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治理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民工;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农村的现状
(一)农村青壮年人口减少,乡土人才流失严重
一方面由于务农收入和务工收入存在着较大的比较收益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发展前景、发展空间有限,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尤其是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也纷纷涌进了城市,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最终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正在日渐减少。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至多在农忙或过春节时才大规模返回家乡,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定居,甚至有不少选择举家搬迁,他们的小孩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到入学年龄后就离开家乡。因外出打工或举家外迁,流失的几乎都是农村中的“精英”分子,这使得培育新型农民几乎变得更加困难。可以说,由于当前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规模的急剧缩减,乡村很难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留守农村的人口也显然很难支撑农村长远的治理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人口瓶颈突显,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危机。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收入甚微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但是农民的生产仍然比较落后。这种现象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尤其突出。由于受到自然、历史和传统的因素制约,我国农业依然处于散、小、乱的生产格局状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农村土地分割严重,规模经营难以推广。农村依然采用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在生产力方面不能追求生产工具的革新,不依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技的支撑,只依靠简单的劳动投入,其维持机制是用劳动替代农业技术和资本。同时,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特色农业缺乏,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使得众多的农民无所适从或盲目跟风而损失惨重,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
(三)农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落后,不适应现代文明生活
由于几千年以来农民都是在分散孤立和封闭状态下生活,缺乏文明的公共生活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不适应现代文明生活的要求,科技环保意识不强,脏乱差现象在农村依然比较严重地存在。现实中在农村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精神寄托的有形设施、文化组织和无形的精神正在日益的衰落和消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现存文化站 文化中心及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简陋,大多已经超过其服役年龄,老化情况严重。[1]此外,农民对待文化消费依然持保守态度,对待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创新意识不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生活格调不高,富含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艺活动在农村也鲜为人知,与城市相比差距甚远。因此,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大力革除传统的陈习陋俗,已成为促使农民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文明的当务之急。同时,农民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农村容易成为各种纠纷、冲突的泛滥地,也常常沦为各种欺骗和陷阱中的受伤者。比如一些地方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法律陌生、不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被逼无奈才求助于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不信法、不用法、以理代法、“惧法厌讼”与缺乏权利意识等现象。
(四)农村缺乏资金支持,发展面临困境
资金流向遵守效益优势的原则,哪里收益高就必然流向哪里,所以当前城市资金不但难以流向农村,即使是农村自有资金也难以留住,而不断的被城市吸走。农村发展资金的缺乏,导致关系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路、电、水、气相关设施不尽如人意。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大部分仍然要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2]这当然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业务单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和管理粗放等原因有关,同时与农民工的收入投向也有很大关系。所以,随着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和农民工工资相关保障的完善,如果能够动员返乡农民工将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话,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二、返乡农民工具备的潜在优势
(一)农民工规模较大,在农村易形成能量效应
农民进城后不可避免地要与城市居民接触,这就势必会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权益意识较强。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和传统节日,农民工群体表现出了流动的周期性,他们大多数几乎每年总有一段时间会回到家乡,在此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所接触过的、经过自己一番加工的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内容带给了农村居民。他们的这种载体作用不仅表现在实物形态,更重要的乃是生活观念层面。[3]目前,我国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达相当规模,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2004年为1.2亿,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无论是从精神的影响上,还是从物质的提供上,返乡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回流有效改善了乡村建设缺乏中坚力量的状况,如果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他们的优势,将会有助于加速推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农民工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农民工绝大部分流入发达城市,见过世面,眼界开阔,他们整体素质较高。他们中多数人年富力强,在外经历过无数风雨,接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从事着不同职业,社会阅历丰富,信息辨别能力强,能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农业种养殖中,知道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善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方法和观念进行大胆尝试。在农村各项改革中,能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并积极参与和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中央各项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同时,因为在城市从业的经历,通过耳闻目染和身体力行,也使他们表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许多观念,如有着比较强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组织观念、市场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等等。在农村比较崇尚“能人效应”,一旦返乡农民工成功返乡,必将在群众中引起“鲶鱼效应”。
(三)农民工主体中青年人居多,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所改善
返乡农民工开始改变传统的消费观点,他们出来打工不只是为了挣钱回家,更多的是为了寻求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更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并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享受精神消费。特别是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4]他们占据了农民工总体相当大的比例,现在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求知欲更旺盛,善于接受新事物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可塑性强。他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消费方式有别于上年代农民工。比如在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他们逐渐变得讲究个人卫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培养了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而且,回到农村后,他们将这些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健康的兴趣爱好直接辐射给其他农民,对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文明卫生习惯有极大帮助。农民工总体上显示出参与政治事务、关心国家大事和相关时事政策的较高积极性和极大热情。尤其是在今年的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很多农民工不惜高额路费和几番周折专门回村参与村级干部的选举工作,投入自己神圣的一票,其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主动参与村级“两委”人员的竞选。
(四)农民工收入提高,资金实力相对优越
在农民进城务工政策出台以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大农业――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收入结构比较单一,收入水平也比较低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在2010年2月做客凤凰网《大政经》栏目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后,十年的时间,农民收入结构的本身变化是非常的明显,过去都认为农民主要的收入应该来自农业,从现在的情况看,已经说到了一个临界点,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去年是5153元,这其中来自于真正所谓农业、畜牧业、林业,大农业这一块的收入大概就是50%,一半,还有40%是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就是打工,有的是进城,有的是在乡镇企业,还有10%来自两块,这是新的概念,一块叫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些房子出租,存款的利息,财产性收入大概不到4%,还有6%多一点,叫转移性收入,就是政府给的各种补贴等等,现在的收入结构,我说今年是个临界点,可能到明年,来自农业大概会降到49%,50%以下。[5]从中可以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相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收入要高出很多,资金实力相对比较优越,他们的资金投入将会有效弥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
三、返乡农民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的操作性分析
由于制度、经济、素质和城市发展壁垒导致农民工无法实现城乡之间的顺利转移,必然产生大量农民工的返乡问题。[6]农民工的返乡会给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所以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把返乡农民工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人力资源,要做好宣传和引导,积极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有关支持和扶持,促进农民工的优势转化。
(一)创造环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在城市务工的过程中,农民工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有些已能承担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已经积聚了不少创业基金,并有着极大的干事创业激情,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民工群体依然要保持着往返于城乡之间的状态,所以农民工输出地需要为返乡农民工的作用发挥创造环境,广辟渠道。返乡自主创业将是今后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许多农民工通过打工实践,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本,具有饱满的创业激情,为了将返乡农民工在城市学到的本领转化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手段,当地政府应统筹规划安排,优化自主创业的环境,采取积极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科技保障和信息鼓励等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创业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处处可创业、行行可创业、人人可创业”的大创业观。当然,鉴于以前的历史教训,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工作可以做,但千万不能一哄而上、“逼民创业”。
(二)积极宣传,发挥返乡农民工作为村级组织带头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农民工自身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较高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利用农民工这方面的优势来影响和提高农民群众的各方面素质,或者说要想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工在各方面的良好示范效应。参与基层组织工作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大力宣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意义,支持和鼓励素质高、群众反映好,有经济和市场头脑的返乡农民工参加竞选。如果他们能够成功竞选村级组织带头人的话,相信在上级的细心培养、指导和引导下,他们必然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宣传法治理念和科技环保理念,坚持依法办事,能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带领广大群众走科技致富之路;必然能将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文明输入乡村,改变乡村的旧俗陋习,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内容,提升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档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农民工这一群体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这一任务的实现,同时也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持续前行的动力。
(三)做好服务,为返乡农民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
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返乡后,其自身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已不同于出乡前的生活习惯,他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鲜”信息,丰富了其他农民的眼界。农民工在外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农民工返乡,将外地的文化传播给了当地的农民,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文明的融合,扩大了农村的开放程度,改变了输出地的社会生活,加快了输出地的社会变革过程。[7]但是新一代农民工对农业种植和养殖缺乏经验,所以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根据返乡农民工返乡的势态,积极做好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及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林业发展,就业技能的相关培训、宣传引导和服务等工作,将农民工返乡的压力转变为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还应积极鼓励返回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从事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流通经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活力。
参考文献:
[1] 郑金侠.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群文论坛, 2011(5).
[2] 邱兆祥. 农村金融:关键是要完善服务功能[EB/OL]. finance.省略/roll/20061020/0905988263.shtml
[3] 刘程, 邓蕾, 黄春桥. 农民进城务工经历对其家庭生活消费方式的影响―――来自湖北、四川、江西三省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4(7).
[4] 潘寄青, 谭海燕, 李娜. 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09(2).
[5] 解读2010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大政经》系列访谈之七. 农民收入结构进入临界点非农收入超50% [EB/OL],news.省略/special/2010nongye/201002/0216_9506_1548176.shtml
(一)乡镇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小,造成人员的浪费
目前除各镇(区、街)中心小学外,其他大部分完全小学学生数不足200人,大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数不足100人,有的年级学生数不足10人。根据有关要求,大部分农村小学只能核定2-5名编制,但从实际情况看,如果按照编制配备人员,显然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转。个别乡镇中学的设置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个别山区镇的学校学生数不足400人。因此如果学校不能形成规模办学,就会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浪费,从而产生虽然超编,人员还不够使用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有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人口密度小,所辖自然村少,生源严重不足,如果和其他学校合并,会使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诸多麻烦,从安全角度考虑没有进行调整,二是个别村委领导基于种种考虑,不同意在本届人员任职期内将学校撤销或合并,因此教职工人员不够,宁可村委自己出钱聘用代课教师,也不愿撤并学校。
(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员老化,部分教师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年龄在51周岁以上的人员占27.07%,而个别山区乡镇比例还要大,达到45%以上,还有些山区小学教职工全部为40岁以上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加之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人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即使能坚持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也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人员老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年轻时,由于精力和体力透支,使教师一过50岁便显出老年人的特征,尤其是女教师更为明显,本来还可以继续工作却因年龄偏大而不得不转为职员或实行校内退养,产生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二是由于近几年通过考录制,每年师范类毕业生进人数量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大部分毕业生都留在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只将少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乡镇。分配在乡镇的毕业生也往往被做为教学主力留在了初中,从而造成农村小学多年不进人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山区小学,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人员流动困难,使得农村小学在人员使用上进入恶性循环,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
(三)部分教师素质较差,不能胜任正常教学工作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只有转岗从事后勤工作。由于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对这部分不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没有可适用的政策,只能由学校自行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造成目前教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的原因:一是目前教职工队伍人员构成情况较为复杂,1999年以前只要是师范类毕业生,包括电大毕业的师范类计划内自费生一律分配在教育系统,除此之外,通过招收代课教师、合同制工人等渠道,使一些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各学校,造成教师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2003年龙口市最后一批民办教师767人一次性转为正式教师,这部分人员相对来讲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转为正式教师后,部分人员认为自己有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没有了以前的干劲。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规定,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班额明显不足、学生数奇缺、发展后劲丧失、群众反响较差的学校,该撤销的坚决撤,该降格的一定降(如完全小学可降为教学点),能合并的尽量合,减少学校数量,收回教学编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确保总编不突破的前提下,对一些教学质量优秀、发展前景光明、社会反映看好的中小学重点扶持,编制要给足给优,要注重结构、岗位、专业的需要。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
二是制定各种用编政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办学条件保障力度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这是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源流转的重要因素。如何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稳住优秀教师,激励他们在农村山区安心教育,机构编制部门应该制定用编优惠政策,在每年的编制核定调整中,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有效加强农村队伍的建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如规定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自愿在农村边远山区教学一定年限,且成效突出,可优先使用教学编制;市区新招录用编的大学生也要先到农村学校服务一定的年限;市区优秀教师赴农村教学有一定年限的,可高评高定职称,优先使用教职工编制解决配偶就业等。制定各种用编优惠政策,促使城乡教师双向有序流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每个机构编制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资源开发现状
易县有162个贫困村,共涉及梁格庄镇、西陵镇、狼牙山镇等共24个乡镇,其中有70%以上都位于山区。 1986年易县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再次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
近日,易县太行水镇被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类。得益于“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项目,该县的乡村建设和村民生活都得到了巨大改善,使很多村民脱离贫困。易县所实施的“五大旅游扶贫解困工程”也颇有成效。易县制定出台的《易县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以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等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结合贫困村空间分布和特色旅游资源,确定清西陵、洪崖山、紫荆关长城、狼牙山等4个文化旅游扶贫片区和易水湖、蔡家峪2个生态旅游扶贫片区,确定旅游精品村52个。
目前,易县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个,发展示范户上千家,乡村旅游接待收入由去年的每位54元提高到63.5元。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员达到1.2万余人,有6000多名贫困群众先期实现了脱贫致富。
纵观易县的发展,在实地考察中仍发现了很多问题。
虽然有很多旅游精品村,但是仍有110个贫困山区因为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基础设施等没有被纳入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中。旅游精准扶贫覆盖面仅为32.1%。
全县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高中学历以上人数不足10%,初中文化占30%,小学文化占50%,文盲、半文盲占10%。
农村通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电话普及率不足县城的40%。水泥路等的铺设覆盖面积比重仍不高。目前正在建设的易水湖狼牙山公路二期工程计划在2017年9月30日竣工通车,届时旅游区的交通会更加方便。然而整体上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
旅游a品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开发中仍存在着很多的盲目开发和跟风现象。很多属于民俗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反而因为模仿别处的开发模式,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同时因为大兴土木,修建现代城市建筑等,破坏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资金支持不够到位。旅游开发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足够的资金去开发旅游资源项目。易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我国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资金非常缺乏,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由于贫困山区多、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造成易县的旅游开发所需要资金多。而国家和当地政府所给予的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仍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进行投资建设,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缺乏专业人才。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易县经济增长,从事旅游行业的服务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易县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训练缺乏,员工整体素质急待提高。并且不少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是临时招聘的,缺乏专业素养,严重影响了易县旅游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易县贫困村大部分为山区,开发难度大,尤其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的项目投入量要高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平原区数倍。贫困村的水利设施亟待开发和完善,创造更有利于发展农副产品的条件。同时在景区内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厕所,有的景区内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没有,或者是卫生条件较差,使得游客对这里的影响大打折扣。
整体规划有所欠缺。如今易县现有产业链还不完整,在旅游业崛起发展之时,也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下有些过于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别的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些过于重视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在旅游扶贫的发展中政府主导仍为主流,居民的积极性还未得到彻底地发挥。在后期的开发过程中,若是仍由政府包办,会打击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扶贫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创新措施
因地制宜开发资源。首先,在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更加要维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其次,当地政府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且加以考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其特色文化加以合理地推广。吸引游客的是一个景区的特色,所以要不断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亮点景点,避免落入俗套。
多方筹措资金。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地考察当地其他山区的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扶贫山区。加大对易县的旅游开发资金支持,扩宽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参照其他地市的措施,企业与旅游资源的互助开发――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聚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联合政府,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政府一方面兴办旅游学校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导游酬薪体系和职业保障体制,提高导游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准,建设一支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对游客有吸引力的高素质导游团队。以培养当地人为主,开展广泛的普及教育,整体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实施一批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和油(水泥)路工程,优化县乡村交通网络,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实施一批自然村公路建设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通过路网改建升级,建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县、连通周边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实现出县主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油(水泥)路化、弹石化。发展农村通讯设施,增强山区与县城的联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公交扩大服务范围,推进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加强医疗诊所设施建设、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性。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拓展相关旅游休闲农庄时,保持原有的风土人情;在拓宽扩大产业链的同时,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易县的山区优势,发展林果业,积极造林,提高果品产量。并且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发展有机种植基地、有机特禽养殖基地、有机蛋肉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农副产品变成旅游产品,销售价格大幅提高。同时引导本地人从事鞋垫、刺绣、雕刻、编织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发展易县旅游商品品牌。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农业和工业,促进易县经济全面发展。