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国学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但是,学术界和教育界往往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当做两码事。一方面,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国学热的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和家长只是将经典教育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业补充或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中小学素质教育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减轻学生负担,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提高学生各种才能等,鲜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著。如何研究素质教育情境下国学经典的弘扬和传承,如何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成长成才成人。
2.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内心空虚,成绩下降,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主要是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中小学生抓起,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1.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记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将相和”的君子风范,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3] 鲁迅.呐喊・自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国学教育;中小学;思考;探索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从80年代“文化热”到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中国文化复苏的波澜不断涌起。我们将国学引入中小学校园,力图将中华文化的源头介绍给孩子们,实在是高瞻远瞩的决策。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r间。
(二)人生意义的层面。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国学师生和谐关系。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如何在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
(一)国学课程进课堂。目前,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语文课有一些,历史课有一些,更多的是侧重于现代科技内容。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需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书篇来诵读,在1-6年级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而7-9年级则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另外通过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校发展等都应围绕国学展开。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要求孩子们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一、把握整体概貌,学生循序渐进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国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任何杂乱的、零散的或者管中窥豹式的学习都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国学的进一步了解。要想让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的国学教育,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国学概貌。从横向上,就是要体现国学的整体概貌,精选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养等国学内容。如王财贵教授就把经典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层次是《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层次是古文、唐诗、宋词、元曲;第四层次是《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这就体现了其整体性。从纵向上,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蒙学”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相联系,“蒙学”大多以朗朗上口的音节、浅显明白的语言去介绍阐释做人道理及文学历史常识,且使用的多是简单易懂的常用字,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可以与课堂识字教学进行一体化操作,背诵与认读双管齐下,短时间内迅速扩展识字量,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样通过纵横两个维度以此达成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
二、呈现原始文本,学生理性思辨
从国学的形成过程来看,国学典籍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遗迹。删减经典,割裂了原始文本的内在联系,残缺的片段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历史原貌,造成误解也就不可避免,这样不利于我们理解历史和传承文化。从国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既代表人类的美德,也反映人类的劣性。我们学习国学经典,不是因为它尽善尽美,而是它与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一种血脉的联系。内容的善恶美丑,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现实。之所以呈现原始文本,就是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在精神心灵深处勃发。
三、学习方式灵动,学生成为主人
当前的国学教育大多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独立地去学习,把“要我学”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学”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要实现这样的国学教育思想,应该把国学课程定位为建立学生大文化视野的通识课程,它不是语文课程的补充,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助教材,应该把培养目标锁定为:亲近母语,文化播种与德性培育。为此需要在中小学国学教育领域实现国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多领域多学科的互动与整合,要打破其“读经”“背经”的单一化模式,挖掘出其中更多更广可资借鉴的内涵和方法,实现国学学习方式的灵动,同时要突出对策方法的可操作性、应用性,使其好用实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习惯养成法,亲子共读、小手牵大手法,古诗文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现法,师生共背、评比鼓励法,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出墙报、演讲、表演,举办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
四、人本兴趣为先,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但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产生的前提是儿童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而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通常是很短暂的,任何强迫式的做法都可能把它扼杀于萌芽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硬评价与软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探索一条有形评价与无形激励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如可以对学生进行“量化记载”考核评价,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内容,和背诵时间、熟练程度等。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诵读状况,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还可以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做到“有所感”、“有所乐”、“有所知”、“有所为”。 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对国学的求知欲,才能向学生展现国学魅力,展示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
五、营造育人环境,让经典教育“润物无声”
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及各种设施布局等,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努力赋予校园环境以文化的特质和教育意识。它能使学生、家长、教师受到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是学校特色的隐形环境,让人一走进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会说话的教科书,就能感受到学校鲜明的主题特色。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在我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因为他们从上学时起就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试转。听课、做笔记、背诵、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他们都是按教师设计好的内容和方式去学习,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学习的基本科学知识通过螺旋式的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反反复复。因此,一般而言,我国学生在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这样一来,我国的传统教学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差,多数学生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但大多仍局限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语言交流活动中,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当学生要提问时,得先举手,然后站起来问老师,这就制约了许多学生提问。一位学者这样评论我国的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咀嚼’知识,像喂他们吃饭一样地灌输给他们,学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吞下知识。即使在做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室助手常常为学生准备好一切,而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打开或关闭开关!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依赖老师。”而美国学生是主动学习的,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提问不需要得到教师的允许,也不需要站起来,他们往往问得很多。在实验教学时,学生通常有机会自己准备设备和材料,并独立进行实验。教师还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显然,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上比我国的学生更加主动,更为独立,更具有创造性。
5.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问题。”然而,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与实验活动却常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问题解释清楚,他们就不会去动手,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3个特点:①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②由于动手操作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③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学生再阅读教科书,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然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教师详细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投有关于实验的详细解释,而是一系列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考、阅读、设计、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访美学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6.评价方式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理念
当今,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K-12)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atndads,NSES)。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认识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川1994年,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与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
随着全球科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原来的《自然》课程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我国新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不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还是中学科学教育目标,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也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从新科学目标上看,我国与美国差距不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科学教育的理念上:
1.课程的综合性
在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早就是综合性的。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学课程的数量,而是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的概念变得更加统一”。这是当今科学技术的整合性对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以我国当前的中学理科为例,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完整统一的客观世界;从价值观上看,分科课程实际上只是为少数未来科学精英准备的,不能一味地为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因而,课程的综合化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虽是综合性的,但科学教师大多数都是主课(语文、数学)教师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综合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小学科学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视。
2.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就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复习与重复性练习是教师用来控制和巩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要反复练习以便能熟练解答与考试相似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擅长背诵公式和解答纸面上的问题,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权威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种理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很难得到贯彻。而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美国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教学方式很随意,教师在课堂上十分幽默,教学中穿插科学故事,运用大量的身体语言,等等。在师生关系方面,美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随意,他们鼓励学生成为与他们平等的人,允许学生怀疑、提问、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比较而言,在中国,科学教学是件严肃的、按部就班的事。如有文章报道,“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在上海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节特级教师的物理课,其教学内容精当、目标明确、节奏紧凑、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是清晰明了的。按传统的评价,这堂课真是天衣无缝子。可是美国代表团成员却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呢?上课应该是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呢?这里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国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假如学生提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3.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
演绎推理是我国科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首先一步步地提出概念或理论,然后运用教材上的例题阐明这些概念或理论。在教基本理论和概念时,教师必须做到“正确”、“严谨”和“详细”。美国科学教师倾向于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他们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实际事物开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活动,有些教师甚至引导学生做真正的科学实验研究。一位访美学者说:“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课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个的项目研究——查阅文献、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检验假设、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对科研过程了解透彻,从而逐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并形成科学的精神,而我国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训练。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在我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因为他们从上学时起就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试转。听课、做笔记、背诵、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他们都是按教师设计好的内容和方式去学习,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学习的基本科学知识通过螺旋式的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反反复复。因此,一般而言,我国学生在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这样一来,我国的传统教学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差,多数学生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但大多仍局限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语言交流活动中,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当学生要提问时,得先举手,然后站起来问老师,这就制约了许多学生提问。一位学者这样评论我国的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咀嚼’知识,像喂他们吃饭一样地灌输给他们,学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吞下知识。即使在做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室助手常常为学生准备好一切,而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打开或关闭开关!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依赖老师。”而美国学生是主动学习的,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提问不需要得到教师的允许,也不需要站起来,他们往往问得很多。在实验教学时,学生通常有机会自己准备设备和材料,并独立进行实验。教师还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显然,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上比我国的学生更加主动,更为独立,更具有创造性。
5.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问题。”然而,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与实验活动却常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问题解释清楚,他们就不会去动手,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3个特点:①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②由于动手操作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③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学生再阅读教科书,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然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教师详细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投有关于实验的详细解释,而是一系列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考、阅读、设计、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访美学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6.评价方式
一、实践创新型教学理念
德国的基础教育倡导能力教育,其核心则是创新。在德国,创新型学习是一种科学育人理念,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观察、想象和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把学习本身转化为一个自主、自立、自强和自创的过程,使学生各种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一般不干涉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校没有整齐划一的教材,可自行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德国学校强调在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倡在现实场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其根本宗旨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营造宽松型校园氛围
德国的学校里很少看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大多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和共同学习等教学形式。人们认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并非老师直接给予,而是源于良好教学环境下的自由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德国的学校强调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气氛,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则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自由表达想法和创意。德国学校已摈弃偏重记忆、被动接受、以考试为惟一评价手段的教学方法,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得到自然展示和释放。在德国,中小学生每门课程每学年的考试一般只有四次。课堂交际不是单向地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问。如此宽松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倡导开放型教学方式
在德国,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对外开放。开放的形式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和教学活动中内容、方法及组织的开放。对内开放:学校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场所,学生可以在校外结合实际场景学习。对外开放:邀请校外相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传授方法上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主修和必修课平分秋色,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开放型教学贯穿德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使学生在不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独立空间下自主学习,并将独立学习、共同学习和引导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放型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大大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传统教学以课本为中心,即以知识为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教育已从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知识本位教育已不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作为其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侧重点,顺利实现了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结构性变革。德国的能力教育主要是指导学生能在走出学校后顺利就业、融入社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不仅包括一般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还包括各种社会实践能力。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前瞻性,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德国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学期要做4至6个课堂报告。根据教师指定的内容,学生必须自己选题、搜集资料、消化吸收、写作论文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一般会及时对课堂报告做出评价。根据专业差异,德国学生课堂发言和课堂报告的口头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至50%。德国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和看的渠道
只能吸收50%的知识信息,动手参与则能吸收90%。
五、课程设置实用并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分工也随之发生结构性变革,从而导致一种动态的职业结构。德国政府提出,传统的中小学课程设置过于偏重专业训练,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必须增添更为普通的、超越专门化的通用知识和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德国现行中小学课程设置把知识技能和其适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内容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其课程设置涉及的领域较广,重视基础性关键技能的培养和价值观教育,强调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顺利进入职场、踏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譬如,德国政府专门推出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计划,把新技术作为学科基础,在中小学课程中有计划地渗透新技术知识,使学生在各门课程中都能接触新技术的进展,及时了解和体验信息社会的发展。
总之,德国中小学的创新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和创新学习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使其通过自主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自主感知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进取态度和掌握未知世界所必备知识的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示。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取向和教育方式较为滞后。中小学教育尤其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学生被动学习较多,缺少自主发展的空间,在群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在中小学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而陷入误区。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创新为主导,寓教于乐,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其一,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打破教师为主导、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陈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其二,建立必选和自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一、观美国学校教育
1.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参观了孟菲斯的几所学校,我们发现,美国的教室像我们学校的餐厅,学生发言讨论非常主动,而他们的餐厅又像我们的教室,非常的安静。美国学校一物一景,极具人性化,处处感化人。他们的校园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非常丰富,特别漂亮,而且极具个性特色,贴满了各种资料,诸如课表、教学用的贴图、图画、操作规则、重要知识提示、学习方法、充满哲理的标语、名人名言、公式、概念等。教室里还放着学生小组活动的手工制品等。教室是全方位、立体的装饰布置,就连教室门内外及黑板都不放过。每个学生的单人照片、名字、集体照以及教师和其家人的照片都贴在了墙或门的某些位置上,打扮得似家一样温馨。教室座位摆放不拘一格,教师讲课不受任何约束,学生也不受任何纪律约束,课堂松散自由开放,高年级课堂秩序井然,中低年级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2.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一般早上7:30开始上课,每节课40~55分钟不等,课间休息5分钟左右,中午吃饭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没有午休时间,下午15:00前学生放学离开校园。学生没有大量课外文化课程类的作业,布置的课外作业多是小组活动或社会实践。学生日常学习很少在晚上加班加点,星期六、星期日以及节假日学生从不补课,因而,学生很少戴眼镜,从他们脸上看到的始终是快乐、自信和阳光。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分a、b类,五花八门,如,运动、打球、艺术、建筑设计、雕刻、绘画、管乐、动画设计、摄影、书本等,每天每周都在变化。三种课程表,各种类型的每节课时间也不一样。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生活技能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非常重要。学校特别重视多样化的学生运动需求,每个学校都成立了篮球、足球、棒球、橄榄球等各类运动队。另外,很多学校在高中四年级都有预备役学生,学生在校穿军队服装,训练各种军事素养。康坦尼高中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中,至少半数以上学生参加了预备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都非常棒。
在美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里,许多教师在一学期内可同时讲授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学生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大学二年级结束才分专业。小学到高中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统称为科学课,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专门的课程讲述各学科之中的科学,这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二三十年代起,美国就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方式非常普遍。它是一种在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个体中既有相互依存性又有个体责任感。教师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同时,教师也要关注个体的业绩,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反馈,让学生先独立进行,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活动,这样有效地促使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在注重学生课内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强调学生课外合作学习。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提倡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合作学习方式。他们特别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发挥团队的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合作中提高自己。如,说话课、阅读课、写作课和交流课,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小组讨论和发言。为便于学生讨论交流,课堂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类似开圆桌会议的形式,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随时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实验结果或手工作品一般都需要通过口头表达展示给大家。他们语言表达流畅、滔滔不绝、动作自然大方。在学习中,学生动脑、动口与动手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4.有针对性的培优辅差
同我们一样,美国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不容置疑。美国中小学实行的是学区就近入学制,学区所在的社区居民素质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学校的生源和质量。他们的培优辅差很有针对性,特别是精英教育,他们在孩子读小学时经常搞类似智力测验的测试,发现这个孩子智商很高,州政府首先和家长签署一个非常细致的协议,然后每周定时到一个地方接受专项培训,诸如猫科类知识的培训和实践等活动,着重于特长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学科相关联的实践知识,这些有别于国内的文化课知识提高培训。辅差则由学校专门的队伍负责。不论是培优还是辅差都是不收费的。学校一般都有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要求是硕士或博士学位),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定期对“问题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心理咨询师主要是联合教师家长来怎样利用测试结果帮助孩子,即测试价值的应用,心理咨询者在学校的角色有很多,如,参与学校方案、学生学习计划等,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个人学习计划,详细列出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这是最具美国特色的教育。
5.细致全面的学生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细致全面。如,对高中生的着装要求是:不能穿运动裤睡裤,建议系腰带,衣服不能有洞,不能太短等,对学生穿着衣帽鞋要求是很严格的。屋内不能戴帽子,衬衣要有里子,不能是透明的。学校的各种安全教育和演习是常态化的。学校的考勤制度非常严格,上课10分钟内考勤完毕,由学生把考勤送到学校去,迟到会被警告、罚站、聊天、送交单交校长(校内禁闭和校外禁闭)。
在美国教小学生的陈乃琳老师(之前在国内教大学)告诉我们,他们学校学生行为习惯非常好,学生早晨进校向老师问好,下午离校和老师礼貌道别。每天早晨老师把所有要求写在白板上,早读是语言练习,有时间可以在教室读书角学习。角落里安排了每个学生的工作,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经常在上课时,会突然有消防演习或地震演习,每个班都有疏散图。角落里每一天都有安排,先是教师的详细计划,接着是阅读课、整体课、分组课、独立看小说,再接着是写作、练习,再是阅读,再是课外玩。对于行为表现好的有不同的奖励,如,和老师一起吃饭、照相等;学生如果违纪,会有不同的惩罚,最厉害的是请家长,表现差的中午休息就会少几分钟。美国有20多个州准许体罚学生,他们认为惩罚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二、做中国教育加减法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中国,人们的回答大多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从这一点看,家长的眼光往往集中在孩子的“高考”上。由于高考与招生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这就客观上支持了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新课改实行过程中产生了冲突,这正是新课改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所在,也是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面对新课改产生的主要困惑。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此同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随着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与认同,国学开始慢慢地复兴了。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国学教育。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一、国学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促进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处事都有益。我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这不是现代人争来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高文明取得的,这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总评价。但可悲的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少了那满腔热情而多了哗众取宠;少了见义勇为的行为而多了看热闹可怕场景;少了关爱与诚信而多了冷漠与失信。虽然现在的农村孩子不都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都被亲人惯着,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都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的过多,而要求自己的要少;无宽容心,不饶恕人;我行我素,任意妄为;不讲道德,满身痞子气等等。这样的学生,无疑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增添了难处。对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加强国学教育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使命和重要形式。
对此我友邻乡水城县鸡场小学引入了传统国学教育,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健全的人格品质的确值得学习。水城县鸡场小学组织了学生学习《弟子规》及《三字经》,如《弟子规》中的内容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都是讲述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要得体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了《弟子规》及《三字经》后,水城县鸡场小学学生的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与入学前有了很大的区别,比以前更懂事了。以前的他们近出门不会和家长打招呼;做了错事,受到父母批评时,总爱打断父母的话,大声为自己辩解,而现在他们学会了先听父母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所以,国学教育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孝父母、尊师长、爱朋友、知礼仪、懂孝道、有爱心”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二、国学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国学教育内容中不乏叙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如《二十四史》,其记载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鉴证了
转贴于
我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
三、国学教育能丰富校园文化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小学、初中陆陆续续地开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直接参加文化经典诵读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据网上资料载,有的地方以开起了体现国学精髓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我所原任的水城县鸡场小学也通过班会、校园广播、印发书面内容等形式进行,一些班级还在早读的时间安排读国学内容。这既能活跃校园气氛,又能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四、国学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有力措施
德育工作繁重复杂,形式多样,但国学教育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国学里的《孟子》《孝经》《周易》《论语》等中不是有许多关于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养成方面的知识吗?比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正是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吗?
关键词 创新教育 美国 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教育内涵
究竟什么是创新教育?前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郭文安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差异,以发掘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2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借鉴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美国人有句名言“没有任何问题是愚蠢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是无稽之谈,老师也会微笑着鼓励学生。教师在夸奖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起思考寻找答案。不同于我们课堂上的整齐坐姿和安静严肃,美国的课堂看似比较乱,学生课堂上可以来回走动,谈笑风生,老师不会制止和斥责。可能我们要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听课效率,但是,美国的课堂教师是促进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获取知识的主体,他们可以采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
(2)五花八门的课程设置。小学阶段并不以考核专业知识为重点,而是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鼓励他们的质疑精神,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3)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美国中小学多采用小组讨论法开展课程。教师把课程任务分配下去,学生自由组合结成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各小组之间和各小组成员之间思想的碰撞,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批判性的思考问题,同时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新的知识渗透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拓展了他们的知识水平。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背景调查发现,多学科的交叉是他们科研创新的先决条件。这种“主题策划”的授课方式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连贯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4)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美国中小学的课外实践主要依托高校和社会开展。许多高校都与中小学制定了联合培养计划,高校提供权威专家和实验设施,辅助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13岁的威廉・袁在波特兰大学的实验室发明了新型太阳能电池;18岁的普蕾雅・萨哈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实验室里发明了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抗癌药物。另一方面,美国的学校从二年级开始就会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课程研究,学生自己调查走访进行专题汇报,例如小学生成立的“特威格勒特银行”,设计的“太空战略”等。
3当前我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课堂氛围呆板枯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有统一的教科书和统一的教学标准,到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区别教学。虽然推行了新课改,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的设置,但是教学仍然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层面。对于那些有特长的学生,例如音乐和美术,他们只有进入高中以后才能把它们作为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我国的课堂往往是教师 “填鸭式”的教,学生“被动式”的学,沉闷呆板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教育目的功利性强,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千百年来的科举取士虽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其对教育功利性的影响依然没有消散。不少家长把子女受教育当成是对未来的经济投资,把教育的目的简化为获得经济收益,因而把子女成绩作为评定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忽视了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
(3)传统的教学手段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指利用声音、图像、互联网和仪器等多种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不少学校为了节约经费开支,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照本宣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仍旧停留在书本的介绍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活动也止步不前。
(4)理论研究多,开展实践少。我国学者对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创新教育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多半是对意义、作用等的高谈阔论,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的则比较少。除此以外,在中小学阶段,有关部门也推行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教育措施,例如个别地方推行的“幸福教育”和“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如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样,没有做到政策和实践的连贯性,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多半草草收场。
4美国创新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的启示
(1)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要丰富课程设置的范围,从知识和技能上加强对(下转第28页)(上接第19页)学生的培养,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利,增强课程吸引性。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如山东省课题组提出的“活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案个性化”、“多维互动作业创新”等措施。
(2)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应试性和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坚持和遵循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性和质量。爱因斯坦主张:“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成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对于教师来说,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多采用“问题教育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学习的环节中,主动性地获取和把握知识,成为学习和科研创造的主体。
(4)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在推行创新教育的同时,要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多开展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自由和民主的氛围。我国中小学要从自身特色出发,密切与高校的联系,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创造条件。同时,社会和家庭也要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让他们能够走出学校,深入实践运用和获取知识。例如南通市就定期举办中小学生科技大赛;武汉市开展“争当专利发明人”活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使不少新发明新创造应运而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5结语
推行创新教育是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未来,面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要转变观念积极改进,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一、 以身体素质能力为核心:德国学校体育的多维化教学目标
德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能力为核心,涵盖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可以概括为培养运动行为能力、掌握技术技能、维持健康、提高安全感、重视团队合作等。其中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设置一些有意识的运动和无意识运动,让学生在运动期间保持空间定位,以此提高其定位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设置一些情境以达到刺激学生的目的,观察学生在此情境下的反应是否快速、及时;第三,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让学生在平衡中保持身体姿势不变,或在变换的环境中锻炼学生恢复平衡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韵律辨别能力,借助音乐或乐器,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节奏中完整地完成一个活动过程;第五,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考察学生是否能保险地、经济地、清楚地完成一个动作,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力量。德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很少就单个能力训练学生,往往是通过一个体育游戏达到多重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不能单纯追求单个能力的孤立训练,而且多数情况下这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在一个体育游戏中也可能培养学生的多个能力,例如在科赛尔编著的《玩的艺术――德国中小学体育课练习及游戏》一书中,关于“窄小游戏场地上运球”的介绍,首先要求学生听命令运球,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其次通过练习运球的技能改善学生的分辨能力;再次通过在节奏中运球培养学生的韵律能力;最后让学生在一条线上运动,以此培养其平衡能力。[1[此外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越来越小的空间运球,藉此锻炼学生的定向能力。
德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注重多维化发展,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根据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规定,学习目标分为五个方面: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可见,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也在朝着多维化发展,更加关注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形成,教导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和分享,更加注重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二、 观照生活:德国学校体育的价值观
德国学校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个体需要、个体愿望等的影响。德国的体育教师认为取得最佳成绩不能成为进行体育活动的终极追求,应倾向于满足个人的愿望和社会化、生活化要求。[3]德国社会处处离不开体育,娱乐需要体育, 健身也离不开体育, 甚至居民消费也少不了体育, 体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被纳入人们日常生活, 使得其逐渐脱离了单一的肢体运动,成为人们塑造和完善个性、彰显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4]学校体育也受此影响,其价值观中出现了“观照生活”的倾向。
德国学校体育为何要“观照生活”?其一是因为体育源于生活。关于体育的起源有“劳动说”、“战争说”、“祭祀说”及“多元论”等等。无论何种起源都折射出人们的生活在体育产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反映出体育是从生活世界中脱离出来的。因此,观照生活世界也是向人们原来的家园“寻根”的过程。其二是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学生感知经验的过程。体育活动只有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才能体味其中的快乐。德国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做某个动作或突破,使学生能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中体验体育运动内在的乐趣,体验体育活动的参与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德国的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只有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快乐、激情、欢愉、兴奋等情绪,才能真正领悟体育“观照生活”的真谛。
德国学校体育对生活的观照使得学校体育为实现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生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使得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教育手段。
德国学校体育对生活的观照给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随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研究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学校体育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实践体验,更加注重体育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 玩的艺术:德国学校体育中的游戏理念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娱乐活动,游戏产生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创作出游戏这项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娱乐, 而是为了教育未成年子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游戏才逐渐具有了娱乐的功能。当然,游戏也是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可以使自身变得生动、活泼,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为游戏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使其体味体育的快乐。此外游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大多数游戏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成员的通力合作。
德国的游戏将以上能力运用得淋漓尽致而又能实现观照生活的体育价值观。德国的学校体育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游戏在其中占到较大的比重,一般的体育教学都以强度较小而活跃的游戏开始,以强度较大、轻松愉快的游戏结束。从组织教学的角度看,看似松散的游戏教学实际包含着较为具体的目标,其实效性很强。德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目标都比较具体,往往是由小到大、由实用功能最终达到理想价值。
德国学校体育中往往针对不同的具体目标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分辨能力的目标,则设置带球技巧游戏、投掷游戏、跳跃物体游戏。他们的游戏设置很注重实用价值,而且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在具体的游戏操作中,不仅游戏内容形式多样,而且游戏器材也各式各样。在“不同形式的翻滚”游戏中需要用到各种游戏器材:跳箱、跳板、凳子、垫子、实心球、双杠等器材。体育教师会根据游戏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不同的游戏器材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例如在“带有绊脚物的翻滚”游戏中,要求学生做短助跑之后,在被实心球绊住的同时, 在垫子上做前滚翻。这个游戏的操作非常简单, 有一个实心球和一块垫子(或一块软地面)就足够了。这个游戏体现了德国体育观照生活的价值,因为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被绊倒,而被绊倒后如何保护自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中指出,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目前体育游戏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已被普遍运用,然而我国的体育游戏目标都很抽象,譬如有的游戏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队精神,往往是先抽象后具体,这点和德国学校的体育游戏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 [德]安德利亚斯・科赛尔等.玩的艺术――德国中小学体育课练习及游戏[M].丁鹏,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姚大义.现代德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
[3] 高振发.美国、德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 通过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看今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 看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谈展示活动自身改革与发展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之感想 对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思考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成功举办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特点分析及其对日常教学活动的几点启示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郑州市金水区举行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有感 “多梭镜”下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段 观摩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感受与建议 在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现场我区教师表现优异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新选择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浙江金华举行 首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示活动举办等 “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综述 快来参加“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等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思考 对规范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第2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审委员会. 第2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 体育教学,2007(1):34.
[3] 第5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4]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于素梅.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落实[J]. 中国学校体育,2012(10):48.
[关键词] 学校; 教学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 G47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022-02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符合卫生要求的教室及教学设备是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1]。为了解本县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的卫生现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帮助学校及时采取纠正、补救措施,改善学习生活环境[1],为今后学校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2年12月对辖区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进行了卫生监测,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辖区内32所中小学校,其中中学9所,小学23所。根据学校规模,每所学校选择不同结构、楼层、朝向的2~6间教室进行测试[2],共检测99间教室。同时对32所学校学生宿舍、学校厕所进行现场检查。
1.2 方法
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3]对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的要求,对中小学校教室人均面积、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的距离、教室后横行走道、黑板卫生、课桌椅配置、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学生宿舍、学校厕所等指标进行卫生学检测和评价。
1.3质量控制
设计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格,调查前对所有参加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检测方法后对学校开展监测[4,5]。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校教学环境监测情况
见表1。
2.1.1 教室 检测的99间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80.8%;小学合格率75.8%,中学合格率9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的距离合格率51.5%;小学合格率69.7%,中学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室后横行走道合格率41.4%%;小学合格率62.1%,中学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 黑板 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垂直距离合格率52.5%;小学合格率69.7%,中学18.20%,经χ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3 课桌椅 教室内课桌椅配置保证了一人一席,但各学校均只配置了一种型号课桌椅。
2.1.4 教室采光 教室采光方向符合率100.0%,教室玻地比符合率100.0%。
2.1.5 教室照明 ①教室课桌面照度合格率(>150lx)75.8%,小学合格率69.7%,中学8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黑板面照度合格率(>200lx)32.3%,小学合格率21.2%,中学5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教室照明配备40 W荧光灯9盏以上的31.3%,小学合格率22.7%,中学合格率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符合率46.5%,小学合格率41.4%,中学合格率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黑板配备照明灯具的9.1%,小学合格率10.6%,中学合格率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学校生活设施检测情况
见表2。
2.2.1 学生宿舍 调查的32所中、小学学校学生宿舍人均面积合格率18.8%。宿舍厕所符合要求的占65.6%。
2.2.2 学校厕所 厕所蹲位数设置男生合格率100.0%,女生合格率96.9%,男生小便槽长合格率81.3%。
3 讨论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本县学校教学环境与生活设施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前排课桌缘前与黑板距离、教室采光方向、玻地比、课桌面照度合格率较高,与林应和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课桌椅能保证一人一席,学校厕所卫生状况良好。较突出的问题是课桌椅型号单一,教室及黑板照明灯具设置不符合卫生要求,学生宿舍人均面积普遍低于标准。
此次调查各学校教室均只配备了一种型号课桌椅,分析原因一是学校对国家课桌椅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不了解,二是学校为了追求教室的整齐美观;有的学校虽然使用了可以调节高度的升降式课桌椅,但未能及时与学生身高进行调整[8]。课桌椅是培养学生良好姿势习惯的外界条件,按标准每间教室内至少应设有2种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长期使用不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很容易导致学生视力不良、脊柱弯曲[9]。教室照明灯具配备不足,灯桌间距过高(>1.9 m),尤其是黑板配置灯具的仅有9.1%,使教室课桌面照度尤其是黑板照度达不到基本标准,是本次调查各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建筑设计时没有配备黑板灯,教室照明灯具未按卫生要求安装,部分教室灯具老化损坏未及时更换。课桌面及黑板照度不足,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很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是造成学生视力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10]。建议学校应在黑板上方增加照明灯具,及时检修损坏灯具,按卫生要求配齐照明灯具并规范安装,保证学生能在有良好采光照明条件的教室学习。本县中学普遍班级学生多、学校对教室课桌椅如何布置的要求不甚了解,是造成中学教室内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距离及各列课桌间纵向走道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此次调查学生宿舍人均面积普遍低于标准(人均3 m2),原因是近几年五峰县学校撤并、学校数量减少、学生集中、寄宿生增多造成的。
通过此次监测本县的中小学校教学环境与学生生活环境,暴露出学校教学设施在设计、管理上存在的卫生学问题。提示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和技术指导,督促学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要重视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11],保障学校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3,203.
[2] 邵亚坤,郑洪岩,李玲玲. 2010年度盘锦市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1,25(9):664-665.
[3] 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S].2008.
[4] 丁玉萍,张海燕. 北京市怀柔区中小学校教室物质环境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0,26(2):205-206.
[5] 谢光方,王淑媛,黄琳屹,等. 2010~2011年玉溪市红塔区中小学校教学环境的监测[J]. 职业与健康,2012,28 (12):1519-1521.
[6] 刘凤霞,王学敏. 天津市河北区中小学校教学、生活环境监测结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10,26(1):74-75.
[7] 林应和,周丽,吴小敏,等. 深圳市2010年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39-240.
[8] 张一英,张琴,沈姚. 上海嘉定区学校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617,620.
[9] 管新艳,柴保臣,朱中平,等. 深圳市某区学校教学环境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1,25(12):901,903.
[10] 叶根花. 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6):57-58.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教师;惩罚教育;法律约束
说起美国中小学的惩罚教育,历史也比较久远。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移民美国的人数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知道了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不合法的,孩子可以给警察打电话,警察可视情况决定是否带走家长。但是在美国的不少州,学校体罚学生确是合法的,老师“适当”的打学生,也是允许的。美国有些私立学校曾经以惩罚学生特别严厉而出名。其体罚的严酷程度并不亚于中国古代的私塾。美国的公立学校要比私立学校的教学氛围更加宽松些。然而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惩罚教育也是五花八门的。
惩罚是教育手段之一,它往往和奖励齐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用得不好,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科学适当地使用惩罚。
一、 学校惩罚教育的方式
(一)一般性纪律惩罚
美国中小学针对学生如下违纪行为,进行一般性纪律惩罚:(1)扰乱课堂秩序;(2)在校作弊;(3)迟到;(4)不做家庭作业;(5)拒绝服从教职工的指导;(6)乱扔杂物,使用水枪;(7)没到法定年龄(16周岁)或没有驾驶执照驾车到学校;(8)未得学校允许擅自不到校上课。一般性纪律惩罚的方式只要有如下几种:
1.罚站
说起体罚形式来,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罚站”了。“罚站”可能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惩罚手段。比起中国的学校来,美国学校里的罚站恐怕要来的更容易些,量也更多些。对许多美国中小学生来说,上课时间罚站,并没有太大关系。学生们最怕的是课外活动时间被老师罚站,因为这样不仅自己不能玩游戏,还要站着看别人玩,而且站的姿势是有规定的。
“美式罚站”首先是对学生的形体有严格要求,他们成为“stand on the wall”,直译为中文是“站在墙上”,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在罚站时双脚紧靠墙。这样的姿势类似于中国学生在军训时的军姿,短时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时间一长还是很累的,这样的要求意在磨练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劳其筋骨”才能使惩罚达真正地达到其惩戒的效果。
2.罚不准吃午后点心
罚劳动在中国的中小学比较常见,而在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校没有罚劳动的方式,但是有一种惩罚,中国的教师很难想象。美国的中小学都没有午休时间,早晨七、八点就乘坐校车统一到学校,学生们可以自带午餐,也可以在学校食堂买午餐。由于学校怕孩子们午餐是不正经吃东西,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又给孩子们吃一点点心,如果有违纪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不吃午点的惩罚。让中国教师难以想象的是,美国教师将犯错学生的午后点心没收之后给狗吃。这种惩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近乎残酷!
3.给家长打电话
在美国中小学中,当学生在学校有违反纪律行为的时候,一般学校都要给学生家长打电话通知。这对学生来说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因此在美国中小学学生当中有句俗语 “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学校给家长打电话”。有些中小学规定,凡是学生在学校一天内连续三次挨批评,老师必须给孩子的家长打一次电话。学校这样做是用来提醒那些任意放纵孩子的美国父母亲的。
4.勒令离开教室
在美国,教师对学生处罚的最高权限就是勒令学生离开教室30分钟。但是教师无权给犯错学生停课,离开教室30分钟以上的惩罚,需要学校董事会或者校长助理下令才能惩罚。
5.罚星期六到学校读书
星期六到学校读书,就是星期六上午9点到12点来学校学习或者上课。因为美国公立学校实行双休日制度,学校一般不能在双休日要求学生来学校上课。因此,星期六来校读书对美国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仅次于不能来校上课的惩罚。
(二)体罚
在美国,体罚用来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到美国革命前,美国的普通法仍然作出明文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施以合理但不过分的力量”进行体罚。直到今天,允许学校体罚学生的类似法律规定仍然存在于美国许多州的学校法中。除了马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等少数州的法律明令禁止学校体罚学生,在美国其他许多州的中小学校,教师体罚学生是合法的,老师“适当”地打学生也是法律和校规允许的。美国有的私立学校曾以惩罚学生严厉而出名,其体罚的严酷程度不亚于中国的私塾。
(三)在一定期限内不让学生上课
在美国,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而受到学校勒令在一定时间内不让上学的惩罚是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当然这种被学校暂时禁止上学的惩罚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个时间最多不超过10天,而且这种惩罚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但这种行为的发生次数不能多,如果多次有此种行为,就有可能被开除。适应这种惩罚方式的违纪行为共有14种,主要包括损坏学校财物,偷盗、赌博,携带和物品等。在俄亥俄州的州立法中,对中小学生携带或者享用烟草制品明确规定了惩罚方式和力度:学校对享用和拥有烟草者初犯,罚两个星期六来上学;再犯,罚三天不能来上学;第三次违犯,罚五天不能来上学;第四次违犯,十天不能来上学,并被建议开除。可以看出,美国虽然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但是对中小学生的违纪行为规定了细致的处罚方式,将邪恶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
(四)开除
在美国,如果学生实施了犯罪行为,多次或者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那么该学生可能会受到学校的开除。美国中小学的开除跟中国不一样,美国的开除包括开除四分之一个学期,开除一个学期,开除一年或者永远开除,而在中国,开除通常意义上就是永远开除。
联邦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案来督促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校园安全。《校园禁枪法》就曾规定所有接受联邦教育基金的州必须通过并执行《改善校园环境法》,否则将被取消领取联邦教育基金的资格。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1997年州政府通过了学校安全领域的标志性立法《学校安全综合规划法案》,该法案要求每所学校拟定校园安全综合计划,制定与社区紧密合作的综合安全措施与项目,形成年度评估与更新制度。2000年,纽约州颁布《拯救计划》法案,专门治理校园安全,将攻击教师、学校职员与学生的罪名从原来的行为不检上升为D级重罪,加强保障师生安全。并对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学生提供礼仪人格教育及预防暴力课程,要求所有学区制定一套完整的校园安全法规,提供职员防范暴力训练,学校要公开所有校园暴力事件的信息,建立起新的防范暴力计划。美国学校安全与否及是否在校园安全上做出改善成为政府评价学校及是否给予资金支持的重要评判标准,成为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3.严密的美国校园安保是校园安全的重要屏障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枪支弹药管理比较松散,各种校园暴力等危害师生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按照联邦和地方立法的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建立系统、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和危机管理机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安装金属探测仪、监控摄像、护栏等设施。例如,设立门禁或来客登记制度,96%的公立学校要求来客登记,80%的公立学校实行封闭的教学环境管理,不允许学生在午餐时间外出;53%的公立学校对在校内建筑物实行严格的限制。美国中小学一般都聘有校园警察(或称校园辅导员,并成立校园辅导员协会专事指导和监督校园辅导员的工作),制止校园内的各种非法行为,保护师生安全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先进全面的校园安全管理为安全教育提供先决条件
1、系统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学校安全不单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得到政府、社区和家长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州政府和地方学区为保障学校安全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各种专项资金源源不断地充实着学校的保卫工作;第二,地方政府特别是警力对校园安全的支持。一方面地方警察局帮助学校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校园安全计划,组织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校园安全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是警察进驻校园。近年来,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聘请了经过宣誓、得到执法机关认证、被授予警察资格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园警察,其职责是执法和服务,可携带枪支、拘捕犯人、按地区法及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办事;第三,家长、社区和教师组成的安保系统渗透到学校安全的每一个角落;第四,先进而全面的校园安全措施和设备。为了确保校园安全,防止他人携带刀枪等武器进入校园,大约39%的城市学校安装了金属探测装置,还有一些学校安装一种名为“School Lobby”的高科技系统。“School Lobby”将学校员工、学生的全部资料和照片储存在系统中,每个学生、员工以及来访者都有一定权限的带磁条的ID卡,学校可以追踪所有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来访者的行踪。可以看出,美国校园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建立完善的防火、防盗、报警等安全防范体系,确保校园的时空安全。
2、全面的校园安全评估聘请专业的安全评估机构对校园进行评估是美国中小学确保校园安全的又一措施。学校安全服务署对学校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评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计划,使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改善校园安全状况。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对象主要有:学校的防暴措施、校警的工作情况、安全规范和细则、技术性防范能力、安全教育和实训、预防和调停工作、内部安全以及与社区的合作程度等。通过分析事实和数据来评估学校安全工作的政策及其实施的合理性,对师生进行学校安全方面的调研,对学校已往发生的犯罪和违纪事件进行分析,检测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分析其他的公共资讯(如整个社会的犯罪率),采用专门的分析模型。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工作一般是“暗访”,考察环节和内容会提前告知校方,但不事先对考察时间和考察地点进行流程安排,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正常进行,保证了考察结果的真实性。
3、全面的安全预警机制为了预防犯罪发生,根据《校园安全法》,美国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建立了完善的犯罪警报体系,定期排查和安全信息成为保护校园安全的又一屏障。公开的安全信息要求:第一,只要学校开放,必须每天安全信息;第二,年度安全报告;第三,犯罪信息统计,一旦校内外或当地有案件发生,犯罪警报将被及时,特别是有关性犯罪嫌疑人的资料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嫌疑人的性别、肤色、年龄、身高、衣着、体貌特征、携带物品,案件的主要过程和后果,防止此类犯罪发生的建议,公布联系方式并希望得到相关线索等等;第四,即时警报,当有恶性事件发生时,必须第一时间将案情公之于众,以引起师生和家长的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五,制定紧急事件预案,要求包括疏散程序和步骤。
三、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师生安全综合能力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安全教育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是美国保证校园安全的特征,也是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当有危害校园安全的危机事件发生时,教职员工会沉着冷静地组织学生自救和他救,不至于引起恐慌和混乱,这是保证师生安全的必要条件。学区和学校制定的安全训练计划必须是同时针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其他职工都要和学生一样定期接受安全教育训练,提高在突发事件中自救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如美国学校的防火演习:当课堂上突然响起防火警报时,教师和学生会保持良好秩序,快速走出教室和校园,在安全地带等待消防人员的到来。
2、教育手段多样化美国非常注重对中小学生的防灾教育,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一,安全教育讲座。美国学校经常联合社区、警察局等部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师生做专题性安全教育讲座,或根据真实发生的案例向师生传授防灾减灾知识等。消防队在给学校师生进行消防安全讲座时甚至会开上设备最先进的云梯消防车,让学生亲身感受消防的魅力和作用,这种体验式的授课深得师生的欢迎。第二,安全教育演习及课程。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演习是美国红十字会开发的“灾难演习”培训课程。“灾难演习”课程主要致力于向教师和学生传授灾难安全的内容,提高对危险、对人在灾难中脆弱性的认识,掌握灾难和救助的知识与技巧,提高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灾难演习”课程主要针对美国发生频率较大的灾害事故,比如地震、闪电、飓风、洪水、龙卷风、火灾等,在课程中传授防灾技巧及提供安全信息,如防火与安全、伤病预防与处理等。课程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教师常将消防安全课编成一个小话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演出,告诉学生当遇到火灾时怎么办、怎么求救、怎么报警等。到2005年底,已有380多个红十字分会在全美推广了这个课程,520多万儿童参加了课程学习,并在近年被正式列入全国的校园课程,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教育。
3、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注重实效性,因此安全教育内容都是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近生活的,比如防火安全教育、应急教育、自然灾害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内容,以促进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增长自护、自助和救护他人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
四、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但是其有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可以有效促成安全教育的推广美国消防协会开发的“关注危险”课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美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推广力度大之外,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也促成了课程的成功推广。课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设计,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如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以游戏、参观为主;高年级课程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讨论和参与为主,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除此之外,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强的团队参与也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灾害特点研发课程,如阿拉斯加州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地震防灾上等。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开发时应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吸收来自实践一线的智慧与经验,这是安全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2、法律支持是安全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法律支持是美国安全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联邦政府到州、学区,都为学校安全和安全教育提供了法律保护,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任务确定下来,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关于校园安全及教育的法律,尽早颁布并实施校园安全法律不仅是健全法制、完善教育法规体系的需要,更是使安全教育拥有法律保障、得以在全国实施的重要依据。
3、共同参与、协助是安全教育推广的基础美国中小学在实施安全教育时充分考虑家庭、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将家庭成员、社区纳入到课程计划中,而且中小学安全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以良好的社区氛围、长期有效的媒体宣传、家长的重视都是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安全教育本身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所以安全教育不应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其他组织特别是和中小学生安全相关的专业性机构,如消防部门、卫生部门、交通部门都应参与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中来,给安全教育提供科学的素材。另一方面,这些专业组织应给安全教育提供实践演习的场地,如定期带领中小学生到消防部队进行参观,观看和参与消防演习,听消防官兵讲解火灾的危害、预防和灾后自救、救助他人等安全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关键词]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2-0047-04
一、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场面非常火爆。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透露:初步统计,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参观的人数是没有免费开放时的5倍到15倍①,现在这个人数还大有增加的趋势。以重庆市为例,今年首个清明假日,著名的三峡博物馆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据《重庆晨报》报道,4月4日当天,三峡博物馆接待了8000多位参观者,到下午两点,人民广场上还弯弯曲曲排着两条“长龙”,排队人数近1万。因为是节假日,在参观人群中,普通市民最多,大部分是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参观,他们耐心地听解说员讲解,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大家都知道,博物馆中的展品大多数是历史文物,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参观,可以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要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仅仅通过观赏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地学习、接受教育。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不够,广大的中小学生仅仅从语文和历史这两门课程中学习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对于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相对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的学校甚至成了纯粹追求升学率的场所。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匮乏。2003年,重庆市组织了一次青少年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②,这次调查共发出500份问卷,却只收回292份(占58.4%),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漠不关心或者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自认为水平有限不敢作答。通过对交回问卷的分析,调查者发现被调查者对有关爱国主义的人、物、事的回答平均正确率达53.92%,尤其是课本里出现的、社会上广泛流传的问题内容正确率可高达92.47%;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典故等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4.02%,对相关传统处世知识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8.08%,对相关立志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为29.86%。可见,中小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相当狭窄,这种状况实在令担忧。因此,在中小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1.文化
文化的内涵复杂,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据说已有二百多种,但至今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定义。研究各种文化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对文化最广义的理解:“文化”跟自然相对,是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产品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③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分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而精神层次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它不仅以外在物质载体的经典文献、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主体形式存在着。尤其是后者,通常称为“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集体无意识”等。因此,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身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像血脉一样构成人存在的灵魂。
当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轻视农、工、商而仅仅强调“学而优则仕”;讲究“官为本位,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轻视妇女的社会地位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它积极的一面出发,从它可取的教育功能方面出发来阐述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类的教育是以文化传承和培养塑造下一代为其不变的使命。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承性。传承什么?传承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传承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④所以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教化或教育的功能。概括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教育是把人类创造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也就是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使他们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教育创造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它蕴含在所培养的人才之中,同时也蕴含在所创造的物化的知识中。因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它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同时,教育又离不开文化。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例如中国古代教育是在古代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展开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是封建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拔制度结合在一起,影响中国教育上千年。
2.教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考察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教育具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有重伦理道德的传统;有重视基本知识传授的传统;有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这些传统当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促进其发展。此时的教育就要承担起传授传统文化、强化国民民族认同感的责任。
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获成功,得到了国内外如潮的好评,其关键因素就是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极大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瑰丽画卷,其轴心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良传统。据媒体报道,奥运会开幕式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市民纷纷购买国学书籍,希望更多地了解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位市民对记者说:“看过奥运开幕式才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髓需要加深理解。”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许多孩子和家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向往。看了开幕式,许多孩子对于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充满了好奇。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掀起了一股“读经热”,江西、湖南、重庆、深圳等地出现了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私塾”,这些“现代私塾”里教的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说明传统文化正在与教育紧密结合。教育部批准的“京剧进校园”以及央视“百家讲坛”的成功都充分说明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展现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教育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文明。
3.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
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撇开教育谈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撇开中国传统文化谈教育都是不对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处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它们交互作用,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因。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文化模式和文化内容正是通过教育传播才得以保存、发展。教育者如果善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育手段的话,则会产生较明显的教育效果。
四、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和激发爱国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尽管它们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着共同的功能:那就是传递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和塑造着一代新人。在中小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与骄傲。可以这样说,人们头脑里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得越多,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越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元素和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有利于使学生建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2.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否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多种文化并存并且激荡发展,我国有部分青少年盲目的崇拜西方的社会制度,崇拜西方的一切,从而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在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必然可以使他们正确的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对西方的文化加以辨别吸收。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现代化,从而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3.有利于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今部分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其自杀问题、犯罪(暴力)问题,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或网络上见到。而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是教育他们开拓进取、百折不挠、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最好素材。这不仅可以教育广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理想,实现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还可以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杜绝虚度光阴和轻生现象。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都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死的鲜明态度。反过来想想今天的中小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很痛心疾首。所以在他们中间开展有关于这些渗透着生命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4.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免费开放博物馆的通知强调,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对于调节社会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推动我们中华民族更加文明和繁荣昌盛。
注释
①http://news.省略/focus/2008-03/31/content_7888679.htm
②都进学,李必勤等:《关于新世纪青年群体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期
③张岱年等:《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刘智远,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客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