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美术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的中国也在进行着经济模式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促进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繁杂和被动。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压抑等负面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信仰出现庸俗化、实用化的倾向。这是当今形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美术教育使人获得一定的发展潜能,它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因为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高尚情感;既可以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又能激发人的神圣使命感。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尚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表现能力
比起其它学科更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美术本身特征来看,创造才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而美术作品的价值恰恰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美术的特征就是自由发挥,这是因为它相对于社会生活更少受到规范化的制约。人的很多愿望无法在社会中付诸实现,而能在美术创造的想象中得以“实现”。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人能够拥有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新东西、新方法的发现。然而,在这自由创作过程中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随着一个过程的深入推进,还必须明确与之相适应的技术问题。这一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促使美术创作者获得强烈的创造意识,各种工艺操作的方法与技能也不断的的提升。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学生在这一阶段里,个性还未完全形成,可以通过美术这一特殊课程加以教育培养,培养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事物,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共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正因为美术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形成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所以美术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美术课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既包含情感与理性也包含脑力与体力等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促进学生脑的潜能开发与全面发育发展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学;养成教育;素质;教学;体育
一、提出问题
1.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体育教学的养成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养成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养成。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养成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养成。养成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养成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养成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二、分析解决问题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
大部分教材都有一定的主题思想、情节、竞赛成分和比赛规则,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游戏、比赛特有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精神,让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作风,培养学生为集体贡献的责任感,通过比赛,游戏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犯规就要付出代价,感受到在社会上更应该遵纪守法,按规则办事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充分体现公平竞争,以及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做人准则,更要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
3.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上课要穿轻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能穿皮鞋、拖鞋、高跟鞋;衣袋里不能装有碍活动和影响安全的物品;预备铃响后,应立即到指定地点集合,由体育委员整好队;上课铃响后,体育委员向老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不能迟到、早退、旷课,有事要先请假;课中专心听教师讲解,细看动作示范,善于开动脑筋,分析理解动作要领,力争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爱护公共财物,协助教师布置、收拾场地、器材;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后小结,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练习,养成自觉、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体育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是课中养成工作的基本体现
严密的教学组织工作本身对学生就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在组织教法的各方面都考虑得周到。要善于队列、队形的调动,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集队协同动作的技能和习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设备,以加强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加强对场地、器材和上课服装的检查,教师必要的帮助保护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以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积极分子作用和组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建议
1.利用处理突发事件实施养成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好与坏的典型事例,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在课中意外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如遇刮风、下雨,学生间发生冲突,场地设施出现意外变化等,教师要从容处理,借机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排除困难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好的现象给予表扬、鼓励,分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及时处理,进行教育、帮助。
2.发挥集体作用实施养成教育
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关心和协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来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要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启发和教育学生对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的养成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给学生起模范表率作用,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作为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中国期刊网
[2]孙玉.发展性评价的现实意义.延边学院学报
[3]秦刚天.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与教育.信天学院学报.2011.3
[4]Rosa EM,Kramer,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intimamedia thickeness.2011.8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育 留白
新课标要求教师既要发挥主导性,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留白教育中,要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不完全越俎代庖,而是留下适当的空间,激发学生愉悦地投入到学习和创造之中,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留白艺术呢?以下就此问题做了一些分析。
一、中学语文留白教育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讲究一点留白艺术,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中学语文的留白教育有哪些重要性呢?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堂高效率的课不是两头无剩的满堂灌,而是要在知识的衔接处适当留白,充分发动学生去思考、去解决,教师的作用是适时地加以点拨,给予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欲望的激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由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是“全息”,这样就形成一种“潜伏着的信息”。留白,从表面看来,相对减少了传递的信息,但客观上却促使学生主动接受信息,并逐步学会获得更多信息的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来看,留白可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探索、发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主动地构造知识。例如在讲课时,可以根据中学生有好奇心的心理特性,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在讲解中给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顺便讲些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2.让学生有时间去领会和体验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课堂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去反刍、去领会、去体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只重视学生给出的答案。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又能有如何好的结果呢?这种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试题库”,造成大批学生暴饮暴食、消化不良,猴子掰玉米,到头来一无所获。因此,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得有个悟的过程,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留下悟的空间和时间。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的“空白”,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愉快的感受,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更好地体会文中的妙境。例如笔者曾上过一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课前,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括动,如参观莲塘荷池,搜集有关莲的资料,在组内讨论,甚至争辩有关莲的各种问题,进行关于莲的诗文朗诵。课堂上,由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有读(搜集到的古今作家诗人对莲描写的片段、诗句);说(介绍莲的种类、习性、色彩、用途);听(听配乐咏荷诗文章,倾听其他同学讲述荷花的传说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在说、听、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自己的感受,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二、中学语文留白教育的措施分析
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有效地激活课堂,巧妙留设空白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1.创设情境,启发提问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当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考,放飞思维,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或有缺陷。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圆满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因此,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2.开阔视野,预设活动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阔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刨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中学生物;生物教学;环境教育;环保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会议签订了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新协议。而联合国会议的前身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那次峰会的目的同样使协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需要采取的相关行动计划。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当今世界在人类物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出现了一系列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矿产资源开采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与生物科学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最广泛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在中学生物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相应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课堂教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各项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在中学的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生物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课程的标准与教学要求,仔细专研并充分发掘创新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备课与教学经验中找出与环境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知识点,结合一系列的生物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环境教育内容讲解。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对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城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牧”引导进学生的意识之中。在环境只是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把握住知识结合点,适时将内容延伸拓宽,而并不是一味按图索骥的牵强附会;二是要按教学内容与课程要求把握好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课程的“分量”,也就是要把握好环境教育内容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和渗透程度,避免因过分强调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或教学重点本末倒置的现象;三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应用,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觉意识,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
二、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教育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环保等兴趣小组活动
生物老师在课后可让学生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并组织成立环保兴趣小组等实践组织或小团体,一方面让学生培植各类植物与饲养小动物,经常进行一些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巩固并开拓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时的引导,将活动的某些内容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讲解。比如当学生在观察池塘中鱼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鱼的生理构造时,可以适当穿插某些生活环保问题,如王池塘随意倾倒垃圾会对鱼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会对鱼的生理特征产生何种危害等。这样一来,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来开拓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三来也刺激了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这种以实例方式来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其强烈强烈真实的现实冲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为他们以后形成良好的环境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动物园、植物园或带学生到乡村田野去感受大自然为课堂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去聆听、触摸、嗅闻感受大自然,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进行探索,逐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提高他们自觉改善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探访。通过不同地方的不同环境景象相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中气候、空气。水土等式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利用环保节假日或环保法规,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的环保节日并不匮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等相关节日。我国已颁布的相关环保法则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校这些节日和相关法律。不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演讲或征文比赛;还可利用主题黑板报与宣传栏进行全校宣传展[等方式普及与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三、结语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功德常识,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培养提高时遏制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形式的需要。在中学生物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与相关生态知识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环保的意识。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广泛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树立环保信念,自觉养成环保的习惯,让“关爱地球、珍爱生命”成为全社会共同执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朝霞,刘学山,黄树军.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2.
[2]贺莉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2006.
[3]王淑芳.浅谈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0.
关键词:中学生 养成教育 德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好时期,抓住机遇,把握时机,研究技能,形成能力,是他们人生黄金时期的重要课题。而养成教育是他们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规范内容,是他们成人成才必备的坚实基础。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范畴,是必须实施的一项教育内容,在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综合素质方面也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在初中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我认为落实养成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才能贯彻好、实施好这一项内容。
一、养成良好习惯是中学生毅力的标志。
对中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如果把学前教育算在内,至少有时间的养成阶段,这恐怕还未把幼儿1至4岁算在内。这样长的时间里,经过幼儿教师的细心引领、学前阶段的规范、小学阶段的栽培,到初中阶段已基本成型,应该说是没问题,但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有个别的例子,就是差生的问题,有思想道德,学业却较差,同时各方面的习惯养成也参差不齐,这就是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存在的问题。有时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必须有长期的引导、训练以至精心呵护,经受反复、有耐心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讲明道理、为人和善,本着这样一个决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个素质才行。
养成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必须不断强化、反复加强的训练内容,也是学生坚强意志的明显标志。在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卫生安全、勤劳节俭、学业刻苦、尊老爱幼等方面都要形成习惯,安然无变。如此,才能为养成教育的坚实、为学生坚强毅力的形成找到依据,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大厦的基石。
中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仅牵涉到个人行为的事,更是未来社会公民素质的标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综合素质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方面。目前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来临了再说。基于这种责任观念,基础教育大厦才能建设更好,必须有质量做保证,而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决不能掉以轻心,从长远的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来看,不抓紧不行,不落实不行,时刻体现出教育科学的前瞻性。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首先是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语“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其次是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还有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三、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实现远大理想的航船。
谚语有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2]沈周.新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
关键词:中职教育;操作技能;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12-02
近几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到了迅猛的发展,就以淮北卫校为例,2000年初期,在校生人数仅为900多人,到2010年学生数猛增到9000多人,增加了将近10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毕业生素质,满足基层用人单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就愈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了。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到底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本文将从操作技能的定义、特征、形成过程及中职生培养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操作技能的定义及特征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1、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2、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3、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新意识 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美术教育作为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也使得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教育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情感和兴趣爱好,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者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和愿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在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新意识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创新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加深,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而美术课程则不同,它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求学生发展出自己的个性,走出与众不同的道路,它用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些都是语文、数学等课程无法做到的。因此,现阶段应该加强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育机制等都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很多学校的美术教育思想落后,学生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则完全按照书本的要求进行教学,这一思想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创作的作品都是相似的,没有个性融会在其作品中,没有创新点。其次,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写实教学法,即客观现实怎样,就怎样去描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实能力,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此外,中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与社会实践、人才需求相脱离的问题。学校不考虑市场需求,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实践能力低、就业困难。
三、加强中学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培养创新型教师
要想改变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一批创新型教师,从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的主导者,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施美术教育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优秀的美术教师可以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在教学深度上也可以进行开拓创新。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因材施教,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本着师生平等的思想,对具有不同审美观点、审美取向的学生采用宽容的态度对待,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以教师自身的美术风格为主流。对于学生创作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尽量分别予以指导、点评,发现并表扬每一个同学作品中的优点,宽容学生在创作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并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评价机制
美术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学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平时的作业等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美术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立晓. 论高校美术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我们农村地区,教师和学生以前知道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而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后,课堂教学融入了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够演示点的坐标移动过程这一优势,使学生在动与静的对比中、在理性与感情的交流中、在抽象与形象的转换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实际情境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但当学生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时,学生常常因过于繁杂的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应用的范围。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实际问题直接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这样避免了繁杂的运算,既节约了时间,也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现在,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讲到异面直线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在多媒体中呈现同在一面墙角上的各组直线,问学生各组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学生都能轻易作答;然后取异面的一组直线,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回答是异面直线关系。这样,在多媒体上利用墙角提出问题,直观地解决了问题。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问题有了,但如何解决?这是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也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可以提供足够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量大面宽的学习材料,总结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有极其丰富的智慧和活跃的思维,教师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坚信自己能够将问题解决好。可以让广大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单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形成集体观点,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张扬个性,激发自学兴趣,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源于生活,但又抽象于生活和高于生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用生活资料和生活材料引出数学概念并加以分析,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接受并能升华知识,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例如,我在教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用多媒体制作了一张旋转桌子,并展示问题:现在要请一位木工师傅做一张桌子,要求长比宽多50厘米,面积为600平方厘米,第一问:应求哪些量?第二问:怎么求呢?这样,同学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之中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展示这些实际问题,把本来抽象的方程问题给简单化了,而且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生活化了,更使生活理论化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打破了以书本为死板的唯一教学资源的限制,利用这一平台能使学生合作的机会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都离不开思考。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引导时,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开展启发教学,鼓励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是从现代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索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三是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推断能力,使学生学会猜想,体验善思在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四是利用一题多解、合作学习等多种集体学习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目的。五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出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想在问题的疑难处,虑在矛盾的解决上,用在方法的探索中。所有这些东西,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和思维的机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从而达到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条件,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必要的情境,引领学生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问题或者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一些知识和一些信息,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一种习惯并长期坚持,最终养成独立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自然灾害,也称为天灾,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即构成灾难。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所有的天灾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态灾害、天文灾害。
地震,毁坏建筑桥梁等物品,导致经济损失,家毁人亡。
海啸,船只,冲垮建筑,造成灾区民不聊生和经济损失。
雪崩,活埋登山者,摧毁树林或房屋。
台风,龙卷风,刮倒房子,卷起各种东西,会摧毁生命和人类经济。
火山爆发,导致森林大火,会摧毁生命和沿途小镇,陨石撞击,产生爆炸,可以摧毁各种生命和文明。
雪灾,冰天雪地,冰冻人类文明,冻死生命。
洪水,冲垮堤坝、房屋等建筑,淹死生命。
旱灾,缺水,导致农作物死去,会饿死、热或渴死人
闪电,打雷,会毁坏各种电子产品,如击坏电视和电脑,还会电死人,和引发森林大火……
所有以上灾害给我国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及早进行地理灾害意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下面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1.教育灾害知识。
应对灾害,首先要切实掌握应对灾害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灾害知识、心理、法律、安全、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常识。学校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灾前,普及灾害知识教育,教育学生了解懂得灾害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灾害认识能力,避免因灾害发生时引发恐慌心理;灾中,应对灾害知识教育,要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培养学生应急能力,即自救、互救、团结协作、应急处置、心理应对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伤亡和灾害损失;灾后,心理知识教育,灾后心理重建,自我疗伤、危机干预、长期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心理应对和调适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的培养。
具体操作分为以下椎悖
(1)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寓灾害意识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中的灾害知识,通过叙述、提问、讨论、比较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必要拓展,把灾害的情况及其危害,以及防灾、抗灾、救灾的方针政策向学生宣传。
例如地震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潜在的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讲到地震灾害时,初中课本只涉及到地震很小篇幅,以活动题目配彩图形式让学生了解地震避灾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地震的知识,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利用多媒体向学生阐述了地震的成因、震级、裂度、分布规律等,同时专门利用班会课进行了防震演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来临时的几种常用的应对方法,真正做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盲目恐震或谈震色变。因此上课时有必要对地震预报、防震建筑、当地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基本的个人的防护技能等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对一些人类无法控制的如地震、火山、台风等灾害,是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防来减轻灾情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认识灾害、战胜灾害,为人类造福的决心。
(2)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各种灾害的典型事例启迪学生的灾害意识。
学生往往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更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以近年发生的各种灾害的典型事例震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从灾害成因中分析“哪些是天灾哪些是人祸”,从灾害发展和危害中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以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自觉性。
例如,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惊全国的里氏8.0级地震始于北京时间震源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震级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强震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能不能把后果降到最低?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震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而使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回答了这个问题。
给学生观看“98 年长江流域洪灾”的录像,引导学生思考:①什么原因造成长江流域长时间的降水?②长江南北向的支流对形成洪灾有什么影响?③长江中上游植被(森林)情况如何?④围湖造田是件好事吗?⑤一些水利设施长期失修、质量难保会带来什么后果?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江流域洪灾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以及如何治理长江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被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
(3)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灾害意识。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灾害的全面认识,还能在活动中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结合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等主题,观看“沙漠之旅”录像,实地考察嫩江水,进行以“我的家乡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为主题的讲座,利用板报宣传生态环境知识等,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对生态灾害的关注。另外可以利用暑假临近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火山奇观的世界地质公园“五大连池风景区”
这样利用家乡附近的旅游景点进行火山奇观的灾害教育,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2.应灾演练。
组织师生进行各种灾害自救互救演练,对于提高其防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具有实际意义。
组织应对各种灾害的实践演练,将模拟演练与学生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演练。通过演练使学生在灾前懂得灾害的知识和应对知识,具备灾害认识能力和防范应对能力,在灾中不慌不惊不乱,并有能力从容应对,团结协作走出困境;在灾后能较好地自我调适和相互调适,尽快地走出灾害阴影。
3.开展地理灾害专题活动是提高学生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1)办讲座: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聘请消防,地震和交通等部门的有关专家举办灾害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灾害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灾害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各种灾害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法,在应对各种灾害时能沉着冷静地进行自求和互救,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2)出版报:利用世界水日、地球日、土地日、防止干旱与荒漠化日、国家减灾日、消防日、交通安全等节日,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墙报。教师经常组织学生收看或推荐相关灾害的电视节目,并及时撰写观后感,增强渗透灾害意识的地时效性。同事,进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上街宣传。通过他们向家人和群众进行宣传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情感因素;评价;重要性;方式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唱几首歌,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鲜明特色,这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界达成的共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别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我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因此,在新的音乐课程评价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增设情感因素的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情感因素评价在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情感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少年儿童个性发展中起核心的作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属于情感的范畴。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上一层楼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为此,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可操作性原则,特拟定兴趣、自信心、自我表现欲望等三个方面作为情感评价因素。
(一)兴趣是一切能力和才能的增长点
有人说:“兴趣是智力之母”。事实也是如此,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没有自觉性,就没有内在动力,就缺乏进攻性(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发现新事物的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中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感性占主导地位,理性是次要的,培养音乐兴趣,基础教育不要只在技能技巧上花工夫。中学生的感情和情绪逐渐丰富,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初中学生对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出学习兴趣;对音乐的爱好,也出现了热衷于流行音乐的情况;在音乐爱好与音乐能力发展上再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总之,中学生应通过直接参与音乐活动,从中获取经验。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这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具有高度的自信心。正如美国作家爱默森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力”而自暴自弃。教师的话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老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
(三)自我表现欲望是人的天性
欲望起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欲望。少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自我表现欲望,就是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是得到了自我肯定以后,进一步要求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是自信心强的表现。通过他人的肯定评价,进一步确认自我评价,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内在动力。少年期由于性的成熟,性激素的分泌,性意识的觉醒,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想表现与怕羞,想动与不敢等矛盾心理时,反应在行为上是手足无措、躲躲闪闪。教师如能掌握他们内心的秘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的表现艺术才能,激起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欲望,就能让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情感因素评价常采用的几种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客观、全面,同时要以激励为主。情感因素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和定性评价等手段。
(一)学生自评
是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的总结。学生自评可通过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和艺术活动的满意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师应注意出题的艺术性,不要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检测他的成绩单,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试卷问答,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情况。如:检测学生兴趣方面的试题有:在家里,我常常放声歌唱;我买了一些音乐光盘,并常常欣赏它们等。检测学生自信心方面的有: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有音乐才能等。检测学生表现欲望的有:我想在联欢上表演……节目:我参加联欢会既兴奋又紧张等。
(二)同学之间互评
既是互相学习,也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极好办法。通过问卷调查,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艺术表现情况给予评价,但教师必须注意出题的巧妙。如:我们班的小歌手、小乐手、小舞星是……;我们班联欢会组织者、策划人、主持人是……等。教师可采用以文艺委员牵头,组成一个评价小组,也可直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同时,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在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就有了第一手材料,为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定性评价
即对学生寄予希望和鼓励的评语。用现代教育的新观念,重在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教师要关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定性评价中以肯定为主。如:你的歌声使我们陶醉……;伴随着你优美的舞姿,我们进入了美的境界等。以上自评和互评方式中,均采用等级评定: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自评、互评都是优,等级评定为优+;一个优则评为优-。其他类推。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性的和谐和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而不是分数与分数的准确性。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积极功能是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检查筛选、导向。当评价的功能发生转变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角色――教师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改以往的“执法者”,更多地成为评价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发展的扶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扮演好自身角色,将新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中所倡导的积极功能发挥出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02、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范学院出版社1990第一版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82-01
随着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出一批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人才非常重要。就目前来看,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能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更主要的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不断拼搏进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学生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引起思考。
一、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心理障碍是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决不是单一的。 分析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来自学校的压力
实际上,学生们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学校,随着一天天长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逐渐加重,在学生们心里,当然期望自己是最优秀的,期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这时候,他们就会时刻担心自己被别人超越,担心自己的落后会被老师,同学嘲笑 ,每次考试,他们总是很紧张,害怕考不好会受家长的责备。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
每一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孩子的教育上,当然也会非常严格,很多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吃过没文化的亏,因此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们及其所能地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一心学习,这样,无形中,在孩子心里上增加了负担,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甚至认为自己的无能给父母丢了脸,自责心理随之产生。
二、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建立和谐,民主,互爱的班级环境
教育专家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班级,老师和同学。因此,班级人际关系融洽,民主,和谐就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感情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内部,多找学生谈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在不断的接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抵触心理逐渐消失,在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快乐的感受。
(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会引起偏差,思想容易走上极端。 对于学生的思想偏差,我们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谈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亲自交流,可以了解一些信息,再逐渐深入了解并开导学生,另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针对专门的主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考试”,“如何看待社会竞争”等等,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最后给出总结,逐渐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这些挫折其实是一种成功路上的正常现象,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也可以起到自我调控的作用。
(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蔑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都期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欢迎,心理问题学生亦是如此。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学生虽然思想偏激,但内心里仍渴望他人给予关爱和帮助,他们甚至比正常学生更要求进步,面对这样学生,如果我们老师不及时做思想工作,或看不起,甚至讽刺,挖苦他们,他们很容易走向极端。近几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多心理问题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就有很多是因为老师或他人说了几句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致使发生人命。所以,对待此类学生,不但不能忽视,反而要更多地给予关爱。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