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生观的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校德育中的当前状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施加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并通过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活动,以使中职生养成教育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主导核心地位的教育、道德、智力和身体发育。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封闭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开放式、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
关于规范中职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关键创新,是发展教育创新。传统的规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需要你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从“我”出发。创新规范理念中的道德教育,不只是一个标准,而是在越来越多的人的探索、了解、认同中发展形成的;特定的行为准则中的表现:规范不仅是一种约束,是促进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的一种保证。其次规格应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关注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的人的行为,也关注社会对未来生活的人。从理性的认识到具体的规范创新,是一个飞跃,是一种创新。
1.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地利用环境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气氛、校风、社会风气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人格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法要求教育者重视教育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所处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愉快的情绪,敢于创新的精神;学校中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喜欢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
2.制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定创新的规范并不是养成教育的目的,形成创新的意识,精神的创新行为,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行为准则,以发展基础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创新标准的制定,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行为形成过程。个体本身和外部力量的作用,创新的规范为标准,主动创新的过程为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过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规范。第二,必须制定一个过程,以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行为。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和其他低级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必然会产生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疑问。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时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1],缺乏成熟稳定的思辨能力,常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影视网络的影响,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学生本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中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虽然与普统高中同属于中等教育,但中职生在综合素质、行为思想、心理状态、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与高中学生有着明显区别。这些孩子大都是中考落榜生,是在别无选择或被家长逼迫的情况下才走进中职学校的大门的,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和歧视,致使他们心理严重不平衡,再加上中职学校学习压力较普通高中小得多,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社会、网络、影视等,这些都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1理想信念缺失。部分中职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进入职业学校没出息;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所学将来未必有用,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只想混个文凭;生活上意志消沉,无所事事,贪图安逸,混天度日。
1.2道德水准滑坡。中职学生由于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中性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在道德评价上表现得十分宽容、模糊,该赞美的不赞美,该批评的不批评;在道德行为上则表现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
1.3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他们强调个人自由、随便,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小到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吸烟、酗酒,大到打架斗殴、偷窃、参加黑社会集团等,校园暴力如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敲诈勒索、偷盗抢劫,乃至行凶杀人的违法犯罪案件偶有发生。
1.4思想行为自私。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在社会、学校、家庭里的义务不能充分认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有的甚至把个人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对比之下,助人为乐的思想淡化,对他人的困难漠然视之,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见死不救、麻木不仁,没有起码的同情心,
1.5文明礼貌欠缺。文明礼貌是个人修养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它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和睦相处、心情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争吵。当前一小部分中职学生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性语言;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满口脏话。
2.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1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和老师应当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优化思想政治课程设置,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价值、审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学会爱与感恩、尊重与理解、分享与节制,继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要立足于新时期下的新事物、新问题,合理地设计并制订活动方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逐步树立起对自我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比如,可以组织爱国主义基地参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学生仁爱、感恩、自强、拼搏等思想,并通过参观访问、社会实践调查、义务劳动等活动,学生能动地将个人生存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积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在学校内和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人,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应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调整。此外,班主任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开展一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展开观察和讨论,在积极引导的层面加深学生对社会、他人的认识,继而使学生主动关注和审视自己的价值。
2.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课程,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学习,上课注意听讲,对专业课老师也信任、崇拜,因此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和风细雨的渗透,能使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逐渐、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头脑中。这种教育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列举一些具体实例,更容易打动学生,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当代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人生目的看,当代中学生有理想、有追求,但羡慕实惠
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构成了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
当代中学生大部分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但在确立理想时。主要集中在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上。“讲实惠”的思想在中学生中有一定市场,甚至有同学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在对未来职业工作类别的选择中,大部分同学一方面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一方面又希望工作比较轻松,收入比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个人生活方面追求考虑得比较多,但对做^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追求考虑得比较少。”一个人不一定要有高贵的气质。但一定要有高尚的品质。”作为当代中学生,既要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更应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学生形成了公私兼顾、贡献与索取并重,又比较重视自我的多种形式并存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指人们对各种人生目的和社会行为所具有的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也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人生价值观则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后所持的基本观点。人生价值观既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又是在人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人生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中逐步形成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学生处在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交织点上,处在个人成才与社会需要、正确的理性认识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现象的矛盾冲突中。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促进了他们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使得他们对个体现实功利价值的追求超过了对道德、社会理想价值的追求,导致了某些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极端的利己主义观念,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金钱就是一切”以及摆脱社会、脱离现实、盲目自我奋斗的观点并不为多数中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等观点的,也不是很多;而“自我与社会融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既要为人民服务,也要为自己谋利益”等带有融合色彩的观点,成为相当多中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而且这种“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
三、从人生态度上看。中学生注重效益。勇于参加竞争,创新意识强。但也存在着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耐挫折能力差、自律品质弱等缺点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经过个人的生活体验,表现出的对人生问题的行为倾向,它是人生观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人生观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一个人明确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之后,并不付诸于实践,那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既要有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当代中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在各方面都不甘示弱、争做强者,但同时也存在着集体观念淡薄、协调能力差等弱点。有的学生只抓自己的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热爱劳动、嫉妒心强,有时甚至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学生虽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但缺乏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存在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不知刻苦学习,而希望靠耍小聪明、考试作弊等行为来取得好成绩;自律品质弱。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别人要求不低,“严以律人。宽以待已”;耐挫折能力差,摆不正顺境与逆境、荣与辱、名与利的关系。昕得进表扬。听不了批评,心理承受力差,碰到挫折就灰心失望等。
针对以上特点,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一、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一个人只有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和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二、强化自我教育。加强实践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有赖于社会学校特别是学校的系统教育,但是离开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最终将流于形式。中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部不断增强,接下来应启发自觉意识,如在人生目标上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在人生价值上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在人生态度上脚踏实地、奋斗进取、乐观向上等。
针对中学生接受理论较多,而社会实践较少的特点,还应加强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验证所学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使当代中学生成为具有当想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1 要密切注意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中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引起新旧理论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撞击,进而导致学生理论上、观念上的除旧布新。然而,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疑虑、困惑和迷惘,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体察和发现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及时帮助,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切实保证学生头脑清醒,保持他们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2 要密切联系深化改革中引起利益关系调整的热点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虽然不一定都与利益相关,但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产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确实增多了,如学习、择业的态度以及今后工作地域的选择,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表明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的现实思想问题,对青年学生情绪的影响是直接而强烈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洞观利益关系调整背后掩盖着的学生的思想变化,紧紧抓住热点问题开展教学,保证青年学生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方面来看待个人得失,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 要注重解决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带来的倾向性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封建残余思想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固有属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交织在一起,学校也难免受到浸染和影响。反映到青年学生身上,有几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足;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畸形消费现象出现;金钱意识滋长,享乐主义思想蔓延;人际关系庸俗,师生关系出现物化现象;等等。这些倾向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有新的变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的辨别力,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其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抵制力。
二、在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只有将科学理论的运用贯穿于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入脑入心、可亲可信。
青年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现实思想问题,背后大都有一个根底浅薄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在对待现行政策、利益调整上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问题,一般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清楚所导致的。同样地,在对待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金钱物欲、择业标准等问题上,也都有个理论认识问题。事实表明,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无法解决新形势下的许多现实思想问题。但是,以科学理论指导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并不是把一些现成的理论搬来就能奏效的,而是要经过与实际的结合转化为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再讲出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道理来。不然。空谈道理是很难收到效果的。而且还要注意找到讲道理的合适“载体”,这种“载体”要有利于青年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进行鉴别,作出判断;并具有典型性,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增强讲道理的愉悦性以及道理的说服力、感染力。
笔者在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三条途径,用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培养。
一、养成的途径
教学过程并不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课堂也是一个社会,许多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养成,从而发展为一种优良的生活习惯。我认为,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下列价值取向:
1、公正。2、民主。3、开放。4、合作。5、分享。6、尊重。7、宽容。8、体谅。
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一种人文关怀的情境,充满对人类优秀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对话和躬行,激发学生对基本价值取向的热爱,在行为上养成捍卫这些优秀价值取向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敢于表达和追求与自己幸福和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价值取向,让语文课堂这个小小社会成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国”。
二、 辨析的途径
“价值辨析”途径致力于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反对说服和灌输,注重价值辨析的过程和技能。主要指在中学生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注重教师对于基本价值取向的引导,促进中学生价值观的不断发展。
1、阅读中的辨析
在阅读中开展有效的价值辨析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撷取富有价值观发展意义的文本,这样的文本能够引起不同的价值认知,使学生认识到文本理解中多种水平的价值取向,师生在价值认知的碰撞中,发展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1)在文章类的阅读中,可以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语境,分析其中隐喻的来源,辨别规范性叙述,推敲文章中隐含的假设。
(2)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因为相对于文章类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往往隐含较深,价值的辨析需要运用比较的阅读策略:一是文本和文本之间的比较;二是文本和现实生活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对价值取向进行适当的评价
2、写作中的辨析
在写作中,运用价值辨析的方法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关键在于选取话题,所选话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对这一话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二是话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引起中学生对话题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价值判断,在不同的价值判断之间形成价值辨别的张力。
总之,价值辨析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价值辨析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的睿智,对于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发展显然是有意义的,它让中学生学会探索人生。同时,价值辨析的技能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增加阅读和写作的深和广度,加强阅读和写作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利于中学生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体验的途径
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来培养中学生丰富而细腻的价值情感。朗读体味、炼字体察、角色体验和活动体悟这四种方式,可以贯通课内和课外的价值观教育,使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变得丰富多彩。
1、朗读体味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生命意蕴和人生价值的文本,值得中学生细细品味。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唤起中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诵,潜移默化地把文章中带有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植根到心中,他们的思想、情操、语言都受到有益的熏陶。
2、炼字体察
“炼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色,一些古代作家,炼字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即使在现代作品中,作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选用也往往倾注了浓厚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引导中学生体察一字一词中作者的价值追求。
3、角色体验
角色,通常指戏剧、小说等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富有价值观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体验。角色体验可以用课本剧的方式来进行,从而更有力度和深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除揣摩主人翁的内在蕴含,发展自己的价值观。
4、活动体悟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的智者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转变。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花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有利条件,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强体质,获得体育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而教师则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全体学生都统一到他所设计的“套中”,其结果事与愿违。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工作失败、师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下降。这样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体育教师中从以往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转变为“人文体育观”,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配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更是一种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它不仅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而且是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可以参与其中。或欣赏、或娱乐、或竞技,找到适合自己的地位而受益。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按一定的程序认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弘扬正义,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和学生的是非观、正义感。从而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涵,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拼搏的思想,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
体育是竞争。竞争中难免又失败,有挫折。但这种阻力可以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就体育而言,成功、胜利是暂时的,而失败和挫折是永恒的。它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不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的环境,同时通过表演、测试、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其间学生或许会受到皮肉之苦、心理冲击,直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的进程迅速而恰当地给予学生一定技巧上的帮助,并鼓励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是学生产生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团队意识
体育竞赛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团队意识。在运动实践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都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胜了,大家分享;团队失利了,大家承担,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则荣,团队耻我则耻,从而培养学生为集体而战的奉献品质。
五、要注意课外因素的作用
社会“大气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倡,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也深知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力争做“强民”,而不作“弱民”的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中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性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注重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重绝对评价,更要重视相对性评价。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时不但要有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评价中,体现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进行评价,要建立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的思想。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因而他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把握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个环节,让每个同学的体育个性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评价学生。由于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因此,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方法。如从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以更科学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六、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科学的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实践证明,在愉悦的情绪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的教诲,他们青春亮丽、活泼开朗,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无私的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 李靖珍;《浅谈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0年第2期;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中学思想政治 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中学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是时期
在学生的中学时期是帮助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由于处于这一时期由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个体身心发展主要呈现出差异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二)中学政治课应在学习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他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中学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 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
根据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得出,中学时期尤其是初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时期。而今天在校的初中生,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广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2、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存在误区的原因
(1)社会环境优化不良。由于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权力金钱化、社会无序化和正当劳动收入者阶层的相对贫困化正严重困扰着当代社会,法律失控、道德失控和舆论失控的局面,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态。
(2)家庭教育存在弊端。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学校以外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和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父母不管是否乐意,都是一位教育者,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取向有偏差。我国近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应试教育还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现在的中学教育多数仍旧采用应试教育。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人们对任何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实效偏低的情况。这几年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失败之处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学风浮夸、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问题。
2、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问题,进行了一些相关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政治课教学受到“应试教学”的限制。我国的很多教学实践主要还是以“应试”为目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唯一目标,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和战斗性,所以实际上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
(2)思想政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不符。教科书上的事例过于陈旧。教科书的宗旨是要通过从经验生活的事例中概括出一些理性的道理,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许多都会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注重对原理、规律发现过程的表述。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较为俗套。教学方式不仅是组织完成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途径,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建议是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三、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效,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改革了多年,特别是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从“应试教学”转变到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而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注意明确思想政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树立创新的教学教育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采用新模式,改革教法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必须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打好基础。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实在、具体,适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便于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也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材料题:84岁“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在奔赴疫情重灾区的高铁餐车上举目凝望,深思治病救人良方;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抗疫不成功,我们绝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坚守重症病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医学四大天团会师携手抗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一幅幅动容的照片,汇聚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诚团结、义无反顾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我们要持续深入宣传报道医护人员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搬出病房,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撒播神州大地,让医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让医护人员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白衣天使”。
请回答: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zhi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学生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加强理论指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发挥政治课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为上开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自我约束力较差,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纪律上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不知互相谦让、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划分一些是非界线,让学生明白、懂得、学会分辨是非,懂得礼让在先,明白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人追求。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我在政治课上讲到的问题,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长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了某些家长“以钱奖学生”的认识和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充分发挥父母的引导管理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帅之外,还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虽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我们家长还应经常提醒孩子: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要让孩子学会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关键词: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趋向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中学时代,人的一生能否健康发展也在于这一时代。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形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性而又有点“桀骜不驯”的中学生,那么面对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
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表现出半幼稚半
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特点,因此中学生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专家分析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
1.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
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调查显示,中学生一方面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理想,树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比如,在义利观上,绝大多数中学生认同中国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并对能力本位、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法制意识等比较认同。但是,对于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这一现象,将近一半的中学生(49.5%)把它看成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40%的中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3.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相比,中学生开始用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来理解现代生活。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大多数中学生(92.6%)赞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在分配观上,84.8%的中学生强调以能力和工作效绩作为取酬的主要标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学生强调互惠互利的原则。这些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在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率观念、竞争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4.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调查发现,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89.5%的中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让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中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找各种借口拒绝参加;90%以上的中学生都赞同自理自立,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家里不愿做家务,自理能力比较差。这些反映出他们在外显的价值取向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也给我们的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一个严峻课题。
二、培养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国的传统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为应付中高考,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科,重要的是要关注人。要克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不良倾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对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使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服务意识,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看来,将价值观教育逐渐融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促进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价值观形成的最适当的环境是教师、家长和青少年之间具有
良好的、互动的、支持的关系,我认为有下列几种方式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能够促进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少年仔细权衡行为的后果
2.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协助青少年探讨各种可能的选择途径
3.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青少年自由发展
4.给予青少年公开表示和讨论自己的价值观的机会
5.鼓励青少年内向寻求,了解自己
6.发挥家庭的监督作用,给青少年价值观定位
在我们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
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和无限的未挖掘的潜力之
1、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因为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想问题、办事情的价值原则,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
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中,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支配人生观,人生观又会反过来影响世界观;
3、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对人生有无意义、意义大小的评价标准就是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反过来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
。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出现偏差,将极大地影响高中生未来的成长,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这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越来越多的积极思想,这为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思想背景。此外,我们所确立的正能量人生观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使接地气更加重要价值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山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对所培养的人才有较高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具有相对开放的优势。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明确国家的政治方向,在复杂的世界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体现了新形势发展对人生价值的高要求。
,而没有辨别能力的学生自然会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现在,许多学生会崇拜外国思想,并将其视为至理名言。他们盲目崇拜他们,许多拜金主义和比较主义在学生中传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生中也会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因此,在过去的经济时代,我们的思想非常简单,有明确的信念。然而,在当今社会,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我们的学生经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样的信仰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我应该相信什么或不应该相信什么。这一代人的共同问题是理想和信念的崩溃。
。在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和自我独立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会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意识,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只有少数学生重视自身价值,同时也重视社会价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注重自身价值的学生会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这也会影响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更加功利,更加重视物质利益。只有少数学生会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人生价值问题。
。因为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机会、社会关系等,而个人良好的素质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他们对人的道德素质重视不够。这个概念是错误和片面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要使学生树立更加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国外发展形势和我国社会现实,发展我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并以此作为树立人生观的基础。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共同特征,或者考虑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措施。
。
生活价值观。
。这个阶段是我们发展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高中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人生观,需要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各种方法,培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一、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从理论上接受社会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人生观是不成问题的。但我们在具体做法上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的实际,讲究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渐进性,明确区别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各种思想道德、行为方式。教学中应注重实际、讲究实效。在教学“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内容时,下大力气剖析了孔繁森、徐洪刚等人的事迹,他们用生命的火花照亮了通往美好未来的前程,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为金钱利诱,教师应在介绍他们闪光事迹的基础上,再剖析他们的思想,然后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错误的人生观,逐步培养他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正视现实,扎实工作,成为生活的强者。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起点高,效果也好。
二、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要想在人生价值观形成中实现学生从知识到信仰的转化,就要在学生心理上做到通情达理、情理融合。教师一定要善于用情感这座桥梁,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行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短剧表演、看教学录相片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他们爱学、会学,从而达到对理论的认同。在教学“人口过多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问题时,我播放了小品“超生游击队”的录相片段,学生非常兴奋,娱乐之中了解了众多的人口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人口过多的危害,这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义务具有指导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学生易于领会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与指导学生的行为结合起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体验历史,感悟人生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注意探究教材,广泛搜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方面材料,通过材料,学生在感悟丰富历史的同时,又可以直接从材料中产生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
例如,学习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一课时,我先不着急讲课,而是先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组材料:
材料一:“面对那奇特的景象,我真是大开眼界,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窝蜂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喊叫着。”“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上了红漆的一个个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大珍珠串,把那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那真是一场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夜幕降临,我回营房时遇见一些士兵,个个都满载着战利品,从银质锅到天体望远镜……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
材料二:“10月9日,我们终于撤离了劫掠现场,身后留下一片废墟和大火,这悲惨的一幕,无论如何是遮掩不了的,它使军队失去了尊严,使一些人失去了荣誉!”
――以上材料均摘自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
材料三:《时局图》
■
接着我还是什么都不讲,只是让学生去感受,如果生存在那个年代,面对当时的种种,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你想怎么办?
接下来的课,不用多说什么,学生内心深处自然就会生出忧国忧民的情感,自然就会体会到作为当时爱国者的历史责任感。这种情感的经历与成长会逐渐的升华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不言而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情感成长的过程,不能靠灌输,只能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我体会、自我发现,反思后升华而成。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地表达自己,让不同的观点互动交融,从而生成一定的价值观。
例如对“”的评价应该没有争议,但是在教学中就有一个学生提出的出现中断了,是对的一种破坏;也有同学提出学生在中充当了先锋,但是也遭到了血腥的镇压,如果保存实力有可能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会更大。针对以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积极组织学生围绕国家前途和命运与个人前途与命运展开了简要的讨论,这无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上的思想也复杂多样,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作为引导者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责任。
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最深的。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所以课堂中学生可以提出任何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在新时代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寻找和激发学生寻找一份与时代相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掌握历史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