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题研究意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意识;就业素质
一、大学生就业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也在逐步进行深化改革,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我国经济造成剧烈冲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同时,当前美债和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复苏十分不利,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实施,纲要指出应当加强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专业的规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高校体育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但由于体育院校毕业生自身条件、专业局限性较大,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量有限,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专业特点,探析大学生就业意识问题,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意识,勇敢地迎接求职就业中的各种挑战和冲击。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
大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平台,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但由于大学生生涯教育效果欠佳,使学生对就业自我认识、对社会职业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体育专业大学生虽然都十分关心自己的理想和前途,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与社会接触不多,思想单纯、质朴,部分毕业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如何选择职业,不清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意识模糊。
(二)大学生自我推销意识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引发了就业方式的转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比较模糊,未能清楚了解自己优势特长及能力,择业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职业素养欠缺。一些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自我宣传、自我推销,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主要是凭关系就业,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三)大学生就业盲目性大
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现行就业政策了解较少,就业盲目性很大,主动就业意识不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在大学学习期间未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不强,求职时深感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学习,课外实践学习准备不充分,不了解体育专业就业趋向,没有忧患意识和就业焦虑感,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就业意识不够明确,面临就业,显得束手无策、陷入被动。
(四)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欠缺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阶段步入相对宽松的大学,一些学生思想放松,丧失方向,而且自我调整能力较差,没有新目标,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对体育专业不够了解,或因高考录取分数线低而选择报考体育专业,实际上对体育专业并不感兴趣,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厚。一些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差,对专业学习持应付态度,学习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就业意识
(一)大学生应树立就业主体意识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以培养主体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充分挖掘自我发展意愿和潜能。
就业指导课应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制定职业发展战略与计划,激发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自主性,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明确未来职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应树立市场意识
鼓励学生遵循市场经济法则,树立市场意识。在观念上进行市场意识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市场经济需要的现实,引导毕业生从基层工作做起,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为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励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面向就业市场,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意识
就业和择业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主题,就业是择业的基础,而择业是就业的延伸。体育专业大学生首先应考虑就业,为自己找到社会的立足点和发展点,主动面对就业市场,准确定位,客观评价自身价值。先就业后择业,打破一次就业到终生的观念。同时,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激发创新潜能。
(四)大学生应树立实力意识
目前人才市场中,用人单位选聘人才主要标准是综合素质,学历证书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价值。大学生应该破除学历意识,认识到学历证书只反映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层次以及知识的累积量,而不应成为求职择业的武器,现代社会更看重求职者的真才实学。大学生要树立实力意识,在校期间除了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要着力于拓宽知识面,积累丰厚的知识底蕴,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提高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的角度对待学习,摆脱对学历的依赖思想,靠真才实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大学生应树立风险意识
求职竞聘就意味着竞争,就业压力越大,竞争就越激烈,因此大学生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风险意识。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就业市场复杂多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隐藏着各种就业风险。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做好心理准备,预测就业成功的概率及其风险。竞争越激烈,风险就越大。大学生需要具有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使自己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强者,充分调动潜能寻求成功,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展示自我,创造丰富、充实的职业人生。
参考文献
[1]赵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赵楠.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西部四所高校毕业生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李奎.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博弈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4]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6]王西军,李春兰.浅谈就业指导工作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9).
[7]刘晓筝.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意识探析[J].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8]全祖馨.浅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惑与对策[J].甘肃科技,2011(6).
[9]石岩,马庆军.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现代交际,2011(6).
现行的检验医学教材体系是根据“单学科叠加”思想构建起来的,所导致的教学时间钢性制约与教学内容无限膨胀的剧烈冲突。改革单学科叠加的课程模式,重构医学教育内容体系,重新评估和优化重组新型检验医学专业实验学课程,其意义在避免实验重复和将相关内容合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能有较多精力学习更为重要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大专业观和科学创新思维观,为实验学分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1 国内医学检验教育教材体系现状
医学教育时间绝对有限,教学内容却无限增长。医学检验教材体系同医学教材体系一样,是“单学科叠加”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把医学科学人为地切割成若干个门类,各门各类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单学科叠加模式的课程体系非常关注每一门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研究的角度说这或许是它的优点,然而从教学的角度说则更多地暴露其缺陷[1]。因为,以学科为单元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服从此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可能已割裂了与彼学科的关系,兼顾其系统性则有可能陷入内容取舍上机械性,实现了各门学科的完整性则可能已经导致同一内容的多次重复。再者,当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引入,医学教育所能够做出的反应便是不断地增设新学科,增开新课程。人为切割且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使学生建立的是被教学进程所纵向规定的认知结构,不利于按医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去多维、多元、立体、综合的系统把握[2]。
鉴于以上分析,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时间的钢性制约与教学内容的无限膨胀,导致有限的教学时间不能承受无限的内容膨胀之重;二是实验项目是以课程学科为基础的,其形成结果必然是条块分割,重复设计导致课程实验无限膨胀,缺乏培养学生大专业观的设计;三是课程实验要求系统化、完整性,有限时间实验内容重复,创新试验无从谈起,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目前在全国检验界乃至医学界都已充分认识到它的弊端,都在做有关方面的探索,如有的学校把实验课分为实验理论课和实验操作课,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报告[3]。有的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分为基本操作、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4]等等。许多学校在创新实验内容和开展创新性实验上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总的看来,各课程学科都片面地站在各自的角度,致使实验教学改革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2 新型实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优化重组检验医学在校训练项目,形成检验医学实验学新课程,以有利于学生突破课程学科局限,树立大实验观和大专业观,自主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有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和临床寄生虫检验等6门。计划教学课时700学时,实验课时几占一半,实验训练项目有200余项。改革研究后并不在要减少多少课时,主要是试图将各处分割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压缩重复、演示和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实验设计增加具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实验比重,增加一些医学实验领域的高端实验的学习,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机会,增加提前接触临床的机会,腾出时间增加社会实践。多方位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有时间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一本《简明临床检验实验学》,以此作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基本教材,编写了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实实在在的一门实验学课程。
将在校计划训练实验项目安排为150项上下,占用15个学分(280课时左右),实行“6868”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4个实验教学模块,拟分别在第5、6、7、8四个学期内实施。
①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以临床基础检验的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60课时。比如:采血术、细胞计数术、制片术、染色术、读片术、比色术、测定术、培养基制备术、细菌分离鉴定术等。
②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以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血库、临床寄生虫检验等相关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80课时。比如电泳术、离心术、酶学检测、蛋白质检测、糖和脂类检测、电解质检测、血气分析、细菌学检验、血型和输血检验、出凝血检验、贫血检验、寄生虫有关检验等。
③现代技能训练项目:以半自动或自动化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等为主的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60课时。比如光谱分析术、层析术、抗体制备纯化术、酶标荧光标记术、PCR术、免疫功能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等。
④自主创新技能训练项目:以自主选择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80课时。在学生在校训练的后期行课,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自己以为对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可以自主进入临床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实践;可以为自己设计毕业论文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可以为学生设计指导性的比如骨髓细胞学检验、白血病检验、溶血病检验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自主或指导学习的内容。设计内容时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以免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 新型临床检验实验学新课程的现实意义
新型临床检验实验学新课程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试图进行的改革研究主要的目的所在是在于打破课程学科界限,建立检验医学新的实验体系。即将检验医学的实验从各门主干课程中分离出来,经优化整合,形成一门新型检验医学实验学课程。其二、有利培养学生的大专业实验观,避免由于课程分割,在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以后,面对扑面而来的检验医学临床问题不知所措,无法应对专业体系中的互相依存的彼此关系。其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体系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建构式学习和对学生大专业观、大医学观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四、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体系独立形成,不依附于课程,部分具有共性、雷同的实验实现了整合,不仅合理利用了教学资源,更重要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的眼界,更广阔程度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其五、为实施实验学分制创造了条件。实践医学教学为本科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实验学分制势在必行,检验医学专业实验学单独成课为其基础。
我们的研究实践才刚刚开始,在运行中一定还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遵照医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去多维、多元、立体、综合的系统把握,改革一定会朝着有利于近于科学本质的方向发展,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会走向更深入,更贴切,更有利于医学检验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成长。
【参考文献】
[1]昝加禄,王风鸣.医学文化优化重组与医学教育内容创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1):63-64.
[2]昝加禄,孙涛,卢山,等.重要战略机遇期医学文化的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8:458-500.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29-01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河北省迁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广大农村户均一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目标,全市农村劳动力人年均收入显著提高,但和国际劳工组织所倡导的实现人的充分就业、体面就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迁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近年来,迁安市狠抓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尤其是在中等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不断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据统计,截至到2009年底,全市总农户15.8万户,农村劳动年龄总人口34.8万人,从事非农产业19.2万人,有就业愿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8万人。
二、迁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是转移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已由过去养殖业、乡镇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结构向工、商、建、运、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转移的时间由临时性、季节性向固定性、长期性转变,基本上是实现了长期的稳定就业。据调查,目前迁安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民17.3万人。其中从事长期、固定性工作的人占75%,从事临时性工作占25%。三是转移的地域以市内为主、市外劳务输出对农民吸引力不大。随着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迁安市小城镇和民营企业吸纳能力逐渐增强。2003年以来,仅迁安市新建钢铁企业就累计吸纳了农村劳动力近7万人就业。但从市内地域情况看,由于资源、区位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各乡镇之间劳动力转移水平差异较大。四是转移的层次由体力型逐步向知识、技术型转变。以前迁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外出从事装卸、搬运、挖土方等体力劳动为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竞争意识不强。首先,认为只有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才叫就业,不屑于去商贸流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就业;其次,农民因循守旧走出去闯市场自主创业不去想也不敢去做。2、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较差。目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90%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没有专业技能,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难以匹配,限制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3、劳动力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待提高。受师资、场地、教学设施及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迅速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还不太现实,技能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4、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依然较严重。
四、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各相关部门,继续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关键词:湿接缝;混凝土;养护;负弯矩张拉;压浆;体系转换
一、湿接缝的概念及与干接缝的比较
湿接缝:指预应力混凝土梁体分块预制,先进行简支安装,然后梁体间采用现浇混凝土把梁块连成整体的接缝。
预应力混凝土梁体段间的接缝主要分干接缝和湿接缝,在不会出现冰冻稳定或使用了体外索时,可采用干接缝,干接缝比湿接缝安装要快。预制节段采用干接缝不能实现完全水密封性,会影响后继预应力压浆的质量,降低了预应力索的防腐效果。因此,在雨水区及沿海区域一般都采用湿接缝,它不仅适于体内索,也适于体外索。湿接缝能弥补节段接合面的细小缺陷,密封性好,能有效防止水汽入侵。干接缝不能承受任何拉力;湿接缝可承受一定拉力。
随着梁桥的发展及国家对低碳环保的提倡,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在工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相对而言更能保证桥梁质量的湿接缝工艺会更加普及。因此,如何深入优化湿接缝的施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二、湿接缝施工工艺研究
1、梁体预制及安装阶段接缝处理
梁体作为湿接缝施工的源头,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湿接缝的质量。在预制梁施工时需控制以下要点:
(1) 接缝处的预留钢筋位置、长度及数量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防止影响现浇段的钢筋安装;
(2) 对接缝处的旧混凝土面去皮1-2mm,并凿毛;
(3) 对接缝处的混凝土必须养护到位;
(4) 梁体安装时,严格调整其平面位置及顶面高程到设计及规范允许范围内。
2、桥面现浇阶段
(1) 钢筋安装
钢筋焊接是湿接头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钢筋焊接可采用搭接焊、帮条焊,焊条及焊接长度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 安装底模
对竖向湿接缝处,直接在梁体翼板底部安装底模;对墩顶湿接缝处,将支座置于墩顶支座垫石上,放好后在永久性支座外周围安装底模,为严防漏浆,永久性支座与底模间的缝隙应采取胶布或砂浆等有效措施密封。
(3)钢筋连接好后,设置接头段顶板束波纹管并穿束。
(4)在浇筑混凝土时湿润新旧混凝土接触面,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良好结合。经试验结果可得新老砼连接面的抗折强度与施工缝处理方法有关,对于竖向接缝凿去约1mm水泥薄膜浮浆,施工缝上涂刷水泥浆,抗折强度与同时浇筑的砼折减率为36%,如不去除旧砼的浮浆 (也即不凿毛)抗折强度与同时浇筑的砼折减率为22%,未凿毛与凿毛处理相比砼折减率为61%。
(5)混凝土
首先要适当选择混凝土配合比,一方面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掺加优质粉煤灰等措施尽快可能地降低水泥用泥及减少水泥化热;另一方面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微膨胀剂,形成部分补偿收缩混凝土,砬少混凝土古硬化过程中的收缩裂缝,同时由于它替代了部分水泥,也减小了水化热,进一步减小内处温差。为减少新老混凝土由于砼的收缩与徐变不同而引起接缝处开裂,建议使用比梁体高一个标号的微膨胀混凝土。浇捣混凝土时,采用分层浇筑法,一方面在施工中即使混凝土内部热量得以有效散发,另一方面加强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使之有相对较强的抗裂能力。
(6)浇筑顺序
总体依据隔跨浇筑的原则,首先浇筑连续接头、墩顶湿接缝及其两侧与顶板负弯矩范围内的桥面板,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顶板负弯矩预应力钢束,并压注水泥浆。接头施工完成后,浇筑剩余部分桥面桥面湿接缝混凝土,剩余部分的湿接缝混凝土应由跨中向支点浇筑。
(7)养护
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湿接缝作为桥面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护工作尤为关键。当下,大多数施工单位只注重湿接缝的表面养护工作,而忽视了湿接缝的底部养护,导致湿接缝的成品质量不高、底板开裂甚至小范围脱落。在岳常高速TJ-13合同段,项目部创新工艺,采用钢筋骨架通过预留孔将海绵密贴在湿接缝底部,利用海绵的保水性达到养护目的,效果明显。
三、负弯矩张拉压浆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特点是先进行简支梁体规模化预制及安装,然后用湿接缝将相邻跨的梁体连接成连续梁。而使其连续的关键就是负弯矩区钢绞线的施工。
(1)预应力管道及锚具埋设
在梁体预制时,预埋预应力管道(通常采用铁皮卷制的扁波纹管)和锚具是非常关键的。为防止在振捣过程中扁波纹管变形,可在扁波纹管中预穿钢绞线或塑料软管,并使用定位钢筋固定,等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将预穿材料抽出来。若不预穿材料直接浇筑混凝土,造成扁波纹管变形,对后期穿束及压浆造成极大影响,严重时需进行开膛解决,进而影响了后续施工。因此预应力管道的畅通非常重要。而锚具的预埋需控制好其平面位置及高度,平面位置需保证钢绞线与张拉千斤顶轴线重合,而高度影响锚具上部的混凝土保护层,可消除张拉时的安全隐患。
(2)钢绞线
钢绞线通常采用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穿钢绞线前可采用空压机将预应力管道内杂物吹净。钢绞线穿束时应确保各根钢绞线保持平行状态,穿完钢绞线后须及时张拉、压浆,特别在潮湿地区,钢绞线长期外露极易发生锈蚀,进而影响张拉质量。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了不同暴露条件下,未采取防腐措施的钢绞线在安装后至压浆时的容许间隔时间如下表所示:
序号 外界环境 容许间隔时间
1 空气湿度大于70%或盐分过大时 7d
2 空气湿度40%-70%时 15d
3 空气湿度小于40%时 20d
(3)张拉
张拉依据隔端张拉原则。待墩顶湿接缝及其两侧负弯矩区竖向湿接缝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后,方可张拉钢绞线。张拉时,需逐根钢绞线张拉,并采取张拉力与引伸量双控。当预应力钢束张拉达到设计张拉力时,实际引伸量值与理论引伸量值的误差应控制在6%以内,且实际引伸量值应扣除钢束的非弹性变形影响。对曲线预应力筋或长度大于等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采取两端张拉,对长度小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可在单端张拉,张拉完后及时封端,封端时需将钢绞线完全包裹住。
(4)压浆
预应力张拉封端后,孔道应尽早压浆。一般采用与梁体同标号水泥浆,而且水泥浆中应掺入适当膨胀剂,稠度控制在14s-18s之间。压浆时,应缓慢、均匀进行,不得中断,并应使孔道内排气通畅。压浆过程中,最大压力宜为0.5-0.7MPa;当孔道太长时也可达到1.0MPa。为保证管道中充满灰浆,关闭出浆口后,应保持不小于0.5MPa的一个稳定期,该稳压期不宜于2min。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小时内,结构砼的温度不得低于5摄氏度,否则需采取保温措施。当气温高于35摄氏度时,压浆宜在夜间进行。
四、体系转换
体系转换是将梁由临时支座受力转换为永久支座受力,既由双排支座受力变为单排支座受力。
在负弯矩张拉、封锚、压浆完成,待水泥浆强度达到100%后,先浇筑剩余竖向湿接缝混凝土,该混凝土应由跨中向支点浇筑。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对临时支座进行拆除,将结构承重转化在永久支座上,从而完成了简支变连续体系的转换。解除临时支座时,应特别注意严防高温影响橡胶支座质量。临时支座拆除时应注意保证墩顶各永久支座同时受力,从而杜绝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体系转换的安全。
五、结束语
湿接缝头、负弯矩区张拉压浆、体系转换工序繁琐且专业性强,每道工序都会影响整座桥梁的质量及使用寿命。因此,在施工中,一定要以理论为基础,反复验算,使结构体系受力状况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并应组织专业队伍施工,在施工中应对施工队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参考文献:
[1] 王发盛.论节段拼装梁湿接缝现浇与体系转换[J].建材发展导向,2010
[2] 刘翠红.连续梁桥先简支后连续主梁结构体系转换[J].山西建筑,2007
[3] 姜云霞,赵志蒙.先简支后连续梁、板桥体系转换的研究 [J].公路,2003
[4] 刘阳明,刘景生.先简支后连续结构初步探讨 [J].四川建筑,2008
[5] 陈奉名,张丽娟.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设计及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6
关键词:龙江时尚产业;服装专业;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
黑龙江地区时尚产业发展建设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政策,龙江时尚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呈现出新趋势与新变化,其特点是快速迭代、植根本土、个性多元,龙江时尚产业要适应未来纺织服装发展的新格局,就需要促进时尚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龙江时尚产业需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加入。哈尔滨华德学院隶属于龙江本土应用型高校,有责任为丰富地方及全国服装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专业人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企业人才需求,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艺术修养,既有微观制造能力又有宏观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专业人就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装学院近年来积极推进从岗位模拟、项目实训及综合创新递层式“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解决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学生对项目工作任务流程不熟悉、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龙江时尚产业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
1服装“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作室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从岗位模拟、项目实训、综合创新三个层次构建,横向整合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课程特点,根据项目需求精准匹配课程及班级,深化专业课程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并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最终构建多维度应用型“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服装“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是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在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全程指导,课程理论内容设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项目式教学融入课程中,实践服装企业多个工作岗位,综合运用课程所学进行创新实践。此教学模式的教学场地也可随着课程特点进行授课地点的选择,可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室内或校外、服装企业或调研市场等多种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与设计师、顾客、销售人员等进行近距离接触,加强交互式授课方式,让工作室教学更加立体化。此类教学模式从多层面、多维度进行了立体化改革,弥补传统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实操、重管理轻过程的情况。
2服装“工作室一体化”教学配备条件
2.1师资结构建设。服装“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与企业岗位无缝衔接,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组建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团队。“工作室一体化”教师不仅要能讲授理论课程,还要具备熟悉服装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全程指导和引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因此要从以下两个大方面进行师资培养和引进。2.1.1自有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室教学梯队建设,首先要从自有教师培养入手,明确梯队中理论型、实践型教师的专业擅长方向、明确教师能力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能力。自有教师培养要从思想引导、专业培养、综合能力训练、实操技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整体培训,鼓励专职教师自行提高深造意识和认识,努力做到“走进企业,带回技术”,通过院内双师型教师“老帮带”、特聘专家带“助教”、校内、外培训和自主学习等形式,对自有教师进行专业素养、技能的提高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1.2双师型、企业型师资力量引进。对于未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型教师是他们获得服装企业第一手资料、第一线工作流程和内容的最直接的方式,服装专业“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梯队建设,首先,学院积极与企业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的运行机制,形成校企人才共培共享;其次,通过招聘双师型、企业型教师的形式,建设一支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2.2课程体系建设。传统课程讲授是按学年递进式安排课程,而“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借助课程内容本身,融入岗位模拟、项目实训、综合应用要求,全面开展模拟岗位运行、项目与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模糊了学期概念,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并确立健全的评价或判定、衡量的手段,组建全方位“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2.3教学实践软硬件建设。服装“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实践场所具备服装企业中面料设计与陈列、服装设计、产品研发、工业化制版与工艺、陈列与展示等重要岗位的实践场地,且实践教学软硬件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学院与服装企业为学生积极搭建参观学习、顶岗实践、校企双师共授课等学习平台,弥补校内授课的局限性。哈尔滨华德学院服装实践教学中心使用面积近3500平方米,共17间专业实训室,其中专业基础型实训室9间,综合应用型实训室8间。服装实践教学中心现已完成“综合岗位能力一体化”实训室集群建设,包含服装设计研发、面料图案设计、CAD/CAM、服装工业化制版与推版、服装工业化生产、服装陈列设计、整体形象设计与展示等实训室,可满足教学与产业紧密融合的“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场地所需。
3服装专业“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龙江时尚产业发展为契机,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以工作室教学形式为切入点,构建“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岗位模拟、项目实训、综合创新三个层次递进构建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3.1“岗位模拟”深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意义。传统专业课程较注重理论内容的讲解,实践训练不够深入,而“岗位模拟”教学方式将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所需相融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不仅让学生们明确了课程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也让学生们掌握企业对此技能需求的重点掌握部分。如《服装设计原理》课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专业特点,在课程内容设置、讲授方法、实践训练方面有所侧重。此课程中两个专业的实践内容设定为某服装品牌春夏/秋冬季度的新品研发企划,让学生通过实践服装设计师岗位工作任务,培养设计专业学生对服装品牌定位、服装风格掌控、服装款式创新、服装面料搭配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工程专业学生对服装款式创新、服装面料搭配、分析服装款式与结构工艺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3.2“项目实践”强化专业技能“项目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课程中融合校企合作、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整合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专业课程,打散年级界限,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综合课程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合力完成服装设计、结构设计与推版、工艺制作、陈列与展示、销售营销等多岗位的流水线实践训练。项目实践过程中,项目团队任课教师要针对项目内容进行分解,横跨专业融合年级精准匹配专业课程进行对接,并确定好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任课教师讲授辅导时间安排、项目阶段性及整体完成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工作安排,通过“项目实践”过程,提高了学生对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深刻认识,强化了学生手脑并用、实践研发的能力。3.3“综合创新”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综合创新”教学模式注重专业技能综合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毕业设计课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重点突出服装设计、结构设计与制作过程、工艺技术文件等专业特点,学生需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培养工程专业的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破保守,创新开拓的能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需学生针对自选服装品牌进行下一年度的新产品研发,独立完成整个品牌的企划、新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与制作、陈列设计、产品检验及展示等工作,综合大学所学专业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开拓创新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龙江时尚产业经济发展背景下,以哈尔滨华德学院服装学院为例,为区域时尚经济产业培养服装专业人才进行“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文中从服装“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介绍、教学配备软硬件所需、教学模式构建三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工作室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注重岗位模拟、项目实操、综合创新授课方式的搭建,健全课程质量监控与管理体制,组建全方位“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最终实现为“龙江时尚产业经济链”的发展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文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专业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9
[2]段凤娇,郭轩廷.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中的探索与实施———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处专题资料汇编,2018
[3]周志鹏,谢红,田丙强.基于成果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纺织服装教育,2019
[4]杨珊.基于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服装设计课程探索和实践.现代职业教育,2020
[5]焦乐杰.浅谈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包装世界,2019
[6]吴婧轩,昝媛.工作室教学法在高校服装设计的探究.流行色,2019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及意义
理实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近些年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进行探索、创新、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大胆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关注探索学习的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职业技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实现了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
土木工程学科传统的教学体系由基本教材、配套讲义、多媒体资料组成。配套讲义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多媒体资料包括工程案例、授课视频、动画资料、模拟试卷等。实践课程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程后进行的实践课程,在时间上是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地点、教师相分离,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题的理实一体化是要做到①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②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做到空间和时间上的理论与实践并行。
在大土木工程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工业民用建筑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暖通、电气构成建筑设备,建筑设备与建筑学,结构专业组成建筑整体,如图1所示。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内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构成给水排水工程与科学专业的三大专业主干课程,是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建筑给水排水方向的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技能支撑。
图1 建筑组成图
本项目将立足于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例,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土木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对国内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体系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应用状况获得全面系统的了解,获得初步的工程实践技能,为成为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雨水系统,热水系统,小区及特殊建筑等几大系统。每个系统自成一章,所有章节可分为三大步骤:管网布置、水量计算、水力计算。如图2 所示。
图2 教学步骤
在这三大步骤中,水力计算属于前续课程《流体力学》、《给水管网》、《排水管网》理论知识的演变,学生可以较快地实现该知识点的迁移。水量计算和管网布置属于全新的内容,属于工程实践,涉及规范最多。如何将规范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是实践的主体。本课题的解决思路是:弱化理论,加强实践。在管网布置上加大教学力度。
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要研究和落实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① 理论教学真题化,实景化;本课程所有章节选择同一实际工程案例,从卫生间洁具布置,到生活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火栓系统布置,从一个卫生间拓展到一层楼再至整个楼层,逐步提高整个建筑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熟悉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对工程整体的掌握,案例要选择得当,小而精,比如:某市11层商住楼,具有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功能,可以包含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在课下布置作业中,以学生的宿舍楼为主,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观察。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专业软件,天正,理正,REVIT软件进行现场模拟,比如:卫生间中给水排水管道的连接,以及相应的三维管道系统。尤其是REVIT软件中的相机以及漫游功能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达到让现场走进课堂的效果,如图3所示。进一步拓展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如三维透视图的绘制等,进一步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图3 三维管道系统
②课堂实践多样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达到讲授、听课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具体实践环节如下:随堂见习、课外实践、实践操作。
随堂见习: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去观察本教学楼内的卫生间里洁具布置,以及生活给水排水系统,消火栓系统,随后在课堂上分析管道的布置方案,结合最新规范,讲解现在的布置变化,以及规范的变化原因。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观察教学楼外部的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判断给水管路的接入点。该种教学方式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施工图绘制的掌握。
课外实践:给排水所用的管材与设备,管件种类繁多,学生根据图纸作业,列出工程材料设备表,利用课余时间到建材市场或网上咨询各种设备(水箱、水泵)、管材及附件(金属管材、非金属管材)的种类、价格,提交一份安装造价分析报告。
实践操作:建立一实验室,一卫生间内布置了洗脸盆,浴盆,小便器,大便器(蹲便、坐便),让学生进行洁具的安装,管件、附件的连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尺寸感。让学生了解不同管材的连接方式。
通过以上几种实践方式让课堂走入现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增强了直观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表1 教学与实践安排表
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表1所示,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了理论,设计,施工,造价等方面的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相关专业建筑学,结构工程,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知识的了解。在授课中加强专业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可以将该种模式逐步应用到本专业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等课程,《建筑设备》中的暖通和电气内容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电气教学内容中,布置教室的照明线路,以及整个教学楼的配电线路。
3.效果总结
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
(1)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践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2)通过对校园建筑中给水排水工程的观察和设计,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了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展了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配合能力。
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一、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一定范围,主要适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二、教学组织难度大。对于小课堂30个左右学生比较好控制,对于大课堂难以实施3.实训室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教学改革,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研究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张德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教育市场,2012(5):113-115.
[2] 范建波.理实一体化教学视角下的教师能力系统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93-95.
[3] 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0-72.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一体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目前全球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平均在15%~20%,远远超过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以平均30%的速度飞速发展,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30万。然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型”,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企业却招聘不到所需要的软件人才[1]。同时,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2]。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要求聚集社会所有力量,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培养毕业生的高校,更应该多管齐下,拓宽学子就业的渠道,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此,本文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分析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现阶段应体现国际性、多元化、本地化和工程化的特点。软件行业深切感到这四方面人才培养的迫切性[3]。目前,企业对IT人才的
主要需求:(1)有编程开发经验的人――编程和测试人员;(2)有编程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系统设计人员;(3)有系统整合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网路架构设计人员;(4)有销售经验的人――销售前技术支持;(5) 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人――项目经理;(6)有项目服务和技术支持经验的人――技术支持。
IT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到岗就能产生效益的人才。然而,现在45%的毕业生不能一次性就业;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是面临着裁员,而对于所招聘到的人才,还需耗费3~6个月的培训,否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尖锐化(见表1)[4]。
表1 传统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常见IT企业招聘广告
培养方向: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与系统维护工作。
开设课程:计算机电子线路与逻辑、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方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招聘职位:程序员
职位要求:
1.精通XXX编程语言,XXX Script;
2.具有应用Client/Server技术进行网络开发的经验;
3.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好的英文基础;熟悉.NET或Java者优先;有相关IT认证证书者优先。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JG08094);广东省高校教改示范课程案例资源建设项目(GDCS023)。
作者简介:林惠强(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是指针对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几门核心专业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分为几个学期或者在同一学期授课其中几门,但是并不是对其知识点进行条形的割裂,或者逻辑上一门课程跟其它课程只是知识的内
在联系,即课程之间对知识进行分层或者分阶段。应该在逻辑上让所有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真正的“无缝联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实用性和可对比性,而且让学生能够融会理论知识,利于实际项目的开发,把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整体环节。
图1“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软件开发过程可概括为立项、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6个阶段。根据开发的方法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可以分为结构化和面向对象开发。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系统测试”、“可视化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等7门专业课分别是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或几个阶段的详细介绍,所以授课过程必须紧密互动,科学合理安排相关的知识点。
(2) 应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无缝联接。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授课可使用同一案例、实验可以使用同样的题目,甚至课程设计也是同一题目,只是在要求上进行区别。让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验,不用简单地重复,从而节省时间,同时将实验实习时间加长、提前。
(3) 毕业设计与实习的衔接。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是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习中,注重过程之间的衔接,同时让学生体会企业文化、学会解决碰到的问题,最后,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在毕业设计中,在实习的最后阶段直接过渡到毕业设计阶段。甚至在题目的设计上进行衔接,尽量减少简单重复的时间,让学生把时间用在能力的锻炼上,也保证了找工作的时间。
例如,若在“软件工程”的实验,要求使用“结构化”方法对某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实验,要求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另外一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学生在学习上得花两倍的时间对项目的责任域和问题域理解,如果我们针对同一个项目让学生分别用“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节省了前期的时间,而且通过对知识点的对比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区别。而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对前面的设计进行优化,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的实验,依次类推,所有的专业课理论、实验、课程设计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学习和实验也更加有全局性。
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3.1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华南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基于“消化吸收SWEBOK,制定科学的软件专业教学计划”[5],每年学院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负责软件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软件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讨
论确定教学计划:(1)结合前沿技术、企业需求等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案例、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并在课堂教学中统一介绍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如UML建模语言、Rational Rose工具等。(2)确定某一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授课案例,联合所有教师的力量对授课案例进行细化、优化。(3)确定实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并调整实验指导手册。(4)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各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及深度。
表2 教学计划表
课程 课时/实验 授课案例库 实验题库 课程设计题库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56/16 ① 北海道邮轮管理系统
② 图书馆理系统
③ 医药物流管理系统
…… ① 校园一卡通系统
② 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
③ 协同办公系统
…… ① 多媒体资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② 酒店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培养全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艺术类广告设计作为最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文首先阐述了理实一体化,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究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并总结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关键词: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1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莉.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经济,2016.
[2]许花蕾.高职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理实一体化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2):80.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网络集体教学 教学模式
艺术类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直观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般离不开具体形象,就是记忆、创作和想象练习也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深入观察的基础上的。学生主要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直观形象的,如美术教学中的静物写生、模特写生、作品创作;设计教学中的包装设计、广告招贴、室内设计、建筑规划;音乐教学中的话剧、小品、舞蹈等。教师的教学资料大多是数字的图形和数字格式的声音(音乐),即使有纸媒体的图形或文字,现在通过数码拍摄或扫描,也很容易得到电子文件。学生最后完成的作业、作品主要都是通过视觉的形式进行传达的。还有,艺术类专业的作业或作品的评议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对于同一件作品不同的老师可能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多对一的讲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学就很有价值了。
一、网络集体教学具体架构和模式
1.网络集体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
首先要配置高容量的网络服务器或租用服务器,还需建立一个动态网站,网站要具备网上教学管理、资料上传、实时课堂等功能。具体来说要建立师生远程即时的交互式交流、展示、评议、评分平台,即“在线课堂”,其中包含有学生课内设计作品和课外项目的网络展评与修改,学生绘画作品与作业的网络展评与修改,学生音乐和舞蹈等表演作品的网络展评,美术、设计、音乐教学区以及评分系统。为辅助“在线课堂”而建立虚拟美术馆和虚拟音乐厅,即图片、音频、视频网络展示。
2.师生远程交流、评议平台和虚拟美术馆、虚拟音乐厅
师生远程即时的交互式交流、展示、评议、评分平台,也就是“在线课堂”。“在线课堂”具有师生注册、后台管理、实时课堂、建立课程专题、上传下载、远程交流、集体评分等功能。需设有绘画作品展评、设计作品展评、表演作品展评、其他艺术作品、美术类教学区、设计类教学区、音乐类教学区等模块。在各个相应模块中教师可以上传大量的教学资料以供参考和下载,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或制作过程中的作业来进行讨论,老师和学生可以在主题里自由评议和交流。学生也可以提出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关老师进行一一作答。老师还可以上传教学录像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
为配合网络教学,需建立虚拟美术馆和虚拟音乐厅,即图片、音频、视频网络展示。虚拟美术馆内分三个区:国外名画馆、中国名画馆、学院师生作品馆。虚拟音乐厅也分三个区:国外名曲厅、中国名曲厅、其它表演艺术厅。这样可以形成网上的“卢浮宫”和“悉尼歌剧院”,可以进行网络展览和网络音乐会,为教学提供大量实时参考资料。
二、网络集体教学是一种多对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集体教学主要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即时交互式交流来进行教与学。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直观性、多媒体丰富性、浏览时间随意性等优点来辅助教学,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创作与展示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能够随时进行丰富生动的作业、作品展示和无时间、空间限制地进行师生交流、同学交流,学生也可以在没有教师干预下的自主性地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达到多对一的集体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课堂”进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成绩管理。教师将课程课件上传到“在线课堂”,将图片、文字、视频等教学资料上传到“在线课堂”,学生可以及时的浏览和下载,并根据课件及教学资料进行自习和巩固。学生将作业、作品、项目在虚拟空间中展示出来,课程主讲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评议、指导,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办法,其他相关专业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对该作业或作品进行评议和指导,而且也可以根据常规的评分标准打一个分数,为主讲教师提供一个参考。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老师进行交流,并将修改后的作品再展示出来进行对比、探讨。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帮助、指正。同学们还能进行轻松有趣的跨专业学习和研究,从而达到一专多能。这样一个学生的学习可以同时接受多个老师的指导,还可以接受不同年级、甚至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的建议和帮助。
三、网络集体教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丰富的艺术资源收藏与展览
配合网络集体教学而建立的网上美术馆和音乐厅,形成了一个长期开放、参观方便、高效传播的展览厅、视听厅。它具备了现实生活中的展览厅、视听厅的大多数功用。教师教学需要的许多教学资料可以不再用移动硬盘考来考去,不再担心可怕的病毒,只需直接在美术馆或音乐厅里点击打开。学生也可以随时查询、下载自己需要的参考资料。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不定期的在网上开办“展览”和“演唱会”。
网上美术馆和音乐厅不仅能促进师生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还能充分提高师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可以拓宽全校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修养。 利用网上虚拟的美术馆、音乐厅观摩学习、查询资料,改变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方式,它还主要为老师教学提供了丰富而方便的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了没有地域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参考资料查询。
2.自由与直观的展示与学习
艺术类网络集体教学的模式主要特点除了多对一教学外,就是自由和直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除了用真实姓名外也可以用网名,可以避免认为自己作品不好而产生的“害羞”。老师和同学指出作品的缺点和改进意见时除了用真实姓名外也可以用网名,这样匿名的交流也许可以见到更多的“真话”和“直中要害”。在展示模块,不管是美术、设计、还是表演,都可以以图片的方式分类、集中展示,只需要一到两次点击就可以浏览,非常直观、方便。师生修改、删除自己的主题也非常方便、快捷,一切都是可见即可得。
3.营造全民学艺术、全民懂艺术的氛围
网络集体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把艺术、科技与教育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学过程必须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而计算机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储存和传输大量的多媒体信息,能使全校各个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共享网络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和资料。网络集体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式地传播大量的信息,这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和大信息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还能营造全民学艺术、全民懂艺术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谢幼如等主编.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家全.网络与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陈丽.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4,4.
[4]张从明.网络教学设计.网络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全系的构建与应用丛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8.
2013年至2014年,我有幸参加了第六期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有效教学”有一系列标准,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维度――高认知和高参与。“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是高认知、高参与的课堂。那如何达成“有效教学”的课堂呢?我引领新华小学数学教研团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最后与“课例研究”不期而遇。
课例研究是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相长的必经阶梯。许多国家和地区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展开的合作性研究。
课例研究也被称为“授业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趋于成熟并引起西方各国的关注。2005年、2006年在香港召开“课例研究”年会,这标志着“课例研究”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已登上世界教育的舞台。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活动。日常的听课、评课主要凭借听课者的经验和直觉,很容易囿于同水平的重复,而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是指经过专业训练的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观并借助有关工具,从课堂情境中有选择地收集资料、信息并加以加工、分析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课堂观察的目的是用课堂观察的结果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绩效,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正式的教研活动始于1952年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日常教研活动中,课例分析往往是经验判断多,而实证数据和归纳式结论相对较少。
一、课例研究的实践探索
本研究以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为实验组,历时两年多,在行动研究中,老师们从初识课例研究、学做课例研究到自己开发观察工具,再到形成研究小组,十几位老师在教学行为、反思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均有惊人的变化。
我使用了北京师范大学顺义“有效教学及干部教师能力”项目组《有效教学二十问》(征求意见稿)中的课堂观察量表。
有了研究工具之后,我们成立了观察团。第一轮课例研究观察团由分管主任和骨干教师担任;第二轮课例研究主要由骨干教师组成;第三轮课例研究由“师徒结对”,即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承担。参与课例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迄今为止,全校各学科的老师都会做课例研究。目前,我们的行动研究已经形成了三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分数的意义》《认识比》。
二、课例研究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两年多的行动研究证明,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通过几轮的课例研究,提高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的理答水平;教师的“行动路线”“语言流动”逐步面向更多的学生。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改变,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下图为《认识比》三次教师理答数据分析: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次授课教师的理答数据非常凌乱,到第三次授课,饼型图的块状已经非常整齐,说明教师的理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下图为《认识比》三次课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量对比图:
通过观察、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次课学生的投入状态,尤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时段非常糟糕;第二次授课明显提升;第三次课学生的投入状态直到最后都持续高涨。
(二)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
课例研究历经两年多,参与研究的教师增强了自觉反思的意识,提升了多方面的反思能力,同时加强了教师团队深层的反思,并通过反思自己,创造出了新的观察工具。
三次课例研究的报告总计九万余字,执教教师的反思开始自觉地细分为:教学环节的反思、 课后反思、三次教学对比反思。观察团教师的反思如下:第一次五位教师反思1000余字;第二次有2800字;第三次达到10000余字。
观察团导师王月风在反思中这样写道――课例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一节课的全程描述形成教学者系统反思的过程。课例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教研活动过程就是搭建桥梁的过程。而搭建桥梁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到达提升专业水平,提升教育研究能力的“彼岸”。我很幸运地成为“搭建桥梁”的一分子,在搭建过程中我的变化是显著的……
观察团学员李立老师写道――通过这次课例研究,我亲身体验到了课例研究带给我们的改变。从我的角度讲,我不但发现了别人课堂中的问题,更默默反观自己的教学习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不合适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在听其他研究成员的报告时,反观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样问题。所以,我在研究别人的同时也研究了自己,提示别人的时候也改变了自己。
最让我们惊喜和珍视的是老师们自己开发出了新的观察工具。
(三)形成研究共同体
培育合作文化,提升研究小组的实践智慧,教研组、观察团、阶梯式研究小组随之形成。
本课题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一图三环节”专题复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2 “一图四环节”教学模式
下面所提到的“一图三环节”复习模式是指围绕一张思维图,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考复习的梯度层次,分四个环节逐步实施的模式(图1)。即从教师给出核心词汇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出发,从教师抓住关键结点,展开专题突破,再到典型例题分析,变式拓展练习,最后从师生总结知识结论,完善思维导图,到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本模式从思维导图出发,再进行重难点突破,最后回归思维导图,力求整合思维导图和专题复习2种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复习效率。整个复习过程都围绕着学生如何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行。通过专题复习、变式探讨和习题演练,丰富完善原有的体系构架。
2 “生物的变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
2.1 构建主干思维导图(图2)
教师先给出中心词――可遗传的变异,让学生根据中心构建相应主干知识思维导图,把握整体内容。
2.2 在一级思维导图的重难点展开突破
(1) 重难点1:基因突变的机理。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基因突变因素、突变特点、突变结果基础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图3)的构建;再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组织教学,结合基因表达的知识,从基因分子水平理解基因突变所产生的相应变化,从性状水平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突破重难点;最后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结论完善整合到思维导图上。相关难点突破如下:
① 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引起碱基对替换。
② 相应基因改变,即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体现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和有害性。
③ 通过转录,产物mRNA排列顺序也发生改变。
④ mRNA的改变引起蛋白质改变吗?mRNA一定改变,如果mRNA加工后没有影响翻译,则蛋白质不变,或者改变的密码子与原来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则蛋白质也不变。
⑤ 蛋白质改变性状一定会变化吗?即使转录翻译时蛋白质改变了,但如果原来的显性纯合突变成杂合子,则性状也不改变。
(2) 重难点2:基因重组两个类型与遗传规律联系。
教师先引导学生应用教材基本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图4),再重点突破以下难点:
①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时期?与染色体畸变的易位有什么区别?
②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区别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 所发生的时期跟自由组合定律有什么关系?
④ 比较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
(3) 重难点3:染色体畸变中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概念及其联系。
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参考上面的框架列出相应内容,但很难挖掘出结构变异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以及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联系。教师设计一连串问题,突破重难点:
① 缺失、重复和倒位与基因突变中的有什么区别?
② 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有什么区别?
③ 是不是生物产生的配子里面所有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的体细胞里面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多倍体生物都能繁殖后代吗?
④ 染色体畸变在质与量上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什么区别?
最后再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结论完善整合到思维导图(图5)上。
(4) 重难点4:几种育种方法的应用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对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点和缺点基础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特别注意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突破重难点:
① 先以学生熟悉的育种实例作为切入点,联系已学过的自由组合定律,用遗传图解分析杂交育种的过程和结果。
② 利用教科书中的图比较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析各优点和局限性。
③以三倍体无子西瓜为例,分析三倍体不育原因及其多倍体的优良性状。
3 巩固完善思维导图
二次整合知识内容,让学生将新获取的知识重新整合到原有的体系上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反正能力的过程,即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和能力积累过程。教师将复习的知识重新结构化、模块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大容量的知识的储存。
4 总结反思
“思维导图构建下的专题复习模式”融入了学法的革新,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启迪,学生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究也表现出浓厚的热情。不过,这还只是一种尝试,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图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如何呈现更好的思维导图,如何调节学生课堂建构思维导图的速度,如何简化环节更好的优化该教学模式,如何将这种方法更大范围的应用于专题归纳,技巧归纳等,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会存在忙于构建导图而没有深入思考的现象,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做课题研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调查分析、深入了解、考察数据、研究思考、认真撰写。在这其中教师积累的经验是丰富的、真实的、具有可查性、经验型。一个课题之后,教师会对各种幼儿的内心世界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把自己已有的经验传授出来,会促使园内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得到提高,更加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
作为从事幼教工作30多年,走上行政岗位20多年的幼教工作者,我认为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园参加军队学前教育“十二五”课题《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环保行为养成的实践研究》,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课题实施方案、各班课题计划、定期研讨、实践、再研讨、撰写与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教学反思、活动方案、幼儿评价等,是课题研究逐步走上正轨。
一、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工作的责任心
幼儿园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这就要建立在对幼儿负责的基础上。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是一种敬业精神。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这种精神在不断地成长和升华。回想教师对幼儿原始的爱更多处于喜爱,很多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选择幼教,但是教育幼儿的工作不能只建立在此基础上。因为他们身心需要发展、各方面要和谐、健康的成长,还需要成人更多理智的爱――教育爱,它是建立在喜欢孩子的基础上更深刻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时时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其中包括思维发展规律。所以,只有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时,才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借助这个载体,直接把观察了解到幼儿现状加以分析总结与反思,深刻领会关心热爱幼儿的理念,并把孩子一生的发展负责的儿童观演绎得更加深刻,这更加符合《纲要》《指南》的要求。只有正确理解幼儿的发展能力,才能恰当地把握幼儿发展的进程,才会实施有效地教育。
二、积极带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现代管理理念强调管理要以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园领导与教师平等互动,把握课题发展的大方向,以年级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本年级组课题研究的方向、小组成员分工等,为教师创造自主、开放、和谐、互动,使教师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此同时大力提倡团队力量,更强调集体意识、集体荣誉对个人及团队发张的重要作用,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工作情境,拉近彼此的距离,直接交流与沟通,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被完全激发和释放出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改进、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幼儿园领导自身也获得成长。
三、课题研究能潜移默化的转变对教师技能的要求,是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关键在于教育者怎样利用自身的教育技能来醋精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原来一提到教师的技能,大家就会理解为唱歌、舞蹈、绘画、弹琴等具体的一种或几种的技能,教师经常参加各种技能技巧比赛。但是在具体教育时间中我们发现,这些技巧好的教师并不一定说明她就是具备教育好幼儿的本领。因为这展示的知识个人技能技巧的水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让她们的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些技能技巧对于教育而言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随着幼教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是最为重要的,是关系受教育者今后成长的着眼点。当教师的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她的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是幼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因为有需要才会主动,例如:在进行环保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观察记录。从表面看,作为教师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问题,她们认为在记录过程中有不妥当并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便更细致的观察幼儿,我认为这正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是她们反思内化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契机。于是我们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保护了教师发现问题的智慧花火,这时我发现教师已处在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有的甚至忘记下班。因为思考了,所以教育幼儿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是《纲要》《指南》中对现代幼儿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的教育技能,是在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这种分析与研究的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必备的、需要重新学习与思考的,整个课题工作对教师这种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四、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随着学生临近毕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进行生产实习方面的实践工作。但是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学生正常的实习工作。其中主要表现为:(1)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改革的进行,导致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不具备支持大学办学的义务,因此,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并且部分接受的企业,也在实习薪酬方面,不能够给学生满意的答复。而且部分企业对学生所采取的实习方式,仅仅是进行一部分参观式的学习,实质上并不给学生生产劳动方面的机会。这已经违背了生产实习的初衷,从而无法达到生产实习的目标,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2)在传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主要的实习方式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通过企业工程师对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讲解,进而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但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对于生产工作都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触碰。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生产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这种实习形式缺乏理解,无法进行主动配合,学生的生产实习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3)虽然在工程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高校普遍安排了各种实践课程,学生虽然学习了专业的实践知识,但是在进行生产实践方面,却变得越来越少。这是由于部分高校本身对于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因此,对于学生的生产实践,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2生产实习的改革措施
2.1做好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1)对需要进行教学的课程做好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进行实习的时间,一般都是在结束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学习之后开始的,需要进行的社会实践为半年左右。因此,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必须将所需教学的课程做好安排。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实习都会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即将结束之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拥有充足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实践工作。(2)做好相应的社会考察工作。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学校必须对所需要进行实习的企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进行充足的准备,才能促进实习效果的提升。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必须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做好相应的考察工作,以避免企业与学校所需要进行实习的工作不相符,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水平。进而根据所考察的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纲,让学生根据实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2.2做好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大中型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大中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装备,并且岗位众多,人才需求量大,对学生的生产实践工作,有着良好的条件。而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学校必须和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式,从而构建生产实习多元化教学模式。同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生产实习的参与度,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学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让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方面,有着良好的自主性。这样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时效性。2.3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部分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对于生产实践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无法理解实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无法积极地投入进去,部分学生还为了能够不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而逃离,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影响进入社会之后的发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实习内容来自应用第一线,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导工作。其中不仅包含书本中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让其领略到实践的真正内涵,从而帮助其进一步促进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后续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做好坚实的基础工作。藏地区的经济。借助企业平台,职业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可在未损害企业的利益甚至可获得更大利益基础上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加强与企业合作,能为师生创设更好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场所及实习基地。当然,这一过程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协调和国家政策调控,对那些对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更好的增强已参与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已参与的企业也可带动其他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以促进校企合作更好地发展。借助高校平台,积极拓展与内地省份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加快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方式、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体制、资源、评价等,逐步形成与内地省份职业教育多方位、多层次互动的“源头”与“活水”格局,做到从外部引“源”入藏与从内部引“流”出藏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2)加强职业基础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质量。加强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加强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从而实现地区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对教学模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来提高办学质量和活力,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及品牌专业的形成,为的发展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技术人才,为职业教育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加强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例如:鼓励民办院校引进民间资本,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运用到职业教育发展中,亦或是以其他合作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中等方式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为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财力报账。对此,应不断完善和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制定合理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当前,初等、中等以及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三包”政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畜牧、机电、农林等学科专业实行的是免费教育政策。(4)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在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好各项宣传工作,转变传统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转变广大农牧民传统的教育观念,降低传统宗教教育的负面影响,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农牧民家长逐渐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农牧区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农牧区文化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促进农牧区职业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二是转变农牧民对技术性工作人员的社会偏见,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样化的人才为满足多样化的行业需求,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观念的转变也会极大地激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使其能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
作者:李奕晓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学海.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1.
[2]李清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2011,(9).
[3]彭欧.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李洁.甘肃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1.
关键词:专业发展;文化素养;策略
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存在于教师专业活动之中。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研究,在行动中加以研究,它是把研究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由“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可见,“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义语,课题研究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进步的阶梯,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下面谈谈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文化素养
为教师搭建一种开放的、心理相融的合作学习的交流平台,使教师在彼此的交流中、碰撞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理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途径。因此,我园努力为教师营造交流、切磋、分享的环境氛围,搭建交流的平台,引发教师在交流、共享中协同发展。我们选择与课题相关的学习、研究资料,做到研究未动,学习先行,从理念上预先进入课题研究中来,并随着课题的展开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反思和内化。
二、引导教师行动研究,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科研能力
行动研究能充分调动起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使之成为研究的主体,积极置身于研究情境之中,成为研究局内人、知情者,并经常与自身及研究同伴进行专业对话,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中成长。
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反思习惯
关键词:磷石膏; 预处理; 养护方式; 抗压强度
中图分类号:TQ177.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磷石膏是磷酸或磷肥工业以及合成洗涤剂日化产业排放的工业废渣。磷石膏多呈灰白色,密度为2.05~2.45g/cm3,容重0.85 g/cm3,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晶体。其主要成份是CaSO4·2 H2,且含量一般在70%以上,其次含有磷酸盐、氟化物、有机物及二氧化硅等少量有害杂质,呈酸性,pH值一般在4.5以下。据报道,目前我国磷石膏排放量已超过2000万t,且大部分采用堆放的形式,这样不仅侵占土地,长期堆存还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大规模地利用磷石膏已是国家仍至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磷石膏现在主要用于制备化肥、石膏板、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及生产硫酸联产水泥等。由于磷石膏含有少量杂质会对其应用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在应用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
目前磷石膏用来制备墙体砖材料的工艺正处于发展阶段,有一些相关研究文献[2]。或采用水泥、其它粘接剂作为辅料,或通过烧结、蒸压的养护方式,成本相对较高 。本文采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石灰、耐碱玻璃纤维来制备墙体砖,考察磷石膏预处理方式和养护方式对墙体砖性能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磷石膏取自湖北荆门某化工厂,CaSO4·2 H2在90%以上,含有少量P2O5、F-和有机物等有害杂质。粉煤灰、煤矸石购自湖北襄阳某电厂,其主要成分为SiO2和Al2O3。石灰购自湖北荆门某石灰厂。耐碱玻璃纤维购自襄阳某玻璃纤维公司。
2.2 磷石膏预处理
磷石膏预处理可采用石灰中和及蒸汽预处理两种方式。
(1) 石灰中和。将一定比例的磷石膏与生石灰混合均匀,并陈化一段时间。
(2) 蒸汽预处理。将磷石膏置于密闭容器中,然后通入常压蒸汽,蒸汽温度100℃。
2.3 磷石膏墙体砖的制备
将粉煤灰和煤矸石磨细到100~160目,磷石膏是潮湿的细粉末,一般在60~100目,较小的颗粒填充在形成的胶凝材料中,可提高胶凝材料的密实度。
生石灰可用作粉煤灰的激发剂,磷石膏中的CaO亦能激发粉煤灰的活性,同时其所含的Fe2O3相当于催化剂,能提高物质的化学活性。采用耐碱玻璃纤维作为增强剂,亦可提高产品的强度[3]。基于以上作用及相关参考文献[4,5],采用大量正交试验,确定采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生石灰∶耐碱玻璃纤维∶水=50∶30∶8∶5∶3∶4的配比进行试验。
将胶凝材料与磨细的粉煤灰、煤矸石及增强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再装入尺寸为240mm×150mm×53mm的自制模具中,在15MPa压力下压制成型,即制得砖坯。经以下两种方法养护:自然养护7~28d,常温保湿,然后自然干燥;在100℃下蒸汽养护7h,取出自然养护24h。
2.4 性能测试
磷石膏墙体砖力学性能检测按照JC422-1991《非烧结普通粘土砖》标准执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磷石膏预处理方式
在磷石膏掺量为50%,粉煤灰30%,煤矸石8%,生石灰5%,耐碱玻璃纤维3%的条件下,按照2.3节中所述的方法进行试验,以未经预处理的、石灰中和及蒸汽处理的磷石膏制得墙体砖,然后对墙体砖的强度进行测试,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用蒸汽预处理制得的墙体砖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12.0 MPa和2.6 MPa,石灰中和预处理方式次之,强度值均超过JC422-1991《非烧结普通粘土砖》标准中MU10的强度等级。未经处理的磷石膏所得制品强度最低。
考虑到降低成本,后续试验均采用石灰中和预处理磷石膏,石灰中和磷石膏时,石灰能使磷石膏中可溶磷、氟化物等有害杂质变为惰性难溶盐,消除了有害物质对磷石膏墙体砖的不利影响,便于其凝结硬化,提高强度。且采用石灰中和预处理的方式在满足墙体砖强度等级要求的同时,其处理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
3.2 养护工艺对磷石膏墙体砖性能的影响
根据养护工艺的不同,可有蒸压、蒸养和自然养护三类。蒸压砖经高压蒸汽养护而成,蒸汽温度一般高于176℃,压力在0.8MPa以上,其硅铝活性组分凝胶化反应充分,砖的强度高,性能趋于稳定,但对设备要求高。而蒸养系常压蒸汽养护,未经高压蒸养,水热反应进行不如蒸压充分,但生产设备投资少,成本相对低。自养砖则是成型后经常温常压自然养护制成,此方法工艺简单,投资少,能耗低,但生产周期一般较长。
按照2.2节中所述的方法进行试验,考虑节约投资设备成本及能耗,比较常压养护及自然养护对磷石膏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1。
对比两种养护方法所得结果可知,采用蒸汽养护时,砖的强度性质优于自然养护,达到了非烧结普通粘土砖MU15的强度等级,但自然养护工艺所得的制品强度也达到了MU10的强度等级。
采用常压蒸汽养护工艺,在高温下,粉煤灰和煤矸石的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活化后的粉煤灰、煤矸石与磷石膏作用形成较多的C-H-S凝胶和钙矾石,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强度。
采用自然养护工艺,生石灰的加入提高了环境的碱度,并伴随大量的OH-生成,粉煤灰和煤矸石磨细后在常温下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水硬性胶凝性能的化合物,增加了砖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加入耐碱玻璃纤维作为增强剂,砖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且形成的水硬性材料在潮湿环境部能继续产生水化反应而使砖的内部结构更为密实,有利于强度的提高。
与蒸汽养护工艺相对比,在满足墙体砖强度等级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自然养护工艺更加节约能源,设备投入低,从而生产成本低。
因此,采用磷石膏、粉煤灰和煤矸石作为原料,利用自然养护工艺制得的墙体砖,不仅充分利用废渣、废料,同时节约能源,保护耕地,减少污染,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4 结语
(1)以工业副产品磷石膏为主要原料制备具有良好性能的免烧砖,达到非烧结粘土砖标准的要求,提高磷石膏的利用率,满足磷石膏资源化的要求。
(2)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生石灰∶耐碱玻璃纤维∶水=50∶30∶8∶5∶3∶4的配比下,通过压制成型,利用常压蒸汽养护和常压自然养护两种工艺制得的成品分别达到非烧结砖MU15和MU10两种标准等级的墙体砖。
(3)采用常压自然养护工艺,设备投资少,生产成本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免烧砖生产工艺。
参考文献:
[1] 杨 敏,钱觉时,王 智,等. 杂质对磷石膏应用性能的影响[J] .材料导报,2007,21(6):104~106.
[2] 王 芬,王佩怡,刘长路,等. 磷石膏生产墙体砖的工艺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2010(10): 168~169.
[3] 岳昌年. E-玻璃纤维增强耐水石膏性能的研究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