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析企业经营风险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如何确定这些变量呢?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主要指标有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但考虑到净利润是个绝对数指标,往往和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小有很大关系,小公司获得的利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那些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要少的多,我们并不能就这样判断大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定比小公司要好,所以本文在选定指标时没有将其一起考虑,而以另外三个指标来构建模型,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三者同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每股收益(EPS)――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这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人们一般视其为公司能否成功地达到其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也可以认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
2.每股净资产(NAPS)――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企业账面上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欠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如果公司没有优先股,则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普通股股数的商。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将账面净资产减去优先股股本,其余额才是属于普通股股东所能分配到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每一股份于会计期末在公司账面上到底有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该指标最大的用处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公司发展状况的好坏和发展潜力的大小,估计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价。比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CFOPS)――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也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示企业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资金流量。从短期的观点来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显示从事资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高,表示企业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低,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消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将得到的各主成分贡献率作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分模型中的权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为赋值对模型的主观性影响,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学客观。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即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变换把众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复信息的指标转化成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并选取在变差总信息量中比例较大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众多的指标,对分析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偏差。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为了使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其思路就是:首先,选择确定模型采用的财务指标。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所要研究的样本;然后,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确定模型的临界值,通过对估计样本及预测样本的分析,判断模型的预测精度。
根据所选取样本股票的原始数据因版面所限,从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数值,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X的标准化值=(X-均值)/标准差),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为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1%,由于两者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将提取前2个主成分。
利用SPSS统计软件可进一步得到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矩阵,又称为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点上的数据是对应主成分在变量(三个财务指标)上的载荷。它体现了交叉点对应的因子(列)对对应变量(行)的影响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个主成分线性关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从主成分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计算可构造企业经营风险状况综合指标F,F是综合因子f1、f2的线性组合,其表达式如下:
关键词:新常态;经营风险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一)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四)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五)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六)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七)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八)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的是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坏,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二)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动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决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当市场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周期性变化,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断地变化,给企业筹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货的膨胀必然出现社会商品物价全面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销售的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往往也会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三)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会产生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经营者由于专业知识差,业务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样会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会使经营风险发生或加大。经营者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规避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又会引起新的更大风险。
关键词:资产结构;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资产结构不均衡的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很高的企业选择退出竞争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类企业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结果往往是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
二、中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独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三、资产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2016年货币资金在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长幅度较大。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长,从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50.76%,2016年为46.08%。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石油的资产结构。中石油也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但中石油的这几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资产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货占比有所增长,由5.3%增长至6.13%。中石油的货币资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样,2016年中石油的应收账款金额也有所减少,且其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有所减少,从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动,仅增长了0.01%,由2.97%变为2.98%。
四、基于资产结构的经营风险分析
通过与中石油相比,我们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过大,这两者合起来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50%。而中石油的资产结构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这就说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垒很高,那么中石化将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这会使企业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均比中石油高。这也说明中石化的经营风险较高。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入,延迟了资金流入时间,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实际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积极的管理,减少因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存货较多,影响存货周转速度,而存货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很大。中石化公司应适当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退出壁垒。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坏账风险。中石化还要加强存货管理意识,建立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苏雅楠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种业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50-02
1 政策风险
1.1 税收政策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发行人营业执照确定的经营范围和实际经营情况,发行人及所属控股子公司生产销售种子、种苗产品,自第一笔销售之日起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且自2001年1月1日起继续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此外,根据国家规定的免税范围,发行人及所属子公司从事自繁、自推、自育种子的所得,以及良种供应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税收免征对种业企业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国家取消相关税收优惠,就会对种业企业的净利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及国计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对农业将会一如既往予以支持。种业企业将通过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国家政策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变化趋势预测,并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继续享受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谋求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迅速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盈利水平,以降低风险。
1.2 产业政策方面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产业政策是大力支持而且也呈现出一定连续性,但政策如发生微调,就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如退耕还林政策,虽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而影响销售量;再如降低农作物收购价格,不仅打消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还导致种植面积下降,影响销售量[1-2]。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减少耕地时,可以通过复垦废弃地、治沙造田等办法来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或少减少。小麦、玉米等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主要是供作口粮使用,其次为饲料。同时针对产业政策变动的风险,种业企业要加强研究、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增加种业企业应变能力,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新品种研发方向和种业企业的经营活动。
2 技术开发风险
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物新品种不断出现,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广方式的不断更新,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新品种的培育要求其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特征高度稳定,因此培育一个新品种周期较长。而新产品的开发须经过田间栽培和生产试验,并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试验、审定才能确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一方面通过连续不断地推出新品种、新技术,以保持在行业当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全国推广经营网络,不断地以自主培育的审定品种来替代原有的可能蜕化被淘汰的老品种。针对新品种开发的风险,一是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正确确定新品种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避免走弯路,提高成功率;二是加强对试验的监控,确保试验过程的完整、顺利;三是建设全国定位的试验网点,通过严格的试验、筛选,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要求的新品种。
3 经营管理风险
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水平,否则将会影响业务的顺利开展。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的专门优秀人才对种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有些种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尚不完善,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力资源争夺战会对种业企业进一步吸纳专业人才带来一定影响。
防范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大部分种业企业已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企业已经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其次,企业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决策程序和管理程序,使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垂直化。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制度等;最后,利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吸收和消化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
种业企业将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坚持与完善对员工的选择、培训、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保证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首先企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灵活的分配机制等,引进并留住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人才;其次对现有员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每年招收一批大学生,形成有梯队的人才结构和稳定的员工队伍,保持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4 市场开拓风险
过去我国的种子公司是按行政区域的框架设立的,种子经营权被县级种子公司垄断。目前市场销售仍可能受此影响,形成一定的市场销售障碍[4]。由于种业企业的品牌产品知名度较高,市场上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控制: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正式实施,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成功打破了地方垄断现象,有利于种子行业的有序竞争。种子企业要根据《种子法》规定取得获准在全国经营种子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具有种子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业务范围。企业市场销售网络要伸展到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黄淮海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并投入资金进一步健全市场销售网络,目标是建立县、乡、镇等各个基层直销网点。由于种子行业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了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的查处力度,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企业进一步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部门间合作,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打击伪劣种子行为;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络,增加直销网点,采用统一商标、包装和使用防伪标签等技术手段,保护企业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防范市场风险[5]。
5 生产风险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较长的特征,作物种子生产也有相应的季节性。以小麦种子公司为例,每年8月确定生产制种面积,当年10月田间种植、种子生产,次年6―7月开始回收,8月进行种子加工、包装,8―9月销售。小麦种子行业跨年度生产、销售和季节性特点,导致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银行借款、现金流量等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小麦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农产品种植周期影响较为明显,存在一定风险。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要深刻理解行业特点,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合理调节种子库存量,积极稳妥地组织好生产,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保持销量稳步上升;利用企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在每年生产旺季和销售旺季来临之前做好资金平衡工作,有效地降低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产品仓储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了适应公司发展对产品仓储规模和质量的要求,要不断引进国外更先进的仓储设备和技术,加强责任管理,提高仓储品质检测技术水平。
6 财务风险
一是因企业决策失误、营销策略不当,造成大量种子积压,占压流动资金,增大直接成本开支,弱化支付能力,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决策风险控制和强化营销管理来规避。二是因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呆账过多,使企业蒙受巨额亏损。
防范控制: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和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定赊销行为的审批权限,建立赊销担保责任制[6]。在销售过程完结后,及时调查赊销客户的实际销售情况,按合同清收货款和回收剩余产品。禁止赊销新、俏产品。要逐步试行建立客户保证金制度,客户交纳保证金后可在企业进货(赊销),但累计赊销货款不超过保证金数量或一定比例,以确保企业货款顺利回收。
7 对公司关键人员依赖的风险
种子行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掌握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社会和经销商也非常看重具备丰富经验和知名度的技术专家品牌效应,这些核心技术人员一旦流失,将对公司的行业影响力和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种子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及国外公司的介入,使得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业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尽管目前大部分种子企业具备健全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但受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部企业的招揽可能会造成科技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从而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防范控制:一是用人决策。决策层要提高自身修养,在用人问题上避免任人唯亲;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用人标准。首先要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其次要有协作和团队精神。二是引进人才决策。立足于本企业稀缺的基础上,且以盈利为前提。三是人事制度决策。首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其次,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制度,考核时能充分体现创新效益、节约效益、协作效益、增量效益[7-8]。
8 参考文献
[1] 张春桂.种子经营企业风险规避初探[J].种子科技,2003(3):129-131.
[2] 赵秀珍,常斌,郭俊超.种业企业风险的种类和规避风险的方法[J].中国种业,2009(4):18-20.
[3] 20100825三星农业研究报告[EB/OL].[2014-09-15].http:///link?url=JarH4ShrH0ExajAmGUZEi_m2hJwTS_0uffEnCy3HFaTce L164eELlaJZwfpAGhHKlE93q7eZWSmYdXoZCd3fC2HfleAYC_ecLkPI 0oQPOTi.
[4] 严菲.杂交水稻种子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 谢秋云.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目前玉米种业公司现状及分析[EB/OL].[2014-09-14].http:///link?url=H9p9bVxA5x6xA_4bdQnvjQz7S5wXN-6oM-oztkGKAys 3r0a45C8ippJy_nniyxWTLtSXixT8Wspwrpgdss7qntEXE9xu8CZtOH0jN AGDdUq.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各行业都出现了新的增长,其中房地产行业的进步显得尤为明显。房地产经营风险是房地产企业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企业是高风险行业,虽然高收益,但也有着高风险。房地产企业如果无法做好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则会为企业经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同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与管理便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
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进行地产项目的选择是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最强、风险最大的阶段,如果房地产企业项目选择出现问题,那么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获得预期利润甚至亏本;房地产项目区位选择出现问题,房屋最后出售出现困难等。因此,企业在项目选择确定前,进行周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详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区位环境,预估房地产未来售卖能力;通过对公司现有资金状况及未来可能的融资渠道及融资金额,科学合理预测资金流入流出,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通过现有企业财务会计数据预估企业在该项目的财务杠杆等数据,预判投资该项目存在的收益等。例如,HD房地产开发公司试图打造HS市最大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该项目选址在人流量大,地段成熟的老城区,但是项目开盘后2个月内,原租户都退租关门。后分析原因:该地段虽然人流量大,且地段成熟,但是该地区主要居住人群消费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购买力。该处房地产的开发最终失败,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投资几乎完全没有收回。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项目选址确定后,经过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便进入了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施工阶段。此时,房地产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如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原材料采购质量不合格风险;工程质量把关不严风险;工程进度停滞不前风险等等。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当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建设完工后,经过验收交付即进入房地产项目的租售阶段。在房地产租售阶段,房地产企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此时,房地产商的目的是实现房地产的商品转化,尽快收回投资获得企业利润。如果已经建造完工的房地产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租售,则会导致企业完成的房地产项目中的房产积压,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出现财务危机。此时,市场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极大,如果市场上需求者持续处于观望态度,则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如果贸然降价将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但如果持价待售,企业的财务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注重对房地产所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会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选择前,需要完整把握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减小投资失败的风险。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制定适合本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目标及方式,针对每一个项目均应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报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房地产项目投资成功率。(2)运用变通的开发组合理论。俗语“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在进行经营投资时也需要注意这样一个开发组合理论。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可通过选择处于不同区位、不同开发类型、不同租售组合的项目来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达到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目的,防止因为某类项目的失败造成企业无法继续经营的情况出现。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在综合考察多个投资项目时,可最终选择符合本企业基本生产条件,但是与其他在建项目共性较弱的项目进行投资。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聘请具有良好资质及信誉的监理公司及专业人士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管,确保资金顺畅。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主要进行的就是房地产的建设开发,而对于这种事关民众人身安全的商品,民众也比较关注其安全性。因此房地产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在进行开发时需严格把控房产质量。同时,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需要聘请专业的、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对项目进行监管,减小项目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同时公司财务必须按资金预算筹集和使用资金,严格按照监理公司等专业部门核定的产值支付工程进度款,严格按合同及资金预算支付各项款项,防止资金链断裂。(2)根据市场行情与销售状况决定开发进度与销售策略。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价量齐跌的普遍状况。虽然目前大多数地区取消了“限贷”等相关政策,国家也对首套房的优惠政策做出了调整,但大多数购房者还处于观望心态。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行情,作出合适的开发进度决策与合理的销售策略判断。如当前情况下,对于项目的进度可以考虑稳健性,确保交房即可,用不着提前或赶工期,增大资金支出,占用大量资金,同时保证足够的销售费用预算,加大对销售广告费效比的考核,但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比例,总体提高企业利润。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选择业务管理水平较高的物业公司。对于现代购房或者租房者而言,考虑的不仅仅是房屋面积、房屋版型等硬性条件,还会认真考虑物业管理水平等软条件。一个优秀的房地产项目只有配备了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才算是完整的成熟的房地产项目。而同时,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力也会提高房产的竞争力,增大对于该房产项目的需求。当外部环境对房地产项目的租售并不有利时,房地产项目的内部条件优化将明显促进企业租售实现,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减小企业财务压力,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同时也会促进企业的形象提升,在同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2)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损失。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租售是资金回笼阶段,此时如果出现久欠房款或租金的情况,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的出现概率,防止出现财务恶化等状况。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严格把控购房者首付比例及余款支付期限,租房者支付押金数额及租金缴纳期限。当购房者财务信用情况较差时,需要考虑提高其首付款额度,不能只盲目考虑销售,如果后期按揭办不下来将会导致长期未达账项。因此,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销售控制管理,才能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
结论: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保持着发展的态势,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房地产业实质上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在投资房产项目时需要占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同时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因此资金周转期也较长,如何有效把握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便成为了房地产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房地产业经营风险大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及发展。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现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减小风险、制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为确保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必须首先分析各项目经营风险及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营风险;会计信息;八项准备;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和国家财经法规,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是防范和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就是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如何防范、自留及披露企业经营风险的。
1 通过会计信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在企业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风险存在,有些风险是必须直接面对,无法逃避的,比如说在应收账款收不回方面,会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那么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困扰。此时,企业就可以利用会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减少企业的风险度。化解这方面的风险,需要会计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企业尽量的减少这方面的损失,所采取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1 实行客户动态管理。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内部在对客户资料进行管理方面,基本都是各自独立掌握,每个部门或者业务员对于自己的客户都进行独立管理,自己的客户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而且对于信息的完整度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划,由于时间的积累还容易造成丢失或是遗忘,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应收账款被遗忘的情况发生。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于客户的信息管理应该实行动态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彼此监督,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针对每个等级的客户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那些与企业主动结束合作关系、欠款量较大的、应付的账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没有到账、在未付款期间其自身发生重大变故的客户,要及时的掌握他们的动态,将他们作为动态管理的重点,可以在等级里将其标记为高危状态,对他们要应用特别的措施来进行管理,防止管理漏洞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1.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应收账款回收。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方面,要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要有所控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与职责要划分明确,做到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一般情况下,在较大的企业内部,都应该有相应的信用部门的设置,主管经营和主管财务的部门之间要明确自身的职权范围,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对于在给客户提供信用额度方面,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范程序层层审批,不得,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
1.3 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对于没有现金付款的客户,从赊账开始,就应将其具体的信息情况备注在对客户进行动态管理的系统内,直到应收的账款结清期间,都要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定期的对其进行还款提醒,而且还应该对客户的状态有所了解,防止客户发生意外而账款无从追讨的情况发生,以此来确保逾期账款最低发生率。通过这项管理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逾期账款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客户的企业出现危机或者其他无偿还能力发生的前兆,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额追讨措施,防止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危机。
2 通过会计信息自留企业经营风险
对于企业难以化解的经营风险,企业只能“兜着走”。这类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存货市价下跌的损失,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的损失,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孰回金额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我国新会计制度采取了计提“八项准备”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作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计提“八项准备”是一次资产夯实的举措,挤出了按过去会计制度“合法”存在的水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重要一步。“八项准备”政策的出台,压缩了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同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对上市公司所作的估计和处理是否恰当作出判断,并恰当地表示审计意见。”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同时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 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企业经营风险
传统的会计披露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判断,企业要充分披露其经营风险,尚须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3.1 R&D信息及披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在研究和开发(R&D)方面的大量投入是推动当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R&D在企业未来业务提升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我国由于当前尚无关于R&D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专门化规定,上市公司对R&D活动的披露仅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与其他费用项目一并列示,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年R&D支出数额,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革新活动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同时也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难以判断。
3.2 揭示重大财务事项的信息。通过会计报表和表外注释的披露,充分揭示承诺事项,或有关事项和期后事项,并逐项详细说明其概况以反映对企业未来财务和经营成果的重大影响,使信息使用者作了正确决策,对企业经营风险作出正确估计。
此外,对于那些无法在对外的财务报表中加以揭示的风险,如投资风险,应在企业内部报表上对这类风险予以披露。在企业项目决策报告中应增加风险分析的专门风险分析项目。
综上所述,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经常会有一些带有风险性的行为出现,从古至今的规律就是,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益与风险并存,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么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只有掌握好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才能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中获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化 风险 防范
近年来。多元化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公司迅速扩张的重要方式。不少企业家已经把多元化经营战略当成是市场竞争中扩大规模、挤压对手、克敌制胜的法宝。很多人甚至把“大而不倒”(Too big tofall)当成是企业经营的座右铭。但实际上,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各因素的不确定性,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本质上也是有风险的。在一个战略决胜的时代,如果忽视企业发展战略中蕴含的风险,将极有可能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一、多元化风险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首先就得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的来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方面,在这里我们不作进一步探讨,现主要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时的一些非系统性风险。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不同产品或产业市场的非系统风险关系,而且取决于多元化进入后,企业战略的调整、企业资源的整合、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等方面。
1 企业家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者,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西蒙的决策理论认为,人具有知识的不完备性、个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带来预见的困难性和因为人的行动范围的有限性所导致的组织或个人决策过程只能是有限理性等特点。这种决策的有限性会使一些企业实施不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过度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不一致,企业经理作为投资者的人,实际上控制了企业资源的使用,在使用企业的资源过程中,经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趋向于将企业扩大和经营范围拓展,寻求企业的短期利益,从而造成投资的不合理。虽然,现在的董事会对经理层有了一定的监督,但往往由于他们对市场和企业情况不太了解而使得监督流于形式。
(2)企业家过于自信
企业经理对自身驾驭企业的能力和把握市场前景过于乐观,过高地估计了企业最优多元化经营水平。这种现象在原有业务经营成功的企业家中更加常见,由于多元化投资的正确性往往要2-3年才能看出,而这时,由于退出壁垒等原因,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已经难以纠正。
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对企业的多元化也有较大的影响。通常,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比较高,企业风险也大。
(3)外部资本市场的变化
外部资本市场日趋完善,使得企业多元化经营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不断被削弱,从而使得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边际收益曲线左移,企业最优多元化水平下降,原来处于最优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即使内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出现了过度多元化。
2 多元化进入方式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时,有些企业采取自主投资新建方式进入,有些企业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进人,这些不同的进入方式。产生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也不同。彭罗斯指出:“有证据表明,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收购另一个运行中的企业。其进入新领域的支出成本和技术的困难能够大大降低。收购一个工厂的成本要比重新建设低得多。且能够获得一个要花几年才能建立的市场位置,还能大大减少来自竞争的压力。特别重要的是,企业能够获得一支有经验的管理队伍和有经验的技术和劳动力队伍。因此,收购可以作为一种获取企业在新产业中所需要的生产服务和知识手段。提供内部企业生产所需的管理和技术,常常比减少竞争和降低进入成本更为重要。因此,收购常常是一种适当了解企业进入新领域和减少问题的特别适当的手段,以及决定是否在那个领域扩展以适当利用自己的资源。更进一步说,收购常常不需要现金流出,对于那些金融地位不够强大,但某一产品的管理和技术特别专业化的企业来说,收购可能是多样化活动的主要而唯一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收购和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进入其他领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进入,尤其需要考虑新业务与旧业务的整合风险,不同业务主体的企业文化整合也是多元化企业所需要事先考虑的问题。采用内部方式进入的企业,则着重需要考虑新业务的产品周期、不同的市场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风险。
3 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包括产业的市场相关性和运作过程的相关性。贝蒂斯等研究认为,相关型多元化导致负的风险一收益关系,而不相关的多元化显示出正的风险一收益关系。可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较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投资组合理论来看,产业市场的相关性与企业经营风险成反向关系。产业的运作相关性是不同产业运作中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是与风险成正比的。
4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关系。我们主要从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当然,不同产业类型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有较大影响,比如风险投资业,由于其产业同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性,进入这样的产业,不管该产业处于什么发展状况。其风险会比较大。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理论来看,任何产业发展都将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处于幼年期的产业,其风险大收益小,成长期的产业其风险大但是其收益也相应较大,而成熟期产业内的企业,其经营风险小,收益也比较稳定,衰退期的产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小,风险较大。
5 财务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企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有机协调等财务问题。资产结构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即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在不减少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或流动资金水平。
二、多元化经营风险防范
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根据资产组合理论,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但是,其运行风险可能会大大增加,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存在是任何企业所不可回避的,如何在一定经营绩效水平的前提下把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1 企业家能力的缺乏
当市场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时候,一个企业的快速壮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各种短缺经济,诱使了短期高利润行业的出现,而有些企业可能把握了这样的一次机会。从而能快速成长。有些企业可能是得益于与政府的关系,从而享受如垄断等政策效益,使其获得成功等。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使得企业家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管理经营能力(但实际上其经营管理能力并没有达到多元化经营所需的要求),其成功经验会诱使企业进入新的领域进行经营,从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即使有些企业在原有领域内是由于其企业家的出色管理所取得较大成功,但多元化经营时对企业的经营要求与其在专业化经营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企业家不能适应这样的一种变化,会对多元化后的企业经营造成很大风险。所以实行多元化经营首先就要求企业家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看其是否具备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
2 企业不具备核心能力
理论界的分析和企业界经验表明,如果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其核心能力基础之上,其经营成功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新的领域中成功的关键。企业多元化之前,得分析其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以及新的业务是否是围绕其核心能力展开或是否有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
3 企业的资源能力限制
论文摘要: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文章通过分析企业负债经营的含义和优点、负债经营存在的风险,然后对其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借入资金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以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经营活动方式。它也是企业谋求其经济获得迅速增长,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采用的经营方式。
二、负债经营的利益
负债经营的内涵从资本经营的角度看,负债经营并不一定对企业不利。债务是企业的资本,对于债权人来说,它是一种借出资本,可以获得利息报酬,并且也是一种资本经营;而对于债务人来说,它是一种借入资本,利用它来进行经营就是负债经营。负债经营可以获利,可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它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报酬率较高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具有如下许多优点:
1.负债经营有利于降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一方面,对于资金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用借入资金方式筹集资金,一般要承担较大风险,但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企业来说,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筹资的资金成本。另—方面,由于负债筹资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使企业能获得减少纳税的好处,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投资者支付的利息。
2.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由于利息支付是一项与企业赢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企业收益将会以更大程度增加,即财务杠杆效应。同时,企业可利用负债节省下来的自有资金创造更多的利润。
3.负债经营能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在各国通货膨胀普遍存在的今天,货币贬值现象一直存在。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样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
4.负债经营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控制权。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如果以发行债券或向银行等金融部门借入资金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时,债权人无权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因此,负债筹资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权,又能有利于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5.负债经营可以起到节税的作用。因为按现行制度规定,负债利息要计入财务费用,并且在所得税前扣除,故可产生节税作用,使企业少纳所得税,从而增加权益资本收益。利息费用越高,节税额越大,使负债经营的企业同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企业相比,成本费用加大,利润减少,应纳所得税额随之减少,从而减少上缴的所得税额,降低企业的税负。
三、负债经营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过程中,具有以上优点,但因经营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企业在举债时预先设想的经营条件发生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又会带来以下风险:
1.负债经营能降低权益资金利润率。虽然财务杠杆效应能有效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但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杠杆效应同样可能带来权益资金收益的大幅下滑。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数额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2.负债经营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面临较好的市场行情时,负债经营能获得对企业有利的杠杆效应。可是—旦市场行情变差或企业经营出现不善,由于利息的支付是无论企业盈亏都必须按时支付的,因此这给企业带来加大的财务风险,它使处于困境的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3.无力偿付债务的风险。对于负债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以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企业短期资金运用不当等,这些因素不仅会造成权益资本收益大幅下降,而且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可能使企业破产。
4.负债经营增加了再筹资风险。债务到期而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必须延期或举新还旧,这样会大大增加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筹资的角度看,由于企业的负债经营,必然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加,当企业的负债比率超过了一定程度后,对债权人的债权保障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影响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四、负债经营风险防范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的有利杠杆。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经营者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防范负债经营风险:
1.树立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承认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适当的筹资规模和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具体项目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风险决策法是:首先,在筹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4.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情况等因素,确定最佳负债规模,保持权益资金和负债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一般控制在1∶1比较适宜,流动比率控制在2∶1较为适宜。如果大于上述指标证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较强,反之较弱。但上述两项指标过高则会造成资金浪费,过低会形成资金周转不灵,所以举债时要做到比率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速度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速度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企业必须大力补充自有流动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
5.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合理安排资金,避免资金调度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根据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到期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企业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减少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低于速动比率保持的安全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并要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
6.根据利率走势,做出筹资安排。在利率水平较高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集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集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出利率变动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并在预测利率变动的同时,在筹资战略和具体筹资过程中做出防范风险的安排。
总之,负债经营既是企业的一种财力策略,也是一项经营战略,全面准确地把握负债经营、科学使用所筹资金,对于企业经营的意义十分深远。管理负债经营风险,实现负债经营最优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事关企业存亡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就必须承担负债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当正确认识负债筹资风险,掌握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使企业既获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负债经营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临彦.企业适度负债的合理性研究.时代经贸,2007(3)
[关键词]负债经营 经营风险 因素分析
企业的资金结构大体分为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两部分。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的权益资金是企业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保证,但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仅靠权益资金是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于是,举借债务便成为企业获取更多资金、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方式。负债经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又能为企业增经济效益。正确认识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合理适度地安排负债资金,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经营的内涵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由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1]。简单来说,企业筹资一般是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以及留存收益转增的资本;而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即负债,而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这种经营方式也就是负债经营。
一般而言,经营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负债经营的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就被称为负债经营风险。负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包括负债经营导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也包括负债经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
1.融资速度快
负债经营是通过举借债务方式来获得资金,而这种方式较容易获得资金,限制性条款较少而且程序较为便捷。
2.融资富有弹性
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取得的资金,自主性比较强,资金使用比较灵活,富有弹性。
3.融资成本低
通过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只需商业信用优越,无需其他费用或办理其他手续,融资成本比较低,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4.融资风险较高
负债融资到期偿还本息,如果资金安排不当,就会使得企业财务发生危机。除此之外,利率波动等因素也会影响财务支出。
负债经营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更加看出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负债经营的缺点,所以要合理正确的利用负债经营,从而使得企业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形成的因素分析
合理的利用负债经营除了要正确认识负债经营以及其风险的概念和负债经营的特点外还有了解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只有了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才能更好的避免风险,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1.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还本付息的资金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收益。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常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这样企业就会有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导致企业信誉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的破财。
2.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不能完成而无法获利,从而使得企业资金短缺导致不能到期还本付息增加财务风险。
3.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相对应的筹资成本-利息费用支出就会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于此同时,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就会加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4.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用不同的筹资渠道所筹集来的资金的比例关系,从大的方面考虑,贷款、发行债券、筹资租赁、商业信用这四种负债方式所筹资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关系[2]。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是否恰当,与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不同的负债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资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对企业约束程度也不同,从而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肯定不同,因此,负债风险的程度也就不同。
5.负债期限结构
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限,所使用长短期负债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长期负债利率较高,短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波动比较大。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比如应该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⑴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变的,而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可能就会有大幅的波动;⑵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投资长期资产,那么当短期借款到期时,由于投资的回收期没有到,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这种情况,而此时,如果债权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那么企业有可能会被迫宣布破产;⑶长期借款的筹资速度比较慢,而取得成本通常较高,并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6.利率变动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7.政治风险
由于战争、内乱、罢工、政局波动及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原因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外部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约束,这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负债筹资活动有重大影响。
8.自然风险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企业遭受意外的损失,难以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的活动。企业由此而产生负债风险是很正常的。
9.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风险是指由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及市场变动等引起的企业负债风险的不确定性。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的时候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的情况,而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和汇率的波动都会导致企业的负债风险。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都与负债相关。正确对待负债,正确核算负债,按期清偿债务,是企业会计诚信建设的具体表现。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控制负债,控制得当,举债可以给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动力,负债失控,不仅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和信誉,还会给企业、债权人、国家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郑江.论企业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77-78
[2]徐清海.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创新[J].特区经济,2006(6):126-127
[3]周志田,王海燕.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28
[4]包晓红.浅议企业负债经营的极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55-57
[5]丁启军.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学与科技,2007,04(318):P28-29
[6]郑雪梅.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7,06(346):P101-102
[7]王玉英.负债相关问题剖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02:P15-17
[8]李玉玲.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分析[J].山西科技,2008,5:P82-83.
[9]杨依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防范分析[J].经济师,2008,6:P220-221
[10]鱼红锋.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新西部,2008,8:P87-78.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识别与衡量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实现预期财务目标收益。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民营企业经营不应简单以追求技术创新、办公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充分获得信息等为经营目标,应特别重视销售收入状况和成本一收益关系,应特别重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备利,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有一个转变,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观念,使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协调资本负债关系
(1)确定筹资使用的方向,做好筹资预测。首先要确定资金的使用目的,要选择利润大、风险比较小的项目。然后对相应的项目做出市场调查,以确定筹资的可行性,资金成本越低,企业筹资的风险就越小,主要是预测最终的收益和资金成本的大小,如果收益率大于资金成本率时就表明筹资是可行的。筹资的预测也要与企业的项目规模、现有的能力相结合。(2)确定合理的筹资数额和还款期限。筹资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要对资金的需求量做出一个科学的估算,筹资多了会增加成本,少了则满足不了企业的经营需要,其需要量应该是企业为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低需要量。也要注意还款期限,这也是从筹到资金开始投入,一直到这部分资金退出企业经营的一个期限。(3)要合理地运用一些财务手段,对资金进行科学的运用与控制。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优化筹资的结构,使得筹到的资金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使得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风险加大。(4)了解国家的政策,对宏观的一些变化要有相应的对策。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也会使企业的筹资风险加大,企业应该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对策,将自身的风险减小。
三、重视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民营企业经营每日均需支付各种成本的开支,一旦现金流发生断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可能陷入暂停甚至破产的困境,保证金流动性至关重要。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实践也相当重视资金的流动性,但它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是通过各种公关活动筹措临时借款来解燃眉之急,不重视从资金结构和财务结构上彻底解决好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缺陷,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势必有一天,在无法筹措到临时资金的情况下,企业经营陷入全面危机。事实上,缺乏流动性在财务关系上成为“财务危机”,要防范由财务危机所引发的经营危机,就必须在日常财务管理中重视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主要做到:一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二要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三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
(1)改进会计方法,提升会计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能力。企业会计收益计量的不准确性是造成企业收益分配中过度分配的一个主要诱因,在采用传统会计记账时,要注意各种可选择方法的实用范围,尽量选择能真实反映企业客观收益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引入通货膨胀会计等会计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计算会计收益的同时,注重企业收益质量,现金流量的分析,选用合适的收益分配形式。(2)统筹企业的资金安排。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筹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力争使总的筹资风险在合理控制范围内,注意安排好企业的流动资金,确保企业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不因企业收益分配影响到期债务的偿还。(3)注意收益分配过程中的信号传递作用。在资本市场环境中,收益分配的方式、时间和稳定性往往向投资者传递着某种信息,影响企业未来的筹资,企业在决定收益分配政策时,除要考虑影响收益分配因素外,还要考虑收益分配向资本市场所传递的信号及资本市场可能做出的反应,考虑对企业未来筹资的影响。(4)注意做好与股东员工等员工相关利益者的协调沟通,兼顾相关利益者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收益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风险是来自于不能正确处理财务关系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当不能有效处理这种关系时可能会造成企业未来向股东筹资困难,员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上应积极的与其进行沟通,既要考虑到短期利益,也要考虑到长期利益,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一、财务报表指标体系及其分析的方法
财务报表一是数字多,二是概念多。我们要想从中了解到什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纷繁复杂。企业管理者或者一般管理人员,尤其是非财务专业的工作人员有时候看起来,毫无头绪。报表不是空的,报表与企业的活动密切相关。
1.财务指标体系
每个指标都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所有的财务指标,构成了一个归集,也成为财务指标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财务指标体系不是一直不变的,其一般分为几类,共计20多个指标。当然,企业可以自己设计自己需要的体系,自己能看懂能适应管理的指标体系。
2.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由资本与资产结构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等组成。
(1)资本与资产结构分析
资本结构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有多少资本,每个有多少比例。这个最主要的就是管理问题,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问题。企业的资本情况和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有没有漏洞都能看出来,企业资本大,合理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企业资本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就弱,有时候会难以承担不一样的风险。
(2)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其实质是资产运用并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我们知道,企业取得的资本,是以不同的形态体现在各类资产上的。营运能力主要是增值,资产结构有比例关系,同类的结构,也必须有个恰当的资金比例、资金分配,这样企业才能合理合情完善地使用资金,产生恰当的收益。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债务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有时候是必需的。因为资金有机会成本,在资金的不同时期,机会成本也不一样。企业资金不足,必须贷款、融资等,产生企业的债务。有时候,这种分析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就会发现风险,发现是否合理的决策。有的导致风险和生存,有的是做出合理判断,是否决策贷款。债务人可以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的大小,进而为下步资金安排或资金筹措做出决策。
(4)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要生存,必须盈利,这种能力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须产物,是企业的目标。我们对企业分析、对企业判断,看企业是否成功,最直接的就是盈利能力。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多大多小分析,有时候还是在一个区间,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的分析,看看这个时期盈利能力是否持续。
(5)企业发展的能力分析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未来获得利润的基础保障。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的命脉,企业是否长久地存在,是昙花一现还是百年老店,靠的都是发展的能力,不仅是现实投资者关心的重点,也是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销售增长能力、资产增长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的计算分析,可以衡量和评价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6)现金流量分析
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就有现金的流入和现金的流出。现金流量分析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能流入的现金有多少,能流出的现金有多少,还有它们的差值即现金净流量。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现金流出的主要去向、现金净增减的变化和现金紧缺状况,评价企业的经营质量,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衡量企业未来时期的偿债能力,防范和化解由负债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3.财务报表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很多,如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等。比率分析是利用财务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财务比率来分析、剖析、评价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一种方法。①财务比率分析的几个方面:盈利能力、资产使用效率、增长能力、资产流动性、负债能力、价值创造。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等;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②比较分析的几个方面:历史比较、行业比较、先进比较。③结构分析的几个方面:收入结构、成本结构。④因素分析的几个方面:盈利能力的分解、风险的分解、自我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分解、成长性的分析。
二、怎么从财务报表分析看风险
企业总是在不同的风险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企业就离不开风险。风险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风险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是通过风险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和风险对折现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起作用的。企业的总风险怎么计算,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总风险就是它们的乘积。
1.经营风险,用经营杠杆量化分析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企业固有的,任何企业都必须承受这种风险。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产品的市场关系到很多方面,销售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会引起企业的收益。市场供求关系的其他因素还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国家的宏观政策、新的对手、新的产品等等。有时候,劳动力、原材料的变化,也会引起企业的供求变化。从企业内部的条件来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科技开发能力、决策正确与否、生产设备是否先进均会影响到企业的收入和费用,进而引起企业息税前收益的变化。经营风险是企业客观存在的风险,分析者有必要揭示这种风险并将它定量化,以利于判断企业价值。在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诸因素中,固定成本比重的影响很重要。固定成本比重越大,息税前收益受销售变化影响的幅度就越大,即经营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的大小通常用经营杠杆来加以表示。对经营杠杆的计量最常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度。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在固定成本总额不变的前提下,产销量越大,经营杠杆系数就越小,经营风险也就相应越低;反之,产销量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2.财务风险,用财务杠杆量化分析
财务风险又称为筹资风险或举债风险,是指由于筹集负债资金引起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从负债筹资引起的股东权益的可变性来看,负债资金成本是固定的,当资产息税前收益率高于负债资金成本率时,负债资金所创造的一部分收益归股权资金所有,因此,负债资金占总资金的来源比重越大,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反之,当资产息税前收益率低于负债资金成本率时,必须利用一部分股权资金创造的利润去支付负债利息。因此,负债资金占总资金的来源比重越大,净资产的收益率就越低。从负债筹资引起的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来看,这种不确定性主要由借入资金必须偿付本金和利息所引起,企业借入的资金越多,固定的利息支出就越多,企业丧失现金支付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企业资产息税前收益率低于负债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企业必须用股权资金创造的部分利润去支付负债利息,如果出现亏损,还要偿付全部负债的本息。所以,只要企业存在负债,就存在财务风险。息税前利润率的增长会带来资本利润率的成倍增长。息税前利润率增长引起资本利润率增长的幅度越大,财务杠杆效用就越强。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加大举债比重,其财务杠杆系数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也会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引起财务风险相应增大。所以说,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也可能产生坏的效果。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必将面临多元化的经营风险,只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制度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现代企业财务内控在防范经营风险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企业财务内控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内控 经营风险 作用 对策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内控在实现经营目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可有效保障资产的完整性,合理规避各种经营风险。尤其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财务内控在防范经营风险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 现代企业财务内控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作用
1.规避坏账风险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运用财务内控手段,可较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时将财务信息传达到管理层,避免发生资产大量浪费、流失问题。落实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由财务部门全面跟进各项往来账款,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采取催收账款、分析账龄等方法,全面规避发生呆账、坏账问题,减少由于资金长期难以回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对于企业开展财务内控活动来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不容忽视,否则将纵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企业的决策失误,可能致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损失。因此,通过强化企业财务内控,可以提高企业会计行为的有效性、规范性,确保会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避免企业管理过程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为企业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增强决策有效性。
3.避免发生资金流失
企业通过实行财务内控手段,可及时发现并防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矛盾等,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避免发生私设小金库、等行为,提高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奠定在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前提下,对企业内部财务资产的分析、采购、管理、领用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发生浪费或者资产损失行为,也可减少暗箱操作,合理规避资产流失风险。同时,企业通过执行财务内部控制,还可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价值。
4.控制并分析投资信息
以当前大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更好地增强营业利润水平,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往往开展大量的投资活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如果属于盲目投资行为或者欠缺考虑,则可能造成企业陷入巨大的风险中。因此,通过实行财务内控制度,全面管理无规则、无目标的投资行为,对企业各项投资活动的开展起到制约作用,增强投资的谨慎性、有效性。
二、 完善现代企业财务内控的方法与对策
1.夯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企业若想落实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与要求,必须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发挥基础性的保障作用。结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扁平式”组织方法,提高机构的精简性、有效性,进一步落实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调动企业内部的竞争积极性,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另外,作为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全新发展观念,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与手段,发挥财务内控工具的积极作用,夯实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落实内控信息的披露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促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实现良性互动,更好地为企业投资者提供内部信息。最后,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运用,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确保企业管理者随时了解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绩效水平;通过综合化的评价,也可判断财务内控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手段、奖惩措施等,提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2.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度
客观认识企业财务内控和经营风险管理中的关系,结合当前国际规范的具体要求,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原则与系统框架。通过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客观、全面地判断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通过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可有效增强企业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水平,加强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改进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另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逐渐将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转成审计与监督相结合,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及时督促管理部门纠正存在的缺陷。
3.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发挥财务内部控制作用并规避经营风险过程中,财务人员占据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确保财务内控各项指标的落实到位。由于我国企业实行财务内控的时间较短,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这就需要开展定期、有效的培训活动,在原有专业能力基础上,不断渗透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由上可见,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经营风险。企业应加强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发挥财务内控的作用,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润丰.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探究.新财经(理论版).2011(11).
[2]韩曼江.浅析企业财务内控在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中的意义.时代金融(下旬).2012(5).
[3]陈文.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的思考.中国科技博览.2011(34).
[4]曾春炜.提升企业财务内控力度的措施与方法.新财经(理论版).2010(12).
1.内部环境。(1)筹划人员素质。税收筹划是一种专业性活动,要求筹划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另外,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税收筹划方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然,会出现片面性风险。(2)成本因素。税收筹划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机会成本,如果不考虑成本,则是一种无效性的筹划。
2.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变化。企业周围的经济环境,比如经济是否稳定增长、是否存在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市场供求是否均衡以及国际收支状况都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不可预知,这将导致企业的税收筹划由于不确定因素带来风险。(2)政策变动风险。税收筹划所依据的政策法规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如果筹划人员没有及时更新这些变化的政策法规,必然会导致筹划失败。
面对以上风险,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
(一)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税收法规,合法合理开展税收筹划
我国与税收筹划相关的政策法规层次多、涉及面广,特别是税收政策,常常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和税制改革的需要而不断修正,这为企业的税收筹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税收筹划信息系统,及时了解税收筹划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
(二)总揽全局,避免片面性风险
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减轻税收负担、提高税后利润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税收筹划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同时还涉及到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所以,企业需具有全局观,才能尽可能的降低筹划风险。
1.提高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筹划人员是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税收筹划的顺利开展作用重大。一名合格的筹划人员需要满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要有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与税收筹划密切相关的管理、财务、会计、税收、金融、法律等方面;②要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统筹谋划能力,及时准确的作出判断;③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筹划经验。
2.充分考虑到各税种之间的关系,减轻整体税负。企业所缴纳的各种税收具有关联性,比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营业税、城建税等可以作为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只有全面考虑到各个税种之间的关系,所选择的筹划方案才是最佳的,才会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整体负担。
3.充分考虑到筹划成本,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应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既要考虑税收筹划的直接成本(人力、财力、物力),又要考虑到税收筹划的间接成本。只有当税收筹划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必要实施税收筹划。
4.考虑到相关主体的利益和特殊情况。税收筹划不仅仅是纳税人自己的事,有时候还涉及到交易对方的利益,如果仅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方的利益,很可能遭到对方的抵制和反对而导致税收筹划失败。
(三)企业要充分了解内外环境变化,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结合
第一,内部控制要控制成本,要对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控制,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方案;第二要充分全面的了解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充分了解税收法律法规;最后,企业应该加强与关联交易方之间的沟通,做到经营环节上的顺畅,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既使自己得到最大利润,同时不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是威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较低,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各种法律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企业经济损害,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风险具有可防可控性,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1 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
1.1 合同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合同法律风险。合同是约束签订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合同法律风险指的是在合同签订、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中小企业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环节没有制定严格管理和审查程序,容易造成合同条款不明确和法律漏洞,对企业的利益构成威胁。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益,甚至让业务员随身携带合同章,一些业务人员急于完成工作任务,与合作方签订合同比较仓促,没有严谨的审查,容易造成合同法律风险。此外,中小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也是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
1.2 知识产权风险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维护工作不到位,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与管理层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之间的保密协议,使得很多工作人员掌握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秘密和商业机密,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企业,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资料等重要资源外泄,对企业的品牌、商业机密、专有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造成侵害,使得企业面临严重经济损失。尤其对于广告、展览、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1.3 金融法律风险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很多企业在投资、并购、融资等活动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很多中小企业进行了并购,但是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由于办理流程十分复杂,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极高。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还面临各种融资问题,由于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途径难度较高,很多企业选择民间借贷、集资等方法,存在很多违规操作,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拖欠借款问题,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企业通过提高利率的方法加大融资,当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境时,无力偿还各种贷款,会受到法律相关规定的制裁,甚至面临破产,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2.1 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是各项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企业员工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如果两者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薄弱,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理念的宣传,提供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员工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提高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水平。
2.2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风险防范和控制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合同签订、执行等过程的严格审查,并根据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标准,制定合同示范文本,保障自身利益,实现合同的规范化管理;第二,建立重大项目法律咨询制度,中小企业在并购、投融资等经营活动中,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和妥善处理,在各种金融纠纷中提供可靠的法律援助;第三,完善其他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经营中还存在知识产权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员工的管理,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
2.3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审查机制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很多的重大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相关的审查机制是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措施。针对各项经营活动,例如项目投资、融资合作、对外担保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对各项活动有关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同时,针对重大的经济活动,中小企业要组织相关的会议,让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根据相关的法律程序开展活动,保障决策的合法性。中小企业还要成立经济活动审查小组,让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其中,对各项活动进行法律风险评估,确实把好法律审查关。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中存在的缺陷出发,概括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法律风险方面不同的特点,这也为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的防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2.4 构建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过程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而事前的预防是降低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首先立足于事前的预防。中小企业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针对企业一般业务流程和项目运作程序设计一套测评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管理良好、危机征兆、需要整顿、危险预警、严重危机等风险级别,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供企业自我测评或合作伙伴、交易对方和中介机构用于测评企业法律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5 充分发挥律师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律师服务项目已经从七十年代末的诉讼单一业务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律师在企业跨国并购、投融资等企业重大经营战略计划和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时为当事人提供的法律咨询、法律意见、法律方案、合同的起草和审查等业务,是一种事前预防手段。由于法律控制业务在事前已经预料到法律风险并为之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由此给社会和当事人带来的是一种防损效益。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相对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模式。笔者认为此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现将其分析如下: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承担方式
从风险种类来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承担
(一) 非商业性风险:政治风险
境外直接投资,是投资者面临国内投资通常所不具有的风险,它是由投资所在东道国及相关组织在政治,社会,法律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的作为或不作为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风险,外国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商业风险中,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私人企业的影响。其内容包括:征收险,东道国基于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转移险,东道国因国际收支陷于困境,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者成本及利润汇回本国;战争和内乱险,因东道国发生战争,内乱等,使外国投资企业资产遭受重大损失以致不能经营;迟延支付险和违约险,前者指投资者资本增加所产生的到期债权,资本债权的贷款所产生的债权,应得利润所产生的到期债权的全部或一部,因东道国停止支付的后果,以致期望权不能受到保证或完全不能收益者。后者指东道国政府违约,而投资者无法求助或无法及时求助于司法或仲裁机关,后虽有仲裁,但无法申请执行。针对非商业性风险即政治风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对此采取了很多针对性的政策与法律措施。
1从国际法的层面上看:
目前中国已经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我国于1988年4月签署并批准参加《汉城公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是该公约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于1990年2月9日签署了《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简称《华盛顿公约》)我国加入WTO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协议)《服务总协定》(GATS)等将使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2 从国内法的层面上看:
(1)中国最主要的保险公司,也是最早的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1979年下半年就举办投资保险,并于1984年制定和实施了《投资保险(非商业性风险)条款》,初步形成了中国的投资非商业性风险保险制度。
(2) 对外国投资者的财产权的保护:外商来华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并将其及时汇出境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十二条外国合作者在履行法律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的义务后分得的利润、其他合法收入和合作企业终止时分得的资金,可以依法汇往国外。合作企业的外籍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可以汇往国外。
(二)商业性风险
1 亏损:
对于经营不善引起的亏损风险:当企业每一年度的利润总额小于零时为亏损。对于亏损,中外合作者通过合同来约定。在合作合同中,可规定风险承担比例按利润分配比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 中外合作者举办合作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
2 违约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合作企业解散情形的第三项规定:中外合作者一方或者数方不履行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合作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合作企业在出现此情形时合作企业解散。条文表明,在第三项所列情形下,不履行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的中外合作者一方或者数方,应当对履行合同的他方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履行合同的一方或者数方有权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解散合作企业。
3 出资风险
转让出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十条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 未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一方,应当向已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他方承担违约责任。
(三)外方先行回收投资
实践中,由于外国合作者一般以现金和设备投资,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往往以土地使用权、劳务、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服务作为合作条件(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外方的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兴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采用先行回收投资这一做法,可以解决国内企业缺乏投资来源问题。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优惠措施,它对于许多急于回收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改变了传统利润的分配方式,采取时间序列上的跳跃,实现了投资的先行回收,减轻了外国投资者风险承担的心理压力。 为使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条件以及风险承担方式:(1)中外合作者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的,可以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2)合作企业的亏损未弥补前,外国合作者不得先行回收投资。(3)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中外合作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实践中要注意的是因约定由外方先行回收,当外方回收投资完毕或接近回收投资完毕的,外方的风险已大大降低,在剩余的合作年限中,外方仍可从合作企业分配利润,企业资产实际上已归中方所有,此时,对于企业的债务风险已直接转嫁给中方,中方应加强对企业的实际管理,同时要求外方提供必要的资金担保,防止风险责任全部转嫁给中方,这一切都应在企业合同中有明确规定。
从企业组织形式来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合作企业包括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就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法律问题是组织形式和投资者的责任形式问题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经中外合作各方申请并经审批机构批准,即可成为企业法人。当某一企业取得法人资格时,必然意味着该企业有独立支配的财产,股东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否则即认为不具备法人资格。对于非法人企业来讲,作为投资者通常要以其他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
(一)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1.法律规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合作企业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为有限责任公司。除合作企业合同另有约定外,合作各方以其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为限对合作企业承担责任。合作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这里的“全部资产”就成为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承担风险责任的财产范围。这一范围应当包括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合作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合法取得的财产以及应当由合作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如果合作企业出现债务时,企业的"全部资产"大于中外双方合作者的投资,则应当按照企业合同所约定的办法来承担;如果企业的"全部资产"等于企业的"全部资产",则应当一合作各方认缴的出资额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为清偿企业债务的最低界限。
2.合同约定
各方可以不以出资额为限,而在合同中约定双方的债务承担问题,通过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承担问题。
如果合作企业出现债务,应当先以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作为合作企业的全部财产来清偿债务。当合作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清偿企业债务时,其不足的部分,由合作各方按照企业合同约定的办法承担,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合作一方如果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大于其依照企业合同应承担的责任份额时,有权向另一方合作者请求补偿。
(二)非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非法人企业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中外双方各自提供投资或合作条件,组建了中外合作的企业实体,但该实体没有法人资格,各方对企业债务不以投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而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合作各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承担债务责任的比例;( 2)是中方企业吸收外方的资金,技术或实物进入该中方企业的运营过程,扩大中方企业的生产规摸和服务规模,不另外组建任何实体,外方无管理权或双方组建松散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产品销售或商业服务仍可以原中方企业名义进行,也可以合作企业名义进行,各自的责任通过合作合同加以规定。非常类似于《民法通则》规定的非法人型联营,但比非法人型联营更加灵活。
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与国外合作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与国外合作企业之不同
合作经营企业的法律性质:国际上通行为无法人资格的合伙。在国际间典型的合作经营应是不设立法人实体的。
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之不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最主要的区别是,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式合营企业,各方的投资物都要折价计算投资比例;而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合营企业,各方的投资物一般不折价计算投资比例,或者虽然折算成股权,但收益分配、风险承担、债务分担及企业终止时剩余财产的分配等,可不按投资的股权状况来决定。投资回收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可与合资企业不同,有更大的灵活性。合资企业按注册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和承担亏损与风险,合作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配利润或产品以及分担风险和亏损。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依中国法律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资本是股权结构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即可以是法人企业,也可以是非法人企业(根据中外合作者的具体要求)。法人企业的标志是法人的财产与投资者形成法律界限,企业的资本金额较为固定化,投资人的法律责任不是合同约定而是由法律规定,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要体现在企业章程中,非法人企业,没有独立的财产权,不能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存在多个投资主体时,非法人企业往往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无论是法人企业,还是非法人企业,投资者均可对投资和合作条件以及责任承担的方式与比例做出约定。
三、我国在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问题上的立法倾向
投资者意思自治原则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 中外合作者举办合作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十一条中外合作者依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承担风险和亏损。
公平原则
如在合作企业经营中,针对实践中外方的投资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一些的特定,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兴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而在立法上将先行回收投资的权利予以外方。同时在立法上也规定在合作企业经营时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方所有,充分体现了公平原则。
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出现后的救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