布区,黄鼠密度分别为0.74只/hm2和0.86只/hm2。黄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初夏播种后迁于耕地及周边地格、荒地,盛夏迁入沙岗、堤坝等处定居,秋季到入蛰选择地势复杂,半荒地等人员较少活动地段定居。尤为突出的是城乡结合处鼠密度较高。黄鼠生存和繁殖,依据于自然环境条件,当自然条件改变时,导致黄鼠被迫外迁,分为季节性和持久性2种。黄鼠适宜栖息地减少,分布范围缩小,无鼠面积扩大,活动受限。改变自然环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黄鼠生存环境。而人为灭鼠能有效地控制鼠密度,尤其是局部密度较高地区。但当鼠密度降至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捕灭是相当困难的,也没有实际意义。
黄鼠鼠疫疫点所处生境与黄鼠空间分布的一致性,是疫源地存在和延续的主要条件。而当鼠密度降低时鼠间的活动范围减少,彼此交串、接触逐年降低,使得发生大疫情的可能性很小,局部疫情威胁不可能太大。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近来由于人们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出现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富裕城市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园林绿化建设中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仅如此,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等,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当前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2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具体地讲,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树木和花草等途径,创作并建成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景观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3 生态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3.1 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3.2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3.2.1 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同时,慎重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3.2.2 城市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种群规模很小,甚至渐趋消亡。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就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如在绿地中限制和调剂好各物种所占比例等。
3.2.3 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化空问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性的绿地。如Minawaki 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城市地区恢复潜在植被主要包括植被确定、恢复重建和养护管理等三个阶段,地带性群落有利于提高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3.3 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档、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特别是应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过分强调奇花异草,尤其是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地模式,跟风赶时髦,长官意志,代价极大,生态和景观功能也得不到保证,应特别引起重视。
3.4 种间关系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为负相互作用,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率,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因此,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另外,成株比幼苗的耐性强,错开种间的更新时间,也有利于种间的共存,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土肥等资源,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3.5 植物群落的稳定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
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设计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如果合理,可能达到具有稳定性的目的。
生态设计中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推广少灌和免灌的植物配置形式,利用绿地掉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植物结构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稳定性,通过构建复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使绿化植物一病虫害一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因此,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面对病虫害,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落间生态位分异,生存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代谢物等作用,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4 结语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设计,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以人为本、人的需求,结合生态系统中植物个体、植物种间、植物群落等各子系统动态循环关系,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相互作用,其本质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