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在建工程项目信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广泛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绪言
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期都非常长,所涉及到的技术因素也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额度大,动辄过亿甚至是上百个亿,涉及到的参建单位也非常多,覆盖地域广,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在质量、进度以及投资过程中的最优化,就是当下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一个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现状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有了全新的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具体就是指对建筑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包括在决策阶段的开发和管理,还应该包括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应用管理。
当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并未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重要性,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化发展模式不符合管理实际
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涉及到大量需要处理的信息,譬如说工程的成本、质量以及合同等资料,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化的处理需要项目各个单位进行配合与合作,但是很多项目部门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但处理模式却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来进行优化,而是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的管理模式,由于国情和体制存在很大差异,建筑环境也有所不同,使得信息化的模式不符合建筑工程的发展实际,最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化处理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2.2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化的素养,因为他们的素质和项目的管理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就当下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人才急缺,特别是一些精通IT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缺乏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个短板,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3 对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信息化时代早已来临,但是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对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认识不到位,投入不够,重视不足,远远未能达到实时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目的,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是漏洞频出,亟需改善。某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已经积极的将信息化管理深入到了设计环节和财务管理环节,但依然没有形成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1]
3.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 尽快促进信息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
如果要全面积极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没有一定的政策支撑是无论如何也发展不下去的。在当下,我国依然缺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有一些法规涉及到了信息化建设,但还不算是细则,只能算是宏观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指导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尽可能快的进行调研与考察,颁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从而有力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3.2 积极的引入和培养人才,提高信息化处理效率
虽然在当下熟悉IT技术的人才以及知晓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规范的人才不计其数,但是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亟需的是能够对两者都能熟练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要想充分的应用和发展信息化技术,就必须要积极的引进人才,项目管理部门要开出能够吸引人才的薪酬条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部门内部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对建筑工程相关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还能熟练的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的效率。只有在人才的鼎力支撑之下,信息化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建设才会稳定有序的发展起来。
3.3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处理系统
有效的信息化处理系统涉及到的具体流程有很多,不仅包含管理的模式确定和组织设置,还必须要包含工作和信息的流程设置。除此之外,在建立信息化处理系统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注意建筑企业和建筑项目之间信息的互通交流以及整合标准化问题。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这样的一个执行基础之上才能够稳定的运行,如果仅仅只有依赖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一些项目管理软件,是远远不能实现的。通过建立信息化处理系统,争取在项目管理的整个活动中执行信息化处理标准,保障处理过程的标准化与规模化。[2]
3.4 明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要顺利有序的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只有在科学有效的目标的指引下,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以及重点才能确立下来。笔者认为,在当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管理活动的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借此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最终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建设水准。
3.5 联手合作,加快开发进程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和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联手,合作开发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充分的利用大学的各项人力资源,同时借助最先进的设备,在节约各项成本的条件下,认真的对实际管理过程进行考察,尽快的促进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为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做好指导以及服务。[3]
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信息化处理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虽然我国的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并不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笔者相信,如果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能够采取一系列措施,譬如说尽快促进信息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明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积极的引入和培养人才,或者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并积极的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联手,加快开发进程,定能实现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科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任非.对我国建筑工程监理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初步研究[J].科技传播2010,(18)
关键词:信息化;体系建设;体系工程;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49-02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建设已渗透到各领域,在使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力发展加快的同时,信息化建设也由单个的、分散的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为涵盖网络基础、信息服务支撑、应用系统等信息化体系性建设。
信息化体系性建设既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管理过程,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结果,它把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工程管理技术作为信息化体系性建设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控制的科学方法,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发展很快的分支。
1 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
工程管理作为体系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控制的科学方法。管理对象是信息化体系性建设项目,管理范围覆盖项目的立项、实施和验收的整个过程。
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个
方面:
(1)管理工作内容具有方法整体性、应用综合性的特点。体系工程的工程实施管理涉及项目建设的各个系统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具有“全系统、全寿命、全方位”的特点。
(2)管理工作组织涉及面广。体系工程的工程实施管理与项目建设的投资单位、建设单位、承建单位都有关联,特别是设备采办部门、最终用户、设备研制生产单位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
(3)管理工作体制需要根据用户的变化而变化。与一般的系统工程建设不同,体系工程更关注“满意”而不是“最优”,因此体系工程应注重用户体验。体系工程的工程实施管理制度上既要具有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又要有较高的灵活型,根据用户的变化不断演化,能够“随需应变”,服务于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等多个环节。
2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模型及相关工程管理技术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技术是指把用户需求转换为用户实际可用系统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从工程实施的角度看,体系项目是以追求用户满意作为目标,强调各个组分开发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与复杂背景和运行环境不可分割,强调体系建设是逐步演化的动态进化过程。因此,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不同于信息化单系统建设的工程管理,存在着管理对象复杂、管理技术新颖、管理信息量大等问题。信息化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已成为管理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如何科学认识和解决信息化体系建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以最优的方法、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好的效果,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强调通过平衡“投入”与“产出”来寻找适合用户的体系设计方案,并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循环、演化,使用户需求与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断地形成一系列的平衡解决方案或建设成果。这一过程的描述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体系工程建设的反螺旋式模型
整个建设项目可能会包括多轮建设,每一轮建设都要经历“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收维护”的多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建设周期,并产生一个可以交付用户的阶段性成果。鉴于体系工程注重“适用”而不是“最优”的特点,在维护期内,随着用户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原本适用的系统将会不再适用于新业务和流程,因此将进入新一轮的建设循环,最终生成一个新的、更接近“最优”的阶段性成果,多个建设周期,将形成了一条螺旋曲线,产生向“最优”目标成果逐步逼近的的成果序列。
换言之,体系工程的工程建设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多轮的“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收维护”步骤,形成一系列用户“满意”的基准成果,并向“最优”目标逐步迭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用户需求逐步展现,基准成果不断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工程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应该按照系统建设的六个环节,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工程管理技术工作,包括:建立适应项目建设、贯穿全过程、涉及建设各方的的工程组织机制,明确机构各方职责。制定涵盖各方责、权、利的工程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合同管理、综合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工程信息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软件开发与基础数据管理等工作。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综合集成环节,不断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的手段和制度,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3 结语
体系工程方法继承了系统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它在体系的描述、设计、集成、演化、测度等方面探索提出了一批新的方法,丰富并发展了系统科学理论。从体系工程方法的角度看,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的内涵可概括为: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从项目全局角度和体系目标出发,将全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控制,在优化配置管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整合、总结提炼、丰富扩展而形成以过程为基础的、以项目为整体的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用以规定和指导体系建设全寿命过程建设并保持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琴,南建设.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化体系工程方法与应用研究[J].电讯技术,2012.
【关键词】建设工程;信息化;项目管理;重要性
1 引言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以及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建筑行业由于其施工人数众多,分散性和移动性大,以及工序流程繁琐的特点,使得利用传统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变得更加困难。对于国内的建筑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进程,此时特别是在大型的设计院以及发达城市的建筑行业中首先体会到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计算机辅助制图等大大提高了建筑业的工作效率。随着工程量的逐步加大以及工程项目的增大,数量巨大的图纸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等,在进行分类以及查询时变得越来越费时费事,由此,建筑业采用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成为必要。
2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建筑行业中的信息化管理也越来越受政府以及诸多企业的重视,部分企业也逐步实现企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作为企业建设工程项目信息交流的平台。随着现代化项目管理的大力推进,在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却也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一些设计院来说具有完备的内部网络系统,以及相应的专业管理应用软件,但由于管理状况落后,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其二,信息化管理并不能有效的落实到相关部门。主要表现在相关企业公司不能接受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企业管理方式改进的要求。致使,信息化管理不能落到实处,而越来越多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的基础工作等阻碍着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造成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举步维艰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行业的相关领导对信息化管理的片面认识。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必然需要一部分时间与经费购买相关的应用软件,而领导迟迟不作为。②企业内部以及在建设工程项目上没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诸多企业虽然引进信息化管理技术,但在实际运转与操作时却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③缺乏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没有养成信息化管理的习惯等。
3 加强国内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中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基于表格以及单据等纸质形式,而信息的加工以及整理则完全由手工来完成。总之,信息从它的产生以及过程中的整理和加工,都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的形式进行的。然而,随着目前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逐步扩大化,施工技术的难度以及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各部门信息交流趋于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这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解决。而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保证企业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则实现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为必要。
4 加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策略
为适应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化管理成为必要。笔者认为,企业公司加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摒弃原有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依据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企业的管理系统。由于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在一定的行业以及在企业中运作起来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多项目的管理系统以及规模较大的大型项目的管理系统,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企业原有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若企业想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迅速构建,则就必须先改革企业传统的作业流程,改变企业原有的管理组织以及管理职能的分工,重新构建符合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其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其内容包括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以及项目管理流程等在内的细节内容。当然,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各个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流,由此,在企业间信息的交换就要考虑企业与项目信息的整合以及其标准化。则完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化管理高效进行。
其三,对建设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对项目管理组织文化的建立。随着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其企业中的组织文化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毕竟企业的组织文化将牵扯到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以及组织和运作模式等都是以价值观以及文法和法律为基础形成的,由此建立合适的现代项目管理的组织文化也是为信息化管理做基础。当然,在建设项目管理的建立过程中,若使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建立成为必要。
5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竞争力。就目前国内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来看,其企业中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系统等的应用已经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障碍,而是企业中的管理体制以及管理组织等。由此,企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分析当前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建立的现状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一套全面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为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质量以及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亚文等.信息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1.
[2]党卫东.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的范围管理[J].山西建筑,2008.
[3]钱建春等.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技术,2004.
[4]程成.关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施工技术,2007.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必要性;问题;措施
0引言
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建设领域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和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主要是由于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建筑工程项目整体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等。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1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建单位多、工序繁琐复杂、参与人员杂、交叉作业等特点,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信息、资料。针对建筑施工的流动性、个别性、复杂性,必须事先制订好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使流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在传统的建筑工程信息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整个过程既费时又费力,同时也有可能会产生错误,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之间的交流程度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产生的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依靠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应用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还可以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2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项目整体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信息化管理虽然已经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但是,由于信息化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无法有效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管理,难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管理只是应用于建筑工程预算、结算等方面,而在具体的相关资料管理、现场材料管理、人员调配、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却依然需要人工来完成。
2.2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
需要虽然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也有待于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建筑工程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2.3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
现阶段,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对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使得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样就会导致已创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只能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部分工作中。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无法依据信息化系统实现快速交流,阻碍了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投入力度
建筑工程相关部门应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得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推广与应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知识、信息、文化等软要素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减少了人为的信息过滤,使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更流畅。因此,应不断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3.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
人才的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推进的关键内容,能够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提供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引进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针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核,并针对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这样可以激发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人才素质能力,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推广与应用。
3.3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
为了顺利开展和推进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管理部门,部门领导再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位信息化工作人员身上。一旦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
4结语
通过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明军.对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6(11).
[2]黄凤霞.关于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5(13).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技术;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experienced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btained the certain achiev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its own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in the market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increasing accumulation of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an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must adopt the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gradually realize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types,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effective, ensure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Keywords :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ortance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都将信息化和管理引入到了企业管理中,其中也有企业有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内部管理局域网,其中部分企业还会对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进行引进或开发,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网络化。此外,越来越多的管理软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完美结合。
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1.建筑成品固定,但建筑施工处于流动的状态
生产空间的变化就表示施工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改变,因而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和组织上也会发生施工顺序和方法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条件。通常来讲,建筑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多个季节的交替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建筑露天施工带来影响。所以,要想缩短施工时间,可以依照庞大的工程体型特点,组织和安排多层次的平行和立体交叉流水作业,充分利用空间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这种施工方式需要各个施工单位能够在工作上紧密配合,并且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计划,认真贯彻执行。
2.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
科技在不断进步,而工程项目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并且越来越复杂。所以,正是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要求有效实行专业性的项目管理,从而达到建筑项目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协调性。其中,项目经理在使用项目计划的时候,才能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要注意的种种问题有效地传达给技术人员,但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多变因素出现,所以这也就导致了项目施工在管理与组织上的复杂性。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运用,要进行整体性的考虑,对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划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再通过网络本身具有的信息反馈性,对施工管理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最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 建筑企业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建筑企业逐渐将眼光投入到了管理的信息化上,其中规模较大和发展水平高的部分企业逐步建立起来了局域网,慢慢实现建筑企业内部数据资源信息的共享性。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项目软件方面也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一大焦点。
2.国产项目的管理软件还不够成熟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生产出很多项目管理方面的软件,但是始终与国外知名软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国外的软件通常不适用于国内的建筑企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与国外企业在组织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因此项目管理软件在使用范围上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并且汉化软件实质上只是将英文翻译为中文,因此在软件的维护方面会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再加上大多国外的项目管理软件通常在价格上比国内软件要贵很多,所以一般企业在使用上也是很难接受。
3.没有真正认识管理的信息化
很多项目到多会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接收邮件和上网,但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没有科学的概念认识,例如实时监控、工作流程、资源统筹调度、项目风险预警以及工程成本实测等功能。尤其是在项目信息化方面,很多企业往往愿意利用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但却会担心由于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造成更加繁重的工作量。
4.行业和区域管理在信息化发展上不均衡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会受到丰富信息来源的影响,并且这些地区的建筑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但是对于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偏远地区,其建筑项目的管理人员就会对信息化管理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且也没有更高的发展渴望。从整体上来看,建筑企业在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仍会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混乱,因此阻碍了工程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三、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建议
1.构建多层次的管理平台
通常来讲,建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监理、业主、政府、管理机关以及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人员,并且还会牵涉到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预算和材料设备等管理的众多环节。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一定要真正考虑到各个项目参与方的自身需求的问题,有效建立一个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远程监控、施工管理、项目协作和企业信息管理的网络软件和信息化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不同主题数据的自动生成,不断实现多种项目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2.实现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由于受到建筑行业流程工作的影响,所以工程项目在招标和立项的过程中会采用很多行业、地方甚至是国家定额,并且这些管理内容和体系往往过于庞大,从而在数据计算方面也比较困难,所以建筑企业一定要对运用标准进行灵活的设定,严格遵守,这也是企业进行工程成本预算的一项有力依据。此外,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定额成本、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物资设备、人员管理以及资金会计等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在使用和研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建筑项目管理种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和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将这些项目内容与实际连结起来,更好地实现不同业务内容之间的联系合作,有效协调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系统的有效工作环境。
3.实现数据化的工作流程
数据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传递和流通的过程就是项目管理的过程,在传统模式的管理下,信息大多是以电话、书面通知以及传真的形式进行,所以一个环节信息在获取通常需要经过很多相关的部门才能真正完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经济性有所减弱,所以为了提高信息的传递质量,只有通过提升信息沟通速度的方式实现。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数据为工作重心,有效依照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进行数据管理,更好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岗位工作,从而使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建筑业务流动的自动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并加强建筑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筑企业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实现数据化的工作流程等,可有效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从而真正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保证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周建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12)
[2] 李建波,吴英才.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3)
[3] 季树民.对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04)
关键词:成本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筑工程项目
引言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ANEAC问世以来,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
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随之加大。企业必须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这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才能适应当前建设市场,把工程建设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预算(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只有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管理,才能把握住工程项目管理的精髓,保证质量、进度、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较为快速地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也普遍地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有人提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管理之中,这样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运行成本。本文就是针对这一提法进行论述,主要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在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如何应用以提高成本预算管理的效率。
1 当前时期下我国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时期下,我国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而且与计算机技术相联系的地方特别少。某些项目缺乏必要的预算管理环节,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某些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全部都由人工进行操作,对于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很好地加以结合,如果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将会影响到其他的环节,这主要的危害就是工资效率极低。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预算管理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目的性不强,不系统,使项目预算失去了数据基础;而预算不准确又使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失去目标。因此,加强项目现代化信息预算管理,正是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症结人手,需要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联系起来,以提高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为项目成本预算管理提供一个信息化的交流平台。
2 信息化建设在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在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原理就是依托网络化的平台,建立一套以计算机、预算成本管理软件等高效辅助网络工具操作系统,将每个部门、各个管理层以及各个工序组合成为一个共同体,建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用如下简图1来进行表示。
由上图1可以看出,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可以将内部的机构进行很好地连接,为各个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而且还增强了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与交流,对于成本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基于计算机的强大功效,以利用软件为例,对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地介绍,通过信息化的预算管理对目标成本进行很好地控制。
2.1 填报成本预算
我们知道,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或公司在承揽所有建筑工程项目之前,务必需要经过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量清单进行编制。成本预算的编制依据包括招标文件、设计图纸、投标文件、工程合同、当地材料价格信息及现场勘察情况。工程项目分包有清包工和包工包料两种,填报单位应根据分包方式进行编制,成本预算费用项目应与财务报账项目基本一致。在填报的过程中,有一个报表,那么对于该报表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制作;对于制图,那么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工程制图;当地的材料价格信息也可以再网上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对于现场勘查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以及相关勘查情况进行记录;如上工程完成之后,需要上交至施工单位及业主,则可以将上述资料经过企业网上邮局或是个人邮箱进行传送。而传统的填报成本预算的程序则基本上都是由人工进行的,既耗时又耗力,工作效率不能够很好地提高。
2.2 WBS工作分解
上述报表填好并递交之后,需要依据工作进度安排利用系统软件中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将施工预算分解至施工流水段和结构构件及施工工序级别。WBS软件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将中标预算(合同预算)、施工预算、施工计划分解到具体的工程施工部位,我们能够实时查看局部的工程收入,同时可以了解人工、机械、材料的收入分别是多少,自动统计实际消耗和支出是多少,在收入和支出之间建立直接、可比较的关系,是对传统经营管理方式的一个突破,意义非常重大。
2.3 对实施计划进行编制
施工项目部参考公司下达的施工预算,再根据自行设计的施工组织方案,制定具体指导施工的“人、材、机消耗量计划”(即“计划成本”)。它从成本和实
物量方面体现了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计划管理水平。(1)现场经费分析、临设费摊销分析、四算对比分析和项目总盈亏分析均由财务部负责。实际计划的编制是以施工预算、施工变更图纸、施工签证、施工进度计划为依据,既不能超过施工预算的数量,也不能脱离实际施工进度真实的需要。(2)辅助材料、租赁周转材料、自有周转材料、现场和库存材料状况、租赁机械用量,均由物资部负责。(3)劳务分包分析数据由工程部负责汇报。(4)主要消耗材料的用量计划、商品混凝土用量计划、钢筋用量计划等由技术部负责。技术部门依据提取的材料用量计划,追踪其实际的执行状况。
2.4 实际消耗成本的控制和录入
对现代化的软件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能够对我们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基础数据事项进行统一的管理,对日常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十分之多,如果用手工进行记录,可想而知,其工作量十分之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库房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需要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如使用位置、使用效率的高低等方面),需要对劳务及机械的使用情况也需要进行记录。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得工程数据的成本不再源自于各个部门,而是来自每种材料的生产厂家或是构件的成本数据。这就为构件的透明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成本透明化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合同预算和施工预算与工程施工部位进行挂接;系统能够根据施工进度自动完成统计月度工程量,汇总生成月度统计台账;为技术部门材料计划编制提供了各部位材料消耗量的参考依据;为成本分析提供了预算数据与计划成本数据、实际成本数据相比较的基础值。对项目部签订的合同进行管理,将合同相对应的基本信息、文档、费用文件(如预算)相关联,能够进行合同支付点控制管理。分包计划与实际分包内容相对应,并与施工进度计划挂接;通过系统自动统计完成进度的分包工程费用,指导分包结算与支付;通过分包计划对分包成本进行控制;系统自动汇总分析计划分包费和实际分包费、预算分包费。
2.5 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
建筑工程企业在一个计划的利润范围之内而获取一定数量的利润,而这个利润范围就是施工预算成本以及中标合同预算之间的费用差额,这个差额也成为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计划成本”和“实际消耗成本”之间,是项目部的内控计划利润空间。而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是“中标合同预算”和“项目实际消耗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施工预算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是项目的计划利润空间;项目的实际利润空间是“项目预算成本”和“项目实际消耗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也称为理想的利润成本。
我们利用信息化软件技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的预算、计划和实际消耗数据对比。从Wbs节点上找到相应科目的进度计划时间,工程费用、人材机工程实际消耗成本。按工程的计划和实际完成情况,动态地查看对比数据,随时了解项目部工程的收入和盈亏情况。大多数企业在对项目成本进行跟踪时只考虑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这种衡量方法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项目完工部分的价值。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技术,我们可以随时得到项目完成部分价值。理想状态下已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BCWP、计划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BCWS、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成本ACWP三条曲线可以重合,见图2
在上图中,需要注意的有如下两点:
(1)成本效能指标:CPI(Cost Performance Index)=BCWP/ACWP。表示花钱速度。若此值为1,表示按照预算进行;如果小于1,表示项目超出预算;如果大于1,表示低于预算。研究表明:项目进展到20%左右,CPI应该趋于稳定的,如果这时CPI值不理想的话,应该采取措施,否则这个值会一直持续下去的。
(2)费用差异:CV(Cost Variance)=BCWP―ACWP。若此值为零,表示按照预算进行;如果为负值,表示项目超出预算;如果为正值,表示低于预算。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应该加快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创建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这样相对于手工操作相比,其优越性非常突出:处理简单、真实、准确、及时、方便,结果的可靠性高。软件系统可用于施工过程各阶段的成本预算控制和分析,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数据蓝线的绘制以及对分部分项工程某个Wbs节点、每一种材料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为管理人员对工程成本实施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保证。并且,这些宝贵的分析数据将成为我们投标报价和其他项目成本管理的参考数据。
具体而言,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是信息化与建筑工程项目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
(2)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各项管理工作及预算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3)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符合了现代成本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不断推向现代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
关键词: BIM模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数据共享;造价模式
一、BIM和BIM相关软件简介
目前,工程建设行业正在运用的BIM和BIM相关软件约14种,这些软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
第一大类:创建BIM模型的软件,包括BIM核心建模软件、BIM方案设计软件以及和BIM接口的几何造型软件;
第二大类:利用BIM模型的软件,除第一大类以外的其他软件。
不同类型的BIM软件可以根据专业和项目阶段做如下区分:
1.建筑:包括BIM建筑模型创建、几何造型、可视化、BIM方案设计等
2.结构:包括BIM结构建模、结构分析、深化设计等
3.机电:包括BIM机电建模、机电分析等
4.施工:包括碰撞检查、4D模拟、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等
5.其他:包括绿色设计、模型检查、造价管理等
6.运营管理FM(Facility Management)
7.数据管理PDM
对于一个项目或企业BIM核心建模软件技术路线的确定,可以考虑如下基本原则:
①民用建筑用Autodesk Revit
②工厂设计和基础设施用Bentley
③单专业建筑事务所选择ArchiCAD、Revit、Bentley都有可能成功
④项目完全异形、预算比较充裕的可以选择Digital Project或CATIA
当然,除了上面介绍的情况以外,业主和其他项目成员的要求也是在确定BIM技术路线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BIM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
基于BIM技术的信息管理模式极大地打破现有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屏障,集成工程项目各阶段、各关键指标、各组织、各专业、各项目的信息融合,形成更加广泛的集成,协调工程项目系统目标、外部资源、内部资源的信息流网络。
基于BIM及其相关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在信息集成模型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BIM中央数据库是信息流的枢纽,是沟通平台和存储中心。BIM中央数据库连接不同工程对象数据、过程和资源,是一个包含丰富数据、面向对象的、具有智能化和参数化特点的建筑设施的数字化表示,支持项目生命期中动态的信息创建、共享、更新和管理,保持信息的清晰度、一致性。
(二)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各阶段、各关键指标、各组织、各专业、各项目当前的供应信息范围内都可以和其他节点进行信息访问与共享需求。信息的使用性可表现为一对一电子提交、小规模封闭群体之间数据交换和多对多集成和高水平协同作业,保持信息的及时性、交互性。
(三)随着工程项目的深入和进展,BIM信息模型逐步深化、逐步细化,不断更新、修正和补充,使得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得到有效的组织和追踪。信息不仅要管理好当时的用途服务,还要管理好其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重复利用的用途,保持信息的完整性。
(四)信息集成管理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成本,提高项目收益。提高信息对称都能够增加项目收益,但同时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信息串联共享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减少,此时信息不对称的适度空间扩大许多,由此,取得同样的信息对称度,支付成本减少,体现信息对工程项目服务的增值性。
(五)通过信息集成管理对项目目标主动控制,动态优化。基于BIM技术的信息集成管理可以进行设计中各专业协调、管线碰撞检查、节能计算、能耗模拟、可持续分析、施工方案模拟、脚手架支撑体系验算模拟、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管理等,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实施动态优化,主动控制,进而提高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的质量、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体现信息对工程项目服务的动态优化性。
三、BIM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就在提升工程造价水平,提高工程造价效率,实现工程造价乃至整个工程生命周期信息化的过程而言,BIM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BIM数据库的时效性
BIM的技术核心是一个由计算机三维模型所形成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信息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工程施工及市场变化,相关责任人员会调整BIM数据,所有参与者均可共享更新后的数据。数据信息包括任意构件的工程量,任意构成要素的市场价格信息,某部分工作的设计变更,变更引起的数据变化等。在项目全寿命过程中,可将项目从投资策划、项目设计、工程开工到竣工的全部相关造价数据资料存储在基于BIM系统的后台服务器中。无论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工程竣工后,所有的相关数据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参数设定,从而得到某一方所需要的相应的工程基础数据。BIM这种富有实效性德共享的数据平台,改善了沟通方式,使拟建项目工程管理人员及后期项目造价人员及时、准确的筛选和调用工程基础数据成为可能。也正是这种时效性,大大提高了造价人员所依赖的造价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避免了传统造价模式与市场脱节、二次调价等问题。
(二)BIM形象的资源计划功能
利用BIM模型提供的数据库,有利于项目管理者合理安排资金计划、进度计划等资源计划。具体地说,使用BIM软件快速建立项目的三维模型,利用BIM数据库,赋予模型内各构件时间信息,通过自动化算量功能,计算出实体工程量后,我们就可以对数据模型按照任意时间段,任一分部分项工程系分其工作量,也可以细分某一分部工程所需的时间;进而也可结合BIM数据库中的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信息,分析任意部位、任何时间段的造价,由此快速地制定项目的进度计划、资金计划等资源计划,合理调配资源,并及时准确掌控工程成本,高效地进行成本分析及进度分析。因此,从项目整体上看,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造价数据的积累与共享
在现阶段,造价机构与施工单位完成项目的估价及竣工结算后,相关数据基本以纸质载体或EXCEL、WORD、PDF等载体保存,要么存放在档案柜中,要么放在硬盘里,它们孤立存在,使用不便。有了BIM技术,便可以让工程数据形成带有BIM参数的电子资料,便捷的进行存储,同时可以准确地调用、分析、利于数据共享和借鉴经验。
BIM数据库的建立是基于对历史项目数据及市场信息的积累,有助于施工企业高效利用工作人员根据相关标准、经验及规划资料建立的拟建项目信息模型,快速生成业主方需要的各种进度报表、结算单、资金计划,避免施工单位每月都花大量时间核实这些数据。建立企业自己的BIM数据库、造价指标库,还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对比指标,在编制新项目的投标文件时便捷、准确的进行报价,避免企业造价专业人员流动带来的重复劳动和人工费用增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以利用BIM技术按某时间、某工序、特定区域输出相关工程造价,做到精细化管理。正是BIM这种同一的项目信息存储平台,实现了经验、信息的积累、共享及管理的高效率。
四、结语
只有解决了BIM数据传输及信息分类互用标准问题,才能够真正将整个BIM体系的相关软件、技术统一整合到一起,产生合力,发挥放大效应。
参考文献:
23号上午,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各业务处室负责人分别就双创科技信息应用服务项目、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企业科协工作开展等情况以及2017年工作计划向与会人员做了介绍。科技信息应用处和创新发展研究处重点介绍了科技信息应用服务、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方向。会上,中机国H招标有限公司业务处副总经理张沛还为与会人员作了政府采购服务招标的专题讲座,通过具体实例为与会人员梳理了政府采购的形式、流程,以及投标时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
23号下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以及湖南省科协、上海市科协、盐城市科协、泰安市科协和南京华格电汽塑业有限公司、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川东减震制造有限公司等九家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典型发言,交流了经验。大家分别从自身现状出发,介绍了各自科技信息应用和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希望通过与中国科协的进一步合作,借助科协系统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全国双创浪潮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宋军在交流会上指出,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要靠科技创新激发社会新动能,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升。针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项目,他强调,科协系统要运用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工作的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专利信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大胆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改革;同时,紧抓科协、学会、企业合作的纽带,通过平台化的运作,引入社会资源,分析企业需求,做到精细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对接服务,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针对一线工程师的培养项目,他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人才以及人才创新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培养科技工作者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科协的组织优势,加强科协、学会、企业三方联动,共同推动8100万科技工作者向大国工匠转变,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郑浩峻在会议总结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总结会的召开,搭建各项目承担单位、各地市兄弟单位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充分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把服务企业工作做好。他提出,随着市场化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协服务企业的工作要加强改革力度,需要多方联动发展,科协系统要为企业提供科技性、普惠性的产品和服务,学会要深入到企业中去大展身手,企业要主动参与到科协、学会的工作中来,三方形成互通有无的联动式、纽带式的紧密联系,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基础坚实,抢占双创新高点,打造双创新品牌。
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混杂,我认为“智慧城市”概念强调的是“智慧”,是以人为本,将人的智慧通过技术手段赋予软硬件系统之上,为新形式下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方便百姓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城市”,是以“数据”和“共享”作为重中之重的。鉴于此,二三维空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智慧廊坊”的基础性工程,对廊坊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模式具有示范作用和应用推广价值。
“廊坊市二三维空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经市政府批准由廊坊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建设,平台以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依托市公务云计算中心政务平台,提供地理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元数据查询,实现全市各委办局间地理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在线共享应用,为“智慧廊坊”建设提供地理空间数据支撑。
一、二三维空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现阶段建设情况
1、项目背景
经过廊坊市近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权威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新兴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对廊坊市各数据主要用户进行调研时发现:
相当多的用户缺乏有效畅通的途径去及时获取现势性较好的数据;
用户使用数据的方式是直接拷贝原始空间数据,并对空间数据进行各种再加工以匹配专题信息;
用户在使用基础地理数据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硬件和相应的GIS软件,建设复杂的数据库、配备专业的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员负责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有效利用。
2、数据成果介绍
1、共享数据库建设
平台已完成二三维空间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二维数据涵盖西安80、WGS-84、2000国家大地三种坐标系,范围覆盖廊坊市主城区、开发区及永清、固安两县,共约1800平方公里。三维数据包括主城区约130平方公里现状模型场景。
2、标准体系建设
中心相继制定了《廊坊市空间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试行)》等九项针对平台数据建库及共享的相关标准、《地理信息服务调用协议》等两项数据使用协议,为规范平台数据维护更新、联通与各委办局系统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建设
廊坊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制定与实施长效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以保证地理信息和政务信息的现势性、权威性。在二维地理信息及三维场景方面,平台与市城乡规划局的二维业务审批系统和三维规划辅助决策系统采用同一套数据源,确保平台二三维地理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其他地理信息或政务信息,采用权威数据权威部门提供,“数据分布式管理、综合应用”。
3、系统功能介绍
平台实现二三维数据共享联动,平台由数据共享服务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运维支撑子系统、资源展示系统四部分构成,集二三维海量数据管理、网络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管理和后台日志监控以及资源展示应用等功能于一身,全面考虑效率、高并发、稳定、安全、开发等因素,为全市统一搭建基础空间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为政府各部门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础空间数据库应用服务。
①二三维空间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系统是整个平台的基础核心,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更新维护和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各类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
②二三维数据共享服务子系统
系统提供二三维数据管理,基于Webservice方式提供多类型的二三维空间资源信息服务接口,各行业部门可以直接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或服务进行顺畅的数据交流,提高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
③二三维运维支撑子系统
通过对“平台”系统的管理,监控数据库运行状态,建立二三维数据访问、服务访问的管理日志,以保障整个系统能够为客户端应用访问提供安全、稳定的支撑。
④二三维资源子系统
实现廊坊市正射影像图数据、数字栅格地形图数据、三维数据、专题数据和图片影像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为用户提供浏览、查询、分析工具,辅助决策和管理的服务。
二三维空间数据联动对比分析展示
4、项目特点
基于规划审批数据建立的数据更新机制,保障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现势性;
多坐标系、多比例尺数据服务,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基于共享平台快速定制应用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
特色二三维一体化平台,实现二三维联动,集中解决用户各种空间资源信息需求。
二、二三维空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后期拓展展望。
廊坊市二三维空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基于“一图、一平台、一套机制、多数据源、多个应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构建廊坊市权威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根据典型用户对空间数据资源的需求、现有业务系统的软硬件环境等各类因素,甄别典型用户的共享应用层次,选择合适的开发接口,将共享平台的数据、服务、GIS功能资源集成到现有业务系统中,实现廊坊市的二三维数据共享服务的最大化。
应用示范系统建设展望
1、规划综合查询分析系统
该系统可以在电子地图上叠加多数据图层进行业务分析判断,同时支持图层字段及各类数据在电子地图上直观的进行图表化分析。该系统已作为基本功能嵌入二维平台,应用于规划业务审批。
2、智慧旅游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廊坊智慧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大众用户提供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旅游相关应用平台,系统包括地图浏览定位、兴趣点查询及景区纵览、旅游专题图叠加、旅游线路规划、公交换乘查询以及景区客流量统计展示,实现了公众出行智能规划,帮助公众直观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位置、周边环境,对出行进行路线规划,减少出行困扰。
3、二三维一体化建设工程项目平台(WebGIS)
该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以二维电子地图和三维模型场景为基础,叠加廊坊市区通过审批的工程项目信息,包括精确的空间位置、容积率和绿化率等批后信息、项目进展、配套设施情况、效果图、项目三维模型方案等。通过该平台,项目信息、项目周边在建及规划筹建的配套设施及交通情况一目了然,方便地满足市民对新建项目的浏览和查询需求,为市民了解城市建设提供一个权威、便捷的服务平台。
4、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智能楼宇安防系统
三维模型场景提供了丰富、逼真的基础平台,使人们将抽象难懂的空间信息可视化和直观化,从而做出准确、快速的反应。可将三维模型场景应用于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和智能楼宇安防系统等。
5、智能公安警用系统
采用实景三维模型作为基础底图和信息载体是未来PGIS的发展
趋势。它以实景模型为载体将各类警务信息空间化、可视化,实现公安业务信息基于实景三维场景的可视化查询和分析,旨在提高管理分析、快速反映、决策指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治安管理、重点人群分析管理、社区矫正、应急指挥、警力部署、反恐等公安业务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6、公众地图服务系统
1 规范工程项目管理
在建工程文档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工程管理部门业务流程梳理的一个过程。在梳理完毕之后,建立完整、严格的工作流程、规范、制度以规范业务工作。在建工程文档管理系统,严格依照制定的工作流程、规范、制度开发,待系统上线之后,由计算机系统的严谨性保证项目文档管理工作严格地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进行,以此来保证在建工程文档管理工作的质量。
2 提高项目过程文档管理水平
在建工程文档管理系统的建立,改变以往项目过程文档线下收集方式,提倡采用线上收集。以项目阶段、阶段任务为单元制定文件需求模板;项目人员(如各专业工程师)以模板为标准上传需要提交的文件;信息管理员以模板为标准检测文件收集成果;系统同时以预警、通知等方式提醒项目工作人员何时提交什么文件。
3 提高工程成果资源利用水平
在建工程文档管理系统的建立,改变以往人工管理方式下,文档借阅、查阅不便的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文档的检索速度,并且能够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下发,改变了以往一份文档只能同时借出一次的不便,也能防止原始文件的丢失。另外,在建工程文档管理系统基于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可以灵活地控制用户访问电子文档的权限,避免发生越权访问、文件丢失的情况。系统运行时,可提供每份文档使用的痕迹,便于管理员追踪使用痕迹,明确责任。
4 逐步积累工程建设中的电子资产
在建工程文件管理系统基于专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存储、管理、维护在建工程项目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系统平台提供文件分类、标签、文件夹结构等功能可以使文件得到很好的分类存储。另外,全文检索功能可以使用户在海量的文件中快速地找到需要的文件。基于ACL(访问控制列表)的权限控制机制能够保证大量的电子文件按照权限策略分配控制权限,使用户有效、安全地管理文件。依托系统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在建工程中大量的电子文件作为电子资产累积、保存下来,为以后查阅、利用提供基础。
5 方便项目审计和文件的归档
摘要: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企业价值。在建工程形成固定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来源的一种方式,本文结合新会计制度,针对在建工程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在建工程;核算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为了加快我国同国际企业的交流与产业兼并,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IFSB 为框架,在许多准则上参照了国际准则的定义与规定,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在这次修订的准则中,第4 和第15 号文件分别对固定资产和建造合同的核算进行了规定,规范了在建工程日常核算办法,对在建工程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新准则实施以前,在建工程核算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财务部职能被架空的现象最为明显。流程化管理是我国建设项目的一大特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务人员无法直接掌握在建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财务人员由于缺乏工程知识,缺少与基建人员的交流,使得财务人员游离于工程设计、建设、竣工、验收等过程之外。新制度施行以来,对财务人员核算在建工程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克服会计核算与工程实施脱轨的状况。从具体准则规定上看,第4、15号准则重点强调了在建工程确认和计量的准确性,并对“在转固”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新准则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本文接下来将会深入探讨目前新会计准则下在建工程核算依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下在建工程核算中的主要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加强了对工程核算的管理,解决了以往工程核算过程中的部分问题,然而新时期下在建工程业务的复杂性使得许多不足之处在工程核算过程中依旧存在。
(一)会计核算信息不准确
在建工程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具有特殊性。首先,在建工程资金量大。企业在建工程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和现有资源,由于其占用资源来源多、范围广,增加了财务人员成本核算的难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在建工程核算专业性强、门槛高,提高了对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掌握的要求,使得一般财务人员在工程核算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工程价值,使得会计信息偏离了工程的原价值。第三,在建工程耗时久,周期长。在建工程不同于企业其他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其建设时间持续性较长,需要跨年度才能完成,无疑增加了财务人员在工程核算过程中的难度。负责工程核算的财务人员一旦变化,新的核算人可能无法对已建工程有全面、完整的把握,降低了工程核算前后信息的可比性,影响会计质量。第四,在建工程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在建工程是企业的一项大事,在建工程的实施需要企业多个部门互相配合共同来完成。财务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履行着价值确认和记录的角色,其效果取决于同其他部门的合作。财务不是工程建设的专业人员,对工程价值核算的判断标准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意见,然而由于在建工程涉及部门实在太广,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存在不足,使得财务人员在价值确认时存在偏差,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二)工程结算不及时
在建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应该结转至固定资产。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建工程未及时结转到固定资产科目。虽然新会计准则对在建工程结转的时间有了清晰的界定但是企业往往未能及时实现“在转固”,使得已经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或者已经投入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仍然挂在建工程名下。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本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创造利益的方式计提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却因为其仍然以在建工程的形式出现,导致整个企业财务报表的不准确。第二,某些在建工程因为质量不合格或者中途终止,但是由于结算不及时,使得其仍然反映在在建工程科目上。新制度规定,未能形成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应当对其成本进行费用化,然而企业仍然在在建工程账目上对其进行反映,使得企业虚增资产。第三,借款利息归集不合理。新准则规定,借款利息应当在在建工程期间进入在建工程成本,工程准备阶段和完工后的借款利息都不允许再进入成本。由于工程结算不及时,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正确判断借款利息的归集对象,使得在建工程的最终价值难以准确判断,并且由于把利息错误计入成本,同样虚增了企业的资产。
(三)在建工程账务处理不规范
新会计准则对在建工程核算的要求是按项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目前工程核算过程中账物混乱现象主要由多个工程项目同时存在引起。企业财务人员并未对多个工程实施单独核算,仅仅依靠在建工程科目明细以施工单位或者供货单位来加以区分。企业虽然在工程核算的过程中得到了便利,却严重损害了企业在建工程核算信息的准确性,违背了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多个工程同时放在在建工程科目下核算,使得最终结算在建工程项目时难以区分各项目之间的成本,固定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确认。除此之外,账务处理不规范使得企业无法分析在建工程成本消耗状况,横向和纵向的成本比较都失去了对比的意义,加大了企业对在建工程成本监督和控制的难度。
二、完善在建工程核算的办法
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对在建工程核算做出了适当调整,然而从实施效果看,虽然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上述不少问题。在建工程核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一)完善在建工程核算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人员在工程核算过程中主要发挥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为了提高监督和管理的实际效果,财务人员应当首先从在建工程开始施工时规范账务设置,明确工程单独核算,避免以后核算过程中出现与其他工程混在一起的“综合户、其他户”现象,有效规避了账务混乱的风险。第二,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针对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在建工程二级明细下继续设立三级科目,以方便财务人员对成本支出的统计,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第三,为了提高监督的效果,财务部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稽核复审会计核算制度。在建工程项目占用资金量大,每一笔付款都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当加强对在建工程付款工作的审核,确保付款的真实性。具体工作中,财务的每一笔付款都必须严格审核相关合同,查阅付款条件,根据在建工程实际建设情况判断与合同的吻合度来确定是否付款。财务人员还应当对已付出的款项进行阶段性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付款及时做出处理,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二)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
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企业对在建工程核算时,如果会计反映出来的信息失真,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增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应当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并且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标准与尺度。首先企业财务人员应当落实按月对账的规定,在月底把企业在建工程科目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的台账进行比对,确保财务账务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第二,企业对在建工程购置的设备需要及时进行入库。企业应当对购置来的设备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验收,并将验收合格单交于财务部门。财务处根据验收合格单对设备及时入账,确保在建工程科目的完整性。第三,由于在建工程涉及材料和设备较多,因此应当定期对在建工程项目有关的材料和设备进行盘点,掌握在建工程情况,确保账务相符、账实相符。
(三)防范在建工程形成帐外资产
企业在建工程结转不及时、核算不清晰都会导致在建工程帐外资产的产生。防范帐外资产的出现,关键在于加大对工程核算的监督力度以及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账务核算。应当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各司其职,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单位负责资产的交付,接收单位负责在建工程的验收。因此接收单位应该制定验收标准并建立台账,提高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的效率,有助于防范“在转固”不及时导致的帐外资产的形成。
(四)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
财务人员虽然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在建工程核算涉及到较深的专业知识,使得财务人员在工程完成进度、工程价值确认上遇到了不少的麻烦。由于财务人员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在账务核算时更多依据其他部门提供的资料,会导致会计信息反映失真。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是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工作,财务人员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必须不断加强对4、15 号准则文件的学习。财务人员除了对准则熟记于心,还应当学习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使得会计核算过程中能形成独立的判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实施以来,在建工程核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在建工程核算时,需要在会计核算准确性、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核算规范性上加以重视,对当前在建工程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企业应当继续领悟新准则对工程核算的要求,加强工程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按照规章制度提高工程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建设工作正常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衡利.新会计准则下在建工程核算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04期.
[2]代秀华.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在建工程核算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1年22期.
关键词:在建工程 核算 问题 对策
在建工程是指企业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仍然将在建工程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之中规范,国际会计准则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工程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并没有完全按照准则来实行,在建工程核算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在建工程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工程的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周期长、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加大了信息获取的难度。在建工程一般涉及到策划、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物资供应、预决算等诸多部门,财务部门很难全程参与到在建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往往只是根据其他部门提供的相关凭证被动地进行核算;财务核算人员很难对工程进行实时的动态监督,无法收集到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导致核算失真。
工程结算滞后,挂账时间长。其他部门的人员不懂工程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可能在工程支出发生(比如施工设备或者物资运抵),但货款还没有支付的第一时间向财务核算人员提供相关的凭证;工程人员一般在需要付款时才会向财务人员提出申请,财务人员根据实际付款确认在建工程,导致在建工程确认不及时,账外负债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在项目上马前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导致有些在建工程半途而废,致使这些投资项目长期挂在“在建工程”下面,且挂账时间较长。有的企业将技术改造贷款新建项目完工后发生的借款利息加入工程造价的成本中,从而虚增了工程成本。
在建工程各种费用的界限难以确定,核算时易产生误区。容易混淆的费用有:在建工程与制造成本、在建工程与管理费用、在建工程与财务费用、在建工程与无形资产以及在建工程与递延资产。
部分企业出于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不及时确认在建工程。资产负债率是企业再融资和偿还债务的主要指标,在建工程一般耗资巨大,在确认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这就成为了企业缓解资产负债率的有效手段。
固定资产的处理和转账滞后。有的企业对工程前应该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办理转账处理的手续,导致工程成本虚增。有些投资的工程机械、物资都已经投入使用,由于工程结算滞后而未能进行在建工程转资工作,造成已投入运行的资产仍挂在“在建工程”的账面上,形成固定资产和账面不符的现象。
在建工程项目的财务处理过程不够规范。企业通常有多个在建工程或者一个大项目下面有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在同时进行,容易把多个在建工程的账务信息混合在一起,导致混合账、糊涂账的出现。另外,常常出现借方红字挂账的情况,固定资产结转时,部分工程尾款没有及时付给施工方,继续挂在在建工程的账目中,没有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负债情况,使企业报表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二、解决的对策
(1)规范资产确认,理顺管理职责。在建工程的确认时间必须明确,缩小企业的操作空间,正确理解并严格实施在建工程的确认时间为“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对在建工程中的有关设备以及工程建设的其他支出,明确其确认的原则、时间点以及原始依据。
(2)改变重投资轻决算的观念,加强对在建工程核算的组织领导。财务部门要有全程参与核算的意识,其他部门要有积极配合财务部门进行核算的态度,明确各个部门在工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分工负责,相互合作。
(3)对在建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按照在建工程的性质和用途,将其进行细分,这样可以准确把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投资款项。通过对在建工程进行细分和在建工程科目多级明细账的核算,财务部门可以每一个工程的所有账目信息。
(4)对科目重新进行设置,原来对于一些周期长、金额大的在建工程项目至少要设置到三级,这样导致子科目之间频繁转账,也违反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现在可以增加工程材料、预付工程款等一级科目,来分担“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压力,将在建工程中的储备资金、结算资金在不同科目中体现出来。现在主要设置一级科目和与其对应的二级明细科目。
(5)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一个部门来集中管理。规定从工程的立项、预算到结转为固定资产的整个流程,实行分管责任制,这样就明确了责任和义务,防止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6)做好主要费用的确认和调整,保证核算的真实和完整。需要确认和调整的主要费用有:设备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
(7)严格落实考核管理办法,督促资产完整交付。在考核时特别要关注在建工程、代办业务的支出、预收账目的变化情况等,还要注意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科目余额的完整性,其帐卡物是否一致等。
(8)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每年的年度末,对在建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加强在建工程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根据年度资本性支持计划、新立项概预算总额、在建工程增减数、完工交付情况等进行审计,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详查,核实工程的实际进度。并且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在建工程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在建工程已经发生的减值,计提减值准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在建工程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规范核算行为,做到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领导重视,各方面积极配合,从而有效解决在建工程核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促进企业资产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庆.代建工程会计核算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08,(9)
[2]贾建峰.在建工程核算不完整的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
[3]盛名泉,丁胜红.社会公共工程会计模式架构研究[J].当代财经,2008,(7)
为进一步适应新联通在建工程项目管理需求,融合原联通、网通管理优势,公司采取抓两头、控中间的方案———两头即资本性支出入账及时性和转固入账及时性,中间即进度监控,进一步优化提升现有PMS在建工程管理系统,使其与物流管理系统、合同债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在建工程财务日常管控的精确化、系统化、标准化、自动化。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巩固PMS系统项目管理优势,进一步发挥系统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1)系统中的工程项目与ERP系统PA(项目会计模块)完全匹配,在PMS系统中立项后导入PA,实现工程项目信息与工程财务信息的实时一致;(2)PMS系统与ERP系统PA模块间建立接口,定时从ERP系统中采集每项工程的在建工程发生额、月末余额及在建工程转资额和转资分类等财务信息,数据实时传输,余额保持一致;(3)充分利用PMS系统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每个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计划下达、开工、发生工程支出到设备到货、初验、终验、转固、拨款等的网上全过程实时监管;(4)自动生成在建工程月报表、在建工程分析表、投资完成计算表、投资转固率计算表等财务报表,提高工作效率;(5)工程财务管理人员通过PMS系统,对照工程进度监督在建工程入账及时率和转固及时率,保证在建工程财务入账金额与工程形象进度的一致性,保证工程进度与拨款、工程支出的一致性和在建工程的及时转固。
(二)适应新公司工程项目管理需求,改造PMS管理系统,进行工程财务管理的有效支撑
首先,拟会同专业部门,对主体公司PMS进行改造,将以前开工的原联通移动网络类续建项目逐步纳入主体公司PMS进行统一管理;其次,鉴于山东联通主体公司在建工程已全部通过PMS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运行稳定,效果明显,拟主动协助配合移动网络公司,与PMS系统维护人员进行讨论、交流,提出PMS系统优化需求,在PMS系统中增设移动网络工程财务单元,将新开工工程逐步纳入到系统中进行管理,通过系统完成移动网络公司各项工程财务管理工作。
(三)结合集团下发的资本性支出月报,完善PMS系统各类工程财务报表,实现标准化的统计分析功能,提高对资本性支出的分析、披露水平
目前山东联通在PMS系统中可以自动生成间接法下的投资完成报表,拟在系统中增加直接法下的投资完成报表,财务部门每月进行资本性支出入账的日常清理、对账,实现权责制资本性支出直接法和间接法的核对一致,确保资本性支出数据统计的及时、准确和及时、足额入账。同时,在PMS系统中完善固定资产零购报表,比照在建工程月报,区分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研发支出数据,确保项目的管理清晰;通过PMS抓取ERP系统PA模块省管工程转资到各地市的资产数据,实现转资备查簿、购置备查簿的电子化,并可随时在系统中查询。
(四)在PMS系统中增加与合同管理系统的接口,获取合同签订、执行情况
融合双方管理优势,将原联通通过合同控制系统与PA对接实现的合同管理与项目应付款逐一对应的优势体现到新联通的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中去,在PMS系统中增加与合同管理系统的接口,获取合同签订、执行情况,与在建工程月报建立对应关系,为收付制资本性支出的精细化管控打好基础。(五)改造PMS现有拨款流程,强化统计、分析功能适应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需求,改造PMS现有拨款流程,强化统计、分析功能,实现资本性支出进度与工程付款进度的约束和对应,监督收付制与权责制资本性支出进度配比情况,以工程付款促投资完成。
二、支撑与监督并重,落实工程财务全过程管理理念
前期利用PMS系统重点进行了验收转固和资本性支出入账的监控,包括转固进度监控、资本性支出对账等,有效体现了财务部门对工程前、后端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PMS系统,以会签、参会等多种形式参与在建工程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财务部门对在建工程全过程的管理支撑。
(一)加强在建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财务管理
在建工程前期工作包括立项、可研、设计等各项工作,这一阶段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总体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开展以下工作:(1)对项目建议书中财务分析和预测结论的可靠性出具意见;(2)对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及其结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恰当性方面进行审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3)落实对建设项目的采购需求、采购合同的财务审核要点和意见出具方式,履行财务监督职能,着重关注合同金额、设备清单、付款条件等财务相关事项,对应制定标准化模板,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规范统一。
(二)加强在建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财务管理
在建工程实施阶段是指工程项目经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投资计划下达后,从开始建设到项目建成投产移交的阶段。拟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加强权责制资本性支出的及时入账。每月通过PMS系统监控工程形象进度和财务入账进度的一致性,每月逐个工程比较账面投资完成数与工程建设进度,差异较大的自动预警。(2)与供应商协调到货流程,加强财务监督。ERP系统上线后,资本性支出入账前移到物流出入库端口,财务监督角色不能缺失,设备到货后供应商到货通知应同时提交财务、物流,财务核对督促入账情况。(3)增设PMS系统与合同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合同信息共享,在PMS系统中生成合同台账,通过项目编码与在建工程项目报表进行关联、对应,掌握、监督在建工程价款的结算支付情况。
(三)加强在建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财务管理
主要有:(1)充分发挥PMS系统信息共享的作用,对于工程进度达到验收环节的,PMS系统自动告警,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验收工作;(2)通过ERP和PMS系统按照标准化流程自动完成竣工决算的编制,生成竣工决算或转资明细表,直接传到FA(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提高转资速度和质量,为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好基础。
三、细化工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
随着烟草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所需要的会计核算人员也在逐年递增。一些会计核算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可能会违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随意进行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另外,一些会计核算人员可能并不了解烟草系统的特性,对于在建工程的核算过程并不熟悉,专业技能水平到不到一定的标准,比如在建工程部分完工即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这些核算方式都是违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而影响到烟草企业对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准确性。烟草系统项目工程类型复杂,提出以下建议来完善烟草行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一)全面提升会计核算部门员工的综合素质
烟草企业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工作仅仅依靠会计人员是不能够顺利完成,可能要得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我国的会计准则对于在建工程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中可能会涉及到会计人员的自由选择裁量。因此,全面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关键的。一方面,要对会计核算部门的员工进行道德素质的培训教育,使得会计核算人员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依据烟草企业在建工程的具体特点,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得会计人员不仅具有会计核算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学习了解基建知识、经济法、合同法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当使得会计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工程测量估算相关的专业知识。会计人员还必须了解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组成,熟知各投资分类的内涵,理解会计制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有效地实施财务管理,正确计算和归集工程成本,按照新会计制度核算工程开支及结转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具体的会计核算工程中,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取合理的奖惩方式,对于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行为要严加惩处,进而保证烟草企业在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降低基建工程的管理费用针对烟草行业在建工程的特点,企业管理层应当在项目工程的建设期间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管理费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管理费用在项目工程建设期间所占的支出比例不是很大,但它是衡量企业内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敏感性指标。一些企业内部虽然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企业的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制度简单地认定为无关紧要的书面文件,没有按照要求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一些烟草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对上级部门签批的费用没有仔细审核,最终导致项目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费用日渐变大,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进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不断流失,影响烟草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会计核算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当严格审查变更工程项目的费用支出,所有的变更工程项目都应当经过相关专家论证检验合理后才能批准相关的变更费用。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费用实施定额预算和归口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月都应当分析考核,防止出现严重超支和浪费的现象,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合理保证。
(三)不断加强“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规范性
首先,烟草企业的会计核算核算人员应当保证在建工程起始时间的准确性,防止企业出现操纵利润的现象。同时也要明晰工程建设期间涉及的设备投资投入时点的确认,也要妥善保管投资设备的相关原始凭据。其次,烟草企业会计核算部门人员应当将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按照具体的排序编号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同时进行的繁杂的项目变得有条理,进而保证在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首先,烟草企业的会计核算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物资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物资管理的工作,防止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按期定时盘存保证各项会计信息有效高速的传递。其次,针对一些期限长、占用资金数额大的项目的特点,很多企业基建工程既有自营工程也包含出包项目,其在建工程要设置详细的明细科目会导致各个明细科目在相互转化过程中程序复杂,进而影响企业日常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会计核算部门应当增加“工程材料”、“预付款项”等新科目起到“在建工程”科目的分流作用。最后,烟草企业的相关的会计核算人员应当对在建工程在筹建期间进行定期的减值测试,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于项目工程完工后的有关减值准备方面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烟草企业的会计核算部门进行减值准备核算工作中应当以历史成本为基本的计价原则,将完工后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直接结转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将在建工程的账面成本直接结转为固定资产的账面成本,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反应出项目工程的实际支出状况,防止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核算部门应当合理处理在建工程后续支出资本化的确认,要加大注意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在此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并合理调整两者之间的差额保证纳税申报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强化项目工程全过程的会计核算管理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
1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建工程管理弱化及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缺失,使得在建工程在实际运作中仍出现不少问题。
1.1工程结算滞后、挂账时间过长、金额较大。一些在建工程项目实体早已不存在,但仍反映在“在建工程”科目上,有的挂账时间甚至长达十几年。其原因主要是盲目上项目、资金不到位,导致烂尾楼、半拉子工程。一些单位,不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和考证,不考虑投资的风险报酬率,造成许多在建项目半途而废,使很多企业资不抵债,资金周转困难,造成极大损失。这些投资建设的项目长期挂在“在建工程”科目,不仅造成企业有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1.2施工单位提供工程决算资料不完整。在建工程按照实施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自营工程和出包工程两种。对于一个出包工程项目从定标到确定最终实施者,来回要转包四五个单位,有的是雇用农民工组建施工队伍,挂靠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在上缴一定比例管理费用的前提下,由被挂靠单位代开工程建筑发票。这些新成立的施工单位取得施工项目,并完成了工程的建设。但由于人员素质低,施工队伍不稳定,工程管理脱节,不重视工程资料收集、整理,造成许多工程竣工后无法及时办理结算手续。工程管理人员变动交接手续不清。一个大的基建项目,往往经历几年才能完工,在建期间, 由于工程管理人员岗位变动,对所管工程的立项、合同条款、材料使用、现场签证等工作交接手续不清,导致工程资料丢失而无法结算。
1.3利用“在建工程”科目人为调节成本利润,造成产品成本不真实、利润虚假。没有立项报批的工程项目,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人为调节成本利润指标。为了调节当期成本费用,一些单位将发生的差旅费、零星工程材料费、人工费、日常维修费等,统统计入立项工程项目中或是新开设一个项目挂账,以此调节成本利润指标。在建工程成了调节成本的“蓄水池”。少提折旧或不提折旧,造成成本利润不实。一些单位为了粉饰成本利润指标,对于已完工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不办理暂估固定资产手续,因而无法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折旧不能足额地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导致产品成本计算不真实,虚增企业利润,经济责任制考核失效。
1.4将技改贷款新建项目完工后发生的借款利息计入工程造价,虚增工程成本。专项借款利息属于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应记入固定资产的造价。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记入当期损益,但一些单位不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发生的贷款利息继续计入已使用未结算的新建工程项目中,从而虚增了工程成本。
1.5在建工程项目账务处理不规范,借方红字挂账在日常的会计基础工作检查中,常常发现。一些单位“在建工程”余额出现红字。结转固定资产时,部分工程结算尾款尚未支付给施工单位,继续挂在在建工程,借方红字反映,没有合理反映企业负债,影响了企业报表披露的真实性。
2在建工程会计核算问题的有关案例
2.1关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在建工程完工后转为固定资产核算的问题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建工程在未完工时发生减值,应提取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但对工程完工后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则没有规定。在实务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以在建工程账面余额作为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同时,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相应转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同时,借: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贷:固定资产减值;隹备。二是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在建工程账面余额减去提取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贷:在建工程。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法虽然在处理上较第二种方法复杂,但比较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固定资产》的规定。
理由是:
2.1.1《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其成本入账;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在建工程尽管发生了减值,但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实际发生的工程支出应该全额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2.1.2在建工程其实是一种“准固定资产”。目前并没有关于在建工程的专门的会计准则,而是将在建工程作为固定资产的一种取得形式一并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规范。国际会计准则也是如此。因此,从大的范围来讲,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也属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
2.1.3《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都规定: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在建工程价值又得以恢复的,应在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按照在建工程的账面价值结转固定资产,那么在其价值恢复时,就很难处理了。
2.2关于将土地使用权转为固定资产核算的问题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该项土地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摊销。企业在利用土地建造自用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相关在建工程。土地使用权转入在建工程后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1)土地使用权在列示于在建工程的期间内不进行摊销。但在转入固定资产后,如果土地使用权的预计剩余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则在预计该房屋、建筑物的净残值时,应当考虑这一因素,并将其作为净残值预留。待该房屋、建筑物报废时,将净残__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继续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如果不再继续建造房屋、建筑物,则将其价值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2) 土地使用权在列示于在建工程的期间内继续摊销,并将其记入“在建工程”账户的借方。在转为固定资产时,仍应考虑土地使用权的预计剩余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的因素,并将其作为净残值预留。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合理。理由是:土地是一项有法律受益期限的有偿使用的长期资产,如何在土地使用权证规定的期限内合理承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相关费用并一贯摊销,是非常重要的。在建期间,不能因为土地之上的实物形态发生了变化(在建工程开始)就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摊销政策。如果在建期间,土地使用权停止摊销,待在建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房屋及建筑物)后,在其剩余使用年限内再以折旧形式摊销,会造成建造后分期摊销的土地使用权和建造前分期摊销的土地使用权不一致。而这个差异受在建工程期间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在建期间停止摊销而对列入在建工程的土地使用权计提减值准备,那显得不合情理。如果在建期间继续摊销,则可以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
3解决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加强在建工程会计核算,有效解决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在建工程的科学化管理,严格按照现行的《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企业利用在建工程的造假行为,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3.1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从工程的立项、预算、物资采购、施工合同招标及工程合同的管理、工程款项的支付、投资总额的控制、工程竣工结算到结转固定资产的全过程,实行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实施工程投资、工程进度风险承包的同时,实行工程按时结转固定资产的风险承包,确保各个环节的工程资料及时收集整理,为工程的事前项目论证、事中过程实施、事后完工决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2加强决算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改变过去重投资轻决算的传统观念,强化全程决算意识,明确在建工程项目各方的经济责任和义务,分工负责,相互合作,改变工程指挥机构的短期行为,其职责应延伸到工程竣工结转固定资产完毕后为止,以加强在建工程各个环节的协调,确保在建工程决算按期完成。
3.3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集中管理应专设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工程项目,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对新增固定资产及达到使用状态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工程项目,暂估结转固定资产,及时足额计提折旧,分摊产品应承担的折旧费用,真实反映生产成本。
3.4严格按规定处理固定资产借款利息费用。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借款费用属于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然后在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在生产经营期间,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即资产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3.5及时结转“在建工程”完工成本。在建工程完工以后,应当按照“在建工程” ,科目借方所归集的成本,从贷方分别转入有关科目。这里要注意在建工程贷方对应科目不仅仅是“固定资产”科目,还可以是“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 “预提费用”等科目。如前所述,在建工程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新建工程,安装工程,改扩建工程,还包括大修理工程,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工程。其中大修理工程,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工程在完工时不能转入固定资产科目,即不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3.6定期对在建工程进行盘点检查。计提减值准备按照《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在建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在建工程可能发生的损失,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若存在下列一项或若干项情况的,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一是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二是所建项目无论在性能上还是技术上已经落后,并且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三是其他足以证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