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范文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创业发展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困境

1.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清晰。定位低,覆盖面小,发展型模糊。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培养教研型人才同质化严重,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将自身的薄弱环节放大了。第二,在注重理论的背景下,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第三,会计专业反而没有突出会计的特色,没有体现出其教学特点。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离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仍在大量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描述到概念描述的不良循环现象。这不仅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方针相悖,并且与实际相脱离。当培养实用型、大众性人才为主的高职同社会实际和需求相脱离,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

3.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僵化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现有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这种按部就班的讲述不顾及学生的需求,课堂气氛低沉,信息量太少,缺乏同实际联系的环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资水平的限制

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人才,随着知识和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就开始在高职院校中任教。他们的理论知识过硬,实际具体工作经验比较少,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应用性相脱节。对于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定位不准确。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明确几点目标:首先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是应用型的人才,并且主要针对当前社会中的中小企业。其次,会计理论要注重更新,要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培养目标要突出目标岗位能力。

2.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实践教学中的困境,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教学上体现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实训质量;并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规模,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力度,建立起校企无缝对接的合作关系。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把握理论的与时俱进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提高。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改革

1.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网络电视、投影仪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了课堂常规教学中。这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加贴近现实生活,涵盖更广、更新的资讯,而且授课方式更加丰富灵活,形象化的各种教学短片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通常只设置单项实训课,进行会计单项仿真模拟训练,这种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项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新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死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反复螺旋攀升的过程。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广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时候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有对知识的现实应用,使学生更加地社会化,适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2.多元化的考试模式

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在一段期间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但现有的考试大部分采用期末考核的方式,考试形式多以客观题目为主,标准答案比较单一,这样很多学生可以通过考前突击等方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而且某些老师也会为学生圈点考试复习内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及可以取得好成绩……这种模式考试并不能真正的衡量出学生对该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其弊端慢慢显现出来,所以现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更综合的人才,更实用社会发展的人才,更能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人才。考试模式的改革必将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鼓励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讨论中,积极地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供。

那么,提倡素质教育是不是要取消考试呢?答案是否定的,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但并不是取消考试。比如,为了更加客观的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综合评分的方式,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另外,考试内容也不能拘泥于原有的形式,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案例的方法,真正的考察中学生对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在认识清楚现有困境的基础上辨明,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教条,教学手段简单的做法,将会计理论知识提升到最前沿水准,并且要将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专业素养。同时,要注重现代化创新和改革,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创新。真正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做出实质性有利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彦东.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能力的探讨[J].硅谷,2008(12).

[2]王薛.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21).

第2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自身层面的特点,结合时展的背景,只有不断地对于其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够有效地分析其发展方向,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主要在以下层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分析。

(一)理念性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概念有着深刻地理解,这就主要体现在理念层面的教学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念性的特点,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是创新创业时代主题出现之后的教育跟进,因此教育开展过程中,重点要进行理念层面的教育。例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思维观念上不断地进行转变,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点就在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1],任何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创新,而是不断地给与学生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层面的创新创业,这同样体现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性特点。理念性的特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其具有了理念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理念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素养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积极而有效的。

(二)实践性

通过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还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展,均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使得大量的理念,知识,方法能够在生活生产实际寻找到相应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都是基于实际问题出现,培养学生不断地养成发现意识,创新创业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念层面的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学生转变思维意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具体教育教学开展的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大量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这同样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均成为了教学案例,如科技层面的创新,共享经济理念的出现等[2]。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其基本层面的属性,即创新创业是基于实际出发的,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开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要着重实际的层面出发,不断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践性,实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上文中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其自身层面的特点,探究其发展方向,主要就是结合时展的背景与趋势,重点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特点,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方向分析,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出积极的指导。

(一)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

新教育理念下,使得我们认识到了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实践新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素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更加适应今后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构建引导性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教学举例,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思维意识,而是不断地结合实际案例,如,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故事,人工智能的出现等。通过实际案例,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对于创新的理解。其次,开展任务型作业,大量的布置相应的开放式作业,使得学生不不断地进行实践层面的调研。例如,针对学校层面,调研当前学生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调研学校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的地方,针对社会,调研共享单车当前的使用现状。不论是引导性教学方法应用,还是任务型作业开展,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结合实践开展思考,能够积极适应今后创新创业环境层面的发展变化。可见不断地构建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能力层面的引导,是今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创新创业的理念就是不断地对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技术层面融合与引入,当前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见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不断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等,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例如,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新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学习。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相应的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系统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的开展。例如,学习系统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养成十分关键。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所在,我们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开展的质量水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根据实践创新而开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模式本身就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为了紧跟这种模式层面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防线,就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开展相应的研讨教学,使得学生通过?τ谙质蛋咐?的分析,来不断地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其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不断地基于学校的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竞赛形式的开展,通过竞赛主题层面安排,引导学生基于实际进行问题的调研,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创新创业策划书的写作,来增加自身层面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引入创新创业模拟软件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增长。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紧跟创新创业模式层面的发展,再者不断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层面的能力,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积极促进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反馈机制形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在高等教育开展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断地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即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就是不断地收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例如,不断地通过面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根据问题的收集,老师以及学校层面不断地展开对于问题的了解,进行相应的优化策略应用,实现对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一教育自我完善的思考,通过不断地优化限制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应当不断地进行应用层面的推广。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对于整体层面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3篇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项绿化政策的大力实施。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绿化进

>> 回乡创业将成为“阳光工程”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城乡工程绿化分析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业将成为光源发展主方向 产业整合将成为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成为陶瓷产业主题和发展方向 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 世纪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信产业报》(网):未来,哪些领域会成为电池解决方案发展方向? 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方向 嫁接大规格观赏苗木让废树开金花 简论生态植被建设与苗木生产发展方向 辽宁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代表国家发展方向 包装产业的发展方向――“绿色主义” 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论创业孵化基地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论芦溪县毛竹产业升级对策及发展方向 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方向 论芦溪县毛竹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分析 郊区产业新城是发展方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项绿化政策的大力实施。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绿化进程,城市的绿化状况在逐年好转、进步、发展。看着大街小巷、公园里、小区里的各种常绿树与落叶树,在春去秋来、冬来夏往间变幻的身姿,不少城市居民为之心动,产生了在居室内也增添一抹绿色,看叶色转换、花开花落、果实挂枝头的愿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苗木产业可谓是掀起了发展的大潮,虽几番潮起潮落,却因为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仍占据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汹涌的绿化苗木生产大军中,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庞大的家庭种植消费群体,大力发展盆栽观赏树,把树种进了屋。这既满足了城市人们渴求绿色、希望改善室内环境的强烈愿望,叉在苗木产业发展中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盆栽观赏树是指那些能够种在花盆里、经过矮化处理的灌木或小乔木。它不同于艺术性极强的造型盆景,只需枝叶繁茂、花朵满枝、果实累累,便可满足大众的需求。

盆栽桂花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宜家庭种植的常绿树种,不仅可观花。还可闻香,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比较普遍,如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四川、广西、湖北等地。常见的盆栽桂花品种有日香桂、大叶佛顶珠、月月桂、四季桂、九龙桂、柳叶桂等。一些大的苗木企业常年经营盆栽桂花,如四川仲华九龙桂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日香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盆栽桂花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可谓红红火火,不仅在南方一些省市普及,山东、河南等省盆栽桂花的种植量也在增多。例如山东青州、河南鄢陵等地。

盆栽果树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花卉苗木展会上。在2008年和2010年的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上、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山东青州展区,盆裁果树都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尤其是在花博会青州展区,盆栽海棠硕果累累,盆栽苹果个大色艳,还有果实黄灿灿的盆栽梨,都令人惊叹。其实这样的盆栽果树都已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技含量,称其为果树盆景更为恰当,但其美妙却勾起了人们对此类植物的极大向往。如果能在家里种上几盆果树,即使结不了“出色”的果实。能有几个可看可食的小果,也足以令人回味。

近几年,盆栽槭树正在兴起。许多槭树小巧玲珑、精美雅致。非常适合用于盆栽,如羽毛槭叶小色艳,鸡爪槭树姿婆娑叶色多变,红枫的叶和枝常年呈紫红色等。宁波北呛佳禾园艺有限公司几年来一直在经营盆栽槭树,50多个品种在浙江省销售情况较好,主要是个人购买,每盆20~150元的价格让普通家庭都能接受。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盆栽槭树种植容易,病虫害很少,叶色表现和室外差不多。

以上这些只是可以进行盆栽的极小一部分树种,还有大量的树种资源可用于发展盆栽。

第4篇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 差异化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城建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1151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9-02

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将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生产或运作效率为目标,研究企业生产或运作各个层次上的决策问题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文献中,有些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学工作者已从总体上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1-5]。本文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分别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该课程的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以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三个层次、十大方面的决策问题。三个层次为:生产运作战略决策、生产系统设计决策、生产系统运行与维护决策。十大方面包括:产品战略、生产流程战略、生产设施选址、生产设施布置、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策略、排产策略、质量管理战略、维护策略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掌握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生产运作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包括模型、算法、工具等),并能具体应用于生产实践;了解一些现代先进生产方式(如JIT、精细生产、敏捷制造等)及管理技术。

2.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需求

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而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些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即使学生毕业后都是选择就业,但是有些学生是选择在制造业就业,而有些学生会选择在服务业工作;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存在是选择在制造业领域创业还是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问题。而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和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知识需求是不同的,选择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需要更多地掌握制造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与改进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而选择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更加关注服务系统的设计、运作和改进方面的知识。对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则希望在该课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所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或学习环境,在学生在校学习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3.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1)教材选用差异化

目前,在国内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的从事该课程教学及研究的工作者编写的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Chase等人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Stevenson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由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多数是文科生,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之前缺乏对生产运作系统的了解,加之专业英语词汇相对匮乏,所以,对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应该首选中文教材。而对于基础较好,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向学生推荐上述英文原版教材供其深入学习参考,如果在研究生阶段有意研究制造业生产管理方向的学生,则推荐Stevenson的英文教材,因为该教材在制造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要丰富些,案例比较好。

(2)教学内容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而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相比,课程内容计算推理的部分较多,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约束下,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对讲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的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求的不同,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方法解决企业中的实际相关问题。

1)参观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假期,可以要求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以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运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该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联系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如大型的加工-装配型企业等)作为参观和生产实习单位;对于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则要为其联系服务网点多、业务量大、运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如大型物流公司等)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而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根据其研究方向来选择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

2)视频教学:在讲授相关章节的内容后,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选择播放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视频资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比如,在讲授“作业计划”一章时,可以为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播放蒋伟豪讲授的《向丰田学管理》视频,让学生了解丰田公司装配计划的制定方法;而在讲授“服务产品设计与过程选择”一章时,可以播放UPS公司录制的《UPS运作过程》视频资料,让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深刻了解该公司的服务过程与管理方法。

3)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讲授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组成多个小组,结合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教师为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设计题目,小组成员根据兴趣也可自主选题,完成一个项目的课程设计,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要求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2013年格力空调在平顶山地区的销量预测”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需求预测”一章中的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方法;要求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蜜雪冰城加盟店的选址决策”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服务设施选址”一章中的服务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和定量选址决策方法;可以要求有意继续深造,并从事制造业生产管理研究的学生完成题为“加工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的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掌握“作业计划”一章中难度较大的离散式制造企业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论

本文在分析《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内容、教学目标及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松杰.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 [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21(4):71-74.

[2]胡电喜,马瑜.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新探 [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 27(5):50-53.

[3]冯根尧.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8-120.

[4]陈志祥. MBA《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 [J]. 教育与现代化,2006,3:3-8.

[5]张玲.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与案例实践研究 [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7):189-190,184.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自我发展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纷纷开展了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期望把它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通过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造就业岗位,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但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普及,创业教育开展的初衷和结果的背离令教育者开始反思、争论,创业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开展创业教育?笔者通过对本院创业教育实践的反思,谈谈对创业教育的看法。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博士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即被译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概念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形成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读。

狭义的解析认为,“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在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SYIB创业指导中用的是这种含义。在这种理解下,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了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如今被许多学者或教育家所批驳的;广义的解析认为,“创业”指开创事业,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面向未来,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目前,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总目标上与创业教育的广义概念基本一致,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大多从狭义的理念出发,围绕如何创办企业及创办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更侧重于创业技巧、创业管理等一系列教育和培训活动,教育目的明确,直指创业。

究竟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内涵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初衷?辩证地来看,争论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并非所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都能成为企业家,所以将“培养企业家”作为培养目标当然会受人诟病;然而每个企业家无疑都要具有事业心,具有创新精神。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内涵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它对于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应该有着不同的含义。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有成效,关键在于把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最终会出现“企业家”,也会出现具有事业心、具有创新精神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二、创业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融合的必要性

1.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融合的必要性

不论“专才”还是“通才”,高等教育的目标最终可归结为培养人才。人才是个宽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也验证了人才发展的多元性。为了配合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要体现出区别教育、个性教育的理念。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统一的,自我选择的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只是围绕创办企业的技巧及创办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而进行创业教育是不恰当的;但如果只有广义的、宏观的教育,只侧重于形而上的精神培养,忽略了微观技巧的传授,那么对于那些立志于创办企业的学生而言,则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也要有创业必要的知识、技巧。高校的创业教育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发展的不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从创业教育实施效果来看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西方国家这个数据在20%左右,媒体纷纷引用这个数据来说明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滞后。诚然,大学生能否走上自主创业跟教育是十分相关的,但是,创业意识、社会创业环境、经验积累等这些重要条件仅通过高等教育很难改变或者根本改变不了。因此,创业教育能做除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之外,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条件、选择的发展方向去进行培养,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才能不做无用之功。

3.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是个“内化”的过程,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外在的创新理念、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财富。这个内化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决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如果缺乏主体的积极性,“内化”就不可能实现或者达不到最好的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个体的发展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高校的培养就是创业教育内部化过程的外在动力。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要处于主体地位,高校的创业教育最终还是要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依赖主体的能动性才能顺利完整“内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要顺应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引导,但不可以强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要求,体现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选择权,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充分融合起来,否则或是揠苗助长,或是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融合途径

1.培养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设定

西方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0%左右,而我国却不足2%,除却现实的环境差距与硬条件上的不足,也显示了我国在学生自主创业观念方面的缺乏。观念支配着人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着态度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创业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但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发展,通过教育是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设定,把创业的意识根植于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之中。对于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创业观念的正确指引,创业精神的培养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创业激情的延续;对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设定发展目标,把创业意识引入自我发展规划;即使对于完全不适合创业的学生,经过创业精神的洗礼,创业观念的培植,也利于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上提高创新意识。

创业观念的培养首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价值”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扭转传统的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青春的激情。在理论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创业经典案例,弘扬创业精神,并通过身边真实的创业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

2.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基础上做到灵活教学

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高校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从现在一些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基本是以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学配合一定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初步的探索,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且创业教育的博与活的特性在传统框架下不免遭到约束。创业教育应该是项系统工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就是这项工程的核心工作。本文认为,从传统的课程体系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要进行从“专才”到“通才”的专业结构改革。通过放宽专业口径,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安排上,首先要保证宽口径的基础性课程的安排,减少现有的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放大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去选择课程;同时高校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专业辅修,攻读双学位,培养理学、工学和经济学等交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进行从“填鸭”到“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互动式的教学却能够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对问题的主动探索,而这种主动精神正是创业人才所需培养的。

三是要进行从“刻板”到“灵活”的考评体系改革。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创业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教育考评体系中却很难反应出来。

因此课程考核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不能只限于卷面测试。即便是采用卷面测试的方式,也要在试卷中提高“活题”的比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创业课程体系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学生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在某个方向上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主动地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高校也要提供这样一个咨询、服务的平台。

3.搭建各类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素质

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百折不挠的毅力等等都是个人职业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它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基本的创业流程、巩固创业知识,还能锻炼个体发展的基本素质,并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自我完善和反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角色的创业实践,依照自身的条件和个性,或作为发起者、或作为参与者,在活动中改善自身的素质结构,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进行演练。

总结起来,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一般有如下三级:初级平台是校园内组织的创业团体,通过学校的鼓励和资助,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各类竞赛活动,进行模拟演练;中级平台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一些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各种“创业大赛”等;高级平台是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园等,为创业欲望强烈且条件成熟的学生提供一块实践平台。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提供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尚群,刘强.创业教育:价值功能与时代意义[J].教育评论,2008,(1).

[2] 张项民.论创业教育的耦合性与兼容性[J].中州学刊,2008,(4).

第6篇

【关键词】京津冀;连锁经营;创新创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整体突出了京津冀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定位格局。同时,规划纲要的出台,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会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这有利于各行各业在京津冀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结构,建立一体化的市场。

一、河北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

纵观京津冀,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完善。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中,北京70%到80%为第三产业,高度聚集了科技和金融产业;天津则是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均接近50%;而河北则仍有将近12%的农业,近50%的第二产业。由此可知,服务业在北京的聚焦程度较高,天津近几年快速发展服务业,河北除个别地区外,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发展规模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匹配度较低,且大部分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与京津相差巨大,尤其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严重不足,各项服务比较匮乏。规划纲要的实施,势必为河北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紧跟这一重大举措,为服务业提供高素质管理和应用人才的各院校均应认清形势,紧跟京津冀经济发展潮流,提前谋划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各专业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连锁经营管理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连锁经营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品牌经营,店面标准化,管理规范,统一正规的进货渠道,较高素质的连锁专业人员等,现在的连锁经营已经不局限于酒店,饮食,服饰,教育等行业,已逐渐的转向互联网连锁,农资连锁等新型领域。河北省人口众多,服务业需求旺盛,河北在新的形势下会逐渐改变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把新型产业迅速做大。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三地势必将建设统一开放的商贸流通市场,北京会将农资供应、物流和实体交易等部分向天津、河北转移,借此良机,作为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包括连锁类的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种植、农副业养殖、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实习、就业和创业,扩宽就业道路和方向。

三、新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服务业及高职院校很多相关专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作为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抓住此良机快速提升发展自己才能做大做强。

1.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人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能力。王红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企业、服务业乃至大学生创业都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校时应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精英人才,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目前河北连锁业存在的问题连而不锁,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管理体质及经营理念创新不够,统一配送比例和信息化服务不高,在这种情形下,新型产业会应时而生,例如农村连锁店建设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都为我专业的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机遇。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转化就业意识,扩宽就业渠道,需要一改改过去大城市就业的观点,应该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2.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教育。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院校会逐步实现网上课程共享,学分学历互认;区域内的教师、学生等的互访;可加强教研、教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紧跟形势,加强与京津连锁行业协会的联系,定期参加组织的校企会议,了解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与京津开设连锁专业做的好的院校学习,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可以借鉴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加强自身专业的建设,利用京津院校的完善的实践资源,提高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联合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形势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突出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推进连锁专业课程建设的开放化,逐步实现所以课程的翻转课堂,让学生利用MOOC、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京津连锁专业先进的知识;可以运用网络以及相关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网,掌握全面的用人信息,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按京津企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利人才支撑。

3.构建京津冀一体化课程改革体系。京津冀三地高职院校应与京津冀企业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建立课程合作研发制度,重塑职教理念,重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连锁企业需要,把职业标准要求融入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应依据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明确新型产业和领域,做好自身专业设置和调整,注重对学生适应性的教育,适应更多的产业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技术技能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对现代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的质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对京津冀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京津冀域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该在长远规划的前提下,改变以往被动的观念,实施符合京津冀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7篇

(一)大力加强理想信念和发展形势教育。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采取对比发展变化、参观重点建设项目等多种形式,用新区发展的成果教育青年坚定发展信心,统一青年的思想认识,引导青年将热情转化为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巩固希望工程、志愿服务等活动品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坚持分层分类的引导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针对不同领域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探索不同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农村青年,侧重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自觉抵制违法建设;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拆迁青年群体,侧重个人发展定位教育,引导其正确对待生活方式、思想的重大变化;对城镇青年,侧重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其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侧重网络和黄赌毒危害宣传,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发奋学习的意志品质。

(三)拓展教育引导青年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站、区域论坛、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把教育引导的目标内容通过新兴媒体有效渗透和传递给青少年,引导更多青少年加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车友会等青年社团组织。

二、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做好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

紧紧围绕新区产业发展方向,以推进ybc项目为重点,开展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全年的工作目标是:新建5个ybc基层服务站,完善已建的20个基层服务站工作机制,建设10个集群创业基地,建立数量不少于1000的创业项目库和人规模的创业人才库,扶持200个青年创业项目,带动人实现就业,募集创业基金万元。同时,试点通过实训基地培养创业人才,探索形成ybc项目推进的“大兴模式”。

(一)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建设青年集群式创业基地。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以及生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强化团组织与产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将ybc帮扶青年创业的模式植入园区孵化器和重点企业产业链,开发建设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市创业广场、市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为依托的电子信息项目创业基地;以市好景象科技园发展公司为依托的生物医药项目创业基地;以市名舍集团、市任我在线科技发展公司、镇社区创业园为依托的生产业项目创业基地;以市星光影视园为依托的新媒体产业项目创业基地;以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市金维畜牧有限公司为依托的现代农业项目创业基地。

建设青年创业实训基地。依托组织体系,征集有创业意向的青年,由市名舍集团、市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创业实训基地,为“预创业”青年提供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岗位,供青年进行创业实践。并在基地开展管理方法、销售技术和市场分析等创业辅导,促进青年明确自我定位,积累经营管理经验。

(二)打造资源整合平台,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整合政策资源。探索创业项目联审机制,将妇联、残联、科协、人力社保等部门纳入青年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使创业青年在得到团组织扶持的基础上,还有机会获得其他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逐渐形成帮扶青年创业的合力。整合经济资源。进一步加大创业基金的筹集力度,探索建立企业留本基金和政府配比资金。整合人力资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吸引更多地区的社会有识之士为新区发展献计出力,同时,将青年创业工作作为重要指标,推动纳入党群工作考核体系,推动青年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调查了解创业青年需求,发现创业型人才,建立不少于人的创业人才库。汇集符合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服务城乡居民生活的创业点子,通过滚动式征集、论证和开发,建立数量不少于1000的创业点子项目库,采取项目推介会的形式定期。做好跟踪调研,使创

业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成果。抓紧建立创业导师俱乐部,用志愿、公益、奉献的理念凝聚导师,为导师搭建一个共同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快建立创业青年俱乐部,培养锻炼青年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干事创业的精神。

三、深化青少年公益活动,推进共青团品牌建设

(一)解决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希望工程大兴工作站的职能,筹集20万元以上的社会资金,继续帮助本区不少于50名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完成政府实事任务。关注困难青少年入学、就业,特别是拆迁青年就业问题,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二)关注青少年普遍的利益诉求。深入农村、企业青少年群体,特别是拆迁青年、大学生村官等重点群体,倾听呼声,了解意愿,把握困难和诉求,协助相关部门予以关注和解决。

(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作用,继续推进“星光青春自护行动”、“法制校长进校园”等品牌工作,促进校园安全建设,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

四、扎实推进团的自身建设,推动共青团事业稳步发展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对青年的广泛覆盖。梳理创新区直系统共青团组织设置,借鉴党建模式,探索系统团工委建设工作,推行基层团组织“四有”工作标准,即团建有组织、青年有活动、工作有效果、团队有活力。

第8篇

1利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就业取向

1.1培养大学生形成个人理想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但是,理想需要建立在现实的理性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的理想和社会需求这两项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1]。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关乎个人的前途,也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核心价值观主要旨在规范大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在个人理想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使其形成以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对自身的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

1.2调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受社会风气、娱乐环境的影响,报考艺术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是为了能够成名、受关注,而忽视艺术本身。由于艺术类人才的增加,就业创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艺术类大学生与非艺术类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物质、名誉的追求都比较高。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但是过度注重外表,而不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导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发挥特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1.3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被关心、被呵护的环境当中,更加注重个人享受。一旦进入社会,稍有不顺心和不如意就会撂挑子走人,所以这也是现代应届生离职率比较高的一大原因。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学校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对其有一定的塑造作用,通过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其形成诚信、敬业、奉献等一些优良品质。对于后期大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过于形式化

各大高校都有设立的就业、创业课程,一般都会在毕业前一学期组织学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忙于论文或者找工作,没有精力去学习课程知识。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必须将创业就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各大高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2]。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教师没有创业就业的经验,讲授的内容都是照搬教材,考试的内容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不具备就业创业指导的意义。

2.2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不够

我国很多大学生的工作目标是能够进入体制内,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工作轻松稳定是大学生择业的追求。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没有找到工作才会去想创业,认为只要自己只要有了文凭和成绩单就能够收到企业的录用通知。这些传统观念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理解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的理解比较肤浅,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当中,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各项奖学金、荣誉的评定,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不强,创新能力非常缺乏。

2.3教育步骤不完善

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也是近年来新引进的教育课程,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教材内容不能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形势。另外,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注重理论化,不能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现状,对于新时代的就业创业环境认识不足。其次,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都会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这样学生对于其全面理解不够。

2.4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欠缺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而且很多实际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不足,不能真正受益。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的流程和环节比较多,很多创业的大学生为了能够节省办理流程也会放弃政策的扶持。国家政策的保障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面,另外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咨询、指导方面的帮助,而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在做此项工作。

3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3.1高校转变教育方式

创业就业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需要更加注重结合社会实际,以新时代下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3]。首先,在教育课程上,要选择与大学生理解能力和社会实际相匹配的教材,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力量,改变传统对于创业就业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其次,教师要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多组织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综合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

3.2建立培养就业创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就业创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为了保障长期有效的实施,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4]。学校的领导、教师方面要加强对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创业就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不是只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够让学生吸收和掌握的,需要渗透到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进入学校初期让学生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然后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最后再实行就业创业教育,这样的教育流程才能够比较完整合理。

3.3加强校企合作

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但是传统的传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想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需要学校联系相关的企业积极合作。对此可以将行业精英引入到校园内开展讲座,或者是带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参观,建立有企业的专业人才或者高管参与到课堂教育当中的选修课程。现在企业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为输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和努力。

第9篇

据了解,《方案》中明确:“百人计划”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对象锁定为郴州市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采取“引进―申报―评审”的模式确定入选对象,且入选条件比以往更加严格:创新人才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引进后连续为企业服务不少于5年、每年在郴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同时,还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从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或新兴学科研究工作,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中介机构担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2年以上,精通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其研究专业符合该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学术、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方案》同时明确:创业人才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同时具备3项条件。一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郴州创(领)办各类企业,或与郴州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有广阔市场前景,符合郴州产业发展方向并能实施产业化;二是有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或曾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三是自有资金(含可以用货币评估并可依法转让的知识产权等技术入股)和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30%以上,且本人投入的实际资金在100万元以上。

《方案》规定:入选“百人计划”的创新创业人才,在享受现有人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享受创新创业补助、场地补贴、引导扶持等专项政策支持,其中对创新人才,参照用人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1:1的比例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对创业人才,视其创(领)办企业的投资规模和市场潜力,最高可给予100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最高可申请500万元的担保贴息贷款。另外,在项目用地、推荐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参加评选表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将给予重点支持。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和研究

1.互联网十产生背景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理念开始在我国被全面倡导,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互联网+具有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其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载体,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得我国不断朝向新产业形态方向发展,使得我国朝不同领域和产业方向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人们可以说互联网+具有时代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结晶。站在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新兴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对不同传统产业和企业带来影响,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是发展自身的大好机会。所以,对于我国不同产业来说,要增加对互联网+关注度,增加自身发展实力。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高职院校是我国主要教育机构,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为了保证高校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实现创业教育现代化教育目标,要增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互联网+联系性,来对自身进创新和改革,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进程。

2.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发展的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色彩与活力,增加了我国综合实力。

2.1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互联网+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结合,具有实际教学价值,其满足当下现代化创新教育要求,可以激发学生创业的信心和激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增加学生创业的能力。其次,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来对不同市场的信息和企业的动态,与不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解,增加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创业和创新,可以增加不同就业的职位,为更多的高效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2.2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色彩与活力

互联网+可以和不同传统产业进行关联,可以增加传统产业创新性,改变了传统单一营销模式,为社会的l展增加了新色彩和活力。站在教育角度来说,把互联网+和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结合,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增加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

2.3增加了我国综合实力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增加了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利于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和互联网+结合,必然会增加高校教育的创新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特点来进行教育,增加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实际意义,来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认识度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度较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以为互联网+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站,进行微商销售活动,在网络上进行产品的销售等等,认识度较为局限,仅仅关注创业的经济效益。其二,互联网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我国教育产业来说,其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设备和互联网+创业平台较不完善,没有在高职院校校园内部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导致教学课程较为散乱,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人员,导致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其三,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较大。社会大众在对于互联网+人才和创新人才需要,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导致教育目标伴有功利性。在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时,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作为互联网+教育衡量标准,没有把成功案例引入教育课堂,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目标。

4.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有序进行

互联网+对创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各个高职院校要增加对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4.1创建互联网+教育体系

互联网+是当下教育发展新方向和新契机,高职院校要把握这一发展其契机,在高校校园内部建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加其与互联网+的联系性,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高职院校要自身创业和创新教育课程进行创新,构建具有创新教育特点的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创业和创新教育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把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度,引导学生去适应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目标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互联网+联系性,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主要位置,增加教育管理工作和互联网+联系性,增加教育评判和考核与互联网+的联系性,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最后,高职院校也要不断完善师资教学团队建设,增加教育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增加教育团队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在高校内部进行选拔和提升,激发高职院校教师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加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高校院校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工作,来学习创新和创业教育特点,掌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进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

4.2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展开创业活动,必须要增加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增加对互联网+业态和市场发展方向的了解,不断增加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互联网+创业平台,增加对互联网+创业平台建设的财务支出,保证创业平台具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给予学生良好创业条件,对互联网+创业环境进行虚构,为学生的创业教学给予充分的空间,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增加对互联网+创业支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在互联网+创业时,具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学生具备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互联网+创业知识,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实践活动,其三,高职院校要增加和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性,与大型和先进性电子商务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增加对互联网+专业的了解。其次,高职院校也可以把电子商务企业优秀工作人员,邀请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教学,把其聘用为兼职教师,来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增加学生对电子商务特点和模式的了解,增加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欲望,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第11篇

关键词:计量测试仪器;智能化;通用化;发展方向

前言

计量测试技术是与现代工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的支柱型技术。现代测量仪器是与仪器仪表与测量关系有关的一种计量设备,计量测试与仪器仪表在相关专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联系性和区别性,是这一类仪器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机理的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者对一些与物理研究工作和化学研究工作有关的数据的计量,就是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种表现,从两者之间的差别来看,在对测量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的基础上,对信息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是计量测试仪器的主要作用机理。因此,仪器仪表在测量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计量测试工作实现自身观测目的的一个重要保障。

1 计量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量设备的发展创新,对计量测试仪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计量y试仪器的自身功能的优化,也是计量测试仪器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将新型计量测试仪器与传统计量测试仪器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计量测试仪器已经对传统计量仪器的一些固有模式进行了突破[1]。在对新型计量仪器的应用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与仪器仪表的组合,让一些智能仪表在计量测试工作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以数据的自动检测功能、自动分析功能和自动处理为核心的智能化计量测试模式的应用,可以让计量信息的精确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可以让计量工作的工作时效得到有效的提升。

2 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的主要特点

2.1 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已经开始在工业生产的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在这种现代化仪器设备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是对我国现有的计量测试仪器工作机制进行优化的一种表现[2]。在对智能检测设备进行应用以后,计量设备的故障诊断问题和样品检测问题等多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在自动化信息处理模式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外部部件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设备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信设备、打印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应用,也可以为计量测试设备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通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对计量测试设备的应用环境的优化,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计量测试仪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化特点来看,这一特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从计量测试仪器的量程选择问题来看,在将自动转化技术进行应用以后,仪器操作人员可以从测信号的变化情况入手,对计量测试设备的量程问题进行调整。这就对计量测试仪器的跟踪检测功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从计量设备的故障诊断问题来看,现代计量测试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故障主要是与仪器的计量通道有关的故障问题。在对智能化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故障显示机制、故障分析功能和故障自我修复功能的优化,可以让计量测试仪器的实用性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从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的应用效果来看,报警功能和自动信息存储功能的应用,可以让计量测试仪器的人性化服务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2 通用化

从传统设备的应用效果或来看,零件参数的分散性因素往往会对计量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干扰。但是在现代测量仪器中,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测量机制,就对硬件工艺生成程序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零件参数问题和一些与计量工作有关的性能指标要素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这种以软件为主的计量模式对计量仪器自身的灵活性与扩展性的优化,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现代测量设备通道路径较为复杂的问题,对不同通道的扫描抽样检测,对测量仪器的实施测量功能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功能的发挥,可以让测量仪器的操作人员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入手,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这就可以让计量数据的精确性得到充分的保障。

3 现代计量测量仪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3.1 高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从计量测试仪器的应用范围来看,这一类设备已经在国防工业、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在这些设备的应用过程中,为了让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便利性得到提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高智能化的计算机语言的应用,会成为这一类仪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3.2 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计量测试仪器而言,标准化与通用化的特性,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对计量测试仪器的信息获取效率和信息传输效率的提升,是现代测量仪器的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表现。从现代测量仪器的应用情况来看,计量测试仪器设备标准的差异性,是影响设备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不同的测量仪器在设备接口构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设备结构与总线系统之间的差异性会成为影响系统数据传输工作的重要问题[3]。在计量测量仪器的后续发展中,统一化的技术标准的构建,也是这一类设备的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的表现。

4 结束语

现代计量测试仪器是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综合作用的产物。从这一类设备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入手,对设备的标准化特性和智能化特性的提升,是加快计量测试仪器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军.探究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的特点与发展方向[J].山东工业技术,2016,20:279.

[2]李宏校.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的特点与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2:90.

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因为传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的很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使得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能力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文章阐述了“互联网+”的含义,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几点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新模式。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在传统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体现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发掘了互联网的无限潜力,影响着我国各类行业的发展,同时完善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体系。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将各类传统行业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发展,当然并不是单纯地将各个行业相加,而是产业间的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良好结合,促进整个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可以将现代产业与创新技术相结合,能够优化社会资源,做到合理分配,将互联网的成效发挥到极致,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变革,促进各行各业共同创新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创业环境,产生了新的行业,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意义

2.1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引导方向。新型的创新创业模式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买卖带来便利。这样有利于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花费成本,与此同时能够促进传统企业发展转型与消费主体的转变,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各行各界的发展都带来了机遇。在互联网技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在互联网中寻找创新创业的新机遇。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当中,这有利于推动学生朝着先进的、新的发展方向进行创新创业,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转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改变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方向。2.2为学生的创业经营提供多样化。目前的创业经营模式通常在某地采集、生产产品然后运输到其他地方进行销售,在整个过程中,运输成本是十分高的,严重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许多网络平台的构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创业经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实际距离,从而降低了创业经营的运输成本,这对于马上进入到社会中发展的大学生而言较为关键。此外,由于手机终端与网络平台的发展与完善,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经销推广,这帮助大学生减少了许多的实际成本,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创新创业,不仅能够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还能够节省人力成本,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经营模式变得更加丰富,且这种经营模式受众范围广,投资成本低,更加适合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3.1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得越来越普遍,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结合传统的学习模式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拓宽了知识渠道,人们获取信息也越来越方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知识普遍相同,知识体系也大多相似,而大学的教育相对而言更加开放自由,学生拥有一定的空闲时间去获取更多的知识。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创业知识,也方便学生收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利于今后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更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创业创新教育理念,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与完善。通过教育平台开设微课教育,让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同时学生还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课堂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学生可以充实课余生活,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3.2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更带动了相关娱乐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它超越了以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现代行业与技术的综合发展。学校在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时教学,但要注意两者间的衔接点。创新创业规划的形成大多都是一瞬间所产生的灵感,将这种灵感和感悟付诸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老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加强课堂交流,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创新,从而有所感悟,经过一段时间分析,深入研究灵感可行性,然后进一步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创新创业的真谛。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为实际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线上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或远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学习,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也都比较开放和自由,学生可以突破时间与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针对的具体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具有一定选择权,自主的选取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技能,具有专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校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3.3明确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学校应该组建相关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得到老师的专业引导,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也能坚定内心想法,明确创业方向,从而提高实际创业效率。学校组建的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团队,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基础,在初步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同时,老师还可以给予一定的信心,让学生可以渡过创业初期的艰难,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信心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发展做足准备。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金融家、企业家和相关领导,召开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会议,分享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自身经历,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创业历程,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成功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报告,确定今后发展方向,拥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创业。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发生转变,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满足时展需求,跟上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行革新,并不断地优化实际教育的内容与模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抓住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就业、提升个人能力水平、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钧永.“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6):231-235.

[2]曾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24-125.

[3]徐志颖.“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18(20):151-152.

[4]颜雪洋.“互联网+”语境下的动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7):150-152.

[5]黎永键,关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Z1):92-97.

[6]刘芳,杨兴全,屠海波,等.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67-68.

[7]孙玉娣,裴勇.“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117-119.

第13篇

[关键词]浙江省;专业孵化器;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33-03

1关于浙江省专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1.1浙江省专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1990年杭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它是浙江省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企业孵化器形成了大学科技园、留学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专业技术孵化器等多种孵化器竞相发展的格局,在数量、规模、种类、基础设施、社会网络、服务功能以及孵化效果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过,随着浙江省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随着主导产业的发展,相应地,专业孵化器也得到了发展,如杭州东部软件园、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杭州市数字娱乐园等,与此同时,原有的综合孵化器也有向专业孵化器演变的趋势。专业孵化器,一般指能为某一专业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或市场化提供支撑服务的共享仪器设备与实验室、专业技术平台和智力网络以及可以运用于该行业的商业资源网络的企业孵化器。目前,我国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对象与服务手段都在不断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孵化器的高速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投入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18家,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在54家省级以上孵化器中,有17家为专业孵化器,综合型的孵化器也已经有一半以上建设了专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比较明显。例如,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了光电实验室和生物医药分析测试中心,杭州东部软件园建设了RTC软件外包协作开发中心等,这些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为在孵企业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大提升了在孵企业的科技孵化能力。专业孵化器在提升专业化技术服务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专业化的组织管理水平。不少省级以上的专业孵化器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按照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以学习、考察、培训为途径,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在孵企业提供孵化前、孵化中以及延伸跟踪的服务。与此同时,专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也不断创新,大部分省级专业孵化器通过推广“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创业联络员”的创业辅导制度,通过实施“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的“双加”孵化模式,有力推进在孵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1.2浙江省促进专业孵化器发展的主要做法

1.2.1加强制度供给,营造孵化环境

孵化器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助推在孵企业健康成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利于知识溢出,利于区域产业升级,利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增强,这些推进作用已经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多年来,浙江省有关部门非常注重孵化体系建设,注重制度供给,鼓励和支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条件的市县和社会各界踊跃建设各类孵化器。为支持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给予政策扶持。浙江省科技厅也于2005年和2009年先后出台了《浙江省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使用办法》和《浙江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文件。杭州市于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办法》,对加快孵化器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非常有力的支持措施。嘉兴市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对专业孵化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孵化器及专业孵化器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1.2.2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内在活力

传统孵化器的发展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型,缺乏相应的竞争力与活力。浙江省坚持市场手段来调动与整合资源,坚持企业化发展方向。转变国有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激发内在活力。孵化器过去收益主要是依靠房租和政府财政补助的,通过改革来充分调动孵化器运营主体的积极性,整合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要素,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获得收益。由于在孵化企业是一个群体,通过有效的营运机制可以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群落”。浙江省已逐步把孵化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服务业来加以扶持和发展。杭州市把孵化器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大力加以建设和发展。鉴于孵化器专业化发展方向不断显现,浙江省通过创办专业型孵化器,使研发或经营方向相同或接近的企业形成集聚效应,通过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市场网络的建设,可以使得在孵企业之间以及在孵企业与投资主体之间,形成产业链及产学研合作良性关系,实现互利多赢。

1.2.3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发展壮大

浙江省孵化器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些市、县(市、区)优先安排孵化器新建和扩建项目的用地指标,并在财政预算和科技计划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嘉善县已经安排嘉善科技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的143亩建设用地,还安排了1.7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孵化器的建设。各地还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做好国家级孵化器四税减免政策的落实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孵化器当地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的发展。在支持的侧重点上,重点支持省级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十一五”期间,省孵化器经费投入1.5亿元,支持30多家孵化器的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引导省级孵化器建立种子资金,对在孵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孵化器在孵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科技项目。

2关于浙江省专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有些相关的部门和孵化器的管理者对孵化器的作用和应有的功能认识不到位,致使孵化器管理定位上不准确,难以发挥孵化器的应有功能。在实际中,有些孵化器功能被异化了,把孵化器的功能弱化为科技房地产,关注引进企业,关注招商引资,忽视了孵化能力的建设,更不要说为在孵企业提供科技孵化及相关的优质服务。目前孵化器的专业化发展有两个方向:纵向专业化和横向专业化。纵向专业化是指孵化产业价值链上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产业链条环节的专业化;横向专业化是指孵化器选定产业中的某个重要增值环节中的创业企业来进行孵化,从而在产业内某环节上取得技术上的垄断优势。浙江省一些专业孵化器在专业化发展模式方面没有明确的方向,既像纵向专业化,又像横向专业化;此外,专业孵化器在专业化内容的确立上,与地区资源优势及优势产业不相匹配,造成部分专业孵化器资源集聚功能与专业服务能力较差。

2.2孵化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省内孵化器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正在朝更专业化的方向努力。这类孵化器的服务对象为特定技术领域;服务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的,一般有专业化公共平台,有技术开发的专家咨询队伍及服务团队,还有政策研究等。由于专业孵化器在浙江省发展时间尚短,经验还不够丰富,缺乏与专业技术相配套的专业管理和服务系统,目前专业孵化器孵化效能还没有充分显现。主要原因:一是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专业化技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投融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2.3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浙江省部分综合孵化器为了追随当前专业化发展趋势,有的强行将现有的管理团队、硬件环境和孵化设施拆分为专业孵化园,由于孵化管理人员的经验约束和硬件环境的限制,致使某些专业孵化器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孵化能力和专业设施不能满足专业孵化对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的要求,也没有足够的运营经验与成熟的运作流程,内在的运营机制有待提高,尤其一些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孵化器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形态存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国有体制下的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依然存在。孵化器运行管理团队的动力和压力均弱于民营孵化器,其收益方式主要依靠房租和政府事业补助。

2.4专业技术平台运作模式有待探索

一是投资者、运营者、受益者不明晰,平台建设资金来源不充分,有的过分依赖政府投入,投资不足、设备种类不全、能够使用的尖端设备少、权威性不高;二是不能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所以及企业等社会已有资源;三是已有的设施与设备利用率低;四是缺乏经营思想和经营手段,从而构建起有效的商业模式,不能保证设备与设施的更新换代,更不能保证新设备的持续投入,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3关于产业集群视角下浙江省专业孵化器发展对策的建议

3.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区域网络和广泛的联系,能够以低成本向创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联系和建议。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投资角色转向间接扶持角色,通过政策引导、计划引导、服务引导、规划引导和管理引导来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营造创业环境、促进专业孵化器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将专业孵化器建设放到城市发展、地区发展的战略位置,注重专业孵化器与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形成围绕本区域主导产业持续发展需求的创业集聚和产业集聚。继续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以扩大孵化器规模、增强功能、提高质量为主线,积极开展科技创业孵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3.2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把专业孵化器的建设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高度,这样一种战略规划会促进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地以多种方式建设专业孵化器,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通过开展省级孵化器认定和国家级孵化器推荐认定工作,进一步提升质量。注意持续促进学习型孵化器的建设。学习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专业孵化器内积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蕴藏着较多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建立重点企业网上家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成立企业之间帮扶体系,来促进入孵企业的成功率。由于专业孵化器内存在的既无偿又有偿的资源使用关系,孵化器依靠交互式、点对点的虚拟孵化环境以及其背后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

3.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企业运作方向。专业孵化器要把企业化运作作为自我发展的主要途径,要以向在孵企业提供优质科技支撑服务为主要手段,逐步改变依靠房租和政府财政补助的运作收益方式。二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要加强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形成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专业化孵化器,建立孵化器运行主体与在孵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三是注重合作交流。孵化器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要从促进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到引进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吸引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吸纳国外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高新技术项目入园孵化。要力争到发达国家创办孵化基地,吸引国外智力特别是留学科技人员,实现国外孵化国内转化。在孵化器的运营模式上,应不断优化“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的“双加”孵化模式。浙江省许多孵化器,特别是县域孵化器,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采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校园结合发展模式。

3.4增强科技孵化能力

专业孵化器的发展更需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此,应继续按照职业化要求,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优化自身组织构架,形成一支为“在孵”企业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和为“毕业”企业提供延伸跟踪服务的服务队伍,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孵化器与金融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孵企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吸引创业投资机构投向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在孵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宁波以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为操作平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引进天使投资人模式,并组建宁波天使投资人俱乐部,将宁波丰沛的民间资金向科技创业领域引导,破解创业企业融资难题。增强科技孵化能力必须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应优先安排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建和扩建项目的用地指标,并在财政预算和科技计划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孵化器专项经费。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荐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引进推广项目,经立项审查,符合立项条件的,给予优先支持。改进绩效考评体制,考评要突出孵化器产出企业这个核心目标,考评结果要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曾鑫.“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企业”三方合作网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8):62-65.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开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问题。其中,除了存在有当前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不足的矛盾外,更多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现有岗位技能结构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根据各地情况反映,目前的就业市场是求职者众多,合适者寥寥,大学毕业生难以与就业岗位匹配,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招到满意合适的员工,这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尤甚。据笔者了解来自企业的声音归纳为:1)理论与实践有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才干需要单位培养;2)毕业生缺乏自身明确定位,眼高手低;3)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容易跳槽;4)不易融入团队,协作能力差;5)责任心不强,害怕承担责任,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不能仅认为是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不足,将其归结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更多地是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把它列入教学计划,或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就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1.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年级实施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阶段其实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用职业理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将德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

(1)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介绍就业指导概论、介绍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等。大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

(2)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此时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十分重要,这时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大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测试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3)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三年级已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也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此时的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大三的就业指导主要是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意愿选修课程,参加社会实践。

(4)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大四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不是面对全部在校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全程化分年级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目前还未开发出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应该是一本比较权威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与方法、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该教材内容全面丰富,但把整个内容都放在大学生的毕业阶段进行,显然是不够恰当的,应按年级分段教学。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增加以下有关内容:如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专业定向,介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等,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案例补充进教材,并根据分年级指导的要求,分册编写。

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网络,例如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等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引入名校名师、名企名家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并组织一些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从业能力。

3.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问题

第15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就业创业课题“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研究”(编号:01),2013年度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编号:2013Z01)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在培养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开展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的研究工作,总结出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指导人员 专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现状

1.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外职业生涯的发展现状。这里提及的外职业生涯,指的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自身的工作状态的变化。具体来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日趋扩大,社会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正在逐步提升,这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高校内部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付出的劳动成果难以得到足够的尊重,虽然肩负着教导学生的重要教育责任,却属于高校的行政编制。除此之外,在高校就业指导研究领域,也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提供给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的交流与沟通,就业指导教育的学术性特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掘。

2.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内职业生涯的发展现状。这里提及的内职业生涯,指的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自身的工作能力的变化。具体来说,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是掌握了教育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和社会上的用人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探讨,这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难以提出有深度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各个高校尚未有设置就业指导专业的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搞行政没有问题,但是在进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讲座筹备、针对学生特点的一对一就业指导过程中,就很容易暴露出专业技能知识不足的缺点,很难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往往并不认为该工作岗位是自己的归宿,往往只是将该工作岗位当作自己升职的一个中间跳板,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专业化建设。在进行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专业化构建。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树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升职体系,从偏行政的方向转化为学术方向,提升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的考核,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2.建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长效发展计划。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到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才的挽留和培养也要充分地重视到吸引专业的人才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并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进行相关的奖惩制度的评价,在评价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地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定审核,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长远发展。

3.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工作,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含金量,让参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大学生群体获取足够的信息。为了有效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工作,各个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内部成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研究委员会,并为该委员会聘请就业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在高校内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学术研讨会,并鼓励高校内部的就业创业指导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设置专项的课题研究资金,帮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学术研究。

4.帮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个人素养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首先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能够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大学生群体求职创业的经验方法,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学术知识,在实现自身知识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群体了解更多的就业创业信息。

参考文献

[1]向丹阳.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思路探索[J].广东教育,2013(9)

[2]蔡婧,邓宏宝.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