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骨折手术后如何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目的:探讨改革后护理对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响,以不断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使用改革后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焦虑程度降低,护理满意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改革后护理不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26
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骨折手术治疗在临床应用了较长时间,但是患者的远期疗效不佳,容易出现腰背部僵硬、腰背部疼痛等,患者肌肉功能降低,神经病变[1]。随着临床对微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院使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提高此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水平,我院对护理工作不断学习改进,将改革护理应用到临床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临床确诊,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3~61岁,平均(40.55±7.15)岁;骨折部位:T116例,L1 6例,L2 2例,T11、122例,T12L14例;骨折AO分型:A型12例,B型6例,C型2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14例,坠落伤6例。试验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4~62岁,平均(40.63±7.74)岁;骨折部位:T114例,L1 4例,L2 2例,T11、12 6例,T12L1 4例;骨折AO分型:A型10例,B型8例,C型2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16例,坠落伤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部位及分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常规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及时将患者病情反馈给医师,遵医嘱进行各项治疗性操作,完成手术前的常规准备,手术后给予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护,观察其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的变化,指导患者康复锻炼[2]。试验组患者使用改革后护理,其包含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1)科室内采用小组授课的方法组织全科室内护士学习相关知识,包括胸腰椎骨折的原理、护理常规、护理重点、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知识。同时积极总结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制定改革措施。(2)提高对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视程度。我们总结经验发现,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手术前后多会伴有较为严重的焦虑程度,且在手术前后焦虑状态的原因不同,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会担心手术创伤、治疗效果,而在手术后则主要担心康复效果和经济费用。因此护士在围手术期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有所侧重,手术前重点教会患者如何放松心情,并利用我们成功的案例为患者树立信心,讲解相关微创手术的优点,强调手术中的无痛和微创理念。而在手术后则要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让患者能积极地进行康复锻炼,多关心多爱护,并帮助患者寻找社会支持的方法,如医疗保险报销措施等[3]。(3)重视手术前后的功能训练。手术前功能训练包括让患者采用俯卧位并保持腰部过伸,时间从少到多,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并指导患者在创伤时如何大小便。而在手术后6 h内,我们采用平卧位与侧卧位交替的方法,护士协助患者自行翻身,每2 h翻身1次[4],并观察受压部位,防止发生压疮。术后在患者双下肢可以自主活动后,叮嘱并监督患者做髋关节、膝关节的屈曲,活动踝关节,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对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护士要为其按摩。我们不但要求护士有充分的康复训练讲解能力、演示能力,同时还要求护士作为一名监督者,监督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
1.3观察指标(1)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和矢状位指数,用于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2)采用国际通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程度,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条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再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SAS标准分分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3)使用打分制由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打分,10分为最高分,0分为最低分,患者在0~10分选择一个数字表示自己的满意度[5]。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是我院新的手术措施,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6],从开展以来受到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好评。有效积极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的关键。
在临床护理干预过程中,给予患者改革后的护理,即一般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寻找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改革。首先,我们通过小组授课的方法让每位护士了解到手术相关知识,并掌握护理要点,以保证每位患者均能够得到专业的全面护理。其次,我们针对心理护理进行了改革,高度重视心理作用,用多种方法并针对患者围手术期不同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干预,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用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临床治疗,且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疾病[7]。第三,康复训练中护士改变了以往的传授知识、协助训练的角色,同时作为一名监督者,可以更好地监督患者的康复训练,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和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保证了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的效果较好,使用改革后护理不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由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在我院开展例数较少,因此我们的临床护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润莉,张万玲,陈丹.1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494-495.
[2]金梅,梁梅林.50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36):119-120.
[3]窦红梅,张文捷,赵春明,等.腰椎微创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38-139.
[4]杨玲,秦放,万伟,等.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4):47-48.
[5]杜顺杰.微创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5.
[6]刘涛.一种新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及基础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1:10.
[7]陆孟旭.改良微创经皮U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衡阳:南华大学,2012:5.
【关键词】 骨折; 术后; 优质护理服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46
骨折为外力或病理等因素致使患者的骨质出现部分或完全断裂,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骨折处有局部的疼痛、肿胀、功能丧失等。严重骨折多应用手术治疗,对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骨折康复[1]。2011年6月~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80例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针对性地实施手术治疗,并于术后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80例骨折患者,男49例,女31例,患者年龄15~71岁,平均(37.2±3.3)岁。28例为开发性骨折,52例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39例为车祸,28例为高处坠落,13例为挤压伤。17例为股骨干骨折,35例为胫腓骨骨折,18例为桡骨骨折,5例为踝骨骨折,5例为跟骨骨折。所有患者均经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均给予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钢板、髓内针、克氏针内固定等。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优质护理措施
1.3.1 入院宣教 在入院第一时间迎接患者,送患者到病室,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的环境及各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呼叫铃的应用方法、需要进行的检查[2]。
1.3.2 术前准备 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术区进行备皮,并告知患者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教会患者如何在床上大小便,并进行练习。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手术治疗或多或少都会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对手术产生不良影响,故应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让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治疗,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3]。
1.3.3 术后护理措施 患者手术后送入病室,要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和手术人员进行交接,遵医嘱给予各项护理措施,如有引流要保障其通畅,注意引流的颜色、量等。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并进行记录。注意观察患者患肢的末梢血流情况,注意其温度、伤口愈合情况等,如出现异常,要及时上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1)常规护理:注意病室的卫生清洁,定期更换床单及消毒,保持室内的温度,并进行通风,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让患者休息。患者的饮食应注意营养,但也不可过于油腻。(2)心理护理:关心和安慰患者,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有不良心理表现,应给予心理干预,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患者术后会有疼痛的表现,可应用放轻松音乐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4,5]。(3)疼痛护理:患者手术后会出现疼痛,可适量给予止痛药物,避免患者因剧烈疼痛而出现不良并发症。保护患者的患侧肢体,换药时不可粗暴,动作应轻柔。(4)指导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并协助患者各项功能锻炼。患者手术后早期可进行床上功能锻炼,指导其进行肌肉、关节等被动锻炼,并教会患者家属如何对患者进行按摩。功能锻炼应适度,不可操之过急,应主要锻炼的量和力度。
1.3.4 出院宣教 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出院健康指导,告知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等。股骨干骨折患者不可过早下地。患者出院后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进行X线检查,以查看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骨折均恢复解剖复位。经优质护理服务后,所有患者均病情稳定,疼痛明显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均在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等情况发生。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3 讨论
本文所有患者经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病情稳定,疼痛明显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这表明术后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加强护患关系,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的满意度和疗效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张芬兰,陈丽君,杜宇.双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92-93.
[2] 代后珍.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7-18.
[3] 单春玲.结合“优质护理服务”实际浅谈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43-44.
[4] 黄映莲,韩满玲.星级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实践与体会[J].右江医学,2010,38(5):64-65.
[关键词] 髌骨骨折;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28-02
众所周知,髌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关节,它的位置在膝关节前端,与髌旁腱膜、骨四头肌肌腱组合而成人体的伸膝设备。髌骨对于人体的行走以及跳跃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膝关节[1]。实际上髌骨骨折在当今是一类非常普遍的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早已被人们所熟悉[2]。治疗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非常多,不过传统治疗髌骨骨折只是强调手术方法该怎样不断提升,并未关注临床护理,所以诸多髌骨骨折患者由于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以及骨四头肌挛缩使关节僵直,最终影响生活质量[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有64例,女性有36例,年龄14~68岁,平均为45岁。新鲜骨折患者有86例,陈旧骨折患者有14例。按症状来分,粉碎性骨折患者15例,横骨折患者85例。所有患者中骨折治疗愈合时间最长是56 d,最短是30 d,平均为36 d。
1.2 护理方式
1.2.1 普通护理
1.2.1.1 术后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必须以热情、可亲的态度安慰和鼓励患者接受术后护理[4]。告知患者手术非常顺利,术后
1.2.1.2 患肢的护理 当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不但要对患者实施一些常规护理与观察,同时还应该予以提升患肢,观察患肢活动度、痛触觉、伤口敷料及温度、远端血液循环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石膏外固定患者,一定要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1.2.1.3 生活的护理 此护理不但针对髌骨骨折患者,对于很多病症的患者都适用。作为患者在手术后一定要加强营养,而髌骨骨折患者则要适度的补钙,多食用高蛋白以及多维生素类食物,提升患者的抵抗力[5]。多喝水,实施粗纤维饮食,以促进肠蠕动,最终使患者在术后的观察期内能够保持大小便畅通,以防止尿路感染和便秘[6]。作为患者,在骨折早期一定要自觉的卧床休息,这样能有效预防局部感染。同时,患者的肢体一定要有节奏性的锻炼与活动[7]。
1.2.1.4 术后肿痛的护理 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都知道,髌骨骨折患者在实施手术后,一般均出现膝关节疼痛以及肿胀等现象,出现此类情况不但应该给予抬高患肢,同时作为医务人员必须明确患者的疼痛是出自于切口,还是敷料包扎得太紧而出现的疼痛;若因为敷料包扎得太紧而出现疼痛,那么患者一定要及时向相关医务人员报告。
1.2.2 术后的临床护理
1.2.2.1 早期锻炼 首先,手术结束后当天,医务人员应在4 h后给患者实施推挤按摩2~3次,该过程能有效地防止患者出现簇骨粘连现象,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疼痛度;其次,接受手术后的第1天,其簇骨推挤按摩可以由患者自己实施,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每2~3小时实施1次;另外,不但有实施簇骨按摩的被动锻炼,同时还要实施股四头肌的主动锻炼,该锻炼正常情况下每3小时进行1次,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1~2 min;最后,手术结束后的第3天,医务人员可以将患者身上的负压引流管拔除,同时可开始实施有规律的功能锻炼。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两类方法可同时实施,一般情况下3~5次/d,每次按摩时间应>3 min,特殊情况除外[8]。若患者疼痛难忍,医务人员可在患者肌肉内注射一定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或者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能有效地止住患者的疼痛。
1.2.2.2 负重锻炼 所谓的负重锻炼就是在肢体或者身体上施加一定压力或者重量,使患者能以最大限度或最快速度恢复肢体功能。该锻炼方法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部位血液的循环以及骨力学性能的不断恢复,对于骨组织的重建非常有帮助。另外,功能锻炼还能使骨断后获得一定的生理应力,使骨折断裂处出现压电,该类电信号点效应对于骨头的重建有显著的作用[9]。
2 结果
随访100例髌骨骨折患者,随访时间是6个月~1年。
3 讨论
髌骨骨折本质上是关节内骨折,医务人员一般建议早期手术治疗能使患者的关节面区域平整,降低髌骨出现关节炎的概率[10]。膝关节供血较为丰富,其创伤和术后容易出现疼痛以及肿胀等现象,一些患者有石膏外固定,关节功能锻炼没有很好地按照医务人员的安排实施,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等现象,所以,髌骨骨折手术后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术护理后,能有效消除患者肢体肿痛,早期指导患者股四头肌实施舒缩锻炼,能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对于消退肿胀而言非常有利,同时还能有效防止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避免肌肉萎缩现象出现,膝关节屈伸功能也能有效得到锻炼,依据内固定的不同和有无外固定能够实施具体指导。
髌骨一旦出现骨折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若可以成功得到治疗和科学护理,则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恢复患者髌骨的正常功能,但是不管治疗方法如何,其术后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恢复非常有帮助。
本文从护理角度分析髌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并非特别复杂,但是最终护理效果非常好。髌骨骨折患者属于一般患病人群,所以治疗过程以及护理方法并不需要采取特殊手段,但是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尤其是护理的过程,对于患者的康复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珍红,王跃军.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22-23.
[2] 李金翠,张静,王恩华.大血管断裂吻合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76-3477.
[3] 丁素英.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226-227.
[4] 林立国,王家辉,叶剑刚,等.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僵硬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14.
[5] 邓志刚,方凯,王庚夫,等.改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改进[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6):554.
[6] 刘宇林,曾参军,颜晓峰.不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比较[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61-862.
[7] 彭育志,林小容,黄玉良.Pyrford式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医药世界,2006,3(9):70-71.
[8] 万兴达,邓吉长,刘小菊,等.五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4):522-523.
[9] 刘西,张文.髌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10,19(14):25-28.
[关键词] 间歇气压疗法;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a)-0060-02
Research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Preventing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SONG Ai-hua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of feicheng, Feicheng, Shandong Province,27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on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DVT)formation. Methods 8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herapy,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DVT after orthopaedic surgery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V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4.6% and 2.4%).Conclusion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ohibiting the formation of DVT in orthopaedic surgery.
[Key words]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formation of DVT; Preventive Nursing Care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下肢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腔从而导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由于目前对DVT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1],故主要以预防为主。一项针对亚洲7国的骨科围手术期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关节置换手术中,亚洲人群DVT的发生率为43.2%[2]。另有研究表明,如不进行常规的DVT预防,其发生率可达30%以上,且有部分患者可继发肺栓塞,这也是骨科围手术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骨科下肢大手术后DVT的发生十分重要。该研究以此入手,整群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间歇气压疗法对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中医医院骨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病例共82例,其中髋关节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26例,多发性骨折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60±10)岁,髋关节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9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多发性骨折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9±11)岁,髋关节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多发性骨折2例;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骨科手术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行预防护理措施,治疗组在预防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行间歇气压疗法。
1.2.1 预防护理措施 ①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宣教,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
②疼痛护理:术后的持续疼痛刺激可导致肌肉收缩、血流减慢,有促使DVT发生的可能。因此,入组患者均在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止痛。
③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预防DVT形成的宣教,如侵入性手术可使组织出血,导致体内凝血系统激活,易造成血管内凝血。术中麻醉及制动可致周围静脉血管舒张,术后卧床,肢体被动及肢体肿胀均可使血流缓慢。这些都可能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使患者及家属了解DVT形成的原因,消除紧张心理,配合护理。
④基础预防:指导患者床旁各种工具的使用,使患者能够在有问题时第一时间求教医护人员。术后在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下,按摩患肢肌肉。麻醉作用消失后,协助患者行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及跖屈和背伸练习,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特别是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定时翻身,抬高患肢。及时观察患肢是否有颜色改变,是否有肿胀及肿胀程度如何,将基础预防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围手术期。
⑤药物预防:关研究表明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减轻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是首选的预防用药。故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100 1次/d,持续10~14 d。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有无出血情况。术后主要是脱水消肿防止肢体肿胀,应记录出入量,防止液体过少引起血液粘度过高,诱发DVT发生。
1.2.2 间歇气压疗法 间歇气压治疗仪(韩国WONJIN, Q1000)又称空气压力波治疗系统、循环压力治疗仪、梯度压力治疗仪、四肢循环仪等。主要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气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并达到促进血液流动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防止凝血因子因血流缓慢而聚集黏附血管壁。间歇气压治疗2次/d,30 min/次,压力由低到高,逐渐调整,压力以病人可耐受为准。
1.3 观察指标
骨科手术后每天分别询问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有无下肢疼痛、肿胀、麻木或其他感觉异常的临床不适症状,并于术后第7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双下肢动静脉B超检查,记录DVT 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住院期间,对照组41例,发生DVT 6例,发生率为14.6%。治疗组41例,发生DVT 1例,发生率为2.4%。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05,P
3 讨论
骨科患者因创伤后的应激反应造成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并且手术之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进一步造成双下肢肌肉泵血能力下降,无法保证下肢静脉的顺利回流,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仅能够造成患肢的缺血、肿胀、溃烂甚至坏死,有时会因为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5],因而在骨科领域中,能如何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3]。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为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另外高龄、卧床、手术等也是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因而仅仅做好预防护理措施还不够,还应需要借助其他方法如物理疗法,减少DVT发生几率,间歇气压疗法就是一种易于操作、无创、实用的物理疗法技术[6],它主要是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反复充放气形成对肢体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的挤压,可促进静脉血液流动,同时,它还会影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促使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引起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流动[7]。
另外,有研究表明,将物理预防作为DVT的唯一预防方法时,DVT形成风险将降低至2/3[8]。与未使用间歇气压疗法的患者相比,使用间歇气压疗法可降低住院费用和DVT的发生率[9]。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也推荐将间歇气压疗法作为DVT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10]。而且在该研究中,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在基础措施的基础上应用物理疗法即间歇气压疗法后,与仅仅应用基础措施组相比,DVT发生例数从6例降为1例,DVT发生率从14.6%降为 2.4%,也进一步证实和说明了间歇气压疗法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因而,我们认为间歇气压疗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值得骨科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芳.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6):128.
[2] Piovella F,Wang CJ,Lu H,et al.Deep-vein thrombosis rates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in Asia: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postoperative screening with centrally adjudicated bilateral venography[J].Thronb Haemost,2005,3(12): 2664-2670.
[3] 彭磊.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91-92.
[4] 赵云昌.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当代医学,2013,19(5):69-70.
[5] 林辉.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8):163.
[6] M Sobieraj-Teague, J HIRSH, G YIP,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new portable calf compression device (Venowave)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high-risk neurosurgical patients[J].J Thromb Haemost, 2012,10(2): 229-235.
[7] 宋秀娟.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预防老年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3):19-20.
[8] Lippi G,Favaloro EJ,Cervellin G.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focus on mechanical prophylaxis[J].Semin Thromb Hemost,201l,37(3): 237-251.
[9] 雷淑琴, 董跃华, 魏玉磊,等.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预防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研究中国医药,2014,9(3):335-336.
【关键词】 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相关因素;护理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CSFL)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手术伤口经久不愈、椎管内感染、脑脊液囊肿,可引起长期腰腿痛、头痛等症状[1、2]。对于如何处理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历来存在不同意见,有人主张通过再次手术修补硬膜裂口,多数则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术后3 d拔除引流管,并及时更换切口敷料。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切口愈合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期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且易合并硬脊膜假性囊肿、神经根损伤,严重者还可导致切口感染,引发蛛网膜炎或脑膜炎[3]。针对这种情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尝试采用延长切口引流时间的方法处理脊柱手术后CSFL,取得了明显效果,本科15例脊柱手术并发术后脑脊液漏,全部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5月间,本院共收治脊柱手术患者1200例,共发生脑脊液漏15例纳入本研究。本组病例男6例,女9例,年龄32~61岁,平均44岁,其中胸腰椎肿瘤前路手术1例,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1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4例,腰椎管狭窄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6例,颈椎间盘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硬膜囊内神经鞘瘤1例。
2.2 医源性损伤硬脊膜的因素。医源性损伤是大部分脑脊液漏产生的主要原因。
3 如何及早判断脑脊液漏的征象
3.1 护理人员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下,手术后对可能发生脑脊液漏的患者,及时给予观察,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如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引流量明显较多并呈淡血性,或切口有较多的淡血性液体渗出,应考虑有脑脊液漏的可能。
3.2 通过对引流管引流液量和颜色的观察,可及时发现隐性脑脊液漏的征象。一般24h内引流液较多,但一般不超过300 ml,且为暗红色血性液。24h后引流液逐渐减少,少于50 ml/d可拔除引流管。如术后3 d引流液量仍大于100 ml,有的甚至多达400~500 ml,且颜色呈淡红色或清亮,则为脑脊液。
3.3 脑脊液的鉴别,将一滴引流液滴于纱布上,若血迹周围出现淡红色圆晕,即为脑脊液。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做好病情评估,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根据病情制订周密的护理计划,做好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减轻精神压力,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4.2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护士要向手术医师询问术中手术情况,查看手术记录,了解术中有无硬脊膜损伤及硬脊膜缝合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
4.3 避免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因素,术后患者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可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硬脊膜张力增加,导致硬脊膜出现裂痕而促发脑脊液漏。因此,术后要防止患者受凉感冒,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加强饮食指导,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防治便秘。
4.4 护理
明确硬脊膜漏口的,根据硬脊膜破裂口的位置采取不同的卧位,如破裂口位于前方,宜采用仰卧位;如破裂口位于侧方,宜采用健侧卧位;如破裂口位于后方,宜采用俯卧位或俯侧卧位。这是因为破裂口下方的脊神经或马尾神经在脑脊液中处于漂浮状态,可自下方漂起,以达到自内侧堵塞破裂口的目的[4]。而且置硬脊膜漏口于上位,脑脊液因重力作用而积聚于硬脊膜健侧,以降低高位硬脊膜承受的压力,有利于硬脊膜的修复[5]。同时抬高床尾15~30°。采取俯侧卧位的角度一般不超过45°,患者头偏向一侧,双上肢自由放置,踝关节尽量保持在功能位,同时要注意避免胸部受压而影响呼吸。
4.5 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术后引流管不宜负压吸引,可接无菌引流袋进行常压引流。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切口的水平面,翻身时先夹管,待放置好引流袋后再打开,以防漏出的脑脊液回流造成脑脊髓膜炎等严重感染,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引流袋放置高度应离手术切口约20 cm,过低会使引流量过大,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低颅内压症状;过高可引起脑脊液回流造成脑脊髓膜炎等严重感染。
5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卧床时双下肢肌群活动减少。卧床时肌群活动对双下肢静脉回流至关重要,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之一[6],术后当日即予肌肉按摩(特别是腓肠肌由下至上向心性按摩),术后第1天即予主被动肢体屈伸、股四头肌等长舒缩锻炼及跖屈背伸的“踝泵运动”。
6 预防感染护理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发现敷料潮湿时应及时更换,注意无菌操作,并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生素;同时注意病室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严防其他感染。
7 讨论
脑脊液漏是脊柱损伤和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柱手术硬脊膜损伤发生率0.6%~17.4%。有学者统计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2.31%~9.37%[7],本科统计一年半的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1.25%。据文献报道,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可来源于三个方面:1.患者本身的因素。脊柱骨折尤其是爆裂骨折,骨折碎块可以直接损伤硬脊膜,手术减压后局部挤压因素解除致脑脊液随硬脊膜破口流出。还有肿瘤的破坏,摘除肿瘤时切除部分硬脊膜。2.医源性损伤硬脊膜的因素。医源性损伤是大部分脑脊液漏产生的主要原因[8]。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是手术损伤硬脊膜的重要因素,而脊柱许多疾病存在这一现象,常见的有:①部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骨化块可与硬脊膜完全融合。②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硬脊膜与黄韧带可能严重粘连甚至硬脊膜骨化,术中切除黄韧带时极易损伤硬脊膜。③重度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术中可以发现硬脊膜变菲薄,分离粘连带时硬脊膜易撕裂。另外,医源性损伤还可出现在术者经验不足,手术操作不熟练、粗暴,或对术中困难估计不足等均可造成硬膜损伤,导致脑脊液漏。④术后腹压骤然升高的因素。术后由于咳嗽、喷嚏、排便困难、过早坐起站立,可使腹压骤然升高,硬膜囊内压力瞬间增大,脑脊液撑破撕裂变薄的硬脊膜或硬脊膜裂口重新裂开,致使脑脊液外漏出现或加重[9]。治疗脑脊液漏的关键在于术中对硬脊膜损伤的及时处理。如果术中已经见到脑脊液涌出而不做任何处理的,术后必然发生脑脊液漏。就是术中对硬膜损伤进行了一定的修补处理,也不能绝对避免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本科15例并发脑脊液漏患者无感染发生,其中2例拔管后伤口有渗出,经过换药伤口痊愈。护理人员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下,手术后对可能发生脑脊液漏的患者要及时给予观察,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考虑有脑脊液漏的可能的,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一旦确诊脑脊液漏,应依据术中发现的破裂口位置,采取相应的卧位,这对于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至关重要。要认真观察、护理及时,处理得当,脑脊液漏是可以痊愈的。
参 考 文 献
[1] 郭晓山,郑进佑,张长松.脊柱骨折手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治疗(附10例报告). 中国 矫形外科杂志,2002,9:874876.
[2] Black P.C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following spinal fossa surgery:use of fat grafts for prevention and repair.Technical note.J Neurosurg,2002,1:250252.
[3] 孙兆忠,刘涛,房清敏,等.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6):423424.
[4] 梅昆三,王笔峰. 脊柱骨折术后脑脊液漏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80498050.
[5] 杨玉燕.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的护理. 护理学报,2009.16(4B):4344.
[6] 王素云,王丽华,王红显.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51.
[7] 侯铁胜,傅强,贺石生,等.颈前路减压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1):650652.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从而造成静脉内出现阻塞性血凝块[1],对于严重的DVT患者可继发为肺动脉栓 塞,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应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为积极探索有效的下肢骨折手术后DVT的预防对策,本文将进一步做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52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标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6±2.3)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4例,股骨干骨折8例,髌骨骨折4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4±2.7)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7例,髌骨骨折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如下护理干预。
1.2.1术前健康教育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危害及预防治疗方法,增强患者对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提高防护意识,尽量消除高危因素。
1.2.2术前功能锻炼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对于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练习术中的配合、术后肢体运动的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运动,以增加血流速度,促进静脉回流。
1.2.3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颜色、肿胀、静脉充盈、指端血运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肢体肿胀、皮肤发紧及活动受限则提示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2],此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深静脉血栓主要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范围较小,往往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当血栓延伸到髂股静脉时,局部可产生持续性疼痛,患肢肿胀超过健侧3cm以上,浅静脉出现曲张,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若患肢出现疼痛、肿胀、潮红或发绀应警惕包扎过紧或血栓形成的可能。
1.2.4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术后多饮水,饮食应以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为主,尽量减低血液粘滞度,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4]。
1.2.5功能锻炼 术后指导患者在床上做主动及被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5]。护理人员应亲自指导患者如何完成动作,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幅度、力度,必要时可进行示范,让患者正确掌握,正确锻炼,以达到预期目的。
1.2.6输液护理 患者术后输液应尽量选择上肢浅静脉穿刺,尽量避免下肢静脉操作,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同一穿刺部位持续输液时间应少于48h。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输液不畅时应避免挤压,以免加重血管内膜损伤,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1.2.7用药护理 多数患者术后需要应用抗凝药物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特性、药理机制、作用、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等,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血尿、牙眼出血等[6]。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必要时采用留置针,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1.2.8生活护理 嘱患者避免过度屈髋、用过紧的腰带、穿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并做好患肢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要求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嘱患者戒烟,防止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发痉挛。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嘱患者保持心情的愉悦,以促进术后的恢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8%,且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可见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因素主要为:血流速度缓慢、静脉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加之骨折手术后限制活动,使下肢静脉血液流速降低,可导致静脉血管壁受损[7],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肺疾病或长期吸烟,且与围术期上述高危因素相叠加,因此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严重影响到了患者术后的恢复,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丧失,甚至继发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注意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先兆,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的术前宣教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术后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工作,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宋金兰.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66-572.
[2]黄海艳,方玉琼.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2):146-148.
[3]Turpie AG, Bauer KA,Eriksson BI,et a1.Fondaparinux V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ameta-analysisof 4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ies[J]. Arch lntem Med,2006,16(2):1833-1840.
[4]魏桂菊,曾妙弟,魏秋玲,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6):976-977.
[5]罗艳艳.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4,35(7):1544-1545.
[6]王俊.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137-140.
【关键词】 术后疼痛; 评估; 护理干预
Pain Assess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SHAN Yue-xia,GENG Yun-y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2):093-09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in assess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 in order to relieve patients’ pain and improve their satisfaction.Method: Patients, with post operative pain, received by orthopedics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to address pai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of 92 cases were handled with standardized pain management in painless ward.Then, compared the pain management effect of these two group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Result: At the first day after operation, the pain score of research group patients was (2.62±1.35),and control group was (3.86±1.63),and this difference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4.685,P
【Key words】 Post 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mei Group Third Hospital,Yangquan 04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2.033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觉和情感体验”[1]。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已成为继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对骨科患者来说,术后物的作用逐渐消失,而组织的损伤仍在持续产生致痛物质,大大降低了疼痛受体的高阈值,机体对疼痛的抵御作用锐减,持续、高强度的疼痛如未得到及时处理,能够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恢复和疾病的正常转归,进而影响手术远期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有效缓解疼痛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3]。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1)疼痛对机体的生理影响表现在躯体运动、自主神经系统等方面。①引起体内内源性物质和活性物质释放:血液中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浅促、恶心、呕吐等。②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使原发病灶缺血、缺氧和水;又可引起体内激素和酶系统异常,蛋白合成缓慢,组织分解代谢增强,影响术后康复。③疼痛使患者不敢用力呼吸、咳嗽,积聚于肺泡及支气管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肺部并发症。④疼痛可使手术部位肌张力增加,引起活动障碍,影响术后早期康复锻炼。(2)疼痛对心理的影响:疼痛可引起患者痛苦、烦躁、恐惧、焦虑、不安。长期慢性疼痛可导致患者抑郁,对环境淡漠,反应迟钝。不良的心理反应,延缓患者术后康复进程[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骨科收治的156例手术后疼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术后患者92例,其中男86例,女6例,年龄4~82岁(平均45岁),其中胫腓骨骨折32例,股骨颈骨折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肱骨骨折5例,手外伤18例,足踝骨折26例;对照组患者64例,其中男59例,女5例,年龄10~75岁(平均42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8例,股骨颈骨折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肱骨骨折4例,手外伤12例,足踝骨折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研究组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疼痛管理方法。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即保持患者清洁、舒适的病房环境,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讲解相关的术后疼痛预防相关注意事项及技巧[5]。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干预,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以下几点。
1.2.1 心理护理 护士在术前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准确判断患者压力源,讲解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对术后恢复的影响,让患者理解疼痛的弊端;针对患者特异性的心理变化进行疏导,使患者心理安慰得到最大化。术后要认真倾听患者主诉,细致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睡眠情况,教会患者放松的技巧及方法如:读书,听音乐,热敷等,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伤口松弛下来,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6]。在执行可能引起疼痛的操作时,事先要告知患者,此项操作引起患者疼痛的可能性及疼痛的程度,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并且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疼痛程度降到最低,给患者带来安全感、舒适感,增强患者的信任度。
1.2.2 健康教育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效管理疼痛的知识,指导患者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如何表达疼痛,以及有关缓解措施,消除患者担心术后使用止痛药成瘾的误区,树立正确的疼痛理念。术后疼痛是人体对手术的一种应激反应[7],导致呼吸、泌尿及心血管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它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影响术后恢复,因此要在思想上足够重视,但同时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上述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1.2.3 疼痛评估 自患者入院起,即完成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疼痛评估。术前已存在疼痛症状的患者,早期即给予实施护理干预。术后麻醉清醒后,继续运用疼痛评估方法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疼痛评估方法有:(1)数字评价量表(NRS):即将疼痛分为0~10个等级,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0表示无疼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8]。(2)语言评价量表(VDS):分为四级。0级:无疼痛。1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2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静药物,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疼痛剧烈,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9]。(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纸上画一长10 cm的横线,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剧痛,两端之间为不同程度的疼痛,但不标出级别,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此横线上作标记[10]。(4)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较为客观且方便,使用从快乐到悲伤及哭泣各个不同表现的面容,简单易懂,适用面相对较广,即使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幼儿也可供参考[11]。
疼痛评估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的时间、与疼痛有关的因素、疼痛对患者的影响、伴随的症状,包括患者是否存在肌肉痉挛、恶心呕吐、情绪低迷等不良症状。
护士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疼痛评估表内,然后,根据病情发展进行再次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科室使用自行设计的《手术患者疼痛评估及镇痛疗效观察记录单》,从术前1 d开始评估,至术后第五日止,分四个疼痛等级进行评估及使用镇痛药物记录疗效观察,对手术疼痛患者进行科学管理。
对骨科护士进行系统化的疼痛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评估、控制疼痛的能力,保持熟练程度,对新参加工作人员应定向培训,传授评估,控制疼痛方面的知识。
1.2.4 疼痛治疗 《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建议》提出骨科围手术期镇痛五要素:疼痛宣教、合理评估、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超前镇痛[12]。术后镇痛原则:(1)提倡超前镇痛,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超前镇痛的时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早期阶段。(2)提倡多模式镇痛: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合,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多模式方式通常使用局部麻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或阿片类药物等方法,进行联合镇痛治疗。(3)注重个体化镇痛: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1.2.5 镇痛药物的护理 术后疼痛多发生在术后1~3 d,以后逐日递减。一般术后第1天疼痛较为剧烈,此时应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实施按需镇痛,同时告诉患者麻醉性镇痛所致患者成瘾发生率小于0.1%,以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担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因人而异,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有的患者血药浓度高,引起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有的血药浓度低,镇痛无效,患者依然疼痛。因此,在给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其动态变化[13]。
1.2.6 舒适护理 首先要在病房布置上下功夫,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保持病室舒适、安静,将病房的灯光调节的黯淡些,安排家属在身边,用亲情来抚慰患者,使患者感到舒适和内心的平静。同时,还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早期活动,减轻卧床的不适。
1.2.7 护理 骨科手术后,会根据麻醉方式及手术部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术后患处局部制动是保证手术预后良好和止痛的最好办法。护士应指导患者采取舒适卧位,自我放松。同时应教会和督促患者家属的局部按摩方法,增加患者被活动量,这对减轻骨科术后被动患者的疼痛尤为重要。若发现患者不正确要及时处理,以减少疼痛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手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证明研究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对照组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更能为患者减轻疼痛,延长睡眠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见表1。
表1 手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x±s)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14]。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及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命质量。护理干预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在疼痛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术后患者疼痛水平的正确评估和制定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规范的疼痛管理,可以为患者减轻疼痛,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度、满意度。
疼痛管理,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对疼痛不再那么恐惧、担心,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的情绪,使得患者的身体应激性和抵抗能力显著提升,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新的护理模式也更新了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使她们在规范的工作流程指导下更好地履行对患者的承诺,做好对患者的疾病护理和生活照顾。
参考文献
[1]邱贵兴.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8-81.
[2]王继红,吴新.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7):1914-1915.
[3]黄海艳.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现状与展望[J].医药前沿,2013,3(4):351.
[4]杨彩莲.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89,36(12):713.
[5]林秋美.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7):135.
[6]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2):25-27.
[7]陈扬,申先涛.骨科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临床比较[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5):451.
[8]杨金菊,罗平.“长海痛尺”在骨折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73-74.
[9]张天锡,印其章.疼痛机制与疼痛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1):21.
[10]肖军章.疼痛评估方法的优与劣[J].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7(7):39-40.
[11]石黔珠.骨科手术病人疼痛的护理[J].现代护理,2010,10(3):163.
[1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8-81.
[13]谭启香,张远兰,罗红.病人疼痛评估及其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2):78-80.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140-02
髋关节周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1]。我院1996年1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500例70岁以上高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0例,股骨颈骨折17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25例。男152例,女348例,平均年龄79.3岁。受伤原因为平地跌倒431例;新鲜452例,陈旧性48例。股骨颈骨折GardenⅠ型21例,Garden Ⅱ型39例,Garden Ⅲ型48例,Garden Ⅳ型6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Ⅰ型51例,EvansⅡ型93例,Evans ⅢA型147例,Evans ⅢB型34例。合并高血压389例,心电图有改变293例,其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7例,快速房颤35例,心房纤颤11例,心功能Ⅱ级135例,心功能Ⅲ级17例,糖尿病142例,脑梗死病史89例,肝功能异常72例,肾功能异常19例,贫血57例,支气管哮喘23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6例。
1.2方法
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8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65例(生物型45例,水泥型21例),全髋关节关节置换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243例,Gamma钉内固定59例,PFNA内因固定23例。平均手术时间93 min,平均手术出血250 ml,平均住院日21 d。
2结果
术后并发症:脂肪栓塞2例(暴发型脑型),脑干梗死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脱位3例,术后出血1例,翻修2例,肺部感染29例,压疮7例,深静脉栓塞2例。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健康状况的评估及原发病的治疗由于患者高龄,多伴发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因此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情况,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对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进行全面地评估,本组病例中,患有高血压病389例,术前控制血压在140~150 mm Hg/90~95 mm Hg,合并糖尿病142例,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合并贫血57例,术前输浓缩红细胞4~6 U,对合并支气管哮喘23例,进行控制肺部感染止咳平喘治疗,在肺部感染控制后手术,对心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前在内科麻醉科会诊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手术。对32例全身情况极差,家属坚决要求手术的病例,在与患者家属取得充分的知情同意后,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全院通力合作开展手术。所有病例均常规内科会诊,在内科指导下进行原发基础疾病的治疗。所有病例均在术前反复告知患者的病情、手术风险、并发症及预后,在患者家属的支持下开展手术,因此术后1例因脑干梗塞死亡,2例因肾功能衰竭死亡,都未引出医患纠纷。
3.1.2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高龄,加之创伤后引起,患者大多数无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手术恐惧,担心手术的风险及效果,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格及对疾病的认识不同,采用口头讲解、图片及身边成功手术的病例等形式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案、手术材料的选择、并发症及预后,特别介绍本科室开展该手术的特色、优势,介绍手术医生的水平、成功病例,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手术的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告知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价格、优势,尊重其知情权。本组病例中,术前惧怕手术,与医护人员详细的沟通后,手术后无一例并发症的出现。
3.1.3术前康复训练的指导及健康教育住院后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告知如何在床上使用便盆,如何学会在床上移动身体,如何进行翻身及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如何进行下肢肌肉的舒缩功能锻炼,如何在手术后正确使用助行器及拐杖,并告知术前康复训练的意义。告知患者和家属稳定的情绪充足的睡眠及合理营养对手术的重要性,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解释围手术期各项检查操作的必要性,简单介绍手术过程,要求患者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积极配合。
3.2术后护理
3.2.1术后的管理及康复训练麻醉后回房平卧6~8 h,患肢外展20°~30°,踝关节中立位,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踝关节的伸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术后第一天半卧位,髋关节屈曲不超过70°,避免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动作。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在术后1周左右再助行器下床活动,患肢部分负重渐渐完全负重。内固定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如患者身体状况许可可以在助行器的帮助下,不负重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骨折端愈合完全进行功能锻炼[2]。
3.2.2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原发病的治疗术毕回房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及引流量,同时积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保护性治疗,术后2例出现脂肪栓塞症状经积极治疗后恢复,19例出现脑梗死症状,2例脑干梗死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经治疗后未留后遗症,29例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肾功能衰竭死亡。
3.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3.3.1髋关节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麻醉后由于肌肉的松弛,回病房后正确搬放,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内旋动作,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功能康复训练时髋关节避免屈曲超过70°,翻身时健肢在下,下肢保持外展位,双下肢之间垫枕。并同时反复告知的重要性,避免脱位的发生,本组病例中,脱位1例,为翻身时不当管理,1例为术后出现精神症状所致,2例均采用闭合复位成功,不留有后遗症状。
3.3.2深静脉栓塞深静脉栓塞高发时间是术后1~7 d,17~24 d后很少发生[3]。术后发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绀或潮红、皮肤温度略高,应警惕下肢深静脉栓塞,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进行下肢功能康复训练,术后12~24 h使用低分子肝素,连续使用10 d。本组无一例肺梗死的发生。
3.3.3各种感染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故护理应注意:①观察体温的变化及伤口有无肿胀。②严格的无菌操作,如及时更换引流管及敷料等。③加强会阴护理,保持会清洁,指导多饮水,留置尿管的患者定期开管,并及早拨除。④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遵医嘱雾化吸入治疗,协助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3.3.4压疮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屑,使用便盆时动作轻柔,防止擦伤皮肤,定时按摩皮肤受压处,促时局部血液循环。
4讨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合并各种器官功能减退或病变,术前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尽快对患者状况做出全面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争取尽快手术。但是,由于高龄手术,多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创伤相对大,手术风险高,围手术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针对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进行健康状况评定,进行心理生理准备,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4-6]。因此,积极做好高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和减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Evans EW. The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e fracture of the femur[J]. J Bone Joint Surg(Br),1949,31:190.
[2]陈诚. 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68,75.
[3]查振刚,臧学慧,姚平,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及危险因素[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511-512.
[4]彭少军.老年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北医学,2006,12(8):809-810.
[5]丁慧丽,余艳丽,张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17-118.
腹痛腹胀是脊柱骨折突出的早期症状之一。是临床中一种较严重且复杂的创伤,约占全身骨折的5%~6%,以胸腰段骨折多见。脊柱骨折可以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其中颈椎骨折一脱位合并有脊髓损伤,能严重致残甚至危及生命。2011年1月以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效果较好,现7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例脊柱骨折患者,男27例,女43例。50岁以下12例,50岁以上48例,60岁以上10例。颈椎3例,下胸椎28例,腰椎35例,骶椎3例。
1.2 治疗 先挽救生命,后处理骨折。对稳定性骨折,脊髓无损伤或无受压者,采用卧床休息,持续牵引,指导病人进行腰背肌锻炼;对不稳定性骨折及脱位严重,伴脊髓受压及损伤者,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2 护理方法
2.1 急救搬运 脊柱骨折伴有休克的病人不宜立即搬动,应就地抢救,待休克纠正后再搬动。搬运工具最好选用硬板担架或木板。搬动中必须保持脊柱伸直位。先将病人两上肢贴于躯干两侧,两下肢伸直并拢,担架放病人一侧,三人一齐平托病人至担架,或沿纵轴方向使病人躯干及四肢成一整体滚动,把病人移至担架。禁止一人背送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这样可导致躯干扭曲,加重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程度。对疑有颈椎损伤的病人,搬运时需有一人固定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使头、颈随躯干一起缓慢搬动。移至木板上后,头部应用沙袋或衣物加以固定。切记勿扭曲或旋转病人的头颈,以免加重神经损伤引起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2 体温异常的护理 颈脊髓损伤时,体温调节中枢丧失正常的调节能力,病人常产生高热(达40℃以上)或低温(35℃以下)。应加强护理。高热①动态观察体温的变化;②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冰袋、冰帽、冰生理盐水灌肠;③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如应用安乃近等;④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定时开窗通风,在夏季应使用降温设备;⑤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⑦保证能量的摄入,鼓励多吃水果、多饮水,每日至少摄入液体2000ml,保持大便通畅;⑧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之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低温:注意保暖,适当调高室温,必要时采用物理升温,但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设施时,应严格控制温度,以防烫伤。
2.3术前准备 行颈椎前路手术者,术前需指导协助病人行气管推移训练,以适应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操作。方法:用2~4指在颈部外插入拟做切开一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地向非手术侧推移。开始每天3次,每次10~20min,每次间隔2~3h;以后逐渐增至每天4次,每次30~60min,气管推过中线。颈后路手术者,应俯卧位练习,以适应术中,开始每次30~40min,逐渐增加至3~4h。
2.4 术后护理
2.4.1 颈椎手术后的病人搬动时,应保护颈部,防止旋转及屈伸,减少搬动对内固定的影响;翻身时要保持头颅、躯干在同一平面上,如要侧卧位,一般侧卧30°~40°即可。腰椎术后的病人翻身时,应保持肩、髋在同一平面上。
2.4.2 颈椎手术后,颈部保持中立位,平卧2h以压迫止血。腰椎术后的病人,需平卧8h以压迫止血。对伤口引流管要注意观察引流量与引流液颜色,并保持引流管通畅,以防积血压迫脊髓。及时观察有无脑脊液漏。
2.4.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警惕窒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表浅,提示有喉头水肿的可能,易并发窒息,需严密观察并妥善处理。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及鼻翼扇动,伴颈部肿胀,提示血肿压迫气管,应立即配合医师剪开缝线,清除积血。不伴颈部肿胀的呼吸困难,多系喉头水肿所致,应准备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4.4 手术后可出现血肿压迫或水肿反应而至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要密切观察。当出现瘫痪平面上升、肢体麻木、肌力减退或不能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5 预防压疮 截瘫病人因长期卧床、截瘫平面以下的皮肤感觉丧失,容易发生压疮,尤以骨突处为甚。间歇性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护理:每2~3小时翻身一次,有条件时可使用特制的翻身床、小垫床、电脑分区域充气床垫、波纹气垫等,以减轻局部压迫。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无折叠;保持皮肤干燥并定期按摩;定期翻身,用气圈或棉垫使骨突处悬空,并于翻身时按摩骨突部位。对已经形成的压疮且面积较大、组织坏死较深时,应按外科原则处理创面。
2.6 心理护理
病人受伤截瘫后,生活自理能力丧失,长年卧床,行动不便,终日需被动生活料理。故其心理矛盾突出、情绪波动,表现为焦虑、紧张、烦躁、百般挑剔、不愿正视现实,甚至有轻生之念。护理需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支持,主动关心病人,满足其生活需求,帮助其明确如何对待脊髓功能损伤,掌握正确的应对和自我护理方法。向病人和家属做好有关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健康宣教;鼓励家属协助病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维护自尊,提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贾连顺,李家顺,脊柱外科临床手册[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老年;骨科;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90-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由于年老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一般情况下护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处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我们总结了190例骨科病人的临床护理特点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12月共收治老年住院病人190例,年龄55~92岁之间,其中女79例,男111例。根据病种分类:椎间盘脱出、腰椎骨折34例,胸骨、肋骨、锁骨骨折18例,上肢骨折63例,下肢骨折75例。这些病人中长期卧床占80%,有46%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首先要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才能有计划地进行护理。患者入院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医生,等待的是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尤其在老年病人手术后,由于环境改变和疾病的痛苦,又怕手术失败及预后不佳,从而在情绪上表现为烦躁、焦虑、恐惧、易激动、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主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患者沟通,搞好护患关系,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我们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的不同、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使他们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充分了解手术后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老年病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更加耐心、细致,多解释。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
2.3 疼痛观察与护理:老年病人一般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开始感觉伤口疼痛,24 h内最剧烈。凡是增加切口张力的任何动作,如翻身、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这时,我们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病人体质及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镇痛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对下肢石膏固定或绷带过紧包扎,要立即检查松解,同时也要给与镇痛剂。
2.4 与制动:采取不同的卧位,对减轻症状,治疗疾病,防止并发症均有一定作用。协助老年病人采取正确而舒适的。病人术后回病房要平卧,下肢手术时下肢要取功能位外展15~20度,需穿丁字鞋,踝关节内外放置沙袋,防止髋、膝、踝关节内收、外旋。观察患肢皮肤血循环,温度、感觉、肢体肿胀、运动情况。必要时将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负压引流管的病人,要观察引流量、颜色、伤口的流血情况,术后第一天伤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腰椎术后的老年病人,病情许可后,要及时协助病人翻身,注意保护腰部
2.5 营养护理:老年人由于肠蠕动的减弱,进食较少,活动少,术后3~7 d不排大便者常见。同时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家属及护士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控制饮食。我们应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及粗纤维食物,每日做腹部按摩,鼓励每日排便1次,必要时用开塞露、灌肠及缓泻剂,保持二便通畅。在给病人作饮食指导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发病,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给予低糖或无糖饮食,合并冠心、高血压的病人需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等。老年人还多伴有骨质疏松的特点,体内钙储备不足,而骨折的愈合需要钙的增加,除给予钙剂药物外,还应指导病人摄入含钙丰富的食品,如新鲜牛奶、虾类、豆制品、黑木耳、海带、紫菜、芹菜、小白菜等。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 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老年人循环系统已经在逐渐衰退,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所以一旦入院就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褥疮的预防: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踝关节、足跟部等各个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水垫等,骶尾部骨突处加垫气圈。不能自行翻身的每隔2 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3.3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减弱,有的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因手术疼痛无力咳嗽,加之久卧不翻身,容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坠积,造成坠积性肺炎,因此病人入院后,要求不吸烟,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鼓励作扩胸运动,术后鼓励病人吹气球、咳嗽、咳痰。术后12 h,在护士的帮助下,上肢手术病人可开始坐在床沿上进行活动,需注意保暖。在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人因肾功能减退,膀胱黏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老年患者术后尿潴留也较为常见,多是由于切口疼痛造成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以及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引起。发现有尿潴留症状后应先安定病人情绪,采取手挤压下腹或下腹部热敷按摩,止痛剂解除切口疼痛等措施。对时间过长或以上措施无效者,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导尿,导尿时尿液超过500 ml者应常规放置导尿管1~2 d。留置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易致尿路感染。还应嘱病人多饮水,维持充分的尿量,保持会清洁,也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5 防止骨延迟愈合: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4 指导功能锻炼
4.1 机械运动是刺激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活动力已减退,一旦生病或手术后活动量就更加减少,不利于骨愈合。因此卧床期间,根据不同情况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活动。
4.2 骨折术后病人早期活动健侧肢体和伤侧肢肌肉作等长收缩活动及足趾的活动。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次日均可指导病人被动进行髋、膝关节小范围活动,结合进行股四头肌的主动收缩锻炼,以后逐日增加锻炼量,至术后3~6个月根据病人固定情况及体重可让病人拄拐下地活动,患肢从不负重到逐渐负重行走,配合理疗按摩等。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在术后2~4周即可开始进行,但需指导病人避免髋关节的过度屈曲、内收等动作,防止假体脱位。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b)-0107-02
随着我国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加,加上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很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失调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各个器官衰竭,严重的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又因为很多老年人骨质疏松较为明显,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髋关节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一般情况下针对髋关节骨折多采取手术进行治疗,而手术作为创伤性极大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合并糖尿病髋部骨折的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1]。因此,通过改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极为重要,该研究通过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合并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并取得确切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该次研究的100例合并糖尿病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均为该院收治。依据奇偶数分配法将10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23例,年龄范围在6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4±3.1)岁,平均体重为(54.5±1.5)kg;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为(73.3±3.3)岁(年龄范围在63~79岁),平均体重为(56.2±1.4)kg。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00例合并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可行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术前简单的病房准备、术后用药护理、基本生命指标检测、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出院4大护理过程。
术前护理:给予患者一个通风良好、有舒适光照的病房环境,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立即劝解戒烟,降低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可能性。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减轻患者内心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病情,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的情况,以及手术后会出现哪些并发症,让患者家属配合治疗辅助护理,在围手术期过程中陪伴在老年患者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在手术前,控制好患者的血糖,适当的给予抗生素对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预防措施。
术中护理[2]:由于糖尿病患者麻醉代谢情况较差,很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不仅阻碍了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检测患者的离子水平,防止患者体液流失,在手术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指导,预防细菌感染。
术后健康护理:①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定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一旦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现象:心悸、面色惨白、身体乏力、出汗严重等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y定血糖,采取治疗措施。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低于5.5 mmol/L时,停止使用胰岛素,给予20 mL、50%的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如果患者出现无意识、恶性、呕吐、尿少、嗜睡等情况,立即告知医生。②患者病情有好转以后应督促患者适当的进床下运动,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的进行呼吸,避免肺部感染,适当的进行走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定期的为其进行翻身,并鼓励其自行排痰,如果患者排痰不顺利,给予患者翻身、叩背等方法间接的刺激患者排痰[3]。出院护理:饮食方面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监督,提倡清淡的饮食习惯,及时入院进行复诊,并定期的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家庭复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情况,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SAS评分标准为:35分以下为心理健康,35~55分为轻度焦虑、55~65分为中度焦虑、大于65分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为:53分以下为心理健康,53~62为轻度抑郁,62~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重度抑郁[4]。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作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情况
观察组老年患者的SAS、SD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老年患者中,共出现1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χ2=10.714 3 P=0.001 1),见表2。
3 讨论
围手术期护理指的是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在其手术前期、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包括出院等时间内,实施的一种全面、优质的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的护理模式[5]。近年来,合并糖尿病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例数在不断的升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髋部骨折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合并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课题。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糖尿病合并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6]。
在该次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围手术期护理模式,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出院各个时期实施优质有效的护理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值,减少糖尿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的威胁,可以看出围手?g期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合并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可导致重要脏器栓塞,影响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关节置换等逐年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导致的死亡率有所上升,为降低死亡率,除围手术期做好相应的治疗外,护理的有效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1年9月15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年龄41~82岁,平均57.94岁;手术时间38~146 min,平均60.6 min;关节置换术32例,脊柱手术21例,创伤骨折23例。观察组76例:年龄40~83岁,平均58.04岁;手术时间36~145 min,平均60.8 min;关节置换术33例,脊柱手术20例,创伤骨折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常规,术中补充血容量、维持好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及时更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术后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家属如何护理宣教有关术后血栓的预防情况等护理。要求患者禁止吸烟,多饮水,饮食尽可能是富含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降低腹压。
观察组予以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观察,及时解决。对患者出现下肢肿胀,肤温异常,浅静脉充盈程度加重的患者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若确认的话则予以绝对卧床休息,抗凝药物对症支持,溶栓等治疗;②早期活动。一般术后开始的是采用被动的功能锻炼,尽可能的锻炼促使红细胞的聚集功能破坏,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活动的一般以被动活动为主,主动活动为次,由于解剖的差异,左侧髋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和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所以护理中尤其要加强对左侧的被动活动。而活动时嘱下肢抬高6°左右,活动双下肢包括运动膝关节和踝关节,1周后进行主动环转运动。这些活动均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让患者早期下地行走;③下肢穿弹力袜。一般弹力绷带的捆扎范围从足背至大腿根部。这可有效的防止静脉的回流,防止末端腓肠静脉血栓形成;④用抗凝药物。遵医嘱从术后24 h后开始运用低分子肝素40 mg,1次/d皮下注射。连续用1周。虽然这可能增加出血的可能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情况;⑤使用足底静脉泵加速血液的循环。
1.3 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0 d内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护理后从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例数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术后发生率,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19.7%,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护理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下肢肿胀及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总发生率(%)
观察组
76
5
1
7.9
对照组
76
9
5
1
19.7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科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形成下肢血栓,重者导致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栓塞,容易并发死亡[1]。但是,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困难。目前的观点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血液回流减慢的综合结果。所以,针对形成的机制予以加强观察,防止出现后难以挽回,穿弹丝袜,降低血流的速度,使用抗凝药物加上早期活动,促进血液的循环等预防性护理,就可大大降低DVT的形成[2]。
另外,下肢的关节置换手术,老年人,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以及长期的卧床休息等均是DVT的高危因素,所以,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对DVT的高危因素进行密切的观察,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方法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总之,本研究认为重视对骨科手术后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术前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术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干预措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锻炼,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行走,有效指导患者应对血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手外伤;术前术后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22-02
手外伤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尤其是功能锻炼指导对预后很重要,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为72例,男62例,女10例;年龄16~70岁,平均31.4岁。单纯的皮肤损伤为30例,伴有肌腱损伤15例,伴有神经损伤11例,伴骨折及关节脱位16例,其中有21例伴有血管损伤。简单清创缝合为20例,行各种手术治疗为38例,行骨折及关节脱位,石膏及夹板固定的14例。
2术前护理
2.1急诊病人的护理
脱去或剪开病人伤侧的衣袖,使受伤的肢体充分暴露。
2.1.1观察全身情况观察上肢各关节的活动情况,了解除手部以外身体其他部分有无损伤。
2.1.2观察手部情况观察手部受伤情况,如皮肤的完整性、出血、肿胀、伤口污染程度以及有无畸形等,观察手指感觉及主动运动功能。
2.1.3止血带的应用根据伤肢出血情况,可在手指根或上臂缚止血带,对已经应用止血带的,应详细确切了解使用时间和使用后肢体的情况。
2.1.4注意生命体征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注意病人的全身情况。
2.2手部手术病人的护理
手部手术的病人术后生活极不方便,术前应让病人思想上有所准备,并做好各种适应性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依赖性。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然后耐心向病人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术后注意事项,早期功能练习的重要性,让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产生恐惧感及不稳定情绪。
2.3术前备皮
2.3.1温水刷手术前2 d用温水浸泡刷手,2次/d,每次30 min。
2.3.2修剪指甲及汗毛术前1 d剪指甲,将手术范围内的汗毛剃净,清洗备皮区的皮肤。
2.3.3瘢痕区处理瘢痕组织备皮时很容易被刮破,可用小剪刀剪去汗毛。
2.3.4消毒处理带蒂皮瓣移植病人,断蒂前用温水清洁皮瓣及其周围的皮肤,用盐水棉球擦拭创面,酒精棉球消毒创面周围的皮肤,然后盖上无菌敷料。
3术后护理
3.1环境要求
要求室内温暖、安静、舒适、温度应维持在25℃左右,湿度50%~60%,每日紫外线灯照射2次,每次30 min,并控制家属探望次数及时间,防止交叉感染。
3.2护理
病人取舒适的卧位,患肢用垫枕抬高,必要时将患肢悬吊于支架上,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肿胀。病人坐位或站立时应将患肢用三角巾或颈腕悬吊带悬吊于胸前,并经常上举患肢,每天200~300次。
3.3心理护理
经常巡视病房,与病人交谈,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以便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及与病情有关的思想情绪,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信息,如术后可能由于疼痛及不知道术后效果如何,病人常出现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定现象,此时应耐心启发和疏导病人,使其配合治疗,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达到预期效果。
3.4术后包扎与固定的护理
3.4.1包扎注意点术后包扎时,指与指之间应以纱布隔开,以免导致汗液或渗出液使相接触的皮肤发生糜烂。为了便于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包扎时还要尽量露出指端和皮瓣的中心。
3.4.2注意患肢功能位伤手包扎时应固定于功能位,即保持腕关节背伸30°,掌关节屈曲45°,指关节稍屈曲和拇指对掌位。组织修复后,固定的位置应以修复的组织无张力为原则,如神经、血管、肌腱修复后,应于修复组织松弛位固定。固定时间视修复的组织不同而异,如血管吻合固定时间为2周,肌腱缝合为3~4周,神经修复为4~6周,关节脱位为3周,骨折为4~6周,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以利修复组织愈合。
3.4.3石膏注意点保持石膏固定的有效性:手术后1~3 d由于患肢肿胀,如包扎的石膏托变得过紧,应立即纵行剪开全层绷带,再用绷带轻轻包扎;当患肢肿胀消退后,固定的石膏托又显得过松,也应及时更换石膏托,以保持石膏固定的效果。
3.5术后的观察
3.5.1血液循环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手指末端皮肤的色泽、温度、弹性、感觉等情况,如发现皮肤苍白或发绀、皮温下降、显著肿胀或指腹萎陷等,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5.2伤口敷料术后还应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松脱、移位、渗出及渗出物的颜色、性质、量等情况,如发现渗出较多,病人主诉疼痛及不适,应及时给予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情况,为了预防感染发生,及时应用适量抗生素。
3.6术后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仅为手部功能恢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手部功能的完全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的功能锻炼,应于手术后立即开始。在石膏固定期应积极进行未固定手部各关节的功能锻炼,固定部位可做肌肉静力收缩练习,去除固定后,应早期进行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
3.6.1清创缝合术后的功能锻炼①术后疼痛、肿胀减轻后,即可练习握拳、屈伸手指,同时做腕部的屈、伸和旋转练习,防止关节僵硬。②伤口拆线后,练习用力握拳和手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保持手的正常肌力,使手部各关节的功能尽快恢复正常。
3.6.2肌腱损伤手术后①肌腱粘连松解术后24 h,即可去除敷料,进行主动伸指、屈掌指关节锻炼。术后的1~4 d每天练习2~3次,每次屈伸5~10次。4 d后每天练习4~6次,每次屈伸15~25次,其活动次数可根据病人情况适当增减。②肌腱修复术后,在石膏托固定的3~4周内,可活动未固定的关节,不能活动患指,因过早的肌腱活动可能影响肌腱的愈合,甚至有肌腱断裂的危险。3~4周后解除外固定,患指开始主动和被动的屈、伸活动,力量由小到大,直至患指伸、屈活动正常。
3.6.3带蒂皮瓣移植术后患侧肢体需要在强迫固定3~4周,应在不影响皮瓣愈合的情况下,进行患肢各个关节的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①皮瓣断蒂前,以健指活动为主;术后第2天起,即可用健手帮助患手健指做被动活动,1周后做健指最大限度的主动屈、伸活动。锻炼时不能引起皮瓣牵拉。②水肿消退后,开始患指的屈、伸活动。③皮瓣断蒂后,健指做最大幅度的屈、伸锻炼,患指做被动和主动屈、伸活动。④拆除皮瓣缝线后,练习握拳、伸指,用手捏橡皮圈等活动。⑤揉转石球等各种功能及协调动作,恢复手的灵活性。
3.6.4手部骨折和关节脱位手部骨折和关节脱位复位后,一般用石膏或铅板功能位固定4~6周。①固定期间主动活动正常手指,患手的患指可在健手的协助下被动屈、伸,待疼痛消失后变被动活动为主动活动,同时进行患手腕部的屈曲和背伸练习。②去除固定后,指导病人进行手部各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特别是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每次屈、伸都要达到最大范围,动作要缓慢,不宜过猛,以免产生新的损伤。
术中精密的无创伤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采取对肌腱、神经、血管损伤轻的手术方法,也是防止手外伤后手部功能障碍的重要措施,术后治疗和术后护理是不可忽视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白衣天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来对待病人,才能保证病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娄湘红,杨晓霞.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37-240.
[2]陈成.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45.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6,
781-787.
[4]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533-535.
[5]张成安,刘晓光,朱海泉,等.带蒂髂腹股沟骨皮瓣在急性复杂手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6):25.
骨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
1 骨科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特点
1.1焦虑心理 ①患者由于手术、麻醉过程缺乏认识,担心术中出血过多,发生麻醉意外或手术失败而留下后遗症;②怀疑手术效果,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③害怕手术引起剧烈疼痛;④担心手术增加负担。
1.2恐惧心理 因病情突然的变化以及术前出血过多,多数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
2 骨科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2.1提供信息支持 术前依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向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有关手术和麻醉及术后恢复过程的信息。针对担心手术是否会有生命危险或是否会有后遗症的患者,护士可请主治医师和其进行沟通,告知患者目前此病的手术方法,只要手术后配合医生积极进行锻炼,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或避免心中所担忧情况的发生[2]。这样可消除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换号则不必要的猜疑、焦虑和恐惧心理,并调整患者对手术的期望。
2.2加强患者沟通 患者往往因疾病久治不愈而痛苦不堪,既迫切希望手术早日解除疼痛,又非常惧怕手术,尤其是农村老年患者,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认为手术风险大,极易造成瘫痪,甚至死亡[3]。要消除患者心理上的恐惧,护士应以和蔼的态度,可亲的语言,关心体贴的行为,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以典型治愈病例让患者看到治愈的希望,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取得患者在治疗上的配合。
2.3控制患者焦虑情绪 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应用放松训练可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术前晚指导患者运用想象性放松,找一个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曾给你带来最愉悦感觉,其意义是让患者在术前充分放松,使身体处于舒服的状态应对手术。
2.4做好家属的工作 因骨折、腰椎手术后患者往往某些部位功能障碍,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家属的配合帮助,而且他们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患者情绪,尤其是老人、小儿往往有情感障碍,应动员家属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3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特点
3.1术后抑郁心理 表现为失望,心中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对周围一切感到不满或沉默寡言,睡眠障碍,有的患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多见于瘫痪患者。
3.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以前原本健康的身体,现在已经不受自己支配,内心感到自己很没用,更没面子,自信心受挫。
3.3术后害怕疼痛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里反应,即受主观因素如性格、对疼痛的敏感度、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转移、情绪、既往有无手术经验、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等影响,也受客观因素如术后伤肢局部肿胀、渗血等症状或术后仍要持续骨牵引、骨外固定等影响。
4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
4.1及时反馈手术完成情况 术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手术是否顺利及效果如何。因此,护士应该亲切和蔼的语言适时告知手术情况,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和安慰。
4.2正确处理患者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有光。告诉患者术后24h内疼痛最明显,2~3d后逐渐缓解,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告知患者如果有什么疼痛或不适,要及时说出来,切不可强忍,以便主治医生对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能进行充分评估,根据此评估,采取恢复相应合适的止痛措施,尽量能让患者减轻疼痛或者术后无痛。
4.3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焦虑情绪 术后患者担心预后情况,能否恢复正常功能,多长时间才能恢复。此时,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检查情况来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使患者情绪稳定。
参考文献:
[1]凌敏,谢颖芳,禹海波,等.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应激、自杀态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A):58-59.
外伤引起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患者必须尽快手术,才能有效地稳定脊柱。颈椎前后路联合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骨折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现将我院2001年3月~2008年6月收治的56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患者进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行椎管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8~68岁,平均48岁,高处坠落伤37例,摔伤1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高位裁瘫患者19例,颈椎骨折不全瘫37例,患者随诊时间7~36月,Frankel分级A级11例,B级18例,C级27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颈椎骨折患者由于多为瞬间意外造成损伤,患者及家属有强烈的心理应激,存有恐惧心理,顾虑手术后瘫痪影响工作、学习,因此心理负担重,需要责任护士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对待伤残,耐心地介绍现代医术的发展及手术后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以增加患者的信心、理解与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由于颈椎前路术中须将内脏鞘牵引向对侧,才可显露锥体前面,此动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因此术前应向患者反复强调此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训练。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枕头垫于肩下,头稍后仰,训练者站在患者右侧,用2-4指指端顺气管右侧,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推移,开始用力尽量缓和,频率为5次/min,推移5~8 min后,用力稍加强,尽量把气管和食管推移超过中线,第1d一般为3次,每次为15~20 min,每次间隔2~3 h,由轻到重,一直增加到每天4次,每次1h左右,而且不发生呛咳。
2.1.3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戒烟,练习深呼吸、咳嗽、排痰。防止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方法:(1)吹气球练习:鼓励患者一次性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放松5~10 s,然后重复上述动作。每次10~15 min,3次/d。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2)有效咳嗽练习:患者先深吸气,然后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咳至支气管口,最后用力咳嗽,直至将痰排出。
2.1.4 术前准备 手术前一日给患者洗澡、备皮,备皮范围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 cm以上,并剃净头发,备皮必须彻底、清洁。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进食,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伸屈上下肢,持重与手足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2.2 术后护理
2.2.1 的安置与护理 患者手术后回监护病房,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搬运于病床上。搬运时要保持头颈部中立位,禁忌扭转、过伸、过屈,安置好后戴颈部围领,保持颈部制动。颈部用颈托外固定制动,侧卧时注意将头垫高与脊柱保持同一水平,变换时采用“轴型滚动式”翻身法。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将患者安置到监护病房,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 L/min;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术后应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的动态变化。术后24~72 h为危险期,注意观察口唇、甲床、耳廓有无发绀等缺氧情况,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spO2,同时进行SpO2动态监测,一旦发生变化应及时同时医生。每15 min巡视患者1次,加强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自行咳出气道分泌物,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糜蛋白酶4000 u,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4万u超声雾化吸入,2次/d。指导患者作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患者呼吸肌无力排痰者应做好吸痰护理,从而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2.2.3 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一般术后当天引流液为红色血性液,量大于100 nd,属正常情况,第2、3 d引流量应逐渐减少,量少于30~50 nd,此为术后3 d拔除引流管的指征,若切口渗血较多,注意患者的面色、呼吸、血压、脉率情况。
2.2.4 严密观察患者四肢感觉及运动情况每天上午、下午各检查一次,与前1天作对比,观察患者恢复情况。检查的方法:触摸患者四肢,让患者活动双手双脚,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是否有感觉,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感觉和运动障碍,若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功能减退,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2.5 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高位截瘫患者由于汗腺失去了交感神经的支配,易出现高热(39.5℃以上),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必须选用其他有效的降温措施。严密观璩体温变化,每2 h测量体温1次,保持室温在20~22℃。头部置冰袋冷敷,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同时在腹股沟、腋窝、窝大血管流经处置冰块,及时更换,加强观察,严禁发生冻疮。体温持续不退者,用4℃的冷盐水100~200 ml保留灌肠,或者用10~15℃的温盐水保留半小时也有同样的降温功效,且避免了过低的水温引起的肠道痉挛、腹泻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天给与2500~3000 ml的液体入量,可犒患者所需液体至于冰箱,待温度降为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输入患者体内,其降温效果显著。对于肺部、泌尿系感染所致的体温升高,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由于患者失去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体温有随环境变化的特点。体温低于26℃以下时,引起患者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甚至心跳停止,嗜睡、甚至昏迷。将患者置于空调或暖气室中,保持室温在24~26℃,静滴温热液体,保持输入液体的温度在37~39℃之间,对热敏感的药物忌用此法;体温难以回升者可用纱布蘸消毒后的石蜡油擦拭患者全身,因为液体石蜡油不易挥发,用其油浴后覆盖于全身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可有效减少散热使体温迅速回升。注意加温过程中必须监控患者的所有状况,加温速度不能过快,以防引起心率不齐和休克,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预防并发症
预防褥疮的发生,可应用电动气垫床,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每1~2 h翻身按摩骨突受压处1次,骨突隆处用棉垫垫起;护士定时给拍背,鼓励咳嗽,深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保持大小便通畅。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排尿量,尿道口每日用新洁尔灭棉球擦洗2~3次,每周更换导尿管,集尿袋每日更换,尿袋低于膀胱区,密切观察尿液的性质、颜色及尿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每隔4~6 h开管一次,训练膀胱的感觉及收缩功能;便秘患者鼓励多食粗纤维素食物,增加床上活动量,大便困难的患者可用开塞露40ml保留灌肠。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每天按摩肌群2~3次,被动活动相应关节,必要时配合针灸、理疗等。
4 出院健康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