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作流程管理工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45-01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保障部门,是各种医疗资源密集的单位,是降低成本最有潜力的部门。其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增加外科患者的周转,减少患者的无效住院时间,对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术室是医生对患者进行手术诊断、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工作流程直接关系到手术室工作质量和效率,我院开始尝试应用流程管理理念改善医疗服务和管理[1]。
1 我院手术室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第一台手术开始时间太晚的原因 第一台手术对于当天的手术量和手术效率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外科医生、麻醉师、患者、工勤人员等因素,第一台手术的开始时间较晚,大多在9:00之后,手术室也没有明确首台手术开台时间,因此,第一台手术开台时间拖延的现象大量存在。
1.2 手术连台衔接流程管理的问题 两个手术之间平均近1小时用于患者的术中签字、血管穿刺、麻醉、摆放等,相当于在手术间浪费1小时时间,由于手术室有很多昂贵的设备,1小时的折旧费可能就是上千元。
1.3 手术先后顺序安排流程的问题 传统的方式是各科室有手术日,不是你的手术日要做手术只能接台,存在手术安排不合理,婴幼儿及老年人较重病情的患者不能及早做手术。
1.4 存在无效手术时间 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后往往不能及时的实施手术,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等待主刀医生、等待手术器械等事项上。手术过程大量时间花在等待病理结果上,大量的无效手术时间不仅导致手术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手术室工作效益的提高。
1.5 支持系统工作流程的问题 手术室的设计不合理,仪器改进放置安排不合理,工作人员易早出现工作疲劳,并易出现技术性差错,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2]。手术间仪器设备和器械的使用、管理存在随意性,缺乏统一性和专业性。器械清洗质量不高,器械配件容易丢失,影响手术使用。
2 改进后的效果
2.1 改进后院领导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根据手术通知书手术开始时间,主刀医师晚半个小时一定要到手术间。
2.2 改进后,在手术室旁边设立了一个麻醉准备室,在准备室进行麻醉及术前准备,如准备血管穿刺,摆放,减少了术前占用手术间的时间。
2.3 改进后,各科室每天都是手术日,根据科室手术量多少,每天合理安排手术间供给,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共同商定手术安排,择期手术的同一组手术。首先安排婴幼儿及所需时间较短的手术,病情较重的老年人尽量早安排,这在理论上能够限制手术操作的变化性,减少人力的超时及工作支出,并且不降低整体手术量,通过科学安排,实际运作,在同等时间下,增加了手术量,提高了手术间的使用效率,也缓解了当天手术积压状况,减轻了患者等待时间的焦虑心情。
2.4 改进后,局麻病人放在观察手术间处理,全麻及腰麻病人尽量减少冰冻所需时间。
2.5 改进后,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和仪器的设计从方便工作人员、减轻工作人员劳累为目的,合理利用手术室空间、各种气体管道、电源插座、仪器设备等,能悬挂的尽量空中安置,推车等高度适中,移动灵活,减少工作人员弯腰、负重。术中所用的器械物品,均方便易得,若有临时需要,随时可通过传递供应,手术过程巡回护士可不出手术间即可保证手术需要,各处联络通讯供应设施畅通。手术间仪器设备加强检查,统一管理,固定相应的手术间及相应的位置。器械升降台的改进,既方便医生使用,也保证了器械在术中的管理,术中未发生器械滑落或污染现象。
3 讨 论
流程管理理论认为,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流程中产生出来的。预防比纠正好,必须持续改进[3]。在工作中引入安全文化的新理念,建立不以惩罚为手段的护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机制。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用填写表格的形式报告主任、护士长,主任、护士长及时在交班会上与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查找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收集、分析、交流、共享安全信息,最终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
在改进流程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合理授,使医护人员拥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可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团队精神,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及时准确地反馈管理信息,提高了医护人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医疗技术及手术室设施基本与国际接轨,手术室管理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但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由原来的职能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创新和再造,找出适合自己医院特色的管理工作流程,从而适应日趋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加快我院整体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符林秋,许晨耘.手术室工作流程重组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133-1134.
【关键词】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请假流程;信息系统;流程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要求。由于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是常规工作,往往是任务量重,而人手少,从而导致学生工作者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有些学生工作者在主观上仍存在着认识的误区,不注重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内容方面的改变大多不是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工作流程的优化将会成为改善并提高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最佳方式。
一、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优化的意义
业务流程管理(BPM)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哈默博士提出来的业务流程再造(BPR),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较为温和的思想――流程管理。目前,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全部学生工作具体包括学生会工作、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各项评优、学生处分、学生请假销假以及学生住宿管理等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各方面的事务,各项工作繁杂而重要。大量宝贵时间以及精力被无谓浪费,部分工作在不同事项中重复进行,学生资料反复录制依然不能及时更新同步,更多的规章制度变成纸上空谈没有得到落实。
运用流程管理的方法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可以深入梳理、描述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发现当前管理制度中的问题。优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优化可以找到在当前条件下的最好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使学生工作者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运用流程的思想对工作进行分析能使工作流程更加优化和固化,从而有利于新进工作者快速熟悉工作任务;有利于对工作进行评估,对工作者进行量化考核。
二、湖北经济学院请假流程调查
湖北经济学院先后出台过两种请假管理办法,办法一为学生因故请假一天,由辅导员(班主任)批准;请假两至三天(含三天)者,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批准;请假4天至7天(含7天)者,须报学生工作处批准(本科四年级学生请假3天及以上,还须报教务处批准);请假7天以上者,须由学生工作处报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批准。一学期请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或6周)以上者,须办理休学手续。学生上课期间因病、因事需临时请假,可直接向任课教师申请,任课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假。
沿用多年的请假管理办法一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可以伪造。因为一天的请假条只需班主任签字且不需要院系盖章,再加之任课老师和查课人员因对班主任不熟悉也辨识不出字迹的真假,学生便可以轻易模仿班主任签字并伪造请假条。其次,此种请假制度耗时较长,消耗的人力也较大,若请假较长,学生就需找3位老师或领导签字,如遇老师不在则还需等待更长的时间,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不便也无形中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反映,学工处报备这一流程也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工作人员往往只是把假条置于一边,经常会有假条漏掉报备。学校出于管理考虑细化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规定因为其繁复的手续反而成为学生不愿意请假销假的理由。这样一来,学校出台的请假管理办法成为一纸空文,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又进一步增加。
为了简化请假流程,减少老师工作量,学校近期出台了新的请假管理办法即将请假权利下放到任课老师手上,学生直接向请假期间的任课老师请假,然后再到所在院系报备。
此种管理办法看似表面上简化了请假流程,但实则增加了请假的重复环节。根据规定,学生需要向请假期间所有任课老师重复请假,既加大了学生的工作量,又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有在上课期间才能见到任课老师,但往往学生需要在上课之前将假条批好,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联系并预约多位任课老师签假条;若学生请同学在上课期间代批则会出现未请假先走人的情况,请假的意义就名存实亡了。从另一方面来看,任课老师并不是对每位同学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因此无法判断请假理由的真实性,且时常处理这种学生日常工作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从以上分析来看,将批假权利下放到任课老师手上不仅增加了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双向负担,而且使请假的流程更为复杂,请假的真实性、有效性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对湖北经济学院请假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一)流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以流程管理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流程优化,有几个必须的步骤:
1. 现状调研:组建流程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参加,确定决策负责人;明确团队的目标;了解现有的工作模式、体系和成功经验,找到存在的问题。
2. 管理诊断: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业务优化:关注客户需求,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或者设计新的流程。
4. 部署实施:设计良好的流程还需要良好的执行力。
5. 评估反馈:建立合理的评估标准、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分析业务流程的质量和运作情况。
(二)流程优化的分析方法
时间分析法就是寻找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时间陷阱,找出陷阱在流程中浪费的一种方法。实施流程优化中的一个步骤就是对原流程的诊断分析。本文把时间陷阱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结合,通过搜集每个业务流程中各个活动环节花费的时间,找出流程中的增值环节和非增值环节,并计算其所占总流程时间的比重来发现时间陷阱。时间陷阱分析法能够把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与定性的分析方法比较具有优势,也使结果更准确。与价值分析法结合起来用于诊断分析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时间陷阱分析法应用于流程诊断分析中的结果见图一。
(三)优化结果
由以上诊断分析表可以看出,管理办法一和管理办法二都耗时较长(此表计算的时间不包括老师领导出差不在学校的情况,若包括时间会更长),且都存在着非增值作业,其中,管理办法一还存在着非增值不必要环节。为简化请假流程缩短请假时间我们加入了信息系统来帮助完成这一系列流程。具体流程如下图二所示。
优化后的流程描述:学生请假首先要登陆系统,填好请假表,如是病假还需上传病历及病休照片或证明。因故请假一至两天,由辅导员(班主任)批准;请假三至七天(含七天)者,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批准;请假7天以上者,须由学生工作处报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批准。一学期请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或6周)以上者,须办理休学手续(图中省略未画)。在学生提交请假表之后系统会自动根据学生所填请假天数信息将假条发送至相应老师的个人系统中并提醒查看,假条层层递进审批,若一级批准则自动进入下一级,不批准需写明未批准理由并终止递进程序,若各级均批准则假条生成,系统自动通知学生查看并打印,若未获批准,系统将未批准假条返至学生个人系统并通知学生查看未批准信息。
优化后的流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入了信息系统,这使请假这一流程信息化,缩短请假时间,减少人力物力消耗。此系统并不需要重新开发,只需在学校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增加一个请假板块即可。通过系统来完成请假流程使请假信息更为透明,避免伪造假条的情况。由于系统对学生、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是开放的,查看相关信息只需用各自的账号登陆信息系统,所以这个信息渠道更为便捷畅通,同时也确保了请假的真实性。由于信息系统的先天优势使得报备这一环节自动完成,系统在请假批准之后会自动报备至学工处和相关部门的系统中。将信息系统加入到请假流程当中不但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互通,也为提高湖北经济学院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四、结语
从分析情况来看,流程优化后的请假流程缩短了87.7%的请假时间,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不仅减少了学生请假的工作量还减轻了教职工的工作量。学生工作系统的人员流动相对较快,通过信息系统的辅助,流程的优化与固化将有利于新人快速进入角色,投入工作。从请假流程的优化效果可以看到通过流程管理的视角分析日常事务工作能准确有效地发现工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对于解决学生日常管理事务有着重大的意义。总的来看,以流程为导向实施信息系统的方法对于组织的成功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使用者和受用者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创造条件。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加强此方面的思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征云.流程优化4A模型[J].现代商业,2010(27).
关键词: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对策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是保证公司安全生产运营的重要基础,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很多公司也将如何优化物资管理工作流程,作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进行讨论,传统的物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弊端影响其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其工作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对于促进公司综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一、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储存以及生产供应等环节,为保证优化对策提出的有效性,需要对其工作流程的涉及环节进行针对性分析,其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材料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
天然气公司保障日常生产经营的原材料相对较多,其体制系统也较为庞大,总公司下设诸多分公司,保证不同地区的天然气生产和社会供应,很多公司都会采用分公司独立采购的方式,这种采购方式失去了集合式采购能够享受到的价格优惠,也减少了原材料的可选择空间,原材料的质量性价比远低于总公司集中采购模式,分散式的采购方式还有可能造成重复性采购行为,未能合理利用便会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同时也是对公司人力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二)原材料储存环节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
由于公司采用分散式采购方式,因而原材料的储存也会采用分散式储存方式,原材料的储存工作是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分公司需要设立独立的储存仓库,其库容量需要满足自身的工作需求,还需要对库存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保证原材料的储存安全和生产供应,这些物力、人力的投入,势必会增加每个独立分公司的生产运营成本,有些分公司的仓库建设标准不能够满足高危行业的工作要求,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原材料的供应流程管理现状
天然气公司没有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特点,制订严谨的原材料供应管理制度,原材料的安全运输和供应是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很多分公司都有由于原材料没有按时到位,而制约自身正常生产秩序的现象出现,涉及到各项生产任务、工程建设的原材料供应,都应当有完善的供应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1]
二、优化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有效对策
(一)合理优化物资采购环节
分散式的原材料采购方式无疑会增加公司的采购成本,而对于天然气的生产运营工作来说,其应用的原材料类型以及产品都基本一致,因而天然气总公司可以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采用集中采购的物资采购模式,集中采购能够根据各分公司的应用需求进行物资的合理调配,避免采购环节出现的重复性采购行为,同时应用集中式采购模式还能够有效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投入,集中采购统一规格的原材料,能够实现原材料管理的可追溯性,便于公司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开展,提升公司的安全生产保障。同时公司还能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原材料采购,这种方式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空间,提升物资的性价比,也能够减少公司为进行物资采购而产生的重复性人力资源投入,实现对采购环节的合理成本控制,为公司拓展更大的经营利润空间。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专业设备而言,还能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也能够使设备的售后服务提供有效保证,进而为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二)优化物资储存环节
物资的储存是物资管理的关键环节,既要保证物资的储存环境能够保证物资的质量和安全,还需要对物资的库存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以避免出现物资限制、过度采购、物资匮乏等现象的发生,给仓库管理人员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因而公司可以采用集中式的库管模式,进行对物资的合理调控和调配,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进行物资的报批,通过报批程序控制物资输出,对于库存每天的变化情况,总公司可以应用现代管理软件辅助进行仓库管理,管理程序会根据物资的采购情况以及物资的输出情况进行自动控制调整,并且能够应用数据分析和整理,计算公司整体的物资变更需求数量,设定库存保障控制线,当某项物资的库存量低于控制线时,能够及时提升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物资续购,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分公司进行物资管理的仓库建设和管理成本投入,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物资储存环节的管理效率,保障各分公司都能够满足实际经营需求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总公司的成本投入,提升公司利润空间。[2]
(三)优化物资供应环节
物资供应环节既要保证物资的质量不受到影响,同时还需要保证供应工作效率,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供应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不同品类的供应车辆类型安排、人员配备等问题进行,公司与物资供应企业需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供应企业为保证自身的信誉,会对物资供应进行合理优化,而针对于总公司向分公司的物资供应,则需要应用物资管理制度作为工作开展基础,使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三、结语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是其日常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工作流程优化,能够降低公司的成本投入,扩大公司的盈利空间,同时能够有效保证物资的储存以及运输质量,提升公司综合管理工作水平,公司需要通过采购、储存以及物资供应等环节的优化,进而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保障天然气的安全生产和输送,进而促进公司综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胜,金娜,周丽伟,等.优化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对策分析[J].化工管理,2015,(5):234-234.
每章都采用“流程图+工作标准”的形式展现了物业公司各项工作管理的流程和标准,体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工具化、流程化、实务化的特点,旨在从最基础、最简单、最实用的层面,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操作实务,为物业公司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提供参照范本和工具书。
编辑推荐
《物业管理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以科学缜密的态度,根据物业管理经营规律,围绕物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分别对物业公司市场发展部、客服中心、工程管理部、环境管理部、质量管理部、行政部门、人事部以及财务部等各部门的工作事项给出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细化了物业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制度,还附有部分实用表格。《物业管理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除了能满足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物业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需要外,还可供企业培训及各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规范、细化的管理方案
简练、务实的工作指导
目录
第1章 物业管理概述
1.1 物业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功能
1.2 我国物业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1.3 物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2章 物业公司招标、投标管理
2.1 物业公司招标、投标的组织机构
2.2 物业招标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2.3 物业投标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3章 物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3.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3.2 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写程序与编写标准
3.3 质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与工作标准
3.4 物业质量记录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4章 物业公司接管、验收管理
4.1 物业接管、验收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4.2 居住小区接管、验收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5章 物业公司环境与绿化管理
5.1 文化娱乐设施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5.2 环境绿化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5.3 清洁卫生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5.4 消杀服务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5.5 清洁药品使用、保管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6章 物业公司设备维护与修缮管理
6.1 电梯运行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6.2 设备保养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6.3 房屋修理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6.4 室内装修验收申请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6.5 空调运行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6.6 供排水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7章 物业公司物品采购、物品使用及报废管理
7.1 物品采购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7.2 物品领用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7.3 使用仓库备用钥匙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7.4 物品报废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8章 物业公司租赁业务管理
8.1 物业租赁业务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8.2 物业房屋租赁合同签订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9章 物业公司安全服务管理
9.1 安全服务人员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9.2 电梯困人处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9.3 办理出人证件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9.4 社区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9.5 盘查可疑人员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9.6 打架斗殴事件处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10章 物业公司客户服务管理
10.1 业主入住、迁入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0.2 业主迁出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0.3 调节业主纠纷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0.4 客户投诉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0.5 客户回访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0.6 各部门服务质量调查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11章 物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11.1 员工聘用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1.2 签订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1.3 员工工资发放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1.4 员工晋升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1.5 员工辞退、辞职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12章 物业公司财务管理
12.1 物业财务预算编制程序与工作标准
12.2 物业财务预算的控制程序与控制标准
12.3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2.4 成本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2.5 维修费用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第13章 物业公司综合事务管理
13.1 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3.2 信件分发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3.3 员工领用、换洗服装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3.4 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13.5 行政会议管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
序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扩大,物业管理随之兴起。无论是由房管所转制的公司,还是新近崛起的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缺陷,因此严格管理、规范服务、统一标准、科学设计,成了推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与保障。
物业管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种融管理、经营和服务三方面于一体的专业化管理,也是一种与房地产综合开发、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相配套的综合性管理。
由于物业管理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行业,目前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管理规划和统一的行业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业主们的正常生活,也制约了物业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基于这种需要,我们专门编写了这本实务操作指导类工具书。
本书以科学缜密的态度,根据物业管理经营规律,围绕物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分别对物业公司市场发展部、客服中心、工程管理部、环境管理部、质量管理部、行政部门、人事部以及财务部等各部门的工作事项给出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细化了物业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制度,还附有部分实用表格。
本书采用“流程图+工作标准”的形式详细、准确地展现了物业公司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制度、工作流程,体现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文摘
第1章 物业管理概述
1.1 物业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功能
物业是指正在使用中和已经可以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物及配套设施、附属设备、相关场地等组成的单宗房地产以及依托于该实体上的权益。
物业根据用途可分为居住物业、商业物业、工业物业及其他物业等多种类型。
物业管理是一种融管理、经营和服务三位一体的专业化管理,也是一种与房地产综合开发、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相配套的综合性管理。物业管理涉及面相当广泛。它既涉及物业的开发与建设期,也涉及物业的运行、使用期;既包含管理,也包含服务;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社会性。
1.社会化。
(1)社会化的两个基本含义:
①物业的所有权人要到社会上去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②物业管理企业要到社会上去寻找可以代管的物业。
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摆脱了过去分散的管理体制,并由多个产权单位、产权人通过业主大会选聘一家物业管理企业。
(2)社会化的两个属性:
①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属性。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使物业管理不断呈社会化趋势。因此,物业管理公司要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全面开展多方面的经营和服务业务。
②物业管理的契约化属性。由于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会导致物业管理组织与物业的业主(住户)、发展商、咨询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公司产生各种委托关系,所以,物业管理公约也将成为物业管理契约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制度,又称纳税登记制度,是纳税人在开业、歇业前以及生产经营期间发生有关变动时,在法定时间内就其经营情况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办理书面登记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税务登记制度,对加强税收征管、防止漏管漏征、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务登记的范围
1.凡在我国从事生产经营,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及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都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书面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除税务机关规定不需办理税务登记者外,应当自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成为法定纳税人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境外企业,以及外籍人员、无国籍人员和其他境外人员,在中国境内从事建筑、安装、装配、调试、修理等工程作业和提供咨询、培训、管理以及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或其他劳务活动的,应当自签定合同之日起5日内,向经营业务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外籍或无国籍人,应当自入境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主办商品交易会、订货会、展销会、展览会、交流会以及其他经营性业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主办文艺演出、体育表演及其他文化艺缩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在正式开始之前,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知照的情况,定期相税务机关通报。这是2001年《税收征管法》修订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税务机关的配合,促使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为,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如有的纳税人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3.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
4.外出经营的纳税人,应于到达经营地之日,持原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向到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报验登记。
另外,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代扣代缴或代收代缴税款凭证。具体办理范围和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税务登记的内容
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当提出申请登记报告,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
纳税人在填报登记内容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相应提供有关证件和资料。
(三)税务登记证件
对纳税人填报的税务登记表、提供的证件和资料,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30内审核完毕,对符合规定的,予以登记,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将其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查、经营的纳税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号。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此项协助义务是2001年《税收征管法》针对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多用户开户、逃避税源管理的问题而新增规定的。这有助于提高税务登记证件在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同事有助于加强税收征管。
纳税人领取的税务登记证和扣缴义务人领取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凭证,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者仿造。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件实行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纳税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验证或换证手续。
二、账簿、凭证管理
账簿、凭证是纳税人记录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经济核算的主要工具,也是税务机关确定应纳税额,进行财务监督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账簿、凭证管理,不仅是保证纳税人正确计算应纳税款、严格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打击、查处偷漏税的有效途径。因而是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应该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
这里所指的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助账簿。根据合法、有效的凭证记账、明细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导账簿。
(二)财务、会计制度及其处理办法的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及时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相抵触时,应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应为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
(三)账簿、凭证的保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妥善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一般地说,账簿、会计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应当保存10年。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至少要保存15年;私营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的保存期为15年,月、季度会计报表为5年;年度会计报表和税收年度决算报表要永久保存。
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
(四)税控装置的安装、使用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建设,以强化税收征管,2001年《税收征管法》修订后新增规定,国家根据税收征管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目前国家推广使用的税控装置主要有税控收款机、税控计价器等。
三、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按照规定期限和内容就纳税事宜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报告的一种法定行为。广义上的纳税申报还包括扣缴义务人发生扣缴义务后,按照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法定行为。纳税申报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法定手续,也是税务机关办理税款征收业务、核定应纳税凭证的主要依据。
(一)纳税申报的范围
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税法规定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纳税期限或扣缴税款期内,无论有无应税收入、所得及其他应税项目,或无论有无代扣、代收税款,均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所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即便是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免税期间也应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二)纳税申报的内容
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纳税申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税种、税目,应纳税项目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项目,适用税率或者单位税额、计税依据,扣除项目及标准,应纳税额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额,税款所属期限等。
扣缴义务人办理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时,应如实填写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并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合法凭证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有关文件、资料。新晨
(三)纳税申报期限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所确定的申报期限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一般来说,以1日、3日、5日、10日、15日为一期纳税的,应于期满后5日内申报缴纳税款;以1个月为一期纳税的,应于期满后10日内申报缴纳税款。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确有困难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经核准延期办理申报、报送事项的,应当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款的结算。
关键词:标准化工作流程;岗位;管理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26 —02
2011年整个电力行业电力工程井喷,送变电公司承建工程任务点多、面广,加之特高压工程,湖北赤壁大跨越重点工程项目以及部分变电新建、改扩建工程和部分总承包工程等一些工期紧,任务重的工程,对公司的工器具、设备采购,维修保养,仓库租赁,入出库管理及相关配套服务管理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带来了相当大的考验。为了满足前方工程的顺利供应,同时保证机具数据库系统与实际库存的高度统一,公司召集相关人员展开工作流程标准化专题讨论会议,针对当时综合公司在机具采购、配件采购流程;租赁、退租工作流程;结算、赔偿工作流程;工器具、车辆维修保养管理流程;运输管理流程及涉及到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责、管理规定、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印发了综合公司《管理制度汇编》,该项工作主要针对原有部分固有程序的重申以及部分繁琐流程的简化以提高工作效率,明确每个参与人员本岗位的相关职责,让每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一、实施背景
公司内部环境随着业务工程量不断增多而相应增加,设备的数量、种类也随之增多,给管理带来了相应问题,且主要管理人员的调整与补充也加大了管理协调的难度。从外部环境看,电网公司成立三集五大,相关重要岗位人员的变动也很大,为了迅速适应这种较大的变化,便于公司内部协调沟通,工作流程标准化在这个时候显得相当迫切与必要。
二、内涵和做法
重要岗位标准化工作流程管理法就是要通过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使岗位工人的岗位行为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员工在岗期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标准流程作指引,一来可以达到岗位操作行为无差错的目的,二来更可以使员工在事故或紧急状态下避免因慌乱而导致事故处理不及时或事故扩大,从而达到本质安全的目的。
(一)内涵
公司工作流程标准化的内涵主要是将相关业务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分类管理是将小型工器具、安全起重工器具、大型设备、起重运输设备等进行专业的分类管理;分层管理主要是根据工作内容进行权限和职责的划分,实行小问题小层级,大问题大层级的分层管理模式。在对待公司内部接口问题上,设置专职人员。
所需机具、材料计划根据工程情况及自身情况进行审核,并转化为需要执行的计划,由经营管理人员计划执行,通过以上方法实现内部与外部的高度协调与统一,保证工作流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效,良好地运转。
(二)做法
1、分类管理
针对数量、种类繁多的机具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小型工器具、安全工器具、大型牵张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及变电设备,根据分类设置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分类管理主要包括安全、质量方面的管理,公司结合分公司自身的业务范围及涉及到的安全责任点,根据现有人员状况设置了安全与环境管理网络,主要包含安全与环境组织机构、安全技术保证体系、机械安全管理保证体系、消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及相关的安全责任制。
除安全方面的管理外,公司还针对机具的采购、验收、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及相关流程进行规范。
2、分层管理
分层管理是将流程根据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每个节点负责人的相关权限进行层次划分,保证发生频繁的小金额事件在小层次间运转,如维修过程中所需要的螺栓、垫片的采购等任务;发生频率较低而金额相对较大的事件在较大层级间运转,如牵张机尾车改造等事件,用这种方法来提高流程运转的效率。
分类管理与分层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流程的标准化
1、设备采购流程
公司的采购主要涉及大型牵张机、变电设备,各类机具以及各种维修机械设备及机具所需要的零配件的采购,种类繁多、任务量大,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公司结合自身情况对采购流程进行了标准化,流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分层管理及分类管理的原则,详细地说明了整个机具采购的工作流程,每个环节都有相关责任人,明确到位,给大家的工作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同时也对每个人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
2、配件采购流程
该流程详细阐述了配件由提出申请至采购入库的整个流程,该流程采用后,那些原来每次都走同样程序的配件采购程序得到了相应的简化,平时频繁发生的小金额事件,在班组级与技术员级之间就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效率。
3、租赁与结算流程标准化
(1)租赁流程标准化
公司所采购的机具主要用于前方分公司的租赁,为了保证供应,同时实时了解前方工程动态及机具所处的状态,租赁流程必须标准化,以便从总体上调配工器具进而使机具的作用最大化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2)退租流程标准化
租赁与退租是仓库管理中出库与入库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库存数量的多少,关系着租赁系统数据库的准确率,完善的租赁与退租管理还是对机具进行统一调配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前方供应,加强机具采购的计划性,必须使退租流程标准化。
(3)结算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该流程为公司内部结算流程,为控制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必须结算流程标准化。
(4)赔偿流程标准化
为规范机具使用,使设备效用价值达到最大化,杜绝设备违规操作使用,必须制定赔偿流程标准化,做到设备损坏赔偿有据可依,该流程实施后,促使设备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规范操作,减少退租后因为损坏或者丢失而产生的赔偿费用,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收效显著。
(5)维修保养流程标准化
机具退租后,直接转为待修状态,为了保持机具的运转,在机具退租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维护保养,为了保证维修保养的质量,明确各参与维修保养流程的责任,整个流程进行了标准化。
该流程实施后,各维修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在维修保养及验收、实验、入库等各个环节上更加认真负责,提高了维修的质量与效率,达到了设备维修后出库零故障的历史最好水平,收效显著。
(6)运输管理流程的标准化
机具在租赁、退租包括进退场地一直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运输,由于公司使用的机具大部分都是比较笨重的机械设备,为了运抵现场,必然存在运输,而综合供应分公司的车辆资源非常有限,在这有限的资源前提下,为了满足所有机具的运输,则会产生一些临时使用外部车辆运输的情况,为了在满足前方工程施工的前提下规范运输流程,必须编制运输管理流程。
该运输管理流程标准化后,减轻了公司在前方工程高峰施工时段的运输压力,相对增加了一些与外部运输公司的协调工作,同时这也给具体参与协调调度的员工工作能力提高的机会。面对2011年紧张而繁忙的运输工作,特别是±800kV重庆渝2B标段的艰难险工程,公司运输顶住压力,打了一个漂亮仗。
以上标准化的流程只是综合供应分公司工作流程中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流程,除上述流程外,还包括机具入库流程,配件出入库流程、车辆维修管理流程及一些标准化后的操作规程规定,同是根据这些流程及相关规定所产生的相关单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具体见附件。
三、实施效果
2011年,公司承接着许多的工程,在机具数量与种类基本不变、人员又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在以上标准化的流程下,公司顺利为湖北赤壁大跨越工程,±800kV重庆渝2B标段工程以及陈盐线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施工保驾护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全体员工就是在这些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下,立足本岗,涉及多岗,发挥自己的力量,坚守公司相关流程、制度,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要任务。
出现交通事故后首先要做的是及时报案。出了交通事故除了向交通管理部门报案外,还要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一方面让保险公司知道投保人出了交通事故,另一方面也可以向保险公司咨询如何处理、保护现场,保险公司会教车友如何向对方索要事故证明等。(中国文秘站)车主在理赔时的基本流程:
(1)出示保险单证。
(2)出示行驶证。
(3)出示驾驶证。
(4)出示被保险人身份证。
(5)出示保险单。
(6)填写出险报案表。
(7)详细填写出险经过。
(8)详细填写报案人、驾驶员和联系电话。
(9)检查车辆外观,拍照定损。
(10)理赔员带领车主进行车辆外观检查。
(11)根据车主填写的报案内容拍照核损。
(12)理赔员提醒车主车辆上有无贵重物品。
(13)交付维修站修理。
(14)理赔员开具任务委托单确定维修项目及维修时间。
(15)车主签字认可。(16)车主将车辆交于维修站维修。
以上是车主和保险公司理赔员必须要做的。事实胜于雄辨,车主一定要注意做好前期工作,避免事后理赔时麻烦被动。
其次要及时与保险公司沟通。车主要积极协助保险公司完成对车辆查勘、照相以及定损等必要工作。结案前应向交管部门了解事故中自己应负多大的责任、损失多少和伤者的赔偿费用等情况,然后再向保险公司询问哪些情况能赔哪些情况不能赔,尽量减少损失。同时,车主在找救援公司拖车以及找修理厂修车时,关于价格问题要与保险公司及时沟通,避免救援公司或者修理厂的开价与保险公司的赔偿价格相差太大。对于定损时没有发现的车辆损失,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进行二次查勘定损,这笔额外的损失就不用车主自己掏钱了。因为保险事故受损或造成第三者财产损坏,应当尽量修复。修理前被保险人须会同保险公司检验,确定修理项目、修理方式及修理费用。若客户自行修理,保险公司会重新核定甚至拒绝赔偿。车辆修复以后,在支付修理费用和办理领车手续前务必对修理质量进行查验。
最后提醒车主在出现交通事故后不应该出现两个极端:(1)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喜欢私了,也就是说怕麻烦,觉得去理赔就是浪费时间,宁愿把这些时间浪费在和对方车主争执上。结果是耽搁了理赔的时间,往往是两头得不到赔偿,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了。所以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最好不要私了,更不能忍气吞声。(2)哪怕一丁点的小刮擦都要去保险公司理赔。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自己的理赔率,因为保险公司每年根据车主的出险率有一定的折扣。我们拿太平洋保险公司举例,太平洋公司规定:被保险车辆出险3次后,保险公司将从第4次事故起,每增加一次保险事故,则在条款规定的免赔基础上增加5%免赔率,在一年内该项免赔最高增加15%。由此看来,那一小点损失去理赔就不值了。因此建议车主在有很小的损失时就没有必要东奔西跑地浪费精力了。
二、汽车保险理赔时的基本常识
(1)报案方式:电话报案、网上报案、到保险公司报案以及理赔员转达报案。
1复用能力强
随着现在信息处理的复杂程度加大,导致了组织、业务和权限表现出一定的易变特点,这种改变会给系统的功能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传统的OA和MIS系统而言,它们中各个关系和结构之间的耦合度较高,一旦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整个系统都不能正常工作,工作流定义的提出主要因为传统的系统对外部变化适应程度较差。工作流的定义使用的方法较为抽象,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支持确定的组织和流程,而支持分流和子流等业务流程,这种工作方式能够减少系统维护时的工作量,提高系统的可扩展和重用的能力。
2图文并存
GIS和工作流对对实际业务审批时,能够保证空间、业务信息同时进行,而且还能实现图文的流转。对相关业务办理时能够直接操作图形,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业务的具体特征查找出其具体的空间位置。文字和图形能够同步操作为其之间的一致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面向GIS工作流建模
工作流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兼顾机器和人两个方面即它不但需要人能够读懂,同时还需要计算机理解定义的工作流程。在信息管理自动化环境中这种模型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现在已经存在的建模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活动和状态图的建模方法、基于活动网络的建模方法等。工作流管理系统建立的初级阶段应将各个业务计算机定义当作重点,该阶段通过使用一种或者多种建模工具,从而能够将实际的业务处理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形式,我们通常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过程模型。工作流过程定义是整个工作流管理体系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整个工作流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工作流模型包含了所有工作引擎执行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详细描述了过程开始和完成条件以及与工作流有关的各种数据定义。从另一个方面看,可将工作流看作是对业务的重新组合,因为现在测绘工作业务之间的流程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我们将其抽象后就会发现,均可将其归纳为统一的工作流模型。而且只有将其建立成对应的模型,才能将测绘工作抽象出工作流可操作的元素,只有这样工作流管理系统,才能根据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从对系统的控制角度分析,为了确保在不同控制环境中良好的运行,应给操作员分配不同的权限。不同的操作权限意味着操作员能够进行不同的业务,由此可以看出权限和业务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工作时将具体的业务抽象成工作流可操作的模型后,其权限也会进行相应的转化,从而方便工作引擎为操作人员分配对应的权限,从而使管理系统操作更加灵活。面向工作流管理系统除了能够实现动态配置业务过程外,最主要的是它能实现GIS功能和工作管理系统的有效融合,并采用工作流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操作和高效管理。另外由于GIS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它自身具备数据读取、存储等方面的功能和一般的业务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这就需要将GIS的相关功能进行抽象,并将其和工作流的过程定义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达到业务处理和GIS的结合的目的。
4结语
关键词 软件工程 工作流 工作流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在网络时展的同时,软件开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形式。从一点点摸索前进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业化发展。但是,行业中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五花八门,所以一定要制定的关于软件行业的标准与准则,形成专业的工作流。并且也为软件开发企业提供了所要追求的目标和规划了企业的前景。虽然只是一个最终的理念,没有提供正规过程的方法。但是,提出的RUP开发模型,很实用在工作流程当中。通过坐标图来描述,把核心过程工作流锌粉为商业建模、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测试、部署。把核心支持工作流分为配置和变更管理、项目管理和环境。并且在时间组织上用周期、阶段、迭代和里程碑来描述。这样,全方面较为精准的RUP成为软件开发过程的标准。
1P-PROCE模型
在P-PROCE模型中清晰明了的表明了几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以产品过程为核心程序,组织团队、部门担任各自的角色,并且合理安排资源,统筹人员和设备,对产品零部件进行适当的管理。并且对组织过程活动根据度量指标、成本、时间和质量,作出控制和评价等。同时要结合软件开发过程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
2工作流管理系统
2.1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用网络的帮助来策划、要求和管理工作流,同时把各个工作流之间的过程相结合,并且还要注意团队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阶段性的交换信息,工作流必须以工作流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而且在创建流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定义的要求,一定要符合工作流开发的环境。还要注意每一个阶段之间步骤与步骤之间的连接。要利用网络设置数据模型,那样能更好的分解工作流管理系统近期发展的情况,都有数据明确的表示出来。此外,在网站中,还应该加一些工作列表已经用户界面等经常处理问题的程序。用图像表示用户界面,可分为两大方面,建模与实施。建模又分为工作流建模和工作流仿真。工作流建模分为产品、资源、过程、组织、度量。衔接到工作流仿真,模型仿真、性能评价、仿真环境。过渡到实施,工作流实例化、工作流执行。接下来是网络环境和COM组件。分为五大点,工作流模型库、系统资源库、仿真数据库、工作流实例库、文档和代码库。
2.2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构成
在工作流建模系统中,分为三大方面。首先的是模型转换接口,其次是过程建模模块是核心的功能。它具体分为项目信息、活动创建、ECA规则创建、模板映射、模型检验等,最后是系统维护分为资源管理、角色管理、人员管理、组织管理等都属于系统资源库里。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是根据管理模块管理分配的。在工作流执行系统过程中,个人工作台结构分为用户操作界面分为消息发送和SourceSafe,可以用消息接收模块并且根据用户列表视图分析资源共享,在工作列表处理程序的过程中查看文档与代码库并且要关注任务分配模块。在消息处理的以及模型解析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把资源分配作为中心,管理模块用来处理消息,并且应该辨别信息真伪,恰当的放入伪真数据库里。在事件管理过程中,归结于活动管理模块过程中。运用随机数生成器、数据采集分析器、仿真时钟、未来事件、实验控制器帮助消息处理以及模型解析等等。
在软件企业的研发工程过程当中,工作流管理系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为管理软件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它具有CMM思想和RUP技术相结合,是最恰当的规范,特别是对于软件开发过程来说是相当适合的。它对工作流的概念和理解都诠释的很清楚,并且按照提前预定的工作流安排以后的工作与研究执行计划,开发新思路。使用工作流管理可以使应用逻辑与过程逻辑区分开来。工作流管理系统大大加快了软件工程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网络事业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信息全球化趋势,使软件工程市场发展有了很美好的前景展望。
当今社会,为了满足网络新信息时代的全面发展,一定要全面分析工作流管理系统,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不断的改善服务系统,更好的解决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突出其优点,建立真正的平台和语言。注重建立核心技术,优化过程建模、发展电子商务的潜在领域,突出信息共享的优点,强调多Agent 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了构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使现代化企业能够更方便、快捷的享受面向网络的服务系统。运用工作流技术,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节省了人力资源,方便了传递过程,并且减少了纸张的保存过程。在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分配的更加合理而且在与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越来越便利。同时,工作流管理技术也大大的提高了软件工程的生产效率。还有能够帮助项目管理建设提供环境资源,包括了研发创建的案例,模板与准则之类。能够衡量、检验是否达成了系统目标、结构等,更具有准确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要减少软件工程的耗费成本,提高管理,并且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控制资源。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过程管理,所以,在软件工程开发的同时一定要规范工作流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傅谦,张申生,曹健,等.面向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管理系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6(9):1351-1354.
一、工作流在电子文件流程管理中的映射
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将业务流程分解成良好定义的活动、角色和过程规则,并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流程管理、流程分析和流程再造。工作流是基于一些基础概念进行管理的,这些基础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表达了工作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过程。指在功能确定的组织结构中,能够实现业务目标和策略的相互连接的过程和活动集,它们之间相互协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例如:文件处理过程等。工作流系统的基本目的是处理案例。电子文件流程管理就是案例。每个案例都有一个唯一标识,每个案例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例,从电子文件产生之时开始,直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或销毁,才会从工作流系统中消失。机构承担的所有业务活动中,可能与文件发生三种关系:形成、管理和利用。文件形成活动与产生文件的目的直接相关,其结果是形成文件。文件形成活动包括文件的产生/生成(即制作或接收)、处理(流转)两项工作内容。文件利用活动查考和利用其他业务活动形成的文件,以支持本业务目标的实现。文件管理活动是以适当的方法对文件进行组织和控制,将文件在合适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需要它的业务活动以及相关人员,包括文件形成者、内部利用者、外部用户等,即实现文件资源的有效配置。
2.活动及资源。一个过程由许多要被执行的任务和一系列决定任务执行次序的条件构成。过程也被称做程序,任务是一个工作的逻辑单元,它能作为一个整体被一个资源执行。资源是指能够执行特定任务的一个人、一台机器或一群人、一些机器。每个案例都要执行单独的过程,我们把任务的具体执行(由资源所完成的),称为活动[4]3。活动是完成工作流的一个逻辑步骤,工作项是案例和将要执行的任务的结合体,我们可以把工作项看成是要被执行的实际工作块。术语“活动”指的是工作项的实际执行。承担文件管理活动的工作群体,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复合群体,在整个流程中针对每一个环节中的事件确定工作人员在系统中的角色、角色拥有的权限。以电子公文流程为例,机要员、办公室、承办部门、职能部门、领导都是流程中的角色,对这些角色还应再细分,比如办公室人员还可再分为审稿人、核稿人、分法人、排版人、归档人等角色,然后为每个角色分配不同权限。
3.过程定义及工作流模型。对业务过程进行计算机所能识别的形式化描述,从而得到计算机化的形式表示,用以支持运行过程的自动化。过程定义的结果是生成工作流模型,该模型描述工作流人物之间的控制流和数据流。工作流在电子文件流程管理中的作用就是控制电子文件的流转,根据定义好的过程模型,建立实际的电子文件流程,确定路由、角色、状态、条件。同时,支持对电子文件流程的动态修改,实现对电子公文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定义工作流模型,工作流是描述业务流程的,一个业务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该业务流程做什么?由谁来做?做的步骤是什么?工作流模型中需要加入描述数据、组织、资源的部分,这样就把工作流模型扩充为四个部分:过程模型以及辅助的数据模型、组织模型及资源模型,其中的过程模型是工作流模型的核心部分。
4.工作流管理系统及引擎。WFMC提供了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包括过程定义工具、过程定义、工作流执行服务和工作流引擎、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相关数据、工作表和工作表处理程序、应用程序和应用数据等。其功能主要包括工作流设计功能、工作流运行和控制功能以及同用户和应用的交互功能三方面。从支持业务流程重组角度来看,工作流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建模、工作流执行和控制、业务流程重组三方面。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它为工作流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包括流程的解析、资源的分配、逻辑的控制等,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工作流引擎是流程的状态转换机。其任务是按照定义的规则控制实例的状态转换;
(2)工作流引擎是流程的路由控制器。一个流程对应着一条实际转换的业务,流程的转换路线受当前实例数据的控制。一般情况下,这些规则是根据流程实例的数据制定的公式。引擎的作用是对这些公式规则进行解析,找出流程下一步的流向,进行实例逻辑处理,使流程向下转换。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根据角色、分工和条件的不同,工作流引擎为工作流管理系统提供决定信息传递的路由,从而显着地改进和优化了业务流程,更好地实现了业务流程控制。
二、基于工作流的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
1.电子文件流程管理中的一般流程。
(1)文件生成模块:对电子文件在生成之际予以截获,包括了捕获和登记两个过程要素。捕获是决定制作并保留记录的过程,捕获的对象包括机构形成和收到的文件。捕获过程主要决定哪些文件信息应该捕获,这也意味着需要决定哪些人可以利用这些记录以及这些记录应该保留多长时间,这个过程应以对机构的职能和责任所进行的分析为依据,结合制定相关的标准或正式工具,如文件处置指南,来决定文件的取舍。登记标志着文件的捕获正式进入文件系统,同时会在登记表中记录下关于文件的简短着录信息,并分配给每份文件一个唯一的标识符。
(2)文件组织模块:对电子文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类别划分和相应整理,包括分类和确定处置状态两个过程要素。分类就是确定业务活动及业务活动形成的文件所属的类别的过程,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运用词汇控制对文件信息进行标引,以建立起文件与相关信息的联系,建立起文件及其他文件的联系。
(3)文件保管模块:对结束现行使用效用的电子文件进行保护和管理,包括存储、利用权限和安全保管、实施处置三个过程要素。电子文件的存储,要求在文件形成之前就决定维护、保管和存储文件的有效手段,在文件需求发生变化时要重新评估存储安排,包括对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存储能力进行评估,选择具有较长生命力的可靠系统和载体,文件的转换或迁移等多项内容。
(4)文件利用模块:帮助利用者检索并找到所需要的文件,包括利用和跟踪的过程要素。要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满足建立索引、检索文件和再现文件的功能,同时应对文件的利用进行捕获以形成元数据的一部分。
2.工作流在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中的应用。
文件管理流程不能脱离形成文件的业务流程独立存在,两者存在并行、交叉、衔接等关系,进行着信息传递。在一个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的机构,这种并行、交叉和衔接关系尤其明显。文件管理流程是在传统文件管理环节论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一定拓展。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监控管理工具能够对工作流的整个流动状况进行监视,并提供一系列管理功能,实现安全性、过程控制和授权操作等方面的管理。以电子公文为例,电子公文的流程控制是采用日志文件等手段,跟踪系统中发生的事件,并将每一个事件的所有信息记录到系统日志中。流程控制实现对公文流程进行自动监控和跟踪,报告电子文件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当前流转状态,当前公文处理者,下一步公文流转方向,流程中上级、下级公文处理者,可以对流程执行的效率、执行的质量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控制文件的流转和工作的进度[6]48。基于工作流的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由确定重组目标、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及相互关系、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功能模块三方面组成。
(1)确定重组目标。针对机构自身业务需求,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目标体系,尽量地加以明确化、具体化,并适当划分优先级,以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重组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电子文件管理一般流程的分析,运用工作流,特别是工作流系统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办理到归档、保管、利用等管理过程实现全程的、可预知的控制。
(2)确定电子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及相互关系。从逻辑上讲,所有信息管理流程一般包括管理对象的确定、管理对象的组织、管理对象的维护及管理对象的提供利用。管理对象包括文件鉴定、文件归档等,其组织包括文件分类、整理、着录等,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文件管理流程还需要包括信息系统的管理、文件的迁移、跟踪审计等。文件管理流程是文件管理活动有序的组合,不同的秩序形成不同的文件管理流程,这种秩序就是文件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如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并行关系,空间上的合并关系、排他关系、循环关系等。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物流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初具规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先天发展不足因素,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手段单一、实训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资源不足、实训课程监督考核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实训教学环节形同虚设,物流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致使实训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目前,市面上物流管理教材大部分是由缺乏实战经验的理论专家学者编写,大多数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汇总,教材中缺乏对学生物流管理实践知识的指导,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仅工作流程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析文/齐君伶能从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案例分析层面进行面授讲解,缺乏实践操作演示,由此,造成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是嘴上厉害,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拿到实际问题时缺乏实际动手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苦思冥想,毫无对策可言,久而久之,学生被就业市场所摒弃。然而,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实训主要以实验室教学为主,校外实习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短期参观和顶岗实习为主。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受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影响实训实践教学效果;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由企业负责,但是企业往往考虑生产经营、数据保密、学生安全及短期实习等因素,对于短期参观实习只能是走过场、匆匆带过,而对于校外的顶岗实习则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的岗位上,更多的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训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学习到物流管理工作的本质,体验物流工作的真谛,使得实训课程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二)实训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老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地物流理论知识教育,大多是从管理科学、交通运输学等相似专业转移过来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侧重管理或运输技术现象,而对物流管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往往不够系统,很难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且目前绝不大多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缺乏物流行业的从业实践经验,物流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熟悉企业物流工作流程的实训师资力量更加薄弱。
(三)实训资源缺乏有效的筛选与整合,实训课程监督体系缺失。
目前,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实训人才匮乏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对校内、校外实训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加上教师受从众心理影响,在未充分筛选、整合实训资源和实训方案的基础上,便蠢蠢欲动的去尝试、开展实践教学,结果是实训内容单调、不符合实际等导致实训教学资源不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学生通过实训没有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能从根本上熟悉、了解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中的业务工作流程,造成“学非所爱、学无所成”的局面,进而影响实训效果。同时由于在绝不多数高职院校除了班主任或辅导员外,专职教师不需要坐班,教师只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完成施教任务即可,在此背景下,教师更加愿意将理论教学转换为实践教学,但是由于高校院校还未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实训课程教学处于监督失效或无监督的“真空状态”。
二、工作流程视角下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企业工作流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三方实践参与主体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共同提升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建立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必然让位于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髓展开,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从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使命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实训课程教学,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基础上有条不紊的开展。基于“工作流程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的基础都是围绕企业工作流程逐步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训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实训教学方案;二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即在物流管理工作实际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或具备物流管理的知识与操作技能;三是实训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即在实训教学中,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分组物流实景模拟演示、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四是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企业点评、实训总结报告、竞赛成绩等手段评价实训效果,并依据实训效果的评估反馈情况,改进实训教学,最终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PDCA”良性循环。在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指导下所开展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有助于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工程,即根据需求引进、培养一批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尤其是具有企业从业经验的物流实训教师力量,同时高职院校应有系统的规划,选派或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走出学校,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或参加高端学术会议的机会,从而有效把握市场最新资讯,有效促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二是创造、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等时机到物流企业兼职或顶岗实习,深入到物流行业第一线,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物流管理工作最新的技能,从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三是聘请行业专家或物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四是打造“理论+实践”双向师资人才,从事物流管理教学的老师,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和从业资质证书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教学工作相适合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例如: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
(三)有效整合实训资源,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监督评价机制。
物流实训资源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决定实训成效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资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校内的实验室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信息、人力资源以及与实训相关的其他资源。由于实训资源的零散化和多样化,因此,必须加强实训资源的有效管理与整合,通过优化实训教学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资源为实训教学服务,进而提升实训教学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的对象涵盖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训指导老师和实训学生。这种监督评价机制是全面的,是双向多维评价机制,一是通过实训指导老师和实训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达成校企长期合作意向和合作机制;二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学生对实训指导老师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注重对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质量等的考评;三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训指导老师对实训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满意度评价评价以及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专业知识巩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
三、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项目管理;流程;农村;低保
我国目前有8亿农村人口,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来看,在农村贫困问题尤其突出,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占全国的 90% 以上,探索如何采用妥善方法解决农村低保问题,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两年的项目管理硕士课程学习,本着从项目管理的全新视角,拟采用项目管理流程来发现和解决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农村低保工作流程,从而达到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合理期望。
一、缺失项目管理流程下的朱桥镇农村低保现状
莱州市位于烟台以西,青岛市以北,2013年经济总量位居烟台市第二,莱州市朱桥镇位于莱州东北部,处于招远、龙界处,总面积147.8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辖99个行政村,部分村庄如作阳村、邓家等20个村,经济条件较好;部分村庄如修家沟村、杨家庄子等50多个村,多为丘陵、山区,经济条件较差,村与村之间贫富差距明显,低保工作的开展所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
二、缺失项目管理规范下的朱桥镇低保主要问题
(一)确定低保人群贫困标准的问题。目前朱桥镇各个村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如果按照机械性地贫穷村的绝对贫困线作为全镇低保标准,就会有不少富裕村里相对贫困的人口享受不到国家低保补助;如果以偏概全地按照富裕村的相对水平制定绝对贫困线,那么贫穷村相对富裕的人群同样有可能被划入低保范围,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国家资金,而且也降低了低保金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相对公平方面发挥的作用;制定基于项目管理流程下的低保标准势在必行。
(二)确定农村低保人群公平性的问题。目前部分农村两委选举都直接或间接存在有宗族势力的明争暗斗,通过宗族势力强弱斗争推选出来的村干部,当面对处理涉及到村庄、村民切身利益,诸如低保标准的制定、低保人员的评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其处事角度和所处立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就很容易受到人情的影响,必须采取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标准制定相关政策,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工作开展流程中的不公平因素。
(三)农村低保人群发展长远性问题。对农村贫困人群开展低保工作,不仅是为了保障其正常生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确保农村贫困群体的长远发展,也就是帮助他们“脱贫”。如何合理的引导、帮助农村低保人群实现自我发展,是摆在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如何制定科学规范、卓有成效、立足长远的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流程,也是目前项目管理和农村低保相结合的一大难题。
三、基于项目管理流程的农村低保工作对策
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是指一个项目的全流程或项目阶段都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项目管理流程。这种项目管理流程,大体上有以下五个各不相同的管理具体工作流程构成,因此农村低保工作可以在项目管理流程下将其规范。其一,起始流程:定义一个农村低保项目工作起始与否,以及决定是否将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方法继续进行下去等工作。其二,计划流程:拟定、编制和修订农村低保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方案、资源供应计划、成本预算、计划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工作。其三,实施流程:组织和协调本镇街以及各村委会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激励工作组团队完成既定的低保工作计划,生成低保工作报告等方面的工作。其四,控制流程:制定标准、监督和测量农村低保工作实际情况、分析差异和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等管理农村低保工作和活动。其五,结束流程:制定农村低保工作的移交与接受条件,农村低保工作开展阶段成果的移交,从而使农村低保工作顺利结束的管理工作和活动。
综上所述,基于项目管理流程下的农村低保工作应当如下开展: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的测定,目前有三种方法:一是生活形态法;二是童星和林闵刚根据客观相对贫困标准、客观绝对贫困标准和主观贫困标准这三种测贫的角度所列举的12种度量贫困的方法;三是恩格尔系数法。针对目前朱桥镇各村经济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建议采用恩格尔系数法确定农村低保贫困标准,科学设置相对贫困线。
(二)公平、公正地推选农村低保人选。(1)基层政府干部树立“公共人”角色,规范优化自身行为。首先,必须合理定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角色,维护公共利益。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公共人”的角色意识,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保证农村低保工作的公平、公正。其次,必须明确基层干部的道德价值,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基层工作人员秉承公心贯彻、落实制度政策,使其嵌进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并发挥巨大作用。(2)完善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低保体系。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低保制度加强规范建设,加强农村低保制度的法规建设,摆脱低保工作存在的偶然性与随意性,进一步完善相应立法,加快推进制度定型。加大对于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规、违纪的成本,确保规范的刚性,减少行政人员的不公行为。
(三)开展建设性引导,帮助农村贫困人员实现自身发展。低保群体家庭状况决定了该群体离不开家,故这些群体中即使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也很难在外地就业,所以农村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人员是促进就业的主要人群,农村低保劳动力就业空间也主要在当地尤其是本乡镇,面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应多措并举促进农村低保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关键词】地铁工程 施工作业 控制措施
一、地铁工程施工实施阶段控制与措施
项目开工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包括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配备、施工场地布置、施工图纸准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均由项目部统一组织、安排,确保满足质量创优的要求。明确质量攻关项目,组建质量QC小组进行质量攻关。制定操作工艺标准,保证工程施工达到标准化作业。
1、地铁施工实施阶段准备工作及措施
做好技术交底,坚持按章操作,每道工序开始前都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交清设计要求、规范要求、施工技术细则要求、质量要求和操作工艺标准,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的要求和标准施工。严格监督管理,把好试验检验关。按照施工规范和试验规程,做好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各项试验检测,确保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按照过程监督检查的要求,对每道工序对照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检查,达不到标准的坚决返工。大力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四新”技术,施工中应做好原始记录,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程质量。
2、重视施工过程监督及自检措施
健全项目部监督检查和作业队、班组自检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强化以项目质量检查工程师为核心的工程质量检查系统,选拔坚持原则、不循私情、秉公办事的人员担任各级专、兼职质量检查员,确保检查工作准确、全方位。实行工序质量考核负责制,上道工序必须经检查验收满足项目的质量标准并经签认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的实施。主动配合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积极征求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坚决执行监理工程师的决定,共同把好质量关。每月一次开展质量检查活动,并进行评比通报,奖优罚劣。
3、加强日常工程质量检查制度
专业质量工程师要求经常下工地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业队安质人员工作检查,对每天施工发生的质量情况全面检查;制定相关预防措施及纠正制度;(见:预防纠正制度流程图1);工班安质员对本工班每天在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负直接责任,并及时上报。
说明:本制度执行可由环保安质部全面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工程管理部、环保安质部对检查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研讨并编写纠正办法上报项目经理批准后下发作业队;作业队组织相关人员按纠正方案进行处理,确保方案的落实;安质环保部组织技术工程师、作业队队长对纠正后的工程进行验证。
二、地铁工程施工进程中的进度保证措施
地铁工程项目施工是一项复杂工程,工期目标的实现直接受约于各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任何环节的延误拖延,均会影响工程进度的实现。根据项目总工期和各阶段关键施工的要求,总进度和各阶段进度方案,制定合理、操作性强的控制措施和执行方法,采用国际先进科学的动态管理、滚动控制手段,使项目高质量、高效率达到预期目的。
在项目经理部配置专门的计划、进度控制工程师及辅助人员,负责各阶段计划的编制,负责设备进度控制,协调设计、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工程进度,及时掌握各项进度执行情况,编写进度控制报告。
在进度控制方法上,依据进度网络图和里程碑,采取“制订执行、检查分析、修正执行”的方法,使工程按照预期的工期目标有条不紊的推进。当实际进度比计划工期延误/提前时,或当出现未预料的问题时,我们都将修订计划,使各项工作均在控制范围内。
三、地铁工程施工进度中关键因素的控制措施
按照进度控制方法,分析工程实际,在施工组织安排上,主要从“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保证实现工期目标(如下图2所示)。
1、人力资源措施
按照技术标准、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和作业指导书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之能胜”。为保证工程的工期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强化激励机制的作用。作业层实行全面的定额计件工资制度,管理层实行绩效挂钩工资制度。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形成持久有力的激励机制,来保证施工进度。
2、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
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划分作业面,科学组织开展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组织流水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施工质量。按照“编制、试作、研讨、修正、执行”的步骤,编制“工序作业指导书”,确保工序质量一次达优,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集中预配、组装成品或半成品,减少现场作业时间和强度。
3、材料及设备供应
由项目经理部按业主要求及工程方物资采购程序,结合计划工期,根据编制的材料及设备供应计划进行采购工作。确保物资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前都能及时供应,从而保证工期。做好材料及设备的检测工作,严禁不合格材料或设备进入作业现场,杜绝返工现象。当材料或设备不能及时检测需“例行放行”时,报请监理工程师同意,并执行“例行放行程序”,保证工程工期和质量。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about risk management of tunnel and underground projects,it wa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in tunnel constructions,and then was described an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 for tunnel pro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isk identification,risk analysis,risk evaluation,risk response and risk supervision in tunnel proj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en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text,it was standardized the tunne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s.
关键词: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工作标准
Key words: tunnel project;risk managing process;work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U45;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90-04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在美国正式形成,从此风险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风险管理现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经济领域,最近10年,风险管理才真正应用到隧道工程领域。美国MIT的Einstein・H・H教授是较早从事隧道工程的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是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诸如《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1]、《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2]。
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因而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风险因素。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规划、风险分析和风险监控,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涉及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主动、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及监控,达到降低项目风险、妥善处理风险事故不利后果的目的。
1991年英国提出UK MOD风险管理模型,将风险的管理分为初始辨识、分析和规划管理3部分,初步建立了现代风险管理流程的雏形。美国工程风险管理研究专家Reilly和Carr(2001)提出5阶段风险管理模式,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该风险管理流程在2002年国际隧道协会(ITA)起草颁布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指南中得到了应用[3]。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适用于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规划的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图,提出相应的工作标准。流程如图1所示。
1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有局限性,这就使得分析处理能力上是有限的。工程项目可被视为客观事物的集合体。因此人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上的不完备的问题,从而造成人们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缺乏客观认识,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符合实际的预见,这是导致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对每一个不同的项目来说,量身定做一套风险管理策略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即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必须是在分析项目环境的情况下完成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该过程在图1中通过A2、A3、A4充分体现。由项目的领导小组分析项目的环境,根据项目的环境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以便后续工作更好地进行。
2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对风险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投资分析、信息安全与贸易安全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风险分析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作轨迹。在隧道工程中,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处理风险,将其所致的损失和后果降到最低。风险分析过程在图1中通过B4、B5、B6、B7、A7充分体现。风险评估小组组织风险分析,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最后向领导小组提交风险报告,如果风险分析可行,下一步进行风险应对,如果风险分析不可行风险评估小组重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直到风险分析可行为止。
2.1 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是针对项目中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特征与风险事件或假象或现象和风险后果相关的不确定性,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风险产生原因和机理进行风险辨识[4]。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开始,也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手段正确实用与否,风险分析结论准确全面与否对后续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隧道工程中,风险识别是要确定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它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隧道工程风险识别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敏感性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法、事故树分析法等五大类。
在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上,可以总结出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如下[5]:
①施工风险:如塌方、岩爆、瓦斯爆炸、突水、滑坡等;
②技术风险:如施工技术不合理、爆破控制不当、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等;
③自然风险:如高温、严寒、地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④管理风险:如施工人员不合格、管理人员不合格等;
⑤设备风险:如施工设备供应不足、设备安装事故等。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的,可分为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部分。风险估计与评价在施工风险管理中很重要。它通过对施工中风险的估计与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得出施工中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风险处置计划。
2.2.1 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在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后,估计潜在损失的规模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损失发生可能性的估算和严重性的估算,以便于评价各种潜在损失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确定风险管理对策的最佳组合提供依据。
隧道工程风险估计时,常使用风险指数法R=P?鄢C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在隧道工程领域风险估计时,将潜在风险P分为5类,如表1所示;对风险后果C相应的分为5级,如表2所示;风险指数如表3所示[5]。
2.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比较,确定项目的危险等级。然后根据项目的危险等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
风险评价是隧道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系统地识别工程风险和科学合理地管理风险之间重要的纽带,是决策分析的基础。工程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故障树法、结构可靠性分析法、影响图法等。
近年来隧道风险评价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及应用,除了借鉴隧道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发展的评估方法,应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对工程系统或工程的某一部分进行风险估计外,还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发展了许多适合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价模型。而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和实践的时间都比较短,还属于发展阶段,因此风险评价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目前也仅限于最简单的风险指数法[6]。
3隧道工程风险控制
3.1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针对风险分析的结果,为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7]。在众多应对策略中,项目管理者选择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寻求既符合实际,又会有明显效果的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力图使风险转化为机会或使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某一工程项目风险,可能有多种应对策略或措施;同一种类的风险问题,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主体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需要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管理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去确定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隧道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自留。
除了上述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外,保险也是隧道工程风险处理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转嫁风险的方式。但是保险并不是最保险的方式,如果想要达到最佳效果,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决策,理性的做出处理对策。
3.2 风险监控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风险会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也可能预期的风险会消失。而隧道工程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风险变化的可能性显得尤为明显,及时对残余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并进一步修改风险策略,对于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对隧道工程进行风险监控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监控是指隧道工程进展过程中,密切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前者指对风险和风险因素发展变化的把握,后者指在风险监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7]。
在某一时段内,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交替进行,即发现风险后经常需要马上采取控制措施,或风险因素消失后立即调险应对措施。因此,常将风险监视和控制整合起来考虑。风险监控过程在图1中通过B11、A11、C12、C13、A13充分体现。由风险评估小组制定风险监控策略,交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团队执行风险监控策略,并及时进行反馈,以便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项目风险应对;审计;定期项目评估;增值分析;技术因素度量;附加风险应对计划;独立风险分析[8]。
4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工作标准
根据以上的分析,规范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工作标准,如表4所示。
5结论
风险的管理是隧道工程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使隧道工程这一复杂系统的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在这一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风险管理者才能通过全面的识别、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评价、恰当的处理、实时的监控,才能使工程免受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Einstein H H & Vick S G. 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J];Proc Rspid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Conf,2nd,1974:1701-1720.
[2]Einstein H H. 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J];Tunne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6:141-155.
[3]张云飞、赵云胜:《隧道施工期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55-57。
[4]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8-79。
[5]贾剑青、王宏图等:《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171-178。
[6]路美丽、刘伟宁等:《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4):462-469。
关键词:园林工程管理;项目前期;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95-03
园林工程在广义上讲是综合的景观建设工程,包括项目起始到设计、施工、养护的全过程,而狭义上则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园林设计要素进行工程处理,即现场施工的过程[1]。园林工程管理包括了项目计划立项报批阶段、组织计划及设计阶段、工程建设实施阶段以及工程验收竣工阶段,从计划立项报批到设计阶段是园林工程管理的前期工作,为后期项目的成功实施和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园林行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日益提高了对园林工程管理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依法依规有效完成工程管理前期工作,为后期赢得更多施工时间,是业内频繁碰到的问题。在中国知网对“园林工程管理”进行检索可知,目前国内针对园林工程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工和养护管理方面,较少从建设者的角度分析探讨前期阶段工程管理的特点和难点。本文基于多年的园林工程管理工作经验,系统梳理项目前期工作的流程,归纳分析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和重点环节,总结并提出高质量完成前期管理工作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1园林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一般流程
园林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
1.1项目类型不同,流程存在一定差异
多数项目一般都需要执行的流程(图1中灰色标识部分)构成了整个前期报建流程中的主线,主要包括提升改造类、绿化或包含亭廊建设等简单园建构筑物的项目。大型综合性项目常常涉及地下管线及较复杂功能性建筑,报建流程则更加复杂,需要执行民防、消防、建筑节能设计等多项备案,以及施工许可、排水许可等多项报建流程。
1.2前期阶段工作内容
在前期报建流程主线中,从项目建议书编写、报批到施工、监理招标都属于本文所探讨的园林工程项目前期阶段,其中“项目建议书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部分属于项目计划立项报批阶段,“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监理招标”部分属于组织计划及设计阶段。
1.3新增建设用地项目需进行国土、规划报建
流程图中“*”标记的为国土、规划报建环节,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需执行此流程。多数园*林工程项目在已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改建或扩建,如在现有公园、景区范围内,或对街旁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化进行升级改造,该类项目可不进行用地预审,亦无需申报规划选址或规划设计条件。
1.4前期工作的作用
前期工作保障了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对整个项目的成败优劣至关重要。国土、规划报建及申领各项许可证让项目依法建设施工。获取、完善设计基础资料,听取多个主管单位的意见,进行适宜调控,不断修正设计方案,减少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拖延等问题,保证竣工后接管单位正常使用项目和可持续运作管理,让项目的合理性得到充分保障。另外,对项目投资进行多次审核,将资金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以保障资金的经济性。
2园林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特点
2.1多个流程多项工作多线并进
园林项目管理的前期工作各环节存在多条线索,除属于主线(图1灰色标识部分)的一系列流程外,还有国土规划报建、水务类许可以及民防消防等多项备案环节。多条线索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需要多条流程共同推进。例如: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复后,可同时进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环境影响评价、排水设施咨询意见;勘察招标、设计招标完成后,可同时进行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初步设计文件编制、防空地下室报建(民防意见)及消防设计申报;初步设计评审获得批复后,可同时进行施工图编制和概算评审工作;获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可同时进行申领建设用地批准书、申报修建性详细规划;获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可同时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结果备案、施工图审查备案以及申领施工排水许可证。
2.2 各流程重点工作同时推进
前期工作各环节工作重点不同,涉及多个管理部门,需要项目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综合沟通能力,同期协调完成各环节的工作。前期阶段管理者除与设计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外,还需要与发改委、国规委沟通协调,涉及水务相关的排水设施咨询环节需与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沟通,水务类报批需要与市水务局沟通;概预算评审工作需要与财政局沟通;各项招标工作需要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沟通协调;消防设计审核、民防意见、节能备案以及施工图审查备案等各项备案工作需要与公安消防、民防办、节能办、城乡建委等单位沟通;此外各项报建工作还需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各类报建资料等等。
2.3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工作兼具并融合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虽为管理性质的工作,仍需要有较丰富的专业背景支撑方能顺利进行。前期管理工作中涉及国土、水务、规划等环节通常需要深入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规范、条例;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以及概预算文件编制过程中的质量把控则需要掌握园林绿化专业知识;立项工作中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质量管理更是需要对政策环境、社会背景及专业知识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2.4 每个项目流程具有独特性
各地区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政策条款不同,流程会有差异,应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调整或简化总体流程,提高项目推进效率。以广州市为例,投资估算不同,立项报批程序也不同。投资在3 000万以上的项目需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在1 000万以上、3 000万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仅需编报项目建议书,但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则要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又如,建设工程项目办理完成用地批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施工招标、监理招标手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等法律法规,应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申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而根据《广州市重点项目报批绿色通道若干规定》(穗府〔2012〕16号),纳入市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尚不具备申请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应提交全部材料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开工前,可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申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管线工程)“临时施工复函”。
项目的建设内容不同,具体流程也会出现差异。如提升改造类项目通常不涉及国土、规划报建流程;未列入环保部文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3]的项目可无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如项目未涉及建(构)筑物,则无需进行防空地下室报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结果备案、申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流程。
3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3.1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计划
合理、高效安排项目进度计划,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准确控制工程建设的总体方向:二是合理安排各环节工作、并线推进。首先在方案阶段确定项目的定位、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及基本形式,并通过专家评审、征求社会意见等方式充分论证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其后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则从技术角度深化、完善方案,为概念的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如无特殊情况,后期原则上不应再对方案设计做大的改动。许多园林项目在前期阶段并不重视设计方案的推敲和论证,在图纸深化甚至施工阶段不断调整,导致最终完工的成果和最初的设计方案截然不同,难以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合理,更可能影响工期以及投资的合理使用。其次管理者必须熟悉各个流程、环节,充分考虑、合理统筹安排各环节计划、并线推进;在符合法规政策基础上,同时进行报建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前期工作时间。如2015年开展的“临江大道生态景观带提升工程”“阅江路轻轨沿线景观提升工程”项目,在概念以及总体方案前期阶段进行了细致思考、多番论证,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均未对方案再做大的调整;进度安排方面,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同步征求各专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初步设计评审完成后同步进行概算评审和施工图的编制、审查,这些措施都大大压缩了前期工作时长,为后期施工建设争取了时间,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
3.2 严禁违法违规建设
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无施工许可证进场施工,属违法建设,城管执法部门会对建设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产生工程建设额外费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设项目急于开工,往往无视规定。管理者针对每一个项目的特殊性,应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完成必要的报建工作,避免产生违法建设罚款以及因此造成的工期拖延,同时坚持原则避免无证开工。
3.3 重视投资估算及其细致性
投资估算是项目建议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建议书做进一步深化完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是当前工程管理中实施“限额设计”制度的基础[4]。如投资估算出现遗漏,可能导致后期部分报建环节缺乏相应资金、难以顺利推进,因此在立项阶段,务必对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投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估算。如“广州市儿童公园(二期)建设”,申报建设用地批准书需提交有相应资质单位测绘的出让(划拨)宗地平面界址图、建设用地批准书附图、建设用地套图、地理位置图、正射影像图等,申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技术审查机构出具《建筑工程放线测量记录册》,如果前期立项阶段未考虑这些项目,投资估算未预留相关资金,后期项目推进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3.4加强专业技术的提升与渗透
前期管理工作兼具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特点,对管理者的经验和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目前前期管理工作重点多放在各个流程的顺利申报和进度推进,往往忽略对项目的专业把控,例如:征求专业管理部门意见或方案申报的环节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对项目的合理性起到调整作用;对设计方案的把控常常忽略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管理者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术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将科学理论、专业知识渗透到前期工作中,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如“增豆园升级改造建设工程”涉及层面较多、综合性强,建设内容包括平台、广场、廊架等园建设施以及绿化提升、仿古建筑建造等等。管理者除了解一般的园建、绿化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古建设计及以新做旧等工艺的技术特点,才能正确把控项目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3.5充分考虑后期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应在前期工作中充分考虑项目交付使用后运营管理的连续性,避免建设单位与使用单位各行其是、缺乏沟通,致使项目因养护管理不善而杂乱逐渐荒废,降低使用率。在前期工作阶段应尽量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针对园林工程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特点,还应充分了解竣工后接管单位运作和养护的实际需要,配合项目的特点在设计方案中明确后期养护要求,并制定完善的养护计划。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前期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的综合管理工作,是后期项目成功实施和运行的根本保障,需要缜密、系统、专业的计划和全方位的协调沟通和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多快好省、如期达到目标。
本文图1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田建林,陈永贵.园林工程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N].人民日报,2011-1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