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一是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员为成员的档案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检查督导及协调保障工作。确保了活动按要求扎实推进。二是研究制定并印发了《档案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对象、范围、内容和具体要求等。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扎实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1、注重前期预防
为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政风险防控意识,每周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采取听讲座、外出参观、观看反腐倡廉光盘、进行心理调适和自学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并做好学习记录。这些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廉政意识,激发了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廉政勤政的热情。
2、强化中期监管
为将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落到实处,各科室围绕行政管理环节、档案管理环节对每个岗位、每位干部的工作职责进行认真梳理,填写了《行政职权目录表》,通过采取自己找、群众提、互相查、领导点、组织评等方法,全面查单位、科室、个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岗位廉政风险点,并按照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等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全面推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围绕收费管理、监督检查、行政许可、人财物管理等重点环节,完善了档案利用制度、行政执法公式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廉政谈话制度及人事管理、车辆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做到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能力增强。
3、完善后期考核
为使廉政工作规范化,我局建立了廉政风险防范监督考核制度,通过阶段检查、单位内部评估、风险控制、定期考核方式,对局廉政风险防范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把档案管理中的行政许可、档案利用收费等重点工作都置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监督之中,使全局工作运转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机关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网络,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廉政高效,推动档案工作的高效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关键词】信贷档案;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信贷档案管理是一项相当基础的工作,它贯穿了借贷的整个过程,如果信贷档案管理进行得好,那么就能够有效地起到风险防控的作用,因此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有了健全的信贷档案之后,金融机构就能够通过信贷档案中所收集到的关于贷款客户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的相关资料来进行分析,掌握信贷风险的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如果根据贷款人的资料显示其信誉和资产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就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反应,做好风险防控。健全的信贷档案也有助于依法收贷,有助于帮助金融机构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并且在依法进行诉讼的时候能提供具体而详尽的资料数据。
一、信贷档案管理的现状
信贷档案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虽然说各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逐年提高,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办法的贯彻也越来越好,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认识不够或者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一)相关人员认识不够。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只要贷款能够发得出去,收得回来,那就已经足够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更有些金融机构对于信贷业务的发展十分看重,但是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就相对比较轻视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相关人员没有做到妥善管理,不讲究工作效率,造成工作拖沓甚至是错漏的现象,在面对检查工作的时候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由于他们对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因此导致信贷档案的资料收集不够完整,不够严谨,同时在移交、归档等方面的手续不够齐全,大大地影响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
(二)资料搜集不够完整。信贷档案对于分析贷款人资料,进行风险防控预警相当重要,但是要让它起到更有效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在信贷档案资料收集完整、齐全,文本资料严谨的基础上。但是有的金融机构对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往往不够重视,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部分问题体现在材料的多收、漏收和重收上,有些工作人员由于自己业务不够精通,所以不知道哪些资料是必须要收集的,所以就导致了遗漏一些重要的资料,但是却将一些不必要的资料收集了起来。比如说在土地类贷款项目中,环保评测是一份很重要的资料,有必要搜集,但是有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认识,所以就导致这方面资料的缺收。又例如在房贷等贷款中,由于贷款时间很长,所以导致这方面的日常工作没有能够很好地完成,缺少了诸如贷款催收通知书等内容,殊不知这些资料是相当重要的,当贷款发生问题需要进行诉讼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贷款催收通知书而在诉讼时效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也有一部分问题体现在资料搜集不够严谨上,有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够认真或者是缺乏相关经验,所以虽然搜集了某些资料,但是却没有进行认真地检查,有的时候没有给资料进行编码,有的时候甚至连还没有签字盖章的资料都搜集了起来。由于缺乏信贷档案资料的严谨搜集,很容易导致信贷档案缺乏连续性,也会给日后的信贷档案调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发生贷款风险的时候,在诉讼的时候就会导致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况,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三)管理移交不够规范。除了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信贷档案的管理和维护也是相当重要的,若是信贷档案的移交不够及时,就会导致档案的目录和它实际的内容之间对不上号,以后需要查找信贷档案的时候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因为信贷档案移交不够及时而造成重要的资料被非法篡改等现象,还可能会产生资产不良的情况,后果相当严重。除了移交方面外,信贷档案还有其他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是需要不断规范化的,例如档案的保存,这就十分重要。信贷档案档案有一定的保存期限,在这个期限中要确保档案得到很好的保存。有些档案室的环境相对比较差,出现潮湿,多虫患等情况,这就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信贷档案遭到破坏,当需要调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信贷档案的保管不当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二、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的途径
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要强化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必要的考评机制来帮助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明确责任,同时还要规范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步骤,让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更加完整有效。
(一)明确责任,统一认识。由于信贷档案的主要责任人是信贷员,所以要规范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责任,统一认识,对所有的信贷员加强组织领导。信贷档案相关工作领导要注意敦促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时移交重要的信贷档案,要加强他们对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杜绝遗漏、拖延、泄密等违规行为的出现,只有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树立了风险防范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做好信贷档案管理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有了工作的责任感还不够,还必须提高业务水平,所以金融机构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信贷档案队伍。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档案法》等相关法令法规,并必须熟悉信贷档案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工作人员树立更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日常业务考核,并设立适当的奖惩措施,对于一些工作态度差,业务能力不强的员工要提出警示和教育,并采取“传帮带”等方式,让他们更快地提高业务水平。
(三)严格管理,规范步骤。各金融机构要规范每一个工作步骤,及时收集和登记相关数据,尤其是在核实客户真实身份等方面,更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由于传统的信贷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各种问题,所以金融机构可以逐步改变传统的信贷档案管理模式,采用信息联网等高科技的手段,建立更加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通过设置各种权限,建立多重保密措施等方法,让档案资料更具有安全性。
三、结论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树立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明确责任,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技能评测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可以采用电子化管理等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并更好地进行风险防控,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莉.谈信贷档案管理[J].陕西档案,2002(1):21~22.
[2]翁陆平.谈市场经济时期的信贷档案管理[J].浙江档案,2000(4):24~25.
[3]殷惠国.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的五项措施[J].上海档案,2009(4):14~16.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防控措施
档案信息化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已在我国很多档案馆或部门得到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档案信息化的特性,使得它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造成档案被篡改或者缺失。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分析以及研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
档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效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发展建设脚步。目前,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如下:
1、网络病毒威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网络病毒引起的网络通信阻塞、文件信息损坏等问题,不仅会极大阻碍档案系统提供正常服务,同时还会导致常年积累的档案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且不可修复的。
2、网络攻击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为了确保档案传输存储安全,需要适当的将内网与外网进行隔离,防止因信息泄露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但是现实是,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借助档案信息牟取暴利,会对档案内部网络进行恶意攻击,一方面可能造成档案资料被窃取或恶意篡改,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它的功能。
3、外部环境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它自身的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较低,它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比如地震、水灾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技术人员的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恶意破坏或被盗;电磁干扰;等等。
4、管理安全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由于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与此同时,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纸漏的主要因素之一。
5、系统安全风险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系统也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修复漏洞或者更新换代,只有确保应用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才能降低其被网络攻击或病毒感染的几率。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的防控措施
1、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综合素质
想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要让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从过去的杂业型转变为专业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有序、高效,离不开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支持。目前,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少既懂软件开发又精通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人才。基于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就要尽一切努力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并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在克服惰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并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从而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以及积极性。
2、提高档案标准化管理意识
有些单位或机构过分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而没有实现对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这种拒绝标准化管理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变,尽管能获得一些成效,但是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却不具备通用性,档案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淘汰这种陈旧的管理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3、强化风险应急处置职能
相关部门或机构想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应该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套应急处理方案,其中包含事前控制措施以及事后处理措施,从而在遇到风险的第一时间就能立即做出反应,以此来将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可以制定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对风险发生的位置、几率、后果以及损失等有一个全面分析评估,从而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并预警提供保障。
4、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以及引进的投人力度
可以通过研发或者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或者修复的同时,系统受网络攻击或者病毒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幅度下降,这就能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平台的操作监控,以此来向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三、结语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想要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安全性,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会受到各种威胁以及风险,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有序高效。因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在不断学习探索过程中,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吴宁宁 单位:无棣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晓琳,王艳华.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58.
[2]谢建波,李建立.关于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实践[J].档案管理,2011,(6):38一42.
企业档案信息资产必须要确保其安全。一方面,要做好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新入库电子文件的数字化工作。对于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要与专门的扫描单位签订协议,进行批量扫描。在扫描过程中,会涉及到信息安全风险的问题。对于新入库电子文件,则要保障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绝对一致性,由员工个人原因造成电子与纸质文件的不一致性,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安全隐患。针对如上问题:第一,对参与扫描工作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控制:签订保密协议、设置电脑权限;对企业参与图像和信息验收的员工:配备专门电脑和存储空间、设置电脑权限和密码、屏蔽USB和光盘接口、屏蔽删除键;第二,在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入库时,由档案部门先接收电子文件,并检查电子文件的标准化,然后再将电子文件打印成纸质文件,这样避免了设计人员先归纸质文件,再改电子文件而带来的不一致性。
档案信息的信息化技术中的安全保障
几乎所有的档案管理都会经历手工管理、信息化管理、知识化管理这三个阶段,这是档案信息在网络时代体现利用价值的内在需求。从手工管理过渡到信息化管理和知识化管理,使档案信息价值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但是同时针对档案信息安全所带来的法律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要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加强对提供利用载体的管理,加强对档案信息的拷贝与利用管理,对不同层级的信息使用者有所区别,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拷贝资料再复制,措施如下:第一,利用企业自主开发或引进的加密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只有在企业办公环境及企业配备的电脑上才能正常打开使用,一旦脱离企业环境,对档案信息的操作要提前进行申请,申请通过后,方可由技术人员解密;第二,所有对企业外部提供的档案信息都必须是经过转化的PDF或者TIFF格式的文件,原始的DWG文件不能直接提供,以保证档案信息的不可更改性。提供给内部设计参考的档案信息可以是DWG的,但是必须加密,统一在企业环境中使用,防止外泄。
人员管理中多级别权限和密码管理的安全保障
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有必要加强对系统使用者的管理,加强对系统使用者使用权限的审核,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其网络操作进行跟踪与记录。加强对使用过程中各种保密措施的管理,采用多级别权限和密码管理,防止黑客或他人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一,支持档案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在线阅览功能,但是阅览范围和下载权限受限,要经过文件产生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审批才能解限;第二,对企业高尖端技术类别的档案信息,必须要经过企业专门的保密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审批同意后方可利用,并实行责任人负责制;第三,实行用户登录验证制度,登录档案管理系统时,员工需要输入自己的密码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才能进行事先设定好的权限范围内的相关操作;第四,控制台超时注销,控制台访问用户超过一段时间没有对系统进行交互操作,设备将自动注销本次操作台配置任务,并切断连接;第五,离职、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时,要进行档案资料和使用设备交接手续,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认档案资料交接完成、使用设备上交后,方可同意该人员离开;第六,所有淘汰电脑,必须经过格式化,确保电脑内资料不可复原后,才可回收利用。
以管理为重点,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法律风险的防控
在企业的管理上,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是对法律风险隐患的“防”与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及时“控”。
1.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从部门设置上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牢固企业必须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即:成立专门的法律风险防控归口管理部门,引进专门的法律专业人才,负责法律事务的评审和咨询服务,定期提供企业范围内的法律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聘请法律界资深律师作为专门的法律顾问,随时参与和控制突发的重大法律问题;各部门配备兼职法律风险管理员,负责代表部门向法律归口部门进行法律事务传送。
2.突出管理重点,加强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针对合同法律风险,在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时,以管理为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收缴散落在各部门的合同印章,由法律归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法律归口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合同印章的使用和安全;第二,建立规范的合同印章使用流程,企业上下必须严格按照此流程申请使用合同印章;第三,建立合同印章使用台账,每一个流程结束、合同印章使用完成后,当事合同必须完整归档一份合同原件,合同原件最终由法律归口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统一移交;第四,法律归口管理部门以年度为单位,各种类合同的标准格式,并在企业范围内统一使用,因特殊情况不能使用格式合同的,法律部门要对非标准格式合同进行评审;第五,不同类型的合同,确定由不同的评审部门参与评审,实行责任人责任制。
3.管理手段与时俱进,注重前端控制和过程管理档案信息系统、企业协同办公(OA)及门户系统、ERP系统等信息化知识管理方式的引进,使企业的文件形态不断从纸质向电子转化,文件数量与日俱增、文件保存形式呈现立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档案前端控制管理理论和实践操作应运而生。前端控制管理提出将档案的控制环节提前到文件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形成阶段,并贯穿于文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这十分有利于减少企业合同电子文件信息和载体的安全隐患,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起到很好的防止和控制功能。
4.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技能的培训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技能的培训十分关键。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与其所掌握的安全技能有关,而安全技能又与其所接受安全技能培训有关。因此,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通过培训,以及技能的积累才能逐步提高。第一,定期开展企业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相关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第二,适时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例如:针对日益兴起的海外合同,举行《海外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和合同文本资料的保存》讲座,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收集保管资料的良好工作习惯;第三,进行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定期预报病毒信息和预防措施,定期企业IT运营周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以法规标准为依托,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法律风险的防控
首先,根据《GB/T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和《GB/T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结合档案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确定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和安全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同时依据《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在档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过程风险评估,全面实现动态防御。其次,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从企业级制度和标准、QHSE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体系、部门内部详细作业指导这5个方面建立起档案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再次,从法律角度上,必须建立完善合同管理体制,从制度上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进行防控。制定相关的《合同印章管理规定》、《合同评审管理办法》、《合同管理规定》等。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技术、管理、和规范标准上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意识没有得到全面重视。一方面,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比较明显的体现在现代企业总部,对企业下属的分子公司等控制力度不够。2.目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主要依赖于信息安全技术,且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机制,档案信息系统随时存在安全风险,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才能构建真正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结语
关键词:档案数据 安全意识 安全保障 安全措施
档案承载着“记录历史,服务企业”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数据的安全更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燃气集团突飞猛进跨越式的发展,档案的门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对这些档案数据进行管理,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断思考的课题。大量的实践证明,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企业档案数据的安全稳定,是促进企业档案数据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以本单位构建档案工作防灾减灾安全体系为例,就如何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的基础工作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树立全员档案数据安全保障意识,提高维护档案安全的自觉性
企业的档案工作不仅仅是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由各部门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因此,全体员工的档案安全意识特别是领导的档案安全意识决定了一个单位档案数据安全工作水平和工作的氛围。
企业档案信息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确保档案数据安全是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档案部门要不断学习、贯彻国家关于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档案数据安全,强化档案数据安全管理意识,普及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知识。
通过多种途径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使每一名员工都切实重视起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从思想上、行动上把确保档案数据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真正树立档案数据“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档案数据的安全,切实落实安全责任。
同时,我们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的宣传力度,利用“档案日”进行多种与档案安全有关的活动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档案人员从自身工作做起,自觉维护档案数据的安全。
二、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水平,为此要切实加强档案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档,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档案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提高档案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思想源头上重视档案的安全,增强其档案安全防控能力。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继续教育、经验交流等途径,使档案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档案安全防控的措施,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同时要向档案管理人员大力宣传、贯彻档案安全法规,培养和强化档案数据安全意识,为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制定档案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建立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一)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档案保管与数据存储制度,为档案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科学完善的档案保管与数据存储制度,是做好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保管存储制度,才能切实维护档案数据的安全。燃气集团于2009年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建立了《燃气集团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制度及规范》包括档案工作制度、各类档案的管理规定及档案流程几个部分。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国家秘密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燃气集团的《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保护修复制度》、《档案利用管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阅览室管理制度》、《档案保护技术规范》、《档案管理岗位人员变动交接工作细则》等,从鉴定、销毁、借阅、保密等方面对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进行了详尽的规定,降低了档案泄密、丢失的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安全。
2012年,燃气集团结合国家有关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规范要求,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数据安全技术数据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1-2006)、《数据安全技术数据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数据与文献文件管理第1部分通用原则》(ISO 15489-1:2001)等制定了《燃气集团档案数据安全体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指南》中制定了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建设原则,其中包括:数据存储管理、密级管理、合规服务原则、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九项。同时提出安全管理的措施要坚持“管理高于技术,预防先于补救,遇到问题即刻处理”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档案馆的“预防监控同步安全应急处理”的档案数据安全管理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涵盖了档案数据安全的控制、网络安全管理、个人计算机及外设管理几个方面。《指南》的推行切实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档案安全防控措施,将有力地保障了档案数据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档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档案数据应急管理对策
档案防灾减灾体系是档案部门为防止和减少突发性灾难事件对档案的破坏而建立的一整套的档案管理规范。《指南》特别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了识别,包括常规风险(自然灾害、日常灾害)、环境风险、人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等几个无法预料的、可能给档案造成毁灭性灾难的事件。这类事件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毫无征兆,所以档案安全管理不应仅仅停留在库房的“八防”管理上,还要注重应急预案的制定。预案的制订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在抓防范的同时做好治理的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的安全。预案制定后档案人员要经常学习和组织演习,以此增强档案人员的安全应急意识。构建档案工作防灾减灾安全体系是保证档案安全的重要措施,档案管理部门也要在大力推行的同时,提高监管执行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确保档案的安全。
(三)设立档案工作监督管理机构,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42-2009)中明确规定了“企业档案工作应以企业资产关系为纽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企业应根据规范和管理模式设置专门的档案机构,或指定负责档案工作的机构,大型企业应设立档案馆”。
按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要求,燃气集团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管理燃气集团档案管理工作,对燃气集团各部门、所属各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燃气集团办公室提交档案工作执行评估报告。这种工作模式已将燃气集团形成的各门类和各种载体档案纳入到档案工作的管理范畴,从而使燃气集团十二大门类的档案管理并重。这种工作模式对档案数据安全管理作用在于:第一,档案集中保存便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档案在收集、管理、利用等环节统一管理,实行了统一的标准,便于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第三,档案由专业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保管,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降低了安全风险。
(四)实行科学有效的档案安全保管措施,提升档案数据安全系数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按照基本原则的指导,档案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档案实体和档案数据的管理。首先要建设符合规定要求的档案库房,并配备安全保管的设备设施,这是保管档案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档案的保护效果。其次要构建严格的档案库房保管制度,严格控制档案库房进出人员手续和档案库房的钥匙和门禁管理,以确保档案的安全。再次,建立各级档案数据安全责任制,把档案数据安全作为对档案管理部门、档案工作人员考核的首要指标,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完善档案保管、编目、利用、编研、保护、保密等方面的制度,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和检查,定期进行考核,确保各项制度能够有效、正确执行。
一、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含义
数字档案是指在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用数字代码形式把信息记录于电子载体而生成的文件,是一个国家、组织乃至家庭或个人形成的数量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
全面、准确地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含义,是开展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实现其目标的前提。信息安全,简单地说,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持问题。信息的保密性根据信息被允许访问对象的多少而不同,能保障信息仅仅为那些被授权使用的人获取。信息的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信息再利用、传输、储存等过程中不被篡改、丟失、缺损等,另一方面是指信息处理方法的正确性,不正当的操作,如误删除文件,有可能造成重要文件的丢失。信息的可用性是指信息及相关的信息资产在授权人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获得。
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1.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制定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是指导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安全管理、保护和分配的规则和批示,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导向和支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应阐明管理层的承诺,提出组织管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方法,并由管理层批准,采用适当的方式(传达与培训)将方针传达给管理人员。同时,为确保方针持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定期对其进行评审与评价,根据评审与评价结果保持原方针或对其进行调整。在制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
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的降低是通过安全控制目标和方式的选择、确立和有效实施而得以实现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的选择不应盲目进行,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风险大小的排序,对于风险级别高的资产应被有限分配资源进行安全保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管控,要做到数字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即零风险)是不可能的,只要将残余风险置于有效控制范围内便可。同时,实施和维持管控是需要费用支出的。我们接受与不接受风险的界限就是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机会损失成本的平衡,如果风险控制成本大于机会损失成本,我们便接受风险,反之,我们就不接受风险。
3.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商务持续性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并实施商务持续性管理。通过组织预防和恢复控制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组织的关键商务活动不会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故障造成中断或以最短的时间恢复商务运作。事实上,安全控制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措施和保护性控制措施,预防性措施可以降低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安全薄弱点,而保护性措施,如制定并实施商务持续性计划、购买商业保险等,可以减少因威胁发生所造成的影响。
4.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的风险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完成了数字档案信息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风险接受的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过程后,虽然已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评估工作可以因此而结束,风险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我们应适时动态地开展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从目前档案界所探讨的内容来看,数字档案管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的访问控制、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纸质与数字档案的共存、数字档案的备份管理、数字档案管理的前段控制和全程管理、数字档案载体与格式的转换、数字档案的物理鉴定或技术鉴定等。这显然仍属传统的管理方式,还不是一种系统、信息化管理思想的体现。既没有全面动态的、系统的、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的、预防为主的管理方式的体现,也没有确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方针和范围,更谈不上在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进行控制。
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的管理科目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发生了质的转变,会计工作的功能从过去简单机械的收支管理、现金管理等实务性操作逐渐向参与企业全面管理、为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提供决策及管理数据支持的管理层面转移,因此会计工作自身的水平高低不仅体现了本部门的工作成效,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成为了热门议题,但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会计信息化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1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是建立在会计工作得到充分重视与配合的基础之上的,但目前看来,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管理者因为陈旧落后的管理意识而忽视了不能直接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管理部门,尤其是不能真正了解财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所以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端正态度,明确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还要加强具体的会计知识及理论学习,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中真正起到指导与管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当前应用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充分了解,避免加强会计信息化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1.2推行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
所谓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就是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会计档案在调阅与信息使用方面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因人为或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数据遗失、错漏与篡改,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推行的具体方面,首先要进行会计管理软件的及时开发与应用,现在市面上的会计档案管理软件五花八门,主要有定制软件与成品软件两种,成品软件的优点在于能够适应企业一般化的管理工作需要并且在价格方面也相对便宜,其缺点是无法进一步实现功能拓展以及难以完全契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定制软件能够按照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功能模块设计,是为企业管理工作量身定制的专门化软件,其缺点是如果想要移植会表现较差甚至出现不可兼容的问题,同时会产生从设计开发到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支出,所以选择何种软件需要企业通过详细的自我分析及市场定位后做出决定,但不管是何种软件的使用都应该遵从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切不可盲目攀比、好高骛远。
1.3加强绩效管理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因此在绩效考核工作方面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加强。具体来说,除了需要巩固原有的在会计人员道德修养、会计工作基础实务技能方面的考核之外,还要针对会计信息化及软件操作方面进行内容增添,从而体现出绩效考核工作的实际作用,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成绩,更要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与被考核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一线信息,不断改革考核工作的内容及手段,确保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始终适应企业的具体管理需要。
2加强风险控制的对策
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升及全面管理质量提升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新的风险防控问题。如果无法做好风险管控,那么会计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推进的同时也将造成更大程度的制约与破坏。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想要切实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我们必须在风险防控方面狠下功夫。
2.1加强监控机制建设
人为风险是指因为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或者工作技能偏低而造成的数据错漏、遗失、篡改等,从而给正常的管理工作带来阻碍与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直接破坏的风险,应该加强监控机制建设,监控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设置以会计信息化人员风险防控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小组,通过审计人员的监管来加强对人员意识及行为的约束,在审计人员的任用方面应该推行内外结合的模式,即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与社会专门审计人才共同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审计工作与企业在会计人员监督约束具体要求方面的契合,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及会计信息化应用流程,确保会计信息化推广更加合理与科学。
2.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风险是指缺乏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制度而让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从而出现管理漏洞及问题。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严格贯彻职务不相容原则,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行岗位轮替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长期任职同一职务而滋生利己意识的危险,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财务会计人员熟悉相关职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帮助其形成全局意识,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要针对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保护及安全管理等级,规范网络操作的行为,加强对各种硬件设备的保养与管理。
2.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确保会计信息化风险防控工作切实开展的重要手段,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该包括3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立风险防控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不仅应该包括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信息及解决对策,同时还要在全行业范围内加大经验积累与数据收集力度,确保数据库信息能够最大限度覆盖已知风险。其次是要就会计数据信息运行进行安全、预警、危险3个等级设置,并根据不同等级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定期开展风险预警及管理工作成效的分析与研究,就现阶段的风险防控成绩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对下一阶段风险防控工作进行目标设定,这样才能确保风险预警机制始终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及全面发展需要。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论是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防控力度都必须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优秀人才队伍,因为管理工作和具体操作不论制度如何严密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头上,因此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现代企业的人员队伍素质建设不仅应该关心如何用好人,更要关注如何培养人。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实行新型人员档案管理制度,从职工进入公司开始就为其建立专门化的人员档案,档案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基本的工作绩效、日常表现、出勤率以及绩效考核成绩,同时还要增加人性化方面的内容,增加与被管理人员的交流时间及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在本职工作方面的能力与意识,更要关注他们其他方面的技能、专长及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资料收集,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队伍及工作人员,能够更合理地进行岗位调配与调度,同时也能够让工作人员获得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稳定他们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巩固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由于社会意识及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机械粗糙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实际需要。通过文化建设能够让会计信息化及风险防控从制度转变为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能够通过日常的渗透及影响让企业员工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何为会计信息化以及会计信息化推广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和风险,进而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管理工作,形成管理配合、人人有责的良性环境,帮助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及风险防控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下去。
3结语
一、围绕中心工作,确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模式
作为检察机关,开展此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检察工作,体现检察机关特色。崇文区检察院确定了“贯穿一个主题”、“抓好两个环节”、“立足三项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将廉政风险防控放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立足于业务建设、队伍建设、规范化建设,在工作中牢牢把握查找风险点和制定防控措施这两个关键环节,使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与检察工作主题协调统一起来。在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层层动员、集中学习、网上宣传、重点讲解、交流研讨等形式,将学习教育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深化干警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认识,为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评估,界定廉政风险并制定防控措施
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是查找廉政风险点,并据此制定防控措施。只有认真排查廉政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加强监督管理、考核防范结果,不断完善操作规程,才能实现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基本作用。崇文区检察院切实抓好计划方案、贯彻执行、检查考核、调整修正“四个环节”,做到岗位职责明确、主要风险清晰、防范措施有针对性。
首先,紧密结合实际,查找了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以检察权、人财物管理权相对集中的部门为重点,从梳理办案流程入手,逐一查找各个办案环节的风险点,并将这种做法延伸到检察事务工作,梳理查找检察事务环节的风险点,分析风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为开展廉政风险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着力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上下一体、左右联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和监督。根据排查确定的各种风险内容和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上级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逐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纠错整改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三、夯实基础,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的制度防线
关键词:风险管理;视角;电子档案;安全管理
从现如今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高效地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之间从纸质档案管理工作形式转变为电子档案形式,有效地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材料的投入,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电子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风险性相对较高。
1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审视档案安全管理
在对档案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两点的区别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来说,很多人都存在着严重地误解。事实上,风险和安全之间都有比较深刻的意义。虽然,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风险和危险并不相同。
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威胁,第二是机会。风险中的这两点因素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本能量以及效率的大小。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子档案的网络化程度。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档案的风险性可能会比纸质档案高,但是,现如今,电子档案形式却仍然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电子档案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工作的实际难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工作效率也得到了高效地提升。也就是说,电子档案的管理形式既有风险的威胁,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以风险评估方式为主,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地判断手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主要是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之后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安全管理体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将安全风险、效率以及成本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
2 档案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2.1 缺少科学的安全管理技术
所谓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指信息安全管理,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信息的安全晨读,威胁力量以及安全风险等内容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障措施。同时还应该对需要人力、物力等的投入量进行控制。但是,从实际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由于工作人员缺少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往往在档案工作中出现安全性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的现象。档案安全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如今的电子档案形式。虽然,档案管理部门也层做过各种尝试,但是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工作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在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
2.2 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一直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都非常重视安全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一直追求安全性,以至于忽视风险的防控工作。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能对其进行控制却不能消除,安全风险的存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安全也是相对的。从现如今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上看,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是所谓的风险管理工作,每一种工作类型都拥有其自身的保护级别。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安全,必然会造成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可见,工作人员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地偏差。
2.3 管理环节不完善
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 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3.1 应对技术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技术方面的风险,需要从IT基础设施规划、网络访问、信息传输、数据存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软硬件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部署防护措施,如采用防火墙加固网络访问控制,采用防水墙防止内网数据的非法拷贝和流失,采用入侵检测技术动态监控网络安全状态,采取电子签名技术防止电子文件被篡改和滥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防止信息泄露,采取身份认证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访问,采取防病毒软件和查杀技术防止系统文件遭破坏,采取升级服务技术堵漏洞关后门,采用容灾备份技术规避设备故障风险等。
3.2 应对管理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管理方面的风险,需要从现代档案管理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建立各种防范制度和治理措施。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制定可实施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推行规范化应用;从档案信息的密级与访问权限角度,规划和部署网络区域和各类档案信息的组织、保存和管理策略,对于档案实行物理隔离,非密档案采用授权管理模式提供利用;对于档案信息存储,按照使用要求和访问频度采取分级存储策略进行管理;针对数字介质寿命相对较短等特点,采取制作纸质拷贝的“双套制”方式以应对长期之风险;针对IT技术动态发展的特点,采取技术变迁管理方式,及时实施格式转换、数据迁移和版本跟踪管理;在内部IT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多人协同负责,定期轮换岗位和相互制约方法,降低单人集中管理之安全风险;在网络系统整体管理方面,避免“木桶短板”现象,采取同步升级,整体安全之管理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以往传统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模式上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从而导致各种安全风险的发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风险管理作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安全控制方式,才能及时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电子档案受到损坏,从而促进我国档案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卉蕾.浅谈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科技,2011(4).
[2]马淑琴.浅析电力部门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3]王菁.水文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
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会,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信息系统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的特点以及信息系统自身的局限性会导致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认为破坏或者是木马等方面的破坏。所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信息安全隐患,这严重影响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防止信息系统遭受到破坏的措施,而且在杀毒软件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这些检测手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恶意程序对信息系统的破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受到的威胁也在逐渐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变化,而且更加的隐蔽化,对于信息系统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已经不再是最开始的单单对信息保密,而是向着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方向发展,使档案信息变得更加的实用而且具有不可否认性。进而实现多方面的防控实施技术。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安全风险评估的作用
人们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受到认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限制,不能够保证信息管理的完全安全性,所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脆弱性,这种情况导致在使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人为或者是自然条件的破坏,所以档案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风险具有必然性。因此,对档案信息管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建设的前提是,基于对综合成本以及效益的考虑,采取有效的安全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残余风险降低在最小的程度。因为,人们追求实际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实施了风险控制之后,接受残余风险的存在,但是残余风险应该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所以,要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应该实施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将安全风险评估的思想以及观念贯穿到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指的是在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安全属性所面临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系统脆弱性、人为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造成的威胁。用来衡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影响的指标主要有两种。然而,危害的程度并不只取决于安全事件发展的概率,还与其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决策支持性,这个特点在整个安全风险评估周期中都存在,只是内容不相同,因为安全评估的真正目的是供给安全管理支持以及服务的。在系统生命周期中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整个生命周期中都离不开安全风险评估。其次,比较分析性,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安全管理和运营的不同的方案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以及分析;能够对不同背景情况下使用的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投入进行比较分析;还能够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最后,前提假设性,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风险评估会涉及到各种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能够被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数据的功能是对档案信息实际情况的描述,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了解整个档案管理信息中的情况;另一种数据是指预测数据,主要是根据系统各种假设前提条件确定的,因为在信息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一些未知的情况进行事先的预测,然后做出必要的假设,得出相关的预测数据,再根据这些预测数据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三、档案管理不同阶段
进行不同的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到很多的模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模型都在不断的升级。从最早期的线性模型到螺旋式模型再到后来的并发式的模型,这些系统模型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系统需求。然而,风险评估却存在于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但是由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有很多的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活动的内容都有所差别,因此信息管理的安全目标以及对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一)对于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规划中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获得,这样才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来满足安全建设的具体需求。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的重点是抓住系统初期的安全风险评估,从而有效的满足对安全性的需求,然后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二)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这个阶段涉及到的安全目标比较多,所以能够有效的确定安全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安全目标的明确。
(三)集成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验证系统安全要求的实现效果与符合性是否一致,所以,应该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对其进行验证。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如果在分析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已经对资产进行了评估,那么在这个阶段就不需要再重新做资产评估的工作,防止重复性工作的发生。所以,可以直接用前两个阶段得出的资产评估的结果,但是如果在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都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则需要在此阶段先进行这项工作。威胁评估依然着重威胁环境,而且要对真实环境中的具体威胁进行有效的分析。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环境的脆弱性的有效分析,重点放在信息的运行环境以及管理环境中的脆弱性的分析。
(四)运行维护阶段。对档案管理系统不断的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处于安全的环境。
四、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起步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层对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缺乏一定的重视,而且缺少一些专业评估技术人员。当前评估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对评估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保证风险评估工作有效的进行,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风险评估的重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环境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中。
(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还不够完善,而且一些风险技术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更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风险评估,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如果所有的环境和情况都套用一种工作流程和一个技术标准,就会导致不匹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风险评估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三)评估工具的发展比较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漏洞会逐渐显露出来,所以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逐渐增加。应该采用先进的评估工具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五、结语
一、增强企业档案安全管理意识
企业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责任,也是各个部门和员工的共同责任,因而强化企业整体的档案安全管理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企业档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无形财产,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是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应该充分认识档案在企业发展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加强档案数据安全宣传,增强企业员工对于档案数据安全的管理意识,普及档案数据安全方面的知识,让企业内的全体员工都能够参与到档案安全管理的工作当中。同时,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对档案数据安全加以保护,从企业的日常工作上入手,让每位员工都能够切实感受到档案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自觉在日常工作当中注意保护档案数据的安全,树立起档案数据安全第一的概念,认真落实有关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度。另外,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档案数据安全方面的宣传力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员工在档案数据安全方面的意识,让档案人员能够从细节入手,自觉维护企业档案数据的安全性。
二、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于当前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对于档案数据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从员工思想层面入手,还需要配合具体的相应对策和管理措施,以便切实有效维护企业档案数据的安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档案数据存储制度
档案数据的安全离不开有效保管和存储制度的支持,科学的保管和存储才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下,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对不同类型档案的管理进行规定。并且可依据相关档案法建立档案安全保密制度、保护制度、档案利用制度、保管制度等等,对档案的鉴定、借阅、保密等级、销毁等进行详细规定,从而有效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最大程度地对档案数据安全进行管理。另外,档案管理部门可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安全体系管理指南,对档案数据的存储管理方法和规范进行明确,对档案的保密等级进行具体规定,对电子档案系统的访问浏览进行权限控制,并且对于电子档案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入侵检测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保证电子档案系统的安全性。在实施档案数据安全管理措施时力求从多个方面对档案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数据的安全控制、网络数据的安全、个人计算机的安全和外设管理等等方面,从而确保档案数据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切实有效地?Φ蛋附?行安全防控,为档案数据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制定档案数据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是在档案部门发生紧急情况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档案灾害的一种制度,减少突发性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包括自然灾害、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人为风险等,这些都有可能给档案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而需要从日常防范和应急预案上入手,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档案数据的损失降到最低,发生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效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在建立相关预案之后,应该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并可定期组织进行演习活动,增强档案人员的应急意识,在发生应急情况时不会慌乱,减少灾害对档案的破坏,建立防灾减灾的安全体系,加强对档案管理方面的技术研究,不断引入先进技术来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性。
(三)加强档案数据管理的监督工作
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对企业内部的档案进行统筹和组织管理,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定期对企业的档案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扩展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将其扩展到整个企业各个类别和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让企业当中的档案工作都能够得到管理部门的监督,以便能够对企业档案数据进行集中保存。同时能够从源头上入手,对各个部门当中的档案收集、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减少了档案在源头上的丢失或泄露的可能性。再者,对企业的各类档案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进行了统一规定,实施统一的管理标准,方便档案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而且,专业的管理部门当中人员素质也较高,对于档案数据的管理更加专业,也能够有效降低档案数据管理的安全风险。
关键词 档案 信息化 保密
一、前言
传统纸质化档案的管理存在保管难度大、档案移交过程存在丢失风险、人为非法接触档案等弊端,信息化档案的出现改变了纸质化档案的这些缺点,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得信息化n案在百利无害的情况下,却必须面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泄密风险,而这个泄密对象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只要对方的科学技术能够攻克现有的病毒防范技术,对方就能轻而易举地窃取其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在神秘莫测的网络世界中,站在网络世界面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可能会对正在发生的档案窃取现象毫无察觉,信息化档案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诸多风险,给档案信息化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本文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技术建设等方面对保密措施进行了阐述,将主要的保密措施进行了相关分析。
二、办公室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保密制度不完善
对于档案的保密要求,我国从立法层面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档案法》或《保密法》,这些法律法规给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保密工作提供了宏观指导性建议,部分单位根据内部的实际需求配套制定了相关档案保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原有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存在较多漏洞,给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加之,档案对于部分以业务为主的单位而言并非重要岗位,对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及保密制度存在一定的忽视性,档案出现泄密危机也未得到及时的重视,使得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泄密隐患。[1]
(二)档案信息化保密技术滞后
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以来给众人形成一种机械性、无技术含量性的印象,对于非以档案管理为主的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在单位内部得不到较高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也主要为档案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毕业人员,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对于具备高科技含量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和电子化档案,档案管理人员难以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时对其保密措施进行更新或维护,档案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保密程序,如防火墙、病毒查杀软件等难以抗衡不断更新换代的木马攻击程序、网络嗅探程序、口令破译技术等,[2]进而使得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保密工作“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会被新的病毒程序所攻击,从而使得单位的档案存在泄密风险。
(三)档案管理人员保密能力不足
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能力不足,一方面在于单位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制度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要求也并不严苛,久而久之,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保密工作也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在于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并非档案管理专业出身,缺乏专业化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在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系统,任何一个无意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给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带来损害。档案管理人员保密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3]
三、加强办公室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
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是针对新时期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所制定的一系列保密措施和管理流程,是对信息化档案保密工作的行为约束和行为指导。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要针对信息化的特点来制定,以国家制定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等制度为指导,再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从档案从纸质化转化为信息化的制作流程、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流程、信息化档案的读写权限、信息化档案的调阅权限及调阅措施等,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度中还需要具体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及调阅过程中出现的档案泄密行为,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相关责任,以严格的流程管理和责任追究控制信息化档案的泄密风险。[4]
(二)加强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
配备高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高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对相关杀毒软件、办公软件、电子档案储存设备等都应向正规厂家购买正版权限,使软件的性能和服务都能得到较高的保障,避免性能不稳定而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病毒入侵等问题。加强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一方面是对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抵御病毒的入侵和盗取档案行为。信息化档案的泄密存在人为有意泄密和外部人员窃取等多种情况,对于人为有意泄密,信息系统对此可以以用相关跟踪软件来记录档案调阅人的信息,从而使得档案泄密源头有据可查,控制了信息化档案人为泄密的风险。对于外部人员恶意入侵,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更高强度的安全性技术软件来防止病毒的入侵。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来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定期检查档案信息系统是否存在网络安全隐患,从而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三)配备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
当前,人才成本几乎是所有单位占比较大的费用支出,因此,关于高素质信息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单位应根据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必然会伴随着高额的成本支出,通常情况下,单位会首先考虑对内部人才进行培养,对于单位内部的档案管理人员,单位应先对其进行个体甄别,同等学历的管理人才,也存在能力不一的现象,因此,将能力强、态度好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以最快的方式掌握信息化档案的保密管理目标,待这些员工达到要求后,再让其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对余下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余下的档案管理人员达到相应的要求,从而使得整支档案管理队伍都达到单位要求的高素质标准。而对外部招聘更为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这主要视单位的成本和实际需求而定。
四、结语
办公室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档案在信息化建设之后,不管是从其利用方面还是保管难度等方面都便利了许多,但是在诸多便利的背后,却藏着档案泄密的风险,信息化档案在神秘的网络世界中,潜藏着无数病毒窥视的目光,因此,对于信息化档案的保密工作需从技术水平、人才管理水平、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为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林杰(1984―),男,云南富民人,本科,助理馆员。]
参考文献
[1] 刘颖晖.谈信息化档案的保密工作[J].兰台内外,2012(5):117.
[2] 田欣.对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保密工作的思考[J].陕西档案,2014(3):96.
外汇管理主体监管工作内部控制要确保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岗位职责明确,业务规范高效,监测分析及时到位,主体监管和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在主体监管模式下,各模块业务人员不再从事单一的行为监管业务,而是办理企业主体整体综合业务并进行监测和检查,因此,外汇管理内部控制应以业务模块风险点及其控制措施为主线,按主体监管业务流程梳理风险点,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控制。应分析各模块业务风险点,确定关键业务环节,确保防范与控制到位;根据内控制约性、行政许可时效性、依法行政准确性要求和履行岗位职责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员,岗位职责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清晰,岗位之间相互制衡。
(一)综合柜台业务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综合柜台业务模块负责受理外汇主体所有外汇业务,集中办理不同种类、性质的外汇业务,向业务主体提供“一站式”外汇管理服务;同时,按照公布的分类名单,对不同类别主体实施分类管理。2.基本风险描述。一是行政许可程序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内部授权等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引发的法律风险。二是外汇管理人员服务不到位,与公众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外汇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管理权威受到负面影响造成的声誉风险。三是综合柜员人员配置不当、人员变动交接手续不完善或人员不能适应岗位需要;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不到位、行政不作为或慢作为、应急管理不到位造成综合柜台业务效率低下甚至业务中断的效率风险。3.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应对所有外汇业务进行重新授权,进一步细化“经办-复核”制度,提高前台交叉复核办理业务的比例。在明确事权分离、完善审批授权制度的前提下,设定柜员业务办理权限,由柜台人员独立完成部分业务处理,并以事前审签和事中授权、后台监督等制度实现对柜员的监督,强化业务交接、岗位轮换等控制措施。
(二)非现场监测分析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非现场监测分析模块主要搜集确定外汇主体监管名单,确定重点监测外汇主体库,对外汇主体的全部外汇业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综合柜台业务”模块,若外汇主体存在异常交易或违规行为,将非现场分析资料移交现场核查岗,并将非现场分析监测结论和相关资料履行档案交接手续后移交档案管理岗。2.基本风险描述。监测指标不合理、没有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监测指标;监测流程不合规,未对监测对象持续监测并形成监测记录,导致非现场监测分析质量低下等效率风险;对异常交易线索未及时确认或已确认异常交易线索未及时提供给现场核查模块,对涉嫌违反外汇管理的行为未采取处理措施引发的监管效率低下的风险。3.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健全内部控制检查制度和事后监督检查制,明确非现场监测岗位人员职责,并督促监测人员履行数据处理、监测分析、登记台账、及时报告和处置异常及违规情况、按时形成非现场监测分析报告等岗位职责。
(三)现场核查检查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现场核查检查模块接收综合业务处理和非现场监测模块提供的建议和线索,搜集相关证据、资料,综合判断市场主体收支行为合规性,对核查后最终不能排除异常或涉嫌违规的企业主体启动核查检查程序,开展现场核查检查,提出现场核查检查结论。对查实的违规行为提交案件处罚委员会进行处罚,将预分类结果提交至主体分类委员会,并将现场核查检查资料档案履行档案交接手续后移交档案管理岗。2.基本风险描述。针对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异常及违规情况没有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对涉汇主体现场核查检查频率偏低,导致现场核查检查工作目标无法实现。现场核查检查程序、现场核查检查处置结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引发的法律风险。对现场核查检查发现涉嫌违反外汇管理的行为未采取处理措施导致的监管效率低下的风险。3.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建立案件移交和核查检查完成情况的监督机制,确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查处,维护外汇管理权威。督促现场核查检查岗位人员严格执行核查检查程序,依法合规下发现场核查检查通知书、搜集证据、作出检查结论、公布分类管理结果等,严防由此引发的法律风险。加强内部档案管理,按规定定期装订并向档案管理岗移交业务资料,并由分管领导定期检查档案保存和移交情况。
(四)内部管理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负责协调外汇收支主体监测和主体监管联动管理日常运作;负责研究公布涉汇主体分类管理名单,对外汇违规主体进行处罚;负责主体监测成果与分析报告的局内共享与对口上报;负责研究完善主体监管的政策建议,开展、组织信息调研工作,沟通反映各岗位(部门)情况和业务信息;负责内部管理资料、重要空白凭证、主体档案的分类、装订和保管工作;负责向外汇收支主体监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开发。2.基本风险。一是分类管理阶段,涉汇主体分类结果没有经分级审批或集体审议,分类确定依据是不充分、不合规;分类结果告知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对企业异议处理不适当、程序不合规引发的法律风险。二是在内部管理阶段,内部管理资料、主体档案的分类、装订和保管内部程序不规范导致效率低下的风险。3.分类管理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主体分类管理委员会根据各部门(岗位)反馈的情况,定期(按月或按季)综合评估确定企业分类等级。一是建立科学的主体等级评价体系。二是构建深度沟通反馈机制。三是建立分类级别动态调整机制。4.档案管理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档案管理实行“分企业主体”归集业务资料的模式。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为索引,为每家企业主体建立档案册,按日随业务进程收集业务档案、非现场监测档案及现场核查档案,按入档顺序进行编码,按自然年度装订成册。因此,要明确档案归档范围、档案立卷原则、档案移交、保管期限及销毁等规定,严格规范管理交接手续,并加强督促落实。
二、加强外汇主体监管业务内部控制的配套措施
(一)建立外汇主体监管风险评估机制。一是及时确认主体监管各工作事项和涉权事项,逐项进行风险排查、识别和评估,建立对各类风险有差别的“区别控制”机制。二是从主体监管全过程启动风险监控,规范业务人员操作行为,识别、监控、评估各项内部管理风险,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二)加强内部沟通机制建设和业务培训。一是强化各部门与岗位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水平与效果。二是结合主体监管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外汇业务人员技能培训,建设复合型外汇管理队伍。三是加强核查检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对数理统计、数据库等软件和非现场监管系统的运用能力,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手段,提高监管质效。
突出管理规范化,把好制度关
信贷基础管理是农发行安全经营的“基石”,必须常抓不懈。为着力提升信贷基础管理工作质量,该行结合银监会贷款“新规”,从合规经营和规范化管理着手,把各项制度的执行融入到业务经营全过程,规范信贷操作,努力防控管理风险。一是完善信贷管理制度。近年来,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上级行从制度层面先后下发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于利基层行规范操作。为确保各项制度执行“不走样”,该行在认真学习、消化和严格执行的基础上,从客户、信贷与风险、资金计划三个层面将相关制度进行了整合,相继出台了《贷款客户综合评价考核办法》、《重点客户监测分析管理办法》、《贷款发放和贷款支付尽职操作管理办法》、《信贷与风险非现场条线考核办法》、《法律事务工作意见》、《贷款风险排查管理办法》、《押品管理办法》等制度,完整构成了全行信贷管理制度框架,实现信贷管理制度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推进信贷基础管理质量提升。二是做好客户营销与维护。严把客户准入第一道关口,实行客户分类排队和分类管理是农发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带病准入”。针对今年新的粮棉收购政策和贷款资格准入规定要求,该行首先对重点客户进行营销和培植,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客户走访”等活动,了解客户需求,宣传政策,加强沟通,形成共识;其次,认真做好客户评级授信工作,坚持“宽授信、严用信”,强化银企合作,实行“一企一策”。同时,结合秋季粮棉收购“新规”,优化客户结构,对原有贷款客户股权结构与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抗风险能力减弱或较差的企业,逐企业进行剖析,实行退出机制,今年来,主动退出了6家贷款客户,其中粮油3家,棉花2家,农业小企业1家。三是严把“三关”。即:严把贷前调查关,认真甄别企业提供的各类申报资料,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在坚持 “不打白条”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中”字头、“省”字头和风险承受能力强的黄金客户、战略客户自主收购,巩固和发展核心客户群体,积极审慎支持一般加工龙头企业收购,确保不出现“卖难”等政策性问题;严把贷款审查关,既对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把关,又对客户的考核评价如资金归行率、日均存款、账户管理、存贷比、偿债能力等进行把关,并找准贷款风险点,认真进行集体审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严把贷款投放关,重点是严格贷前条件落实、资金支付和作业监督审核,凡贷前条件不落实的一律不放贷,确保每笔贷款手续齐全规范和合法有效。
突出检查常态化,把好执行关
制度执行力是农发行安全合规经营的“生命线”,绝不能有丝毫怠懈,必须真抓实干。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到实处,该行始终把“检查督办”作为落实信贷基础管理“试金石”。突出重点,定期开展检查督办。一是定期对客户进行监测分析。市县级两级行按月召开业务经营分析例会,对重点客户进行监测分析,认真剖析成绩与问题、找准差距,拟定措施,迎难而上;班子成员每周对各自分管工作进行问询推动,实行领导包片、部室包点,每月对不同时期重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并每人每月拿出300元绩效工资与“对口联系行”工效挂钩;行长及分管行长对各部室按月检查督办情况进行再监督,推进基层工作出成效、出成果。二是定期进行风险排查。重点对客户的经营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监控,按月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货款回笼,经营现状,社会性融资,民间借贷,各种抵押担保手续落实,履约能力等进行排查,对重点客户进行“现场与非现场”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下发“风险提示函”,督促承办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防患于未然。三是定期收集整理信贷档案。信贷档案是农发行信贷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全银行信贷资产的重要法律依据,是银行与客户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因此,该行十分注重信贷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农发行荆门市分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方案》和《农发行荆门市分行县级支行信贷档案管理考评表》,明确要求每个县级支行对每个企业必须按年度整理一整套信贷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贷款申报资料,贷款发放资料和贷后监管资料”,并装订成册,做到有索引、有目录、有页码、有档案专用章,确保每份信贷档案合规、合法、有效。同时,定期开展开展信贷档案展评活动,通过信贷档案“展评”这一载体,推动和促进各客户经理把信贷日常基础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突出合同标准化,把好法律关
信贷契约是农发行安全经营“保障”和屏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该行从银企借款合同的文本入手,突出契约的合法性与规范性,在全行大力实施“三项措施”,确保每笔贷款发放合法、有效、安全。一是认真修订仓单质押合同,完善补充协议。针对部分兄弟行暴露出企业挪用农发行贷款资金形成库存再融资案件,该行为确保贷款资金安全,对照《合同法》和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重新修订并在全行实施了新的《仓单质押协议》和《动产抵押合同》,收到较好成效。如原钟祥恒达面业有限公司用农发行贷款形成的库存小麦在他行融资1300万元,因其公司老总突然遇害,他行欲变卖该库存粮食偿还贷款,但因农发行早已签订《动产质押合同》,从而保全了农发行信贷资金安全,这一做法得到省分行充分肯定。二是规范动产抵押贷款协议,实施“三方监管”。今年秋季粮棉收购恰逢“双节”,又逢党的十即将召开,面临“市场与政策交织、责任与风险并存”双重压力,为切实做秋季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既有效保护农民利益,不出现“卖难”问题,又有效防控信贷风险,该行对“动产抵押贷款”,一律实行第三方库存监管,并与之签订完善的“第三方监管协议”,严格动库报告制度,保障资金安全。截止10月底,全行共办理动产抵押贷款18笔,金额4.0192亿元,比年初增加1.5339亿元,无一笔法律风险。三是实现风险全覆盖,大力推行担保贷款。为着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该行十分注重与专业担保公司的合作,对商业性贷款除极部分实行抵押担保贷款外,一律实行保证担保贷款;对政策指导性贷款原则上采取抵(质)押担保贷款,并致力完善保证担保贷款与抵押担保贷款手续,确保所有合同文本规范、完整、合法、有效。据统计,该行元至10月,共办理保证担保贷款48笔,金额达7.079亿元,比年初增加2.779亿元;办理抵押担保贷款64笔,金额16.141亿元,比年初增加2.6746亿元。同时,全面办理企业资财产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信贷风险全覆盖,确保贷款安全。
突出信贷电子化,把好监测关
1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
1.1对人事档案工作不够重视:疾控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拟订并实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建立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重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和指导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参与开展疫苗研究等。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单位领导以及档案管理人员都认为其并非单位主要工作,人事档案的功能就是应付外调、查档,只要做到不泄密、不丢失就可以。从而造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无计划、办公场所不达标、人员及经费没保障等现象的发生。1.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由不具备档案管理水平的其他人员兼职完成。兼职人员往往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认识不够,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熟悉,同时没有分辨“假学历”“假职称”“假履历”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水平。1.3人事档案归档材料不完整[2]:由于单位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业务水平不高,导致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出现档案材料收集不及时、不完整,比如一些科室或个人只重视把履历、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材料的归档,而忽视工作业绩和研究、进修培训等材料的主动归档。1.4人事档案管理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人事档案不可再生,一旦损毁便无法补救,所以维护人事档案的安全、完整最为重要,也是人事档案能体现其功能的前提。档案室本应是管理规范、环境良好的场所,但在实际工作中,单位每年都会投入经费改善各项检验、检测硬件设施,却长年没有给人事档案室添置新设备,“六防”设备不完全配套,档案的存放面临风险,特别是以前的老档案,因为条件受限易导致档案材料霉变、虫蛀,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完整、客观,为档案的提取、使用带来了很大影响。1.5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益,有利于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在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对专业人员的处置能力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估,从而提供合理的专业人员配备,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由于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而且缺乏专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以及完善的专业档案管理软件,导致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3]。调查发现,大多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仍处在传统手工人事档案管理阶段,而且大量的人事档案的管理依然处于纸质档案的管理层面和保存方式。
2关于改进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加大投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对个人、单位及社会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着力帮助解决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档案管理场所及档案维护资金的落实问题。档案材料收集、整理、维护、信息化建设在档案工作中是重点核心工作,这些工作所需的经费应有专项预算;档案室、档案柜的整体建设应符合规范化要求,通风、采光、湿度、温度、防虫、防盗、防火等配套保护措施按规定要做好,如有条件可进一步配套监控设备、专用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一方面可以提高档案信息化的进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档案的安全保障系数。2.2健全制度,进一步规范人事档案资料管理:档案规范化管理是以完善的档案制度作为前提,应对档案生成及管理、使用全过程进行制度保障[4]。从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到移交档案室,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都应有一套规范、严格的制度,在档案的转入、转出、接收、查阅均应做到有登记、有经手人签字,手续齐备,规范明确,责任到人,避免档案出现差错(丢失或改动),有效地制约造成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保证档案管理规范有序。2.3加强培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随着新时期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要经常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通过培训使其不仅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又要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使用技术和卫生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培训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按照国家人事档案政策、法律及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工作,平稳有序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疾控中心人事工作做好服务。2.4顺应时代,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随着疾控人才队伍的壮大,疾控人员人动较多,疾控人事档案数量多而且复杂,这就要求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人事档案由“死”变“活”的关键一步,通过建立人事信息数据库实现人事数据一次录入多次反复利用,极大地提高人事档案利用效率[5]。由于人事档案信息在局域网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变动权限,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还应注意数据的外泄和病毒攻击问题,及时做好局域网的安全防护工作。总之,针对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转变思路、改革创新,从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及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不仅是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疾控中心人事档案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英玮,周艳.我国人事档案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7,29(1):12-15.
[2]卢世艳.浅析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11,27(2):195-196.
[3]王茜.人事档案信息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85,789.
[4]谢淑梅.某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