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培训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农民远程培训中,课程质量的高低对农民培训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农业网站提供的网络课程使用率通常都不高。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现有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使远程教育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探索和研究农民远程培训课程的科学构建势在必行。
一、当前远程教育课程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网上资源零散,自主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发者往往只注重内容的精彩显现,而因种种原因很少开发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事实上,远程教育中的各种资源相互配套、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既有利于学习者,也可以降低网络教育的成本和费用。
网络用户的广泛性,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加之农民学习需求差异大,针对农民的网络课程应体现网络的优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满足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但现有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往往只是体现了学习者自己学习的这一特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与生产脱节
课程内容往往是传统的课堂搬家或教材课件网络化,有些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求,无关的信息过多,农民真正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则相对较少,这大大降低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结果是使他们“穿着旧鞋走新路”或者“刚学人家三分像,人家又有新花样”。因此,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村的特殊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同时,培训课程应因地制宜的筛选培训内容,贴合地方产业规划要求。目前,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没有很好地体现地区特色,不能有效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 内容单一,系统性不强
现实中的网络课程往往仅是现行教材的电子版本,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知识点简单罗列。并没有考虑相同教学内容对于不同水平及类型的学员,要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和组织方式,且重难点也没有突出。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难理解的农业技术,部分网络课程也仅仅利用文字形式呈现,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对学习环境进行模拟,这就使得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农民培训网络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及特性
(一)主要原则
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以及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其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即以实践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并在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过程性和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能力,并提出建立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框架。
(二)主要特性
1. 整体性
要从农民教育培训的整体需求出发,面向“三农”,探寻具有普遍适应可能的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方法和途径。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还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发展问题。
2. 适用性
主要体现在满足受训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尤其是有针对性的现实需求。在考虑到课程设置“有用”的同时, 还须坚持培训专业的适用性与技术性, 须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增效等诸多实惠。
3. 前瞻性
研究者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思考产业未来的发展,内容要与时俱进, 力求体现新理念,融入国内外在农业发展与创新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
三、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一)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为受训者提供必备和通用的基础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使其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持的课程,适用于各类专业。
(二)专业知识模块
【关键词】 基层干部 教育培训 课程模式转型
【作者简介】 何斌,浙江省杭州市委党校培训研究处处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2-0049-03
以若干专题构成一个教学单元,以若干单元构成一个培训班的教学内容框架,这是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的基本课程模式。专题教学是这一课程模式的基本教学单位。随着干部教育培训形势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一课程模式是否还适应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调整和转型值得深思。
一、专题教学课程模式受到多重挑战
挑战对省级以下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来说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
首先,2006年颁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化的要求,全国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纷纷开展干部教育,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形成极大冲击。
其次,党的“十七大”提出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要求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各级干部的学习机会、途径和渠道迅速增加。从负责培训的主体看,有各级党委政府干部培训主管部门组织的的培训,有“条块”系统组织的培训,有本单位组织的培训,从学习途径和渠道看,有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有高校的培训(甚至区、县基层干部到著名高校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网络在线学习,有各级党委政府开设学习论坛的学习,有党委政府、单位中心组理论学习等。这些培训互有交叉,各级干部往往具有多种身份、承担多重角色,从而使各级干部学习机会大大增多,而各类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式是专题教学。各级干部接受专题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高,一般性的、缺乏深度的专题教学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再次,公务员招考制度规范化运行多年,干部队伍学历文化层次越来越高。各级干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高。基层领导干部与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学历文化层次差别在缩小,基层领导干部与基层党校教师的学历文化层次差别越来越小,加之领导干部越来越见多识广,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比较优势越来越弱,专题教学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上述种种情况对基层干部培训院校形成多重挑战。以党校为例,党校系统从上到下,在专家数量、理论水平、科研水平、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都呈现梯次下降的趋势,省级以下基层干部培训院校的专题式教学,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理论水平相对较低,课程安排系统化整合较为困难。单元内的专题之间、单元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差,容易给学员留下“一锅煮”的印象。同时,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与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置于同一平台上比较竞争,其知名度、影响力、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劣势不言而喻;基层院校教师与领导干部学历文化层次相比,越来越失去优势;基层院校教师教学中知识信息、前沿观点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的专题教学优势无疑在逐渐削弱,以致有些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学上满足不了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近几年对干部需求的跟踪调研印证了这一情况。在基层党校,2011年、2012年关于学员对师资选择的需求调研中发现,选择党校教师的比例分别是33.3%、21.0%,远远低于高校知名专家学者(69.0%、67.7%)和地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这一数据反映了不少基层党校教师的专题课已经难以满足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
二、基层干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增强
从近几年对干部需求的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基层干部系统、理论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在与党员干部学员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系统学习、深化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有的学员甚至提出一次培训集中学习一个主题的愿望。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组织要求的层面看,对领导干部加强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过。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对反腐倡廉的严峻局面,面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不能松懈。基层党校在马列主义理论教学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学员评分为主的教学考核制度的制约,基层干部培训院校领导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的影响,马列主义理论教学总体上是欠缺的,尤其是在系统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其次,党员干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渠道相对较少。基层干部工作的现实处境决定了工作之余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难。同时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再回到高校课堂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可能性较小,机会不多。
再次,领导干部岗位变动对新的理论知识需求比较迫切。领导干部岗位变动始终是工作常态,特别是换届后,岗位变动更频繁。对新岗位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急需弥补。领导干部面对工作越来越高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来开展工作,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撑,很难对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决策。而理论学习有其自身规律。由于理论学习具有抽象思维要求高、较为难懂难学等特点,基层领导干部自学新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困难。
专题教学的功能是就某一教学主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进行讲解和阐释,提供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和某一领域的前沿学术观点,给学员以理念上的启示和观念上的冲击。但专题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达到让学员系统掌握理论框架、理论原理与理论分析工具的目的。在不能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学员对现实问题的判断与分析容易产生一知半解、生搬硬套、断章取义。理论教学则是以学科教材或经典著作为基础的较为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理论,以达到让学员掌握理论体系、原理和理性分析工具的目的。理论教学的规律是教与学更需要抽象思维、学习相对艰苦、掌握理论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它不是学习一两个专题能真正掌握的。基层干部有学习理论的需求,有学习理论的学历和能力基础,而专题教学又难以满足这种理论学习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专题教学优势在削弱,基层干部系统理论学习的需求在增加,而专题教学难以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基层干部培训院校以专题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型,以适应基层干部教育的新需求。
三、基层干部培训课程模式转型的方向与举措
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课程模式要适时由专题教学为主向专题教学和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并重转变,在课程安排中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体系性。
其一,根据不同班次类型和特点,调整专题课的比例,增加系统理论教学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基层干部培训院校往往存在两校合一(党校、行政学院)或三校合一(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格局,要根据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不同的教学目的,增强不同类型主体班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学制等要素确定不同班次的培训教学模式,形成诸如研修式班次、研读式班次、研讨式班次、研学式班次等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不同侧重点的几种办班模式,避免教学计划设置“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要通过建立课程设置的教学委员会集体研究等机制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明确不同模式班次的课程设置总体要求,根据不同模式班次的课程设置总体要求安排不同班次的具体课程。党校主体班次要加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单元的教学,加强单元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适当加大课程数量和比例,在主体班中作为必修课给予安排。要通过加强师资配备、整合校外资源等办法加强这一单元的教学。根据理论学习的新需求,也可以针对特定对象,开办理论学习班。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讨,则以专题研讨班的形式组织培训。学制较短的班次,则仍以专题教学为主;学制较长的班次,要突出系统理论学习,专题课的比例要降低,学制越长,比例越要适当降低一些,使专题教学和系统理论教学保持适当的比例,从整体上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二,要扬长避短,发挥基层干部培训院校优势,做强特色专题。专题教学优势在削弱,但基层干部教育并不能由此而完全放弃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因其时效性强、结合实际紧密等特点,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面对挑战,基层党校一定要扬长避短,发挥基层党校优势,做强特色专题。与知名专家学者相比,党校教师在学科理论、宏观问题把握方面是“短”,但在对学员的需求了解、互动式教学、市情区情县情的熟悉等方面相对是“长”;与政府或职能部门领导相比,党校教师在工作经验、了解实际情况等方面是“短”, 但在学科理论、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等方面相对是“长”;同时,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宣讲又是党校的职责所在、特色所在;人文素养的欠缺在当前不少领导干部中又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要做强做优政治理论与方针政策宣讲课、人文修养等专题课;做强做优能力导向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课程;在深入基层实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强做优市情、区情、县情类专题课。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外聘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讲坛的比较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基层党校教师在备课选题上要及时转型,做强特色专题。同时,要严格把关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的专题教学备课质量,尤其是严格把关讲授式专题课质量,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其三,要在主体班中加大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法学等与各级干部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课程与经典学术著作的系统学习,以更好地满足学员理论学习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基层党校开设的经典著作导读课受到学员的欢迎,满足了干部的理论学习需求。应积极鼓励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开设理论教学课程。一是要保证教学时间,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二是以选修课形式安排。选修系统课程的比例要适当加大。由于干部培训进修班、中青班等主体班学员来自各个系统、政府部门等,需求的个性差异很大,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是满足不同学员个性需求的有效途径。系统课程更应采用选修课形式,让学员根据个人需求和工作需要自行选择。
实现基层党校课程模式转型,必须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措施。一是要加强马列主义哲学、党史党建等党校传统特色学科的建设,设置完备相应的教研部门,配齐配足教研人员,加强学科建设。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一些传统特色学科在部分基层党校有所弱化。上级党校要通过教学评估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党校的督查,党校传统的特色学科应该得到加强。否则基层党校的学科优势在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比较中将更加难以显现,党校姓党的特色也难以突显。二是上级校院要加强对基层校院的教学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办师资培训班,加强对基层院校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上级院校牵头组织相同学科的备课,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教学的上下级联动备课,提升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老师的理论教学水平。三是要探索完善符合理论教学客观规律的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特别是要打破理论教学完全由学员评判的做法,要尊重并按照理论教学的客观规律设置教学评估办法,加强对学员理论学习的必要考核,以促进深化学员的理论学习;要创新理论学习方法,将系统学习、教师导读与个人自学、小组(团队)讨论交流结合,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深化学习。四是基层党校要严格把关本校教师的专题教学备课质量,尤其是严格把关讲授式专题课质量,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因为就当前的干部教育现状和形势,除了少数多年坚持不懈研究某一学科领域而有所建树的教师,绝大部分基层党校教师在与知名专家学者同台竞争失去学历优势、信息优势和研究深度优势的情况下,较难胜任讲授式专题课教学。在通过外聘教师等办法弥补专题教学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基层党校教师开设理论教学课程,与市情、区情、县情等紧密相联的课程以及能力导向的课程,在与外聘专家学者的比较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没有这些必要的配套措施,基层党校课程模式转型就很难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0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增速下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建筑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不足,面临着现有职工不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要求的困惑。培育学习型企业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要素。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居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开发的质量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现状分析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在国家人设部、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部门重视之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查遗补缺、更新知识或者拓宽知识面,使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一是参照普通高校的倾向比较突出,二是按模块讲授的方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设课程,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功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称之为“模块式教学”,采用后者的比较普遍。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讲解起来枯燥,而且难度、深度过大,不易理解。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基本来自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课程开设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队伍的扩大,鉴于培训硬件和师资的不足,有些培训机构只设定一套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对象的单位性质、专业差异以及职称的层次,比如土建类和安装类,初、中级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时未做区分。
1.2专业面不广
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些极大限制了技术人员的专业面,加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崛起使专业技术人员面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适应,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缺乏这类反映建筑业发展要求的、前沿性的专题课程。
1.3重技术,轻管理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应用型人才居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因此目前建筑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但是存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所以管理类课程需求在不断加大。
1.4系统性不强
建筑行业目前拥有的人才中,既熟悉技术又懂得管理、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人员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主流的“模块式教学”存在学习单元较零碎,知识不系统等缺陷,缺乏系统性。
2课程设置原则
针对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缺陷,课程设置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前沿性
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课程设置应当反映出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还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广应用,新的规范标准的宣贯等。
2.2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有实用性,与高校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专业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2.3针对性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来说,需求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灵活的设置课程,使教育对象不断的拾遗补缺,完善知识。因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课程设置要针对成年人身心特点,使之较容易接受所学课程,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
2.4系统性
考虑到继续教育对象的整体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当处理好原有知识和补缺知识、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整体,使继续教育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
3陕西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笔者依照课程设置原则,并结合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陕西省二十一家从事建筑施工、装饰、监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做了问卷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项目经理及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可分为行业发展趋势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3.1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前沿类的课程
继续教育制度目的就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应当反映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反映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业前沿的课程有:
(1)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市场疲软、政策收紧、管理欠账”三座大山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数据和感受已经说明,行业衰退已成事实,行业处于一个旧业态转向新业态的中间态时期。如何以比较高的层面和新的角度看待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如何变革,如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找到发展机会,都是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
(2)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建筑工业化、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这些方面是国家目前力推鼓励扶持行业,符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种课程很受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青睐。
(3)BIM技术发展与应用。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发展潮流已势不可挡,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各企业单位也只是将BIM技术应用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建设项目的部分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连续应用BIM技术。目前BIM技术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培训上,针对目前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加入相应课程,通过总结科研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的途径。另外课程可将BIM和智能建筑相结合,BIM和建筑工业化的衔接也势在必行,二者融合在一起,这样BIM技术应用会更加丰富。
3.2工程管理类课程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类课程需求较大,已有超越技术类课程的趋势,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的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岗位。另一方面管理类课程在学历教育阶段偏重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已具备了一定管理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问卷的整理,这方面课程需求主要有: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精细化管理、职业风险防范等。这类课程也符合建筑企业(集团)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内容主要以项目管理实务为主,辅助一定的理论知识。
3.3工程技术类课程
技术类课程设置也应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对于初级职称和部分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操作技能提升方面的技术性课程,如测量新技术、安全技术规程、BIM软件应用等基础操作性课程。针对部分中级职称及高级职称人员,一般对基础性的知识培训缺陷不大,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分析,课程的需求主要有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绿色施工技术、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大跨空间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新材料等。同时,由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区域性竞争的大趋势,全国范围,甚至是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地标性建筑,未来数年内将成为超高层的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施工的知识,可设置钢结构与混凝土施工相结合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