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培养;创新思维

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高等教育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护理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护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启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严重缺失科研能力,临床护士普遍缺乏科研知识,没有很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更是缺乏科技创新的想法以及动力,在临床工作中缺乏发现问题与改进问题的能力,这与学生在校期间科研能力培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科研创新工作中不可小觑的力量,一味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方式对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材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改变教学方式

1.1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的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主张敢想、敢做、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法,VIPP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的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通过此方式来认识掌握相关知识或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果。

1.2丰富教学内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革新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加强护理学生行为道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考核。注重计算机运用,多开设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建立实践性教学平台课程如专业课的医院见习,校内实训,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生动理解书本上的内容。实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早期参与实践课题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同时开设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多举办一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如操作技能大赛,是学生不仅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聘请一些企业家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代表多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

1.3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欠缺,学生缺乏科研经历和实训指导也是使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缺失的原因之一,学校应鼓励教师多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充实课堂内容,通过此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行导师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通过学生做科研助手,使其在科研过程中积累经验,了解科研流程、思维方式和科研精神。教师也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负面思想,主动传授自己的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化

2.1避免思维定势。

有一些学生会迷恋书本上的内容,一切照搬书本上的理论而不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摆脱书本对自己的束缚,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并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真正的做到爱书但不“尽信书”;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引用权威观点,如果不加以思考就引用会造成独立思考上的惰性,长时间下去人会变得没有主见,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弊端,同学们应做到相信自己的才能,勇于挑战权威,既要向权威学习,又要不盲目;避免思维经验的定势,前人的经验固然是好东西,但一味的遵循经验会使人的思想变的狭隘,经验会随着其拥有主体的知识和经历而不断完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因此要摆脱经验的束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断的丰富自己;护理专业的学生也要避免过分的相信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会使人变得孤立,错过外界一些对自己创新思维建立有益的东西,要将集体的智慧与自己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2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解放天性。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只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参加学院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课外实践,多发掘自己的潜力,不要仅局限于学习课本的知识,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总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教导的知识,要学会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经常利用网络来了解一些新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激发自己的创业热情。另外,不要单纯拘泥于旧思想,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要害怕自己思考的问题有悖常理,要敢于用实践去证明自己的想法,这对于自己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护理专业而言,注重人才效应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护理人员为医疗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又是一个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不能够缺少的行业,所以说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日后护理工作中出现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提升以及对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最好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护理工作人员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与创新,最终才能实现一套完整的护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雷体翟.大学,可以这样度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 图书馆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6-02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1]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发展应用型教育是许多高校共同的选择及普遍的趋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校应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积极转型,创新服务,主动参与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摆在各高校图书馆馆员面前的一项颇具现实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服务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不仅要为教学科研服务,更要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被誉为除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具有更灵活的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图书馆就是这所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舍是各高校自身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和展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图书馆的空间非常广阔,整个环境宁静幽雅。在图书馆内部有精美的装饰和摆设,外部又有绿化和雕塑,体现了图书馆的独特内涵。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知识宝库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挖掘潜能,为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有门类齐全的纸质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让学生接触、学习和积累更广泛的知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保障;此外还有海量的中外文数据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图书馆这座浩瀚的知识海洋,以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大数据为支撑,是大学生综合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能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社会已经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将在相应的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利用能力是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能力,更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图书馆不仅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需的专业文献信息,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开阔视野、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平台。通过举办读书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书评书展等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讨论学习、交流经验、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图书馆更是一个思想集散、开放的、自由的学术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契机,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传统图书馆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都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型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作为高校重要部门的图书馆更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中,顺势积极转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积极开展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履行信息服务与教育职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一)建设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1.积极探索优化纸质馆藏资源

图书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结构,提高藏书质量,就要制定科学规范的选书制度,并严格执行。另外可以深入到师生中间去,根据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他们所需的书目,尽可能地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的要求。开展“你买书,我买单”和“芸阅读”等相关服务活动,方便师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图书馆要不断优化自身馆藏结构体系,让想要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图书馆里能获取到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是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的体现。

2.著重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大对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这也是图书馆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信息技术和理念发展推动了行业进步,数字图书馆从以资源组织为核心,逐步转向以用户为核心。在“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顺应时展需求的,能让大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加快了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

(二)加强馆员服务理念转型,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服务包括文献信息服务、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等这些常态化的服务,还有学科化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探索创新创业等拓展。现代高校图书馆应当成为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知识的殿堂、大学精神的象征,图书馆应把自己定位为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工厂和文化传承中心。

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举办的信息检索课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为论文书写、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检索课还要更加注重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更新馆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快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

“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永恒主题。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变得极其重要。可以提供创新创业信息的导读服务,例如,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集和创新创业有关的信息,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招聘信息等,更加主动地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潮流,学科馆员应主动深入到各个院系,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了解师生对本学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资源需求,并针对性地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员主动服务意识的加强,使图书馆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

在全社会“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更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1.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化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图书馆也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真正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创新创业信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有积极意义。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各类型的学术交流,如学术沙龙和在线学术交流等,这些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能促进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图书馆广泛搜集一些创新创业模范信息,例如本校学生包括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的信息以及其他学校的创新创业实例。通过图书馆的展示柜,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还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讲座交流等活动。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3.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与合作企业相互交流、共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又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转化为实际项目和创业成果,产生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帮助大学生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变成实践。

三、结语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还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核心部门,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当通过丰富自身的馆藏资源建设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自身,进一步提升馆员队伍素质,转变服务理念与方式,增强业务能力,结合实际发挥资源保障优势,紧跟时代步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高等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亚,金秀奇,王秀峰.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优势条件和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2015(6):58-61.

[2]王曦.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26-28.

[3]徐志彬.探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4(15):243-245.

第3篇

一、解读大学生创业之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作为青春代表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的意愿萌发,表现出潜在的创业动机,对其在创业实践活动起着指引推动作用,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及行为,是创业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思维推动大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强烈好奇心,摆脱现有的固有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产生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并积极转化为探索创业的原动力。

二、周边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当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相规定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也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支撑项目和专项资金,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高涨。本人目前创业近一年,通过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交流学习,针对本校及周边高校调查得出一份数据: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创业者86人,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但不难发现,大学生获得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支撑只占数据14%。半年后对之前被调查的86人进行交流调研,当中不到30人坚持创业,大多是由社会经验不足,竞争压力大,人脉圈小,承担较大的成本而放弃创业。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调查数据中有12人开设创意陶瓷工作室,目前均已打开销路,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之创新思维的建议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思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极低的窘境,以下是个人从创业中得出的感悟和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者需加强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结合本人周边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分析,我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思维具有突破性、新颖性、独立性特点,大学生创业者入世尚浅,缺乏经验,所以不能人云亦云,一旦确定创业方向,要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创业之路是艰辛的,大学生创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验,优秀的创业项目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创业者不但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更要善于灵活应用人际交往的技巧,结交志同道合的创业者,提升团体协作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采取“头脑风暴法”,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创新理念。

(二)高校要加强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目前,高校均开设了创业创新指导课程,但由于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等诸多问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实用指导性不够,要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作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首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专门的创业教材(讲义),介绍政府扶持非公小型企业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特别是适宜大学生创业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和相关政策。以及各级教育部门,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的各类项目支撑和通道;其次进行授课方式改革,突破原有的单一性课堂授课模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授课形式,从课堂授课拓展到专题讲座,如邀请成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代表、优秀的创业校友现身说法,介绍创业经验,分享创新理念,帮助学生群体解读创业道路中的困惑,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从整体教育细化到个性化辅导,针对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建立跟踪扶持系统,加大扶持力度。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创造性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兴趣广泛,自信心强,求知欲强,独立性强,富有责任感和想象力,敢于尝试困难,勇于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关注学生敢于自主探究、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以及形成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研究意识和态度倾向, 而并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这种创造性品质是学生长大成人后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得以中充分发展。

结语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其本质是进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地理教学活动是“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要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才能得到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

2、李红《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J] 保山师专学报 2004(2);

第5篇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希望,试想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那我们今天的世界还是在远古的贫穷时代,不会有今天的发达与现代化。今天,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追其根本是我们的思想在进步,是我们的思维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挑战,不断的超越。而数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从简单的计数到方程,再到微积分,甚至更高的数学问题,数学科学家们在不断地努力。就拿我们普通的职业教育学生来说,从基本数学公式的学习,到对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体现了创新的重要。更何况,现在的数学问题问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注重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创新意识必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利用数学课教学强化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职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怎样培养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1.改革教学思路,渗透创新思维首先,方法的改变要先有对思路的认可。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某门学科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学习的需要以及学科知识的特点,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思路、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学校、老师、学生都必须要意识到这种创新的重要性。作为老师,必须要有对学生的引导过程,老师必须要改变以按部就班进行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打破以往的框框套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大胆突破。这样才能把创新的教学思维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发现与体验在先前的教育方式中,老师总是把课本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单纯的教给学生,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怎么用这些知识,学生也是在单纯的记忆,这样未免有些灌鸭子,我们要改变这样单纯教学的过程,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定理、概念,这样这些知识就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改变单纯的记忆,通过自身的发现,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公式、定义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老师还可以选择时机将与专业的关的、需要本学科知识解决的问题引入,比如会计专业的可以引入“如何求方差”、“概率”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学生自觉的把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更好的发现更多的问题。

3.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创新意识(1)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好奇心是创新的第一步,有了对数学的好奇,学生会自觉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会主动的探索数学的奥秘,这样不仅解决了数学公式定义的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学习效果也是很大的提升。(2)培养归纳意识,鼓励大胆猜想。归纳法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将事物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探索新的知识。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发现正是归纳意识的充分体现,后人依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大胆猜想了空出来的元素,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数学问题都有相似的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原有的方法去解决新的类似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3)选择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独立学习探讨。教材中有很多的选读或者延伸性的内容,这些问题老师们可以交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内容,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发表学生自己的意见,最后老师进行综合评估。

4.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1)提倡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路。有很多的数学问题有多种解答方法,老师不必刻意强调某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角度的变换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这个和归纳法的利用有相似的道理:归纳是利用原有的知识尝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是学生在广度上的延伸;而一题多解是深度上的延伸。老师应该综合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综合分析,并把这些不同的思路在反馈给学生,做好思路的沟通交流。(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鼓励提问。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的提问质疑不仅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而且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问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恐怕才是最大的问题。

第6篇

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中学语文教材、大纲、新课程标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材的重点去设计作业,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延伸。因为学生都存在着两种知识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应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并从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达到巩固和提高语文水平的效果。

而我们根据中学生知识和年龄以及爱好不同,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课外作业。不是以往机械式的题海作业,而是丰富多元化的课外作业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阅读作业、动手作业等。既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这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口头作业,就是让学生多朗读,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别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写文章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同时读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启发。书面作业,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些书面作业,例如抄写本节语文课中比较精彩的段落,或者让学生多写些读书笔记,日记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他们的思维。阅读作业,就是让学生多阅读些关于文学方面的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可以写读后感,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喜爱的,通过看和写,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以及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的文学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扩大知识面。从阅读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作业,就是让学生动起手来,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无论哪一种作业形式都要紧扣教材进行,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现在是21世纪,如我们还秉承过去落后的教育模式是不行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在复杂社会中顽强的适应能力,不断超越别人也超越自我的能力,其实创新教育没有固定模式,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探索。作为新时代教师不应该再走老路,而应该重新重视中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方法,从利于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外作业必须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观念上必须抛掉以前的只为分数不顾一切的老观念,应产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作业观的新的观念。这是因为: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外作业应该由机械性的单一化题海战术向丰富多样化的语文课外作业转变,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外作业必须走多维化道路;而形式上语文课外作业更应该是多样化的;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语文课外作业的评价方法也应该多元化。中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原则。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在中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要讲究层次分明;而在设置语文课外作业的内容上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语文课外作业的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课外作业的设置上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但也要注意语文课外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7篇

浙江常山钳口中学

刘有福  宁 晓 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只是指教师的口头语言,它还应包含教师 的表情语言 和书面语言,而作业批改正是教师书面语言的直接体现。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评语来评价学生 的作业,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业批改必须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思维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与能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有的,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教育影响相关联的。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才能发展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小时侯老师曾叫他做一条小板凳,第二天他交上一条非常难看的板凳,他的老师说他从来见过这么难看的板凳。爱因斯坦认真地说,“不,我的第一条板凳更难看呢。”接着他从身后拿出他的第一条板凳。爱因斯坦正是靠这种勇于创新,永不气馁的精神,不断地在科学领域中创新和拼搏。许多科学家他们并不是个个都是天才,他们所具备的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执着和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思维人类就没有今天高度发展与繁荣。弓箭的发明,印刷术的改进,计算机的应用,等等,人类历史的每一步发展与变革,无不凝聚了一代代人的创新思维。

要把作业批改与创新思维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批改中努力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单一呆板的“ ”“ ”批改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学习积极性,增长他们的惰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不利于整个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多方面尝试,努力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结合,采取精批、选批、面批、学生互批等多种批改手段,且注上不同的评语,在教学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精批,教师逐本批改,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普遍性问题,采取及时的弥补措施。采用师生共同约定的批改符号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和提问。如属单词拼写错误,通过对错词打圈;属惯用法错误,通过对句式、短语下划“~~~~?”;语法错误标注“________ T”;数的错误标注“_________N ”;而“ ”往往表示解题的关键所在。如:

Miss Zhao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acher(s).

Neither of the twins come(s) from England.

English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any other subject(s) 符号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对所存在的错误一目了然,从而引发学生对所做的作业进行重新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加深。

作业批改不应只局限于找错误和对错误的质疑,对于正确的答题也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如:“She is good at maths.” "Jim learns English by himself ."在下划线部分注解“another way of saying ”;在宾语从句“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she lives ?”下划线部分注解“why” “How do you know”等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知识得以升华。

通过精批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需要教师的付出大量的劳动,没有充裕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本人也采取了选批方式。选批既可以抽改部分学生作业(包括好、中、差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可以就某次作业中部分典型题目进行选批,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批注、设疑。选批有利于提高批改速度和增加批改的针对性,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较强的指导性。

面批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不仅使获得的知识理解比较深刻,记忆比较持久,而且会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需要。面批要注重采用启发性原则,所提问题要适合学生程度,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批改过程中要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下,积极开展思维,认真探求知识。《学记》也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批改中做到“和易以思”就能达到良好的启发效果。

学生互相批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仿的学习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类似的学习程度都能促使学生在互相批改过程中,从不同侧面去创设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批改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利用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发现”从而形成对知识的较全面的认识。

教师无论采取哪一种批改方式,都必须写上一定的评语,这是各种批改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肯定和评价。教师应当认真对待学生作业评语的评定。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也应尽量避免重复多次出现同一种评语,以增加学生对批改的新鲜感,进而促使他们通过查字典,问教师等不同途径去寻找评语的真正意思。作业批改应以鼓励性为主。如对质量优秀的作业,本人通常注以“Excellent”“Wonderful ”“ Very good ”“Fantastic ”之类的评语;作业一般的也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出优缺点。如:“Try your best ”“ Pay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pron”“ Please write carefully”“ Your handwriting is wonderful ,but try toreduce the mistakes”。另外,在评语边还可以写上一些有关学习方面的名人名言,不时地鞭策学生,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A lazy youth ,a lous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a stone ."(滴水穿石)

"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sity ."(失败乃成功之母)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总之,不同的作业批改方式都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角度展开,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内涵。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我们教学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教会他们运用创新思维,大胆开拓,尽情在知识海洋中遨游。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书目:

裴文敏等 《教育学》 1994年杭州大学出版社

袁振国

第8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部件修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32-1.5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或者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我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多数观点认为: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层意思,前指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科学态度等;后者批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因素,包括各种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法。

实际上,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应当更加丰富。创新能力除包含创新精神外,还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要素:(1)创新思维层面,创新思维由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综合而成,它有三个特征:即变通性,指创新主体在处理外部信息时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处理信息;独特性,指创新主体对事物常常有与从不同的见解。(2)创新方法层面,是指创新主体认识客观事物内部规律并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技能。(3)创新人格层面,创新人格是指在培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时必须要培养的与创新有关的个体素质,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求真务实、富于社会责任感等品格。(4)知识经验层面,指创新主体具有知识和经验的博专兼具性,包括获取信息以及创新学习的能力,对已有的知识、理论、经验和信息灵活运用的能力。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方法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具体技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在一起。创新学习能力表现为自觉、能动、有目的、创造性地从事学习活动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载教员及书本知识。

可见,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方面,知识积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经验积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完成,获取信息的能力需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或者讲座以及上机实践来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需要学员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得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更需要通过素质教育和创新过程来实现。

二、任职教育党员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欠缺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效培养的措施与方法,体现在学员的培养方案上。笔者分析装甲机械维修专业现行的2013年版专业课程标准,发现明确提出开设专门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课程的专业并不多。

即便如此,笔者认为提出创新能力的课程要重视本专业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来看,培养方法还存在问题,即没有体现出对学员创新战备和创新战术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总体上看,当前学员的创新能力存在以下问题:有创新意识,但不知如何利用和创造条件;有创新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虽然在少数课程中也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技能,例如在“部件修理”的实践教学中,教员经常向学员讲解各种部件装配创新的技术和具体的变换方法,这些方法无疑能使学员了解形形的装配方法,或者如何从一些已有的方法巧妙变换形成一种新的方法,并通过掌握它们来进行新的设计和实验,并进行对比。这些方法固然可以开拓学员的眼界,得到创新思路的启发,但限于具体部件的狭小境地,没有搞清楚这些创新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方式,只能使学员的思维局限在一定的形式中进行一些模仿性的创新设计,难以取得原创性的、不同于以往结构的新方法新思维。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具体的技术创新方法,学员则只知道在该领域如何做一些局部的创新工作,很难把机械领域中的创新技能移植到其它技术领域中。因此,对学员进行创新的能力培养,应在训练其掌握具体创新方法的同时,注重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方式。

三、在部件修理实践课中训练任职教育装甲机械

维修专业学员创新能力的实践

如何在让学员学习和掌握创新技能的过程中训练他们掌握创新思维方式,是“部件修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式的重点内容。

笔者在部件修理中改变了过去单纯传授分解、装配技能方法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入手,结合各种创新方法,训练他们掌握创新思维方式的恰当运用。例如在行星转向器装配工艺方法教学上,并非让学员直接按指导书设定的步骤常规装配方法:即将活动盘、闭锁离合器和行星传动器分别装配,之后合装在一起。工艺路线分为一短(装配活动盘)两长(分别装配闭锁离合器和行星传动器)共三段,闭锁离合器和行星传动器合装时需要同时保证太阳齿轮和四个行星齿轮、太阳齿轮处密封环与行星架内孔、内鼓的内齿与外齿摩擦片外齿三处配合。而是先向学员介绍行星转向器装配的重难点原理,如何克服闭锁离合器与行星传动器的三处配合为着眼点。同时介绍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概念、特点及应用。然后,让学员尽可能地运用发散思维找出各种能简化配合条件的方法,如先分别进行活动盘和闭锁离合器的装配,再将行星传动器的零件依次装在闭锁离合器上。工艺路线分为一短(装配活动盘)一长(装配和锁离合器后依次装配行星传动器零件)共两段。并尽可能搭建所想出的方法进行实践,再观察其方法是否简便且符合装配规定。让学员明确不管采用何种变换,部件的装配都要满足其特定的技术参数。

学员从实践中体会到了这种创新装配方法中隐含着发散思维加收敛思维的创新思维方式。事实上,这种创新的方法是从已经确定的装配条件出发,尽可能地思考改变那些要素可以使装配条件进行简化,于是思维就开始发散。想到了选择不同的顺序可以使机构的装配条件顺序发生变化,把同时满足三种装配条件变化为先满足两个再满足一个。实践中,通过机械变换原理中需要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即先让学员在实践时选定一种确定的装配方法,运用发散思维找出可能引起改变的所有因素,并用收敛思维的方式逐一考虑在每种条件下是否唯一,确定是否满足装配时所需要的条件。

对多种方法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吸收其长处。综合运用同中求异、发散收敛等思维方式并结合具体的创新技术方法重新改进设计原来的装配方法。注意克服其不足,形成更加优秀的工艺。采用具体创新技能同创新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能提高学员对部件修理课的兴趣,同时能很好地、灵活自如地掌握,提高创新能力。

四、加强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为了提高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有效性,创新能力培养反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把培养任职教育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作为一门公共的通识课程开设,且宜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具体的创新技能教学内容,并要求把通识课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融入具体的专业创新技能中。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创新教学来提高学员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和创新方法的运用能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第二,加强创新通识课程教员和各门专业课程教员对于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其创新教育的教学水平。第三,在任职教育学员中开展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知识讲座,普及相关知识,让学员了解更多的发明创新案例,开阔视野。第四,在任职教育学员中开展各种创新大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更好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第9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学习中培养;实践与理论

随着祖国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一个具有高素质的机电专业方面的人才,对于祖国未来建设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而一个机电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全面,不仅仅是能够进行正常的机电方面的生产实践,还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改进,这就离不开一个相关人才创新思维的努力。在近几年国家对于机电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注重对于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该如何在机电专业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呢,这是需要机电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不断努力的发展方向。

一、目前机电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电专业在我国极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当前的生产实践需求上来看,一个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具有的能力都是无可取代的。因此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当前,机电专业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相关行业需要推动的一个过程。在机电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机电专业对于今后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良好思想的形成。

(一)教育观念落后

受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对于学生培养课程的选择上还存在着偏重于文化课程的情况,对于专业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相应的课程课时,也都大多数偏向与选择文化课为主。本身机电专业的专业性就偏强,专业课存在的学习难度较大,而本身机电专业的学习又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印证所学技能。而课时重视不足,导致机电专业课时不够,进而也影响到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教育方式落后

目前院校中适用的教育方式并不多见,多数情况都是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教育中,对于实践的操作少之又少,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做到有效的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本身的思考能力的培B基本忽视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敷衍了事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对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

(三)经济方面存在短板

相较于其他传统的专业,机电专业的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以及资源支持,因为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实践中所需设备的引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对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是一个物质上的保障。

(四)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机电专业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来说,其中所包含的专业性知识,重点也偏向于理论性的部分,对于专业中实践方面的问题涉及较少。此外,因为种种原因,在教材中对于课程的设计比较死板,教师在进行教材讲解时又不能够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甚至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性的思维,落后死板的教材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二、如何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个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工作。

(一)对创新意识的引导形成

一个意识的形成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基于无数个重复工作或思考方式后形成的一种体系。能够使你在第一时间对于身处的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在机电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激励自己进行创新方面的思考,不断地强化这种思考的意识,争取能够在机电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已有的知识或实践的方式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并在实践中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创新建议的实现。

(二)不断巩固加深创新思维的影响

在创新意识形成并进行实践之后,要对此类思维有意识地进行保持,不断利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机会进行重复巩固,争取能在机电专业的相关学习完成之前形成一个系统的,健康的,有持续性的创新思维。同样的学校和老师方面也要对相关思维的培养提供便利,方便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培养创新思维,也要鼓励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进行相关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工作,激励学生对于自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创新思维的完善

一种思维,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多数都是存在一定漏洞的,在创新思维上更是如此,区别于其他的思考模式,创新思维对于突破的思维界限和传统的颠覆也意味着创新思维本身是一种倾向于破坏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思考模式中的疏漏要及时进行弥补,这样,在创造过程中才能保证思维的严谨性,工作中才能更加安全稳定地进行创造活动。对于机电行业中进行创新也是机电行业不断发展的一个保证,也是对于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的技术支持。

三、办学机构与社会环境对于创新思维的影响

(一)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就要积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学生中分的信任、尊重与理解,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还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切实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快乐,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发展。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的建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充分挖掘自我的潜能。

(二)丰富实验实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机电专业课程与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联系性,为此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丰富学生的实验实习活动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参与实验实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对问题的钻研能力,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独创性获得提升。丰富多彩的实验实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比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实验实习教学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广泛性与独创性的特点,进而使学生实践过程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梁干波.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赤子旬刊,2013(10)

第10篇

摘 要: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挖掘与创新思维的锻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职业教育阶段求学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初中和高中相比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并不高,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并非要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挖掘与创新思维的锻炼。那么,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和谐的教学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悲戚的情景会导致学生出现痛苦的情感,积乐观的情景会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愉快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的教学情景,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让学生扮演廉颇和蔺相如,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为课本剧,并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这既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

采取以上的方式,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再枯燥、无趣,而变得丰富、多样,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作为礼物来接受,不能让学生将其看做艰苦的任务”,基于这一因素,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要意识到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设置好适宜的情景,催生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着直接的影响,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那么必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谈创新了。反之,若能够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敞开大门。

例如,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可以将重点问题放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杨修的死因;第二,我们可以在杨修身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被迅速的激发出来,并将这种兴趣带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构建出一座桥梁,种种实践也证实,只要教师能够采取适宜的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重视发现与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需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与读书时间,并积极的将合作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从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从他人的思路中得到启迪,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效果,还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够形成一种独到的见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萌芽,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间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俗世奇人》的教学过程中,在讨论“杨巴”与“杨七”“奇”的地方时,就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分析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杨七这种埋头苦干、真才实学的人,也需要像杨巴这种随机应变与圆滑世故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之外,教师需要随时的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砍看法,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方思考,发展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对于学生而言,想象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知识,知识有限,但是想象力却可以概括世间的一切,职业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强化了这一认识,因此,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考虑到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可以多创设一种幻想式命题作文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进入适宜的情景中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可自由自在的翱翔,无拘束的进行思考。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内容,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观察,深入的体会到文章的意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与想象,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重视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预习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意义构建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信息的构建者,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师的引导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同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要意识到,学习的目标并未简单的达成认知目标,而是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继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以及促进者,在预习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好相关的资源、经验与情境,联系教师的文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充足,丰富他们的构建经验。由此可见,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清贫》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让学生从“是怎样的人”这一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与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预习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出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来安排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学习策略。

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雯.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

[2] 张瑛.构筑没有围墙的语文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2)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主体性 想象力

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差。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化学学科有很多内容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能够创造出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创造型人才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速度,而创造力的核心,又是创造性思维力,因此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创造性思维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激发认知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它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份。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知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能否发挥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知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增强自信心,鼓励他们特别是困难学生,积极进取,追求成功。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化学学科,并努力从事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而教师心灵中的兴趣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认知兴趣的高涨。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掌握自,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活跃,这就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为建立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了问题情景。

二、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化学知识

1.除了课堂数学外,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到《硫酸》一章的计算题时,不妨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及能形成酸雨的量,顺势讲解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学生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并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

2.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对学生讲解有启发、引导作用的化学知识,趣味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有计划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选定、安装仪器,配制药品,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通过如用柠檬酸和小苏打为原料制甜汽水,用有机溶剂溶解化纤废品制取简单粘合剂,配制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简单实用的技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常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对课堂上学会的知识,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从多个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勤于思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上升为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勤于提问,提倡问答式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尽量用提问的方式和设疑的方式给出,然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善于发问,时时设疑,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状态,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上善于寻求及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妨将论题引申开来,创造一个能激发想象、引起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进行自我体验,然后教师归纳出不同想象的结果,引导出事实上的结论。学生的想法有时是正确的,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因为这些想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力,尽管这些想法对社会对他人来说并不是新的,而对自我来讲却是新的,是初次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和树立信心。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新思维 网络

[作者简介]王海青(197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电脑艺术设计教学及职业教育研究。(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67-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类型,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构建起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等艺术类职业教育,在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对于艺术产品的企业来说,对于记忆、计算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是更需要员工的创新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业等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局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系动画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中设计方案可多样化

与理科专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中许多的设计过程,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中国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练武的人到一起,哪个更高一筹,是很容易判定的,是有着绝对标准的,两个人比试一下,赢了的自然就是第一。而在文学艺术的范畴,则很难判定,是坡的词更好,还是李清照的词更好?恐怕是难有定论的。是罗丹的雕塑更美,还是齐白石的国画更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对于工业的造型艺术设计来说,同一件东西的造型,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人们的喜好和审美观点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在艺术类的职业教育中,基本的造型和色彩理论是一定的,但是每个人的运用方式可能不同,包括学生来自的地区可能不同,有广州的,有内蒙古的,做出的作品可能风格迥异。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作业,我们只是修改其中错误的部分,比如在写实的动画中,正常的奔跑不应一瘸一拐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应该符合基本生理参数等,而对于其他的部分则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有些项目的学习中,不仅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本身也可以不是唯一的。一个三维奔跑的项目设计学习,题目可以设置为一个孔武有力的壮汉奔跑,一个年迈老婆婆的奔跑,一个小学生蹦蹦跳跳的奔跑。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个去实现,并做出人物的特色。这样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独立地思考和创新地塑造形象。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部分学生的抄袭问题。假设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最南端的省是哪个,学生甲写上了海南;学生乙不会,但是看到了学生甲写的海南,则也写上海南。这样抄袭发生了,而两个学生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在艺术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于每个学生的造型和动作都各有不同,出现很相似的人物造型和动作的时候,将会被轻易地辨别出来。

二、加强讨论和互动促进每个学生表达出想法

在艺术类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创新和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项目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的过程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美国人做过一个研究,就是为什么远程教育教出来的学生不如全日制的学生?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全日制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对于学生的提高很有帮助,见下图的对比。

自由的讨论对于学生开阔思路、提高创新的思维是有帮助的,很多好的创意就是在讨论中产生的。作为教师当然鼓励学生直接地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和讨论设计的构思。但对于学生而言,十几、二十岁的学生,其性格不是三五个月轻易能改变的,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热衷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在鼓励的同时也多开辟讨论的渠道,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一方面是课堂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另一方面是,在艺术系的服务器上用开源软件建立一个PHP论坛,学生的项目作业完成后,直接发到论坛上,可以互相观摩点评。这样,即使一个学生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当他把自己的项目作品在论坛上,又浏览了别人的作品之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和其他的学生有了互动。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融入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学习框架是新的学习文化的一个方面和新的学习形式的发展。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其职业能力的开发不仅仅是之前职业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到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是目标开放的,并通常不遵循固定的模式和程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需要新的交际关系和交际形式。其中包括用新的媒介,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及其他新的形式,如项目控制及协调组、会谈、新的小组、反思团体等。在职业教育的后期,我们尝试逐渐融入企业内的终身学习的模式,企业内的目标开放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能更加顺利地过渡到职业工作中。

三、培养自我更新不断学习的能力

《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是一本由汤马斯・佛里曼所撰写的畅销书,书中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书中写到:在平坦的世界中你们首先需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每个人都应当培养的能力。在这个时代里,大部分的工作都将不断受到数字化、自动化和外包的挑战,而且新的工作和新的行业也将越来越快地涌现。职业教育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正规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环节中,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思想在这里并不完全适用。教师应该更多地和学生平等对话,以互相讨论的方式教学,而不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方式。更多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方式的思考。

当学生步入职场,积极主动思考和行动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等待听命行事的学生,往往会很被动。学生在艺术设计的领域中,只有主动地掌握了不断学习的方法在不断的设计和创造中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并不断提升。变平坦的世界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接触更全面的信息、更新鲜的理念、更多一流的学术前沿知识、更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更广的发展平台。学生应抓住世界日趋“变平”的良好契机,怀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发展创新思维,迎接未来的挑战。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多元化

创新思维的基础就是开放的心态,能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流行的新的艺术思想和设计方法。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入新鲜的流行元素,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的知识结构的改变。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色彩的技能之后,我们以教材为基础,更多增添了流行的电影动画和广告特效,让学生分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这些素材很多就是学生前一天晚上在电视里面看到的广告或者是电影里面看到的特效。这种教学的方式,不仅推动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就是从事这类的工作。有一个学生进入公司的一段时间之内就是在制作三维的鸟的翅膀的扇动和各种飞行的动作;而另一个学生则是制作三维物体碰撞过程中的碎裂和凹陷等特效。所以,在这些流行元素的引入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求职和工作过程中和美术指导的沟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前提就是,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需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对于艺术流行元素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在平时看电视广告和网络动画的时候,就经常把这些作为设计项目来分析,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在写意山水一样的意境中,一幅水墨的鱼冲起来变成了飞鸟,飞鸟变成了山川,山川变成了打太极拳的人。这样的创意构思有什么独到之处,技术实现应该怎样去做。在这些课程设计的案例中,流行的设计元素设计思路成了最好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开放的心态,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随时留意周围的各种创意,启发自己的灵感,保持活跃创新的思维。

五、培养文化底蕴促进创新思维

创新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艺术创新的动力在于对美的追求,真正的创新在于通过新的事物、新的表现形式,打动人心,启发思考。这需要文化底蕴的培养。宋代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艺术的创作,艺术的表现只是一个形式,而表达的内涵,是单靠练习动画软件操作技术所不能获得的。需要更多地体验生活和培养文化底蕴。现在流行的国产动画片中,只有技术没有思想的动画比比皆是。有的制作矮小丑陋的形象作为主角,从形象到语言到动作力求猥琐。还有的动画人物表情木讷,动作呆板,智者加英雄加群众加坏蛋,原地兜兜转,做成低劣长篇肥皂剧。只靠商业运作占有市场,他们成功地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垃圾。这样的现象说明,至少在艺术设计领域,没有文化真可怕。职业教育不代表只要技能不要文化,文化也不是必然和高学历挂钩。比如法国著名作家卢梭,就未曾经过任何正规教育。我们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课和选修课方面,我们开设了诸如陶艺制作、世界动漫文化精品、电影与文学、明清小说欣赏、美国流行文化、太极拳等多种课程,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在教学中突出技能和思想的结合。

六、小结

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需要突出艺术的多元化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培养毕业生创新的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思考,只有这样毕业生最后才能应对艺术潮流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13篇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临床;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36-03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clinical medicine

ZHAO Shuguang, WANG Jingjie, WANG Xuxia, LIU Zhenxiong, QIN 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refers to reasonable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before making decision of what to believe or what to do. It is one of the core skills that medical 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Critical thinking can facilit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is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nature of medical disciplin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l model and talent require. Sinc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new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fo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for teachers, PBL 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evaluative system that help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hould be given great emphasis.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linical; PBL teaching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确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七项核心技能之一,要求医学毕业生必须达到批判性思维的6条基本标准,说明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医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1]。国外许多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中已纳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和内容,而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医学毕业生的素质。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课程体系改革,在新课程计划和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对于培养合格临床医生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GMER和2008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医生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医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对于得到合理结论非常重要。因此,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批判性思维大致可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的目的并不是发现他人的错误,也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质疑、辨析、推论、评估、反思[1-6]。对医学生来说,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态度与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获得知识的认知与能力的提高,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观察现象、审视理论、分析观点。

2 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仅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其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如下。

2.1 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健全人格是其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社会适应性极强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社会上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许多医学生面对压力及诱惑时难以做出理智的选择和理性的决定,以至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而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现实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2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创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信息素养密不可分,更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获取、分析、判断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选择信息,解读和评价信息,提高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适应性信息时代的要求,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3 适应医学学科性质的思维

今天的生命科学已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将众多相互区分的分支学科密切联系和组织在一起,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技术。生命科学的这一特点反映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人们从多角度用多种手段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结果,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生命科学复杂而深奥,充满了未知,面临的问题无穷无尽,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热点。医学生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大胆的质疑精神,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就会陷入真伪难辨、进退维谷的境地,无法承担未来的科学研究任务。

2.4 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思维

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临床诊疗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以患者为中心”转化,这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全面认识患者,既要掌握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综合分析,充分反应,从而提高医疗效果。这种要求恰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考虑问题要兼顾整体,解释事物应顾及环境的原则。因此,应用批判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情景的本质,满足了新医学模式要求。

2.5 创新型医学人才需要的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4]。GMER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的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医学生才能开放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摆脱传统思想禁锢,敢于创新,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发新的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新思维,而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保证其效力则是批判性思维能的功能。

3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与基础课阶段接受的信息总量、医学科学科性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5]。

目前国内多个医学院校正在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其总体设想是将医学教学的多个模块课程全面贯穿重组,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为主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组织教学主题,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床边教学和行医训练等,建设全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证明,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手段,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融合到课程知识中来是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4]。课堂教学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均是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调整,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3.1 强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趋于成熟,思维已趋理性。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富有激情,不轻信他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医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和创造性地学习。这种理念为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可能。

3.2 加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也应具有批判性的教学态度。已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教师能够围绕批判性思维设计和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反应的质量。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新型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这种文化环境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独立分析和评价知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创设“思维性教学文化”,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最后,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

3.3 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

PBL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3-4,6-8]。其主要流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共五个阶段。学生组成各个学习小组,自学交流和讨论及总结。PBL从两个方面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3.3.1 PBL教学组织形式 PBL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研究表明,就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而言,大班教学效果不如小班。学生在讨论小组中,更容易与教师进行配合,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容易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更容易发挥其主动性,予以个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3.2 PBL教学案例特点 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多元解读是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PBL的教学实践中,PBL案例也强调能够多元解读,譬如对一个临床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每一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提出多种诊断可能和解决方案,摒弃“标准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参与其中,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最终确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刘军等[8]证实,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测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证实真实病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激发兴趣,并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4 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学,激励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学评价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过程应该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激发其主体精神,促进其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价应综合评估每次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力等,重视对学生认识过程、情感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坚决摒弃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的做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结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医学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对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如在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对教学不同环节进行改革,纳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必将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J]. 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 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08-109.

[3] 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4] 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样的思考[J].教育学术期刊,2011,(2):13-15,43.

[5] 储成仿.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5-6.

[6] 易西南,伏辉,孙建永.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优化[J].解剖学研究,2011,33(3):236-237.

[7] 丁茹,高文武,刘亚伟,等.论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38-240.

第14篇

关键词: 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 创新性的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6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服装行业对创新型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近二十年来,尽管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人才,也受到了服装企业特别是一些品牌企业的欢迎,但在工作实际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及创新行为远远达不到行业发展要求,因此,严重制约了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作为综合性民办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又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好,理性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但艺术功底差。为了更好地体现综合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学生特点,并且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服装行业的通才,在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应有别于服装专业的艺术院校。

一、发挥文理科学生的优势,将理性思维方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理性思维是一种规律、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递进式的思维形式,将理性思维应用在服装设计创作中是一种行之有效并且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文理科的学生,寻求服装艺术的规律与本质,从而指导服装创作与实践。如《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程,可以将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在理论知识内容部分注重理论基础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服装材料与服装的关系,发挥学生的刻苦钻研与探索精神,系统地讲解服装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从理性角度来讲解,注重用逻辑思维方法来分析各种服装材料;在实践内容部分,通过不同服装材料、不同色彩与不同款式服装的视觉效果,使学生掌握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发展规律与本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为学习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内容上要重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运用感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感性思维方式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就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通过感觉器官传递给人的大脑,形成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形式。感性思维的主要特性是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服装设计师一定要有时尚意识、创新能力和超前意识,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严密的思维,即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感性思维能力,二者综合构成创新思维的主体,创新思维寓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多看一些各个时期流行的、时尚的服装,多看一些不同质地、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服装,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各种服装形成很丰富的印象,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各个学科间相互渗透,从色彩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服装管理、服装营销与品牌策划等方面来讲授,培养服装设计学科的通才。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开设的大学语文、美术鉴赏、服装史、服装设计概论等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能力,不受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学生畅游在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加强综合院校服装设计学生的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吸收多种服装艺术的表现手法,开发学生服装设计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其大道,勇于创新。

三、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掌握所学的知识

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灵活地接受知识。使学生潜在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渠道自由地发挥出来,将学生从应试教育固定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打破传统教学中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种模式的教条主义,贯彻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主导的教书育人的方针,是新时期培养真正有开拓进取精神、体现一专多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任务和要求。趣味性教学法就是一种投其所好,诱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根据调查统计:学生在心情愉快时认真听讲,能接受老师所讲课内容的95%以上;学生在情绪不稳定时,听课不可能全心投入,所以只能接受20―60%左右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觉得该学科无味时,上课就会心不在焉,其接受值可能为零。因此趣味性教学法就是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做实验、竞赛、评比等活动来发挥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服装工艺设计课,如果只讲理论原理,再督促学生练习,结果肯定收回不大。在教学工程中,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利用一定的时间举办一次竞赛。要求所有作品必须是用缝纫机缝制出来的,内容不限,可以是衬衣、裤子、手提袋、帽子或是洋娃娃的衣服等。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都设法做一些东西,并且干劲十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缝制过程的操作技能,而且还掌握了许多工艺技巧,摸索出很多工艺处理的方法。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设计思路

第15篇

创新教育与“四个学会”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二者所追求的最终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储存知识,科学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面对教育现状,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以下是笔者对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仅供参考。

一、创设多种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课堂上一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的责任心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例如:在讲解冲量、动量定理时,提出为什么在跳高比赛的场地要用海绵垫?这个问题立即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迅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受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立即进入觅取新知、寻求答案的紧张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故事,引进当今物理的新发明、新发现、新发展,介绍当今世界物理学的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应用。例如,在物理、电工等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若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动、好奇、坚忍不拔的精神。创设开放性强的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思考和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勇敢精神。

二、注意培养发散思维,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意识训练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智慧因素。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设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提出许多新的、具有独到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样思维广阔,运用灵活、变通性大。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式多导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种有效方法。为了寻求不同于他人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就会趋向于积极主动状态,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长此以往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思维的灵活性,还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多方面看问题的习惯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新思维

学习专业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谓创造力教学,就是指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教师要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想、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技能的情况下,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有利于达到开发智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三极管三个电极测试时,在判别发射极与集电极时,要求用一只100千欧左右的电阻跨接基极与集电极之间,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最方便又最快拿到100千欧左右的电阻,这时有的同学就会想用舌头、用手,尽快拿一只色环电阻等,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同意用手指头(人体电阻)代替一只100千欧左右的电阻最快,从而更好地掌握三极管的测试方法。

四、重视实验设计多元化,培养实验创新能力

在电工基础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方案多角度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可以向学生提出:(1)若实验中,发现电压表损坏不能使用,如何利用原有的电路继续完成实验? (2)若实验中电流表损坏,能否将实验继续进行? (3)若在以上(1)或(2)中没有可变电阻。但有一个阻值已知定值电阻日。则该实验如何继续进行?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发展。当然,这类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电工基础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这跟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便不同了”一样,某些条件下,变换角度就会有发现和创新。“磁可以生电,电可不可以生磁呢?”法拉第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创造发明常常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

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多角度设计实验,可以克服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从而训练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实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五、赋予学生自主创新的时空,激发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