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教育基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陶艺 基础教育 设计素养 融合
检 索:.cn
Abstract :In our culture and history, ceramic art, 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public concern and attention. Today's society, living standards are improving,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sign life of charm and basic ability to design quality has become one of people's basic quality, universal design literacy training in today's era of cultural divers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basic education high school pottery design concept, design literacy and pottery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form a design awareness, improve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achieve convergenc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Keywords :Ceramic Art, Basic Education, Design Literacy, Fuse
Internet :.cn
《考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百工之技艺是其登堂入室的前奏,然而陶工之事,智者创物为最高境界,是为圣人之作。
可以说设计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空间中。设计教育产生于新时代的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的科技、经济、生活的发展都和它密切相关,这是它最为有效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正因为其如此重要,所以从小培养人的设计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中学阶段。
一、陶艺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设计・工艺”列入中学美术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之一,陶艺基础教育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中学设计教育是个新名词新领域,其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是像一张白纸。因而,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必然存在许多曲折。比如在其目标定位上是怎样解读的;教学范围含糊不清;教学内容杂乱无章;设计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交叉混杂;中学设计教育到底要怎样引导?陶艺,不仅在工艺上有它的独特性,在设计层面上也有其研究性、长远性,在这里只谈在陶艺基础教育中的设计素养的培养上。
在陶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设计素养的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启发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一)实现交互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的过程,并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如何作用?这些都可以在陶艺教学中体现出来,学生在接触泥巴的同时,更是对设计理念与思维的碰撞(图1);(二)提倡个性化设计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以原有开设的课程为切入点,将过去单一维度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独立创意,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二、设计素养教育与中学陶艺教育的融合
(一)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对较完整且知识架构较严谨和知识范围较宽广的的学科体系,因此基础教育中设计素养的培养价值的新定位应以使学生形成设计习惯为主,那么,教授给学生的应是这个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
大家知道大学设计专业必修的三大构成课程是成为专业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可以让设计师的表达意图切中要害,但中学设计教育的重点是基础素养的培养,而非学习某种技术。所以说,在中学阶段涉及太多的三大构成的知识没什么必要,应该点到即可。
繁多的设计种类,那么基本的设计是怎么形成的呢?“设计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计划、构思;第二是将计划、构想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第三是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2]任何设计的形成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这三个阶段,“不同的设计领域有不同的规律和现实的特殊性,同时又遵循着设计思维发展的共同方向,相互渗透、联系和影响,并且也体现出融合的迹象,”[3]通过陶瓷材料的教学参与,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里面要遵循的设计思维,逐渐形成设计素养,这才是目前我们要做的。
(二)中学设计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设计的基本元素;2.设计的基本法则;3.设计的一般方法;4.设计的一般过程:概念定位――方案制定――草图和制作模型――设计评价与反馈;5.在中学阶段的陶艺基础教育中,首先在学生对材料、形式与功能三者关系的把握上要重视起来,使之融会贯通,学会分析一件作品;6.在对上述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上,陶艺这个具有生命力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在愉快地气氛中把这些具体设计共同遵循的设计思维教授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结合陶瓷材料进行阐释,这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设计。学生在理解设计的共性特点的同时,达到设计素养与陶艺基础教育的融合。
三、设计在陶艺基础教育中的体现
设计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这里先说一下在陶艺基础教育中的诸多方式,陶艺的成型工艺中包括泥片成型,盘筑成型,拉坯成型等。(图2~7)
四、教材的实施价值与可行性
如图8寿光市世纪学校学生个人感想美术教材实施的价值在于“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4]陶艺属于教学的延伸,而谈到陶艺教学实施的价值在于创新性实践和三维目标的外延性探索,这种探索是值得的,科学的,是可行的。首先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很难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高考激流中忙的身心疲惫。选择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又能让学生愉快地来实现美术教学目标,是开设陶艺课的初衷,而师生互动、快乐学习,让学生在“不以为是在学习”间获取知识和发展诸如审美、创造及合作等能力。材料的准备和师资的考核,不应该作为主要困难,先从基础开始,慢慢形成自己学校的规模和适应发展的流程。
五、陶艺基础教育中培养设计素养的价值
首先归结为三个方面,艺术价值: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消费,从而产生了设计这种创造。陶瓷设计是陶艺精神活动的充分体现。陶瓷设计需要一种意念,更需要一种文化意识,这才是设计的归宿,在基础教育中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阶梯性的阐释每个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继而让学生主动体会并且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尺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散性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制作来自自身生活的物品,例如近些年提到最多的“手作”一词,或者对正在使用的物品加以改造升华。
科学价值:比如在一个陶瓷器的产品结构的规划上或者是某块面的色彩搭配上,都涉及到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设计本来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交叉学科。这样来看学生培养设计素养的科学价值在于每件作品的形式与功能等具体案例分析上。简言之,在陶艺基础教育与设计素养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设计某个作品要具有科学依据,并且理解作品的科学性,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设计理念,从而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具备设计素养。其次要鼓励学生形成勤动手的好习惯,比如制作模型。一般在构思一个茶杯,咖啡杯或者是牛奶杯等杯子时,某些怀有很多固有思想观念的人想的最多的往往是如何有创意,如何推陈出新,但如何让其适合生产,怎样拿起来最舒服、最便捷,以及多种杯子的用途知识等等实际问题,在随着课程的一步步深入操作过程中逐渐发现并解决它们。所以说,要真正理解其科学性,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制作过程。强调设计素养教育的科学价值,就要强调学生体验陶艺设计的工艺流程。反过来,理解其科学价值,也从侧面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上。作为生活的见证很大程度上是从这些具体的设计作品中反映出来的。
社会价值:1、设计素养的培养应与陶艺的基础教育接轨,借用陶艺自身的材料美感和资源,促成设计的观念教育和设计的能力教育与陶艺的基础教育融合,发展有天赋的孩子的学习和研究潜力,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做出应有贡献。2、中学陶艺基础教育倡导低碳环保理念,这种理念通过课堂让学生从小树立起环保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相信中学陶艺基础课程的实施会越来越明朗化。
设计素养的培养一定基于快乐、健康的学习为出发点,给孩子们一片可以创造的天地,通过动手、动脑、一方面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另一方面学习一些简单理论知识,对特殊材料在其特制的加工工艺过程中,学会创造,享受创造带来的身心快乐!同时丰富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达到全面培养的目的。
注释
[1] http:///link?url=xy6CFEb-Rrn0jP9aZmRi3Qd5-tsXB6TY4seFUrukwVM8G_cCihwr4FiXir8WSFjaQWsbjl82EHpvPWvw6UTBpq
[2] 曹川泉.艺术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0.
[3]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人出版社,2007:200.
[4] 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J].明日教育论坛,2001(3):28.
参考文献
1 少儿陶艺基础教育陶艺教学研讨专刊,2004.
2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 尹少淳主编: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而更新传统观念,拓宽思路,开阔眼界,真正认识素质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从小学时就学习绘画,美术基础较好,临摹画册和课本范画,都能够临摹的很像印刷品,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可是在“即兴创作”课上,却无从下笔、不知所云。再看有些美术基础不扎实、甚至基础较差的同学却得心应手,画的随心所欲,可谓五花八门,无拘无束中透着天性的灵秀。作为美术教师看到学生这般主动的发挥自己创造潜能,心中充满了喜悦。
当然具备临摹能力,缺乏创造能力的现象并不普遍,却反应出了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排除家庭和社会对美术教育认识上的偏见与误区。国内许多学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却见不到实质的实施行动。
由于体制的原因,高考升学率始终是学校的重中之重。美术教育设施不完善,很多学校不认为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多数中学上美术课仍在普通教室,没有专门的美术课业教室,许多美术专业课程无法展开,学生临摹课本成了美术课唯一的教学手段。也有一些美术教师图省事,一进教室就让学生翻开书本临摹了事。这种现象在美术教学中反映突出。另外,多数仍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美术作品的好与坏,对表现性的,强调形式美的抽象作品嗤之以鼻,这与美术教育历史有关,也与教材编写重点、难点的偏倚有关,又与多年来美术课堂讲解不深、不透有关,还与世俗的认知观念有关。
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论好坏、不分青红皂白的给孩子买临摹画册,不管艺术水准高低,也不懂什么是“适合年龄段”,无意中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学生天性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发掘,把艺术教育简化为能画两笔画就算完成美术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完成和实现教学目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有效的、全面的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有别于它类课程的教学,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1.欣赏课2.绘画课3.制作课4.工艺课。欣赏课为感受美、认识美的过程,绘画课、制作课、工艺课是实践、亲历、感觉和发现美的过程,最终实现能够具备创造美的能力。
显而易见,营造学校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创建专门的美术课教室是首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在普通教室临摹课本”的必备条件。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往往不单纯指天赋的“直接兴趣”,还包括不具天赋的“间接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间接兴趣”转换为“直接兴趣”尤为重要。现在中学美术课的问题是相关辅助教材、欣赏课教材资料的缺乏,有些课本经过多次印刷,色彩效果非常差,画面模糊不清、数量有限,很难使学生真切的体会作品的美感。所以,具备一定数量的画册、光盘、网上下载资料、电脑硬盘、制作CAI课件是必备的条件。这样可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发掘创造潜能。
中学生团校是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学共青团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共青团组织对全体团员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修养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团的基础知识,提高团员思想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学校。为了加强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校团委秉承学校“立足规范、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不断地组织和参加了各项具有教育意义、形式新颖的活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学生团校建设,于年1月被授予“黄陂区中学生示范团校”光荣称号。
一、以完备的计划和安排作开端
我校团校自建立之日起就按规定筹建有一系列的应有设备,将我校多功能教室建立为团校教室,并悬挂有“中少年团校”的牌子,教室内还悬挂有团旗、团徽等相关标识。我校团委依据《中中学生团校章程》开展团校相关的日常工作,在每个学期之初就通过改选组建起由学校主要的党政领导、团委委员与优秀教师代表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具体研究、确定本校青少年团校的具体工作,并切实解决团校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团委每学期都要制订团员发展工作计划和团校工作计划,明确了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要达到的目的等。每学期,我们根据计划安排,围绕团校教材对学生进行各类培训,课时达到了既定目标。
二、以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充实教学
我们中团校一直以来就使用本校所编排的教材。教材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进行讲解,内容包括:共青团的光荣历史,共青团的组织情况,共青团的章程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团员意识、公民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们还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有关书籍,要求他们要阶段性地写学习心得。团校学习结束后,我们对学员进行了严格的知识考核。在进行团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请有关教师进行团歌的教授,并要求学生在成为一名团员后要能唱团歌、深刻领会团歌的内涵。在原有基础上我们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增添了红十字运动、志愿者活动、安全救护常识、心理健康与调节、文明礼仪常识、感恩教育等内容,还通过播放优秀励志电影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来教育团校学员。在培训期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现有的设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组织团校学员到校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经常性地深入社区,为社区的工作尽一份力,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三、以严格的程序来发展新团员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
长久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向于服务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满足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其结果是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反思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强调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引导式教学是美国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采用问题、任务、案例等方式,调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引导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资源向导、学习顾问和学习伙伴。目前国内关于引导式教学的研究较多,引导式教学的设计纷繁多样,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总结了中学体育课程引导式教学的设计程序,总结了引导式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进入任务及问题情境——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实践——展示、交流与评价。
二、引导式教学设计程序分析
1.进入任务及问题情境
引导式教学的开始一改传统课堂“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正向教学程序,而是以学习任务和问题为引导,形成“学生先学,老师后教”的逆向式教学程序。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包括“任务引导式”、“问题引导式”和“任务及问题引导式”三种方式。教师的引导可以发生在在前续课堂结束部分,也可以发生在本次课堂的起始部分。在前续课堂的结束部分引导后续课堂的教学,一般采用任务引导式,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在下堂课之前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合理利用给学生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点是学生的学习不在教师的控制之下,造成学习结果差异较大。在本次课的起始部分引导则便于教师管理和控制,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致,合作探究的效果更好。
2.引导下自主学习
确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后,每个学生的手中都有一份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材料的引导自主学习,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通过材料提示、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形成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即构建知识。
3.合作、探究与实践
合作、探究与实践是引导式教学的主要部分,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探究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知识一般属于程序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怎么做”或“如何做”的知识。那么学生关于运动技能知识的建构,需要大概概括运动技能的要领和练习程序,同时总结小组在练习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则可以向老师提问,教师尽量不直接给与答案,而是以问题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
4.展示、交流与评价
(1)展示和交流展示和交流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个人和团队的学习成果,反思不足。通过展示和交流,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也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发现和欣赏他人,更加享受共同学习的过程。
(2)评价引导式教学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合理、公正、及时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要与学生的探究直接联系起来,除了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在整个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均要适时对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三、小结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老师除了教授知识之外,更多的是陪伴式的引导,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引导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白几个重要原则:①各个阶段均有限定的时间,以防止学生讨论时间过长;②每一个阶段教师均需引导学生进入状态;③当学生需要交谈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但是,在提问阶段不允许学生交谈。④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和学生互动,并在适时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虹,王栋,邢楠.论工科大学专业课的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151-152.
[2]王东,杨磊,付彬,李仁发.计算机网络课程引导式教学的实践示例[J].计算机教育,2012,(02):58-61.
[3]曹巾章.篮球战术基础配合教学中运用“思维引导”式教学法的构想[J].四川体育科学,1998,(04):73-75.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是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前提。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化”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和关系。
二、充分展示教师的文化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门学科,往往是从喜欢某门学科的老师开始的。而学生对该老师的喜欢,并不是因了该老师的漂亮或帅,而往往是缘于老师身上所具有的某种内在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语文老师身上,就是一种文化的魅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这种喜好并非是“学高为师”的缘故,乃“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结果。教师的满腹经纶会对学生产生莫大影响,学生会因此暗暗地、由衷地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他们会被老师优雅的谈吐所迷恋,会被老师风趣的语言所吸引,会为老师广泛的阅历而折服,会为老师那渊博的知识而倾倒。渐渐地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也会越来越高大,渐渐地老师便成了他们心目中楷模,甚至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从而使他们产生对这种文化魅力的强烈的追求的渴望,这就无意识地诱发了他们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
为此,教师要不断培养、不断巩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 ,让自己身上充满并散发着文化的魅力,且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要让这种文化魅力充分展现并深深的吸引每一个学生。这样就能于无痕处见诱导,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语文课堂。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正确的爱憎忧乐等情感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普世情怀。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启示
引言
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学习观。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的教学也会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让更多人重视起来。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中学生物偏重于介绍大干世界、万物生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研究结果也可供高师院校有关学科教育研究者参考,以培育出更加适合中学教学的未来教师。
1.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不足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了解新课改理念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但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讨论、探究,很可能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或者学生对结果理解不够,从而容易忘记并且不会应用于实践中,这就有悖于学习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被更多的注意到,并且大多数教师偏重于让学生使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认识到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与问题性,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传递与执行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以及接受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却受到冷落。这样会导致教师只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却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习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2.新课程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力度不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课程理念提出之后,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其在一线教学中实施,通过调查实际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具的使用、课程内容的来源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新课改的实施力度.
新课改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既是对实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又是对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学生由于缺乏直观的实践过程,会使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使知识变得晦涩难懂,更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此外,从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备课内容来看,大部分教师以考试内容作为主要依据,而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学科知识的发展则被忽略,这严重违背了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没有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缺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应该作适当的角色转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
3.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现状的原因及对策
3.1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的原因
3.1.1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通过改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教学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注重全面发展。从教师角色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学生观来看,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此外,还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理念的基础上着手教育教学工作,争取将其贯穿在教育工作中。
3.1.2生物教学方面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新课改提出的实际意义在于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一线教育工作者早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传统理念中的生物学知识的机械传授与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相比,明显能够感觉到传统方法所需的时间、精力更少,并且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更能体现教师的权威性,给教师以精神上的饱足感。因此,新课改理念中的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让教师们倍感压力,并且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在实施过程中便会“缺斤少两”,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3.1.3生物教师专业化的欠缺
2013年度小课题立项申请表及开题报告
负责人 陈林志
学 科语文 学历本科 职 称:中学一级教师
年 龄43
参加工作时间 1991.7.1
QQ号80642646 邮箱806426462@qq.com
新浪博客网址
课 题
名 称
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
小课题其他成员
姓 名
职 称
工 作 单 位
陈林志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汪晓菊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陈博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罗长安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选题缘由
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1、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内涵,探索班主任专业化的内容、要求、与意义,研讨农村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途径与方法;
2、立足本校,通过对班主任的评价研究和班集体的评价研究,梳理学校的现有规章制度,改进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摒弃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打碎敲”的班主任管理方式,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地班主任选拔、培训、评价、管理的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将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等基层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引入课题研究中,增强我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教育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5、通过课题研究,试图将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新事物引入我校并努力使之在农村初中学校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二、研究专题:
1、班主任专业学习模式的探究
2、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探究
4、班主任队伍的管理与发展
三、研究内容:
A、文献学习:
1、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2、班主任成长规律和因素。
B、自主发展研究:
1、班主任自我成长探究、责任、工作方法。
2、特殊学生的教育,班风的形成。
3、班级文化的建立。
C、培训策略研究:
1、培训策略研究。
2、班主任工作展示。
D、评价机制研究:
1、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2、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法、班级评价。
3、班主任论坛。
E、管理策略研究:
1、班主任资格聘任标准。
2、班主任工作过程管理办法。
3、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F、成果对比分析:
1、班集体对比分析。
2、班主任对比分析。
四、研究的方法及工作安排
A、问卷调查法:
1、班主任工作心态、工作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 汪晓菊陈博 罗长安
对象:本校2/3现任班级班主任
方法:问卷调查、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2、班主任专业水平调研
责任人:汪晓菊 陈博罗长安
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介绍。
工作呈现:班主任工作经验集,疑难问题汇总。
3、班集体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 汪晓菊陈博
对象:中心学校班集体和九年制学校班集体
方法:现场查看、学生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时间:2013年3月
工作意义:
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策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使我们明确研究的重点,确保研究的实效性。
工作要求:
1、各调研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准备材料。
2、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任务。
3、及时拟写调研报告。
4、收集过程资料。
(二)文献法。
责任人:陈林志
学习内容:
1、班主任工作职责。
2、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优秀班主任事迹。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理论。
4、班主任素质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人员:集中学习陈林志
自学;全体教师
学习呈现:学习心得汇集。汇总 陈林志
工作意义:
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引领
工作要求:
1、集学: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每次确定学习主题、主学人、主讲人,拟定三个月集学计划。
2、自学:在集学的基础进行,全体教师必须坚持自学,拟写学习心得。
(三)行动研究法。
责任人:汪晓菊
1、班主任自主发展研究
人员 全体课题组成员
内 容(1) 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博 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安全教育方法集
内 容(2)评价激励方法研究
负责人、汪晓菊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激励策略案例集
内 容(3)家访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家访心得集
内 容 (4) 小助手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小助手培养案例集
内 容 (5)学困生的转化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学困生转化策略集
内 容 (6) 特长生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
工作呈现:班主任特长学生培养策略集
内 容 (7) 心里辅导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心理教育案例
内 容 (8) 班级文化建设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文化建设论文集
内 容 (9) 班级管理策略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管理建设论文集
内 容 (10) 留守儿童教育
负责人、汪晓菊 陈博
工作呈现: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集
意义: 通过班级工作的行动研究,使班主任教师在实际工作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了解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工作要求:
1、全体班主任教师和课题组老师必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积极撰写心得、案例和论文。
2、子课题负责人,要按时完成案例论文的收集、整理工作,并积极组织相关评选工作,选报优秀论文参加上级的评审工作。
(四)实验法
1、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培训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
2、方法: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进行比较、分析。
工作呈现:形成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材料。
2、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2、方法:根据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要求及农村小学实际拟订《建民办中心校学校班主任任职条件》(试行草案),在实践中研究。
3、工作呈现:形成《建民办中心校班主任任职条件方案》
3、班主任评价机制研究
1、责任人:陈林志
2、内容: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评价的作用。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方案。
4、班主任队伍管理研究。
1、责任人:陈博罗长安
2、内容:研究班主任聘任方法、过程管理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四)、研究的意义
1、以此项课题研究,统摄我校的班主任工作,从“班主任专业化”新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此项课题研究,将有可能为我校打造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型班主任队伍。
3、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条例》的顺利对接
单位
审查
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县(区)基础
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基础教育
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注:1.申请课题教师必须在新浪开题博客;填机号、QQ号、邮箱地址、博客地址;
一、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可“一刀切”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所提倡的。他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自主探索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养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我们一直都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式学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认为发现学习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批判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陈旧发霉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发现学习”也相应的有其自身的不足点,就它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对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它也并不具备让所有的学科或是学习阶段都能适用的条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真正获取似乎并不应该简单的以何种学习模式作为条件,发现学习确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又怎能说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抑或接受式的学习不够传达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应有的技能呢?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所谓的机械性学习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并不进行自我的一种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此种学习既没有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一种求知欲,也没有提升智力水平,与此同时,发现学习也不会绝对等同于有意义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或是不同的知识类型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相对来说,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没有达到学习某些知识的要求,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实际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探究应该双管齐下,互相配合,我们应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类型等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发现学习或是接受学习抑或是某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适合、最唯一之选。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结合起来,认为传统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应该摒弃的。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发展和变革起来的,就像杨启亮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抉择》书中所说的:“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有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大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不应该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彻底摒弃,而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方式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或应有的教育特色。
2.教育体制的制约
如果就单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就单改变学习方式来医治教育问题,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教学方式似乎可以改变教学的很多东西,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提倡,但是其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如不作根本的改变,哪怕平时的“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喊得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都不敢自主了,学习也都不敢靠学生的发现了,都要紧紧围绕考试这一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或高考的一张试卷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升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教育的现实印证了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有密切、复杂的关系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中发展的。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还是功利化的,学习就是为了谋得生存,其次才是自我提升及至精神层面的满足。
3.民族性格的不可忽略性
摘 要: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每日必做之事,所以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成了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结合教学实践,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组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效课堂;特征;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需要精心组织高效课堂教学。曾记得华东师范大学李士铸教授说过:能够适合当时、当地学生的现状和他们发展的教学是高效课堂的最终评价标准。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高效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1.自觉参与,大胆探索、质疑和创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永无止境,贵在创新。在基础教育中,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如何大胆探索、质疑和创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应当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胆探索、质疑和创新的程度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2.快乐学习,高效互动
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是特别注重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所以,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快乐地学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高效地互动、合作提高的过程。
3.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一个学生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能无视这一客观存在。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高效的课堂必须在教学目标和问题的设置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组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我们只要一提起高效的课堂,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快乐学习、高效互动等课堂场景,但高效的课堂教学绝非表面上的热闹。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度”
要知道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个性鲜明、独一无二,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在备课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一定要“适度”,不能将所有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新课标对不同的年级、学段都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应当对新课标进行认真研读,进而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规律,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
在基础教育中,组织课堂教学高不高效?关键看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那么教学目标就会很容易实现。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适当”。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引人入胜,其价值比教学内容本身要大得多。在这里,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高效互动,大胆探索、质疑和创新。作为教,首先要积极创新,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观念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有疑问的课堂使之变成无疑问。然而,知识的价值恰恰在于使学生存在疑问,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从有疑问开始到无疑问结束,而应当是从有疑问开始到又有新的疑问而结束。所以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不断质疑和创新。
(2)遵循教学规律,探求高效教学方法。教学其实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所以教学方法同样包含两个方面: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前,一定要将自己假想成学生,看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法自己是否能讲明白。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比如,如何引入新的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疑问等,这些都必须切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实际。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算得上是高效的。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前、中、后,周围的人和物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要抓住周围发生的新鲜事作为教学的有效资源来使用。比如,当前的流行歌曲,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巧妙当成课件资源加以引用等。高效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表演舞台,而应当是教师和学生高效互动、心灵碰撞的舞台。
总之,高效的课堂是彰显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课堂。要组织高效的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不断地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整体设计,进而组织好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袁野.浅谈如何打造一堂好课[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78-79.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一、交际教学法的内涵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它让学生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也让学生在交际中检验自己的语言,然后在交际中改正,最后在交际中达到真正的准确。
二、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特征
1.注重实践性
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活”不仅指形式方面的,更要指内容方面的。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是它“活”的体现,活动内容的综合性也是它“活”的体现。它是鲜活的内容和富有意义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的。在“做事”过程中,学习者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讨论、去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理解、认识,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加强互动性
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在整个活动中,都存在着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互动。
3.发挥主体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采用生动、灵活、富有启发性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
长期占据英语教学中心地位的语法翻译法和在此方法下培养出来的英语教学师资队伍仍然是我国目前英语教育的主流。传统教学法适合我国以成人为主的英语学习者,而且在这种英语教学法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也为我们在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但不可否认,传统教学忽视口语和听力训练;过于追求语法的精确性,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等特点。所有这些都与交际法的基本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四、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体会情景,提高兴趣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学到英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力、发掘交际体裁,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景和多种活动,如全班活动、分组活动等,可借助文字材料、图片、画面、图表等,也可结合教材设计演、唱、画、游戏、口诀、压韵诗等,使学生充分投入到英语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如学完了“购物”后,在教室里布置一个大柜台,摆满学生们喜爱的物品,让他们分组表演购物情景,再由大家评选最佳表演者,并当场颁奖。这样大胆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独立去想、去练、去说,既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优化基础知识教学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优化基础知识教学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正确处理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求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语言知识,学会运用语言。在教授语言基础知识时,教师应本着“体验、反思、归纳、总结、计划”的原则设计活动,即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语言,对所感知的语言进行反思后再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设计新的活动来加深印象。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始终围绕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善于模仿,爱说、爱唱、爱表演,学得快,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教授新单词,利用所学的句型进行造句。如学会了ruler时,学生们乐意尝试的欲望特别强。因此可以适时地抓住时机,诱导他们积极参与,满足其心理欲望。
A: I have a ruler. It's red. Do you have a ruler?
B: Yes, I do.
A: What colour is it? Is it red, too?
B: No, it isn't. It's yellow.
A: Where is it?
B: It's here.
通过这样的分组对话练习,使学生们在交谈中操练各种句型。大胆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独立去想、去练、去说,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
3.精心导入交际情境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如何根据情境创设要求,利用多种办法,合理、恰当、自然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活动,是交际教学法的关键。
在教第二册Lesson34“Asking the way”时,教师可把教室作为一区域,课桌当作地点,每行桌子间的空行作为马路,然后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问路,有时还可以更换路名,地点,学生完全置身于情景中边对话,边表演,效果颇佳。
五、结论
交际法以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最主要的宗旨,它的教学特点是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过程交际化既克服了语法翻译法培养“哑巴英语”的弊病,又克服了听说法那种只停留在句型操练的不足,它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英语的整体素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作用甚大。初中英语交际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卫芳.初中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形式与要求.江西教育,2003.
[2]张祖丽.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一、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机房管理不规范,我们不时会在机房发现以下现象:刚
上完课的机房桌椅凌乱,桌面上或键盘下到处有杂物、纸屑等,主机还在运行而显示器已关闭了,屏幕保护出现不文明的语言等等。
针对以上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对策:首先,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在练习中经常提醒学生发挥小组的监督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其次,课后安排学生及时检查,轮流值日,把不讲卫生、不按程序关机的同学的机号记下来,在下一次课给予通报,教育并引导他们学会自律。再次,教师要有的良好的素养,不要忽视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要规范操作,要十分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结合生活实际,深挖教材,发掘教材的育人因素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要素蕴藏于知识讲解内容中。
譬如,在学习“画图”的教学过程中,选取“画美丽家乡”的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来向学生灌输“爱家乡”的集体主义思想;在word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让学生制作给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贺卡,以此进行友爱、亲情、感恩教育;在讲解ppt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祖国、家乡、学校的资料,在《长江之歌》的雄浑背景音乐中、在圣洁的雪山、绚丽的风景、悠远流畅的沿岸概貌中,让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感油然而生;在Excel教学中,结合奥运会、全运会、校运会的举行,让学生收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获得金牌数,通过金牌数的变化,然后用图表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金牌数不断增长,祖国在不断强大,使学生树立的民族自豪感。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在信息技术中,资源共享则是共同生活的前提,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就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现在学生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经历,
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乏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中的讨论气氛,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的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任务,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技艺;编排一份电子小报;其他学科的的资源整理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使用。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课外作业要独立完成,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集体竞赛活动,并由学校开办业余电脑科技活动课,等等。
四、在网际交流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德育教育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德层次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和道德伦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双管齐下”:第一,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新生活;第二,培养学生网络的“环保意识”。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文明行为,如:在发送垃圾邮件甚至带病毒的文件、捏造虚假信息散布含有不健康内容的邮件、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等。结合网络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育学生的公德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地形教学;指导方法;思考兴趣
在基础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地形教学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以怎样的思考方式来对待地理教学中的地形教学,这对中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地形教学并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整个地形学习内容的讲解,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地形的自主思考以及对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地形教学思考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让中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参与到整个地理学习之中,使中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以及智力发展等诸多方面通过情景教学得到更好的跨越和延伸。本文针对初中学生地理教学中地形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就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展开了分析。
一、针对地理地形教学过程的思考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在地理地形上的独立认知能力,引导中学生解决地理地形中遇到的难点,是整个地理教育教学的难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复述一遍,而是要设定一个明确的、长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接受学习地理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加深印象。
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老师都是按自己手里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来为学生进行讲解,可是完全靠讲解书本上的“死”知识并不能带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形教学方式,完成看到、读懂、思考、延伸与交流这些过程。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老师讲课的一个基本衡量标准,是不可缺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存在,使得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少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无法激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兴趣。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年级的中间阶段,他们刚刚摆脱小学生的幼稚与懈怠,又要面临中考带来的升学压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地势与地形”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地图总结我国的地势特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讲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种类,并在图上标出三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简要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的影响。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简要说明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画出地理地形图,并将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阅读之中充分地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心中留下最鲜明的地理地形印象。
“一切创造力都源自思维,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在地形中寻找不懂的问题,教师做好提前知识储备,随时回答学生在学习地理地形中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将地理地形图的特点通过讲解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地形图的魅力。这样既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又可以引导学生从地形图所提供的信息中了解整节地理知识的主旨,加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积累为基础,为学生的未来阅读做好铺垫。遵照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产生互动,共同讨论,丰富地理地形教学形式。
二、培养学生对地形思考的兴趣
构建思维模式是学习地理的关键。如何构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并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便是地理学习的思维建模。因此,重视学生独立思维模式的开发和应用,稳固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教师可以在这其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用科学思维方法学地理,思考地理问题,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感受地理地形图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利用地理思维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搞清楚地理思维模式的根本,说明地形图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探究其中的知识。其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解答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创新等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地形学习方法,利用正确的、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地理地形学习产生兴趣。这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前提,将地形图的学习变为一个主要学习过程。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难题,当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时,就容易知难而退,期待老师的讲解,这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寻找学习伙伴,使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也应正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求学生发言并相互吸取好的地理知识学习经验。
因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地形的认知性也就变成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把地形图的讲解融入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并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标准及中学生的具体知识储备来讲解。事实上,如果教师可以和学生处在同一学习高度上,对地理地形图进行深层次思考,并为学生制订不同的地形解读方式与范围,这样也就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和真实地形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对地形图有更深的理解,在学生学习之后可以安排课外学习指导,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以此完成课外指导的完善与巩固。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写的读后感进行评价与分析。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识素养,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每个人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天然形成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并由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形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养成自主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地理知识储备量,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教师也应该熟悉地理地形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地形教学方法,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得到更好的结合。做好每个阶梯的重点思考,每个阶梯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帮助学生认识每个阶梯的地形种类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为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倩阳.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绘图技能培养的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
[2]李峻峰,石高俊.地图能力的考核和地图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12).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在中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编写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二、教师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三、对学生的评价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现代语言 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42-01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1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关键词】 职业高中 数学基础教育 教学策略
1.数学基础教育的作用
数学是职业高中课程的一门文化基础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使学生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形成数学的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作为“思维的体操”,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已经极大地一说明了数学是一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更是把数学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数学已经成为了个人生活和工作技能的一部分。
2.职高数学教学面临的形势
由于传统体制造成的升学心理,初中数学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的倾向,重视学习尖子,忽视了大量的所谓“后进生”,加上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许多学生都进入普高学习,使职业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低。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实施面临着十分大的难度。
职高数学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延续,它仍旧履行着“培养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两大职责。但由于加入了职业教育因素,它就不能只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简单翻版,而应该有所创新。创新是进步的原动力,有创新才有特色。目前职高数学教学问题多,现状堪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职高数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把职高数学与普高数学混淆起来,将普高数学教学法生搬硬套或略加改变用于职高数学教学。教学方法不对路,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笔者把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摆在众人面前,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探讨教学对策。
3.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构想
3.1 大众数学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为一切人的数学”这个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数学的观念转变:允许数学可以非形式化,允许数学可以凭直觉而非逻辑,允许数学可以没有严格的证明,也允许数学概念通俗而不严密。教师对数学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在面对大多数在数学方面属于后进生的职校学生,就可以在教学模式上与传统有所改变。
3.2 尝试成功体验的教学策略
尝试成功体验的教学思想包括下面内容: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育改革,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形成了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以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习动机,改变自卑心态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3.3 数学困难生的个别矫正策略
相比初中数学,职业高中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己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产生学困生。
3.4 差异教学策略
从数学教育的现状看,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应该是形成大量数学后进生的主要原因。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不是造成大量数学后进生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存在着极为明显突出的差异。“差异教学”是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分为几种不同层次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讲究的是在共同特点的基础上,重在对个别差异的补救与拓展,“差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的基本原则。它在教学的深度、进度上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着重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 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需靠正确的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的教学评价去引导、激励和调控。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
3.5.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方位的。做到评价的内容既关注知识技能,更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有书面作业的评价,也有课堂提问的评价,还有实践活动中的评价。既有书面评价,也有口头评价。同时采用多种激励性评价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提高。
3.5.2 同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