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个人素质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个人素质培养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改新要求;教师;个人能力培养

自2008年7月接触新课改以来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将近一年的工作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本人感受最深的还是信息技术课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信息技术课的改革中多次明确提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仅要扮演一个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更要学会扮演一个知识海洋中的引导着的角色。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扮演好这个角色?如何把新课改的思想精髓渗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让学生能更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体会,以科学的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较先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很大不同,其更人性化的理念更加符合高中生的个体情况,从理论上上提供了科学的教学依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教学能力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对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扮演,最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认为,新课改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至少从以下二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对课程作了更科学的规划和权重分配,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要。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模块是必修课程,另外信息技术还有5个选修模块,在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安排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兼任选修模块的教学,为了能胜任新的学科,教师光看懂教材,会做题目是远远不够的,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更要明确上下文存在的隐性要素,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要经得起考验,对课程目标达成具有时效性,这需要教师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

2、反思教学反思是让理论与实践充分互动的良好途径,是教学绩效行为。传统的教学反思大多是围绕能否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考试优劣程度而开展的,这种反思恰恰会强化教育的负面作用。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提升专业修养,加强合作对话,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靠学校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学校课堂资源有限,环境成分单一,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事各种活动,根据实际问题来锤炼自己的反思能力,并将其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现状

从大环境看,当前高中教学主要体现学科性、理论性、应试性三大特点,学科性有利于资源规划和课程配置,但不利于整合教学、综合思维以及迁移能力的培养;理论性有利于环境安排和评价操作,但不利于社会实践、项目研究、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应试性有利于操作简约化和低成本化,但不利于个人实际问题求解、受挫力和竞争力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改变,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新课程一改过去只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过程,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改变过去重知识的传授,重机械重复训练,重考试过关率,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体差异和创造性。

2、搞探究性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会进行科学探究,善于进行科学探究,若还按照旧版教材的教学思路进行演示,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

3、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第2篇

精神人格

① 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如道德观、是非观、审美观、社会以及科学知识等

② 合理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

③ 良好的情绪调整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素质人格

④ 良好的心理素质

⑤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素养

⑥ 良好的身体素质

⑦ 养成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

⑧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沟通能力

⑨ 良好的个人信念,与切合实际的理想追求

⑩ 良好的个人技能

1.合理价值观体系

从以上来看,将合理的价值观体系与放在首位,是因为价值观体系是人格的最基本构成,即人的精神人格。它直接关乎到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社会观、人生观等等。获得价值观体系,除了接受教育外还要将知识点进行内化,即人在成长过程中少不得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少了这些,一切知识点都不会那么稳定,更不会产生合理的意识选择与变化等。如一个人犯了错而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他就不会知道违法则的严重后果。一个人没有付出过辛勤劳动,就不会懂得爱的存在与爱的珍贵,等等。而纯粹的社会与自然知识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正确的意识构成与判断奠定基础的。

2.合理的思维方式、模式

而合理的思维方式,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薄弱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不合理的观点、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构建都与之有深层次的关系。这点,我在《思维与意识》《中国哲学史上的最缺—自然逻辑哲学》里都有论证和说明。思维问题其实就是一种认知方式的问题。这关乎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对社会组织结构形态的概念,并以此建立起合理的世界观。其次,合理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点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体哲学的意义上说,世界的知识无数,但是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思维方式、模式,所有的知识都能划区划块的整合起来。整体哲学的理论是,只要掌握了一个完全合理的知识点,其它的知识点都能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寻找,并最终构成自己的合理知识体系。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从理论层面上讲,是可以做到的。

有了好的思维模式还不够,在教育方式上还得有所突破。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一直还停留在灌输的原始状态,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这点我在很多文章里论述过。就人来说,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性,加上个人的自尊心与荣辱感,即希望被认同来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原始本性,以及人或者动物对地域、空间扩大的本能需求,所以人应该是必然好学的。而我们现在的灌输与填压式教育恰恰就违背了这种人的自然规律和属性,我们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学习时间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并且成绩就越好。最后,很多学生即使掌握的很多知识,却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其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的实用性怎么样,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与生活、社会、人格、能力的关系到底有没有关系,关系多大,是否系统全面等等,这也是要求社会教育界关心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些与这些没多大关系的知识,学生就不能从教育中受益,不能受益,怎么能有学习兴趣呢?所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学习内容与知识量在很多时候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也不能从这些知识上获得实际的利益享受与情感感受,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并最终演变成排斥心理。这种灌输与填压的教育方式已经在麻木或者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极其有限的,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与求知心理的退化。所以我觉得,在对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时候,诱导与引导是最人性化的,这种教育方式不断能充分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产生知识的心理记忆,而这种心理记忆比单纯的脑部记忆要牢靠得多,在没有知识替换的前提下,基本就是永久记忆。如果经常使用到这个知识点的话,并且能有内化成为潜意识的可能性。我以前在辅导与培养学生的课程里,经常应用到的“自主学习法”,效果就很不错,对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理解,必然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再通过排除错误方法后的合理选择,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合理化,尝试错误经历与结果必然导致的错误方法将永远不会被选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错误也是有价值的,充分利用错误的价值,反而能取得正确选择与方法。所谓“自主学习法”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只布置好课程内容与作业,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之后让学生将理解的知识在课堂上讲出来,再利用讨论与辩论的方式做一些调整和归纳,最终形成一种知识点的共识。这种学习方式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和评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全面挖掘他们原始的学习兴趣与个人潜力,如此才能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做到这点,需要我们现在的老师打破很多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教学方式。我将这种教学方式归纳为“无为而教”,老师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尺度与裁判,所谓“尺度”,即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做一些引导与启发,或者是在所有的学生错误理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做一些更正与调整。裁判的作用就是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做一些应有的表扬与鼓励,而对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做一些批评。

3.良好的情绪调控、自我管理能力

在《情感的波动与欲望的涌动》一文中,已经知道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毫无疑问,个人的情绪调控与管理能力是社会对人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但是怎样提高这种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理性构建

产生情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意识、观念的矛盾是社会人士产生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种精神、意识对抗产生的压力,再由压力产生自我心理保护性的情绪反暴与失控,而这种情绪反暴与失控则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和自我危害性,严重者会产生失去理智的伤害他人或者自杀行为。而非合理的意识选择加上强大的心理与行

为能力,同样也会产生强大的破坏行为。故而要稳定情绪,首先要做思想思维的疏导与疏通。思想思维的疏导疏通则必须要够建个人合理的理性。建立理性,首先应该从知识点与知识结构上加以完善化、合理化。俗话说“没有绕不过的弯,没有过不了的坎”,只不过就看你想不想得明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知识结构合理与思维方式的合理,一切意识、观念矛盾均可以化解。当然,人无圣人,不可能所有矛盾都可以化解。但是只要理性构建更合理,更丰富宽广,那么产生精神、意识对抗的概率会小很多。如此,产生情绪,爆发脾气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加强心理抗压力

心理抗压力是人内在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个人心理抗压力主要是人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人生无时不在面对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以及外部体能压力等,当外部压力与内在抗压力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各种情绪,特别是外部压力远远大于内在心理抗压力时,人便会产生情绪低落,如忧愁、郁闷,乃至于情绪反爆作为抗争等等。这都是情绪不正常的表现。但是作为社会的人,面对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合理与非合理性现象,只有加强自身内在心理抗压能力的提升,如加强自己的忍耐性等等,才能降低产生情绪的概率。其次,在面对精神、意识、观念对抗时,心理抗压力强的人也明显有情绪上的优势,情绪上要平稳很多,所以能理性的思考应对措施。针对外向性情绪障碍问题,连续抄书是一个很不错的调整方式,主要针对意志力培养。偶尔采取非合理理念培养方式或者挫折教育,则能培养人的心理忍耐能力与抗压能力。

音乐的调整

人的情绪必然的产生波动,有波动就必然的有节奏。《在音乐的张力与美的激动》一文中已经说明.

体能释放调整

人,从来都没有脱离自然的属性。故,当人的能量不能正常释放时,其情绪是很容易产生压抑、烦躁或反爆冲动的。所以在有情绪压抑、烦躁或者情绪激动时,体能释放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不过,情绪压抑者的体能释放要适度一些,且采取的方式也不能太刺激。否则,试用者会有一种恐惧心理,或者失去理智而过度冒险。而烦躁、情绪激动者则采用短时间的强力释放。这种时间的控制是防止激动者连续性释放而自我伤害。当由精神压力产生的情绪压抑与情绪冲动被释放后,自然会回归一种常态的平静.压抑者则可以稍微过度一点,产生一种半兴奋状态。

4. 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凡生活中要接触到的客观现实,都需要相应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构建必须通过培养,这种培养犹如千层纸的铺垫,必须一层层的加强。在《论精神的实质》一文中谈到过试探与尝试的问题。试探,完全是面对一个未知事物的接触,这种接触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成熟与自我心理完善的经历。一个人从小开始接触生活和接触社会,除了对生活与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外,更多的收获就是心理的成熟,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如在实际生活中必然的遇到困难,战胜了困难,那么这个人除了自信心得以成长以外,另外一个巨大收获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加强,即使是小范围的失败,这种挫折教育对心理的承载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有了自信心与心理素质之后,人还应该尝试着去面对一些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这样,人便产上了创新与创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除了理性引导外,实际的参与尝试便是最主要的一环,并由此打破人天生的恐惧心理。

接触生活与社会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社会的真实性和残酷性,从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由生活压力逼迫人产生学习的动力,改变现在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并完成“学以至用”的最终目的,将人从个体向群体转变、由成长向成熟转变。我曾经在辅导课程中,将学生派到农村有目的的体验和参与生活,要求学生从农村人的经济收入与支出、选择庄稼种类目的、作息时间、劳动强度、生活态度、生活困难、个人与家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与娱乐、幸福指数、人际和家庭关系、行政管理体系、对政府的期望与批判、对国家的个人观点、对经济与物价的意见等等方面,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信息与数据采集,之后写一个调查报告,并提出个人见解与建议,再让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家庭做一个比较。在调查报告里,我并不要求建议与见解的完全正确性,但是,我培养了学生认识与理解生活广度和深度,并从中找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与社会中的位置和心理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许不是最准确的,但是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寻找方式。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心理平衡点,才能确定自己进步发展的方向。我们经常教导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又怎么能好好学习,怎么能找到向上的起点与方向呢?

5.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素养

人本是具有动物性的懒惰,任性也都是人的原始本性,加上人性的自私,所以趋利避害。一个原生态的人必然懒惰,随意性也非常明显,故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开始。由于有些家长非常溺爱小孩,不注重从小培养小孩勤劳的习惯,必然造成小孩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孩在五岁以前是没有太多意识沟通的,所以小孩在小的时候只能靠一种硬性的训化,或者从行为上让小孩加以模仿。而那些自己本身行为习惯不好的家长,带小孩当然培养不好小孩的行为习惯。家长打麻将小孩也打麻将,因为人的最原始学习能力就是模仿。当小孩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就要先通过意识沟通与督促。沟通地目的是让孩子在意识上接受某个理念,督促地目的是让小孩突破人性懒惰的特性,和突破行为心理地尝试,多次重复后,必然成为行为习惯。

所谓基本生活能力素养,是指人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能力与水平。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本应该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是由于当今教育的无知,竟然把这种基本素质要求都忽略了,学校从小要求学生“全日制”学习文化知识,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的时间与机会,家长要求孩子考好成绩,故而根本不注重孩子的这种能力培养,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到结婚成家时不知道“柴米油盐菜”的使用方法及价格,更不会做成一桌香甜可口的饭菜。其他家庭生活也是相当无知,如各种家庭生活的劳动技能、必要物资的购买、经济规划、基本社会关系与基本社会活动等等,所以当他们组织家庭和步入社会后,经常遇到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人为的树立一些由于简单问题产生的矛盾,并导致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困惑与混乱,严重者连基本生活、生存的本能都丧失了,这是多么悲哀啊!其实,在培养人的这些最基本能力与素养的同时,孩子会得到更大的收获,那就是对生活、人生、社会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更好的生活。个人生活好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和谐了,因为社会是有每个个体构成的。

6. 良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生命的第一平台。良好身体素质的前提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身体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的、睡眠的、工作的等。科学的身体锻炼是一个长期性的 良好习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中国本不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所以加强身体锻炼还要从文化观念与意识习惯上开始改变。

其实,运动不仅仅加强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个人能量的释放还能使人产生兴奋感与加强内循环,而这种兴奋感和内循环会导致脑细胞再生与更新,而再生与更新可以影响人的智力水平,以及情商的提升。兴奋使人产生快乐,这点毋庸置疑,这种快乐会导致人加强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接触又能加强心理素质,有了心理素质与个人勇气,那么敢于挑战与创新的原始动力就产生了,社会由此会加快进步的步伐。在对于有抑郁症的患者,采取游戏与运动的方式,必然会产生明显的缓解与培养作用。社会生活中,由于经常运动与游戏产生的兴奋和快乐,会直接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这点已经论证过的。总的来说,将人动态化,顺畅的释放能量与构建心理,那么生命的活力必然被完全的展现出来。

7. 养成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

做到一个基本合格的人格素质,即利益、人格的平等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做到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除了在平时学习时加以领悟外,个人道德感、荣辱感的加强,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其次就是团队精神的培养,这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引导。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个体的投入与付出,一个不投入与付出的人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这种投入与付出必须是身、心的。这正如家长对小孩的责任,想让家长放弃都不可能,家长投入太多了。反过来,孩子有没有对家庭的付出与投入,则直接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感,在责任感方面,空洞的口号是没有任何效力的。真心付出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求人有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这点,我在《永恒的爱》里论述的比较清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不是出自真心的爱,而是出自某些另外的原因,即使最微小的付出,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觉得付出太多了。如果出自真心的良知与社会责任,即使倾其所有地付出,也会认为远远不够,这就是有良知与无良知的最根本区别。所以,我一直认为“良知与责任”是社会人格的最核心部分。

8.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沟通能力

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如何建立好人际关系却是一门大学问。社会的人,是由个体必然向群体转变的,这种转变就是一种融入过程,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遵守群体规则,如道德、法则等等,其次就是坚守人与人之间利益、人格的公平性、平等性。当然,这只是基本常识。要真正构建起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以第7点的“有无奉献与互助精神”开始。这方面的培养是由精神引领开始的。在实际生活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相互帮助就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之后,个人的谦虚程度、个性张扬程度也都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不谦虚,个性太张扬只会让人讨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主要以设定集体任务与目标,完成这个任务与目标的过程应该是一环套一环,让参与者各就其位,知道每个人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珍惜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团体合作能力。项目如集体登山、团体野外生存等活动。沟通能力是人与人交流的必要途径。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思辨着手,思维反应速度、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一定也要从实际生活的针对性训练中体现出来。如辩论会,写作能力的培养,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细心倾诉自己的心声等等。

9. 良好的个人创造与创新精神与切合实际的理想追求

建立良好的个人信念必须从对自己各项素质水平的合理评估开始。但是评估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主体社会的价值评估体系,这应该是完全脱离自我主观意识为前提的。社会中的人往往过高评估自己,这其中必然带有个人主观认同,如夸大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重要性等。在做自我评估时,应该多咨询相应的社会专业人士以及周围的朋友,他们则是从个人的行为表现中得以总结与概括的。这个结果也许不是最准确的,但一定是最客观的。有了这个评估结果,在建立个人信念时要科学很多,这就是平时所说的量力而行。自己能力到底怎样,面对一些实际困难时能不能解决,不要等到碰了个鼻青脸肿后才知道。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里,没有个人信念是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的,因为良好个人信念直接体现在个人的创造性与创新精神。人人都应该有理想,正如拿破伦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但是,万军之中必然只有一个将军,所以不合理的理想会给人一些不必要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超越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并不能得到合理调整、释放与缓解时,必然会产生抑郁症或者焦虑症,严重者会痛苦不堪,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来解脱精神与心理痛苦。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给自己定位,有时候还会导致产生狂想症;如我以前有个学生,他总认为自己在高考考试能考满分,他这是把自己当“神”了,这是典型的狂想症。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承认人性的弱点,加上错误的认识世界、社会,就必然导致不切实际的理想追求。多了解人性,多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多参与社会与实际生活,就能多一些实际的感悟和内化思想观念,就能找准切合实际的理想与追求,虽然由于社会是动态的,人也是动态的,理想与追求必然会随着动态变化不断的调整与修改,最终也是走向更实际更合理。

创造与创新精神还是个人素质中最高端的能力体现,但是怎样培养这种能力,这关乎到文化内涵与培养方式。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人类为了超越自然状态与自我突破的理念形式,所以,利用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因人而异地选择文化形式和培养方式,大多能取得良好效果。理论上可以认为,只要能提供足够的文化形式与特定环境,可以将某个人培养成卓越的“天才”。而“天才”一定具备超越平凡人的创造与创新精神,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人文社会方面,必定能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一直认为,人除了有自然的生物基因外,还具备文化基因,改变文化内涵与培养方式,就能改变人的品质,甚至能改良人的部分自然生物基因。

10. 良好的个人技能

第3篇

关键词:人格素质;角色;情商;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95-02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它是人们自身素质公开于众的一个侧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护理管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进而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这就使护士长的角色由单纯的科室代表人发展到领导者、教育者、协商谈判者和监督员等多种角色,护士长的特殊岗位,决定着对护士长自身的特殊要求。护士长是科室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护理质量的核心人员,除了理论知识、技术水平等业务素质必须过硬外,其人格素质的高低是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领导水平与领导艺术)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护理管理成败的关键。为适应医学模式的发展及科学管理的需要,适应欣欣向荣和谐社会的需要,让护士长和护士们实现“工作快乐,快乐工作”的目的,笔者认为护士长应加强人格素质的培养。

1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护士长必须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会影响管理能力的发挥,也会影响护士的情绪和挫伤护士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终损害病人利益。一个优秀的护士长应具有真诚善良的心灵、热情开朗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骄不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懂得思虑及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方设法为服务对象和手下人排忧解难;能保持敏捷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调节能力,能承受强大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泰山崩于前不改色”,面对每天出现的不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突况,能冷静正确地作出判断,迅速处理,并保持个人心理稳定,情绪稳定,感染、鼓励周边的病人和工作人员。

2 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

护士长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直谦虚的品格,宽阔友善的胸怀,高尚的生活情趣。“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积极进取,懂得顾全大局,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面对繁重的护理任务,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预见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防止差错,保障护理安全;能克己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带动其他护理人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制度管人,不断规范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取得成绩的要及时真诚地致谢;敢于承担责任,发生过失要及时查找原因,防止再犯,同时注意保护当事人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教育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她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培养团队精神,让每一个护理人员在科室能找到归属感;善于发现护理人员的长处,知人善用,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通过这些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以增强感召力,使护理工作处于高速高效的运作状态。

3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护士长是科室的代言人,不仅是护士们模仿学习的对象,而且是体现护理工作亲和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媒介。外在方面,护士长应保持健康优美的体形,整洁大方的发式,时尚得体的服饰,温柔亲切的笑容。要培养优雅迷人的风度、文明大方的谈吐,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树立美好的护士长形象。切忌指手画脚、动口不动手,或语无伦次、浮躁慌乱,否则护士会觉得失去主心骨,缺乏安全感,影响工作正常运行甚至造成工作失误。

4 培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代表的是科室、医院的形象,其言行举止对护士、患者及家属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质量依赖良好的工作氛围,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护士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当今世界,科学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时间不断缩短,护士长必须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不做时代的落伍人。除了业务知识外,还要加强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人文修养,铸造独特个人气质,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增强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朝气蓬勃带领护士们投入意义非凡的护理工作当中,实现人生价值。

5 培养较高的情商,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情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耐受力,是“内心的”自我审视能力,也是人际关系能力的体现。它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密切相关,正确地把握自己,才能认知他人的情绪、动机、愿望,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情商在成功因素里面占80%的比重。护士长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听懂属下的心声。学会倾听,能听取、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善于发现问题,减少冲突,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大将风度,荣辱不惊,善于驾驭场面;学会处理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横向关系有护患关系、医护关系、与各科室主任的关系、同事同行关系、各科室各部门关系,纵向关系有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关系等等;在做好上传下达、下请上传以及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树立护士长威信,这对护理工作效率、效果和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6 具备较强教学科研能力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职业继续教育的推广,护士长又多了”教学者”这个角色,培训工作是当前护士长的一大工作任务。三基三严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急救技能的培训、新技术的开展和新仪器的投入等,这些工作必须要求护士长担当起教学者的角色,对护士进行“传道、授业、接惑”,才能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年轻护士不但要传授业务知识,还应教导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让她们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同时护士长在工作中要善于收集材料、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并开拓创新,把护理工作、护理技术、护理经验发扬光大,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这是护理管理、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护士长必须培养教学科研能力,不但要与护士们共学共勉,还要担当护理先驱者的角色,为护理事业做贡献。

多重角色的护士长身份,决定着对护士长的高标准要求。完善的人格是工作的剂和推进剂,培养完善的人格是护士长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要求护士长从传统的管家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从严从高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我、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提升自我,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以业务素质和人格素质为双翼,做新时代的白衣天使,在护理事业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第4篇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人格问题分析

在当前,受多种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等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人格问题,这些人格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信仰。很多大学生受到目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着较强的物质观念,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内心信仰缺失。他们的理想信念淡薄,责任心较差,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不能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思想,有的大学生甚至坚持一切向“钱”看的错误理念。二是迷失了自我价值。一些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很难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内心常常感到非常失落,认为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而沮丧。因此,惰于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不知道自己未来何去何从,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更没有努力的动力。这也是很多大学生虚度光阴、不学无术的原因所在。三是贪图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上的物质诱惑缺乏抵抗力,因贪图享乐和虚荣心而使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但由于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面对枯燥的学习和实验课程以及困难和挫折时,选择退缩和逃避,没有勇往直前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四是道德品质不高。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本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他们缺乏对外界不良影响的抵抗,在受到负面和消极影响时,不能用道德标尺衡量自己的行为,常常使自己步入歧途。这也是很多大学生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所在。五是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分析问题,不能用合适的方法处理问题和面对挫折,常常采用过激的对应方式,不利于心理创伤恢复,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对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不负责任态度,甚至导致自杀或杀人事件发生。大学生上述人格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其自身素质的提升产生影响,也对其未来就业和发展带来限制,也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急切需求。因此,各大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对策

一是积极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坚定我们理想信念、建立道德规范、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旗帜和灵魂。通过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典型事例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支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远大理想,在学习实践中塑造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乐观积极的良好品质,真正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确未来发展目标,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二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除了应具备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从而在教学生活中对学生不断加以熏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通过健全教学体系和考评依据来促使专业教师注重在实践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此外,高校的学生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这就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三是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能塑造人,改变人,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鉴于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弘扬和宣传优良文化,在校园内传播正能量,大力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努力营造学风优良,作风过硬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浓厚的学风和和谐向上的环境中自主培养健康的人格。

作者:王淑芬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第5篇

关键词:网络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显著,这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互联网的优势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延伸到各家各户,互联网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巨大

的,并且随着一些交流工具MSN、QQ及人人网、开心网等各类交友网站以及微博等的普及和手机上网功能、无线WIFI的全民化,

不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跟朋友、家人联系,互联网不仅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今网络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随着国人经济条件的大幅改善,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社会中最为幸福的一员,据调查显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几乎超过80%的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其他地区在读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拥有比率也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除了个人电脑以外,各大高校几乎都配备了设备齐全的电子网络室,校园门口也遍布着各类网吧,这使得大学生可以说是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被网络包围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有着其他时代不可比拟的学习优势,利用网络可以在线观看名人讲堂,下载海量学习资料,搜索各式学习、生活中不懂的问题,跟老师、朋友进行在线交流等,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然而福兮祸所伏,如今我们国家在网络这方面尚未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许多负面的消息充斥在互联网中,这其中不乏少数的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终日不务正业,沉迷于网络游戏,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痴迷于网络聊天、刷微博、见网友等等,甚至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这些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

响,耽误学业,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长远来说,这也会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法律法规方面的改革

上文已经提到过如今在我国网络方面明确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充斥在网络中,拿网络游戏来说,现在我国网络游戏数不胜数,许多商家为了在网游界分一杯羹,产生了一些恶性竞争,为了追求大学生猎奇的本性,少数不良商家将血腥、暴力、的信息融入网游中,极少数的网游玩家因为在游戏中跟他人起冲突而演变为现实中的肢体打斗。

笔者认为我国要尽快完善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坚决抵制网页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并及时制止、清除网络环境中各种不健康的信息,也可以设置网络警察,尽可能地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教育、制止,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在学校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据调查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除了自身自律性不够以外,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这直接导致大学出勤率普遍降低,就算学校硬性要求将出勤率与学分挂

钩,这样还是治标不治本,许多学生虽然身处教室,但是其中睡懒觉、玩手机、聊天者不乏少数,下了课就更不会将精力投在专业课方面,期末考试前往往为了拿到学分通宵突击,考试结束后就将突击的知识忘记了大半。这样的学习态度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不利。

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能否认真听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任课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和专业学术技能。其次,很多大学生表示,希望讲师的讲课幽默风趣,可以经常跟大家互动,期盼自己大学的学习环境是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专注,不会因为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没有兴趣而睡懒觉、聊QQ、刷微博了。

所以,为了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措施。首先,可以进行大学生对讲师任课满意度的匿名调查,对某些学生满意度不高的讲师进行整体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可以多多利用网络教学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沉溺网络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这对防止大学生沉溺网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

三、大学生应当从自己做起,培养相关意识

就算网络法律法规做得再完善,学校的教育改革做得再出色,最终人文素质是否能够提高都取决于大学生自己,法律和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要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

首先,加强自律,上网要适可而止,坚决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大学期间,要将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上网娱乐只是一种业余的消遣。其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丰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经常参加网络上的课程培训,将网络资源合理地规划利用起来,平时可以多多参加社团和群体活动,增强团体协作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沟通能力,为以后在社会上拼搏打下坚实

的基础。再次,要有一定的网络道德规范,建立诚信友爱的美德,在网络活动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培养自己的民族责任感和博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贡献出自己

第6篇

一、培养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为了使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开展了“快乐图书超市――传递知识与文明”读书活动。学校建立了“图书交流快乐小超市”,引导同学们将自已不用的书籍拿到快乐超市展示、交流,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使学生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二是开展了“中华经典” 诵读活动。诵读经典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成为好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建立健全了小主人特色管理监督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了“小主人”自我管理特色德育教育模式。一是监督评比,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为了充分发挥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监督与评价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开展了“知、比、纠、行”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是角色互换,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在每学期初都要在3~5年级抽调品学兼优的学生,成立小主人值周班、红领巾监督岗,在教育和管理他人的实践中,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第7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当今社会具有高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的特征,是一个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对知识、能力和心智要求极高的社会。要求培养的学生既有理想,又能脚踏实地的生活、学习、工作;既对生活积极乐观、讲求实效、讲求诚信,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对学习、工作既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又有高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主动创造的精神。面对社会的变化,人才培养的方法就要适应时展、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融合社会、学校和个人的系统工程,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学校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人才素质的形成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人才的培养实质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为受教育者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2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结,知识发展的最高成就就是科学。知识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完成某项活动的综合本领,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以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如健康水平、智慧、意志、情感,对人、事、物的态度倾向性等,是一个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基础,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存在相辅相成关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进行传输的。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是专业人才贡献社会的直接本领和价值。知识和素质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表现出来的,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根据素质内在性的特征,人要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自选、吸收、融合、创新、变为自己的灵魂,内化到自身之中才能形成素质,所以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改造,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因此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增设几门课程的问题,而是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才是素质教育理念的目的所在。

3体现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具有主动性、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因才性、基础性的特点。

3.1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是分层次的,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就要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的规格。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是既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环节,都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来优化。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3.2业务培养规格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必须的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环节,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见表1)。

4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1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全面性、发展性、基础性、主动性、因才性的特点

一个优秀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更需要在知识、能力、身心、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得到全面发展。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知识可以通过教学课程进行传输的,因此,知识的有效传授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根据国家专业规范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化的要求,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表2)。

以课群、系列课、模块课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五大模块:全校基本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具有相同基础的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环节模块组成。

(1) 核心(主干)课程模块: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系统建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

(2) 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工基础、离散数学、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的方法学、数字逻辑、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代码开发技术、工程经济学。

(3) 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根据社会需求、能力目标及其知识结构来设置教学单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具有主动性、因才性的特点。比如有软件测试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技术方向和软件应用技术方向。通过基础课程安排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每个方向课程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学完后能融会贯通、自我拓展。

(4)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构建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重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突破传统的以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模式,扩展到经济、法律、管理、文学、艺术、科技史等领域。并且将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等环节均纳入了教育的视野。由学校统一安排,这些课程体现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学术气氛,以及校风、学风、教风等,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专业思想巩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5) 实践环节模块: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软件工程职业实践、竞赛、校园文化节、课外科技作品制作、课外科研实践、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课外兴趣俱乐部、讲座和报告会等。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课堂外花费的实践时间约为课内时间的2.5倍。

4.2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实践的重要性在于实践是知识和能力转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其转化过程对教师来讲是“教”与“研”、“授”与“导”的结合过程,对学生而言则为“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过程。建立了以社会调查学年论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社会实践体系,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选修课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校内实践体系。精减了课内理论讲授学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科学研究法的训练,并鼓励结合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式实验这样的课程外实验。

研究式实验是在导师指导下自选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研究内容。科研和教学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研究式实验教学重在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一实验教学层次其形式较为灵活,不受课时和年级的限制,可在课内或课外完成。研究式实验也可包含科技开发内容,称作开发实验。这一类型的实验可以是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软件开发项目,培养学生产学研的意识,比较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

5建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仅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纳入素质学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各环节中,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测评体系,以检查效果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综合素质内涵的要求及社会实践活动,设定5个1级指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人文修养、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和50个评价要素,定期进行测评。将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全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其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素质测评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素质养成教育。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性格塑造、意志锤炼和良好习性的养成,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做好素质准备,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6结束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必须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思路,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且要在日常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全面性、发展性、基础性、主动性、因才性的特点,同时还要建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参加的考核测评体系,实现素质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日常化和全员化,才能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管平. 知识、能力、素质与高技能人才成长模式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06(1):9-11.

[2] 张健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282-284.

[3]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03版)[S/OL]. [2009-06-10]. /portal/ xyjs/jxlw_pdf/guifan.pdf.

[4] 陈笑蓉,王晓蓉,陈梅,等. 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5):63-66.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LI Wei-bo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3, China)

第8篇

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一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等许多文化的因素。正如蓝仁哲教授所言:“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英美文学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最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那么,如何顺应时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改革英美文学教学,使之更好地完成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英美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事业成功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等。英美文学教学对加强学生语言和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性情、塑造完美人格、形精神、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英美文学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翱翔于历史的天空,亲历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宗教的神圣,神权的至高无上,人类的无奈;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当时人们欢呼中世纪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的高大、人对科学对知识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的文艺复兴;在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到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海明威和梅勒的作品里,学生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及60年代美国进步政治力量四分五裂的现状以及20世纪帝国主义的衰败。

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地补充发展。这对于学生完善自我、修养素质、兼收并蓄无不有所裨益。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内涵缺失透析

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素质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全社会都在呼吁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但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却举步维艰。愈演愈烈的就业压力使得“考证教育”成为主流,急功近利的思想盛行,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1.英美文学教学的功利化与边缘化。到90年代末,由于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来临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把大学生就业推向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上。在此大环境下,英美文学课或被当成语言技能的延伸课,或仍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序化教学,间接或直接剥夺了学生与文学作品直接交流的权力,学生沦为“留声机”,课堂气氛沉闷。如果再考虑到有些教师醉心于商海,无心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迷也就不足为奇了。文学教学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其人文价值大为减弱。

2.英美文学教学方式因循守旧。从教学的对象来看,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个性化的活动,英美文学学习的本质是“习得”的过程,它必须建立在对学习素材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境进行经验的联系和扩展,完成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然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强化进行语言的规范的积累,最后在实践运用中实现内化和掌握。从教学的内容来看,英美文学教学所凭借的语言材料,饱含作者的知情意理、喜怒哀乐,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模式是“教材+黑板+粉笔”的“填鸭式”教学,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研究落后。相对于活跃的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研究略显不足,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单向性一元思维方式及传统的单线输入型文学教学模式有关。教师或拘泥于语言文字,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加以阐释从而丧失个人诠释的空间;或沉溺于文化的大海中,漠视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和艺术性;或停留于文学理论的单纯介绍,使文学作品沦为形形的理论的注脚,最终丧失文学的人文内涵。

4.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观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凝聚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凝聚着对人的灵魂寄托、人生意义、人的终极价值的深切关怀。长期以来,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参考书中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阐释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思想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阐释作品的主题思想时,虽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思想阐释预设之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求同的取向,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个性和复杂的意蕴。用狭隘的二元眼光去观照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学作品,必将忽视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1.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就文学而言,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讲,它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而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里面与作者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实现与作者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这样,在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和人生,进一步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创造者、意义的建构者、问题解决者以及终身学习者(如图)。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入一系列有意义的对话之中,将学生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中的主体,在对话中为学生的参与留出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并极力肯定学生作为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一千个哈姆莱特”是由“一千个读者”完成的。此时的教师就如同乐队的指挥,协调整个乐队的活动,但他终究不能代替演奏者。如同Eisner所说:“再优秀的指挥,没有乐手的积极配合也不可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2.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升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体现为:学习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呈现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广义的学习资源,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学习活动的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可以说,凡是进入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起支撑性作用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等,都在这种广义的学习资源的范围中。而正是这些学习资源的可得性增强,进一步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学习资源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看得见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文学作品中看不见的“文学文本的未定性”。伊瑟尔因此提出了“空白”理论,将“空白”引入文本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这些空白需要读者的思索、想象和发挥。正是在这些未写出的地方,读者会发现自己的位置和才干。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发现空白,弥补空白,进行富有想象力和批判意识的思考。让学生以读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把文学阅读当作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将阅读变成一个主动探索意义的过程。

3.教学理念更新,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最终目的。文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即: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

以培养学习者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文学教学扎根于动态、开放、多元的文学体系,它不是试图去维持意识的淹没状态,而是要让学习者的个体意识脱颖而出;不是抑制或打击学习者的创造力,而是鼓励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干预,鼓励他们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自主建构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是以考试这根指挥棒威慑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严肃审慎地进行自我评估和他者评估。著名教育家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以完善学生人格为出发点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培养,也使学习者逐步具备文化多元意识和宽容文化多向性的情怀,从而具有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文化精神,能够触类旁通,逐步走出唯科学理性的樊篱,使学习者由“器物”复归为“完整的人”。

五、结语

文学是认识人生、丰富经验、开启心智的学问。它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所覆盖学识之广、影响心灵之深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话就铭刻在爱默生大楼的北大门上:“哈佛为什么要教授60多种语言和许多异国文化和文明的成就呢?就是因为假如大学不能这样做,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就会失去一个巨大的人文科学宝库,而那个宝库是我们要理解人究竟是什么所必需。”

英美文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深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必要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从而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英语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舸:《建构主义教学观与英美文学教学》,《现代大学教育》,2005.1。

[2]闫大伟:《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光明日报》,2002.10。

[3]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人格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人格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学生人格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1)学生发展特殊性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高校对学生的人格素养培育工作受到局限。

(2)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社会压力。受我国社会教育体质的影响,高校学生往往承担过重的社会压力,这种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不利于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发展。

(3)高校学生成长发展以自我为中心。部分高校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强,行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周边人的感受,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选择面前,往往会自私的选择个人利益,缺乏整体发展意识。

2.高校培养学生人格素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人格素养的发展培养会受到社会、家庭、高校教育之间等多种的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在校时间长,因此,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将对学生人格素养培养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格素养本身的认识不够。第二,高校一味强调理论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对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培育的策略

1.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社会人格素养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的是非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处于三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为此,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著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品德,加强学生利他情感的养成、引导学生将乐于助人付诸实践。第三,应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感。责任具体包括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等。高校思想政治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重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具体表现为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人格教育。

2.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素养

高校学生的人格不仅包括社会人格,而且还包括法律人格。在提倡社会法制建设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法制人格素养的培养。第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三观,引导学生能够理性处理各种事件。第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将国家发展历史信息讲授给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根基,提升对民主法治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认识。第四,教师要向学生传输法律知识、法律思想文化等,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明确法律法规,应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学习。

3.发挥思想政治教师在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员,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以及人格素养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以自己健康、乐观的心态影响学生,降低学生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压力。

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还要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来影响学生的人格素养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在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领域,孟胜国提出土建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以行业为依托,构建适应学生实际情况、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陶红林提出了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了实践应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2]。景海萍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三方考核制度和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等培养建筑工程应用性人才关键要素[3]。许成祥等对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现状与弊端进行了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4]。陈红秋等提出了“面向农村、面向乡镇建筑企业、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建设性意见[5]。

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更好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满足广西建设行业企业需求,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培养建筑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11年底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引领型”申报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专业团队按照服务和发展相结合原则,专业建设形成基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学生职业素质素养提升双通道,校内外实训场所双交替,学生毕业双证书”的“五双”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为区域建筑业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了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图1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

“五双”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双主体

专业根据企业规模,采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本着“联大,引中,服小”的方针,开展校企合作。与区内最大行业协会广西建筑业联合会、区内龙头企业广西建工集团开展合作,开展了开展建筑业高职人才模式改革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企业规模一般的,如南宁天朗工程检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引进广西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成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室,初步形成了“校中企”模式。针对小微企业方面,专业主要采取技术服务、合作就业等方式进行合作。专业教师团队成立工作室,针对企业实施的项目,专业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为满足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将学生顶岗实习部分安排在小微企业,学生在小微企业得到锻炼,企业获得需求的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合作,合作企业数量总量达到28家。专业实现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2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

一方面,在校内专任师资团队建设中,既有经验企业的人员,也有刚参加工作年青教师,对于年青教师采用下企业锻炼方式,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派出的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授课的,由专业团队派出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开展帮扶,提升企业人员授课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还提供了一批优秀员工进行师资共享,每学期保证一定数量员工到校任教,促进了教师团队内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交流。

专业经过2年建设,专任教师人数由原来的22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次数达到50人次。教师的职称明显提升,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达到13人,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3人,到企业挂职锻炼达到46人次,教师双师数量达到23人,双师素质明显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80%。师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3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双通道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真实的校内在建工程项目为载体(校内会议中心项目和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体项目),开发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先通过虚拟仿真现实软件在课堂进行教学,然后再将学生带到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教学,通过两种环境和途径的教学和训练,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职业素养。

4校内外实训环境双交替

鉴于建筑行业技术性强,实践性要求与真实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训场所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真实工程项目现场交替。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基本实训,在校外真实工程项目现场完成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工作试用。认识实习是在第一学年暑期2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在第二学年暑期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寒假完成,在第六个学期,学生基本能胜任岗位工作,开始领取工作薪水。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建筑施工管理经验得到不断丰富。

5学生毕业双证书

学生除正常修学分取得毕业证书,还要求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为实现毕业生能力能达到建筑业能力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主办的建筑业“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岗位资格考试,必须取得一个岗位职业资格证书。2013届毕业生双证获得率达到96%以上。就业率达到95%,就业对口率达到96%。就业质量好,学生平均薪水达到2300元以上。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企业合作意识有待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健完善;其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2012年专业形成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和总结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7(09).

[2]陶红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景海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第11篇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同时也是国家达到教育目标,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和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无不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作为直接施教者,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探索史。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人的方向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还我河山”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的陈玉成;还有刘胡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教师要多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人格教育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老师感叹历史难教,前途渺茫,学生不重视。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老师身上。一方面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古板,毫无生动有趣可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等现代教育教学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列强,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审判庭”,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受侵略方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克鲁普斯卡娅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那么当代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备素质?我认为,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历史学科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爱的暖流去启迪学生的心扉,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不可想象,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历史教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后果?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之,历史教师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能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不应该简单地始终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使得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

第12篇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手段科学创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过程,同时更是人文精神发展进步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认为,只有把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我们的时代和我们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由此可见,在作为科学教育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行为品德、综合能力、身体素质,等等。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基础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要精心安排课程,使之相互协调、配合,达到最优化。任何一门课程、一个教学环节或一项活动都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的发展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人类认识规律,因此在物理教学的同时可以穿插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从高中就让学生接触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

物理学的内容及处理方法很丰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能力=知识+科学方法+技能,由此可以看出,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物理思想及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物理学时刻都是发展进步的,许多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新理论的创立,都会应运而生,但是这些成绩都蕴含着物理学家顽强奋斗的科学作风。因此,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材内容的改革

1.更新教学内容,充实近现代物理知识

原有的教材已沿用几十年而不变,但现有教材知识陈旧,经典内容过于厚重,这与当前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高素质人才对知识结构的需求也不相匹配。

合理地更新现有的物理体系与内容,用现代物理的观点重新审视经典理论,对其概念和规律恰当地发展、拓宽与延伸,使其融入更多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以此丰富完善物理教学的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

2.重视理论与专业需求的对接,重视实际应用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宗旨目的大体相同,那就是学以致用。就物理而言,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上应有所不同。

教材的改革难度很大,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循序渐进,边实践边改革,使教材的体系与内容更加合理,更加符合高素质、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目的。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1.调整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原有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向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观念转变,应当抛弃“满堂灌”的教学作风,适量开展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倡民主教学。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可以结合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立的过程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应用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优点有:可以扩展教学内容,可以播放一些物理实验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以规范操作动作,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难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启发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如在阳光下,小朋友吹的泡泡上可看到五颜六色的花纹,就是光的薄膜干涉的结果。通过简单物理的应用,使学生留心生活,能够从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物理应用。在强调基础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展开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寻求答案,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这些引导,让学生知道新的观点思路也就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改革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以致用,这也说明动手能力很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的方法,还要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实验方法相结合,活跃学生思维;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动手实验,不但可以加深问题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高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爱好,与此同时,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加团队意识。

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物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的学科,不可以只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育,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要求不只是有知识,也要注重思想素质,科学精神的培养。“见物不见人”,则失去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机会,因此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教育同样应和人文教育和谐融合一起。这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因此也是学校教学所必需。

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总理提问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如今,科学大师离去,他向这个国家的发问,却少有人能直面回答。然而,中国却不乏优秀的学生,历届数理化奥林匹克大赛上中国学生的卓越表现印证了这一点。因此,笔者以为,理论与实践的不匹配,或许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

3.检验手段——考试内容与结构改革

前面谈及的改革,又该如何落地并生根发芽呢?笔者以为,传统的检验手段——单一笔试就是个问题。我们国家在初中、高中的升学考试中,物理科目无疑只有笔试一项。虽然试卷中有实验的内容,但显然不能真实地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画上等号。其实,我们只要在物理学科上,在升学考试中参照英语科目的口语考试模式,单独增设一实际动手能力的考试,就能将目前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死读书”中获得升华。以升学考试为导向,让教师及整个物理教育战线,有意培养和锻炼

学生的动手能力。尽管这种改革在初期会有一定的操作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认准道路,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参考文献:

[1]杨红卫,吕之森.物理教学改革与培养人才素质[J].公安大学学报,2000,(03).

第13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实践教学 方法改革

《护理学基础》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也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桥梁课程。实验操作在其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其临床实习效果及今后在护理专业上的发展。笔者笔者根据《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强、但《护理学基础》教学时数偏少、实践机会少),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和优化,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采取多种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介绍如下:

1 完善护理实训中心建设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应用能力,仿真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验教学时数近1:1,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对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职教学对实验室建设要求的提高,原有的实验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扩建并完善了重症监护室、护理技能实验室、多媒体护理教室、心理咨询室、妇婴护理室,拥有先进的护理教训模型和仪器,有多功能护理床、自动呼吸机、电脑洗头机、微电脑多功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及各级高级护理模型等设备。基本能满足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护理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良好实训所。

2 优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 做到“精讲”

突出护理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故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做到“精讲”,才有更多机会“多练”。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对重点、难点、图示、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达到80%,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3.1 “角色置换”学习法

为使学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充分体验病人的痛苦,在实验课教学中,体格检查、各种注射,输液等只要能真人演示,决不用假人模拟,让学生轮流当“病人”与“护士”,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进行操作程序设计、用物准备。课堂反复实验,直到学会为止。如练习皮内注射法时,有的学生能在自己身上反复注射7~8次,使教师都很受感动。

3.2 “角色扮演法”

对部分能进行相互实际操作的内容,如“病人出入院护理”由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充当护士角色的学生除了要给“患者”操作外,还要随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有何需求,并解答“患者”的问题。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培养“小先生”

为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故在教学中。挑选干净利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课外重点培养,由于小教师是学生自己,学生的精神压力小。操作比较放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操作技能原则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病人,从不同角度灵活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3.4 应用多媒体技术

使实践教学更显生动、直观,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开拓了学生视野,强化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解决了不同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4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做到“多练”

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式教学,除正课时间外,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不辞劳苦,常年轮流义务辅导,以保证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和机会,以技能训练必要的次数累积,从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为了达到操作规范化、熟练化,科学化的要求,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强化操作与行为规范训练同步进行。并与学生科,教务科联系,举行形式多样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以推动学生实验练习的积极性。本专业学生进入医院后都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适应临床工作,操作技能明显好于其他兄弟学校,深受实习医院欢迎。

5 注重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

第14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g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nodel of the reform of Humannities

Hou XiLi ZhengjieChu Chengzhi

【Abstract】Objective:To ahieve higher vocational “skill-bsed,service-oriented nursing professionals”objective,through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model for reform,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of the humanties.For future training (specialist category) care professionals to explore a new way. Methods: 08 extracted my school nursing students enrolled in 6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trial group of some course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o adjust the objects and places, that is scheduled for hospital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raditional the teaching mode.Results: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ffect (P

【Key words】Vocation ; Nursing students; Human Quality; Training Model

为了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护生的人文素质,对部分课程的实践操作对象和场所进行调整,即安排在医院进行,通过这种零距离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激发他们对病人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和不同病人的沟通激发她们的求知欲,使她们主动查阅大量资料以增强自身素质,完善自身,并且在跟随带教老师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和病人更好地沟通,如何尊重和关爱病人,从而提高护生的人文修养,此外对今后各临床课程的教学也作了必要的准备,为今后培养护理人才探索一条新途径。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抽取我校08级入学的护生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1.2研究方法

1.2.1试验组部分课程安排在三甲医院,一位教师带教1~2名学生。医院按内、外、妇、儿、门诊大厅(侧重护理礼仪和护士仪容规范培训)和供应室共六科室指定带教老师,《护士人文修养》的实践教学,重在护理礼仪和护士仪容规范培训和如何迎送病人。《护理学基础》的部分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操作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突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主动性、创造性和人文修养的培养。实验组学生每教学周按规定时间跟随带教老师,必须完成规定的学时数,按时轮转。

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两组授课课程一致、内容一致;两组同学在周末及课外活动时间均按学校要求到护理实验室参加练习;三个学期结束,两组同学均参加统一考试,即笔试、病案分析(实践)两种形式的考试,两种考试均采用百分制计分,特别是在案例分析考试方式中,要求分析病情后实施护理措施,应强调护生能否与患者自然适时地进行交流,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反应是否灵敏,是否考虑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

1.2.2运用统计软件为SPSS13.0分析实验结果。

2结果

选用秩和检验中Mann-Whitney U,80分以上组和80分以下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01,P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80分以上的成绩相比,两组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人文化的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高度关注患者的文化差异、服务体验、多元需求的护理实践活动[1]。人文素质缺陷是当今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综合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2]。在护理服务中渗透人文关怀是现代整体护理不断进步的新趋向。

3.2通过对《护士人文修养》《护理学基础》实践操作对象和场所进行调整,激发其同情心、责任感。现代护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帮助护生学会怎样利用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地护理水平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3]。临床护理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护理的对象是人,是有疾病痛苦甚至生命危险的病人,他们除了要求护士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有一种心理上的期望,因此通过这种零距离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激发他们对病人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通过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接触,提高其传统文化修养;护生在护理实践中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沟通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学习,以提高护士的道德修养、医德修养、艺术修养和人身修养[4],提高其语言文字修养、人际关系修养和理性思维修养。通过和不同病人的沟通激发她们的求知欲,促使她们主动查阅大量资料以增强自身素质,完善自身;并且在跟随带教老师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和病人更好地沟通,如何尊重和关爱病人;同时,带教老师在教学中鼓励护生自觉利用图书馆,学会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观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目标,以及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这才是人们常说的“授其渔,而非赠鱼也” [5]。从而提高健康指导、与人有效合作的能力、评判性思维、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能力、主观能动性和礼仪规范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提高护生实际操作能力、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综合能力和应急能力;巩固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导,以加深对与本操作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改革模式的教学还可以为今后各临床科目的教学作十分必要的准备。鼓励护生要像护理人员一样去实践,这种实践经历是学生完全在临床环境下,有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在什么地方和如何获取有关信息,进而她们才能锻炼成为护理工作者的一员,同时也能全心全意的投入护理工作[6]。

人才素质培养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可帮助学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环境和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接轨,缩小学校培养与行业使用之间的差距,如能做到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则可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就业率。只有缩短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适应期,才能使护生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快和较好的进入护士角色,对护理工作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7]。

3.3 综上所述,尽早安排护生进入临床可以提高其基础理论知识实用性、专业知识针对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应用性,从而提高护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随着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深入 ,必将为社会提供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卫生保健、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8] 。

参考文献

[1]陈华莉,姜安丽.英国护理的人文实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l2):534-537.

[2]胡其秀.加强实习护生的临床教学与素质培养[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7):16241-625.

[3]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4,1(19).

[4]何宇芬,谭斌.护生的素质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217-1218.

[5]王雪岩,彭莲.护士人文素质的培养[J].南方护理学报,2002,9(3):58.

[6]吕美娜,昊丽红,余云.智利与美国护理教师的学术交流[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l(6):279-280.

第15篇

作者:张彦卿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全面和实质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不断突破我们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各种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发展的深层改变。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时俱进

当今是改革的时代,经济在改革中发展,社会在改革中进步,人民生活在改革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得,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不能一成不变,因而要课程、教材、教法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具体说,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社会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课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出现新的变化,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变化进行教学;社会理论不断发展,以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课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课要反映国家的意识,要跟着国家的改革而改革。

同志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和改革,特别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采用启发、讨论和研究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传统式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未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知识大爆炸,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完全占有者,人人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过去我们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没有问题了,就是我们成功了;现在我认为相反,把没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要问。过去我们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现在我们教师应当导演、当观众,学生当演员、当主角。因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出创新精神,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活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只是讲道理,不注重社会实践。为了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状况,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时间不能少于总课数的20%。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道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等。既可以在校内,在课堂上;也可以走向社会。形式多样,如模拟扮演、问题辩论、举办展览、出黑板报、社会调查等。

例如过去我们讲“公民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仅停留在说教上效果并不好。如果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做一顿饭,从实践中体验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会自觉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教育的效果会更好。还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位家长,让他讲述父母在抚养一个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期待,让学生在调查中体会当父母的不易和父母在抚养、教育、保护中的无私奉献,从而增强学生的亲情感、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