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理财投资政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文献回顾
国际权威专业机构给个人理财所下的定义是“通过财务策划来弥补生活现状与预期目标差距的行为,制定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实现个人人生目标的程序。个人进行理财时需要运用理财工具,而有效的利用理财工具就必须进行投资组合。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关于组合投资的均值――方差模型(Markowitz 1952),开启了金融投资定量化研究的先河,成为金融投资理论研究的主要论题和决策实践的重要工具,构成了现资组合理论的核心基础。投资组合是指为达成一个或多个投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系列投资工具,也就是运用资产组合来完成理财目标,提出当投资者面对多种资产,考虑用多少种资产,每种资产占多大比例时,资产配置的决策过程就开始了。
而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或制定个人理财方案,可以根据个人的资金状况、投资动机、投资期限的目标、年龄、风险偏好、税收考虑等因素来确定。例如通过对大中型城市居民个人理财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低收入的家庭对理财需求更强烈,学历较低的人对理财需求较弱。结合上述各种因素,研究者引入了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其是由F・莫迪利亚尼与R・布伦博格、A・安多于20世纪50年代共同创建的。该理论认为,人会根据一生的收入和支出来安排各个生命阶段的即期消费和储蓄,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效用最大化。即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不同的财务状况、资金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都会导致不同的理财目标。
关于投资组合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基于个人生命周期、资金状况及投资偏好三个因素来分析个人投资组合中各投资工具所占比例的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分析,或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等单方面的研究分析。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实证方面的研究更少。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命周期、资产状况及投资偏好三个因素与五大投资工具所占投资组合比例的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适合不同人的个人理财投资策略。将个人生命周期分为单身期、家庭事业形成期、家庭事业成长期、退休前期及退休期五个阶段;资产状况由年收入表示,分为小于10万元、10~50万元、50~100万元、100~300万元及大于300万元五个等次;投资偏好分为保守型、中庸型及进取型三个类别。
假设1,资产状况与储蓄比例呈负相关。个人的资产状况由年收入表示,总体而言,个人投资理财策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考虑到个人或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就会有所不同,就如个人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存在不同的投资偏好,国家的调息政策等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储蓄比例。就投资者个人而言,随着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投资者的可支配收入也越来越高,相同比例下储蓄的资金会逐渐增多。为此,投资者在财务安全的基础之上,开始追求财务自由,更加注重资产的增值,就会逐渐减少储蓄比例,转而有闲置资金去投资其他收益较高的投资工具。
假设2,生命周期与寿险比例呈正相关。生命周期是从单身期到退休期的五个阶段,简单来说可以是个人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单身期,收入高支出多,可用投资资金较少,而且身体也较为健康,因而对寿险的需要就不多。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财产的增加及家庭成员的增加,个人、家庭成员及财产都需要一定的寿险保证。寿险不仅表现在人身、医疗及财产方面的保险,随着理财市场的成熟,也逐渐增加了收益相对储蓄较高风险也较低的投资型保险。所以当生命周期处于退休前后阶段时,除了需要大量的养老医疗保险,投资型保险也很适合该阶段投资者对风险的保守态度。
假设3,投资偏好与储蓄、债券、基金及寿险比例呈负相关,与股票比例呈正相关。投资偏好从保守型进取,换种说法就是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顾名思义,保守型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避免高风险的投资,偏好风险低的投资工具,例如储蓄及债券。同时也偏好有专业投资管理的基金,风险低的情况下有相对较高的收益;此外也需要较多的保险来转移风险,特别是投资型保险非常适合保险型投资者。而中庸型的投资者所能承受的风险稍高,就逐渐减少储蓄、债券等投资,逐渐增加风险较高但收益也高的股票投资。随着风险承受能力的增强,进取型投资者对股票在能承受较高风险的基础之上,偏好投资收益高且风险高的股票,而风险低且收益低的储蓄债券等投资工具所占投资比例也越来越少。
三、研究设计
为了分析生命周期、资产状况及投资偏好三个个人特征对五大投资工具所占投资组合比例的影响并得出各个工具应占投资比例。将三个个人特征作为自变量,投资工具所占比例为因变量利用统计数据对个人特征对投资工具所占比例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个投资工具所占比例。
其一,样本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样本数据借用平安保险给客户提供的理财规划投资组合表,通过投资组合表可以根据各阶段生命周期、各层次收入及各个投资类型总结得出75个样本。通过对理财顾问投资案例及经验数据的平均值进行总结,设计全部类型个人投资者类型,样本涉及较为全面。个案选择的投资工具较为适合我国投资者的偏好,主要集中在储蓄等五大投资工具的选择上。在研究中,投资工具所占比例分别选用5个变量:储蓄比例Saving、债券比例Bonds、股票比例Stock、基金比例Fund及保险比例Insurance,将这些比例组合起来就成为投资组合策略。另外用Income、Life、Preferences分别表示反映个人投资者特征指标:生命周期、资产状况及投资偏好。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其二,建立模型。由于被解释变量有5个,所以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建立五个模型,分别计算出解释变量的系数,使得最后可以得出5个回归方程,以便完成个人投资理财策略。所建模型为:
Saving =C1+a1 Income+b1 Life+c1 Preferences +ε1
Bonds=C2+a2 Income+b2Life+c2 Preferences +ε2
Stock=C3+a3 Income+b3 Life+c3 Preferences +ε3
Fund=C4+a4 Income+b4 Life+c4 Preferences +ε4
Insurance=C5+a5 Income+b5 Life+c5 Preferences +ε5
模型中, Ci ( i =1,2,3,4,5 ) 为对应方程的常数项, a i、b i、c i ( i =1 , 2 , 3 ) 分别为对应于自变量Income 、Life及 Preferences的偏回归系数,εi ( i =1,2,3,4,5 ) 为误差变量。等号左边为储蓄比例、债券比例、股票比例、基金比例及寿险比例五个被解释变量,右边等式引入个人投资者的资金状况、生命周期及投资偏好为解释变量,从而作出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其一,相关性分析。本文从资产状况、生命周期、投资偏好分别对个人在投资时储蓄比例、债券比例、股票比例、基金比例及保险比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由于本文主要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相关程度,所以通过对SPSS18.0软件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资产状况在1%的显著水平下与储蓄比例显著负相关,在5%的显著水平下与基金显著正相关;生命周期在1%的显著水平下与寿险成正相关;投资偏好在1%的显著水平下与储蓄、债券、基金及寿险比例呈负相关,与股票成正相关。
其二,回归分析。制定个人投资组合策略,需要得出各个投资工具的比例,这时就需要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个人特征的系数,得到回归方程。运用SPSS18.0软件将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列出储蓄比例系数表。从表3中可以看出,四个Sig.值都小于0.05,说明目前样本得出的结果还是有统计意义的。除了从表中可以得出储蓄比例的线性回归方程,债券比例、股票比例、基金比例及寿险比例也可同理分析得出回归方程:
Saving =73.930-3.838Income+0.732 Life-18.127Preferences
Bonds=27.572+0.819 Income-0.473 Life-6.904 Preferences
Stock=-30.363+1.107Income-0.970 Life+32.486 Preferences
Fund=21.989+1.582Income-0.341Life-6.123Preferences
Insurance=7.431+0.273Income+1.004Life-1.453Preferences
经过回归分析已得出方程,根据个人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即资产状况、生命周期及投资偏好,分别按期变量值带入,即可得出各个投资工具需要在投资中应有的比例。另外,还可以对不同投资偏好而其他两项相同的个人投资者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为10万元以下年收入、单身期、性格相对保守的初入社会大学生制定适合的投资理财决策策略,可以将Income=1、 Life=1 、Preferences=1带入模型中的五个方程,得出该投资者投资时可以把资金按储蓄52.697%、债券21.014%、股票2.26%,基金17.019%,寿险7.255%的比例分配。用回归方程得出的投资工具比例,相比投资组合表来说更为实际、具体且全面。
本文通过对个人投资者个案的75个样本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1)个人投资者的资产状况与储蓄比例及基金比例有较明显关系,但是与债券比例、股票比例与寿险比例并无太大关系;(2)生命周期与寿险比例呈显著相关性,与其它投资工具并无显著相关性;(3)投资偏好与五大投资工具的选择比例都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投资者的个人情况对投资工具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个人投资者或者投资机构为个人选择投资工具时一方面需要慎重考虑个人的各方面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及分配比例。另一方面,除考虑个人因素以外,还应重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包括金融市场及国家政策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及风险。
参考文献:
[1]劳伦斯・J・吉特曼:《投资学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可可:《个人中长期投资理财研究与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7年第5期。
[3]王加亮、唐宇:《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定量分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关键词】 财政性投资 问题 对策
一、地方财政性投资的特征和原则
地方财政性投资的本质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与其他非政府投资相比,则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第一,地方政府居于区域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投资,而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第二,地方政府资金较为雄厚,可以从事较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的投资。第三,地方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弥补“市场失灵”的投资领域。第四,地方财政性投资存在外部性,投资产生外部利益溢出,受益者将涉及到其他地方政府辖区范围。地方财政性投资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地方财政性投资要切实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意图,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央政府交办的投资项目。二是地方财政性投资要注重发挥当地优势。一定要从本地区的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合理安排财政性投资的规模、重点与结构等。三是地方财政性投资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这是地方财政性投资管理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四是地方财政性投资要激活、引导社会民间投资。激活社会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是地方财政性投资的目标之一,地方财政性投资可以作为一种“引子钱”,吸附、引导社会民间投资,并且不断完善公用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为社会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地方财政性投资的职能和范围
首先,要重点投入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条件,是实施城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其次,要注重调节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在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现实要求和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考虑,统筹规划,明确投资重点,针对现有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步推进实施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次,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政府一方面必须运用政策投资等手段支持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支持生产及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支持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和技术改造,提高国有的技术水平。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财政性投资必须有所取舍。地方财政性投资职能和范围的界定必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一方面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范围,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强化基础性、公共性及其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投资。
三、当前地方财政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投资领域也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效益低下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投资项目缺乏科学翔实的论证。造成“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的现象,设计变更多,时常出现“概算超预算,预算超决算”的情况。第二,投资项目“一哄而上”,债务规模急剧增加。一些投资主体存在强烈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没有做到量力而行,摊子过大,战线太长。资金使用不但存在“撒胡椒面”现象,也存在“寅吃卯粮”现象。第三,招投标活动存在较多的不规范行为。主要有:一是推行招投标的力度不够,很多单位不愿意甚至想方设法规避招标;二是招标投标程序规定不一;三是招投标中的不正当交易和腐败现象较为严重,如招标人虚假招标、私泄标底,投标人串通投标、贿赂投标,中标人中标后转包、分包等;四是地方政府政企不分,对招投标活动进行行政干预等。第四,工程质量总体上说是好的,但“胡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时有出现,存在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项目管理混乱,违反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是主要原因;二是工程监理制度形同虚设,同体监理问题突出,监理者与监理对象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腐败现象严重,建设资金层层剥皮,最后真正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第五,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被弱化。忽视项目建设过程的财务管理,管理费用开支控制不严,不注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甚至出现不建账、财务无专人管理、基本建设财务混同于一般经费账务等情况。
四、完善地方财政性投资管理的对策
1、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政府各职能部门间需要加强协调配合,在投资计划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计划、财政、建设等部门要统一联动,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优先安排起带动作用的项目,落实配套资金,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财政、银行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上协调配合,完善财政性投融资制度,使财政性投资计划同金融政策相搭配,形成投资宏观管理的合力。
2、防范潜在债务风险
地方财政性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举债,过度的投资扩张,使债务急剧膨胀,对未来的经济安全带来风险。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已经显现。因此,投资规模必须适度,应严格选择项目,走一条均衡增长或适度增长的道路,并须注重优化债务结构,适当增加长期债务的比重。投资收益要优先偿还债务,把利息支出列入经常性财政性支出。此外,还要探讨多种方式方法,防范债务风险。
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要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赋予企业充分的投资决策权限。建立投资责任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投资决策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投资责任主体,做到“谁投资、谁负责”。同时,要实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所有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
4、完善招投标制度
第一,应扩大招标投标的应用范围,所有财政性投资项目都应通过招标的形式,公开招标,包括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和监理等一律实行招投标制;第二,要规范招标投标程序,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三,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严禁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对弄虚作假、收受贿赂、搞权钱交易、拒绝招标等行为应依法严惩。
5、狠抓严管工程质量
其一,要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从勘查、设计、材料、设备、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建设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项目法人和参与建设单位都要对工程质量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其二,要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认真履行报批手续,可行性研究要经过充分的咨询评估。其三,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选择资质合格、认真负责的监理队伍担当工程的监理任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其四,要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工程质量进行强制性全程监督,新闻媒体要及时曝光严重的质量事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6、带动社会民间投资
地方财政性投资的功能,主要不在于自身的投资规模,而应是启动社会民间投资,培育经济的自主性增长动力。因此,必须落实投资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必须加强金融支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必须加强法律保障和服务机构。此外,地方财政性投资方式除了直接投资之外,还需要辅之以财政性贴息等手段,发挥带动社会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带动社会民间投资的新路子。
7、强化投资资金管理
财政、审计等部门要着力强化投资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对投资项目工程概预算和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查,杜绝“高估冒算”、虚假签证等行为,规范财政性投资资金拨款管理,在项目概预算确定后,由财政部门直接将投资建设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以确保投资项目的资金到位,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同时,要加强对建设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促进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有效地纠正问题,扭转财务管理被弱化状况。
8、实施项目绩效审计
审计部门要不断深化投资审计工作,结合实际,对建设项目开展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审计,围绕财政性投资项目的政策性、可行性、效率性、效果性开展监督评价,以规范投资行为,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地方财政性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芳:浅谈对县域财政性资金专户的管理及监督[J].华南金融电脑,2008(8).
【关键词】: 工薪阶层 家庭理财 证券投资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居民的财产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投资理财的意愿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资产成倍增长,中国城市普通家庭有了更多的可任意支配收入。资金的剩余和积聚是居民产生理财需要的前提,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有了理财意识。然而,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存款利率后,居民存款收益已经很低,公众都希望通过最优的储蓄和投资组合使日后生活有所保障。因此,理财需求开始升温。
一、 家庭理财与证券投资
家庭理财(Family Finance)并不是一个新鲜词,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管理好您的钱(Money Management)。当今工薪阶层的家庭有一定的银行存款,还有可能买卖股票、债券,还可能给自己和家人买了保险。而在国外大部分人是请经验丰富的理财专家或顾问来替他们理财、节支开源。因为投资市场的变化和理财工具的复杂,使得理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人理智地选择了专家。在国外,理财个人理财服务(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简称PFS)正在蓬勃兴起。
家庭理财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科学的运用多种投资理财工具结合、跨多边市场运作的综合性投资理财行为。家庭理财要求各类家庭,既要善于利用各类风险投资工具追逐高额的风险投资收益,又要善于运用各类避险工具的规避风险。
家庭理财服务市场直接受到个人金融资产分配的影响。在许多新兴国家和地区,很大一部分个人资产仍是银行存款,而不像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资产主要投向股票和共同基金。在美国,存款只占到个人资产的17%,其它资产都放在共同基金、证券和人寿保险上;而在较不发达的亚洲国家,存款占到多达80%。个人理财服务意味着将部分财富从保守和低回报的存款,转移到相对具有风险和高回报的证券等。尤其当经济稳定、通胀和利益可预测的时候,消费者就更愿意投资。
二、 家庭理财中,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人们总是将理财与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并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投资是战术,关注的是如何“钱生钱”的问题。而理财是战略,理财即管理财富,理财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以实现个人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目标。个人参与理财计划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未来生活的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财的内涵比仅仅关注“钱生钱”的个人投资更广泛。而投资只属于理财的一个子系统,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包括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教育投资、保险规划、退休规划、税务筹划、遗产规划等等。
因此,我们在追求投资收益的同时,更应注重人生的生涯规划、税务规划、风险管理规划等一系列的人生整体规划。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在充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规划。首先,按照设定的生活目标及自身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收支情况、各类资产负债情况等)进行生活方案的设计,以达到创造财富、保存财富、转移财富的目的。其次,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重点分析自身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财务情况以及自己对未来生活情况进行预测,经过分析后,制定符合自身的生活理财目标及规划。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变化不断修正理财方案的内容。
前几年股市的赚钱效应使得许多人对收益高的证券投资方式很感兴趣,往往不看风险只认收益。这潮流中,老年人可能把所有的养老金都投资于股市,却忽视了风险;期货、非法集资等让人趋之若鹜,结果有的人购买期货赔钱,有的人集资被骗等等。近些年,随着理财新品的不断推出,一哄而上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家银行基金卖疯现象可见一斑。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普通工薪家庭已经有很强烈的证券投资欲望,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不完善,证券投资本身的高风险性,很多工薪投资者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常常受到损失。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理财意识仍处于非理性期,理财意识从最初主要所谓“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过日子”发展到了盲目跟风、追求“快速致富的秘诀”的阶段。古代司马迁认为,占用了一定量的资本,选择了谋生、经营的行业之后,能否经营得好,发财致富,还取决于经营者的聪明才智。他说:“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能者可以积累财富,无能者已有的财富也会散失。随着“金融经济”时代产生及发展,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层出不穷,个人和家庭资产中证券金融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个人理财的需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展的同时在时间跨度上也开始扩展到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对待理财和证券投资,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背景、及个人不同生命的周期,从人生不同阶段和家庭资产合理配置的角度理性分析理财活动和进行证券投资。只有把证券投资纳入整个家庭理财的大系统中进行规划,才能使得工薪收入家庭在维持家庭必要开支的情况下,又能在高风险的证券市场获得一定的收益。
三、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证券投资策略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中,人的需求特点、收入、支出、风险承受能力与理财目标各不相同,证券投资理财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实际家庭理财运作中,一个人一生中不同的年龄段,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亦非常重要。通常我们可以分六大阶段来考虑。
阶段一、单身期:指从参加工作至结婚的时期,一般为2至5年。该时期经济收入比较低且花销大,是家庭未来资金积累期。
理财优先顺序: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这个阶段的证券投资策略,如果工资水平比较高,可以适当投资证券市场,因为在这一阶段家庭负担不重,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所以如果能在股票市场获得高收益,为以后组建家庭打好基础。
阶段二、家庭形成期:指从结婚到新生儿诞生时期,一般为1至5年。这一时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费期。经济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稳定,家庭已经有一定的财力和基本生活用品。为提高生活质量往往需要较大的家庭建设支出,如购买一些较高档的用品;贷款买房的家庭还须一笔较大开支——月供款。
理财优先顺序:购置住房>购置硬件>节财计划>应急基金 。这一阶段证券投资策略应该较保守,可以购买些国债或货币性基金,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阶段三、家庭成长期:指从小孩出生直到上大学,一般为9至12年。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不再增加,家庭成员的年龄都在增长,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费用。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资产增值管理>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在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家庭开支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中长期证券投资,购买成长性股票或基金都是不错的选择。
阶段四、子女大学教育期:指小孩上大学的这段时期,一般为4至7年。这一阶段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财务上的负担通常比较繁重。
理财优先顺序为:子女教育规划>债务计划>资产增值规划>应急基金这个阶段生活开支比较大,证券投资应该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为主。
阶段五、家庭成熟期:指子女参加工作到家长退休为止这段时期,一般为15年左右。这一阶段里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子女已完全自立,债务已逐渐减轻,理财的重点是扩大投资。
理财优先顺序:资产增值管理>养老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 这个阶段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证券投资,不过也要为退休后的生活留出一定资金,避免投资失败影响晚年生活。
阶段六、退休期:指退休以后。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安度晚年,投资和花费通常都趋于保守。
理财优先顺序:养老规划>遗产规划>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这个阶段证券投资应该减少或者不投资,最多购买些国债。因为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低,不能承受证券的高风险。
四、 家庭资产配量过程中证券投资策略
目前对国内百姓而言保险、基金、债券、股票等产品中进行分配。由于这些投资产品的风险性、收益性不同,因此进行理财时,根据不同的年龄必须考虑投资组合的比例,不宜将所有的资金投入到单一品种内。对投资者而言,年龄越小,风险大的投资产品如股票可以多一点,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风险性投资产品的投资比例应逐渐减少。在国外,有种观点是将财产四分法,主要分为不动产、现金、债券和股票。对于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投资组合,如25岁的话,理财师一般会建议这种组合:不动产占10%、现金占5%、债券占20%、股票占65%。
因此,我们需要确定自己阶段性的生活与投资目标,时刻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不断调整资产配置、选择相应的投资品种与投资比例。而不应盲从他人的理财行为。
家庭整体规划要注重长期效益。一些投资者受到利益驱动,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家庭长期利益,往往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结果赔了个大出血。因此,家庭理财必须注重长期效益。通过理财对未来的长期整体计划,可以弄清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现在在何处(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分析?)第二、是要到哪去(将来希望达到的经济目标?)第三、是如何到那里去(通过最恰当、最合适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通过对各个阶段家庭收支的合理有效支配,实现家庭资产最大化。同时,家庭理财也一定要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要合理划分高风险的投资(股票、期货、实业)和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储蓄、保险、房产、教育),不要因短期内过度追求投资而影响家庭生活水准,造成家庭财务危机。
因此,投资人要正确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和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投资取向及理财方式。多作一些长期规划,选择一些投资稳健的产品,因为只有根据年龄、收入状况和预期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分流存款,使之以不同形式组成个人或家庭资产,才是理财的最佳方式。
家庭在投资理财中,一定要善于把握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根据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何种投资方式,要从自己的经济实力出发,综合考虑自身的职业性质和知识素质。你手里只有数千元或者数万元钱,那只能选择一些投资少、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如、储蓄、炒股、国债等;而如果你手中有十万以上或数十万元钱,就可以考虑去购置房产,这样既可以居住,也可以用来实现保值、增值。
然而,现实中不少人对一种投资理念可能烂熟于心,那就是:“分散风险”“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处能赚钱。这也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理财之道。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不少投资者却走向反面,往往过分地分散风险,使得投资追踪困难或“分心乏力”,自身专业知识素质跟不上,造成分析不到位,最终导致预期收益降低甚至出现资产减值的危险。
又如,你是一名公务员,对上班时间有严格要求,你就不宜投身于股市;相反,如你具有一定的股票知识,信息也比较灵通,又有足够业余时间,就可以增加股市投资方式,因为投资股票尽管风险大,但收益也很大,是值得你伸手一试的。对于资金量较多的客户而言,有必要通过资产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但对于资金不多的投资者而言,投资过于分散,收益可能不会达到最大化。具体操作时,建议集中资金投资于优势项目中,这样可能会使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收益最大化。
由于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投资理财中,就应立足当前,注重长远。一般地说来,投资能获取收益,但工薪家庭不应该将自己的全部资产全都用于投资。
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工薪投资理财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可以说,如今个人投资理财正呈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每种投资方式和保值形态具有多重性,每个人的各自情况又有所不同,所以,工薪阶层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才能有益于个人资财的保值增值。在心态上要 “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激进亦不可太怯懦”,远离赌场和彩票,谨慎对待期货等投机型产品。
参考文献:
[1] 钱海波,《论人理财目标分析与资产结构设计》,《财会月刊》,2005,9。
[2] 叶蓓,《个人理财的业务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特区经济》,2005,3。
[3] 包纯正,《个人理财新探》,《农村金融研究》,2005,7。
[4] 穆利,《这边风景独好—个人理财业务浅析》,《商业研究》,2005,10。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 现状分析 政策选择
一、包头市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概况
(一)包头市财政扶贫资金的来源及构成
包头市农村扶贫资金的来源包括:中央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配套的财政资金,外国政府和机构捐赠的资金,还有部分社会帮扶资金,等等。
中央拨付给各省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一般分为无偿资金和有偿资金两大块。其中,无偿资金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可统称为发展资金)等:有偿资金主要包括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等。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一般要占到国家拨付资金比例的30%~40%。外国政府和机构捐赠的资金主要包括国外和世界金融机构的无息和低息贷款、国外机构的资助、海外华人捐赠等。社会帮扶资金主要来源于以希望工程、幸福工程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社会各界捐款等。表l的数字可大致反映出包头市农村扶贫资金的来源及构成的基本情况。
(二)包头市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包括投向的地区和投向哪些方面)
1 投向的地区。包头市的贫困地区主要有:固阳县、达茂旗、土右旗、九原区和石拐区,各个地区贫困人口的数量以及占所在旗县农牧民总量的比重如表2所示,扶贫资金主要投向这些地方。
2 投向的方面。根据国家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包头市目前扶贫资金主要投向以下三个方面: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1)整村推进扶贫。利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被扶持的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并使各类项目间能够互相配合以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发展生产,改善生存环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2002―2006年包头市共投入整村推进资金5738.37万元,受益农牧民达126893人,其中,贫困人口占47.06%。
(2)农业产业化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主要通过补助、贴息和制定一些鼓励、吸引其他方面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进行。2002-2004年包头市共投入财政资金968.52万元,自筹配套资金656.3万元,实施了养殖、种植和农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覆盖农牧民33710人,人均收入达1473.6元。
(3)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是“扶本”之策。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着重于基础教育,扶贫资金投入着重于技能提高,两个方面构成对贫困人口较为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这应是开发式扶贫的重中之重。2004―2006年包头市共投入扶贫资金535万元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培训贫困劳动力15452人,就业人数为13003人,就业率为84,15%,进城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年人均月收入一般在500元左右。
(三)包头市财政扶贫资金的减贫效果
从图1可以看出,包头市从2001―2006年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18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8.8万人,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包头市从2001--2006年单位扶贫资金所能减少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而且在2005年出现了低谷,2006年有所回升。但减贫的速度也比不上前几个阶段,说明减贫速度在下降,扶贫的难度在增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文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包头市财政扶贫资金利用面临的问题
(一)财政扶贫资金投向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方面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以及贫困人口的自然情况的变化,按原来的资金投向,资金使用的针对性面临新的选择,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
1 与现有的专项资金相互交叉。扶贫资金投入的部分方面有相应的专项资金,如水利上有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交通有专项道路建设资金,农业上有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等。投向上交叉,如果协调不好,这部分资金容易与其他专项资金安排相脱节,造成整个资金安排使用的低效和浪费,
2 扶贫资金使用的对象点多面广和时间短。面过广,就造成资金投入分散,每个点能用上的各类扶贫资金就少,根本不能满足对点项目建设的需要;时间短,就不能有效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项目建设的长远规划,不要说搞大一点的项目,就是一般性的项目也建不成几个,进而给扶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致使一些项目因资金缺口难以实施,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不利于扶贫资金利用目标的实现。
3 扶贫资金投入模式面临新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从单纯“输血”式扶贫向旨在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开发式扶贫转变,扶贫方式转向以户为扶贫开发单元的整村推进模式,实施家家能干、户户受益的一些生产经营性的开发项目和计划,资金开始向这方面倾斜。包头市据此组织实施了有利于贫困人口增收的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扶贫和定点扶贫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扶贫战略指导下的资金投入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情况。如分散扶持的贫困户的生产经营项目竞争力较差:目前扶贫资金中用于促进贫困户经济发展的多,用于转移的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的资金还不多: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竞争性领域与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不符。
(二)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
1 项目变更问题。在包头市扶贫办对扶贫资金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每个县(区、旗)的扶贫资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项目变更问题。变更的原因主要有:(1)用扶贫资金安排其他项目或为上级其他专项资金配套。(2)项目论证不充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造成实际执行中无法实施。(3)情况发生变化。目前从项目申报到项目审批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实际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有项目没有再实施的必要了。因此,项目调整变更虽然上级规定不允许,但客观分析,有些却有其合理性在其中,应认真研究对待。
2 资金的损失浪费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会议费、差旅费、业务费、考察费等名目繁多的非生产性支出挤占生产性资金,造成资金流失;还有挪用扶贫资金修建楼堂管所、弥补办公经费、弥补预算支出缺口等问题,造成专款不能专用,直接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的效益,甚至是无效益可言。
三、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政策建议
(一)对财政扶贫资金投向的建议
基于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扶贫资金投向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主要的投向重点是三个方面:
1 人力资源的开发。着重提高农民素质,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2 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实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把没有能力脱贫致富和没有条件脱贫致富的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的致富搭建平台。
3 生态建设。主要是考虑目前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生态脆弱地方。对这些地方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由国家给予补助或实行移民搬迁,把扶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进扶贫资金管理的建议
1 减少资金审批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部扶贫资金由县(旗、区)里统一管理,项目也由其审批,给县(旗、区)以充分的权利和责任。
2 扶贫资金的透明化管理。项目确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实施公示公告制度,同时对一些较大的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或实行政府采购。
美国作为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源于两个重要的保障。第一个保障是政府投资私立高校的立法、规章制度的保障;第二个保障是多元化筹资机制和政府多形式的财政资助保障。
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资助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分担,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少数来源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接下来对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分别分析。
1.1 联邦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
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等教育政策具有直接性和普遍性,没有公立和私立的区分,也没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并且资助不通过各州政府,而是直接面向各资助机构或直接给予学生个人。联邦政府的直接资助方式是对学生资助和科研资助,间接方式是通过税收减免方式来实现。
1.1.1 对学生的投资政策
美国私立高校水准越高,要缴纳的学费就越高,所以联邦政府采取高补助的方式,联邦政府用于教育的资金,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学生的奖助贷学金。并且不分公立和私立、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都可以获得政府资助。
奖学金主要有三大奖学金计划,一是“罗伯特伯德荣誉奖学金计划”,二是“全国科学基金会奖学金计划”,三是“保尔道格拉斯师范教育奖学金计划。这三类被称为“不以经济需要为本的资助”[1]。
助学金有佩尔助学金,是美国最大的助学金项目,占美国资助总额的20%左右。它只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一个解决学费问题的基础,并不能解决困难家庭的全部问题,通常接受此项资助的学生还需要其他的资助方式。
贷款有联邦帕金斯贷款,其资助对象是家庭经济状况最困难的学生;联邦斯坦福贷款,是美国最大的大学生资助项目。其资助对象相对宽泛,有经济资助需要的学生均可申请;学生家长贷学金,普遍面对子女在高校就读,并有良好银行信贷记录的家长;联邦直接贷款,其资金直接来源是联邦政府,借贷人是联邦教育部,每年联邦政府拨款给部分大学,学生从大学获得贷学金,毕业后直接归还给联邦教育部[2]。
1.1.2 科研投资政策
联邦政府通过与高校签订科研合同或直接拨款方式来资助高校。私立高校可以从联邦政府的资助项目中获近40%的份额主要用于科研经费。但是并不是所有私立高校都平等获得科研经费,联邦政府对科研的资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按照“卓越质量原则”进行资助[4]。科研拨款主要集中在少数具有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大学。
1.1.3 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
其他形式的投资政策:提供一些基建费或低息贷款用于校园建设资助;设立特别专项资金,用于教学设备和科研设备资助;免税和允许发行免税债券政策。
1.2 州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
州政府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公立高校,对私立高校投资不多,但是对本州内私立高校制定了详细的投资计划,从而对其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各州根据本州内学校的数量和质量,对本州内的私立高校投资形式和资助金额各有不同。州政府对美国私立高等学校的资助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学校直接的资助;另一种是通过对学生提供资助而间接地资助私立高等学校。
州政府对学生的资助,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资助政策,包括建立资助机构、制定资助项目和方案。近年来,州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州高校的科研投资,利用高校科研技术资源来解决本州的实际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民用问题。
2 日本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分析
目前,私立高等教育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私立高等教育占到整个高等教育比重超过70%,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日本政府重视高等教育,在私立高校各项收入中政府各项援助占到17%,走出了一条经济和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的道路。
对日本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分为直接投资政策和间接投资政策两方面来分析。
2.1 直接投资政策
关于资金的投资,日本政府不直接把资金分配给各高校,而是把投资款项按计划划拨给日本私学振兴财团,各个私立高校再向财团进行申请。
2.2 间接投资政策
间接投资政策是体现在金融信贷优惠和税收政策优惠。
2.2.1 金融信贷优惠
政府把国家拨款和财政金融投资资金都转拨付给日本私立高校振兴财团和地方团体,由这些中介机构金融团体机构再向各私立高校发放长期低息贷款,支持私立高校完善教学科研设备和设施,维修、新建校舍。
2.2.2 税收优惠政策
学校法人在经营非营利性事业时,免征法人税、事业税;免征继承税、赠与税和印花税。学校法人在经营营利性事业时,享受减税待遇,由37.5%的税率减为27%的税率。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税率。
3 美、日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构建健全的政府投资私立高等学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发展来看,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建立健全了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尤其是明确了细化了政府投资私立高校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保证了政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私立高校。因此,为了实现我国非公立高校投资增长和公平竞争,调动政府、社会、高校的积极性,必须完善我国非公立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3.2 构建具有完备性、可操作性和职责明确的政府投资私立高等学校政策
从美国和日本制定的政府投资私立高等学校的政策来看,政策并不仅仅具有指导性还具有可操作性。我国中央政府对非公立高校的投资政策应像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那样趋于直接性和普惠性,平等的惠及每个学生和老师,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都一视同仁。
对学生的资助政策:对学生奖助贷的资助采取中央财政直接拨付的方式,在教育经费支出中,一半以上金额列入学生资助专款,直接划拨到高校,不通过地方政府。政府在现有国家励志奖学金与国家奖学金两大基本奖学金外,还可以尝试构建专项奖学金政策,即针对特定类别而设定。
对教师的补助政策:我国非公立高校教师的工资普遍都是靠学生收取的学费来获得的,可见资金有限,所以普遍工资不高。鉴于当前非公立高校经济力量有限的条件下,政府财政应该承担职工收入不足的部分,以单位补助金乘以教师数量得出教职工基本补助金额划拨给各非公立高校,为了体现出重实效的激励分配原则,采取补助金浮动分发的政策,确保民办高校在岗教师实际年收入与本地区公办同级教师实际年收入相当;提高社会保障“五险一金”的水平,政府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部分返还。
对科研的资助政策:政府设立科研资金。科研资金不能平均分配给各高校,而是要根据高校的科研能力不同和科研类别采取不同级别的资金配给。
关键词:高职;投资与理财;双证融通
“双证融通”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和沟通。其中,学历证书是一个人在国民教学系列中所接收的某一层级教育的证明,是受教育者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的标志,职业资格证书则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职业标准,由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所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鉴定的凭证。“双证融通”的实质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在我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两种教育制度在其结构、依据和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既有一定的区别,又互为联系与补充,因此,就要求高职课程开发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配套性、一致性,以便为高职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1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实施“双证融通”的积极作用
“双证融通”的其实质在于“融”和“通”。所谓“融”即融合、融会,指职业院校各专业学历教育中的教学内容要与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标准相符合,目标相一致,而非两种衡量标准的简单累加;所谓“通”,即贯通、互通,某种程度上学历教育可以代替职业培训,学历证书可以代替职业资格证书,受到人才市场的普遍认可。这样,“双证融通”制度对各方的利益就不言而喻了。
1、对于学生而言
“双证融通”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收益就是可以零距离就业。因为推行“双证融通”制度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加重了实践操作和技能的锻炼,这些动手能力的增强让学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改变了过去走出校门又进培训班的尴尬局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成本。
2、对于企业而言
在没有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时,学历证书是企业录用员工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往往高学历并不代表着高技能,所以企业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只能不断的“尝试”。有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招聘了。即使部分同学没能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只获得了学历证书,这个学历证书的含金量也要远远高于其他没有实行“双证融通”制度的学校,因为毕竟推行“双证融通”的一个关键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所以,企业不必为一次次的招聘埋单,当然会极力支持这种制度。
2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实施“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1、“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严重
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再加上考证宣传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对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
2、高职生报名率低、通过率低,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层次不高
高职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是以初级为主,他们很难取得中级及以上的职业技术资格。传统教学内容未包含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达不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学生考证困难;为了考证,学生参加学校单独开设的职业资格培训课程,重复学习比较严重,经济压力大,因此积极性不高、报名率低、通过率也低。
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还普遍较薄弱,不能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
教育资源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短缺。二是实训硬件条件薄弱不足。这典型地反映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落后的现实情况。
4、培养培训与资格鉴定考试方面重复或分离,成本高,效益低
在应对职业技能考核时,学生还要学习新课程,购买考核所需的培训教材,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浪费了人力和时间。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分别归属于两个部门管理,中间缺乏协调沟通;二是职业标准的修订跟不上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的进步;三是对学校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缺乏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有效监控。
3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实施“双证融通”的对策探讨
1、建设“双证融通”的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对于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的要求,构建对证施教,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将职业考证项目(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贯穿于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各考证项目设置相应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部分课程(如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理财规划基础知识、理财规划专业能力等)已使用或将使用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指定的考试专用教材,使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考证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体现“技能+证书”产学结合的特点,期冀能实现高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目标。
2、以从业资格为核心进行教学
投资与理财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证券从业人员和理财从业人员。这两类从业人员都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只要“必需、够用”即可。“必需、够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知道本专业理论的来龙去脉,二是知道本专业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实践教学及上岗就业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晦涩的理论明朗化、繁杂的模型简单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不同于高等学校,也和中等职业学校有区别。它必须围绕从业资格进行。
3、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顶天,更要立地,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条件完善、情境真实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搞好“双证融通”教学的基础,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行“双证融通”制度的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了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学生接受的将是一种直接参与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这十分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对学生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为其就业做好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的充分准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根据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需要,我们应该要积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且学历进修与课程进修(交叉复合为主)并举,理论提高(高校挂职锻炼)与实践锻炼并重;此外,鼓励教师到学校的合作企业中去,担任金融企业业务顾问,与企业合作,进行策划与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获取高级理财规划师资格;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经验。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了一支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队伍,为实施“双证融通”的高职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实施“双证”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欧阳岚,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1
[2]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研究,谢计红,科教导刊(下旬),2015.06
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理财业务重视程度不高,理财产品少制约农牧区理财业务发展。一是金融机构受自身盈利性驱动,在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落后的农牧区金融网点设置相对过少,对农牧区的理财业务重视度不足。二是金融理财服务门槛过高,适应农村需求的理财产品少。理财“嫌贫爱富”的特性使得农村基本上成为金融理财业务的“盲区”,且理财产品的“贵族面孔”令收入不高的农牧民投资者望之兴叹。例如,截至2011年底,黄南州农行、建行、邮储共投放的12种理财产品中,无一种是针对农牧区的,而在大部分乡镇设有金融网点的农村信用社,因受经营体制、管理体制的局限,目前尚未开办任何理财产品。
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导,改善金融理财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环境,不断加大农牧区金融投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切实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并探索开办符合农牧民需要的理财业务,建立健全个人理财服务营销、风险监控体系和技术支持系统,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地区理财产品推广营销力度,激发农牧民理财需求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服务缺位、农牧民群众金融知识贫乏、融资难、农牧民理财不发达等问题,大力推广农村流动金融服务站,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设计适合农牧区的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不断激发农牧民理财需求,培育良好的理财市场。
一、财务政策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财务政策因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一)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二)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无独立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行为只能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无财可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企业财务行为成为一种积极的、主动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优化公司理财行为,提高企业理财效率的重要基础。
二、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企业财务政策涉及到活动的方方面面。从理财内容看,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因此相庆的财务政策就有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下面就财务政策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一)风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风险是一个较难掌握的概念,如何定义存在着争议,但无论如何,风险却是客观、广泛地存在于公司的融资、投资、营运资金和股利管理的全部理财活动中,并且对公司实现其财务目标有重要的,使人们无法回避和忽视。一般而言,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因此风险管理政策选择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风险,而在于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恰当的抉择。其决策原则是:当报酬率相同时,应选择风险小的项目;当风险相同时,应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当决策项目风险大、报酬率也高时,则取决于报酬是否高到值得去冒险,以及决策者以风险的态度。
从理论上讲,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可能采取三种态度:愿意冒险、回避风险、中庸之道。据此,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有:
1.回避风险政策。这是一种保守的风险管理政策。对于那些回避风险的决策者,总是以无风险作为衡量各种被选方案优劣的标准。事实上,这种政策并不经常采用,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总是与报酬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丰厚的报酬,一个成功的经营管理者是不会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政策的。
2.控制风险政策。这是一种冒险的风险管理政策。采用这种政策,要求公司在经营管理中,要正视风险,极力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风险,以减少因发生风险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在理财实践中,这种风险管理政策经常被采用。
3.转移风险政策。这种政策是指对某些可能发生风险损失的财产或项目,用转移的方式转出企业,并交换回较为保险的财产或项目,如:用转手承包的方式把有风险的项目转包给他人;以参加保险的方式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等。
(二)信用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赊销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方式,是企业为加强竞争、扩大销售、开拓市场而选择的出路。利用这种竞销手段,就必然产生商业信用问题。当然,企业销售商品并不是对任何一个单位都可以给予商业信用,而是应当先制定信用政策,据以对各个客户进行评价,衡量是否可以给予商业信用,并对其数额加以调节和控制。因此现代公司理财必须将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应收账款占用水平、市场竞争的程度、公司的销售状况、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公司信用罐及管理能力。若公司当前应收账款占用少、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路差、客户信用等级高、信用制度严密以及管理能力强,可实行适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可以实行适度从紧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1.信用标准政策。为了评价、证实和判断购货单位的信用情况,用以确定对其可否给予商业信用或达到一般的信用期,需要有评价这种信用的程度的标准,一般要有五个内容:(1)客户品质,即购货单位过去履行偿债义务,遵守商业信用的品德,这是对客户能否给予商业信用最重的评价因素。(2)偿债能力,这是销货单位的信用部门对客户过去的偿债情况、未来的盈利趋势、当前的经营状况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后所作出的主观判断。(3)财务能力,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以确定客户净资产的大小和获利的可能性,作为其赊销账款限额的依据。(4)提供的担保品,对于信用期较长的单位,则需要研究其可能提供偿还债务的担保品,如流动资产的内容及其变现能力。(5)经济情况,主要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客户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影响。很明显,采用以上五项标准,对需要给予商业信用的客户分别进行评价,是保证应收账款安全的必要手段。
2.信用条件政策。信用条件政策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方面。在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过程中,企业首先必须确定赊销需要采用的最佳信用期,企业采用的信用期越长,赊销的商品就赵多,发生的销售收入就越大,取得的利润也可能越大,而且坏账损失也可能越高。其次还要确定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它是为了鼓励客户提前付款所给予的优惠。现金折扣的实施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但要发生折扣支出。因此,现金折扣的制定,要通过分析给予折扣所减少的应收账款资金占用
和给予现金折扣所发生的支出来进行。
3.收账政策。收账政策的制定要宽严适度。如果收账政策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客户更加拖欠货款,增加与应收账款投资相关的成本;如果收账政策过于严格,可能导致公司失去较多的销售机会,影响公司未来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收账政策。
(三)融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融资管理的实质在于负债融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其融资比例的决策。负债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几乎没有一个公司只靠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资本就能满足资金需要的。负债融资与融资相比,负债融资的还本付息压力大,但资金成本一般较融资低,且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而融资则是一种高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式。
事实证明,负债融资对企业经营个有重要的意义,会给公司经营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性影响:适度的负债不仅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而且可以产生财务模杠杆作用,即不论公司利润多少,负债资本的利息是固定的,当公司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会使公司的每股收益提高;但过度的负债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从国际惯例来看,确定长期资本中负债资本和资本各自的构成比例及其相到关系,实质上是资本结构决策的核心问题。因此融资管理政策的选择必须建立在资本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上讲,各公司都应有其最佳的资本结构,但实际工作中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判断资本结构的最优点。通常只能根据财务经理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来作出决策,为此在制定融资管理政策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负债经营政策的选择必须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基础。根据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可采用以下两个标准来判断资本结构是否“最优”:一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一般认为,一个公司要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要使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降至最低限度。二是公司的总价值最大化。从根本上讲,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价值最高。当然公司的价值只有投入市场才能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且公司的市场总价值应该等于其股票的总价值加上债券的价值。
2.考虑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公司的风险程度。公司的风险对融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若公司的风险大,举债就不如发行股票理想。(2)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越好,举债融资就越有吸引力。(3)销售的稳定性。如果公司的销售稳定,则可以较多地负担固定的债务费用,否则,就会冒很大的风险。(4)管理者的态度。如果管理者讨厌风险,就可能尽量减少负债资本的比例。(5)贷款者的态度。大多贷款者都不希望公司的负债比例过大。(6)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的行业,资本结构有很大差别。
3.进行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判断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还可以通过分析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四)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涉及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总体安排。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依靠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地考虑风险与报酬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是公司短期筹资与投资的具体体现,它在数量上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因此它体现着公司在流动资产及其筹资安排上的效果。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一般有正常型、稳健型和冒险型三种,它们各有利弊:冒险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小,风险最大,但其总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稳健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大,风险最小,但其总成本最高,收益最低;正常型政策的收益与风险则介于二者之间。每个企业应当根据自己对待收益与风险的态度,在这三种政策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
1.正常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以短期资金满足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以长期负债或资本满足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这种政策减少了公司不能偿付到期款项的风险,它要求公司能够准确衔接资产变现和负债的到期结构。
2.稳健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用长期负债或资本来满足固定资产和长期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而且短期负债来应付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由于短期资金来源产生于公司正常的经营过程,公司无法将它们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政策的实际运用会遇到困难。
3.冒险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以长期负债或资本筹措部分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以短期负债来筹措全部流动资产和部分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由于公司中的短期能力有限,可能没有足够的短期资金来满足,所以这种政策的风险最大。
(五)投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投资管理是现代公司理财的一个重要内容,选择科学的投资管理政策来指导投资管理至关重要。投资管理政策是为了使企业在长时期内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投资所作出的总体规划。企业投资管理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培植企业生产力,解决企业将来如何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企业选择投资管理政策必须考虑以下四个原则:(1)从属性原则,即企业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企业总体发展目标;(2)导向性原则,即企业投资政策一经确立,就成为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指导原则,是企业发展的纲领;(3)长期性原则,即投资政策是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它不仅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趋势,也规定各项短期投资计划的基调;(4)风险性原则,即投资政策本身不能消除风险,因为投资政策实施成功,就会给整个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反之,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局面。企业投资管理政策按性质不同,可划分为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和混合型政策四种:
1.稳定型投资政策,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政策,它适用于企业外部环境近期无重大变化,投资维持现有水平,企业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现有产品的利润,以积聚资金为将来发展作准备。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产品转向的一个过渡阶段。
2.扩张型投资政策,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的产品生产和经营项目。其核心是发展和壮大。具体包括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样化成长(即经营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
3.紧缩型投资政策,该政策一般有两种:一是完全紧缩型投资政策,即企业受到全面威胁时,将全部资产清算以收回资金、偿还债务;二是部分紧缩型投资政策,是将企业部分非关据产品或技术出卖,紧缩经营规模。企业在经营决策严重失误,经营优势丧失,或者在取得竞争胜利时放慢竞争节奏时宜采用这种投资政策。
4.混合型投资政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同时采取稳定、扩张、紧缩性等几种政策。
(六)股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股利理论研究的焦点在于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相关的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著名的股利理论:一是股利无关论;二是股利相关论。事实上,无论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相关,股利政策都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收益分配管理政策。选择科学的股利政策对于保障股东权益,协调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稳定股票价格,维护公司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有关影响因素:(1)从内部因素上看,主要有盈利状况、变现能力、筹资能力、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等;(2)从外部素上看,主要有法律限制、股东要求和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对以上这些因素的不同考虑,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股利政策:
1.稳定股利政策,是将股利支付额固定在一个已定的水平上,在较长时期内不随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股利政策。实施该政策,能消除投资者对未来股利的不安全感;便于股东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减少凤票投资风险;盈余减少不会引起社会反响。但该政策的局限性在于股利的支付与公司的盈利情况联系不紧密;盈利下降可能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实际上影响股利的稳定性。
2.变动股利政策,指股利支付随着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股利政策。实施该政策的好处在于:股利支付的数量与公司的盈利情况联系紧密,体现了“多盈多分,不盈不分”的原则,也减轻了公司的财务压力。但是,该政策容易使股东感到公司经营不稳定,从而影响公司股价。
一、财务政策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财务政策因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一)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二)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无独立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行为只能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无财可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企业财务行为成为一种积极的、主动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优化公司理财行为,提高企业理财效率的重要基础。
二、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企业财务政策涉及到活动的方方面面。从理财内容看,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因此相庆的财务政策就有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下面就财务政策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一)风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风险是一个较难掌握的概念,如何定义存在着争议,但无论如何,风险却是客观、广泛地存在于公司的融资、投资、营运资金和股利管理的全部理财活动中,并且对公司实现其财务目标有重要的,使人们无法回避和忽视。一般而言,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因此风险管理政策选择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风险,而在于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恰当的抉择。其决策原则是:当报酬率相同时,应选择风险小的项目;当风险相同时,应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当决策项目风险大、报酬率也高时,则取决于报酬是否高到值得去冒险,以及决策者以风险的态度。
从理论上讲,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可能采取三种态度:愿意冒险、回避风险、中庸之道。据此,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有:
1.回避风险政策。这是一种保守的风险管理政策。对于那些回避风险的决策者,总是以无风险作为衡量各种被选方案优劣的标准。事实上,这种政策并不经常采用,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总是与报酬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丰厚的报酬,一个成功的经营管理者是不会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政策的。
2.控制风险政策。这是一种冒险的风险管理政策。采用这种政策,要求公司在经营管理中,要正视风险,极力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风险,以减少因发生风险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在理财实践中,这种风险管理政策经常被采用。
3.转移风险政策。这种政策是指对某些可能发生风险损失的财产或项目,用转移的方式转出企业,并交换回较为保险的财产或项目,如:用转手承包的方式把有风险的项目转包给他人;以参加保险的方式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等。
(二)信用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赊销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方式,是企业为加强竞争、扩大销售、开拓市场而选择的出路。利用这种竞销手段,就必然产生商业信用问题。当然,企业销售商品并不是对任何一个单位都可以给予商业信用,而是应当先制定信用政策,据以对各个客户进行评价,衡量是否可以给予商业信用,并对其数额加以调节和控制。因此现代公司理财必须将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应收账款占用水平、市场竞争的程度、公司的销售状况、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公司信用罐及管理能力。若公司当前应收账款占用少、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路差、客户信用等级高、信用制度严密以及管理能力强,可实行适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可以实行适度从紧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1.信用标准政策。为了评价、证实和判断购货单位的信用情况,用以确定对其可否给予商业信用或达到一般的信用期,需要有评价这种信用的程度的标准,一般要有五个内容:(1)客户品质,即购货单位过去履行偿债义务,遵守商业信用的品德,这是对客户能否给予商业信用最重的评价因素。(2)偿债能力,这是销货单位的信用部门对客户过去的偿债情况、未来的盈利趋势、当前的经营状况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后所作出的主观判断。(3)财务能力,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以确定客户净资产的大小和获利的可能性,作为其赊销账款限额的依据。(4)提供的担保品,对于信用期较长的单位,则需要研究其可能提供偿还债务的担保品,如流动资产的内容及其变现能力。(5)经济情况,主要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客户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影响。很明显,采用以上五项标准,对需要给予商业信用的客户分别进行评价,是保证应收账款安全的必要手段。
2.信用条件政策。信用条件政策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方面。在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过程中,企业首先必须确定赊销需要采用的最佳信用期,企业采用的信用期越长,赊销的商品就赵多,发生的销售收入就越大,取得的利润也可能越大,而且坏账损失也可能越高。其次还要确定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它是为了鼓励客户提前付款所给予的优惠。现金折扣的实施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但要发生折扣支出。因此,现金折扣的制定,要通过分析给予折扣所减少的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和给予现金折扣所发生的支出来进行。
3.收账政策。收账政策的制定要宽严适度。如果收账政策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客户更加拖欠货款,增加与应收账款投资相关的成本;如果收账政策过于严格,可能导致公司失去较多的销售机会,影响公司未来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收账政策。
(三)融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融资管理的实质在于负债融资和主权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其融资比例的决策。负债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几乎没有一个公司只靠主权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资本就能满足资金需要的。负债融资与主权融资相比,负债融资的还本付息压力大,但资金成本一般较主权融资低,且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而主权融资则是一种高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式。
事实证明,负债融资对企业经营个有重要的意义,会给公司经营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性影响:适度的负债不仅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而且可以产生财务模杠杆作用,即不论公司利润多少,负债资本的利息是固定的,当公司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会使公司的每股收益提高;但过度的负债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从国际惯例来看,确定长期资本中负债资本和主权资本各自的构成比例及其相到关系,实质上是资本结构决策的核心问题。因此融资管理政策的选择必须建立在资本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上讲,各公司都应有其最佳的资本结构,但实际工作中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判断资本结构的最优点。通常只能根据财务经理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来作出决策,为此在制定融资管理政策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负债经营政策的选择必须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基础。根据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可采用以下两个标准来判断资本结构是否“最优”:一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一般认为,一个公司要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要使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降至最低限度。二是公司的总价值最大化。从根本上讲,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价值最高。当然公司的价值只有投入市场才能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且公司的市场总价值应该等于其股票的总价值加上债券的价值。
2.考虑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公司的风险程度。公司的风险对融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若公司的风险大,举债就不如发行股票理想。(2)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越好,举债融资就越有吸引力。(3)销售的稳定性。如果公司的销售稳定,则可以较多地负担固定的债务费用,否则,就会冒很大的风险。(4)管理者的态度。如果管理者讨厌风险,就可能尽量减少负债资本的比例。(5)贷款者的态度。大多贷款者都不希望公司的负债比例过大。(6)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的行业,资本结构有很大差别。
3.进行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判断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还可以通过分析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四)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涉及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总体安排。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依靠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地考虑风险与报酬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是公司短期筹资与投资的具体体现,它在数量上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因此它体现着公司在流动资产及其筹资安排上的效果。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一般有正常型、稳健型和冒险型三种,它们各有利弊:冒险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小,风险最大,但其总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稳健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大,风险最小,但其总成本最高,收益最低;正常型政策的收益与风险则介于二者之间。每个企业应当根据自己对待收益与风险的态度,在这三种政策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
1.正常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以短期资金满足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以长期负债或主权资本满足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这种政策减少了公司不能偿付到期款项的风险,它要求公司能够准确衔接资产变现和负债的到期结构。
2.稳健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用长期负债或主权资本来满足固定资产和长期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而且短期负债来应付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由于短期资金来源产生于公司正常的经营过程,公司无法将它们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政策的实际运用会遇到困难。
3.冒险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以长期负债或主权资本筹措部分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以短期负债来筹措全部流动资产和部分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由于公司中的短期能力有限,可能没有足够的短期资金来满足,所以这种政策的风险最大。
(五)投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投资管理是现代公司理财的一个重要内容,选择科学的投资管理政策来指导投资管理至关重要。投资管理政策是为了使企业在长时期内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投资所作出的总体规划。企业投资管理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培植企业生产力,解决企业将来如何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企业选择投资管理政策必须考虑以下四个原则:(1)从属性原则,即企业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企业总体发展目标;(2)导向性原则,即企业投资政策一经确立,就成为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指导原则,是企业发展的纲领;(3)长期性原则,即投资政策是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它不仅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趋势,也规定各项短期投资计划的基调;(4)风险性原则,即投资政策本身不能消除风险,因为投资政策实施成功,就会给整个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反之,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局面。企业投资管理政策按性质不同,可划分为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和混合型政策四种:
1.稳定型投资政策,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政策,它适用于企业外部环境近期无重大变化,投资维持现有水平,企业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现有产品的利润,以积聚资金为将来发展作准备。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产品转向的一个过渡阶段。
2.扩张型投资政策,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的产品生产和经营项目。其核心是发展和壮大。具体包括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样化成长(即经营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
3.紧缩型投资政策,该政策一般有两种:一是完全紧缩型投资政策,即企业受到全面威胁时,将全部资产清算以收回资金、偿还债务;二是部分紧缩型投资政策,是将企业部分非关据产品或技术出卖,紧缩经营规模。企业在经营决策严重失误,经营优势丧失,或者在取得竞争胜利时放慢竞争节奏时宜采用这种投资政策。
4.混合型投资政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同时采取稳定、扩张、紧缩性等几种政策。
(六)股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股利理论研究的焦点在于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相关的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著名的股利理论:一是股利无关论;二是股利相关论。事实上,无论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相关,股利政策都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收益分配管理政策。选择科学的股利政策对于保障股东权益,协调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稳定股票价格,维护公司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有关影响因素:(1)从内部因素上看,主要有盈利状况、变现能力、筹资能力、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等;(2)从外部素上看,主要有法律限制、股东要求和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对以上这些因素的不同考虑,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股利政策:
1.稳定股利政策,是将股利支付额固定在一个已定的水平上,在较长时期内不随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股利政策。实施该政策,能消除投资者对未来股利的不安全感;便于股东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减少凤票投资风险;盈余减少不会引起社会反响。但该政策的局限性在于股利的支付与公司的盈利情况联系不紧密;盈利下降可能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实际上影响股利的稳定性。
2.变动股利政策,指股利支付随着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股利政策。实施该政策的好处在于:股利支付的数量与公司的盈利情况联系紧密,体现了“多盈多分,不盈不分”的原则,也减轻了公司的财务压力。但是,该政策容易使股东感到公司经营不稳定,从而影响公司股价。
3.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将股利支付额固定在一个既定的、较低的水平上,在公司经营较好的年份,再增加一个额外的股利支付率率。显然,这种股利政策吸收了稳定股利政策和变动股利政策的优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关键词:监狱体制改革财务规范运行动态协调长效机制
监狱体制改革条件下监狱企业财务规范运行机制的的动态协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协调主体,协调内容,协调目标。
一、监狱企业财务规范运行动态协调长效机制的协调主体
在监狱企业财务运行的动力机制中,监狱与企业联席会议在监狱党委的领导下,它起着动力传导“中继站”的作用;在决策机制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监督机制中,它起着“交换机”的作用。监狱与企业联席会议是监狱体制改革后财务规范运行机制协调的主导力量。尽管其他财务管理利益主体在监狱企业理财中也会进行局部或部门之间的运行协调,但真正能够对财务运行机制进行整体和全程协调的只能是监狱与企业联席会议。
二、监狱企业财务规范运行动态协调长效机制的协调内容
1、财务管理程序协调。公司理财的程序一般包括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三个基本环节。(1)财务计划协调主要包括:出资者财务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协调;长期财务目标与短期财务目标的协调;财务目标在各层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2)财务控制协调主要包括:季度和月份财务实绩与年度财务目标的协调;部门实绩与公司整体目标的协调;责任目标与修正目标之间的协调。(3)财务评价协调主要包括:实际绩效与奖惩标准间的协调;实际绩效与财务目标之间的协调;本期财务评价与下期财务计划之间的协调等。
2、财务管理内容协调。监狱企业理财一般包括筹资、投资、资产营运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内容。理财内容协调的目的在于按资本运动规律的要求进行理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财内容协调主要包括:筹资与投资之间的协调;投资与资产营运之间的协调;资产营运与收益分配之间的协调;收益分配与筹资之间的协调;投资与分配之间的协调;筹资的规模、结构、成本及时机的协调;投资规模、结构、方式及时机的协调;资本营运中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协调;收益分配中各主体利益的协调等。
3、财务管理自协调。要建立完善的财务运行机制前提必须扩大监狱企业财务自和财务审批权,保证监狱企业财务活动的独立性。企业财务管理的自包括筹资自,投资自,营运自,分配自。在新的监狱财务管理体制下,应赋予监狱企业更多的财务运行自力,以保障监狱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监狱企业财务规范运行动态协调长效机制的协调目标
财务运行机制协调的目标应着眼于确立公司财务政策、建立财务反馈机制和预警机制,把运行机制的动态协调寓于监狱企业的规范运作之中。
1、确立监狱企业财务运行政策。财务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针对性。财务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筹资政策,是关于筹资规模、方式和渠道、筹资风险防范、资本结构设计与调整的一系列问题的规划与策略;投资政策,是关于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时机、投资方式、投资结构的安排与谋划;资产营运政策,主要是对流动资产的配置和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收益分配政策,包括企业的税收筹划、股利政策和留存收益等事项的策划。
2、建立监狱企业财务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是指以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活动的作用方式。建立财务反馈机制,一方面是及时获得企业财务状态信息,反映管理当局对董事会决议的贯彻情况和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是及时贯彻针对反馈信息所做的政策调整。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把财务运行过程中与财务风险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联系起来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
(1)筹资成本与投资收益联系控制。如果投资收益大于筹资成本,则企业有利可图,筹资成本与投资收益联系控制就是要确立投资收益对筹资方案的否决机制。具体保障措施有: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建立资金投入产出效益保证机制,抓好资金的源头控制;建立灵活有序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控制。
(2)资产负债率与资产报酬率联系控制。监狱企业必须对债务规模及结构进行控制,控制的方法是把资产负债率同资产报酬率结合起来。如果资产报酬率高于负债的资金成本率,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则可以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反之,企业则必须控制资产负债率,降低负债规模。
(3)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联系控制。监狱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根据未来现金流出计划组织现金流入,包括营运活动现金流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以及投资活动现金流入。现金流入要与现金流出保持一定的对称性,包括数量结构和时点上的对称性两方面,即不仅在数量上而且要在时点上使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保持一致。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联系控制就是要确立起现金流入量对现金流出量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全国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办公室:财务管理[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 刘群:企业财务管理[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 乔世震:最新企业财务通则讲解与应用[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投资理财 理财市场 理财观念 理财规划
伴随着改革开放、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理财产品日趋丰富,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过去传统单一的储蓄方式到寻求谨慎而多元化的理财渠道使资产保值增值,从而提高目前或将来的生活品质。
一、我国居民理财现状
(一)储蓄依然是居民理财首选
据报道,尽管储蓄收益少,但由于其拥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普遍性,人们更倾向选择 ,储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其次便是国债,相对于储蓄,其优势在于收益更大,相对于股票,其风险更小。如今股票市场更是波动太大,据调查,投资于股票的总资金,相对与十年前,基本上没有任何增值,导致居民对股票的投资意愿进一步降低。
(二)理财市场的相关法律缺乏规范与统一
目前金融行业理财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下,金融领域各个行业的监管部门有所不同,而监管部门的监管标准又没有达成统一,这就造成了各个部门不能公平竞争。同时,监管的不统一性,也会造成监管标准存在矛盾区域。另外,理财市场上一些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例如公司型基金和私募基金没有明确法律地位等。
二、投资理财的当今趋势
(一)个人持有的理财产品日趋丰富
据统计,在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选择购买保险的超过30%,选择持有黄金的达到6.8%,房地产投资约0.4%,而选择储蓄存款的人数占比为62.8%,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6个百分点,比调查以来的平均水平(66.8%)低 4.0个百分点。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储户规避投资风险的意识增强,以持有产品的多样化来尽可能的磨平风险。在金融理财市场上,理财产品越来越丰富,银行卡发行量成倍增长,证券、保险和众多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比往年更高,同时投资品种逐渐丰富,而这些变化就是为了迎合居民储户投资理财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出更大更丰富的理财平台。
(二)从生活理财和单纯投资趋向投资理财
生活理财的核心在于根据个人的消费性资源状况和消费偏好来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其关心的是如何对现有财富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以达到合理消费的目的,在这个“负利率”时代,仅仅依靠个人收入,不仅达不到财产保值增值的期望,甚至造成财富缩水,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产生的巨大风险对家庭经济的冲击,工薪阶层简单的生活积累往往不堪一击。这时,投资理财就成了工薪阶层的新宠,它是建立在家庭合理消费的基础上,针对风险进行个人资产有效投资,以使财富保值、增值的开放理财方式,能够有效抵御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风险,是一种主动行为。
单纯的投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对家庭财富的稳定和保障并不关心,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就决定单纯的投资行为存在极大的弊端。现如今,社会中存在很多以炒股为主业的操盘手(较为极端的会把自身全部资产压在个别股上),结果多数为两种,财富暴涨,身价千万;股市套牢,血本无归,而这也与股市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相符合,很显然,单纯的投资行为并不适合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这时就应当把单纯投资向投资理财靠拢,跟多的关注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使收益和风险达到适合现有家庭发展的平衡点。
(三)定投、长期持有
定投有两大优势:第一,成本摊薄,分散风险。资金是分期投入的,投资成本虽然有高有低,但长期平均下来较低,最大限度地分散了投资风险;第二,复利效果。由于复利效应,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继续衍生收益,通过利滚利的效果,配合长期持有,复利效果明显。对于工薪家庭,由于可以积少成多和轻松进退,基金定投可谓是方便不吃力的“聚宝盆”,同时由于其稳定性,对于整个人生规划也是大有裨益,不仅考虑了市场环境的因素,还考虑了个人及家庭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活目标(买房买车)、财务需求(给孩子教育费用和养老)、收入和支出(采用每月扣款的方式)。此外,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家庭需求来选择期限,从而更好地进行理财规划。
三、家庭理财与金融投资规划
金融投资规划是根据个人或家庭的投资理财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其设计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构建投资组合来实现理财目标的过程。首先,应当确立投资目标,围绕之一目标来安排投资的具体操作计划。其次,投资组合的构建受制于投资者的自身条件,一方面是投资者可投入的财务资源数量,另一方面是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一)投资规划流程
投资规划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流程:
1.确定投资政策。首先应当获取投资产品的相关信息以便设定投资目标,投资目标一般要切合实际、明确、可以衡量,例如某某日对某只股票投资额度达到某数额。由于风险与收益总是密切相关,因此也要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回避型、中立型、偏好型,投资者只有了解自己的风险容忍程度,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
2.进行投资品分析。这种分析首先是明确投资品种的价格形成机制、影响其价格波动的各种因素及作用机制等,其次是要发现那些价格偏离其价值的品种。总的来说,投资分析的方法有两种:
基本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行业的动态及一般经济情况的分析,进而研究投资品的价值,即解决“购买什么”的问题,其实质是考量价格是否偏离价值,从而评估投资品种的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
技术分析,其目的是预测投资品价格的涨跌趋势,即解决“何时购买”的问题,其实质是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来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
3.构建投资组合。构建投资组合可以说是投机规划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以风险一定组合收益最大化,收益一定组合风险最小化为原则,来确定具体的投资品种和投入各种投资工具、投资品的资金比例,其主要涉及投资工具组合、投资事件组合、投资比例组合三个方面。投资组合设计的核心在于分散投资,即投资品种之间最好完全不相关或负相关,这样就会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4.调整投资组合。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投资者的投资目的会有所改变,如储蓄、盈利、保险,另一方面一些新投资产品的出现,或者就投资产品的改良也会吸引投资者,这时投资者就需要调整现有组合,卖掉就的投资品种而购买一些新的投资品种,以形成新的组合。
5.评估投资组合的绩效。每隔一段时间,投资者都应该定期评价投资的表现,从而了解制定的投资规划是否出现问题,能否进行改良,其依据不仅是投资的回报率,还有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需要结合收益和风险的相对标准来评估投资的业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投资品种给投资者带来多大贡献;而是对把握市场时机的能力进行考核。
(二)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指一些常用的投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投资三分法。将自有资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投资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如债券、优先股;第二部分用于投资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第三部分以现金形式保留,作为备用金。这种方法兼顾了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是一种比较基础和合理的投资组合方法。
2.固定比率投资法。这一策略是在操作过程中努力保持投资品种的比例不变,如股票和债券两部分,当股票上涨,相当于投资股票的资产上涨,则卖出部分股票,买入部分债券,使投资于两种金融工具的资产比例不变。这种方法可以使投资者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对比来决定持有量,避免单纯分析一种金融工具造成的风险(如一只股票的追涨杀跌)。
3.固定金额投资法。这一策略是指在投资操作过程中保持投资总额不变,如规定多只股票的总投资数不变,只在这一投资数额下进行各股票的买卖。
4.耶鲁投资计划。这一策略其实是一种浮动比例投资法,而浮动的比例是根据市场波动变化的,其特点是将市场因素考虑在内,更有利于增大收益,减少风险。
5.杠铃投资法。这一策略主要集中于短期长期两种工具上,通过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判断,来不断调整自己在两者之间的分配比率。当预计长期利率上涨,长期品种价格趋于下降时,出售长期品种增加短期品种持有量,反之亦然。这种方法需要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小投资者风险较大。
四、结语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运行是以财务权力的分割和财务责任体系的建立为条件的。在财务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财务管理主体以及各种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矛盾,需要对财务运行机制进行动态协调。董事会是财务运行机制动态协调的主导力量,主要是对理财程序和理财内容进行协调,协调目的是确立企业财务政策,建立财务反馈与预警机制。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财务运行机制是一定企业制度下财务主体实施财务行为和实现财务目标的方式。它有两方面的内在规定性:一方面,财务运行机制要服从服务于企业配置资源的需要,成为以价值为线索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另一方面,财务运行机制是各个财务主体追求和实现各自利益诉求,使各种利益矛盾不断解决的财务目标的实现和协调的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运行机制的构成要件可以概括为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它们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财务决策机制是指财务决策权力的形成规范和规定;财务信息机制是指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评价的规定;财务动力机制则包括所有保证决策付诸行动,保证财务目标实现的规范和规定;财务监督机制是指对财务运行过程中的决策失误、信息失真、动力失效等与预期财务目标背离现象的识别和校正机制。
财务运行机制的系统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财务管理的对象却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财务运行机制运行的环境条件不断变化,所以财务运行机制的效率不仅在于完整的系统结构,也取决于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协调能力。财务运行机制的动态协调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协调主体,协调内容,协调目标。
一、财务运行机制的协调主体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公司的法人机关,对股东大会而言它是执行机关,对经理层而言它是决策机关。在财务运行的动力机制中,董事会起着动力传导“中继站”的作用;在决策机制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监督机制中,它起着“交换机”的作用。从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财务运行机制中的作用分析,董事会当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运行机制协调的主导力量。尽管其他财务管理主体在理财中也会进行局部或部门之间的运行协调,但真正能够对财务运行机制进行整体和全程协调的只能是董事会。
二、财务运行机制的协调内容
1、理财程序协调。公司理财的程序一般包括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三个基本环节。理财程序协调是为了消除环节之间的脱节现象,使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建立财务运行责任关系,其归宿是实现出资人资本保值增值目标。(1)财务计划协调主要包括:出资者财务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协调;长期财务目标与短期财务目标的协调;财务目标在各层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财务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财务计划的落实与目标的实现,财务控制一般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三个步骤。(2)财务控制协调主要包括:季度和月份财务实绩与年度财务目标的协调;部门实绩与公司整体目标的协调;责任目标与修正目标之间的协调。财务评价的目的是确认或解除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在分析报告期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3)财务评价协调主要包括:实际绩效与奖惩标准间的协调;实际绩效与财务目标之间的协调;本期财务评价与下期财务计划之间的协调等。
2、理财内容协调。公司理财一般包括筹资、投资、资产营运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内容。理财内容协调的目的在于按资本运动规律的要求进行理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财内容协调主要包括:筹资与投资之间的协调;投资与资产营运之间的协调;资产营运与收益分配之间的协调;收益分配与筹资之间的协调;投资与分配之间的协调;筹资的规模、结构、成本及时机的协调;投资规模、结构、方式及时机的协调;资本营运中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协调;收益分配中各主体利益的协调等。
三、财务运行机制的协调目标
财务运行机制的协调不仅需要发生大量费用,而且需要董事会有足够的协调能力。所以,财务运行机制协调的目标应着眼于确立公司财务政策、建立财务反馈机制和预警机制,把运行机制的动态协调寓于企业的规范运作之中。
1、确立公司财务政策。公司财务政策是公司董事会根据财务目标和理财环境制定的财务方针、策略,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财务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针对性。财务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筹资政策,是关于筹资规模、方式和渠道、筹资风险防范、资本结构设计与调整的一系列问题的规划与策略;投资政策,是关于公司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时机、投资方式、投资结构的安排与谋划;资产营运政策,主要是对流动资产的配置和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收益分配政策,包括企业的税收筹划、股利政策和留存收益等事项的策划。
2、建立财务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是指以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活动的作用方式。建立财务反馈机制,一方面是及时获得企业财务状态信息,反映管理当局对董事会决议的贯彻情况和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是及时贯彻针对反馈信息所做的政策调整。财务反馈机制的关键是建立规范灵活的财务会计系统,确定定期与适时的信息报告制度。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预防财务失控、确保财务安全是财务运行机制的首要目标,所以,进行财务运行机制的动态协调,必须建立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把财务运行过程中与财务风险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联系起来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
(1)筹资成本与投资收益联系控制。任何资金进入企业均应视为是有成本的,资金一旦进入以后,则资金成本就是确定的,它包括筹资费用和约定的资金占用费。筹资活动成功与否,既要看是否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资金,还要看筹资以后的投资收益是否高于资金成本,显然后者更重要。投资收益的高低表明投资项目对资金承受能力的大小:如果投资收益高,则对资金成本承受能力强;投资收益低,则对资金成本承受能力弱,甚至无法补偿资金成本。所以,投资收益应作为评价筹资成败的首要标准。但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必须结合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现金流量等因素进行投资收益预测,尽可能准确地计量项目的投资收益,在此基础上对筹资方案进行评价。如果投资收益大于筹资成本,则企业有利可图,筹资成本与投资收益联系控制就是要确立投资收益对筹资方案的否决机制。
(2)资产负债率与资产报酬率联系控制。负债是企业资产的两大来源之一,负债最重要的特征是到期要还本付息,偿还到期债务对企业而言具有约束刚性。如果负债规模过大导致资不抵债,或者资产变现能力差,无法清偿到期的债务,则企业就会出现债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清算。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债务规模及结构进行控制,控制的方法是把资产负债率同资产报酬率结合起来。如果资产报酬高于负债的资金成本率,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则可以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反之,企业则必须控制资产负债率,降低负债规模。将资产负债率与资产报酬率联系控制,就是要建立起由资产报酬率决定资产负债率的机制。
(3)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联系控制。维持现金流量的良性循环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财务危机往往从支付危机开始。支付能力不足,不能适时支付材料或商品款项,生产或销售过程就有可能中断。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偿付到期的债务,企业就可能陷入破产的境地。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根据未来现金流出计划组织现金流入,包括营运活动现金流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以及投资活动现金流入。现金流入要与现金流出保持一定的对称性,包括数量结构和时点上的对称性两方面,即不仅在数量上而且要在时点上使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保持一致。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联系控制就是要确立起现金流入量对现金流出量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全国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办公室:财务管理[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关键词:财务政策;选择
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财务目标的最大化,即实现最大程度的盈利,增加企业价值。在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最大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外部市场机制,又要关注内部资金的运营,选择一个高水平的财务政策对于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一个相当大的作用。企业财务政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包含筹资政策、投资政策、营运资本政策和股利分配政策四项政策的概念范畴,它既是一种专业化的管理,同时又与公司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对现代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一、企业财务政策概述
企业财务政策一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财政、经济、社会等目标,用以调节财务行为、改善财务关系而制定的所有相关政策的总称,它是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的目标。企业财务政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诠释。从宏观角度来说,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进行相关规范的一种强制执行性的政策;从微观角度来说,企业财务政策是以国家法规和宏观财务政策为依据,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目标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自主性的理财行动政策,微观财务政策一般包括筹资政策、投资政策、营运资本政策、股利分配政策等。本文主要研究微观财务政策。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时间一致性原则,企业各项财务政策的选择在时间上要与当时企业的经营目标保持一致;风险与收益权衡原则:企业财务政策一般是在预期收益与风险偏好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相互选择而达成的结果;关系协调原则: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收益和风险结构下的不同态度就决定了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冲突和协调的过程;价值最大化原则: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应当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财务政策的选择亦是如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应贯彻于财务政策的选择、制定和实施等过程;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企业财务政策应通过帮助企业配置合理资源以促进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整体功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选择高水平的财务政策既有利于规范和优化企业理财行为,提高理财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部分。
(一)外部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因素、产业政策因素、财税政策因素以及相关利益者因素等。
1.经济周期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的循环。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现代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从企业财务角度来看,企业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所选择的财务政策也不同,一般来说,企业应顺应经济周期的各发展阶段选择和制定有弹性的财务政策,以抵御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幅度波动,减少财务活动的风险和负效应,即财务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应坚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政策思想,同时与经济运行的周期相配合。例如,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应有计划地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开发新产品以及增加劳动力等;在经济衰退阶段,企业应停止扩张、削减存货、减少雇员等,采取紧缩性财务政策。
2.产业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的关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等。不同的企业在面对不同的产业政策时会有选择地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例如,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应顺应国际趋势,灵活、充分地利用国家产业政策,选择最佳突破点,合理选择各项财务政策;而受国家保护的传统产业则应采取较为谨慎的财务政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转轨期,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
3.财税政策因素
财税政策对企业资金管理、税收负担、生产经营和财务效益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财务政策的选择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影响。企业无论是在进行何种形式的投资或何种业务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不同的税收政策。当国家财政宽松时,税收会减少,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将会比较灵活;而当国家财政紧张时,税收有可能会增加,此时企业在投资上可以选择购买国债,在融资上可以采取负债融资,以降低利息费用,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企业应根据国家的财税政策做好纳税筹划,选择最佳的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资金运营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4.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
影响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债权人和竞争者三方面。政府方面,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重要外部利益相关者,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支持,也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得税收,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除了要实现自身经营目标外,同时也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债权人方面,债权人向企业提供债权资本并从中获得利息,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偏好的不平等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债权人利息的收入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债权人的利益,以保持资产和负债的稳定,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竞争者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与竞争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应充分分析竞争者的政策取向以及经营策略等。
(二)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等。
1.企业财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是选择财务政策的重要依据。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经营方针所确定的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企业财务目标一般具有从属性(从属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长期性和综合性。在不同的财务目标下,企业对财务政策的选择也不同。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下,企业一般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选择风险适中且有利于促进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财务政策;而在股东财务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下,企业通常会选择风险较大、利润率较高、对股东有利的财务政策。
2.企业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应充分分析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财务政策,同时企业应着眼于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在初创阶段,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不良资产少,因此可以适当提高企业的负债率,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尽量实行非现金的股利政策;在扩张阶段,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依旧较大,但企业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因此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在稳定阶段,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地位等,有一定的现金结余,为规避财务风险应适当降低企业负债率,采取较为谨慎的信用政策,加快资金周转;在衰退阶段,企业资金周转缓慢,产品缺少竞争力,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亏损等,此时企业及时缩减生产规模、清理不良资产等,在股利派发上可以采取低现金股利政策。
3.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应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科学地选择财务政策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手段,例如,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政策,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企业基础项目的发展,同时加大财务制度的创新力度,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约束追求短期数量增长行为,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三、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一)风险管理政策的选择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如果不顾风险极力追求收益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风险管理政策的选择应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进行恰当的抉择。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有三种:回避风险政策,企业决策者往往以无风险作为衡量方案优劣的标准,事实上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是不会采取这种政策的,因为风险与收益并存;控制风险政策,即为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风险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转移风险政策,即将可能存在风险的业务或项目转移出企业,同时换回风险较低的业务或项目。
(二)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
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含两种类型,宽松信用管理政策和从紧信用管理政策。以上两种信用管理政策均由三种要素构成:信用标准政策,它是企业用以评价客户信用等级,用以确定是否给予商业信用的评价标准,包括客户品质、偿债能力、财务能力、提供的担保品以及经济状况;信用条件政策,它是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量;收账政策,它是企业对收回账款所采取的措施,企业应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宽松或严格的收账政策。
(三)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投资管理政策有利于保证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能有效地对企业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保持企业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根据企业投资管理政策性质的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三种政策。稳定型投资政策适用于外部环境稳定,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扩张型投资政策适用于企业快速发展和扩展阶段,例如,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等;而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重大失误、经营优势丧失或是面临巨大威胁时则可以采取紧缩型投资政策。
(四)股利管理政策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股利管理政策有利于保障股东权益,促进企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企业股利管理政策的选择应根据企业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内部包括筹资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因素,外部包括法律限制、股东要求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企业在不同时期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股利政策。一般来说,企业所采取的股利政策包括以下几种:股利稳定政策、股利变动政策、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以及剩余股利政策。
总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兼顾企业长期和短期利益,兼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选择合适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
参考文献:
1.阮.企业的财务政策及其选择探讨[J].中国外资,2011(7).
2.赵子华.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9).
关键词:企业 可持续发展 财务政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企业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以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而财务政策就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企业中,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制定以及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处理好企业财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仅使财务政策发挥杠杆作用,来提高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强化财务政策的配置资源功能,更科学地推动企业解决面临的财务问题,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财务政策关系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企业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现在利益,它为企业提供新的机遇并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当代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企业的财务政策,是企业为达到特定的财政、经济、社会等目的,用以调节财务行为、高速财务关系而制定的有关政策的总称,它是调节和控制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工具。通过财务政策的选择和安排,可提高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因此,现代,现代企业必须科学地选择财务政策,规范和优化企业财务行为,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财务政策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企业只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它的约束下更科学地制定实施财务政策,才能真正发挥财务政策杠杆作用。
三、如何以财务政策为杠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政策体系
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政策体系,是以财务政策为杠杆,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措施,它的核心是将企业可持续财务战略的树立与可持续财务政策的推行紧密联系起来,对于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做好筹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等具体财务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以此来构建企业财务政策体系框架,并使他们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公司总体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筹资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中的组成部分,它要求企业通过一定渠道、采取适当方式筹措资金,是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它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保证日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筹资政策又分为激进型筹资政策、保守型筹资政策以及稳健型筹资政策,企业管理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兼顾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筹资政策,并做好资本结构的确立这一关键工作。以保守型筹资政策为例,若企业无绝对的竞争优势、对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且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远低于同行业水平,则可采用低风险、高成本的“保守型筹资”政策,即以权益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它以低风险的优点能为企业后续发展积蓄能力,但因其具有高成本的特点,因而适合企业阶段性采用;又如投资管理是公司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投资政策关系到企业有限的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规模及前景。投资政策是财务政策体系的中心环节,应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也相应可持续化,根据投资政策的分类(分为外延型投资政策、内涵型投资政策以及混合型投资政策),企业要持续、稳健发展,必须要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对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如企业生命周期、经济周期波动以及心理预期等)进行周全的考虑后加以选择,但不宜长期采用单一的投资政策。
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推进可持续财务政策实施。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树立,需要财务行为同步更新,也需要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做支撑。财务部门作为企业重要的职能部分,应当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作贡献。其一,财务管理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以及掌握更多的信息优势,灵活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才能有效保证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使财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行之有效。其二,企业要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聘用,为企业财务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政策注入新鲜的血液,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可安排财务人员培训进行再学习,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集中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或开展会计学术研讨,总结财务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技能。
(二)实施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目标规定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与财务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企业应选择择促进有效增长的财务战略来及时进行增长的动态调控,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一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分别制定初创期财务战略、成长期财务战略、成熟期财务战略,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执行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二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超速增长,否则会给公司带来巨大风险,企业必须增强风险观念,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风险控制点和风险预警体系等措施,更好地发挥财务政策的杠杆作用。
(三)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财务政策是企业重要的指导信息,要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制定和实施财务政策的时候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客观性原则,又叫科学性原则。即财务政策的制定必须以企业的现实为基础,遵循企业理财现状和运行规律,才能够使财务政策正确指导财务活动;二是一致性原则,即财务政策选择与财务目标要保持一致。企业的财务目标是财务政策选择的结果,企业财务政策选择要以企业总体财务目标为导向,并要要根据其财务状态的变化确定阶段性的财务目标。三是系统性原则。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财务政策也要有相应的系统性,体现目的性、全局性和层次性,即为了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调节、组织和控制管理,必须要制定一整套的财务政策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的要求。四是风险与收益权衡原则。财务政策是在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外部控制市场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市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共同选择的结果。因此,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选择于己有利的财务政策,并相应的承担风险;五是弹性原则。由于面临的环境复杂、市场多变,再加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财务管理中可能会出现失误,所以企业在制度财务政策时,必须要留出预留空间,保持充分的弹性,才能及时地适应客观事物的各种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政策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财务政策关系,企业可在遵循客观性、一致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政策体系、实施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等措施,以财务政策为杠杆,不断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晓霞,李亮明.论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J].内蒙古统计,2008(5):24-25.
关键词:财务;政策;选择;外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157-02
1 企业财务政策概念及内涵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
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2 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1)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市场经济主题的公司被推向市场,不仅要自主经营,同时要承担盈亏责任。市场经济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她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即必然要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四个阶段的循环。与此相对应,上市公司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财务政策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繁荣期,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也成上升趋势,投资政策选择上应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同时要在短期内筹集资金来满足投资需要;在萧条期,由于整个宏观环境不景气,市场需求减少,可能给上市公司造成大量产品库存,企业现金流不畅,并且难以找到新的可行性投资项目,促使企业采取紧缩的财务政策。
(2)产业政策因素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方针和策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上市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就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一些受政府保护的传统产业受到冲击,而依靠新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高新企业日益壮大,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转移,毫无疑问,不同的上市公司面对这些政策性导向,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一般来说,对于受政府保护的传统行业,它们积聚了大量国有资本,在政府逐步放开管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融资、投资、资金营运都应采取较为谨慎的财务政策,以便成功适应转轨时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减少经营风险;而对于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应顺应国际形势,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寻找最佳突破点,合理选择各项财务政策。
(3)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政府行为的减少,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的逐步开放,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方式呈现多样化,金融市场,金融货币政策、金融体制等金融环境的变化,制约着企业投融资政策的选择。如作为企业投融资场所的金融市场,其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逐步完善,为企业投融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融资,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融资工具的日益丰富,既可以单独选择股权融资或负债融资,也可两种融资方式并用。相应的,这就加大了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所产生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选择资金成本较低的渠道来融资。当然。除了资金成本外,还应考虑融资渠道的资金潜力、约束条件、风险率的大小以及公司本身的资金结构、投资方向,不要从事高风险的投融资事宜,以免公司资不低债,甚至破产。
(4)财税政策的影响。
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政策,对上市公司资金供应和税收负担以及生产经营和财务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税赋增加,其利润必然减少,因此财务政策的选择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国家紧张时,有可能会增加税收,公司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和规模,由于无论投资什么形式的公司或是何种项目及业务,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不同的税收政策,这时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投资国债,因为购买国债的利息可以免税,在融资政策上,可以采取负债融资,因为负债融资的利息费用可以税前扣除,在股利分配政策上,应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既要满足再生产的需要,又能保障股东的基本利益;而当国家财政宽松时,税收的减少使公司财务政策选择更为灵活。此外,应根据国家财税作好纳税筹划,这有利于选择出最佳的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资金营运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5)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
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理财的各种法律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思想逐步形成,国家对企业的干预由原来的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正不断增强。如今,我国已制定了很多经济法规,从各个方面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也为企业正常的理财活动提供保证。因此,在这样一个法制环境中生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政策的选择必然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只有充分认识法律环境,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从事理财活动,避免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才能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比如税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公司地处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属于不同行业,其承担税赋各不相同,如何通过各项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组合以达到企业税赋最轻,是进行财务政策选择时需要研究的。此外,还应不断增强财务政策选择过程中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其利益。
(6)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
①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公共规划、提供优化信息指导、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公共设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这就要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得税收。不可否认,政府是影响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除了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还应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