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科护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09~2011年分别招收护理专业学生,每级三个班,分别有198名,203名及211名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在本校已就读一年半,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
1.2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主干学科之一,我校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下学期讲授,是护考必考课程,儿科护理学试题一般占护考总试题的13-16%。随着笔者对教学、护考认识和实践的深入,自2011年起,采用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提高护考认识,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护考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护考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清楚意识到毕业后只有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就业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临床实习期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前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1.2.2紧贴护考大纲,对教材内容去繁就简,采用模块化教学
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和吃透护考大纲,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去繁就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模块化教学,一般来讲,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儿童保健;第三部分为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对这三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进行划分,根据护考大纲要求的内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对于大纲没有要求的内容,而临床中又有应用的内容,也应该重点了解,这样既有效应对了护考,也有利于临床知识面的拓展。另外,还应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问题,以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从传统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研讨相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1.2.3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是考试的重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及护理要点,这部分部分内容系统性较强,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紧密,不但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临床工作经验,也就是说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很多学生不足的地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倡理解后再记忆。如对发热患儿要注意保持体温稳定,当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降温,而对麻疹患儿,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乙醇拭浴,而对水痘患儿可用物理降温,但不能用阿司匹林。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理解疾病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记忆。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口诀记忆法,如婴儿发育的过程,粗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精细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一握二伸三抓扒、六换七捏九食拇。
1.2.4重视病案教学
教学中注意采集并整理各种疾病的真实案例,在每节课结束后,老师提供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如:患儿男,5月,发热5天,伴咳嗽气喘3天,加重1天。查体:体温39.4℃,脉搏146次/分,呼吸34次/分,精神较差,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血WBC18×109/L,N0.75,X线:双肺纹理增粗,有斑片状阴影。医生初步诊断:支气管肺炎。教师应依次提出问题,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治疗原则及药物的选择,护理措施有哪些?理论依据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2.5注重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通过积累和精炼,我校儿科教研小组已初步建立了有近1000道题的《儿科护理学护考题库》,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每天教学结束后都布置一定的习题进行课后练习,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点,每部分内容学完后,让学生完成历年护考真题相关部分的练习,以查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护考前,应进行模拟试题训练,寻找差距,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
1.2.6考前集中辅导
近年来,我校针对护考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较差、且忙于临床实践,不能有效保证学习时间的情况,采用自主报名、考前集中辅导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4个周的集中辅导中,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前辅导计划,在教师精讲、串讲课程内容的同时,学生通过做《护考题库》的试题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一周安排为模拟考试,达到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查缺补漏的作用。
2结果
2011年采用教学与护考对接的方法后,2012年护考通过率为64.0%,2013年护考通过率为69.0%,2014年护考通过率为77.0%。护考通过率持续提高。
3讨论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将《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教学的内容或合二为一、或环环相扣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段的严格划分,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三是在师资队伍上,授课老师均是既具备深厚的儿科护理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儿科护理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四是在学生层面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变。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论文关键词:光明思维,教学,儿科护理
“光明思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智模式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有意识地培养护生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保持身心健康。
1.“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儿科护士要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并对每一年龄段的患儿施以发展性照顾。作为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她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的质量,决定着护理职业角色扮演的成败。这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还特别强调儿科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始于护理的教育之初。传统的护理教育习惯于刻板的机械的护理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学生到了临床工作中,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即表现较差的环境适应和自我适应【2】。
2.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2.1医学模式改变带来的学习压力
儿科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已由往日单纯的患儿护理变革为对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士面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2.2 多元化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护士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大压力。而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有所不同,扮演着多元化角色:直接照顾者、患儿代言人、健康教育执行者等,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变化快,情绪不稳定教育学论文,对医护人员有恐惧感,而无法正确描述自己疾病感受,哭闹以及儿科用药的精确性,易造成职业紧张和精神压力。
2.3高要求的专科技能导致的心理压力
儿科护士由于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其工作要求更加细致和耐心,同样的护理操作,婴幼儿的各项操作难度和风险都明显高于成人,且太多是独生子女“一针见血”是每位家长的心理,这必然会给护士心理造成压力。
3.应用“光明思维”进行儿科护理教学
光明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背景是“积极的心态”。具体来说,光明思维共分为三个档次,逐级而出,即所谓的“三级光明思维”。光明思维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中慢慢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实际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护士的在校教育,目前还没有把心理训练摆在重要地位,缺乏有效的心理训练措施免费论文。因此,应尽早把“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层层深入,不断培养。
3.1重视护生人格培养,提高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
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全人格的最好体现,因此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中应从关注护生的人格做起,首先要让护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善于自我承认和自我肯定,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用积极情绪影响和感染小儿,并由此得到理智上的愉悦。【3】其次可让护生自己培养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主动服务意识。
3.2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系统化学习,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娴熟的护理技术本身也能起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使家属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形成三大教学模块即健康儿童保健模块、住院患儿护理模块、急危重患儿护理模块,即系统学习有关儿保科,病房,急救科护士系统化理论知识,让学生很快融入职业情景,更接近临床工作。且每一个模块设有相关的实训项目,实行专业技能分段式教学,系统性护理技术操作反复练习,以培养学生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娴熟过硬的操作技术,更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
3.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关爱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儿科工作的特殊性,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强调做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独生子女的家庭,关注长辈多、负面情绪多,沟通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注重沟通语言和技巧培养。如在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心理特点时,可强调对患儿多用肢体语言教育学论文,如抚摩、拥抱、游戏,使患儿有亲近感,以达到最有效的沟通。在平时常见疾病教学中多采用分组病例讨论,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互相扮演患儿与家长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掌握沟通技巧。
3.4.培养团体精神,开拓新的心理优势
鼓励在校护生积极参加学校及校外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及集体活动,发展和培养团体精神,兴趣爱好广泛,随时保持活泼愉快的状态,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心理优势。
总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让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出现的问题,用求实奋进的精神处理遇到的问题。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方式,才能产生自信心,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现实工作,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角色适应能力,以减少步入工作后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邓灿烂.用光明思维做好思想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2003,(8):46
(2)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65
(3)杜建林.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61—162.
1.1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医学院的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2个班78名学生开展的小讲课,学制为3年,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1岁,根据学号顺序划分成8个小组,每组每次指定一位“学生教师”进行讲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就学生对小讲课的态度等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小讲课内容
本研究所采用的小讲课的内容,是儿科护理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条件下,选取一些难度适中,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作为小讲课的内容。在儿科护理学这门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时候,一共进行3次小讲课内容的安排,讲课的主题为:不同年龄的小儿护理的技巧、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与成年人的区别、小儿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及预防措施等。为了更好的提升学习的针对性,给护理专业学生创造充分的时间条件,教师指定的讲课内容附有教师拟定的教学提纲,实现教学目的的问题化,并在讲课前1周就通知学生。
1.2.2小讲课方法
护理专业儿科教学中开展的小讲课每次课安排3个学时,课堂是学生才能展示和相互交流提升的平台,每个学习小组每次课选出的主讲教师,以教师的身份向全班其他同学进行主题讲解,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对其讲课内容做出补充,通过使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升小讲课的效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在其讲授结束以后,提出主题范围内的质疑,由讲课的教师来予以回答。教师通过1个学时左右的时间来对学生的讲课状态、效果、优缺点、重难点把握情况等进行点评和总结,更好的提升讲课学生和其他同学对所讲的内容理解与把握。
1.2.3课后调查
在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小讲课活动结束之后,就学生对小讲课的作用、体验等看法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送问卷78份,回收问卷78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2讨论
2.1在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小讲课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一般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开设儿科护理这门课程,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护理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知识等。因此,为小讲课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条件。此外学生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小讲课模式做出检验,有效的提升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小讲课模式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2.2小讲课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成功的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一个完整的小讲课过程包括动机的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课堂内容的巩固和运用等阶段。通过安排学习小组的讨论、课前备课、讲课实施、课堂提问等多个环节,能够发挥学生在讲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同学的提问,能够激发小讲课教师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应用能力[3]。总之小讲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学和互学的动力,实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有效转换。
2.3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小讲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的创新,发展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把握能力等发展的机会较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通过小讲课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讲课仪态、肢体语言的控制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逻辑的表达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讲课教学模式值得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实施推广。
情境教学主要指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有目标地建立或是引入具备一定情绪色彩与以形象作为主体以及生动详细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同时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建立疾病情景,不仅可以活跃教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大脑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并且对教学课堂结构进行了优化。情境反思学习方法可以突出重点,利于学生解决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容量,提升课堂效率,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具备驱动与催化作用。学生在快乐的情感环境下,心智会更为敏捷与更有成效。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体,对儿童正常发育期间的特点实行再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乐趣体验。另外,视频能够展现儿童的抬头与挺胸以及翻身和坐立等相关动作的发育过程,而学生在观看儿童可爱的动作时感觉非常有趣,这样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情境下总结出儿童成长的规律。
2情境反思学习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疾病情境,增强理解能力儿科护理学概念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对疾病症状有正确理解。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总是高分低能。建立症状情境,可以再现疾病使学生记得更加深刻理解更为透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左边运用文字表述,右边插入疾病相关症状的图片或是疾病录像。比如说X型腿与Y型腿以及鸡胸和漏斗胸等相关视频录像;还有异食癖患儿与蹲踞以及红臀的表现和处理等相关视频录像,可以使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与了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立相对逼真的疾病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仿佛身临其境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将儿科护理学中深奥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多媒体中,可以有效地展现胎儿血液循环相关途径与先天性心脏病具体结构,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
2.2建立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书本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并且在生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对儿童进行健康评估的能力。
(1)模拟病房练习,在教室进行讲解之后,学生要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分组训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示范。在结束前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而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在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期间,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动作轻柔与关爱小儿。
(2)角色扮演与练习,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病儿家属与护士角色。主要扮演病儿家属成员陈述病儿的主要痛苦和症状,而扮演护士人员要运用沟通与交流技巧,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护士以及患者进行交流,一定要教会病儿与家属对相关疾病的健康认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以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进行大胆想象,想象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语言表达方式越贴近生活越好,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想象潜力,加强学生体验,力争做到寓教于乐和寓乐于教,提升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以及知识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进行小儿肺炎护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儿肺炎是儿童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在每个季节都会发生,其表现的症状为发热与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病儿家属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病儿的痛苦与家属的焦虑。而护士更应该关爱病人,最大程度上减轻病儿的痛苦与减小家属负担,要做生命的保护神与守护神,还要让学生扮演护士角色,使其充分体会到护士职业具备的角色内涵,从而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生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
3结语
1.1真实性强
从案例选择的角度来说,基本上都是经过临床实践的真实的可靠的病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这些案例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1.2教法新颖
案例教学法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解的授课方法,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角色转换之间,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1.3启发性强
案例教学法必须根据案例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要有留白,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
2.1案例的收集
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由于学生没有临床工作的经验,所以在收集病例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案例。可以针对儿童肺炎、儿童腹泻、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常见病例收集案例。案例的收集应紧扣教学目的,突出针对性;勿面面俱到,要突出精、优特点;勿多而杂,要突出导向性,做到举一反三。总之,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根据学情筛选案例。
2.2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病例特点设计案例,不要抛弃病例空谈一些理论知识。上课过程中老师可围绕一个病例,设计一些对学生有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另外还要考虑学情,因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2.3案例的实施
2.3.1课前设疑
教师在准备上新课前可给学生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案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
2.3.2课前导入
上新课前教师可围绕新课内容,通过一个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3.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可就整个案例进行讨论,也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案例讨论课采取分组讨论法,也可采取分班级讨论。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并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3.4案例比较
教师完成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后可将案例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讲相似的案例放在一起,学生讨论其异同点,通过此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相似案例的鉴别能力,如急性肾炎与肾炎性肾病,高热惊厥与中毒性脑病。
2.3.5案例呈现
教师把教学内容讲完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图片的形式连同病例展示给学生。如腹泻患儿脱水,可以通过幻灯片将病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患儿脱水的程度和脱水的性质有感性的认识。
2.3.6案例评价
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和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时要抓住关键性本质问题,进行明确的归纳总结。若有不足之处,可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补充纠正,共同给出解决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优化运用的意义
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传统的学术性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而新兴的实践性的教学则努力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坐在驾驶席上主动、负责地学习。”可见,案例教学法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3.1调动教师对护理教学改革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它既要求教师有极强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发现临床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从临床实践中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案例,并及时通过案例教学展示给学生。所以,案例教学法调动了教师对护理改革的积极性,使护理教学始终处于进取的状态,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
3.2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评判性和思辨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案例和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法,它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在具体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评判和思考,它能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对问题探究和思考相结合。学生对问题的评判和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拓展。
3.3教学相长助教学
案例教学法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进行,它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案例教学法恰好体现了这种特点,这种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起“导演”的作用。教师既要选择好案例,又要在案例教学中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调动他们对案例的参与作用,这个过程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教学相长助教学。
4结语
1.1对象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学专业2个班学生共113例。随机将两个自然班分为试验组58例和对照组55例。试验组前一年各科学习成绩平均为73.6±5.40分,对照组各科平均成绩为72.8±6.10分。两组学生在基础学科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两组学生所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护理专业用的《儿科护理学》。理论学时数为72个,操作20个学时,我们选择其中的新生儿黄疸、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支气管肺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5个疾病,共20个学时的内容对试验组学生实施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而对照组采用传统式教学法:即按照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通过组织教学,提出目标、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堂反馈、布置作业等传统步骤完成教学工作。期末考试以理论考试70分和操作考试30分作为评价指标。
1.2.2步骤如下将1班学生分成4组,每10~15人组成1个学习小组,采用PBL教学法的4步实施过程,即:教师课前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对于重点疾病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入案例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并提出课堂讨论的问题以及要求。学生阅读和理解案例,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CBL结合PBL的核心是通过课堂讨论实现案例分析。讨论时,教师指定不同的学生根据案例回答每一个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回答问题用5min左右完成。然后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讨论。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并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化,问题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在做总结时,应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正确的论点,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对讨论不足之处可以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补充。
1.2.3评价方法两个班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在期末进行儿科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课程结束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全体学生发放儿科护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CBL结合PBL教学法的接受程度。
2结果
两组期末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试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学生发放教学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共六条,要求学生必须客观地对每条进行选择,发出调查问卷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100%,均符合要求。试验组对教学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大多数教师以讲授法、讨论法及演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授课方法单一,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操作能力较差,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也随之突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病例,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摸索,从而高效、快捷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1PBL教学法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特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实际设定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和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我们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应用此法,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且形象生动的分组讨论,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PBL教学法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资料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在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学生自主讨论始终无法超越其本身的知识限度,因此讨论的重点很难确定和深入;其次,此法打破了以往的基础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少数基础知识不扎实、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很难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最后,这种方法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且适合小班教学,与我国目前学生数量多、教学资源紧张的现状不相适应,限制了PBL广泛使用,所以在中职卫校的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还应结合CBL教学法。
3.2C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本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宗旨,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真实情境中,引发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儿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学科,由于病人的特殊性难以在儿科病房进行教学,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另一种“临床现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3.3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两法结合,相互渗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应灵活掌握、综合运用,努力把每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逐渐寻找出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时,学生未能较好解决的问题,应当以CBL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而CBL教学时,教师未能涉及到的问题,学生可在PBL教学时提出并集中讨论;同时,对于小儿腹泻,涉及到液体疗法理论知识较强、较难的章节,教师可以两种教学模式同时应用,帮助学生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完整思维过程,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级中级护理专业(中职二年级)的班级2个,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学生采用常规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以课堂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寻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班级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将本教研组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传到学校网站。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告诉学生学校网站网址,并指导学生进行注册和浏览。同时,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7名学生,选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较强的担任组长。
(2)每讲述完一个内容都要求学生登陆学校网站的试题中心进行单元自测,然后组长将公认的难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解答与释疑。
(3)每开始讲述一个疾病都先进行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病例资料,以组为单位将资料汇总融合成一个尽可能复杂的病例,在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组长将该组的最终病例资料通过QQ、微信或Email传送给教师。教师先将各组的病历资料进行整合,然后以整合后的病例为蓝本,添加一定的剧情和某些意外情景,编写成简单的标准化病人剧本,在疾病内容讲述完之后,请组内另外的老师进行剧本演示,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组为单位制定出最佳的处理方案。教师会在下次课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并作出系统的总结。
1.2.2教学效果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个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学结束后考核成绩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最终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各占50%;操作中的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占70%,应急思维处理能力占30%。
2结果
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班级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观察组班级在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得分与对照组班级无明显差异(P>0.05),在专业实务考核上有一定差异(P<0.05),但实践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学生(P<0.00)。
3讨论
常规的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灌输对象,其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优劣。大多数学生常常只会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机械复制,然后在测试中学着应用,对知识的掌握空洞、片面。信息化教学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协作与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4结语
对于自主学习的涵义,国内外研究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有Zimmer-man[1]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3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已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的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
我国学者庞维国[2]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是指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已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观点,自主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②选择性:强调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上;③独立性: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独立学习,而是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④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⑤有效性:一般来说,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⑥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2自主学习在儿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树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自我认同紊乱,常常依赖外界的评判。目前在社会上,护理专业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是最底层,因此他们心理压力大,既有没能上大学的失落感,又要面对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怕被别人忽视和看不起。一些研究发现,许多中专生心情压抑、消沉、沮丧、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低下。因此,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真诚与学生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享受学习的快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独立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或愿意在课堂发言。但实际的情况是积极主动发言的情况很少,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往往是碍于情面或担心自己出错而放弃了主动发言的机会。因此,不但要寻找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主题,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索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性帮助学生复习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①什么原因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②本病的发病率你认为在哪一季节较高?南方和北方有区别吗?城乡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③本病应该怎样预防?④你怎么指导家长正确地给小儿晒太阳?⑤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演描述一下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常常超越课本原有的内容让知识的认知更形象、更具体,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教师只相信自己的“一言堂”,从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临床学科中,儿科护理学比较起内、外科而言似乎是“小科”,教材的内容较少,在护理专业的统考中仅仅只占了50分的分值,再加上学生往往存在“小儿就是成人的缩影”这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重视程度较差、缺乏兴趣。所以在我在教学别注意多利用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授《小儿腹泻》时,先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穆罕,男,1岁零4个月,因呕吐、腹泻两天入院,嗜睡不易唤醒,双眼干燥无泪,眼窝深陷,口唇极度干燥,腹壁皮肤弹性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度脱水的案例。看过动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小儿腹泻和成人腹泻完全相同吗?危险性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表现呢?学生开始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及时激励,顺理成章地推出小儿腹泻的临床特征和护理要点。这样的理论学习强调了对疾病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也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在探寻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2.4妥善处理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双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服务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的自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不仅不能排除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大对其能量的吸收。教师的指导应是有所侧重的、有针对性的、有一定高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效应。
总之,自主学习以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过程上的开放互动及质量要求上的层次递进,得到了教育者的普遍肯定。此外,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护理岗位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他们应对知识技术的更新、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中专卫校教学资源有限、课程繁多、生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再由于专业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自主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限制。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相信自主学习会在护理教育的探索和改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亚波,胡建儿.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17-132
[2]刘娴.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2,1(5):813-814
[3]张英,牟宗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9):58—59.
[4]WHO,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2002:166-167.
[5]陈义柱,闫根兴.湖州市无偿献血反应调查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81-782.
[6]宋洪修,献血者体重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2,25(3)268-269.
[7]杨晓芬,赵凤绵.献血前水的摄入可减弱不良反应.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28(1)
[8]迈克尔.沃德(英).高山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6-28.
[9]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
[10]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4-145.
[11]温贤秀,张义辉.优质护理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12]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0.
[13]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66-367.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梁宇,黄双丽.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A):71-72.
[2]陆秀花,王新宇,潘岩,等.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3):97-99.
[3]赵世莉.多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125-127.
[4]李平.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41-142.
[5]王国权,范静,郭庆玲.几种临床护理教学方法介绍[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280-281
参考文献:
[1]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
[2]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
[3]邵玉琴,宋静波,雍晓荣.实施标准化服务强化人文关怀[J].吉林医学,2004,25(3):7374.
[4]张菊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应对[J].天津护理,2005,13(1):41.
[5]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2):127-128.
一、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一)培养目标
1•中国:护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2•荷兰汉斯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须有管理才能,有远见,能够处理复杂情形,知晓卫生保健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备良好的评判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业生是能够在欧洲劳务市场发挥作用的高级职业护士。
(二)基本要求
1•中国:本专业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6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2)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3)掌握护理急性、慢性和急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和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荷兰汉斯大学: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明确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能力。毕业生应能胜任5项职业角色:(1)提供护理服务;(2)组织护理工作,开发、指导护理计划和制定个体护理方针,组织和协调涉及几个学科的完整的护理过程;(3)进行护理改革;(4)指导同行;(5)护理专业人员。毕业生应具备12项能力:(1)应具备提供专业的和人道的护理服务的能力;(2)应具备应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方法;(3)应具备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4)应具备协调相关护理服务的能力;(5)应具备协调落实已达成共识的措施的能力;(6)应具备开发和实施新的护理计划的能力;(7)应具备制定相关护理方针的能力;(8)应具备参与护理质量标准设计的能力;(9)应具备帮助和支持其他护士完成指定的护理任务的能力;(10)应具备提供建议和帮助的能力;(11)应具备改变专业和专业意识的能力;(12)应具备积极尝试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1•中国:四年本科、理学学士。
2•荷兰汉斯大学:四年本科、护理理学学士(BSN)。
(四)专业特色
1•中国: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学习管理、涉及科研。突出护理是核心,以护理为主线组织课程,课程体现现代护理学的观念,反映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护理专业课程注重人的基本需要,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的补充,注重解决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能。学生从第一个学期就学习护理学的课程直到完成全部课程,护理这条主线贯穿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使“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断得以强化。设置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群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并参与护理科研;主动地、持续地、评判性地获得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促进自身和专业的发展;运用管理学知识有效地计划和安排护理工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荷兰汉斯大学: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学习。
护理学院提供以能力本位为中心,多种教育方式为特征的教育。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应付复杂的护理情形,能够在没有或不能使用现有的标准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的情形下完成护理工作。获取质量控制、质量检测和质量改进的知识和技能,控制护理质量,并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传授更具科学性的循证护理,使毕业生能以此指导和发展护理,使毕业生能在迅速发展的卫生保健事业中提供审慎而又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服务。部分课程将使用双语(荷兰语和英语)教学,开设多国文化教育,以便于学生和教师到欧洲各国交流学习,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五)专业化方向
1•中国:(1)社区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人际沟通、传染病护理等;(2)中医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中医基本理论、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等;(3)口腔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医学基础、人际沟通、口腔保健与护理、传染病护理学等;(4)涉外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英语口语、专业英语、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多元文化与护理等。
2•荷兰汉斯大学:(1)慢性病护理;(2)精神心理疾病护理;(3)重症病人护理;(4)妇产科、儿科、青少年护理。除专业化方向课程外,学院还提供几个选修模块。如:家庭护理,护理教育,护理技术,司法精神病学,护理管理,护理改革等。学生必须选择一些选修模块,才能获得足够的学分。通过选择选修模块和专业化方向,为学生提供多个职业方向,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变化的卫生保健事业。
(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1•中国: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0周/学年,四年160周,其中:理论111.5周,实践48.5周。第一年,以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为主,实践2.5周(军训2周,入学教育0.5周);第二年,以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实践2周(临床集中见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为主,实践4周(社区集中实习2周,综合实践2周);第四年,实习和毕业论文,40周。
(2)课程设置。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国情、英语、体育、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3)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4)专业方向课程;5)实践训练,包括军训、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及社区见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2•荷兰汉斯大学: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2周/学年,四年168周,其中:理论78周,实践90周。第一年,预备教育阶段,理论30周,实践10周,选修2周;第二年,职业准备阶段,理论20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三年,专业化方向阶段,理论20周(专业化方向4周,选修模块16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四年,毕业阶段,专业实践20周(专业化方向16周,选修模块4周),实践20周,选修2周。
(2)课程设置。1)理论,包括护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律、组织管理学、国际学、科研方法等;2)技能,包括护理专门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3)实践训练,第一学年10周,第二学年20周,第三学年20周,第四学年40周(实习20周、论文20周);4)专业化方向。
(七)教学方法
1•中国:(1)课堂讲授;(2)示教;(3)自学讨论;(4)实验实习;(5)操作练习;(6)角色扮演;(7)病例讨论。
2•荷兰汉斯大学:(1)理论学习路线,学习在工作模式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2)综合学习路线,针对护理单个项目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3)技能学习路线;(4)进一步学习路线,附加路线:包括特殊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如科研、循证护理、各国文化学习等。
二、中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教学计划比较结果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状况大体一致,笔者收集的几理学院教学计划大同小异。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结果如下:
1.培养目标。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即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要会管理,要面向国际。
2.基本要求。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两国的要求大同小异。但从能力方面荷兰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专业特色。两国的专业特色与国情密切相关,各有特色。但荷兰在对不同年龄的护理、家庭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方面更有特色。
4.课程结构。从课程结构看,差异较大。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护理课程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加强了人文方面的教育,但基本上仍以护理理论为主。相比较而言,荷兰的课程设置以能力为主,面向国际,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专业素质。
5.实践训练。从实践教学看,由于各校招生规模大,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国内多数学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1,实验多采用应证性实验,临床见习多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为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因此,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荷兰的实践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第一年10周,第二、三年分别20周,第四年40周,超过了理论的学时,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习目的明确,因此,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三、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护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求,与国际接轨,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微信平台
微信是即时通讯服务的聊天软件。在有网络资源的条件下,通过微信可以免费与好友进行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传送等功能,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微信的信息传递快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价格便宜,随时随地可以互动。微信的传播与交流简易、现代,得到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
二、微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时教学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通信息,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使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在儿科护理课堂教学之余运用微信达到师生、护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及时解决护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儿科护理难题。在微信中,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相互添加朋友,通过微信发送语音信息,视频,图片和文本,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会及时给出答复。老师在每一章节课后通过微信布置作业,护生在课后通过微信电脑端下载、完成家庭作业,通过微信发送给老师,老师通过微信接到作业后,认真批改,在word文档中用不同颜色标注,以及用批注提醒护生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标注,然后再通过微信发送给护生,这样护生就可以通过微信的作业交流获得对知识的有效把握。护生也可以吧不懂的儿科护理问题发在微信公共号上,老师解答后大家共享,这样其他同学有需要的也可以得到帮助。微信还可以将儿科护理最新研究进展推送给微信朋友圈,拓宽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加深了大家的感情。
(二)教学资源共享
儿科护理教师在充分备课后,整合网络上儿科护理资源,把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微课、PPT、相关的护士执业考试模拟题,历年真题,重点、难点、常备考点、儿科护理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药物配伍及用药剂量,小儿各个时期的营养,辅助食品添加,预防接种等,列成口诀上传到微信平台,可以解决护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不足,在课堂上容易忽略大量信息,有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和难懂,老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全部讲透彻,护生可以在课后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复习。儿科护理学资源共享不但为广大护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条件,而且资源共享也可以完善学生对资料的积累,提高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护生也可以把优秀的学习资源发送给朋友,或者在其他微信、微博、公共号里面共享,达到传播知识的作用。
三、微信在教学中的优点
(一)扩展有限的儿科护理课堂教学
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完全消化吸收,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允许教师对儿科护理知识面面俱到地讲述。微信打破了实间和空间限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克服了面对面的心理害羞因素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互动;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8小时以外持续,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教师对护生的指导不仅仅限制在课堂45分钟,护生可以在空闲时候,随时随地抓住零碎的时间学习儿科护理知识,微信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生活不再是负担,而是让护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
(二)微信培养护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护生学习积极性
微信符合护生对新鲜事物追求和好奇心,护生乐于接受。微信里面有很多mp4,健康教育等视频节目,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的结合,把深奥的儿科护理知识融汇在视频节目中,寓教于乐,让护生在愉快的心情里面牢固掌握儿科护理知识。利用微信辅助学习的个性化方式,很容易的就能把护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可以将儿科护理学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从而增强每个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护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网络的虚拟性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相对于儿科护理课堂教学对大班教学学生发言的限制要求,微信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护生不再拘束和紧张,各抒己见,自由发言。培养护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护生在微信中和老师和同学之间互动,学习了在生活中和别人沟通的能力,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三)微信辅助教学促进儿科护理教师的成长
通过微信辅助教学,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微信基本知识,可以对微信很好地运用。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分享给其他儿科护理教师群,收集更多人的智慧,获得更多的儿科护理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刻苦钻研儿科护理知识和拓展知识,成为学识渊博、优秀的教师。
四、微信在?嚎苹だ斫萄е宵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27.html" title="应用论文" target="_blank">应用的注意事?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为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1999年成立白求恩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护理学院之一,2000年合校后更名为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学院在东北地区最早开展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护理专业本科自学考试主考单位。
学院设有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人文护理教研室和医学护理实验中心,在编教职工总数42人,其中教师28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7人,此外,聘请台湾和加拿大客座教授各1人。学院现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成人教育。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5~20人,本科生80~100人,成人教育学生150~170人。
2005年初,学校调整组建了新一届院领导班子,在院长、博士生指导教师安力彬教授的带领下,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制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措施、设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等活动,师资队伍素质及学科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学院45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与博士(含在读)比例由2004年底的10%提高至100%。科研立项、论文撰写有了较大突破,近5年来由学院教师主持或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教育厅教学重点研究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在学校青年教师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学院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了护理实验中心的三期改造,实验设备、教学模型及科研条件等达到了国内较先进水平。建立了吉林省护理管理培训中心、社区护理培训中心和吉林省卫生厅唯一的护理学重点实验室。
作为学院主要领导及学科带头人,安力彬教授带领全院教职工紧密围绕吉林大学提出的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吉林大学护理学院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护理学院建立教学与科研合作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了护理教育国际化进程。除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及管理工作外,安力彬教授现担任国家教育部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第三届护理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主持或参加省级以上科研及教学研究项目近十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担任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妇产科护理学》副主编,40余篇。曾获WHO奖学金、中加学者交换项目资助分别赴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开展专业研修。
自安力彬教授被选举为朝阳区人大代表以来,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加桂林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各项学习与活动,深入了解朝阳区建设发展及民生领域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区公检法系统开展的共建活动,在区人代会上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议案。安力彬院长还十分关注所在社区的居民健康保健,组织学院与同光西社区建立了稳定的共建关系,学院教师与学生定期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保健咨询及基本健康检查,向社区捐赠保健书籍,带头为灾区及社区内患病儿童捐款,得到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科研管理 现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21-02
盛华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临床科室机构体系共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口腔科、门诊科、急诊科、药剂科、病理科、理疗科等27个科室。
1 盛华医院人力资源总体情况
1.1 盛华医院人力资源总量分析。截至2009年底,盛华医院共拥有在岗职工1088人,从1996年到2009年医院人员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1.2 盛华医院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医院人力资源总量上是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在职职工人数为1217人,降低到2009年的1088人,降低幅度达10.59%,平均年递减率为1.17%。但专业技术人员则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即从2000年的610人上升到2009年的741人。管理人员人数也略有上升。近9年来,操作服务人员数量有下降,即从2000年的340人下降到2009年的185人。如表2所示。
2 盛华医院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在盛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2000年正高级职称人数所占总体比例为1.56%,到2009年该比例已增加到5.07%;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91%增加到了2009年的8.90%;中级职称人数比例也有所上升,初级和无级别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具体见表3所示。
在盛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2000年医院没有博士研究生,到2009年已增加到19人,在同期在职人员的2.14%;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96%增加到了2009年的2.48%;本科和大专毕业生比例也有所上升,中专及其它学历人员比例有所下降,具体见表4所示。
3 盛华医院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3.1 科研产出情况。1996-2008年,盛华医院科技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及专著情况详见表5。学术论文,以提供双刊号,并为第一作者统计。由统计资料可见,1996-2008年,医院科技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数及专著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3.2 培训及继续教育情况。盛华医院主要采用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高层次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学历教育、考察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有的放矢的培养造就各方面人才。与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了业务关系,实行专业定点培训,主要以送外专科进修、参加高级培训班及国内高层次的短期学术活动,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指导工作等。
在医院人才培养方面盛华医院还采取了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对年轻医务人员主要采取岗位培训,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确保其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技能操作熟练。目前,医院基本形成了技术设备配套完善,专业分布及人才层次结构趋于合理的格局,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动力与后劲。
4 盛华医院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1996-2009年间盛华医院在总用工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专业技术人员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管理和操作服务人员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作为事业单位,用工富余的现象的到改善,同时医院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后勤服务工作走向社会化,部分工种的消失,如瓦工、木工、幼儿园、花窖等,减轻了医院内部管理的压力及负担,使管理者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医疗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上来。
通过表4和表5可以看出,在对2000年与2009年盛华医院人力资源在职称结构、在学历结构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医院人力资源总体水平在以上三方面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护理人员学历结构提高最快,其主要原因有:国家对护理学教育的重视,近些年来,各大医学院校先后开设护理学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及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医院新入护理人员门槛的提高,随着医院发展,医院把新入护理人员的标准定位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由于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职职工对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近年来,90%以上的护理人员继续深造高一层学历教育。由于前面三项原因的共同作用,未来医院护理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护理学科研能力有所加强,对医院诊疗综合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课间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制订课间教学实纲
1.1实目标通过临床专科护理课间实习,锻炼学生掌握以下能力:①利用多途径(如通过观察、交谈等获取患者健康问题相关信息)巩固对已学临床各课目中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②增加尚未学习的疾病临床护理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护理打好基础;③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学习书写护理记录,使前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应用,培养整体护理的基本思维和能力;④培养护生批判性思维及临床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⑤通过对不同患者实施健康保健知识宣教,加深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有效沟通的能力;⑥在实践中培养慎独修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1.2各专科实习目标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下实习目标:①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典型病例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开展健康教育,落实护理措施,完成相关特殊检查的护理;②实践产前检查、正常分娩的护理、母婴同室的护理、新生儿沐浴等,并完成1例产妇的产后护理;③熟悉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设置与管理,了解急诊患者的抢救流程,实践危重患者的护理。
1.3具体实习任务每天记录教学实习日志(包括实习内容和实习体会)、完成1份所在科室护理计划、一次完整的护理记录、一次临床情境反思记录,实习结束后汇总上交,作为本次课间教学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2实习时间与医院安排实习为期2周。选择几家代表本市医疗和护理最高水平的三甲省、市级教学医院,每家医院安排15~16名学生实习,分别安排在内科或外科病区。内科病区以本学期完成理论教学的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病区为主,外科则以普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为主。
3组织领导和管理由所在医院护理部具体负责实习生的政治思想、临床实习带教及管理工作。实习生以医院为单位,组成实组。实组长在医院护理部总带教老师及病区护士长、科带教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负责本组同学的学习、实习、出勤等情况。我校任课老师深入各医院,参与临床和部分带教工作,随时掌握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的各方面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医院和学校协商解决,以确保教学实习计划的顺利进行。
4实习形式上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部分护理活动、跟随医生查房、模拟书写护理记录。下午以集中专科实习为主,具体安排:内、外科各2次,妇科、产科、儿科、重症监护室、急诊室各1次。原则上由医院带教老师在各病区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开展人际沟通、病情观察、系统评估、整体护理。学院老师全程参与教学。
讨论
1集中实习的特色与优势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后,学生在2周内全面停课,集中精力在医院内科或外科病区完成临床学习。在病区,学生能系统了解护士的具体工作流程,更好地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环境,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与职业零距离对接提供了保证;能较好地熟悉病区环境,与患者近距离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在病区通过对护理知识、护理技术的观察、学习、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所学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强化。
2临床情境反思记录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教学实纲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临床情境反思记录。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情境反思记录,深刻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及护理技能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从临床实习前的“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例如,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静脉穿刺是护士的一项基本技能,实习生穿刺失败,带教老师来完成,这是临床护生经常遇到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教师在批阅学生反思记录时发现有些学生会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今后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学生在发药时,也经常会遇到患者询问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应注意的问题及常见的副作用等,通过反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