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女生心理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人际关系、学习、青春期问题,现试述如下:
1.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狭隘及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表现为孤独、同学关系不融洽、小团体内拉帮结派等现象。
2.与父母关系的问题。由于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及沟通不当,加上初中女生个性娇气、叛逆,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敏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她们往往会产生老师偏心、不公平、不关心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以及感到失落,没有归属感。
4.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题海战术,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又一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初中阶段,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另外,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女生更容易涉足早恋。
综上,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她们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主动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只有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女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积极关注,激发学生心智潜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积极关注学生,以建立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3.引导健康情感,鼓励学生正常交往,
一、体育课中,女生厌学的几种心理特征
(一)消极、被动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大多数女生喜静怕动。体育课上守纪律、听话,但不爱动是女生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进行一些强度较大、动作较难而又比较枯燥的练习时,她们的惰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常常要教师赶着、逼着去练,由于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练习时情绪低落,练习效果自然不佳。
(二)害羞、害怕心理
进入初中后,大多数女生有一种近似成人感,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关注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行动上则趋向文静。因此当她们在大庭广众,特别是在男生面前做练习时感到不好意思,在做难度较大或自己做不好的动作时,怕别人笑,对穿运动衣体形外露感到不好看,怕人议论等。胆小是女生的又一心理特点,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女生的皮下脂肪增厚,重心降低,骨盆变宽,导致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的下降,所以在学习动作时,尤其在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产生犹豫、恐惧、信心不足等心理现象。另外,在以往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女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或看到别人受伤的经历,因而在练习时,特别是在做有器械的练习时,会产生怕受伤的心理反应。
(三)怕苦、怕脏心理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下降,如大多数女生由于怕吃苦,对800米跑有较强的厌倦心理。另外,由于体育课大多在室外上,又经常要用到器械,不少女生怕晒黑,怕弄脏手及衣服而不愿参加活动。
(四)考试制度不合理
目前,中学体育考试主要以技术和素质为主,评分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来制定,这使得部分因受身体条件限制(如身材矮小、单薄或过于肥胖),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虽然花费了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时间去练习,却仍然较难通过考试或分数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她们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负担。
二、体育教学应有针对性
(一)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本身要热爱体育事业,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其次在教学中讲解生动、活泼,给学生产生美感。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开展一些学生兴趣较高的游戏或喜爱的项目,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女生素质差,体质弱,胆子较小,易失去运动信心,产生胆怯、害怕等心理障碍,不敢锻炼,要多鼓励,多示范,多辅导,以此来提高她们的学习兴趣。
(二)扬长避短,合理安排
针对女生爱美怕苦,自尊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克制消极方面,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尊心强,可以促进她们积极学习,以取得优于她人的成绩,有时为了表明不比别人差,会再现出超乎寻常的毅力,这对体育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自尊感,促进体育教学。批评要注意方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根据季节和运动后的清洗条件,安排运动项目。如冬季可安排一些耐力、速度耐力和力量项目,在夏季可以安排一些器械性和柔韧性等项目。
(三)掌握情绪,增加趣味性
运动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以特殊形式表现的心理状态,是对上体育课态度的特殊反映,当学生对练习处于较高的情绪状况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动作要领掌握的就快;当情绪低落时,就会消极应付,平时可以完成的动作也会受到心理障碍,难以完成。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特别对一些单调重复的练习,在教法上可穿插游戏和竞赛的方法进行,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一、及时发现导致女生的消极心理的各种因素
(1)女生独特的生理因素导致的消极心理。由于初中女生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导致了相应的心理变化,性格变得好静而不好动、害羞、爱美。在体育课上,常常表现为积极性不高。另外,缺乏生理卫生知识,特别对月经期参加体育锻炼存有恐惧心理。还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肯穿运动服,更不用说教师所要求的穿短装。有的女生甚至穿着休闲服、时装鞋进行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差、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还特别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增加师生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很多女生怕上体育课。
(2)女生的主观因素引起的消极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许多女生本来就对体育兴趣不浓,常常表现为体育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掌握动作的能力差,上体育课不认真,同时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果遇上文化考试,即使去上体育课也心不在焉,总是想方设法去搞“地下斗争”,比如带本书,避开老师的眼睛找机会看书等等。这样做,不但自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而且还影响整个班集体的体育教学效果。
(3)女生的客观因素产生的消极心理。在女生的体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教学的因素。现在家庭子女较少,许多女生从小娇生惯养,对体育运动缺乏一定的胆量与信心,常会使她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一是对场地、器械害怕引起的恐惧;二是由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完不成动作而引起的恐惧;三由于练习时经常失败而引起的恐惧;四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而引起的恐惧。
二、重视女生的心理调控,培养她们体育兴趣
(1)给予女生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教学,使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一致。从生理因素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原因和表现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生理卫生知识进行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女生在月经期进行体育锻炼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机能适应过程,经期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对经期身体不适应起到调节、缓解作用,还可以改善机体的营养代谢、盆腔的血液循环。只要掌握在经期不做剧烈运动、强振动、闭气、静气等对腹压过大的练习原则,对增进健康是有利有益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我们要将事实呈现于她们面前,及时改正她们的错误思想。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理解“美”的含义,要让那些在体育课上穿休闲服、时装鞋的学生感到害臊,让她们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市场”。还有,现在已是跟那些旧的传统观念、封建意识决裂的时代了,女生要在运动场上显示出时代的气息、青春的活力。特别是作为当代青年的女性,要勇于掌握自我,展示优美的风姿,使女性健美得到充分体现。
(2)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一个人的体育意识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从感觉到思维的形式和过程培养出来的。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经常教育学生,使她们明确学习体育知识,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需要。我们要利用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不断引起和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她们通过新知识、新科技、新形式、新方法的实践,得到身体和精神上满足,引起广大女生的探究活动,从而唤起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锻炼习惯和自觉性,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3)重视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理适应。较之其他学科,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往机会。比如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激励下,从心里愿意学、愿意练,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情境就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多鼓励少指责,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使学生心悦诚服,激发她们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这样,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女生恐惧心理也逐渐消失,学生也将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提高,以达到教师在整个初中阶段对女生教学所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女生;物理;障碍;对策
一、女生学不好物理的原因
1.心理障碍
女生不允许别人的挖苦、讽刺,她们自尊心强,怀疑心重。若老师一味训斥、指责,把握不好分寸,女生就会有自卑心理,从而放弃物理学习。尤其对于物理成绩差的女生,教师在处理时一定要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2.社会环境
传统观念中存在女子不如男的思想,现实中成功人士女性也少于男性。加之人们普遍认为男生有学习理科的天赋,认为他们更喜欢做一些动脑筋的游戏和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所以男生在学习物理上相对于女生就会有一些优势。而一般来说,女同学较为文静、听话,她们更喜欢玩“娃娃”之类的玩具。因此,大多数女生从小养成内向的性格,收敛思维的习惯,久而久之,女生在理性思维上就会有一定的局限,学习物理就有一定的困难。
3.思维障碍
物理的特点是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物理概念、规律较为抽象,需要分析、推理和综合。由于生理结构上男生大脑右半球发达一些,而女生大脑左半球大脑要发达一些,因此,女生擅长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易理解一些概念和规律。
4.方法障碍
要承认女生是感性的,她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喜欢用直觉和背诵代替理解,只满足于教师讲解或课本的注释。女生不喜欢质疑,对问题的认识不深刻,课后不注意总结、归纳,对所学物理知识没有形成网络化和系统化认识。女生注重死记硬背,物理学中大多数的定义、公式和原理的运用对她们来说就显得难以捕捉和高深,当然在自我完善的方法上就有很大的欠缺。
以上是导致女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其实,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女生是完全可以化“怕学”为“爱学”的,下面是笔者在物理教学上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如何让女生学好物理
1.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证明,男女生在认知上的智力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各种因素,使得一些女生在思考问题时不愿去做全面、深层和立体的探索,渐渐使她们在理科的学习上有了心理障碍。部分女生由于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期处于害怕和失败的消极情绪中,天长日久就会怕学物理,甚至直接放弃。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做学生的思想导师,尤其是做女生的“心理医生”。
2.构建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留下好印象,让学生喜欢自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水平,用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尤其是女生,充分激发她们的兴奋神经,让她们在愉快中学习,在成功中体会到自身价值。在物理教学之外,教师要多多与女生进行课后的交流,尽量多发现女生学习物理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让她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念。
3.强化实验训练,提高实验效果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上好实验课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很多的实验课是男同学做女同学看,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时要把女生优先考虑进去,引导她们自己分析,观察现象与数据,使女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物理世界。同时要鼓励女生参加物理课外活动,让女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让她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实验,学会观察物理现象,感受学习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这样女生在物理学习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喜欢上物理。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女生是值得和必须关注的群体,物理教师不以可忽视她们,更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把女生的方方面面加以分析,充分相信、尊重女生;让她们积极思考,参与生活,体验乐趣;关爱她们,引导她们,鼓励她们,才能使物理学习不只是男生的专利,而是一件男女生都感到愉快而有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岩莉.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因素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关键词〕初中;青春期性教育;异往;性观念;性道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了解初中青春期教育的现状,探讨初中青春期教育的有效方法,2009年5月,笔者采用自编“初中生青春期教育调查问卷”在我校(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作了一次关于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其中初一90人,初二78人,总共168人。初一和初二共有男生99人,女生69人。问卷调查过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
1.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
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有44%到56%的学生选择由学校下发的资料,其次是来自父母、家庭的教育,第三个途径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第四个途径是来自影视和网络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父母是我校学生获得青春期教育的主要渠道。由影视、网络途径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一是37%,略高于初二的21%,两个年级的男生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更多从网络、影视上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中阶段的男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较强,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家长加强监控,避免低级、庸俗、黄色的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
2.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初一、初二年级“非常了解”的平均达到6%,“一般了解”的初一48%,初二 60%,“不了解”的初一10%,初二14%,两个年级男生对青春期知识“不了解”的人数都高于女生。由此可见,我校初中年级有一半学生对青春期性知识处于“一般了解”的程度。
3.学生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
学生最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两个年级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生理变化、异往。而对怀孕与避孕的知识、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学生的知晓率不高。首要原因与学生的年龄有关,这些学生处于13~15岁之间,年龄小,对这些知识还不太了解。另外,学校还没有在初中年级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大部分学生对生殖及性健康知识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
从表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最想了解的知识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如何排解青春期的心理障碍,这就充分体现出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以性发育为标志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另一方面以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内心冲突为标志的心理尚未成熟。即青春期生理发育越来越提前,心理成熟越来越滞后。这一矛盾、冲突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危机和困惑,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的心理老师,更需要将心理辅导课与青春期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安度青春期。
4.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态度
希望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有29%到38%,持无所谓态度的有52%到61%,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9%)是不希望的。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羞于启齿”和回避心理而持“无所谓”的态度,并非不想获取青春期知识。
5.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态度
有49%到61%的学生选择“面对青春期基本上可以应对,还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只有9%到12%的学生选择“还没有做好准备,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且男生要高于女生。看来初中女生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发展都比男孩子更加成熟,能从更多渠道获得青春期知识,能更加从容、主动地应对青春期。
(二)初中生对异往的态度
1.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的感觉
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回答“没有感觉”的初一占60%,初二占73%,男女生差异不大。其次是“有些紧张”“不好意思”“异常兴奋”。在传统观念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有些紧张、局促、害羞、不好意思的感觉,而我校学生有一半多选择“没有感觉”。通过与个别学生和班主任的访谈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羞涩、紧张、拘束越来越少。经常可以在初中的班级里看到男女生追追打打、推推搡搡的现象。
(2)初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早一两年进入青春期,相比而言女孩子更加成熟、自信、活泼、大方,阴盛阳衰现象明显,在一个班里成绩优秀、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往往都是女孩子。在女孩子心目中有品味、有魅力的阳光帅气男孩最有吸引力,而这样的男孩子在她们周围似乎找不到,于是这些女生对周围的男生往往不屑一顾,她们也更喜欢与同档次的女同学交往。另外,我校初一年级的一部分小男孩刚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还懵懵懂懂,不知道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或者是害怕与异性同学交往。他们往往更热衷于玩网络游戏,更喜欢与同龄男孩子交往。还有些男生认为周围的女生“太强势”“太野蛮”,性格不太讨人喜欢,有些男孩“以貌取人”,感觉周围的女生“不漂亮”“不可爱”。于是乎就对女生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男女生彼此隔膜、彼此疏离的现象。
(3)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说:“同班同学在一起时间长了,男女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很自然,很平静,也就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说:“男女同学相处不可能完全像同性同学那样自然、平静。只是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心中有顾虑,担心别人看到自己选择“兴奋”“紧张”“不好意思”会说自己心理变态,所以只好选择“没有感觉。”
(4)目前家长和老师对中学生早恋比较敏感,一旦发现早恋的倾向便如临大敌。基于这种压力,初中生一般都会选择与异性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对异性同学的“好感”“喜欢”“爱慕”压抑下去,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
2.与异性同学交往更愿意采用的方式
与异性同学交往大部分学生选择班级集体活动和课外小团体交往的方式,课外同学朋友的聚会、生日聚餐等小团体交往方式最受欢迎。“不想与异往”的占10%到13%。
3.学生对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对异往的指导的看法
在与异往的问题上,有32%到49%的学生选择“不需要”“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干扰”,这大概与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有关。有些学生担心父母或老师知道后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一般不会让大人知道。有15%到26%的学生选择“主动寻求他们帮助”。其实异往问题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宽容对待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可现实情况是父母和老师一发现早恋的苗头,就如临大敌,横加指责,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因此学生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
4.学生对恋爱的看法
有49%到62%的学生选择“反对”中学生谈恋爱,我校学生整体上还比较单纯、幼稚,真正开始谈恋爱的很少,个别学生对某个异性同学会有“好感”“喜欢”“爱慕”等懵懵懂懂的情感,私下里会有发手机短信、QQ聊天、长时间打电话、写情书等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年龄还小,还不懂爱情,学生时代要以学业为重,目前还不会考虑恋爱问题。
(三)初中生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1.假如非常要好的异性朋友提出身体接触等过分的要求,学生的态度
2.学生对性的看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校有72%到79%的学生认为“性”“很正常”,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认为是“不健康”、“很丑恶”。说明初中生对“性”这个问题大部分都能正确看待,不认为性是羞耻、丑恶的。
三、建议与对策
1.青春期教育要遵循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适宜,即对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适时,即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教育。适度,即性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平顶山市区6所中学(3所高中,3所初中),依据整群取样原则抽取所选学校一、二、三各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去掉填写项目不全的87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应答率为91.3%。
1.2工具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3]共有四个维度,13个因子,98个题目(正向题为47个,反向题为51个)。这四个维度是耐挫维度、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个性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其中耐挫能力维度包括合作能力和应付挫折及压力2个因子;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和适应环境能力3个因子;个性维度包括自信、自尊、意志、进取心、调节情绪能力和乐观6个因子;学习能力维度包括注意力和思维2个因子。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结果
2.1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差异和性别差异比较
分别对初中与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异、男女生心理素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1877,高中生为2.9281,初中生心理素质显著高于高中生(t=8.316,P=0.000)。在心理素质的各具体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
男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0863,女生为3.0246,男女生心理素质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1.907,P=0.057)。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乐观、注意力、责任感、进取心七个因子得分男女差异不显著,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男女生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和个性分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比较
对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心理素质均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总均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心理素质的各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这表明,就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显著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高中生心理素质为何比初中生差呢?其原因值得深思。不少人在网上发帖感慨当前社会中“年龄越大、素质越差”,从小学、高中、大学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素质都呈递减趋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也都难辞其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初中生,提示我们要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王极盛等人的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心理素质呈递减趋势,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极盛等人的研究不很一致,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情况不同有关。王极盛等人选取的是北京学生,研究距现在已过10年,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必然发生显著的变化。针对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都面临升学,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因而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心理素质必然同步提高。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特点和社会的性别定型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较女生高大强健,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困难,男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女生更具耐挫力、适应性和意志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同时,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的上述心理特点。思维是智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智商虽然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特点。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男生高,而男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则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所测的思维,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男生高于女生的结果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参考文献:
[1]王社芬.护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刍议.中华护理杂志,1988,(05).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SCL-90自测量表,对南充第十二中学校700名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结果-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与非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相比较,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何通过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初中女生;SCL-90量表;心理健康
留守初中女生是指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而与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留守原居住地,或单独留守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留守原居住地的在校初中女生。这个阶段的女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本文从中学这个立场,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心理测量,收集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健康成长。
一、调研数据分析
2016年10月-11月,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留守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测试,测量卷发出700份,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用SPSSforwindows19.0统计软件上机处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强调留守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总分评分分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1~5级评分。评分规则之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有“病状”。总分大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表示呈“阳性”,被测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1)
图1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17名女生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21.1%,总分大于160的非留守女生38人,占比11.9%;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有70人,占比22.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非留守女生有45人,占比14.2%。数据分析显示,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留守男和留守女
图2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36名留守学生当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19.9%,总分大于160的留守男生53人,占比1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70人,占比20.8%,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男生46人,占比13.6%。数据分析显示,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因子分分布状况分析。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与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需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析处理:将参与测试的每个学生的10个因子分进行计算,用因子分除以该因子项数得到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当因子均分=1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完全正常:1<因子均分<=2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轻微症状;2<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中等症状;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严重症状。将不同群体(例如,留守或非留守)的因子均分求和并除以该群体人数,得到群体因子均分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因子均分越高,该群体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大。反之,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小。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3)
图3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因子均分在每一项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女生的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因子均分。这应该引起关注。
(2)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
图4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这一结果跟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显示,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留守的同龄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何帮助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与同龄人比较,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比数据从留守和性别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因此,要找到为何留守女生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1.留守造成的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留下的是祖辈或者留守女生自己在家,或者是留下父亲照顾女生,以上这些情况,让进入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女生无处了解青春期,有了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当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要么找不成熟的同龄人求助,要么自己独自承受,这些都加重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2.留守女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说,女生的心理成熟状况比男生要早一到两年,留守女生特有的生活状况促使留守女生比同龄人更成熟,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女生在青春期心理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烈,心理困惑更甚。另外,有学者认为,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
三、教育对策
(一)中学对留守初中女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学对留守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实时跟踪留守初中女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基本情况档案。每个学年入学季使用调研问卷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做到学校和班主任对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纸质档案资料。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得到留守初中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档案中。档案建立以后,由学校、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分别保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实时更新这些留守初中生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常态化。很多中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应由中学自身主动调整。不管是素质教育需要,还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迫在眉睫。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初中生人群和特殊人群如留守初中生进行全校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要对突出的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年的4月和9月分别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月是中学中考的时间,6月是高考时间,在4月举办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积极的方法应对考前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9月是中学生入学季,可以在这个月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学校展板、校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主题黑板报、学生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二)中学促进留守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中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充分发挥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日常联系家长的工作机制。中学应每天通过班主任利用学校联系家长的通讯工具,如家校通,校翼通等方式,将留守初中女生的每天在校情况传播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掌握留守女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敦促家长每天都关注留守女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2.定期指导留守初中女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比家庭掌握更丰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家庭。中学可通过与家长联系的通讯工具,将对留守女生教育的一些指导意见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还可以定期对留守初中女生身边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留守初中女生更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对留守女生的教育注意事项传达给监护人,促使监护人能积极关注和定期教育留守初中女生。3.建议家长能留下父母一方陪伴留守女生。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女生来说,这个阶段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对于留守女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陪伴和教育作用。因此,中学应建议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尽量留下母亲陪伴孩子。
参考文献:
[1]曾红,ZENGYu.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692-02
【关键词】 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青春期是人类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随着身心发育的加快,极 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一个敏 感的话题。本调查旨在了解怀柔区中学生性健康知识、观念、行为现况及教育需求,为政府 制定和完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怀柔区城镇、平原、山区各抽 取2所初中,在每个学校的初一~初三年级中各抽取4个班,以被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为调查 对象。共收取有效问卷2 430份,其中男生1 198份,女生1 232份。
1.2 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以匿名方式由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分4个部分 :(1)一般情况;(2)青春期与性健康知识;(3)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观点;(4)学 习需求。
1.3 资料处理 应用Epi data数据库对获得数据进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采 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学生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识 调查发现,男女初中生已具备一定 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识,对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多数在50%以上,尤其是对艾滋病的传播 途径,正确率达到82.6%;但对胎儿是在哪里成熟的,正确率只有26.4%,女生高于男生( χ2=19.609,P<0.01)。见表1。
2.2 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认识
2.2.1 对月经的态度及认识 在被调查的1 232名女生中,有36.5%的女生对 月经初潮感觉恐惧,有29.0%感到厌恶,有4.2%对初潮感到自卑,有24.3%的女生说不清 楚,仅有6.0%的女生感到骄傲;对月经的认识上,有72.3%的女生认为月经是正常事,有14. 1%的人认为月经是倒霉事,感觉很讨厌;有13.6%不清楚什么是月经。
2.2.2 对遗精的态度及认识 在被调查的1 198名男生中,对于初次遗精, 有18.2%感到厌恶,有19.7%感觉恐惧,有8.1%感觉自卑,有40.5%的男生说不清楚,仅有13. 5%的男生感到骄傲;对遗精的认识上,有59.3%能够正确认识遗精,有6.5%认为是一种疾病 ,有害身体健康,还有34.3%不清楚什么是遗精。
2.3 对恋爱和的态度
2.3.1 对谈恋爱的态度 有26.2%的男生和32.9%的女生对中学生谈恋爱持反 对态度,有20.7%的男生和28.1%的女生不太赞成。他们主要认为身心发育未成熟、学习任务 重、家长和老师反对、社会责任感不够。持支持态度的男生有13.0%,女生有5.8%;默许的 男生有10.1%,女生有7.3%;无所谓的男生有29.9%,女生有25.9%。
2.3.2 的发生情况及态度 男生发生率为7.5%,女生发生率为 2.5%,男生高于女生(χ2=32.045,P<0.01)。对的看法,有40.6%的男生和 41.5%的女生认为不太正常,是一种病态;有46.5%的男生和51.1%的女生说不清楚;仅有12. 9%的男生和7.1%的女生认为很正常。
2.3.3 发生情况及态度 有4.8%的男生和3.2%的女生有过,男 生高于女生(χ2=4.451,P<0.05)。发生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只有7.0%。对 于婚前的态度,认为有必要的男生为4.8%,女生为1.9%;认为双方都愿意就行,男生 为20.2%,女生为10.5%;认为无所谓的男生为9.9%,女生为4.2%;认为是不道德、不负责任 的行为的男生为32.9%,女生为48.3%;说不清的男生为32.1%,女生为35.1%。持赞 同态度的男生高于女生(χ2=63.810,P<0.01)。
2.4 性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 性知识来源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学校(56.5%) 、同学(45.5%)、大众传媒(40.2%)、医学书刊杂志(36.8%)和家长(34.0%)。有61.8 %的调查对象认为青少年性教育是必需的。受青少年欢迎的4种性教育方式为:多媒体授课、 分性别授课、小班授课和小组讨论。所期望获得的性教育内容按其需求依次为:自我保护( 81.5%)、青春期心理特点(72.3%)、青春期性生理特点(66.6%)、两往(51.6%)、 避孕知识(33.8%)。另有近50%的学生认为家长(50.2%)和教师(56.4%)也需要学习青春 期性知识。
3 讨论
3.1 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变化 月经和遗精是男女青少年性发育的重要特征 。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已具备一定的青春期知识,能够正确认识月经和遗精,但尚有34 .3%的男生和13.6%的女生不清楚什么是月经/遗精。有69.6%的女生在月经初潮时和46.0 %的男生在首次遗精时感到恐惧、厌恶、自卑,女生高于男生(χ2=139.438,P< 0.01)。为使青少年能自然地面对青春期所出现的正常生理变化,应让他们正确了解有关的 青春期生长发育知识,使他们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正确的心理适应过程。
3.2 正确培养性观念
3.2.1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会产生正常的,是正常的性自 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青少年的性发育状况和性意识的成熟,是青少年一种性补偿和 性宣泄的行为。此次调查的发生率男生为7.5%,女生为2.5%。有41.0%的学生认为 是一种病态,是不正常的,与张小松等[1]报道相近。“有害”的观点在世界 上已流行了几个世纪,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使人在后产生负罪感和焦虑感,因 此要科学地看待。
3.2.2 和性态度 此次调查发现,有3.2%女生和4.8%男生回答有 过。而首次的最小年龄为12岁,其中93.0%的人在首次时没采取任何避 孕措施。关于对婚前态度的调查可知,现代中学生的性观念较传统道德观中的要求已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把性看成是极其严肃、不能公开的。因此,在性教育中需强化 我国传统道德中正确的一面,有必要向学生强化青少年不要过早发生,强调婚前性行 为的弊端,加强责任感、义务感、羞耻感等道德情操教育,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3.3 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初中生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群体, 初中阶段是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在调查中发 现,山区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性教育课程,使青少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性知识。中学生正 处于性发育高峰期,性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的、心理的教育,还应包括伦理的和道德教育 [2]。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婚前有必要的占3.4%;认为双方都愿意就行的占1 5.3%。这也可以看出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以及青少年性伦理教育方面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对婚 前的危害性、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偏差,甚至已反映到他 们的行为当中。由此可见,普及性知识,加强性道德、性伦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使学生懂 得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培养优良的品质,能做到自尊自爱、自我调节和克制,从而为中学生 道德的发展和将来正常的婚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 张小松,赵更力,周敏.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中学生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 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9-1 000.
[2] 郭艳妮,秦素,黄健,等.宜宾市中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4):340-341.
就学科和领域而言,我们可以把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德育分开进行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很难把他们截然分开。因为很多的德育问题都是由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滞后带来的,或者有些德育问题本身就是生理或心理问题。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有关于这部分的知识,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地进行了粗描淡写的叙述,没有做深入的探讨。
我做过准确的统计,在我们学校里,有51.9%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也就不能在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爱。这些孩子在感情上没有依靠,在行为上总是徘徊在错误的边缘上,而学校教育中又缺少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他们难免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试想,如果我们能在学校教育中融入这部分内容,做到防患于未然,不是更好吗?我相信它的融入必将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二、使用地方性教材和自编教材
教材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体系,德育的目标也不是依靠一套教材就能实现的。按照它的内容编排,每一个孩子都将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好公民。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学生能把教材上的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修养。他们只是把这门课当作一门考试科目,把教材上的理论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完全地割裂起来。相比较国家大事,他们更愿意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而正是这些小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立足实际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农村的实际状况和城市不一样,每一个学校的情况又大不相同,甚至于每一所学校中每一个班级和每一名学生的状况也不一样,我们怎能用同样一本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初中阶段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紧紧地盯住教材不放,我们完全可以把本地区本校本班中一些突出严重的问题,整理成教材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
三、实行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用考试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方式的条件下,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就只是一门单独的考试科目,而很少有人关注它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终身影响。设置这一门课程的目的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初衷不是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却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完全相反的表现。当然,我们一直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所以在前两年曾经进行过改革,也就是在中考中,把思想品德由原来的闭卷考试变成开卷考试。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既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又让我们开始把它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来重视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但由于它作为一门高考课程的性质没有改变,在诸多的反对声中,它只坚持了两年,又回归到闭卷考试的老路上来了。
其实,回归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并没有探讨出一种更好的评价方式。相对于这种忽略过程的考试性评价方式,我们更加提倡那种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多元化评价方式。
四、男女生同课不同班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技能的表现,习惯于教师先作示范,先讲解基础知识,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宰,学生则全是听教师的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往往则没有很好地掌握,这是与新课程改革是不相适应的,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鸣得不到体现。初中女生年龄一般来说是12-15岁,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很重要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自觉性不够强,果断性差等,这些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她们今后的成长和成才,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师,如何关注她们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并加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首先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在组织实施教学时,应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力争营造出生动活泼、和谐宽松的氛围。为了保持学生的积极投入,参与热情,教师就应时时调控她们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时机进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女生好静,爱美,灵巧性较差,有面子观,特别是我校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的子女,这些学生具有自卑心理,不爱表现自己。在全班练习时,有些女同学不愿当作大家的面做练习,怕耐力项目练习,如800米跑,越野跑,在技巧类项目中,不如男生,灵敏性较差。这时教师就需要对课堂教学作出及时调控,对学生充满热情,不讽刺挖苦学生,对动作能力差的学生,一般不作直接批评,及时给女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如何看待美,运动中的人是美的,劳动中的人是美的,让学生对美的看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女生,教师要特别的关心,不能在语言和行为上有任何歧视,经常对她们的学习行为给予一定的肯定,建立她们的自信心,及时把握女生心理,这样才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安排上应从这个年龄段的性别,心理特点加以考虑,女生喜欢运动量不太大,柔韧性,协调性比较强,动作较优美的项目,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应充分考虑。
其次结合初中女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课中,良好的心理行为必然所表现出来的是果断,坚强、和毅力,但这些心理品质恰好是初中女生所缺乏的。一堂体育课运动量较大,身体各器官运动激烈,内分泌活动加强,大多数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使学生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课中我经常采用分组对抗形式,比如在跑的单元学习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接力跑,追逐跑,在对抗中磨练她们的意志品质,激发斗志,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对抗性。
第三、加强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女生评价能力是在学习和体育运动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体育课中,对同学和自己有一定的评价能力,但客观上来讲,很多情况下不够完善,其错误往往是对别人评价容易,评价自己困难,或不愿意评价自己,评价中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课堂中教师应注意,找好新知识传授的切入点,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积极鼓励,评判,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防止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良倾向。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初中女生的评价能力,上课时可以把全班女生按运动能力的强弱分为A、B、c三类,分组的依据一是自评,二是互评,三是教师摸底考察后综合评定,我教学初二年级一个女生班,全班女生30人,教学支撑跳跃这个项目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三个组,A类学生10人,全都一跃而过。B类学生10人,在教师的辅导下,两节课后可以跃过。c类学生10人,经教师三节课的辅导,大多数女生还是不能完成支持跳跃这个动作。这类学生的特点大都表现为;身体素质极差,动作协调性差,胆小。对于这类学生,根据课改精神,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人施教,通过一系列辅导练习,降低要求,帮助她们,只要在课堂上达到锻炼的目的,增强她们的信心,就是好事。运用好学生的自评互评,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体育课中深入有效地开展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第四、帮助女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初中女生大多数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有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又具有神秘感,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好奇感,神秘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过程,在体育课中,教师教授新内容时,学生可以就学习新知识进行合理讨论,教师再及时完善、补充,让新知识在讨论、引导,练习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和谐同学关系,增进友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培养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构建和谐课堂。
以上是我工作十六年来的心得体会。总之上好初中女生的体育课,必须考虑到她们心理发展中的各种特点,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她们,让她们在运动中得到锻炼,在运动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女大学生 恋爱 婚姻 教育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本问题的看法。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作为占据师范院校半壁江山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婚恋态度、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男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导向,更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和稳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婚恋心理教育,笔者于2007年9月对师范院校1073名女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的问卷调查。
对恋爱的认知
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志同道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占41.1%(441人),对方的个性占38.5%(413人),对方的经济情况占12.8%(137人),对方的身高相貌占7.6%(82人)。
在对恋爱的理解上,58.8%(631人)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25.1%(269人)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未过多考虑将来,3.26%(35人)表示恋爱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还有12.9%(138人)选择“其他”。
在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看法上,48%(516人)的女大学生宣称应克制自己,13.9%(149人)要求学校严格管理教育和疏导,32.3%(347人)认为可以接受别人的同居但自己会慎重考虑,而只有5.7%(61人)表示会欣然接受。
在对观的认识上,选择很重要,是衡量道德水准的标志占43.6%(468人),反对用观衡量道德水准的占41.9%(450人),无所谓的占8.39%(90人),选择其他的占6.1%(65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主流有着正确的恋爱动机,并非完全跟着感觉走,但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因为空虚、寂寞而谈恋爱甚至对此怀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信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传统的观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有深刻影响,她们的性道德观念基本上与目前社会上占主流的道德观念保持一致,对各种非婚姻的认同率较低,但也有一部分人持理解、宽容或与己无关的态度,这是目前社会道德观念多元化在性道德问题上的反映,这与有关的研究相一致。
谈恋爱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谈过一次恋爱的学生有36.6%(393人),两次以上的有17.8%(191人),没有谈过的占38.5%(413人),说不清楚的占7.1%(76人)。
在恋爱的影响上,表示恋爱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的有28.9%(310人),感到恋爱失去很多自由的占21.6%(232人),认为恋爱增加了消费开支的占29.3%(314人),宣称恋爱无任何不良影响的占20.2%(217人)。
在认识恋爱对象的途径上,39.3%(422人)的学生通过社交活动,35.42%(380人)的学生从同学或同乡中找,16.17%(179人)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而在互联网上交友的只有8.58%(92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师范院校女大学生谈过恋爱,绝大多数女生表示恋爱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了影响,这是由于恋爱中的学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两人世界”而与外界隔绝开来缩小了自己的人际圈子的缘故,仅有20.2%的女生宣称不受影响。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认识恋爱对象的途径上,绝大多数是通过传统的社交活动、从同学同乡中找或亲戚朋友介绍,只有8.58%的女生是在互联网上交友,这一方面说明师范专业教育让学生对网恋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
对婚姻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18.9%(2D3人)的女大学生表示大学生结婚利大于弊,39.9%(428人)认为弊大于利,26.1%(280人)表示很难说,15.1%(162人)选择利弊各半。
对于男女婚配的年龄模式,38.3%(411人)的女大学生选择男大女小,4.1%(44人)主张女大男小,选择同龄的有5.87%(63人),认为只要有感情,不在乎年龄的有51.73%(555人)。
68.5%(735人)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22.3%(239人)的女大学生则主张婚姻应以经济为基础,4.74%(51人)选择以需要为基础,4.46%(48人)选择以生育为基础。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对婚龄差的认识不同于传统的“老夫少妻”模式,而更强调婚姻中爱情的成分,说明女大学生能理智对待婚姻,追求婚姻关系中男女平等、彼此尊重。
婚恋观的影响因素
在获取婚恋信息的途径上,30.1%(323人)的女大学生选择家庭教育,15.7%(168人)选择学校教育,24.8%(266人)选择同伴影响,29.4%(316人)选择“其他”。
如果长辈、其他亲朋好友反对自己的恋爱、婚姻,47%(504人)的女大学生会参考他们的意见,26.36%(283人)的学生会劝其接纳自己的意见,表示顺从的有23.76%(255人),我行我素者占2.88%(31人)。
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的差异,同伴间的影响,社会文化、道德观、价值观、社会传媒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婚恋观上各具特色,绝大多数主张在婚恋问题上会尊重长辈及亲朋好友的意见,这也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内涵。
对当今高校婚恋心理教育的看法,选择满意的有4.94%(53人),选择还算满意,但仍需改进的有45.95%(493人),选择不满意,必须改进的有37.4%(401人),无所谓的有11.71%(126人)。
对于最重要的婚恋心理教育的形式,主张专题活动和讲座的占36%(386人),选择生动的课堂教育的有32.52%(349人),成立专门的负责部门和协会,持该意见的占21.7%(233人),选择其他的有9.78%(105人)。 对婚恋心理教育起始阶段的意见,10.81%(116人)认为从小学开始,44.64%(479人)主张从初中开始,30.76%(330人)选择从高中开始,13.79%(148人)认为从大学开始。
一、充分了解初中女生的性格特征
首先,女生大多细心,上课时听课认真,笔记整洁,完成作业的态度较认真。但女生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消极地对待困难,大约有40%以上的女生在做作业时总是要看别人的作业。同时,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她们常常相互讨论,不求甚解。演示实验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现象时,她们虽然观察仔细、认真,但不善于进行思维和联想,造成对概念认识的不充分、不深刻。据统计,在进行分组实验时,特别是初三电学分组实验,有40%以上的女生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实验,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多人常常不知如何排除。
其次,很多女生性格内向、羞怯,不敢大胆质疑,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成为她们学好物理的一大障碍。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女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见到一个现象,习惯于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女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引起大家疑问。
二、充分了解女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
从思维方式来看,女生倾向于模仿,在处理问题时注重部分与细节,但对全局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却把握较差。相当数量的女生,在考试中基本题的失分率较低,而综合题与灵活性较强的题失分率较高。这充分说明了女生所习惯的那种模仿,注意细节而忽视全局的思维方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她们物理成绩的提高。从记忆方式来看,女生偏重于机械记忆,记忆面较广。对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单凭机械记忆,应付记忆能力的考查还勉强可以,但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物理教学的目的已经转到要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学习物理知识重在把它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这样仅仅机械记忆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育方法的影响看,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一的全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较多的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老师讲解比较全面,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功能,助长了她们套用模仿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细节而忽略全局的思维倾向。许多报告中指出:由于女生的左半球的早期优势化,导致她们形成了倾向于模仿,注重细节的思维方式。所以,小学阶段许多女学生成绩比较优秀,她们的那种记忆方式与思维方式能够应付所教内容的学习,这种暂时的成功确认了她们原有的认知方式。而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出现更多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她们原来的认知方式开始不适应了。对物理她们充满着好奇,学习过程也感到不难,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以至于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
三、讲究方式方法,科学指导,养成习惯,培养兴趣
从初一到初二,对很多女生来说是一个始料不及的变化过程。初一各科成绩遥遥领先,稳坐第一的她们在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一下子被甩在后面,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她们很彷徨。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物理教师没有及时地去关注她们,试想她们会怎样呢?我认为,在初二加强对女生学习物理的指导是物理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1.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物理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对于刚涉足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物理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物理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让更多的女生观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成绩较差的女生可以进行“什么是”的“回忆提问”,甚至是“是与否”的提问,如什么是力等;对一般学生可进行“为什么”的“理解提问”,如为什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对优等生应进行“运用提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2.认识女性的智力活动特点,消除女生不如男生的偏见,发挥自身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生的智力总体上并不差于男生,但社会的偏见,总认为无论如何女子不能与男子相比,他们用男女体力上的差异来代替一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女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培养持久兴趣。女生有广泛的爱好,美好的理想。教师可以向她们介绍校内外女生物理成绩优异的事例,也可以给她们介绍一些女科学家的故事,如屠呦呦等,使她们心存大志,从而激励她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良好动机和自强不息的信心。其次,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女生自身的优势。女生学习认真,思路清晰,数字算得特别准,只要会的问题大多可得到满意的结果。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使女生形成优越的心理因素,使她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自胜的信心去解决各种知识难关。
3.课堂教学中兼顾女生的思维特点
【关键词】心理教育;创新管理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三个年头了,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体会就是繁重、琐碎而忙碌。但人常说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那么我作为一位普通的班主任除了收获一些成绩和荣誉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收获太多的心灵满足和美好体验,回想这么多年来的感受,细细品味,这样的收获都归功于在班级管理中我渗透的心理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成长期,青春期的孩子们天真活泼、有思想、有见解,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就需要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关注好孩子生活的物质需要、精神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的温暖回应,但三方的任何一方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导致孩子首先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为班主任的我首先要主动去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家庭,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爱的小溪流进心田的喜悦和温暖,即便心中原有一小片荒漠,那它也一定会变为绿洲。
一、利用班会积极开展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
班级管理的前提是班主任对每位学生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很大的灵活性,但主要阵地我认为还是班会。初中生心理比较脆弱,比如常出现和家长难于沟通、男女生之间的相处问题、考试前的焦虑症以及自身个性差异(自卑、自傲)等问题,我常搜集一些主题鲜明的有关视频利用班会时间让大家观看,而后针对其中问题的产生、面对问题的态度以及产生的不同后果,联系自身实际进行反思和总结,比如在观看《变形记》有关赵迪的一期节目后,我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期望以后的你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样的活动首先使学生刻画出了心目中完美的自己,而后指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超越自己从而坚持直到抵达理想的自己。经过长期的启发、引导和心理方面的指导,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班风班貌有了明显的改善,从而使得我所带的班级每一届都是迎泽区先进班集体,我想这与平时持之以恒的心理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发现问题要针对个别学生及时辅导
记得开学不久,班里一位女生就表现出很多异常,虽然按照学校的要求是短发,但她前面的刘海总有一定的异样;虽然外面是校服,但里面的衣服却很“夸张”;脖子上还佩戴小挂饰,爱出风头,爱与男生交往,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决定先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爸妈离异不久,而且他也关注到孩子的变化,但没别的好办法,我经过认真考虑,制定了一整套方案,努力帮她树立信心,摆脱思想的困境,做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当我第一次找她谈话的时候,她要么急于否定,要么闭口不答,这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内心脆弱的最典型表现,爱出风头,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是内心缺乏爱和温暖的反应,怎么让她感受到温暖和爱呢?首先我帮她调整好座位,这是我事先和同桌商量好的,同桌很有爱心,也很愿意帮她温习功课。其次,放学后我在办公室给她准备热水和面包,并微笑着和她说:不好意思,我又想浪费你宝贵时间了,咱们聊聊怎样?诧异的神情中能看到她内心的渴望,聊家庭,聊情感,当我感觉到她的心不自觉和我想要靠近时,我开始揭开了孩子包裹很严的“伤疤”,虽然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还不懂爸妈分开的理由,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我告诉她,爸妈分开只不过他们不能在同一时间给你爱罢了,其实和别的孩子比,你得到的爱会更多,回报爸妈的爱,应该用你的努力来回报,你的内心只有变得足够强大,你才会回报他们给予你的爱。通过若干次的谈话和心理辅导,孩子笑了,微笑意味着接纳,接纳了关心,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自卑渐渐变为自信,脆弱逐渐转化为坚强,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我心里由衷的高兴当然家长也很开心满意,初中毕业后她选择了幼师的高职专科学校,后来我才听说她选择当老师的原因是因为我曾经对她的关心,在她最迷茫的时候,是我帮她找回真实的自己。其实,我所做的只是帮她从心理上接受自己并勇于超越自己而已。所以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本着“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在自己的基础上努力进步”的治班管理理念的指引下,要求学生真诚做人,认真做事,但把人做好,把事办好的前提是在班级管理中首抓德育教育,我认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就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成绩不骄傲,面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各自的基础上努力进步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才能使得这个大家庭和谐温馨,班级创新管理才能收到实效,也才会形成积极进取、文明和谐和健康活泼的良好班风。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其心理需要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强,变化性大。全面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特点,把握学生心理需要发展的趋势,就可以引导职校生为满足心理需要而采取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身的行为。本研究采用自编“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对在读职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把握其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并提出针对性强、高效适当的心理教育举措。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某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41份,回收有效问卷686份,回收有效率为85.75%。有效被试的基本信息分布如下:从年级看,一年级512人,二年级42人,三年级132人;从性别看,男生306人,女生380人;从专业看,文科类174人,理工类437人,艺术类75人;从是否独生子女看,独生子女551人,非独生子女135人;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看,学生干部259人,非学生干部427人;从初中毕业学校看,农村初中436人,城区初中250人。
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的基础上,自编“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的工具。该问卷共计60个调查项目,主要调查职校生的认知需要、表现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的需要、爱的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人际沟通需要、独立的需要、承认需要、实现需要等9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因子均分及项目总均分可以反映职校生心理需要的程度等级。经检验,本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2,说明其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经专家判定,本问卷效度较高,可以作为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之用。研究者担任主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给予被试足够的时间答卷。在回收的问卷中筛选有效问卷采用SPSS for Win17.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
二、研究结果
(一)职校生心理需要总体状况
由表1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人际沟通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承认需要、表现需要、爱的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需要。心理需要总均分为3.3448,处于中等水平。从标准差的角度来看,实现需要、承认需要、爱的需要的变异性更大,说明在这三种需要方面,职校生个体差异较大。
(二)性别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2可知,职校生在表现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p=0.009<0.01);在爱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p=0.017<0.05)。在其他因子和总分方面,男女生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年级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3可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3<0.01)。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p<0.022),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05),二、三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校生在表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0.05),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其他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校生在实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0.01)。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p<.022),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1),二、三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专业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4可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专业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48<0.05)。经事后q检验,在认知需要方面,文科类职校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职校生(p<0.018),理工类职校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职校生(p<0.024)。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均不存在专业间的显著性差异。
(五)职校生心理需求是否为独生子女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5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6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均分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七)初中毕业学校之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7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初中毕业于城区学校与毕业于农村学校的职校生的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职校生心理需要总体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排列前四的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和人际沟通需要。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当代职校生心理需要是积极向上的,主要表现在:求知欲较强烈,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毕业后能找到适合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寻求自我发展,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追求独立,希望父母、师长和同学把自己作为成年人看待,力争独立解决问题;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友情,学会沟通,希望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积极的自我实现和认知需要,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促使职校生学会学习,引导职校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负责;要充分把握职校生的独立需要,强化职校生青春期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其正确处理独立与依赖的关系,促进职校生学会独立;要重视职校生的人际沟通需要,应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课,不断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二)职校生心理需要性别差异比较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表现需要和爱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职校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得到同龄人的佩服,在同学中有更高的威信,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职校男生比女生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友爱以及异性的情爱。因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断完善职校生人格特征;要丰富校外活动和课外活动,以竞赛促发展,坚持不懈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良好的平台;可开设“爱情心理学”选修课,使职校生对于诸如亲爱、友爱和情爱有更理性而清醒的认识,提升学生爱的能力和爱的责任感。
(三)职校生心理需要年级差异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一年级的均分显著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在表现需要方面,一年级均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在实现需要方面,一年级均分显著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年级职校生刚刚升入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对于未来有期待,有梦想,有比较强烈认知需要;其二,一年级职校生刚刚融入新的集体共同生活,他们希望自己能有新的起点,有比较强烈的表现需要;其三,一年级职校生初入职业学校,校方一般会安排新生入学教育,有意识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志向。为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见习和实习中,自始至终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做中学”,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尽可能减少其习得无助感,以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二是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丰富职校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外活动,尽量让每位职校生都有展现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机会,以激发和满足其表现需要;三是强化职校生的生涯教育,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成熟度,破解其职业决策困难,提升其职业适应性,激励学生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大程度满足其实现需要;四是开展全程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注重职校生的职业咨询,广泛开展职业规划咨询、职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培养、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创业意识能力培养[2],使职校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能为职业生涯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以满足其各种积极向上的职业心理需要。
(四)职校生心理需要专业差异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文科类和理工类学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艺术类职校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艺术类职校生的专业技能也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其认知需要更低。为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s 相对淡化艺术类职校生文化课考试的功用,改革教学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艺术类学生自我成长;有针对性地加强艺术类职校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抓紧抓实艺术类职校生见习、实习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直接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提升专业自信心。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生 人际关系归因
1 问题的提出
开展心理教育评估,是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进行干预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很多专家学者将高职生的人际关系归因纳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高职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其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测评,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依据,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教育评估活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28名高职生,剔除无效问卷剩余196份问卷,运用Lefcourt等人所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高职生在人际归因方面的特点。
3 研究结果
3.1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x表1显示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在人际归因方面,运气归因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男生的均值高于女生;而其他的维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生源上的差分析
表2显示: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在人际归因方面,努力归因在生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农村的均值高于城镇;而其他的维度在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独生与非独生的差异分析
表3显示: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在学业归因方面,所有维度在独生与非独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归因方面,运气归因在独生与非独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非独生子女的均值高于独生子女;而其他的维度在独生与非独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4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年级的差异分析
表4显示: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在学业归因方面,所有维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归因方面,所有维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学业成绩归因与人际关系归因的人口变量学差异。
对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所做的量表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归因风格在人际归因方面男生更倾向于运气归因。农村的学生在人际归因方面较之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努力归因,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归因比独生子女更倾向于运气归因。本研究对存在差异的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高职生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这种归因方式有利于其保持心理的健康。
4.1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归因风格性别差异
在人际归因方面,运气归因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男生的均值高于女生;研究表明,男生在归因上的“自我保护”偏向比女性更加明显。这自我保护的归因方式,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失败时不至于丧失信心。但是,这也使她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相信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归因方式也会随着改善。
4.2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归因风格生源差异
在人际归因方面,努力归因在生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农村的均值高于城镇;农村学生的社交范围比城市学生窄,在社交关系也比较被动,思想行为较为质朴,他们觉得在社交过程中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与农村高职生总体的人际归因风格是一致的。
4.3 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生归因风格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差异
在人际归因方面,运气归因在独生与非独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非独生子女的均值高于独生子女。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非独生子女的优越性和社会适应性比独生子女要差很多,更倾向于外部环境人际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
研究高职生的归因风格,尤其是不同学制的高职生归因风格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做了初步的研究探索,由于个人水平有限,研究中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范围应该更广泛。本次研究样本主要取自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来至于北方地区,所以,本研究的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收取的样本中,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的比例分别为63.7%和36.3%,比例差异大。这俩方面都有可能影响本研究数据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代表高职生的总体特征。
(2)本研究只做了基础的研究,不够深入。采用量表的方式了解高职生归因风格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这样就忽视了研究样本在具体、真实情境中的主观感受和具体归因倾向。在以后的研究中,为了丰富研究结果,可以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跟踪访谈以及了解周围人对研究样本的行为评价。
(3)未开展进一步的实践。本次研究主要从理论上论述了高职高专归因风格,但是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归因偏差没有进行实践性的分析与干预,应该进一步揭示如何通过改善高职生的归因偏差来促进合理的归因。
参考文献
[1] 顾倩.高等职业学校生源对归因的影响.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2(1):64-66.
[2] 张彩虹,曹和安.大学生人际归因的研究进展[J].两北医学教育,2005.13(3):237-238.
[3] 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