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设计常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观设计常识

第1篇

1.1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和提高产品生产高效化、产品质量的需要

专业化的维检队伍能够保障检修技术稳定、不断创新发展和提高检修效率,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减少停机时间,为企业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1.2全面推行“点检定修制”和减员增效的需要

推行“点检定修制”,就是要对公司主体生产设备进行系统考虑,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使整个系统充分发挥潜能;专业管理,加强协作是提高维检岗位劳动效率的主要方式。

1.3设备维修不断市场化的需要

市场经济下,不断改进设备管理模式与机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建立专业化管理模式,使设备维修与生产实现管理形式分开,在服务好生产的同时,进而推行维检市场化。

1.4建立流程性组织机构的需要

维检工的劳动组织方式是:采取集中管理,分组作业,维护和检修人员既有分工又可相互调剂。作业中需密切配合与协作,互保安全。这种组织方式为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行性。以现代企业制度来重新认识设备管理,在管理理念方面: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和效率,通过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流程改造等提高运行效率。对于小组织、抢修式的检修模式,强调职能化,而忽视全局性、流程性,必然引起整个组织的流程不顺畅和效能发挥不充分,专业化管理易于实现流程化组织,使工作规律化、有序化、可控化。

1.5传统设备管理模式改造的需要

设备的传统管理模式是按产线分段管理和分工运行机制,各分工团体趋向独立化,协作化难度增加,企业内部机制性和结构性存在着深层次矛盾突出、管理障碍增加和工效低下的情况。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就是打破分化,增强协作,进一步挖掘设备管理的潜力和激发设备管理的活力。

2探索建立新的维修模式,促进设备管理模式改革

2.1方案思路

参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点检定修制”经验,结合公司内部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深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确定改革总体方案思路:在公司层面确定“点检定修”的设备维修专业化管理模式,在专业维检单位建立责、权、利考核方式,在确保人员思想稳定和设备管理稳定的前提下,推动设备维检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加强维检协作,挖掘设备管理的潜力、激发设备管理的活力,实现为公司创效的目标。根据生产单位的工艺要求及设备维护检修方式的需求,把维修人员分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统筹考虑,重新高效组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一个新的设备维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相关运行机制。建立将检修计划执行率、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考核指标,并与所服务生产单位的产品产量、质量及设备实用状况等指标进行挂钩核算,确保建立责、权、利对等的考核方式。

2.2新的设备维护检修模式

在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要求下,形成“一个中心、一个体系、两个组合、三种机制”维护检修新模式。一个中心:设备维护检修中心,统一管理各检修部或分公司各项任务安排与监督事宜。包括:工作安排、人员组织、资材供应、员工人事管理和奖金分配等的集中管理,具有统一协调的管理功能。一个体系:提高维护人员处理事故故障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设备事故故障停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需要建立突发故障抢修调度体系。由中心调度统一协调和指挥,以设备事故区的区域调度和区域维护班为主体,临近区域调度和维护班组根据需要及时支援,达到快速实施抢修的要求。以调度指挥为中心,所构建的设备抢修“110”抢修服务体系,就是要在整合了各检修队伍的基础上,突出设备检修管理的一体化,最终保障设备维护抢修高质量完成,实现速度、质量、成本最优的目标。两个组合:设备维护的区域化组合和检修工作的专业化组合。设备维护的区域化组合,就是要促进区域临近的班组之间能够迅速组成相互帮助的整体队伍,根据生产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缩短设备停机时间,本着维护人员对设备熟悉、维护故障处理到位很快的原则,形成互相合作的区域设备维护统一组合。抛弃传统管理模式下各个维护检修组织“单打独斗”的作业方式,每个设备维护检修组织不仅是为某一台套设备维护,而是形成一个设备维护组织单元主要承担某一套设备并兼顾承担临近区域或相关的若干台套设备的维护检修,达到充分利用每个设备维护组织的力量,提高整体组织的合力。同时,在有特殊工作要求或特殊技能要求的设备区域建立维护检修快速反应队伍。根据各生产单位设备检修特点和实际需要,建立适应公司需求的各种专业化检修队伍。各个设备维护的区域化组合和检修工作的专业化组合都必须实现相当的机动性,可根据各生产线设备检修需要,按照调度中心安排,随时参与生产线之间、维护检修区域之间的应急抢修和联合检修。为保障维检中心高效运行,必须配套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1)跨区域检修作业机制:为了提高跨区域作业积极性和高质量完成委托项目,建立三项保障原则:第一,在制定检修项目计划时,根据项目设备的专业要求,任务性质,技术难易程度,工程量大小等来确定相应专业检修队伍;第二,针对跨区域应急检修项目的检修时间长、工作量大、作业环境差、技术较复杂等情况,采取集中抽调优势队伍以达到快速高效的工作要求;第三,确立保证质量和保证时间的指导思想,针对项目委托、项目准备、项目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委托区域队伍对出现的技术质量疑义必须做到快速回访处理,否则委托业务奖金不予兑现。

2)检修工时机制:为避免设备维修人员工效低下和职工间盲目攀比心理,挖掘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编制《检修工时定额标准》,把职工在设备维修工作中复杂的有形和无形劳动进行量化,用工时记载劳动成果量,再把量化后的工时与奖金关联分配,进行统一考核,实现公平公正、按劳分配,进而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3)兼工种作业机制:根据人力资源调研统计结果,为提高每个班组独立作战能力,从挖掘员工个体的潜能出发考虑,使得单个职工的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职工,实现兼工种作业化,在工种之间调剂劳动力余缺,充分利用劳动力。需要进一步补充的工作措施有:第一,有针对性地实施岗位技能培训和岗位安全教育;第二,进一步优化人员和工种设置,优化维修人员之间、维修人员与被服务人员之间,维修人员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持续优化组织形式,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3实施设备维修专业化管理模式可达到的效果

1)促使实现公司管理流程再造面对分散管理时,各单位都在喊人少、职工累,而实际上总体人员松散、工时利用率低、劳动效率低下,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可以使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强度逐渐降低。

2)实现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和促进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在经过在新机制下的磨合,维修队伍实现人员逐步稳定,工作效率提高而且设备安全稳定,实现经济运行,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同比逐渐降低。

3)维修效率显著提高,维修成本显著降低工时利用率明显提高,公司主要生产单位修理费逐年下降,设备管理费用减少,降低了企业经营生产的成本,提高公司效益。

4)促使“点检定修制”进一步深化实现全公司设备的点检定修工作实行统一的原则、统一的标准安排人员和确定职责,合理统筹安排各系统的检修任务、时间,避免各系统设备生产与检修相互影响,建立合理的点检、检修与生产协作机制,以及解决相关的内部管理矛盾。

4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广场;人性化;景观;铺地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广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广场景观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创意、人性化、地区特色、文化魅力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城市广场的设计。

一、阜宁人民广场简介及评价

阜宁人民广场位于射阳河南岸,新阜宁大桥南端的引桥西侧,南临原204国道,北枕射河南路,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广场总体呈矩形,但不够规则,因为东西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自然河道,而且小河并不是直的。阜宁人民广场具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以宽宏的气度、巧妙的布局、欧式的雕塑显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流连忘返。

1、广场入口景观

入口是以广场砖的铺地为主要造景元素,这是广场的中轴线,也可以称它为甬道,铺地的两侧有三组相对的半圆形的花池。铺地的前方一尊石雕女像坐落在广场的圆盘上,石像俏然立在圆盘的水池中间,水池内有喷泉装置,喷泉开启起时,水花冲天,别有一种风情,雕塑女像左臂上扬,作揉发状,右臂自然下垂,手里握着一条软物件,身体略呈S型,好像在沐浴中,雕塑的形体美化了人们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情操。雕塑以北,铺地两侧各有五根相等距离的圆柱,每根圆柱上顶着一个晶莹的球体,球上横斜着一个隶书体的“一”字。实际上是路灯,却巧做成仪仗队的形式。动静结合的元素,为广场增添了许多观赏性,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四周设有草坪,座椅等,提供市民休息,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2、广场中心景观

该区设有人工湖和活动区,人工湖是整个广场的中心,依广场圆盘而自然生成,与圆盘相夹的部分都用小柏丛围成花池。在广场景观空间的艺术处理上,营造一种自然的氛围,体现了生态化的设计。活动区是以广场圆盘为主,以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为主要景观元素,为市民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体现了广场的简洁大方的特点。且在铺装图案的设计上也加入动感、活力的元素以及明快的节奏感,盘心之上是一个特大的圆环,上有花瓣纹样的图案。广场圆盘的北部是欧式廊柱,耸起一个特大的立式半圆,东西各有八组廊柱相连接,形成相间的拱状门和直角门,它们共同辅托起中间的一道大拱门,大拱门高而阔,被八根廊柱支撑着,相联缀的廊柱在整体上如同一个巨人伸开双臂,作拥抱之势,显示一种亲和力和向心力。如果说广场是城市的眼睛,那么欧式廊柱所在的位置便是阜宁人民广场的眼睛。廊柱的周围依次是花池、环形路,廊柱向四周伸出辐射状的道路。在空间造景及布局上做到了形式与功能的巧妙融合,显示自己的特色,赢得人们流连忘返。在广场中预留大面积的活动空间,可供市民举行多项游玩健身等活动。充分体现了整体性,个性化设计。

3、广场四周植物配置

在广场景观设计中,选用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垂柳、月季、雪松棕榈类树种。在广场圆盘的四周是大片的草坪,草坪四周穿插着一些花池,点缀着垂柳月季等树木。这样的植物配置形式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东西两侧是绵延起伏的土丘,土丘上种植草坪,脚踩上去柔软而有弹性,还种植了一些植雪松棕榈类长绿树木。既能方便夏季游人的隔离遮挡的效果,又到达了广场布局的统一,提高了广场的环境质量,达到了植物对广场的利用功能。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通过对阜宁广场景观的分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充分认识和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到广场环境的创造中,注重人在广场空间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特色等的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市民的的多样化需求。

2、整体性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满足广场使用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进行风景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体现城市广场的整体美、技术美与形式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孕育的广场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内涵,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与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由此塑造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城市广场。

3、特色性原则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植物材料选择上突出本土植物,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三、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艺术表现

城市广场一般是以广场铺地、雕塑、水体、植物等为艺术表现的。

1、广场铺地

地面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要起到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的功能,因此广场铺地设计要新颖特别,和周围的环境相呼应。在选择材料时,用作于广场铺地材料要注意安全隐患,材料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从铺装图案上,以简洁为主,因为广场是室外空间,所以只在重点部位稍微强调。广场铺地要与功能相结合,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城市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花岗岩、卵石、石材等作铺面。

2、广场雕塑

雕塑是供人们进行多方位视觉观赏的空间造型艺术,是城市广场景观的点睛之笔,在任何视角、任何时间都带给人美的倾诉,其传达的内在思想丰韵也是至真至诚的。雕塑应该符合广场主题的要求,要有鲜明的形象,要与广场的气氛风格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符合。一件完美的雕塑作品,不仅依靠自身的形态使广场有了明显的识别性,增添了广场的活力和观赏力,而且对整体空间环境起到了烘托、控制作用。

3、广场水体

水体常常在闲静的广场上创造出跳动、欢乐的景象,城市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瀑布等形式,它的静止、喷发、跌落都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设置时应确定水体在整个广场空间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后再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广场植物

植物提供给人以生活美的享受,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广场植物是城市广场景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树木本身还具有表示方位、引导和遮阳的作用,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树木自身的造型和色调,能够制造出城市广场空间的另一种景观。在广场设计手法上,通过对广场与道路的相邻处月利用树木、灌木或花坛起分隔作用,减少噪音、交通对人们的干扰,保持空间的完整,还可利用绿化对广场空间进行划分,形成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结语

城市广场是人们娱乐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到艺术效果、文化、经济性、环保等多方面因素,加入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自然与科技之间和谐的场面。

参考文献

[1]赖丁红.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析.现代园艺,2008.11

[2]马辉.景观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今的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现代大都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以创造适合人们居住并且具有一定特色景观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建设中最具有特色、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窗口,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广场是这个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我们设计一个好的广场需要大量的城市广场设计理论的指导和帮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问题, 比如说不同的城市广场有不同的设计定位。 应该根据它在城市中的地位和文化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交通、 人的活动内容与规律来加以规划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的含义及特点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中心公共开放的空间, 其景观往往集中代表整个城市的历史风貌、 文化特色、 风景名胜乃至发展方向。城市广场景观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景观, 往往具有典型性、 空间性、 实用性等特点。

二、城市广场的组成部分

广场按其性质和功能分类可以分成集会游行广场、生活广场、市民广场、建筑广场、纪念广场、市场广场、休闲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等。如果按照广场平面的组合形态分类可以分成规整形广场、不规则形广场和复合形广场三大类。按广场的组成形式分类也可以分成平面型和立体型两大类。

三、城市广场的本质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广场会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些共性和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一)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质积累和象征。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场所,同时也对人的活动起到促进和限制的作用。二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一个特定的空间形式和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而行为和活动也比较倾向于发生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之中,甚至会对环境产生一些能动的作用。如果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析的话,就是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城市空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得它们彼此共存、互相交融并且互相补充。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其他存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它更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并且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说,广场的设计会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本地区的文化特征。比如,欧洲的一些城镇广场和我国的天安门广场就有本质的区别。我国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在建设之初就被要求成为展现这个城市风貌的一个窗口,承担地区标志的重任。

四、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风格定位

同传统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相比,现代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整个城市精神风貌和历史面貌的总结展示,因而在设计前需要对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充分的解读和把握,从而和谐圆融的展示城市景观。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平台,具有空间开发、 人流量大、关注度高等特点, 因而在风格定位时也必须结合城市特色考虑城市广场景观的外观性、 功能性与生态性。

(一)外观性

要求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美观的特点,且风格需大方圆融,兼具特色,切忌为了个性特色而与周边环境产生割裂,应整体考虑,提升品位。

(二)功能性

要求城市广场结合其所处地段区域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如交通广场、生活广场、纪念广场等。不同的城市、区域对城市广场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要求,要切实结合城市、区域功能及市民的行为、生活、精神需求考虑城市广场的功能,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三)生态性

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具备良好的绿化效果,能够为现代城市增添绿地森林区,提供室外休息、 交流的空间,增添城市亲近自然地空间,创造丰富的绿化景观。

五、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措施

(一)当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创性。当前,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

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该城市自己的历史内核、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盲目地模仿国外特色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或是国内一线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互相模仿攀比,导致各个城市的广场景观缺乏特色,难以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2、丧失整体性。城市广场景观缺乏对整个城市区域的总体把握,导致其广场环境与周边环境割裂,在整体的空间尺度安排上比例失调,在对城市广场景观的动静分区需求及交通流向、灯光设计缺乏整体性。

3、欠缺功能性。城市广场作为大型街区,对周边市民的生活需求需具备相应的符合,当前许多城市广场往往片面的强调城市广场的景观性,却难以满足周边百姓的生活需求,对于交通设施、人流引导也缺乏控制引导。

(二)完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

1、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独特性。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充分展现城市的精神风貌, 具有标志性的展现鲜明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设计时,应结合景观建设的目的、思路,充分放大文化主题,形成独特、明确的可识别性。

2、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统一性。城市广场景观应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所处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色、 风景名胜乃至发展方向。在景观设计时应尤为注重城市居民的文化内涵,深刻领悟城市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和特殊需要,设计出符合城市文化环境的广场景观。

3、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城市广场空间的结构层次应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并且实现动静分区、交通分流。城市广场的结构大多为开放式,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广场周边的建筑、道路,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合理设置交通路口,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结合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整体思路,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休闲动区、办公静区、 市民广场、休闲绿地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4、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通行性。城市广场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周边交通要道及生活建筑众多,到城市广场的人流、车流量大。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参观、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需求,结合广场的性质,合理进行人车分流,科学设置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畅通欣赏城市广场。

5、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可识别性。城市广场景观往往应注重视觉魅力,具备视觉冲击力,但不能脱离城市整体而片面强调冲击效果。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可通过设置具备文化历史特色的标志物,提高广场的可识别性,形成特色传播效应,实现市民的归属感与场所感。

总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归属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对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目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整体把握设计思路,努力打造更好的城市广场。在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系统、控制绿化比例、继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突出个性创造、重视公众参与等原则。从而创造出人性化的城市广场,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任骋.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及功能[D].山西大学,2007.

[2]王光新. 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

第4篇

《印象•武隆》实景演出以武隆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舞台,以濒临消失的“号子”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了巴蜀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和专属艺术形式。演出地点位于重庆市武隆县的桃园大峡谷内,山体景观深幽神秘、雄奇壮丽。特别的是要进入剧场内必须步行通过约300米的隧道,在昏暗的隧道两侧设计师匠心独运设置了数十个投影仪,播放的影片图像为演出内容的主要来源——“号子”资料照片以及民俗风光,观众在通过狭长隧道并没有感到不舒服反而感受到演出的吸引力,而剧场内外的矮墙上都绘制了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号子”们劳作的身影,这些细致的硬质景观不仅配合了演出内容同时极具艺术感染力,在演出开始前制造出了先声夺人的独特效果,这也就是通过实景演出主题提炼出的地域文化又表现到了实际的场地景观中。见图2。

二、各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地域文化代表元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城市都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运用到不同的景观中又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在《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场地景观中大量运用“竹”这一地域文化元素,“竹”文化元素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展现宗教文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场地景观采用了大量佛教仿古建筑小品,观众席也铺以蒲团作为“禅坐”,看似粗犷的设计手法表达了独特的“少林”文化。《道解都江堰》演出场地的景观中有两个个元素始终贯彻,分别是装着卵石的“竹笼”和原木三脚架做成的“杩杈”,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以竹笼盛装卵石结合木桩构筑进行截流,这两个元素通过设计演变成各种景观小品。

三、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针对实景演出场地景观,地域文化应贯彻到整个景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一方面是对当地文化历史、演出内容的深入发掘,制定全面的地域文化设计计划;另一方面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包括主题的设定、园区的规划、景观设施设计、植物选配等,设计全程都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

(一)应用策略

1.根据具体演出具体分析每个演出都有每个演出的特点、亮点,充分了解具体演出的背景、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运用的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园区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更应该结合园区的实际氛围,要求用恰当的表现配合演出成功。

2.融合实景演出主题内容实景演出的主题及内容是由当地文化得来,它的本身就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宝贵素材,可以直接挑选实景演出里的内容转化为场地景观设计可用的元素。实景演出场地是依存实景演出本身存在的,在景观中运用演出剧情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能让观众在观演前即有心理铺垫,观演后又能在现实场景中寻回剧中的记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观演体验过程。

3.代表性元素的运用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文化元素可以提取其精华通过调整梳理转变为精准概况的内容结合到景观设计中,从当地传统历史到色彩偏好,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可替代的元素;物质元素可以挖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植物等。从形式、色彩、材质、内涵方面合理归纳,通过设计转换为可实际应用的元素并运用到实景演出场地中。

(二)应用手法

1.布局整体化在布局上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内涵能使观众在行进过程中对“此时此地”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布局整体化的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是以原始景观为基底,实景演出依靠独特的自然景色为舞台,借用自然天成的优越景色营造出当地独有的景观基底;第二是围绕主要的地域文化元素构建景观空间,一个地方的文化元素是丰富多样的,提取主要的元素进行整体设计布局从而达成统一的认知印象。《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就以原基地上的竹林为景观基底,各种配套设施的设计也充满了“竹”元素。

2.空间情境化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观众融入到演出情境中去,在空间中制造故事情境引导观众在行进时自然步入主题时空。一般来,说实景演出场地的游线为单线或单线循环,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故事视觉化,如用雕塑、景墙、景观小品等形式表达故事内涵,通过组织游线节奏有意识地让观众在情境节点上逗留观赏。

3.细节符号化在细节上主要从造型、色彩、和质感方面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挖掘文化内涵完成同构联想并建立具体的形象。造型方面可以用重塑、夸张、变形等手段将地域文化原型转换为可用的元素,设计出符合实际场景的景观物;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构成,从地域文化角度看色彩有着千差万别的象征意义,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用色特点整理出合理的色彩搭配,有意识的营造有象征性的环境氛围;人的知觉系统对不同质感有不同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联想,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控制观众对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如在色彩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量运用了象征佛教文化的明黄色系,《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场地景观根据地域文化在运用红色元素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形成不同的意象符号。

4.手段科技化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创造和融合实景是实景演出的重要亮点,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高科技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成为景观设计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的科技化场景也随处可见。《印象•武隆》的演出场地中出色的灯光设计是观众感受的刺激点,集散广场上大气浓厚、隧道里的影片投影也是灯光的一部分、观众席椅背的LED灯组成了星光点点,这些都是用心融入了现代科技的产物,提升了《印象•武隆》整个形象的品质感。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工业厂区; 景观设计; 自然和谐; 诗意栖居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创世神话中,上帝以他的视界创造了山川、河流和人,并且把人安置在风景美丽的伊甸园中。人类与景观之间这种具有原初意味的深刻联系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认为: “人栖居于大地之上,这本身即是一种诗性的存在。人用“神性" 量度他的栖居,量度他在天地之间的逗留,因之才合乎本性地存在。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追求。在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好像安上了飞翔的翅膀,现代人愈来愈被物化,诗意渐行渐远,不再用哲理的眼光审视自己,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失乐园" 成为人类文化中一个忧郁的情结,在人类记忆中唯余一个远古的家园之梦。人们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这种自然回归力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人本能地追求和谐、秩序和美,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而且美好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人们才能不畏劳碌而得以“诗意的栖居" ,实现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提升生活品质,城市新兴的工业厂区园区中有工人自己的居住区,娱乐休闲区等,不再像建设初期只建起一栋栋方正呆板的厂房,他们已经开始去思考和讨论怎样为工厂里的工人着想,注重工人的工作环境,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景观,已经不仅仅是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以及其他城市空间的专属,人们在对居住空间、休闲空间等的舒适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在工作环境相对枯燥的工业厂区环境中,人们与自然亲近的愿望使得工业厂区景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 工业厂区环境景观神经的现状

现达国家的工业企业由于起步早、自动化程度高,他们已经把环境因素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再加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相关制度比较完善,工业企业的环境景观设计已经进入了有保障的工业企业必要设计范畴。

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科技园区或办公园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种在“天堂中工作和生活”的理想。追溯到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起源,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体验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灾难的地方,因而也是最早在改善居住及生产环境方面做出尝试的国家。社会主义先驱罗伯特. 欧文( Robert Owen) ,是最早体察工人在拥挤不堪的城市贫民窟中生活,和在恶劣的工厂环境下工作之苦的纺织企业家。欧文相信,环境对人的性格和心情有重要的影响,并相信,改善环境对工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转而提高生产力。为实现他的社会和环境理想,欧文于1813 年与原合作伙伴分手,而独立成立了公司。除了改善工厂管理以外,他主张成立占有一定土地面积的工作社区( Working Community) ,他甚至明确提出在工人模范村中如何来布局建筑,将工人公寓连接起来,四周绿地环绕,中间是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这充分体现了欧文试图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真正和谐的理想世界。之后的Titus Salt 公爵、肥皂生产商Lever 兄弟都为追求新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大飞跃,表明发达国家企业家开始认真考虑工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将理念付诸实施。

由于中国的工业厂区的产业结构等因素,虽然我们的工业厂区在近年高速发展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我们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工业厂区家们更多的是重视工业厂区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工业厂区的区域环境景观因素对企业文化和工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客观地说,我国的工业厂区环境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级的起步阶段。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政府也开始重视到这个问题,企业家们也越来越能理解环境景观对企业文化塑造和工人们身心愉快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实际上工业厂区的环境景观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工业厂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时期的景观设计师们的责任更是重大,在做工业厂区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深入研究,仔细斟酌,才能做出一个符合现代工业厂区环境空间的优秀作品。

2 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特殊性

工业厂区是指以生产各种工业产品的生产性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内部运转的流程等与其他企业特别是商业企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做一个现代工业厂区景观设计之前,必须要研究好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特殊性。与其他城市空间相比,工业厂区在空间特性上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抄袭很多在其他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相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自身特性来思考和完成工业厂区景观的设计。前期设计阶段重点要考虑以下三点特殊性:

要明确工业厂区与商业、建筑以及其他企业之间人群定位的差异。任何设计都是为使用者服务的,都是以人为本,这是最重要的前提。那么工业厂区的景观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从事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劳动的企业职工们。因此,景观风格的定位更应该重视这些人们的感受,必须强调空间开敞、动线便捷、环境舒畅、集群秩序等相对刚性的要素。

第二,要明确不同生产性企业之间的差异。如服装生产企业的整体风格可以相对轻松、舒缓,而机械生产等重工业厂区就必须强调规整、秩序的景观风格,以暗示严谨、规范的劳动纪律,以保证劳动效率和生产安全。

第三,工业厂区用地面积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自成一体,与商业街道以及广场、道路等公共空间在场地上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工业厂区内部还常常包含了生产、行政办公、销售接待以及员工住宿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厂区中,生产流程还包括了几十个的环节,不同生产环节的厂房建筑、环境状况都有很大的区别,对景观设计而言,必须考虑不同分区、不同生产环节的环境特点,合理安排各种景观要素的布局。只有在这些研究都做足的情况下,我们才能针对每个工业厂区的企业特性及文化,形成一个适合这个工业厂区的独一的景观设计。也只有在明确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应用其他通常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景观细部设计。

3 结语

具有新生活方式并充满活力的工业企业社区,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充分了解生活气息和文化并且能够感受到诗意栖居的场所空间,同时也是新型工业企业厂区的典范。追求生产、生活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工业厂区建设发展的趋势,现代工业厂区应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活与自然的结合,以复合生态的环境规划理念建构相应功能和结构的生态系统。在实际的操作中,景观策略的应用如何结合具体工业厂区特点,尊重场地特征,顺应自然规律,以新的视角,给工业厂区职工以“诗意的栖居”,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Kirsten.探索中的德国鲁尔区城市生态系统实施战略[J].国外城市规划,2003( 6).

[2]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

[3]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0(5):37-41.

作者简介:

第6篇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社会定位的思考,提出了图书馆以致力于社会服务为原则,发展经济为辅助的新型定位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图书馆界以其敏锐触觉,快捷勇敢的姿态大胆接受挑战,毫不犹豫地紧跟时展的步伐。一时间,图书馆搞活经济、有偿服务的开展,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馆,Internet应用前景等等热门话题接踵而至,令人眼花缭乱,仿佛一切已经顺利开展,美好前途就摆在面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很多遥远的前景是经过曲折的道路,漫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现实。倘若对变化的形势视而不见,墨守成规,就会被动挨打;如果脱离现实的客观条件与存在环境,美好的前景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且,没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始终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趋势,更应面对现实,对现阶段沸沸扬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的社会定位作冷静深入的思考。

一、图书馆的社会定位

图书馆在经济热浪的冲击下,发生了扭曲和变形,一部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图书馆人急急跳槽下海,而有些图书馆并没有立足现实,寻求适应的支撑点,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导致了图书馆与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没有呈现同步前进的趋势。

但是有不少清醒的图书馆界人士,对图书馆的前景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分析。茅振芳先生明确指出“图书馆界要探索图书馆改革之路,如果探索的结果是作为文化事业的图书馆变成了市场,就是忘本,自我异化”。程焕文先生分析了现阶段图书馆的种种误区。谭详金教授亦指出“对我们来说,树立真诚的为读者服务的观念,比期盼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还要主要,只有用我们良好的服务,才能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才能求得事业的发展。”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当然历史使命,阐明了图书馆在现代社会的定位。

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属于上层建筑,而非经济范畴。“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一切成员自由平等地开放”,要实现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这一规定,只能依靠图书馆摒弃狭隘的短期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图书馆一旦变成经济市场,受到市场规律的驱使,就会限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作用,图书馆就会变质。这一切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盛衰。因此图书馆应以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研服务为宗旨。

二、图书馆员的社会定位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人在历史文化深厚的基础上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他们读书爱书,精心保存藏书,对图书存在一种崇尚感,从而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代的图书馆人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的优良好传统,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图书馆人健全的人格受到冲击,时代的要求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不和谐的现象,表现为图书馆人人格的分裂和无所适从,图书馆工作者很难有献身事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图书馆人必须在这个经济条件下抛弃追逐物欲、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变革的冲击面前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超越世俗的价值观,以寻求并定位于一种高层次文化意义上的社会价值意识,探求真知灼见,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及保存事业,图书馆人的价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以致力于社会服务为原则,发展经济为辅助,探索图书馆的新型定位

处在经济大潮中的图书馆,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的冲击和影响有目共睹,市场经济不可否认地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一次发展的机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信息知识传播中心的图书馆,要使自身的服务走向市场,而非变成市场,即以为社会服务为原则,而把兼顾经济建设作为自我发展的辅助手段,只要把握好与经济的关系,并没有违背原则和异化,这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给图书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图书馆大有可为。目前的困境和危机只是暂时的,切忌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看到广大群众对图书馆需求的日益高涨,图书馆同仁自身的觉醒和努力,图书馆的辉煌指日可待。我们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奋发自强,人人各施所长,使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和科研文化的发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即会被全面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热情和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再者,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走向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长远有利的发展条件。为了适应这种种挑战,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定位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馆藏结构、工作方式、人员的素质、服务意识、内部管理等等。 转贴于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自身不断地变革与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这样的图书馆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程焕文.误区种种——图书馆学札记.图书馆,1995,(7)

第7篇

关键词:现场服务、景观设计、景观效果

一.现场服务的作用

现场服务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景观项目涉及专业工种多,设计师的现场服务,能在现场妥善协调各类因素,确认与修正施工效果。现场服务的主要作用有:

1.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准确传达设计构思,讲解设计意图与意向效果,让施工单位获得全面的设计信息和思路,避免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

2.设计师们深入了解施工流程,根据项目实际需求优化图纸设计,排查现场施工问题,及时处理设计变更等。

3.通过对施工现场关键节点工作审核发现施工问题,并主动改正设计存在的浪费、错误现象,积极进行成本优化; 4.对施工现场的服务对象进行相关设计技术问题的答疑,进行主动的技术监督与指导;

二.现场服务的方式

设计师现场服务可分为驻场服务和施工关键节点服务两种方式。驻场服务是指设计方在施工期间派驻设计师在现场,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设计问题。施工关键节点服务是指在施工的关键节点,设计师到现场确认和审核已完成的工作,解决现场设计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无论哪种现场服务方式,设计师应定期收集业主及施工单位意见,及时检查发现项目施工质量和设计问题,对各专业设计图纸问题进行解释、协调,遇相关设计变更事宜及时向设计总监、专业负责人汇报,协调各专业设计师处理现场问题和设计变更。

三。现场服务的内容

根据项目实施流程,在施工关键节点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才能有效保证项目的实施和景观效果的落地。现场服务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交底、图纸会审

技术交底:各专业设计师通过设计图纸、施工参考图片等对设计理念、施工重点、难点等进行讲解和说明,准确、全面地介绍和说明图纸难以表达清楚的细节问题。

图纸会审:业主、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提前阅读和熟悉施工蓝图,并把图纸疑问汇总后提交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协调各专业沟通并解决问题。图纸会审时,设计师详细解答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提出的图纸疑问。

2. 园建材料定板、植物选苗

设计师事先要熟悉图纸,清楚各种园建材料应用的位置,掌握各种材料及其不同面层所表现的效果,确认园建饰面材料、灯具选型。每种材料须提供多个样板进行对比,对确定的材料做记号、签名及拍照确认。

植物选苗要求苗木的形态、规格、分枝点一致且树木高低形态有韵律,主景树、行道树等重要苗木,其规格及形态是选苗的重点,苗木规格与设计规格误差不得超过5%。设计师应与业主、施工单位一起去确定苗木品质,并精选圈定主要的苗木。若苗木市场无符合设计要求的苗木,可通过变更设计选择其它品种,但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景观效果。

3. 样板段确认

为确保景观效果能达到设计要求,大面积施工前应对重要施工内容(如铺装)进行样板段施工,设计师确认后再大面积施工。确认后的样品、样板拍照留底,作为后续施工的控制标准。期间工作重心主要有:1)设计师对材料样品、规格、形式、施工样板现场效果进行认真的审核,确认或提出调整意见;2)1:1尺度的现场实验样板一直保留,作为施工人员应达到效果的标准样板,作为验收的对照。3)饰面的样板段,从材质、色彩、切割方式、铺砌方法、留缝、收边收口及转角部位都要一一把关,从细部着手保证品质。

4. 园建放线指导

放线是园林工程的重中之重,把作品的意境实体化。设计师要指导施工单位理解、渗透进设计的构思,才能准确放线。设计师应检查园建定点放线与设计图纸是否吻合,并从景观空间、尺度等因素对放线进行调整。种植放线依栽植方式的不同,可采用自然式、规则式、等距等弧线等方法,并根据植物体量、色彩和外部环境的协调性作出最佳的选择。绿化放线应重点是把控主景树、大乔木的放线点来满足景观空间营造的需要。

5. 主体结构确认

主体结构完成后,园建营造的景观空间也基本定型,主体结构确认和调整有利于景观效果的落地。设计师应熟悉图纸,对主要建筑、水景等园建的体量、尺度、比例等进行检查确认,检查周边环境与其的协调性,不同角度的观赏性,细部交接位置等收口等。若现场空间效果不理想,此阶段及时调整设计。

6. 水电管线、管井确认

水电管线、管井施工属于隐蔽工程,阶段工作确认有助于避免后期因景观效果不理想造成的返工。此阶段设计师现场服务的重心有:1)检查管线是否按图施工,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并调整;2.检查现场重点区域的给排水、灯光照明是否能满足要求;3)检查管线、管井位置是否与园建、绿化冲突,进行设计变更。

7. 地形堆坡指导

尽管标高设计图上有清楚的标高点和等高线来描绘设计意图,但设计师在现场从不同角度的视点把控和微调,将使地形设计更完美。设计师应在施工前提供各分区堆坡意向图片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按标高地形图和意向图片进行堆坡,再由设计师现场调整:1)查看堆坡的三维空间位置、高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查看各个观赏角度堆坡的前后、高低、相互之间的呼应关系是否合理;3)查看单个堆坡是否饱满,坡与坡之间是否连接顺畅、连绵起伏。4)查看堆坡与建筑、园建等的关系是否冲突,并及时调整;5)查看堆坡是否太陡影响种植,出现平地排水不良等问题。

8. 施工过程指导

施工过程中,设计师要不定期巡查现场,及时发现现场问题,确保景观效果得以落地。施工过程指导应注意空间尺度、细节的把握:1)检查各专业是否按图施工;2)检查现场存在问题并提出处理建议;3)从空间、软硬景配置等研究调整设计;4)解决施工单位提出的现场问题。

9. 绿化种植

苗木种植应按“大乔木中、小乔木灌木地被草皮”的顺序施工。现场服务时,设计师要与施工单位针对绿化效果进行充分沟通,认真检查确定主景树、大乔木等重要苗木的种植位置及观赏面,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大树种植点要考虑是否满足荷载要求、是否与综合管线冲突。乔灌木种植完成后,设计师检查植物层次及空间是否满意,并在现场进行优化调整。

10. 饰面完成验收

认真巡查已完成的园建工程,检查现场施工是否与图纸相吻合,检查材料应用、饰面交接位置等收口细节是否美观。设计师将现场问题拍照汇总,与业主、施工单位沟通解决方案,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业主及施工单位。

11. 初步验收、整改意见

初步验收要检查所有电气设备通电后是否能正常使用;所有水景的供水设备须打开,检验水景的出水效果、喷水效果、跌水效果等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苗木规格、种植密度、种植位置、植物搭配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若存在现场与设计不符,应将现场完成的实际情况拍照,做好记录,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整改。

12. 工程验收

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整改意见完成整改,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工程验收标准。对各专业施工现场做详细、认真的巡查,检验最终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经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建筑行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据相关数据,2001年以来,我国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的增速也持续在20%左右。2013年开始,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速度渐缓,但仍处于较快的发展进程之中。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消耗,因而持续繁荣的建筑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建设工程经济的研究力度。合理分析工程经济效果和投资所获效益的过程即为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工作,其可通过研究项目成本为建设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新时期对建筑行业提出了建设工程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1.建设工程经济能够迅速拉动市场的需求。兴建国民基础设施对大众的消费意向有着引导作用,这正是建设工程经济拉动市场需求的主要体现。此外,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加快城市化建设及现代化进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设工程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周边行业的兴起。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其发展同建材行业、冶金制造行业、水电行业等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也可带动这些周边行业的兴起,市场经济也将会因这些行业的发展而更加活跃。

3.建设工程经济维护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良性的建设工程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时,稳定的建筑行业可通过吸引大批量的家庭资金有效缓和并抵御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机,从而使整体的社会经济以更加稳定、健康的态势发展。

三、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节能环保长期性战略的缺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各行各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建筑行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同生态环境平衡密切相关,其环保效力与整个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壮大直接相关。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环保建筑的比例相对较少,建设工程经济无法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协调一致。

2.价格同价值不一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严格遵循“商品价格围绕实际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市场规律,但房价持续攀升成为我国建设工程的主要发展趋势,房地产开发商、炒房团持续炒作是最根本的原因。房价长期居高不下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长此以往必将引发泡沫经济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四、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合理控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需注意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并不是盲目地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而是依据市场实际变化及价值规律进行调整。政府在实际调控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房价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房地产价格与其价值应始终保持正常的波动范围。于我国政府而言,除需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外,还需定期对建设工程经济进行评估和指导,进而为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2.加大对建设工程经济的金融监管力度。除合理控制房地产价格外,我国政府还需加大对整个建筑行业市场的金融监管力度,以保证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需涉及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进程、贷款规模、还贷能力等内容,只有对建筑行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才能推动其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才能对其借贷项目加以严格控制,银行才可通过正常运转的借贷业务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建设工程经济的金融监管还要求政府大力推动银行的改革,有效规避建筑行业高风险借贷对银行的影响,降低金融风险。

3.以激励政策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转型。在促进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建设工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应以市场经济为基准,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前文所述,当今时代,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及资源的逐渐减少,国家相继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需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并制定出长期的节能环保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应坚持节能环保战略为发展导向,以提升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基于此,国家应及时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建筑行业朝低碳经济的趋势发展,并给予一些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企业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如对环保型住宅建设进行优惠税收等。这些激励政策必然可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转型。

五、结束语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息息相关,因而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十分有必要。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经济在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价格同价值不一致、节能环保长期性战略缺乏等诸多问题,建筑行业无法同市场经济准则相适应。对此,我国政府与建筑企业应积极应对,并在大量经济研究基础上寻找出解决对策,以加强对建设工程经济的调控,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生强.建设工程的经济风险及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2,23:217+205.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雕塑;创作理念;广场景观设计

Abstract:Jiaonan city administration square through the" Langya city"," squares"," annular channel"," anchor" prototype", a prototype"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external space form, interpretation of the Jiaonan city executive Plaz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ign of square. Square landscape culture embodiment,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rototype of reconstruction, sculpture sculpt of fission, twisted, the ancient city in the city square planning thought understanding and marine culture in the square in the proper position to achieve. Squar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thinking, not only makes the city square is a humanistic color, but also in the city square for history, in which people travel Plaza at the same time, feel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Keywords: city cultural plaza;sculpture;creative ideas;the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81-03

1 城市背景与广场概况

近年来,城市广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一样点缀着我们的城市,无疑对城市的形态及景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设计中漠视历史文脉,也日益成为广场设计的通病。只追求构图效果,缺乏文化内涵的设计充斥在我们的城市之中,我们呼唤精品,我们崇尚文化。

我院在胶南市市政府行政广场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胶南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设计上,也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胶南市地处山东省东部沿海开放地带,是青岛和胶州湾经济圈的重要卫星城市,胶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齐邑、越都之置,秦代设琅琊郡、县之置;之后或裁或复,1946年改建胶南县,1990年撤县设市。胶南山海荟萃,古迹名胜较多,秦始皇、汉武帝“乐而忘归”的琅琊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长城遗迹,铺金漱玉的天然海水浴场等。

胶南市市政府行政广场位于胶南市开发区中心地段,占地12.67hm2,四周均有城市道路与基地相连,北侧为珠海路,南侧为深圳路,东侧为温州路,西侧为宁波路,基地内有胶南市政府办公大楼,(12层,由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现已建成)由于办公大楼位于基地偏北,因此将广场划分为南北两个广场,南广场以开敞景观、集会为主;北广场以绿化、停车、休闲为主(见图1)。

2 胶南广场景观设计的建筑学文化特征

2.1“琅琊古城”的由来及古城设计构思提炼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已有齐长城,由诸城市桃园乡史家夼入青岛界内。青岛境内的齐长城起自胶南市李家前夼西岭,横亘而东,经市美、六旺、铁山、隐珠、薛家庄、灵山卫6个乡镇,跨赵鲁山等地入海,全长55km。

在广场设计中,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琅琊郡城市形态及古长城遗址,在南广场中引入“琅琊古城”构想,平面原型采用古城墙城垛式空间限定,(方形下沉式广场)材料为灰白色花岗岩,以体现古城风韵。其中,在下沉式广场地面铺装中,纵横交错的九条白色花岗岩色带 (地面铺装),寓意《周礼考工记》③中朴素的城市规划思想,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在此方格之下,用红色花岗岩色带将方形下沉式广场划分为九个格,体现“九宫格”思想。九宫格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上古宇宙图案或空间定位的图式,九宫的结构为过去荀子所言“欲近四方,莫为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礼也”。中央集中,从城市规划到住宅等大体都有这样一种模式。在九宫格中间设中央喷泉,周围设凹槽,暗设喷泉头,节假日可形成音乐喷泉景观,平时可不放水,这样既可以作为规则方形广场的变化,又使整个下沉式广场使用功能(集会)不受损害(见图2)

2.2体现“琅琊古城”特色的“水文化特征”及景观灯柱构想

“琅琊古城”取材于齐长城遗址中城墙独特的平面形式,其四周设环形水道,取护城河之意,其底部铺将军红大理石,节假日可放水充满,水深500mm,环形水道四周设喷泉,在北侧设6个浮雕柱。在古城四角,利用胶南出土的西周时期铜鼎原型,进行创作,形成景观灯柱,使灯柱集音响、景观、照明于一身,灯高15m,使广场的横向与竖向构图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见图3 、图4 、图5 、图6)。

2.3北广场中雕塑的文化特征――“海之魂”

北广场功能有三,一为停车场,二为主题雕塑,三为带形绿化景观。在三者之间主题雕塑位置显著,在北广场外部空间中起主要构图作用。在放置雕塑的平台周围,设水景码头,构景要素主要由旱船、平台、水面组成。码头立意体现胶南市海洋文化特征,加上雕塑本身的寓意形成“海之魂”景区。

2.3.1“锚之构想”

雕塑周围利用旱船及水面营造码头场景,上置旱船原型,体现胶南海上码头之功能。雕塑由两部组成,底部为虚实两层“锚之原型”,上部为“灯塔”之原型。两层锚采用扭曲变形构思广场,外层为白色两面球形网架结构形成外壳虚的锚,内侧镶嵌实体锚,使虚实对比的美学效果,得到了升华。上部的灯塔,由球型网架和几片横片组成,夜晚设灯光照明,在广场附近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成为北广场标志性景观(见图7)。

2.3.2“帆之构想”

雕塑由两部分组成,底层为四片“帆”之造型,上部为“桅杆”造型,四片风帆皆在船基底部,通过扭转的艺术手法,使“帆”的造型更具有神似的特征。上部桅杆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顶部设四片子风帆,使整个雕塑具有 良好的竖向构图特征(见图8)。

总之,北广场雕塑与其他构景要素的结合,形象而巧妙的体现了胶南沿海开放城市的特征(见图9)。

3 广场设计后的反思

3.1城市广场文化特征构思框架 (图10)

3.2城市广场文化创作理念

3.2.1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寻求广场文化的精神。

3.2.2从地域特征(如海洋、沿海城市)中,寻求广场文化的地域的特征,找出适宜的空间形态及城市雕塑。

3.2.3从历史片断的重构,寻求广场的复杂性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3.2.4从后现代主义中,寻求广场雅谷共赏的品质,体现广场历史文脉发展的延续性与创新。

3.2.5功能、空间、色彩、质地、绿化应围绕广场主题,进行取舍与创意,达到技术、艺术、工程科学的完美统一。

3.3城市广场文化的构成方法

3.3.1原则

①具有重点文化特征的空间,应放在广场中显要位置,以突出其重要性,达到统领整个广场之目的。

②广场中文化要素的安排,应采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平面布局方式,一切文化要素的取舍均应与主题相紊合,切忌繁杂。

3.3.2构成方法

①将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要素提炼后,置于中轴线上,可突出广场文化氛围,(如“琅琊古城”)具体手法:可采用高台式或下沉式。

②将城市雕塑放在具有地域氛围场所中,宜使人联想到雕塑的文化内涵,其竖向构图、色彩、体量,也容易形成局部构图中心,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锚”、“帆”之雕塑)。

③外部空间的限定可以使整个广场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利用园林中“障景”的手法,优则敞之,俗则屏之,使广场中主要景观视线纯净而完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胶南市行政广场的设计,深刻体会到区域的地方文化对城市广场设计的形成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尊重文化,尊重传统,永远是我们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截”的主题。

参考文献:

第10篇

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就不能照搬西方的一览无余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广场景观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具体体现,是大众聚集和交流的开放性的活动中心。

广场景观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风格。但现实中,设计者们对广场景观的设计只重视草坪和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忽略了景观造景的重要要素——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树景的造景设计。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树景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广场景观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广场景观中的树景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造景设计的探索。树景是我国传统景观造景的中国要素之一,是我国传统景观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景在现代景观中的使用意义和价值已经扩大,除了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和审美之外,它还要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环保、调节区域气候、增加城市中有限的空中绿化面积、塑造立体绿化景观等作用。

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们对树景的应用却远远不够,树景只是作为景观的某种添加以填补景观空间的漏缺,当硬质景观出炉之后,树景更是被许多设计者无情抛弃,更别说是要设计者们去探求树景的更深层的景观艺术价值和审美应用了。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上。我国现有的广场景观流行西方广场一览无余的模式,完全没有中国园林式的绿荫婆娑、曲径幽通、一波三折的意境和风貌,更别提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起到的一系列的生态、社会意义了。曾有人这样概括现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例如兰州的东方红广场、西安的音乐喷泉广场、成都的天府广场都属于这种情况的典型。这种借鉴于西方模式的无树景的广场景观势必会失却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色,以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环保价值,更没起到有效的空中绿化作用。

塑造出一个能在各个季节都能体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又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开放性空间,城市的魅力就会倍增,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独具中国园林审美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树景便能达到此种目的。园林在儒、道文化的熏陶演绎之下,讲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要素之一——花木造景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其中树的造景尤为重要。花木从入土到萌芽、成株、成景,整个发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动态景观,是一个春天花开、夏日成荫、秋日落叶、冬天积雪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交流和和谐相处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加上中国式的树景讲求曲直盘旋的“姿态美”,讲求不同树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音韵铿锵的“声响美”,讲求艳阳和冷月下,婆娑的“光影美”,完美地表达着东方审美神韵。

城市广场的立体绿化还尚未提及。所谓的立体绿化,是指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的总称。然而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把立体绿化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物一定要附着于某种固体建筑物之上,立体绿化景观或空中绿化景观应该有更多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形式。我国现今的空中绿化还停留在探索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的俯视和平视的初级阶段,仰视的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景观还很少。这种具有平视、仰视和俯视的多视角效果相结合的广场景观的表现形式应是我们设计者所倡导的。那么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又怎样来解决从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形式的空中景观的设计呢?树木的造景便能很好地达到这种目的,树景既可俯视,也可仰视,还能平视。树木的空中绿化造景方便易行,效果显著,它完全可以把地面绿化带到三维空间之中,这种绿化格式对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城市闹市区的广场尤为适用。

第11篇

1何为“管治”

管治是西方近来兴起的概念。通常我们认为西方国家是所谓的“市场经济”,这种认识忽略了其国家机器的强大管理功能。这种功能是在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凯恩斯主义式的上层建筑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全球化和向“后福特主义”转型引起了国家治理的危机(Jessop,1998)。

国家由此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如与私营部门合作),以整合其管治能力。即出现了所谓的“由政府向管治的转变”。

管治概念中国古来有之。《资治通鉴》集成了帝国管治的精华。寻求天下大治,无非是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明察各种关系,以达到整治的目的。整治的方式当然不尽相同。

因此,管治实为一种视野,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西方的具体管治形式。

2社会主义管治的基础

资本主义力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危害了边缘民族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由此而生,是对这种势头的扼止,由此即形成了东西对峙。唯有国家才可承担此重任。感叹封建和半殖民的旧中国是“一盘散沙”。这种无组织状态是实行快速工业化的最大障碍。对资源调动和社会整合的迫切需求必然促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消费方式的集体化。比如,住房的单位分配即为一例。社会主义管治的基础产生于对无序社会的管治的迫切性,因而造就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其合法性不仅建筑在人民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而且源泉于民族的危机。

3管治基础的改变

市场经济改革转变了原有的基础。在国家内部,为了建立激励机制和转移中央压力,实行财政放权。放权形成了计划外资本循环和地方主义。在地方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这在实行分税制后有所改变,但出现了复杂的中央与地方的博奕关系。当地方政府对其可控资源的收益有稳定的预期,便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企业式经营政府”的行为(Walder,1995)。在体制外,市场使体制外要素的出现成为可能。传统上,单位关系是划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主要标准。但当内外差别弱化时,此区分便失去了意义。

人力资源:随着城市私有企业出现,私营、外资企业的职员们脱离了他们与国家单位系统的联系。私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单位体系之外的诸多工作。在高收入的吸引下,国有企业的职工们也开始放掉“铁饭碗”,“下海经商”。通过“一家两制”,诸多私营企业职员也可保持与单位系统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成员继续在国有单位工作,以享有住房、医疗补贴及工作的稳定等种种待遇,而另一成员在合资公司或私有企业“挣大钱”。尽管如此,对体制外者的管理和控制弱化了。

而且,单位本身的变化也在弱化职工和工作地之间的联系。随着单位社会功能的减少,城市从业者开始“走出单位成为社会人”,例如房改的重大影响。除了去私有企业工作,工人在国企重构中也有可能变为剩余劳动力。同时,伴随大量下岗者,还存在与日俱增的离退休人员。因此,政府意图切断住房、就业和再分配之间的联系,将责任转嫁给城市社区。

而最大的转变则是城市中大量的农村移民。这一运动具有自发性,未经规划,但与家庭纽带或老乡关系相关。移民一般难以溶入社区生活,因此他们保有“外来者”的特征。同时,户口制度仍固执地将他们排斥于城市服务之外。由于民工高度的变动性,对他们的管理成为政府的严重挑战。

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市场经济改革通过放松对一定生产资料的控制引入市场化。在1990年代中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份额大为下降,由此为终结多数工业原材料的计划分配铺平了道路(Lardy,1998)。政府最终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划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理论建立了土地租赁体系(YehandWu,1996)。这一新系统的采用最终促成了国家在城市土地管理职能上的放权。而在正规土地利用体系外则还存在不断膨胀的“黑市”。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使用中也引入了市场机制。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地方政府的负担,除了专款支持的大型项目,基础设施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与单位相联系。而在改革时代,在土地租赁系统建立后,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发挥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的巨大作用。

资本:改革开放政策将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起来。外资的流动性引发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外资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资本构成的贡献,更在于它对非国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而民营的非国有企业也存在极大之活力,由此亦成为就业的重要资源。

空间:由房地产市场建立而起,内城变化开始加剧。户口对于市民的控制性作用开始减弱。购得商品房的居民可以重新落户,或者施行所谓“人户分离”。另一方面,自发的土地开发也在冲击单一的单位空间。事实上,土地利用不再由单位的特征所决定。由于对单位的放权,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弱化了。由此,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的需求增加了。国家通过增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加强由单位开发的,但游离于法规控制外的内城空间的“地域化”。而在单位系统无法触及的城市空间,非正式空间出现了,例如“浙江村”。

总体上,社会复杂性增加了,这减弱了国家的管治能力。迫使国家需要将各种要素联系以整合为可管理的社会。

4管治的地域化:地方权力得到巩固

与等级式的单位系统相比,地方政府(市政府,区、县,街道办、城镇、乡,居委会、村)属于“地方”组织。随着单位体系外要素的增加,“地方”组织开始承担更多的管理功能。例如,对于放弃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工作,到私营企业去的人员,他们的人事档案将由市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确证其身份。由此看来,国企工作是一种事实上的“身份证明”,包括“单位证明”,居住地则以户口加以确证。随着非国有企业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从属于正式的单位,因此地方和社区服务就变得重要起来。

市政府:与中央在经济发展中的转变相适应,城市在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开始被确认。市政府开始在地方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角色从辅助国家项目转向更积极的地方发展战略制订者。

城区:1960年代曾有过将属于不同系统的单位整合进同一地方公社的尝试,但流于失败。1990年代后,这一尝试重新出现。上海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结构,谓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其中开始强调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街道办:严格地说,街道办事处并不是政府层次而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与市政府以前在城市管理上的补充性作用一样,街道办扮演着边缘角色,承担管理国家单位外人员的作用。

居委会: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区别在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自组织”。实际上,居委会已经成为基层政府的左臂右膀,并且经费亦在地方政府预算之内。地方的政府功能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巩固形成了诸多新功能。

空间流重组:地方权利的重新组织造成了资本和信息的空间流重组。政府监督部门和下级单位之间的资本流从垂直转为水平方向。从上至下传达和从下至上报告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垂直流是改革前的特征,各级政府有自己的公司和,所以单位依据其管理关系划分等级。当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就为水平联系所削弱。

5管治的企业化

管治企业化的出现是政府对内部能力调整的一种应对。例如管理部门直转变变为公司,房产局接转为房产公司。

建立地方商业合作:从1990年代开始,街道产业已成为上海第二大地方财政收入。在地方层次上,政府和企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经济活动在地方尺度上紧密联系,这为企业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创造地方空间:空间的创造使大量地方性的城市治理成为可能。在明确的地域边界内,使用更具风险性的手段,政策得以试验。同时,很多发展区都通过“土地开发公司”进行开发。例如上海市政府在1990年代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并建立了一个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外滩的发展开发,在此政府拉力下,目前外滩已成为上海的中央商务区之一。而且,城市景观也开始被大力提升。

6从街道办事处到社区:走向市民社会?

重建城市社区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社区通过国家权力在基层的渗透发展起来。国家权力的下放使街道办事处获得了一系列的管理功能。当街道办事处具有了诸多的此类功能,它就变得更为正式并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区别开来。将国家的权力分解到地方化的可管理的尺度无疑将促成一个更富变化和更具应变力的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多或少成了一种政府实体,因此无论如何,在其框架上建构城市,街道办事处仍然有异于社区。

因为基层组织的变化主要在从上至下的方向,是否这些努力将促成市民社会的形成仍然是不定的。有学者曾提出“居委会肩负着管理工作的施行。居委会的存在背离了社区自我治理的目标”(刘,2001)。

7结论

中国城市的管治基础在市场经济改革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本文的结论着重于正日益变化的城市治理的原因和结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改革造成的管治真空。转型社会的复杂性和转变速度超出了国家单位系统的能力范围。对市场转型和后福特主义转型而言,治理在它们中的出现存在相似性,尽管这一复杂性在不同角度展开。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全球化,而且在于市场经济转型的问题本身。

规划控制的放松导致了各种尺度上生产要素的变动性,而且造成了维持社会等级组织的巨大困难。在城市尺度上,区政府相互竞争以成为零售和商业中心。地产的租金驱使他们与开发商签订协约(Wu,1999)。通过吸引外资和直接参与,地方政府也积极地参与到本地域中的开发中来(Wu,2000)。

其次,城市管治变化的方向不在于构建新的市民社会。政府管治的真空地带为政府功能在基层组织的扩张而填弃,而非依靠自组织的地方管治。市场化造成了体制外的诸多自发变化,如人口变动性的增加,资本流,“体制外”要素的增加等等。

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国家在调整与动员要素关系上的领导角色。例如处理同私有企业主、下岗工人的关系方面。种种努力的背后是强大的行政指令,为的是在边缘群体的服务设施供给、下岗工人再就业和乡村民工潮的巨大压力下,保有一个可管治的社会。另一角度上,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市场化造成了有碍于管治的趋势,它也为国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契机,而市场转型中的管治企业化亦为消除资源短缺提供了所需资本。

最后,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了理解中国城市管治的变化,我们应更多地在微观尺度上进行地域、组织和结构的调查研究。

【收稿日期】2002-05-20

【参考文献】

[1]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1).

[2]刘君德.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创新与思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3]JESSOPB.1998.Theriseofgovernanceandtherisksoffailure:thecaseof

economicdeveloment.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155,29-45.

[4]LARDYN.1998.China''''sUnfinishedEconomicRevolution.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Institution.

[5]WALDERA.1995.Localgovernmentsasindustrialfirms:anorganizational

analysisof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01,263-301.

[6]WUF.1999.The`game''''oflandedpropertyproductionandcapitalcirculationin

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withreferencetoShanghai.EnvironmentandPlanning

A,31,1757-1771.

[7]WUF.2000.Theglobalandlocaldimensionsofplace-making:remakingShanghaiasaworldcity.UrbanStudies,37,1359-1377.

[8]YEHAG.WUF.1996.Thenewlanddevelopmentprocessandurban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整体性;文脉;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05-01

传统的广场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集聚性空间,最早产生于宗教、贸易和文化等公共活动,是人们集聚的场所,用来庆祝节日、举行宗教仪式、进行比赛等活动。中国早期的广场,如天安门广场等,是一种政治集会式的广场,以硬地铺装为主,很少考虑广场的景观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广场作为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环节也随之同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城市的中心广场是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空间,是城市面貌的集中体现,对城市的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中心广场一般位置重要,面积较大,其景观构成较为复杂。另外,中心广场大多也是综合性广场,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丰富多彩的广场景观。

以人为本是贯穿广场设计始终的宗旨性原则。做为城市的主人,广场的使用者,城市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广场更是如此。它是人们进行交往、集会、娱乐、休憩等活动的场所,其设计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各种活动。景观设计一定要研究广场上人们的视觉感受、心理需要以及行为特征,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广场景观,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目的等的多样化需求。

中心广场是城市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景观设计首先要服从城市大局,然后才是强调自己。中心广场的周围一般是城市的重要建筑、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它们和中心广场形成围合关系或是借景关系,对形成广场的景观至关重要。

中心广场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区别于其它广场。每个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广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的象征。一个有个性特色的中心广场,不仅使市民感到亲切和愉悦,而且能唤起他们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热爱他们的城市。个性的创造不是凭空得来的,它要求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地形、区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地位作全面的分析。

中心广场不同于城市的其它广场,它应能充分体现出城市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精华,使市民在广场上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延续,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把景观设计同文脉结合起来是形成特色的重要手段,常通过两种设计手法来实现:一是把建筑空间环境整个地作为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的符号;二是从传统建筑中提取符号,传达历史信息,赞同现代建筑体量空间同传统建筑造型要素、细部片断的兼容,设置暗喻。

地形对形成广场景观影响很大,往往在广场的立意之时,就决定了广场的形式布局和特色。对这些现有地形的利用成功与否,决定着广场设计的成败。济南的中心广场利用原有的环城公园(护城河)的一段,形成广场的安静休闲区,把原有河道两岸的地形重新整治,形成曲折错落的池岸效果,原有的绿化也尽量保持不变,保持一种自然的植被形态,形成环境优雅安静的一区。青岛的五四广场充分利用其临海的优势,将大海的美景纳入到广场中来,形成其现代、清新、壮观的广场景观,上海的外滩广场也是利用地形造景的重要实例。

广场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它的围合是通过四周的建筑和地面来完成的,因此,建筑本身既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又是围合广场空间、形成空间景观的界面。单面有建筑时开敞性最强,如上海外滩广场,给人以开敞之感,四面有建筑时,开敞性最差,给人以安定的感觉。建筑单体的体量对形成广场的空间感影响也很大。

地面对广场的景观形成有很大作用。由于中心广场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其土地的商业价值也很高。有时,通过在广场地下做建筑的方式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通过局部下沉使地上、地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提供了建筑的入口,另一方面,丰富了广场的景观层次。

植物景观是形成广场景观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城市中设置广场的重要原因。绿化在广场造景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绿化可以是背景,用来衬托建筑或小品,树的柔美曲线与建筑的刚硬有型对比,更突出建筑自身的阳刚之美。绿化是空间的柔化剂,它可以用来作为城市街道和广场空间的分割带,隔决城市的噪音与污染,也可以作为广场内部不同区域的分隔,造成既隔又透的空间渗透效果。在广场绿化造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气候的影响和当地情况,以及不同植物的特性,灵活运用各种树种,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做到处处有景、四季有景。在天气炎热、太阳辐射强的南方,广场应多种能够遮阳的乔木,辅以其它观赏树种,北方则可以用大片草坪来铺装,适当点缀其它绿化。

第13篇

适应自然环境

崇尚自然,顺物自然,返朴归真是中国古代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老庄哲学思想中,崇尚自然、顺物自然是其核心内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即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即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造艺术手法和当地建造材料,保护结合处免受自然多样性的影响破坏,体现地方山水风景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等。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反映本土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沉积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文化观念对城市广场空间结构具有深层次的影响,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今天,想要“包容主义地”、“正确地”运用历史,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们需要广泛注意以下方面:

1.参考当地的历史原形; 2.参考世界范围内的原形;3.参考“遥远的”和“较近的”历史时期;4.全面探究历史先例;5.批判地评价对先例的选择和先例的种类。

显然,片面的历史参考是“排他的”,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广场是人与人交流的公共场所。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场所由空间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和历史文化涵义所构成。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化扩散性与渗透性对本土化的影响

“本土化”实际上是一个内存的文化殖民过程,与其说它是非西方文化的复兴,倒不如说西方文化真正开始了对非西方文化的浸。在精英文化层面,本土主义知识分子所竭力倡导的“本土化”,却恰恰是要让西方文化合法地深入到本土文化的骨髓中去。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本土化的概念内涵就是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层面的概念在被引入地受当地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技术等因素影响,在吸收过程中被认同、修正,进而转化为与本地城市广场建设体系相融合的操作层面的设计概念,操作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同时对理念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进行修正,这两种不同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概念互相影响,在实践中调整、发展、并最终成为理念和操作并重的“本土化”城市设计的过程。

尊重本土,与时俱进

“当然,在文化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圣域,也不是那样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去,它会随着时代而消失,或者发生变化……”黑川纪章说的这句话用哲学观来解释就是一种物质的绝对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因此,在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中,我们既要保存和宣传自己国家的“圣域”,保护文化自尊心的根源的同时又必须承认别人的“圣域”。但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别人,抄袭别人。更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人的排他思想。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么他是不会得到进步与成长的。

以人为本,创造人情化的场所空间

现代城市间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息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规划设计上十分明确,那就是更方便、更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注重对人所存于的空间中活动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深入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目的是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空间需要。在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与人共处的行为中距离是最重要的。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个性的创造

第14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绿化植物

1 城市广场分类及植物配置

城市广场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如图1。

图1 城市广场分类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加以选择。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植物在选择时可以采取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景观相结合,可观、可游、可休憩。商业广场更多的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植物可以见缝插景,同时配以当地植物,体现城市的独特风格。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2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一般原则

2.1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的广场分多个种类,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不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广场主题,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放置大红大紫的植物就显得轻浮,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例如种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层次,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 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2 地域性植物的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植被景观特点不同,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当地植物种源多,对地区气候适应性好,也更易于存活和生长。

2.3 遵循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植物的选择设计时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赋予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很珍贵的植物,但如果其他廉价的植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后者。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

2.5 其他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重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构思与定位、科学性原则、景观生态性原则、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等。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 结语

植物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有不同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使植物景观设计服务于广场预期效果,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中,有很多行而有效的原则,如果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时能够根据需要兼顾不同的设计原则,找到最优的搭配方案,将给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温亚利,李和平,赵敏.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中山广场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09(2)

2 陈蓉.浅论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配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 张锋.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第1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制度建设,择优机制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体现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西方管理理论在我国经济转轨期的应用障碍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

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的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泛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局面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的应用局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