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安全舆情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数据 网络舆情 数据抓取 数据存储 舆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8-02
S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舆情已经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个别范围的使用和拓展,而是演变为全民互动型的参与和讨论,所以如何在众多信息中获取最全面的舆情数据,并将舆情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舆情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最大的社会和商业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1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舆情,传统舆情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该文所提到的网络舆情,是未经任何中介包装和验证,直接于网上的社会舆情,并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舆论事件为核心,集民众情感、态度、意见、建议、传播互动和影响力于一身的集合。
因为网络舆情的传播介质是网络,网络既具有公开性又具有隐蔽性,同时需要事件、网民、网民情感,以及通过网络介质的传播和互动,所以在既公开又隐蔽的环境中,从众多的信息中捕获并抽取出复杂的网民情绪和态度非常重要。
2 舆情捕获
由于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所以如何从众多舆情中获取实时数据并服务于大众,是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2.1 关键词确定
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如果针对舆情盲目进行检索,犹如大海捞针,不仅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数据,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投入到数据的分析中。所以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用户想要的数据,“关键词”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精确地捕获到想要的数据,而且还可以减少脏数据的捕获,大大缩短了舆情分析的时间,提升了舆情分析的反应速率,下面就介绍几种关键词确定的方法。
(1)定制关键词。关键词的确定可以从舆情分析的发出者来反向提出,舆情分析的发出者一定是希望从网络舆情中得到某种相关信息,那么我们可以从需求提出者和需求分析者的角度来确定关键词,即关键词由用户提出,并通过需求分析将用户的表述发展为定制词语,并将其定义为用户定制关键词。根据用户定制的关键词来捕获数据,是最直接明了的数据捕获方式。
(2)热门舆情关键词。很多网站如百度、搜狐、Facebook、新浪等几乎所有的交互网站都会有热门指数,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网站自身携带的热门指数,来确定关键词。因为通过热门舆情关键词来捕获数据,一定是网站热门数据,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我们分析确定关键词的时间,而且还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分析数据,提高大数据在舆情分析中的反应速率。
(3)热搜舆情关键词。热搜舆情关键词不同于热门关键词,由于舆情具有广泛传播性,很多人参与到舆情探讨中,都是通过网络搜索并定位的,所以热搜关键词就是根据搜索引擎的热搜排行榜,来确定舆情关键词,通过热搜排行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并了解网民想要了解的舆论事件。
(4)参考舆情网站。想要找到网络事件的发展状况和原由,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到舆情的网站,很多网站就是网络舆情事件的源泉。
2.2 数据抓取
当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并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如何把关键词变成我们想要的精确数据,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来获取舆情数据。
当前主流的数据抓取模式主要包含4个主要部分:网络爬虫技术(Spider)、数据处理技术(Data Process)、爬取URL队列(URL Queue)和数据。爬虫主要是从互联网上捕捉网页内容,并从中抽取出需要的内容。数据处理:对爬虫抓取的内容进行处理。URL队列:为爬虫提供需要抓取数据网站的URL。数据包含3个方面:(1)Site URL:需要抓取数据网站的URL信息;(2)Spider Data:爬虫从网页中抽取出来的数据;(3)Dp Data:经过dp处理之后的数据。
2.3 数据存储
因为网络舆情具有及时更新和海量的特性,所以我们如何将抓取到的数据实时保存起来,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了最后舆情分析的全面性和精确性。一般通过IT技术可以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下面介绍一下当前主流的3种数据库及其区别。
Oracle数据文件都是采用二进制编码的文件,而且它可以对SQL在执行过程中的解析和优化指定统一标准,其中包括RBO、CBO以及HTNT规则,这些都会使在Oracle数据库中执行的SQL拥有极大的优化自由,同时也对CPU、内存、IO资源方面进行优化。
MySQL最大的特点应该属自由选择存储引擎。它的每一个表都是一个文件,都可以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但由于它的存储引擎是开放式的插件引擎,所以文件的一致性大大降低,并且在SQL优化方面,也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瓶颈,例如多表关联、子查询优化、统计函数等都是它的弱项,并且MySQL只支持极简单的HINT。
SQL Server的数据架构基本是纵向划分,分为:Protocol Layer、Relational Engine、Storage Engine、SQLOS。SQL执行都是逐层,其中Relational Engine中的优化器,是基于成本的,其工作过程跟Oracle是非常相似的。同时它也支持丰富的HINT,包括:连接提示、查询提示、表提示。
虽然,这3个数据库各具特色,但是,如果对数据安全、存储等特性没有特殊要求,通常我们会选取MySQL数据库,因为开源而且操作相对简单。
3 舆情分析
如果说舆情数据的抓取和存储目的是在数据获取方面下工夫,那么舆情分析就是通过比较、论证等方法把数据通过图形报表等更加简洁的方式呈献给用户。
每一个舆情事件的本身都有自己的特点,分析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舆情分析的方法或报表。通常舆情分析方法有连续接近法、举例说明法、比较分析法和流程图法等。通常图形报表也有很多种,如趋势图、比例饼图、百分比柱图、流程图、表格等,分析设计人员根据舆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形呈献给用户。
4 结语
通过大数据相关技术对舆情进行全方位收集、存储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既不修饰、篡改舆情事件的真实性,也不隐藏舆情事件的丑陋性,大数据的智能捕获分析,只是将网络舆情更加清晰形象地呈现给用户,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民众态度,掌握民众意见或建议,并根据舆情报告的精准分析反馈,及时对舆情事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相关的策略,实现商业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并使网络舆情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 杨旭东.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9):251-256.
>> 公安院校民警培训课程建设的思考 对公安院校MOOC课程建设之思考 基于社团及网络平台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关于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的思考 公安院校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思考 论公安院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关于公安院校选修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探索 公安院校开设警务监督课程的思考 浅谈公安院校的寝室文化建设 公安院校发展的专业建设引领模式探究 "互联网+"环境下公安院校的建设 公安院校英语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发挥公安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德育功能探索 公安院校警察防卫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研究 浅谈公安院校警务英语课程教材建设 公安院校开展公安文化教育的思考 公安院校警体计划网络图的构建研究 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1-22.
[2] 杜庆灵,李进.信息网络安全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
[3] 孔祥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4(15):78-79.
[4] 徐迪.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的可行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52-155.
[5] 乔雪颜,翁书婧.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现状初探[J].求知导刊,2016(41):145.
[6] 陈柏龄.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网络公关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5(1):43-47.
摘要:本文以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方法整合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网络舆情信息仓库,对非结构化的模糊复杂的信息,运用数据挖掘中文本挖掘技术有效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舆情,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减少危机损失,提高政府管理和监控舆情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 数据挖掘 决策支持系统
1、引 言
近几年,随着Web2. 0的兴起与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社会环境形态,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维护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是现在我们政府情报机构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控能力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因此,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对非结构化的模糊复杂的信息,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有效分析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减少危机损失,提高政府管理和监控能力势在必行。
2、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 [1]是利用大量信息,数据结合众多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辅助各级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系统。它是融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技术继承系统,包括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分析系统,由以下三个主体[2]组成:
(1)模型库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结合,作为该系统的基础,为决策问题进行模型计算和定量分析,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2)知识库系统和数据挖掘的结合,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挖掘知识放入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通过知识推理定性分析,辅助决策。
(3)数据仓库和OLAP,从数据仓库中提取综合数据和信息来反映了其内在本质。
3、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位
从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方式对其定义:基于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模型(文本挖掘模型)、数据仓库、知识库、方法库等相结合,应用于情报机构的网络舆情预警中的人机结合系统。
3.1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3]的设计要满足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即数据要具备概括性、抽象性、统一性三个特点。所以图1中数据仓库和部门数据库加上一个虚拟层,实现数据挖掘的数据清洗,为数据仓库提取有用数据。
3.2数据挖掘方法
数据挖掘[4],简单点说,就是从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的技术,通过处理海量的、不完全的、随机的、结构复杂的数据选择有用数据,建立知识模型。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运用数据挖掘中文本挖掘技术,包括自动分类技术、自动关联技术、观点挖掘技术、自动分词技术、结构化抽取技术以及自动摘要、关键词技术等。
图1 决策支持结构系统
4、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
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采集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博客、新闻评论,贴吧等网络资源,发现突发性热点事件,进行热点跟踪定位和实时舆情预警,帮助政府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准确捕捉预警信息,对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快速发现、快速处理,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依据[5]。
4.1数据准备
网络舆情预警需要多样化的信息,在整理信息的时候,需要做到全面、准确、及时。本系统涉及的信息有:
文本信息: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文本信息,包括主题、关键词、时间、URL等。
词汇信息:包括现在词典中的字或词和现在网络用语的语义、适用的语境和是否带有情感等。
图像信息:主要是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上的图片,包括主题、内容、时间、URL、浏览数量等。
视频音频信息:主要是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上的视频音频,包括主题、内容、时间、、URL、浏览数量等。
这些来自互联网的大量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存储、预处理在数据库中作为原始数据,这些数据是离散的、模糊的。
4.2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网络舆情预警的规划,如舆情分类、情感分类与趋势预测、舆情检索以及统计分析等,本系统建立了舆情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舆情分类管理系统[6]、舆情来源管理系统、舆情情感分类管理系统和用户管理系统。
①舆情分类管理系统:舆情分类即对海量信息的自动(文本语义分析)分类。通过关键字样本、文件样本、自定义等把原始信息分类,形成分类别(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等)的分类库,分类管理可以对分类的类别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②舆情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舆情信息采集管理系统对文本信息、图像信息、视频音频信息的来源,如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网站及其网站的权威性进行分析统计。
③舆情来源管理系统:舆情来源管理部门对文本信息、图像信息、视频音频信息的来源,如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网站及其网站的权威性进行分析统计。
④舆情情感分类管理系统:舆情分类管理部门从根据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收集的文本信息、图像信息、视频音频信息,经过预处理之后,通过观点挖掘方法对舆情信息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消极情感的信息,以便迅速做出反应。
⑤舆情统计系统:统计舆情分类管理系统和舆情情感分类管理系统的信息,为政府提供报表或报文,供政府决策使用。
5、结 论
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现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非结构化的模糊复杂的信息分析处理,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减少危机损失,提高政府管理和控制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1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威胁也在不断加大,一些钓鱼网站、黑客、木马、间谍软件、网络漏洞攻击等各种形式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经常出现。随着社会各界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2005年一年内我国相关部门接受的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已经超过了12万件,使我国计算机用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2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的要求
高校是国家培训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机构,也是社会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实验教学硬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实验教学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需求,高校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实验的建设,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实验的硬件条件,从而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对实验的需求,提升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2、关于网络与信息安全教学实验室建设原则的分析
2.1遵循层次性原则,满足不同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实验的需求
网络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涉及面十分广阔。但是,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技能和理论需求都不相同。因此,网络安全实验室的构建要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让更多层次的学生受益。
2.2提升网络安全实验室的可扩充性,满足时展的需求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实验室平台要满足升级、更新的需求,要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实验室的构建要保证实验室能够具有较强的可扩充性,从而保证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能够满足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的时代性特征。
2.3保证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先进性和实用性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以网络通讯协议为技术基础而构建的。而当前使用的基于IPv4的IP网络正处于向IPv6转变和过渡的过程中。这次转变极大地提升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为网络计算机提供了大量的IPv6地址。针对这一系列变化,高校在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设备与IPv6协议的兼容性。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要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实验环境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因此,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从而保证实验室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3、关于高校网络安全实验室项目设计的分析
3.1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应满足高级实验的需求
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在掌握常规的实验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相关的实验能力。当前高级的实验和技术主要包括:VPN技术和相关配置、数字证书发放的实验、身份认证实验等等。数字证书发放实验就是使用服务器网络中的CA证书服务器,实现对实验小组发放数字证书。通过这个实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公钥密码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技术,提升学生对数字证书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在进行数字证书认证的过程中,以发放的数字证书作为身份的依据,完成对网络服务的访问。服务器为使用者提供相关服务之前,需要具有合法的身份才能够获得系统提供的有效服务。
3.2建设网络平台
建设网络平台是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第一步,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要在原有的实验室基础上补充一些网络信息安全设备,包括每个试验台布置一台防火墙,一台IDS,在核心处布置一台安全隔离网闸、一台UTM、一台APM应用安全管理系统;高校实验室建设人员在已经补充好的网络信息安全设备上,设置安全管理平台,并对设备日志进行审计和分析,以便更好的对网络安全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每个试验台可以根据情况防止IPS入侵防护系统和安全隔离网闸。
3.3为学生提供网络安全创新实验的平台
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要求很高。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基本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相对较少,学校的网络安全实验室条件很差,实践课程很难高效开展,导致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环节之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因此,配备一个合格的网络安全实验室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在完成一般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为更高层次学生提供创新实验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现有软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对当前的软件进行创新和改进,优化软件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创新能力。
3.4全面模块化的网络安全实验室解决方案
模块化的网络安全实验室解决方案把防火墙设备,WEB应用安全设备,非法信息检测设备,舆情分析系统,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防御整体,架设到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室中,使师生全面地对网络安全的多样性,复杂性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了解。一方面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走向网络安全方向的学生不会再和现行的网络攻击和威胁脱节,不会单独依靠简单肤浅的理论知识对繁琐复杂多样的攻击摸不到头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和研究人员可以深入地了解网络安全问题,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的理解,同时最重要的是在整个网络安全实验室中,实验者通过学习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安全设计,避免网络风险的发生以及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如何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李晖,尹钰.网络安全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J]_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
[2] 容治.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
[3] 陈峰,沈雅婕,冯朝辉。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07)
作者简介:
一、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引导的优势
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化网络新媒体,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高校开展舆情工作,就要增加宣传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新媒体技术应用在舆情工作中具有很多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高校舆情提供了便利。网络新媒体给与大学生一个表达言论的平台和增进友谊的平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交流。新媒体形式不仅拓宽了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沟通渠道,增加了大学生学习交流的空间,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们的亲密互动,增加了师生感情,愉悦学生的身心,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不断满足了学生各个方面的需求。新媒体应用在信息服务和舆情引导上,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到大学生的诉求,更好地做到信息推送及时,沟通顺畅便利,新媒体应用不仅拓展了大学生文化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还增强了网络舆情教育引导的效果。
二、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大学生沟通,拓展大学生舆情教育与引导新途径
(一)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搭建更广阔的教育学习平台
教育最高境界是教育人,是尊重人,是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发展人的思维。在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需求,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善用巧用新媒体技术,教育引导方式采用多样化,在利用新媒体教育和引导之时,既要善于使用新媒体有益于人的功能,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好帮手、沟通互动的新渠道、表达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好方式,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摒弃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文化不良的弊端。 高校要把新媒体和“微文化”有益之处利用起来,使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站管理,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开通官方微博。及时有效地传递积极健康,弘扬正能量的资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如学校主页开辟文化宣传专栏、校园主页及时更新校内外正能量新闻报道,包括学校举办和参与的活动、学校先进人物宣传报道、学校及各个院系部门取得的成绩与荣誉、学校的重大科研成绩等等。还可以通过微信自动推送新闻资讯和正能量文章,允许评论和留言,扩大学生参与度和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大学生喜欢上网,高校教育者还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安全及网络舆情宣讲的“微课堂”、“微视频”“移动图书馆”等形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气息弥漫到整个校园,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一切的新媒体教育形式要融入正确网络舆论导向上来,引导学生对于?W络事件应该有科学理性分析和正确合理的评论。比如:近年来,教育部新闻办积极打造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目前已先后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入驻8个新闻客户端平台,拥有粉丝3000余万,成为教育部重大政策、回应社会关切、服务沟通民众的重要平台。在教育部政务新媒体的带动下,90%以上的省级教育部门、100%的教育部直属高校都开通了新媒体平台。[1]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展与大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教育引导和服务大学生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特有的个性化、及时性、便利性、广泛性、共享性、互动性优势,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平时在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一些正能量消息,推介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文章,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QQ群、微信群、微博等形式适时地创造话题,抓重点热点开展话题讨论,开展舆情引导和交流讨论,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营造积极正能量氛围,在交流和沟通中要积极倡导以网络化语言,注重主流思想的渗透。通过微信互动功能,架起了沟通互动的桥梁,了解学生诉求,帮助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实际困难,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针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有关部门和教育者在掌握信息材料之时,要在第一时间发表和论述自己的观点,本着以事实材料为依据,来证实、辩驳、批判那些虚假和有害的信息。及时地有理有力地给广大同学们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导向。教育者要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主动了解学生诉求,帮助学生成长,做大学生的朋友和精神导师。老师们平时应该多关注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当发现不良舆情预兆之时,一方面,教育者要及时上报情况并合理处置,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阻止不良舆情进一步扩散,及时导向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了解的信息得到证实和了解,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转变,从而快速地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另外一方面,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在新媒体互动功能,根据社会热点实践,创造合适的讨论话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网络安全观、网络舆情观,有意识地向大学生渗透舆情导向的教育。
(三)高校集合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三大优势,提高舆情工作效果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安全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课题“安全视觉下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S-N2013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54-2
自1994年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科学技术创新的新手段、经济产业转型的新引擎、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人们生活娱乐的新空间,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力量。而当前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抵触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不断侵蚀和冲击着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给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安全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网上有害信息时有出现,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网上炒作煽动、组织串联活动持续不断,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逐渐成为网民表达诉求、发泄不满的主要渠道,很多群众在未经过、司法等途径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将个人诉求通过互联网表达,试图制造舆论声势,给党和政府施压,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个人问题政治化。由于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网民还可通过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博客等互动功能发表自己的言论,无数的信息源在目前受技术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对有害信息实行完全的控制。网络的互联互通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局部管理措施更加难以收效,实在没有办法就是断开网络,比如中国甘南网在2012年10月22日至11月20日、2013年2月28日至3月25日间,就分别停网一个月左右。互联网的强大分众聚合功能,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为各种政治、社会势力在网上勾联、聚集、组织、动员提供了便利,也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网上有害信息时有出现,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低估,这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挑战。
(二)网络文化阵地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
中国甘南网、中国临夏网等几个新闻网站作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网络文化的主阵地,都能够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不断努力在网上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但由于网站技术力量薄弱,互联网从业人员缺乏,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欠缺,与全省、全国的其他网站比较,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是比较弱的,有特色的专栏,但在表现的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策划。
(三)有关民生问题的报道和讨论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临夏和甘南州都积极推动政府部门与广大市民对话,也先后形成政府部门与市民在特定地点进行现场咨询、服务的制度;各部门都在积极努力不定期的在中国临夏网、中国甘南网上与网民在线交流,倾听群众意见的沟通渠道。但由于中国临夏网、中国甘南网等网站的市场认知度低,且由于网络的无界性,网民大多会聚集于最有影响、人气最旺的网站,影响了临夏和甘南新闻网站对广大网民的吸引力,这样有关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报道和讨论就引不起广大网民的关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从而影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四)网上舆情研判处理和舆论引导能力不强
网上舆论形势发展变化很快,网上热点不断出现,面对万余家网站和日益增多的网民数量,临夏和甘南州网络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网上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能力不是很强,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有关本地区的舆情,尤其是不能很好的根据舆情分析事态苗头,及时应对。要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处理以及引导好网络舆论,除加强监管和巡查、把握网络舆情外,还需要一支有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进行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临夏和甘南的网上评论员也在及时的进行舆论引导,但围绕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还缺乏有力度的评论,不能很好地阐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做好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再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本地居民文化水平和收入的影响,临夏州和甘南州本地很多居民都没有上网的习惯,这样群众参与量小,临夏州和甘南州所有网站都缺乏与群众的互动性,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政府部门,从而使一些人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网络文化的不安全。
二、安全视角下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严惩危害网络文化安全的行为
通过法律规范网络舆论秩序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离开了法律政策和建立在法律政策之上的管理,纵有最先进的技术,网络舆论秩序也难以得到维护。”安全视觉下的网络文化建设应当以法律、制度建设为主,规范管理为辅,在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同时,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文化内容。比方说,甘南州和临夏州可以加强对官方网站上传稿件的审查力度和审稿速度,加强对网站 BBS 的监控与管理;对学校及社区网络终端的即时监控和屏蔽一些不良的网站等,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停网。这些法治化的管理不但不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而且对互联网繁荣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当然,法律、制度的监管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切实做到依法有序,利用法律手段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广泛开展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二)做大做强网站,提升网络文化阵地影响力和竞争力
首先做大做强门户网站。中国临夏网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家新闻门户网站,由甘肃临夏民族日报社主办,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唯一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该网站目前开设有临夏新闻、民族风情、人物专访、时尚聚焦、临夏视窗、明星企业、饮食文化、临夏旅游等30多个频道,128个栏目,自办视频和音频新闻节目,同时还具有论坛、博客等服务功能。网站还开设了民族频道、文化频道、花儿频道等特色频道,对临夏州各少数民族回、东乡、保安、撒拉、藏、土族,民间曲艺及当地名扬中外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详尽介绍;同时,视频点播对临夏民族建筑进行了展示。中国甘南网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门户网站,有藏文频道和英文频道,也是省内唯一一家同时提供汉、藏、英三种语种的地方新闻网站。开设一级栏目39个,二级栏目32个。涵盖新闻、政务、信息服务、专题、视频、图库以及本土民族特色等内容。今后要重点建设好《甘南时政》、《藏区新闻》、《新闻》、《甘南县市》、《农牧家园》、《甘南旅游》、《藏传佛教》、《甘南文史》等版块和栏目,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及时更新内容,对甘南州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报道,要把网站建设成为包括甘肃新闻网等省内网站和中国网等涉藏网站的重要稿源转载地,甘南州网络宣传的主渠道,州委、州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新纽带,向外界展示甘南的主窗口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和丰富农牧民群众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做大做强网站,提升网络文化阵地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议要加大对门户新闻网站的资金投入,创新机制体制,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技术研发,采取一切有力措施,使门户新闻网站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并努力打造成为具有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影响力的网站品牌。
其次,加强政府网站建设。近几年,甘南州和临夏州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国内成熟的政府网站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甘南州和临夏州政府网站建设在受众信息的需求和供应、系统建设和应用、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要根据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利用网站资源,通过设立一些专题和论坛,设立相应栏目,如开设热点解答、领导在线访谈等栏目,给普通群众提供一个参政议政、意见收集的渠道,并可接受用户的投诉;根据网络文化宣传和建设的需要,在相关网站展开民意调查,主动收集民情民意,为政府依法施政、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引导网站加强网上互动交流、提高网上办事效率、及时政务信息尤其是权威信息、政策解读信息、改革举措等,第一时间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增加网站功能,方便公众使用。真正把网站做成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的主渠道、企业和公民获取政府服务的渠道、公民表达抑制需求和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
最后,积极寻求知名网站进行互链。甘南州和临夏州门户网站要争取完成与中国甘肃网等省属3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兰州晨报等省内9家主要媒体网站、天水在线等13家市州新闻网站、中国网等多家涉藏新闻网站的链接互换,要积极争取与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为代表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进行链接,这些重点新闻网站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主力军,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生产、传播和消费平台。与他们链接就是借船出海,提升自己网站权重,扩展知名度。
(三)建设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与处理平台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就是要在深入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基本状况,国际文化市场上网络文化商品的流行趋势,以及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可能对我国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威胁的基础上,利用搜索引擎技术、信息过滤技术、Web 数据挖掘技术、语言翻译及理解等技术,在对网络文化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舆论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全球化背景下涉及文化安全的各种不良信息、文化陷阱、文化入侵和文化渗透等现象做出及时而准确的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的系统。所以,为了有效防止网络中不良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思想的入侵,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政府相关机关和社会团体必须联合起来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要通过对网络文化内容进行内容识别和过滤,在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等级划分标准建立处理平台,进行网络文化预警和控制,必要时进行网络文化安全应急处置。政府部门可根据需要依托公安机关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安全监管机构,对网络文化有关问题进行监管,对网络空间内全天候的进行监控与应急处置。
(四)组织网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外派工作人员或邀请相关领导或一线业务骨干,分别就涉回、涉藏宣传遵循、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工作,对网站工作人员进行两至三次业务培训。加强和改进网上舆情搜集研判工作。加大对网上涉临夏舆情和甘南舆情的监测、搜集、研判和报送力度,完善舆情工作机制,提高舆情反应和研判能力,实现准确有效把握舆情态势。
参考文献:
[1]简家民,郑国梁.维护国家安全,规制网络舆论[J].信息网络安全,2008,(6):36-38.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8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现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特定的传播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进行的,针对某些特定发生事件的意见表达。高校网络舆情由于涉及的常常是与高校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因此更容易产生群体效应。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分主体、客体和媒介三部分。
高校校园的舆情主体是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主要指通过高校校园网络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建议的高校师生。虽然大部分师生只以看客身份出现,只有少部分才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但热点新闻、校园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尤其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件,若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很快在各类网络平台中发酵,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客体是指引发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信息和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如2016年3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报,2015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创下新纪录,共达21.8万件。美国仍是申请量最大的国家,而中国增长最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则在企业界蝉联首位。高校大学生对这一事件十分关注,对知识产权这一热点词汇搜索排名一度上升,充分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上升。
二是校内外突发事件。主要指涉及高校师生的突发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如火灾、食物中毒或不健康饮食、学生受伤、重疾等。
三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如师生的评定优秀、考试作弊、学术腐败等。这些事件一经网络传播,特别容易引起其他师生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网络舆情。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有着开放、迅速、多样、隐藏、不明确及难以控制等特点。
现今高校网络舆情成为全民都可参与的活动。只要有互联网,有移动通信设备,网民就可以自由地表达对高校事件的看法。网络有实时性,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连接互联网就可提供实时动态信息。新媒体的迅速报道,可缩短信息传播的距离,加快舆情形成的进度。谁都可依托网络将实时关注的新闻焦点通过发帖、跟帖、分享朋友圈等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一起互动,这种互动如果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很快就会引发舆情。高校舆情的内容多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隐藏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这种自由使个人的网络言论到处传播,若动机不纯,会造成消极影响。大家很难预料哪个事件将成为热点,也几乎无法预料事件的发展进程。高校网络舆情事先几乎无预兆,却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当前预警意识偏低。我国部分高校在面对网络危机时预警意识不够,认为不会出现太恶劣的结果。即使处理时也只是简单地敷衍一下,在爆发危机时也往往采用隐瞒等不恰当的方式应对公众,很容易使公众对高校失去信任,如果影响扩大,则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口碑及招生就业等。
学院网络舆情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舆情管理效率低下,源于高校对网络舆情预警不太重视,处理问题时没有完善的策略,导致高校舆情管理延迟甚至错误处理。高校管理舆情的过程中,预判不准确,决策时也会拖延,不能当机立断,没有解决措施。有些高校在处理这方面问题能力不足,出现问题时选择逃避和漠视,任由问题恶化。
学生道德意识较弱。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太明确,在获取信息时缺乏是非判断,加上从众心理,会导致道德意识薄弱。而大学生群体大,很多谣传的信息都会选择大学生作为受众,从而将信息扩大,引起不良后果。
沟通渠道不畅通。许多网络危机可以通过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化解,然而当大学生不能理解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又不能得知学生的心声时,双方会产生误解,导致矛盾升级。这时大学生就会利用网络的渠道将实情夸大,导致高校的声誉受损。
2.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出于对网络舆情预警现状的考虑,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来建立预警机制。
一要强化危机意识。高校应意识到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而且当舆情爆发时高校应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或置之不管。危机意识的建立是重点,高校应充分重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做到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是完善高校舆情管理。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舆情管理机构,要切实落实任务和工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对将要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敏感性,搜集信息后,要将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假,及时把结果上报给上级; 在信息处理方面,应将问题进行整合,并且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当问题爆发时就能够及时拿出方案进行处理; 预警工作要做到严格无误,落实到人,对存在潜在危机的信息,高校舆情预警人员应及时向当事人提出警告。
三是强化学生预警意识。学生具有预警意识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保护学校的网络安全。大学生应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遇到虚假信息,应及时上报给高校的有关部门。高校应该时常开设相应讲座,引导大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并且识别虚假信息。
四是拓展沟通渠道。学生跟高校之间应沟通想法和看法。学校要给提供大学生可沟通的渠道,可以通过校长信箱、班级座谈会、学生社团等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学生也应该不隐瞒、不夸张,将自己的意见告诉学校。以上方式既可以大大化解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也可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几率。
五、高校应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方法
网络舆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要求高校有迅速的反应速度和应急措施。针对事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事情严重与否,即刻启动应急预案,让事件的发展可以合理掌控。在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要分阶段进行。处理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在处理信息过程中,要实时公布处理结果,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态度。同时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与事件当事人的有效沟通交流。再者,要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学校有专门的对外发言机构,应统一说法,避免信息传达混乱;应表明学校立场,要积极引导媒体进行正面和全面报道。同时,要把握好舆情处理的节奏。网络舆情的发展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学校要根据舆情发展的状况及时调整策略,对内形成统一意见,以维护学校的正面形象。积极应对社会质疑,及时阻断各种网络传言,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做好公关,要注意管控好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形成协同合作的应急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网络越轨行为的概述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的界定,但是大多数人都赞成,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美国研究社会学教授戴维・波谱诺在其美国社会学课堂上最为流行的教材《社会学》认为“违反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民自身行为的差别性和网民自身素质相差很大,时常会发生的一些违反网络社会规范以及道德准则等的越轨行为。
2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控制
在现实当中,青少年现实越轨行为已经给社会、学校、家庭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也给网络社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网络可以引发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以及更加严重的其它越轨行为。这些网络越轨行为都会给一些青少年带来不小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影响,网络的无形当中的冲击,使得他们荒废学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分析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舆情分析,加强对网络社会正常秩序地监督和管理,同时构建起青少年网络运用的预警体系,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2.1 完善网络安全法规,加强立法力度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提高和传播发展速度惊人,相关的立法已经不能跟上网络的更新速度。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越轨行为进行预防和控制是比较有效的控制措施,同时,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对于网络日益更新速度的认识还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技术直接控制网络越轨,还必须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针对青少年主体的网络越轨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对现有相关法规进行有效整合,避免内容重复和管理部门职责界限模糊等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都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法律、法规,至今将近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远远赶不上网络更新的周期,被远远的封存在历史的记忆中,现在看来,其中的很多章节与现在的网络变化相距甚远。此外,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是在第三十三条中规定了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没有明确的对青少年在网络越轨或者相关的行为给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因此,网络法律、法规在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还需要进一步地健全。
2.2 构建网络技术平台,保护网络安全
由于青少年正值生理发育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当前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如盗用网络虚拟财产、侵犯公民隐私等网络技术性问题,其鉴别能力是尤为不足的。这就需要技术控制的层面来规范和控制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首先,通过加快开发研究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检测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有效防范。因为技术控制是有效及时的控制手段。同样,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需要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支撑。特别对于青少年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的性格培养方面需要特别利用技术手段达到远离对其身心发展有影响的领域,针对于此,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入网资格审查,发挥个人电脑和办公电脑的防火墙的隔离作用。将网络不良信息和低俗文化信息过滤掉。此外,还有过滤软件的强制安装和卸载,网页的拦截功能,这些对网络越轨的预防和控制无疑是一种好的措施。
2.3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实践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仍然没有与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会相适应起来,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规范着人们生活,矫正人们的行为,一直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网络的环境下,不意味着就没有了道德准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注重开展道德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在大中小学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提高他们对网上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倘若没有了道德方面的控制,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控制就缺少了强有力的保证,更不用说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教育青少年,充分认识沉溺于网络的危害,教会他们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辨识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人格境界,使自身的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自觉遵守网络社会的秩序,养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玉娟.网络越轨行为及其矫正[J].攀登,2005(1).
[关键词]排水防涝;数据融合;涝情预警;数据可视化
1引言
近年来,暴雨等极端天气给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对城市易涝点整治”“建设暴雨内涝监测体系,提高内涝预报预警能力。”如何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各个城市排水防涝工作进展,对城市排水防涝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指导,成为住建部、省、市城建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大数据技术在海量异构数据融合、分布式数据处理与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具有优势,[1]融合大数据技术与城市涝情监管预警业务,成为客观分析排水防涝效果,科学指导城市安全度汛的有效方法。[2]
2应用需求
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集成、互联网信息爬取、传感器采集等方式收集城市易涝点信息、城市降雨信息、城市涝情信息,为用户提供综合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等服务,为城建管理部门监督、指导城市开展排水防涝工作提供支撑平台。系统主要需求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准确、及时掌握城市降雨及涝情信息。能够从气象网站获取全国主要城市的逐小时降雨信息。从门户网站、微博等渠道爬取城市涝情相关信息,及时掌握全国各地涝情程度和影响;②城市涝情信息预警预测。综合降雨量、城市防涝标准、易涝点治理进展、历史涝情等信息,建立城市涝情预警分析模型,对全国城市未来涝情情况进行预警,指导城市排水防涝工作;③对降雨、积水、涝情等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提供每日涝情情况汇总报告、涝情周报、涝情预警情况报告。辅助领导决策,满足监督、指导各地开展排水防涝工作的需要。
3系统建设方案
3.1数据架构。排水防涝信息系统融合易涝点基础信息、补短板项目进展信息、易涝点实时监测信息、城市涝情信息、城市降雨信息,形成排水防涝综合数据库,支撑排水防涝业务处理及科学决策需要。排水防涝数据体系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决策分析数据三类:①排水防涝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包括代码数据、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基础数据在排水防涝系统各模块共享使用;②排水防涝业务数据:包括补短板项目业务进展数据、易涝点实时监控数据以及从互联网、第三方采集的降雨数据、涝情数据、统计年鉴等排水防涝相关数据,为排水防涝分析决策提供支撑;③排水防涝决策分析数据:决策分析数据是依据数据分析与综合决策要求,对排水防涝业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数据,包括排水防涝统计数据、治理系统评价数据、涝情分析预测等数据。3.2技术架构。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分析能力构建,由基础设施层、综合数据库层、大数据技术支撑层、排水防涝应用层以及信息安全体系、数据指标体系组成,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涝情预测模型,通过丰富、形象、易用的数据可视化技术,满足排水防涝业务的数据应用需求。①基础设施层:通过云计算技术,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等基础设施池化,为大数据支撑平台、综合数据库、排水防涝应用提供稳定、可靠、高效的运行环境;②综合数据库层:将易涝点数据、涝情数据、降雨数据、监测数据等按照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清理、转换、加载等处理,形成满足业务处理与分析决策的综合数据库;③大数据技术支撑层:满足分布式环境下海量异构数据采集、存储与资源管理、分布式计算框架、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现等功能需求。主要的技术组件包括地理信息、信息爬取与搜索、数据挖掘、集成接入(ETL)、遥感遥测分析等;④信息安全体系:围绕信息保密性、真实性、可用性(CAA)目标,参照信息系统安全机制构建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的数据安全服务体系,为排水防涝信息管理提供安全的数据服务;⑤数据指标体系:建立排水防涝信息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确定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共享的技术路线,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形成排水防涝顶层数据指标体系;⑥排水防涝应用层:梳理排水防涝信息管理业务流程,按照数据指标体系要求,提供易涝点管理、涝情信息管理、降雨信息管理、综合数据分析、业务一张图、涝情预测等服务,满足排水防涝业务需求。3.3功能架构。排水防涝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城市降雨信息管理、涝情报告生成、综合展现一张图、统计分析、基础信息管理等模块。①城市涝情预警。融合降雨数据、防涝标准、历史涝情数据,构建涝情预警模型,提供城市涝情预警预测服务;②涝情报告生成。利用网络爬虫及语义识别技术,从微博、门户网站等渠道采集城市涝情信息。提供城市涝情周报、日报等报告生成功能;③综合展现一张图。基于二维GIS地图展现城市降雨、涝情以及易涝点位置、积水、视频等数据,实现相关数据的综合展现;④统计分析。从行政区域、时间等维度提供涝情分布、涝情趋势对比分析等功能,通过统计图表方式,实现数据的直观展现和应用;⑤基础信息管理。对城市防涝标准、易涝点位置、监测设备等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为规范城市涝情、降雨、积水等信息提供支持。
4关键技术
4.1涝情信息爬取与识别技术。4.1.1涝情信息爬取。通过爬虫采集数据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定向采集、扩展采集以及源搜索。定向采集是指限定站点或者频道来搜索,实现精确的数据采集;扩展采集是指通过设定采集的起始点和采集的深度来实现比较精确的数据采集;源搜索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360等),通过设置关键词组来实现数据的非精确采集。本项目采用定向采集方式。按照数据采集范围、关键词持续采集数据,并对重复数据进行去重,能够根据语义过滤垃圾数据。分布式城市涝情信息爬虫体系包括如下四部分:①系统管理控制台:对爬虫系统部署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监控及动态管理,包括服务器资源及网络状况、爬虫进程运行情况以及异常事件处理等;②爬取规则定义:能够依据网络爬虫的运行状况和信息爬取效果对爬取规则进行定义及优化。主要定义的爬取规则包括:爬取范围、优先策略(深度、广度)、分析词策略(关键词、剔除词)、爬取频率等;③功能中间件:主要包括爬取中间件、爬取防屏蔽中间件、数据存储中间件等,提供数据采集、分析、避免反爬取策略、数据存储及查询服务;④分布式基础设施:采用“主从”模式构建,主节点将爬取、分析任务在从服务器动态分配,并建立异常处理机制,实现爬虫高效、稳定运行。4.1.2涝情信息识别。网络爬虫依据“大雨、内涝”等关键字采集的舆情数据不都是有效涝情信息,存在大量噪声。为了提高爬虫获取涝情数据的准确率,构建了“正则关联”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的涝情信息识别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语义理解,建立爬虫抽取的数据类别库,即判读每一条数据是否与洪涝相关,从而将样本库分为两类。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提取文本上下文语义特征信息,依据属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判别爬取的内容是否属于涝情相关的数据。该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涝情数据的精准度。4.2城市涝情预警预测技术。以降雨预报、历史降雨信息、历史涝情信息、排水防涝标准、易涝点治理进展为主要因子构建城市涝情预测模型,将风险划分为“最高”“高”“较高”“一般”“无”5种等级,并三天内各城市的风险预警,为指导城市内涝工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接入涝情城市、基于内涝点的降水实况及预报、覆盖内涝城市的降水实况及预报等数据,通过滚动计算方法,将其与城市防涝标准做对比,通过制定风险预警策略,预判城市涝情风险和易涝点涝情风险,并实时涝情预警信息。4.3排水防涝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融合城市涝情舆情信息、城市降雨信息、城市涝情监控实时信息,利用专题一张图、报告生成等方式实现多维度叠加式数据可视化,更好地服务综合管廊建设管理部门的规划和决策。①排水防涝专题一张图。基于GIS的业务多图层综合展现,将全国易涝点、降雨和涝情信息集中在一张图,关联降雨对涝情的影响,科学评估易涝点治理效果;②排水防涝业务分析报告:面向不同用户的业务需求,按照报告模板要求的格式、数据快速生成分析报告。报告采用文字、表格、统计图等多种数据展现形式,内容包括降雨分布情况、涝情分布情况、降雨与涝情关系分析等。
5结论
文章研究大数据在城市涝情监管预警领域的应用方案,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分布式、海量、异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方面的优势,改变传统信息采集方式,融合易涝点数据、降雨数据、涝情数据、补短板项目数据,实现“填报型”到“监控型”应用的转变,构建城市排水防涝效果评价、涝情预测等数据分析应用模型,为促进排水防涝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敏,王琳.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J].软件,2019,40(9).
[2]张丽虹.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动态管理系统设计[J].工程管理与技术,2018(4).
[3]薛祥光,蒋世峰,李萌,等.GIS在城市排水防涝中的应用趋势[J].科技视界,2016(1):71-72.
[4]侯圣峦,刘磊,曹存根.基于语义文法的网络舆情精准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4(10).
[5]郝莹,陈靖,王元,等.基于高时空分辨率降水预报产品的城市内涝预警研究[J].暴雨灾害,2019(3).
关键词:移动网络;医院;青年职工;思想教育
移动网络是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的新上网方式[1]。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90.1%,手机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终端[2]。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思维和信息传播方式[3]。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感知新生事物的动力及能力都很强,传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本研究对北京市4家三甲医院的青年职工开展问卷调查,旨在掌握其使用移动网络现状和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看法,为运用移动网络开展医院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取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以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4家三甲医院的青年职工为调查对象,共220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医院在职青年职工;(2)年龄≤35周岁;(3)自愿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分为5部分34个题目,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医院青年职工移动网络使用情况,医院青年职工对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移动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运用移动网络信息技术做好医院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回收率96.3%。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
从统计结果看,4家医院的212名青年职工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38±3.81)岁;工作年限1~17年,平均(6.61±4.16)年;男性39人(占18.4%),女性173人(占81.6%);医生占14.6%,护士占57.1%;已婚者占53.3%;多数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占51.4%,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5.1%;初级职称者占75.0%(见表1)。
2.2医院青年职工移动网络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青年职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达到100.0%,其中81.1%的人使用移动网络的频率为每天4次或以上,67.9%的人每天平均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上;使用最多的应用是微信,占97.6%,远超微博、QQ、网页等;使用地点主要是在家中(90.6%)、单位(67.0%)、街上(56.1%)等,在乘车时(75.9%)、等候时(81.6%)、睡前或早起时(60.4%)也会选择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上网时关注最多的内容为影视、娱乐(72.2%),最为关注的网络群体为生活中的朋友、同学(92.9%,见表2)。
2.3医院青年职工对本院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22.6%和20.3%的青年职工对医院思想教育工作题材不太感兴趣或没有感觉,17.5%和42.9%的青年职工从来没有或很少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时收到医院的思想教育方面的信息,认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最好的平台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占75.9%,82.1%的人认为应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85.8%的人认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运用移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53.8%的人认为医院对移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见表3)。
3讨论与建议
3.1转变观念,形成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开展医院青年职工思想
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思想教育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4]。本次调查中,17.5%和42.9%的青年从来没有或很少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时收到医院的思想教育方面的信息,22.6%的青年职工对医院的思想教育工作题材不太感兴趣,20.3%的人认为没有感觉,只有25.0%的人认为目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很丰富。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工作思路,结合医院和青年职工实际情况,加大对移动网络的重视力度,调整网络战略步伐,形成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理论体系,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带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3.2因势利导,打造思想教育工作的移动网络平台
作为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融合的产物[5],移动网络既具有移动通信的灵活性,又能充分利用传统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移动网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充分扩展了医院思想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有效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实效性[6]。调查中,青年职工认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最好的平台是微信公众平台(75.9%)和官方微博(52.4%),超越了书籍、报刊等传统方式。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移动网络平台建设,特别是医院思想教育工作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根据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82.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64.2%)。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表扬激励、树立典型、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及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原则,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3注重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升
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医院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环境、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85.8%的医院青年职工认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运用移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认为应该具备简单、基本的移动网络技术与深入、先进的移动网络技术的人各占一半。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还要不断提高运用移动网络能力,利用移动网络的即时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科学性,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需要。另外,医院青年职工专业性极强,只有培养出既熟悉思想政治专业知识和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移动网络的复合型工作者,才有助于提高医院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4加强引导,提高青年职工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运用移动网络能力
移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医院青年职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容易使其迷失自我、价值观混乱、学习能力下降、心理受伤害、影响正常生活[7]。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医院青年职工收集有意义的信息,提高其对正面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能力,引导医院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网商(IEQ)[8]。医院青年职工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将自己的想法用最时尚和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移动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等优势,医院青年职工可以利用其优势积极主动地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健康科普等的内容,如制作微信海报或健康科普帖等,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移动网络使医院青年职工从被动教育转为主动学习,实现从医院整体到青年个人、从知识技术水平到社会价值和效益的提升与进步。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中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给与此密切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趋利避害,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的特点及内涵
对于网络的理解,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一是认为网络是一种信息技术系统,是一种信息交往的平台。这是典型的“网络工具论”,以现实社会为出发点,把网络看成一种通讯技术和媒体介质,网络通过技术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认为网络是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这种观点基于网络世界审视现实社会生活,强调网络既是工具又是世界,网络的现实和虚拟二重性构造了人们的“双重生活世界”,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演绎着“现实”生活。也就是说,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网际互动为生存方式构建虚拟世界而形成的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
网络在信息领域具有“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内容的存在,而是交流的发生。世界正迈向新的文明,“网络”作为信息化的特殊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不仅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几乎成了高校师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其它媒体途径。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平台,拓展了新的思路和空间。一是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二是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网络使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更强、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增添了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网络技术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构建出跨越地域界限的开放式信息传媒,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四是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尊重并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增强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和教学互动性。
2.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健康成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冲击甚至误导;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教育的针对性难度加大,互动关系渐趋复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网络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舆论控制、监管和导向带来了不利;网络亦使大学生个体行为发生新变化,如有的因沉迷于网络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行为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消沉情绪,有的网络行骗或被骗,有的因此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信息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必须抓住网络大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好机遇,勇于面对,大胆创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
网络大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一要确立创新观念。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简单沿用过去老一套的方法是不行的;二要确立网络观念。要树立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观念,全面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更多、更强地发出党和政府的声音,敢于参与网络实践,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有效利用网络载体。三要确立学习观念。身处网络时代、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周期变短,只有不断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是搞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艺术;二是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学生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推动各项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二是建设一支由教师参与的兼职网上辅导员队伍,选聘、选拔一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并且有较好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教师充实学校网上辅导员队伍;三是组织党员、学生干部、宣传骨干、学生信息员主动介入网络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对于校园BBS论坛的管理、学生工作网页的制作、网络信息监控工作中,可以大胆地培养和使用一批学生信息网络骨干队伍。
此外,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和载体也十分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与他们平等相处。在载体使用方面,BBS(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微博、即时通讯(QQ、MSN、飞讯等)、对等互联(P2P)等都应逐步得到学习和尝试。
3.加强网站建设,占领网络阵地。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教育“红色网站”的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全面开通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搞好校园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第一,要在现有的校园网上开辟和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制度、经验材料、数字资料等信息输入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网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要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的基础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针对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形式,做出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具有生动性、说服力,适用于网络运行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进一步实现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一套以全校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基础、各学院工作网络和网页“百花齐放”的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四,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媒体的整合作用。某些学校的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在形式上相对独立,要继续把上述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系统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大大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五,要让大学生主动点击,就必须有丰富内容来吸引学生,令学生打开主页后不愿离开,对阅读栏目内容爱不释手。如可以建立电子布告系统、检索数据库、心理咨询网站等;注意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党团、学生社团等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上这些方法,都会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转为“立体”而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作好舆情分析、加强舆论引导是开展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的高校设立了“校长(院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成为了解学生思想的新途径,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相关组织,收集网上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4.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网商”。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提出了“网商(IEQ)”这一概念,特指人们在信息网络社会拥有的一种智力商数,是驾驭和掌握网络的智慧,即通常所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网络基本技能的培训
有研究表明,尽管目前大学生使用网络普及率较高,但对网络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上网的积极性与正面效率。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可以将网络培训与计算机及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网站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
(2)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
仅仅掌握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远远不够,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将信息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补充,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使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3)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5.创新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交互性、公开性和虚拟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以行政管理、灌输约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奏效,必须实现网络时代的管理创新。
(1)行政管理手段
一是成立专门职能部门进行监管。主要进行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如较多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效果十分明显。二是建立一支兼职队伍,实施网络的自主管理。建立审查把关、管理监控制度,使上网师生遵守网络安全规定和网上言行规范。三是积极倡导大学生网络自律组织,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2)技术手段的运用
加强技术开发,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和产品,在网页浏览器中设置不良信息过滤“绿色软件”,在源头上过滤不良信息,包括过滤来自虚假地址的垃圾邮件技术、防止木马病毒攻击的技术、防止篡改网页的技术、防止网络成瘾的技术等。
(3)法律手段的运用
高校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管理条例和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学生的网上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倡导文明上网。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
网上与网下配合,网上了解动态,对具体问题特别是那些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仍要坚持开展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与春风化雨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更不能取而代之。
2.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要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
3.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相协调。
针对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栏目,更新信息,设立论坛,邀请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沟通,从入学、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爱情观、就业观、择业观等环节,紧跟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准学生的思想活动脉搏,全过程服务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4.学校与家长、社会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主动寻求对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或干预,净化大学的生存环境,为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创造条件。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家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形式相结合,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引家长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校外延伸,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思想教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2]冯春芳.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江淮论坛,2004,(6).
[3]焦娅敏.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途径探析.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1).
[4]孙彩平.大学生网络游戏影响度研究.光明日报,2008-1-13.
[5]张文杰.高校网络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高校道德建设,1998,(1).
[6]张再兴.十年:回顾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11-30.
[7]何立新.大学网络先进文化建设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结题报告.
[8]杨丽艳.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文化;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管理模式;管理体系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健康、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文化的平台和渠道,如何发挥校园网络的积极作用,营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
1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它对校园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并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1.1 校园网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网络改变了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网络拓宽高校学生学习的渠道,实现时空分离的学习。学生在互联网上自行选择课程、教师和资源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学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其二,网络拓宽了高校学生的交往空间。不仅仅局限于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高校学生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即时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等。基于网络,他们可以打破国别和种族界限,交流思想切磋观点。近来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方式,微博为热点话题的即时交流和沟通提供渠道,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广受高校学生的欢迎。
其三,网络缓解了高校学生的精神压力。我国高校学生面临众多问题,诸如出国深造、职业发展等压力。上网消遣休闲成了他们缓解压力的途径,这是网络不可忽视的第三个积极作用。
1.2 同样的,校园网的消极作用也体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网络弱化了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造成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网络是虚构的、数字化的、符号化的,在缺少“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的丑与恶,往往在这种状况下会暴露出来。一些模糊、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高校学生的情感异动、责任弱化、道德滑波。
其二,网络改变了高校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网络监管的缺失或者不到位,会有不顾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观点出现在网络。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
其三,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了高校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部分意志力薄弱、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无心上课,直接导致成绩直线下降,荒废学业的同学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推进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工作的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主动权,积极引导、趋利避害,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培养良好学风的平台。同时,切实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上来,在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校园网,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2 校园网络文化系统工程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是指在虚拟空间中通过信息传递所形成的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外延包括在校园网络中体现的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在信息交换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创新特色的工作思路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坚持不懈开创了校园网络文化
设和管理工作的良好局面。
2.1 健全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在逐步推进系统工程的实践中,我校经过积极探索并不断总结,明晰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格局,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网络宣传为途径,思政工作为目标,形成思政工作、网络宣传、网络技术三位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体系和队伍体系。
2.2 创新管理模式
⑴制度建设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校园网通到哪里,相应的管理制度就建到哪里。随着网络技术更新换代,我校健全和完善各项网络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信息平台应用意识,尤其是通过论坛评论及网络新闻报道等方式形成积极正面的网络舆论力量,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文明用网。
⑵技术监控与人工监控相结合。技术手段可以阻挡大量的不良网站和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但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工监控可以弥补技术监控的一些漏洞,技术监控与人工监控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技术管理人员在接到校内的不良邮件举报后,及时对发送邮件的账户、服务器进行屏蔽,以弥补过滤软件系统的不足。
⑶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是校园网络管理的主题,但并不是任何管理都是以校方出面为最佳。校方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是邮件系统、ftp服务器管理的主要方式。校方注重管理、监督和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当学生有轻微违规的情况发生时,由学生站务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劝导和疏通。
2.3 建设正面网络主流评论阵地
发展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形成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 ⑴队伍建设。要使校园网络文化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党性强的队伍尤为重要。我校已经建成一支政工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教师队伍主要由宣传部、信息化管理处、学工部和院系辅导员组成,进行时政新闻报道和舆论政策引导。学生队伍主要由校园记者团、电视台、学生会、计算机协会、网络安全应急小组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学生舆论引导、网络舆情分析及急情疏导。
⑵阵地建设。建设网络舆论主阵地,首先要集中力量形成校园网上的强势媒体,建设新闻网,形成校园网络宣传主导力量。对信息平台、新闻资讯网站管理的基本策略是因势利导:信息化管理处牵头成立站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宏观管理;日常站务工作奉行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原则。
2.4 信息资源内容建设
校外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质量对于高校来说几乎是不可控制,所以建设丰富的、足以吸引学生“眼球”的校内信息资源,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
⑴大型综合校园门户网站已经建成。我校主题网站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页栏目清楚、并以新颖的形式,和文字、图片、视音频结合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传播信息的同时提高文化品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校园网的实效性。
⑵信息平台建设,极大地满足办公自动化的需求,经过不懈的更新升级,每天学校通知、公告、新闻、简报平均都在50条以上。学生就业信息每月都在100条以上,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
⑶结合经贸类外语院校的特色,我校免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处面向校内师生提供两套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10余个语种的视音频资料高速下载,数套境外卫星电视节目资料实时提供。ftp、vod视频系统也广受学生欢迎,利用学生关注视频系统的契机,我校在视频系统内建立“抗战经典”、“先进性教育专题”、“十辅导”等红栏目。在十开幕期间,数千学生通过校园网视频系统收看开幕盛况。
2.5 关注网络虚拟群体,融入网络虚拟群体,建立学生网上归属感
以网络为平台的各种虚拟校园群体逐渐壮大。对于如何融入这些自发成立的虚拟群体,或者主动建立学生易于接受的虚拟群体,并进行管理和引导,我校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在bbs论坛中,分院系、社团组建的版面,选择责任感强、素质高、品行端正的学生管理版面。我校辅导员都主动加入学生qq群、微信平台,更直接交流,把握学生思想状态。在每年新生入校前,院系会组织老生建立迎新qq群、微信平台,或者在百度贴吧等公开论坛上,为新生答疑解惑,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2.6 我校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及时同步跟进网络建
设
我校颁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管理暂行办法》,在系统规范校园网使用管理的同时,包含用户、域名、ip地址、电子邮件、个人主页等多项管理细则。在网络信息管理方面,建立起由党委宣传部归口管理、信息化管理处技术支持、各单位分工协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了信息的先期审核、动态监控和快速处理。2011年,信息化管理处根据校园网建设现状,对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
2.7 为了在第一时间对网络事件进行处置,我校制定《网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并成立校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管理处同时制定了《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技术预案》
2010年5月,信息化管理处成立网络安全应急小组。该小组依托于中国教育网,主要为我校提供给快速响应和技术支持服务,着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师生防范意识。该小组的成立对于推动我校网络安全建设、保障我校网络正常运转具有重大意义。
3 相关网络技术支持部门内部文化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化管理处作为教学辅助单位,业务涵盖信息技术领域和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主要方面,其职能是对教学、科研、管理进行技术支持,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信息化管理触注重内部文化建设,使其发挥着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和融合作用。在良好的部门文化氛围中,员工通过工作的开展和各种活动的举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对部门文化耳濡目染感同身受,达成部门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从而融入整个部门,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为充分贯彻学校党委“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理念,信息化管理处打造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能力强、责任意识强的队伍。这支队伍党性强,技术水平高,并熟悉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分工明确、协同工作,被誉为“网络园丁”。
关键词:大数据 情报分析 竞争情报 商务智能 生物医学 政府治理 军事情报
中图分类号: G2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07-06
Intelligence Analysis in Different Domains and I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Big Data
Abstract Big data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five domain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usiness management, bioinformatics,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military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domains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nception and practice 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across five domains,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across five domains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s of big data for intelligence analysis.
Key words big data; intelligence analysi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usiness intelligence; bioinformatics; government governance; military intelligence
1 前言
不同研究领域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理论源流、学术习惯以及概念框架体系,它们会深刻影响各领域对同一术语的界定和理解。如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领域不仅都会涉及“情报分析”这一概念,而且都是围绕着情报分析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但是,这些领域中的情报分析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情报分析的过程等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本文的目的,是分析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五个领域中“情报分析”概念与实践的特点,以及大数据环境下这些领域中情报分析的发展动向,揭示情报分析的学科差异,为建立统一的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提供理论素材。
2 不同领域的情报分析及其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
信息与情报是不同概念,情报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或从各种文本中挖掘的知识,可以是一种产品、活动、组织,或是一组知识的专门表达形式[1-2];生成情报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与执行过程称为情报分析研究。对于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学科领域而言,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与情报分析研究在具体问题域中的应用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尽管这五个领域对情报分析的概念理解及实践特点不尽相同,但情报分析都是这些领域知识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持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而且,在大数据环境下,大数据理念与方法正在对这五个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本文选取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
2.1 竞争情报领域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是企业用来提高竞争优势的情报分析工作,它通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竞争对手的技术跟踪等手段,建立一个关于竞争对手或外部环境的预警系统,并支持决策服务,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优势地位[3-5]。由此可见,CI是对外部竞争环境进行全面监控的过程,是一种“知己知彼”的交互分析过程。与其他领域的情报分析相比,通过CI分析所得到的情报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及对抗性等特征,同时对自身跟对手的差距、潜在的机会等问题给出了解答。
企业进行CI活动时,合法性是开展整个活动的基础,即CI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或商业道德规范。竞争对手或市场的相关信息主要是通过公开信息来源(如出版资料、科研报告、互联网、新闻、数据库、政策法规等)获得,其它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如通过第三方获取的信息、录用对手公司的离职人员所获得信息、人际网络等灰色信息等)也是CI的重要信息来源[3][6]。也就是说,CI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基于“文本型式”的科技文献、网络信息、政府信息、新闻、政策研究、产品信息等类型,并结合灰色信息来提高CI分析的有效性及真实性。从分析方法来看,因外部竞争环境复杂性与竞争对手多样性而产生出多种CI方法,常见如定标比超、SWOT、专利分析、五力分析、财务分析等方法[5];此外,利[7]根据五力分析与SWOT分析拓展出基于竞争要素的CI四维分析框架。在技术工具方面,分析人员可选择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网络挖掘、可视化技术、信息抽取、一般统计分析、软件等方法或工具[8],将数据或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情报”(Actionable Intelligence),再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如管理决策、营运能力、市场监控等)形成各种情报产品(如每月情报通讯、咨询报告、竞争对手文档、形势分析等),提供企业作为战略行动依据、危机预警判断、商业谈判等重大决策参考。
大数据环境下,公开信息来源越来越多样化,考验着企业的情报获取与分析能力,特别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及时感知与动态应变能力, CI在企业战略预警与危机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从当前的研究与实践来看,CI 面临着“全信息源获取”、“分析复杂化与实时化”两个急迫解决的问题,就前者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全信息源获取的技术性问题;对后者来说,随着企业可以获取越来越多的异构的数据及信息,要求CI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分析对象,其分析方法需要结合更多智能化技术,工作流程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10-11],例如,除了上述常见的分析方法之外,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关联关系分析、网络挖掘(如舆情分析、观点挖掘等)、实时分析及云计算等方法或技术都是企业进行CI分析的新挑战[12]。此外,除了获取公开信息来源之外,由社交媒体产生的社会化数据[13],也引发了企业CI对竞争对手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的需求。总言之,从基本目的来看CI分析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会发现CI正从对现有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辅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转向对实时数据或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响应,通过多种分析方法的结合做到知识发现以及构建适应外部环境的持续应变分析模式[14],用来支持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做出高效精准决策。
2.2 商业管理领域
商业管理领域所涉及的情报分析是指“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或商业情报。BI通常被定义为由数据仓库、ETL、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方法及系统,用来管理企业内的相关商业数据、专家信息及知识。不同于CI关注外部情报,BI针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数据及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企业绩效管理、客户关系优化、监控商业活动等管理目的[15-16]。由此可见,BI是一种用来提高企业营销管理能力的一套集成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所得的情报被应用在解决客户及产品的需求趋势、潜在服务与产品的关系、销售预测、营销策略创新等问题。
从实践角度看, BI的实施包括了输入、流程及输出等三个主要步骤:①输入是指数据来源,BI的信息源是基于“数值型式”的业务数据、客户相关数据、专家信息、检索日志记录等,或是企业内部现有数据仓库的存储内容。②流程是指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在BI的实施过程中,利用ETL等技术方法将企业的各种业务数据导入数据仓库、或是进行数据集成,并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再将分析结果结合企业的战略、运营、关键绩效指标或模型库等加以实践应用,最终达到组织层次的商业绩效管理、以及战略层次的战略规划[17]。③输出是指BI系统或平台产生的各种情报产品,如产品销售报表、客户分析报表、产品定价方案、绩效管理报表、财务报表等。从技术角度来看,Chen等人[18]认为BI分析经历过三个演化阶段:第一个阶段是BI1.0,其技术基础是结构化数据管理与数据仓库;到了2000年的互联网出现后,BI进入了BI2.0阶段,即以网络环境为主的商业情报分析,BI开始重视实时数据分析、集体智慧、观点挖掘、关联数据、网络分析或文本挖掘等技术[19],表明了基于企业内及结构化数据的情报分析已无法满足决策要求了,而是需要结合更多的企业外部及非结构化数据,来挖掘用户对企业业务开展、市场活动的想法;第三阶段是BI3.0阶段,它是在移动终端、RFID及情景感测等技术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对企业而言,如何高效处理这类移动性强、与位置相关、以人为中心、情境敏感的数据,将是BI分析的巨大挑战。
大数据环境下,各种新型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营销决策与商业模式,也对BI的架构、功能和所要发挥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冯芷艳等人[20]从管理学角度提出大数据背景下现代企业商业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例如,企业应利用智能化技术等手段,挖掘提炼出社会化网络环境中典型的行为模式、个性化行为,其中对新型数据源的实时清洗、实时挖掘、实时建模、实时舆情监测等都是值得发展的分析技术,同时,还要在精准性与实时分析之间寻求企业绩效管理的平衡点。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BI分析在大数据环境下,正从过去基于历史数据的情报分析向“实时分析”(Real-Time Analysis)的方向转变。具体来说,BI若要进行实时分析,必须先解决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及信息反馈等环节中的滞后问题,Seufert及Schiefer等人[21]认为必须通过信息集成设施与商业环境集成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以事件(Events)驱动机制替代周期性的批量处理方式来解决数据采集滞后的问题,利用联机分析或数据挖掘来解决分析滞后的问题等等。此外,Lim等人[22]强调新型数据源对BI分析的影响,并指出现有的BI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如Hadoop、MapReduce)、文本挖掘(如从搜索引擎转向企业搜索系统、从情感分析转向观点挖掘、从信息抽取转向Q&A系统)、网络分析(如链接挖掘、社区发现、社会化推荐)等技术进行整合,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2.3 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情报分析主要是指“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 Informatics,BMI)[23],它是由信息计量学、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与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多种学科融合而产生的新兴领域,主要利用情报学、护理学、生物工程、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来研究生物医学问题,支持卫生保健、临床实验及医学知识发现过程中的决策与服务。具体来说,BMI分析的基本目的在于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通过相关分析方法或技术挖掘出潜藏在众多生物信息数据库中的新知识,辅助或直接开展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进化分析、药物设计、预测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基因区域预测及基因功能预测等工作[24-26]。
BMI的分析对象是生物医学数据(Biomedical Data),包括患者的叙述性数据(如病征描述内容)、数据测量的文本数据、遗传信息、记录信号、图纸或影像数据等[27],这些素材除了可从综合数据库(如Web of Knowledge、Science Direct等)获得之外,BMI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如Genebank、EMBL、DDBJ、Swiss2Port等)、医学中心或生物信息中心(如EBI、EMBL、NCBI、NIH等)也是主要的获取渠道。由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数据复杂性,促使人们必须开发更新、更灵敏的计算机技术或算法来处理及分析生物医学数据。从分析方法来看,BMI除了沿用生物医学领域的专门分析方法(如序列对比、结构对比、功能对比预测等)之外,也借鉴了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本体构建、知识发现等相关方法和技术[25][28-29],借鉴相关领域的分析方法原因有二:一是帮助加快及改进生物计算分析效率,并降低人工分析及物力投入成本;二是解决遗传语言中存在的语义鸿沟(Semantic Gap)、生物医学本体构建及其概念分类与检索等障碍。通过BMI分析所得到的情报产出有各种形式,如研究论文、特定主题分析报告、诊断报告书、基因表达图谱等,其产出结果可用来解释生命进化、人体生理与病理关系等现象,同时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或遗传解码等实践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持。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及信息处理方法已经成为BMI分析的基础工作,同时,大数据理念与方法,对BMI分析从“发现及关联”转向“组合及预测”、从系统层次的分析转向分子层次的分析,起到了重大影响[28]。Miller[30]也认为BMI面对急速增加的生物医学数据数量的问题,特别是下一世代的序列分析技术,将能解析出更多的基因序列,致使数据结构更加复杂化,因此需要在全基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从而辅助科研人员对基因组或疾病做深入的科学探究。此外,BMI也开始关注生物医学数据与网络数据的结合,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或云计算等方法来鉴别、预测或追踪药物治疗、不同地区人口的关注疾病等问题[31]。总言之,为了能支持上述BMI分析,分析前的预处理工作必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即情报分析活动的第一步骤,对多源数据进行抽取、比对、清洗与转换,从而提高及保证生物医学多源数据融合的效率与质量。
2.4 政府治理领域
Web2.0与开放数据(Open Data)对政府治理产生了许多刺激作用,说明了公共数据(Public Data)开放对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治理效率及影响决策等的重要性。目前,政府治理领域所指的情报分析尚无公认定义,整体来说,更倾向通过“政府数据挖掘”(Government Data Mining,GDM),即通过对税务、就业、执法、国家安全(如航空运输、金融交易、监视等)等相关数据的深入挖掘,分离出潜藏在数据中的噪音及有价值的情报,用来提高政府治理的水平[32]。由此可见,GDM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公共治理与解决社会服务问题,即强化数据-治理-服务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涉及了信息公开与共享、信息增值与再利用、数据访问与存取、数据保密、数据整合等研究课题。
GDM的分析对象是政府开放的公共数据,如,美国政府以数据共享及再利用为目标,建立了开放美国政府数据的Data.gov网站,对用户提供多种数据集和输出接口,以方便政府数据再利用及增值开发,并结合Data.gov与云计算,构建了面向美国所有政府部门的Apps.gov云服务门户[33]。以美国Data.gov网站开放的数据类型为例,截至2014年7月5日,网站上共开放了110,875个数据集,涉及了企业、地球观测、教育、地理空间等21类。从分析方法来看,数据挖掘是GDM的关键技术,常见如统计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刘典文[34]梳理了数据挖掘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各种应用,如通过孤立点分析找出诈欺行为的特征、通过聚类分析找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及站点分布等,而电子政务、政府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等也是广泛运用数据挖掘来找出更多有价值的情报。通过GDM分析得到的情报,可通过每月统计报表、问题解决方案、特定事件监测汇报等型式呈现结果,向决策者或管理者提供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信息孤岛与社会服务问题解决、城市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治理支持。
大数据环境下,Yiu[35]认为大数据分析是改变政府治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或技术,它强化了跨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关联、支持组织学习与绩效管理,并将管理颗粒度细化到个人,从而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政府服务管理,如实时信息管理、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税务诈欺、个性化服务、城市人口监控与预测等。为了解决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碎片化及资源分配问题,陈美[36]认为可以通过建立集成各种交通数据的综合多维交通信息体系,实现各种政府数据的综合分析,快速解决交通事故、应对恶劣气候对交通的不良影响、及时实施道路养护等等。王志军[37]以北京石景山区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应用示范点为例,以流量法、压力法和噪音法分析该区的供水管网相关数据,找出漏损情况及匹配适合的检漏方法,达到了精细化分析、智能化管理,并取得了节约耗能的效果。除了分析公共数据外,喻国明[38]利用数据挖掘及社会语义分析工具分析百度搜索词,探讨了中国社会的舆情现实的走势与发展,发现社会民生、公共安全、卫生及环境生态是近年来中国社会舆论持续关注的基本问题,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协调有重要的启示。由此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GDM分析的发展重点在于,从公共数据或其他开放数据分析中,精准、及时掌握政府部门在各种社会服务中的运行规律,以及深刻察觉其中的治理问题,并提供以数据为支撑的决策情报与问题解决方案。
2.5 军事情报领域
军事情报(Military Intelligence,MI)是指是为了保障军事斗争,有目的地搜集敌方、我方、友方、中立方等相关方面的素材信息(包括公开信息、秘密信息、部队及技术侦查情报、军事战备相关情报等),再经深入的综合分析后得到的情报[39]。在这种情报分析中,特别强调要避免因忽视危机信号、过度过滤信息、信息交流不畅、情报政治化等因素造成的情报失察(Intelligence Failure)或情势误判[40]。也就是说,MI分析的基本目的在于情报保障及避免情报失察,其分析任务是面向国家安全的情报侦察探测、分析模拟、战略研拟、决策参考等方面。
MI的分析对象依据不同标准而划分不同类型,按真实程度可划分真假情报;按性质可划分军事指挥、后勤、装备等情报;按载体可划分文字、声像、实物等情报[40]。具体来说,MI是从公开与非公开数据源、军事信息系统、卫星预警系统等各种渠道取得的基于“战事局势”的侦查情报、传感数据、地理数据、照片、声音、武器装备等等相关素材。从分析方法来看,MI除了一般的基础分析方法(如数学方法、文献研究等)之外,情报素材鉴别方法(先期过滤工作)、作战想定方法(基于军事任务)、成果评估方法(确定军事情报价值)都是体现军事情报领域研究特点的专门分析方法[41]。经过MI分析得到的情报,可通过战略分析评估报告、战情模拟分析报告、特定目标监控报告等形式呈现内容,并支撑军事情报单位的军事斗争准备,达到战事情况监控、战胜对手、及时预测客观情况等各项目标。
大数据环境下,面对公开信息来源及新型网络环境的数据过剩问题,情报人员没有足够时间筛选潜在的有价值情报[42],例如,军事情报单位得知可能在某日下午发动网络攻击,但这样的情报量是不足够的,必须具体知道何人、何时、何地及如何阻止他们,而该网络恐怖事件即将发生,不允许情报人员花费时间分析该网络攻击的时间、地点与人物。又例如,2012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推出XDATA项目,目的是开发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的计算技术与开放源码软件,用来满足国防军事需求。但除了开发软件工具包之外,项目更涉及了可拓展的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可视化用户界面技术、软件集成研究及评价等等技术,将来可以具体应用在网络科技、电子战、电子防护、数据决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御、工程化弹性系统及监视侦察系统等[43]。上述例子说明,大数据环境给MI分析智能化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的课题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情报的自动监控与关键信息的自动识别定位;不同来源的数据与同一事件的对应关系发现;非关键信息之间的隐藏关联规则等等。
3 结语
本文梳理了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五个领域中情报分析的概念与实践的特点,揭示了不同领域的情报分析的特征,以及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对五个领域中的情报分析带来的影响。为更加清楚起见,本文从基本目的、问题情景、研究任务、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分析活动、分析技术、产出形式、结果价值以及大数据的影响等十个方面列出了不同领域情报分析的特征(见表1),期望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情报分析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包昌火. 情报研究方法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Moore D T.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 Analysis[M].Washington, D.C.: Joint Military Intelligence College,2010.
[3]陈峰. 竞争情报概念及相关因素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03,(1): 20-22.
[4]包昌火.加强竞争情报工作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J].中国信息导报,1998,(11): 30-33.
[5]王知津. 竞争情报[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6]李正中,许蕾. 竞争情报行为的正当性与灰色信息收集方式的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1): 77-81.
[7]利.基于要素细分的竞争情报四维分析框架[J]. 情报学报,2007,26(1): 89-99.
[8]Bose 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cess and tools for intelligence analysi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8,108(4):510-528.
[9]包昌火,赵刚,黄英,等. 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J]. 情报学报,2004,23(3):352-366.
[10]化柏林.网络海量信息环境下的情报方法体系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1):1-5.
[11]李广建,杨林. 大数据视角下的情报研究与情报研究技术[J]. 图书与情报,2012,(6): 1-8.
[12]刘高勇,汪会玲,吴金红.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情报发展动向探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13,(2):105-111.
[13]谢志航,冷洪霞,杨晶晶.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数据的情报价值探讨[J]. 情报探索,2013,(10):6-8.
[14]黄晓斌,钟辉新.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 情报杂志,2013,32(3): 37-43.
[15]Negash S. Business intelligence[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3):177-195.
[16]Ranjan J. Business Intelligence: Concepts, Components,Techniques and Benefit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9(1): 60-70.
[17]朱晓武. 商务智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1): 114-117.
[18]Chen H C, Chiang R H L, Storey V C.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From Big Data to Big Impact[J]. MIS Quarterly,2012,36(4):1165-1188.
[19]Trujillo J, Maté A. Business Intelligence 2.0: A General Overview[M].Aufaure M,Zimányi E,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96,98-116.
[20]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等. 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1): 1-9.
[21]Seufert A, Schiefer J. Enhanc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 supporting business processes with real-time business analytics: 1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base and Expert Systems Applications[Z]. Copenhagen,Denmark: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5.
[22]Lim E P, Chen H C, Chen G Q.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Research Directions[J]. ACM Transactions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3,3(4): 1-10.
[23]Bernstam E V, Smith J W, Johnson T R. What is biomedical informatics?[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10,43(1):104-110.
[24]黄科,曹家树,吴秋云,等. 生物信息学[J].情报学报,2002, 21(4): 491-496.
[25]陈铭.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J]. 生物信息学, 2004,(2):29-34.
[26]陈润生. 当前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任务[J]. 生物工程进展,1999,19(4):11-14.
[27]Shortliffe E, Barnett G O. Biomedical Data: Their Acquisition,Storage,and Use[M].London:Springer, 2014:
39-66.
[28]Bellazzi R, Diomidous M, Sarkar I, et al. 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current issues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J].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 2011,
50(6): 536-544.
[29]Pardue J H, Gerthoffer W T. Knowledge acquisition, semantic text mining, and security risks in health and biomedical informatics[J].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2,(2): 27-33.
[30]Miller K. Big Data Analytic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 Biomedical Computation Review,2012,(2):14-21.
[31]Costa F F. Social networks, web-based tools and diseases: implication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J]. Drug Discovery Today,2013, 18(5-6):272-281.
[32]Cate F H. Government data mining: The need for a legal framework[J]. Harvard Civil Rights-Civil Liberties Law Review,2008,43(2):435-489.
[33]刘增明,贾一苇. 美国政府Data.gov和Apps.gov的经验与启示[J]. 电子政务,2011,(4):90-95.
[34]刘典文.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J]. 行政论坛,2010, 17(2): 42-46.
[35]Yiu C. The Big Data Opportunity: Making government faster, smarter and more personal[R]. London: Policy Exchange, 2012.
[36]陈美.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J]. 图书与情报, 2012,(6): 22-28.
[37]王志军.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管理[J]. 中国科技产业,2014,(2):74-75.
[38]喻国明. 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 2-9.
[39]周军.试论军事情报的概念[J].情报杂志,2004,(1): 33-34.
[40]沈固朝. 情报失察――西方情报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4-37.
[41]程立斌,林春应. 军事情报研究方法体系探析[J]. 情报杂志,2007,(2):87-89.
[42]Magnuson S. Defense, Intel Communities Wrestle With the Promise and Problems of 'Big Data' (UPDATED)[J/OL].[2014-08-20].https:///read/1G1-323351157/defense-intel-communities-wrestle-with-the-promise.
【关键词】公共治理;网络参与;互联网
公共治理及其在网络化时代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成为西方学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全球治理委员会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实现治理的基本过程需要各种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公共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治理的主体如政府、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团体、个人等;公共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包括政治事务、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治理的目的是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最终达到社会利益的调和。
公共治理理念在网络化时代的体现。公共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权力的去中心化、公共服务的目标导向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平衡。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治理理念体现在政府管理中,即网络民主与公共领域的构建、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互动,以及公众网络参与对公民社会的推进。
过去的数字化治理是围绕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系统变化而实现的一种治理模式,网络化治理则是面对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革命而提出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将各种治理主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公共服务中进行整体性运作。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互动型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表达思想的平台,也为他们赢得了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网络化治理旨在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传播影响力,通过民主体制的完善,形成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渠道,将公众纳入政治决策过程中来,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公共治理进入网络政治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迅速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技术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形成了一个新的现象——网络政治。
公共治理发展到网络时代,与互联网的关系便不可分割。公共治理在本质上就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与公共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个人进行协调,处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利益。网络这种新兴技术给人类所营造的网络环境、政府与公众对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政府面临的危机,迫使政府必须重新审视公共治理的环境,并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政府治理的创新。
网络媒体在公共治理中的政治考量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引发了人类交往方式、组织方式、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也给全球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政治生活全面进入了网络政治时代。
网络媒体的公共价值目标取向。网络具有快速聚合性,能够服务于一定范围的临时目的,在短时间内汇集利益关注者并在他们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新媒体的这种特性可以为政府进行公共治理所用,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标,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流动的结构特征分配职责和任务,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共价值。因此,网络媒体可以作为政府主动分配服务与任务的特别渠道,公共部门通过网络与其他部门、组织以及个人实现合作,建立实现公共价值的交流场所。
网络媒体技术引发公共治理的数字化革命。伴随着网络论坛、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沟通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更为便捷、直接的传播沟通方式。如今,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主要采取电子政务的形式,通过政府网站信息,实行网络问政等策略,同时为公众提供行政办事渠道,实现电子化治理。公共治理的数字化能够强化政府资源的整合利用,同时也使政府和组织之间用以往不可能实现的方式进行合作,这些都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才能完成的任务。
网络媒体对公民政治选择的影响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体为公众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场所,使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得以真正和广泛地实现。公众从未像今天这样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并为公共政策献计献策。政府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望和实际参与的可能性进行回应,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政府模式,而这种模式必然与新媒体传播相关,只有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政府才能建立将信息、服务聚合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将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连接到一起,并在公共服务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利。
公共治理创新中推进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探寻
互联网在为公共治理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使政府实现了更加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公民的参与热情提高,公共决策也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网络参与性的加强也使公共治理面临强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不仅可能使负面舆论得势,而且会阻碍公民网络参与的健康发展,影响治理。
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网络是一个众生喧哗的场所,是民意生成的公共领域。网络的言论门槛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这种自由的舆论空间在保证公民参与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负面情绪、不实言论通过网络可以迅速蔓延,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才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发挥正面和有效的作用。
网络参与主体的培育包括参与意识的培育和参与行为的培育,这在政府治理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必须具备理性的思想、规范的行为和积极的心态,这是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切入点。只有对公民的参与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政府才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参与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参与主体的教育和监督,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向公民提供参与的机会和信息;另一方面,公民自身也应当自觉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加强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规范自身的言行,增强责任感,不传递不明来源的负面信息。
政府应当关注对网络参与主体的培育,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素质。首先,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参与主体进行教育和监督,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习惯,并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其次,政府要通过媒体不断宣传公民公共参与的知识,提高公民积极参与的意识;再次,建立网络监督队伍,时刻警惕那些负面、不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公民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同时,网络参与主体也应当提升参与意识和文化素养,自觉遵守网络文明,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不传递危害社会安全的信息,增强网络识别、辨析能力,共同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政治氛围。
建立防止网络参与“数字鸿沟”的机制。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网络使用状况分布不均,经济发达地区、中青年、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网络使用范围广,使用方式多样化,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对网络的使用明显不足。“数字鸿沟”是制约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障碍。
从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践过程来看,要提高公民网络参与,必须首先保证公民的网络使用权利和使用方式。从政府的角度来讲,缩小数字鸿沟,应当从网络技术入手,提高网络普及率,提高公共参与中的网络使用频率,降低网络使用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种群体通过网络利用信息资源和实现政治参与的能力,这不仅是扩大公民网络参与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环节。
网络参与主体的扩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当制订合理的规划,在普及网络教育的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推动网络政治参与,使公民享有平等的信息化公共服务。首先,政府应当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利用竞争机制改变信息产业的垄断格局,降低信息产品和服务费用的价格,为公民降低上网门槛;其次,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增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协调,支持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再次,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公正、透明、可操作性强的网络信息服务机制,加强网络服务的多样化、便捷化,扩大普遍服务的业务范围。
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公民网络参与必须有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不仅有助于保证网络参与的理,规范网络秩序,避免网络的虚拟和自由开放所导致的公民过度参与或无效参与、无序参与的状况。加快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推动网络参与有序进行,一方面要提升立法层次,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技术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和行为进行规范,将网络安全技术、信息资源建设等问题纳入网络立法研究与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建设一部完整、灵活、有针对性的网络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尽量维持网络秩序和公民自由之间的平衡状态,网络参与的法律体系应当以保证公民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治理,同时要对公民的网络言行进行规范,提升网络文明规范程度,保证公民网络参与的质量,增强公民网络参与的价值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多为条例和规定,因此,政府急需制定一部网络方面的法律,凸显网络技术和民主政治合二为一的特征,将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建设等纳入其中,建立一部完整、全面的网络法律规范,对公民网络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和保障。同时,还要重视网络秩序和公民自由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维护公民自由权利的基础上约束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使其明确权利与责任,保障网络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 语
在网络政治时代,全面控制的管制型政府已经无法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和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热情,政府的传统职能必须向网络时代的新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将实现向社会的让渡。在公共治理中,公众的参与热情不仅体现在作为公共事务的主体参与管理,而且,对政府的公共行为和公共政策具有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而这种参与形式要求政府的公共治理必须实现双向互动的模式,以网络媒体的发展为契机,为公众提供双向沟通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与政府进行接触,对政府的治理政策提出批评和建议,将意见反馈给政府,引导民众借助新闻媒体表达意愿,让民意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基础。
(本文为社科规划项目《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0C057)
注 释:
①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61.
参考文献:
[1]曾维和.整体政府改革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解析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2]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刘月.中国政府治理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斯蒂芬·戈德史密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黄婷.刍议政府治理创新中的公民网络参与[J].桂海论丛,2010(1).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文化建设;管理策略
一、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
安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始祖。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该报告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问题”。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我国自1991年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安全文化,相继成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全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参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中安全文化的定义[2],论文将高校安全文化定义为被高校全体师生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按照文化的结构层次,高校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由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组成。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将安全目标、安全宗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和安全价值等要素内化到全体师生的意识中,最终转化为全体师生遵章守矩的自觉行动。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针对G大学安全管理的实际现状,结合PDCA的管理模式,借鉴《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的核心内容,从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师生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设施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线上调查的方式展开。本次发放学生卷305份,有效问卷305份;发放教师卷73份,有效问卷73份。重点调查数据的分析情况如表1、表2所示:结合表1、表2对于重点调查数据的统计,以下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高校安全发展理念方面,G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安全理念方面有较好的认知,这和学校定期组织安全宣讲有直接关系。但教师对于高校安全理念、安全工作愿景了解程度为一般,这和教师较少参与学校定期的安全培训有关。学校对于安全管理的宣传,主要有校内宣传栏、学校网站、电子屏幕、专题培训等方式。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于学校体系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不了解,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较为熟悉,该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时间较长,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整改落实较为熟悉。教师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较多诉求,这源于教师的自身认知和专业水平。师生对于学校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都有较好评价,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师生安全行为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安全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地归结为安全意识不强,超过一半的教师也认为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安全行为,降低校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目前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有安全知识竞赛、专项应急演练等。在高校安全设备设施方面,G大学的师生都认为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投入合理、运行状态良好,这说明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关注更多的是信息安全建设,这与目前社会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一定的关联。较多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也是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诉求。
三、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阶段分析
依据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通过对上述调查问题的分析,结合实地的调研访谈结果可知,G大学有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各层级对于安全管理有明确的思想认识,但师生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行为仍然是被动接受,因此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并逐步进入独立自主管理阶段。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特征:1.管理承诺各管理层从上到下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较好。学校各管理层对安全管理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体系。2.合法合规全体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但自主性仍不足,对于校内的安全管理处于按章行事的水平。3.制度流程学校已建立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师生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3]师生对于安全的执行程度限于遵守已有的各项安全制度,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持续改进未有进一步的认识。4.目标绩效学校各级的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通过不断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和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保证安全绩效的达成。学校日常重视安全宣传,制度化的监督巡查也有较好的执行。5.全员参与学校把安全视为一种组织价值,除了关注高校本身的安全绩效,同时对相关方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外来人员、承包商等。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对于校园安全的参与意识,通过提交改进方案,及时评比、奖励等方式为安全文化建设注入动力。6.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师生、承包商等。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师生的安全技巧和应急能力,不断改进自我安全行为。
四、G大学安全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为了提升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结合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1.安全系统理念学校领导做出表率,让各二级院系、职能处室、教研室和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领导层对安全承诺的自觉实践。学校领导在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时,对安全发展应予以考虑,保证安全文化的资源投入。各级管理者积极参与安全培训,配合校领导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应更偏向人性化,以人为本,拒绝条条框框,从高校师生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安全文化制度,切实保证高校师生的安全。2.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全体师生建立校内、校外相应的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后,统一实施。高校应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程序,通过组织相关领域的安全专家,识别涉及高校的各类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判断风险可控性,制订风险措施,编制高校安全风险注册表,并对安全风险变更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师生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全面推进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3.师生安全行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可通过安全教育、安全会议、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有效的沟通方式,确保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方,以及各级管理者与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全体师生主动上报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环境,高校安全责任部门及时处理和反馈。对于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宣传,通过树立安全模范和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4.安全设备设施制订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设备设施的责任人。对于校园建筑物、教学设施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尤其应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对于国内外已发生的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事故横展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高校的新建、改建、扩建设施应重点关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安全技术要求,实现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五、结语
安全作为高校一切活动实施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安全与稳定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安全研究的意义重大。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则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的特点,对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提出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策略。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以瑾,刘博智,孙梦捷,等.大数据透视两会热点把脉“后疫情时代”教育走向:2020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20-05-30(3).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