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文学专题范文

现代文学专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文学专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文学专题

第1篇

教师教法依然以传统讲授为主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很长一段时期强调“史”的教学,因而教学上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除开老师讲得神采飞扬的情形,我们的现当代文学课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些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史性与社会性,阐释过于注重“理”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特性,使本该生动活跃的文学课堂变得毫无生气,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课时减少,学生不阅读的困境下,如何搞好现当代文学教学呢?笔者认为要根据现状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文学课的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重视文本阅读。与本科院校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同的是,高职高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高职高专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也应与本科院校的有所区别。与本科院校注重“史”的勾勒与理论的阐释不同的是我们应该弱化史的教学,而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听几节课便可以获得,而是在一天天阅读的积累中提升而来。因而,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重视文本阅读,文本阅读是中文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注重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多阅读,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热爱。另外,在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文学,它的审美经验和规范尚未成熟,需要在大量的文本阅读实践中建立和完善。现当代文学的现有评价有许多受到与之相随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在评价上存在误区,需要在阅读中重新认识。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某些政治色彩强烈的作品被高度认可,而很多艺术价值与文学成就更突出的作品则被忽视,对这些作家作品的重新理解、认识与评价需要充分而又稳固的阅读。大量的阅读能提高他们对文本最直接的感悟能力和辨析能力,学生能够借助文本进行深刻的形象记忆,通过读懂作品,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从而根据自己的直观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判断出作品的优劣,优在哪些地方,不足和缺陷在哪里,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教学目标,实现文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是在师生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在互动的情境下,发生情感、认识的交流,随着学期进展,阅读与讨论次数的增加,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学生在阅读、表达和写作各方面能力都会有整体提升。

文本阅读教学途径

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如何做好文本阅读的教学呢?以文本阅读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以文本阅读为中心的前提下,我们探索读文本、说文本、演文本“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读文本

读文本,即对文本的阅读。因为对任何文学作品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作为文学的阅读者,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升华的实现,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哲学解释学认为,“经典阅读就是在主体间对话活动中把历史引入文本,通过移情、体验、理解实现视野的不断融合和意义的持续构建与生成,使阅读和对话进入扩展主体自我认识和建构意义世界的良性解释循环之中。”[1]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与作家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对话中了解作品,净化人格,升华情感。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读原著。当然,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很多,很丰富,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而言,要进行选择就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我们的方法是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便列出要阅读的书目以明确阅读目标,分体裁同,分年代,分阶段地列出阅读书目,用以引导学生读书的实践,同时,还提出了泛读与精读的读书方法,有些作品要求精读,对有些作品要求泛读,就这就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法。在确定了阅读目标与方法后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分三步走。第一步,直观文本。在感觉和知觉中初步接触文学形象、意境,并开始有情感体验的初级阶段。就小说的阅读来说,从感受人物的形体外貌、言谈举止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与心灵波动等。就诗歌来说,则从对其音韵、色彩、景物的感受获得整体印象,并了解它借什么样的情景寄托什么样的感情。第二步,观看影像资料;在对文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辅以“影视观赏”。作为阅读的补充方法,给学生提供一种相对比较直观而又轻松愉悦的理解作品的方式。现当代的许多作家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比如《阿Q正传》、《伤逝》、《家》、《边城》、《死水微澜》、《四世同堂》、《陈奂生上城》、《红高梁》等。在影视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动感的画面等带给学生一种直观而又轻松愉悦的理解作品的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学作品,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体验到原著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第三步,查看参考教材和相关资料。在引导学生第一二步阅读时我们认为让学生无任务地原生态地去阅读,让他们找到阅读时带给自己心灵冲击的第一感觉,在此基础上的第三轮阅读,便是要更深入地思考。这时,老师把有关作家作品的相关材料、问题包括相关参考教材和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读,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数据库、专业网站等途径大量阅读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从而形成对作家作品的更全面了解和更深理解。以对鲁迅《阿Q正传》的阅读为例。第一遍,初读文本,给学生印象最深的便是阿Q。瘦骨伶仃的阿Q,没有姓,没有职业,住在土谷祠里,有着很多可笑的言行:“我先前比你阔多啦!”“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儿子打老子”;了解了阿Q与王胡捉虱子比赛,捏小尼姑的脸,向王妈求爱的恋爱悲剧,“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革命”的观念到被杀等故事情节。在对阿Q言行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关于阿Q的整体印象,是一个愚昧无知而又自欺欺人的无业游民,从而产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影片《阿Q正传》,更加深了学生对阿Q言行的印象,比如阿Q摸小尼姑脸时的无赖,向王妈求爱时的落魄,到被杀前的懵懂,学生在感到这些可笑言行的同时,会产生一种沉重的心情,从而去更深地思考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话题“你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在当时和现在给人们什么启示?”由此引导学生在自我有了初步感知和思考的基础上查找相关评论与资料,从而更全面、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解读阿Q。

(二)论文本

论文本,即围绕文本展开讨论。“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是教育过程中应当关注的。”[2]作为文学教育者,应该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可以在课堂中采取讨论的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志趣、知识储备不同,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就作家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同学将个人化的理解借助课堂讨论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在发言时,发言者本身会因为发言而印象深刻,而不同的同学从不同角度的发言,则会使学生在彼此思维的撞击中将对作品解读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既有感性的直观了解,也有深度的把握与理解。这不但能激发学生探求文学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当然,课堂讨论不是无序的,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很重要。讨论通常可采取两种方式:随堂讨论与专题讨论。随堂讨论即教师在上课时有准备地抛出一些话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即兴发言发表意见。如当分析到《沉沦》时提出来思考“你认为《沉沦》结尾主人公跳海如何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了一起?给你什么启示?”当讲到徐志摩诗歌时,学生朗诵后即问“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收获?”当讲到骆驼祥子时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话题:“你认为祥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虎妞这个人”等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能总是看到学生思想的火花,经常会让我们想到一句话:“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就是要创造发现人才的氛围与机会。专题讨论法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同一问题的好方法,专题讨论会要有鲜明主题,主题过大过深或过易过浅都激不起他们思考的最大兴趣与热情。教师需提前布置难度适当有思考价值的专题,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信息,以分小组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探究。讨论时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推荐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为该小组代表补充发言。这样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智慧与思想在有效的课堂里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如在《阿Q正传》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对作品的创作环境、创作的影响作了介绍,然后给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你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给你什么启示?”在这次的专题讨论中,大家争先恐后,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我们身上还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子,这是国民的劣根性,我们要以此警醒,去努力克服它,不在自我欺骗中沉沦;有人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有它的不足,但他在困境中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的环境下,每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有风雨挫折,在困苦挫折中我们要学会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不至被困难磨掉了前进的锐气;还有的人认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精神胜利法”,要学习他乐观的心态,同时又正面现实,只有在挫折中正面现实并永保一颗昂扬向上的心我们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讨论中大家争论激烈,甚至针锋相对,不时闪出思想的火花。“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尊重学生个人见解,及时点评,并引导学生穿透社会文化习俗层面触及个体生命的存在层面。这样,学生在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深化了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拓宽了思路。”[3]就笔者的经验来说,学生对每一个要讨论的专题都非常认真,每次都会让他们自己发现自身原来还有诸多潜能。引导学生一个个专题深究下去,积累一学期,一年下来,他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至表达与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当然,课堂是有限的,一学期我们只能选取教材中的几个问题来做专题讨论,但这样讨论带来的却是激发了学生对文学探究的热情,从而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了无限的课外。

(三)演文本

第2篇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管理类专业 现代学徒制

目前,人才培养知识难以习得、学生顶岗实践能力缺乏、企业资源利用不足等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此同时,招工难、用工稳定、劳动者收入、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这四者又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引入管理类专业,进行探索并实际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指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与技师联合传授的基础上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方式,它强调通过教师与师傅合作教学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培养质量,是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企业和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1 “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主要的特征是: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立法保障、提供资金补贴和行政管理来推进学徒制。其次是学徒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它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最后是企业专门机构参与学徒培训。国外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

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有待完善。同时,在相关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地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受教育体制改革和行业办学方向转变的影响,学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时,难以借助行业的力量指导和干预其人才培养活动。因此,我国要想进一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逐步解放思想,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与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和发展自己。

2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起,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同相关企业合作,采用订单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如,2010年该校与广东雪莱特光电股份公司合作开设物流管理联合培养班,培养面向光电行业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主要操作模式是从大二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校企双向选择,结果选中了34位同学,组成了准学徒制的物流管理联合培养班。该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毕业时考核合格者可转为正式员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工学交替式”的教学模式,把课程改变为每学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在企业培训实习,培训实习期间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工资。实践证明,这种准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由于增强了企业的培训力度和“师傅”的责任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有针对性,极大提高了实习效果。而且,物流管理联合培养班的实践为该校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012年,该校分别与佛山科勒有限公司、广东新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校企共同发动企业的员工报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经过学校精心的考前辅导,结果有150人顺利通过考试被录用为该校学生,以企业为单位开办了3个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班级。该班采取以课程和师徒实训项目为纽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专业交流与互动。该班于今年3月份正式开办上课,上课的时间、地点根据课程内容及学员上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佛山科勒有限公司班开设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制陶工艺”等课程,广东新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设了岗位需求的“生产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课程等。

3 高职管理类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院校始终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其办学宗旨和理念。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其人才培养质量。仅以高职管理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在学徒制的实行过程中,常因管理理念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保障措施等原因导致其管理质量低下,无法适应实际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需要。同时,受生源户籍、学生年龄结构、校企协同机制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高职管理类专业在探索和实行现代学徒制时困难重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的教育水平的提升。

4 对构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高职现代学徒制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造,转变观念,摆正师生关系,增进专业交流与互动,以期尽早实现高职教学管理的转型。同时,在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联合政府和企业的力量,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进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1 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

一直以来,政府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体制运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引领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还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因此,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国家必须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立足本地发展实际,逐步提升其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其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国家要鼓励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同时还要广泛了解高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项目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国家还要进一步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鼓励其积极参与进来,并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以保证企业从中得到实惠。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过程中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尴尬,主要表现为企业参与度和认可度不高,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可以积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双赢之道,充分发挥各自专长,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4.2 选择专业

在进行专业试点选择时,高职院校必须综合各专业的特点,选择最优专业进行改革试验,以提升其试行效果。要想保证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整合其现有资源,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并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管理保障机制。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类专业,现代服务类专业和先进制造类专业更宜作为试点专业,试行效果较好。同时,学校还可以对一些重点建设专业和专项资金扶持专业进行科学引导,以便高职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

4.3 逐步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

职业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类型,它综合了学校教育、技术服务、生产技术研究与企业培训的特点和优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因此,高职院校在应用现代学徒制时,必须突出其职业特色,以职业教育规律为原则,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高职院校还必须遵循全面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

5 结语

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次伟大创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的一致努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之法,探索出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2]苑大勇.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趋势研究:基于开拓者项目的分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3]杨海存,夏金星.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1).

[4]孙志诚.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探索[J].才智,2014(09).

[5]谌莲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8).

[6]高葵芬.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院校试点的基础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4).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学习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1],对于学校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校企双方合作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新型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衔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如何应用,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及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适应现代旅游行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符合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当前,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如《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导游带团服务技能和餐厅服务技能大多可以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使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真实地体验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还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并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推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2]。我国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意见,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如何实施等问题没有细化,政府部门尚未与旅游企业制定统一的学徒制教学标准,对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没有统一的要求,试点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

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并对成都希尔顿酒店、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绵阳绵州国际旅行社、建川博物馆等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专业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单纯的合作主体,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众多试点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具体问题如下。

(一)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不够完善

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推行的,其实施过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还是单纯以学校为主,政府参与度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或联合培养学生没有要求,对企业的持证上岗、员工培训等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如何实施、企业对学徒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补助等政策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政策保障

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补助或优惠,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但纵观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策不统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还没有推广。因此,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缺乏热情,更期望学生从事长期工作,给公司创造劳动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

(三)学校实施过程缺乏力度

学校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热情较高,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从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教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匹配,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且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师资缺乏从事旅游业的经历或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4]。由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长期参与专业教学,因此导致学徒制工作效果不明显。再者,学校作为单纯的教育机构,无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显现出学校热情高涨,但企业相对冷淡的教育现象。

(四)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更期望招收毕业生或社会上现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的在校生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果再安排企业能工巧匠去实施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徒制内容,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而言,以利润需求为主的企业显然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热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五)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徒制试点企业工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而旅游企业很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长期的培养,或处于企业方考虑,不愿意充当家长或教师角色去约束学生。再者,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较慢,面对工作不熟练、加班时间过长、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极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要求申请更换企业或逃避实习的想法,导致校外实习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政府参与,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现代学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将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范围;制定人社、财政、税务、教育、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由劳动纠察大队、财政、税务部门等定期对试点企业进行督察;税务部门牵头,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从事学徒制试点效果显著的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对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包括各职业院校师资、企业能工巧匠、行业负责人等的技术人才智库,围绕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技术革新、人才需求、学徒制试点成效分析等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建言献策。

(二)选择实力雄厚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和考核,从而顺利开展学徒制培养工作。完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案,并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落实实习人才输送与企业用工的衔接。在招生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并根据学生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身兼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培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实习环境,定期赴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就业方面,企业参与面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此外,还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奖学金机制,从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从事核心课程的授课,并选拔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对帮扶,根据“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导”的原则,对在职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锻炼实习,深入一线开展符合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更新。在培养师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考核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向职称竞聘方向倾斜,鼓励教师重视业务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基础、学生素养上,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为下一步适应岗位提供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五)建立企业年终考评机制

促进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社会贡献价值。政府部门在相关企业年终考评中,可将参与职业教育力度、参与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学徒制培养人数及达标人数等数据,作为考核相关企业对地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对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进行“学徒制试点”挂牌,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补助政策;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牵头定期邀请各种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

(六)鼓励学校开办非营利性企业

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本着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开设各种集产学教研一体的校办企业或工厂,鼓励学生在校内从事生产性实习。校办企业的开设,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导师,结合国家政策,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或开办与之相关的企业,学校可以提供条件或启动资金。对于校内有条件开办企业的学校,可以商定盈利划分比例,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奠定基础。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适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2]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6):92-96.

[3]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第5篇

【关键词】意象;传承性;打通;古诗今用

现代诗歌虽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学习的必要。无论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情感的熏陶,无论是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品位的提升,现代诗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为了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切入口,笔者力求引导学生找到古今诗歌共同特点。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学是有着很强的记录性的艺术,在几千年中国诗歌史中,从《诗经》《楚辞》直至清代诗歌有着清楚的一贯线索,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新诗虽然突破了格律束缚,但由于民族潜在的审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古代诗歌的传统。现代格律派诗,新诗中意象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者,新诗体制上虽然欧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员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规律的认识和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处,所以新诗的表现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间和古典,在许多新诗中都有传统意象的运用。因此在新诗的学习中也能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我们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除了实现了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外,还实现了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在我们的新文学中没有死去。诗学的永恒性告诉我们,诗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千里明月来相思”是共同拥有的心态,古人对明月的感慨与今人对明月的体会是一脉相承的。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灿烂星辉,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学古诗与现代诗都具有当下现实意义。

2.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一样都是传达人类感受和情愫的直观语言。古人以“柳”写别离,今人也用“柳”描述分别。“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在“志之所之”“吟咏性情”方面古今是一致的;想象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同的;其安顿性情,在提升品位上古今诗歌也同功同效。

3.打通古今障蔽学诗歌,让学生认识到古今嬗变只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古今文化是相续的,而不是截然分开,懂得古代就明白了现代;明白了现代也就懂了古代,打通古今学诗歌,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更加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4、努力让学生学古论今,古为今用,在真切的体验中去感受民族文化内蕴,在古诗中寻找现代人的情感,让古诗为现代人抒情。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 寻找现代诗中的古典意象

古今诗歌都着眼于意象表情达意,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代代相习,反复使用,又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让学生在现代诗中找出这些意象,再去链接它的古代意象的含义。如《再别康桥》中,惆伥失落、珍惜美好人生的意象,在古诗中也有许多。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寂寞;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一句诗“以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记自己所以为妙”(《清施补华仙见佣说诗》),诗人徐志摩化用夕阳这一传统意象,写出了离开母校时内心的淡淡伤感。再如“金柳”这一传统意象带给我们离别伤感,在古诗中也能找到许多踪迹。像“杨柳岸晓风残月” ,“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青青江水平”,都是写离别的伤感,《再别康桥》中将“金柳”意象着穿着盛妆的新娘,别离这妖娆美丽的新娘,诗人的淡淡感伤与爱悦交织在金柳之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再如:舒婷《双桅船》中“雾”的意象,象征人生的困惑、挫折,古诗中也具有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迷惘,理想的落空方面也有明显的沿袭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风”“小油灯”等等意象,让学生一一列出,理解在本诗的含义之后,再去找相应的古诗句中相关意象加以对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许多物象的文化定位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古今诗歌的薰习中濡染了传统文化。

2 将现代诗改写成古诗

老师先将《再别康桥》第一节改成:

康河去漫步,招手别云天。

康桥夕阳中,晚霞红灿灿。

我们只要求压押韵,和大致对仗,同学们仿照着去改写,韵脚可自已去找。有的同学改到: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胜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有的同学只改出一句:

1.寻梦撑长篙,漫溯青草处。

2.悄然笙箫声,夏虫亦沉寂。

3.泥上见青荇,招摇在水底。

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即体会到了现代诗的韵味,又破译了古诗的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不再认为古代与现代是隔着一条鸿沟的两岸。不再认为学古懂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依据古今诗歌的传承性,在现代诗中提取意象,找出韵脚,改写成古诗的大体形制。这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3 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

让同学们行动起来,每人找一首用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创编的流行歌曲,来演唱或吟诵:

《在水一方》(邓丽君)源于 《蒹葭》(《诗经。秦风》)

《涛声依旧》(毛宁)——源于《枫桥夜泊》(唐。张继)。

《三千年的留言》(周俞民)源于《关关雎鸠》〔《诗经。国风。周南》〕

《还珠格格》主题曲源于《上邪》(汉乐府民歌)

《送别》(李叔同作词)源于《雨霖铃》(宋柳永)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汉语教学 语言应用 方法

《现代汉语》是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有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基本知识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以语言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交互功能开展教学,并根据成人教育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和需要,突出实用性,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个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对我校下设工作站――永登工作站的学员通过座谈、问卷等各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做过不完全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知识零碎、枯燥、抽象;教学内容过多且有些在中学就已经学过;网上资源单一,缺少师生交流;学员学习时候似乎都懂了,可是做练习又觉得比较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以汉语为母语,课程中的不少基础知识,学员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2)教材一般选用全国电大统编的教材,大都是专家和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精心编写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相关教材虽然有过几次修订,但也只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了增删,总的体系和框架没有改变。(3)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时多是昏昏沉沉乃至郁闷厌倦,至于他们能否用所学过的理论来解决多少实践问题就更不得而知了。针对电大《现代汉语》的教学现状,我们提出三点教学建议。

一、紧扣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根据开放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特别注重该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字、词汇内容,我们梳理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重复现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语言感知为基础,结合语言研究新成果,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精选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和中小学教学的联系,如讲授语音、语法、修辞时都重点探讨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知新课程对教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要求,形成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和韧性。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优化选择的方式,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现代汉语》(张斌主编)属于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职业技能培训类教材,比较实用。我们将它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二学期的主要教材,根据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特点,我们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用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学习指导》,提升了教学的层次。为适应现代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还应选择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资料,用于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工作。通过网络,逐步建立起本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

二、优化教学方法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本身的性质、学生能力形成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这门课程有着明显的技能性。所以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同时,我们提出了基本的教学方法――训练学习法。采用“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实践训练”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司空见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并通过实践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应针对学生基础比较差的实际,不强求知识全面性和体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同时,本着吸收借鉴、推陈出新的精神改革现用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一改传统的填鸭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问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索。

2.探究式教学。如多义短语歧义的消除方法,应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国家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面授辅导课时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质疑、互相质疑,达到最终解疑之目的。

3.自主式教学。利用兰州分校网站,建立《现代汉语》专题学习网站,把讲义、课件、理论考试和技能训练题库、相关网络资源、学生优秀作品整合优化后放在学习网站上,逐步建立完善现代汉语资料库、音像资料库,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追踪报道热点,展示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范本,创建展示训练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或者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需要的内容学习。

三、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探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现代汉语》辅导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辅导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探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新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和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新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语言。如可以组织学生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新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和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本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员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熟悉,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2]张秀琴.对改进现代汉语教学的思索.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2).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167-02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背景

现代学徒制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和考核,适应时展需求的具有通才与转岗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才开始兴起一股有针对性的研究热潮,并有部分院校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江苏地区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教育部出台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文件之前各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大多局限于对国外相关实践的学习和研究层面,如探讨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的借鉴意义等,在实践层面更多体现的仍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行现代学徒制对于促进行业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清晰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发展思路,在凸显校企双主体作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共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后总体而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由于多种原因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校企利益融合度低

现代学徒制条件下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和酒店生产常常是存在矛盾的,比如在酒店中师傅带徒弟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实习生统一参与教学而导致影响部门生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企业获益不直接明显等等,酒店往往会处于种种现实利益考虑而不与学校合作或者难以和高职院校深入合作。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现代学徒制实践的深入和全面程度影响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大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和酒店在现代学徒制方面的合作也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意向合作或者已经合作,但是层次不高,合作的面比较局限。

(二)校企缺乏共建共管机构

校企合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缺少类似现代学徒制理事会等这样的机构,从而造成许多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让现代学徒制中的“管理一体化、资源一体化、风险一体化、利益一体化”成了一厢情愿,比如教师理论授课与师傅实操难以有效融通,酒店师傅待遇和绩效考核缺乏成熟标准,学生管理中的突发问题谁来主导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职院校和酒店建立共同的管理机构来加以应对。

(三)制度建设不到位

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坚持一定的准则和刚性的规范才能够清晰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够让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真正落到实处。当前,相关高职院校和酒店的合作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规范和明确,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实施办法,酒店各岗位聘用师傅标准和学校对师傅的认证方法,酒店培养学徒的规范,师傅和徒弟的责任义务,师徒双方考核评价标准,学生管理突况处置预案等等。

(四)管理工作跟不上

在实际操作中,愿望和实际往往存在背离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工作的缺位或者不到位,比如在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酒店沟通不到位、造成学生对工作有怨言,甚至对酒店工作产生消极态度;还有些高职院校疏于教学和学生管理,让学生有种只是学徒而不是学生的认识,进而对现代学徒制产生抱怨甚至非议,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优化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深度融合校企利益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应结合校企双方利益,找到高职院校和酒店利益的平衡点,实现双赢才能从源头上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高职院校要和酒店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把人才培养方案多和酒店的人力资源梯队建设计划挂钩,和酒店的生产挂钩,同时也要从科研、服务、培训、人才推送等方面和酒店展开深入合作,让酒店体认到实施现代学徒制是一项立足长远的双赢事业。在当前酒店业人力资源比较吃紧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推荐到酒店实习学生的数量和稳定程度来强化与酒店的合作筹码,从而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校企建立共管机构

校企建立共管机构的目的在于加强现代学徒制的落实和管理,解决校企合作的分歧和矛盾,强化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组织上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可以效仿省外的某些学校和酒店建立现代学徒制理事会,下设教学委员会和学生管理委员会,或者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下设教学、研究、学生管理等部门,并赋予其相应权利和职责,让其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发挥其计划、组织、协调等功能。

(三)加强制度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来规范校企双方、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利,以及通过建立一定标准或者指标来把握工作的尺度、成果的好坏,把过去粗略的、笼统的、感性的、人情的、缺乏规范的做法关进制度的笼子,努力建设可量化、可考核、可评估的现代学徒制,促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完善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要认真做好计划,尤其是要突出现代学徒制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其次是要加强沟通,强化落实,让现代学徒制的蓝图落地生根,要定期不定期地研究、考察相关工作,和企业、学生做好沟通和协调,让学校、酒店和学生成为一个紧密共赢的有机体,切实解决好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再次是要定期检查、反思和总结,甚至应用一些质量管理方法如Zero-defects,PDCA管理法等,确保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2]孙靳.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6:7-8

第8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培育;本体转向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064-04

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总是不断发生一些教师违反师德、践踏教育尊严的事件,比如,无视学生尊严,辱骂、伤害学生,抄袭或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究其根源,是由于一些教师缺失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虽然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里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排斥科学教育’”和“在引进科学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中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影响,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1 ]有关,但师范教育一直以知识、技能培养为本体而忽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无疑更是直接原因。张国骥也指出:“人文精神是教育之魂、大学之魂。” [2 ]因此,厘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本质,论证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本体地位,分析师范教育本体难以转向的原因,探索基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为本体的师范教育改革策略无疑是紧迫而必要的。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本质

曾对科学精神内涵作过系统研究的莫顿(Merton)指出,科学精神是一套带有感情情调的用于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集合,包括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怀疑主义。1981年,我国科学界也提出了自由探索、立论以科学事实为依据、科学发现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尊重他人贡献、敢于承认错误的科研准则。虽然人们对科学精神内容的理解不尽一致,但科学精神作为价值信仰的本质是明确的。现代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则是指蕴涵于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虽然人文精神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作为人类的一系列价值信仰的本质是恒定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可见,不管是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其实质都是价值信仰体系。正如有学者指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3 ]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就是以一定的途径和适切的方法引导个体体悟人与人、人与自然、科学探索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终促使个体形成“以人为本、崇尚真理、追求真理”价值信仰的活动。《辞海》中把信仰界定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可见,信仰表现在人的心理意识状态中的本质特征应是“坚信”,即不仅仅是相信或确信某种价值观念或准则,而是把某种价值观念或准则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愿意为之去践行,甚至是牺牲。正如范志毅教授指出:“信仰,是在潜意识基础之上的显意识中的‘自我’在后天社会环境中‘修炼’、‘提升’并形成的高度简约化了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深深地凝聚于意识顶端的‘超我’之中,实实在在地驾驭着主体的意识,按照‘理想原则’统治着人的精神,使人为他所‘坚信’的事业去践行、去牺牲。” [4 ]价值信仰教育首先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然后是“信”的程度的问题,而关键是解决是否“坚信”的问题。“信与不信”的问题主要是认知问题,而是否“坚信”的问题则主要是情、意问题。所以,价值信仰教育本质上是知、情、意的统一,关键是情、意的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培育人们人本主义情怀和向往真理、追求真理的意志,方法上应重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体悟、践行。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应成为师范教育本体的必要性

师范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关涉未来教师人本情怀、科学研究自觉性和坚定性的形成,在根源上决定着未来教师履行职责的实效和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同时,加强师范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也是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培育师范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应成为师范教育的本体,即应成为师范教育的根本指向。

师范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从根源上决定着将来履行教师职责的实效。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就教师的职责而言,教师担负着科学研究、发现真理、社会关怀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一方面作为一般知识分子担负着科学研究、发现真理和社会关怀的职责。正如费希特所说:“学者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他应当熟悉他自己的学科中那些在他之先已经有的知识……他应当不断研究新的东西……学者现在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 [5 ]教师能否自觉地、坚定地履行作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肩负的科学研究、发现真理和社会关怀的职责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社会关怀情感。因为只有具有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社会关怀情感的教师才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怀的自觉性、坚定性,也才会拥有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怀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要能胜任和履行好教书的责任就必须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跟学术前沿和教育改革前沿。因此,教师具有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应是必然要求。同时,教师还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并促使其养成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人格。要有效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人格,教师必须首先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人格。因为教师的职业对象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学生),教师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包括教师的知识、理想信念、人格品质、精神境界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影响学生发展的。可见,从根源上决定教师能否有效履行科学研究、社会关怀和教书育人职责的是教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正如杨建朝所说:“教育者自身的品质缺失,教育者没有精神和理想,非常可能造就时代的被抽空了精神的‘群氓’。” [6 ]

师范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决定着将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讨论稿)明确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要求,并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以生为本、尊重关爱学生、勤于学习、不断进取、注重专业发展”。笔者亦认为师范生在校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习得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为将来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提供基础性知识储备和基本的工具性技能准备,在教师专业素质中应居于下位层次,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统率着其他专业素质的发展,在教师专业素质中应居于上位层次。“以生为本、尊重关爱学生、勤于学习、不断进取、注重专业发展”的“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正是教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外化表现。如果说“专业理念和师德”是从职业理解和职业规范的角度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要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则是从职业信仰层面提出的。如果说职业理解和职业规范解决的是“是否认同、是否应该”的问题,职业信仰则着重解决的是“是否坚信”的问题。一个具有“以人为本、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师必然能达到上述“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要求。教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给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的是内驱力,统率着其他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决定着其能够达到的专业化水平。当然,师范生在校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习得的专业技能对于入职初期的教师履行职责,以及在为其将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的意义上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但是,就师范教育的根本指向和在教师专业素质中的不同地位而言,教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应居于更重要的地位。

文理融合,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中力求促进文理渗透、文理融合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师范教育中加强了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设有文学、历史、外语、人类文明史、政治学等多门课程。美国自1986年的《霍姆斯报告》尖锐批评了教师教育课程后,致力于课程改革,设置了文理核心课程,诸如社会学、人类学、历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占总课时的40%。日本师范教育的基础课程方案中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外语等,占总课时的37.7%。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文理渗透,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已成为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传统上认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而不属于专业教育。但笔者认为就师范教育而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恰恰是专业教育的范畴,不仅属于专业教育,而且在师范教育中还应处于最核心、最重要的地位。

三、师范教育本体难以转向的原因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师范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定位皆以专业知识获得和技能训练为核心,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普通话、“三笔字”和“四课”训练(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课程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教学方式上盛行基于知识传授的讲授法。正如叶澜所说:“在以往的师范教育中,基本上只以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参照系来设计教育计划,其中尤其重视的是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学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且把后者看作师范教育特殊性的标志。” [7 ]关冲天也认为在高师教育中长期存在单纯的专业本位观念,未能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统一起来,只重视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轻视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师范教育为什么至今仍然固守的是知识技能培养本位呢?为什么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仍难以成为师范教育的本体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知识”本位、“知识人”本位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灵。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 [8 ]一直以来,受科学范式知识观念的误导,人们认为知识仅是符合事物之间本来联系的、可以被证实的事实。人们把知识仅仅限定在自然科学知识的范畴,一切价值信仰、理想信念、意义追求被拒斥在知识之外。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工具理性的扩张,人们把人仅视为一种“认识着的东西而存在的,人的第一使命就是向他之外的客观世界索取种种知识” [9 ]。“知识”本位和“知识人”本位教育观在学校教育中大行其道。其具体表现就是学校教育以培养掌握知识的人为最高目标,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其根本使命,学生以知识的获取为其受教育的根本目的。由此,师范教育把教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训练学科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书写技能和用普通话表达的技能)作为其根本目标,高师院校教师把传授与师范生入职有关的知识和训练相关职业技能作为其根本任务,师范生把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和习得与从教有关的技能作为其学习的根本。二是师范教育实践上的“急功近利”。长期以来,人们从应届师范生选拔教师时侧重考察的是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水平,因此,师范教育习惯上往往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培养、学科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书写技能和用普通话表达的技能)的训练。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亮红牌、黄牌等方式加强了对高校学生就业率的评估,师范教育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师范教育在实践上更是“急功近利”地加强了对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师范技能的训练,甚至还增加了训练师范生做高考题的项目。由此,在师范教育中本应居于本体地位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由于其隐性特征和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实效而几乎完全被忽视了。

需要说明的是,自1999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应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师范教育虽进行了改革,设置了旨在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但由于人们错误地认为在师范教育中实施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就是增设一些普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从而导致师范教育仅仅是很有限地强化了一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所以,师范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目前的教师教育中,知识不缺,缺的是对人生命的敬畏。人文的核心不是人文知识,而是人文精神。” [10 ]可喜的是,国内6所一流师范大学在最新的师范教育“纵向课程结构上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大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比例占到了30%” [11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师范教育研究的深入和观念的转变,师范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必将得到重视和有效开展。

四、实现本体转向的师范教育改革策略

师范教育实践中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仍占据主导地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一度被忽视,导致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缺失。为此,师范教育急需实现由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本体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本体的转向。师范教育要实现由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为本体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为本体的转向就必然要求在观念层面实现师范教育观的转变,在实践层面重新确立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制订师范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重新定位课程与设计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新的培育途径和平台。

确立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本体的师范教育观,为推动师范教育本体转向提供思想基础。师范教育本体观的转变实质上是师范教育观的转变。只有师范教育观实现了转变,师范教育的“急功近利”状况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学校可开展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大讨论等,使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师范教育本体观深入人心,从而为师范教育本体转向奠定思想基础。

把培育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确立为师范教育的根本目标,并把培育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效果作为师范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为推动和落实师范教育本体转向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起培育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才能使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师范教育目标在制度层面确立起来,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同时,制订相应的师范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并运用该标准推动和落实师范教育本体的转向。

课程定位上应含有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维度,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有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针对性内容,使师范教育本体在主阵地实现转向。每门课程在定位上都要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向度,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都应含有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针对性内容。学科专业课程在定位上要改变过去仅仅是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定位,要增加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维度,学科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要充分挖掘有利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的内容;人文与科学素质课程在定位上要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作为核心和落脚点。

采用以情感激发与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师范教育本体在主阵地上实现转向提供方法保证。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培育人们的人本主义情怀和向往真理、追求真理的意志。要有效培育人本主义情怀和向往真理、追求真理的意志,在方法上重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体悟。因此,课程教学中有效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学方法应是情感激发与情感体验一体的教学方法。

发挥团学活动、校园文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其他社团活动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功能,拓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途径。除课程教学是培育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外,学校的团学活动、文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也是培育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重在主体积极体验和践行,而升国旗、文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践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机会和平台。因而,发挥团学活动、校园文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功能,拓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途径,可为师范教育本体实现转向提供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周 鸿.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补性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75-78.

[2]张国骥.大学与大学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5-19

[3]肖 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范志毅,蔡卫东.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14.

[5][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 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杨建朝.育“人”: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特质与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59-62.

[7]叶 澜.跨世纪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1998,(2):11-15.

[8]鲁 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3-6.

[9]俞吾金.超越知识论[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4):78-82.

第9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 现代学徒制 问题 对策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在嘉兴市教育局、嘉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共同指导下,实行现代学徒制。

一、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引入企业人才模式深入课堂教学,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使得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二、现代学徒制在国际商务专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双赢”的契合点

中职学校的很多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但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来说,一般外贸公司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招聘人数较少;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多,企业实际上并不稀缺中职类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这也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对口率低的主要原因。

2.结对的困难性

学校里国际商务专业课老师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踏上工作岗位,要是自己寻找师傅基本上很难找到行业内的优秀师傅。依靠个人关系寻找到的师傅随意性比较大,素质参差不齐,变更的可能性多。

3.导师进课堂的困难性

从事外贸业务类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时间很难具体排定(经常有业务接待、参展、出国考察等活动),定期来学校上课也比较困难。

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措施

1.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机制

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我校与嘉兴蓝特光学、嘉兴汇信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由企业业务人员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机制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结对,定期下企业学习企业中的实践操作,了解行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学生。师傅如果不能定期来授课,可以请师傅提供企业真实业务,让学生模拟制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制作,由企业专家从实践角度进行点评。这种及时的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学习疑问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专家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进行场外指导,外贸专业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地了解行业的变化及发展,与时俱进地补充新知识,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经过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进入与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

3.信息反馈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这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双方要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化,在培养中及时掌握校企内部的管理现状,及时识别、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沟通。

表1 现代学徒制模式

合作对象 学校 企业

结对对象 专家和学生 专家和教师

教授内容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外贸单证操作知识

解决问题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企业人才需求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外贸制单的效率

学生都没有进入过职场,缺乏社会体验,外贸制单可以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虚拟的外贸公司单证部,以教师为领导,学生为单证员的身份参与到实践中,以业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点,实行绩效管理,来全面提高学生制单的效率;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真实案例为任务,小组竞赛为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以比赛来提高学生制单的效率;利用外贸单证教学软件、教学系统让学生定期进行操作,提高制单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制单的效率。通过外贸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分析讲解达到“会”和“正确”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外贸制单的能力。

表2 教学方法及效果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 深入其境,体验岗位需求

项目教学法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竞赛法 加强竞争,优胜劣汰

小组讨论法 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四、实施成效

通过教学改革,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转型外贸单证授课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外贸制单工作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外贸单证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外贸单证工作人员,为学生就业开拓更广阔的前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一年以来略有成效,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分析,11级与10级的对比参照,发现改革教学模式还是有成绩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0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4-02-26.

第10篇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大学本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开设时间是一学年,3个学分。现代文学通常被界定为现代中国人用现代语言表现在现代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受的文学。现代文学在思想表现、审美感受、语言形式上都区别于传统的古典文学,这门课主要担负的是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文化、文学语言新质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笔者以自己所承担的现代文学课程为例,浅谈一下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相关策略与步骤。

(1)首先注重课程教学中创建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回应、质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讲到上世纪20年代新文学初创时期的话剧发展,可以抛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关系问题。新文学以西方为标尺,以西方强调“写实”的戏剧取代中国讲究唱腔、做念、写意的传统戏曲,但是话剧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中其中国化都是极不成功的,传统戏曲在不断的批判下又一蹶不振。这种批判给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具有问题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促成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2)阅读原著、文献查阅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主体性培养需要发展学生个体独立、能动、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现代文学教学而言,提倡学生作为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和深度解读的能力,原著阅读获得基本的感性体验是第一步,相应地,文献资料查询及方法要领的运用是外在条件,却是基本的学术训练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文献的掌握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进展,进而进入学术创新的可行性。相关理论背景的学习可以提供观照的视角和深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3)专题讨论。现代文学教学既要照顾到“史”的线索,又要兼顾作家作品的解读。在当前现代文学课程极度压缩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其中,专题讨论是其中最为可行的方法。专题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态度。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为例,学生对小说中的“三仙姑”、“二诸葛”的形象给出了创造性的看法。他们认为赵树理塑造的这两个人物非常具有喜感,批判中蕴含了有感情的认同,是用了民间文学、戏曲中诙谐、戏谑的手法去表现这两个啼笑皆非的人物的,有着脸谱化的痕迹,与戏曲中的人物塑造相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创造性解读从不同层面进入到文学经典丰富世界的领悟,这种有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4)鼓励学生的社会调研和科研参与。主体性、创新性能力不仅在课堂中,更需要在延伸性的社会实践中获得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程进行中鼓励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参与意识。在上述讲到的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关系中,鼓励学生利用寒假在各自家乡做传统戏曲发展现状的相关调查。同学给出的结果是让人相当惊喜的。一些同学表示传统戏曲在其家乡事实上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这种需求当前却不能给予相应的满足,传统戏曲亟待发展振兴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一些学生还提供了当地复兴传统戏曲的成功案例。这次实地调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他们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进行了一次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

(5)小论文写作。小论文的写作基本上呈现了一次完整的学术训练过程,从最初提出观点到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反复思考,锤炼观点,寻求论证,到写作成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试“做学问”的感觉和路子。小论文写作不仅能够深化对课程知识的领悟,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这个过程也是一次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训练,对大学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2.主体生成与前瞻目标

2.1主体生成

现代文学相比古典文学,具有内容和审美的异质性和陌生性。学生接触现代文学往往缺乏古典文学的熟稔感和亲切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兴趣,因而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主体性教学后,主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强调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扮演好在其中的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主体性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对自我潜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同时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种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完善与自我生成,这应该是教育应有的本质规定性。

2.2前瞻目标

(1)研究型教学。现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深度变革,根源上是与人才创新性的深度需求直接相关,研究性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美国高等教育半个世纪以来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的创办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创新潜力,促进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遥遥领先。党的十提出了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提出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力之争主要演变为人才之争。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进而满足新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第11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正式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教育理念,强调要采取各种措施,如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研究者潘懋元认为:“21世纪,世界各国将或早或迟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旨归,是世纪之交中国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给21世纪教师提出的新使命。

二、主体性培养:方法与步骤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大学本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开设时间是一学年,3个学分。现代文学通常被界定为现代中国人用现代语言表现在现代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受的文学。现代文学在思想表现、审美感受、语言形式上都区别于传统的古典文学,这门课主要担负的是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文化、文学语言新质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笔者以自己所承担的现代文学课程为例,浅谈一下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相关策略与步骤。

(1)首先注重课程教学中创建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回应、质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讲到上世纪20年代新文学初创时期的话剧发展,可以抛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关系问题。新文学以西方为标尺,以西方强调“写实”的戏剧取代中国讲究唱腔、做念、写意的传统戏曲,但是话剧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中其中国化都是极不成功的,传统戏曲在不断的批判下又一蹶不振。这种批判给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具有问题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促成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2)阅读原著、文献查阅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主体性培养需要发展学生个体独立、能动、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现代文学教学而言,提倡学生作为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和深度解读的能力,原著阅读获得基本的感性体验是第一步,相应地,文献资料查询及方法要领的运用是外在条件,却是基本的学术训练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文献的掌握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进展,进而进入学术创新的可行性。相关理论背景的学习可以提供观照的视角和深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3)专题讨论。现代文学教学既要照顾到“史”的线索,又要兼顾作家作品的解读。在当前现代文学课程极度压缩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其中,专题讨论是其中最为可行的方法。专题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态度。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为例,学生对小说中的“三仙姑”、“二诸葛”的形象给出了创造性的看法。他们认为赵树理塑造的这两个人物非常具有喜感,批判中蕴含了有感情的认同,是用了民间文学、戏曲中诙谐、戏谑的手法去表现这两个啼笑皆非的人物的,有着脸谱化的痕迹,与戏曲中的人物塑造相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创造性解读从不同层面进入到文学经典丰富世界的领悟,这种有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4)鼓励学生的社会调研和科研参与。主体性、创新性能力不仅在课堂中,更需要在延伸性的社会实践中获得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程进行中鼓励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参与意识。在上述讲到的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关系中,鼓励学生利用寒假在各自家乡做传统戏曲发展现状的相关调查。同学给出的结果是让人相当惊喜的。一些同学表示传统戏曲在其家乡事实上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这种需求当前却不能给予相应的满足,传统戏曲亟待发展振兴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一些学生还提供了当地复兴传统戏曲的成功案例。这次实地调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他们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进行了一次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

(5)小论文写作。小论文的写作基本上呈现了一次完整的学术训练过程,从最初提出观点到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反复思考,锤炼观点,寻求论证,到写作成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试“做学问”的感觉和路子。小论文写作不仅能够深化对课程知识的领悟,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这个过程也是一次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训练,对大学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主体生成与前瞻目标

1、主体生成

现代文学相比古典文学,具有内容和审美的异质性和陌生性。学生接触现代文学往往缺乏古典文学的熟稔感和亲切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兴趣,因而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主体性教学后,主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强调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扮演好在其中的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主体性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对自我潜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同时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种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完善与自我生成,这应该是教育应有的本质规定性。

2、前瞻目标

(1)研究型教学。现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深度变革,根源上是与人才创新性的深度需求直接相关,研究性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美国高等教育半个世纪以来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的创办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创新潜力,促进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遥遥领先。党的十提出了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提出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力之争主要演变为人才之争。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进而满足新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学习;倦怠心理;对策

近年来,由于招生并轨,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及普通高校扩招严重,不少高校师资资源严重不足,在入校学生素质有所下降的大背景下,教学质量有明显下滑。在学生专业学习中,普遍出现了对专业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感兴趣的现象。

许多研究表明,倦怠是在许多职业中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倦怠不仅出现在工作群体中,在学生群体中同样存在。

学业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价值来源,部分大学生由于人与学习情景的长期严重分离而出现了身心资源衰竭、对学习疏离和负性自我评价的低效学习心理――学业倦怠 。它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能在同龄群体间具有传

染性,造成潜在的恶性循环。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专业学习的倦怠心理,掌握一定的学习倦怠心理管理策略,并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对高校教师来说,有利于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合理科学有序的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

(一)问题表现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专业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却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时期,导致了其心理呈现出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应对心理。

据《人民日报》刊载的一份复旦大学《大学生学习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上午8点至10点这段学习的黄金时间内,只有40%的学生在学习,10%的学生在侃大山,17%的学生在看消遣书,7%的学生在谈恋爱,余下的人在“干其它事”。在某工学院,据初步调查结果估计公共课的逃课率要高达20%,专业课的逃课率达l0%,公选课的逃课率达30%以上。大学生逃学、翘课现象正日益成为家庭、高校、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高校管理、教师上课以及学生正常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里有一大三学生曾经写给笔者的一封求助信,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就是典型学习倦怠心理的表现,不妨先看看信的内容:

“我一上课就想睡觉。小向,大三学生。上大学后就觉着解脱了,自己感觉好像从地狱走进了天堂。我现在每天就是不愿意学习,只想玩,甚至连坐着发呆都愿意,就是不思学习。虽然我也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却时时冒出来,导致我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我周围的同学都认为‘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也认为无需再为学习成绩而长时间奋斗煎熬。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变得慵懒,无所追求,没有目标,沉沦麻木。经过了三年大学生活后,我陷入了极度空虚的现状,对已经过去的大学生活我很不满意,对自己长时间的松懈追悔莫及,对自己的空虚状态感到痛苦。”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到,该学生在对大学专业学习上,不仅认知上存在学习倦怠问题,而且在情绪、意志、行为上分别有所表现。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专业学习倦怠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专业学习认知上。

由于当前高校扩张的因素影响,据了解,很多学生并不是以自己的志愿在某专业学习,很多学生是被调剂到目前专业上来的,加上一些社会功利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大,他们视学习为苦差事,害怕吃苦,想到学习,心理上就会产生疲惫感。而当前,社会上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大中专生就业困难。这些社会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的前途渺茫。学习的信心动摇,兴趣下降。大部分学生存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思想,以至于一些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不必再踏踏实实地搞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产生。有些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缺乏远大理想,目光短浅,在他们看来,学好了不一定将来有出息,索性就放弃了学习,把心思放到了别处。这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倦怠产生的深层原因,也是在学习认知上的典型表现。

2.在专业学习情绪上。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历单纯,生活内容单调。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则难上升到理想、信念、人生观的高度而化为自觉自律的行动。种种迹象表明:学习倦怠甚至厌学的现象,不仅是阻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更是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杀手”。有学习倦怠心理的学生首先是精力耗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失眠、情绪失落,对于上学有时候易于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具体情绪表现上则为:专业学习上莫名的烦躁,整天六神无主、无精打采。

3.在专业学习意志上。

不少学生因为上述的专业学习认知和情绪表现,对自己的学习常看不到进步,对取得的进步也不会向一般的同学那样兴奋和激动。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愿意去努力克服,常常产生“破罐破摔”的消极念头。在意志上典型表现为信念丧失,求知欲不强,缺乏毅力,整天无精打采,萎靡不振。走在校园里,在上课前后,你看到的不再是急匆匆超教室奔波的身影,而是懒洋洋地踱步前进,甚至不少学生提着零食或饮料,极不情愿地步入教室学习。

4.在专业学习行为上。

虽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我国教育的方式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大学生对传统的传经布道式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的教学模式深恶痛绝。再由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呆板的老教案,无创新更,无神韵。学生上课时怎能不“身在曹营心在汉”呢?这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行为上逃课现象尤其严重,不少极端者,一学期仅光临考前指导课;一些学生则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还有的甚至课前不预习,课上不注意听讲,不想做笔记,看其他书刊或睡觉。课后也很少去图书馆,不爱看书、抄袭作业。甚至想放弃学业。

总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促使下,当前大学生专业学习出现倦怠心理,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症状严重者,你发现如下现象也不会感到大惊小怪,如不少学生往往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周围人的联系,见到熟人也不愿理睬,把自己封闭起来,内心却又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疑心老师、同学在背后谈论、讥笑自己。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取得的成绩,怀疑心、嫉妒心强烈,甚至会极端的幻想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发生意外,以便超过他们。

由于学习倦怠使学生在体力、精力及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身心耗竭状态,是学生厌倦和恐惧学习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这里所说的外界要求,可能是他人设定的,也可能是自己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学习倦怠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学习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所以当前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这种学习倦怠心理具有普遍性,其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这种腐败学风,并探讨对倦怠心理的管理、对策,不仅对高校教师搞好教学,尤其对高校学生搞好专业学习更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对策思考

在应对学生专业学习倦怠心理上,要因人因时制宜,不应一味批评或者批评,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对症下药,合理引导,以尽快摆脱这种心理。据笔者几年来的高校从教经验,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生专业学习倦怠心理的管理策略:

1.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认知心理上要正确疏导。

要转变对大学学习的认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不读大学去学徒也可能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而大学不仅仅是学习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大学让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得到了提高。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专业学习意义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发展,将使知识的价值得到逐步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会逐步提高。

而与此同时,社会也在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在不断完善。

2.校方和授课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做好学生学习心理引导工作。

一方面,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要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宏观调控。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压力,学校应及时了解和研究,及时引导学生利用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为人师表,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所做出的成绩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在学习上充满成就感。不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尽可能采用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勇于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最终尽量做到消除其厌学情绪,使学生变“不学”为“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3.学生自身要端正专业学习态度,学会目标管理,树立积极心态。

对某一专业的学习信念和理想是学习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因此,坚定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信念,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与需要,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动机,对防止学习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有远大人生目标的人,在学习方面才会有远大的动力,才不至于产生学习倦怠情绪。正确看待学习成绩与未来前途的关系。不把考试成绩当做衡量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尺,要注重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准确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追求才有劲头。日常学习中,要确定大的追求的同时设定小的短期目标。通过一步步实现小目标来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追求。这样每一次的进步、成功都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喜悦和成就感。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不断培养和加深对学习的情感。在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要继续保持学习兴趣。

同时,作为大学生,要注意加强自我锻炼,优化人格特征。人格因素与学习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和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特征,尤其要注重坚强意志和顽强性格的培养,增强对学习倦怠的耐受力。

4.直面就业现实,认清职场形势,把握专业学习方向。

有些大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的当初情非得已,有的当初设想得太美好,发现事与愿违后产生了失落感甚至怨恨心理。其实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不,能操之过急,先调整一下自己目前的学习目标,多想想那些羡慕你考上大学的同学,减轻自己的失望感和愤懑情绪,再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发现新的兴趣点,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时间负责,在这一过程里成长、成熟。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经从每年107万增加到多达500万左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进一步突出。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涉猎广泛的知识,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而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大学是一种文化与精神凝聚的场所。很多学生学到了皮毛却没有学到内涵。专业不是你能学到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学会怎么学到东西。职场流行一句话“现在工作不努力,将来努力找工作!”这句话和“书到用时方恨少”异曲同工。

参考文献:

[1]倪士光,理工科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特点及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第13篇

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一生的愿望。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名誉馆长,在建馆过程中一直关注着各项建设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做出了许多努力。

庄重典雅的现代文学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一座集文学博物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文学资料研究中心、文学交流活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类博物馆。文学馆是在巴金的倡议和努力推动下建成的,也是巴金、冰心、、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们心血的结晶。文学馆传统风格的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和庭院式的优美环境,占地46亩,已完工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现已开始组建第二期工程,完工后,文学馆总体建筑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教育工程。它的任务是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报刊、手稿、译本、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资料、档案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资料。馆内陈列了大量名家手稿原件,经典作品的不同版本,以及数以万计的作家藏书和他们用过的各种实物,其中国家级的珍贵文物、中国各地域、民族的相关资料也都在征集之列,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作品。文学馆的图书和档案管理已实现了现代化,现有电脑管理系统和完善的保管、检索,复制和电子阅读设备,并向专业读者开放。文学馆还有自己的专业电视拍摄厅和后期制作室。

2000年5月,文学馆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指定为“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2002年12月,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北京市爱国教育基地”;同年7月荣获“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称号。固定的文学展览馆有三个面积分别为500平米的常规展厅。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文库与藏品,从1985年挂牌开馆以来,已具备了一定规模,藏品的品位和权威性都很高。其中目前国内最大和最权威的作家手稿库保存有近1万1千份手稿,文学类的文物5千多件,珍贵照片1万多张,至今,文学馆共收集藏品50余万件。文学馆对作家整批捐赠的文学资料,建立以其姓名命名的文库,目前已建成巴金、冰心、茅盾、老舍、丁玲、刘白羽、杨沫、萧军……等88座。“唐藏文库”是“作家文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共有图书、杂志4.3万册,其中不含孤本和珍藏本,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文物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馆本着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经常邀请文学界的著名作家和学者来馆进行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的专题讲座。其中“星期日文学讲座”已有十五年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网通北京通讯公司以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活动,每隔一星期举办一次,逢长假增加讲座次数,其影响遍及全国,有的大学还把这个讲座定为学生们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收看。文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共同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国内唯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业刊物,1979年创刊,其编辑部设在馆内。文学馆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国典》等书,还将陆续编辑出版《作家书信丛书》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讲演录系列书》。文学馆还先后单独或联合主办了“走进巴金大型图片展”,“冰心创作生涯70年展”,“老舍创作生涯展”,“叶圣陶创作生涯展”,“茅盾百年纪念展”,以及19位作家作品及生涯展。

文学馆是巴金等老一辈文学家为中国文学事业建起的一座丰碑。文学馆的建成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和慰藉。巴金的离去,让中国现代文学馆沉浸在一片哀思之中。连夜按中国作协的安排,设立了吊唁厅,厅里摆满了百合花与。巴金的遗像前一排齐齐的小松柏,就像他的晚辈和后人一样簇拥在他身旁,松柏前边并排摆开101枝红色玫瑰。那是他生前最爱的鲜花,火红的玫瑰花,是他最钟情的颜色,就像他心中火一样跳跃的激情。望着巴老的遗像,照片上的他侧首微笑,笑容温暖、明亮,一如照在他脸上的和煦阳光。我们哀悼巴金并不曾远去,斯人斯言,斯文斯行,将常伴后辈们左右,如不灭的心灯。当人们沉浸在巴老离世的悲痛中时,文学馆的职工们又记起巴老写给同志信中的一段话:“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我一生最后的心愿。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我相信它的前途非常广阔。这是表现我国人民美好心灵的丰富矿藏,它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如今,巴老的这个愿望已部分实现了。在2000年5月23日,文学馆新馆第一期工程完工并正式开放。当原副馆长周明同志把新馆建成后的录像带送到他的病床前时,他看了非常欣慰。

作为作家,巴金一生创作出700余万字的作品,给我们留下26卷本的《巴金全集》,在文学史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历经百年雾雨电,至今仍忆家春秋”。巴金用自己的作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一个作家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部分有价值有影响的作品,就已经很难得了,巴金竟能给我们留下数部堪称经典的作品,他完全可以担当“伟大”和“人民作家”的称号。

作为思想家,巴金以悲悯之心,一生苦苦思考着许多关于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安乐的社会,消除贫富差别,万物为人人所有,表现出一种世俗的人文关怀精神。

作为知识分子,巴金有着崇高的道德人格。他信奉互助、正义、自我牺牲的道德观,主张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来实现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的统一,处理好个人的自由、权利、良知与共同利益,大众福祉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假话、空话盛行的年代,他站出来提倡讲真话,并以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人们说假话的严重危害性。知识分子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巴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作为一个常人,巴金通过解剖自我来寻找“”产生的根本原因,当大多数聪明人都将原因推给“”的时候,他勇敢的撕开自己的伤疤,进行自责、忏悔,其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带有多么大的勇气!他对独特而深刻的反思,使他超越了同时期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所以,他被人们誉为“世纪的良心”,“民族的良心”。

对文学馆人来说,巴金所做的一切,是我们的路标,他所未做完的一切,将是我们接着需要努力的方向。文学馆人是悲痛的,我们失去了名誉馆长。文学馆人又是自豪的,因为我们的创建人是巴金。一个人的离去,引动整个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怀念和追思,多少年来,此情少见,人们不约而同的说出一句话:“他,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他的爱,他的赤诚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为我们留下了闪耀着光芒的精神和力量。

巴金离去了,但他仍离我们很近。文学馆内留下了他太多的痕迹,这里的每一个展厅的门推手,都是他的手模,把我们的手掌放入他的“手掌”,他引领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巴金没有离去,他的手还在引导我们去工作。

巴金真好,可是他走了,像他这样的好人,我们都希望他一直活下去,好像这也能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力量。但他还是走了,我们无法留住他,然而他的鲜明个性和光辉形象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或许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让哀思直抵我们灵魂的深处,去动魄而惊心。

第14篇

一、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的问题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在叙述模式上,一直是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创作,该思维模式就是指,文学史家对某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理论进行研究,掌握该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此情况下继续文学史的阐述。另外,现当代文学史还有另一个思维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说的就是文学史家在文学史叙述的过程中,觉得文学创作工作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即文学形式、思想主体。因此,在现如今,现代文学史的叙述工作,该思维模式一直对现代文学史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当文学史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存在固定的几种思维,第一,社会背景与文学理论紧密相连,前者可决定后者;第二,文学理论、主张、创作在同一时间形成,第三,文学创造建立在文学理论的基层上,而文学创作的形式,完全取决于文学史家的思想。进行文学创作时,文学创作者,首先对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对其中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文学界在80年代得到人们的重视,并有重写文学史的历史事件,即便如此,其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论后创作,先思想后形式这样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该思维模式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学作品已经转变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二、重构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认识到文学思潮史重构的必要性

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进行重构,首先要使人们对文学思潮史其有一定的认识度,掌握中国文学思潮史发展中存在的特点,并对认识到文学思潮史构建的必要性。在重构的过程中,分析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代文学思潮的情况,进行重构,保证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顺利开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建立在古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基础之上,为现代文学重构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认识到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的意义,了解到文学思潮史在发展中其有长期性、整体性两大特征,为此,在文学思发展中,要将文学思潮史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给子大力支持,鼓励当代人积极参与到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当中。

2.进行文学思潮分类工作

文学思潮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都其有该时期的特点。在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思潮史进行研究,理清文学思潮的脉络。但是,该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时间出发进行研究,会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将文学思潮史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导致文学思潮史演变成为社会思潮史。在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工作中,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在文学研究上要做改变,不再采纳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方式,应对文学思潮做分类,根据文学思潮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该分类是文学思潮本身的一种类别区分。此分类方法,可将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将文学思潮按照专题分类,分类处理后,文学思潮内在逻辑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预防社会思潮混人到文学思潮史当中。

3.文学思潮史重构符合发展规律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需要符合发展规律,并兼顾着各种思潮,现代文学思潮分为三类,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种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中其有重大意义。兼顾文学思潮,去除时间化,避免文学思潮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并不可完全将时间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学思潮的叙述当中,对时间意识做适当的调整,使用互见性的叙述方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需要兼顾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类思潮,并顺应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保证其符合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意思就是在文学思潮重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确保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顺应思潮史的发展规律,另外,还需要对现当代文学史重构工作的实际情况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思潮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提高文学思潮重构的质量。

第15篇

面对这样的困境,解决问题的可靠路径,就是重回历史现场,梳理出自身的历史生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运作机制,重新为自身的命名奠定坚实的历史依据。循此思路进入历史,一个显在的事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孕身于两个具有不同历史生成机制的时段当中:即“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有了这样两个不同的时段,为重新进入历史提供了可能性,在相互参照和相互发明中为我们探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诸多症结留下了极大阐释空间。其中的症结之一就是经济与文学的关系。民国时代恰好处在传统农业经济和高度体制化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之间,中国文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联中完成了自己的转型。民国时代的作家有什么样的现代经济生存体验?以现代出版传媒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市场为作品的流通提供了怎样的生存空间?被卷入世界市场的中国为作家形成了哪些有别于传统的现实兴奋点?现代经济体制怎样激发人又如何压抑人、经济作为社会存在的要件之一又怎样赋予现代文学别样的审美意味?由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青年学者发起成立的西川论坛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于2011年12月18日至19日,在云南蒙自的红河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年会,专题研讨“民国经济与现代中国文学”。

一、经济体验与文学书写。作家的经济状况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体验和他们的文学创作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是与会者关注的一个焦点。王学东(西华大学)以鲁迅为中心,认为现代作家以自己生存体验为基础,在他们的“经济意识”中,他们一方面以“中性金钱观”赢得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又在争取“经济权”的剧烈战斗中,释放出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而正是在围绕经济权的搏斗中,不但完成了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而且在开辟现代新人生的过程中,为如何“立人”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李金凤(四川大学)详细考察了经济生活的窘境怎样限制和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而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又怎样反作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从而为我们理解现代文学家别样的人生历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王玉春(大连理工大学)考察了现代作家开启的“生之艰”启蒙现代性叙事与自我生存困境形象建构之间的关联。而近年来以陈明远为代表的当代学人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们,“年可坐得版税万金”的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与生存状态的细致考察,为我们理解五四文学提供了多重的经济视角,从而丰富了我们理解五四文学话语的多重历史逻辑内涵。张武军(西南大学)以历史发展和地域空间的变化为纵横坐标,聚焦于抗战时期作家群体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方式之间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作家的人生体验和文学创作。研究者不但关注了文化中心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作家创作的多重联系,而且对边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关系也作出了开拓性的发掘。胡昌平(塔里木大学)考察了民国时期不同阶段新疆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文学生产之间的联系;卓玛的(北京师范大学)考察了青海湟源经济繁荣和湟源新诗学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出版传媒之下的文化市场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完成现代转型,和以出版传媒为基础的文化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现代出版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生产、流通、接受、传播的方式,使得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成为可能。那么通过对文化传媒市场的考察探讨民国时期的经济运作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解现代文学生产空间的必由之路。王琳(四川师范大学)从图书出版的角度透析晚清民初公案狭义小说得以兴起的生产体制以及作品自身的变迁,进而辨析了晚清民初时期小说创作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李直飞(四川大学)以早期《小说月报》为中心,探讨了其影响力中的经济因素、稿费收入影响下的文人心态的转型、广告宣传与作品传播;王永祥(四川大学)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为中心,考察了文学作品的商品属性与经典建构之间的关系;汤巧巧(西南民族大学)分析了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之间小资本与大“创造”之间的博弈,认为民国出版业的民营性质,特别是民间资本对于现代文学的风格多样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文学创作路向的转变。如果说人生境遇中的经济问题和作品流通的文化市场是现代社会中文学生产的必然遭遇,那么民国历史中经济波动的历史情境,则使经济凸现为文学创作和自身塑形无法绕开的问题。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将中国卷入全球经济的多重利益争夺中,由此而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分化使得文学叙述和文学想象出现了新的历史动向。从农村到城市,围绕经济利益的分配与调整,所形成的话语权争夺如何深度介入到文学自身的发展状况,就成为与会者探讨的核心话题。邬冬梅(绵阳师范学院)通过分析1929-1933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此后的大萧条对民国经济的冲击,详细考察了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的兴起。并分析了围绕经济叙事的左翼文学的兴起,以及社会性质大讨论中对作家写作潜在的导引。认为经济题材的小说丰富了左翼文学的题材与主题,促进了左翼小说的发展,但“经济破产――剥削反抗”的主题过于狭窄,限制了经济题材小说丰富的表现与长久的生命力;布小继(红河学院)则通过对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指出偏狭的阶级视角和历史事实之间强化与遮蔽的矛盾;颜同林(贵州师范大学)分析了三十年代经济叙事与现代左翼小说的偏至倾向;李哲(四川大学)通过对《春蚕》的个案分析,在经济、文本、历史三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叙事关涉的1930年代复杂的话语纠葛。任冬梅(北京师范大学)以1928年代之后农村经济大萧条为分析重点,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心理动向与对乡村的彻底背弃做了详实的史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