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能合同管理范文

智能合同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能合同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智能合同管理

第1篇

合同管理简单说就是指企业为实现合同目的,结合本企业实际,对本企业一系列可能产生法律后果的“合同行为”进行审查、控制、监督的过程。合同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从事合同管理的机构在合同运行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作用。与企业其它管理职能相比,合同管理有自己的特殊性。

1.合同管理主体的特殊性。

合同管理的主体是指企业内部按照职权分工做出合同管理行为的各有关部门。企业其它管理职能的主体通常只是一个部门。而合同管理主体是以合同管理部门为核心构建的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整体,通常不是一个部门。

2.合同管理客体的复杂性。

合同管理的客体,也就是企业合同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即企业的“合同行为”。企业的合同行为是指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为了企业的利益,以企业的名义,依照职权实施的与合同关系相关的磋商缔约、实际履行、履行异动(变更、解除、转让等)、维权救济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所有的合同行为都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多个相关岗位、多个时间接点,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过程。企业其它管理职能行为相对简单,涉及到上述情况的行为相对较少。

3.合同管理行为与法律后果的紧密性。

企业合同管理直接作用于合同行为。合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合同行为其实质是民事法律行为,是企业为实现合同目的不断设立、变更、处分自己民事权益的过程,随时产生法律后果。企业其它管理职能通常只及于企业内部,不对外产生法律后果。

二、合同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根据合同管理的内在逻辑,将合同管理职能进行归纳和划分,有助于合同管理的专业化运作。合同管理职能就是管理主体对合同行为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指导)、控制的过程。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确定的目标对工作进行的规划和安排。合同管理的计划职能主要表现为制定合适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在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时要根据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和现在所处的合同管理发展阶段,确定企业合同管理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梳理合同管理业务,编制合同管理各个子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相应的组织保障、资源保障,确保合同管理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合同管理制度要适度超前,体现对合同行为的引导。如果只是拘泥于现状则不利于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过度超前则会给合同管理带来太大的阻力,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和计划而对各种管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合同管理的组织职能主要表现为建立有效的授权管理体系,即给所有的合同行为设计组织结构、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等。有效的授权管理体系应当同时包括合同签订授权管理体系和合同履行授权管理体系。合同行为是不同合同业务部门发起的跨部门、分阶段实施的行为体系,组织协调难度较大。实际工作中要避免只注重合同签订授权体系的管理而忽视合同履行授权体系的管理;要授权给真正负责从事这项业务的相关人员,做到权责明确和权责相适应。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当通过“合同管理”对合同行为进行指导与审核,少直接参与具体的“合同行为”。

3.领导(指导)职能。

合同管理的领导(指导)职能主要是指对合同管理体系内相关成员的合同相关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使合同管理体系内的相关个体或者群体能够自觉地为实现合同管理相关目标而努力。这个职能通常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纵向的领导职能,主要指合同管理主体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内部涉及合同事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的指挥、激励、考核等管理行为。二是横向的指导职能,主要指合同管理部门的合同管理员对合同业务部门相关人员从事的合同行为进行的指导,即对合同磋商缔约、实际履行、履行异动(变更、解除、转让等)、维权救济等一系列行为(包括这些行为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指导。

4.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指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使人们的活动或行为与组织的要求或者期望出现偏差,管理者采取纠偏措施,使管理计划能按预定计划进行,或者适当调整管理计划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合同管理的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审查、检查和评价。合同审查主要包括合同的主体审查、合法合规性审查、商业性审查和表述性审查四个方面。主体审查是合同审查的前提。主体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的民事主体、合同人、经营资质的符合性、信用审查与履行能力等问题。合法合规性审查内容主要是合同效力、合同内容、合同订立程序与流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与企业内部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性审查主要审查合同中约定的实现双方合同目的的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解决争议的条款等是否清晰、明确、全面,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权益最大化。表述性审查可能不直接涉及法律问题,但表述不精准的合同条款可能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甚至有损企业利益。表述性审查应当做到使合同体例严谨、内容齐备、表达精准、版面美观等。合同管理部门通过对合同行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开展持续性的合同纠偏,促使合同管理水平循序渐近、螺旋式提升。

三、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

企业合同管理职能建设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应当注意以下要点:

1.合同管理要有正确的思维定位。

合同管理的宗旨是为企业实现合同目的。在合同谈判和合同审查中要特别注意自己代表的是一方合同当事人,而不是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必须明白所代表的企业在合同谈判中所要追求的合同目的,在法律障碍与合同目的之间寻找平衡,要促成交易而不能破坏交易。不要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合同条款上的平等,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追求一个效益、效率、权益、风险和企业形象的最佳组合。

2.合同管理部门业务要向纵深发展。

传统的合同管理部门仅仅满足于合法合规性审查、项目谈判和应对必要的诉讼等传统业务,法务人员缺乏对企业管理运营的兴趣,在企业职能部门中常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我们要突破传统法律思维局限,不只是关注传统法律事务范围内的事情,更多地关注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其它边际法律事务。服务要尽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服务形式要多样化,积极介入制度合法合规性审查、流程设计、合同信息化管控、纪检监察事务法治化运作等新领域,以传统法律事务推动边际法律事务的开展,以边际法律事务带动传统法律事务的深化。

3.正确认识合同管理行为与合同行为的关系。

合同行为主要由合同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完成,合同管理部门通常不是合同行为的直接参与者。合同管理职能的作用就是创造对合同行为相对的“体外监督”条件。与纪检监察部门的“体外监督”不同的是,合同管理更多地侧重于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即通过审查、盖章等方式对合同行为的运行过程发挥“控制职能”。所以合同管理部门要以“事前防范合同风险,事中控制合同风险”为工作重点,以“事后补救合同风险”为补充,扎实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099-01

我国正致力于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智能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作为新一代能源的发展方向必将取得飞速发展。分布式能源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智能监控,实现无人值守,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为核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节能、环保理念为基础,加强对智能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利用,建设绿色能源,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一、分布式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分布式能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管理方面,应用了现代化的智能操控技术,实现现场智能操控和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提供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一体化保障。分布式能源能够带动多系统优化,其实现过程依靠电力技术、热力技术、制冷技术以及蓄冷技术的统一,最终实现多系统能源容错,使各个系统的冗余都控制在最低,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分布式能源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据预测,在今后的20年内,在新增发电容量中,分布式能源将占有20%的发展潜力。分布式能源可以直接向用户供电,同时又可以与配电网络并网运行,其应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以下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1)内燃发电机组:内燃机发电组具有价格低廉、启停灵活、易控制的特点,其应用比较广泛,通常用来当做应急所用的备用电源,使用燃料为天然气、柴油、汽油等。但是内燃发电机组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运行维护费用,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和废气污染。

(2)微型涡轮发电机组:顾名思义,微型涡轮发电机组是以微型涡轮发动机为动力,主要应用于工业和建筑中的热电联产,其安装费用抵,但需要较高的维护费用,排放量适中,会产生高频噪声。

(3)风力发电机: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风力发电机已经成为绿色能源的主力,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但是其初期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且风能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力发电的发展。由风力发电机结构的限制,通常产生的电流较低,在为用户供电时需要经过高压逆变器对电流进行转换。

(4)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列发电系统:太阳能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光伏电池能够将太阳能光子转换成电能。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列发电系统不会产生空气污染,而且不消耗燃料,节能环保,但是造价较高,受天气限制,阴雨天和夜间不能发电,而且需要储能装置的配合。

二、分布式能源智能管理系统

1、技术路线

(1)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更深层次的感知

对能源自身准确的感知是实现能源智能管理的基础,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建设能源的实时监测,包括用能端能耗需求监测、功能端供应能力监测以及能源传输的具体过程,从而对能源数据产生准确的认知,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终端设备和生产工序的能源消耗情况,这些能耗数值有助于认知能源需求,同时为能源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结合用能侧能耗管理实现节能的经济性分析

利用对能源数据的认知,来对单个能源个体的能耗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从而对其进行用能管理。在实时监测能耗数据过程中,匹配不同的能源政策,来合理调整用电方式和用电习惯,最大限度实现能源使用的经济性。

(3)利用供能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响应来实现供能侧最经济化运营

能源需求方监测到用能情况、供应商情况和价格等,动态提供需求量。作为能源供应端能够依照需求量来适当调整生产供应,以免造成过多的浪费,进而实现能源供求平衡。

(4)利用能源管网优化调度技术实现节能优化

以系统能量需求和管网系统所配泵机器运转特性为研究对象,确定出最佳的动力匹配模式,实现转速的自动匹配和调节。分析和研究用户能量消耗和各管网节点间能量差异,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管网热耗散的自动检测方式,配置管网异常预警技术和装置。

(5)能源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协同

以动态需求为基础,根据不同主体间的能源供应数量、价格、趋势等情况,对能源的需求和供应实施动态控制,从而实现二者间的优化和匹配,不同的用能主体间能够互供互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用。

2、智能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1)采集层

采集层主要包括供能侧能源设备、能源网管的数据信息和需求侧的消耗数据信息。采集层中建设有种分项计量装置,可以计量各个分项的能源消耗情况以及各种不同分类。而且计量装置能够实现数据的远传,数据采集器与计量装置连接后,通过通讯协议进行数据输出。数据采集器可通过能源消耗来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和储存,同时与数据中心交换数据。

(2)传输层

在传输层内,以多种通讯方式和能源网关为媒介,智能网络传输系统对能源数据进行安全传输。

(3)数据层

数据层储存的数据有:能源管网和区域建筑等资源数据、监测数据等,还包括需求侧能源消耗数据和报警数据,这些区域能源数据的存储能够满足TB数量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

(4)业务层

作为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业务层承担着供能侧、需求侧能源集中展示、管理和控制的重要责任。业务层集成了多个系统来实现对能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第一,数据整合系统,由于整个能源管理系统涉及的数据较多,而且同种信息可能通过不同的数据格式来表现,因此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前,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使其成为可用的数据组织形式。此外,数据来源具有极大的差异,在系统结构、访问方式、数据格式等方面不能实现统一,所以要求数据整合能够支持多种传输协议。第二,能源监控系统。能源监控系统集中展示了园区能源态势,通过能源监控系统掌握能源管网的运行状态,并且以多种形式提供了能源的统计和分析。第三,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平台可能会发生管网故障、设备故障以及突发事故等,能源管理系统具备强大的故障预警机制,能够对故障进行预测和分析,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置。此外,业务层还包括能源分析系统、管网优化节能控制系统、能源决策控制系统和碳交易系统。

(5)表现层

表现层通过多个视图来展现供能侧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同时还能提供设备的故障情况信息、运行参数、报警信息等,而且具备数据分析功能,将分析结果以图形化报表形式表现出来。

经过实际应用分析,智能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在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新工厂中得到了应用,完成了水电、气流量等计量数据完整、准确、可靠采集,但是由于工程涉及面宽,跨越多个学科,系统正常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所以应当对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培训,同时要提供给业主完整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才能更好地实现智能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

三、结束语

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大环境中,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分布式能源已经成为近年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因此要加强分布式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同时更好地实现分布式能源的管理和监控,不断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突破。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ArcGIS;数据库

DOIDOI:10.11907/rjdk.16207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7800(2016)010013402

0引言

城市交通是在城市这个特定地理环境中开展的活动,离开了城市这种特定地域,城市交通问题将不那么突出,比如乡村基本不存在城市所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所面临的地理环境,对分析其中的各种交通行为特征十分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实际地理环境提供一个最接近现实的交互界面,在GIS基础上展现城市交通活动将更直观确切,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和针对性。城市交通管理需要全方位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逻辑性,可能还存在冗余和不一致性。因此基于GIS构建一个统一的城市交通数据模型,对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将起着基础性作用。

GIS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的、可视化的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它综合集成交警部门现有的子系统,如车辆管理系统、驾驶员管理系统、交通控制信号、交通违章监控系统、122接处警等实时动态信息,以及警力分布、交通标志、城市规划数据等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交通信息的完全共享、各子系统协同运行。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提供城市主要道路的交通流量、车速、是否有事故发生等信息,方便交通部门做出调度,同时可通过广播电台为司机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具体表现在:① 将集成各子系统的数据与空间位置信息关联;②实现各子系统的可控设备在线调度;③建立智能交通模型,对交通信息管理进行辅助决策;④将多个子系统协同运行,实现1+1>2的整体效果;⑤采用多种信息技术,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服务。

1总体设计

本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的、可视化的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见图1。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使用ArcGIS系列产品作为地理信息的基本平台,将系统建成交警内部资源共享、图文一体化的办公平台和交通信息对外服务公共平台。采用Oracle10i企业版数据库存储基础数据和其它数据。使用ArcIMS9.0 和ArcSDE作为数据服务器,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 ArcSDE。在数据应用层采用ArcEditor(ArcView)进行数据管理以及数据编辑处理;系统数据管理采用VisualStudio 2015平台嵌入ArcObject开发工具,建立子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电子地图的空间信息服务采用ArcIMS地图服务器向外提供,用户只需在Internet/Intranet上就可通过浏览器访问所需交通信息。

GIS平台的所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管理数据都存放在小型机上的ORACLE 9i数据库。对于各个子系统中的数据,如果需要提供给GIS系统进行交通管理模型建模、提供给GIS系统日常管理维护,系统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同步/异步复制、数据挖掘等方法,将原系统的数据复制到GIS数据库中,并对数据结构重新定义,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在今后的系统模型分析、数据查询时,将不再从原系统获取,直接从GIS数据库获得即可。

各子系统不需提供GIS系统建模数据,将数据存储在原系统数据库,在需要访问使用时通过分布式数据库访问接口(采用ADO、ADO .NET、JDBC、数据库访问中间件技术等),以XML文本格式读取。

2功能设计

2.1基础地理信息录入维护

基础地理信息是GIS综合控制平台最基础的部分。交通地理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划分为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和城市交通管理要素两大类,每个要素采用单独的图层进行存贮管理,可选择性进行叠加查看。

2.2电子地图制图方法

针对GIS系统中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和城市交通管理地理要素两大类多个图层的电子地图制图,采用以下流程进行:

(1)产生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图层:采用成熟的扫描矢量化软件,把现有的高精度地图进行扫描矢量化,对图像进行增强、校正、拼接,数据检查,转变为分层的数字化图形数据,同时录入有关属性数据。

(2)实地校正:采用高精度的GPS定位仪对电子地图进行实地校正。

(3)转化为标准的ArcGIS图层文件。

(4)采用ArcEditor工具,直接增加新的图层,录入相关属性数据。

2.3图层数据更新维护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电子地图数据和实际地理要素信息会不一致,需要系统维护人员管理和维护电子地图,针对不同的图层信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维护。

(1)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图层更新,直接在ArcEdit图层编辑工具进行维护。

(2)城市交通管理地理要素图层更新,采用GIS平台中的基础地理信息录入维护模块进行。通过用户界面,直接采用鼠标拖拉和键盘输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新。

2.4电子地图基本图形操作

系统通过电子地图提供基础图形操作,如图2所示。

2.4.1图层管理及数据浏览

图层管理提供显示图层、关闭图层、通过鼠标点击或拉框放大和缩小图层、移动图层、全屏显示图层功能,采用鹰眼方式对当前图层定位操作,并提供对整图的预览。

2.4.2信息查询

利用空间信息数据与属性信息数据有机结合,实现从电子地图上的实体与数据库存储、关联字段信息间的双向查询。只要用鼠标点击地图上的相应元素,该实体所关联的数据库信息数据便可显示出来,同样也可通过输入要查询的实体名称等信息,在地图上标识该实体的位置信息。

数据编辑功能包括添加实体、删除实体和修改实体属性等操作,实现对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操作与管理,以满足局部少量数据更新的需要。该功能只限于对交通管理地理要素进行编辑,包括以下操作:

(1)添加实体:根据当前层的类型,允许有权限的用户添加相应的点、线、面交通要素实体,录入相应的属性数据,或与已存在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关联。

(2)删除实体:允许有权限的用户将当前打开图层中所选定的实体从数据库中删除。

(3)属性编辑:系统允许有权限用户对实体的属性值和当前图层字段属性进行修改,并写入到数据库。对于路口、街道、卡口等重要交通设施,可将一些图片、视频等二进制文件信息录入有关属性。

2.4.4分级图层链接

用户在电子地图点击某个有下层详细地图的实体后,系统将打开新的窗口显示详细地图,如路口专题图等。

2.5交通数据集成与网上视频监控

GIS平台工作站可以通过访问应用服务器的实时数据访问接口,获取各子系统的实现数据,结合GIS平台电子地图对应的各类交通要素图层,在电子地图进行实时数据显示,形成有关专题图,功能有:①与交通信号控制子系统集成;②与视频监控子系统集成;③与电子警察子系统集成;④与卡口子系统集成;⑤与122接处警子系统集成;⑥与GPS巡逻车定位子系统集成;⑦与交通诱导子系统集成;⑧与车驾管、违章管理子系统集成。

3结语

本系统采用Norden提出的质量控制法模型,对事故点作出分析,统计模块将统计数据图形化,更有利于用户理解、接受;系统界面风格简洁,清新自然,贴近现实又具专业性,用户体验感好;使用第三方控件,界面更加美观,统计图表显示效果更好;利用跟踪层,动态表现车流量状况;与多个子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顾朝林,段学军.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J].地理研究,2002,21(1):1424.

[2]SCHANK RC.The virtual university[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0,3(1):916.

[3]MA,JH,HUANG,et al.An integrated education syste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leeducation an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M].Burlington 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0:109139.

[4]邓艳智,阳王东.利用Agent实现城市交通信息集成与协同的方法[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1216.

第4篇

关键词:智能化供配电;控制;管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电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是一种比较实用的二次能源,因为电能的输送、分配以及它的控制都是十分方便又经济的,所以这才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青睐。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造成了使用的电力设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发电设备的增长速度,因此引发了能源的短缺,所以电力的供应与电力的需求这个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个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所以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各个省份都相继出台了不同的关于创新供配电系统的规定,主要是在建筑的工程中从门窗、墙体、屋面以及空调等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但是很少在供配电系统中有所规定,所以就非常有必要对经济的合理性、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在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前提下采取一切的措施,来消除在供电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浪费,必须要提供电能的利用率。

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电以及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智能建筑成为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等,是当今智能建筑的供配电系统应该完成的重要任务。而构建符合智能化供配电系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尽管我国发电厂和电网的自动化早已进行,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电力终端用户的楼宇供配电系统则一直沿用人工操作和管理的模式,根本谈不上自动化、智能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由国外设计的大型建筑才开始要求采用具有自动监控功能的智能化供配电系统。随后,一些国内的设计院开始在一些重要项目中采用智能化的供配电系统设计。

供配电创新的关键技术

在供配电的系统中发配出来的用电就是各种各样的电力以及信息之间的相互流动性,但是如果是长期处在一个单向的流动的供配电的关系的配用电领域的时候就必须在供电以及需要的用电之间要相互流动以及应用,尤其是在用户以及在供配电管理和辅助服务的这一方面。而且这也是我国现在的情况中需要研发以及实施的。供配电的研发以及实施已经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了。我们必须要通过相互需要的服务原则来使彼此能达到共赢以及国家的双赢,这样就会成为供配电中所要追求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在供配电的效益中,我们必须要把开放的配用以及分开的零售的竞争为主要的前提。否则的话,我们在供配电的上下口的通信处是不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来的。而且在我国的电力市场,目前来说主要是处于一个厂与网已经分开的发电的竞争阶段。而且在前几年提出来的要逐步地对供配电的业务实施内部的独立核算,并且为输配的核算做好竞争的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情况当中配用分开的零售竞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我国现在正在筹建的电力用户的信息系统当中仅仅支持了目前电力市场的发展,所以说今后我们必须要支持在市场所需的电网中的研发以及实施。

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考虑到了供配电需要大面积的分布在电力控制的应用前景。所以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信息流的一体化以及缩短距离的通信网络相互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当前需要研发的方向。在现在很多种的解决方案中,在今后的使用中都必须要利用高级的观测体系以及信息技术。而且在电力的系统之上建立起来的基础的信息的构架就必须要连接在一起形成十级的供配电网。这样就能实现对于双向流动的电力以及信息的随机的访问。另外,“多网合一”以及光纤到户也将会是一个很看好的发展方向。

二、智能化供配电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功能

(一)控制功能

1、断路器、接触器的通断控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10kv中压配电系统的设备通常采用就地人工控制操作,较少进行远程,也就是“只监不控”。但智能化供配电监控管理系统应该具有远方控制中压配电系统设备的能力,若用户需要可以开通该功能。在已完成的工程项目中也有远程控制中压真空断路器通断这样的实例。400v低压配电系统断路器的通断控制则有四种方式工作和全自动控制。

2、进线失电故障的自动应急处理。在400v低压配电系统中出现进线失电故障时,智能化供配电系统可以自动进行应急处理。如对于最常用的单母线分段的系统。

1)双路供电时进线失电故障的自动应急处理。双路供电时,若有一路进线失电,延时规定的时间(该时间可事先整定也可通过监控计算机修改)后,系统自动断开失电的这路进线断路器,接通联络断路器,自动转换成单路供电,然后自动检测该路进线的电流,若电流超过变压器二次侧的额定位,则按照事先设定的用户优先权顺序将优先权低的用户依次断开,直至变压器不超负荷,从而保证了对重要用户的连续可靠供电。这是用传统的电气连锁控制无法做到的。

2)单路供电时进线失电故障的自动应急处理。单路供电时,若这一路的进线失电,延时规定的时间后,系统将自动断开该路的进线断路器,然后将另一路进线断路器自动接通,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3)无市电时进线失电故障的自动应急处理。市电全部失电时,延时规定的时间后两路进线断路器自动断开,自备电源自动投入。

4)复杂系统自动投切应急处理。对于由多台变压器通过母线联络开关连接成的较复杂的低压配电系统,智能化供配电系统仍可按照规定的连锁关系自动进行相应的自动投切应急处理。

3、其他自动控制功能。根据需要,智能化供配电系统能提供多种自动控制功能。

1)照明的自动控制。对于未设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智能建筑,智能化供配电系统可按照照度或预先设定的时间自动控制建筑物立面泛光灯照明的开启和关闭;按时间自动开启和关闭公共照明或将其改为经济照明方式;按照度自动控制路灯的点亮和天闭;根据不同比赛或演出的需要选择体育场馆不同的照明方案和自动控制灯光的变化等。

2)自动接通或断开。火灾报警时自动切断非必需负荷的供电。由于被分断对象可以通过软件设定,因此更改非常方便。同样,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某种特定情况下需要自动接通回路。

3)自动计数。中压配电系统中断路器操作次数的自动累计及达到规定次数时的自动报警提示应进行检修,以减少按时间盲目检修造成的断路器使用寿命的缩短。电动机或其他设备运行时间的自动累计及达到规定时间时的自动报警等。

4)顺序启停。电动机或其他设备按规定的顺序或时间自动启动和停机等。

(二)管理功能

智能化供配电系统具有强大的自动管理功能,除定时采集并存储运行参数外,还应能自动生成日负荷表、代表日负荷表及年度报表等各种报表。这些报表可以打印也可以在屏幕上随时调阅。配电系统的操作记录如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和故障记录如故障发生时间、故障内容、排除故障时间等,均能自动记录存档,也可随时调阅和打印。还可自动生成、显示并打印负荷曲线等历史数据。若有需要,还可对负荷曲线进行趋势预测和分析,并提出改进运行的方案。管理功能主要是由监控软件来实现的。智能化供配电系统的监控软件应具备的性能和功能如下。

1、操作系统、接门及图形界面。监控软件支持Windows2000/XP/ 2003、Unix、 Linux等流行的操作系统,具有软件通信OPCSeSer、client、W ebSeSer等功能。它对整个变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图形界面进行实时监控,包括进行遥测、送信、遥控(部分回路)和事件记录等。软件全中文提示,用鼠标操作,可漫游各显示画面,且画面之间的切换快捷流畅。

2、数据库。监控软件支持基于 SQ T的关系型数据库答理系统ASST/TSOSQ I,,99标准。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实时性、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和安全性。

3、图形监控。监控软件的图形监控以系统图、系统主接线图、回路柜排列

图、回路单线排列图、网络拓扑图、通信监视图、地理分布图等形式来表现。

4、曲线。监控软件可提供各种符合电力系统要求的模拟量的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进行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极值时刻等统计功能;对越限变色、纵向伸缩、横向伸缩、横向平移等分析功能;并可以在曲线组内逐条显示也可多条组合显示;支持历史曲线打印。

5、报表。监控软件可提供各种统计报表如日、月、年报表,分合闸次数统计报表,报警次数和持续时间统计报表,负荷率(变压器)、峰谷差率、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统计报表和电能统计报表等,并可打印输出。

6、通信监测。监控软件进行通信状态监测和通信报监测报警。

7、通信功能。监控软件提供专用的通信功能模块,通过专用的以太网硬件通信接口,以OPC方式向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等方式向供电局、电力调度所发送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实现系统的集成。

三、结束语

智能化供配电系统在供配电系统中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供配电技术的新发展,代表着供配电系统方面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对其加大控制和管理力度,才能更好的应用在社会生产中,促进供配电系统优化。

参考文献:

第5篇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大同供电公司,大同 037000)

摘要: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力营销发展规划,大同供电公司加快营销现代化和计量科学化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大力实施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由人工抄表到远程自动化抄表方式的转变,通过现代化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落实到用电客户,基于现有的管理平台和技术条件,实现营销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对于提升公司电力营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 数据采集;主站建设;终端安装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082-03

作者简介:冯立伟(1982-),男,山西天镇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 引言

以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现有平台为核心,以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现有通道为依托,以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现有功能为基础,直接采集专变客户、公变等电能量远方采集数据,延续和拓展负荷管理系统对专变客户的各项管理功能,拓展对配电公用变台考核表计运行状态监测,拓展对低压客户用电状态监测等,实现客户用电与服务全过程自动化有序、闭环管理。

1 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系统概述

1.1 基本思路

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是采集客户端实时用电信息的基础平台,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实时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包括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电力营销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用电异常智能判断告警技术、电能计量技术等,其主要通讯载体是移动通信网络,辅助通讯载体是230MHz无线、公用电话网、光纤网,它通过利用多种通讯方式实现系统主站和现场终端之间的数据通讯,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数据采集、电能质量检测、远程抄表、线损分析、用电异常信息报警、无功电压管理等。

1.2 功能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能为实现的营销管理的业务功能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这就需要其对业务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同时还需要设计完善的系统功能,要求该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度高的基础数据,还应具备以下功能:

①自动抄表:具有远程自动抄表功能,所有关于电费计费出账相关的数据都能够从中获取,特别是对于阶梯电价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②预购电控制:当电量到达一定程度时,用户可收到预购电信息提示,同时还可以快捷查询剩余电量,实现预购电有效控制;

③预购电管理和电费回收:系统可有效实现良好的预购电管理和电费回收,因为该系统具备用户负荷控制基础功能;

④客户增值服务: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渠道增加了,比如终端信息提示、网上、短信平台等,更加地便民利民;

⑤用电检查和计量管理:可对电能表实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及时发现并能够提供相关数据依据,有利于电能表的控制管理;

⑥有序用电控制:参考相关规范标准,有序控制电力用户的用户负荷;

⑦用电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可自动收集电力用户的各项信息,有利于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之间的关系增进,他同时也为电力企业销售市场分析提供了数据依据;

⑧配变运行管理:系统可自动采集配变相关的信息,比如负载率、电压、功率等,有利于配变运行管理和电能质量统计工作;

⑨线损管理:系统可实现对所有的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采集,做到对整个配电线路电能信息了如指掌,如此一来,电力企业可以从全局角度出发对整个电路实施管理,更有利于线损管理;

⑩数据开放服务: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用户的实时用电信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而电力用户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帮助其更方便的获取了该项信息,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具有数据开放服务功能,即可以将收集到的实时用电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1.3 指标体系

1.3.1 系统响应速度

①重要状态信息及总加功率和电能量,即主站巡检终端重要信息时间应小于十五分钟;

②遥控命令下达至终端响应的时间,即系统控制操作响应时间应小于等于五秒;

③主站发送召测命令到主站显示数据的时间,即常规数据召测和设置响应时间应小于十五秒;

④主站发送召测命令到主站显示数据的时间,即历史数据召测响应时间应小于三十秒;

⑤在三十分钟内完成系统对客户的侧事件;

⑥模糊查询响应时间小于十五秒;

⑦常规数据查询响应时间应小于十秒;

⑧90%界面切换响应时间应小于等于三秒,除此之外的小于等于五秒;

⑨在线热备用双机自动切换及功能恢复的时间应小于三十秒;

⑩可在五秒内实现前置主备通道自动切换;

?輥?輯?訛数据在计算机远程网络中的传输不应超过五秒。

1.3.2 系统可靠性指标

①遥控正确率不小于99.99%;

②主站年可用率不小于99.5%;

1)MTBF(主站各类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不小于3×104h小时;

2)系统故障应在两小时内恢复正常;

3)因为偶发性故障导致的自动热启动的平均次数应小于1次/3600小时。

1.3.3 系统数据采集成功率

系统数据采集成功率分一次采集成功率和周期采集成功率,采用分级方式,见表1。

2 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系统主站建设方案

电能量采集系统主站采用三统一原则(统一平台、统一功能、统一规约)、三级管理(省、市、县)、系统数据地区集中管理的模式。系统主站作为一个规范的管理平台,兼容了多个厂家终端和多种通信方式,可有效实现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系统统一规范管理。

2.1 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物理结构图

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物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系统网络结构图

系统网络结构图如图2所示。

2.3 主站硬件设备配置

主站系统网络物理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接口服务器、前置服务器、工作站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利用各类通信信道,主站系统网络不仅可自动采集、存储和处理各类电能信息,还具有很多硬件设备功能。

主要硬件设备功能:数据库服务器:负责系统数据的存储;(容量估算:每个终端每天数据量按30K计算,每个终端一年数据量为109M,1万终端3年的数据量为(30K*365*1万*3年=328.5G)

Web服务器:提供Web服务。

应用服务器:负责后台的数据计算和处理、为客户端应用功能提供服务。

接口服务器:负责与其它系统的接口,与一级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前置服务器集群:负责完成系统的采集、控制、通讯工作,由多台服务器共同组成。

3 电能量采集终端安装

3.1 定义

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终端是集配变检测、控制、脉冲采集、切窃电报警、远方抄表、远方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仪器,广泛用于城乡变电站、用户专用变、公用配变的运行监控与管理,是电力企业监控用户用电情况、提高需求侧管理水平的高性能执行单元。

3.2 安装方式

现针对电力大客户计量点地理位置分散、终端采用成熟的GPRS或CDMA网络实现与主站数据通讯,根据安装现场环境复杂的特点,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终端主要采用以下安装方式:计量表箱内、配电室计量柜内、箱变计量柜内。

3.3 终端安装工作流程

终端安装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 分析总结建设情况

经过近几年对智能电网新技术——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工程的大力实施推广,公司完成了所有50千伏安及以上用户的电能量采集工作,终端上线率和抄表成功率稳定在99.45%以上,系统建设各项指标位居省公司前列。系统的建设投运成功实现了对客户用电情况、计量装置管理、电能质量等一系列信息的实时采集,有效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推动了营销计量、抄表、收费模式标准化建设和公司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电力企业应用系统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电力行业.DL/T698,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S].

[2]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20V~750kV电能计量装置分册.

[3]国家电网营销〔2007〕348号,国家电网公司有序用电管理办法(试行)[S].

第6篇

关键词:综合布线 智能 实时管理

今天,智能建筑的写字楼、大厦、大学校园、政府部门甚至住宅小区中的绝大多数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在其物理层结构上都是基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我们知道,在ISO/OSI协议中,物理层是网络系统的基础,所有网络通讯依靠物理层的线缆来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椐调查60~70%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网管人员已不可能再根据工程竣工图或网络拓扑图来进行网络维护工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物理层布线管理能实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的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连续提供可靠、安全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二、构化布线目前设计的现状和管理方式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设计一般按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线缆(3m左右)所组成。

2. 水平配线子系统:各楼层弱电井兼作楼层设备间,由设备间至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配线电缆长度不超过90米。

3. 垂直干线子系统:传输数据的垂直干线采用6芯多模光纤,并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作为备份;传输语音的垂直干线采用5类非屏蔽大对数铜缆。垂直干线沿弱电竖井桥架敷设。

4. 设备间子系统:各楼层弱电间作设备间,设置接入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

5. 管理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是整个大楼的网络、电话交接中心。

6. 建筑群子系统:将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上。

这样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自动化打下坚实的线路基础。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布线,施工等的方便,对维护、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引言所述,如今公司、办公人员变化很快,如果还是到设备间去跳线,是非常麻烦的,所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能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这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会很严格。管理人员要清楚地知道工作区的点与配线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及时的跳接。根据TIA/EIA-606标准即《商业建筑物电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的规定:传输机房、设备间、介质终端、双绞线、光纤、接地线等都有明确的编号标准和方法。通常施工人员为保证线缆两端的正确端接,会在线缆上贴上标签。用户可以通过每条线缆的唯一编码,在配线架和面板插座上识别线缆。

目前,由于用户每天都在使用布线系统,而且用户通常自己负责布线系统的维护,因此一般标识使用简单的字母和数字进行识别。现在尽管许多制造商在生产面板插座时预印了“电话”、“电脑”、“传真”等字样,但大部分业主建议不要在面板插座上使用这些图标。因为,首先这些标识信息不完全,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其次,布线基础设施将不再具有通用性,随时可能发生变更。到一段时间后,设备间跳线乱成一团,标签脱落现象等很严重。

三、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布线的实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在计算机市场中,已经有多种网络管理应用软件来帮助网络管理员来监视网络的连接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绝大多数都工作在网络层,而非物理连接层,它只能告诉网络管理员哪个逻辑链路断了,哪个设备不能连接上了,但是不能告诉管理员物理错误的位置和问题发生的原因,到底是电缆断了还是插头脱落了。传统的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是通过跳线完成的。竣工时候的跳线一旦发生更改必须由人工改变图纸加以记录,以备今后查询。配线架的端口仅代表着客户端端口,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管理难度高,跳线在今后改动中难以查询所连接的端口;另一个问题是,交换机的端口由于改变需要经常插拔,容易导致昂贵的交换机设备的损坏。一个统一实时的物理层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安全、提供端到端的实时监视和相应的文档,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能节约时间,使业务中断达到最小,能有效利用有源设备,能精确完善的记录文档,能在修复故障时降低中断时间,对有计划的 MAC (Move 移动、Add 添加、Change 变更) 能迅速作出反应。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政单位使用了网络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单位中也多了一个部门--电脑部。传统企业中的电脑部的职责也从文字处理、计算机维护转入了网络维护为主的新时代。在网络维护中,除了对服务器系统、网络设备的状态监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根据其他部门人员变更,提供网络(包括电话等)连接支持,以及更改后的文档管理。

随着时代脉搏的加快,人员变动,乃至部门的变动都越来越频繁,如何让网络变动跟上这日益加快的节奏,同时又要保持文档的正确性?这个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传统的由人为管理的主要手段的模式已难以承担这项工作。例如,电脑部人员变动造成新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若将整个企业比作一个机器,那么,这时的网络系统将是最薄弱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网络技术人员,面对一个混沌的网络也束手无策。服务器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物理层的管理有没有新的突破呢?回答是肯定的。四、构化布线计算机管理系统组成

传统的网络连接有这样几个部分: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连接、客户端端口到终端设备(电脑、电话机等)。一般情况下,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的网络连接已经在最初的安装中完成,很难在今后改动。所以,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跳线是我们机房管理的重点。

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由两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

第7篇

关键词:楼宇用电 智能用电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077-01电费开支通常为企业的第三或第四项最大的成本。企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确保供、用电系统安全运行已不单是社会责任,更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对多数企业而言,电费又是未被企业控制的最后一项成本,这是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电费开支是难以控制的,认为用电设施、设备消耗多少电,是由其机电特性所决定的,主观的控制无能为力。事实上,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企业最终可减少20%以上的电费开支。

从管理层面看,最大的节电潜力和最大的供、用电系统安全运行保障应来自加强管理。通过加强管理,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可及时发现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

建设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提高企业运行、管理效率的同时,找到生产工艺能源消耗最佳工艺数据,为企业提供一个成熟的、有效的、使用方便的楼宇节能管理信息系统整体管控解决方案;建立一套先进的、可靠的、安全的楼宇节能管理信息系统 运行、操作和管理平台。

1 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介绍

楼宇智能电能管理是对智能楼宇的照明、动力、通风、空调、电梯、安防等系统进行协调监控及管理,综合使用智能测量、楼宇配电自动化和分布式能源监控等技术,对用户供能系统、用能设备、楼宇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等进行监控、分析、控制及评估,以用户能源管理为核心,实现合理充分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用户的能源使用效率。

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把分散的能源信息(信息孤岛),利用各种能源计量设备(水、汽、风、电、煤、油、液位等计量设备)、无线网络技术、有线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能源信息的统一的汇总、计算、分析,科学得出的节能操作指导报告;科学的挖掘出节能潜力;客观的得出班组和部门的节能绩效考核报告;科学的提供领导决策依据等等。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根据分析节能成果的数据,实现主观和客观控制的节能,最终帮助企业实现能源管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智能测量是对楼宇的用能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为其它系统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撑。楼宇配电自动化系统完成楼宇配电系统的智能开关设备、公共用电设施监测控制、故障自动检测与故障隔离、电能质量控制等,实现楼宇低压回路多电源供电,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停电响应的及时性,满足高质量的用电需求。

2 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的优点

对比原有的手工管理方式,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具备优势。

(1)实时的用能监控:透过客户端软件提供的楼宇配电系统单线图,可以轻松地查询各台变压器、各个设备的详细情况。通过单线图线路颜色的区分可以得出设备的停止启用状态,通过线路上箭头的流向及闪烁速度的快慢可以了解到电流的大小以及方向。直接双击设备可以得到实时的设备的用电情况,便于管理者直观而轻松的了解当前的用电状况。通过配电系统单线图的看到电能的输入、传输、消耗的全过程,管理者可以安全、高效的管理好楼宇配电网及运行。

(2)直观的历史用能分析:系统平台可以完成各种电参量的数据统计功能(可选择按日、月或年进行统计分析)。可生成历史用能报表,方便用户查询比较。

(3)可对潜在的事故进行预报警和记录,同时可动态实现各种实时电量参数的越限越位报警措施,便于及时应对各种可能的事故和隐患的出现。减少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费用,通过对各种电力参数的历史记录,可随时掌握各个时间段的负载特性及负荷变化情况,为系统内优化能耗分配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依据。

(4)快速、准确掌握楼宇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情况、门禁信号、远程录波(异常录波、电能质量录波、波形召测)、电能质量,如谐波的分析、电压电流的不平衡度、电压波动与闪变、供电可靠性、断流断压起止时间及持续时间等,管理软件除具备一般的数据查询记录外,还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工具,帮助企业实现可靠性统计、电能质量合格率统计、各类越限报警、故障追溯、偷盗预警等。

3 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的结构

智能楼宇电能管理系统由电信息采集单元、网络、监控服务器及Web服务器等主要部分构成。系统采用三层结构,具有丰富的实时数据采集、定时召测电信息采集单元数据功能和分析统计及报警功能。

智能楼宇电能管理系统设计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系统自上而下共分三层:监控管理层、通信层、现场设备层。

在系统的分层结构中,监控管理层通过Web访问用电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各个电信息采集单元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功能,并可为用户输出各种类型的报表。

通信层将完成现场设备层和监控管理层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设备层和监控管理层之间通讯数据的上行和下达。同时数据采集服务器本身具备实时数据采集功能,采集数据通过公网上传至数据服务器,实现各种数据处理。

现场设备层是指分布于高低压配电柜中的各类信息采集终端等设备。低压配电综合智能管理系统的现场设备层是整个系统的硬件支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源,设计清晰合理的现场设备层是低压配电综合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的基础。各装置、仪表和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各自完成测量、监测、通讯等功能。

4 结语

楼宇智能用电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正是用电管理者能用来全面、实时、连续、准确地掌握企业供、用电信息及对信息自动进行分析统计的强有力的智能化工具,该系统的应用将在节电、降低用电费用和确保供、用电系统、设备安全运行和用电管理和节电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智能楼宇;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IBMS)是在BAS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与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更高一层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各子系统间信息、资源和任务共享,各子系统的操作和快速响应与联动控制,以达到自动化监视与控制目的,它将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高效、便利、可靠的管理手段,给使用者提供全面、高质、安全、舒适的综合服务。它追求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模式,尽可能地减少管理人员和节约能源,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性质的多样化及复杂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1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概述

1.1 智能楼宇系统从信息交换和共享的角度来看待智能建筑产业。 它不仅要能够与建筑物内的照明、电力、暖通、给水、排水、通风、安防等各设备子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还要提供包括查询、预约、远程控制、导航、指南等各种行业内的通用服务, 具备在其上进行开发增值信息服务的能力, 并可以与大量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第三方应用系统进行互兼容和操作。

1.2 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结构:由Turing Control组态软件做为上位机的监控系统支撑软件,采集和控制下位各类传感器及各种DDC控制器、执行机构。该管理系统分为子系统,分别是高、低压配电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中心调温监控系统、灯光控制系统、电梯运行控制系统、门禁停车场监控系统。

2 智能楼宇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

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是从智能大楼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楼宇的各种功能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把复杂的异构系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完整和协调的综合管理系统,使系统数据和信息得到高效合理的分配、共享、联动。那么,根据智能建筑这些特点和使用者对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际功能需求,我们对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现代的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应基于微内核、可伸缩、跨平台的系统架构。

图1 给出智能楼宇管理系统采用的层次结构模型。从该层次模型中可以看到,各种为终端用户开发的应用系统作为服务申请者位于最上层。在应用系统下一层是服务提供者——业务相关服务层。业务相关服务层针对具体的应用领域提供相应的功能服务,包含该行业内的标准( 通用) 服务,也可以包括定制的服务;同时,业务相关服务层还为各软件开发商提供可重用的接口和组件。软件总线 ORB 以及系统服务和实用工具屏蔽了网络环境的差异。最底层的系统软件层提供了计算和网络的基础框架结构。应用系统和服务之间、应用系统之间以及服务之间通过ORB 和系统软件层进行互操作。

根据图1 的层次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智能楼宇管理系统设计应该由一组业务相关服务( 核心服务) 、标准监控工作站、综合数据库、系统工具等内容组成一种多层结构,结构图如图2 所示。

图 1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图 2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其中,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的核心服务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被映射为层次模型中的业务相关服务层。而一些应用,如标准工作站、系统工具等,可以作为特殊的应用提供,它们和其他第三方应用系统都处于相同的应用层上。

3 现代智能楼宇管理系统设计特点

3.1 开放兼容,无逢集成

(1)集成系统应支持OPC、SNMP、BACnet、Lonwork、Modbus等各种标准接口;

(2)系统支持数百种Rs232 / Rs485 / Rs422 等串口通讯协议;

(3)无论哪家公司的产品,只要提供通讯接口,均可快速免费接入到平台中;

(4)系统作为服务端,对外提供OPC、SNMP、BACnet 数据接口,与其它系统对接。

3.2 良好的用户界面——3D全景交互

随着用户对系统交互界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楼宇系统软件原生支持动态3D全景高清技术,应配合多点触摸和多屏互动界面,给予用户极强的现场交互感,但是这个特点仅适用于高端应用场合。或者利用先进的红外光学动作捕捉技术,自动识别“点击”、“切换”、“控制”等肢体动作,达到与软件进行交互的目的。

3.3 全面支持移动平台

应支持现有流行的移动终端系统,如Android、Apple、Windows等。方便客户随时随地监控。

4 现代智能楼宇管理系统设计功能

4.1系统工具是系统提供的一组特殊应用,是管理和配置系统的工具。其功能包括:

(1) 事件定义和关联( 和控制方案)。为系统定义事件和控制方案并定义两者间的关联(即定义系统联动功能)。为了达到系统的开放性和可伸缩性,必须用统一的形式对设备子系统进行封装。本文设计了分层驱动模式,把核心与子系统的接口设计为两层:统一设备驱动服务( uniform device driver service,UDDS) 和设备相关驱动服务( device specific driver service,DSDS) 。UDDS 包含在核心中, 向核心的其他服务提供统一的设备存取接口。DSDS 根据具体子系统的不同而不同,它屏蔽了各子系统操作方式的差异,向UDDS 提供相同的设备视图。DSDS 可以由生产子系统的厂商提供,也可以由用户自己定制。通过这种设计模式,使得在系统连接设备发生变化时,无需修改BIMS,而只要更换相应的 DSDS 即可,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可伸缩性。

(2) 控制图定制工具。系统提供完全可定制的图形化界面,内置多种图形工具和二次开发平台。控制图根据具体建筑物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用户通过系统控制图定制工具绘制所需的图形。

4.2核心服务都是标准的 CORBA service,它包括如下一组通用的业务相关服务:

(1) 日志服务。提供系统日志( 包括登录、注销、操作、事件、错误等) 的管理维护,有效地分析整个系统的日常操作与安全事件数据,识别应用系统环境中潜在的恶意威胁活动,帮助用户降低受到来自外界和内部的恶意破坏和侵袭,提高系统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控制。

(2) 事件服务。事件是指系统的某个实体状态改变时产生的消息。该服务提供了一系列接口,供操作员定义和管理系统事件。

(3) 控制方案服务。控制方案是指涉及多个设备的复杂操作过程。控制方案服务使用户可以用脚本语言方式定义和管理控制方案,并用解释方式执行。

(4) 邮件和通信服务。提供系统操作员之间的邮件服务和在线交谈服务。

5 结束语

总之,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在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设计功能,提高应用的可行性。此与同时,更要提高系统管理和维护的自动化水平和协调运行能力,特别是在随着以太网的迅猛发展,智能建筑与以太网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结合点,为智能建筑向开放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的时代,真正实现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设计目标,为智能建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超值服务和管理。

参考文献:

第9篇

1.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

在智能楼宇系统中,相关管理工作的实施均是依靠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信网络系统来进行的。管理平台会对系统中所运行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管理,进而能够实时、详细地了解并掌握整个楼宇的实际运行状况。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是通过集中管理分布控制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凭借控制网络系统能够促进集中管理得以实现,凭借计算机应用促进集中处理得以实现,通过控制系统促进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有效提高。凭借分布式智能系统来实现控制功能。在管理系统中,存在各种信息流,因此,综合管理系统须依靠诸多种技术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在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关键环节在于信息网与控制网二者之间有效连接的建立。

在性能的需求上,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需求:第一,开放性标准。具有开放性的标准技术可为系统的兼容性提供更好保障。第二,系统体系结构的灵活性。系统的体系结构必须可容纳现有的相关标准,同时可需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促进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相关功能扩展得以顺利实现。第三,计算机平台无关性。系统需支持Web服务器、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等,对所有投资者的投资进行良好保护。第四,系统安全性。智能楼宇安全管理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身份验证、数据安全、访问控制,对安全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第五,通讯技术无关性。通讯技术的无关性是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设计的一个最重要要求。第六,控制网络信息可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收集。在楼宇控制系统中,主要有HVAC、防火系统、安防等诸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均为综合管理系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控制网络一体化具体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的控制网部分指的是整个智能设备网络,其功能主要为控制和监视。

2.系统的具体设计

2.1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分别为控制网络设计和管理系统设计。控制网指的就是整个智能设备网络,以游戏系统的控制功能和监视功能。在综合智能管理中所应用的相关软件促进系统的三大功能得有更好地实现。三大功能具体为办公及楼宇自动化、通信和网络系统。企业间互联是中间层,其作用是促进通用连接性得以更好实现,对控制网络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然后将结果传递到应用系统。企业间互联实际上就是控制网络与应用系统间所进行的协议转换。中间层还可对控制网络与应用系统二者之间相关数据进行解释和推理,并提供相应的控制、管理入口,进而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管理系统可凭借IP所具有的媒体独立性来促进其性能要求得以实现,其通过利用IP提供技术促进管理拓展得以实现,并保证管理的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可通过授权、加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的应用提高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安全性。借助信息网、控制网之间的连通来实现趋势预测、状态日志、报警及联动、账务管理、系统性能评价等一系列的系统功能。趋势预测为系统中实施数据分析的一个重要功能,其预测包括楼宇内压力、温度、流量等相关信息,并将预测结果通过可视、实时的方式进行表达,将一段时间之内的变量的变化情况绘制出曲线。状态日志对智能控制质量,工期的按时完成均具有重要意义。账务管理主要是对物业、电、水、煤气等进行管理。

2.2数据库设计

智能楼宇中的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信及网络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子系统均尤其各自的数据库,各数据库结构也存在差异性。但是各子系统间又有信息流,因此,各系统、数据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各数据库间具有互操作性能。系统中的集成目标可对所属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在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异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异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异构性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计算机体系结构异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相应数据库的异构系统。子系统所拥有的数据库系统不行同时运行在小型机、大型机中,以及同时运行在工作站系统或者嵌入式系统中。第二,操作系统异构。子系统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操作系统可为Linux、Windows NT、UNIX等。第三,DMBS自身异构。子系统所拥有的相应数据库系统可有效形成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或者可以建立起层次、关系、网络、函数等各个不同数据模型的数据库,异构数据库系统由这些不同数据模型的数据库共同组成。异构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可促进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数据库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功效,实现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管理,进而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应用异构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种数据库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合并。数据共享的实现首先要保证数据库有效转换的实现、数据透明访问的实现。因此,在Internet应用环境中,想要促进异构数据库系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独立性和统一性的编程界面以及一个具有通用性的数据库访问方法。

3.结束语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地推动下,人们对智能建筑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应用间的互操作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智能楼宇系统不是一个由楼宇诸多子系统简单堆积而成的,其是个系统相应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一个具有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的综合管理系统来促进个子系统相关功能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不断提高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和适用性,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建筑段)

第10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智能管理;构建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公路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公路运输需求与交通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积极构建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路的安全程度、利用率和舒适性,降低管理成本和失误,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仅就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构建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构建内涵

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交通控制、车辆监管、运输指挥、客户服务系统。其框架内涵主要包括:

1、智能卡口系统。运用计算机扫描自动捕获经过卡口的所有车辆,获得交通流量和道路运行状态,实时记录每辆机动车的图像、牌照号码等车辆行驶数据,并经过计算机网络将车辆、路况的图像与数据信息实时传送至交通指挥中心,建立道路交通与车辆数据库,为交通管理部门和其他业务相关部门实施交通监管、事故处理、车辆布控及车辆违章处理等建立详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智能卡口系统还具有快速查询、识别、语音报警等功能,交通管理者只要事先将备查车辆名单输入智能卡,当车辆经过卡口时,系统将在10秒内完成查询套牌、未年检、交通违法行为未处理、被盗、等所需资料的甄别工作,对可疑车辆和超速、违章行驶车辆快速发出语音报警。

2、交通诱导系统。交通诱导是实现公路交通智能调配的重要环节。该系统由诱导控制计算机、通讯系统(包括交通广播电台、互联网、短消息等公众平台及智能用户通信卡)、音频信号矩阵装置、数据光端机收发装置、视频与LED显示屏等组成。通过对系统获得的道路车流量、道路堵塞程度、事故发生地点、限速警示等信息进行计算机程序筛选处理和智能分析,得出整个交通的动态交通流分布状况和交通管理的预警信息,最后形成一目了然的诱导信息。由通讯系统,引导司机能够提前选择比较合理的行车路线,实施有效交通疏导,减少盲目交通对路网造成的压力,促使交通量在整个路网中的负载平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系统、GIS软件平台、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四个部分组成,具有包括地图的查询、地图的基础数据库和公安交通数据库的调用查询等功能。能够显示静态的道路网、等级、路名、地形地貌等信息及动态的交通组织方案、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多时段、路段、警力配置等信息。借助该系统,交通管理者可以对道路车辆进行有效的指挥,对某些特种车辆如运钞车、急救车、警车、出租车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缓解交通紧张状况、预防事故、合理地分配和调度资源、威慑针对车辆的犯罪等。交通参与者则可以实现车辆的GPS定位,以电子导航地图具有的无级放大、缩小、可分块管理和自由移动等特点,明确车辆在交通道路中的具置,确定行驶路线。

4、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系统基于对每辆合法注册的机动车辆加装RFID电子标签,为这些车辆配发一张固定且唯一的关于车辆车号、车主、车型等资料的“电子身份证”,通过特定的射频信号自动识别道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并获取数据信息,检验“电子身份证”,实现对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和可疑车辆等方面实时监控管理,确认“黑车”“克隆车”,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对象,操作快捷方便。同时该系统与银行结算、路费征稽、高速公路或各种停车场收费系统实施网络连接,可完成电子钱包结算、道路不停车收费,从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证交通安全。

5、数据处理中心。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各部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至中心控制机房的矩阵切换器,经过数据处理软件实现图像、视频和音频信号的数据共享,满足违章异地处理要求,并具有数据搜索、浏览和统计功能。处理后的数据自动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数据库,自动根据牌号和车型从数据库中读取相关信息,打印违章通知单。用户在浏览和查询信息时,可以用车牌、时间等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

二、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要更好地发挥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视频流的编码效率和容错性能是关键。目前基于像素编码的视频编码技术与面向交通对象的视频分析技术存在诸多矛盾,必须重点突破视频像素编码技术的瓶颈。现有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大多是交通监管的单一功能,信息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从发展的角度看,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该实现与公安综合指挥系统、气象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和生态监控系统的接口连接,将诸多业务子系统置于同一的平台系统下,既能避免政府在建设数字化社会中的充分投资,又确保了各子系统信息的共享,为社会各界各行业的应用决策服务。

构建和发展公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现代化公路交通管理的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确立准确、快捷、方便的服务意识,加大对现代化公路管理手段的研究和运用,探索和实现更高层次的交通信息化模式。

参考文献:

[1]余峻彦.关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公共安全》2009年1期

第11篇

关键词:IC卡;羊城通;停车场

作者简介:鲍蕾(1977-),男,湖北浠水人,广州市锦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6―0031―04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辆越来越多,停车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随之而来对停车场设备和停车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人工管理办法的停车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管理工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车辆通行率和安全性差,统计车辆的出人数据困难:车主无法了解车位的相关信息,浪费时间寻找空车位,造成停车时间长等问题:最主要的弊端是容易造成财务上的漏洞和现金流失。

智能化停车场管理系统是车辆收费及设备自动化管理的统称,该系统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控设备以及智能非接触式IC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电脑管理来实现车辆出入管理、自动存储数据等功能,并可实现脱机运行,在计算机出故障的情况下,仍可保障车辆的正常出入,是现代化车辆管理的理想设施。

一、系统功能的说明

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遵从先进性、安全性、整体性、实用性、可扩展性以及规范性的设计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其业务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平时,人口设备工作在等待状态,出卡机LED显示器显示公司标志,交替显示年、月、日、时、分,语音系统不工作。

当临时客户车辆进入人口出卡机前,机上多媒体系统自动启动,显示器显示“请按键取卡”的提示语,出卡按钮闪烁。同时,语音系统启动工作,发出“请按键取卡”的语音提示,语音量的大小可根据现场环境进行调节。当卡被取出,入场车辆彩色车牌图像自动保存,相关信息存入数据库,闸门机自动升起门臂,显示器显示“请慢速驶入”的提示语,语音系统发出“请慢速驶入”的语音提示,允许车辆驶入停车场。

对于月租车辆进入人口出卡机前,机上多媒体系统自动启动,显示器显示“请在面板前刷卡”的提示语,语音系统发出“请在面板前刷卡”的语音提示。司机持月卡在感应面板前刷卡,控制电脑自动读出数据,保存车辆彩色车牌图像,系统根据数据库设置,进行数据识别,若有效,人口闸门机会自动升起,显示器显示“请慢速驶入”的提示语,语音系统发出“请慢速驶入”的语音提示,允许车辆驶入停车场。若无效,管理电脑报警,管理员进行处理。

当车辆驶过人口闸门机后,闸门机门臂后的复位感应器指令闸门机门臂自动降下。当停车场满位,机上多媒体系统自动启动,显示器显示“满位”的提示语,语音系统发出“停车场满位,请车辆退出”的语音提示。当出卡机缺卡时,显示器交替显示“出卡机缺卡”的提示语,语音系统发出“出卡机缺卡,请车辆退出”的语音提示。同时通过数据线将此信息传送到收费亭及中央管理处,提示管理员加卡。车位满不影响月保车辆操作。

当车辆离开时,出口处的管理与入口处管理大致相同,区别主要集中在自动化计费管理上。

临时客户将卡交给出口收费亭内收费员。收费员将卡在读卡器前一晃。收费电脑自动调出车辆入场彩色车牌图像和数据,系统根据数据库设置,进行数据自动识别,自动计算停车费用。同时,该次应收费用自动显示在大型LED顾客显示屏上,智能语音报价器则用声音提示顾客支付的费用。收款员参照屏幕图像无误,收费确认完毕,收费电脑发送命令,闸门机自动升起门臂,允许车辆驶出停车场,收费信息及出口图像自动存入电脑。

羊城通收费操作与现金收费操作基本相同。计费完毕后,若司机提供羊城通卡扣值,收费员只需将羊城通储值放在羊城通扣值机上,用鼠标点动“羊城通缴费”键即可完成,闸门机自动升起门臂,羊城通扣费信息及出口图像自动存入电脑。若羊城通余额不足。则自动转为现金收费。每天结算完毕,通过电话线将羊城通交易数据上传到羊城通数据结算中心,以备下一步的银行交割,

月租车辆到达出口读卡机前,乘客持月卡在感应面板前刷卡,控制电脑自动调出车辆彩色车牌图像和数据,系统根据数据库设置。进行数据自动识别,若有效,闸门机会自动升起门臂,允许车辆驶出停车场,通行信息及出口图像自动存入电脑。若无效,收费电脑报警,收费员进行处理。

若有必要,系统可以预设另一种操作方式,使管理员可以先进行图像对比,然后才放行车辆,若有误,则不放行。当车辆驶离闸门机后,车辆检测器指令闸门机自动降下门臂。

二、系统平台的实现

按照上述系统设计框架和业务流程,系统主要组件如下图所示:

(一)硬件系统平台

系统在工程部署过程中,主要涉及自动闸门机、出卡机、读卡机、车辆检测器和电子显示屏等。

自动闸门机采用G89系列自动闸门机,闸臂升降时间1.8-6秒之间(根据臂长而定),其具有一体化机电减速机构。自动检测通行的车辆,配有防砸车检测,马达固态控制,采用嵌入式控制组件,微处理器自动控制器。

读卡机是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独立式设备,对于拥有感应卡的司机或车主在进入停车场时。只需要在读卡器前晃动,读卡器就能读出卡中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在无外界干扰的理想环境下,感应距离为5-12厘米,采用射频读卡机最远可达12米。

车辆检测系统由一组环绕线圈和数字车辆检测器组成,可与闸门机或出卡机配合使用,线圈埋于道路上,当路面有车辆经过。线圈产生感应信号,经过车辆检测器处理后将信号发给出卡机或闸门机,数字车辆检测器采用多重过滤自动纠错,不会漂移,无须经常调“零”。

电子显示牌采用LED点阵显示,安装在入口出卡机上,通过中文或数字显示信息及日历时间,清晰直观。

(二)软件系统平台

系统的软件平台主要包括计费系统、视像对比系统和中心管理控制台3个部分。

收费系统控制出口闸门机开启,是收费员进行收费操作及车牌比照的机器,是车辆离开车场前的控制终端。对临时计时客户车辆可以不同的收费费率和支付方式进行自动计费、显示及人工收费:自动数字语音报价,报出礼貌提示语:提供实时人出口图像信息、车辆通行图像信息,供操作人员查看;多通道控制技术,可实时控制双入口通道设备;费用显示器和电脑实时通讯,让用户和收银员同时看见费用情况:票据打印机在收银确认后即时打印所有收费信息,包括进出场情况、进出场时间、交易时间、停留时间、停

留费用、付款找零情况、收银员名单等;费用计算:支持自动识别计费或优惠授权计费或电脑筛选计费的操作模式:提供各种收费费率及收费权限;提供车辆通行记录、收款员收费记录。查看在库车辆情况;实时车位计数显示。实时设备状态监控。系统具有实时双通道录像。录像时间可达7天以上。录像可以使用WINDOWS播放器进行回放。

视像对比车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以图象界面管理为核心,INTERBASE作为数据库平台的综合性管理软件。图形化界面,操作简单,可以实现对整个车库的出入、计费、保安等方面的综合管理。采用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界面,真正的32位代码内核,运行高效。数据库均提供标准的ODBC接口。方便与任何大楼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通讯。网络化的影像对比车库管理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多进多出的影像对比解决方案:图片大小只有10K,图像压缩技术的采用使普通40G容量的硬盘,即可保存多达400万张图片,满足超长时期运行的要求。

中心管理控制台采用WinPlus系统,该系统是专门针对中国地区楼宇、小区进出自动管理的实际应用情况而设计的,主要运行在中文WIN2000以上的操作平台,全中文界面,信息实时回输。展开式项目栏,高效、智能化的设计使操作变得更加便捷,通过以太网络系统连接各收费站子系统,组成一个高效而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强大的中央处理机以及容量巨大的信息储存器。要求1024×768显示界面,ODBC开放型InterBase数据库,安装容易,适用性强。通过开放协议,用户通过TCP/IP接口协议来获得详尽的数据库资料。为了适应大型生活楼宇、小区自动管理的需要,系统被设计成多分区管理模式。实时监控及显示每个分区的所有通道的人员及车辆通行情况,实时监控各分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用户通过监控窗可以即时了解到每个人员、车牌、通行位置、通行状态等信息。智能卡管理方面:以组的形式分配,统一管理,单独编辑,减小了繁琐的重复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备有按日期和储值的管理方式供用户选择,用户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灵活选择管理方式。通过验卡器组的设置,用户还可以灵活指定人员及车辆按不同位置、不同流向通行,为管理者提供最大方便。

系统设有先进的密码管理手段,完善的登录制度;智能卡管理功能强大,可管理多达十万张卡;报表分项合理,内容详尽,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选项,如日期、卡号、车牌号码、人名等,操作记录报表记录任何人员的每一项操作,以备管理者核查。

三、结论

由于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以及IC卡技术,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停车场的智能化管理。目前,该系统在广州市多家地下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应用表明,本文所介绍的羊城通智能化管理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先进、快捷、方便、实用等特点,广受用户好评。本系统采用的核心技术可以推广应用于小区门禁、内消费、考勤、巡更等系统中,从而提高其智能化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海、沈丹.停车场管理系统[J].建筑设计管理,2008,(01).

第12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知识管理;用户模型;协同翻译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与方法

1.1思想

不同于基于理性主义(规则、转换、中间语言)和基于经验主义(实例、模板、统计)的翻译方法,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翻译方法的本质是提出了以用户模型为核心的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新思想,关键是在创建用户状态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将翻译人员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动态优化系统的全过程控制策略,实现人机双向对翻译知识的动态积累、实时转化、同步增益,进而实现翻译过程的人机合一。

从全自动高质量的翻译到人助机译的翻译,再到机助人译,反映了人们对机器翻译认识的不断全面、客观和深化。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一条公认的原则是:系统对知识的拥有量、应用能力和对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人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角色,可以看作是知识的直接“载体”,也是典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管理和机器翻译的融合,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翻译用户与翻译系统的融合,即需要将用户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机协同翻译环境,从而确保用户和系统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

以下是基于知识管理和智能控制的协同翻译平台(以下简称:协同翻译平台)在系统设计模式上与自动翻译系统和辅助翻译系统的区别:

自动翻译系统:该模式中用户与系统不能交互,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系统自动生成的翻译结果;系统不能得到用户的反馈,系统所使用的知识也是静态的。如图1所示。

辅助翻译系统:与自动翻译系统相比,辅助翻译系统(包括人助机译或机助人译)中增加了人一机交互模块,用户能够通过交互界面有限地参与机器翻译过程并指导译文的生成,系统能够记忆用户的最终翻译结果并作为之后翻译的参考。如图2所示。

协同翻译平台:通过创建用户模型,实现了人(用户)机(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使用户、系统和知识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管理平台中。用户模型作为用户在系统中的一种映射,为系统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优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知识积累和应用的有效性。如图3所示。

在协同翻译平台中,人与系统的翻译能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也同步增长,同时相互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协同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如图4所示。

1.2方法

综上所述,用户模型是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创建用户模型,使各系统能够动态获取和共享翻译过程中的知识,并通过系统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全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循环和共同增益,从而确保了用户和系统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

1.2.1用户模型分析与设计

用户模型是用户在系统中的一种映射。映射建立的过程是针对设计目标,对用户进行抽象的过程。在对协同翻译全过程中用户和系统交互状态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本平台提出的用户模型包括状态模型和行为模型,状态模型描述了用户的特征(静态属性)和属性(动态属性),行为模型描述了用户在翻译过程中动作(显)和决策(隐)。如表1所示。

1.2.2过程数据采集和处理

由于用户数据的来源和性质不同,本平台采用多种策略的数据采集处理方案。具体过程如下:

1)用户静态属性

用户静态属性来自用户的自然状况,可由个人简历等文档中抽取和挖掘,这里不再细述。

2)用户动态属性

用户动态属性是通过实时采集用户翻译过程中的任务接收时间、任务提交时间、质检分数、翻译总量等基础数据,动态统计分析出用户的翻译速度、翻译质量、翻译总量、翻译排名、质量变化、速度变化等。

3)用户显

用户显是通过对用户操作日志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具体包括:鼠标左(右)键点击的术语和译文、鼠标点击的功能控制按钮、键盘快捷键控制的功能、键盘编辑的内容和习惯、查询的记录、制定的术语、报告的错误、检索的句对、提交的问题等。

4)用户隐

用户隐是通过分析协同翻译过程的各种中间结果所作出的决策。通过对比翻译和质检结果、质检和校对结果,结合翻译过程中用户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等,分析和评价各种结果的差异和相关语境,从而得出量化(形式化)的结果。

1.2.3用户模型建立和应用

用户状态模型基于用户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建立,其特征包括翻译速度、速度波动系数、翻译质量、质量波动系数、领域、经验和错误等特征。其中的翻译速度和质量反映了用户的综合翻译能力和水平;速度波动系数和质量波动系数反映了用户翻译速度和质量的稳定性;领域特征描述的是用户擅长的专业领域;经验特征是从翻译历史(数量、质量和速度)中分析提取的;错误特征是从译文质检结果和校对结果中获取的。

用户行为模型基于用户显和隐建立。如通过分析翻译人员修改参考译文和质检人员修改初期译文的过程,建立用户操作行为模型,可以用来辅助用户更高效地发现和定位译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其建模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要定义人机交互翻译或校对过程中可能进行的基本操作集合(如插入、删除、修改、替换等),然后将翻译或校对过程看作是用基本操作对初期译文进行标注的过程,即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序列标注问题。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序列标注问题可以用CRF、HMM、MEMM等方法来求解,如果假定所有操作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直接使用最大熵模型求解。

与其他现有机器翻译系统相比,本系统提出了建立用户状态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从根本上解决了动态开放知识库建立过程中的知识评价、知识冲突和知识共享等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有效循环。

综上所述,用户模型是用户在平台中的一种映射,是实现翻译过程人人协同、人机协同、人机合一的基础,是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核心和关键。

2、设计与实现

2.1系统设计

基于人机一体化设计思想,面向翻译全过程构建基于知识管理和智能控制的协同翻译平台。平台以翻译知识及用户模型的管理和应用为核心,综合利用机器翻译技术(统计翻译技术、模板翻译技术、 实例翻译技术、规则翻译技术、翻译记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和组件技术,针对用户对翻译任务的接收、理解、翻译、校对和提交的每一环节提供相应的支撑工具,详见图5。

平台主要由用户(包括翻译人员、质检人员、校对人员和管理人员)、协同翻译子系统和翻译知识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用户作为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系统交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推理、判断、联想、学习和决策等能力;协同翻译子系统提供了用户在翻译全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工具包;翻译知识管理平成对翻译知识、过程知识,以及用户模型进行管理,实现知识的采集积累、加工处理、更新维护和共享应用等。如图5虚线所示,在人机协同工作的过程中,知识的循环是通过各子系统在用户与知识库之间进行。用户通过各种交互操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系统基于用户模型实现了过程控制的智能化。随着系统与用户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两者的翻译能力和协同能力也逐步提高。

2.2系统实现

该平台主要包括:协同翻译系统、协同质检系统、协同校对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任务管理系统和系列工具包,基于领域本体建立的大规模知识库包括用户模型、双语术语2 600万、双语句对900万等多种关联的动态开放资源。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平台各子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2.2.1协同翻译系统

协同翻译系统是本平台最核心的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面向全过程的交互式协同翻译环境。其主要由翻译交互、输入助理、拼写校改、辅助排版、术语积累、翻译记忆、用户行为记录和多策略引擎等模块组成。主界面如图6所示。

图6中的原文显示窗口展示用户当前翻译内容及进度信息;知识检索窗口为用户提供术语、语块、句子和篇章等相关翻译知识;译文编辑窗口是翻译中间结果编辑的区域;协同翻译窗口实现了对当前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和交互控制功能,是翻译人员最重要的协同区域;译文显示窗口展示译后的双语对照信息,以便翻译人员进一步确认和参考;各窗口的不同操作键、文字的不同颜色和不同字体风格等是不同的控制策略、用户模型的不同作用和知识的不同来源的体现。

2.2.2协同质检系统

协同质检系统为质检人员提供了集成化的操作环境。系统由译文抽检、自动标错、规范检查、质量评估、自动评语、错误分析等模块构成。该系统作为翻译质量控制的核心,借助统一的用户模型控制,与任务管理系统的任务分配模块、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冲突处理模块、协同翻译系统的知识展示和培训系统的考核等进行协同工作。

与协同质检系统不同,协同校对系统是帮助校对人员对初译结果进行校对和修改。系统由自动校改、自动对齐、知识检索、行为记录和错误统计等模块组成。系统能够对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形式化错误(如拼写、单复数、主谓一致等错误)进行自动纠正;对语法语义错误和不符规范等错误进行主动提示。系统通过对校对过程和校对结果的自动记录和分析,借助用户模型逐步完善校对知识,调整校对策略,改善校对效果。

2.2.4翻译知识管理系统

翻译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对翻译知识(如术语、句对、篇章、实例和规则等)、翻译过程知识(如新术语、翻译历史、行为特征等)以及用户模型(包括翻译质量、速度、专业、性别等状态知识和训练产生的行为知识)的管理,实现知识的采集积累、加工处理、更新维护和共享应用等。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整个协同翻译平台的管理与控制中心,为协同翻译系统、协同质检系统、协同校对系统及翻译任务管理系统等提供了全过程的支持。

2.2.5翻译任务管理系统

翻译任务管理系统通过翻译任务管理、校对任务管理、质检任务管理、实施进度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和系统后台管理等模块,实现了对翻译任务、校对任务和质检任务的导入、导出、分配、实施和监控。系统基于用户模型研制的任务自适应分配技术实现了翻译任务与翻译人员、质检任务与质检人员、校对任务与校对人员的最优分配策略,在提高综合翻译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翻译前、翻译后相关处理需求,协同翻译平台还研发了任务聚类分析、术语识别、模板抽取、模型训练、格式转换等系列软件工具,为平台提供了全方位的实施支撑和应用保障。

3、分析与应用

3.1分析

该平台在大规模科技资料(如:2亿汉字的百万专利)翻译工程实践中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即500名用户协同工作,在错误率不超过1.5‰(国家翻译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平均翻译效率提高2至4倍。

以下是由汉译英翻译的三种测试方案的结果分析。

3.1.1方案1:用户能力测试

在协同翻译平台中,用户与系统的能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也同步增长,同时相互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协同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

1)日翻译量测试:自2008年2月1日入职之日到2008年4月18日的专利翻译人员的数据,见图7。

由图7可以看出,经过3个月的人机协同工作,用户翻译能力提高了2~4倍。

2)翻译质量测试:翻译人员自人职之日起到两个月后的质量数据,见图8。

质量评定采用5分制,分数越高质量越好。由图8可以看出,用户经过接近1个月的协同工作,翻译质量稳定在4.5分以上,即错误率可控制在1.5‰以下。

3.1.2方案2:系统能力测试

本方案选择18篇不同专业的专利摘要文献,成立甲乙两个翻译测试小组,每组9人,每人两篇,由非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业八级的翻译人员组成。甲组不使用本平台翻译,乙组使用本平台翻译,进行封闭式测试。分别记录各组成员的实施时间,并对翻译结果进行打分评价。

甲组测试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乙组测试结果汇总如表3所示。

3.1.3方案3:子系统能力测试

本测试方案通过对173名翻译人员开展调研,分析了主要功能模块辅助作用,如图9所示。

由图9可以看出,术语检索、交互窗口功能对翻译人员的辅助作用超过了70%,自动校错、翻译记忆、辅助工具功能对翻译人员的辅助作用超过了30%。

3.2应用

“格微协同翻译平台”的成功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作坊式翻译方式,实现了翻译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工程化和产业化。在我国国防领域、国际合作以及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的国际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1科技资料翻译服务

2007年6月,该平台成功应用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百万专利翻译项目,项目有关信息参见表5所示:

经过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英语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数百位翻译人员同时基于该平台进行计算机协同翻译,最终提前1个月保质保量地完 成了翻译任务。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创造了我国翻译服务规模最大、专业最广、速度最快等新纪录。有力推动了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国际化进程,为我国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必要基础。

3.2.2网络在线服务

基于该平台推出的在线多文种翻译服务平台酷客网,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包括英、日、俄、韩、法、德等语言在内的多文种术语检索、例句检索和学习交流等服务。目前注册用户已达3万人,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酷客网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小语种翻译用户的首选平台。

3.2.3翻译产品服务

历经多年的产品化研发,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翻译Robot(协同翻译平台)为代表,涵盖多文种输入助理、多文种电子词典、多文种辅助阅读、多文种辅助翻译等在内的“环球使者”系列产品,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用户规模超过12万。

3.2.4翻译人员的必备工具

平台的实用性在多年的产品化、工程化和服务化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实践和证明。正如Windows操作系统对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样,随着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推广和普及,也必将成为翻译人员的得力助手和必备工具,为传统翻译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未来。

3.2.5翻译人才的培养平台

人机协同翻译模式逐步代替传统人工翻译模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顺应市场需求,机器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变得日益紧迫。该平台为建立国内最大的机器翻译服务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4、历程与展望

4.1历程

本文第一作者于1986年攻读研究生期间就选择了机器翻译这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1988年有幸参加了由日本(ODA)投巨资的“中、日、印、马、泰万国语言机器翻译”项目;1995年回国创建了沈航人机智能中心,率先推出了“环球使者”系列多文种处理软件。由上百名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以及几百名用户组成的研发队伍,经过二十年的执著探索,走过了自动翻译(汉英自动翻译系统)――词典翻译(俄语、日语、韩语和法语等一典通产品)――辅助阅读(俄汉、日汉和英汉等辅助阅读系统)――辅助翻译(英汉、汉英辅助翻译系统)――翻译工作室(翻译知识ROBOT)的研发历程;在对机器翻译发展艰难历程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用户模型为核心的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新思想,实现了技术攻关到需求服务,语言分析到信息转换,数据驱动到知识管理,难点切入到全过程服务的人机协同翻译,展示了机器翻译走向实用的广阔前景,开创了人机合一翻译的新方向。

“格微协同翻译平台”的成功研制,是产(格微公司的产品开发和承接的大规模翻译服务项目)、学(北方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研(沈航人机智能中心的研究人员二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追求)一体化机制的典型范例(缺一不可);是以项目组主要成员尹宝生、陈建军等为代表的全体成员长期以来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硕果;是多年来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国防基础科研计划,以及(教育、信息产业)部、(辽宁)省、(沈阳)市等重点支持的成果;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从幼苗时精心培育、成长中高度关注的结果;是在汲取国内外机器翻译领域专家(同行)的经验和成果精华过程中迈出的可喜一步;是到项目中去、到实际中去、到用户中去的成功实践。

4.2展望

第13篇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1]也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规划和处理。成本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通货膨胀的加剧,对于很多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就卷烟制造企业而言,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大,很大程度上吞噬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卷烟行业进行品牌整合过程,出现了物流成本不断上升的现象。加强卷烟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需要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方案,提高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提高卷烟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增加卷烟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局限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在卷烟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以后更长远的发展,需要加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方案,培养成本控制的意识,进而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但是近些年,在卷烟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却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一)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

现阶段,卷烟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方式较为单一。成本归集主要依赖于传统会计核算,通过细化核算项目建立看似全面的费用控制体系。成本分析也主要集中财务分析层面,没有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单纯通过监控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各种物流成本水平的起伏,来分析判断成本的变化情况。没有进行多层面、多因素的成本分析,以及对造成成本变化的原因进行防范。成本控制体系和相应的制度要求不能适应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在经济效益好时,不进行成本控制,在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时,寻找各种成本控制方法来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从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来看,企业并未很好的落实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在企业的经济增长中体现出来。

(二)成本控制和生产安排有脱节现象出现

为了保障生产的需要,同时缓解原料成本上升的压力,卷烟企业往往储备较大量的原料。这些原料分别储存在各个生产点或企业租用的仓库。由于没有合理的储备计划,容易出现存在甲生产点的原料要运往乙生产点进行组织生产,而乙生产点的原料又要运往甲生产点组织生产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随着储备量同比上升,造成物流成本控制与生产安排脱节,增大了物流成本。在行业跨区域合作生产的大趋势下,卷烟企业存在着跨省委托卷烟厂生产卷烟的情况,由于委托生产的卷烟无法落地销售,即无法直接在受托地进行销售,造成成品仍需运回委托地进行销售,不仅增加了原料输送成本还增加了成品回运成本,存在物流成本控制与生产安排脱节。为了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的控制,必须加强物流成本控制与生产安排有效统筹,这样才能实现与企业的生产的完美配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成本控制。

为了更好地进行卷烟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加强对生产组织的重视,这样企业才能在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企业有效的成本控制,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每个行业的发展和每个行业所开展的流程是不一样的,卷烟制造企业需要适用于自身的成本控制模式,促使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烟草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相关措施

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卷烟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对整个卷烟生产、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的成本进行的综合管理,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内容提升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析控制系统

卷烟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以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成本分析控制系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了当今时代的标志,企业可以使用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来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生产运营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逐步建立多层面、多因素联动的成本分析控制系统,对成本变化的信息实时有效地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完善的成本分析控制系统,使企业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对于经济成本支出的控制,进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

(二)优化成本控制方案

企业要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方案,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成本的控制,才能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的支出。卷烟制造企业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卷烟生产的原材料费用、生产加工所需的机器的费用、工人的薪资、卷烟运输的物流费用等一系列生产环节的费用支出进行详细的了解、调查、分析,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成本控制方案的优化,使得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案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使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如果没有完善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案,企业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成本控制。[2]因此,要注重企业生产成本方案的优化完善,进一步减少卷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三)将成本管理扩展至生产全过程

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需要将成本管理扩展至生产的全过程,需要不断完善生产环节各项成本支出的控制手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不断提高其成本控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卷烟制造企业将成本管理扩展到生产全过程时,需要对卷烟市场的供求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预测,进而合理安排卷烟的生产计划,合理进行卷烟的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在生产环节,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和支出,有效降低卷烟厂的生产成本,进而更好地进行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控制。例如,要将卷烟成品销往一个地区,首先对业务订单的要求进行研究,分析最适合安排生产的工厂进行组织生产,尽量做到产品落地销售,满足这一地区的消费需要,从而控制从生产工厂到消费终端的物流运输成本。企业将成本管理扩展至生产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四)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及积极性

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卷烟制造企业也需要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以及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成本管理意识,能让管理层更加重视成本控制,有助于提升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有助于落实成本控制的各项措施,有助于提升制度的执行力。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企业拓宽经营渠道和进行长远的生产经营所必须进行的必要环节。卷烟制造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及积极性。

四、结束语

第14篇

《财经界》:作为一家综合型节能服务公司,格瑞福德国际节能(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瑞福德)如何看待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兴模式?格瑞福德在这方面具有什么优势?

过郑华: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节能改造方式。企业通过与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能源服务合同,利用节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以未来的节能效益为现有的设备升级。通过这种方式,既节约了企业的当期投资,极大减轻了企业环保节能的资金压力,又顺应时代要求,有利于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国务院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提到了要发展壮大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可以预见,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格瑞福德自成立起就致力于节能领域,不仅形成了系统化的节能理念,更拥有一批能驾驭国内外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级节能专家队伍和管理人员。利用政府和世界银行正在推广的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格瑞福德积极为客户提供成熟的系统节能解决方案和综合性优化节能服务。实践表明,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客户可以专注自身业务发展,节约能源创造利润,赢得成本竞争优势,零投入净收益,降低财务成本。

《财经界》:只签订一张合同,企业不用花一分钱,不用买材料和设备,就能进行节能改造,节约大笔能源费用。从理论上来讲,合同能源管理显然能促进企业和产业双赢,但其实践效果如何?

过郑华:2006年12月,格瑞福德与首秦公司签订了系统节能服务合同,率先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开启为首钢集团内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的“探索”。其后,格瑞福德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对首秦公司能源系统的生产、配送、使用、回用等全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并提交项目建议书,双方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节能项目改造方案并进行组织实施。

双方合作本着“效益优先、由易及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近几年先后完成了泵站节电改造、加热炉改造、高炉鼓风除湿、高炉热风炉煤气预热、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等15项节能项目调研、测试、实施,形成节能能力12.47万吨标准煤每年,为首秦公司争取国家财政节能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

为了提供更好、更细致化的服务,格瑞福德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首秦公司,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节能服务团队,与首秦公司共同挖掘节能潜力,研讨解决办法。

《财经界》:能否介绍一些合作案例的具体进展和成效?

过郑华:这方面成功案例很多。比如,2009年启动的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项目。该项目通过增加一氧化碳激光分析仪、氧气激光分析仪、炉口微差压控制系统等改造措施,使转炉煤气每炉平均回收时间比改造前的6.1分钟延长了2.39分钟,转炉煤气回收量比改造前提高31.95m3/t钢,实现节能能力2.142万吨标准煤每年。

2010年开展的2#高炉热风炉煤气预热项目,通过增加高炉煤气换热器,利用高炉热风炉外排的烟气余热,对热风炉使用的高炉煤气进行换热,达到余热利用、提高高炉煤气温度、减少热风炉煤气使用量的目的。通过烟气与煤气的热交换将煤气温度提高120℃以上,从而提高理论燃烧温度,减少高炉煤气使用量、降低焦比。该项目节能能力达到1.22万吨标准煤/年。

2010年6月建成能源管控中心项目,使得生产调度与能源调度坐在一个大厅里办公,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能源生产和能源使用双方关系的协调,保证了能源系统的实时动态监控、能源介质生产提前预测及配送。系统上线后实现整体节能1%。上述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项目,后期在能源管控中心建成后,通过对煤气系统平衡的高效协调,增加电站锅炉的转炉煤气使用量,最终整体项目可实现节能能力2.49万吨标准煤/年。

《财经界》:您刚才提到,格瑞福德有系统化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那么,除了上面提及的与首秦公司合作的一些项目外,格瑞福德还有哪些适用性技术?

过郑华:最为典型的是格瑞福德准备推广的一项新的发电厂电除尘技术,叫做“软稳”电除尘。“软稳”电除尘技术可以说是电除尘领域一个新的飞跃。无论是思路和理念,还是在技术路线上,该技术都保持了原来电除尘的除尘效率高、省电、维护管理方便等优点,同时还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业内很多人都知道,常规的电除尘技术应用已经近100年,它所沿用的学术观点是科特雷尔和怀特等美国学者的观点:一是“脉动直流比稳定直流优越”;二是“电源工作电压最佳点是在火花始发点以上某一处”。而“软稳”电除尘技术改变了上述两点看法,它新在“软”上面,认为火花放电是能耗的浪费。

电除尘器包含供电电源及除尘本体两大部分,本体包括放电极系统及集尘极系统。电除尘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电晕放电,使粉尘带上了电荷,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被集尘极所捕集,从而达到废气净化的目的。从应用成效来看,“软稳”电除尘可以在不改变电场的情况下,只更换电源就可以达到双40%以上,即节电40%、减排40%。

《财经界》:“软稳”电除尘技术的应用情况如何?

过郑华:作为一项专利技术,“软稳”电除尘也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小型电除尘改造上来看,使用效果很好。

目前,“软稳”电除尘已被成功应用到一些大的除尘改造项目上。如内蒙古一家60万KW的大型电厂燃煤锅炉电除尘改造就运用了这项技术,并通过了电科院的测试,成效显著。

首先,在保持原有电除尘本体不变,将常规电源改换成软稳电源,在排放等同的前提下,可节电80%-70%;而在减排47%情况下,可节电44.6%。一般情况可保证“双40”以上,即减排40%,节电40%。

其次,除尘效率衰减缓慢。按照传统的常规电除尘技术,火花放电不仅造成能耗的浪费,而且对放电电极产生电腐蚀,常规电源的除尘效率下降速度快。而软稳电源供电处于无火花放电状态,放电电极不存在电腐蚀,能保证长时间处于高效。

第三,因为软稳电源的高压是迭加而成,容易实现超高压供电,为实施宽极距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极间距一般可以达到600—700mm,特殊情况已实施到800mm,使检修人员进入气流通道检修成为可能。而常规电除尘极间距一般为400mm,检修时人员根本不可能进入。

第15篇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综合化,动态化,前期仿真

 

0.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1.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2.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论文大全。

3.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4.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论文大全。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论文大全。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