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用理性思维对建筑之美做出的高度概括。建筑的艺术性往往来源于设计建造者的灵感与创意。从建筑中寻找美、发现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比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欣赏更加直观、更为生动。因为建筑作为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学生的参与性较强。
二、建筑艺术的独特性
建筑是用结构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它虽然是凝固的,但蕴含着人文思想。在西方,“建筑”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人称建筑师为“architecton”,意为“创始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原始石器时代的洞穴、巢,到古代文明的宫殿、神庙、陵墓建筑,再到近现代的高楼大厦、大型体育运动场馆、工业建筑,无不是自然的人工化过程。建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是自然与人工、个体与社会、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体。
三、基础模块——如何进行建筑欣赏
在对现代建筑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建筑大师所设计建造的精美作品,了解其在具体环境中的位置,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建筑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揣摩建筑大师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让学生充分想象,深层次感知建筑艺术之美。教师要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用艺术的眼光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建筑艺术的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手段探索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四、多媒体电影探索式教学
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寻找更加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带给人们最为直接的信息资讯。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赏析建筑电影,从平面转入三维世界,更好地营造艺术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筑艺术欣赏,分组讨论电影中建筑艺术的特点与功能,合作学习,感受建筑的魅力,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影《安东尼奥•高迪》,导演是敕使河原宏。这是一部拍摄于1984年的影片,用亚洲视角审视伊比利亚半岛的风潮,高迪用建筑设计征服世人,默默证明着“艺术无国界”的理念。影片对高迪建筑作品内外都有详细的拍摄,神秘、异域、另类、梦幻般,仿佛唯有童话里才会出现的城堡和房子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影片感受巴塞罗那这座充满“高迪味道”的城市的魅力。电影所呈现的艺术情境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其他的建筑电影还有很多,如《贝聿铭的光影传奇》《建筑大师:赖特》《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教学内容的需要放映。
五、在认知美、感悟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素养
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往往不了解现在所学的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或是有些同学即使对本专业有学习的热情,但知识面狭窄,以为只要画画画的好,就是企业需要的优秀设计人才。这使他们常常与周围的环境绝缘,认为参加企业实践,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如多画几幅静物的错误思想,放弃了对一些资格证书的考核和设计比赛活动。只有进行学科间交错学习,才能达到自身综合发展的目标,只有多参加设计比赛活动,才能增加学校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中职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应深入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企业调研,开设适合岗位发展的相关课程。
(一)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基准
课程开发,应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学校应该依据学生将来工作用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从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反推得到。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问卷分析,现场观察,请不同岗位工人填写工作任务等方法,进行课程分析,了解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对象、工具、方法、工作和技术要求等,确定将来学生发展的典型任务。譬如,了解学生步入岗位后主要工作的任务是什么,通过课程来学习工作岗位需要的某项技能。课程为工作需要服务,而不是单一的按照课本上的章节,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将来从工人转变成为生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将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
(三)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的课程模式
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培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要想让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质量满意,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其前提是能在学校学习期间系统化的完成过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这种科学的课程模式,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专业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使学生接收的知识具有针对性,与工作紧密联系。
三、对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目标
1.专业理论目标:学生需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色彩修饰的技巧、基础图案、平面设计原理、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构成学、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及设计的基本常识,为学生创作和鉴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艺术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2.技能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素描等课程的学习,掌握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表现对象的造型能力,提高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奠定造型基础。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IIustrator矢量设计软件等课程的学习,掌握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门类工艺的制作技艺,学习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创作设计的要领。如:室内设计方面,了解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质、规格、市面价格等,掌握常见的工艺施工规范和制作技术、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
3.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改革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要依托于职业岗位群,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目标,将职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缩小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1.建立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端。
2.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这就需要使用专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3.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灵活和独立组合等特点。有利于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将学科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科学的整合,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的优化。
4.实现课程评价社会化。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课程的评价应是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来完成,这样能缩小校内教学与岗位任务、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企业环境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职教育下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方案设计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职教育还在部分复制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不具备明显优势,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明显好于环境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校内实践基本局限于工作室虚拟项目教学和校外考察,造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与中职实践设计课程“倒挂”的现象,特别是材料工艺和模型制作等课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国家在2001年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现行指导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在指导方案的规定下制定教学计划。不难看出,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较多,理论知识涉猎较全,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完全从其课程模式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点,不论是课程的模式还是体系,还以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专业支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相关课程部分重复。
(二)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较之国外的职业教育还具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划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分类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等级。这就会造成职业教育的混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制定各自的课程,因此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时常出现,中高职教育出现“断档”的现象
(三)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辽宁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招收两类生源的学生,并且进行育培养,一类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一类是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高职院校采用混合教学。普高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而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招生人数较多的普高生为对象,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也是造成中职、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近两年辽宁省3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教学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学。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是“职业化”,我国职业化教育一是中职,二是高职,因此两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只是层级不同,为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中职教育应和高职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涉及二者衔接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机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衔接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中高职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要搞清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这就是明确“能力本位”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中职阶段,还是在高职阶段都要明确“能力本位”,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什么培养手段,教授给学生哪些知识,使学生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虑清楚的问题。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市场导向原则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市场提供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遵循市场导向,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开展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且要针对岗位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避免课程重复和实践能力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各自岗位的要求,进行技能划分,高职培养的职业技能要强于中职培养的职业技能。
(三)多元化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编排课程,中职和高职两个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易到难。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过难,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职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中职的知识点,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的教材选用,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编写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多数较缺乏行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行业人才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专家的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要加快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于2009年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模拟公司化管理,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衔接,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职,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进入高职后与高中生并班学习显然不适当。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基本空白。两种生源的混班授课必然会影响课程质量。对于普高生源来讲应该对其进行技能补课,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快速将技能操作课程基础夯实;对于中职生源来讲,文化基础薄弱,必须对中职生源进行文化基础知识的补习。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优化高职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职生源的学生在项目设计类课程中要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体现出高职的高层次职业教育。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衔接应以学分制为基础,施行动态弹性的衔接。这就给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可以由教育部门下达学分标准,中职和高职两种学历对应相应的学分总数。学分制可以解决不同生源学生授课的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合理。在学分制的大环境下,通过不同生源的导向,让高中毕业生多选择专业基础课程,让中职毕业生多选择文化基础课程,经过一年的学分制课程导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级的时候,两种生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有所减小,项目设计课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就不难开展,同时也符合高职的高层次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