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美学的概念范文

护理美学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美学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护理美学的概念

第1篇

【摘要】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美学与护理各学科融会贯通,从护理美学与护理学科的相关性谈护理美学的发展,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护理美学;整体护理;护理学科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护理事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容、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护理美学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各学科的始终,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护理美学与护理基础学

随着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教学也随之更加系统和专业化。护理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为促进患者健康打下坚实的技术和能力基础。然而其教学仅仅针对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进行,很多教师将护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强化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护患关系关系的处理。所以基础护理教学与护理美学相结合十分必要。

护理美学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认识护理专业美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外,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的角色及其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将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应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从仪表、行为、情感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将美学潜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悦性感染护患

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2 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现代护理学的观点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护过程中,护理活动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积极创造和建立良好的审美环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患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积极能动、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应,就能达到减弱或消除消极心理,减轻痛苦的目的。而护理人员也只有长期的美学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美学和护理心理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 护理美学与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及社会活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护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管理者需要将美学的理念寓于护理管理活动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则对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为护理管理过程润色[3],使护理管理目标以完满的形式呈现,令护理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使护理系统运转节能高效、工作节奏规律有序,这就是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学中间的渗透和联系。护理美学为护理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护理管理中的渗透对推进护理管理科学的艺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护理管理者树立美的理念,倾注美的情感,应用艺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样护理管理为护理美学提供了施展美学效应的舞台,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现。

4 护理美学与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介绍护理教育学基本概念、护理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除对护士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护理审美教育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美学培养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天使,同时还肩负着如何将美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的任务。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符合时展和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持续的审美教育,使护理教育者终生获得专业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培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才能在护理教育中自觉地将美融入其中,从美的视角出发去阐述和分析人、环境、健康、护理与美的关系,更好的完善护理教育。

5 护理美学与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护士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进行研究,对护理实践的道德概念进行哲学分析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护理伦理的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现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4]。而护理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维护健康为客观依据,对护理美、护理美感、护理审美实践以及审美教育与评价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探索的研究。

综上,护理模式的转变已涉及护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护理美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孕育并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富有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它必将对护理各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好护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专业发展,更好的将护理美学与护理的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与时俱进,从而完善护理美学在护理学科中的专业化方向,完善构建护理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护理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艳梅,张宁,秦宇.护理管理活动中的美学理念[J].护 理学杂志,2003,18(7):555-556

[4] 沈海文.护理美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 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23-124.

第2篇

关键词护理美学;难点;对策

护理美学从南丁格尔时代即开始萌芽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美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在急诊科由于诊疗环境的特殊性,护理美学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现根据临床经验,对美学在急诊护理应用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存在难点的分析

1.1对护理美学概念不了解

在现所在科室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有40%的护士对护理美学的概念不了解,35%的基本了解,25%的了解。

1.2 急诊的特殊性

1.2.1 家属的心态、缺乏护患沟通

急诊起病急骤、病势凶猛,家属常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疾病的威胁,常表现的惊恐、焦躁不安、自控能力下降。来看急诊的患者家属就诊认为自己家人的病情最重,期望立即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积极进行治疗及护理。但急诊护士则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客观的认识,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迫切性问题的认识上与及家属有差异。然而护理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无暇顾及及家属的心理感受,这样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1.2.2护士情绪的不稳定性

急诊就诊的特点是单位时间内就诊比较集中,护士工作量增加。情绪波动也比较明显,常表现为服务态度不好,对及家属的疑问解释不够,表情冷漠,语调生硬等。由此也会产生如争吵、投诉等纠纷。

1.3急救环境美存在缺陷

医生护士在争分夺秒的抢救时,随手运用到的医疗器械、药品较多,用后变随处放置,来不及补充时又要抢救新。由此会产生缺陷影响抢救工作。所以,急救环境美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对策

2.1加强对护理美学的认识和学习

护理美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反对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能性的护理,反对把护理中人的关系当成简单的经济关系或合同关系来看。在科室内通过讲课,演示等形式学习护理美学,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2.2充分展现护士职业形象

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是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护士要在第一时间获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如何处理好这种特殊的关系?护士就要从基础的职业形象做起,它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方面。

2.2.1内在美、外在美

内在美:是由长期的修养形成,发自内心的一种美。是“真、善、美”的具体表现。此时作为急诊护士就要有爱心、耐心、热心,对待患者及家属要温柔和善,给人一种亲切感。愿意尽其所能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尽量满足其正常要求,给人以信任感,这是“善”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美”的体现。外在美: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美的视、听形态。急诊护士要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较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沉着稳重、忙而不乱的处理每一位急诊,使他们从客观认识上服从医护人员的救治安排。

2.2.2文明礼貌的语言及美的行为

文明礼貌的用语是满意沟通的前提,是避免和解除误解的良方。此时,应认真的倾听的陈述,耐心的向及家属解释或交代问题。切忌语言生硬、简单、粗暴及过于专业,以免引起及家属的不满及误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化解,解除误会,避免纠纷。美的行为能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

2.3环境美

急诊科的环境要求宽敞、整洁、便捷、安全。护士应充分应用护理美学知识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美观的急救环境:①按照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严格管理急救环境及物品:物品要分类、定点存放有序,不同物品之间应根据物品的应急性能和使用频率决定位置,同类物品应以失效期的近远为先后秩序排放。②严格执行急救物品管理制度,要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妥善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并要做到“四定”(定品种数量、定位、定卡片、定消毒时间)、“三无”(无责任性损坏,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无器材性能失灵),使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③护士熟悉环境,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真正做到分秒不误。

护理美学是一门促成人、环境和技术和谐统一的艺术[1]。与以前相比,现在用美学方法来定义护理学显得越来越重要[2]。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今天,护理美学可望为医患关系重新回到和谐的轨道上提供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护理;美学;临床应用

当今,维护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强调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仅满足于恢复健康,而且对护理工作的美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人类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引导了社会对护理美学的追求。目前,美学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护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基于此理念我院护理专家把护理中的美学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在为人类健康服务中体现了重要的社会价值,现总结如下。

1 护理美学的内涵

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角度出发,探究护理审美的发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美学知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美,欣赏到美。

2 护理美学的应用

2.1 创造美的环境,营造和谐的诊疗氛围 现代医院的管理, 要求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序、整洁的环境。护理环境不仅是护士和护理对象活动的空间,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心情舒畅。门诊环境保持整洁、适宜的温湿度,装修整体色彩以淡雅为主,光线充分利用自然光,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安静。在本院门诊各专科报到台均设有电子显示屏, 使患者了解医生的诊断进程,避免大量患者排队等候; 在走廊宣传栏介绍科室的建设和专家简介,各个诊室及功能检查室标示清楚,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方便;在诊室外长廊墙壁上的科普宣传栏,介绍各专科的一些常见病例、注意事项和诊疗方法,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诊室内的物品摆放整齐合理,井然有序,地面干净,保持清洁明亮, 通风良好。在儿科门诊及诊台装饰卡通化,并提供玩具,可以减轻儿童患者对就诊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检查。

2.2 塑造美好形象,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形象美是护士职业应具备的一种仪表,而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美丽漂亮[2]。护理专业形象的塑造是每位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素质修养,自觉加强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行为修养, 提高美学素质, 并自觉地正确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和谐的医院社会环境。作者医院和科室对护士的形象有严格的要求,如:护士在接触、护理患者时应身着整洁、庄重、大方、适体的工作服,淡妆上岗,仪容端正,佩戴胸卡,热情主动迎接患者,站立姿势规范正确;在接听电话时要求护士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进入房间或进行与其他人际交往时, 要求护士必须使用尊称, 注意语言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掌握适当语气, 做到严肃与亲切的结合;与患者交流时,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给予适宜的称谓, 以增进亲切感和信赖感;对患者的询问要耐心倾听,详细解答,严禁冷、硬、顶、推、拖现象。总之,护士形象优雅、举止稳重大方,不但提升了专业形象,还可以赢得患者的信赖。

2.3 规范护士行为准则,突出护理工作的语言美 为规范护士行为,门诊部制定了“护士行为规范指引”,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中都应注意表达出同情和关怀,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体贴[3]。例如:门诊护士接诊时,用温和,亲切的态度:“您好,请问您哪里不舒服,请把挂号单给我,您先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候诊时间大概是××时间”; 患者的病历未填写:“对不起,请您把病历封面的内容详细填写,填写后请您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个别患者病情紧急,需要提前就诊:“先生/女士,您的病情较急,必须做紧急处理,我马上请医生给您诊治,请稍等。”患者对护士有误会或不讲理,发脾气,护士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静默或离开患者,不与患者发生冲突,以文明化解矛盾。恰当的语言再配上大方的举止,就会给患者一种美的形象[4]。

2.4 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行为举止美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艺术美的展示与凝结,不规范的护理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5]。因此,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娴熟的的操作技能为患者服务。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动作轻柔优雅,细腻灵巧,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同时也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和护理。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及时、能动地执行医嘱,细致观察病情,根据护理对象的个体需要实施护理措施,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 小结

护理人员美学在工作中的实施, 体现了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使护士成为既有精湛的护理技能, 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新型护理人才, 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有利于推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在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护理人员将护理美学应用到临床与护理工作,就能使护患关系融洽、和谐,让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体现出护理的美、护士天使的美。

参 考 文 献

[1] 姜小鹰.护理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3.

[2] 张珍平,颜莲.护理美学在临床的应用.中国疗养医学,2007, 16 (7):409.

[3] 肖瑞芳. 美学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9 (8):7128.

第4篇

分。

重视患者亲属的作用:患者亲属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患者亲属将亲人送进医院,同样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对医务人员是否认真诊治,患者持担心和观望的态度,有时甚至十分挑剔。对此,导诊护士只有通过耐心、细致地工作,做到一切为患者着想,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

总之,导诊护士给予患者的服务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职责。导诊护士时时处处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去对待患者,使患者在接受良好诊治的同时,身心需要也获得最大的满足。

分析和塑造规范的护理职业形象,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应用《护理美学》《护理管理学》等护理理论,从护理形象、护理质量、服务形象三个方面对导诊行为设计和管理、能塑造优质、高效、多元化,为打造医院的护理品牌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塑造医院护理职业形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护理职业形象的设计和管理,是以护理美学和护理管理学理论为主导,利用护理专业和医院多元化文化服务,进行综合应用设计,提供护理形象。

导诊护士是医院护理形象的先锋者,她也是医院护理质量、服务、信誉、素质、精神面貌等的总体形象的代言人。她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信誉,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1 导诊护士形象设计思路

1.1 多元化服务是导诊护士的内涵

1.2 美学 导诊护士行为形象设计美学是基础。患者一跨进医院的大楼,首先迎接他的身着红色飘带的导诊护士,面带微笑,端庄和蔼可亲的导诊护士。患者会以第一关卡的首要效应来判断医院的整体水平和可信度,导诊护士形象美学还包括:职业道德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护理环境美。

1.3 常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逐渐走向文明,越来越多的服务行业,对多元化的市场运作,已经成为占领市场的必备条件之一,在人们享受卫生保健的今天,人们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知道疾病的发展程度,想了解药物的作用,还想得到正确的保健相关知识,人们一生中可能有人没有住院,但是如果没有去门诊看过病的数字一定是零记录,这就要求我们导诊护士拓宽知识面,接收新理念,掌握新知识,极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咨询需要,提供合理的知识信息服务。

1.4 向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服务项目不断扩展,门诊的工作环节越来越细,工作只能越来越完善。对管理者来说是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但留给患者的印象往往是繁琐的、复杂的、难懂的、不方便的一系列的程序。作为服务主体的医院,就必须要考虑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以满足被服务的患者客观的需求。无疑导诊的护士承担了医院的这一重任,他们所负担的内容具有:分诊作用、咨询作用、公关作用、广告作用。

1.5 动态 事物总是在运动中向前发展,导诊护士的形象也要随着社会和人的需要,不断的充实与完善与时代的前进节拍相协调。

2 导诊护士的形象定位

满足患者的利益,是导诊护士行为形象的出发点,根据社会公众对护理工作的需要,应该从护士形象、技术质量形象、服务形象三方面,对护士行为形象的定位。

2.1 导诊护士的形象 导诊护士形象是行为的基础,应该表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与统一。是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综合外在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护理人员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训练有素的护理行为,端庄大方的仪表,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3 护士的语言是疾病的良药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和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护理模式从专科护理转变为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尊重患者的权利,让患者参与全过程治疗的整体护理。

患者就诊后常会产生孤独、抑郁、烦躁、无聊等情绪,更需要得到关怀和理解,需要新鲜而愉快的感受以驱除消沉的心理。当患者接受临床护理时主要面对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患者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此时护士以端庄的仪表、可亲可敬的表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使之受到感染,改变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论,人类有5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将安全的需要放在人类基本需要之第二位,可见安全对人的重要性。安全受挫就会使人感到威胁,引起精神紧张,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患者在诊断、检查、治疗过程中就会产生恐惧感。例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剃头、导尿、洗胃等操作中护士没有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多次失败,就会增加患者痛苦,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因此患者对护士产生不信任,降低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如果护士熟练地操作,会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言语交往是护士工作的重要手段,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言语交流的机会最多,亲切而有感染力的交谈,恰到好处的疏通劝导会起到正性效应,既能增加护患双方的心灵沟通,又能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对那些心音性疾病还能起到言到病除的效果。严谨、温和、风趣、美好的语言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反之,不当的言语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困惑或疾病。因此,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使其改变不利于疾病康复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所以,护士要成为患者信得过的咨询者,应该成为护理工作的时尚。在具体工作中,随时展现自己良好的仪表、言行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向者最佳状态发展,配合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而痊愈出院。

参 考 文 献

[1] 雷鹤,曹宝华.护理美学与礼仪.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

第5篇

1实训前准备

1.1教师的护理礼仪榜样教师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实训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掌握《护理学基础》上的护士的基本仪容的要求,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把护士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端庄、可亲、仁爱的临床护士形象。这是需要下功夫做得一件事情。同时,在护理技能课程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指导来时要认真地做好备课的工作,尽量详细的制定培训方案,将实际护理中可能和患者交流的情况都纳入教学的体系中去。促使学生能够自己有目的的和患者进行交流。

1.2帮助学生树立护理礼仪的理念在进行每一次的实训教学前教师都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制定好相关的礼仪规定,按照制定好的规定去严格的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明白树立护理礼仪理念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渐形成护理礼仪的理念。还要结合目前临床操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自主和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临床中获得患者的满意,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

2实训教学实施

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有关培养方案以及指导老师个人的拟定的授课安排,例如在《护理学基础》讲授肌内注射前两周,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上给学生布置与肌内注射有关的礼仪作业。但是学生毕竟才刚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的概念和经验还不是很明白,如果单独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有一点强人所难,所以教师应提供肌内注射的视频录像,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在实训教学中①统一实训操作程序。②分析各个步骤的礼仪要求。③情景模拟。依据实现制定好的一系列护理礼仪的规范,挑选出一组的学生根据上次的病例教学课程进行案例模拟活动。在这一组同学进行案例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这一小组在护理礼仪方面表现出的可取点和缺点。④总结的任务也十分重要,针对学生记录的各种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逐步改善存在的缺点。

3体会

第6篇

关键词:人文科学;教育;护理;教学方法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生活质量和人的价值。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模式等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护理专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护理专业学科越来越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在发展,护理专业的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日渐凸显出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护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护理人文素质也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要求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促进患者健康为目标,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为目的,把患者视为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环境多层次、多方位需要的整体[2]。以往的护理教育延用医学教育模式,缺乏护理专业特色,多课程间缺乏逻辑性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构成整体化的基础、专业课程群组,无法通过多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3]。

1.2护理培养目标的需要 2010年护理教育升级为一级学科,进而着眼于落实各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度,解决护理市场提出的人才供需矛盾,一系列的市场需求让护士角色重新被审视。角色的多元化、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等,让护士从单纯的医师助手成为健康保健队伍的合作伙伴,在疾病诊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1.3发展护理教育,追赶世界普遍水平的需要 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学科的设置明显不足,只占到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医学3部分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比例最高的为美国和德国,分别达20%和25%[5]。

2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今,西方医学人文教育已有明确的目标,即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文教育的目标仍不明确,其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为支撑,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模式严重脱节[6]。各护理院校的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清楚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不清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性,严重影响了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

2.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人文课程科目设置不足,在课程结构中所见的比例偏小。尽管我国本科护理教育标准提出应设置人文课程,但对科目和课时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文学艺术类、人类学等方面的课程。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众多的课程设置中,医学类人文课程很少,最多为8门,占总课目数的7.5%。在学时数上,医学人文课程最高也仅占总学时数的2.69%,最低则为零[7]。反现发达国家课程设置中基础课、临床课、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多占到1/3[8]。

2.3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例较小,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人文课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老师为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通常是填鸭式教学。而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比理论说教对人的影响大,虽然重视了课堂上知识的灌输,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缺乏师生之间互动,仅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认为人文学科不太重要,从思想上放松了对人文素质的要求。

2.4师资力量贫乏 目前,我国护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全日制本科及其以上教育的比例仍然低,离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中专教中专,中专教大专,大专教本科的现象[9]。这样的问题在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更是突出,在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护理人文教育通常是由人文社科系(部)和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均不能很好满足护理人文教育的需要,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教师又常常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此外,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交流方面也存在不足,如国内各护理学院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没有长期的交流计划;不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缺乏同国外优秀护理院校间的联系。这样就导致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发展缓慢,从而使得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更加缓慢。

3 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3.1明确护理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护理人文教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做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面,为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服务,完善个人作为一切活动的起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可以树立以下培养目标:①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注重爱心的培养,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道德行为。③注重文学与美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扩展眼界、净化心灵、启发智慧、培养气质、美化形象的目的。④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⑤注重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⑥通过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摄取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医学的变化和发展。

护理人文教育最终使学生从“多元知识体系”中培养兼收并蓄的胸怀,注重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护理专业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护理工作,成为一个健康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正是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3.2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 在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改革中,怎样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应该在新护理模式需要的基础上,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构建护理人文课程3大课程群,即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群,基础护理性人文课程群,综合性、实践性护理人文课程群。具体实施如下:①明确护理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即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社会学、医学法学以及医学哲学。其中,护理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交往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患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制订适当的护理计划;护理美学的学习有利于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护士美的仪表常给人以亲切、端庄、文明的印象,使患者有信任感,并能很好地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②在护理人文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不同阶段开设人际沟通、人文素质修养、护理礼仪与辅助课程,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培养良好的气质。③定期举办护理人文相关内容新知识、新观念、新进展的讲座,并收集临床实践中一些典型的护理案例,进行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的综合讨论分析。此外,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时,还应同时增加人文课程学时比例,人文课程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5%~20%,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主,以充分的授课时间保证人文教育的效果。

3.3改进教学方法 在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①需要明确一个科学的理念,即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积极实行主体性教育,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举行人文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人文知识讲座及演讲比赛等,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心胸开阔,思维敏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③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护理专业课程中去。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护理与伦理学、护理操作与护理美学等课程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有关人文社科的教育。

3.4 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面对我国护理人文教师师资薄弱的现状,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培养和引进高学历的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教育,着重培养和引进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研究的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为护理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力量。②加强对现有护理人文教育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如鼓励护理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员接受研究生教育,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科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加强国际间交流,选派有能力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进修,不断接收新的护理人文信息;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③利用周边综合院校和社会上人文科学界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聘请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前来教学,进一步壮大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沈宁.对整体护理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53.

[2]翁新毅.整体护理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4(2):162.

[3]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4,10(1):1-2.

[4]郝燕萍,张广清,伦朝霞,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3A):570-572.

[5]李扬,护理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4,18(3A):378-379.

[6]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20(4):41-42.

[7]张继兴.本科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6,19(5):969-971.

第7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护理是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促进康复的艺术,其核心就是对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的关怀和尊重。

1关怀照护的概念及现状

关怀照护(简称关护),又称人文关怀,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的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而且会因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关怀照护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护理的各个学科。涉及的领域有临床护理各科、临终护理、护理管理、出院后病人的护理、癌症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教育等。说明护理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在护理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2关怀照护在临床护理的实践和评价

为研究关怀照护在临床护理中的人文价值,任俊翠等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1]。对实施关怀照护的病区,从病人抑郁、焦虑、患病行为、病人满意度、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护理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判断其效果。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焦虑、抑郁、患病行为的心理取向分值呈现好转趋势,表明利用人文关怀理念服务于病人后,病人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且病人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2],在护理业务层面上同时促进了护理业务品质的提高和发展,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3目前影响关怀照护执行的因素

3.1护理人员缺乏自身人文精神的建设:医学院校对关护理论的课程设置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医院又缺乏必要的关护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护理人员缺乏自身人文精神建设。

3.2缺乏关护的相关政策:护理绩效评估中缺乏关于关护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的奖惩制度,医院缺少人文关怀执行的监督机构,护理管理人员引导护理人员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不够。

3.3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目前的护理工作主要为执行医嘱,大量的治疗任务需要护士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外界的压力和护理人员自身人文关怀意识和认知的缺乏,使其工作压力增大,身心疲惫,无暇关注病人的各种感受。

4护理与人文关怀融通的结构层面和实践途径

4.1护理与人文关怀融通的层次结构:(1)文化层面:融通的内涵就是强调对人的关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护理理念上要解决护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通的价值理念、现实意义和机制;在护理文化建设中,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护理学与人文学应当在精神和实践中得到统一。(2)研究层面:其内涵是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共同开拓新兴的护理研究领域,如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护理沟通艺术、护理行为学等,这些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将有助于解决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同和发展。(3)教育层面:也就是要探讨如何在护理教育中贯穿人文素质培养,建立适应现代护理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4)工作层面:即在护理活动中充分体现人道主义,体现人文关怀,使现代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的仁术、医术与艺术将在护理人员行为中得到统一。

第8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WwW.133229.CoM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国记者,2005,(9).

第9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国记者,2005,(9).

第10篇

【关键词】肿瘤科护士;患者;行为;心理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60-02

本文为了探讨肿瘤科护士行为对患者心理产生的影响,在2013年对入院一月或更长时间的1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我的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我院入院一月或更长时间的100例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23至70岁,病程1-6年。

12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护士的学历知识结构;护士和患者沟通的技巧;护士的仪表风度[1];护士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等。

2结果

护士通过语言、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患者会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护士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行为举止端庄大方,给患者留下的印象必然是好的,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可以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这样患者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讨论

31患者心理表现及护理的重要性

311患者的心理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由传统的专科护理,变成现在的尊重患者的权利、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整个治疗护理过程患者全程参与进来[2]。肿瘤患者在入院前和入院后的情绪反应非常大,比如烦躁;无聊;恐慌;孤独;绝望;抑郁等。入院时对疾病的恐惧,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这时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帮助患者及家人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

护士是患者接受临床护理的主要接触对象,而护士的举手投足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如果护士的举止端庄大方、表情亲切、态度诚恳,患者自然会感染到积极的情绪,而变得信心十足。

31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知[3],人类基本的需要有5种:自我实现;安全;尊重;归属;生理。人类基本需要的第二位是安全,说明人的安全需要时非常重要的。人类的安全受到挫折,人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威胁,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正因为如此,患者在诊断、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比如护士的操作技术不熟练,多次静脉输液失败,会造成患者的痛苦,不信任护士,使治疗积极性下降而拒绝治疗。护士熟练的操作技巧,会减轻患者的痛苦,得到患者的信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晚期恶性肿瘤的病人会出现恐惧感、可表现为衰弱、疼痛、厌食等,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如病情允许,应鼓励病人尽可能起床活动,不要过早地卧床不起。这样,既可延缓机体功能的衰退,并可使病人从自理中增强信心。晚期恶性肿瘤病人会产生一种孤寂感,表现为害怕被抛弃。护士应多巡视,主动解决病人的需求,使病人感到慰藉。终末期病人常出现倒退和依赖,即倒退到心理发展的早期,像孩子一样寻求保护,依赖更多的照顾。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应允许病人较平时有较多的依赖,给予更多的关怀。

32言语技巧

321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依靠的是言语交往,护士亲切的言语会感染患者,容易得到患者的信任,从而疏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4]。言语交往可以增加护士与患者的心灵沟通,护患就爱你相互理解和信任。护士温和、亲切、积极的言语正面带动患者的情绪,感染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恐慌心理,提高治疗效果。

33非语言技巧

331患者通过心理护理中患者的肢体语言来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关注的目光和微笑的表情都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是患者得到鼓励,消除恐慌心理。例如肿瘤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应该热情主动、面带微笑的接诊,温柔的目光注视患者倾听患者的诉说,对患者表示关心,使其感到温暖、亲切和安全,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32护士熟练的操作技巧和端庄大方的举止,能够给与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士在危、急、重症患者面前表现出勇敢、镇定和当机立断等非语言行为,也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放松接受治疗。

333抚摸可拉近护患间的距离,拉深护患间的感情护士查房时对患者采取抚摸方式,比如摸摸脉搏、听听血压,与患者间进行非语言交流,可以要患者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和关心,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334沉默的使用肿瘤患者因痛苦非常大,治疗时间长,患者的情绪难免会烦躁,因为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绝望,患者会时常发脾气,责骂医生和护士、拒绝治疗,护士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保持沉默,让患者得到情绪的宣泄,待其安静时,给与安慰和鼓励。

335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下,对护士的要求是要进行护理诊断,实施护理计划,解决护理问题,评价护理效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记忆力。

因此护士还应具备包括社会医学、行为科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组成的横向知识结构,掌握丰富知识,正确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使其改变不利于疾病康复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护士在操作中也有责任和义务随时展现自己良好的仪表、言行,这样不仅能促进患者的心理向着最佳状态发展,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病情好转,对于肿瘤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鹤,曹宝花护理美学与礼仪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

[2]谭自然,金玉良护理新概念与临床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9-100

[3]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40

第11篇

我国自1983年正式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具有学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体现护理特色,也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对护理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现将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进展综述如下。

1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1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2]。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2 课程多,课业负担重 据白凤霞等[2]对全国19所医学院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显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门数最少的为34门,最多的为46门,平均39门;教学时数最少3077学时,最多4073学时,平均3638.4学时,与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的平均开课门数38门,平均教学时数3541学时相比明显偏重。在完成教学计划后,护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过少,导致培养学生规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2]。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3]。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也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2],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进展

为了改变目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医护不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述缺乏、培养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学的护理学院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然而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时都沿用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内容过多、学制太长、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在护理教育中也有表现。加之护生的性别特点及社会对护理职业认识的偏见,生源普遍不好[3]。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3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4]。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3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4]。

3 课程设置及改革时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1]。讨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对本科护理教育的需要,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只有在这几方面的认识一致,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社会需要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的“爱丁堡宣言”中提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健康需要”[5]。因此,在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时,应明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相对落后,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仅有中专。目前全国一百多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解决护理工作和学科所面临的困惑,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护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科教育将成为护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特殊仪器设备的应用、循证护理等都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社会对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要也很迫切。因此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有自已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再附属于医疗,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1]。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发展相应的理论、学术和成就。

3.3 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 作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不仅需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我发展潜能[6]。

4 展望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护理功能的整体化趋势,护理服务范围的社会化趋势,护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趋势,护理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等。同时,护理教育及改革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护理教育的高层次化趋势和护生素质的综合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本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的适应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549-550.

2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52-53.

3 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767-769.

4 何平先,熊诗平,叶宝霞,等.对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5(8):504-505.

第12篇

【关键词】 临床护士 短缺 原因 对策

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短缺,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却对护理专业无足够的认同感,有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即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从事护理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如医药代表、化妆品销售代表等,造成护理专业后备人才的隐性流失,浪费了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另外,在职的一部分护士也纷纷离开了护理岗位。本文旨在分析与探讨此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1 原因分析

1.1 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1.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羡慕护士工作,有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的是屈从父母的意见等,总之,对护士工作的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护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护士工作。

1.1.2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1]。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2]。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护生工作后难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而改从其他行业。

1.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1.2 护士离职原因分析

1.2.1 护士配置不足 按1∶0.4的标准计算,医院的标准配置是每40张床位一个病区,应当需要16名护士,而大多数医院都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忙碌中的护士们,都像是踩着风火轮在“作战”, 医院里不少的“燕尾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没取得资格证的实习生、进修生。按照规定,在获得护士资格证以前,这些护士只能做一些护理的辅助工作,而不能单独实施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如打针。但实际上,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患者,没有经过注册的普通护士、甚至是实习生都参与了一线操作。很多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感觉护士比医生还忙,除了打针、发药,护士基本上不会在病房多停留。护士配置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难达国家标准,导致病人对医疗服务不满。护士配备不足,一方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导致病人缺少优质的护理。由于护士工作量大,很多必要的护理程序不得不被省略。护士的紧缺,还使得各大小医院病房中家属的数量总是远远大过患者,病房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护工的身影。护士除了打针、发药外,和患者的接触少之又少,护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临床护理水平正在滑坡。诸如此类临床护理现象,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身心疲乏,难以坚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自动离职。

1.2.2 医院重医轻护 原来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被大多医院忽视了。医生握有诊疗、开药的权利,他们是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主体,这几年医院特别讲求经济效益,护士所做的工作再辛苦,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体现不出来,就使得护士在医生面前一直都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

1.2.3 待遇偏低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有编制的护士开始减少,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护士待遇低下。待遇低下,护士就没有归属感,不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和医生差了很多,她们安不下心来,护理人才也就流失得很厉害。很多女孩子即使来了,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来都觉得去机关、去企业比待在医院熬夜好,还能得到起码的尊重,而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最后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护士最后选择了离职[3]。

2 对策

2.1 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内容

2.1.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课堂教育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医德医风及“南丁格尔”精神教育,用崇高的信念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感受自己职业的意义,热爱护理专业,自身无专业歧视。

2.1.2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1.3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1.4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1.5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

2.2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

2.2.1 增加编制 应该增加护士人员的编制,减轻工作负担,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对医疗机构执行医院护士与病床比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2.2.2 改变收费 应适当合理提高护理费用,使护理不再成为造成医院亏本的工作。医院应调整收费项目的比例,如提高诊疗、护理等核心医疗的费用,降低药费、仪器检查等费用。在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并把患者亲属从病床前“解放”出来。另外,社会应给予护士与医生同样的尊重,明确界定其工作范畴,尽可能减少护士所从事的非护理工作,使护士能够把全部的精力都有效地投入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2.2.3 提高待遇 增加护士的待遇,使护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护士的心理得以平衡,对病人和工作恢复原有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把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2~53.

[2] 钱金伏,李 合,汤 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5(10):767~769.

第13篇

【关键词】  人文素养; 特色教育; 护理教育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它的内容和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文化及精神各个方面因素,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及健康密切相关[1]。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然而目前,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从业者普遍缺乏人文素养的现实,加剧了护理人文精神危机,使护理学的教学使命更加沉重。因此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必要性日益显现。

1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内涵

1.1 人文的内涵《易·贲卦·象传》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为: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所当止。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3]。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1.2 人文护理的内涵人文护理应该是指“护理各种文化现象”,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核心是“护理”,现象是“护理人文”。现代护理新理念中的“新”体现在整体护理的宗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因此,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和其文化背景、信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和理念的多元化,而其中人文素养是驾驭其他能力的基础,同时是沟通和交往的基础。

1.3 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内涵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是以提高护生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护理教育,其教育目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过程和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过程都贯穿着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德育、美育和其他个性化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智能结构、心理品质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教育,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 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首先必须懂得人、尊重人,护士在关注病人疾病的同时,更应注重病人心理需要和对病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

2.1 整体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提高人文素质整体护理对服务对象所给予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各个方面。它改变了护士的思维方式,“要我做-我要做”,即主动地、积极地、独立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人的“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既揭示了整体护理的内涵,也提示护理者必须审视其人文视角[5]。

2.2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需要富有人文素养的护理从业者 目前和谐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然而文化背景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价值、习惯、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和求医态度。和谐的理念要求护士提供给每个服务对象适合其各自特点的多元服务,而跨文化护理理论将指导护士如何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顺应其文化特点的护理措施。

2.3 护理文化建设要求护理人员提高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必须将现代人文融入护理之中,营造高层次的护理服务理念。人文关怀就是要使病人感觉就医方便、舒适、满意,这已经成为许多医院的共识。因此建设先进的护理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的医院环境和护患关系至关重要,而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前提。

3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薄弱 长期以来,考入我国高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上护理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础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文素质弱化,从而影响高护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性[5]。

3.2 开设的人文课程过于狭窄 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本均为学科课程,缺乏综合课程,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课程类型,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割裂,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6]。

3.3 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综观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 人文课程缺乏纵向逻辑联系; 人文课程与生物课程横向的相容性差; 授课形式的缺乏正规化;人文课程不固定且具有随意性[4]。

3.4 提供给学生专业观和职业观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工作受功能制护理的影响,难以体现护理专业的独立性以及护士的价值与信念。学生对护理专业和自身从事的护理职业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很好的认识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从而误导了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3.5 其他课程缺乏护理文化渗透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是护理文化的主要元素,它们是构成护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目前课程设置的偏差导致部分内容缺失。在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教育者常常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点。

3.6 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人文类课程在教学总学时中占的比重不大,而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这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4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课程的构建

4.1 改革课程设置、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科学地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经济学》《护理学史》等,保证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1/3,使学生首先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内容和时间上得到保障。同时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原有课程结构模式“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改为“平行式”,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专业课同时开课,重新构建适应人文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形成“护理为主、突出人文”的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4~6]。

4.2 增设综合类课程 借鉴美国的护理教育经验,除开设有人文类学科课程外,还需增设一定数目的综合类课程,如跨文化护理与全球保健、卫生服务体系、文明史、卫生保健中的政策、艺术、社会人类学等,改变单纯的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综合类课程,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方法,从而把几门学科合并到一门综合课程中, 可以整体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4.3 构建合理的课程模块 显性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模块、人文护理交叉边缘课程模块和综合类课程模块,应加大后两者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议显性课程两者比例为2∶4∶1,政治课模块和综合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时数比为3∶1,人文护理课程模块理论和实践课学时数比例为1∶1。

隐性模块主要是蕴藏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师生人格、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渗透性的和潜在的教学活动中,隐性模块在整个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学的开展

5.1 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观念中去,构建新的教学目的和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5.2 教学内容上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特色 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往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人文知识如文学、伦理、法律等方面则较少提及。经过教学改革后,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一些调整,注重专业课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教学目标提出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

5.3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启发式教学等,具体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还应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时间等因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5.4 护理实践课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组织形式 礼仪美是护理美的外在表现,因此在上护理实践课时,应把示教室当模拟病房,穿戴按正规护士要求来要求自己;在技能操作练习中要求护生保持良好的姿态,注意用物的整齐摆放,操作过程中的动作的条理性,与“病人”沟通时的仪态,做到端庄稳重、高雅大方、训练有素,使护生真正懂得职业形象的重要性,深刻体会护理操作中的美。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是技能教学的薄弱点之一。以往教学注重动作的准确、熟练,而对于如何培养其沟通能力关注不够。学生相互之间充当对方操作中的“病人”,这种操作让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逐步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这些操作也加强了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

5.5 在社区和临床实习中运用人文护理模式 在社区和临床实习中体现人文特色的教学理念。将前期的学习成果能运用于实践,加强沟通能力,学会跨文化护理理念和技术。

5.6 完善评价体系和手段 通过使用和研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护士职业量表,从态度语的选择中,了解和判断学生对护理职业的信念、价值观、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发展理想等,从而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增加护理应用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达到技能目标的精确、连续、自然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5.7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护理学教师肩负着传播专业知识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在医学院校中常存在着人文教师不熟悉护理专业知识,而护理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的情况,因此应注意取长补短,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5.8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

5.8.1 利用校园物质载体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校园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是具体的形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为营造专业教育氛围,在护理教学楼内摆放南丁格尔塑像、悬挂南丁格尔获奖者人物画像等,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感到各种物质载体文化的启迪和催人奋进的醒世作用。

5.8.2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文化氛围。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每年举办文艺晚会、开设人文讲座,名篇名著欣赏、举办音乐会、画展、辩论会和演讲会,以及文学社、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和服装表演队等社团活动,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合理安排,鉴于护生大多为女性的特殊情况,增设健美操、形体训练等,课外组织跳绳比赛、排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力求更多学生能参与并从中受益[7]。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作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这就使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于专业知识教育,并从根本上制约和贯穿一切学科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的护理人才。21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护理专业知识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通过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开展,一定会推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与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沈 宁.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41.

[3]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

[5] 余艳萍,王斌全,商临萍.中美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2):37.

第14篇

鞍山市中心医院骨一病房,辽宁鞍山 114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培养人文科学文化模式下如何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果。方法 以终身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从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出的意义、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等环节,使人文素质培养成功融入到护士的职业生涯中。结果 通过培养人文素质,除了能够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护理技能,对于提升医院护理质量、医疗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论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已成为护理工作中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整体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培养策略的有效实践,促使所有护士逐渐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

关键词 ] 培养人文科学文化模式下;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59-02

[作者简介] 陈素华(1963-),女,汉族,辽宁省辽阳市,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护士素质水平与临床护理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医学界对于护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护士进行重新定位。在此背景之下,要求护士在工作实践中具备人文关怀意识,尽力转变护理工作基本职能,使之成为受人尊重、知识丰富、充满爱心且技术精湛的职业。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护士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环节。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要求护士具备较高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给予护士全方位的丰富的自身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素质培养,通过养成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意识,促使护士端正自身态度,并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目标。

1 人文素质培养与护理工作基本内涵

1.1人文素质培养基本内涵分析

人文素质即指人们通过积累与学习人文学科专业知识,在知识的熏陶之下,逐渐使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人格以及气质,并形成相对稳定、具有独立特征的品格。与人文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主要有《社会护理》、《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士素质修养》、《临床护理用文》、《护士人文修养》等[1]。

1.2 护理工作基本内涵需求分析

护士人文关怀属于复合型概念,由护理学与哲学进行有机结合后形成,同时还是护理学科中人文关怀基本理念的实际应用。基于护理工作而言,护士应以人为本作为其基础与出发点,以关心患者、照顾患者、维护患者生命及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在职业要求中,除了需要护士主动尊重,理解患者,还要求通过沟通,协助和教育服务于患者,并以奉献、关爱与尊重作为其工作核心,这种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护理工作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鉴于此,在护理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加强护理技能教育与护理专业知识教育,并将提高护理人文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要求其具备各种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文学艺术、理性思维、语言文字、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修养。

2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出的价值

2.1护理专业基本特性决定了必须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素质培养始终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护理专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护理人员直接维系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因此护士必须要懂得尊重人和关心人,在人文精神方面也具备较高标准和要求。在当代护理学中,随着科技信息的迅速更换,护理技术与护理知识也随之加快了更新速度,因此护理工作环节表现出了更多人文含量[2]。由此可见,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护理学变革与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整体护理纵深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2护理工作基本性质决定了必须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就目前而言,医患纠纷的日趋突出,与护士的法律意识、思想情感、同情心以及爱心等有直接关系。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部分护士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缺乏人文修养而致。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国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也是非常强调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人文护理。因此人文科学文化是现代整体护理内涵建设的一个需要,人文关怀是重视社会因素及人体心理的直接体现,而护士人文素质则是护理工作朝着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灵魂。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

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以终身教育基本观点作为参照标准,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实践阶段,分别是在校培养、毕业后培养以及在岗继续教育等。因此,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应从多渠道、系统性、目的性地进行,确保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提高护理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强调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

护生在校期间,强调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具体实践可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①不断更新与变革教育理念。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学校要不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在时代告诉发展的情况下,医学教育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传统的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均无法满足现实要求,人们逐渐强调以人为本理念,要求高校管理人员与教育工作人员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通过构建综合型教育思想,真正意识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体现出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合理把握护士人文素质培养基本内涵,促使护士逐渐朝着综合型人才目标发展[3]。

②对现存课程结构进行深入改革。就目前而言,国内个护理院校的课程编排都呈现出重专业和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提高护理人文素质培养。鉴于此,建议各护理院校适当增加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通过加大《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边缘性学科的教学比例,确保课程结构更加合理[4]。边缘性学科旨在培养护士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正确方式,在对医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护士尊重生命以及尊重生命的基本发展规律,并真正认识到健康和生命体现出的价值,从而有效解决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当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确保人文素质培养实践活动能够贯穿于护生整个学习生涯中。

③促使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具备心理调适、感染、激励以及暗示等功能,通过对这些功能的合理利用,可使学生的生活方式、情绪、行为规范以及情感等得以有效改变。通过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使校园文化基本功能得以凸显,即可实现文化启迪及人文素质培养等目标。因此,在专业课或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其中,促使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得以有机融合。因此,建议医学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视作人文素质培养渠道,从而实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基本目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举办各种文化类活动,通过营造人文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使其精神、知识以及人格都能得到明显的升华。

3.2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

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属于护士的重要转型阶段,需要其护理知识逐渐转化成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是初步形成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要求护士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通过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操作技能,从而养成关爱患者、热爱事业的优良作风[5]。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临床带教老师规范自身行为,以慎独精神不断充实自己。而且带教老师在树立良好楷模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从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护士独特的魅力。其次,在护理工作中强调护士言行仪表,以提升其人文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护生则以接触患者临床实习作为出发点,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和高水平的人文素养。因此在临床护理环节中合理应用个性化及人性化人文护理措施已成为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最重要的环节[6]。给予患者整体护理时,护士应当保持热情、细致的工作态度与护理操作,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感与紧张感。给患者身体检查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护其隐私,以此方式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最后,不断提高护士职业道德。护士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素养以及道德信念,直接决定了其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同时还会对其工作质量、工作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人文素质模式下要求不断提升护士道德情感与道德素质,鼓励其养成文明端庄的仪表及科学规范的语言模式。

3.3重视在岗继续教育

当护士成功上岗之后,医院还应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建立起人文素质培养机制。在职教育需要有机结合临床工作与人文科学理论知识,并将提高护士人文科学文化作为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中的重点项目。将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线,以开展心得体会、演讲比赛与事迹报告等教育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实行护理工作星级服务、普通话持证上岗等工作模式,促使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举办各种意义显著的仪式,护士会不自觉地接受氛围感染及环境熏陶,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护理实践活动当中,医院应当采取外出交流学习、传帮带等形式,并鼓励资深护士和管理人员深入贯彻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至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自身人格魅力与人文知识不断感染和教育护士,从而确保人文精神不断传承的同时还能得到积淀[7]。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批和分期选派专业护理骨干、护士长等人到国内知名的医院中参与学习和进修,并鼓励其参与至学术交流等活动中,以此方式加快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迅速渗透与结合,实现知识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合理共享,确保所有护士都具备较高人文底蕴。

4 讨论

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具备较高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然而目前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整体护理的工作效果和理想的护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而导致护患纠纷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以人文素质标准表格项目服务于患者,通过强调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同时重视在岗继续教育,从而实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整体目标。

[

参考文献]

[1]王贵勤,陈勤,汤军,等.精细化理念下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2013,42(14):1662-1664.

[2]杨学霞.人文素质培养对提高新时期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的意义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31):6606-6607.

[3]杜慧敏,王云贵,于瑞英,等.综合医院危急重症专科护士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新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7):831-832.

[4]孙萌,郑蔚,张利霞,等.护士人文素质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2):277-281.

[5]肖亚.创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全程培养护士人文素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92-493.

[6]宫兰云.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确保护理安全和质量[J].中国卫生产业,2012,7(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