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汉语言文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其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展开了探讨。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 怡. 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侯正林. 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2009(6).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2.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2.2.1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①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②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③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④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2.2.2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2.2.3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①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②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其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展开了探讨。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 怡. 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侯正林. 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2009(6).
关键词:初中教学;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文学遗产丰富,选入的现代文学作品数量应略占多数,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则又应以散文为主,读者们不容易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比较易懂,平时接触较多,所以较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发扬我们的汉语言文学,这样更能提高读者的文化底蕴。
一、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建构的问题
文化的遮蔽,远离了文学的真实性,淡薄了文学的情趣性,削弱了文学的味道,斑驳了文学的色彩。“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处理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不容忽略的,这是汉语言文学需要想尽各种办法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对于语文教学极度遮蔽的“结”。
2.将汉语言文学应运用到实践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解决初中语文汉语言的问题的对策
1.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从知识和文化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和掌握,考试难度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并不断进行深入探究。
2.语言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去和教师有着很大的关系
教师在讲授时要对教材中重要而难理解的地方加以阐述说明,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例如,文学教材中有关历史的地方,其中包括主人公及作者时代背景等,多属于记忆性的东西,教师不需要过多地讲授,只要指出重点范围,或提出一些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让学生把情景真实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汉语言;课堂教学;必要性;策略
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更加重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做好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必要性
从范畴上来讲,汉语言文学被划分到人文学科中。汉语言文学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意识。近几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的同时,汉语言文学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通过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入到初中课程体系中,这样做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由于汉语言文学固有的特殊属性,为此,教师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开展教学,而是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出发,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在传承我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二、开展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占据核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动性日益凸显出来,为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其不能一直沿用落后的教学观念,而是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利用新型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以《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翻译字词句,这种方法难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点拨为主,给学生留出自主朗读和理解课文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来把握文章的大意。教师不要将课堂时间花费在“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句子的翻译上,确保学生了解整体意思就够了。但是,教师要将侧重点放在写作方法上,本文借助否定句的写作特点来将陶渊明的思想性格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同时,在分析文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等方面来进行,让学生慢慢掌握写人方法,长此发展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二)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自由朗读法、多媒体欣赏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提高课堂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存在着不足,为此,教师要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并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当然,教师不能一味的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语言技能的标志。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
我们以《马说》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合作探究开展之前,教师要明确本次探究的课题,即:1、文章中的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2、文章为何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一问题呢?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呢?4、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快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并相互合作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运用合作探究法,每位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其他学生相互讨论,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参与进来。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完全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技巧,从而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学效率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鉴于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以《岳阳楼记》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本篇文章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为此教师要借助多媒体配乐,让学生跟随着音乐的旋律来朗读本篇文章,在朗读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这样一来,整节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不再觉得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较为枯燥无味。多媒体的引入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艰涩难懂的知识。
(四)转换培养模式,提升人文素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都将侧重点放在了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老师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机械的将知识抄写在笔记本上,这一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这一教学活动包括了很多文言文知识。但是,在讲解文言文知识时,教师重点讲解字词句,此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所以,要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将文化、文学与文言文相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我们以《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本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大的特色,如: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因此,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要积累文言词句,并将自身所积累的词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于教师而言,其不要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字词句上,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与语言特色,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路儿.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下面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重要性;人文素质
汉语言作为语言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广博的内容,博大的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这一辈学习和借鉴。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决定了我国人才未来发展的方向。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现状
1.1国外的汉语言学习掀起热潮
当今世界已经掀起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并广纳人才,将汉语言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日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也非常高,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在外国大行其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化正是因为其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才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传承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它值得人们潜心学习。
1.2大学的汉语言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相比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汉语言学习,大学汉语言学习课程逐渐减少,甚至有的工科类院校并不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很多大学生也认为汉语言学习在未来的就业中并不重要,对汉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小学生和初中生。其实,汉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个人的谈吐礼节就看得出他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对新时期中国的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责无旁贷。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其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汉语言的内容有《论语》、《老子》、《孟子》以及唐诗宋词等优秀的文学著作,其中不乏古人的人生经验和哲学智慧。学习这些古典文化有利于提高阅读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从古典文化中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智慧,古为今用,用先人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的困惑。汉语言文学学习具有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并具有语言文字分析、解读能力。大学生要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素质、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在于其是否满口的之乎者也,而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子。
2.2有利于提高道德品质
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史记》作为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其中记录了许多的人物传记,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史记,是对人道德品质的洗礼,无论是崇高的理想,还是普世的价值观,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巅峰之作。正是从小在汉语言文学的熏陶之下,才让我们形成了初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而道德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
2.3有利于充实自己的精神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学术载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多数人追求金钱名利,却忘了精神的追求,内心的安逸。汉语言文学正是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黑暗中指引人们依旧追求光明、追求信仰的罗盘。汉语言文学用其自身广博的知识,为人们的精神之路开辟道路。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却越来越匮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内心的坚持和信仰,在挫折中选择放弃生命,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不随波逐流,有精神追求。
2.4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要懂得“礼义廉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这些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正是要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使社会发展井然有序,才有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这正是汉语言文学的作用,让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正所谓,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汉语言文学就具备规范人们思想的强大力量。无论是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还是汉语言文学的潜在规范,学习它们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修正人的思想,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3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重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学习汉语言文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唐丽珍.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内容构建设想[J].科教文汇,2009,(10):29.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09-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本文由
收集整理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第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语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 对接性 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更多地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二者关系的对接,还应该考虑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课堂,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对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他们都是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可以说,都充满一定的情感意识或者二者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情感,但是,实现这些功能,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教学情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建立学生和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
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关怀对促进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1)
摘 要:新形势下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涌现,新的教学问题也先后浮出水面,它们共同促进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目前,该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给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因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问题,并就目前的新形势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56-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逐渐改善,我国的“小康社会”计划也逐渐跨上轨道,然而,要顺利地实现小康社会,还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缩短我国的贫富差距。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执行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学校接受并广泛使用,当然,该种教学观念也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不断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究其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齐心协力地探讨出对策,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做贡献。同时,在某些高职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该门学科的教学成果不甚乐观,这也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大教学问题,迫切需要相关人员的配合解决。所以,在新形势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我们要认清真正的问题所在,不断地改革完善教学策略,并耐心探讨教学对策,争取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上升到全新的平台。
二、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落后陈旧
现如今,有很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都非常传统,在如今发展的新形势下,其教材内容不能够脱离传统刻板的教材形式,而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材内容都相当的刻板,它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能够死记硬背,但是充满朝气活力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他们更需要的是有实践性的学习。所以,对于枯燥无味的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他们除了反感就是抵触,又怎么会又兴趣去主动学习呢。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他们不能够接触到具有实践性的学习机会,所以,汉语言文学也就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陈旧单一
虽然新的教学方式已在全国各大院校大力推行开来,但是如今有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还是非常陈旧单一刻板,存在很多弊端,考试形式是对学生学习以及老师教学的最直接的考核,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汉语言文学的考试方式主要是“要点式”的考核方式,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要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考察学生背诵要点知识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仅限于考试要点重点,这和当今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也正好相对应。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汉语言文学本就是一门比较枯燥难懂的学科,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非常有朝气,有活力的青少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比较新奇,有活力的事物,对于汉语言文学,他们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大多数人对它是反感的,再加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内容陈旧落后,讲课方式刻板,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对这一学科更是没有一点的积极性,这对于学好汉语言文学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五)学校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们很多时候对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精神的,在如此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人们渐渐的认为汉语言文学已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存活下来,也没必要去费劲力气去学习这一门学科,所以,理所当然,学校也越来越不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学校不会设立专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小组,而且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情况考察也非常松懈,根本不能达到学校对课程考察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老师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松懈,老师被安排更多的行政事务工作,导致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专注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从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当然会越降越低。
三、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提升对策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首先,学校在聘请老师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招聘的标准对老师进行严格筛选,聘请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师来教汉语言文学这一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师教学的起步就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其次,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极有内涵的学科,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学习,深究其中的一字一词才能够所有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学校也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培训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授技巧和传授能力,让他们了解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以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尝试不断创新。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尽量争取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派遣有能力的老师去其他模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人家有优势的一面,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并且带领学校的其他老师共同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
学校应该积极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切忌一直搬照以前传统的考试形式,这样不仅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和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进步。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的改革主要是将汉语言文学的考试活化,在考试中更多的融入实践性的题型[2],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深奥与奥妙,才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研究文学知识。
(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本就比较枯燥难懂,学生对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是完全有义务在教育上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首先,老师应该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让他们懂得汉语言文学在他们今后生活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他们才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动力。其次,老师应该对其上课方式进行改革,现在新课标的教学方式已大力推行开来,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所改革,老师应该极力对自己的课堂讲课方式进行创新,不能一直进行填鸭式的讲课方式[1]。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的提升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多设置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提升对课堂的兴趣。而且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做出认真的分析评价,切不能简单应付。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作业,老师要认真做出评价,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价,提出最适于学生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进步,并适当的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对老师尊敬,对从而对他所教的汉语言文学也感兴趣。
(五)学校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学校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小组,根据新形势积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在实施措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于学生在学习状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且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教学问题进行解决改善,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得到进步。其次,学校应该让汉语言文学教学老师放下一切行政事务[3],专注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上,这样,学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何种学科,何种教学策略,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当下的形势,对比当下的教学策略,然后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索相应的对策,从而研究出最顺应时展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分析,并结合社会及企业对汉语言文学素养的需求与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宁夏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宁夏大学,2014(03):16-18.
〔2〕吴桐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4(03):44-45.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阶段
【中图分类号】G420
一、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1.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语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下去。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淡化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责任与义务重视语言文学,珍惜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
2.自身能力的需要
汉语言不仅培养了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旨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它不仅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还加强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3.时代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遍地设立。我们要把握这一时机,努力学好自己的母语,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目前,对于汉语言文学这一课程,很多中学老师上课方式呆滞死板,他们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一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很多时候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倾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还存在课本知识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中学阶段的课堂大多枯燥无味,很多老师只是机械化教学生汉字的读法与写法,讲解课文逐字翻译,学生根本产生不了兴趣。中学阶段的语言教学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课堂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就逐渐被剥削,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达不到教学目标。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教师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他们的需求。然而,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够创造性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不能积极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中。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化的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式走,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1.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各不相同,其学习兴趣与动机也不同。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合理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兴趣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现阶段学生兴趣相应的安排教程。如室外教学,教师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或者诗歌朗诵比赛这类课外活动,一方面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快乐的。
(2)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发展潜力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学生也能够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时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
(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领导为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教育者就要经常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如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给学生创造一个集视觉、听觉与感觉一体化的汉语言学习氛围,利用情境和设置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汉语言文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如互动式教学、活动化教学、情景剧式教学等。
3.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中不仅只是一个领导者、一个组织者,更应该是学生坚强的后盾。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带动整个学校的学习校风,而且能够使学生爱上这个老师,从而爱上这么汉语言文学这门课,对推动整个教学任务具有重大意义。中学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使他们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结语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与我们生活和共组息息相关;同时作为我国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汉语言文学传承与发展下去。中学阶段的汉语言教学对整个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中学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一、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文学概述
中职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中生,通过系统正规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是我们传统文化表达和继承的载体,我国的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为国家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型人才。尽管如此,我们的中职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职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大多数中职院校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将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校领导随机听课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汉语言文学教育。多样化教学,选修文学常识教育、文学作品鉴赏、写作等课程,现场模拟谈判、辩论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和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开拓眼界,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明辨是非曲直,净化心灵,拥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三、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一些课程,把与学生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汉语言文学的能力的培养放在一旁,现今社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能把技术与综合素质融合起来,做到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的人才。部分中职院校逐步注重汉语言教学,开设汉语言教学相关课程,但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只重传统方式和照搬高初中或高中甚至本科的学校模式,只是简单地在认知层面开设公选课,而未对其进行深入贯彻的讲解和指导通读,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只是注重与现实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没考虑深层次的提高自身语言文学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门类的基础。在中职学校里,很多教师还遵循着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以备课,照本宣科为主,学生主要以背诵,听写为主,如对课本上的字。词。句的讲解很详细,但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致,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将重点放在课本的固有知识体系上,但在新时期,教师在教学讲授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各种社交平台、公众号等多种网络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查找相关的人文故事,生活趣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关的任课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古迹,将其与教材上的知识衔接起来,在教学上避免“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汉语言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方式授课,如制作精美的PPT,播放人物传记资料、图片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具有专业的素养,良好的口才,过硬的文笔和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思考,结合社会环境与理论知识,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和见解。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与灌输文化知识并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社会新闻要事,近期社会上问世的作品等这些新鲜事来吸引学生,使其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感觉到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还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对某一新颖的主题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不仅帮助学生锻炼口才,更能体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取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四、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教学改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中职院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忽视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基本上靠中小学的知识积累,因此造成了文学素养缺乏,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学校的领导也需要转变观念,吸纳具有高水平的文学素养的教师进入自己的师资队伍,开设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
首先,相关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开放,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生动的课程实践来吸引学生,如可以开展文学作品鉴赏,面试技巧交流,与人相处之道,文章写作实践,诗歌创作大赛,演讲比赛等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学习语言,在课外同样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能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多读多看,并付诸实践。
(三)提倡案例讲学,增加师生互动
新鲜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如何运用相关的理论去解决当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同时部分案例可以让学生以演讲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从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教师积极引导,开拓学生思维。
(四)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利于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考核制度应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写论文或者考试的形式。考核的内容应综合平时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演讲或者表演的积极程度、出勤率等,对待考核的制度要严谨,要严格对待,不能放任学生的抄袭等不良行为。
五、结语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概述
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教育。在教育改革方面,制定了不少的好政策、好制度。国家提倡后现代教育思想,主张教师教学可以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形式,可以改革创新。旧的教育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后现代教育思想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突破旧观念,积极创新
以前的教育很呆板。老师教育学生,就像家长在教育孩子。教育方式都是照着书本。老师的观点就是学生的观点,老师填鸭子似的教育,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1]。从学生方面来讲,只是机械式的接受老师的教学,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批判性,也没有更多的思考力。国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教育学生,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把教育事业推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尊重个性发展
我上初中的时候,平时和老师交流的很少。老师见了学生不抬头,学生见了老师更是低着头快速通过,害怕和老师说话。老师不苟言笑,讲课一板一眼。整堂课下来,老师完成任务似的交代几句,学生也跟完成任务似的听完了课,机械的听老师布置作业。没有主动性。
(三)提倡师生以朋友式的方式相处
新思想教育下,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朋友相处一样,可以平等的交流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越来越有趣,老师讲课充满了激情,同学们对学习也充满了兴趣。教与学互相结合,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互动教学,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的融洽,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汉语言文学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也迎来了她的春天。如今国家更注重国学教育,孔孟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卷土重来。汉语言文学范围很广。我们从小就学习语文,我们学习诗歌,我们学习散文,我们学习小说的写法,我们还学习工具文书的写法。汉语言文学由字词组成。有一个笑话,说外国人学中文,光是“方便”两个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就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是上厕所的意思,有时候是有没有时间的意思,有时候是空闲的意思等等。搞得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表词达意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理解不同的意思。汉语言文学的多样性,构成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不同的审美方面,表达了语言的美。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下该怎么学习汉语言文学
(一)打好语言基础
语言类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其中包括字、词、组、句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学习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仔细读。因为语境不同,意思会不同。不懂的地方,认真思考,仔细推敲。可以查查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直到弄懂为止。
(二)有效阅读
这主要是针对成熟作品的阅读方法。我们读作者的作品,就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特征去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意图,在阅读过程中仔细推敲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心声,这种表达方法有什么优点等。
(三)多动手写作
我们要想在汉语言文学方面更快进步,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再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践。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还要能写。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学习写作的技巧,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多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2]。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写写日记,写写感悟等。这样天天练,就会有进步。
(四)多看书
从不同的角度,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多看书的目的是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所表达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
(五)多参加活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活动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性格的人,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多参加团体活动,与更多人在一起,锻炼自己的口才,从别人身上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四、结束语
后现代思想教育,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载体强化学习。老师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学思路,积极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以适应同学们不断推陈出新的想法。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汉语言文学必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芝琴.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J].现代阅读,2013,11(11):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实施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步成为大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将审美教育有效的融入到现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对于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化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是学生迈向社会所必需的教育体制之一。
一、审美教育的概述
(一)审美能力的含义
所谓的审美能力是对审美感受、鉴赏、想象以及创造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完成整个审美过程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感官获得美感的能力,也是审美能力四个组成部分中最基本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则是指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辨别、理解和评价美的能力,其中对美的辨别是完成审美教育的关键;而审美创造能力则是人们根据美的规律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审美理想。由于审美理想可以指导创造美的活动,更是在审美创造中起支配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力,因此,应该首先进行审美理想的培养。其次,培养创造美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创造美不仅需要感知和理性,而且需要想象力和情感。最后,通过对个性特点的发挥,创造出新意美。想要创造出全面、和谐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征和优势,实现对美的追求的自由。
(三)审美教育的作用
1、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
审美教育不仅局限于基础层面的提升,对于学生内在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审美教育的实际推动下,学生可在培养良好精神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从而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个人竞争力。
2、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健全人格
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可在思维逻辑及道德意志等方面逐步向完善化迈进,这便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和谐的全面化发展,继而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
3、调整审美心态,摒弃功利之心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物质的追求较高,使其难以正确的对相关知识加以探索,进而使学生间产生争名夺利及过于向往物质生活的情况。而审美的心态的调整能够避免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待名誉与财富,继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在校园内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及开展相关方面的活动,这便能够为学生未来阶段的实际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建构审美心理,坦然面对窘境
审美心理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坚强的面对困境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良好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在道德意识及思想意识方面加以提升,以此在明确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及社会道德观念。
5、丰富审美情趣,健全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的健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美好事物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逐步的对自身加以完善,同时亦能够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提供有利的审美空间,使其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人格缺陷,以此使学生能够通过升华精神境界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其独立人格。
6、培养审美情操,实现高尚精神
培养审美情操能够进一步提升审美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正确的看待社会。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应较为强烈。不正确的社会问题意识可对学生实际品质精神产生影响。而审美情操的培养则可让学生正确的对社会问题加以评价,使其实现培养高尚精神的基本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其相关专业学者数量相对较多,但实际质量却难以保障,使汉语言文学呈现专业人才匮乏等相关方面问题。汉语言文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安排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意识,这便难以为汉语言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帮助。即使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问题,使学生对汉语言知识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其次在知识考核方面。由于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过于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实践知识的探究,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学生不具备自我实践能力,因此该考核制度无法确保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最后在学习认同感方面。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汉语言文的价值认同,同时受专业选择被动性影响,使学生无法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便无法按照学习规划有序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继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
三、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审美因素和艺术境界的挖掘
很多文学作品都具备审美因素和艺术境界,这些东西需要人们去挖掘。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章所描绘的美的同时,帮助其切身感受到文章内部所渗透的情感,使其能够了解和掌握文章外部所表现出的结构形式,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意境美。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学生逐步向正确学习方向迈进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能够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认识,使其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好感,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的接触汉语言文学知识,这便迈出了审美教育渗透的第一步。大学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远不如初中及高中阶段强烈,但其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里却相有增无减,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应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猎奇心里,通过该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此时学生便能够自主地探索相关知识的基本特点,并自行对其进行发掘,继而为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设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能够提高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实际作用。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以采用由浅及深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的深入探索来找寻汉语言文学中的意识风格,以此来体现审美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对重点及难点知识进行教学工作过程中,可将审美教育及汉语言文学知识共通性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其能够有效的融入到实际的汉语言文学中,从而让学生能够明确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方向,此时便可更为深入的开展审美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意识,从而为学生审美观念的养成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需从最基础的教育环节开始,通过逐步深入教学课程来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使学生形态意识及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发生改变,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个人人格及实际道德水平,从而为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层面的帮助,此时便可以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有效的开展下一阶段h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