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诊断的分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自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调查对象选自日本两家综合医院的近期确诊的癌症患者的家属。患者在两家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回答问题的真实性无显著差异。家庭护理者界定标准是:(1)患者配偶、子女或其他家属;(2)给患者提供主要照护的家人;(3)被照护患者确诊患肿瘤不超过12个月。2.步骤:研究人员向家庭护理者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愿意参加研究者研究人员与其预约在医院或在家中进行面对面交谈,以口头和书面方式回答相关问题。3.资料收集: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家庭护理者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职业、与患者关系及其他情况)和疾病状况变量(诊断时间、患者是否知道诊断、患癌部位、患者的治疗和疼痛情况)。第二部分是患者家属所需的信息,包括6个分类:①疾病;②治疗;③预后;④患者日常护理;⑤患者心理护理;⑥家庭护理。用Likert等级表测量家属对各类信息的需求程度(1=几乎没有、2=有一点、3=有许多、4=几乎全部)。4.资料统计分析:每个分类项目内部比较应用χ2检验或Wileoxon两样本t检验,6个分类项目需求信息用Logist回归分析,所有的资料分析应用SAS统计软件完成。
结果研究中110位研究对象中有44人拒绝。66位完成调查(回答率60%),他们在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以及诊断时间、治疗等特征参加者与未参加者之间无差异。1.信息需求:在66位参加研究者中大多数信息需求与疾病和治疗有关,2/3的人需要预后相关的信息。有近1/2的家庭护理者想了解有关患者生活护理的信息(如何使有症状患者更舒适如疼痛处理等),有1/3要知道如何做好心理护理(如何减轻患者在知道诊断后的心理压力,如患者知道诊断后的焦虑等)和家庭照顾(如何对患者确诊后给家庭成员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2.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除外疾病分类,发现人口学特征与信息需求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现行分类中年龄(t=-3.78,df=64,P=0.0043)和教育水平<12年与≥12年之间(P=0.043)为相关因素。在疾病预后中,教育水平(χ2=5.95,df=1,P=0.015)与是否手术(P=0.095)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在患者生活护理中,患者是否有疼痛(χ2=5.34,df=1,P=0.021)、家庭护理者与患者的亲密程度(χ2=2.76,df=1,P=0.096)、患者是否知道诊断(χ2=2.94,df=1,P=0.086)是有明显差异的变量。在心理护理一项中,患者是否被告知诊断(P=0.038)和是否有疼痛(P=0.006)是具有统计意义因素。在家庭护理一项中,存在和缺少家庭其它人员的防护(χ2=10.14,df=1,P=0.001)和患者是否有疼痛(P=0.057)是显著差异的因素。此外在每个信息分类与人口学一般状况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关系。Logist回归分析探讨信息需求在6项分类间关系见表1。
讨论1.大多数日本新近确诊癌症患者家庭护理者信息需求是与疾病相关的。这和西方国家的调查结果相似。研究表明年轻的家属想了解有关患者的治疗信息。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护理者则更多的想了解患者的预后。尽管研究中没有找到家庭护理者与信息需求之间的特殊关系。但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中表明受过高等教育和年轻的患者往往也对治疗和预后的信息需求较多。
关键词:护理诊断 精神科 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2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68-02
1 研究精神科护理诊断的意义
一般来说,护理诊断是以个人、家庭、社区等为单位,对其现有、潜在的健康问题、生命体征等反应的临床判断。护理诊断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在具体环境下、具体病理的具体表象而言的。对于精神科护理诊断进行研究,可以使护理者从患者的病理体征去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尽可能地培养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提高护理者的护理技巧,使得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抑制或缓解,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2 精神科不同患者的护理诊断
2.1 精神科常见的患者类型。
2.1.1 按照表象特征的患者分类。一般来说,在我国,按照精神科患者的患病特征和行为特征等,可以将精神科患者分为:焦虑障碍患者、应激相关障碍患者、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情感精神障碍患者、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分裂患者、人格障碍患者、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等。
2.1.2 按照年龄特征的患者分类。为了护理和管理方便,医学上也将精神科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划分,以便通过不同年龄的分类管理,使得各个不同的年龄阶层在各自的阶层能够得到交流,帮助患者减轻病情。通常来说,按照年龄特征常将精神科患者划分为老年患者、青壮年患者、儿童青少年患者三种。
2.2 不同患者的护理诊断。不同的患病类型,其所产生的行为反应也不同,其潜在的安全系数也不同。如急性应激障碍病人一般都有比较暴力倾向,严重的患者暴力行为危险系数较高;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则多会发生自伤和自杀行为;而性的人格障碍患者则多会发生对社会的报复,会出现爆炸、滥杀行为等,其危险系统则非常高。
不同年龄特征的患者,其病情表现出的临床特征也不一样。在临床护理上,必须认真进行观察,详细进行记录,以便为该病例提供较为详实的护理诊断参考。如精神分裂患者,在青壮年患者的临床护理诊断上严重的可能表现为直接暴力伤人、杀人等攻击,而老年重症患者严重的则表现为破坏、暴力偷袭、向人抛掷东西等。
不同的患者受某种应激行为或者应激环境等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些都可以通过早期观察诊断出来,如轻微的强迫症表现为反复洗手;渐至严重就发展到个人无法控制某种观念和行为,迫使自己非得去干,如偷东西等;及至再严重就发展到无视自尊的行为,如在大庭广众脱衣服、赤身行走等;最后可能会由于某种强迫性观念产生暴力行为和杀人等。可以根据患者护理临床的表现,对患者的症状做出正确诊断,从而根据患者的表现,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
3 护理诊断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
3.1 对早期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经过临床护理诊断之后,将患者分为早期患者、中期患者和重症患者,按照不同的病情进行临床护理,比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和痊愈。
在早期患者而言,他们具有比较正常的行为能力,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障碍,通过短期临床护理诊断之后,确定可以不必住院治疗的,可以将他们集中到一些疗养中心,通过义工等对其实施精神救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使他们逐渐趋于健康;同时通过社区医生、护士等定期对他们进行临床观察,观察这些患者是否得到好转,并详细做好记录。如早期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可以通过临床护理诊断之后,有意识引导患者与外界多加接触,让义工和其他家庭与患者多进行互动,逐渐消除患者的精神障碍。
3.2 对中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在临床护理诊断上表现为中期的精神科患者,在对诊施治过程中,通过医生和护理者共同的讨论,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个性特点,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促使患者尽快得到康复。例如,护理人员带领孤独症患者参与义工、社区等组织的活动,促使患者通过社会交往,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让自闭症患者自己去买东西,使他们自己学会管理少量的金钱;给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制定任务,使患者在特定的期限内学会某种技能;通过对患者的分组,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合作和互助等等,使患者能够正常接触社会实际,减少社会对精神科患者的歧视,也使社会能够正确认识精神科患者,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
3.3 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一般来说,可以将重症精神病患者划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暴力预防管理,Ⅰ级暴力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暴力倾向该如何实施缓和技巧;Ⅱ级暴力预防措施主要是让护理人员学会针对患者的暴力倾向怎样快速脱身,离开危险;Ⅲ级暴力预防则指通过申请对患者实施药物控制和约束;Ⅳ级则通过对护理者的训练指导,使他们能够应对患者暴力。此外,还有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预防护理、行为和情绪引导管理,使他们的精神逐渐趋于正常。
总之,对于精神病患者,要结合其不同的临床护理诊断,确定其病情的属向,才能够因诊施治,为患者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促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因此,在今后的精神科患者护理中,必须做到要有详细的临床护理诊断,促使护理方案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 覃远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129,131,134
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自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调查对象选自日本两家综合医院的近期确诊的癌症患者的家属。患者在两家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回答问题的真实性无显著差异。家庭护理者界定标准是:(1)患者配偶、子女或其他家属; (2)给患者提供主要照护的家人; (3)被照护患者确诊患肿瘤不超过12个月。2.步骤:研究人员向家庭护理者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愿意参加研究者研究人员与其预约在医院或在家中进行面对面交谈,以口头和书面方式回答相关问题。3.资料收集: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家庭护理者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职业、与患者关系及其他情况)和疾病状况变量(诊断时间、患者是否知道诊断、患癌部位、患者的治疗和疼痛情况)。第二部分是患者家属所需的信息,包括6个分类:①疾病;②治疗;③预后;④患者日常护理;⑤患者心理护理;⑥家庭护理。用Likert等级表测量家属对各类信息的需求程度(1=几乎没有、2=有一点、3=有许多、4=几乎全部)。4.资料统计分析:每个分类项目内部比较应用χ2检验或Wileoxon两样本t检验, 6个分类项目需求信息用Logist回归分析,所有的资料分析应用SAS统计软件完成。
结果 研究中110位研究对象中有44人拒绝。66位完成调查(回答率60%),他们在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以及诊断时间、治疗等特征参加者与未参加者之间无差异。1.信息需求:在66位参加研究者中大多数信息需求与疾病和治疗有关, 2/3的人需要预后相关的信息。有近1/2的家庭护理者想了解有关患者生活护理的信息(如何使有症状患者更舒适如疼痛处理等),有1/3要知道如何做好心理护理(如何减轻患者在知道诊断后的心理压力,如患者知道诊断后的焦虑等)和家庭照顾(如何对患者确诊后给家庭成员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2.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除外疾病分类,发现人口学特征与信息需求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现行分类中年龄(t=-3.78,df=64,P=0.0043)和教育水平
讨论 1.大多数日本新近确诊癌症患者家庭护理者信息需求是与疾病相关的。这和西方国家的调查结果相似。研究表明年轻的家属想了解有关患者的治疗信息。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护理者则更多的想了解患者的预后。尽管研究中没有找到家庭护理者与信息需求之间的特殊关系。但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中表明受过高等教育和年轻的患者往往也对治疗和预后的信息需求较多。转贴于
一、建立质量控制组织,制定相对稳定的标准
1、病案质量的高低将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为此,我院成立了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在医务科和护理部的直接领导下,检查全院出院病历的医疗护理书写质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病历的内涵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医院管理起到导向作用。
2、我院病案管理组都是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科主任、老专家、主管护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知识,质量控制组在医务科和护理部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具体检查全院出院病历的医疗、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3、为了使病历书写规范化,检查的标准按照河南省卫生制定的《综
合医院住院病人疾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和《住院病案质量评审表》检合医查记分和展览病案,按照河南省卫生厅制定的《病案书写规范》的书写病案,按照《规范》出题,定期让住院医师参加试题答卷和病案书写竞赛。
4、按照《医院分级管理等级评审》要求从“三基三严”做起,加强医护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让各级医护人员认识提高医疗质量。为了使出院病历护理文书每项份都达到合格标准,我院以《基础护理学》和《河南省病案书写规范》为依据,书写标准做到全院护理文件书写统一。
二、严把病案质量关,定期开展病案展览
加强培训管理,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开展评比活动。病案质量控制组采取定期评审和不定期随机抽查形式对每份出院病案实施全面评价,对缺陷病案进行登记反馈,综合分析处理,督促改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1、三级检查制度是提高病案质量的有效方法,我院以《住院病案质量评审表》为依据,对每份病历实行三级检查质控。首先自查,经治医师要在书写过程中把好质量关,每完成一项病历内容都要在病历质量评审表相应条款中标出,当病人出院病历终结时经治医师还要按照评审表逐项自查评分。其次科查,由各科室病案质量控制小组的科主任负责,在病历送交病案室前,对每份病历进行认真的检查,修改并签字,未达到甲级标准的不送交病案室,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评审中“科评”栏内。最后院查,由院病案质量检查小组抽调的专人负责,对科查结果进行审查,并实行院级把关,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科室及本人到病案室进行修改,保证终末质量达标。同时将院查结果填写在“院评”栏内并签名。
2、定期举办病案展览,我院每年举办一次病案展览,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选择有代表性和有共性的病案参展,将展览的病历分为甲、乙、丙级,展览结果以信息简报的行式通报全院,对病案质量好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将病案质量检查成绩登记存档,作为考核科室及个人业务情况的原始依据及培养奖励个人的记录。在此基础上还明确规定了对丙级病案退回科室限期修改和扣除当季部分奖金,以保证病案质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病案质量提高学术水平
现在有的病案记录内容有的不够详尽,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记录上去,无法满足医生科研方面的需要,可利用价值不高。所以,应加强年轻医生、进修医生的岗前培训,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意识,
增强每一个的病案质量观念,写好病历是学会临床思维诊断技术的重要途径,写好病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处理工作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病案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我院对新的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师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岗前培训。首先掌握病案书写及评分标准,其次学习并了解国际疾病分类ICD-10及手术操作分类原则以及临床诊断联系。而后进行病案书写、病案评审及国际疾病分类ICD-10及手术操作分类的测试,合格人准许进入临床工作
2、质控科定期组织常规病历书写诊断、治疗措施、国际疾病分类ICD-10及手术操作分类考试,要求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大查房一次。
3、对医技科室检查及报告质量控制,并制定医学检查报告规范,如:预约时间、报告时间、报告内容、报告结论等。
4、建立医技科室技师、主管技师、主任(副主任)三级负责制,每月应对疑难、危重、抢救、死亡、科研等病例报告质量进行追综检查报告结论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
四、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素质是加强病案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
病案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边缘学科,而不是简单保管、装订、它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病案的各种医疗信息进行处理,进行ICD的编码、索引、输入微机、归档,才能保证满足临床科教的需要,只有通过科学的整理才能使病案保持完整性,才能为医、教、研服务,才能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因此,病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接受国内外有关病案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医院科学管理的需要。
1、我院病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及时反馈病案书写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明确诊断或主要诊断与其它诊断顺序颠倒、首页填写缺项、损伤中毒外部原因不明、出院记录、手术记录不及时完成,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始资料作为法律信据的可靠性。
[关键词] 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07-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备受精神卫生护理工作者关注。西宁地区老年患者高原性躯体疾病较多,护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较高。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60例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障碍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6.46±8.32)岁。病程5天一70天,平均病程(36.58±33.29)天。诊断为短暂性精神障碍25例,心境障碍19例(躁狂发作10例,抑郁发作9例),精神分裂症16例。伴有慢性躯体者34例,占57%。
1.2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生活
3、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在护理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内容,整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整体护理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根据老年人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改善记忆功能,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交往,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认真落实假出院制度、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工作者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经常采用讲座或联谊会形式与技能及人际关系训练)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81±9.47)岁;平均病程(37.25±31.28)天;常规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23±8.34)岁;平均病程(36.48±33.41)天;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方面无差异性(P>0.05)。 1.3 评定工具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由专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 1.4 统计方法数据资料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6(2):68-7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82
[3]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223
[关键词]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轻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24-02
轻抑郁是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可出现兴趣丧失、无愉,精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等[1]。且由于轻抑郁患者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发病易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与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可以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轻抑郁患者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4年10月~2005年6月入住我院治疗的轻抑郁患者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20~60岁;受教育程度小学3例,初中25例,高中23例,大专以上9例;住院天数19~56 d;按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0~60岁,平均(32.0±6.6)岁;文化程度:小学1例,初中13例,高中11例,大专以上5例;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24~59岁,平均(33.0±7.2)岁;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12例,高中12例,大专以上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剂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认知行为护理疗法 研究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每周5次,均安排在下午进行,疗程12周。认知行为治疗由经正规训练的一名主治医师和一名主管护师进行。①编写认知疗法教材,包括:指导语,症状对情绪的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情绪的影响,角色的自我调整适应,社会交往与康复,病情波动与相关因素等。②心理素质训练:通过放松、暗示训练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实施正性强化干预,矫正不良行为。③信息支持:针对易造成轻抑郁的有关患者的自身原因提供信息支持。④认知行为护理:研究组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进行5次认知心理治疗,结合患者的个体实际根据不同的护理问题进行认知辅导,每次30~45 min,结束后再进行10 min的护患间的讨论,同时要求患者书写“治疗体会”,对病情有显著进步给予奖励,如参加郊游、给家人通电话一次、办理假出院一次。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3疗效评定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护士观察量表(NOSIE)[3]进行评定。
1.4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HAMD和BP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D和BP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研究组的HAMD总分及抑郁情绪、有罪感、自杀、早醒、阻滞5个因子分(总分≤6分为正常)均低于治疗前(P
2.2 NOSIE-30评定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NOSIE-30评定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发现,研究组的总积极因素分增高而总消极因素分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应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轻抑郁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结果见表3。
3结论
轻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与性格缺陷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发病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入院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护理疗法易被患者接受,可以加快疾病恢复的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目标。
信息支持可减轻轻抑郁患者的症状。信息支持指为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指导、建议和咨询[4]。可通过减轻人们对觉察到的压力的感受,或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减轻人们对觉察到的压力的反应来减缓压力所致的影响[5]。本研究针对易造成轻抑郁患者的有关自身原因提供信息支持,了解轻抑郁的有关知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并显著减轻抑郁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负性心理体验改善显著,NOSIE-30评定总积极因素分增高,总消极因素分减低,差异有显著性,表明药物配合应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轻抑郁有明显的促进治疗作用,近期疗效显著。
作为精神科护士,每天与患者24 h接触,有利于认知行为护理疗法的开展,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护理质量得到加强,护理诊断更加明确,真正做到因人因症实施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CCMD-3[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87-88.
[2]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5.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4-217.
[4]Peterson SJ,Bredow TS.Middle range theories [M].New York:Application to Nursing Research,2004.179-188.
[5]陈利群,王文茹.信息支持在护理中的运用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1,1(4):34-35.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观察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住院精神病者的50%、占慢性精神病者的60%[1],因此加强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护理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本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了相关康复和护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第三版精神病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40例,回顾性观察4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显示男26例、女14例,年龄20-55岁,平均病程(8.60±1.00)年。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4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同时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设计《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与护理观察表》,由专人在研究前、研究两个月和研究结束时对表中内容进行观察与记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表中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程、康复措施和护理方法等。
1.3 康复及护理措施 在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加用康复措施及相关护理,主要包括①生活技能训练:例如整理床铺和个人生活用品、定时洗漱、按时就餐和打扫卫生以及加强沟通交流等;②认知障碍心理治疗及护理:每周进行30min/次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病相关知识宣讲、服药措施、人际关系和婚育问题以及工作问题等;③工娱康复及护理:每天1h、每周3次,包括唱歌、听音乐、下棋等活动,以上康复与护理均由专门护理人员负责。
1.4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生活质量评定参考[3]Spitzer指数,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评分变化见表1。通过表1中相关数据可知阳性症状研究结束、研究两个月分别与研究前相比p>0.05,而阴性症状在研究结束、研究两个月分别与研究前相比p
表1
2.2 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对比结果见表2。通过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p
表2
3 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受损的社会功能恢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康复训练及相关护理就成为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本次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了相应康复训练及护理措施,从表1中可知经过本次康复训练及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以较大改善,同时表2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印证了此次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究其原因我们分析如下①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心理问题类型选取有针对性的心理障碍疏导措施,运用专业护理知识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且保持其心理状态的平衡、情绪的稳定等。②生活技能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生活康复训练,如指导患者在个人卫生等方面的训练与护理指导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鼓励患者参加简单的劳动,同时根据其劳动成果予以奖励,这样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③工娱康复及护理,这样可以调整患者情绪、使其心理压力得以缓解,进而对患者精神症状改善及社会功能恢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60名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修订版的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70份,有效回收160份。创伤的资料由入出院登记处记录,搜集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病情程度、受伤原因等等。
1.2方法患者的诊断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2]。采用自评量表SCL-90、CCMD-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等诊断标准对患者是否存在应激障碍进行诊断。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在日常工作中多对患者进行访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需求、生理及心理疑虑,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感到亲切、可信赖;认真倾听患者心声,对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加以疏导,使患者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应激障碍的程度得到降低;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其病情状况和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自我护理措施,增强患者对疾病知识以及自身病情状况的了解,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身体状况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防范肢体疾病发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最后是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应激障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数据处理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2结果
本组160名患者中有55例存在应激障碍,占总数的34.37%;另外105名患者为没有应激障碍;两组患者发现,应激障碍患者焦虑、恐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均高于非应激障碍患者,经护理干预之后得到明显的改善。具体情况见表1。
[关键词] 护理评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51-02
护理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或家庭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1]。护理评估活动贯穿在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护理评估活动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对病情的正确判断和引导护理措施,全面而正确的评估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目前新护士临床实践中进行护理评估的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和解决。
1主要问题
1.1缺乏沟通与交流的技巧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很多新护士在进行护理评估时,却不能有效地应用沟通及交流技巧,造成护患距离,病人不能信任地将真实想法和心理反应说出,影响护理评估效果。在采集病人健康史过程中,语气态度过于生硬、刻板,缺乏自然、灵活和变通,不会运用恰当的词语作系统的描述。
1.2查体手法欠正确
查体手法不够准确,对阳性体征的识别能力及意义判断不足,甚至敷衍了事,这是目前新护士进行护理查体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腹部四步手法触诊中,未掌握如何触诊;肝脾触诊中不会配合呼吸正确进行,体查的正确率较低。而在心肺体查中,有些新护士敷衍了事,只是做动作给导师看,并未真正认真地进行查体。一些新护士即使病人存在阳性体征也难于发现。
1.3思维局限,缺乏整体意识和综合分析判断病人资料的能力
新护士在进行护理评估时,思维局限,如在分析健康问题时,只注重生物因素,而忽略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病人提供的资料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如病人自诉无高血压,但测得血压为20.0/13.3 kPa时,新护士不会评判性分析主、客观资料,作出正确的判断。
1.4没有从护理的角度去全面评估病人
新护士在护理评估时,往往是从医疗的角度,而非护理的角度去评估病人,评估后归纳的结果是医疗诊断而非护理诊断。例如:对一主诉头痛的病人,新护士评估了头痛的性质、部位并测血压后,往往是得出高血压的医疗诊断,而对头痛是否引起心理、休息等变化,有无睡眠形态紊乱、恐惧等护理问题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评估与判断。
2原因
2.1沟通的氛围不足
目前的新护士多为独生子女,周围环境接触的是父母、老师、同学,关系较简单,容易处理。在学校时与外界交往不多,社交与交流机会不足。在学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操作对象又是模型人。工作评价中对新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未提出相应的要求及目标,使新护士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意识及技巧[2]。
2.2对护理查体缺乏质控要求及实践
以往对新护士的查体技能多局限于测生命体征,而对有效地运用其他查体技能来系统地评估病人的资料没有质控要求,新护士在工作中缺乏查体实践,有些新护士甚至抄袭医生的查体结果。
2.3应试型教学限制了新护士的思维
新护士在长期应试型教学的影响下,思维和想象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致使新护士在分析资料时思维局限,就事论事。
2.4缺乏对护理评估重视且思维方式又受“医疗化”的束缚
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临床上普遍存在重医疗评估而轻护理评估的现象,护理评估未引起新护士足够的重视,如有新护士说:“只要我跟病人说上三句话,我就能把病人所有的护理诊断写出来”[3]。部分新护士的思维受“医疗化”的束缚,认为问病史及查体只是重复医生工作,没有护理特色可言,导致不能从护理角度去全面评估病人。
3对策
3.1改善沟通环境,增加沟通机会
怎样增进新护士的人际沟通技巧?我们主张,为新护士创造交流机会,增加交流技巧理论授课和交流技巧的训练内容,通过人际交往实践,提高新护士的交往能力,并制订沟通的目标和标准,新护士的导师在实践中应注意监督和评价新护士沟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不仅仅限于对技能作出评价,要将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护士培养的重要部分[2]。
3.2加强护理查体技能培训并纳入质控要求
可采用演示法教学,学习各系统的体检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提高[4]。用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收集病人的资料,对所管病人入院时进行全身系统的护理查体,然后每天根据病情做相应的护理查体,并向新护士强调护理查体是一种很好的非语言交流技巧,通过这种病人与护士双方都容易接受的自然触摸方式,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利于护患关系的建立[2]。从而使新护士有压力并乐于进行护理查体实践,达到提高新护士护理查体手法的正确性、熟练度及结果的准确性的目的。
3.3建立科学的评估思维
科学的诊断是在掌握大量的客观资料的基础上的一种经过归纳、演绎、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后作出的判断。长期习惯于流水作业的新护士,在机械作业的单向思维水平上改变思维方式还比较困难;从按医嘱、常规办事,到主动帮助病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而感到力不从心;从整体人的角度评估病人身心反应的问题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为此,培养新护士科学的思维能力,已经首当其冲地成为我们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可通过各种途径的在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内涵,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实施护理三级查房,通过大量病历资料的讨论、分析和判断,帮助新护士学会分析、思考和判断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护士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5]。
3.4加强新护士对护理评估重要性的学习, 注重培养新护士评估时的护理思维
采用讲解的方式,让新护士认识护理评估的重要性。护理评估不同于医疗评估,而是采用观察、会谈、查体的形式,获得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各方面的整体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核实、组织、分类及记录。只有做好护理评估,才能继续实施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为病人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4]。评估时可按某一理论(如戈登的11种功能性健康形态、Maslow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学说等)为指导制订护理评估表,指导新护士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避免传统的“医疗化”思维的束缚,而是以现代护理思维为指导,要求新护士必须学会系统地获得资料,从而使新护士的临床思维更明确、更集中地导向护理诊断,而不是医疗诊断,使护理评估突出护理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咸璋.健康评估[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0.
[2]陆爱平,陆佩云.从整体护理角度分析护生毕业操作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26-227.
[3]绳宇.护理教育中影响整体护理实施的2个突出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2-3.
[4]冯金娥.对在职护士护理评估教育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581-582.
近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国民医疗费却急速增长,其中老年医疗费快速增长是其主要原因。伴随着日本社会高龄、少子化程度的加剧,医疗高新技术的进步,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在卫生服务的提供体制、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之后,又相继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体制、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医疗费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当前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2002年7~10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授权有关大学及研究机构,通过267000例出院患者的数据,开发研制出“不同医疗机构每日定额支付方式”(DiagnosisProcedureCombination,DPC),也就是日本版的DRG(DiagnosisRelatedGroup)。DPC是一种根据疾病诊断分类,按每日定额付费的方式。疾病分类包括3个层次的分类标准:①投入医疗资源最多的主疾病诊断名称;②是否采用了手术和其他特殊处置方式;③有无并发症以及疾病的重症度,以此来区分1440个疾病的诊断分类,2003年该分类已经增加到1860个,2004年变为1727个。与美国的DRG/PPS(DiagnosisRelatedGroup/Prospectivepaymentsystem)的按单病种定额预付费方式不同,日本的DPC是按每日定额付费。
DPC疾病分类规定了各病种每日医疗费用的基本标准(日本使用点数计算,1点相当于10日元)。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计算方法是按DPC分类制定的每日医疗费用标准,乘以医疗机关的调整系数(这个系数按前一年度的保险支付额和其他因素综合决定),再乘以住院天数。另外,还要加上DPC不涵盖部分医疗服务费用,例如手术费、麻醉费和超过1000点的治疗费用等,最后决定医疗保险支付的总费用。作为控制的手段,每日医疗费用标准,根据患者住院天数相对于这个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的多少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住院天数的第25百分位点以内,每日平均医疗费用标准增加15%;第二阶段,住院天数的第25百分位点到平均住院天数期间,根据抵消第一阶段增加的15%医疗费用为原则,下调平均每日医疗费用标准;第三阶段,超过平均住院天数的期间,平均医疗费用标准下调15%。
2003年实行DPC支付方式后,医疗护理服务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变化:①医疗护理服务的“门诊转移”效应。日本社会保险医院的研究表明,2004年4月导入DPC后,躯干单纯CT扫描和头部MRI扫描的“门诊与住院比率”都逐步升高。另一项研究也显示,2004年62家开始试行DPC的医院门诊医疗费用显著增加。②住院日数的减少促进医院经营效率化的提高。一项对2004~2008年全国医院数据分析发现,使用新付费方式的医院,平均住院日数明显减少。随之引发的疑问是平均住院日的缩短,是由于接收轻症患者的比率增加,还是医院经营效率化的结果。进一步研究证明,随着重症患者的增加,效率化系数也相应较高,由此证明,新的付费方式促进了医院经营效率化,导致住院天数的缩短。③再入院率的上升。医院追求住院天数的缩短,容易导致“粗诊粗疗”和患者没有痊愈就被迫出院(过度早期出院)的情况,这些都给医疗质量和医疗保险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随着日本医疗机构逐步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后,护理工作量也随之大大地增加。一项日本北里大学护理研究结果显示,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前后1年中(2002年5月至2003年4月与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后的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护理工作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主要增长在以下几方面:①检查与处置,包括气管切开、插管、各种内窥镜检查、生化检查、各种穿刺、中心和周围静脉置管及护理、闭式胸腔引流护理等;②移动和康复护理时间,包括协助行走、更换、穿脱衣服的训练、康复训练与护理、协助排痰、吞咽功能训练、轮椅与病床间及病床与平车间的位置移动,手术、检查、治疗的准备与接送,各种安全防护措施等;③呼吸护理时间,包括口腔或气管内吸痰、呼吸训练、人工呼吸器或无创呼吸机的护理等;④入院护理工作增加,包括择期或急诊入院患者的入院介绍、入院身体评估、入院护理计划的制定及患者的知情同意等。第二个显著变化就是患者的重症程度增加。
北里大学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患者重症程度将护理服务分为6级:5级为重症护理,指患者处于紧急的生命危险状态,或病情急速变化的危重症状态,必须提供非常多的护理服务;4级为集中护理,指需要呼吸、循环或代谢的集中管理,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护理;3级为高度护理,指需要提供广域的护理和观察,实行个案管理和整体护理服务;2级为中度护理,指需要全身生活护理帮助,中等程度观察和护理服务;1级为少量护理,指全身部分生活护理帮助,以治疗为主的少量护理;0级为“0”护理,指生活能够自理,不需要护理服务。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后入院患者增加,住院日数缩短,重症和需要集中护理的患者人数显著增加,此结果提示护理管理者,集中护理和重症护理对应科室和专业的护理人力配置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因此,DPC支付方式的改革,使护理管理者不得不面对护理人力不足的难题,这种不足不仅是绝对数量,而且还是相对质量的不足。一方面,由于付费方式刺激医院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尽可能地压缩住院日数,增加周转率和床位使用率,使得每张床或每个护士的护理工作量迅猛增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疲惫的工作状态之中,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患者重症度的增加,对于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同时由于控制成本的需要,又使得控制人力成本,特别是护士人力成本成为医院经营者最常采取的措施之一。因此,面对成本、质量和效率,如何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护理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绝不仅仅是一家医院的问题,需要护理乃至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给予高度的重视,系统规划。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产前诊断;临床护理路径;羊水穿刺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60-03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gnant women who need amniocentesis
WU Chuncui OU Huixian JI Yan
Department of Obsterics and Gynecology,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gnant women who need amniocentesis. Methods A total of 902 patients who need amniocentesis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11 in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dv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of 82 case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820 cases treated with the clinical pathway to the pregnant women and family model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Results I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78% vs 100%), satisfaction to nurses (98.8% vs 100.0%), operation time [(8.0±2.2) minutes vs (6.0±1.4) minutes] and the times of visiting [(5.0±1.2) times vs (4.0±0.3) tim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Conclusion It is benefit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to nurses and the rate of follow-up, shorten operation time, reduce visiting frequency, and save medical resource.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Prenatal diagnosis;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mniocentesis
羊水穿刺是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的一种,通过抽取羊水提取胎儿细胞及DNA,用来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及某些基因病,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产前诊断技术之一。随着大范围对孕妇进行唐氏筛查、地中海贫血筛查,羊水穿刺这类产前诊断技术的使用日渐增多。但部分宣传途径对该检查创伤性的夸大,作用的神化,往往影响孕妇及其家属对该项检查的接受程度及对结论的正确理解。笔者借鉴国外护理同行在护理管理模式中应用临床路径(CNP)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探索了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孕妇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方法,交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8月到本院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的孕妇90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82例,实验组820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2.1(20~41)岁、31.8(18~44)岁;孕周分别平均为16+5周、17+1周,对照组、实验组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孕产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直肠损伤临床时有发生,若不能及时治疗可并发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必须引起重视。自1985年至2002年间,我科共收治直肠损伤病人26例,占同期外伤0.18%,现通过病案分析,结合文献学习,将其护理体会进行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6~72岁不等,伤后距入院时间最短0.5h,最长20h。
1.2 伤因及分类
1.2.1 伤因 高空坠落伤6例,交通伤4例,钢丝割裂伤2例,刀刺伤10例,产伤2例,医源性损伤2例。
1.2.2 分类 损伤9例,直肠损伤8例,直肠损伤6例,直肠会阴复合伤2例,直肠及尿道损伤1例。本组同时伴有颅脑损伤4例,肝脾破裂3例,骨盆骨折2例,并发休克6例。
1.3 治疗与转归
全部手术治疗,术后8例出现心肺功能不全4例,肾功不全3例,胃肠道系统功能不全(应急性溃疡)1例,后被治愈。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狭窄,1例污粪,分别又进行长时间扩肛及二次手术治疗好转。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直肠损伤虽不比颅脑外伤或内脏损伤那样危重,但若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因伤口感染并发败血症和导致脏器功能不全,不仅延误了伤员的病情,甚至会造成排便障碍或便失禁的可能,故在此类外伤的护理中必须提高警惕。本组病例大部分因伤口裸露易于诊断,但个别直肠高位损伤比较隐匿,不易被发现,护理时除按照医嘱做好心电监护外,特别要注意观察腹部和伤口周围症状、体征的变化,如有无腹痛加重和腹膜刺激征,伤口有无血性或粪性渗液流出等。由于和直肠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十分丰富,病人对疼痛极为敏感,护理时要态度温和,手法轻柔,协助医师诊查及早诊断,一旦决定手术要迅速做好备皮、备血、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等各项准备,将病人送入手术室。
2.2 做好术后护理
病人直肠损伤后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有的因损伤的部位在会阴而难以启齿,有的担心会影响自己的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有的对于手术尤是二次手术具有恐惧心理,有的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等。面对这些情况,护士应以同情、关心、爱护的态度去体贴他们,用良好的语言进行思想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负担,使之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等。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整体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程序中的应用,进一步阐述整体护理的理论模式和临床价值。方法对病区中一级护理以上病人运用护理程序,每一名责任护士负责管理2~3名重病人。护士长周检查,责任组长每天检查分级查房制度,对疑难病例中的难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并将护理程序系统化的护理临床业务及护理管理模式,按照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式,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护理程序包括:估计、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关键词】整体护理 神经内科 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它是一种科学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如何把护理程序准确地运用到整体护理中,是我们神经内科近年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自2001年医院确定神经内科为整体护理疗区以来,我们根据本科室病人的特点,按护理程序的方法为病人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这对规范整体护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提高科学的护理有着深远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制定护理表格
为了保证护理病历及时准确的完成,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我们根据本科的疾病特征和护理重点,制定了针对性强的护理表格,内容包括:入院患者评估、住院评估、标准护理计划单、标准健康宣教计划、出院指导项目单等,使用时可直接选择或填写,做到省时省力,把时间还给患者。
整体护理中护理诊断确定
2.1 护理诊断是整体护理的依据,根据诊断确定病人现存和潜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对病人的各种情况做出判断,根据病情分先后顺序列出护理诊断,正确严密的护理诊断可提高护理质量,为整体护理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本科室一般病人的护理诊断由责任护士制定,按照首优、中优、次优的顺序排列.如遇到疑难及危重病人的护理诊断即组织科室护理会诊,由全体在班护士一起制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如果是多发病,及并发症,涉及其它科室病症的护理诊断,则组织各科之间的护理会诊,这样才能体现护理诊断的全面性,如我科2004年1月收治了一名大面积脑梗塞并伴有糖尿病的病人.护士长即请内分泌科护士与我们共同制定出符合病人病情的护理诊断,这为以后的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打下了基础.
整体护理中做好入院评估
1.1 评估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基础,评估的目的是指出要解决的问题,评估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的准确性,评估时应从整体人手,全面地考虑病人的身心状况、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等,明确病人已掌握和未掌握的有关疾病知识,确认病人对护理的要求. 1 . 2 根据以上问题本科室制定了病人人院评估表,其内容包括:健康史、体格检查、人文情况等,它简洁明了,更具实效性,把病人各方面的信息及病情的主要情况,通过护士对病人的观察及交谈,按实际情况在相应的栏目中添写或”了”.评估表除常规的内容外,还根据神经内科的特点,设制了以下内容:如肢体活动: 自如,障碍,偏瘫(左侧,右侧).进食情况:春咽困难,咀嚼困难,饮水呛咳.语言沟通:言语流利、言语笨拙、失语等.通过护理评估表能够全面准确地反应病人的情况,为护士节省了时间,方便记录,更为以后护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改变工作模式组织分工本科共设病床38张,分2组,每组有1名责任组长、2名责任护士、3名辅助护士。护士长负责整个护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及质量检查,责任组长除需参与完成整体护理的工作外,还负责对责任护士的带教指导与协调,并督促检查及时补位。排班方法根据患者实际需要以及工作量大小进行排班,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由于本科卧床危重病人多,基础护理及输液工作量大,因此重点增加了晨晚间和中午护理人员的配备:晨间6-8时有3名护士在班,中午12-14时有5名护士在班,晚夜班实行双班制。
结果提高工作效率,成为无陪护病房实行整体护理以来,护士平均工作量较前有明显增加:一级护理、口腔护理、测血压、翻身和吸痰分别增加了10.3%、56.0%、43.1%、33.2%和3.8%。各项护理质量考评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病区在上海市卫生系统护理质量多次抽查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患者满意度从整体护理前95%上升至整体护理后99%-100%,由于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达到了病区白天取消陪护的目的,解决了神经科病房陪客多的难题。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开始变化。整体化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认为人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整体,注重心理、环境等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加强整体护理。
1 要重视资料的收集:估计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是从各方面有步骤,有计划的收集资料以评估病人的健康状态的过程,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处理,得以结论,不能主观想象,要注意主客观资料相符合。要对患者的主诉,二便,睡眠饮食,现病史,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状态,既往史及社会支持因素的了解等方面收集。2 注意护理诊断的准确: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中关键的一步,它是分析综合判断的过程,是下一步制定护理计划以及实施评价病人健康状况的基础。不同疾病可有相似的护理诊断,同种疾病可有不同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应该因人而异,而不能对各类疾病确定相对的固定模式。例如: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护理诊断不能一律为抑郁,而要以病人为中心,因人而异进行诊断。3 护理目标要具体现实:护理目标是通过护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目标是具体的,能够达到的,是可以衡量的。建立目标时不要出现笼统的无时间限制的难以观察和测定的目标。例如:护理诊断为体温过高由于感染所致的护理目标不能简单地定为体温恢复正常,而应为1周之内体温控制约38.5℃及1周以后体温维持正常,无合并感染。
参考文献
[1] 中华护理学会.整体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1~69
[2] 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20~21
【关键词】 儿童;感染;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护理措施
儿童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physical infectious in childhood)是指儿童期由病毒、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1]。为探讨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感染性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4 a;(3)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入组26例。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 a~14 a,其中3 a~6 a8例,7 a~9 a9例,10 a~14 a9例。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病毒性脑炎3例,病素性心肌炎3例,败血症2例,泌尿系感染1例,关节炎1例。上述病例均有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而明确诊断。脑电图检查:20例(76?9%)提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者,3例(11?5%)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在正常范围。
2?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极不一致,除原发疾病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外,躯体感染时常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蠕动麻木,活动不灵活,言语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等。精神症状常有头昏、精神不振、昏睡、头痛、情绪不稳,入睡困难,易激惹等;患儿常出现紧张恐惧、阵发尖叫、环境定向障碍、兴奋躁动。个别患儿在感染疾病较重时明显,随感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2?3 愈后
26例经病因治疗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3 护理措施[1]
3?1 环境管理
此类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兴奋躁动现象等,故应将其安置于恬静的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真执行医嘱,尽快控制相关感染,按要求服药、注射、输液、退热、解惊等。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注意神志、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变化。温湿度适宜,适当,便于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抢救治疗设备和物品完好,必要时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
3?3 加强饮食护理
由于感染引起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须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有充分水份。对少数拒食患儿,要耐心喂饭,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或输液。
3?4 掌握接触技巧[2]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礼貌、热情、周到、细致、亲切。避免恐吓、训斥,不用言语刺激,也不能与患儿争执。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导,不用批评和强制的方法。
3?5 对兴奋躁动、精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控制兴奋症状,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狂躁、谵妄患儿,注意避免自伤和损伤他人及物品。避免坠床或摔伤。料理好个人卫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后清洗、消毒、必要时活动、按摩,保持清洁[3,4],防止湿疹和褥疮。
3?6 加强心理护理,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是耐受力低,反应性强。有不适或疼痛时易急躁,哭闹不安,烦闷或恐惧。要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护理,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儿熟悉和适应医院病室的环境,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儿的习惯、特点、喜好的玩具和饮食。适度的靠近和接触患儿,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时进行,应重点在恢复期,寂寞和不适应时进行。要保持与患儿父母的密切联系,做患儿亲属与患儿之间的桥梁,去除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也可以应用玩具和视听用具,使患儿视线转移,解除精神障碍,促进饮食和疾病的康复[4]。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等?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05~206
[2]冯广顺,汤春明?护理人员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4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36-01
急性心肌梗塞[1]多是由于冠状动脉急剧闭塞而导致血流中断,以致心肌细胞因缺血出现急性坏死现象。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表明[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老年人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再加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护理难度较大,因此我们选取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综合性护理,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2]的60例患者,同时对因语言障碍和智能障碍而无法交流沟通者予以剔除,并且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60例患者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65岁-79岁、平均年龄(68.45±3.23)岁,60例老年患者所存在其他疾病分类:高血压28例、2型糖尿病者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例、慢性支气管炎者36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病3例、冠心病21例(注:同一患者可以存在一种或多种伴随疾病)。
1.2研究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综合护理组和一般护理组、每组30例;其中综合性护理组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69.25±3.12)岁,一般护理组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67.65±3.34)岁,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伴随疾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另外对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并且参考目前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求,制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护理方案观察表》,并由专人对表中内容(如患者姓名、年龄、病程、伴随疾病、护理方案及效果等)进行详细登记、且在治疗结束后对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1.3综合性护理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的同时,对一般护理组患者进行吸氧护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而综合性护理组则在上述护理方案基础上加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溶栓护理、疼痛护理、肺部护理、皮肤褥疮护理、二便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方案。
2护理效果评估标准
总体护理效果评估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分为四级: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其计算方法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而对于诸如皮肤护理、二便和肺部等护理标准参考《护理学基础》[3]。
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效果评价则采用秩和检验。
4结果
4.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评估见表1。
5 分析
通过本次对老年人的护理观察与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综合性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好于一般护理组的疗效;②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对防治诸如老年肺部感染、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和排便困难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P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