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畜牧业前景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畜牧业前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畜牧业;养殖;科技;生产

平关镇地处贵州盘县西部,与云南省富源县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土地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其中宜林、宜牧地面积为8771亩,具有丰富的农作物桔杆及块根,块茎类饲料,平关镇海拨2060米,年平均气温为14.3摄氏度,气候温和湿润,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平关镇畜牧业基本情况

平关镇现养殖业主要从家庭养殖为主,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以“养鸡为吃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习惯。在生产方式上不能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没有形成生产方式专业化。生产者没有先进的养殖技术,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进品种改良,疾病的防治及饲养管理。这就使得生产成本较高,饲养饲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没能争取用尽可能少的饲料,得到尽可能多的肉、奶、蛋高效益的发展畜牧业生产。

养牛以役用、多种牲畜深坑圈混养,全牧饲养为主,在繁殖配种上以野交乱配为目的,不能改变衰老死亡自然淘汰为适龄育肥屠宰肉食或出售。养猪养肥肉型一至二年的大猪,采用“呆架子”方式进行养殖,采用单一饲料饲养。对羊群不采取优胜劣汰方式,对繁殖母羊不加以合理的饲养管理,对春产羊羔在放牧的基础上不补饲精料,强化肥育使之不能当年出栏。不定期给羊群进行预防注射和投药驱虫。在养鸡上专养老品种本地鸡“长寿鸡”,粮食囫囵撒养,不能定期采取预防措施。

二、平关镇畜牧业存在问题

由于平关镇大部分行政村都远离城镇,造成人们生活文化素质的落后,信息不灵、人口增长过速、土地贫脊、栽培、养殖、管理技术落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现实条件下,畜牧养殖必然走向恶性循环。农户把各种家畜深坑圈混养,牛、羊用全放牧、干粗料饲喂,猪以肥肉型、吊架子后催肥为主,这样生产成本相对提高,造成养猪不挣钱,养牛为耕田的意识;各种秸杆内、藤薯类饲料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饲养水平较低,以传统的养殖方法为主,要在科技推广上下功夫,积极认真地推广“四良、四改”三提高。各种淘汰的种猪育肥后都是卖给屠户,进入市场,大部分效益被别人拿走。信息不畅,生产产品不与市场接轨,经济效益差。

三、平关镇畜牧养殖前景分析

虽然平关镇在养殖上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但仍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其表现为:政策优势。我县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市场优势。平关镇与云南接壤,平关镇农村养生猪的市场占有率只占35%左右,65%的市场被川猪、云南大河的新品种猪所代替,应通过结构调整,挖掘潜力,提高我镇畜牧业的发展。我镇拥有占年产30万吨的大型煤焦化厂和洗煤厂等各种货场,需求量大,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对外可向云南省出境。资源优势。我镇剩余劳动力多,为发展养殖业提供情了稳定的人力资源,市场竟争优势比较明显。平关镇是农业大镇,具有充足的秸杆、块根、块茎类饲料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四、平关镇畜牧业发展对策

按照盘县提出的把建成贵州省畜牧大县要求,实现年存栏大牲畜35万头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的战略目标,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采用政策优势、资金扶持、技术指导、行政服务等措施,加快我镇畜牧业的发展。

1、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品种改良。

平关镇现具有种牛品改点到为3个,年平均配种新品种黄牛350头左右、猪品改点7个,存栏能繁母猪1049头,年配种率达96%左右、羊品改点4个。我镇现引进新品种,种羊200只、能繁母羊3200只,现配种率达87%左右,现有规模养殖场7个。当前要重视对各场带头人和当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着力在推广科学适用技术,指导农户搞畜圈改造,科学饲养、人工管理、防疫等工作上下功夫,让当地农民能掌握对品种的鉴定,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的操作,劣种淘汰等常规技术的运用,使农户真正学到并能规范应用科学养畜配套技术。

2、建立专门从事防疫工作队伍。根据盘党发[2003]28号文件精神,在全县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名村级畜兽医人员,专门从事本村的治疗、疫病防治、统计、疫情监测等工作事项。这样一来,既充实了平关镇村风防疫队伍,又使畜牧部门与村一可以随时联系,便于掌握各村畜禽发展动态,有利于制定有效可行的畜牧发展规划。

3、改变深坑湿圈饲养为“畜、沼、厕”三结合建干平圈饲养。改变一至二年杀大猪为养七、八月杀“小猪”。

平关镇只有畜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才能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将畜牧业打造成为实现全镇人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畜牧业区域布局与调整目标[J]. 肉品卫生. 2003(06)

[2] 方琳.乡镇如何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工作[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06)

[3] 杜学勇,刘朝旭.河南畜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10)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畜牧业;应用现状;前景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但是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畜牧业发展大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传统产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行业的时间比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主要运用在档案信息记录、饲料配比率计算、模拟系统设计等比较普遍。在养殖场地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对畜种的生命体征状况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养殖场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规范化。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的产量盈亏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分析等,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在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对育种的数量、饲料配比量等都进行严格的把控[1]。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养殖者思想比较传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相应的信息计算管理知识和技术,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第二,相应的信息技术设施价格贵,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有的养殖户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根本不能够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使得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中受到了限制;第三,国家政府部门缺乏重视,对相应的畜牧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不足,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2.1物联网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

物联网计算是一种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2],将其应用到畜牧业中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就奶牛来说,把这一计算应用到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奶牛的饮食状况、产奶总量等进行监控,对养殖人员合理的饲料分配,疾病的防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将扫描技术运用到养殖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更新技术,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降低养殖风险发生几率,促进畜牧业养殖的精细和智能化发展。

2.2建立溯源体制,保障食品安全

所谓的食品安全的溯源体制,指的是各类食品在销售时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畜牧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餐饮等环节)中,都要经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3],使得所销售的产品具有安全性。这一体制的建立,可以使管理体制变得更加规范,弄清管理的职责范围,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不合格的食品流通到市场,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以猪肉为例,在对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给每头猪挂上耳标,也就是仓库管理系统,保证其和数据库中记录的猪的种类、数量、健康程度等相符合,能够方便对猪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检测。猪被屠宰的时候,应该将原有的耳标换成GSI标识,再将收集到的每头猪的情况记录到相应的管理系统中。将在猪肉售卖的过程中运用GSI标识方便对该食品的流通方向、存储状况等各类信息监控和管理。在食品售卖的过程中,购买者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对食品的供应和销售状况进行了解,实现溯源。

2.3互联网+,更新传统畜牧业体制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15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纳入进去,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的畜牧业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实现商品的交换,是电商必须要完成的,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畜牧行业的电商工作,一定要找准合适的发展模式,不能够盲目定位,要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和谐统一,再利用微信、淘宝等作为食品流通的途径,减少营销所需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应该找准食品发展的特色,深入挖掘产品的内涵,树立品牌形象,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利用合适的平台,满足消费者实际的需要,将互联网和畜牧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3结语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畜牧业发展体制上的创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畜牧业相关的养殖和生产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监控,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分析,将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实现畜牧业的发展更新。因此,科学化、标准化的信息技术是促进畜牧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杰,董庆土.甘南州传统经济模式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草业科学,2015(8):65-67.

[2]张继英,师守祥.甘南生态经济建设支撑体系研究(五)保障体系分析[J].草业科学,2014,20(6):79-81.

第3篇

1.1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作为我国优势的农产品,畜产品的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国在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畜产品对外出口的量不断升高,但是传统的小规模养殖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其饲养的动物往往达不到国际市场的标准或者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到了加工行业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

1.2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疫病防治难度大我国畜牧业专化程度较低,采用的饲养方式也比较分散,无法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染,疫病在防治和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传统的饲养方式对长的变化感知能力较差,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及时的抵御风险发生,对整个产业的波动控制能力较差,阻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3畜牧业产业链没有形成畜牧养殖产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多数在没有组织的形式产生,基本上都是以农户为主要单元独自经营,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很少,或者干脆是一些孤立存在的产业部门,产业链不集中根本不能集中发展一个地区的畜牧产业,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

2.1畜牧业由数量向着质量转变在发展畜牧业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推广畜禽产品良种,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是发展畜牧业产业的关键。最近几年,畜牧业生产规模虽然得到了不断的扩大,但是总体的质量却不尽如意,其很难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自身在市场中竞争能力较弱,为此,在发展畜牧产业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良种推广下功夫,使畜禽产品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保证整个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2畜牧业由耗粮型向着节约型转变目前,很多家庭养殖的动物多数以猪为主,牛、羊的养殖比重比较低。家禽养殖以鸡养殖为主,养鹅数量不多,研制结构比较单一,而且猪、鸡、鸭养殖多数以粮食和配合性饲料为主,对粮食的消耗量比较大,投入的成本比较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除了猪、鸡、鸭其他动物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力发展其草食性动物养殖对于降低粮食消耗,节约成本,满足人们对草食性动物的需求有着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2.3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发展养殖思路,采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当地的农业部门应该在农民群众中积极推广规模化养殖技术,提高畜牧业的集约化水平,集中发展养殖大户,同时还应该积极的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获取更多的资金,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向农民群众和养殖户积极的进行技术指导,同时通过这个合作社建立产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相对稳定和集中连片的生产集体,积极的培养动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能够在市场中树立品牌,更好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4畜牧业由低效率向着高效率转变目前,我国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还不是很高,与国外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显著影响到了我国畜牧业效益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生产策略。首先,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选育优良的品种,并及时的进行推广;其次,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兽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稳定基层技术服务队伍,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进一步加强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将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行而提高养殖户专业素质轨道上去,从而保证畜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第4篇

关键词 畜牧业;限制因素;对策;哈萨克斯坦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81-03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Production

LI Hong-bo YAN Xiang-min DU Wei ZHOU Zhen-yong ZHANG Jin-shan YUAN Li-xing ZHANG Yang *

(Institute of Livestock,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s,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analyzed the reason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recent years,and proposed the potential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Key words livestock husbandry;restrict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Kazakhstan

1 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Republic of Kazakhstan),简称哈萨克斯坦,国名取自其最大民族哈萨克族,人口1 716万人(2014年1月)。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万km2,其中土地面积2.70亿hm2,内陆水域面积为252万hm2,境内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全国有农牧业用地2.1亿hm2,人均约12 hm2(有的州高达18 hm2)。其中,耕地有2 403.5万hm2,人均1.5 hm2,按农业劳动力计,每个劳动力约负担11 hm2耕地,具有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2 哈萨克斯坦农业

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耕作传统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种植业以粮食、棉花为主,其产值达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9.1%。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为50.6%。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

哈萨克斯坦大量出口粮食,且近年来出口持续增加。2011年粮食产量增加1倍,出口量超过50%。2011年,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7%,畜牧业产值同比减少0.7%,农业生产总值增长26.7%。

3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

3.1 独立前畜牧业非常发达

哈萨克斯坦历来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畜牧业非常发达。良好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孕育了辽阔的草原,再加上充足的日照,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和皮、毛、奶等产品,在中亚诸国中畜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3.2 独立后畜牧业严重倒退

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在经济整体下滑的趋势下,畜牧业也遭受了重创,出现倒退现象。近年来,哈萨克畜牧业存栏量大大减少、产量降低、技术落后等问题突出。

1990―1998年,哈萨克斯坦各种牲畜存栏量减少,除了马和骆驼外,其他牲畜1998年的存栏量比1990年减少了一半以上。虽然在1999年后,逐渐呈现出恢复的趋势,但与1990年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底,大牲畜(主要指牛)的存栏量为569.0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41.7%;羊的存栏量为1 763.3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50.6%;猪的存栏量为103.2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68.0%;家禽的存栏量为3 350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44.1%。与1990年的存栏量相比,马和骆驼存栏量增加了3.7%、15.2%。

1990―2000年,哈萨克斯坦的肉产量降低了60.1%,蛋产量降低了59.6%,奶产量降低了33.9%,毛产量降低了78.8%,皮产量降低了92.9%。2001年,肉、蛋、奶的产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毛和皮的产量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012年,肉产量为93.4万t,较1990年减少了40.1%;蛋产量为36.7亿枚,较1990年减少了12.2%;奶产量为485.2万t,较1990年减少14.0%;毛产量为3.8万t,较1990年减少64.4%;皮产量为4.4万张,较1990年减少97.6%(表1)。

3.3 由肉制品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

畜牧业是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产业,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曾非常发达,但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上肉及肉制品价格高,国产肉产品目前尚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目前仍是畜牧产品的纯进口国[1]。

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海关统计数据,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及肉制品年市场供应规模约为120万~130万t。本国产量约为100万t,进口约为20万~30万t。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类进口情况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肉及肉制品进口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哈萨克斯坦出口肉不超过2 000 t,而进口鲜肉、冻肉和冷藏的肉及食用杂碎等共计23.54万t,进口香肠和肉罐头6.46万t。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畜牧产品交易不频繁。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哈萨克斯坦从中国进口的畜产品主要以禽肉及杂碎为主,进口量为496 t。

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为何从曾今的非常发达,大幅倒退到依靠进口来满足自身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苏联解体后,80%的畜牧养殖业转入个人手中,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二是为满足市场需求,过早屠宰。哈萨克斯坦目前屠宰的牛的重量平均为305 kg/头,而发达国家为不少于450 kg/头;三是肉类的主导产品为牛肉,而纯肉牛的数量极少,牛肉只是产奶业的附属产品;四是哈萨克斯坦没有专门的肉牛品种。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部分优良肉牛品种,但由于受到冻精制作、人工授精等技术条件的限制,杂交改良步伐缓慢。

4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稳定饲料供应基础是制约哈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然草场,大田饲料生产(割草场)和配合饲料供应是饲料主要供应来源。从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看,很难达到牲口全年放牧的条件。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适宜牧草生长的春夏及秋季大部分时间,畜牧饲料依靠牧场能够满足。寒冷季节,牧草无法生长,只能依靠饲料饲喂。分析哈萨克斯坦牲口放牧和饲料业发展,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 牲畜放牧用地面积不足。2012年底哈国牧场面积1.88亿hm2。但是其中60%牧场所在地没有水塘,极大降低了可用性。牧场整体状况存在问题,目前大面积牧场出现土壤衰退,导致已经不适宜用于放牧。类似情况在阿特劳阿克纠宾州已经出现。土壤衰退面积超过4 800万hm2,占整个牧场面积的26%。由于缺乏资金,当地植物学研究进展缓慢,对可经营牧场的监测和检查不足。

4.1.2 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不足。近年来,由于谷物市场价格高,谷物在大田轮作中占比达85%,导致饲料作物面积缩减。自然生长和人工播种割草面积大约500万hm2,由于生产饲料的耕地面积约240万hm2。农业企业和农场保障1头牲畜的粗饲料和鲜饲料保障度为6~7 kg,而正常水平应为14~15 kg。

4.1.3 农业生产和储备技术低导致饲料品质不高。饲料生产成本增长,豆类植物和有营养的块根植物及饲料的生产下滑,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的饲料比例下降,复合饲料和配合添加剂保障度不够。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相对较高情况下,动物精饲料保障水平仅为需求量的80%,说明饲料作物生产关注度不够,应加强科学化饲料轮作积极性。

4.2 良种率较低

根据最新资料,产肉大牲畜良种率约为2%(11.3万头)。大部分成长中的幼年牲畜每天增重世界标准为1.0~1.5 kg,哈萨克斯坦牲畜平均每天增重为400 g。

2012年,在《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框架内进口了10 766头外国良种大牲畜(牛),耗资6 200万美元。至2016年拟进口7.2万头大牲畜。哈萨克斯坦所使用的牲畜线性繁殖法效率不高,根据世界惯例仅有0.2%的使用率。目前所采用育种-选种新技术(人工受精、生物技术、胚胎移植),未展现出显著成效。况且,《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规定的第一次飞跃应该出现在2016年前。

4.3 小规模散养经济不利

牲畜集中在小型农庄导致了小商品经济和畜牧业产品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体现了畜牧业的消极发展趋势。78%的大牲畜集中在个体农庄,9%的牲畜集中在农业企业,13%的牲畜集中在农民(农场)手中,这一情况导致难以推广育种技术、高级喂养技术,生产率难以提高。

绝大多数小型个体农庄不具备为饲养场添置相关技术设备的能力,对畜产品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母畜群受到高度关注,牧民有机会获得国家补助,以购买并养活母牲畜。但是只有3~4头牲畜的牧民,因为资金分配效率问题,不符合获得补助金条件,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牲畜喂养和繁殖非常艰难。在哈萨克斯坦入世后,仅有大型农牧企业有实力与国外农牧产品供货商竞争。

4.4 兽医服务不到位

根据哈农业部数据,2012年1―9月,出现狂犬病、气肿性炭疽、利斯特氏菌病、口蹄疫、肠毒血症、猪霍乱103、14、3、10、7、3例,巴氏杆菌病疫源数量为4个,在疫源地出现了钩端螺旋体病、羊快疫、结核病、禽类呼吸道支原体和马淋巴管炎。截至2013年1月,尚未进行牲畜核查工作。而牲畜核查工作本身是畜牧学统计、育种工作和预防防疫活动的基础。此外,主要疫病接种难以覆盖所有牲畜。

同时,兽医防疫干部缺乏。兽医学专业在哈萨克斯坦专业教育领域并非有前景的就业方向。哈萨克斯坦国内高水平兽医防疫干部不足,农业畜牧业部门只吸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

疫畜埋葬场数量不足。病死牲畜的尸体在缺少应有卫生防疫处理情况下,在居民点不远处焚化,造成了感染源可能持续多年。现有屠宰点中的20%已功能不全。

5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投资合作潜力及对策

农业在哈萨克斯坦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主要的支柱产业是矿产业、粮食产业、畜牧业。苏联解体后,能源成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农业生产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依然是其支柱产业。这种状况既受哈萨克斯坦自然及地理位置的影响,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3]。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在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等领域,在品种改良和动物防疫体系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

就种植业而言,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行比较发现,2个国家在农业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人均农业面积、人均播种面积、人均农业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上,差距非常大。就人均耕地面积,中国少于哈萨克斯坦,但中国的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却高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具有效率优势。

就畜牧业而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草场面积分别为2.62亿、502.3万hm2,中国远远大于哈萨克斯坦。对人均草场、草原面积和人均畜产品产量作比较,哈萨克斯坦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单产上中国则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实施“2011―2015年扩大牛肉出口计划”。根据该计划,将建立良种牲畜培育场,并从国外进口7.2万头肉畜。此外,还将建立可产15万头牛的育肥场,以及母畜总数达30万头的农牧场。在农场主的支持下,该计划在2011年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已建成产量达1.77万头牛的5个育肥场,进口了1.35万头,农牧场也购买了5.56万头牛[4-5]。

关于哈萨克引进良种牛的种类,主要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分布较广的海福特牛和安格斯牛,以及来自法国的夏洛莱牛和奥布拉克牛。对于从关税同盟成员国及欧美进口牛,哈国农业部还提供一定的补贴:从欧洲进口1头牛补贴14万坚戈(约合948美元);从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进口1头牛补贴21.4万坚戈(约合1 449美元);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进口1头奶牛补贴10.7万坚戈(约合724美元)。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哈萨克斯坦将发展畜牧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哈国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畜牧工作: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工作。通过进口种畜产品及发展繁育基地等措施,提高畜禽繁育的水平,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和发展中小型农场和家庭型农业经济。尤其是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种植饲料及安装灌溉系统。三是建立饲料企业,为畜禽提供优质饲料。四是推广使用现代化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尤其是推广干旱地区储水技术,保障动物饮水。

近2年,随着国内牛肉价格不断攀升,国内部分企业计划利用国内的肉牛养殖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利用哈国当地的土地资源、天然草地资源和肉牛养殖扶持政策,在哈国建立肉牛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业,所生产的牛肉部分在当地销售,部分牛肉产品可以通过口岸运回国内销售,赚取相应的利润。

6 参考文献

[1] 卡比努尔・库拉西.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基础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3(3):52-53.

[2] 李豫新,朱新鑫.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区域合作机制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0):11.

[3] 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第5篇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青饲青贮玉米;爆裂玉米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栽培作物和第一大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特用玉米也飞速地发展起来,在吉林省玉米生产与开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用玉米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玉米的深加工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特用玉米的概念及其分类

特用玉米是根据不同需要培育出的适合特殊用途的玉米品种。特用玉米从营养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玉米,因具有特殊的遗传基因、较高的科技含量及遗传附加值,被称为“增值玉米”。根据遗传特性和玉米市场的用途可分为高赖氨酸玉米、青饲青贮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

2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分析研究

特用玉米是优质饲料、优质淀粉、优质食用油和优质食品的重要原料。由于特用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较高的经济价值,较优的加工品质,市场走俏,是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较活跃的开发项目,也是玉米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从食物消费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在养生中对饮食的要求更是越来越注重健康,对天然、保健、营养的食物品种更加青睐。而特用玉米以其营养丰富、口感好、品种繁多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糯、甜、爆玉米的鲜食、速冻、膨爆加工食物已经成为餐桌上一道食品,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了广阔的市场,世界上一些国家鲜食玉米生产及加工产品较少,从而对特用玉米需求量不断扩大,使特用玉米成了重要出口创汇产品,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利用高油玉米加工的玉米油是人类最理想的食用植物油,在国外素有“健康营养油”之称。特用玉米作为一种食品或食品原料在未来的食品消费结构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开发上有着巨大潜力。

2.2从饲料消费需要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畜牧业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草畜产业不断做大,对饲料需求量和饲料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而以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青贮玉米等特用玉米来代替传统玉米的栽植,不仅降低成本,还提高了饲料品质,极大地适应了饲料消费的需要,对我国甚至世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饲料,是未来农业和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

2.3从特殊工业原料的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淀粉工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原料来源,而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在加工方面具有普通玉米无法比拟的优势,已成为淀粉工业的重要原料,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医药、造纸、石油、化工和纺织工业,特别在将来新能源开发方面大有潜力。玉米淀粉深加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特用玉米综合利用开拓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特用玉米是可再生的农业资源,具有广泛的特殊用途,近几年,各地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长,不仅为农民增产增效,也使特用玉米的生产及深加工综合利用快速发展起来,特用玉米的生产让人们走上了消闲、保健、特色、优质、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可以预计,特用玉米的推广利用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玉米产业的重要方向。

3特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的原则

选择品种时,选择通过审定的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选择特用玉米的品种,不能违背当地生产条件,盲目选择一些不适合本地生产的品种进行栽植,盲目选择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还会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选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光、热、水、肥、土壤等生态环境具体情况而定,才能达到种植特用玉米高产高效的目的。

3.2搞好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

目前,特用玉米规模化种植属于订单农业,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论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订单。根据订单和市场需求,确定种植面积。在无订单的情况下,且不可盲目大面积种植甜玉米、糯玉米、青饲玉米、爆裂玉米。

3.3根据市场需求,选准特用玉米类型

选择特用玉米的栽植品种要根据市场用途与价格来决定。一般城郊农民可选择甜玉米、糯玉米做为致富的好项目,因为这两种玉米品种具有工厂化加工和鲜食啃青的特性,适合城郊农民种植。大型畜牧饲养场适合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提供饲料,从而有效地发展畜牧业。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单产与普通玉米产量接近,在优质、优价粮食收购基础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3.4种植应适当隔离、加强管理,提高栽培水平

因特用玉米的性状一般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在纯合时表现原品种固有的特性,如果与普通玉米串粉后会失去原品种固有的特性,降低品质,影响商品性。所以种植一定要与其它玉米隔离,严格按栽培技术要求操作。

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种子小,干物质相对较少,导致出苗慢、芽势弱,早发性不好。针对这一弱点,在特用玉米的播种和栽培管理要注意土壤温湿度,同时覆土不能太深。

第6篇

[提 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生态林为主体的生态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贫困现状及政策思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探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及研究 鄱阳湖低碳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思考 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益审计探讨 审计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发展探析 聚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分析 论红色文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价值及实现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0-02-05.[2]郑震,罗述权.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0,(5).[3]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4]赵鸣骥,刘洁,孙德宝.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福建江西两省相关问题的调查[J].林业经济,2001,(5).[5]龚靓.完善江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若干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第7篇

中蒙两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和蒙古国无论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或共同之处。在与蒙古国科技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相互交流中,蒙方普遍提出增进中蒙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愿望,如科技合作项目与交流。在农牧业方面:草原生态治理、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技术;畜禽改良及新品培育现代技术;胚胎移殖等繁殖新技术;舍饲、半舍饲集约化养殖技术;兽医预防医学及新特兽药研发技术,旱作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小型农用农牧业耕作机械开发。在新能源利用与开发方面:小型风能设备及技术;太阳能利用设备及技术;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中小型水电站建设技术。在稀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蒙医蒙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学术成果交流、学术刊物等各个领域希望双方加强广泛合作与交流。蒙古国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正是我们的希望和要求。我国已具备稀土、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农畜绿色产品深加工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双方完全可以本着互利、互赢、平等共同发展的原则,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为繁荣和发展两国经济做出贡献。

政府已提出继续下大力做好对外开放,认真研究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等问题,提出一些地区和企业在开发利用与蒙古国资源方面要做进一步加强协调与沟通,中国外交部已授权开通与蒙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网站,内蒙古有二连浩特市口岸可以与蒙古国直接进行经贸、科技交往,也可用于乌兰巴托市国航、铁运等大通道进行交往、合作与交流。因此,从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方面,双方已具备了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已具备了充分利用区位和地理优势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宽松投资环境和条件。

二、对中蒙两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开展中蒙毗邻地区科技交流与合作,开拓和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和工作机制

建议充分利用双方优势,与蒙古国签定相应的长期科技协议,与蒙古科技部门、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为开展中蒙毗邻地区科技交流与项目合作打下基础。具体是否考虑科技部与蒙古国科教部、内蒙古科技厅与蒙古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二)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接壤地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有着雄厚基础和条件,为此,建议双方要进一步研究协商具体科技交流与合作事项

与此同时,要出台一些开展科技交流基础具体政策性指导意见、建议。

(三)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科技合作项目应重点放在畜牧业、旱作农业、中蒙药、农村牧区新能源开发利用、农畜产品加工业、稀土矿产、铁铜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与此同时双方科技部门、院所以及企业进一步加强互访和考察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展览、技术培训、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与合作活动等

(四)组织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积极开展中蒙两大城市科技合作与交流对接活动,建议双方城市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联系工作机制

第8篇

据了解,安丘金冢子镇有一养鹅大户在凉泉村。理事长张景霞是当地出了名的能人,前几年引进优质鹅种五龙鹅,现繁殖鹅种3000余只,同时带动了当地的养殖业。

调研中,理事长张景霞女士讲述了养殖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出资修路,做慈善公益事业的感人事迹!

链接:

五龙鹅养殖现状和前景分析

1、五龙鹅养殖现状

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 2003年我国鹅存栏量为2.16亿只,占全球存栏总量的87.4%,鹅年屠宰量4.94亿只,占世界屠宰总量的92.6%。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及日 本、韩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可见中国水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鹅可以食草,符合我国大力提倡“种草养畜”的发展方向。鹅还具有易饲养,抗病力 强,其产品相对药残低,食品安全性高等特点。所以鹅业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畜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将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之 一。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需求加大,鹅肉在国内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 逐渐形成了一个北繁南养、北养南销的中国鸭鹅产业新格局。

2、 鹅产品的优势特征

鹅肉的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为 22.3%(鸭肉为21.4%,鸡肉为20.6%,牛肉为18.7%,羊肉为16.7%,猪肉仅为14.8%)。脂肪含量为11.20%(瘦猪肉为 28.8%,瘦羊肉为13.6%),而且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瘦猪肉、瘦羊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鹅肉与鸡鸭肉相比产热量高、脂肪溶点低,易于 人体消化吸收,氨基酸含量也比肉仔鸡高。鹅肉味甘美,有补阴益气之功,暖胃开津之效,缓减铅毒之能,是一种保健食品。

目前,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鹅食品,诸如烧烤鹅、腊鹅、咸水鹅、及鹅肉火腿肠、鹅肉香肠等,鹅以食草为主,疾病较少,无农药和预防药物的污染,残留量低,属于绿色食品,发展鹅业有丰富的品种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养鹅业最早、最多的国家,有适宜多种环境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20多个,种源充足,可供饲养者品种选择的余地大。

养鹅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收益高。鹅是草食性家禽,只需补充少量精料,其肉料比为1:0.8―1.5(猪的肉料比是1:3.5―4.5,肉鸡是1:2―2.5,肉鸭为1:2.6―2.9)。在普通生产条件下一只商品鹅从鹅苗长到体重3千克,仅需饲养65―70天,耗用精料10千克,若种草养鹅,仅需精料6千克。养一头猪所需的饲料 可以养100只仔鹅,而产肉量是猪的3倍。鹅的抗逆性强,对饲养设施条件要求不高,对环境气候有很强适应性,抗病力强,疾病少,生产中药费支出低。曾有人 分析计算,饲养加工一只鹅的综合效益可达30―50元。

第9篇

关键词:肉鸡;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肉鸡产业经过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肉鸡产业是中国农业部门产业化经营最早、进步速度最快、发展程度最高的产业,凭借着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肉鸡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数据,当前中国肉鸡饲养农户和企业涉及人口接近3000万,整个产业链涉及人口接近7000万,肉鸡产业在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农民增收,以及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此外,在资源环境约束日渐趋紧,中国肉类产品供给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肉鸡产业的发展凭借肉鸡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等显著优势,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等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和消费国,肉鸡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随着中国肉鸡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肉鸡产业的发展,肉鸡供需问题逐渐并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肉鸡生产、肉鸡消费、肉鸡贸易,以及肉鸡供需关系的讨论分析4大类。

1肉鸡生产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肉鸡产业的发展步伐极为缓慢,仅仅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在中国畜牧业发展中处于补充地位[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中国肉鸡产业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可以认为,1979—1996年是中国肉鸡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肉鸡产业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自身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1997年以来,肉鸡产业进入了以提质增效为主要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肉鸡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迅速,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完善[2]。中国现代肉鸡产业从起步到实现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产业化的经营。在中国农业部门中,最早启动产业化经营的是畜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肉鸡产业是产业化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的部门[3]。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起步时期,周立群和曹利群[4]、刘凤芹[5]等分别从理论或案例的角度对产业化组织模型进行了探讨,郭东红[6]利用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文献在研究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起因、优劣势、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产业特点差异显著的各个农业部门来讲,这些研究相对宽泛,没有专门定位于某一产业或者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研究。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学者们逐渐倾向于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具体到肉鸡产业,一方面,王寒笑[7]、应瑞瑶和孙艳华[8]、刘丹鹤(2008)[9],以及万俊毅和欧晓明[10]等在理论和案例分析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可以归纳得出,经过30年多的发展,肉鸡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并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纵向一体化等。另一方面,孙艳华、刘湘辉和周发明等[11]和辛翔飞和王济民[12]等则通过养殖户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肉鸡养殖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经营模式比较,产业化经营给肉鸡养殖户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增收效益,但是由于研究的历史时期不同、样本地域不同,这类研究在回答究竟是何种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此外,孙艳华、应瑞瑶和刘湘辉[13]等通过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江苏省肉鸡养殖户垂直协作的选择意愿,认为养殖规模、风险认知水平、社会资本等对养殖户意愿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养殖场平均饲养规模持续上升,为中国肉鸡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部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肉鸡规模化养殖(年出栏1万只以上)出栏数量占全国肉鸡总出栏数量的份额已经达到70%左右。郑麦青、赵桂苹和等[14]通过对全国15个省份肉鸡养殖户的大规模调研认为,目前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户)已经成为中国肉鸡生产的主体。经营规模对效率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具体到肉鸡产业,Yusuf和Malomo[15]和Begum等[16]等对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肉鸡养殖规模与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认为规模化养殖不利于肉鸡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国内的研究中,辛翔飞、张怡和王济民[17]基于随机前沿方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规模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认为规模化养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肉鸡生产效率。动物疫病是给畜牧业养殖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动物疫病给畜牧业造成的风险也日趋突出。针对2004年前后暴发的禽流感,黄德林、董蕾和王济民[18]通过建立农户畜产品生产收入模型,就禽流感对中国2004年畜产品生产增长幅度、农民畜牧业收入以及畜产品相关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预测;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等[19]利用两期微观层面的面板数据就禽流感对养殖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论认为禽流感的发生对养殖户收入的负向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禽流感会使养殖户人均养殖收入降低65%。同时,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20]利用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禽流感发生前后养殖户生产情况的变化,发现禽流感暴发确实对养殖户造成了冲击,禽流感发生后农户的养殖技术,尤其是动物疫病防疫技术行为明显改善;疫区内的养殖农户有较大的直接损失,而且与损失相比,政府的现金补偿略显不足。对于2013—2014年暴发的H7N9流感疫情,目前还主要是侧重于定性分析和讨论,相关研究和判断普遍认为,2013—2014年H7N9疫情虽然不是动物本身的疫情,更没有出现在家禽养殖范围,但由于相关媒体在报道时着重突出了禽流感问题,致使消费者对家禽产品,尤其是对肉鸡产品生产了较大的恐慌和抵触情绪,整个肉鸡消费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况,造成2013年肉鸡行业损失严重。让整个行业始料不及的是,2014年年初又出现了关于H7N9疫情的报道,再次给整个肉鸡产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沉重打击,致使整个行业步履维艰,经历了历史上最惨淡和最艰难的阶段,相当一批企业在此时期濒临破产,甚至已经破产,整个产业形势异常严峻[21-22]。

2肉鸡消费

改革开放以前,受城乡居民购买力和整个供给约束限制,中国肉类产品消费整体处于低水平阶段,肉鸡产品消费也不例外,人均消费水平不足1kg。1978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畜产品供给的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得到释放,对肉类产品的消费明显增加,其中,肉鸡消费增长最为明显,肉鸡已经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22]。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人均肉鸡消费水平有了明显增长,但是同其他肉类消费类似,肉鸡消费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户外消费已经成为肉类消费的重要方式,李志强和王济民[23]利用对6省市城乡居民消费的调查数据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户外禽肉消费量占其禽肉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0.4%和13.4%;马恒运[24]利用对4省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城镇居民禽肉消费占其禽肉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2%;王济民和陈琼[25]利用11省市城乡居民消费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城乡居民户外禽肉消费占禽肉总消费的比例为35.28%。可以看到,户外消费已经成为禽肉消费的重要方式。关于消费影响因素和未来消费趋势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分析,如辛翔飞和王济民[3]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定性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肉鸡消费的影响和未来肉鸡消费的大致趋势,研究认为中国鸡肉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关于增长的潜力具体有多大这一问题却没有定量的分析做支撑予以回答。另一类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马恒运[24]、陈琼、吕新业和王济民[26]等在考虑了居民收入水平、产品价格和替代品价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肉鸡(或禽肉)等肉类消费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支持了收入水平的增长对肉鸡等肉类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及肉鸡(或禽肉)等人均肉类消费具有负向的自价格弹性等研究结论。但是,由于不同学者选取样本不同和估计方法不同,这些研究关于消费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的数值的测度存在差异,对替代品价格弹性的方向的判断和数值的测度也存在争议。

3肉鸡贸易

已有关于中国肉鸡贸易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相关研究分析认为,中国受经济增长的拉动,国内对肉鸡消费呈现刚性增长,中国肉鸡产品进口的增加是必然的[27]。中国肉鸡产品贸易量相对较小,出口受国内肉鸡生产总量、汇率变动、加入WTO后出口政策变化以及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显著;肉鸡产品进口主要受人口总数、汇率变动以及加入WTO后进口政策变化的影响显著[28]。虽然,中国肉鸡进口持续增长,但由于中国肉鸡进出口品种的互补性,肉鸡进口的增加对出口的影响不大。总体来讲,中国肉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综合来看,关于中国肉鸡贸易问题的研究相对全面,包括了从肉鸡贸易的数量、结构、产品竞争力,以及影响因素等各方面对中国肉鸡贸易问题较为系统的分析。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大都是针对2010年以前中国肉鸡产品的贸易问题,而根据FAO和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近几年中国肉鸡进口数量和进出口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续相关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4肉鸡价格和供需均衡状况

供需关系分析是研究产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核心,对肉鸡产业经济研究来讲也不例外。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价格是供需关系和市场行情最直接的表现信号。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就价格论价格,分析投入产出品价格变动的趋势,识别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通过分析供需之间的关系,确立供给、需求、价格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整个供需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虑。针对肉鸡产品价格的研究,同其他农产品价格分析的研究类似,主要是通过收集相关价格数据,分析相关投入品价格对肉鸡价格的影响,如董晓霞、许世卫和李哲敏等[29]、张瑞荣、王济民和申向荣[30]等分别通过ARDL、FDL等模型实证分析肉鸡价格变动的规律,以及饲料价格、雏鸡价格等成本价格对肉鸡价格的影响。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均衡状况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市场均衡模型的构建及政策模拟。供需局部均衡模型是在已有关于农产品供需预测的文献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美国农业部(USD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FAO、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食品和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等国外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采用多国家、多部门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各国家和地区和国际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其中涉及对中国农产品供需状况的预测。对肉鸡或者家禽部门局部均衡模型构建主要有,USDA、OECD-FAO、IFPRI、FAPRI等国外政府及相关研究部门采用多国家、多部门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各国家和地区国际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这其中涉及了对中国肉鸡或禽肉的预测。由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同,这些模型在方程设置、指标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已有文献的综述也可以看到,在多数涉及关于多国多部门局部均衡模型中,由于涉及的国家和产品部门较多,而数据的可获取性又存在差异,为了平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个产品部门模型构建的一致性,模型中相关方程的设置较为简单。目前专门针对中国肉鸡部门的需局部均衡模型较为缺乏。

5总结和评述

从以往研究文献来看,虽然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研究的起点相对较晚,但随着肉鸡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关于肉鸡产业经济研究的文献逐步丰富起来,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为了解肉鸡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现有相关文献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对于中国肉鸡生产供需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对于供需方面的重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则更为欠缺。并且,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还有很大改进、完善,以及深入探讨的空间,例如,在对中国肉鸡生产效率测度这一问题上,现有文献普遍忽视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在肉鸡生产上存在的差异,对全国包括南方和北方所有地区在内的省份均采用同一个生产前沿函数,从理论层面和实际生产角度来讲显然都存在明显缺陷的,如对于肉鸡消费方程的构建,已有文献普遍忽略了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重要因素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又如国际肉鸡消费趋势呈现何种趋势和特点,世界人均肉鸡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行等重要因素之间的关联是否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对研究和把握未来中国肉鸡消费趋势有何借鉴意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尚存在欠缺;再如在构建中国肉鸡局部均衡模型构建这一问题上,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可以明显看到,当前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均衡表和均衡模型的构建还是在逐步探讨的过程中,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数据时间跨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由于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开的关于禽肉消费的数据仅仅包括户内消费部分,户外消费还是个黑箱。二是相关数据还存在一定差异,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数据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包括地域统计上的差异,也包括产品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三是模型设置中相关方程变量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畜产品正面临着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保障畜产品供给具有相当大的压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将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面对饲料粮、土地等资源约束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畜产品供给压力将持续增大。在此背景下,肉鸡产品将因其较高的饲料转化率、较低的成本、较短的饲养周期等在缓解中国畜产品供给压力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肉鸡产业,既符合国际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中国的国情需求。对中国肉鸡产业经济问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有益于肉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保障中国肉类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辛翔飞 张怡 王济民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KeB,HanJ.PoultrysectorinChina:structuralchangesduringthepastdecadeandfuturetrends.PaperpresentedatInternationalPoultryConference,Bangkok,December2007.

[2]刘春芳,王济民.中国肉鸡产业发展历程及趋势[J].农业展望,2011(8):36-40.

[3]辛翔飞,王济民.我国鸡肉消费的历史趋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5.

[5]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4):22-30.

[6]郭红东.我国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24-32.

[7]王寒笑.中国肉鸡行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之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4(4):71-72.

[8]应瑞瑶,孙艳华.江苏省肉鸡行业垂直协作形式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7(7):17-21.

[9]刘丹鹤.世界肉鸡产业发展模式及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08(4):9-13.

[10]万俊毅,欧晓明.产业链整合、专用性投资与合作剩余分配———来自温氏模式的例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5):28-42.

[11]孙艳华,刘湘辉,周发明,等.生产合同模式对农户增收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肉鸡行业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08(4):55-64.

[12]辛翔飞,王济民.产业化对肉鸡养殖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2):4-10.

[13]孙艳华,应瑞瑶,刘湘辉.农户垂直协作的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肉鸡行业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0(4):114-119.

[14]郑麦青,赵桂苹,.中国肉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家禽,2014(16):2-7.

[15]YusufSA,MalomoO.TechnicalEfficiencyofPoultryEggProductioninOgunStat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PoultryScience,2007,6(9):622-629.

[16]BegumIA,BuysseJ,AlamMJ,etal.AllocativeandEconomicEfficiencyofCommercialPoultryFarmsinBangladesh[J].World’sPoultryScienceJournal,2010,66(3):465-476.

[17]辛翔飞,张怡,王济民.规模化养殖对中国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7):69-75.

[18]黄德林,董蕾,王济民.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4(6):21-25.

[19]于乐荣,李小云,汪力斌,等.禽流感发生对家禽养殖农户的经济影响评估———基于两期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12-19,30.

[20]于乐荣,李小云,汪力斌.禽流感发生后家禽养殖农户的生产行为变化分析[J].2009(7):13-21.

[21]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H7N9事件协会报道[EB/OL].2014.http://www.caaa.cn/association/poultry.[22]王济民,辛翔飞.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3]李志强,王济民.我国畜产品消费及消费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7):46-51.

[24]马恒运.在外饮食、畜产品需求和食品消费方式变化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

[25]王济民,陈琼.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报告: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6]陈琼,吕新业,王济民.我国禽肉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20-28.

[27]周振亚.中日禽肉贸易与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28]张瑞荣,王济民.中国肉鸡产品国际贸易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第10篇

美国的农民利益组织

美国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有200万左右,不到美国人口的2%。美国有全国农场联盟、全国农业工会联合会、美国大豆协会。棉花协会、小麦玉米生产者协会等农业组织,其任务是维护自身利益,对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促使有利于农牧主的农业立法和政策被通过并执行。

美国农民属于规模小、组织水平高、政治能量大的利益集团。由于人口规模小,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对每个农民来说可谓利害关系重大,2001年联邦政府农业直接补贴占农场净收入的42%。例如,2001年美国农业净收入490亿美元,其中207.26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的直接现金支付,平均每个农场补贴9539美元。这些财政补贴大部分来自联邦税收,按2亿纳税人计算,人均农业补贴负担每年仅仅只有100美元,农业政策之于农民和纳税人的轻重关系由此充分显现。尽管政府援助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意味着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执政党必须如此,否则将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

美国的农民利益组织是农民用来向民选官员表达他们的需要和见解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些有组织的农业利益集团帮助农民更为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日本农协

日本农业领域存在着全国农民总同盟、中央畜产会、全国农业会议所等各种团体。根据1948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的日泰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目前入会农户450多万,99%的农户都被组织到农协中来,生产全国60%以上的各类农产品。

日本农协并非一个单纯的农业组织,它除了完成其农业经济职能外,还兼有协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代表农民向政府施压的多种功能。日本农协能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协调农村选民的政治资源――选票,将那些支持农协利益的候选人选入国会。日本自上世纪初就开始实行农业保护政策,近百年来其性质始终没变。日本大米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消费者利益受到巨大损失。日本政府规定:如果米价下跌,农户减少的收入由国家补偿80%。仅2005年,日本政府用于该顷补贴的预算就为700亿日元。因为存在补贴,大米即使过剩,价格也能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究其原因,就在于日本的农民团体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具有很强的利益表达能力。

目前,日本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5%,但控制着全国25%的选票,并且有自己的得力团体――农协,从而迫使政府决策去顾及农民的要求,对农业保护政策欲罢不能,并使得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法国农会

据2005年法国农业部的统计,2002年法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91.6万人,便占全国劳动总人口的2%,其创造的价值占法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成立于1924年的法国农会(以下简称农会),目前在全国有94个省级农会、21个大区级农会和一个国家级农会常设委员会。每个法国农民自动成为农会成员,农会负责人大多从农民中推选出来,农会主席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农会是法国农民利益的代表和代言人,作为政治组织,在法国议会、政府和欧盟制定各种农业政策时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进行分析、提供建议,同时对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促使有利于农场主的农业立法和政策被通过并执行。

第11篇

[关键词]中俄合作;俄罗斯;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亚太经济的崛起、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为俄远东和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国际环境。俄远东和西伯利亚是东北亚自然资源最丰富、潜力最大的地区,是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资源宝库。必将成为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供应地、最重要的资金吸引地和极具潜力的大市场。中俄合作开发俄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两国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国贸易额的扩大,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振兴,有利于促进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的发展。

中俄两国应从两国的共同利益出发,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东北亚乃至亚太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俄远东和西伯利亚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积极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依托国际资源开发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两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劳务、贸易、投资和技术的多层次合作,提高两国的产业素质和经济实力,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亚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为加强两国的资源开发合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双方政府间的协调关系,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两国首脑、总理会晤机制、各委员会会议机制、中俄边地贸常设工作小组会议、中俄边地贸协调委员会会议机制,协调解决与俄合作中的各种难点问题,寻找合作项目。为此,需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中心城市,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市和新西伯利亚市,设立政府常驻商务办事处,作为国内企业的立足点和联络点。

二、政府应积极积极推动和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和有经济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参与资源开发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推动我国各大企业积极参加与俄远东、西伯利亚的油气合作,如参与俄远东萨哈林州油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油气田的开发,参与东西伯利亚科维克金油气田的开发,将来还可参与从纳霍德卡向吉林铺设石油管道的合作等;同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大型汽车修配企业和机械厂建立合作关系,出口汽车、客车及其零配件,进口汽车零配件和原材料等;鼓励推动我国大型肉食企业积极开展与俄畜牧业资源开发合作,合作发展养牛业、养猪业、养鹿业和养鸡业,在俄罗斯建立独资和合资企业,加工畜禽产品,带动我国畜禽产品出口。

三、合理利用我国资源,扩大对俄出口,实现资源互补,不断提升我国与俄罗斯资源开发合作水平。在出口品种上要不断加大高科技和先进机电商品(电脑、电视、移动通讯器材、电冰箱、洗衣机和学习机等商品)的出口,出口国内的名牌商品;要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服装、鞋、帽和轻工商品)的品质;加强我国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增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减少农畜产品的农残、药残含量,使农畜产品质量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符合俄罗斯的卫生检疫标准;不断扩大大米、牛肉、猪肉、鸡肉等农畜产品的出口,发挥我国的农产品优势;要大力组织名优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出口,发挥我国中医、中药的优势。

四、优选合作领域

1.能源开发合作。与俄罗斯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开发合作,进口煤、石油和天然气。与俄开展水电、火电资源开发合作,进口俄罗斯电能。

2.矿业开发合作。与俄合作开发金矿、金刚石矿、锡矿、铅锌矿;合作开发铝矾土矿、乌多坎铜矿和伊尔库茨克钾石岩矿,并进行劳务合作,促进我国的劳动力出口,以劳务换原料,增加矿物进口。

3.林业资源开发合作。去俄承包林地,采伐森林和进行木材深加工。促进我国林业劳务和设备出口,以劳务换木材,增加木材进口。

4.渔业资源开发合作。去俄租赁承包远东渔场、渔船,出口渔业劳务,进行渔业劳务合作,以劳务换渔产品,增加渔产品进口。

5.农业合作。去俄租赁或承包土地、农场、进行农业劳务合作,以劳务换取原材料,增加原材料进口。

五、合理适度开发,不断提高资源的深加工水平。要合理适度开发,避免破坏性开发,兼顾双方利益。要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合作的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合作双方共同受益。在林业资源开发合作中,除采伐木材外,还可合作加工锯材,合作制造家具等。在渔业资源开发合作中,除合作捕鱼外,还可合作进行渔产品加工,合作进行养殖等。

六、选好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选好合作伙伴,一定要选择有经济实力,有支付能力的合作伙伴。在签约前做好前期实地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要调查好合作伙伴的经济实力、企业规模、银行和商业信用程度、负债情况等,不盲目签约。选好合作开发项目,要选择对国内资源能够互补的项目,要选择交通便利、经济效益好、双方受益大的项目进行合作。如石油、天然气项目、煤炭项目、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项目、水电项目、林业项目、渔业项目、种植业项目、畜牧业项目。在油气开发项目中可选择东西伯利亚科维克金油气田、萨哈林州油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油气田;在煤炭开发合作中,可选择萨哈煤田、滨海边疆区煤田、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煤田和阿穆尔州煤田;在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开发合作中,可与滨海边疆区、马加丹州、萨哈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合作;在水电开发合作中,可参加俄远东布列亚水电站的扫尾工程,俄远东勒拿河的电站建设以及西伯利亚鄂毕河、叶尼塞河的电站建设。在林业项目开发合作中可与俄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和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合作;在渔业项目合作中可与俄罗斯远东的滨海边疆区合作,这里是俄远东最大的渔业基地,邻近我国;在种植业合作项目中,要加强与俄在种植蔬菜、瓜类方面的合作,向长期承包、租赁土地方向发展;在畜牧业项目合作中,可与俄合作发展养牛业、养猪业、养鸡业和养鹿业等。

七、在同俄的资源开发合作中,要特别注意考察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气候条件。俄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北部地区是冻土带,荒无人烟,气候严寒,有些寒冷地区冬季最低温度超过-70℃。有些半冻土地区没有道路,交通条件很差。俄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低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区,开发较晚。西伯利亚的月人均总收入低于俄罗斯月人均总收入的17.44%。有些地区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所以,在选择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时,要尽量选择社会环境较好,交通便捷,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避免由社会环境和气候条件因素给将来的开发合作造成较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毕洪业,杨辉.普京能源外交析论[J].国际石油经济,2007(10).

[2] 徐小杰,成键,王也琪.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与中俄油气战略合作[J].俄罗斯研究,2007(2).

[3] 韩立华.中俄能源合作刚性优势[J].中国经贸,2006(4).

[4] 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态势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

[5] 陈宪良. 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前景分析及启示[J]. 西伯利亚研究, 2010(3).

[6] 孙永祥. 俄全球能源安全政策考量及中俄能源合作[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2).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

第12篇

1.1长安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目前,经过几年发展,长安区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带四板块”。“三带”主要是指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和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其中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陕西省阳光雨露现代农业、西安添福农业观光园、尚耕农业、宏府农业、一品花卉等十余个现代农业园区。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以细柳为中心,沿西太路、韦斗路建设,目前面积已达到933.33hm2。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以王莽鲜桃、清水莲菜生产观光、城郊葡萄、东大垂钓为重点,目前面积已达到3200hm2。“四板块”主要是指西部设施蔬菜板块、中部特种蔬菜板块、东部瓜菜板块和畜牧业板块。其中西部设施蔬菜板块包括高桥、灵沼、马王等街道,以发展反季节精细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高桥5个百亩温室大棚集群、马王千亩生态农业示范和灵沼食用菌系列化规模开发是西部设施蔬菜板块的重点建设项目。中部特种蔬菜板块包括黄良、王曲等街道,以发展各类叶菜、韭菜、大葱等时令蔬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形成了黄良苔韭、王曲韭菜、杜曲特种蔬菜3个特色产品。东部瓜菜板块包括大兆、砲里等街道,以发展西甜瓜等瓜果为主,重点建设内容有设施西瓜示范、嫁接育苗、大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及信息服务和市场推介等工作,面积已达到1666.67hm2。畜牧业板块包括斗门、杜曲、郭杜、黄良、东大、兴隆以及沿山各街道,以发展生猪、蛋鸡和牛羊养殖为主。生猪基地主要包括斗门、杜曲等10个街道,存栏量已达到11.06万头。蛋鸡养殖园区以郭杜、黄良、东大、兴隆4个街道为主,存栏量已达到130万只。牛羊基地以沿山各街道为主,目前存栏量已达到3.5万头。

1.2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城郊街道作为长安区西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下辖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居人口67560人,其中纯农业人口为48137人。城郊街道占地面积244km2,位于西沣景观大道、环山旅游公路、西太公路辅道交汇的黄金地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条件充足,水资源丰富。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有小麦、玉米、果树等。近年来,近郊旅游又带动了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上王村为中心,辐射环山路周边各村及整个沣峪山区的旅游接待网络。同时,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郊街道也在尝试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无公害果蔬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目前,城郊街道辖区内已建设成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阳光雨露、现代农业展示园、大秦岭、果业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南山庄园、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等,占地面积超过200hm2。2013年还启动了广润、恒瑞和景润3家示范园的建设项目,占地约60hm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新技术蔬果温室、大棚和优质果树种质资源展示区。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集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家乐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

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典型案例的发展特点分析

2.1尚耕南山庄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尚耕南山庄园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和养生餐饮为特点,将农业科技、农业观光、都市休闲、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科技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园。建成后的尚耕南山庄园将分别由文化创意生态园、生态农业体验园、太空育种种植体验馆、餐饮娱乐服务中心、黑凤鸡产业发展中心等部分组成。南山庄园主要经营太空蔬菜、花卉种植、黑凤鸡养殖、养生餐饮服务等项目。该庄园从2010年5月份开始试营业,现已形成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2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与城郊休闲体验、旅游消费、农业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回归自然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促进长安区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提升上王村农民收入,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园区现已成为长安区颇具代表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是加深城乡产业互动和融合的典范。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功能规划为种植区、养殖区、景观区、活动区、服务区、关中农产品作坊体验展示中心等,并进行具体分区。园区规划有采摘园、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水产/禽畜)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方面,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可参与的活动项目有采摘体验、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该园区已成为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追求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之地。

2.3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的主题是科研基地、科技展示、农业观光拓展、科普教育。其主要为农业科技专家提供科研育种平台,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中心规划为“1心5区”共6大功能区:“1心”为管理服务中心,“5区”分别为“现代化农业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新优品种展示区”、“品种选育创新区”和“休闲体验餐饮区”。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西安市各区县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区县建设农业示范圆点24个。工厂化育苗区为蓝田、长安、灞桥、户县、高陵、周至等6个区县的蔬菜生产示范点培育种苗110万株,积极引导各示范点进行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与区县蔬菜生产示范点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辐射示范面积达4666.67hm2以上,推广蔬菜高效种植模式7个,有效带动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自2010年以来,展示中心已组织培训市、区县农技干部9251人次,接待各区县农业技术人员、高校学生、种植合作社、专业户及游客等15万多人次。

2.4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

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是以建设高新技术蔬果智能温室大棚、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自2009年建设以来一直围绕“一心、两轴、两带、四片区”建设布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含量”的建设理念,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效衔接,将园区公园化建设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现已初具规模。该园区以现代农业为载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打破传统一、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周边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农耕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园区以蝴蝶形“农耕文化展示馆”为核心,将农业高科技成果展示融入其中,以生态休闲的参观环境为依托,使游人步入其中放松心情的同时,对现代农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呈“十”字形建设的园区南北主干道和东西景观大道为“两轴”,将园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展示研发带和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带,在“两带”中又将园区划分为高科技农业生产展示区、果树采摘领养区、农耕文化体验区(QQ农场)、亲水种植养殖区的“四片区”总体发展布局。

3城郊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城郊街道地处秦岭北麓,距西安市中心仅30km,辖区内有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也较发达,这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城郊街道以发展农家乐为主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但随着经营的进一步深入,农家乐变得没有特色,“土”味丧失,客源不稳定,农家乐发展出现了潜在的危机。因此,探索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新路子,对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郊背靠秦岭绿色屏障,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城郊辖区内的秦岭野生动物园、青华山、净业寺等旅游景点是西安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城郊有着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城郊作为长安区的主要农业区,其具有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前景广阔。

4城郊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城郊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城郊街道农业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政策扶持来维持,从中反映出了城郊街道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尚未完全显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其次,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农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园区内技术人才储备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农业园区建设的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筹集社会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此外,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4.2建议

4.2.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要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把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引导发展方面多下工夫。

4.2.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要立足当地农业和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手段,使农业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纽带。有目标的引进新品种,让农业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要实现企业与农民的互赢。

4.2.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第13篇

[关键词] 牛繁改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06-01

引言

长顺县是绿壳蛋鸡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原始的绿壳蛋鸡品种,现已鉴定,作为贵州省禽类品种遗产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开发利用地方性禽类品种遗产资源,并成为地区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新形势下,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绿壳鸡蛋的特色品牌,积极构建市场化的发展平台,打通向外发展的道路,在推动绿壳蛋鸡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品牌优势,积极申请权威认证,逐步建立独特品牌,实现品牌化、市场化,促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现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当前长顺县绿壳蛋鸡的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的养殖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

一、发展概况

就目前长顺县绿壳蛋鸡养殖情况来看,发展已经覆盖全县十七个乡(镇),七十五个行政村,养殖户达到20000余户,饲养蛋鸡总数超过4500000羽,与2005同一时期调查比较,翻了近十翻。鼓扬镇是绿壳蛋鸡的原产区,在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其养殖数量翻了好几翻,2000年时仅有一万羽左右,到了现在,已经达到500000羽,逐步扩大为绿壳蛋鸡养殖中心,成为重点保护开发的核心区,极大的推动了全县绿壳蛋鸡产业化养殖的发展。

绿壳蛋鸡主要生长在山林里,最初仅局限于村寨中饲养,饲养方式为典型的传统式散养法,虽然有鸡舍,但主要是散养,还有些依靠灌木丛进行自然饲养。养殖效率极为低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受市场价格上涨以及政府大量优惠鼓励政策的引导,近几年不断涌现出一些大规模养殖的养殖户或者是养殖场,这一点在鼓扬镇的格道村尤为突出,养殖数超过50000羽。养殖农户规模最多的也是在鼓扬镇,其养殖规模每户在500羽以上,按照传统的养殖办法,去除劣势品种,保留优势品种。目前鼓扬镇5个行政村养殖总数超过500000羽。从整体的市场前景分析,绿壳蛋鸡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平均价格为白土鸡蛋的价格3倍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绿壳蛋鸡的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如何应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众多养殖户思考的关键问题,根本来说。还是以提高养殖技术,提高质量和产量为本,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二、鸡舍建造

绿壳蛋鸡喜在山林里生长,鸡舍建造应该遵循通风向阳的原则,鸡舍的前后可以适当的设置宽120cm、长70cm的通风窗,按照每隔3米的标准设置,鸡舍内设置饮水器、饲料槽、栖息架,按照鸡舍大小等距离摆放,要在鸡舍向阳面开一个高160cm、宽75cm的门,门外铺一层沙子的空地,便于蛋鸡活动,一般的养鸡场鸡舍都适合绿壳蛋鸡的养殖,也可以因地制宜的根据地势或者空闲的房间搭设简易鸡舍。

三、孵化

选择种蛋的标准依据其重量,在40g以上的作为种蛋,通过人工孵化技术进行孵蛋,首先控制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分批次孵化应该选择恒温,每批次要交叉分开放置,要将大头朝上放在蛋盘上,在孵化期前18天内,要保持蛋壳表层温度在37℃,进入19天后,要进入雏机。一定要平放,保证机内温度在37℃,前18天内保持湿度在60%,19~21天内保持在70%。其次是翻蛋,要保证每隔两个小时翻一次蛋,程度在90°;再次是出雏,一般情况下在孵化进入20天后开始出壳,第二天基本出雏完毕。第四,种蛋进入孵化期之前要进行消毒,产后消毒一次,放入孵化前消毒一次,出雏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一般选择福尔马林溶液蒸熏。

四、绿壳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蛋鸡的饲养要有所区分,一般雏鸡主要喂养20%的粗蛋白,青年鸡选择15%的粗蛋白饲料,而种鸡选择17%的粗蛋白,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鸡的代谢情况决定饲养量。

1. 雏鸡的饲养管理

一般认定出壳至一个月内的为雏鸡,一周龄的雏鸡温度控制在33℃,以后每周相应降低2℃,要保证雏鸡周围有均匀的温度热。孵化机内的湿度控制在60%~65%之间,但地面要保持干燥,按照鸡龄决定育雏的密度,10日内的每平方米放置40~50羽,11~20日内的每平米放置30羽,21~30日内的防治20羽。雏鸡的饲料一般选择玉米、大米、稻糠、豆饼等杂粮,保证其营养的均衡,饲料每天光照23小时以上,随后几周内可以适当减少光照时间,一般选择日光灯照射即可,根据室内面积选定大小。

2.青年鸡的饲养管理

雏鸡饲养至一个月以上便成为青年鸡,进入青年鸡阶段后要适当调整饲料的配比,根据阶段性用途分为膳用鸡和后备鸡,膳用鸡主要以长肉为目的,选择全价肉鸡饲料,集中供食不限量,并适当喂养青饲料。每天保证新鲜充足的水,保持每平米12只以内,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55%,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照,晚间适当进行日光灯照。等仔鸡生长至80日时便能够上市销售,否则生长速度减慢,造成饲料浪费,经济效益降低。后备鸡的饲养要有所限制,防治过肥或者早熟,对于后备鸡的饲养要保证水源的充足和清洁,采用合理分群养殖法,定期淘汰发育不良的仔鸡,根据个体大小决定养殖密度,每平米控制在8只以内。

3.种鸡的饲养管理

青年鸡在生长至20周龄后便进入种鸡阶段,种鸡群控制在100~150只之间为宜,开始产蛋前半个月开始喂养全价饲料,一天喂3~4次,每只每天控制在60~70g之间,保证水源充足,这一阶段要增加光照时间,保证每天光照在17小时以上,每间鸡舍可以安置40瓦的灯,红光为首选,产蛋期的温度在23℃左右为宜,湿度在53%左右为宜。

五、疾病防治

绿壳蛋鸡养殖的疾病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养殖环节,出壳鸡要注射鸡马立克氏疫苗,根据雏鸡日龄划分喂药时间,5日内喂一次,12~14日内喂一次,35~37日内喂一次,每次保证在3天以上。一般预防细菌性疾病的首选药是恩诺沙星,选择10%的100ml溶液与200斤水勾兑,进行喂药。预防呼吸道疾病可以选择强力霉素等药物。饮用水要用百毒杀进行消毒,3周龄时期以预防球虫病为主。种鸡阶段主要预防鸡新城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支气管炎等疾病,选择灭活的油乳剂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苏世广,许月英,秦浩亮,等.蛋重和蛋形指数对乌骨绿壳蛋鸡种蛋孵化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232-233.

[2]许兴嘉.绿壳蛋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技术要点[J].家禽科学,2008(3):27-28.

[3]王福明.不同饲养方式对凉山岩鹰鸡屠宰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58-159.

第1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机技术推广;应用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有较大的关系,农业一直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将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农业效益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将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一直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点。

1农机技术发展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开展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便为农村种植和畜牧业提升相应的科技含量,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整产业结构等。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现代农业中,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而言较为落后,农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国为了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矛盾,政府开展了公益性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我国基层农业推广的力度较差,基层推广机构的设置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出其中的整体效益;另外,我国农村基层的科技投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基层教育和科技推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在农机器械中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指的是利用GPS全球定位来实现位置定位。采用GPS定位的目的是向全球提供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从而精确三维定位位置。将全球定位系统放在施肥机或者播种机上,通过GPS能够找到精确的位置,从而掌握好播种和施肥的情况,并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土壤的有机肥料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和播种,使得农业机械和信息化最大程度的相互结合。

2.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物联网技术中遥感技术

在农机中有较为广泛的运用,采用遥感技术指的是通过目标物体的反射光、红外线及电磁波对目标物体进行及时的探测和精准的发掘。农机联网技术是遥感技术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区域中安装相应的遥感技术设备,如采集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并将传感器所记录的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至互联网,工作人员在日常生产中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参数,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看护农作物的时间,从而解放劳动力。

2.3加强农民信息化利用率

首先是及时采集农民的需求信息,按照农民的需要及市场需求、产业要求,建立市场和农业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能够掌握市场动态,这样才能够实施“菜单式”服务。其次是有效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原有服务领域是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延伸,从生产到加工等流通环节重视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由原有的偏重农业产量的推广到重视生态型的生产,从而改善农村的生态状况。最后是丰富服务技术手段。不仅需要做好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做好相应的田间技术讲解。而且要善于做好创新服务模式,最大程度地推行农投企业的订单服务模式,以农资和经销商为主体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科技园区为主体的示范推广。

2.4加强渗透农机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加以落实,将会使我国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的推广,让农业生产人员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才能够最终实行推广。而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例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将年轻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派出去交流学习。通过专家的培训和讲座,能够让技术人员开阔视野和更新相应的知识结构,填补相应的技术空白,对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科技的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上下一起努力,才能够帮助农机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5加强领导,科学筹划

相对而言,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方面能力较弱,导致了目前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我国基层农机推广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信息化与农机化之间的融合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领导体系。对发展规划的建设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拉近农机管理部门同农机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推广农机技术。同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技术和农机科技发展动态,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确保信息技术在农机推广中作用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为农业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减少了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提高农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满足农户的生产种植需求,确保生产种植高效完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6提高认识,提高农机信息化推广

加强建设农机信息化,有助于整合和优化农机工作流程,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广泛推广农机信息化,应该统一认识,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新的信息技术。基于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等原则,大力促进农机信息化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履行加强管理、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的职能,想方设法提高农机技术的产业化。在农机信息化应用推广过程中,应善于利用网络、视频、现场讲解和音频等推广方式,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农机生产理念和农机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服务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未来只有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够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只有重视农机信息化的推广,才能够保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而走向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建.浅议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运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3(3):80.

[2]马金嫦.浅析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及示范推广应用模式[J].科学种养,2016(4).

第15篇

关键词:马铃薯 脱毒种薯 产业化

为了充分利用毕节市农科所马铃薯研究中心和威宁县脱毒马铃薯研究中心的品种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优良脱毒马铃薯种薯推广公司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产优质脱毒种薯产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公司盈利。

一、基本情况概述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拔高度1252m,年平均气温13.8℃,年有效积温5048℃,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为3400℃,无霜期264天,年雨日量188天,日照时数1348.9小时。适宜马铃薯种植,农民具有长期以来的种植习惯。

二、马铃薯种植现状:

黔西县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6.2万亩,占旱地面积的13.4%;总产2819.3万公斤,平均单产455公斤。单产水平低,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方式为单作或与玉米间套作。1―2月份种植,6―7月份收获。

目前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铃薯退化严重,黔西县马铃薯每年30―50%的产量损失是因种薯质量问题造成。

二是脱毒马铃薯种薯供应不足。

三是马铃薯用途广泛,但缺乏加工大型企业,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低,市场单一,农民效益不高。

四是运力缺乏,交通不便,制约了种薯和产品的流通。

三、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发展趋势

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快繁技术可有效的解决马铃薯品种退化问题,病毒病已成为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种薯质量,通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马铃薯经过脱毒后排除了主要病毒的危害,从而恢复和保持优质高产的品种特性和增产潜力,延长品种的推广应用年限,提高脱毒马铃薯种薯的供给量和质量,扩大生产能力,突破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非常之大。

目前黔西县推广应用面积不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种薯来源一方面主要靠到威宁县调进直接供应农户生产;一方面是到市农科所引进原种到基地进行繁殖,以一、二级种薯供给农民生产。种薯质量高,增产潜力大。

四、马铃薯产业化的作用与意义

实现产业化能积极调整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能动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主导产品及其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的合理分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协同互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产业化的实施,不仅能使农民获得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和条件,而且方便了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的生产和社会化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推进产业化的步伐意义重大。

黔西县广泛适宜马铃薯种植,需种量大,长期以来靠到威宁县调种供给,运力困难,种薯易受损伤,价格高。因此,实施引进原种快速繁殖技术产业化,建立健全种薯扩繁基地,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势在必行。

五、马铃薯产业化市场前景分析

马铃薯产业化不仅可以带动种植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而且可以推动畜牧业、加工业、食品等的发展。

脱毒马铃薯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其技术性含量强,生产集约化程度高,需要经济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作为产业的主体,才能实现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率,马铃薯产业直接影响其种植业、加工业的发展,种薯产业提供优质的种薯,保证种植业生产出优质的加工原料薯,从而推动加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工业的发展又拉动种植业和种薯产业的不断发展。

六、马铃薯种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为了加快黔西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和推广应用步伐,加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种薯质量及统一供种能力,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进程,确保马铃薯大田生产用种安全,选择我县海拔相对较高的红林乡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从毕节市农科所或威宁脱毒马铃薯研究中心引进原原种进行繁殖,以一、二级脱毒种薯直接供给农村合作社及农民种植,满足市场对马铃薯需求和企业加工的需要等。通过基地建设的实施,力争3-5年将红林乡打造成为黔西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之乡。

(二)、基地目标

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高产稳产特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种源充足、市场认可度高的威芋3号、云薯201、费乌瑞它脱毒马铃薯良种。

2、基地建设地点及扩繁规模:基地建在自然条件较优越的红林乡六斗、穿洞两村。将农业局引进原原种繁殖的62500公斤脱毒种薯扩繁500亩。

3、产量目标: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实现500吨的总产量及收购量。

4、提高种薯质量:基地生产的脱毒种薯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种薯质量标准,产品抽检率达到98%。

推进产业化经营:基地要围绕满足于本县脱毒种薯的需求,积极与种植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加强产销对接,推进订单收购,增加农民收入。

(三)、运作模式

1、采用“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即黔西县农司负责种薯、肥料、农药、收购、运输、储藏等生产费用,按签订的合同保护价收购种薯;农民专业作社负责组织生产、管理、配合公司搞好种薯、肥料、农药发放和种薯的收购工作;农户按照规划管理要求生产、收获、交售种薯。

2、实行统一供种,借种还种。

3、由公司与专业合作社及基地农户签订种薯收购合同,按每公斤1.5元的保护价收购。

2、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加,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增加氧气含量,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3、社会效益

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农民使用土地,投工投劳,种植500亩种薯,至少可生产种薯425000公斤,按1.5元/公斤的保护价计算,可创收入63.75万元,每亩收入达12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