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大学问家颜之推的传世之作。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在文学、文字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剖析《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目的、时机、方法、内容、态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力求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 启示
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大学问家,史评其为:历史学家,文学音韵学家,教育思想家。他出生于梁朝士族家庭,秉承家学传统,世代相传《周官》《左氏春秋》,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但同时,他又为学勤敏,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以深厚的学识功底和深刻的社会见地,历经四朝更替而岿立“四朝元老”。颜之推所处的年代,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他亲历政治险恶,士族统治危机,亲眼所见“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 之辈,在遭遇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而“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见《颜氏家训》勉学篇)。颜之推深知,门第财势是暂时的,只有学问技艺才能使人安身立命。因此在他晚年,即以自己的亲身阅历和经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加之谆谆教诲,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为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序致篇)。《颜氏家训》集前人家训之大成,一经问世,倍受推崇。清代有学者称其:“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2]。尽管受阶级局限和封建意识的禁锢,《颜氏家训》有其糟粕的一面,但历时一千五百年,其在家庭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仍值得人们研究探询,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颜氏家训》的价值和意义。
一、《颜氏家训》的早期教育和终身学习观
颜之推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教子篇)绝大多数处于中庸的普通人,需要何时何适的教化,方可能成为有知之人。何时即可始?胎教始之。《颜氏家训》提到:“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见《颜氏家训》教子篇)。此论述颜之推引用《史记》中的典故,周文王之母怀孕三月时,就出宫移居到更好的宫寝,眼不乱看,耳不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胎教,在《大戴礼记 保傅》,《列女传》,《论衡》中均有记载[3]。颜之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成为后世胎教理论的渊源。如果普通老百姓做不到如此的胎教,那么“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之推认为最佳教育时机越早越好,这形成了颜氏家庭教育观的基调:重视早期教育。论据有两点:一是秉承儒家先师孔子的观点: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另据他自己的亲身体验,颜之推七岁时习读《灵光殿试》,以后每十年温习一下,直至成年后都没有遗忘,而二十以后所学经书,一月不练习,就忘了。可见“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篇)。重视早期教育是颜之推的教育最佳时机理念,但颜之推对教育时机的看法远不限于此。他认为即使早学没有做好,晚学也是值得肯定的,终身学习是获知进步的良策。“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氏家训》勉学篇)并于家训中例举若干历史名人,明证老而学者仍如夜行点烛,胜过什么也看不见。
二、《颜氏家训》家庭教育的目的
颜之推受儒学影响甚深,在教育目的方面着眼于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但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实现不同,颜之推更为重视个人的操行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实现,并在家训中告戒颜氏子孙:“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所谓的修身利行,既有个人治家处世的平常行,又有治国平天下的大行。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明白事理 ,增长见识 ,修身利世。并指出“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 ;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 (见《颜氏家训》勉学篇)。古人求学是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完善自己 ,造福于社会。今人求学是为了取得功名 ,相比之下 ,后者学习的意义不大。他要求子孙后代要去掉华而不实的浮躁思想 ,通过学习修身利行、利世[4]。放眼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目的,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目的提供指引。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谋官牟利的狭隘中,才能有更宏大的社会利益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三、《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内容
1、立志教育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颜氏家训》中立志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突显出重要地位。颜之推教育子女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 , 提出“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可见立志对于一生的成就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他对立志的阐释是:行尧舜之道,不依附权道,不屈节求官[5],并举了一个例子:北齐有一个士大夫,教育儿子学习各种技艺却以取悦公卿为目的。这等卑躬屈膝,不顾节气的教育,颜之推十分不屑,即便能做到公卿将相,也是颜氏子孙不可为之事。
2、养成教育
颜之推在教子篇提到对婴孩实施教育,具体内容是儒家经典内容:孝、仁、礼、义。虽然这是处于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社会政治需要选择,但其中仁孝礼义的养成教育,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积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这里谈到一个重要的论点即幼年时的熏陶于无形之中,终会习惯定成。养成教育从小就应该严格实行,否则可能会使人格品行朝不善方向发展。
四、家庭教育方法
在《颜氏家训》中,多处提到家庭教育的方法,从他自身经验和阅历中,总结出了他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一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先进意义。而另一部分内容则需要扬弃。
1、颜之推赞赏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颜氏家训》慕贤篇中,他提到“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这也正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环境论的原理。而在一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确有其先进性。另外,颜之推认为身教示范犹为重要。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重要影响而不是家长的命令或说教就能起到作用的。在治家篇中,他说到: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2、榜样学习法是家庭教育中的法宝。
父母的言行是榜样,还有就是向先进的古人学习。《颜氏家训》勉学篇,颜之推说: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意思是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这一点为现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现在家长往往将孩子与旁人的孩子做比较,谁学会了什么,谁又考上了某某名牌学校。孰不知,这样狭隘的比较正是犯了颜之推谈到的“糊涂”病。何不将古往名人圣举贤德都纳入教育榜样学习的对象,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审视自己,提高自己。
3、关于教育方法颜之推推崇肉体的惩罚。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惜采用鞭笞,只要能“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的教育方法与封建社会家长制作风甚是相关。父为子纲,令家庭成员的地位“生而不平”。而现今社会,提倡民主的家庭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教养也应该充满尊重、民主的氛围,才能形成其自主健全的人格。棍棒式教育方法应该被扬弃也为现代社会法律所不允许。
五、严慈并济的家庭教育的态度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论证了严慈有度的重要性。在序致篇中,他提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可见,由于父母的严格要求,他从小言谈谨慎,举止端庄,恭敬有理。后来由于父母早逝,兄长有仁无威,使自己变得语言轻率,不修边幅。可见,严格要求和过于仁慈的教育会带来反差很大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有爱而无教,对孩子溺宠放纵,往往导致孩子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等到骄行恶习形成以后,在施以鞭笞,已经为时以晚。严慈并济的教育方法给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古往今来,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对于严慈的分寸把握往往有失偏颇。在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尺度下,如何把握严慈分寸,使教育方法发挥更佳作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颜之推在当时提及的种种教育观点,以现代社会价值观评价尺度和心理学发展的科学观审视,我们仍会看到其合理性和进步价值。吸收利用前人大家的思想精华,屏弃其中封建性和阶级性的糟粕,是现代研究者们不断研究探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家评传》[M ]第一卷 , 423页 ,上海育出版社 , 1988年 10月第一次印刷。
[2]《浅论〈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廉永生 巴凤珠
焦作大学学报 2004年7月
[3]《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李春琴 张涛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第26卷第3期 2005.5
[4]《论颜之推的历史教育思想》 刘景荣 学术论坛 2005年10期。
[5]《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李春琴 张涛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第26卷第3期 2005.5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一、中学生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中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基石
人全面发展之根本便是德,它也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准则,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现代化教育特别强调德、智、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为发展德育打开了方便之门。缺少德育教育,人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社会拥有怎样完善的法律制度,其思想基础都是德。人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需要便是人与社会对德的需要,这也是确保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冲突碰撞中,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彼此渗透与融合。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加重要。
2.中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对人进行成人的教育,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做一个具备崇高人格与道德的人。人的信誉取决于品格,空有知识而缺乏品德是危险的,知识积累越多则会对社会产生越大的威胁。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首先要让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无法想象一个道德缺失的人能够成为一个拥有高尚灵魂的人。德育工作的重大责任便是成人,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也是人性逐渐丰富和圆满的过程。德与才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同时具备两者,人才能良好发展。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德育工作做得好,中学生就会成为人才。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潜能,积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二、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良好的家庭条件完善了德育教育手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实惠,很多家庭经济条件明显得到了提高,家长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进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丰富了德育教育手段。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目前家庭德育内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说教。
(2)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确保顺利开展初中学生德育教育。伴随着家长自身素质的普遍提高,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逐渐理性化。第一,一些家长开始发现传统教育观念的缺失,更加注重孩子的优秀品质和心理健康。第二,一些家长对教育传统观念开始转变认知,很多家长不但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还能够积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2.负面影响
(1)失衡的家庭教育对重视德育教育程度造成了影响。有些中学生家长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负责孩子的德育教育,与家庭没有关系,因此在平常生活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然而,在三维立体教育系统中,主体是学校德育,基础是家庭德育,依托则是社会德育。显然,家庭与学校德育二者是彼此联系、缺一不可的。
(2)简单的家庭教育方式破坏了德育教育的氛围。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而且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行。
三、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不同的要求,二者是互相联系的,学校教育的根基便是家庭教育,同时其也很好地补充了学校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在子女成长中家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个人成长的摇篮便是家庭,在教育体系中家庭发挥了基础作用。
要想获得真正成功的教育,必须从家庭入手,教育的起步阶段并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学校无法替代家庭所承担的教育职责,恰恰相反,家庭只有有效发挥其作用,才能凸显学校的自身价值。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需要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第一,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品德。人在社会中生存、交往的重要条件便是文明礼貌。懂礼貌的学生知道尊重别人,与人和谐共处。具体包括对家庭亲戚成员的礼貌,在学校尊重教师、礼让同学,在社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够自重。
第二,良心道德。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良心是最基本的范畴,也是一个人是非观念的初始,是产生爱心、怜悯心、孝心的重要源泉,是无私奉献的基石。
第三,勤劳朴素的美德。勤劳乃是成功之本,缺少它,生活与学习都无法获得成功。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毅力、信心,需要坚定的行动和战胜困难的能力,这些都属于传统美德。
德育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紧密联系家庭,注重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使中学生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大教育”的观念。儿童是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环境下成长的。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应该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成。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教育,或者课堂教学,或者学科教学,这是对教育的一种狭隘的理解。教育应该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我们不能只是强化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社区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必须看到,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双向互动”的观念。不能将“家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单向过程,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影响子女,子女也影响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影响着儿童身体、心理的发展;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儿童的行为,包括对家长教育行为的反应也不断影响着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有时是由家长的行为启动的,有时是由子女的行为启动的。即使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来说,也包括:(1)由家长主动发起的教育行为。比如教识字、计算,要求、督促饭前便后洗手等培养行为习惯等等;(2)由子女的行为引起的家长被动的行为,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行为和非期望行为作出不同的反应。比如当家长期望的子女某一行为出现时,家长对子女给予肯定、鼓励、表扬,作出积极的反应;当家长不希望子女出现的某一行为出现时,家长对子女给予否定、批评、惩罚,作出消极的反应。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该根据子女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进行,放下架子向子女学习。
三、“小太阳”与“大太阳”。成人围着孩子转的“小太阳”现象,被认为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但“小太阳”现象只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表面现象、它并不表明中国家长倾向“儿童中心”或“儿童本位”。恰恰相反,更多的情况是:成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前进,这是一种表现为“大太阳”现象的“成人中心”和“成人本位”。“大太阳”现象是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四、“终身学习”的理念。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到成人时就告结束。一个人成人后工作后都需要不断学习,成为家长后还需要学习如何当一个好家长。父母是孩子的是第一任老师,但并不是天生的老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随着孩子进幼儿园、到小学、升中学,家长需要不断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儿童的任务和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家长需要不断转变观念,改进行为,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变化,家长需要不断调整与子女的关系。总之,家长需“终身学习”,不断“再社会化”。
五、“服务家长”的观念。从目的看,学校做家长工作,可以是向家长介绍学校发展规划和存在的困难,要求家长在经费、设备、活动上提供支持,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服务;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要求和进度,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与学校同步的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也可以向家长介绍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观念、态度、内容和方法,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为家庭教育服务。我们要在“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服务”和“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服务”的基础上,向“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服务”发展。从与家长的关系上看,学校教师不应该是“教育家长”,也不纯粹是“指导家长”,而应该“服务家长”。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质量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观念。
六、家长的“主体信用”。考察一个基层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效果如何,家长的参与性是第一位的指标。评价家长的参与性如何,不仅要看家长的参加指导活动的“出勤”率,还要看家长参加活动的“认真”程度,更要看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最后还要看家长在活动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四个层次。学校应该积极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的工作,这种参与应该包括: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三个层次。
七、指导对象的全面性与分类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既包括家长又包括子女;既包括父母,又包括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既重视对母亲的指导,又注意对父亲的指导,还要注意对孩子的监护人和保姆的指导。对不同特点的家庭要注意分类指导。这种分类可以以孩子特点进行划分,如对弱智、天才、自闭症、盲童、聋童家庭进行分类指导;可以以家长特点进行划分,如对祖辈家长、个体户家长、高学历家长、溺爱型家长进行分类指导;可以以家庭的特点进行分类,如对流动人口、离异、特困家庭的分类指导等等。为了提高分类指导的实效、研究和掌握不同类别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是前提。
八、指导内容选择的多角度和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应该从多种角度加以选择。比如,目前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家庭如何加强培养;面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学校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家长如何配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家长如何认识等等。不论何种角度,最终都应考虑作为指导直接对象的家长对这一问题持何种看法、取何种态度、有何种行为,使指导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做好家长工作,学校教师不仅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还要“读懂家长这本书”。
九、指导形式的多样性。过去的做法比较多的是“老师在台上讲,家长在台下听,家长回去后照老师讲的教育孩子”。要克服“居高临下”的、“满堂灌”式的、被动的、单向划一的固定模式。指导形式要多样化,要善于根据指导内容、指导对象从现有的三大类中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指导。指导形式要有利于家长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围绕同一内容,采用多种指导形式配合,提高指导效果。要关注国际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发展的趋势,总结、提炼学校和其他基层单位组织集体性指导活动的经验和规律,尽快与国际接轨。
一 家长的观念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家长的教育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反映了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态度。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内心对于学校教育的工作并不重视。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教育,他们会误认为中职教育学生的学历低,就业社会地位不高,之所以让孩子来上学只是因为没考上好的高中,如果不上学孩子年龄小,父母又担心过早进入社会容易出现问题等。所以,很多家长就告诉老师:“只要孩子在学校不出现大的问题,让他在学校呆上几年就可以了,其他没有过多的要求。”
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这种漠视态度将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来上学也只是遵从父母的安排,他们对于所学专业和将来的就业规划没有任何的想法。正是基于家长对中职学校教育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很多中职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这无形中就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家长的学生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家长对学生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学生的定位也将继而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工作。
在很多家长眼中,中职生是一个纪律性差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是一个从小都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是一个人生发展基本定型的学生。他们通常会带着“有色”的“定型”眼镜来审视学生身上的缺点,他们却很少用鼓励与发展的眼光来拓展孩子的未来;他们通常是用自己的决定来代表孩子的意愿,他们却很少与孩子静心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通常会忘记让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他们却很少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态度将直接影响方式的选择。家长片面的教育观、学生观将会影响到家长教育方式的选择,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将继而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很多中职生会抱怨学校管理制度严格,抱怨学习太累,感觉学校住宿吃饭等环境不够好等。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想睡觉就睡觉,对于期末考试成绩也无所谓;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比较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总是责备别人做的不够好,总是很少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做事总是担心犯错受批评。
从上述中职生的各项行为表现中,我们可以隐约的看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管理方式。他们中大部分家长采取“放任自流”式或“高压”式管理,这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管理方式将会让学生容易形成自负或自卑的性格倾向,这种类型的中职生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更多,教师也更难有效处理。
三 家庭教育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中职家长对于学生的爱也很浓厚,只是这种“爱”缺少教育的理性引导,这种危险的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针对中职幼师生“着装”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奇装异服”的学生。根据中职幼师生的生源特点而言,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一般,而处于花季年龄的女孩子天生爱美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自己的衣着打扮也要考虑学生的身份和未来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对此问题,我们在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中会发现问题的症结:“衣服是父母给钱让自己买的,只要我们穿着好看就可以了。”为此,中职学校要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针对中职学校的管理实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校信通及时的与家长联系,给家长推荐经典的教育书籍;可以根据班级情况邀请家长到校参加活动,在活动点评中让家长深化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识;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召开班级家长会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探究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与家长交流中,很多家长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放在了教师的身上,原因是:父母缺少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管理学生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学生身上很多的坏习惯始终不知道如何改变。所以,学校的很多管理方法对此类中职生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为此,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管理的成效,就必须与家长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关键看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中职幼师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女孩子,其情绪情感都较为丰富细腻,所以教师在与她们沟通的过程中要尤为重视这一特点,并要告诉家长特别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管理中,结合学生上述发展特点,我们会给家长和学生推荐适合他们欣赏的优秀家庭教育类影视作品,利用影视作品的内在价值来强化和影响学生。
再有,针对中职幼师生自卑感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优点或兴趣点,采取以点带面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如利用学生擅长的舞蹈或声乐来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管理优势来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此外,很多家长对子女抱有急于求成的希望,他们希望即刻看到学生的进步,通常带着急躁情绪的教育方式将容易激化家长与学生间的矛盾,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家长调整平静的心态,掌握与学生谈心的技巧等。
(三)加强家校合作,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家庭与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较大的两个环境,家校合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能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 幼儿性格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模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时期。在婴儿期虽然能看到幼儿性格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不明显及不稳定的,因此谈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说是性格萌芽的表现。进入幼儿期后由于语言、思维、动作的迅速发展,家庭、幼儿园等对幼儿提出许多要求,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日益增强,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发展,出现显著的性格特征,它标志着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认为,幼儿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确,很多孩子在性格上与亲人,特别是与父、母很类似。这里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反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为不良,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会受到这些不良品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第一课堂”,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的性格特征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孩子和母亲接触得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温柔、热情,但缺少刚毅性;思想细腻而胆量小,按规矩办事,怕与陌生人接触。所以,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只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差异性
我国学者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专制型的教养模式、放任型的教养模式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将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说明不同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民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持这种教养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是一味压制,而是循循善诱。
2.专制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凡事由他们说了算,孩子要绝对地服从他们,否则就会受到打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内向、孤僻,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体生活,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遵守纪律、情绪不稳定,幼儿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使他们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因为人际关系受挫产生侵犯行为。此外,这类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少,更容易让他们形成内向、冷淡、兴趣狭隘等性格特征。
4.溺爱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他们迁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满足。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与耐力、做事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别人接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优柔寡断。
三、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与手段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家长要打破传统的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幼儿的规律、特点,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动态,树立新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处在发展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孩子当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当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长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适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家长应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日本著名幼儿教育家井得胜曾说:“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用不着专门做某些事,最好的开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夫妻关系。”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幼儿成为快乐的人。
3.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都呈现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为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幼儿做什么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子女做表率。
4.注意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幼儿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教养模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关系融洽,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轻松快乐,他们可以尽情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特征。
(1)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话语权”,遇事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孩子乐于接受,因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扬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仍然一味地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还会使表扬丧失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不会重视表扬,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科学的心理引导
引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疏导。父母的引导,尤其是母亲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幼儿对不良行为形成约束,这样幼儿有了合理的约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为。
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9-252.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洁敏译.母子关系与幼儿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1-58.
[6]张锋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9):63-6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8]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90-98.
我打电话给姐夫,他却振振有词地说:“这些狗屁老师是怎么教的?改天我要会会老师,我家孩子喜欢顺着摸。”
哎,顺着摸,在家孩子都是小皇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父母不得违背其意,否则他便会“龙颜大怒”,在学校能这样娇生惯养吗?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岂能一切都顺着孩子?就像一颗长歪了的树苗,如果由它去长,最后也不能成为栋梁之材啊。家长倒好,把一切责任全推给老师,自己的教育方法错了,反而说别人不对,岂有此理?
其实学生是否成才,家庭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二十余年,我发现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他们要么是父母离异,要么是父母在外打工,在家无人看管,或者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所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扭曲。
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5月4日上午,普宁市燎原镇光南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与老师发生口角,该学生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即率数人前往学校不问青红皂白打老师,致该教师脑震荡住院。
这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试想一下,自己孩子与老师发生口角,不是主动地和老师沟通,反而行凶动粗,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对孩子又有多大好处呢?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以后孩子走上社会,与人发生矛盾,他又会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呢?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是学问其次,礼仪为先,即使是现在的中国,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仍是先成人,再成才。不难想象,一个有才无德的学生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古之秦桧,近代,前段时间在日本杀母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有才之人,可他们的思想道德却是一片荒原。
一、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学通过家长委员会,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在更大范围推广成功经验,把家长委员会普遍建立起来。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以更大的热情,更有效的措施,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推进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
二、明确家长委员会的基本职责
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
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参与教育工作。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发挥家长自我教育的优势,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沟通学校与家庭。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
三、积极推进家长委员会组建
建立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落实学校组织责任,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要尊重家长意愿,充分听取家长意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和家长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确保家长委员会工作取得实效。
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和幼儿园要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特别要选好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家长委员会的规模、成员分工。
家长委员会成员应具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公道、责任心强,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
四、发挥好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
家长委员会要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德育、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化解家校矛盾等工作。
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学生思想状况和班集体情况,经常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对学校、教师的看法,与学校和教师一起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解决和化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做好思想工作。经常通过家长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及时发现班集体风气和同学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推动形成积极向上、温暖和谐、互助友爱的班集体。
协助学校开展安全和健康教育。引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支持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与学校共同做好保障学生安全工作,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支持和推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引导家长积极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各项措施,监督学校的课业负担情况,及时向学校提出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与学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
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把学校准备采取和正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向家长做出入情入理的解释和说明,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向学校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疑问,帮助学校了解情况改进工作。多做化解矛盾的工作,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摘 要: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本文通过他的《家庭教育》一书,总结渗透在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家庭教育观并指出对我国当代儿童家庭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观
一、引言
在教育界提倡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再也不是教育的全部,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时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环。家庭是人出生的地方,是人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场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刻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的顺序来看,家庭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也说明了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孟母三迁”、“子不教,父之过”都是被人们反复诵讲的故事和谚语。不容置疑,这些经验性的故事和谚语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家庭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与科学的结合才是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在当代中国,将经验和科学很好融入到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1925年,陈鹤琴先生以对儿童心理研究和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出版《家庭教育》一书。
根据Handa和Lauvas的实践三角模型理论,处于教育行为之上的是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积累,而处于三角形顶端的则是教育观。教育观固然源于实践和理论,但它以更高的视野,凝结教育的智慧,被贯穿在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为之中。本文着重讨论凝结在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家庭教育观。
二、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观及启示
(一)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鹤琴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将教育片面的理解为学校教育是很多当代家长的误区。家长着重于家庭的生养职能,而忽视了教育职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陈鹤琴认为家长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其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加以担当。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还提到:“家庭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他将家庭教育至于更高层次的国家战略之上。国家应将家庭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进,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好的结合,如设立家长学校来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在学校中设立家长委员会,使家长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活动中等。
(二)全面的家庭教育观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多方面的教育任务。首先,强健的体魄是孩子幸福的重要源泉,陈先生主张家长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孩子的营养与休息,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在家庭德育方面,教育孩子从小应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体谅他人,有同情心,对长者有礼貌,尊重他人,养成诚实不作伪的品质,不横行霸道,不欺侮别人;在家庭智育方面,应该丰富儿童的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培养阅读兴趣等;家庭美育方面,要给孩子创设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的接触中,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养成审美习惯;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学习劳动技能过程中接受思想品质教育和锻炼意志。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家庭教育”现象。如只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德育教育;重视身体健康抚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审美教育等。家长应树立“全面家庭教育”观,实施全面的家庭教育。
(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阐述了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和原则。首先,他认为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是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陈先生将儿童心理总结为七点:“好游戏、好模仿、好猎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群体、喜欢称赞”。其次,他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三种基本能力:感觉、联念和动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学习的性质:“学习就是先感觉外界的刺激,后把所感觉的事物与所有的感觉联合起来,再发生相当的动作去反映外界的刺激。”这样一种无限循环构成了儿童学习的基本模式。再次,以学习的性质为基础,陈先生M一步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原则:“①刺激必须优良,刺激必须正确;②快乐的刺激,使刺激发生的时间和次数尽可能的多,以便产生较为坚固的联念;③开始学习要格外留心,不要有例外,应自己来学习。”陈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建基于这些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之上。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和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有关,如家长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儿童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家长意识不到环境对儿童的刺激作用,并未用心创设优良的成长环境,使儿童暴露在不良的社会和家庭氛围之下;给儿童过早灌输学习的功利意义,使儿童背上学习的沉重负担,不能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将儿童活动范围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以保护为名束缚儿童活动,使儿童不能通过亲身实践从做中学。如此种种,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如:儿童厌学,高分低能,青少年犯罪等。现代的家长应该学会用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与自身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避免问题的产生。
(四)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陈鹤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他对父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父母要给儿童以正确的爱。陈鹤琴认为“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当代中国许多父母对儿童百依百顺,培养出了很多“小公主”“小皇帝”,他们长大后无法独立生活。家长给儿童充分的爱毋容置疑,但过犹不及。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给他以适当的P心和爱护,帮助他做事,而不是代替他做事,否则是有害的。
2.父母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是好模仿的”。父母是和儿童接触时间最长的个人,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儿童。当代家庭中,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讲礼貌,自身却在破坏规则,脏话连篇。使言语的教育苍白无力,无法让儿童信服。儿童将其训诫当成耳边风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父母在教育儿童时,首先自己要先做到,始终牢记:身教优于言教。这样教育出来的儿童才会言行一致,心理健康。
3.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父母与儿童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而非威慑和训诫之下。现代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打不成器”的传统陋习,父母要求子女单方面顺从,却不考虑儿童的意愿和权利。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视儿童为有独立思想、权利,仍在成长中的个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4.父母在儿童面前态度应一致。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黑脸、白脸”的做法。做父母的意见如果不合,儿童就会无所适从,会使儿童不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严格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对错误行为加以惩戒,而另一方却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其过于严厉,袒护儿童,这样做的后果是儿童学会看大人眼色,在袒护之下养成很多坏习惯,同时父母任何一方对儿童都无威严可言。儿童不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对学坏的儿童无所适从。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在儿童面前应该态度一致,步调一致,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应该当着儿童的面产生争执,而应私下协商,达成共识。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尊重父母意见,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结语
伴随独生子女政策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以至00后,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却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如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社交能力、不尊重父母的问题。如今,这些独生子女已达到“为人妻、为人母”的年龄,他们希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可以有所改观,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观念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固然有国外的教育思想家提出过一些家庭教育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但将中国的国情与其思想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经典思想莫过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20年代初,但是他的家庭教育观在当代的中国仍然不失借鉴价值,《家庭教育》这本书仍可以被许多父母拿来作为家庭教育实用手册。渗透在书中的家庭教育观将成为年轻父母家庭教育实践慢慢征途中指路的明灯,科学全面的培养子女,不辱“第一位老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一、关于父爱
主人公高里奥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原本穷困潦倒的一家人仅靠着他贩卖面粉来维持生计,后因军方和军方的一次合作使得他大发横财,从而翻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儿子要穷养,穷养养的是志气。女儿要富养,富养养的是气质。”当然,高里奥在这一点上做得自然是无微不至,所以在女儿的婚嫁问题上高里奥的梦想就是将她们嫁入豪门。他认为女儿富有了,自己的身份也会被抬高。在这一点上高里奥陷入了最大的误区,这样的错误观念也让高里奥为日后的悲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份特殊的父爱是文章主要的感情线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我们认识到对子女的溺爱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恶劣的影响,也封杀了自己的后路。这在家庭教育的观念方面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父爱是早期教育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高里奥中年丧妻,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必须给孩子最完美的父爱。父爱是父亲给孩子的关爱,这仅仅是笼统的理解。在某种情况下,父母给予孩子过度的关爱,甚至是溺爱,去没有主见地包容孩子的一切,这样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莫大的潜在威胁。正如小说中讲述的一样,高里奥为了给孩子最完美的关爱,给了两个女儿80万法郎的陪嫁费用。而后他却被子女赶出家门,只能住在伏盖公寓居身。父母给予子女过度的关爱,在孩子的内心会潜移默化地萌生一种消极的观念: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毫无权利和义务可言。正是这种错误观念的养成,才会导致子女心中孝义的泯灭,才会使得高里奥老无可依,含恨而终。纵观全书,高里奥一直给了女儿一份独特的父爱。且看这份父爱的独特之处,为了满足女儿的各种奢望,高里奥不惜去牺牲自己,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人性、自己的道德底线,甚至自己的生命。为了女儿嫁入豪门,高里奥将自己的半生积蓄尽数拿出,却被女婿扫地出门,只得伏身公寓。鬼迷心窍的他为了使女儿回心转意,变卖了所有家当,弄得一无所有。错误地把爱看做了用金钱可以换回的交易商品。可以说,高里奥的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地为女儿弄钱,以致冲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惜去杀人放火。试想一下,用钱收买的孝义会持久吗?巴尔扎克称高里奥为“慈父”,小说中高里奥对子女表现的那份独特的爱确实是无微不至。但是这份爱并不单纯,起码是自私的,在伤害无辜的生命财产的基础上谋取利益而去给女儿所谓的爱,且也是带有封建阶级性质的,高里奥妄想通过利用女儿的社会价值提升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里奥将自己对女儿的“爱”视作自己向上攀爬的阶梯,把这份原本崇高的感情作为自己礼仪交易的砝码,才会使他所谓的父爱变得肮脏、庸俗。
二、关于家庭教育的探究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简称“家教”。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监护人(即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而在现代观念中,家庭教育的含义则更加广泛,即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具备四种基本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而这与家庭教育的宗旨和意义恰恰是相通的。通过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学会学习,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以及通过学习我们能得到什么。
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比如,父亲的宽广胸怀,让我们学会宽以待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母亲的温暖慈祥,让我们懂得家庭如甘甜的井泉,滋养我们茁壮成长;兄弟姐妹的活泼开朗,让我们体会到家庭生活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一个家庭里,要学会互相宽容、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正如一首歌中唱的:“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假如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献出一份爱,家庭将会变成幸福的天堂。
(三)家庭教育应该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当然,因为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所以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譬如:有的家庭放任孩子的成长,对他们不加干预,这可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适应性,也有可能在孩子误入歧途时,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及时悔悟,而造成一生的遗憾;有的家庭过于限制孩子的成长,不允许他们和陌生人交朋友,不允许他们看电视,不允许他们吃零食,只允许他们努力学习,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它往往会造成孩子成人之后怯于和陌生人交往,没有行动能力,没有良好的交际圈。文章中,高老头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不恰当的。孩子不应该成为欲望无穷无尽的索取者,父亲也不应该成为自动提款机。家庭不单单是孩子物质生活的仓库,在家庭生活中,它更应该成为精神生活的宝塔。
(四)在家庭教育中,每个孩子都应学会生存
首先,家庭教育应使孩子学会关爱自己。父母的言传身教,应使孩子学会基本的生理卫生及营养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运动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向孩子灌输基本的安全防护方法。比如在遇到抢劫时,是应该舍弃钱财,还是应该全力搏斗;在遇到小偷时,是应该巧妙地提醒他人,还是坐视不理。应使孩子学会珍视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42-01
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患儿表现为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较多等。如果不及时干预或干预方法不当,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将来的学业成绩及社会化过程。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应及时了解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及表现特征,采取有利的措施进行干预,帮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1 多动症的理解
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and Disorders,ADHD)全称为活动过度和注意力缺陷,是以多动不宁为主的行为障碍综合征,表现为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较多等。多动症是儿童期比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将来学业成绩以及社会化过程。
2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1]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各种各样,由于病因、年龄、性别、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轻重不一,常见的症状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短暂,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②活动过多。多动症儿童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上课小动作多,话多,乱跑乱跳、爱奔跑,爬高爬低,不知危险,喜欢惹人,常吵嘴打架,违反校规等;③冲动任性,情绪易波动。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易哭、易冲动、常发脾气,个性倔强,固执、急躁、喜欢与比自己年小的儿童玩耍,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爱说谎等。④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有的智力很好,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为忽上忽下,成绩波动很大。⑤精细及协调动作困难。多动症儿童动作笨拙,如系纽扣、系鞋带、削铅笔等动作不灵活等。
3 不良的家庭教育的影响[2]
多动症儿童由于遗传或发育因素,常表现活动度高、节律性低、反应强度高以及负情绪等。儿童行为问题往往易导致父母的负性情绪介入。当儿童出现不良的行为时进行提醒、责备、训诫、惩罚,试图改变儿童的行为,但是当这种管教频繁发生,遗传素质和不良教养方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儿童无法约束自己,惩罚往往以失败告终,反而强化了违抗、攻击等外化性的问题,故有人提出儿童不良行为是阴性强化的结果。同时父母对患儿采用惩罚管制的养育方法,使儿童缺乏安全感,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的负性介入可直接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儿童表现出退缩、焦虑、抑郁、自卑,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打骂在对子女的教养中是主要方面,而很少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可能对他们的人生是一种侵犯的角度去考虑。对于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打骂等不良的教养方式不但没有起到矫正行为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内化和外化性问题的加重,给患儿心理造成伤害。
4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3]
4.1 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使患儿的生活有规律。在生活上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尽量分配给他们一些易完成的工作,让他们有一种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任务的满足感。
4.2 对儿童的多动行为进行反复纠正
家长要及时对他们的安静行为给予鼓励。如儿童表现出安静听讲,小动作少,安心游戏,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应及时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如乱跑、乱喊、恶作剧时则给予批评或取消某种权利。
4.3 及时表扬
当儿童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及时表扬其行为,而不应含糊其辞地表扬其整个人。因为对于儿童来说不能分清行为与整个人的关系。实际上,儿童如果只在一方面是好的,其他方面未必好。所以,当学生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马上予以表扬,表扬不只是语言上的表达,也包括非语言的表达。不同年龄的儿童应用不同的方式表扬,训练他们知觉的精确性,提高他们协调动作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意识内建立起正确的行为判断标准。这种方法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够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对抗情绪,潜移默化之中使儿童进步,恢复其自尊心和荣誉感,形成是非观念,增强抗诱惑能力。
4.4 做到耐心引导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不解,小脑袋瓜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问号。所以大到冰箱、彩电,小到一根针、一粒石子,他们都要摸一摸,玩一玩,忙个不停。其实,他们是在有意无意地探索世界的奥秘。每一次行为的后果总是给儿童带来一定的体验,好的结果使儿童充分享受欢乐,从而趋向这种行为。反之,儿童会避开引起不快的体验。好的行为习惯,是在不断地反复中得到巩固,不好的行为只有在不断地出现后被反反复复矫正才能戒除。所以我们要耐心引导,对自己的教育充满信心。
一般而言,年幼儿童行为多带有冲动性,注意力分散、好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的训练下,他们会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一部分儿童发育较缓慢,父母若不了解这种发展上的差异,给儿童过早的强迫性教育,或者说对儿童期望过高,超过了儿童实际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有可能诱发或导致多动症。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就这个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家长要去尝试了解儿童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并与老师积极配合,共同使多动症儿童被治愈。
[参考文献]
[1]苏林雁.儿童多动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郭佩兰,林来月,吴锦珍,等.“知-信-行”模式在陪护工培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5,5(6):23-25.
我国历来都重视家庭教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佳话。诸葛亮的《诫子书》,严之推的《严氏家训》,朱熹的《朱子治家格言》都是家庭教育的佳作,他们千古流传,启迪后人。
我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人父亲也有十多个年头。在家庭和学校,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我的职责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都要首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交往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这话说出来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行得端,走得正,有理想、有抱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学习;相反,有的学生却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恶习如果不摒弃,将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一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心灵世界是一张纯洁的纸,他的行为习惯是一片没有被众人踩踏的洁净的雪地,谁去描绘这美好的图景,谁去指点他在雪地上踩出自己的人生足迹,这是我们家长必须深思的问题。
在《中国家长该向西方学什么》一文中有一个观点说: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中的是日常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的家长往往脱离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实际,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这一观点包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做人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在《人性论》一文中指出: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带有一些强弱不等的感情。他之所以变成对自己,或对他人有益或有害,乃是由于环境把他引向善或恶,也就是说,乃是由于人们给他的教育,他所见到的榜样,他所听到的言语,他经常接触的人,他所养成的习惯。我们从霍尔巴赫的观点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家长的榜样,家长的言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引领的作用。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尤其是在吃饭喂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相反,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终身受益。
坏习惯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将很难改变,会使孩子终身受其害。因此儿童应及早好好训练,确实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一只瓶子新的时候,沾染的气味是可以保持很久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早期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以便用这一时期形成的好习惯,促进孩子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终身持续发展,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那么他成为一个社会人之后就是一个鲜活、健康的社会细胞分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到了学校里,教师需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所以陶行知先生就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八九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禀赋极高的孩子出生后并未表现出怎样聪明,相反却被认为是痴呆儿。奇迹的发生全在他父亲的教子有方。卡尔·威特为了培养孩子“探究”的习惯,经常陪儿子散步。有时是采一朵野花,与儿子一起研究野花的生长特点,有时是在花园里捉住一个小虫,教给儿子有关昆虫的知识,有时会拾起一块石头,给孩子讲石头的组成成分。正是如此,小卡尔养成了探究的习惯,日后成为杰出人物。
教育孩子先从母亲开始。 历史上的伟人都拥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母亲只关心孩子的健康,而忽略孩子的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那就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卡尔·威特说,小卡尔的母亲勇敢和快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儿子,使儿子后来步入社会时,即使遇到困难,也无所畏惧,永不失望。卡尔·威特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作法有失天性。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们说“十年养一习”,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们没有理由以忙来逃避责任。不久前,报刊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家庭,为了培养女儿勤奋学习的习惯,父母装穷,直到女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考上重点大学,他们才“原形毕露”。试想,此种苦心天地能不为之动容?
常言道:“三岁看老”。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与他小时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家庭中有四、五个大人宠爱着,一味的娇惯孩子致使孩子养成了各种不好的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价值取向,对于物质裸的追求超过任何时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造成家庭德育问题突出。
1.更加盲目重视智育的片面发展,忽视德育教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做官的风气。但是,古人强调读书的时候也强调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足见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即便在贫乏时代,古人们都始终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的古训。而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的内心逐渐荒芜,也把追求智育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家长盲目的追求对孩子未来职业的期许,更加注重对孩子知识学习的关注,片面追求孩子学习的高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德育的教育。而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剥夺。根据宋传胜的调查,只有20.66%的父母把德育教育内容当成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而55.90%的父母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力培养上面。
2.更加注重物质和金钱的奖励作用,忽视精神熏陶。
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宠爱有增无减。在富裕生活的背景下,家长更多的是通过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就容易造成孩子享乐、功利、攀比等不良价值观的形成,给孩子成长造成损害。一方面,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家长有能力给予孩子更多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觉得内疚,想要补偿对孩子情感上的缺憾,通常会从物质上甚至金钱上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德育意识的缺失,导致家长在教养孩子上的盲从。父母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物质和金钱,如果缺乏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最终将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二、富裕时代背景下出现家庭德育问题的原因
物质的泛滥造成文化的荒芜,人们变得更加功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这影响着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1.家长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作祟。
富裕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人文情怀的修养,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父母自身在学习和修养上的欠缺造成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缺乏,教育水平不足,缺乏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和家庭德育能力。缺乏家庭德育的正确意识就会在孩子的教育上盲从、随大流。在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父母就会过度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完全是盲从别人。缺乏家庭德育能力的家长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够正确有效地把自己的道德认知教给孩子,就不能有效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教育与生活的疏离,走出德育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学校德育的弊病就在于此,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也应承担起孩子德育教育的重任。
2.大众传播媒介的负向功能被放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精神文化的滞后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结构被打破,不良文化趁虚而入充斥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长,造成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异。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的优势。因此,不良文化趁机大肆渲染不良价值取向,造成恶劣影响。在缺乏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富裕时代,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大行其道,快餐式的垃圾信息不断冲击着荧屏和文字对面的孩子和家长。由于未成年人尚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极易受到腐朽和偏激思想的影响,而成年人由于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往往会深受其害。家庭德育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变得更加脆弱。
三、富裕时代背景下家庭德育建设
1.改变家长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庭德育意识。
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一是家长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才不会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盲从别人,从而少走弯路。二是家长要改变溺爱孩子的习惯。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投入固然必不可少,但精神上的关怀与慰藉更为重要,更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心理品质。另外,对孩子的奖励不要只限于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带孩子去博物馆、旅游、爬山,等等。家长可以选择这些既可以满足孩子需求又可以娱乐身心、增长见闻、陶冶情操的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是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学校、社会、国家都应该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①组织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我们国家有很多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组织慈善基金会或者其他公益组织,邀请这些专家、学者开展一些家庭教育的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可以制作成视频光碟发放,在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介上进行宣传等。②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家长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开展家长的交流活动,安排专业的老师讲课,营造一个可以让家长们相互交流经验和与专家交流并且答疑解惑的良好环境。
2.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功能。
文化是文明传承的载体,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应该因为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影响而抛弃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要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中华文明的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从而毒害年轻一代,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功利化和享乐主义的盛行。另一方面管理和审查的缺位,缺乏应有的审查制度,也是不良文化泛滥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覆盖面广,时效性、信息丰富性等重要特点,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传递功能,去除糟粕,弘扬新时代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 古代官员 家庭伦理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古语有“养不教,父之过。”而个人素质修养的良好与否,不但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还会对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正如孟子在《娄离上》篇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官员代表着统治阶层的意志,其思想内涵和言行举止,对社会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他们的教子之道对于人们如何教育子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下从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官员家庭的伦理教育思想。
一、 在教育目标上,追求理想人格与价值人生
古代贤人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追寻人生价值的真谛,这也体现在了其教育目标上。如古人教子崇尚君子人格与“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追求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第一,推崇君子人格,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也称为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颜之推教子努力成为“德艺周厚”“体道合德”,并具备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理想抱负的人。南宋进士袁采教子要向君子看齐,并言:“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乃吾之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
在如何达到君子人格的途径中,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认为自查克己乃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方法。朱熹在《朱子训蒙诗》中说:“颜渊造圣无他事,惟在能加克己功。”教育子女要克制利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提升道德境界。除此之外,还应自省,袁采指出:“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豎认为反省和检查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二,追求个人抱负,实现自我价值。古人教子主张心怀天下、经世致用、造福后代的思想情怀。北宋知县、“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教育儿子要“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豏颜之推教子读书应“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阔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豐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尤其是为官之人,更应心怀国家,敦本务实,正所谓“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不但如此,古人教子还讲求光耀祖上,恩泽后人。张居正教子就提出:“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豒并且希望子女效仿先贤,“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豓王阳明也教诲子女要“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二、在教育原则上,追求做人为先与以德为首
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如何做人,并强调做人应以德为首。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德性。纵观古代家训家范,“如何为人、何以有德”是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贯穿家庭伦理教育始终的。
第一,做人乃立身之本,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古代官员教子也是先教其做人,朱熹就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豖郑板桥教子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豗明代光禄寺少卿高攀龙谆谆教导儿子道:“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不要紧。”豘
第二,德乃做人之基,即“教之道,德为先”。朱熹在教育子女时就说:“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豙并告诫子女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豛又进一步指出道德与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豜
第三,修德须静俭,道德是需要不断积累培养的。诸葛亮诫子要俭以养德,静以修身,认为保持俭朴作风,才能够培养品德;排除外界干扰,才能够修养身心。司马光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豝的家族传统,教导儿子不要追求奢靡豪华,以求养成清廉俭朴,恭谦温良的品德。
第四,做人当立志,嵇康在其家训中说:“人不立志,非人也。”豞诸葛亮不但教子应“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豟还要把立下的志向长存于心中,即达到“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豠的状态。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教子说:“人须要立志”豣又指出其重要性在于“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豤且志不在谋官富贵,而在做人立德,即“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
三、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尊礼崇德与治家处世
古代官员家庭伦理教育的思想主要就是培养子女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与掌握治家处世之道。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循礼守法,我国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礼。方孝孺诲子指出:“家不患乎不富,而患无礼。礼以正伦,伦序得,则众志一。”豦程颐认为循礼还是治家之道,即“父子之亲,夫妇之义,尊卑长幼之序,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豧并进一步指出其利害关系,“苟不闲之以法度,则人情流放,必至于有悔,失长幼之序,乱男女之别,伤恩义,害伦理,无所不至。”豨足见“古之为家者,汲汲乎礼义”豩的意义。
关键词:洛克;威信;家庭教育
一、洛克的权威观
1.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
洛克主张不管对儿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或教导,都必须了解儿童,教育要适合儿童的自然天性和才能。“自然自己的作为远比教师指导他去做的好得多,精确得多。”因此,对于儿童天真的傻事、游戏以及稚气的行为,父母和教师可以完全任其自由,不必干涉,要让他们的天性顺应自然,要包容他们的自然天性。因此,父母和导师要对儿童实施理性的约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克服欲望,要及时地制止他们不良的嗜好和不合理的要求。
2.畏惧与敬爱
在洛克看来,父母应在儿童刚懂事的时候树立家长权威。因为,儿童在小的时候精神最纤弱、可塑性最强、没有接受过任何外在的观念,最容易接受父母的管束。这样,如果能够及早地树立起儿童敬仰父母的信念,这种信念在他们心中就不可侵犯也难以反抗。而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用友爱去维系自己的权威,把他们当作朋友一样看待,这样不但不会降低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反而更能获得儿女们的尊重与敬爱。
二、洛克的家长权威观对父母树立权威的启示
1.建立明确的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任何组织系统一样,家庭规则的制订是良好父母权威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建立合理的权威,首先需要民主,民主是让孩子有参与感,与父母一同经历互相扶持,民主不是放任,民主是让孩子懂得尊重权威,合理的权威还应建立在理性的要求上,不应对孩子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规定不能太繁琐,否则孩子无法记得,父母也难以遵守,这样,孩子就无法信任父母的权威。因此,父母的权威也应建立在宽大的胸襟上。在制订家规的过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充分、民主的讨论,父母有自己的原则,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家长应该和孩子商量好,并做出明确的规定,谁都要按照规定办事,在这样的规定下,家长言而有信,自然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父母权威。
2.合理、理智地施爱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正确地把握爱的度,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子女的爱要适度,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一件最可怕的礼物。家长要遏制自己对孩子疼爱的心理,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和错误行为,家长一定要加以拒绝和控制。如果孩子威胁父母的权威,经常做出一些具有反抗性的挑战行为,遇到这类问题,父母就必须克服对孩子疼爱的心理,果断处理,用机智制服孩子,强化自己的权威,合理制止孩子对父母的反抗,否则就会削弱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从而失去教育孩子的力量。
3.做孩子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孔子说:“不能正其身,焉正人何。”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父母本身必须首先做到,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而且,父母的权威不能仅靠对孩子进行“教育”或灌输就能获得,而要靠父母模范性的行为,因此,家长最好还是不要单方面地、有意识地把所谓父母的“权威”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建立有效的家长权威。
参考文献:
[1]杨小英.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刘荣森,刘奕阳.从洛克的教育思想谈家庭中的道德教育[J].素质教育,2011(7).
[3]黄英.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读《教育漫话》有感之二[J].中国商界,2008(3).
关键词:弱势儿童 家庭教育 缺失
古人说:“教,上行下效也;育,养子使之做善也。”教育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教育就是施加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关心教育子女是每个父母的崇高义务和责任,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氛围并非完全由物质组成,家庭生活的优劣品质不应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富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多元,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多,使学校出现了一个多层面的弱势教育群体。这些弱势儿童成因各异,但折射出不同领域的家庭教育缺失。
一、家庭文化氛围缺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可在不少农村弱势教育对象家里,只有一些教科书、习题集,很少有课外读物;有些虽有孩子读的书,却没有父母读的书。家长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家长离开了学习,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教育者,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如果我们的家长每天腾出一点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心得体会,对孩子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比唠叨有效得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要丰富成熟这三个世界离不开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和学习。课外阅读看上去是读“闲书”,确如同杂粮一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和营养平衡。如果家长陪伴孩子多读一点有益的课外书,不仅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给家庭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为父母与弱势教育群体的沟通、引导、教育搭建平台,使父母开阔视野,使孩子吸收精神食粮,产生进步的动力。
二、家庭榜样的缺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家长,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怎样教他独立、坚强和善良? 怎样给子女示范正直、良心、崇高、诚信?当家长在麻将桌上唏里哗啦时,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感受吗?当我们违反交通规则、乱扔垃圾时,是不是注意到旁边那清亮的眸子正映着我们的形象?纵观农村弱势教育群体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沟通较少,家长多忙于生计,业余时间沉醉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了学校的事情,游离于家庭之外,造成孩子教育的严重缺失,给孩子留下了阴影,造成了弱势教育群体中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行为的不注重,身教言教不一致,将导致孩子心灵的迷惘、行为的缺失。家庭榜样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亲情氛围缺失
当前,家庭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家庭的稳定性愈来愈受到挑战,离婚率逐年上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夫妻之间争吵的原因20年前大多数是“经济生活”,20年后的今天,夫妻争吵原因中近一半的导火线是为“子女教育”。“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家庭教育的这种功利传统古已有之,直到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的亲情氛围不足,功利倾向过甚,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一个五年级学生曾经对我说:我第一次考到第一名,父母很高兴,给了我十元零花钱。后来我做了班干部,成绩一直很好,我发现成绩能带给父母最大的满足。一次,我考砸了,拿着一张“惨不忍睹”的卷子回到家,父母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原来,“分数”才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功利性过甚,情感氛围不足,则极易造成孩子的精神营养不良。多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多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精神力量之所在,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从我校近年开展的农村弱势儿童的教育研究看,青少年时期,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心灵上的关爱、感情上的呵护。情感支持是家庭稳固的基础,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想要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先有健康的心态。
四、家庭民主氛围缺失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一条生物链,而在一些家庭里,也有这么一条无形的链。常听一些孩子说:在家里,我怕爸爸,爸爸屈从妈妈,妈妈尊敬外婆,外婆总是宠着我。因此,我既是最小的,又是最大的。”为什么在不少家庭,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缺少共同语言?对孩子威胁、强迫的语言不绝于耳,如:“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和你爸爸再也不管你,你想走就走吧!”更有甚者,不少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家庭民主氛围缺失的最大受害者往往是孩子,孩子受到更大伤害的家庭悲剧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