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管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063-02
Conception and Design of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CHEN Li1, ZHANG Yu-mei2
(1.Yinchuan Energy College, Yongning 750105,China; puter Department, Ningxia Finance Economics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In 201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decided to continu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 period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the project for the "quality engineering" further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project, which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ts reporting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a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is school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ject report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mainly to the project members, project content, project results and project autho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c integr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highly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projects. In this paper, the system design, the idea to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its design and design of a more detail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further improv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project reporting;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全国各高校之间竞争更是如此。“本科教学工程”的继续实施也对高校项目申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且广泛应用的21世纪,要想有效提高高校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引进现代化管理工具与方法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对高校内项目申报加以管理有助于对该校教研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为该项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策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则是基于此背景来进行构思与设计。
1 系统总体设计
教研项目的申报、评审、检查以及结题验收等均包含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需在学校、学院间进行上传、处理与反馈,但目前这些重要信息仅被分散保存于计算机、文件柜或抽屉中,甚至部分信息尚未形成文字,部分资料缺乏完整性,造成“信息孤岛”的大量形成,这对高校项目申报的高效科学管理形成了一定的阻碍[1]。
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应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并将项目计划、人员、合同、成果、资金以及设备等诸多方面均涵盖在内,与人事、办公、财务及设备等部门相关的业务系统。本管理系统从项目的申报、审批、开发、成果以及查询、统计等全过程实现计算机管理与信息共享。本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项目相关信息的添加、删除与修改;各阶段基本信息查询;报表生成;相关文档的新建、保存以及调用等,以实现文档的自动化管理、快捷查询与修改,为项目研发后期提供参照。
2 本管理系统开发平台
本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并依据MVC模式来实现管理系统数据层、视图层与业务逻辑层。该模式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三部分,即模型,视图与控制器。其中,系统核心数据与逻辑关系包含于模型中,并将应用程序所有数据进行封装,一个数据层可为多个视图层提供数据并重复使用,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代码重复利用率[2]。而视图层则是将数据层中数据及各数据间逻辑关系通过特定形式将之呈现于系统用户。同时数据层也可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视图层来加以表现,每一视图层均包含一个更新操作。一旦用户执行更新操作,该视图层则会从数据层中重新获取数据,并同时进行更新后呈现给系统用户。业务逻辑层基于数据层与视图层之间,数据层中数据的传播则由业务逻辑层来实现控制,从而确保数据层与视图层之间得以保持对应关系,以满足系统用户的实时性需求。本管理系统中对MVC具体实现步骤如下:系统用户通过browser将请求发送给web服务器,服务器端运行的Servlet接受该请求。Servlet为Java服务端应用技术,本系统中Servlet主要功能相当于程序中的业务逻辑层,Jsp页面则相当于视图层,JavaBean则相当于数据层。业务数据层通过调用所对应的数据层来对用户请求加以处理,并将相应的视图层返回至用户。
3 数据库设计
本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来实现对数据的管理,以方便对数据、文档进行管理与快捷查询。在本项目申报管理系统中,数据库设计极为重要,其设计质量的高低、数据结构的好坏将对系统的顺利运行产生直接影响[3]。数据库设计指的是对特定应用环境仅最优数据模式的构造,并实现对数据库与应用系统的构建,以确保其能够得以有效储存数据,确保各类用户需求的满足。
本管理系统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0为底层关系数据库,功能相对强大,既可满足数据处理系统与商业web站点的最大存储数据需求,还可为小企业或个人提供简便实用的数据储存服务,其数据表主要包括:1)用户信息表。该表用于对用户详细信息的记录,主键为userid,用户level字段值不同则其权限也相应地存在差异;2)系部信息表。该表用以对学院系部所有详细信息的记录,depid为其主键,与用户信息表为主外键关联的关系;3)项目信息表。该表主要用于对各申报项目申请审核与结题审核等情况的记录,userid为其主键。同系部信息表类似,该表与用户信息表为主外键关联的关系;4)日志查看表。该表主要用于对进入该网站用户进行的所有操作加以记录,以便于追踪与管理系统安全性的保障;5)梅花树形表。该表主要用于后台管理界面梅花树形菜单的设计。
4 功能模块设计
本管理系统由4大模块组成,包括研发管理、过程管理、查询统计以及系统管理模块,每一模块均包括子模块。研发管理模块为本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用于对项目进度的管理,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概要设计、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管理、维护、进度计划、进度控制以及进度调整等子模块。过程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立项管理、结项管理、项目的计划与监控、项目配置管理、人员管理等子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则主要包括项目新增、打开、项目权限管理、项目代码管理、项目文档管理以及系统退出等子模块。本管理系统各模块均各自形成相应文件,其内容文件名均会填入所对应的项目信息表[4]。进度管理中进展报告极为重要,也是整个项目进行调整与监控的重要参考。为便于用户及时对各项目相关信息的了解,本系统的查询模块由4部分组成,包括基本信息查询、进度查询、计划查询与项目设计查询模块,各子模块的主要功能为其所对应信息查询的实现。
5 “本科教学工程”申报管理系统安全设计
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系统的入侵,确保管理系统的安全,本管理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即教务处,二级学院用户、教师级(学生级)用户以及普通用户,其中,教务处为最高级用户[5],而普通用户通常为未经注册的浏览用户。登录系统用户间其信息不相互公开,已注册用户可申报项目,并需上传项目相关申报书及实施协议书。其申报具体流程为:注册用户所申报项目应首先由二级学院加以审核,二级学院用户将教师(学生)用于项目申请而上传的申报书于下载后加以审核,审核通过后由二级学院用户在该申报项目中增添批注,该步骤完成后将申报书重新上传;而对于未通过二级学院审核的项目申报或申报书需进行修改时,该教师(学生)个人项目管理栏中则会出现相应的提醒。
教师(学生)所申报项目在经由二级学院审核并通过后再由教务处加以审核,其审核流程类似于二级学院。教务处对申报项目审核结果主要包括通过、需修改与不通过三种。上述三种结果中的任何一种管理系统均会在该教师(学生)登录系统时进行提醒。申报项目在经由教务处审核且通过后方可对该项目进行开展,在项目结束后该教师(学生)必须根据该项目申报时的相应流程依次向二级学院、教务处申请,在经由教务处审核并通过后方可结项。
6 开发技术
对任何web程序而言,文件上传均是实用性最强的功能。例如,于email所使用的文件上传将附件加入消息中,在技术支持站点则可使用文件上传功能来实现对用户发来的缺陷文档与错误日志进行接收,而想web中采用文件上传功能则可通过web界面实现文件在各用户间的共享。本项目申报管理系统中,所采用的是jakarta apache所提供的commonsfileupload组间 来实现文件的上传。通过该组件只需在表单的字段中定义一个文档类型的input,与此同时,将不同编码方案enctype=“multipart/form-data” 加入form表中即可。
在本项目申报管理系统中,通过利用文件上传这一功能来实现将用户所申报项目的实施计划书上传至服务器文件夹。二级学院、教务处在对该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时可从服务器将相应的计划书下载下来,在审批后将审核意见以批注形式添加于计划书中并重新上传至服务器。
7 总结
“本科教学工程”实质为“质量工程”的后续补充与发展,且截至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各高等院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实为教研与人才的竞争,而教研项目数量与要求的不断增加也就给高校教研项目申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对高校教研项目申报实施科学高效管理方可确保其申报项目的有序顺利进行与完成。本文仅对该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以及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初步构思与设计,其应用于实践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本管理系统的应用于高校师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因而推广前景良好[6]。此外,因高校申报项目学科门类繁多,且各学科间管理流程也不尽相同,因而本系统接下来所需考虑的应是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使其不断满足各学院各学科个性化的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海永,郑永前.基于Ajax的智能检索在Web搜索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8(23):1288-1290.
[2] 陈翔宇,叶岩明,陈临强,等.基于CakePHP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3,7(11):28-30.
[3] 钟德仁,国海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71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创新理念
注重人文关怀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又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基本理念
1.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维度和终极目标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注,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它要求要从多层次、多方面来满足人们的感受和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注重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居高临下、空洞冗长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的方法,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2.人文关怀方法与思想政治课具有内在契合性
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现实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成长环境。因此,思想政治课也必须要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其教育本质上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人文关怀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之后,国外的文化和各种思潮随着西方的价值观涌入国内,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社会生活经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尚在形成之中。当他们面对多元的文化格局、多重价值观的冲击时,难免会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并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实施有效的人文方法,积极探索人文关怀论,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基础,是提高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创新的对策
中学思想政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认识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创新。
1.创新和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方法理念是对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人文关怀首先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工作理念,在
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中才成为一种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要求: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贴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出发,了解学生、关心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进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建立确保人文关怀方法实施的长效机制
切实可靠的机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建构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机制。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要加强调研,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和反映机制,使得教师能够快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前提,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
3.拓宽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路径
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注重学生社团这一重要人文关怀途径。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正确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其次,重视校园网络这一人文关怀的新途径。以人为本,加强“虚拟空间”的人文关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发展成学生满意、师生互动的平台。最后,校园环境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的人性化管理、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内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情操、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加强人文关怀方法的现代传媒载体建设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说,应积极吸收现代传媒载体发展的新成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主体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现代传媒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方法中来,创新和发展与人文方法相协调的网络载体。网络载体是现代传媒载体的代表,它的平等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与人文关怀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能够克服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增强亲和力,从而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静.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高蕾.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价值趋向[J].理论界,2005(2).
[3]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别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
[4]王春锡.人文关怀:学校教学的新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5]李敏.人文关怀:教育转型期师生交往的新需求[J].教育探索,2003(11).
泰勒被称为管理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创作的管理学著作,于1911年首次出版发行。《科学管理原理》该书主要写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该书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来源:文章屋网 )
企业管理是为了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等)能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便达到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或经营效果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管理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具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制度;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即管理是存在于特定空间和具体时间下的一种活动。
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企业的经营中,包含着需要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即经营中存在着管理;而企业管理则是推动企业经营活动蓬勃开展的基本动力,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因此,从系统角度来看待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则二者组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简称企业管理系统。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结构、行为、环境和经营信息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多层性,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托性,使现代企业的组织要素(物质要素、劳动力要素、信息要素、经济要素和能源要素等)具有多样性,组成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非物质结构)具有多层性,经营环境(包括合同环境与非合同环境、经济环境与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具有复杂性,以及经营管理信息的传输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使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内涵。一般都把企业管理系统归属于技术经济大系统,且隶属于社会经济区系统。出于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划分三个1级子系统,即管理对象系统、管理组织系统和管理工作法系统来加以研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则是研究企业管理对象系统、组织系统和工作法系统的一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
2管理科学的发展及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形成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技术的兴起,是在近代才开始形成的。一般认为,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是以手工操作或作坊式的生产组织为基础,并以经验技能为主体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标志,突出地解决了企业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把企业的决策权、监督权、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劳资双方的责、权、利,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共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现代科学管理阶段,是在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及其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欣欣向荣,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各种管理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等,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现代管理科学的“丛林”。虽然各学派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其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贯通性;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各学派都具有一定的成功方面,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性。
现代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经营信息加工、传输、反馈处理的快速化、自动化和集约化,以及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经营环境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错综交织,促使现代企业管理的规模日益大型化;企业管理人员日益知识化;企业管理组织日益专业化;企业管理职能日益多样化;企业管理体制日益合理化;企业生产经营日益集团化;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日益综合化,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割式的单元管理,而必须进行高度的综合性管理,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对象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行为的综合性;企业管理组织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职能的综合性;考核管理效益的综合性,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理论和思想的综合性。综合性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朝纵深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战后,特别近20多年来,高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类综合技术、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层出不穷地呈现;信息科学、近代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在向管理领域内渗透,为现代管理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充分条件。在这些必要与充分条件下,并在汲取各管理科学学派精髓的基础上,使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手段均面临着产生极大的质变与量变飞跃的发展机遇。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类神经网络及预警系统等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己经开始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内崭露锋芒。可以预见,一门新兴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技术一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将使企业管理科学在未来世纪的信息革命的浪涛中迈入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完善,而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门崭新的、具有显著活力的管理。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研制和发射成功,以及以后对一系列大型复杂系统与工程的开发,都充分地显示出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管理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包括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工程管理领域(包括物质工程和非物质工程)、社会管理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和灾害防治与综合治理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管理对象特色的专业化或专门化的系统工程学科、如经济系统工程、工程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等,使系统工程学科在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起着的核心作用己被更多的人们所共识。但是,要使系统工程学科真正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中坚,特别是在微观管理领域尤指企业管理中,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管理意识和传统的管理技能尚需作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这朵灿艳之花真正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
所谓企业管理系统工程(TheEnterpriseManagementSystemEngineering,EMSE)是把企业的全部经济、技术、社会和人文活动视为一种有机综合体(即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息和合理利用稀缺资源的前提下,以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财、物、供、产、销的有机组合,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并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为最终目标的一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外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内涵,一方面,它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流通、合理组合、最佳利用。其中人流是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动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配构件和机械设备,以及企业生产活动中产出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信息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引导信息和辨识信息,引导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来从事其各类活动,辨识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正确识别各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特性;经济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筹集、供应与流通,以及对各类人员的经济待遇和分配;能源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对各类能源资源,如电力、高压空气、高压水、蒸汽和各种燃料等的供应、传送、贮备、使用。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丰富的技术方法内容,即融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近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于一体,综合地应用各类相关的学科知识,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而形成自身较为庞大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实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不仅重视对企业自身经营行为的研究,而且还特别重视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探索,就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丰富的学科外延。所谓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外部、且与企业经营行为有关的诸种因素的集合,如市场环境、国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外延,一方面是探讨企业经营环境对其经营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强度;另一方面是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即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各种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效果。即是说,通过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经营环境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交换,以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而确保企业经营行为的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与传统企业管理学截然不同。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哲学思想为指导,集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论体系。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全面地综合研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及企业内部与经营环境的有效结合所产生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诸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4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学科内容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潜在应用的展望作一简要介绍。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即系统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事物、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武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技术、生产、供销、分配、消费和社会的活动。这些活动除有着自身的内在复杂规律外,还存在着相互交织与融通、矛盾与冲突、对立与统一等多种关系。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视企业经营活动为一有机整体,通过对其系统目标、结构、功能、行为和环境及其相互诸种关系的全面识别,并揭示其内在、外在及内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寻求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律,制定相应的经营对策及策略,确保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系统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在研究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时,还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即管理的目的性原则、管理的整体性原则、管理的相关性原则、管理的分解原则、管理的动态原则、管理的统筹协调原则和管理的效果原则等。目的性原则指出,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包括总目标、过程目标和各项技术经济活动目标,从而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目标树;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分解原则、动态原则和统筹协调原则等表明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制定具体工作程序、确定具体管理模式、选择有效管理方法时应遵守的工作原则;效果原则说明了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不仅要注重企业经营个别行为效果,还应把企业经营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自身利益与企业外在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局部评价、阶段评价、过程评价、整体评价,来保持企业的最佳经营状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1.变易是顺应自然的变动。
2.一切动态均周而复始,不因自然变化而有所改变。
3.万物都在变,但六亲的地位和关系是变易中的不变部分。
4.变易的常规是人性被信任的基本准则。
5.变动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
6.变易有其一定的轨道或常规。
7.变易要顺乎天理,即顺水行舟,切切不可逆天理而行事。
日本是运用《易》理进行科学管理并取得成功的国家。美国的管理专家巴斯克和文索思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对美日两国的企业管理作了全面的比较,指出在管理的七大要素方面,即战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巧、最高目标,前面三个要素,美日差别不大,而后面四个要素却相差很大,这四个要素全是关于人的方面,日本比美国更善于调动人的作用。这是日本企业超过美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人的作用,将人与天地合称三才的思想,是《周易》的基本思想。我国历代学者以人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提出天人合一论,以此形成古代哲学、科学思想。《周易》中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已被日本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广泛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在日本的企业管理中,无论做任何重大的生产、销售的决策,必须广泛取得一致意见,不仅在高层领导中如此,而且要征求工人们的看法,使全厂上下尽可能达到认识上的统一,这样执行起来,自然有一种齐心合力的效果。日本的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正是与欧美等国的重大区别。
《周易》太极思想也被日本企业界广泛运用。美国出版的《日本工业秘密》中说:“日本工厂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娱乐场所。这一观念,美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像家庭这种方式把员工组织起来,以和为贵,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力,是符合《周易》太极学说的。《周易》认为,只有太极完整,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日本企业界大都采用阴(被管理者)阳(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中道管理(或“中庸管理”)的方式,称为:拿中间而照顾两端,上下一团和气,老板放心,经理称心,劳动者热心。这种管理方式也是采用《周易》“致中和”原理, 符合《周易・乾卦》的“安人”概念。 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的成功,是他的管理思想的成功,他的管理哲学乃渊源于儒家经典之首的《周易》。他的企业经营理念是把握宇宙的道理和社会的法则, 从管理哲学中发挥了无形资本的作用,他的成功给全世界提供了完整的中国儒家管理哲学思想。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问题思考;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波涛中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企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采用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企业采用的精细化管理若干问题思考着手,通过分析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其意义,谈论了精细化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关
对策。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当今世界,我国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各企业也纷纷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并开始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而所谓的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工程,它是以精细操作和缩减管理成本为基本特征。它的重点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有形及无形产品的质量,建立一个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形成精品的完整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提高员工整体业务素质素质,协作企业分工合作的部门。要求配合与协作的精密性,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方法。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现代化企业需要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把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转变成科学化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资源就是人才,现代化管理的趋势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只有坚持以人本的基本思想,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且落实的过程。可以让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并且在每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另外,也是一种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重要方式。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也是企业管理更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企业目的,那么就要去企业不断的要向科学管理过度。要企业可以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拥有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和高超的企业运作能力,要实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的强大支撑和掌控。
二、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国,国企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能源领域的国企单位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对整体国家资源战略位置又有不可提待的作用。但现今国有企业的不足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为提高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现代化的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各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的进行调整,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的。再次,企业精细化管理必须与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及管理体制相符合。最后,精细化的管理工作在具体执行需要有拥有高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作为支撑,所以企业需要培养出为自己所用的管理团队,并且尽可能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细化工作才能使得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三、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管理方法
(一)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在内部组织架构混乱,员工岗位及其职责方面不明确,并无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可言。这导致了企业管理无序、员工抱怨,企业效益和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如果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组织架构,然后清晰规范各部门的职责,把具体工作内容细分到各个岗位。对员工进行最基本的职业化技能培训,通过细致化的岗位职责说明和职业技能培养后,使员工达到合格的行为规范,提高员工文明素养。另外,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目标监控体系。可以通过常规的工作反馈和总结,使公司主要管理者层都能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的问题反馈,及时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调整。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完善,企业要推行精细管理方法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把基础管理细化,并根植于企业文化中,逐渐渗透到工作管理中。
(二)遵循精细化管理的步骤程序
实施精细化管理并不是没有目标,随便展开的,而是要求管理者对现有化管理理念有深入了解、找出管理上最薄弱的地方,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于企业现状的准确评估,找到问题的症结。第二部分是有针对性的找出问题来的,及时有效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是后续工作的巩固。精细化管理需要及时的对后续工作进行跟进,进行综合分析。有成效的工作需要积极的鼓励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改善,以便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工作效率。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企业管理同样也精于细节。精细化管理要求精益求精,但与此同时更需要严格的考核,这就要求拥有一个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坚持贯彻下去。
四、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管理方法有很多弊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不强,在经济浪潮中被击退。二、而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接受并且采纳,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做出准确的把握,并且进行科学的安排,用来保证精细化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彭景.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1(21).
[2]郑素芳,韦明,孙杨.对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08).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超级秘书网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21世纪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关键词】 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学
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称其为“科学”的学科,历经一百多年的理论行探索和实证性研究,渐次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科学门类。这主要从两个层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基础,即在独具特色的学科门类上逐步完善了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善了支撑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独立的实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时,管理可以称其为“科学”,即管理科学。
无论是管理诸学说的多维思辨和发展,还是理论工具、研究范式、技术方法的形成过程,无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实践者脚踏实地的“实务性研究”和基于数理思维的理论研究者的“科学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学经历了长期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一、在管理活动中积淀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动产生了科学管理的诉求
在漫长的长达几千年的管理活动中,人类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术,当人们难以解释其根本之时总是加以神化或虚幻化,这也就带动了神学、哲学和巫术的发展。当人类渐次地接受科学价值观以来的近100多年来,人们更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崇尚科学管理的手段,这也是管理科学理论建立的思想基础。
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业管理者“实务性研究”的重大发现,他是美国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工厂的总工程师,后来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Taylor 1856~1915),长期的作业和作业管理实践,终身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力图解决如何提升单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1881年,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等,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或者超过定额。这也是早期科学管理的实务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将实务性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其标志就是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它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学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铸就了科学管理学说的建立,这仅仅是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还不能断言此时此刻进入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时代。
随后的十几年里,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1878~1972)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泰勒相比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和更为广泛。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致力于以科学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与日激增。科学管理学说仅仅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诉求与作业工人不断要求提升工资诉求之间谋求平衡点,其重点是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要素间的均衡点。
二、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1.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分析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一个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学说而已,管理科学的研究就较为宽泛,科学管理一旦升华到管理科学说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重大差异。所有称得上是“科学”的,诸如“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特有的学科体系;都必须建立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基础性理论平台。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科学管理学说得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管理学说体系。各家之言的枝繁叶茂带动了支撑这些学说的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科学管理的不同学说渐次的找到支撑各个研究方向的理论分支,形成理论研究分支,即“管理学”的形成。管理学的建立为探索管理科学的原理、机理和本质勾画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支撑。
再次,就是管理学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学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运筹学和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管理科学的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论证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学科研究的独特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范式,找到了隶属于本研究范畴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根源。管理学这门学科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了。
2.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丛林”时代
管理的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在上个世纪中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于他们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孔茨把管理学派发展枝繁叶茂的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简要地概括了当时管理理论研究学派的“丛林状态”。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入“枝繁叶茂”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开辟了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如果这一“森林景象”,没有探究隶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使学科发展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就永远没有本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管理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为理论基础的建立“寻根”阶段。
3.管理科学发展的“寻根”时代
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各自学说和门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论支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者大都借鉴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支撑着本学说的论点。
(1)系统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系统论,主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各家之说既不能举证其他学说错误的科学证据,也不能科学地论证自身学说的“处处可以行之”。人们发现了管理系统的存在,即管理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结论,于是管理理论研究借鉴“系统论”为其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了。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支撑着管理首先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单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控制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核心职能,“控制和监督”,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成熟的控制论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应该是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控制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从理论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控制问题,管理是控制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对控制论原理最早的认识和最初的运用是在管理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论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蓝,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3)协同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协同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协调职能,这也是确保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组织和协调”,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论引入和借鉴。近些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寻根阶段,各个理论分支逐渐成熟,并各自通过移植和借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工具及方法。
我国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借鉴了数学、经济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其中数学主要指运筹学、统计学、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如运筹学、博弈论的引入为管理决策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科学、通信科学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管理控制和预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序列分析为管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某些理论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管理的评价提供了科学技术方法。
4.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辨”时代
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寻根阶段之后,其发展方向变得渐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门类的子学科发展还必须经历“思辨”过程。所谓“思辨”过程,就是理论性研究的科学理论探索和实务性实证研究的辨析,经过这一辨析过程。管理科学将移植和借鉴的其它科学门类的技术工具、科学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实务性应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独立特质,以寻求自身在学科门类上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独特的“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学科门类发展体系。
三、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脉络和展望
1.管理科学发展的脉络综述
(1)管理科学的发展是与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联系。
(2)管理科学的启蒙应来源于“实务性研究”不断探究和经验总结。(所谓管理科学中的“实务性研究”是指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
(3)管理科学的发展应依托于“理论性研究”的长期探索和发展。(所谓管理科学中的“理论性研究”是指对管理行为探寻其本源、确立管理理论发展根基、构架嫁接、移植和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
(4)在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相互辩证中得到发展。
2.管理科学发展的展望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现代竞争的需求,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也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学说、呈现新的思维和学科门类。
(1)借鉴创新学及其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有关创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借鉴将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创新及其相关子学科门类必然得到发展,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础。为满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的需求,创新学相关理论及其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势必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
(2)信息论的成熟技术植入管理科学体系,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科学控制和预警,从而促进令人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信息科学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的成功借鉴和移植将成为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现代管理科学的实务性研究,已经从时点研究发展到实时研究上,管理监督环节已不是总结性和评述性的结论性分析,而是利用现代信息学技术呈现前移性的事前控制和预警的发展方向发展。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也必将借用和移植信息论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的发展必将借助现有和未来的其他学科的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本身的理论性研究和实务性研究寻找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也必将随着其它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2]文胜,朱东华,任智军,胡望斌.基于数据挖掘的管理科学面上项目分析[J].情报探索.2006(9)
[3]赵长林.科学学的发展与命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005(5)
[4]周红,成虎.基于中国传统的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2)
[5]张玲玲,房勇,杨涛,张超,李若筠,刘作仪,杨晓光,汪寿阳.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学报.2005(4)
[6]杨继平,邱菀华.决策科学的发展和展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高隆昌,王谦.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8]黄菊.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直觉主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Hopp, Wallace J.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management..Management Science, v54,December 2008
[10].Nelson,Barry L.Stochastic simulat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 v 50,July 2004
[11]Morrison,Donald G.;Raju,Jagmohan S.The marketing department in management science:Its history,contributions,and the future.Management Science,v 50,April 2004
[12]Shane,Scott A.;Ulrich,Karl 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and Entrepreneurship in Management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v 50,February 2004
同样,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一、20世纪前期的管理会计
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从前文已可见,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确实来自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并且后来管理会计的演进也正是由此顺流而下,最终在20世纪前期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
尽管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着的《工厂帐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还主要是讲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依次考察其内容,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单纯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的状况。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成本问题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问题,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1911年,继泰罗所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着作之后,他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了,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标准成本计算纳人会计体系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协会会员由会计师与工程师两方面组成,从此,会计师与工程师开始结合研究标准成本问题,其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1920年,英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与美国工程师协会合作研究成本问题,在研讨过程中,他们在实行标准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方面意见一致,而在是否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体系方面却发生了分歧。工程师们的指导思想在于坚持科学管理制,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试图建立一种管理型标准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而会计师们则从提高经济效果出发,主张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系统。尽管这种分歧也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之间存在,然而,在学会中有一些工程师十分赞同会计师们的主张,如哈里森便认为,只有事前将标准成本计算纳入会计系统,才能形成为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当时着名会计学家哈特菲尔德教授曾十分赞赏这一观点。其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师与会计师的观点终于取得一致,从此标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方法密切结合,成为会计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成本控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是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得以形成之关键。
事实上,工程师哈里森在具体解决标准成本会计方面的贡献也是突出的。1930年他在他早期发表的论文《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1919年6月)、《新工业时代的成本会计》(1919年12月及1920年1月)的基础上所着《标准成本》一书,是对管理会计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准成本会计的一个科学总结,其影响颇为深远。1932年E·A·坎曼发表了题为《基本标准成本:制造业的控制会计》的论着,进一步明确了标准成本会计对管理会计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经济管理学家对成本管理问题研究的参与,1923年,J·M·克拉克围绕产品制造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可变成本、不变成本、边际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一系列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在今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
(二)“预算控制”原理引入
“预算控制”是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的,它曾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两大支柱之一。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的颁布是对预算控制思想产生影响的起点,次年着名学者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书中所持重要依据之一便是《预算与会计法案》。麦金西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实行科学的预算控制方面的问题,其见解具有开创性。在1922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第三次会议上,还以《预算的编制和使用》为专题展开研究,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仅把对有关“预算控制”方面的内容引向深入,而且掀起了1923年至1929年全美会计师与工程师协同研究预算控制问题的,七年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1931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委员会在《制造业的预算控制》一文中统计,在1930年前后,美国有162家公司实行了预算控制,其中80%是在1922年以后才实行的。可见,正是由于“预算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进,才使管理会计在形成过程中逐步立定了根基。
(三)管理会计的形成
管理会计除得以在“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的支持之下产生之外,它的形成还同时受到“差异分析”及“本量利分析”方法引入应用的影响。由于“差异分析”方法通常是配合“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工作进行的,故它对管理会计形成的影响与“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而“本量利分析”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却从一个新的管理方位体现出来的。
20世纪初,在对以往有关成本计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人们逐步对成本性态有了一定的认识,如1903年H·赫斯所发表的《制造业:资本成本、利润和胜利》、前文所引1911年韦伯纳所发表的《工厂成本》、1916年斯科维尔的《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分配》、1921年威廉斯的《工程师对成本会计的态度》及其他在1934年所出版的《弹性预算、费用控制和经理的活动》、1928年梅纳德的《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在降低生产部门的成本方面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前文中所引经济学家克拉克对若干成本概念的划分等等,都对“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在对成本性态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与“本量利分析”方法形成直接相关的成果,如1909年学者诺珀尔首创之利润坐标图与1930年工程师亨利·赫斯撰文对“盈亏临界图”所作的进一步研究,都十分清楚地揭示了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的关系。1933年诺泊尔的《利润工程学——促使企业盈利的应用经济学》出版,又在“本量利”关系的阐述方面把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量利分析”方法渐自融合于管理会计之中,成为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世纪前期,显示管理会计形成的代表作主要有:1922年与麦金西《预算控制》同时出版的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这部书不仅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名称,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1923年学者布利斯的《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效率和营业效率》一书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他的《通过会计进行管理》一书,这两部作品都强调把相关会计信息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并强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与营业效率的控制水平。1924年麦金西的专着《管理会计》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企业的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会计之上,而应当把一些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及其会计程序纳入以经营管理为目的的会计制度中去。麦金西还指出,会计应当把握住标准,并注意在标准与业绩比较的基础上作好服务于经营管理的记录。此外,他还认为,实行管理会计还应当有相应的组织保障,并认为当时美国已在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便为在企业中实行会计管理创造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事实上,麦金西的这一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美国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或在财务副总经理之下分设“总控制长”与“财务长”分工理事的组织制度,不仅成为当时,也确实成为以后在企业中推行管理会计的组织保障。
1928年学者H·F·;格雷戈里发表了《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报表:结合为维持有效管理和控制所实行的标准和业绩记录程度,论述财务报表和营业报表的使用》一文,文中强调指出将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奋斗目标之一。1929年学者M·V·海斯的《供经理控制用的会计》一书问世,这部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认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应当是标准和科学而系统的记录,另一方面又指出管理会计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与企业决策层有关的信息。这种见解对于管理会计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上述着作是管理会计形成时期的代表之作,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既体现于当时,也影响到今后管理会计的发展。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关键词:管理学;梳理;踪迹
在管理学的一系列基本命题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管理学的起点是什么?管理学的终点又是什么?管理学或者管理学研究中关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梳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命题。本文通过对管理学历史踪迹的梳理,阐述了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管理学科所具有的科学属性。
一、 学科普适性踪迹概述
一门学科原理的普适性来源于的对象――不是某物,而是某物的某种属性的关注,以各种属性为对象的研究思路逐渐形成了各种学科。普适性的表现在于其具有超越性,而这种表象来源于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众所周知,客观性是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它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因果关系的)还是社会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随机统计规律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一门学科的性质进行讨论,既能够从总体上去审视一个学科,也能够对该门科学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追根溯源,从而来证明该门科学的价值。由此可见,要证明一门学科的存在性,找到用于描述这门学科所针对的研究领域的本质范畴内的一系列科学原理的普适性是必要的条件。一切禁得住时间验证的人类规律都是其具有普适性特点的最佳表现。同时,对于一个学科其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条件的分析也是深刻理解这一学科最好的途径。
管理学家丹尼尔 ・ 雷恩曾经说过,“理论是所有学科所追求的目标;而管理学理论则是基于组成管理学的全部思想为基础所构成的。追溯到管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学这一门学科所采取的概括和分析方法……探讨管理思想史既能够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也能够发现那些对于怎样把管理学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运用到其它文化领域和组织中去的解释”。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管理思想史,同时也是为了论证管理学历史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运用此普遍规律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是探讨一门学科是否具有规律性的最佳办法。也就是说,从管理思想史的视角出发去研究和理解管理学,这可以为目前很多悬而未决的管理学争议问题提供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二、 管理学历史的变迁
尹卫东曾经引用过恩格斯的说法,他认为管理学的演进实际上就是管理哲学的发展,同时他试图从管理学史的视角出发去证明建立管理学哲学的必要性。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也曾经这样论述过:“科学的管理包含某种重要的普遍规律,其实际上是一种史学观”。以上所有观点都认为,了解一门学科发展的普遍的规律也就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而普适性恰恰是这些规律性特征的一个总合。上述所有认为,试图分析某一门科学的哲学特点和根本属性,即试图去探索一门科学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首先需要的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所以说,揭示管理学的发展踪迹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管理学普适性特征的过程。
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当时的管理学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管理理论的演变。尽管管理理论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流派其所研究的主题都有着相同性。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将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的管理学思想时期、科学管理时期、社会人时期和现代管理思想时期。本文依据目前管理科学领域的比较流行的观点将当今国际上一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管理学思想归纳为后现代管理时期,其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接下来本文试图从架构上以时间为序列概括性地探索和分析管理学思想的演进特性,以期寻找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
在管理学的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于效果的强调以及对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和强调思想学理论及方法。可以说,一个时期的大的文化背景一直是管理学思想产生的温床,这导致管理思想和理论在根源上具有规律和理性的特点,同时其也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时代越是进步,其推动力也就越大。
三、 管理学发展踪迹探索
泰勒是管理学思想产生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美国的工业从私人拥有的组织向综合性、大规模公司的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其也验证了管理学思想的科学性。早期的管理思想就是指在科学管理产生和出现之前的管理思想,其虽然包含了一些管理学的思想和萌芽,但其思想大多是经验类型的,而且也比随意。因为其多是在迎合大宗的文化背景。泰勒使管理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泰勒也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化基础,而他的思想也在后来的管理学发展中受到了最多的拥护及批评。马克斯・韦伯和法约尔是与泰勒同一时期的管理学家,这两位管理学家在其著作中曾多次讨论过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探索过其合法性及普适性。他们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对其发扬光大,进而提出了足多管理学经典理论。
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这个时期的管理学实际上与任何一门其它的自然学科或社会科学一样,主要将实验法和观察法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互交融的特点,其研究视角主要是管理学的客体,其针对的是随意和放任的管理办法所产生的低效率。这种管理学在研究上究具有随意性和主观实践性,其对现象的了解也是浅薄和片面的,其注重的现象是不客观的,因为其忽略了人及其对人所具有的复杂社会属性的探索。
行为科学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这一时期的管理学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是社会人时期管理思想主要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使管理学科进入了长久的反思与争辩。尽管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如何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深处期间的人能够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现代管理思想是过去的管理思想延续发展的产物。一般的管理理论便借此产生,同时由于大环境的多边以及复杂性,众多学者研究和分析管理学问题的方向出现了多样性,致使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系统思想色彩。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建立逐步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这正是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同时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根据不同的文化底蕴酝酿产生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变化而不断演进。而通过理论线索建立管理最优境界的理论体系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始终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本文将上述研究内容与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归纳成了图1,期望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管理学体系的演进路径。
四、 对管理学发展踪迹的总结
关于管理学历史发展踪迹的探索是大纲式的分析和总结,其根源是追寻管理学发展历史所包涵的特征。以上对管理思想的回顾,不难发现管理活动既是文化力量――尤其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的产物,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一个过程。管理学的原理、概念和办法在全部管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了特定的文化和价值标准的限定,这合乎了某一特殊的历史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行为的影响轨迹。本文从哲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连续式的,同时,某一文化的产生也不存在于消灭其他的前提下,反而正是在某一文化产生的基座上,进行了持续地斗争,融合以及双方的妥协,而最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一个派别。同样,受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影响的管理学内涵也进行着持续而激烈地斗争和融合,从而形成了适用于某一特别组织、特别人性假设以及特定情景下的管理派别。而这些管理观念及派别都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其除了具有管理学历史的演进外,还由于产生了此种管理流派的前提条件在特定的历史范畴内仍然存在着,这导致某些已经适应了目前社会环境的管理学流派,依然能够从之前的管理学思想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 后续
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些具有普适性的管理观点,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把握了管理学呢?我想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我们目前还处于这个时代内,我们仍然处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更加深入的理解管理学,最终完善对它的元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这也是管理学者们最初的研究宗旨。
参考文献:
1. Dewey 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 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97,(9).
2. James Hunt.Leadership: A New Synthesis.Calif: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1991,(10).
3.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4. 张银岳,董立群.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解读方式及其演进的经济学资源.管理科学文摘,2005,(5).
5. 张媛媛,李宇.对管理本质的再思考――管理学的普适性.北方经贸,2008,(10).
6. 罗珉.现代管理学.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 尹卫东.哲学视域中的管理思想演变论纲.江海学刊,2002,(2).
9.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号:L13CSH014),课题主持人:张媛媛。
[关键词]泰罗制;科学管理;工业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管理思想体系被称为 “泰罗制”。自泰罗提出其管理理论后,很快风行一时,甚至列宁一方面把泰罗制看做“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苏维埃俄国“研究和传授泰罗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1]在美国,泰罗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工业实践,它既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也遭遇到很大的障碍,存在许多被曲解和滥用的情况。
一、泰罗制对美国工业的促进作用
在泰罗时代,美国实际上从未有工厂完整地实施了泰罗制,各个企业有选择地采用了泰罗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因此泰罗思想的实际应用情况是复杂且多样性的,很难对其应用于工业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但是泰罗制对美国工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泰罗制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通过考察泰罗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可以发现,凡采用泰罗制的企业,劳动生产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米德维尔钢铁厂提高了100%,伯利恒钢铁公司和圣菲公司提高了50%-75%,泰伯制造公司提高了250%,林克贝尔特公司提高了200%。此外在沃特敦兵工厂、甘特进行试验的棉纺厂和吉尔布雷思进行试验的建筑工业中,都有很大的节约。[2]根据彼得·德鲁克的说法,泰罗制的直接结果是可以显著降低制造业的成本,成本常常降至以前成本水平的1/10,以至1/20。这就使更多的人可以买得起这些商品。而且泰罗制至少可能提高了工资水平。[3]尽管德鲁克的描述无法得到证实,因为对此方面的内容很难进行量化分析,但是泰罗制对工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泰罗的批评者也一般承认这一点。所罗门·法布里坎特(Solomon Fabricant)发现,1919年美国每一个产量单位所投入的人工小时指数为74,到1929年下降为42(1899=100),此时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3%。[4]历史学家乔治·索尔(George Soule)把这一时期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泰罗制和更好、更廉价的动力来源。[5]
(二)泰罗制的另一个显著贡献在于对工厂管理的改进
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是非常原始、落后的,泰罗制为工厂管理的改进开辟了道路,使设备、劳动力和原材料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促进了对生产日程和计划安排的更精确的控制。泰罗坚决主张以研究来代替单凭经验的方法,他强调工厂的管理必须建立在研究、定额、计划、控制和合作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而这些原则正是每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泰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科学观点和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引进了工业生产的领域。因此有学者认为,假如没有泰罗制,企业几乎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大量生产。[6]
(三)泰罗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新的观点的产生
在泰罗提出其理论之前,企业当局对管理问题重视不足。当时企业的管理状况极为混乱,而且人们普遍缺乏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完善又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在工厂制度早期,企业管理当局把长工时和低工资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原则。在泰罗提出高工资和低成本的概念后,管理者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转变观念,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们实际上是通过短工时和高工资来达到高生产和低劳动成本的目标。这些“新观点”在当时被看作是激进的思想,但在今天已成为平常的,并被认为是取得出色工作业绩的一种标准。泰罗制实际上为企业管理指明了新的思想方向。[7]
(四)泰罗制对工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泰罗制的出现标志着以社会化机器生产为特征的企业管理开始从单凭经验的方法转向科学的应用,标志着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初步确立起来。工业工程学和管理科学学派都是在泰罗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泰罗制要求不依靠人们的传统经验、直觉或者主观臆断办事,而必须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事实和数据,根据从调查研究中得出的程序、原则和方法来工作。这种做法不仅用于指导企业的实践,而且它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与传统的经验管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至今仍然未失去现实意义。
二、泰罗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工业界以一种经过修正的方式采纳了泰罗制,但是正如泰罗所预料的那样,这一方法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泰罗制在美国工业的实践遭遇到很多的反对意见,也存在着许多曲解和滥用的情况,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泰罗制理论本身的不完备
泰罗制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表现出极大的进步性,但它的理论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其在理论方面的不足越发显现并招致了很多的批评。
首先,泰罗制的基础——在对工作进行测量时工人们的通力合作——很难建立起来。泰罗要求在进行工时研究前要了解工人的情绪,向工人说明研究的目的并得到他们的同意。但是工人们知道自己会被迫达到新的指标,所以当工程师研究他们的工作时,他们就放慢工作速度。泰罗制的本意是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但很多企业的工时研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受到企业主和研究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由此确定的作业标准反映了资方追求利润的意图,确定的工人的工资率也是不公正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很难配合管理部门的活动。
其次,泰罗制的应用手段不完善。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为例,鼓吹的成分胜于事实,改革的设想多于科学的方法。[8]当分别考察同一工作的两个工程师在确定工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周期时,80%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泰罗重要的助手桑福德·汤普森研究了泰罗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试验的数据,结果发现这些数据多半不正确,或是有重要疏漏,对于决定工人每天最大的产出没有任何帮助。泰罗制的模范企业林克贝尔特公司的总裁詹姆斯·道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相信,当我们说科学管理是以精确的科学为基础时,我们错了,事实上,在工作时间的研究中,我们加在工作时间上的种种伸缩幅度,根据的都是个人的判断,还不足以称之为‘科学的’判断。”[9]
再次,泰罗制在方法论上过于机械。泰罗主张用科学来代替单凭经验的做法,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这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用过于机械的观点考察这一问题,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以及操作人员相互之间的分工,使得计划与执行截然分离。这种做法压制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人完全成为工作的机器。泰罗提出管理工作要进行分工与专业化,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管理思想,但他的职能工长制过分强调分工与专业化,不仅破坏了工长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而且违背了命令统一原则,所以在实践中很少得到采用。
此外,泰罗的管理体系呈现出内在的不一致性。泰罗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合作。他试图发现实施某一既定工作的理想方法,使每个人都能在经济方面得到好处,但要找到这个方法,需要管理者和工人两方面的充分合作。可是这种理想的方法一经确定,泰罗就把全部权力交到管理人员手中。既然目标是专业化,工人们就要不断地受到监测,他们成为不享有任何自由和责任的、消极被动的个人。在此情况下,工人只会发现,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但一无所获。虽然泰罗强调管理人员同工人合作的重要性,但他使用的方法实质上还是使工人成为被动的物体,工人们并不参与那些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组织决策。
还有,泰罗制在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泰罗认为只要把工作尽可能地分解成各个简单的动作,然后由各个工人去单独地操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但是人毕竟不同于机器,是有思想感情和心理反映的,工人长期从事简单的操作,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劳动的兴趣。而且工具设备和操作方法的制定又全部由管理人员负责,工人完全无权过问,这威胁到了工人的“心理安全”和情绪平衡。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劳资关系,所以有人认为泰罗把工人看作机器,这并非没有理由。
泰罗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他的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上。他认为资本家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才开办工厂,工人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才来工作,劳资矛盾主要源于经济利益。基于这种认识,他遵循的是效率、技能原则,注重的是“物本管理”,也就是以经济(金钱)的诱惑来收买职工的服从,用权力和命令来保证“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其实质就是要人去适应机器。泰罗制在此方面的缺陷一直是工会分子和一些人道主义学者攻击的对象,这些反对意见极大地阻碍了泰罗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最后,泰罗的心理革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愿望或理想,而非具体的指导思想。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在于实现伟大的心理革命,他主观上是希望劳资双方变相互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其结果是共同协作创造出令人震惊的盈余,既能使工人大量增加工资,又能使资方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资方决不会按照泰罗的设想放弃对工人的专断权力,而只会利用泰罗制的方法和手段加强自身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工人也会加强反抗,并进而将泰罗制看成是列宁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因此泰罗制在20世纪初受到有组织工会的激烈反对。泰罗要求劳资双方把注意力放在增加盈余的数量上,最终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但是盈余的增多只会带来劳资双方在分配份额上的争夺。泰罗制反映了社会化机器生产的客观规律性,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管理思想,但它的运用和实施基本上是掌握在资方和精英工程师手中,以一种专制的形式出现,而且泰罗又排斥工会的作用,所以尽管泰罗把劳资协调和合作看作自己思想的最高目标,但其结果却不是劳资关系的协调,而是劳资矛盾在一定程度的激化,泰罗鼓吹的心理革命并没有实现。
(二)泰罗制在执行时的难度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泰罗制也遭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阻碍了它的推广与应用。
在科学管理运动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自称是实行泰罗制的专家,而实际上却是非常无能的咨询公司。这些公司的兴趣主要是赚钱,其设计的任务管理系统往往是草率的杜撰,根本不成为系统,这种对泰罗制歪曲和滥用的状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泰罗对此深感沮丧,他越来越感到苦恼,因为雇主总是滥用他的体系,为的是让工人更大强度地工作。[10]于是他公开声称只有巴思、甘特、哈撒韦和库克四人是他的忠实信徒,他向那些希望采用泰罗制的管理人员推荐的只是这几个人。鉴于这种情况,泰罗及其追随者力图控制科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使之符合泰罗等人的设计和构想,此做法虽然有助于避免滥用情况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泰罗制的推广,因为当时对新的管理方法的需求是巨大的,只依靠泰罗认可的人员从事这些工作显然是不够的。
应用泰罗制的高昂成本使雇主们难于推行泰罗方法。泰罗多次重申应用其系统不能操之过急,要很长的时间才有效果。在应用他的制度初期,工长人数比已经成功引进后大概要多一倍,需要很大的花费和很久的时间。[11]汤普森估计泰罗制的最初应用需投资3-4万美元,至少在两年内没有回报。[12]对资方来说,短期内的高昂成本和长期方能见效的前景,使他们对泰罗制或者观望,或者只采用那些迅速见效的方法,这导致了很多对泰罗制曲解和滥用的情况。
管理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泰罗制在实践中的推广运用。当时资方并不重视管理人才的作用,忽视管理教育和管理培训,管理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要求。而由于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使泰罗制的实践受到极大制约。如丹尼尔·雷恩认为,泰罗提出的职能工长制主张从未在实践中得到普遍推广,其失败原因正是由于没能培养出能利用参谋人员来处理各种车间问题的有多方面才能的管理人员。[13]
泰罗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有关社会化生产过程的严密组织方法,在美国的工业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它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制在美国工业的应用情况很复杂,也很不平衡,而且存在很多曲解和滥用的情况。尽管遭遇到很多困难,但泰罗制依然展现出先进性和生命力,其基本思想仍保留下来,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20世纪美国工业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11.
[2]Horace B.Drury, Scientific Management:A History and Criticism,New York:Com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15:163-168.
[3]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1-12.
[4]Solomon Fabricant, Labor Savings in American Industry:1899-1939, New York: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earch,1945,43-50.
[5]George Soule, Prosperity Decade:From War to Depress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47,127-128.
[6]安竹·盖柏.新世纪管理大师.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70.
[7]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6-117.
[8]丹尼尔 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75.
[9]安竹·盖柏.新世纪管理大师.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41-42.
[10]摩根·威策尔.管理的历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80.
[11]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1.
[12]C.Bertrand Thomps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Easton: Hive Publishing Company,1972:170.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21世纪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关键词:精细管理;现代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如何立足企业实际、科学有效地实施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企业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其变化和发展
精细化管理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源自于日本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服务质量的精细化作为对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将其引向深入的一种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为最终目的的管理方式。它是1911年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于是,精细化管理被引入经济管理领域,被称之为管理科学。
我国精细管理工程是由刘先明提出的,它的精细管理工程理论是在泰勒精细化管理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是按照“五精四细”的思路和方法,将企业和管理进行精细化改造的一项基础管理工程,其核心内容是“五精四细”,“五精”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四细”即将对象、职能和岗位及每一项具体工作、制度的每一个落实环节进行细化分解。它是针对企业管理中的粗放化而提出来的,是一种精耕细作式的管理, 目标是细化,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为企业战略在各个环节的有效贯彻执行和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管理单元、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的细化、强化和改进,为企业管理高效、准确和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使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地贯彻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创造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老子讲:“图难乎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老子的话告诉我们,要做大事、要使事业达到卓越,就应该从容易之事和细节之事做起。研究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用现代企业理论指导我们目前的企业管理,改变和纠正企业管理中落后陈旧的管理理念,将精细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去,引导企业走出困境,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如何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去呢?首先,要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要优化或再造流程;二是要强化项目管理,着重增强自我管控和盈利能力,消灭亏损项目;三是要优化安全管理体系;四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程序。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十分严谨而细致的工作,要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来保障。一是要对企业原有的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检查,对那些过时的、不适时宜的、影响企业发展的制度,该修改的修改,该取缔的取缔。 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制度至上,规范动作,精细管理”的工作思路,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岗位标准化的管理要求,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着力完善管理制度。三是要树立企业制度是企业的规矩、是企业行为标准的意识,严格执行“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两个办事原则,把制度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最后,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加强企业成本的控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其目的就是要降低能耗,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逐步实现对企业关键经营指标的全面控制,完善企业内部考核体系,通过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费用,有效地调动和引导其生产经营活动。
三、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细化要求每位员工都是管理者,不仅要积极参与而且要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做好人的工作,要统一思想,讲清道理,使每个员工充分认识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模清底子,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方案、措施、方法心中有数。要建立长效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促使企业精细管理化的顺利实施。
二是要做到决策的科学化,为管理精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精细化管理是对科学执着的追求,是一种上下一心追求极致的大众思维模式。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决策失误将会使企业管理走弯路,使企业管理精细化难以顺利实施。
三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企业精细化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我们必须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渗透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四是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鹜远。现实中很多企业管理者都有好高鹜远的通病,他们盲目模仿别的企业,追求高大全,完全忽视了企业管理经验是因人而异的,盲目照搬只能使企业陷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